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网络世界

网络世界

网络世界

网络世界范文第1篇

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世界也在不断地更新与进步。网络是个充满神奇色彩的世界,它能上网查资料、在线读各种书籍、听音乐以外,也能结识全球各地的朋友。

以前,我们要写信、写祝福都要用明信片或贺卡等,可你知道吗,世界上那么多张贺卡明信片,得浪费多少吨木材?如今我们有了网络,这些就过时了。现在的我们要写信,一封E-mail过去就ok了;要寄贺卡就更简单了,上网去“心意坊”、“网易贺卡站”等看看,你想要的贺卡一箩筐,而且这种贺卡还是Flash的形式,上面的内容生动鲜活,十分美观。这样一来,又能为国家节约森林资源,又可以让家人朋友们收到最真挚的祝福。

学习生活中难免有一些老师家长也不懂的难题,现在有了网络,你就可以轻而易举地解决。只要上“百度”、“搜狗”等较大的搜索引擎网络,手中鼠标一点,顿时丰富全面的资料便出现在电脑屏幕上。有了网络,你再也不用为难题发愁了。

网络世界范文第2篇

在经历了全球性的经济衰退后,人们的危机意识日益强烈,世界需要更加强劲的带动力量。因此,最早从经济漩涡中摆脱出来的中国,迅速成为“全球的经济引擎”。国家强大的经济刺激计划也带来了网络业的迅速发展与成熟。

随着新一代数据中心应用技术的发展,数据中心网络成为本次大会探讨的核心。云计算、优化数据中心网络架构、40G/100G、电信级以太网、节能以太网成为了本次大会最吸引眼球的主题词。

6月17日,新的40G/100G以太网的标准正式颁布,它预示着一个更高速的以太网时代到来了。正如众多专家所描述的那样,以前的以太网是尽力而为的网络,单纯的实现客户端与服务器的连接,品质也不尽如人意。现在,我们有了新的融合增强型以太网(CEE),“尽力而为”的以太网将变成一种无丢包,低延迟的应用承载网络。为此,IEEE 802.3ba标准工作组主席JohnD’Ambrosia先生和城域以太网论坛总裁陈子楠先生均亲临今年的网络世界大会,分别就IEEE 802.3标准的整体进展、数据中心以太网的发展、40G/100G以太网技术细节以及运营商以太网技术的发展以应用前景等内容进行了介绍。

Tohn D’Ambrosia表示:“今天,以太网无处不在、无所不能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来自数据中心、移动互联、运营商等巨大需求必将推动低成本、高密度以太网的快速发展。”他指出,未来,数据中心的局域网、存储局域网和服务器集成网将实现基于以太网的“大一统”。

在谈到下一步标准制定的过程时,Tohn D’Ambrosia说,当前服务器虚拟机的应用越来越普及,但服务器之间的通信一直没有得到解决,IEEE正在制定边缘虚拟条件标准,它将会解决虚拟机通讯之间的网络可视性问题,其他一些新标准也已经接近完成,例如,能效以太网标准目前已经进入产品测试的阶段。

网络世界范文第3篇

[关键词]网络第四媒体/媒介网络媒体第二媒介时代“作为虚拟世界的网络”

Abstract:InternethasahistoryofelevenyearssinceitisservedforthecommonpeopleinChina.Weshouldstudytheconceptionsdescribingthe“Internet”inahistoricview,discoverthecharacteristicsofdifferentphrasesreflectedbythoseconceptions,andeventuallyfindthenatureofInternet,andtheInternet’sculturalandsocialmeaningtowardthehumanbeing.ThenwecandevelopanewframeworkwhichissuitableforunderstandingtherelationbetweentheInternetandcommunicationorthetraditionalmedia,andthegrowthofitself.Myopinionisthatnetworkisactuallythevirtualworld,notthecommunicativemedia.

