首页 > 文章中心 > 国际公祭日

国际公祭日

国际公祭日

国际公祭日范文第1篇

公祭以“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中央军委”的共同名义举行,所在地点为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其下就是埋葬死难者尸骨的“万人坑”之一。

公祭开始,全场高唱国歌《义勇军进行曲》。随后,防空警报拉响,车辆轮船汽笛长鸣,人们低头默哀,抽泣声依稀可闻。一分钟后,《安魂曲》响起,礼兵将8个巨大花圈安放于“灾难墙”前。接着,77名青少年朗读《和平宣言》。

和85岁的大屠杀幸存者夏淑琴,及遇难者遗属、13岁的阮泽宇一起,为“国家公祭鼎”揭幕。

大屠杀幸存者和遗属、国共两党抗战老兵、外国友人以及各界人士一万人参加公祭。

这是血与泪的记忆,更是民族心灵深处难以消除的伤疤……

日军侵华期间惨遭杀戮的死难者,都是公祭对象

“之所以定名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主要是因为南京大屠杀事件是抗日战争期间最集中、最典型、最具代表性的一例。”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朱成山说。

为何从1874年算起 ?

对于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源头,一般有三种观点,从远至近分别为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1931年九一八事变、1937年七七事变。

然而,国家公祭日所表述的“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期间”,却将这一时间维度更加拉长。

1874年初,日本政府以台湾居民于1871年杀害琉球渔民为借口,发动侵台战争。5月初,派遣陆军中将西乡从道率领3600余名日军开始向台湾进犯。日军在湾登陆后,烧杀掳掠,对台湾人民犯下了严重罪行。由于台湾人民的英勇抵抗和中国政府的抗议,日本政府于同年10月31日同清政府签订《日清两国间互换条款及互换凭章》(又称《北京专约》),迫使清政府支付50万两白银赔款。

史学家认为,如果要追溯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究竟从何时染指中华大地,1874年是一个较为准确的界定。正因为此,当国家公祭日在表述公祭对象时,才使用了“所有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期间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死难者”这样的表述。

为何称作死难者而非遇难同胞?

与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名称不同的是,国家公祭日使用了“死难者”这一称谓。这有何深意?

作为“确立抗战胜利纪念日和设立国家公祭日”专家组成员,朱成山透露,围绕着公祭日设立,相关文件从用词到形式都经过了十分严密和慎重的讨论。最先提出的就是“称呼”问题。

“仅‘死难者’这一用词的敲定,前后就召开了多次专家座谈会。”朱成山介绍,起初准备同纪念馆的名称保持一致,用“遇难同胞”,但“同胞”一词意味着是同一国家或同一民族的人民,这对于今后要来参加纪念活动的外国人士来说,显然不对,因此便将“同胞”改成了“者”。

随着讨论的深入,专家们觉得“遇难”一词含义过于宽泛,不能充分表现侵略战争带来的灾难及后果的特殊性与严重性。还有专家提议用“受难”,但同样存在意义宽泛的问题。此外,还曾考虑过用“殉难者”这个词。

朱成山表示,南京大屠杀包含屠杀、、焚烧破坏及公私财物的掠夺,但公祭对象非常明确,即被侵华日军血腥屠杀的30多万死难者。于是,他建议采用“死难者”一词,最终获得了一致认可。

在国家公祭网的主页上,列出了作为祭奠对象的七大群体: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化学武器死难者、细菌战死难者、劳工死难者、慰安妇死难者、三光作战死难者、无差别轰炸死难者。

这七大群体虽代表了日军典型罪行的受害者,然而,依然无法涵盖所有。

12・13重建历史认同

12月13日作为国家首个公祭日,其系列祭奠活动更是凸显出国家重建历史认同与国家认同的政治意识与政治意志。此次关于公祭的国家实践,将南京大屠杀祭奠活动从民间与地方政府层次提升至国家层次,对于塑造国家意识与国家认同具有积极意义。

国家公祭日是二战后各国反思和转化战争遗产的普遍国家实践,已构成国际惯例。比如波兰的奥斯威辛集中营大屠杀纪念馆、美国的珍珠港事件纪念馆、俄罗斯卫国战争纪念馆、日本的广岛和长崎原爆纪念馆等,每年都举行国家公祭。我国关于二战的历史纪念活动,以南京大屠杀为例,长期处于民间和地方层次,比如南京市的纪念活动从1994年开始坚持了二十年,但由于缺乏国家公祭的法律安排,在规模与影响力上颇有不足。与之对照的是,作为侵略国与战败国的日本,不仅在国内以原子弹事件展开战争祭奠,更是在南京大屠杀开始后的数日内(12月18日)举行了阵亡将士公祭活动。此次设立国家公祭日,来自民间的长期呼吁、政协的连续提案、中日关系的曲折反复以及国家重建历史与政治认同的明确意向。

政治的仪式化是政治体自我认同和维系的重要制度技术,是缅怀、回应和转化政治体历史功绩与集体苦难的重要政治过程。这一传统没有因为现代政治的理性化而被打断。现代的国家认同已发展出两个基本层次:一是民族文化层面,以历史命运共同体和民族主义精神为内核;二是政治法律层面,以宪法与公民权利为内核。此次以民族战争为主题的国家公祭日可归入民族文化层面的认同范畴。12月4日的宪法日则可归入政治法律层面的认同范畴。各国基于民族国家利益与历史理性,均交叠运用上述两种层次不断强化国家认同,增强民族凝聚力与团结。如此,则今年12月的首个宪法日和国家公祭日,当可共同作为国家认同建构现代化的新思维与新进路。

国际公祭日范文第2篇

2020国家公祭日活动心得有哪些?国家公祭日是指一个国家纪念曾经发生过的重大的民族灾难所创立的国家祭日,这是为了激励起国人的发奋努力,勿忘国耻!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国家公祭日的活动心得总结五篇,欢迎大家查阅!

