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自言自语打一字

自言自语打一字

自言自语打一字范文第1篇

一、《疏证》丰富的方言训诂资料和结论,可帮助我们获得某些近代语词的确解。

近代汉语和现代诸方言关系十分密切,是不言而喻的。不少近代语词在现代普通话里消失了,却保存在某些方言中,方言可以证古,这已成为汉语史研究者的共识。有的论著甚至把“印证方言”提到方法论的高度加以强调。《疏证》以昭通方言为核心,提供了丰富的方言训诂资料,对一些字面平常而含义难懂的词语作出了解释。这是值得我们参考借鉴的一份珍贵遗产,是我们解开某些难题的一把钥匙。下面试举数例:

例一,唐寒山诗一六九:“寒山有一宅,宅中无阑隔。六门左右通,堂中见天碧。房房虚索索,东壁打西壁。其中一物无,免被人来借。”诗中“东壁打西壁”之句,成为后来禅宗的口头语,见于多种语录。但句中的“打”字十分费解,日本老一辈汉学家入矢义高译注之《寒山》云:“未详。《寒山诗索赜》中注为‘十方无碍’,但不知‘打’字如何作解。”[日]《俗语言研究》第一、三期曾开展讨论。(注:禅籍俗语言研究会编,该刊出至第六期停刊,以下所引均见一、三两期。)胡从曾以为应读为“盯”或“瞪”,也就是“瞠”字;徐时仪以为“已失去实义”;滕志贤“疑或为‘相对’之义”;关长龙据东北辽东方言释“打”为“贴近”之“贴”,笔者也曾引《型世言》之例赞成关说。按,以上种种说法都不免有猜测的成分。《疏证释词释诂三》“打、合”条云:“唐寒山诗:‘东壁打西壁。’宋丁渭诗:‘赤洪yá@③打白洪yá@③。’元方回《航船歌》:‘南姚村打白姚村。’杨慎记俗谚:‘雾凇打雾凇。’打犹与也,及也。音如搭。昭人言我打你,与你也。打、搭同皆双声,故义亦通。合古亦读如答也。”这里不仅有方回、杨慎两条未被引用的新材料,而且从语音的联系上认为“打”通“搭”,“搭”由“搭上、加上”之意虚化为连词。“东壁打西壁”意即东壁与西壁,连上文是说每间房屋都空虚无物,仅东壁与西壁(其实也兼括南北)而已。这应是对这宗聚讼公案较为合理的解释。

例二,《喻世明言》卷二《陈御史巧勘金钗钿》:“梁尚宾听说,心中不忿,又见价钱相因,有些出息,放他不下。”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许政扬注本释云:“相因,相当。”陆澹安《小说词语汇释》“相因”条解说亦同。《疏证释词释言四》“相因、ráng@④”条云:“《尔雅》:‘ráng@④,因也。’忍将切。今昭人言物价不昂,合算曰相因。当即此字,因则语气词也。”按现代方言中的“相因”是否由古代的“ráng@④”加词尾“因”而成,似尚可斟酌,但此词“言物价不昂、合算”之义却普遍存在於西南官话中。《成都话方言词典》216页:“相因:便宜。”《贵阳方言词典》284页:“相因:(价钱)便宜。”均可参证。

例三,杂剧《倩女离魂》三折:“知他这ān@⑤zā@⑥病何日起?”《云窗梦》四折:“没理会腌zā@⑥久病疾,害的来伶仃瘦体。”北京出版社1980年《元杂剧选注》于《倩》剧之“ān@⑤zā@⑥”注云;“即腌zā@⑥,龌龊。”《元曲释词》则解为“这里是讨厌之意”。按说自己患的是脏病显然不合情理,说讨厌的病虽然勉强可通,但恐怕也是根据上下文揣摩而得,并非确解。《疏证释词,联绵词》“@⑦@⑧、淹牵……”条云:“《方言》:‘@⑦@⑧,微也。自关而西,秦晋之间,凡病而不甚曰@⑦@⑧。’(《广韵》影叶、澄叶两切)《广雅》:‘@⑦@⑧,病也。……按今昭人谓病不剧而久不痊者曰淹牵(或作迁),或曰淹淹牵牵。淹牵以通俗语易专门语也。又言小儿不利落,或萎靡多病,亦用此词。《董西厢》:‘你寻思大小大ān@⑨@⑩。’ān@⑨@⑩亦@⑦@⑧一声也。”这是以声音通训诂并作具体分析的又一佳例,“腌zā@⑥”等形体的词和“龌龊”、“肮脏”之类可能有音义联系,或竟同源,但不一定是同义词。

二、考求本字,为我们指出了某些近代语词的构词理据。

近代语词之存活于现代方言者大都出自口语,带有通俗的特点,其书面记录往往是随声取字,不拘一体,字面上多半不能显示其构词理据。要弄清它们的构词理据,离不开传统的考本字的方法。对于这一点,《疏证》作者是给予充分重视,并作了最大努力的。《凡例》中说:“古今记方音者莫不以求本字为主,此传世旧法也。余庚申辛酉间在蜀所为,全袭此法,故初稿四百则皆一一得其本字,后此亦未远于此律。至近年所得,此义稍疏,故有求本字未得者亦录之,此体例之不能纯一者也。”由于作者功力深厚,见闻广博,所得本字可谓胜义叠出,精采纷陈,每每能一语破的,使人豁然开朗。如“不消”即“不须”,“须”、“消”一声之转(《释词虚助词》该条);“把戏”即“百戏”,“把”、“百”亦一声之转(《释词组合词五》该条);“变卦”即“变化”,同占卦之卦象无关(《释词释言五》该条);“长俊”即“长进”,“俊”为“进”之借字(《释词释言三》该条)。如此之类,不一而足。下面再择举数例:

例一,“打尖”一词,清代初叶以来之白话小说常见。《汉语大词典》六册313页该条:“①在旅途或劳动中休息进食。”首引清福格《听雨丛谈打尖》:“今人行役于日中投店而饭,谓之打尖。”但何以“打尖”能表此义?却不得而知。《疏证释词释言五》“打尖”条云:“打尖,昭人谓旅途小憩为打尖。按《广雅。释诂三》,‘@(11),止也。’俗以尖字为之。此言小憩止,因小休而饮食,故小食亦曰打尖矣。”“打”在近代可作动词词头,置于动词“尖(@(11))”之前而构成双音动词“打尖”,表示小憩之义。这才使我们以上疑问得到了满意的答案。

例二,“掂斤播两”是元曲中常见的四字格。朱居易《元剧俗语方言例释》收此,释为“较量轻重,计较得失”,举《西厢记》一本二折、《任风子》一折、《诚斋乐府》、《雍熙乐府》各一例。其中“掂”字好理解,《现代汉语词典》279页释为“用手托着东西上下晃动来估量轻重”,“播(或作簸)”却含义不明。《疏证释词联绵词》“diān@(12)duō@(13)”条云:“《广韵》‘知轻重也。’丁兼、丁括二切。《庄子》‘捶钩者’注:‘玷捶钩之轻重。’玷音点,昭人以拈掇为之。按‘掂斤簸两’之‘拓簸’即‘diān@(12)duō@(13)’之形象化词组而又为双声之变也。”今按,以上引文简约,为明晰起见,不妨补充如下:《广韵添韵》“丁兼切”下:“diān@(12)duō@(13),称量。”《庄子知北游》:“大马之捶钩者,年八十矣,而不失毫芒。”注:“拈捶钩之轻重而无毫芒之差也。”疏:“大马官号,楚之大司马也。捶,打锻也。钧,腰带也。大司马家有工人少而善锻钩,行年八十……能拈捶钩知斤两之轻重无毫芒之差失也。”由此可知,“掂斤播(簸)两”系由联绵词“diān@(12)duō@(13)”插入“斤、两”二字而构成的四字格,故有“称量、权衡”之义,“播”、“簸”均为“duō@(13)”之音变借字。

例三,明清小说俗曲中称私娼为“窠子”或“私窠子”。《山歌》卷九《破@(14)帽歌》:“总成你相交子多少姹童窠子,陪伴子多少监生举人。”《喻世明言》卷三:“原来这人家是隐名的娼妓,又叫做私窠子,是不当官吃衣饭的。”《行院声嗽人物》:“妇,窠子。”一般理解“窠子”即“窝子”,以为全出借喻,其实不尽如此。《疏证释人》“私窠子”条引《扬州画舫录》及《救风尘》并云:“今昭人读窠如窝,私窝,言非光明正大之窝也。”又“仪、私ē@(15)”条说此词语源云:“仪,昭人谓男女私淫曰ē@(15),因谓私娼曰私ē@(15)子。按《国语》:‘周房后有爽德,协于丹朱,丹朱冯身以仪之,生穆王焉。’韦注:‘仪,匹也。’考仪从我身,古支歌相通,则昭人之私ē@(15)子当作仪无疑。”

例四,从唐代诗文到现代方言均可见“向火”一词,拙撰《唐宋笔记语辞汇释》(注:中华书局2001年修订本。)该条云:“向火,即烤火。‘向’作动词本有‘趋向’‘接近’的意思,‘向火’即近火、附火,目的在于取暖,故有‘烤’义。”今按,释“向火”为“烤火”不错,但以为此乃“趋近”义之引申,却不免迂曲。《疏证释天》“向、烊”条云:“昭人谓于炉取暖曰炀火,音如向,日中则曰炀太阳。《说文》段注:‘炀者火旁烘物以火气炀之也。’《升广(字疑衍)庵全集》六十三云:‘《庄子》:“炀者避灶。”司马彪曰:“对火曰炀。”《淮南子》:“富衾纂锦,贪人炀灶。”唐诗:“老人秋向火。”’按炀乃后起专字。又《说文》:‘炀,灸,燥也。’《方言》十二:‘炀,炙也。’注:‘今江东呼火炽猛为炀。’昭人以烊为之。”可知“向火”之“向”,实为“炀”之假借,“向火”释为“近火”似亦可通,但昭通话之“炀太阳”却不可改为“向太阳”。

三、《疏证》对近代联绵词的研究

语音造词法在近代汉语阶段仍起作用,由此产生了一批新的联绵词,或由旧词通过音变而衍生新义。《辞通》、《联绵字典》收词以六朝及隋为下限,对这批联绵词尚未及收录。《疏证》辟出专门章节收录联绵词,加上所收叠词与其他章节所涉及者,不下二百条。其中多为近代新产生者,如“肮脏、龌龊、温dūn@(16)、邋遢、唠叨、懵懂、笼统、搂搜、累赘、yà@(17)巴”之类。其解说分析之精当,上文已举“@⑦@⑧”、“diān@(12)duō@(13)”二例。现再拈出二例如下:

唐诗宋词中有“麻茶”一词,或作“麻查、摩挲、摩挲”。拙撰《诗词曲语辞例释》(注:中华书局1986年修订本。)收此,释云:“犹云模糊,多指视力而言。”“今四川等地方言中一直沿袭下来,不过多重叠为‘麻麻茶茶’,含义不仅指视力而有所扩大。”按以上释义不错,但未得其源。《疏证释天》“昧爽、麻萨”条云:“昭人言事物之不明不白、将明将白曰麻萨(读平)。按麻萨即昧爽之声变,昧爽者日尚昧欲明之象也。引申以指事物,言其如日将明而未明也。以言日未明则曰‘打麻萨’,以言事不分则曰‘麻麻萨萨’,皆一义之引申尔。”复按,“麻萨”又作“麻zhǎ@(18)”,《成都话方言词典》140页:“麻zhǎ@(18),不清楚,含糊。又说‘麻麻zhǎ@(18)zhǎ@(18)’。”“茶”、“查”同音,与“萨”、“zhǎ@(18)”均属方音小变。又“麻、茶、查”在《中原音韵》均属“家麻”韵,“萨”亦系该韵中入声作上声者,它们能构成叠韵联绵词当无疑问。“昧(明母duì@(19)韵)爽(山母养韵)”本非联绵词,但它们分别与“麻”及“茶、查、萨”声同声近,说二者之间有音变关系亦不为无据。

拙撰《唐宋笔记语词汇释语辞备考录》收“交加”条,引《夷坚志》甲志卷一“此(煞?)交加人”,《董西厢》“这秃驴好交加”等例,疑为“狠恶”之意。按以上释义近是,但未确认为联绵词,亦未推及其源。《疏证释词联绵词二》“瓜葛、纠葛”条云:“瓜葛,出《後汉礼仪志》注。按《礼仪志》注引蔡邕《独断》曰:‘凡与先后有瓜葛者。’声转为jiāo@(20)加,见《九辩》。jiāo@(20)音豪加、邱加反,宋玉《九辩》:‘何况一国之事矣,亦多端而jiāo@(20)加。’多端jiāo@(20)加,即纠葛不清之意。纠葛、jiāo@(20)加并即间介声义之变,别参。”今按,朱熹《楚辞集注》于《九辩》此句下注云:“jiāo@(20),豪加、丘加二反。jiāo@(20)加,戾也。”据此,“jiāo@(20)加”为联绵词,义为背戾,与《疏证》“纠葛不清”之解相近。《朝野佥载》卷二叙长江县丞夏文荣判冥事,能预知他人之祸福未来。“又天官令史柳无忌造荣,荣书‘卫汉郴’字,曰:‘卫多不成,汉、郴交加不定。’后果唱卫州录事。”细味文义,此例之“交加”当即“jiāo@(20)加”,亦表背戾乖忤之意。《备考录》所列二例。则是由背戾进一步引申为狠戾难缠之义。另“间介”亦作“gān@(21)尬”。《说文尢部》:“gān@(21),gān@(21)尬,行不正也。”《水浒传》十回:“却才有个东京来的尴尬人。”又十六回:“前日行的须是好地面,如今正是尴尬去处。”

四、《疏证》对近代同源词的研究

王力先生曾经指出,“同源字的形成,绝大多数是上古时代的事”,但是,“新词的产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往往是借旧词作为构成新词的材料。有些字,近代才出现,但并不是什么新词,而是旧词的音变而已。”(注:《同源字典》卷首《同源字论》,商务印书馆1982年。)《疏证》所收某一条目或某些邻近条目,往往是一组同源词,在解说中每每用“同族语”、“同一语根”指出它们之间的音义联系和得义之由。如“海”在唐以来可指酒器之大者,温庭筠《乾@(22)子》:“裴均镇襄州,设宴,有银海,受一升。”宋元市语称酒为“海”,或称“海老”、“海郎”,“老”、“郎”均为后缀。拙撰《宋元明市语汇释》(注: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年。)认为以海称酒出於借代,这固然不错,但何以酒器之大者称“海”,则未得其解。《疏证释词释诂一》。海、骇、赫”条:“海,昭人谓大曰海,称人肥大亦曰海。海有平上两声,如‘好海呀’犹好大呀,‘好海实’言其大而结实也,两例读阴平。称大碗曰海碗,言人大貌曰海样子,两例读上声。按物大则可惊骇,骇与海双声,同族语也,语根由此立,则海者骇、赫之谓也。”

过去曾经存在一种误解:以为同源词一定都是同义或近义词。其实不然,在很多情况下,它们只是词义相关,王力先生在《同源字论》中曾概括为十五种关系。(注:《同源字典》卷首《同源字论》,商务印书馆1982年。)《疏证》在说明某些词具有同源关系时,十分注意指出这种既有关联又相区别的情况。《释词联绵词三》“累赘、磊dāng@(23)”条:“《说文》十立部:‘dāng@(23),磊dāng@(23),重聚也。’按磊dāng@(23)专字也,其音则与累堆为同族,亦即琅dāng@(23)、垃圾、@(24)苴之变。然细审之则昭人言语言繁重、言不洁则曰@(24)苴、垃圾;事物繁重则曰累赘;而行事不洁则曰磊dāng@(23)。”

