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含有风的诗句

含有风的诗句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含有风的诗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含有风的诗句

含有风的诗句范文第1篇

一、考点解读

【考题点击】(2011?四川泸州)阅读下面这首古诗,按要求答题。

襄邑道中?陈与义

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注】这是陈与义27岁时进京待选途中写的一首纪行诗。

1.本诗第一句中的“飞”字意蕴丰富,请简要分析。

2.本诗三、四两句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好在哪里?请简要回答。

【答题示例】

1.(1)描绘了(暮春时节)落英缤纷的美丽盛景(2分);(2)表现了船行的轻快(1分),传达出诗人愉快的心情(1分)。

2.(1)运用了静中见动的写法,写出了因船、云俱动,使人误以为云不动的情趣。(2分)(2)诗人的所见所感还含有智慧和哲理(与苏轼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有异曲同工之妙)(2分)。

【考题设置】

对古诗词语言品味的考查,主要是针对诗词中的精彩语句,包括咀嚼生动传神的字词(即诗眼)、赏析脍炙人口的佳句、探究用典化句的妙用、体会修辞手法表达效果等几个方面。

那些最能传神、最生动形象、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往往体现了作者炼字的功夫,也往往是出题者锁定的考点。“诗眼”“词眼”以动词、形容词居多,它们通常是全篇主旨所在。

鉴赏古诗词语言时,应联系全诗(词)的主旨或诗(词)人的情感,在具体语境中分析,从遣词、造句、修辞(比喻、拟人、夸张、对偶、反复、衬托等)等不同方面仔细揣摩、推敲,来理解作者炼字炼意的技巧。

因此,古诗词语言品味题在题型设置上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这个字妙在何处?/ 这个字有什么表达效果?从炼字的角度说说这句话妙在何处?

2.请你赏析这句话。/ 这一句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3.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请你从修辞的角度谈谈这句话妙在何处?

二、方法指津

(一)炼字的赏析方法

答题时不能把字(词)孤立起来谈,要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词)的意境、情感来分析。一般按下面三个步骤答题:

(1)这个字(词)是什么意思,或指出该字(词)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2)该字(词)反映的事物情状(把该字词放入原句中描述);

(3)点出该字(词)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例1】(2010?山东莱芜)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

新晴?刘(bān)

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考题:“偷开门户又翻书”一句中,“偷”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方法点拨】本题考查的是炼字,根据上面的赏析方法来具体分析:“偷”字含义浅显,应先指出修辞方法,结合全诗可以看出是指南风“偷”,所以是拟人;把南风说成“偷”,写出了南风的顽皮可爱,这么说,可见诗人欢悦的心情。

【参考答案】“偷”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第一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南风的顽皮可爱(第二步),表达了诗人的欣喜、欢悦之情(第三步)。

【例2】(2010?河南)请从炼字角度说说陶渊明《饮酒(其五)》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妙在何处?

【方法点拨】本题仍是考查炼字,但略有变化,要求从一个句子中找出最富有表现力的字或词语来进行赏析。根据上面的“答题步骤”,先找“诗眼”。“诗眼”通常是全篇主旨或诗人情感所在,通常是动词或形容词,结合诗句和全诗分析,“诗眼”应该是“悠然”或“见”,确定之后,再按照以上的方法回答即可。

【参考答案】示例一:“悠然”是自得其乐的意思,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自得、闲适、恬淡。示例二:“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体现了作者心灵的自由和惬意。

(二)对名句或重点句的赏析方法

古诗词中的名句或重点句常常是诗词的主旨或情感核心,因此,对名句或重点句赏析的考查是很重要的。一般按下面三个步骤答题:

(1)找准赏析的切入点,或修辞、或写景、或含有表现力的词语等;

(2)结合具体的语境,回答该句表达的意思;

(3)最后指出其蕴涵的哲理(意境),或表达的情感。

【例】(2010?山东滨州)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你认为好在哪里?

