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清风荷影

清风荷影

清风荷影范文第1篇

太阳炙烤着大地,暑气蒸腾的薄雾弥漫着升起,那受热膨胀的躯体内渴望着,渴望着,燥热的内心期望着片刻间能拥有一方沙漠绿洲一般的青翠和凉意。

于是,寻寻觅觅,在一个闷热难耐的夏之夜开始,直到那方心灵的绿洲忽然映入眼底。

这是一方不大却十分精巧的池塘,曲折蜿蜒,明月之下,拱桥,绿波,碧荷。

是夜,皓月当空,银辉遍洒,我信步闲游,却不期踱到一个池塘边。碧水清荷,随风摇曳,不禁眼前一亮,神清气爽,心中窃喜。

正是“风清夜,横塘月满,水净见移星”,一股凉意顿时从心底渗出,传遍全身,爽快至极,难以名状。“好一个纳凉的舒心之处!”心中暗赞道。

月色溶溶,一池碧荷,随风摇曳,姿影婆娑。

“池面风来波滟滟,陂间露下叶田田”。皎洁的月光下,只见池中一株株碧荷亭亭玉立,莲叶田田,如冠如盖,簇拥在一起,微风拂过,荷叶碰撞,簌簌作响。

莲叶圆圆,花萼尖尖。荷叶之间,不时有娇媚的莲花露出羞怯的芙蓉面,或粉红,或洁白,让人一下想到白乐天的那句“芙蓉如面柳如眉”的诗句来了。“红碧相杂敷清流”,观之,不禁心旌神摇,大有养心舒目之感。

月亮倒映池中,微风轻拂,碧荷摇香,水面上不时划过阵阵涟漪,水中之月一会儿被揉碎成白花花的碎银,一会儿细碎的白银又聚拢成一轮明月。像是一对情人,月和荷在这里耳鬓厮磨,互诉衷肠。

静静地坐,静静地听,静静地品。说来也起,原本是携燥热而来的我,此刻那抑郁、烦闷的心虚都随着这迎风起舞的荷叶一下摇到了九霄云外了,呵呵!

月色溶溶,一池碧荷,随风摇曳,姿影婆娑。

“碧波心里露娇容,浓色何如淡色工”。荷之塘,月之光,就这样谛听着月、荷、心共鸣而产生的心灵中的天籁之音,品味着“明月映荷荷不语,轻摇慢舞弄月色”的和谐之韵,如饮醇醪,不觉自醉了。

此时的荷塘,月光透过柳梢倾泻下来,树影稀疏,斑斑驳驳,水面上波光粼粼,荷风送香,蛙声阵阵。有别于那赤日炎炎下聒噪得令人心烦的蝉鸣,夏夜的蛙鸣却能给人带来丝丝凉意。

碧荷摇曳,清风徐徐,拂进了我的心里。我庆幸为自己的心灵寻早到一方清幽之处,它抚平了一度烦闷、焦躁的心绪。

“看取莲花净,方知不染心”。莲,被誉为传统文化中的一种理想人格,“花之君子者也”。它象征纯净,纯洁,既可隐喻为清廉,又可指代爱情,皆因为其“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也。

古往今来,无数诗人写诗作赋,吟咏莲荷,盛赞其娇媚的姿容,歌颂它冰清玉洁的品质。隋朝杜公瞻有诗云:“灼灼荷花瑞,亭亭出水中”。且不说李璟的“满目荷花千万顷”,还有那白乐天的“昔在溪中日,花叶媚清涟”,“诗仙”李白更是吟道:“碧荷生幽泉,朝日艳且鲜。秋花冒绿水,密叶罗青烟”,诗人以画家传神的工笔画手法活灵活现地绘出了荷花“香远益清,亭亭净植”的姿态。

月色溶溶,一池碧荷,随风摇曳,姿影婆娑。

“水亭几日无人到,让与莲花自在香”。莲花品性高洁,出污泥而不染,也被佛教用来表示纯净和断灭的一个主要象征,因而在佛教中有莲花座、莲花台等。由此可知,在人的修身养性和人格修炼中,荷花的确以优雅的形态,以纯洁的品性,以高深的内涵而理所当然地深受人们的推崇和喜爱。