2020国家公祭日活动心得1一个优秀的民族,必定是一个尊重历史、牢记历史的民族。我们纪念历史,并不是一味地宣泄仇恨,而是希望我们的国家、民族和每一位中国人,包括海外的炎黄子孙,要有忧患意识和自强精神。我们纪念历史,是为了避免悲剧不再重演。是为了正告那些已经、正在或者妄图对中华民族施加罪孽、图谋不轨的国家和民族:团结、坚强的中华民族是不可战胜的。我们自信地向全世界宣布:我们都有一个家,这个家没有任何人可以胆敢再次侵犯,这个家的名字就叫——中国!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应牢记“落后就要挨打”的血的教训,坚持不懈的奋发努力,让我们的祖国一天比一天强大,让野心不死的日本右翼势力对我们望而生畏,让我们成为捍卫世界和平的坚定的有力的力量!

是的,我们倡导和平、友爱。但中国和日本之间的较量从来就没有停止过,这是没有硝烟的战场上的较量,在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领域,都非常激烈。让我们记住,30万同胞惨遭日军杀害;让我们记住,八年抗战,有3500万军民付出了宝贵的生命。

勿忘历史,勿忘耻辱,勿忘那个年代我们受辱的局面,珍惜革命先烈用血拼出来的天下,珍惜我们生活的环境,珍惜来之不易的生活,惨痛的历史面前,我们不仅要铭记真实的历史,更要吸取经验教训,明白落后就要挨打,落后就永远处于被动受辱的地位,任何时候,都要努力强大我们自身,只有中国强大了起来,立于世界强国之席,让外国侵略者不寒而栗,那我们才真正是不战而胜。

我们唯有时刻睁大警惕的眼睛,以强烈的忧患意识和高度的民族自爱心、自尊心、自信心,自觉把爱国之情转化为报国之行,努力为祖国的繁荣富强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少年强,则国强,不断积蓄力量,随时准备着为祖国的建设事业奉献我们的绵薄之力!

2020国家公祭日活动心得2泛泛而论,祭祀作为一种典型的仪式,通常是文明成熟的标志。文明成熟,才有礼典。华夏文明发育较早,具有完备多样的礼典仪轨,而祭祀是其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即所谓“礼有五经,莫重于祭”,并依此创立了专门的祭祀日。传统节日中的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等都与祭祀有关,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祭祀文化的成熟。祭祀不仅包括宏大的天子祭,也包括士庶祭,都成为国家活动和家族活动的主要组成部分。

不过,曾在中国延续数千年的礼典仪式现在已渐趋消亡,不再是常规性的重要活动,其规范也逐渐瓦解。这其中,有国家形态在近生巨大变化的原因,也有祭祀文化的生存土壤发生变化的原因,过去对天地鬼神的敬畏已不复现,对祖先的崇拜也由于家庭结构向原子化演变而削弱。近年来,虽然敬天敬地敬祖先再成时尚,但强调的也多是文化符号的意义,或者成为给地方经济发展搭建的平台,其本来意义已有所消散。相对而言,民间尽管失去了传统祭祀规范的许多内容,但仍然存在基于亲情的祭祀活动,而在国家层面的祭祀活动,尽管仍然零星存在,比如为“9·18”事变悼念、为“5·12”大地震悼念,但没有制度化规定。

那么,今天需不需要设立国家公祭日?答案是肯定的。如果说过去因敬天敬地敬祖先而创造的祭祀文化,反映了一个文明的成熟,那么今天是否会忘记历史,也在考验一个民族是否成熟。

国家公祭日提供的庄严感,有助于恢复历史的庄严,特别是在虚无主义消解历史的价值判断之时。历史的荣耀和悲情,需要我们正确体会;国家公祭日提供的舆论平台,有助于帮助我们连接历史和现实,为我们找到历史中的正确定位;国家公祭日有助于我们回顾审视历史悲剧,维护基于历史形成的判断,防止历史被人为歪曲。而这些对于历史的冲击,一直在发生。

这个事件的警示意义是世界性的国家公祭日就是通过直面历的悲情时刻,以达到以史为鉴、警示后人的目的。在漫长的中国历,不乏对于悲情时刻的记录。以什么样的历史悲剧作现实的镜鉴,有不少选项。为什么确定的是南京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而不是其他?