“歹”字的来源是近代汉语中一个饶有兴味的问题,不少学者都视为借词,断定来自蒙古语(注:见刘正@②等《汉语外来词词典》73页该条,向熹《简明汉语史》619页。)。《疏证》作者却认为只是借字而非借词,其《释词释诂三》“殆、歹、@(25)”条云:“考@(25)字见《玉篇角部》,音多改切而无义。《切韵》以来亦不收此字,然音与歹同,故宋以後人乃以为歹字,实形义两无所知。《玉篇》多采魏晋以来俗字,则@(25)或当在魏晋以来字书之中,惜无由审知矣。然此必俗字,故不见于先秦两汉人书中,至于歹字虽已多见于元以来小说之中,民俗流传,至今不绝,然以汉字结构规律绳之,则一无可说,一无是处,颇似西夏国书或蒙古字……@(25)为魏晋以来俗字,歹为南宋以后俗伪字,然两字之音皆以表‘多改’一音,因不得谓歹字形音皆出自蒙古或西夏明矣。”为什么歹字只是借字而非借词?作者接着用同族语即同源词之间音义联系的理论来加以证明:“考多改切之音,在《切韵》系统之hāi@(26)海韵,细读此诸韵收字多丑恶不好之义,如,皆在此韵,剧数之不能终其物,则以歹音表诈巧作奸之人事,正同族语之有内在同一规律(音)者也。则此言之本为汉语所具,应无可疑。惟汉字发展随时代而增益,歹、@(25)虽后起字,而不能谓音亦后起矣。细考古籍,余疑即殆字引申之义也。”关于“歹”是不是“殆”字的引申,作者这里也未逐加论定,当然还可进一步讨论,但说“歹”只是借字而非借词的观点,应是言之成理持之有故的,值得我们重视。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钅加英

@②原字土加炎

@③原字厂里加圭

@④原字亻加襄

@⑤原字月加音

@⑥原字月加赞

@⑦原字歹加奄

@⑧原字谍去讠加歹

@⑨原字口加奄

@⑩原字口加赞

@(11)原字僭去亻加足

@(12)原字占加攴

@(13)原字(双下加双)加攴

@(14)原字马加宗

@(15)原字疒里加阿

自言自语打一字范文第2篇

语言文字应用的规范、言语交际行为优劣等都对语言环境有很大影响。语言文字应用规范有利于汉语语言文字的传承。大家都来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使语言文字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服务。

1 语言规范化

普通话是以北京话音为标准语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它促进全社会树立语言文字规范意识,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普通话是汉民族的共同语,是规范化的现代汉语,共同的语言和规范化的语言是不可分割的,没有一定的规范就不可能做到真正的共同。

(1)语言做为一种交流工具,各个地方的语言都有当地人语言所形成的独有特性,为了便于沟通所以我们统一用普通话, 记得有一个这样的笑话 : 卖鱼的扯着嗓子一个劲地叫喊着:“鱼啦,鱼啦。”旁边一个卖枣的也不甘示弱,紧接着嚷:“糟(枣)啦,糟(枣)啦。”“鱼啦。”“糟啦。”“鱼啦。”“糟啦。”卖鱼的越听越不对劲,觉得卖枣的好像有意跟他作对,于是两人吵了起来。

(2)普通话是现代民族的共同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标准语,也是我们国家的通用语言。要是不会说普通话,而想成为一个有文化有修养的现代文明人,那是不可想象的。比如,一些农村的人来城市找工作,他们不会说普通话,跟老板说话,简直是“鸡同鸭讲”,那就不会得到老板的欣赏,被录用的可能性肯定会大大降低。

(3)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好多民族都有各自的民族语言,各省,各地区又有各自的方言,我们平时接触的人又多是来自四面八方的,不说普通话是很难交流的,难于表情达意。去年十一,在深圳打工的朋友回来,讲了一件让人哭笑不得的事,他说:“一个北方人在深圳某公园打听‘缆车’在哪儿,那个人按回答寻去,找到的是‘男厕’。”

所以我们一定要说好普通话。讲标准普通话,一般人都能听得懂,极易给人畅快,亲切感,这样也就便于交流,每个人要会说普通话,这样才能让我们处在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中。

2 文字规范化

我们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字――汉字,它是汉人的祖先在长期社会实践中逐渐创造出来的,是重要的辅交际工具。自从人类发明了文字,它就在人类活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不仅促进了语言的发展,使语言更加精密和丰富,而且推动着人类文明社会的快速发展。但实际生活和工作当中,有很多地方出现了不规范汉字现象。

2.1 错别字的泛滥:错别字也是使我们语言文字不规范的一大缺憾。我们要尽量避免错别字,这是要我们注意汉字的字形,字音,字义。 如“峰”的形旁是“山”,用“山”作形旁的字,原义一般同山岭有联系;“蜂”的形旁是“虫”用“虫”作为形旁的字,原义一般同昆虫有联系。