Keyword:network;thefourthmedia;networkmedia;thesecondmediaera;networkasavirtualworld

网络是什么?十多年中有过许多回答。今天重提这个问题好像有些幼稚,但是事实并非已经清晰。首先声明,我不是从工程技术的角度来探讨网络的本质,而是追问网络的文化社会意义所在。似乎可以说,本文探索的是网络对于“人”或“人类社会”来说是什么。网络无疑已经对当今社会产生了深刻的重要的影响,它向前延伸的每个新进展,都使网络在远离起点的时候越来越需要人们反思它的社会本质。

一、网络概念的变迁和网络发展以及与此对应的人们认识的丰富和深化

网络的概念表述,大致按时间的顺序,出现了后面的概念。有的说网络是“第五媒体”,是排在包括杂志在内的传统媒体之后的。有的说网络是“第四媒体”,是排在不包括杂志在内、在新闻传播意义上的传统媒体之后的。有的说网络,只提“网络媒体”,而回避了“网络作为一个整体是什么”的问题。还有的说,网络实际上是“信息平台、虚拟空间和商业平台”。有的说网络开辟了“第二媒介时代”、“第二世界”。而今,更多的人干脆不追问“网络是什么”,而只是用经验和直觉来从传统的框架来观察网络新媒体,如博客、维客、流媒体、网络电视等等。

这些概念的变迁真实地表现了我国学者、研究者和业界对网络认识的轨迹。从泛泛地谈网络是什么到具体地谈论网络的形态——“网络媒体”、“新媒介”;从既成的大众传播媒体的框架“内部”来理解网络到从更大框架——与传统社会、传统媒介时代对立的大视角——来理解网络;从具体的媒介形态的递进和演化上升到能够意识到媒介代际的更迭;从试图研究网络的本质到暂时放弃本质等待网络自身发展成熟后解答。这个轨迹明显地体现出人们对网络研究的深入,也从侧面折射着网络自身的成长。

二、网络的本质在争议和反复中渐渐显露

如今网络已走过童年期,童年期的网络远未成形,甚至看不出轮廓,人们只能根据有限的、暂时的现象近于臆测网络的本质。今天的网络展现出成熟期的某些特征,表现为:网络发展从早期的直线上升到现在的平稳上升,无论是网络用户,还是网络的技术的原创推出,都展现了同样的趋势。网络用户告别了此前的疯狂的增长,而原创性的技术也放缓了研发的脚步了。“三个月一年”的“互联网年”节奏[1]和“光纤定律”[2]已经成为一个沉入历史的辉煌记忆。这些现象都证明这个网络的本质已经渐渐浮出水面。我们知道每个新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成熟期,也就是形态和属性基本“定型”的时期,甚至是“类型化”的时期。这就是我们追问网络本质的根据,这是一个网络相对定型可以理解的时期。

不懂得历史,我们永远不知道自己是谁。同样,不知道网络在历史上出现的概念和理解,我们也无法直接推断网络的本质,从源流开始梳理,我们不仅可以更清晰地把握本质,而且能够更准确地把握不同时期的网络研究,懂得它的价值和意义,明了它的缺点和局限。下面对历史的角度对网络的概念进行梳理:

(一)把网络看成是“媒体形态的一种”的阶段

“网络是什么”的问题最早是用“网络与媒体的关系”的方式提出来的。这是因为媒体尤其是大众传播媒体关系到人类“最重要的精神交往”。人们最渴望理解的是,网络对于当今时代“最重要的精神交往”——大众媒体有何种影响的问题。研究者首先把网络看成是媒体形态的一种,把网络看成是传统社会中大众传播系统中的一个媒介形态。这种理解很显然无法容纳网络中表现出来的如此之多的异质的、非大众传媒的特点和属性。把不同的东西混淆到一起,显然是牵强而缺乏说服力的。这个思路无法真正解决网络的定位问题,更无法达到对网络本质的思考。

作为“媒体形态的一种”,先后出现了“第五媒体”、“第四媒体”或“第四媒介”的概念。具体考察,从时间序列上说,网络不是“第五媒体”,更不是“第四媒体”或“第四媒介”,这点已有公认;从承载内容的性质和符号载体上说,网络也不是“第五媒体”、“第四媒体”或“第四媒介”。理解后一点有些复杂,我想从“媒介的特质”和“传播的意义”两个角度来说明。