其一,它象征着中国苦难近代史的重要时刻。中国自近代以来所遭遇的外部压力,给整个民族留下了许多历史疤痕,而八年抗战最为艰苦,军民付出的牺牲,中国向现代性转变的进程被阻滞得最为严重。

其二,迄今为止,77年过去了,日本作为那场侵略的始作俑者,始终没有作出应有的历史反思。最近两年,还通过篡改历史、为侵略正名等方式,为修改和平宪法、重启军国主义之路制造声势。

其三,日本近年来的这些行为,不仅让中日关系降至冰点,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正义性、对二战后形成的国际政治和安全体系构成了潜在威胁。

还原历史,需要一面真实折射历史的镜子。警惕历史反复,告诫历史的行径,需要一面真实的镜子。传递和平声音,需要一面真实的镜子。而无论从反法西斯主义还是从人道主义的角度看,他都不仅是历史留给中国人的伤痛,也是留给全世界的伤痛。如同奥斯威辛集中营,其警示意义是世界性的。

2020国家公祭日活动心得3“12·13”,国家公祭日!一场在最寒冷的时节进行的最沉痛悼念!以国之名祭奠82年前被侵略者血腥屠杀的平民死难者,是对逝者的深切哀思,也是对那段伤痛历史的集体反思。

南京大屠杀是二战史上的三大惨案之一,它给国人留下了无法抹去的苦难记忆。30万遇难同胞,是“国之难者”,正是由于当时国家的贫弱交加,国民才会遭此大劫。这段中华民族历史上最惨痛的记忆,也是爱国主义的最好教材。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2014年2月,我国以立法形式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用国家公祭的形式将这段灾难记忆固化,对全民族而言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这是一次全民族的集体补课,也向全世界表明中华民族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坚定立场。

两年多来,近2000万人次参观者走进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纪念馆馆长张建军表示,“万人坑”遗址上的累累白骨和一件件诉说伤痛的历史铁证,让参观者感到悲痛与震惊,由此不断强化的警醒意识,是公祭日设立效应的有力体现。

南京大屠杀历史已过去近80年,如今的中国,早已成为一个具有保卫人民和平生活坚强能力的伟大国家,中华民族任人宰割、饱受欺凌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但每逢12月13日临近,无数国人仍会感到阵阵刺痛,历史的伤疤难以愈合。在悼念逝者、缅怀历史的特殊时刻,国人应从灾难记忆中汲取家国情怀,以更加积极态度投入到学习与工作中,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力量。唯有如此,才能避免“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重演。这也是国家公祭的要义之所在。

每念及此,必有深省。第三个国家公祭日之际,让我们一起静听凌厉的警报声、悠扬的和平大钟声,从伤痛历史中汲取向上的力量。

2020国家公祭日活动心得4今天上午,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南京参加南京_国家公祭日活动,纪念77年前南京_惨案中30万死难者的亡灵,唤起13亿人民勿忘国耻,珍惜和平,奋发图强,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而努力奋斗。整个公祭过程庄严肃穆,引领国人尤其是青年一代对历史的回顾,振奋青年一代对未来的憧憬。

公祭过程之后,心不由己地想起身边的青少年学生,他们太缺乏爱国主义教育了,今天这样的大型活动,他们是不会自觉观看的,甚至说,既是看了对他们触动也不会太大。

为什么这样说呢?或许你会觉得我是在胡说,但我还是想说说农村学生的实际情况:他们基本上是生下来就与父母分离,靠爷爷奶奶抚养长大;这些隔代抚养的孩子,大都任性,自私,缺乏家庭观念,无集体意识,一切唯我独尊,根本谈不上爱家爱国。等到入学之后,学生从一年级就被灌输分数观念,学校引导着学生围绕着分数转,什么思想品德、音乐、美术课根本没有教师教;一些学校干脆把思想品德课本扔在后勤处,过一段当做废品卖掉。学生们从来没有唱过国歌,参加过升旗仪式,你看到的五星红旗是校长随便叫个学生拉起来的。不少学生上初中了,还不会左右转,不会唱国歌,更不懂什么历史、国情。

因此,笔者认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就应该从娃娃抓起,从小学生抓起。使他们从小就知道社会主义祖国的来历,就能唱国歌中“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冒着敌人的炮火……”,就懂得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学校应该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当做第一要事抓,培养学生的家庭、集体观念,引导学生树立心中有他人,心中有集体,处处想祖国,祖国的利益高一切的理念。

2020国家公祭日活动心得5今天,是我国第_个法定的国家公祭日,纪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攻占南京,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30万同胞惨遭杀戮。我们设立国家公祭日,不是要延续仇恨,而是要唤起每一个善良的人们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

83年前的今天,是历史上最黑暗的一页,血流成河,惨绝人寰,震惊世界。昭昭前事,警惕后人。民族的历史必须被民族记忆。南京大屠杀更不应该随着历史时空的变迁而淡出历史。往事已矣,必须铭记,铭记历史才能以史为鉴,前事不忘乃为后事之师。当今中国远离战争的烽火,告别亡国灭种的危机。新时代的中国已经崛起,中华民族任人宰割、饱受欺凌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国家公祭日设立的5年来,以一段悲壮历史的复原与定格表达当代人的深切缅怀,以国家名义的公祭仪式传递中国人不忘屈辱、守护和平的坚定信念。爱国情感的力量在汇聚、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决心矢志不渝,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脚步铿锵有力。

国际公祭日范文第3篇

[关键词]国家公祭;读本;价值观

一、调查缘起

(一)国家规定

2014年2月2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决定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每年12月13日国家举行公祭活动,悼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和所有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期间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死难者。此举符合国际惯例,充分体现人民意愿,捍卫人类尊严,维护世界和平,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二)编写过程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读本》(初中版)《历史真相》编写组为了高质量完成编写任务,查阅各种资料,向相关史学专家请教,谋篇布局,逐字逐句进行打磨筛选。编写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重新接受教育的过程。为了客观全面了解读本使用情况,有必要采用问卷调查形式对其作进一步剖析,以达到预期效果。

