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我的成长故事

我的成长故事范文精选

我的成长故事

我的成长故事范文第1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2012年8月~2013年8月在我院骨科住院的骨折合并糖尿病手术患者186例,所有患者均有糖尿病病史或入院后初诊糖尿病患者,均诊断Ⅱ型糖尿病,且需择期手术。其中男132例,女54例,年龄35~87岁,平均(62.31±10.21)岁,既往有糖尿病病史患者糖尿病病程1个月~32年,院前饮食治疗或药物治疗164例,血糖控制均较稳定。初诊糖尿病24例。诊断标准:入院后空腹血糖≥7.8mmol/L,骨折1周后复查空腹血糖≥7.8mmol/L,可确诊糖尿病。患者入院后空腹血糖7.8~27.5mmol/L,平均空腹血糖(15.26±2.34)mmol/L,尿酮体阳性32例。骨折类型:股骨粗隆间骨折88例,股骨颈骨折42例,股骨髁上骨折8例,胫腓骨骨折16例,腰椎爆裂性骨折10例,多发性骨折8例,肱骨骨折6例,骨盆骨折6例,踝关节骨折2例。合并症:高血压72例,冠心病50例,慢阻肺20例,脑血管疾病16例。

1.2护理方法

采用“一护一患”护理模式进行护理,即一个护理人员专门护理一例患者,所采用的护理措施如下。

1.2.1心理干预

向患者讲解骨折感染的相关知识及积极配合治疗的重要性。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提高患者心理应激能力,减轻压力,放松心情,提高抵抗能力。

1.2.2血糖控制

护理人员应耐心指导患者正确饮食,并定期监测血糖波动情况,根据患者病情定时注射胰岛素,使患者血糖维持在5.0~8.0mmol/L,当患者出现低血糖时应立即通知主管医师,轻者口服糖水,重者静注50%葡萄糖液20ml。

1.2.3围术期护理

术前指导患者保持正确体位,指导患者进行肌肉与关节锻炼,调整饮食结构,保证充足营养,定时定量进食,禁止进食高糖食物,有效控制血糖。术后观察患者心率、呼吸、脉搏、血压等生命体征情况,详细记录患者的出入量,避免低血糖或酮症酸中毒发生,观察患肢温度、肿胀、血液循环情况。密切监测患者三餐前血糖及餐后2小时血糖水平,严格遵照医嘱进行有效控制血糖药物治疗。

1.2.4并发症的预防性护理

密切观察患者伤口渗血情况,保证敷料的干洁,定期进行伤口换药,换药操作时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避免出现伤口感染。注意会阴部的清洁,避免泌尿系统感染的发生。翻身拍背1次/2小时,保持床单清洁,预防压疮的出现。指导患者进行深呼吸和有效咳嗽排痰的方法,必要时进行雾化吸入治疗,对于排痰无力的患者给予吸痰治疗,避免坠积性肺炎的发生。

1.3骨科护理人员对糖尿病知识掌握程度调查

1.3.1调查内容

包括护理人员的学历、工作年限、职称等。

1.3.2护理人员对糖尿病知识的掌握程度

糖尿病的基本知识(20分),糖尿病的诊断标准(20分),糖尿病饮食及运动(20分),降糖药的种类及注射部位(20分),口服降糖药物的种类及时间(20分)等5大项100分。每项内容有5小项,每小项为4分,完全了解为满分。

1.3.3调查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调查前先培训调查员,采用不记名方式,当场发放问卷,独立完成,调查共发放186份,回收186份。

1.4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珚x±s表示并行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不同学历、护龄、职称护理人员糖尿病知识掌握程度对术后感染的影响

186份调查问卷平均分为(72.18±3.97)分,不同学历护理人员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中本科及其以上护理人员的平均分显著高于中专学历护理人员(P<0.05),而护理人员调查问卷平均分在不同护龄、职称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糖尿病知识考核结果,136名护理人员及格,50名护理人员不及格,及格率达73.12%(136/186例),及格组术后感染率为2.21%(3/136例),不及格组术后感染率为12%(6/50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5,P<0.05)。

2.2及格组与不及格组对术后感染的影响

及格组护理的患者伤口甲级愈合率明显高于不及格组,乙、丙级愈合率明显低于不及格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护理人员护理后的感染部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患者对两组护理人员的护理满意度比较

