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描写山的成语

描写山的成语

描写山的成语

描写山的成语范文第1篇

1、不识泰山:不认识泰山。比喻见闻太窄,认不出地位高或本领大的人。

2、砺带河山:黄河细得像衣带,泰山小得像磨刀石。比喻封爵与国共存,传之无穷。

3、重于泰山:比泰山还要重。比喻人死得很有价值。也形容意义重大。

4、河山带砺:黄河细得象条衣带,泰山小得象块磨刀石。比喻时间久远,任何动荡也决不变心。

5、斗重山齐:像北斗星一样令人敬仰,如泰山一样崇高。形容人德才兼备,享有很高的威望。

6、海岱清士:海岱:指东海与泰山之间的地方,引申为四海之内。指海内的清正廉洁的人。

7、河带山砺:河:黄河;带:衣带;山:泰山;砺:磨刀石。黄河像条衣带,泰山像块磨刀石。比喻经历的时间久远。

8、砺山带河:砺:磨刀石;山:泰山;带:衣带;河:黄河。黄河细得象条衣带,泰山小得象块磨刀石。比喻时间久远,任何动荡也决不变心。

9、挟山超海:挟:挟持,夹着;刱:超越,跨过。夹着泰山跨越北海。比喻做绝对办不到的事。

10、带砺河山:带:衣带;砺:磨刀石;河:黄河;山:泰山。黄河细得象条衣带,泰山小得象块磨刀石。比喻时间久远,任何动荡也决不变心。

11、山河带砺:山:泰山;河:黄河;带:衣带;砺:磨刀石。泰山小得象块磨刀石,黄河细得象条衣带。比喻时间久远,任何动荡也决不变心。

12、泰山压顶:泰山压在头上。比喻遭遇到极大的压力和打击。

13、泰山压卵:泰山压在蛋上。比喻力量相差极大,强大的一方必然压倒弱小的一方。

14、一叶蔽目,不见泰山:蔽:遮。一片树叶挡住了眼睛,连面前高大的泰山都看不见。比喻为局部现象所迷惑,看不到全局或整体。

15、泰山梁木:象泰山崩塌,梁木毁坏一样。比喻伟人死亡。

16、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让:推辞,拒绝。泰山不排除细小的土石,所以能那么高。比喻人度量大,能包容不同的事物。