(三)学科发展的需要

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历史学科的基本使命,也是课程标准提出的明确要求。《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读本》给中学历史教学提供了很好的补充与实践。为更好地探索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方式方法,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历史学科持续健康发展.亦有必要通过问卷调查形式征询师生内心真实想法与建议,从而寻求切实可行的解决对策。

二、基本情况

(一)问卷设计

经过集中交流与研讨,邀请相关领导与专家在现场指导调查问卷编写,提出整合建议,最终确定本次调查问卷。问卷分为教师篇与学生篇两类。

(二)调查范围

本次调查问卷发放范围为初中和高中,既有本区学校,也有外区学校。问卷调查选取了三所学校(初中两所,即Q学校69人,S学校119人;高中一所。即T学校112人),共300名学生,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300份。参与问卷教师共55人,其中Q学校3人,S学校3人,T学校7人,全区其他学校以及高淳、溧水区部分初中学校老师合计42人。发放问卷55份,回收有效问卷55份。

(三)对象选取

本次问卷调查在相关学校的初二、高二年级,采取每个班分别随机选取一组学生参加调查,问卷采用不记名形式,无须填写学校、班级、姓名等信息,旨在让学生在相对安全放松的状态下接受调查.以期获取最真实想法与相关数据。便于对所获数据进行客观而深入的分析。

(四)数据统计

调查结束后,相关人员对问卷进行整理,运用Excel软件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从学生、教师两个层面,将三所学校分别统计汇总,确保相关数据统计准确无误.以便做出准确的分析与判断。

三、读本实施的情况分析

本次问卷分为学生、教师两部分,研究者主要从国家公祭重要性、读本编写情况、读本实施情况以及实际效果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读本的实施评价

读本的重要性。在被调查者中,100%的教师、97%的学生均明确表示开展国家公祭活动以及学习《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读本》非常必要。普遍认为此举既是国家意志的充分彰显,也是人民意愿的真实体现。

读本的实施。在被调查者中.100%的教师、93%的学生均明确肯定学校及时开设《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读本》课,开展了相关纪念活动,起到引导师生提高认识,激发爱国情怀的作用。

读本的编写。调查中,86%的教师、85%的学生认为读本的编写图文并茂,栏目设置比较合理,文本字数适中,贴近学生认知,有利于学生自主阅读,对读本编写给予充分肯定与认同。

读本的实效。调查中,81.8%的教师、72%的学生认为,通过开设《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读本》以及开展相关活动,自身受到比较深刻的教育。起到应有的效果,活动的开展很有意义和必要。

(二)调查中发现的问题

1.重视程度不够

虽然各校基本在第一时间开设了《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读本》课,也开展了相关活动,但通过问卷调查以及现场走访,发现仍有相当一部分学校对其重视程度不够。“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情况依然明显存在。18.2%的教师认为此次活动没有达到相关主管部门的预期目标.40%的学生认为学校没有真正开设《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读本》课,65%的学生认为学校重视程度不够到位,由此可见.活动的实际效果不尽如人意。

2.实施形式稍显单一

在调查中,34.5%的教师表示,自己主要是通过提问或组织讨论,学校则主要通过上课或升旗仪式等形式完成此项活动:34.7%的学生认为,学校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或升旗仪式等稍显单一的形式来开展国家公祭活动:73%的学生认为读本中提及的相关活动建议基本没有开展。调查发现,各校在组织实施国家公祭活动中形式比较单一,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此项活动的实施效果。

3.读本利用率不够高

按照教育主管部门规定,读本及时下发,并在使用后及时收回重复利用。在调查中,发现有29.1%的教师、50.7%的学生认为读本下发后使用过,但没有及时收回;25%的学生表示读本拿到了,但没有使用;另有2.7%的学生表示没有拿到读本。这样的数据也许未必反映全貌,但从一个侧面体现出读本在实际工作中的利用率不高,即与当地教育主管部门的要求与目标仍有较大差距。

4.教育渠道单薄狭小

国家公祭活动不仅是学校的事,而且是家庭的事,更应该是全社会的事,但在实际工作中仅成为学校一方的事。学校为此做了不少有益的工作,但仍有很多事情需要进一步落实与深化。调查中。38.2%的教师对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基本没有关注或研究,78.2%的教师只是偶尔浏览过国家公祭网.10.9%的教师不知道有国家公祭网,43.6%的教师明确表示没有向家长宣传过《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读本》;49.7%的学生只偶尔浏览过国家公祭网,27%的学生没有登录过国家公祭网.6.3%的学生不知道有国家公祭网:52.3%的学生表示只与家人简单交流过《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读本》,30%的学生明确表示没有与家人交流过此事等等。透过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关于国家公祭活动,我们的教育渠道与途径显得单薄与狭小,眼界不够开阔,制约和影响了此项活动的实际效果。

四、解决对策

基于对本次调查问卷的理性分析.我们认为要想将此项活动真正落到实处,使其最大限度地发挥应有效用,相关部门必须协力合作,努力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思想认识