又一阵微风吹过,碧荷还在摇曳,不过,这回是摇曳在我的心里,心中又激起阵阵涟漪。

清风荷影范文第2篇

荷、你经历一冬的河泥禅修,等来了春意满湖的新绿。远处几树的嫣红蓦然低头回首,几许花开花落的情愫。

荷、你身出于污泥而不染,你温婉深情的性格,生其于自然,顺其于与自然,你清香出尘绵婉从容,从不矫饰,你优雅恬静一生恋在水里。无论季节如何更迭,你都会与春天默默地相约,荷、你在碧湖里韵染一袭的绿衣。你深深的懂得季节的使命,无论起落你对待自然,总是持以淡然素心的姿容面对眼前的红尘。

荷、你一定是天上瑶池里,一不小心跌入人间的荷仙女。你带着馥郁满满的情暖;从此成为了水的女儿。有多少春花秋日的诗;又有多少锦词妙句的吟诵,都来源你,忠安于淡淡而来,淡淡而往,不悲不喜,安闲自在的心态;你拨开花影在窥视红尘中用你纤柔的手,抚摸水的伤痕。你收起水的忧伤在风中摇曳着甜美。碧水恋你的柔情依依,你的眉宇间掩饰不住娇羞的浓情!

荷、你在瑶池里以孤寂的姿容,孑然而立,你把菡萏清香挥洒满湖风情。你以傲世的风骨,立在水的中央,凝就成荷子的心,修炼成一缕荷的魂,祈化为菩提的莲花座,乘着祥瑞之光,潽渡芸芸众生。

清风荷影范文第3篇

一、 关于作者

朱自清(1898~1948):江海人,原名自华,号秋实,字佩弦,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主要作品有散文《背影》《春》《绿》《威尼斯》《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其中《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被誉为“白话美文的模范”。病逝前,朱自清嘱告家人,说已签名拒绝美援,不要买政府配售的面粉,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和爱国主义精神,被赞誉为“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二、 写作背景

《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7月,那时作者在清华大学教书,住清华园西院。文章里描写的荷塘就在清华园。这一年,中国接连发生“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大屠杀,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朱自清处于苦闷彷徨中,他自己也知道,“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他最终还是选择了“暂时逃避的一法”。但是他毕竟是一个爱国的民主主义者,面对黑暗现实,又不能安心于这种“超然”。本文正是作者想“超然”而又“挣扎”的心迹的真实描摹和生动写照。

课堂学习

一、 文本思路梳理

1. 找出全文的文眼、脉络,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文眼:心里颇不宁静

脉络:心里颇不宁静——觉得是个自由的人——我什么也没有——想起采莲的事

分析思想感情:对黑暗现实不满——寻求超脱、不肯同流合污——回到现实——对美好追求的寄托

2. 找出关键词句及情感脉络。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外一个世界。

一个人在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以不理。

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来了。

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

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样一想,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

情感脉络:心里颇不宁静——独处求静——一无所有——惦着江南

3. 明确全文的线索。

明线:游踪(带上门——荷塘上的月色——月色下的荷塘——江南旧俗——回家)

暗线:情感(心中颇不宁静——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思乡愁——不宁静)仍是淡淡的哀愁

4. 探究:作者为什么心里颇不宁静呢?