在平时的工作学习中有时会写出错别字 ,其中有的人认为写错别字无所谓,只要不影响意思的表达就行了。这种想法的存在使得很多人对错别字听之任之,使错别字的出现大有增长之势。例如“再接再厉”错写成“再接再励”,“”常被错写成“戊戍变法”,在街头,更是常见把“家具”写成“家俱”,“洗车打蜡”写成“洗车打腊”……由此可见错别字现象很严重,应该时刻注意。

有时由于意念上的关联,字的偏旁常会发生类化作用,而造成一些错别字,如“蜡烛”的“蜡”容易写成火字旁,只要理解“蜡”的原意是动物身体的油就不容易记错了。还有把“粉碎”写成“粉粹”。汉字形体结构近似也容易造成错别字,例如“戒”错写后少了一撇,“戎”多写一竖,这是由于“戒”和“戎”字形太相近了。

然而错别字产生的更重要原因是人们对错别字的态度问题。部分使用者认为,错别字的产生只要不影响意思的理解就无所谓,这种态度助长了错别字的产生,是错别字产生的主观因素。如日常生活中,菜市场是一个复杂的公共场所,各个年龄层、各种文化程度的人皆有,把“豆腐”写成“豆付”,把“冬瓜”写成“东瓜”。在菜贩看来,这样写也人人都能看懂,其他的就不关他的事了。这种无所谓的态度是汉字难以规范的最大障碍。

2.2 网络词的干扰: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网络语言也日益流行,新鲜词汇层出不穷;网络语言已逐渐影响到日常汉语使用,比如用“GG”代替“哥哥”,用“88”表示“再见”,“520”表示“我爱你”, “丑女”叫“恐龙”,“丑男”叫“青蛙”……越来越多的网络语言冲击着我们汉语使用的规范性。尤其是青年一代都视此为紧追时尚的表现。网络词汇的滥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不了解的人根本无法理解它的含义。

自言自语打一字范文第3篇

(1) 单击“开始控制面板”,找到并双击“区域和语言选项”,进入“语言”标签,点“详细信息”按钮,在随后出现的“文字服务和输入语言”对话框中,进入“设置”标签,点“语言栏”按钮,选中“在桌面上显示语言栏”项(如图)。或直接在任务栏上右键单击,选择“工具栏”,找到“语言栏”,打上钩即可。如果“语言栏”按钮为灰色不可用状态(此时右击任务栏也将见不到“语言栏”项),则进行第2步。

(2) 进入“高级”标签,取消对“关闭高级文字服务”项的选择即可(如图)。如果要加快系统启动速度或减少系统资源占用(高级文字服务中的手写识别、语音识别和某些附加功能会影响计算机性能),可直接在任务栏的语言栏上的“键盘”状图标上右键单击,选择“设置”命令,再勾选上述选项即可。

(3) 单击“开始”,选择“运行”,输入“regedit”打开注册表编辑器,定位到HKEY_

CURRENT_USER\ Software\ Microsoft\Windows\CurrentVersion\Run,然后在右边点击鼠标右键,选择新建字符串值,在名称里面输入ctfmon.exe,双击ctfmon.exe,输入C:\Windows\System32\ctfmon.exe,重新启动计算机,问题可以解决。

(4) 我遇到的问题上面的办法都没解决,而且选择开始控制面板双击“区域和语言选项”语言详细信息“文字服务和输入语言”对话框设置,“语言栏”按钮仍为灰色不可用状态。进入“高级”标签,取消对“关闭高级文字服务”项的选择,再次进去,关闭高级文字服务仍打了钩,问题仍未得到解决。在第3步的基础上,原来是C:\Windows\System32\ctfmon.exe丢失了。于是在一张GHOST安装盘上(我想也可以从其它电脑上)拷一个ctfmon.exe(C: \Windows \System32\ctfmon.exe)到自己的电脑上,问题解决了。朋友们不妨借鉴!

CTRL+Z键受用一辈子!

文:路过

稍微对计算机熟悉点的朋友,都知道CTRL+Z键是撤消键。

其实基本上大程序都是选择这个快捷键来撤消的,包括计事本、IE浏览器等系统自带程序。

很多老鸟常常都犯了这样一个错误,在一些设计软件里都知道用这个键,可在一些菜单里没有撤消选项的软件里(比如IE)反而忘了有撤消这么个功能了。

我们用电脑写东西(例如在群里发表帖子、qq聊天打字)时,可能都遇到过这样的事情,因为失误操作,不小心把刚刚写的字删除掉了,如果删除一两个字还可以重新打,但如果是一大段的文字呢,这时只有干着急啊。其实,这时,我们只要按下CTRL+Z刚才不小心删除掉的东西就又会回来了。

自言自语打一字范文第4篇

【关键词】汉语言文字 审美 教学

【中图分类号】H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0-0057-01

汉语言具有独特的审美特点,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与审美能力方面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充分应用汉语言所具有的独特审美性,可以让学生在学习汉语言的进程中不断领悟汉语言的博大精深和美学特点,最后内化成为自身的素质文化水平。