首先从“媒介的特质”的角度考察。我们知道,信息的载体是符号,符号传播是媒介的形式的本质。新闻意义上的大众媒体,包括报纸、广播、电视三大媒体。他们的最大特质是各自拥有独特的符号系统。报纸主要靠文字;广播主要靠音响;电视靠以影像、声响为主,文字为辅。独特的符号系统,是识别三大传统媒体的基本依据。而网络的符号仍然是文字、声音和影像,只是综合利用,并没有创造出新的传播符号。

然后,从“传播的意义”的角度做考察。传播的内容是新闻、神话传说还是历史知识也是媒体定位的标志。“三大媒体”都是在“新闻的意义”上谈的。所谓在新闻的意义上,是指他们都以新闻为本位,为重要任务。而网络显然是信息的集散地,它包含了不同的形态组成,如“网络媒体”、电子公告、实时聊天、电子邮件等等。他们各自具有不同的特点和旨趣,从总体上网络传播是“大杂烩”,并没有形成对新闻的重点强调。

以上分析看出,把网络从“媒体”或“媒介”的角度,进行传统或习惯意义上的排名归队,无论是“第五媒体”、“第四媒体”或“第四媒介”,都是不妥当的。

(二)把网络的讨论分解到“网络具体形态——网络媒体”的讨论的阶段

网络与媒体关系探讨的突破,就是把“网络媒体”的概念从宏观抽象的网络的大概念中抽取出来,而从网络的一个形态组成来考察,单兵直入的讨论获得了成果。

“网络媒体”的提法,就是在这个认识背景下升温的。2000年后代替“第四媒体”的概念,“网络媒体”成为人们讨论网络时的主要探讨对象。[3]“网络媒体”的界定有很多困难。其中最重要的代表就是在网络传统新闻网站媒体和商业网站媒体,我们可以明显地感觉到,他们具有某些大众传播媒体特征,具有“准大众传播媒体”的特性,因为庞大的网民规模支持着网页的浏览率。当然“按照传播学的定义,一种媒介使用人数达到全国人口的1/5,即可被称之为大众媒介”。[4]所以即使目前的有着庞大的受众群,也不能断言它已经成为大众传媒;但是根据互连网的发展趋势,我们可以肯定“网络媒体”成为大众传媒是未来的必然。这个阶段的探讨进入了网络的具体形态组成,讨论因为具体化而更为集中,对象的特性也更为清晰,“网络媒体”概念的出现表明人们对网络的认识开始深化。

“网络媒体”的概念回答了上面的疑问:网络作为整体不是媒体,但网络的组成部分“网络媒体”是媒体;我们可以暂时搁置是“第几媒体”的争论,至少从“网络媒体”概念中,我们长期感觉到的网络具有的“大众传播”的性质终于落到了实处,而不必忍受这样的困惑:一方面强烈感觉网络的大众传播媒体的属性和特点,一方面却清楚地察觉到网络与传统大众传播媒体的巨大差异。这两个感觉形成了一个在传统认识框架里解决不了的悖论。“网络媒体”概念破解了这个难题。

“网络媒体”回应了此前我们关于网络是“第几媒体”,是不是媒体的讨论;同时网络与“网络媒体”的不同,也暗示和提醒了研究“网络是什么”的复杂和困难。

(三)“网络媒体”不过是传统媒体在网络空间的“延伸”

进一步的追问是,“‘网络媒体’究竟是什么样的媒体”?具体化这个追问,我们需要搞清楚“网络媒体”有哪些特点和意义。它与传统媒体有怎样的不同?是本质意义上的不同还是表面的差异?前面搁置的问题再次提出,它与传统的三大媒体是什么关系?网络媒体是一个突然侵入的不速之客,还是一个和睦友好的邻居?是一个熟悉的同类还是一个陌生的异类?