【方法点拨】本题考查的实际上是对名句的赏析。结合以上的方法,先找准赏析的切入点――比喻,再具体分析:是自喻,为什么自喻,实际上就是表达自己的情怀。另外,该句还富有哲理意味,也应该答出。

【参考答案】诗人以“沉舟”“病树”自喻,形象地表达了对自己不幸遭遇的愤懑和惆怅,同时也表达出豁达的情怀。现在人们赋予了它新意,常用来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三)用典化句语言的赏析方法

古诗很讲究用典,这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练,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对运用典故的句子一定要了解典故及化用诗句的来源和含义,发掘典故及诗句在古诗词中的妙用。一般按下面三个步骤答题:(1)指出用典或化用(2)说明其来源或含义(3)结合具体句子语境回答含义或表达的情感。

【例】(2010?湖南长沙)对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中“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一句赏析。

【方法点拨】本题考查诗句中运用典故的作用及思想感情把握。结合以上方法,先找准运用的典故“遣冯唐”, 明确在诗中作者其实是“以魏尚自比”,然后再结合全诗分析运用该典故的意思和所表达的感情。

【参考答案】词人运用典故,以魏尚自喻,委婉含蓄地希望朝廷能像派冯唐赦免魏尚那样起用自己,表达自己戍边杀敌、报效朝廷的思想感情。

(四)运用修辞手法的赏析方法

对运用修辞手法句子的品味,首先要明确修辞手法是什么,然后具体分析和评价它们对于塑造形象、表现情感或体现主旨的作用。尤其要注意比喻、对比、夸张、对偶等修辞手法在诗词中所起的作用。

【例1】(2010?陕西)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

农家望晴?雍裕之

尝闻秦地西风雨,为问西风早晚回?白发老农如鹤立,麦场高处望云开。

考题:第三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例2】(2011?江苏盐城)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雁门太守行?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考题:“黑云压城城欲摧”是千古名句,试分析其成为名句的原因。

含有风的诗句范文第2篇

有意含蓄者,如《宫词》曰:“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又《嘲人》诗曰“怪来妆阁闭,朝下不相迎。总向春园里,花间笑语声”是也。

有句意俱含蓄者,如《九日》诗曰:“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子细看。”《宫怨》诗曰“玉容不及寒鸦色,犹带朝阳日影来”是也。

(宋・惠洪《冷斋夜话》)

【点击运用】

作者把诗的“含蓄”分为“句含蓄”“意含蓄”和“句意俱含蓄”三种,并分别举了例子。含蓄是中华民族特有的美,而诗词中的含蓄,将这种美发挥到了极致。含蓄的文字,拥有更多的“言外之意”,耐品读,耐推敲。我们可以细细品读这些佳句,体味其中含蓄的美,并要在自己的写作中,凝炼美化自己的语言,使之富有含蓄而优雅的意境。适用话题:含蓄之美,言外之意,诗意表达等。

诗置动静意

荆公曰:“前辈诗云‘风定花犹落’,静中见动意。‘鸟鸣山更幽’,动中见静意。”山谷曰:“此老论诗,不失解经旨趣,亦何怪耶。”唐诗有曰“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者,置早意于残晚中;有曰“惊蝉移别柳,斗雀堕闲庭”者,置静意于喧动中。东坡作《眉子研》诗,其略曰:“君不见长安画手开十眉,横云却月争新奇。游人指点小颦处,中有渔阳胡马嘶。”用此微意也。

(宋・惠洪《冷斋夜话》)

【点击运用】

古人做诗,注重动与静的结合。以动写静,更增其静,比如王维的“鸟鸣山更幽”;或者以静写动,更增其动,比如梁谢贞的“风定花犹落”。我们学过的现代名篇《老山界》中也有这样的片段,夜宿山上,于寂静中听到各种声响:“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宏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我们写景,也要注重色彩、远近、动静的搭配,这样才能使景物更富立体感,更丰富生动。适用话题:动与静,写景之妙等。