[明确]要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

(1) 对“四一二”反革命的愤懑

(2) 作者的思乡之情

(3) 面对人生十字路口而产生的苦闷、彷徨

(4) 家庭生活的不和谐

(5) 人类的两难处境即现实不自由,自由不现实

(6) 传统知识分子中正平和、洁身自好的文化人格

二、 重要段落解读

1. 作者是怎样从五个方面描绘这月下荷塘美景的。

[明确]荷叶:“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的裙。”运用比喻手法写出荷叶的风姿。由“出水很高”联想到“亭亭的的裙”。两者不仅相似,而且写出其动态美。

荷花:“层层的叶子中间,……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运用拟人、比喻的手法。“袅娜”写出荷花的饱满盛开状,“羞涩”写荷花含苞待放,赋予荷花以生命力和感情。这是拟人写法。接着三个比喻,分别描绘了淡月辉映下荷花晶莹剔透的闪光,绿叶衬托下荷花忽明忽暗的闪光以及荷花不染纤尘的美质,写出了荷花的神韵。

荷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运用通感,由嗅觉向听觉转移。相似之处是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缥缈,烘托出几分幽雅和宁静。

荷波:“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运用拟人的手法,既有视觉形象,叶子“有一丝的颤动”化为“一道凝碧的波痕”;又有听觉形象,风吹花叶的颤动声音。动静结合,形象地传达出荷塘富有生气的风姿,创造出了清幽恬静的氛围。

荷韵:“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脉脉”本指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来表情传意,这里用来写流水,塘水在茂密的荷叶下是看不到的,作者却由叶子的“风韵”想象到那叶子下的水“脉脉”有情,真正做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

2. 阅读第五段,思考本文是如何描写月色的。

[明确]作者把荷叶和荷花放在月光下面,一个“泻”字,给人一种奶白色而又鲜艳欲滴的实感;一个“浮”字又表现出月光下荷叶、荷花那种缥缈轻柔的姿容。文章似乎仍在写荷叶、荷花,其实不然,作者是通过写叶、花的安谧、恬静,衬托出月色的朦胧柔和。又如文章写“黑影”和“倩影”,还是写月色,因为影是月光照射在物体上产生的。树影明暗掩映,错落有致,反衬月光轻盈荡漾。月色本是难以描摹的,所以作者透过不同的景物,从不同的角度去写月色,使难状之景如在眼前。

3. 第五段酣眠、小睡各指什么?有无深层含义?

[明确]“酣眠”比喻朗照,“小睡”比喻被一层淡淡的云遮住的月光。至于它的深层含义应该联系作者的心态来看,他不希望过于激烈的行为,他喜欢一种平和的心态,正如我们前面分析的那样,他做不到投笔从戎,他要寻找安宁平和的生活。对景物的喜好折射出作者的心态。

4. 第七段采莲与文章主体有什么关系?为什么会想起采莲的事情?

[明确]以采莲的热闹衬托自己的孤寂,且荷莲同物,作者又是扬州人,对江南习俗很了解。

5. 第八段最后一句话“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熟睡好久了”是否多余?

[明确]一方面有照应文章开头的作用,但主要目的还是以静写动,以静来反衬自己心里的极不宁静。心里的不宁静,是社会现实的剧烈动荡在作者心中引起的波澜。全篇充满着动与静的对立统一:社会的动荡与荷塘一隅的寂静,内心的动荡与内心的宁静形成对立统一。文章开头心里不宁静,在月夜荷塘幽美的景色的感染下趋于心静,走出荷塘又回到不宁静的现实中来,也形成了对立、转化。

三、 品味语言特色

1. 赏析“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的妙处。

[明确]作者抓住荷香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缥缈、沁人心脾的特点,运用通感手法,表现了荷香的神奇清淡,烘托出月夜的优雅和宁静。

(“通感”,又叫“移觉”,是把人们的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通过比喻或形容词沟通起来,使感觉发生转移的修辞方式)

2. 跟第四段比较,第五段在写法上特别是用词上有什么不同?找出1至3句中的动词,体会其表现力。

[明确]泻、浮、洗、笼

“泻”字紧扣“月光如流水一般”这个比喻,表明月上中天,月光自上而下,有很强的动感与立体感,给人一种奶白色而又鲜艳欲滴的实感,写出了月辉照耀、一泻无余的景象,显得生动活泼。再加上“静静地”这个修饰语,准确生动地写出了月光既像流水一般地倾泻又无声响的幽静之美。