1.汉语言文字自身所具有的审美特点

(1)汉语言文字的语音美

汉语言文字的语音美主要体现在下面几个地方:一是在汉语的音节结构中,元音音素占据非常大的优势,同时元音发音清晰洪亮,而辅音音素多在音节开头,从而使得汉语的音节听起来和谐悦耳,富有韵味;二是汉语声调具备平上去入四声,在语流中,不同的声调组合,让汉语言读起来朗朗上口,错落有致;三是现代汉语中,双音节词语占绝大多数,这些双音节词语使用句子具备一定的节奏感,不乏味也不平淡。这些特点使得汉语言具有了独特的语音旋律,将汉语言文字的语音美展现得淋漓尽致。 (2)汉语言文字的词汇美

汉语言具有丰富多彩的词汇构成方式,如陈述、动宾、偏正、补充、并列等,这几种构词方式的变换运用,使汉语的词汇既具有结构的严密性又具有鲜明的形象性。此外,汉语言中的许多词语还饱含着非常丰富的情感与内涵。同一个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使用就会具有完全不同的意义和情感作用。如:“冤家”一词,在非友好的语境中是“对手”“死敌”的意思,而在友好的语境中则具有了“喜爱”“亲昵”的表述作用。倘若不去仔细的揣摩,就无法明白其中需要表达的意思。又比如,在恋爱的过程中,男孩子为了迎合女孩子的欢心,故意去做某些行为,女孩子在这时候说说的“讨厌”往往表达的是相反的意思。另外,同音词多也是汉语词汇丰富性的表现。同是“看”的意思,汉语中就有七十多个词语可供选择。

(3)汉语言的语法美

汉语的基本语法结构非常简洁,但其构成的句型却又富于变化。各种句型之间既有一定区别又可以相互变换,用来表达丰富的思想意义。如:“我把杯子打碎了”、“杯子被我打碎了”、“杯子被打碎了”、“杯子打碎了”,尽管这几个句子的结构形式不同,但其表述的意义却基本相同,显示了汉语语法的变化美。再比如,可以说“10个人吃完了一桌菜”,也可以换一种说法“一桌菜被10个人吃完了”,所表达的意思完全一样。就一个简单的“吃”字,在汉语言语法中能够表达出来的意思就非常多,不仅可以和虚词组合,也可以和实词进行组合,比如吃亏、吃惊、吃水、吃山、吃泡面等。

2.汉语言审美特点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1)汉语言审美特性的运用使教学具有更为流畅的和谐性

从汉语言文字语言的语音方面来分析,其具备流畅的音乐美特点。充分运用这一点,能够让课堂产生独具一格的审美魅力。比如,在科教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带领班上学生一起进行诵读或者让学生倾听,从而感受到文章中的汉语言文字所带来的音乐美,同时在朗读或者倾听过程中去领悟汉语言文字所带来的审情趣,以此来推动课堂教学的效率,并且提高汉语言教学的效果。 在我们的课本当中,有许多课文都具备良好的音乐审美效果,学生在诵读或者聆听的进程中可以将汉语言文字所具备的独特的音韵旋律充分展现出来,学生和教师之间通过这些文章中表达的意境产生共鸣,在这种共鸣当中进行情感的沟通,学生在享受汉语言文字所带来的兴趣与韵律的同时,其汉语言水平也在逐渐提升[2]。

(2) 汉语言文字审美特性的运用使教学实践具有更为形象的效果与创造性

象形文字一直以来都是汉语言文字当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创字初期,象形文字就是在模拟大自然各种事物的形态而产生的,所以,针对每一个汉字,其自身都具备一定的独特形态,也就意味着其具备独特的形象性审美效果。根据象形文字这个特点,我们可以在教学的进程中,充分应用这个特点,教师可以通过指引学生对于汉字的外在形象进行分析,从而通过想象来猜测其中所蕴含的意思,从而让汉语言课堂在一种充分想象力与创造性的气氛中,教师在完成自身教学任务的同时,还可以充分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并且可以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带领学生去体会华夏汉字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汉语言的兴趣,进而形成高效的汉语言教学效果[3]。例如,教“鲜”和“美”这两个字时,教师可以启发学生体会鱼肉的味道和大羊的形象,进而轻松地使学生理解字义,获得通感效果。

(3)汉语言文字审美特性对于提升学生人文精神与道德情感的升华具有很大的意义作用

汉语言文字所具备的特点审美性,决定其自身长久以来所积累的宝贵的华夏民族传统与文化,每一个汉字都饱含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底蕴。中华民族的汉语言文字,在创造的时候,就蕴含着我们祖先对于生命生存、对于世间万物的哲理性思考。正是基于这种特点,能够让教师在汉语言教学的进程中让学生受到汉语言丰富的文化色彩的感染。各个朝代所流传下来的古典诗词,其中所蕴藏的意义,需要反复的揣摩,才能了解其精髓所在。比如,王维的绝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为“孤烟”加上一个“直”字,能够展现出大漠的寂静,当中没有一点风的迹象;而给“落日”加上一个“圆”字,并不是说只有“落日”才是圆的,而是衬托落日在地平线上显得圆,而纵观这两句的整体画面,所展现出来的一个寂静的境界,“直”和“圆”两个字则为点睛之笔。学生在学习汉语言文字的进程中,自身的道德与人文精神必定可以得到持续的升华。

3.结语

汉语言文字不管是在语法、语音,又或者是词汇方面,都具有审美特点,将这些审美特点充分利用起来,可以提高学生对于汉语言文字的能力与兴趣,促进汉语言文字不断传承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君玉.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实施[J].才智.2012(03):74-75