从媒介符号来说,传统媒体各有自己独特的符号语言系统;而网络媒体没有。“网络媒体”的新闻载体仍然是传统媒体的符号语言系统,包括文字、声音和影像。从这个意义上说,“网络媒体”似乎并不是一个完全陌生的异类,而是一个似曾相识的邻居。“网络媒体”并不具有本质意义的特殊性,更多地是传统媒体在网络空间的“模仿”和重新组合。

从内容上说,无论是网络传统新闻媒体网站,还是商业网站的新闻传播,都是传统媒体的新闻传播的“延伸”。新闻网站从内容到形式,极大程度地依赖着传统媒体的资源。商业网站在主要意义上也只是传统媒体新闻的重新组合,而非本质意义上的颠覆或反叛。

所以,把“网络媒体”理解为传统媒体在网络空间的“发展延伸”,是一种合理的逻辑。网络媒体是延伸,而不是创新;是熟悉的再造,而不是陌生的闯入;是文明的变迁,而不是文明的断裂或者重生。

(四)把网络看成是“信息平台、商业平台和虚拟空间”的阶段

这个阶段,人们看到了网络的不同功能取向和复杂的性质。正像“网络媒体”概念的提出一样,“信息平台、商业平台和虚拟空间”这个表述同样表达了人们分门别类研究的努力。既然整体的认识很难达到,我们不如分别表述这个复杂的对象。“网络媒体”概念是对网络组成形态的个别研究,而“信息平台、商业平台和虚拟空间”的提法则是对网络功能的总体上的分类研究,前者是微观的,后者是宏观的。这些认识终于深化和丰富了人们对网络的理解。而不是简单地、机械地为网络做一个定义。

同时,“信息平台、商业平台和虚拟空间”这个表述的意义还在于,超越了“媒体”的说法。这个提法能够从更宏观的层面认识网络的社会本质,为未来更准确地理解网络提供了一个台阶。但是,我们不能停留在一个分类的视角,如果网络什么都是,那么也什么都不是。我们仍然需要一个更本质的概括。

(五)网络就是虚拟世界

具体的、分类的角度看问题解决了许多基础性的问题,那么我们来从宏观的角度考虑问题。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相互映照,那么“网络媒体”的母体网络呢?网络的对照物是什么呢?找到网络的对照物和联系,我们似乎也就可以找到“网络是什么”的答案。这个思路接近马克思探究“人是什么”或“人的本质是什么”的思路,马克思如此定义:“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社会联系”。[5]

经由关系、联系来解释本质,是一个合理的路径。由此知道,“网络是什么”,当然也可以从网络与对照物和网络的全部联系中,认识网络的位置、特点和作用,那么“网络是什么”的问题也就得到一条清晰的出路。

“网络是什么”的长期争论展现了研究对象自身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其复杂表现为网络上形态众多,作用和影响各异;其多变性表现为网络上原创技术出现周期很短,网络组成部分新成员不断增加,新功能不断开发,原有的形态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以前的研究思路就在这里出现了问题:我们长期从“网络和媒体”的角度来试图认识网络的本质。结果证明不成功。我们在探讨“网络是不是媒体,是第几媒体”的时候,长期纠缠不清,认识混乱。我们把“网络是不是媒体”这个问题抛开,跳出这个狭隘的怪圈,直接讨论网络对于人意味着什么?

用信息流的观点来看待网络可能更能接近网络的本质。信息总是从一地流向另一地,信息的复杂流动,也可称为精神交往,成为信息时代的非常重要的内容。美国的“信息高速公路”计划,就是一个推动信息流动的计划。所以,如果把信息比喻为乘客;那么网络上的形态组成,如“网络媒体”、电子公告等就是在道路上奔跑的汽车;网络就是道路。三者的关系就是“乘客、汽车和道路”的关系。同样,我们观察另一个系统,信息依然是乘客;各种形态的传统媒体是在道路奔跑的汽车,比如报纸、广播、电视等;现实世界可比喻为道路。那么我们面前有两条道路,道路奔跑着形态不同的汽车,汽车里坐着乘客。

这个比喻的意义在于,把网络和现实世界看作是同等的存在。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相对存在,互相作用和影响。那么,网络能够承担这样大的比喻么?网络有资格成长为足以与现实相对而存在的“第二世界”么?