17、三山五岳:五岳:泰山、华山、衡山、嵩山、恒山。泛指名山或各地。

18、恩重泰山:恩情深厚,比泰山还重。

19、一叶迷山:意指一叶蔽目,不见泰山。

20、泰山可倚:有如泰山一样可以倚靠。形容有强有力的靠山。

21、一指蔽目,不见泰山:蔽:遮盖;泰山:山名。一根手指挡住了眼睛,()连面前高大的泰山都看不见。比喻为局部现象所迷惑,看不到全局或整体。

22、泰山若厉:厉:“砺”的本字,磨刀石。泰山剥蚀得像一块磨刀石那样大。比喻时间久远。

23、山颓木坏:山:泰山;颓:倒塌;木:梁木。泰山倒塌,梁木折断。比喻众所仰望的人物逝世。

24、重于泰山:比泰山还要重。形容意义重大。

25、笃定泰山:像泰山那样稳定。比喻有绝对把握,无须忧虑。

26、稳如泰山:形容象泰山一样稳固,不可动摇。

27、久仰山斗:山:指泰山;斗:指北斗。长期地敬仰某人,如同仰望泰山北斗一样。多用作表示钦佩、仰慕之辞。

描写山的成语范文第2篇

1.登山踄岭:踄:同“步”,蹈,走。形容长途跋涉,路途辛苦。

2.悬崖绝壁:形容山势险峻。同“悬崖峭壁”。

3.巴山度岭:指爬山越岭。

4.万壑千岩:形容峰峦、山谷极多。

5.湖光山色:湖的风光,山的景色。指有水有山,风景秀丽。

6.登山涉水:爬山过水。比喻历尽艰难。

7.离山调虎:比喻用计谋调动对方离开原地。

8.回山倒海:形容力量和气势极强大,能压倒一切。

9.跋山涉川:形容远道奔波之苦。参见“跋山涉水”。

10.邈以山河:形容遥远得如隔山河。同“邈若山河”。

11.南山可移:南山:终南山。比喻已经定案,不可更改。

12.悬崖峭壁:峭壁:陡直的石壁。形容山势险峻。

13.半壁江山:半壁:半边;江山:比喻国家疆土。指在敌人入侵后残存或丧失的部分国土。

14.崇山峻岭:崇:高;峻:山高而陡。高大险峻的山岭。

15.千山万水:形容山水很多,比喻路途艰险、遥远。

16.山明水秀:山光明媚,水色秀丽。形容风景优美。

17.百二山河:百二:以二敌百。比喻山河险固之地。

18.河山破碎:河山:指国家的领土。比喻国家遭到外敌侵略,领土沦陷丧失。

19.不识泰山:不认识泰山。比喻见闻太窄,认不出地位高或本领大的人。

20.深山野墺:荒僻的大山深处。

21.笼山络野:指笼罩、围绕高山平原。

22.号令如山:指军令严肃,不容更改。

23.挨山塞海:形容人极多而拥挤不堪。

24.山崩海啸:山岳崩塌,海水奔腾咆哮。

25.扛鼎拔山:扛:双手举起。拔起大山,举起重鼎。形容力气很大。

26.墨债山积:山积:堆积如山。比喻由于书法好,求写字的人很多,应付不过来而欠下债。

27.鸿毛泰山:比喻轻重相差极大。

28.高不可攀:攀:抓住高处的东西向上爬。高得手也攀不到。形容难以达到。也形容人高高在上,使人难接近。

29.荒山野岭:指荒凉无人烟的山野。

30.巴山蜀水:巴、蜀指四川一带。四川一带的山山水水。

31.大山广川:高山大河。

32.名山事业:名山:古代帝王藏策之府。世故在帝王藏策之府的事业。多指不朽的着作。

33.山奔海立:高山好像在飞奔,大海仿佛竖立起来。形容气势非常宏大。

34.漫山塞野:山上和田野里到处都是。形容很多。同“漫山遍野”。

35.巍然屹立:巍然:极高的样子;屹立:山势直立高耸。像山峰一样高耸而稳固地立着,常用来比喻坚定不可动遥。

36.百二关山:百二:以二敌百。指边防稳固的国家。

37.逼上梁山:比喻被迫起来反抗。现也比喻被迫采取某种行动。

38.尺山寸水:指每一小块山水。

39.撼山拔树:摇动山岳,拔起树木。形容威势之大。

40.拔地摇山:翻动大地,摇撼山岳。形容声势极大。

41.危峰兀立:山峰笔直地挺立,感觉很危险的样子,形容山势险峻。

42.山长水阔:比喻道路遥远艰险。同“山长水远”。

43.群山连绵:山连山,崇山峻岭。

44.倒山倾海:把山推倒,把海倾翻。形容声势很大,力量无比。

45.避溺山隅:指防止淹死而躲入山隅。表示远远回避。

46.刀山剑树:佛教所说的地狱之刑。形容极残酷的刑罚。

47.移山拔海:移动大山,拔起大海。形容力量巨大。

48.安若泰山:形容极其平安稳固。同“安如泰山”。

49.青山碧水:青色的山,绿色的水,形容秀丽的景色。

50.登山临水:形容旅途遥远。也指游山玩水。

51.堆积如山:聚集成堆,如同小山。形容极多。

52.重峦叠嶂:峦:连绵的山。山峰一个连着一个,连绵不断。

53.半壁河山:指国土的一部或大部分。

54.安如太山:形容极其平安稳固。泰,也写作“太”。同“安如泰山”。

55.流水高山: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

56.重岩叠嶂:嶂是屏障之意,指的是重重叠叠的岩石直立的像屏障一样。

57.移山倒海:搬动大山,翻倒大海。比喻人类改造自然的巨大力量和雄伟气概。

58.欱野歕山:欱:吮吸;歕:同“喷”,吹气。吮吸原野,吹动山岳。比喻气势盛大。

59.刀山火海:比喻极其危险和困难的地方。

60.山川震眩:眩:看不清楚。形容斗争激烈。

61.山崩钟应:比喻同类事物相感应。

62.拔地而起:拔:动词,意思是陡然耸立。拔地:bá在地面上陡然耸立。形容从地面上突兀而起,非常陡峭。

63.跋涉山川:形容远道奔波之苦。参见“跋山涉水”。

64.百二山川:比喻山河险固之地。同“百二山河”。