自言自语打一字范文第5篇

一、网络语境的特点

言语交际要么是即时的口语交际,如面对面谈话、打电话等;要么是非即时的书面交际,如写信、拍电报等。前者是双向的,后者是单向的。以网上聊天、QQ对话为代表的网络交际兼有了双向交际的即时互动性和单向交际的书面表达形式,同时还具有交际双方互不相识(多数情况如此)的双盲特性。总体上说,典型的网络交际是一种动态的双盲书面交际。这样的语言交际具有不同于口语交际和书面语交际的特点,具体说有以下三个。

1.网络交际空间的无限开放性。面对面的口语交际,交谈双方所处的时间、地点、场景等是相同的、共有的。电话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交际的时空限制,两个身处异地的人通过电话也可以进行言语交流。网络与电话一样打破了现实时空对交际主体的限制,而且更彻底。网络覆盖全球,把五湖四海的人联系起来,把想参与网络交际的人集中到虚拟的网络中,网络交际空间具有无限的开放性,使得网络交际“时空无阻碍”。[2]

2.语码输出的低效性。面对面语言交流,可以同时传递听觉信息(词语、语调、语气、停顿、重音等)和视觉信息(表情的、眼神的、肢体动作的等),在有限时间内传送的信息量是巨大的。在网络语境中,信息的交流受到了明显的限制。首先,有声语言必须转换成无声视觉符号;原来辅的表情、眼神、肢体动作等传递的信息,也必须转换成视觉语言符号。其次,信息传递过程中多出一个信息码转换环节(键盘输入),而且多种信息要通过单一的网线传递。要言之,网络交际中要传递的各种信息必须用视觉符号通过网线一个一个地进行传输。

与面对面的口头交际相比,视觉符号的线性传输的速度很慢。我们统计了一段长度为2分2秒的视频新闻,播音员和画面人物说出的总字数为588个,平均语速为289字/分钟。普通人语速大约为170字/分钟,而打字速度受到操作者的熟练程度、输入法的科学性、字库选字的准确率等因素的影响,普通人输入汉字的速度只有每分钟30-50字左右。另一方面,面对面的口头言语交际,听觉信息和视觉信息同时传输,而网络信息交际只有单一的书面化视觉信息传输,所以,单位时间内,网络传输的信息量必然大大小于面对面的自然交际。也就是说,网络信息输出效率是较低的。

人们通常认为网络交际有快捷高效的特点,但情况要具体分析。如果与书信、电报交际相比,网络交际有即发即收的特点,当然是快捷高效的。与电话交际相比,电话是口语的自然编码,速度较快;网络编码是书面的人工编码,速度较慢。与面对面交谈相比,网络交际传输的效率就更低了。

3.网络匿名促成的交际环境和交际主体的虚拟性。网络交际语境是交际双方互相不见面的“双盲”语境,这是构成语境虚拟性的基本条件之一,而网络匿名的使用更提高了语境和交际主体的虚拟性。

人们上网聊天目前通行的是使用网络匿名,即上网的“现实人”需要在网络上申请一个网络虚拟身份(ID),这个虚拟身份就成为网络世界里的一个“虚拟人”。通常,虚拟身份隐藏(不显示或不完全显示)了现实人在现实世界的真实身份特征,如姓名、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家庭情况、社会地位甚至性别等。这样的匿名制实际上是把特定的“虚拟人”与特定的“现实人”之间进行了某种程度的隔离,把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进行了隔离,把言语交际的自由权利与相应的社会责任进行了隔离。这对网络虚拟语境的形成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首先,匿名制掩盖了交际者的真实身份特征。虚拟ID在身份特征设定上有很大的自由度,比如网络昵称、性别、年龄等都可以自由设置。正因为如此,ID的身份因素,在虚拟语境中的重要性也就相应地降低了。在网络中初次交际,人们最多注意一下对方的ID性别、年龄,其他细节因素都可以忽略不计了。因此,跟现实语境相比,交际者的身份特征大大简化了。

其次,匿名制简化了交际双方的相互关系。由于匿名制,此ID与彼ID之间不存在现实社会里的各种上下尊卑关系,交际双方从根本上取得了平等的地位,即便是BBS上社区管理员、版主与普通网友之间,虽有虚拟的等级关系,但约束力也是非常有限的。比如,一个社会人跟单位领导的交际,由于权势关系的存在,言语交际需要遵循社会礼仪规范。在网络之上,版主、管理员虽然对普通ID有管理权限,但普通ID与“领导”之间的交际依然要自由得多,体现出更多的平等性,普通ID之间就更是绝对平等的了。因此,虚拟交际双方从根本上说是彼此平等的。

最后,匿名制隔离了网络言语行为与现实行为责任的联系。日常言语交际中,言语行为跟言语责任是密不可分的,说话人要对自己的言语行为负责,言语行为如果不遵循礼貌原则、不遵守社会规范,说话人要直接承担由于言语不当而产生的各种后果,比如得罪对方、招致报复、受到法纪惩处等等现实利益的损失。在网络交际中,言语行为通常只在虚拟语境中负有限的责任,而一般不承担现实责任(极端情况除外,如涉及违法犯罪的网络言行)。