思想是行动的指南.正确的思想指导正确的行为。设定国家公祭日,举行国家公祭活动,是一项非常严肃而且重要的政治任务,任何组织或个人,尤其肩负教书育人重任的学校和教师,必须自觉担当起宣传和教育的义务,让更多学生了解国家和民族的历史.让更多的家长了解这项活动.并且积极配合学校做好相关工作,明确目标,提高认识。作为教育者,只有自觉树立起爱国强国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才有可能培养出敢于担当、勇于创新的现代合格公民。基于此,学校、教师要通过多种途径与方式加大宣传力度,强调此项活动的重要性与严肃性,努力提高全体师生的思想认识水平。

(二)形成考核机制,强化实施过程

实践证明,再好的想法或举措,如果缺少必要的过程性监管或适当考核,其实际效果将大打折扣。没有评价就没有优劣,没有考核就没有实效。基于此,区域内教育主管部门应依据上级主管部门的相关要求,制定符合本区域的考核机制,加大过程性监管督查力度,明确此项活动开展的目标,成立相关考核小组,依据事先制定好且公布于众的评价标准,结合实际效果,对各校作出尽可能客观的活动评判。同时,将评价结果作为对校长以及学校评先晋优的重要参考依据,以此强化实施过程,最大限度地确保活动落到实处。

(三)开展主题教研,提升实施质量

教而不研则竭,研而不教则空。作为教研部门,作为历史教研员,应当自觉将《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读本》的教学与历史学科课堂教学紧密结合,选择运用相关史料,使两者相互补充,相互融合,切忌两张皮。更不能为了读本而读本。同时,要超前思考,精心谋划主题教研活动,明确活动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活动方案,有计划有步骤地付诸实施。通过主题教研,组织全区历史教师观摩研讨。还可以通过活动征文、网络平台、教研反思等形式,引导教师关注与践行国家公祭活动。确保此项活动发挥其最大的社会教育功能。

(四)跟进读本修订,力求精准完善

国际公祭日范文第4篇

12月12日是我国的国家公祭日,我们要勿忘历史,勿忘耻辱,勿忘那个年代我们受辱的局面。小编在这里给大家带来2020勿忘国耻圆梦中华国家公祭日心得体会5篇,但愿对你有借鉴作用!

勿忘国耻圆梦中华国家公祭日心得体会1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举行公祭仪式,是要唤起每一个善良的人们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和平是需要争取的,和平是需要维护的。“相互尊重、平等相处、和平发展、共同繁荣,才是人间正道。”

中华民族历来爱好和平。近代以来,中国人民蒙受了外国侵略和内部战乱的百年苦难,深知和平的宝贵,最需要在和平环境中进行国家建设,以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中国将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致力于促进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共赢的发展,同时呼吁各国共同走和平发展道路。

30万!那是一场中华民族遭受的浩劫。日本侵略者的兽蹄践踏着东北三省,华北平原,甚至大半个中国。日本人曾狂妄地认为屠杀可以征服一切,但中华民族的血能够白流吗?在那短短的8年中,中华儿女献出了无数不屈的躯体,拯救着这古老的民族。半个世纪,日本侵略者早以被英勇的中国人赶出了神州。

今天,中国人依然崇尚和平,不可能向日本发动一场报复性的战争。现在中国人必须从国力上超过日本,赶上世界。这样,才能告慰那残遭劫难的30万英灵。

中国人,尤其是青年共产党员们,应该吸取教训,为历史谱写新的辉煌,像祖辈那样,把青春和生命融入这场风起云涌,翻天覆地的改革之中!

勿忘国耻圆梦中华国家公祭日心得体会212月13日上午十时整,很多人聚集在南京死难者清凉山丛葬地“侵华日军南京清凉山遇难同胞纪念碑”前,沉痛悼念和缅怀逝去的同胞。在庄严肃穆的气氛中,近千名师生佩戴白花,面向纪念碑列队肃立,齐声高唱国歌,国歌唱毕,全场向死难者默哀一分钟,同一时间,防空警报声响彻南京上空,校园内外汽笛齐鸣,行人也纷纷驻足面向纪念碑方向默哀。

默哀毕,学生代表向纪念碑敬献了花篮。师生代表在发言中说,国家公祭、民族呼声,河海同心、开创未来,铭记历史、勿忘国耻,以史为鉴、珍视和平,凝聚力量、奋发图强,团结一心、自强不息,用知识的力量,用责任的担当,真正成为打造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筑梦人”。最后全场人员绕纪念碑一周并献花。活动中,很多社区居民以及远道而来的校友和民众也纷纷在纪念碑前敬献鲜花,进行悼念。

自11月底以来,河海大学的同学们自觉自发组织了国防生主题教育、学生骨干主题教育等各类悼念祭奠活动,通过宣誓、签名、手折紫金草和千纸鹤、电影展、发放宣传手册、陈列展板以及签名墙等活动寄托对遇难同胞的哀思,表达不忘国耻、圆梦中华的决心。参加活动的同学们们纷纷表示公祭日活动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对死难者的悼念,也是对世人的警示,作为青年大学生,要时刻铭记历史,以史为鉴,居安思危,奋发向上,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此前,为迎接首个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到来,河海大学还开展了系列悼念活动,参加了“紫金草行动”,与多家媒体共同开展了多次祭扫活动,以加强广大青年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当代大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的正能量。