皆佳句

李太白诗云:“几度雨来成恶热,一番风过有新凉。”刘莘老子刘,字斯立,《龙山寺》诗亦云:“急雨欲来先暑气,凉风已过却秋声。”诗意虽同,然皆佳句。

(宋・吴《忧古堂诗话》)

【点击运用】

同样的意境,不同的表达,然而却都是佳句。我们写文章,不必太在意这样的内容、这种方式的描写别人是否写过,自己能否写得超过他人等等,而是要真实地遵循自己内心的声音,写出与自己的生命有所交集的人、事、景。就像俞平伯和朱自清都写了《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游历是同样的时间,所见是同样的景物,但所写的内容却各有风采。所以,大胆地表达出自己内心的语言,就好。适用话题:季节交替,遵从内心的声音,独特表达等。

境界有大小,不以是而分优劣。“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何遽不若“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宝帘闲挂小银钩”,何遽不若“雾失楼台,月迷津渡”也。

(近代・王国维《人间词话》)

【点击运用】

“何遽不若”就是“为什么不如”的意思。王国维一向注重诗词的境界。而这条诗论里,他却认为不能凭借境界的大小来评定诗词的好坏。因为所选择的吟咏内容不同,所以境界也呈现出大小不同来。落日大旗,风鸣马萧,是一种壮美;而细雨中的鱼儿和燕子,则体现了一种柔美。世间美的类型各不相同,因而才组成了丰富多彩的世界。适用话题:境界的大与小,壮美与柔美,丰富多彩等。

咏物诗须有寄托

咏物诗无寄托,便是儿童猜谜。读史诗无新义,便成《廿一史弹词》;虽着议论,无隽永之味,又似史赞一派:俱非诗也。余最爱常州刘大猷《岳墓》云:“地下若逢于少保,南朝天子竟生还。”罗两峰咏《始皇》云;“焚书早种阿房火,收铁还留博浪椎。”周钦来咏《始皇》云:“蓬莱觅得长生药,眼见诸侯尽入关。”松江徐氏女咏《岳墓》云:“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皆妙。

(清・袁枚《随园诗话》)

含有风的诗句范文第3篇

关键词:风向;季节;意象;情感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24-036-01

在古诗词阅读、鉴赏中,风作为一种意象分外张扬——诗(词)人往往以风向言时令,借风向诉衷情,使风这种随季节而恒定转换的自然力因诗(词)人的慧心妙手而极富感染力和表现力。在新课标中学语文教材里,所选古诗词篇目中已次第出现了“西风”、“北风”和“东风”三种不同方向的风。为了让学生对这种已成为古诗词意象物的“风”有较清楚的认识,我在讲授时编了一个小小的顺口溜“春夏秋冬季,东南西北风”,特浅析如下——

一、东风

在古诗词里,“东风”作为春的借代物,真可谓俯拾皆是。它常与花、树、月、雨等意象物相伴而言春。如李商隐《无题》诗中有“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之句,“东风无力”与“百花残”相缀,既点明时令为暮春,又蕴含叹春色将尽、伤韶华易逝和悲生离久别等复杂情愫,使人读之如品嚼青橄榄,酸、涩、苦三味俱全。又如曾巩《咏柳》诗中“乱条犹未变初黄,借得东风势更狂”句,诗人截取了早春鹅黄的柳条在骀荡的东风中狂舞这一“片段”,窥一斑而观全豹,拟人化地张扬了早春万物勃发的个性。再如李煜《虞美人》中“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借东风言春天又来到江南故国,但物是人非,昔日的繁华不再,现实的伤感难消,亡国之痛在明媚的春光里尤剧!由此可见,“东风”在古诗词里不仅表时令,而且蕴含着诗(词)人的百般心境、万种情愁。“东风”因此而成为我国古诗词中一个频频闪烁的亮点。