65.冰山易倒:冰山遇到太阳就消溶,容易倒塌。比喻不能长久依赖的靠山。

66.山崩水竭:山岳崩塌,河川干枯。古代认为是重大事变或其征兆。同“山崩川竭”。

67.火山汤海:比喻艰难危险。

68.安于泰山:比泰山还稳固。形容稳固而不可动摇。

69.巴山越岭:爬山越岭。形容善于登山行走。

70.堆山积海:堆积的如山似海。原形容占有的财富非常多。也比喻东西极多。

71.东山复起:指再度出任要职。也比喻失势之后又重新得势。同“东山再起”。

72.壁立千仞:壁立:峭壁陡立。形容岩石高耸。

描写山的成语范文第3篇

弹子学校 莫顺刚

【摘要】群文教学是统编语文教材渗透的重要教学理念,也是当前广大语文教师关注的热点话题。小群文阅读,以其主题具体集中、组文篇幅短小、阅读量适度、阅读周期较短等特征,成为群文阅读教学中的“轻骑兵”。统编语文教材采用“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双线组织单元的结构,有利于教师提炼合适的内容话题和学习主题。因此,在单元教学中实施小群文阅读,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实效性。笔者将在本文中,以统编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为例,对小群文阅读在单元教学中的实施策略进行探讨。

【关键词】小群文阅读;单元教学;实施策略

群文阅读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迅速成为广大一线语文教师关注的热点话题。与此同时,有关小群文阅读的研究也悄然兴起。所谓小群文阅读,是“主题具体集中、组文篇幅比较短小、阅读量适度控制、阅读周期相对较短的一种群文阅读。”[1]

统编语文教材“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双线组元的结构,非常符合小群文阅读的要求。以该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为例,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山川之美”,语文要素除积累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外,还有感受山川风物的特征(灵秀),体会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怀。笔者在教学本单元后,便设计了一次小群文阅读活动,以探索小群文阅读在单元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我设计的教学步骤如下:

(一)摘抄句子

摘抄《三峡》、《答谢中书书》、《与朱元思书》中描写山水的句子。

(二)师生比对

老师出示本单元描写山水的句子,学生将摘抄的句子与之进行比对。通过比对,多数学生发现忽略了描写山中景物的句子,以及“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游鱼细石,直视无碍”等侧面描写山水的句子。

(三)分组讨论

学生以景物特征、描写顺序、描写角度、描法、修辞手法等为主题分成小组,对上述句子进行讨论,得出有意义的结论。

(四)交流总结

经过交流,师生共同梳理出以下结论:

1. 景物特征方面:

(1)写山,三篇文章中都突出了山的高大。如“重岩叠嶂,隐天蔽日”、“高峰入云”、“夹岸高山······千百成峰”等句子。而《三峡》中的山是绵长幽深的,《答谢中书书》中的山又是生机勃勃的,《与朱元思书》中的山则更具幽静的特征。

(2)写水,《三峡》中分别写了夏水的湍急迅猛,春冬之水的清澈多姿,秋水的寒冷凄清;《与朱元思书》中则写出了水的清澈和湍急两种状态。

我们得出的结论是:描写景物,既要写出共性的特征,更要写出该景物的个性特征,最好能描写出该景物的不同状态。

2. 描写顺序方面:

《三峡》中先写山,再写水,而写水又是按照夏、春冬、秋的顺序;《答谢中书书》中既有空间顺序,又有时间顺序;《与朱元思书》中则先写水,再写山。

我们得出的结论是:写景有序,而无定序。至于选择什么顺序,可能与表现景物特征有关。

3. 描写角度方面:

(1)三篇文章都描述人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受,以描写视觉感受为主。而在《答谢中书书》中,更是从仰视、俯视、平视等不同角度来描写视觉感受。

(2)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如“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侧面描写三峡山的高峻陡峭,“游鱼细石,直视无碍”侧面表现富春江水的清澈。

4. 描法方面:

我和同学们主要讨论了“烘托”的手法。如《三峡》写“高猿长啸,哀转久绝”,烘托出秋天三峡肃杀凄清的气氛;《答谢中书书》写“猿鸟乱鸣”、“沉鳞竟跃”烘托生机勃勃的气氛;而《与朱元思书》中更是以动写静,以声衬静,以人物的感受衬托山的幽静。