二、网络语境对网络语言的影响

网络语境的特殊性对网络语言产生了重要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输出的低速度与网上即时互动的高要求之间的矛盾,促使语言符号朝简化变异。因为网络交际是一种模拟的“面对面”即时交际,交际双方在心理上都期待对方能像自然交谈一样快速对自己的话语作出回应,但由于打字速度的限制,使得言语输出速度往往不能满际双方的心理需求。为缓解低速输出与即时需求的突出矛盾,交际者必然竭力提高编码和输出效率。客观上,提高编码输出效率可供选择的途径不外乎改进输入法、提高打字速度、简化语言符号三种。网民对输入法改进无能为力,但可以努力提高打字速度,而速度提高是有限度的,因此,简化语言符号是网民最容易发挥能动性的地方,具体表现如下:

(1)打出别字,将错就错,例如:斑竹(版主)、板油(版友)、大虾(大侠)。(2)利用数字、谐音代替词语,[3-4]例如:88=byebye、555=呜呜呜、7456=气死我了、847=别生气、94=就是。(3)利用声母,代替词语,例如:jj=姐姐、mm=妹妹、ddd=顶顶顶、PF=佩服、PL=漂亮、FB=腐败、NND=奶奶的。(4)简写英文,表达本意,例如:hru=howareyou、gf=girlfriend、bf=boyfriend、CUL=seeyoulater。(5)借用数学表达法,代替词语,例如:N=无限多。(6)数字与字母混合,谐音代替词语,例如:3Q=thankyou、B4=鄙视。(7)创造合音词,例如:表=不要、酱紫=这样子。所有这些变异符号的共同特点是,它们的输入都比它们所代表的词语的输入更简单、快捷。

郑远汉[5]、陈秀群[6]等把网络语言的简化归因于人们“为了节省时间和网费”,似乎没有抓住问题的根本。因为,很多人上网聊天不是为了节省时间而是为了打发时间,很多人上网时间长短跟网费没有关系,包月、包年不限时上网,但他们依然要使用简化的网络语言。可见,网络语言符号的简化倾向,主要不是因为时间或者金钱的原因,而是由于输出特点和心理要求之间这一语境矛盾造成的。

2.信道的线性化,迫使网络语言负载额外的副语言信息,使网络言语具有很强的表情性。面对面交际时,可以采用表情、体态、动作等副语言手段来辅助语言表达,网络交际中副语言手段传递的信息必须转化为视觉符号。例如,日常的交际动作,像握手、敬礼、拥抱、踢、亲吻、鞠躬,还有一些心情,像惭愧、伤心、高兴、愤恨、吃惊,在网络中可以用文字来代替,如说成“握手、敬礼、抱抱、踹一下、吧唧吧唧、鞠躬、脸红、汗、哭、笑”。此外,键盘表情符、专用表情符也应运而生,例如::))=微笑、^-^=笑得开心、:(=不高兴,等等,这使得网络语言有了动作性、表情性。

3.网络匿名制过滤掉了现实语境的诸多要素。网络匿名制使交际者身份抽象化、交际双方的地位平等化、言语行为和责任分离,这就大大减弱了语境对言语行为的约束力,使得交际者心态更轻松,少顾忌。语境的宽松,交际者心态的自由,对网络言语风格有重要影响。

积极的一面:交际者可以更大胆地进行语言创新,使自己的言语更新奇独特,富有个性,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这在客观上凸现了网络语言的“游戏”功能。具体说,网络语言的创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使用方音词,例如:银(人)、额(我)、稀饭(喜欢)、木有(没有)、四滴(是的);(2)使用儿童语,例如:东东(东西)、觉觉(睡觉)、饭饭(饭);(3)把汉语与英语合璧,例如:羡慕ing(羡慕状态中)、吃ed(吃过了)、弟兄s(弟兄们)。这些都是构成网络语言生动活泼、风趣幽默特点的重要因素。

消极的一面:部分交际者肆无忌惮地使用污言秽语,发泄心中的不良情绪,使得某些情况下,某些人的网络用语带有粗鄙、暴力倾向。略举几例:“BS~~~放的什么P?~败类言论~”“的放屁!去死吧!!农民得罪你了?不知道你发这篇稿子用心何在?”“你装什么丫挺的啊,你以为自己很高尚吗?想抽你丫一顿!”“如果我是你妈,早就掐死你了!”

当然,语言风格跟交际者的个人特征、话题性质、交际目的等多方面因素有关,但网络语境的宽松、交际者关系的平等、松散等因素,无疑对网络语言风格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

三、结语

在日常语言交际中,人们不太意识到语境对语言表达的制约作用。但是,当某些语境因素发生了巨大变化,它对语言表达的制约作用就突出地显现出来了。网络语境与日常语境有显著差别,信道的改变、信息传输环节的增加、交际主体身份的模糊化平等化、言语行为和责任的分离等因素,都对网络言语的变化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通过网络语境分析,既可以揭示网络语言变异产生的原因,又有助于加深我们对语境与言语相互关系的认识。

参考文献:

[1]王建华,等.现代汉语语境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

[2]于根元,等.网络语言概说[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3]毛力群.网络语言:一种全新的语言模式[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30-34.

[4]李成军,陈程.网络语言的立体分析[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4):59-62.

相关期刊更多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黑龙江省科学院

投资研究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孔子研究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