勿忘国耻圆梦中华国家公祭日心得体会3设立公祭日,祭奠死难者、敦促民众不忘历史,是国际上的惯常做法。比如联合国2005年确定的“国际大屠杀纪念日”,波兰的奥斯维辛集中营解放纪念日,德国的大屠杀受害者纪念日,俄罗斯的卫国战争胜利纪念日等等,这些纪念日不仅是对逝者的安慰,也是对生者的警醒,更有着让侵害者和受害者及其后人反思历史、铭记历史、尊重生命、珍视和平的深刻寓意。

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在中国南京开始对我同胞实施长达四十多天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惨案,三十多万人惨遭杀戮。这是人类文明史上灭绝人性的法西斯暴行。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越来越多的人淡忘了这段惨痛的民族历史,在国内,曾经的惨痛历史越来越被各种轻松的演绎所替代;而在国外,随着日本右翼势力的抬头,各种否认南京大屠杀、否认清华战争历史的言论甚嚣尘上。这些现象都在警示着我们保护历史铁证、还原历史真相、教育本国国民、铭记历史苦难的重要和紧迫。

虽然现在每年南京市民都会自发举行悼念活动,但是,每一位中国人都应该深刻的认识到,南京大屠杀不仅仅是南京人民的惨痛记忆,更是中华民族应当永远铭记的国家历史,是中国人民抗争史上的浓重一笔。设立公祭日,就是要通过全民纪念的形式,让全体人民铭记历史、勿忘国耻,时刻保持对历史苦难的痛感,从而时时警醒,倍加珍视当前得来不易的和平。

公祭日活动不仅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也吸引着众多海外华人的关注和参与。相信随着全国各地的公祭活动和海外华人在世界各地的活动,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必将在国内乃至国际上产生重大的影响,进一步彰显中华民族对同胞死难者的缅怀,对民族历史的铭记,对和平发展的珍视,对民族富强的期盼。

国家公祭日即将到来,让我们一起参与进来,不仅为了告慰死者,更是为了激励生者;不仅为了铭记战争、更是为了珍视和平;不仅为了牢记历史,更是为了警醒未来。

勿忘国耻圆梦中华国家公祭日心得体会4紫金山含悲,秦淮河低回。83年前,这里曾发生了举世震惊、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我三十万同胞惨遭屠戮。这是中华民族永远抹不去的伤痛,也是人类文明最惨烈的悲剧之一。

83年来,我们曾以无数方式祭奠、悼念、追思南京大屠杀的死难同胞,以无数方式探讨这场屠杀带来的思考:国家的崛起、民族的复兴、和平的共识、战争的伦理、人性的自觉与人道的尊严。现在,我们终于设立和迎接来了国家公祭日,以肃穆的仪式来悼念历史,让澎湃的感情集中表达,必将促使民族历史记忆长久保持唤醒状态,促使一个民族汲取历史力量、以更开放的姿态迎接未来。

公祭日,展示了我们的人文精神与民族性格。历史构成了一个民族的共同记忆,历史锻造了一个民族的精神品格,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浸透热血的土地是每个民族的朝圣之地。当波兰人为奥斯维辛纪念馆献上鲜花,当德国人在大屠杀纪念碑林中默哀,也让我们重回77年前那座血与火的城市,阅读写在大地上的民族史,感受那种紧紧挽结着我们每一个人的血脉深情与民族精神。

公祭日,让我们学会以宽阔的历史视野正视、思考和解决问题。这场惨绝人寰的灾难已过去77年,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已近70年,我们用肃穆的国家公祭仪式提醒着自己,保持历史的痛感,但不煽动民族的仇恨;敦促日本正视历史、反思战争、检省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余孽,但不将民族感情矮化为街头泄愤。经历过深重苦难的民族,更应怀着宽阔的历史眼光,更应懂得珍惜和捍卫人类的核心价值。

公祭日,也让每个普通中国人找到带着历史感的活法。它让史书上的文字变得意象丰沛,让每个人的生活获得了历史的重量,也让一个民族的几代人之间,有了心传和默契。正是在这个低头默哀的瞬间里,来自不同地域、不同职业、不同社会角色的你我,都抹平了差异,仅仅成为十三亿中国人中的一个。

有象征意义的是,半年以来,中国领导人几乎参加了每一次抗战纪念日。7月7日全民族抗战爆发周年纪念日,9月3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和9月30日“烈士纪念日”,领导人参与国家公祭,是国际惯例,也是规格和意义的象征,更与每个普通中国人的情感互相呼应,表达了整个社会在民族情感上的同频共振。

12月13日,为同胞默哀,为中华祈福,在灾难的创伤中培育人道态度与和平精神,在屈辱的历史中学会自立自强。今天,我们这样缅怀历史,正是要历练出迎接美好未来的气度与力量。

勿忘国耻圆梦中华国家公祭日心得体会5翻开日历,异常普通的12月13日,这一天却应该是每个中国人不该忘记的历史,这一天是血的事实,这一天,300000的中国人在机枪的扫射下,在刺刀的刀口下,倒在血泊之中。空气中满是弥漫着炮火味和血腥味,废墟上沾满了碎肉片和血迹。而这一切的始作俑者只有一个共有的名字:日本鬼子。