5. 修辞手法方面:

通过对上述语句的分析,我们发现:比喻、夸张、拟人是描写景物常用的修辞手法。而对偶的使用,可以让文章更加整齐、典雅、朗朗上口。

(五)由景及情

老师指出,古人写文章讲究情景交融,这几篇文章都是情景交融的典范。同学们找出抒发情感的句子,分析研究后,发现描写景物时抒情的几种方式:

1. 直抒胸臆。如《答谢中书书》中的“实是欲界之仙都”直接抒发对山水的赞美之情。

2. 含蓄地表达情感。如《答谢中书书》中“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一句,便含蓄地表达了与古今知音共享山水的得意之感。又如《与朱元思书》中“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一句,也含蓄地表现出作者鄙薄世俗名利,一心寄情山水的高洁情操。

3. 寓情于景。正如王国维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这样的例子在本单元中不胜枚举。

(六)巩固运用

根据以上结论,总结出景物描写的一般方法。并运用这些方法,完成本单元的写作任务——“学习描写景物”。

通过本堂课,我初步总结了一下小群文阅读在单元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首先,系统研究单元教学内容,既要研读阅读文本,又要结合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板块,据此确定小群文阅读主题。如本堂课便以“如何写景”为主题。又如本册第五单元,也可以设计一堂以“如何说明事物特征”为主题的小群文阅读课。

接着,围绕阅读主题,从不同的角度“建群”。如本课这样的写景类文章,可以从景物特征、描写顺序、描写角度、写作手法、修辞手法等角度“建群”。

然后,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分组进群讨论。

最后,交流总结,得出结论。在总结时,既要总结出群文中各方面的相同之处,又要关注文本之间的差异。让学生在发现一般性的规律的同时,也注重个性化的表达。

为达到群文阅读“1+1>2”的效果,我们还可以将阅读活动辐射到单元之外,将阅读成果运用到实践之中。比如我们本次小群文阅读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就是对教学成果的强化。

由于各单元“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都各不相同,因此进行小群文阅读的策略也不尽相同。我们一定能因文而异,研究出更多更全面的小群文阅读策略。

描写山的成语范文第4篇

【关键词】古诗词 景物描写 手法

写景状物是古典诗词中经常表现的内容,展示了我国古典诗词文化博大精深的创作内涵。景物描写是作者在文学创作过程中针对能够融合自身主观情感的客观景物的具体艺术描绘。从文学角度来说,诗词景物的描写,必须注重诗人写景状物的语言表现形式与技巧。本文结合自身对文学诗词的认识,阐述了古典诗词景物描写的表现形式。

一、动与静的结合

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诗人往往独出心裁,“每着一字”,而使“境界全出”。比如王安石《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将形容词用做使动动词,是动态描写的典范,在动词的使用上做了不少文章。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因此,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往往与衬托又不可截然分开。再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诗人王维不愧描写山水的高手,动静结合是其主要写景手法之一。诗人在描绘的景物中,静中有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构成了动人的意境。第二联写物,“明月松间照”是静景,是所见,写的是月光透过松枝洒遍大地;而“清泉石上流”是动景,是所闻,动静融为一体,构成了一副清幽可爱的风景画。第三联是诗人用“竹喧”烘托山静,是所闻,用“莲动”衬托水幽,是所见,见闻交错,“喧”“幽”互衬,颇具艺术感染力。

二、正面与侧面描绘的融合

古典诗词的景物描写可以从正面入手,直接描写景物的特点,使人一目了然;也可以不从正面景物入手,而是从与其有关的侧面景物写起,来揭示该事物的特点,同时还能提供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如刘禹锡的《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题为“石头城”,明显是写“石头城”,但诗歌不从石头城入手,却从石头城周围景物――山、潮水、月――入手,写出了石头城这一“故国”的没落与荒凉。

三、虚实对比与变化的结合

古典诗词中的虚实,具体地说就是景物的无形与有形、抽象与具体,意象与现实的体现。诗人在诗词创作中常常运用虚实相生的方法,去表现各种景物,实现借景抒情达意的文学艺术效果。诗词中的“虚”是指诗人通过感觉、联想或想象而虚拟出的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在字里行间体味出的虚像和空灵境界,也即心中之景、可想之景;“实”是指诗人描写的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像、实事、实境,也即眼前之景、可观之景。虚与实往往是相对的,虚实相生可以使作品的结构更为紧凑,形象更加鲜明。如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虚写叱咤赤壁的周瑜:雄姿英发,年华方盛却卓有建树,实写诗人自己光阴虚掷,早生华发,“虚”“实”对比,有志报国与壮怀莫酬之情溢于言表。