从历史上看,李普曼提出了“拟态环境”的概念,日本学者藤竹晓提出“信息环境的环境化”的概念,[6]这些概念都传达出这样的含义:在一个走向信息社会的时代里,大众传播媒体营造的信息空间,已经构成了一个区别于现实环境的“第二环境”,也即“信息环境”、“拟态环境”,尽管当时这个环境还没有足够完整、真实和独立。而在今天,这个“信息环境”、“拟态环境”在网络的催生下已经相当成熟,甚至形成了夏学銮使用的“网络社会”[7],开辟了马克·波斯特提出的“第二媒介时代”[8],发展出一个张允若提出的“第二世界”。[9]那么我们将面对着刘建明提出的“双重存在”的“社会”(即领土意义上的国家社会和超级信息和观念全球化的社会)。[10]

我们深知,网络在传播技术方面的优势远胜传统大众媒体,它对“信息环境”、“拟态环境”的构成起到更为巨大的作用。社会演变的信息化,信息传递的网络化,这两个趋势就决定了未来的时代是一个新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现实社会和虚拟社会,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第一世界和第二世界,对立而存在。既相互渗透,又相互联结和影响。

如果从世界的角度来理解,那么此前的“道路和汽车”的比喻,可以置换为比喻为“大地和房子”的比喻。那么显然存在着两种“大地和房子”,现实大地上建造着现实中的传统媒体形态;虚拟大地上建造着虚拟中的网络媒体形态。在本质上,虚拟大地不是“上帝之城”,只是现实大地的一个变形的折射;同样在本质上,网络媒体形态不是“创新”的产物,而是传统媒体形态在虚拟大地上的折射,也是延伸。

这个比喻超过了传播的意义,而是建造了一个“精神交往”的世界。如果说,传播毕竟强调的是信息的流动和疏离个体的连接;那么“世界”的概念显然要大得多,它包含了驻留和传播,固守和变迁,稳定的秩序与流动的革命或者改良等等。

最后笔者的观点水到渠成,“作为虚拟世界的网络”超过了“作为传播媒介的网络”,更充分而且有说服力地解决目前网络理论解释中遭遇到的困惑和纠缠,也是我们对网络本质认识发展的新阶段。

[参考书目]:

[1]方兴东:《“网络社会化”新时代的来临》,参见陈卫星主编:《网络新闻和社会发展》,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

[2]闵大洪:《网络传播研究亟待加强》,载《新闻与传播研究》2000年第1期

[3]闵大洪:《网络媒体定义与中国网络媒体生态环境》,参见邓炘炘李兴国主编:《网络传播与新闻媒体》,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

[4]杜骏飞:《网络新闻学》,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

[5]《精神交往论——马克思恩格斯的传播观》,陈力丹,第1版,北京,开明出版社,1993年8月

[6]郭庆光:《传播学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7]彭兰:《网络传播概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8][美]马克·波斯特著范静哗译:《第二媒介时代》,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网络世界范文第4篇

走在世界政治经济前沿的中国,自然无法避开这场新战役,且不仅要攘外,更要安内。商战在互联网商业化20年之后,进入了轰轰烈烈的战国时代。曾经为人类提供前所未有创业机会的互联网,成为巨大的新战场。

网络战争将带来什么

如果说工业时代的“战略战”是核战争,那么,信息时代的“战略战”就是网络战。

网络战争会是什么样?负责反恐和网络安全的白宫前幕僚理查德・克拉克在他的新书中设想了十五分钟之内造成的灾难性破坏:计算机病毒让军方的邮件系统瘫痪;造成炼油厂和输油管道爆炸;空中交通管制系统瘫痪;货运和城市铁路列车出轨;金融数据被涂改;美东电网断电;轨道卫星运转失控。随着食物紧缺,资金链断裂,整个社会很快分崩离析。最糟糕的是,攻击者的身份一直成谜。

IT行业的安全专家布鲁斯・施奈尔则表示,在未来战争中,网络空间肯定是战场之一,但除非是在真正的战争环境中,否则要对美国施行毁灭性攻击从技术上来说困难重重,也不符合常理,而如果真正的战争爆发的话,攻击者可能是显而易见的。