这件惨绝人寰的事至今已过去83年,早已成为历史,但这段历史不该被人遗忘,更不该被敢做却不敢承担的人所篡改,历史不容有一点污垢,不容本身便双手沾满善良人血液的肮脏之人所篡改。

这一天,日本鬼子们对手无寸铁的中国进行了长达6周之久惨不忍睹的大屠杀。“鬼子”,呵,应该用屠夫,用禽兽来称呼吧。这些禽兽用铅丝将难民及其俘虏捆绑,驱至下关草鞋峡,先用机枪扫射,复用刺刀乱戳,最后浇以煤油,纵火焚烧,残余骸骨投入长江。令人发指者,是日军少尉向井和野田在紫金山下进行“杀人比赛”。他们分别杀了106和105名中国人后,“比赛又在进行”。

在他们进入南京的短暂一个月内,城内发起2万多起强奸,轮奸之类的事件,无论妇女,老妇还是少女都无法逃脱被玷污的局面。为了掩盖自己抢劫和强奸的罪恶,许多女子在被强奸后又遭枪杀、毁尸,惨不忍睹,并且他们见道房屋便点火焚烧。似乎,这些对于他们而言是一件有趣且理所当然的事。

事后的南京一片凄凉。

一列列的数字,震撼着太多的人,一个简简单单的数字背后都是一条无辜生命。

这场震惊中外的大屠杀,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永远的伤痛。但是日本武藤章却似服了兴奋剂般迫不及待地打电话给时任关东军参谋部第二课课长的河边大佐说:“愉快的事情发生了!”

时至今日,日本任无悔意,连一句简简单单的对不起都没有,甚至试图通过历史教科书美化侵略战争的罪行。仅凭个人情感和信念曲解事实,掩盖丑陋的真相,甚至还声称南京大屠杀是

人该忘记过去,但不该忘记历史。纪念历史,并不是一味地宣泄仇恨,而是让每个中国人都能够清楚的了解曾经的中国,并且避免“南京大屠杀”式的悲剧不再重演。

83年来,中国人的仇恨没有增长,时间可以消逝,但记忆不会风化,耻辱更是不容漫长的沉痛所尘封。

国际公祭日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国家公祭日 爱国主义 路径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5.07.042

Patriotic Thought and Its Transmission in National Ceremony

HUANG Yiming, LI Xixian

(School of Political Science, Guangxi University, Nanning, Guangxi 53004)

Abstract The seventh meeting of the NPC Standing Committee decided to December 13 each year to set up the Nanjing Massacre victims of the National Mourning Day.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National Mourning Day embodies the spirit of patriotism, in the era of globalization, promote patriotism still important. This part discusses the National Mourning Japan reflect patriotic ideas and how to promote the spread of patriotic ideas in ceremony for Japan, the purpose is to make people pay more attention to education in patriotism, for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and work hard.

Key words national ceremony; patriotic; path

国家公祭日是一国为了纪念曾经发生的重大民族灾难而设立的国家祭日,①它以立法的形式把纪念活动上升到国家层面,目的是增加现代人对历史的记忆,同时也增强现代人对人民、民族和国家的热爱之情,进而鞭策自我,多为人民服务,多为国家做贡献。如今世界上许多国家设立了国家公祭日来纪念本国的死难者,设立国家公祭日也成为了国际惯例。在我国,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中确定,将每年的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的国家公祭日。

1 国家公祭日体现的爱国主义思想

爱国主义是长期生活在一定疆域里的人民在历史上逐渐形成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深厚的感情。②这种感情主要体现对祖国的热爱和忠诚、民族自信心与自尊心,以及人们为国家勇于献身的精神。在我国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而国家公祭日体现出的爱国主义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 爱自己的骨肉同胞

公祭日的设立是人民的强烈要求,把爱自己的骨肉同胞、爱人民融入于对死难者的纪念之中。人民对自己同胞在南京大屠杀遭受的残酷的暴行表示愤恨,对侵略者犯下的种种恶行的强烈谴责。我们爱自己的民族,爱自己的同胞,不允许死难的同胞们在死去后得不到应有的和平公正的待遇。抗日战争结束后至今,多少人为我国死难的同胞争取合理公平公正的地位而努力。所以公祭日中体现爱自己同胞,不仅表现在口头上、内心上的谴责,更重要是在行动上为我国的死难者争取合法的权益,为他们在历史上做的贡献记上一大功劳。

1.2 爱自己的国家

2013年中国首发《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庭审记录》“作为第一手资料,本丛书再现了东京审判的全过程,不仅对研究东京审判具有重要历史价值,还弥补了目前国内尚无一套完整的可供研究的庭审记录的缺憾,是国家历史档案的重大回归。”③中国作为对外维护中华民族的代表,如果我们不爱国,国家的利益就会受到损害,人民的生活得不到保障。无大家的安定团结,怎么会有小家的幸福安康呢?所以,国家公祭日中体现爱自己国家的爱国主义思想,是人民利益的有效保障,也是团结各族人民,凝聚人民力量的精神支柱。

1.3 爱社会主义、爱中国共产党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爱国的同时就是爱中国共产党、爱社会主义国家。历史证明,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共产党才有新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翻天覆地的变化使得我们今天不仅度过温饱,而且过上了小康生活。