患者对及格组护理人员的护理满意率明显高于不及格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糖尿病是常见的一种慢性终身性内分泌疾病,可引起脂肪、蛋白和糖代谢功能紊乱,降低了骨骼Ⅰ型胶原、糖蛋白和肾脏1,2,5-(OH)2-D3合成功能,降低磷的肾小管重吸收、肠钙吸收程度,引起负钙平衡后导致继发骨质疏松。糖尿病患者出现骨折的危险性明显增加,高血糖造成供血血管减少,降低了吞噬细胞的吞噬能力、白细胞的趋化性和蛋白合成能力,引起免疫功能减弱,同时抑制胶原和成纤维细胞的形成,使骨折手术患者容易发生切口感染、切口裂开或不愈合。糖尿病伴发的周围神经、心肌功能损伤,增加了心血管、呼吸系统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严重影响了伤口的愈合。相关研究表明,骨科护理人员对糖尿病知识掌握情况偏差,不能满足临床护理工作的需要,骨折合并糖尿病手术患者在手术时,常由于紧张、恐惧及创伤引起应激性高血糖,导致患者病情加重后诱发酮症酸中毒并发症,从而增加麻醉意外的风险。因此,骨科护理人员不仅需要掌握骨科手术专科知识,更需要掌握糖尿病相关知识,提高骨折合并糖尿病的护理质量,降低骨折合并糖尿病患者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本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护龄、职称护理人员糖尿病知识掌握情况比较无明显差异,但不同学历护理人员糖尿病知识掌握情况差异显著,表现在本科及其以上学历者掌握程度明显优于中专学历者。在对护理人员糖尿病知识掌握程度调查中发现,与不及格护理人员相比,及格者所护理患者术后感染率明显降低,甲级愈合率明显升高,乙、丙级愈合率明显降低,护理满意率亦显著增高。对于糖尿病手术患者围术期需严格控制血糖水平,纠正代谢紊乱,积极治疗合并症,预防糖尿病的急慢性并发症的出现,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增强术后伤口的愈合功能,避免出现术后感染,其次,护理人员糖尿病知识掌握程度对骨折合并糖尿病患者术后感染发生及伤口愈合情况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在临床骨科护理中,要求骨折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护理人员提高糖尿病知识掌握程度,以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4结论

我的成长故事范文第2篇

我说都不是!教师就是教师,是一个永远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成长的人。

我觉得,教师与学生是一对互相依赖的生命,是一对共同成长的伙伴。教师的幸福不仅仅是学生的进步与成长,同时还应该包括自己的充实与成长。吾生有涯,而知无涯。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我们只有通过读书,不断地给自己“充电”,才能拥有源源不断的“活水”,给自己和学生的双重成长以坚实的保证。

今天站在这里,我不想用那些华丽的词藻去描述读书的美好和意义,只想与大家一起分享一下我的成长故事。

记得刚踏上工作岗位时,学校为了让我们尽快地熟悉业务、完成角色转换,对我们青年教师进行了一系列的培训。初出茅庐的我觉得这种培训没什么意义,尤其是没有必要讲那些教育教学方面的理论,只要多提供几堂精彩的示范课,让我们模仿就可以了。因为初登讲台,不懂得什么教学方法,面对教材总是感到束手无策,不知道课堂上该讲什么、讲多少,所以特别希望老教师给一个明确的、具(来源:体的、能“立竿见影”的做法或模式让我们参照,甚至照搬,否则心里就没有底。这样做果然省劲,一切都不必费心,教材的处理、教学环节的设计、课后练习的安排,等等,一切都照老教师的去做,无从下手的困扰没有了,每天上完课回到办公室,感觉是那样的轻松,那时的我以为教学就这样简单、容易呢。可是,渐渐地我发现我的课堂缺乏活力、了无趣味,除了少数几个学生在比较认真地听讲之外,其他学生表现出很淡漠的样子。每当我提问问题的时候,下面几乎都是一片沉默。这样的教学效果当然不好,我十分沮丧却束手无策。再去听老教师的课,看到人家课堂上那热烈的气氛,活跃的场面,我感到不解:一样的知识,一样的讲解,为什么效果却差这么多?我曾经的一个导师对我说:教师和教师不同,学生和学生也不一样,不同班级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特点,再者,教学是一个互动的过程,需要教师根据具体情况加以变通和取舍。别人的教案和课例,只能作为一个参考,教学还是得有自己的东西啊。