对高层领导来说,计算机技术是一柄双刃剑。炸弹可以由GPS卫星导航;飞机可以通过远程遥控飞行全世界;当今的战斗机和军舰本身就是巨大的数据处理中心,即使是普通的步兵也在上网。但是不断增加的互联互通和不安全的互联网,让电子攻击的手段不断翻新;对计算机的日益依赖也增加了它们可能造成的损失。

网络武器的神秘面纱

网络武器和核炸弹一样,存在并不代表要使用。而且,攻击者不能确定攻击行为会对另一个国家造成怎样的影响,这就使得他们的攻击部署存在很高风险。对先进的军事力量(如美军)而言,这样的不确定性是网络攻击的一个缺陷,但和流氓国家的军队对此就无所谓了。网络攻击也带来了网上犯罪和间谍活动的危险。

所有这一切构成了危险的不稳定趋势。网络武器正被秘密研发,谁都绝口不谈将在何时,怎样使用它们。没人知道它们真正的力量,所以国家必须为最坏情况作打算。网络的匿名属性也增加了错误、错认和失算导致军事力量在常规武器或太空武器上升级的风险。网络战发动很快,且偏好先发制人的攻击方式,几乎没有时间留给你冷静应对。即使计算机辅助武器系统和信息化步兵已经吹散了一些战场上的迷雾,网络武器依然给网络空间罩上了一层厚厚的危险的不确定性毯子。

网络武器在大国手中使用起来最为有效。但是它们因为价廉物美,对相对弱势的一方来说更有用,同时它们也很适合使用。幸运的是,类似于这样的恐怖团体看起来主要是用互联网进行宣传和通讯,可能是缺乏让炼油厂自爆的技术能力,或许他们更喜欢用自杀性炸弹制造血腥场面,而不喜欢电脑破坏这样的匿名行动――至少现在还是如此。

各国正组建网络战机构

奥巴马已经宣布,美国的数字化基础设施属于“国家战略资产”,并任命国家安全局局长基思・亚历山大将军担任新成立的网络司令部的领导。英国也建立起了一整套网络安全政策体系,和总部设在英国国家通讯总部(GCHQ)的“行动中心”,GCHQ相当于美国国家安全局。中国在讨论“如何到21世纪中期打赢信息化战争”。许多国家也在组建各自的网络战机构,包括俄罗斯、以色列和朝鲜。伊朗自称已拥有了全世界第二大的网军。

与传统军队相比,网军有什么不一样?全部由黑客组成吗?虽然中国国防部前不久刚刚公开确认,为提高部队的网络安全防护水平,组建了专业的“网络蓝军”,但是关于网络部队的详情,并未有确凿详尽的信息。在这一方面,喜欢大张旗鼓鼓吹网络战的美国或许倒可以成为我们的参考。

1995年,美军就有16名“第一代网络战士”。到目前为止,美国已拥有最大的网络战力量,三军都有网络部队。据防务专家乔尔・哈丁评估,美军共有3000-5000名信息战专家,5万~7万名官兵涉足网络战,规模相当于7个101空降师。

美军大张旗鼓地组建网络战司令部,实际上是承认美国已拥有越来越多的网络战武器,并为未来使用这些武器制造舆论。在软杀伤网络战武器方面,美国已经研制出2000多种计算机病毒武器,如“蠕虫”程序、“特洛伊木马”程序、“逻辑炸弹”、“陷阱门”等。在硬杀伤网络战武器方面,已研制成或正在发展电磁脉冲弹、次声波武器、激光反卫星武器、动能拦截弹和高功率微波武器,可对别国网络的物理载体进行攻击。

网络窃密是最大的情报灾难

传统的间谍人员冒着被捕或死刑的风险想方设法将文件副本偷运出境。但是那些网络空间中的间谍就没有这样的风险。“一名间谍一次可能拿走相当于几本书的材料,”一名高级美国军方人士说,“现在他们可以把整个图书馆偷走。而且如果你把书又重新上架了的话,他们还会再来偷一遍。”