二、南风

在古诗词中,南风表夏季,多与夏季所含月份傍依成句,言时令的表征最为明显。如:

1、五月南风兴,思君下巴陵。[唐。李白《长干行。其二》]

2、四月南风大麦黄,枣花未落桐叶长。[唐。李颀《送陈章甫》]

3、四月五月南风来,堂前处处芰荷开。[明。孙蕡《湖州乐》]

4、细雨茸茸湿楝花,南风树树熟枇杷。[明。杨基《天平山中》]

三、西风

纵观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对秋的铺写大多作低调处理,古诗词也不例外。因此,作为秋的代名词,“西风”只能无可奈何地与“肃杀”、“萧索”等字眼相匹配,给人以悲凉、落寞之感。

如唐朝戴叔伦《从军行》中“西风垅水寒,明月关山悠”,南唐李璟《摊破浣溪沙》中“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宋朝女词人李清照《醉花阴》中“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元朝散曲家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等句子,都以低回、黯淡的色调营构出一派肃杀、惨淡、悲凉的气氛,“西风”因之被诗评家们斥为“肃杀万物最无情最冷酷的一种暴力”。

四、北风

含有风的诗句范文第4篇

1.联系创作背景,对现代诗歌的思想感情倾向作出简要评价,理解诗歌所蕴涵的哲理。2.通过赏析现代诗歌中感人的形象,说出自己的个性体验,体会诗歌所蕴涵的哲理。3.通过品味诗歌凝练含蓄的语言,把握关键词句的深层含义,领悟诗歌所蕴涵的哲理。

【概念阐释】

分析现代诗歌中蕴涵的深刻哲理,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诗歌具有浓烈的抒情性。诗歌是抒情言志的文体,表达的感情比一般作品更浓烈,或用形象的语言直抒胸臆,或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在具体的景物描绘中渗透着作者的感情。一些诗歌的哲理是通过对诗歌形象的比喻、象征意义来体现的。理解这类诗歌的哲理,首先要准确把握形象的内涵,进而展开联想和想象,加深对诗歌感情的理解。诗歌是一定时代生活的反映,理解诗歌的哲理不能忽略时代的特征。同一题材的作品,由于诗人的理想志趣、生活经历、所处时代不同,会表现出不同的哲理。

2.诗歌具有鲜明的形象性。诗歌是通过艺术形象来反映生活、抒发感情的。体会诗歌所蕴涵的哲理必须准确把握诗歌中的艺术形象。有些诗通篇描绘具体鲜明的形象,借形象来抒发感情;有些诗虽没有描绘具体形象,但能唤起读者的想象,在想象中形成具体形象;也有些诗,既描绘了具体形象,也抒发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尽管诗歌刻画形象的方式有所不同,但体会诗歌所蕴涵的哲理都必须准确把握诗歌描绘的形象。

3.诗歌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语言是一切文学作品的基本材料,诗歌尤其讲究语言的运用,其艺术形象的塑造、意境的营造以及深刻哲理的表达,都要借助语言。由于体裁的特点,诗歌的语言要求用最简洁的词句来传达尽可能丰富的内容,这就形成了诗歌语言凝练含蓄,含义丰富深刻的特点。品味诗歌凝练含蓄的语言,把握关键词句的深层含义,有助于领悟诗歌所蕴涵的深刻哲理。

【阅读指导】

整体上,把握现代诗歌所蕴涵的深刻哲理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展开联想和想象,初步感知诗的哲理。

2.诗歌往往借形象与形象的组合来传情表意。阅读时,先要辨别诗中所绘形象,再细细玩味,挖掘形象的内在意蕴,感悟形象所蕴涵的深层意义。

3.感悟诗歌文字表达的技巧,抓住关键词语,了解借景抒情、象征、托物言志等诗歌常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把握关键词句的深层含义,深入领悟诗歌所蕴涵的哲理。