“浮”字把水气和月色交织在一起,准确地表达出雾的轻柔、飘动状态以及自下而上逐渐扩散的特点,生动地再现了月光下荷叶、荷花那种缥缈轻柔的姿容,突出静态美。(“浮”描写出青雾与叶花既互相贴近、互相映衬又若即若离的层次感和动感,又可描写出青雾似动而静、似静而动的轻柔含蓄之态)

“洗”字形象地写出叶子和花鲜润和乳白的色调,突出花、叶在月色沐浴下一尘不染、脱俗、光洁照人的特点,照应了上文中的“出浴的美人”。

“笼”字表现出月光照射下的叶和花朦胧而又不可捉摸的特点。

3. 第六段写月下荷塘的景色,作者选用了一些叠字叠词(如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重重、阴阴、隐隐约约等),试结合语境,说说这些词语的妙处。

[明确]远远近近、高高低低——写出了树的错落有致,既开阔又有立体感,用语平实自然。重重、阴阴、隐隐约约——传神地描述出特定环境中的景物特点,不仅写出了树木之多,而且加强了叶色的浓重气氛。

小结:叠字叠词的运用,不仅传神地描写了事物的特征,而且照应了第二段中“蓊蓊郁郁”的树、“阴森森”的小路,读起来节奏鲜明,韵律协调,富有音乐美。

课外演练

1. 下列加点字音、形、义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弥望(mí / 充满)

倩影(qiàn / 美丽)

风姿(zī / 姿态)

B. 温馨(xīng / 芳香)

宛然(wān / 仿佛)

惊诧(chà / 惊奇)

C. 蓊郁(wěng / 茂盛)

噩梦(è / 可怕的)

恩泽(zè / 恩惠)

D. 袅娜(niǎo nuó / 柔美的样子)

风致(zhì / 美的姿态)

倏地(shù / 极快的)

2. 文学常识填空及默写。

(1) 朱自清,原名自华,号秋实,字佩弦,主要作品有散文《 》《 》

《 》《 》等,其中《 》被时人誉为“白话美文的模范”,病逝前,谆谆嘱告家人,说已签名拒绝美援,不要买政府配售的面粉,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和爱国主义精神,被赞誉为“ ”。

(2)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_______。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_______, _______;正如一粒粒的明珠, _______,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_______ 。

(3) 月光如流水一般,_______。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_______。……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_______,

_______。

(4) 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_______。这时候最热闹_______;_______,我什么也没有。

3. 下列与“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修辞手法不同的一句是( )

A. 风来花底鸟声香。

B. 鸟抛软语丸丸落。

C.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D.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的裙。

4. 根据“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的语意,对出下联。

上联:水自石边流出冷

下联:

5. 仿照课文第四自然段的博喻写一段写景的文字。

参考答案

1. A(B. 温馨xīn,宛然wǎn;C. 恩泽zé;D. 倏地shū)

2. (1) 背影 春 绿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2) 像亭亭的的裙 有袅娜地开着的 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又如碧天里的星星

仿佛远处高楼上的渺茫的歌声似的

(3) 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

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3. D(A、B、C都是通感,D是比喻)

清风荷影范文第4篇

“荷花!荷花!”我忍不住盯着那些亭亭玉立的身影大喊。荷花真是美极了,清新艳丽,纯洁无瑕。瞧,那一朵全开的,好似风姿绰约的荷花仙子,一片片雪白的花瓣摸起来绒绒的,软软的,像一块块白色的绒布。那花瓣白得如雪、如玉、如绢,如飞溅的浪花,如晶莹的珍珠,如捉摸不透的云朵。它还很好闻呢,浑身散发着一种香中带甜的清香。它有的才展开半边花瓣,好像少女因害羞而用袖子遮住自己的半边脸,那时的花瓣好像是用白玉雕琢而成的,娇嫩嫩、湿润润、白生生;有的花瓣早已凋零,只留下一个碗口大的莲蓬头,它朝着明媚的阳光仰起可爱的圆脸,那绿色素雅极了,镶上一道黄边儿,更显得好看;有的还是花骨朵儿,似羞涩的姑娘低头不语。白花点缀在荷叶丛间,如一粒粒明珠,袅娜地开着,又如碧天里的星星,羞涩地眨着眼睛。