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爱国主义受到了严重的动摇。一些西方国家向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和平演变,意图将其西化,或者利用并达到自己的战略目的。我们设立公祭日,为了让人民群众了解历史,不被极端分子利用,进而对我国进行无端的诽谤与抨击,阻碍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国家公祭日中体现爱中国共产党、爱社会主义,但这种爱国主义要抵制全球化浪潮中西方的和平输出、和平演变的思想。

2 国家公祭日宣传爱国主义思想的路径

2.1 思想方面,增强爱国主义思想,复兴中华民族事业

正确的思想可以推动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思想会使人误入歧途,甚至严重损害人民的生命财产、乃至国家的利益。爱国主义教育需要注重正确思想的引导。

我们应大力着重提升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首先,要重视家庭教育给学生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家庭是学生从小到大长期生活的场所,重视家庭教育给孩子传输正确的爱国主义思想,让孩子爱家、爱国、爱党,共同为社会大众服务。其次,不能忽视思想品德教育课在学校的作用。学校要为思想品德课的开展提供优质的师资力量、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不能轻视思想品德课的开展,保证课时与课程内容的质量与数量。最后,要改善社会环境,创造一个和谐安全的社会环境。社会各界人士应该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让孩子们从小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反过来学会爱社会、回报社会,使其共同努力建设好社会,发展好国家。

教育是国家不遗余力要发展的事业,特别是爱国主义教育。国家设立公祭日的目的就是为了对广大的人民群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学习历史,从历史中吸取经验和教训,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我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而努力奋斗。

2.2 爱国主义教育不能流于形式,应理国

我们在勇于表达自己爱国行为的同时,应该正确的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感,理国,维护国家形象。

在全球化的时代下,一国的行为受到全球的关注,我们在纪念同胞的同时,不能做出过激的行为,确保维护国家的尊严与形象,在国际上树立好大国的良好形象。

2.3 媒体方面,多种媒体包括报纸、网络等媒体进行宣扬和传播

如今,多种类型媒体的宣传手段多种多样,并且发挥着重要的影响作用,人民受其影响很大,特别是网络媒体。网络上充斥的大量的信息,有正面的有负面的,如果没能很好的对这些信息进行筛选,容易被不法分子诱导误入歧途,做出违法乱纪,破坏国家秩序的行为。

国家公祭日的网上纪念馆方便了人民表达对死难者的哀思与怀念,人民可以通过网上留言、网上敬献花圈、网上点蜡烛等形式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感。但是,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不仅方便人民进行交流,也有可能受到激进分子的误导,反而对人民、对社会造成不良的影响,甚至是严重的后果。

网络爱国主义应该注意:正确理性地表达爱国主义情感,把网络言语转化为爱国主义行动的时候,更要理性,不能被右翼分子借口爱国主义思想煽动民众进行复仇行动。所以,网络是“打破文化、政治界限和地理距离阻隔的现代技术,在促进不同群体伸张和维护自己利益的同时,也会在某些情况下使人与人的心理距离变得越来越远,并易于形成恶性循环”。④

2.4 借鉴国外的纪念活动的形式,结合本国国情进行合理组织

国外的许多国家已经设立国家公祭日很多年,尤其在二战之后,为了纪念在二战死去的公民和战士,美国、波兰、俄罗斯等国家都相继设立了国家公祭日。这些国家纪念本国死难者的方式值得我们借鉴,并结合我国的国情,可以组织丰富多彩的形式多样的纪念活动。

从别国在公祭日举办活动的形式看来,我们可以结合本国国情进行以下活动。首先,国家方面,国家领导人带头对死难者进行哀悼。2014年12月13日,国家领导人在南京参加了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

其次,民间方面,民间团体、民众自发的组织多种活动纪念死难者。在武汉民众举行纪念77年前武汉公祭抗战阵亡活动,书法家书写纪念挽联。

再次,社会方面,对纪念日的表达形式多样化。在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建筑及附近的道路上布置国家公祭日的主题的标语牌,并在纪念馆前布置“12・13”花坛。寻找抗战老兵讲述抗战历史。各种图片展、座谈会、报告会均以多种形式宣传南京大屠杀的真相。

最后,媒体方面,传播正能量,弘扬爱国精神。无论是纸质媒体还是网络媒体都在宣传南京大屠杀以及抗战历史,目的是让民众牢记历史、不忘国耻。通过在纪念死难者的方式,表达民众对死难者的哀悼。

总而言之,国家公祭日的设立不能只停留在表面的形式上,仅仅只注重纪念日当天的纪念过程,要把整个纪念所要求的爱国主义思想的意识和行为贯穿于平时的行动中。运用多种方式爱自己的同胞、爱自己的祖国、爱社会主义和中国共产党,做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事业而奋斗,为我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而努力。国家公祭日的设立是为了更多的人了解历史的真相,珍惜现在的辛福生活,追求未来和平和谐繁荣的世界。

注释

① 世界各国的公祭日[J].群众,2014(12).

② 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186.

③ 人民网.http:///mil/2013/09-02/5234542.shtml.

④ 赵瑞琦.网络爱国主义:源流、利弊与策论[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2:72.

参考文献

[1] 吴楠,王广禄.历史的记忆永远不能磨灭[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02-28.

[2] 陈魅.让高尚成为自然――爱国主义教育效果研究[M].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

[3] 陈伟龄.有一种纪念叫国家公祭――访国家公祭首倡者、省社会主义学院院长赵龙[J].群众,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