“自从1940年代后期丢失过核机密以来,网络窃密是最大的情报灾难。”总部在华盛顿的智库战略与情报研究中心(CSIS)的吉米・路易斯说。间谍可能是西方面临的最直接的威胁:失去高科技技术可以让西方逐渐丧失经济领先优势,如果真的置身于战争之中,窃密可以削弱其军事优势。

西方的间谍认为中国部署了最勤恳的和最的网络间谍。但是俄国间谍在技术上可能更熟练,也更狡诈。间谍们说,在这一军团中,首当其冲的还是美国的国家安全局和英国的GCHQ,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西方国家直到最近都不愿意大声谴责计算机窃密。

网络犯罪就是网络战争

互联网的设计目标是方便和可靠,而不是安全。而通过全球网络化,鲜花和野草良莠不齐地同时出现了。网络空间无需护照。警察们被限于国界之内,罪犯却可以逍遥自在地四处漫游。

奥巴马称,去年因网络犯罪造成的损失接近1万亿美元,尽管这一数字存在争议,但却是一个比交易的金额还要庞大的秘密世界。银行和其他公司不愿意承认丢失了多少数据。2008年,在为客户进行的调查中,区区一家电信公司Verizon就报告丢失2.85亿条个人信息记录,包括信用卡和银行帐号等细节。

更令人担忧的是,网络犯罪和网络战争间的界限现在是很模糊的,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一些国家将网络犯罪组织视为有用的联盟。一些国家已经表现出他们愿意容忍,支持甚至引导犯罪组织和市民去攻击敌对目标。

在格鲁吉亚的网络攻击案例中,就有这样的情况,市民在俄罗斯军队从陆地和空中入侵格鲁吉亚的同时,发动了针对目标的网络攻击。专家认为,网络攻击事件与军方行动如此协调,显示出在市民网络攻击者中与俄罗斯军方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许多网络战争的挑战都在网络犯罪中体现出来,因为国家和网络帮派都使用同样的工具。”按照一名德国网络犯罪研究人员的说法,“比如说,任何人都可以去向犯罪组织租用一个僵尸网络,我们甚至可以做到,只要你有钱就可以产生破坏,而不需要知道如何做或者这其中有些什么需要被跟踪。”

网络军备竞赛已经开始

由网络安全公司McAfee发表的“虚拟犯罪报告”称,国际间军备竞赛已经移师互联网。

据白宫前顾问保罗・库尔兹(Paul Kurtz)称,法国、以色列和中国都拥有网络武器程序。他在采访了20多位专家后得出的结论与上述报告相同。

McAfee公司总裁戴夫・戴尔特(Dave Dealt)说:“我们从两年多以前就开始预警全球性的网络军备竞赛,但现在我们找到很多证据表明,竞赛已经开始。”

除了美国,俄罗斯、日本、法国、德国、印度等国家,甚至台湾地区,都已经把网络战的部队建制化、编制化。北约正讨论网络战要达到何种程度才能被认定为是某种“武装攻击”的形式,从而责成其成员国提供作为盟友的帮助。

网络世界范文第5篇

那里面有“太空聊天室、乖乖邮件箱、巧巧电子图书馆、休闲娱乐游戏空间站、QQ精彩动画宝库”等等。这足已让小胖眼花缭乱,不知道看哪一处好。他看了这整个网站,简直像来到天上,几朵形态各异的白云上衬托着五彩斑斓的字幕。小胖乐得直说:“哇哇!爽呀。网络,网络,我爱你,就像老鼠爱大米,欣赏你,呵护你,整天同你在一起。”

说着说着便进入了“游戏空间站”的“网络志系列之传奇宝典”中的宝典问世啦!

“公元二00二年六月玛珐纪元一六四年值得在传奇史上重书一笔:网游界的极品奇书《网游志·传奇怪物宝典》横空出世:据第一位发现这个宝典的武士说,那是在三个月前,他拿着木剑在比奇省东面的城墙下砍鹿的时候发现了它,从那以后他停止了砍鹿。而现在,死在他龙纹剑下的怪物光教主就有一个连了。”小胖越看越起劲,感到网络太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