这么多的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态。看看这一朵,如小船上坐了一位披着薄纱亭亭玉立的仙女,她姿态优美,似乎在翩翩起舞;看看那一朵,像俊俏的仙姑,对着水平如镜的湖面梳妆打扮。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做一幅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是太高明了。

平静的湖面就像一面大镜子,微风拂过,激起一圈圈涟漪,只见波光碎影,像细小的鱼鳞撒满水中。我站在池塘边,忽然觉得自己就是一朵荷花,穿着一身洁白如玉的衣裳,散发着怡人的清香,夏风习习,真是舒坦极了!微风乍起,我翩翩起舞,雪白的衣裳随风飘动,不光是我一朵,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一个花骨朵儿就像铃铛似的,我在想,它们撞在一起会有声音吗?

渐渐地,我已深深陶醉在了荷花的美丽和清秀中。

(指导老师:刘梅华)

赵婧伊与荷花的对话

赵婧伊与荷花的对话

赵婧伊:绿莹莹的荷叶上娉婷而立一株粉白的花朵,你的颜色真好看!

荷 花:这是因为有了湖水的滋养,鱼儿的陪伴,让我每天都有愉快的心情。

清风荷影范文第5篇

一、立足文本,发现意象

散文教学不应局限于使学生掌握“形散神不散”等结构特征,而应挖掘不同作者在不同文章中呈现出的闪光点。在学习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发现文中出现的大量意象,由明到暗,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逐层分析,让学生循序渐进地理解文章的审美意象,走进作者内心,与作者进行跨时空的精神交流,从而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最终达到审美教育的效果。

朱自清的散文理解起来并不难,甚至可以说是直白、纯真而质朴的。但是从审美上来说,又太美,美得不含杂质,美得轻盈、优雅而充满梦幻。这不仅仅是因为他善于使用大量修辞细腻地描绘景物,更重要的是,他对文中独特的女性化意象,处处饱含深情,处处“怜香惜玉”,这让读者也不禁放慢了脚步,温柔了眼神,生怕自己误读了文章,虚度了良辰,玷污了美景。

所谓意象,是指那些带有作者主观情感色彩的物象。文章一开始,便交代作者“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又苦于无人倾诉,因为“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在这样的心境下,作者“带上门出去”,从而发现了月光下的荷塘,在一路的欣赏与联想中,与眼中的荷塘、心中的荷花进行心灵对话,逐渐达到心灵的平静,最终回到了现实的生活,“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在这一路上,学生不难发现两个主体意象,即“荷”与“月色”,袅娜羞涩的荷花与如梦似幻的月色合筑起一个空灵静谧的审美世界。

二、归纳意象,探求审美

朱自清是一位女性崇拜者,在散文《女人》中,他直言不讳“我是个喜欢女人的人”,认为“女人是比男人更其艺术的”。因此,《荷塘月色》中的意象或明或暗,或直接或隐晦地体现出了女性化阴柔的特点。文风质朴、清新幽美、纤巧细腻。

审美意象不是一种“图像式的重现,而是一种在瞬间呈现的理智与感情的复杂经验”,在情感与理智的经验驱使下,作者往往会倾向于那些自己喜爱的题材和物象,它体现了作者的审美趣味、审美理想和审美创造。在《荷塘月色》中,学生不难感受到一种扑面而来的阴柔气息。无论是从大量对荷花的女性化比喻里,还是所选取的月亮、水、荷花这些阴柔的物象中都可感受到朱自清对阴柔之美的审美偏爱。