我的成长故事范文第3篇

关键词:北京冬奥会 行业媒体 创新 融合报道

2月4日,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国家体育场开幕,为宣传和报道好这一盛会,中国教育报从去年开始,深入挖掘独家冬奥内容,推出融媒体报道,面向青少年普及奥林匹克知识和冬奥运动项目,讲述运动员从训练场到冬奥舞台的成长故事,报道首都师生的全方位志愿服务,带动全国师生参与冬奥,逐步推进,层层深入,创新形式,以新媒体为主阵地,报网端微融合发力,点燃了亿万学生的冬奥激情。

一、报网端微融合发力

2020年,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要求推动主力军全面挺进主战场,以互联网思维优化资源配置,把更多优质内容、先进技术、专业人才、项目资金向互联网主阵地汇集、向移动端倾斜。面对冬奥会这一重大体育赛事,中国教育报打通各个部门,促使中国教育报纸媒的采编队伍、内容资源等,与移动端深度连接,实现了冬奥报道的融媒化生产。队伍相融,传统媒体记者走向移动端中国教育报的体育记者长期在体育报道一线,拥有丰富资源和较强报道优势。冬奥会期间,在传统纸质媒体影响力式微的当下,中国教育报深度挖掘体育记者的专业价值,推动他们走向网端,在移动平台上面向师生讲好冬奥故事,发出冬奥会的教育好声音,是主力军挺进主战场的需要,也是媒体深度融合的需要。具体而言,中国教育报全平台为体育记者打造重点IP栏目《小伟跑冬奥》。体育记者进入冬奥会闭环后,与后方编辑通力合作,完成“前线采访-短视频拍摄-回传-视频剪辑包装-AI播报配音-平台-运营”全流程工作,日均发稿量4至5条。内容从冬奥主媒体中心食堂的“天上掉馅饼”到冬奥青少年志愿者,从“媒体背包沉浸式开箱”到在线排队购买冰墩墩,报道选用小切口,运用AI技术完成配音播报工作,迅速抢占话题热点。《小伟跑冬奥》系列视频在中国教育报微信视频号及多个社会化视频平台同步,多次登上平台热榜。在冬奥会报道中,传统纸媒的体育记者走向移动端,不再只是报纸上耳熟能详的名字,更是有互动感、专业感,代表纸媒形象的鲜活个人,不仅提高了传统媒体在移动端的专业度和活跃度,也增强了传统媒体本身的传播力、影响力。机制相融,从生产到评价一体化纸媒和移动端的可持续融合,不能仅靠移动端“一头热”,或者部分勇于触网记者的一时热情,而是需要体制机制紧密捆绑,促进共融互通。这就要求传统媒体在进行资源配置的时候,不断在新闻生产、输出渠道、考核评价等运行机制上进行创新。因此,在北京冬奥会报道中,中国教育报进行了全新探索。临近冬奥之际,全天候中国教育报成立了冬奥融媒体报道组,统筹协调全天候中国教育报全平台报道,形成了强有力的指导力量。在选题策划上,分管副总编辑统筹多个部门组成工作群,进行选题碰撞,融媒体新闻中心、专业中心、视听中心、移动传播中心、协调中心、网络传播中心、总编室、融媒体地方新闻中心负责人从各角度策划选题,交流碰撞,重点内容由分管副总编辑进行统筹协调。这一工作机制很好地保障了报网端微选题充分碰撞,各部门各司其职,各有侧重,融合发力。在新闻生产上,推动采访方式融合。现场体育记者和后方记者除了要用传统纸笔,也要能摄影摄像。在视频脚本的设计过程中,在共同采访的碰撞中,纸媒记者和移动端记者互相学习,增进了解,移动端记者提高了专业能力,纸媒记者熟悉了新媒体技术手段。在整个冬奥报道中,记者既写又拍甚至出镜日渐成为常态。在输出渠道上,中国教育报生产的所有冬奥会相关内容,都可以根据形态不同,在报网端微以及各大互联网平台号以多种形式传播,一个作品出来,各个端口发力,实现了“1+1>2”的效果。例如,2月5日,处于春节停刊中的中国教育报推出电子版号外,重点报道2月4日的冬奥会开幕式,网端微全平台都做了及时的跟进。再如,网端微根据自身特点生产内容,并加强融合传播,中国教育新闻网推出“聚焦2022北京冬奥会”专题,中国教育报客户端推出“冬奥进校园”“走近冬奥”“冬奥进行时”专题,中国教育报微信及第三方平台矩阵重点推出的《冬奥课堂》《冰上体验Vlog》等栏目,都在网端融合推送传播,全平台发力,取得了传播效果的最大化。在考核评价上,中国教育报单列融媒作品,跨部门合作生产和传播的作品,可以共同报好稿,而且在评价上向融媒体作品倾斜,这大大激发了记者生产冬奥融媒体作品的热情。