具体解题时,还需注意:

1.现代诗歌往往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更多的是运用象征手法,来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表达诗人对生活的感悟等,阅读时必须注意这一点,明确修辞手

法(或象征)的真实内涵,并且应注意避免形象的实际所指带来的误解。因此同学们应该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以及诗歌的创作背景等相关信息,准确地提炼出诗歌的深刻哲理。

2.依据题干,细读原诗,综合思考,防止片面。有些考查诗歌哲理的理解类考题,答题时,同学们应把原诗、注释及题干中提供的条件综合起来考虑,才能正确解答。

3.细看搭配,明确需要,注意表达符合语境。现代诗同样讲究语言的锤炼。所以遇到考查诗歌哲理的题目,既要看词语的搭配,又要看表现手法的需要,同学们还要看是否合乎句意、符合诗境。

【即学即练】

一、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一朵野花

陈梦家

一朵野花在荒原里开了又落了,

不想到这小生命,向着太阳发笑,

上帝给他的聪明他自己知道,

他的欢喜,他的诗,在风前轻摇。

一朵野花在荒原里开了又落了,

他看见青天,看不见自己的渺小,

听惯风的温柔,听惯风的怒号,

就连他自己的梦也容易忘掉。

(选自《梦家诗集》)

1.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诗的

内容。

2.第一节中“不想到这小生命,向着太阳发笑 ”,结合上下文,谈谈你对这句诗的理解。

3.诗中为什么要反复出现“一朵野花在荒原里开了又落了”一句?

4.自选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听惯风的温柔,听惯风的怒号,就连他自己的梦也容易忘掉。

二、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泥土

鲁 藜

老是把自己当做珍珠,

就时时有怕被埋没的痛苦。

把自己当做泥土吧,

让众人把你踩成一条道路。

(选自《鲁藜诗选》)

1.这首小诗告诉了我们怎样的一个

哲理?

2.联系实际,谈谈自己对这首哲理诗的感想。

三、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航海

绿 原

人活着,像航海。

你的恨,你的风暴;

你的爱,你的云彩。

(选自《人之诗》)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诗的内容。

含有风的诗句范文第5篇

关键词:古代文学;《诗经》;女性美学

美学的表现形式多样,传统美学主要的传播方式为诗词歌赋,其中蕴含着较为丰富的人物情感和内涵。《诗经》在女性美学的探究中起着重要作用,描写女性的诗篇在总诗篇中占有较大比例。因此,本文针对古代文学《诗经》中渗透的女性美学展开探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具体分析如下。

一、《诗经》的基本内涵

《诗经》的主要整理者是孔子,春秋末期,《诗经》成为教师教学的主要教材,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诗经》主要由三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国风,第二部分是雅,第三部分是颂,其中雅又有大雅(31首)和小雅(74首)之分,颂又可进一步分为周颂、鲁颂、商颂,主要用作各自朝代祭祀乐歌。作品中不仅颂赞了真善美,而且批判了传统陋习。除此之外,《诗经》记录了商周时期较多的民俗活动、民间传说以及重大事件,其史料价值较高[1]。

二、古代文学《诗经》中女性美学分析

(一)外在美

1.容貌美。《诗经》中针对女性容貌展开描写的篇章较少,大多是利用衬托手法对女性容貌进行侧面描写,其中正面描写女性容貌的典范诗篇是《卫风・硕人》,描写女性容貌的诗句主要有“肤如凝脂”、“齿如瓠犀”、“美目盼兮”,意思分别是:女性皮肤犹如玉脂、牙齿犹如瓠瓜籽般整齐、眼睛明亮。庄姜夫人被如此比喻之后,其庄重典雅的女性形象被完美彰显。其中《周南・桃夭》是对女性容貌进行侧面描写的诗篇,每章诗句都以“桃之夭夭”开头,间接描述了新娘的娇美容貌。