1.直接的女性形象譬喻

有人称朱自清散文中的这些女性形象乃“艺术女人的聚会”。《荷塘月色》中,作者形容荷叶“像亭亭的的裙”,形容白花“袅娜”、“羞涩”“又如刚出浴的美人”,甚至联想到了采莲的女子,无处不是风姿绰约的女性形象,或轻灵羞涩,或婉约妩媚。这些女子虽然形态各异,却有着共同的质地——阴柔之美。朱自清是写女性的高手,散文中不乏各种女性的影子:梅雨潭的“女儿绿”(《绿》),紫藤花是“嘻嘻哈哈的小姑娘”,柔美的树条是“一支支美人的臂膀”(《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有着粼粼细波的湖水则是“西方小姑娘的眼”“颦眉西子”(《瑞士》)。所有的景物在他眼里无不是可以怜爱的女子,无不带有万千风情,她们的一颦一笑,一肌一容无不可以用来譬喻。既然在朱自清眼中,各色美景无不是美好阴柔女子的影子,那么在他的笔下,以此来形容眼前的湖光山色、花卉月光便再妥帖不过了。

2.间接的阴柔意象描写

朱自清深受中国古典文化熏陶,爱读“尺牍”、“日记”,崇尚其朴实自然。后又在北大受到新文化运动洗礼,有过冲破黑暗的理想追求。但时局波诡云谲,许多文人难以拨开层层的迷雾,看清前进的方向,只能躲在自己的世界中,叩问灵魂,追寻生命意义。这样的情绪变化,使得朱自清的文风逐渐变得隐晦含蓄,笔下的阴性意象也纷呈迭出。因此,文中除了直接的女性形象譬喻,还有一些间接的阴柔意象描写。

⑴荷花意象

荷花与女性的联系自古有之。《诗经》有“彼泽之陂,有蒲与荷。有美一人,伤如之何!”睹花思人,寄托无限相思。白居易诗句“芙蓉如面柳如眉”,以荷花为喻,赞美杨贵妃的绝世美貌。徐志摩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以“荷”之绰约风姿写尽了日本女郎的楚楚动人。可见“荷”作为一种意象,象征阴柔婉约的女性,深深扎根在中国文人的艺术心灵之中。

《荷塘月色》中“热闹与冷静”、“群居与独处”形成的巨大反差衬托出作者内心的孤独与寂寞。荷花意象以独特的风姿,成为与朱自清心有灵犀的女神,同时作者也借荷花努力寻求一种冲淡自然、纯洁明净、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理想世界。

⑵水意象

《红楼梦》中贾宝玉说“女儿是水做的”,女人与水的关系不可不谈。朱自清在《扬州的夏日》中说过:“北方与南方有一个不同,在我看,就是北方无水而南方有。”这显然是作者的审美偏见,因为在他眼里北方的水“一览而尽”,就连船也是“笨头笨脑”,所以“有水的还是南方”。

《荷塘月色》中也提到:“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在北方的磅礴阳刚与南方的轻灵阴柔之间,朱自清倾向后者。他笔下的水是“脉脉的流水”,“凝碧的波痕”,这些水意象可谓阴柔之至。

⑶月亮意象

月亮与太阳相对,是阴性的象征。《周易·系辞上》有“一阴一阳之谓道”。《说文解字》里也谈到“阙也,太阴之精也”。月亮与女性在中国文化中向来密不可分。《诗经·陈风》就有诗句“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借用皎洁的月亮,表达对意中人的思念之情。

《荷塘月色》中,作者因为“心里颇不宁静”,沿着曲折的小煤屑路,自由地受用了“无边的荷香月色”,因此体会到了“独处的妙处”,暂时忘却苦闷,欣赏眼前的月色荷塘,“今晚的月光是淡淡的”,“月光如流水一般”。但现实生活中的苦闷压抑并没有远去,它们实在沉重,“虽然是满月,天上却又一层淡淡的云”,“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那些“黑影”总笼罩在心上,“热闹是他们的,我们什么也没有”。作者努力寻求的平静并没有得到,失落苦闷仍然伴随,文中不断出现这些阴郁的影子,它们不自觉地流露出作者的苦闷与压抑。

三、拓展视野,涉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