二、开发独家冬奥报道内容

“对新闻媒体来说,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创新都重要,但内容创新是根本的”。

在冬奥会这样的重大赛事报道中。作为传统纸质媒体,中国教育报没有现场拍摄权限,也没有赛事直播平台,仅有一个体育记者进入闭环,如何做好内容创新?站在行业的角度,中国教育报有着独特的优势:“带动三亿人上冰雪”,2.9亿青少年是其中的重要力量;冬奥会开闭幕式上,95%的演职人员来自首都教育系统;冬奥会的场馆、服装、会徽、吉祥物等设计中,大多有各地高校的科技助力……有庞大受众、有独特报道内容,所以,中国教育报从去年开始,就立足教育战线,积极做好独家冬奥报道。面向青少年,普及奥林匹克知识和冬奥运动项目为在青少年中推广普及奥林匹克知识及冬奥运动项目,增加青少年的数字化参与,中国教育报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推出系列融媒体报道。2021年7月13日是北京夏奥会申奥成功20周年纪念日,全天候中国教育报推出第一期视频节目《冬奥课堂》,共推出六期。《冬奥课堂》特点鲜明:面向青少年,内容聚焦奥林匹克历史、冰雪运动项目、冬奥科技艺术元素、我国青少年冰雪运动开展情况、双奥之城等;嘉宾权威,每期都邀请教育和体育领域的重量级嘉宾参与,如教育领域的教育部体卫艺司司长王登峰、清华附中校长王殿军等,体育领域的滑冰协会主席李琰,世界花滑冠军庞清、佟健等;用户垂直,每期都邀请各地中小学生收看,大大促进了冬季运动在校园开展、体育精神在青少年心中扎根。中国教育报还推出了中国教育报主播体验冬奥项目系列视频《冰洁冰上Vlog》,主播带着观众在首都体育学院体验短道速滑项目,在北京体育大学体验冰球项目,在北京电厂路小学体验冰壶、雪车等项目……帮助青少年了解不同冬奥项目的历史、特点、比赛规则。这些轻松活泼的节目形式,对生长在互联网时代的青少年来说,简单易接受。因而在网端,每期节目都得到了许多学生用户的关注,还有很多学校组织学生集体收看《冬奥课堂》,在线和节目中的冬奥冠军交流的环节,深受师生喜欢。讲好冬奥青年运动员成长故事,为青少年树立同龄人榜样2月5日晚上,中国短道队5名队员协力拿下本届冬奥会中国代表团首金,这5名队员均为来自北京体育大学的研究生。这也是本届北京冬奥会中国代表团的特色之一——不少运动员的身份为在校学生,其中,谷爱凌、苏翊鸣、李文龙均为“00后”。如何在青少年中树立好同龄人的榜样,讲好青年运动员的成长故事?中国教育报新媒体团队紧抓热点,提前做好大量准备工作,比赛成绩出来后,中国教育报第一时间在微信公众号推出报道《夺冠!第三金!谷爱凌:“我只有0.1%的天赋”》《任子威夺冠背后的故事,让人泪目!他的这个愿望,实现了……》等冬奥人物和冬奥故事稿件,有速度,有深度。虽然是在一个教育类公众号上报道体育赛事,仍赢得了不少用户的关注。因此,同样的体育赛事报道,不同媒体可根据不同的用户定位,做不同角度的报道。作为教育行业媒体,中国教育报面向师生和家长用户,聚焦青年运动员的成长经历,体现他们坚韧不拔、追求卓越的品格,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用好行业资源,独家采访教育系统师生为深入生动报道教育系统师生参与、服务冬奥的故事,中国教育报与北京市教委冬奥专班密切沟通,推出了多篇独家报道。2月2日上午,北京冬奥会火炬传递在北京启动,北京冬奥园火炬传递第三棒是首都师范大学团委书记齐成龙。中国教育报记者第一时间采访了他,讲述了他成为火炬手背后的故事,以及高校教师育人育才的情怀。对于开幕式幕后的师生演员,中国教育报记者除了拍日常训练,还专门在小年、除夕、开幕式当天、开幕式结束后的凌晨等进行了实地拍摄。记录了参加开幕式演员们的幕后故事。推出了《我是冬奥会开幕式引导员》《我是冬奥会开幕式执旗手》等系列视频,讲述了北京冬奥会平凡人物的故事。对服务冬奥的教育系统志愿者,中国教育报也进行了图文报道。推出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暖心活动为冬奥师生志愿者送新春祝福》《凝聚青春力量,北京八十中赴冰雪之约》等相关图片报道,在新媒体端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冬奥课堂》在教育系统内开展多方协同,申请教育部体卫艺司为节目指导单位,与北京冬奥组委合作推出,联合北京体育大学、首都体育学院、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等多方专家资源,面向青少年推出了权威、专业的冬奥相关内容。冬奥期间,各类采访报道容易同质化,要在众多的报道中,找到与众不同的定位,作出独家优质报道,只有立足自身优势资源。中国教育报广泛连接高校、教育行政部门、专家,才推出了此次冬奥会中的诸多一手新闻报道。