四、远近层次变化的结合

自然物象的再现,由于观察者所处的方位、远近、角度不同,造成的视觉形象会千姿百态、变化万千。古典诗词中诗人从不同角度进行景物描写,能够引导读者对所描写的景物产生全面、完美的感受。如杜牧的《山行》,前两句描绘了秋山远景。第一句描写了秋山高远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勇于攀登的精神。第二句描写了秋山中的一个特定场景,在白云浮动的天空下有几户人家隐约可见。后两句描绘了秋山近景。“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生机勃勃,鲜艳夺目,清新刚劲,形象鲜明,给人一种秋光胜似春光的美感。诗中分别描绘了秋山远景与近景,生机勃勃,清新刚劲,给人一种视觉变幻的层次美感。

五、景物对象点面形体概括的描绘

诗词中描绘的景物对象不是孤立存在的,是由不同的点线面形体元素构成的概括性物象。诗人在写景状物时,往往不单独表现主体景物,还运用点面结合的衬托手法,描绘出相关的景象,使主体形象更丰满。如柳宗元的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通过对人、鸟、孤舟的描写,烘托出千山、寒江的辽阔,运用了点面结合方式,刻画了诗人坚忍不拔、卓然而立的品格。

六、声与色的结合

描写山的成语范文第5篇

所谓有文采,即指语言精彩有特色,例如善用比喻、诙谐幽默、大气磅礴、委婉细腻、清新淡远都属于有文采。俗话说:“三分姿质,七分打扮。”如何扮靓语言的面庞呢?笔者就教学实际粗谈几点浅见:

1. 形象描写 例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将无形的愁思化为不尽的江水,多形象而感人啊!再如朱自清的《春》中调动感官将无形的春风写得可触可感,作文教学中就要指导学生做到这一点,从仿写入手,未尝不是一种好的思路。 还要注意运用人物描写的各种方法,如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等,避免概括叙述;还可以恰当使用环境描写、场景描写、景物描写、细节描写、正侧面描写等,或渲染气氛或烘托人物心情,在文中都可以为文章增色。

2. 引用名句 古今中外大量的名言警句,如果在文章中恰到好处地引用,能使文章平添文采。例如: 我爱那“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庐山瀑布; 我爱那“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的泰山极顶; 我爱那“奔流到海不复回”的黄河九曲; 我爱那“两岸猿声啼不住”的长江三峡; 我爱那“秦时明月汉时关”的古朴塞北; 我爱那“日出江花红胜火”的秀丽江南。 这段话直接引用诗词名句,列举祖国的名山大川,远远胜过这样一句枯燥的叙述:“我喜欢祖国的大好河山,比如黄河长江,还有泰山庐山等等”。

3. 妙用修辞 修辞包括比喻、拟人、对偶、排比、夸张等,恰当地使用修辞方法,会使山上的石头唱歌,山下的流水动情,会使花草倾诉心中的秘密,枯枝落叶讲诉生命的真谛 ,它可以百川汇海,激情澎湃;它可以清风抚琴,嘤嘤成韵。一言以蔽之,化腐朽为神奇。修辞就像衣服上的装饰,点缀得体,使人增色。作文教学中可以以此为一条标准,指导学生的作文,要在文章中下意识地使用修辞,用得准确到位,实现有文采的目的。

4. 巧变句式 例如:“每个夜幕深垂的晚上,山下亮起灿烂的万家灯火,山上的灯把黑暗照淡了,淡如烟,淡如雾,山也虚无,树也缥缈。小屋迷失在楼台的情景中,它不再是清晰的小屋,而是烟雾之中,星光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这一段话,于匀称之中见错落,呈现出一种参差之美,堪称景象美妙,意境深远。也许我们的学生达不到这样的高度,但我们可以教会他们使用诗歌一样凝练有节奏的语言,可以教会他们变长句为短句,可以教给他们为中心词加上一系列繁复定语等方法,实现句式的多变,避免结构的单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