2.形态美。《诗经》中不同诗篇对女性形态美的描述不尽相同,《卫风・硕人》用三部分描写庄姜的形态之美,从她的出身、自身资质、出家盛况等方面能够看出古代女性的审美观念,从“硕人其颀”这一诗句中可以看出,古代女性以身材健硕为美。《陈风・月出》对女性形态的描述与《卫风・硕人》中的描述具有差异性,“舒窈纠兮”、“舒夭绍兮”等诗句描述了女性体态具有轻盈性的特点,古代将优雅窈窕视为女性形态美[2]。

(二)内在美

1.勤俭持家。《周南・葛覃》中“施于中谷”、“维叶萋萋”、“维叶莫莫”、“薄浣我衣”、“归宁父母”等关键诗句的大致意思是:由于新媳妇过于思念父母,为了能够早日回到娘家,仍坚持做好本质工作,积极主动的做着换洗工作。诗中全面塑造了勤劳、孝顺的女性形象。《大雅・思齐》中周姜、太姒、大任这三位女性是广大妇女学习的榜样,她们不仅能够在国事上贡献力量,而且能够在家庭中照顾好子女,井然有序的处理家庭内部事务。

2.热爱劳动。《诗经》中较多诗篇的诗名含有“采”字,初中语文课本中学过《采薇》,除此之外还有《采苓》、《采绿》、《采葛》等,这其中有的是药材,有的是食物,还有的是原料和染料。古代妇女用自己勤劳的双手采摘完成后,还有对采摘来的物品进行加工,进而满足实际生活需要。例如,《郑风・缁衣》中,主要讲述了妻子为丈夫亲手做衣服一事。又如《魏风・葛屦》中,讲述了农村妇女为了维持生计,在忽视丈夫鞋子的情况下,坚持为贵族家庭做鞋和衣服。从中可以看出,在古代,女性劳动美只能在贫困妇女中体现,社会上流人士的女性是不需要劳动的。

(三)情感美

1.被弃之女。《诗经》中描写被弃之女的诗篇较多,其中典范诗篇是《卫风・氓》,女主人公对狠心丈夫进行无情揭露,并向旁观者倾V自身的婚姻状况。《邶风・日月》中主要讲女主人公不理解丈夫的薄情,女性只能被动接受事实,却没有主动摆脱命运的勇气。由此可见,当时女性社会地位的低下,同时,也证明了女性与男性间的依附关系。

2.追爱之女。《诗经》中虽然描述女性追求爱情的诗篇较多,但是不同诗篇中女性表达爱的方式不尽相同,有的较为直接、勇敢,有的较为间接、含蓄。《邶风・静女》中,从“爱而不见”、“彤管有炜”等诗句中能够看出,女性在爱情面前是积极主动的,这与以往传统的爱情思想不同,女性为了爱情能够大胆追求。《郑风・子衿》中,从“青青子衿”、“青青子佩”、“悠悠我心”等诗句中,能够明显感觉到,诗篇中女主人公的爱情是含蓄、委婉的,本诗采用倒序以及比兴等手法描述女性情感,主人公将心仪对象的衣饰作为思念寄托,等待爱情的过程中主人公的内心澎湃,进而塑造了娇羞、婉约的女子形象[3]。

三、结论

综上所述,《诗经》中有关女性美学的描述,至今仍具有重要的探究意义和借鉴意义。《诗经》之所以能够称之为经典文学作品,主要原因是《诗经》来源于现实生活,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对于读者具有强烈的吸引力。《诗经》篇章中对当时女性的生活状态、体态、外表以及内心情感等进行了细致描述,进而有利于我们掌握当时的社会发展情况以及当地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1]马晶莹.对古代文学《诗经》中女性美学探讨[J].金田,2013,03:64-65.

相关期刊更多

江汉石油科技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石化集团江汉石油管理局;中国石油化工股份公司江汉油田分公司

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石化集团江汉石油管理局;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安徽省教育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