三、创新报道传播形式

作为传统媒体,如何用网络用户喜闻乐见的方式报道冬奥会。

我的成长故事范文第4篇

一、围绕学校育人根本目标,不断加强学生思想引领工作

1、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引导青年。根据团中央《关于在全团开展分类引导青年工作的实施意见》及《思想引导大纲》,配合团省委“青春导航行动”,引导学生把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个人成就和社会责任紧密结合,不断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

2、推进“大学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实施《南京医科大学“大学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方案》,建立学校、院系级骨干培养人才库,组建培训师资队伍,举办学生骨干培训班,开展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培训课程和挂职锻炼,并认真积极选派优秀学生骨干参加全省和全国培训。

3、以重要纪念活动为载体,引领青年学生思想成长。围绕建党90周年、辛亥革命100周年、92周年、国庆、“一二·九”等纪念日和端午、中秋等节日,持续推进“红色校园文化年”主题教育活动。

4、探索先进青年典型思想引领新平台。配合全省“我们身边的好青年”海选活动,开展第五届“南医大十佳青年(教职工)”评选,同时通过“青年学子之星”评选、“我的青春故事”大学生成长体验报告会等活动,用身边人、身边事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广泛宣传对青年有启发意义的青春创业故事、青春成长故事和青春奉献故事。

5、健全青年学生舆情网络体系。全面贯彻实施高校共青团“红网工程”,完善基层团组织信息员队伍建设。加强共青团“太阳花”网站和《工作简报》、《百艺》、《志愿者之家》等团属传媒的舆论引导。做好团省委、省学联《大学生社会观察导航》的发行工作。

二、健全实践育人工作体系,切实做好学生成长服务工作

6、围绕纪念建党90周年广泛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以“追寻红色足迹,奏响青春之歌”为主题,抓住五四、七一、十一等重要时间节点,持续开展“红色校园文化年”活动,将红色文化融入第二十一届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校园集体舞大赛、“党在我心中”党团知识竞赛、“我们的节日”纪念活动、第九届“阳光杯”新生风采大赛、第十一届学生社团巡礼、团支部拉力赛、迎新晚会、新年音乐会等大型活动。

7、继续深入开展“三百工程”系列活动。通过文化活动进公寓、团支部拉力赛等形式推进“读百部好书,唱百首好歌,吟百首好诗(词)”的“三百工程”深入开展。

8、规范指导学生课外艺术实践活动。引入学生测评和考核淘汰机制,逐步完善学生艺术团体授课老师选聘制度,并尝试礼聘著名专家学者组成顾问团督导教学,不断提高学生艺术团体整体业务水平。召开省第三届大学生艺术展演参赛准备暨团委艺术中心工作座谈会,精心组织参加各项比赛,同时认真完成教育厅委托的5场“高雅艺术进校园”演出任务。配合做好艺术特长生招生工作,论证制定我校独立进行艺术特长生专业水平测试工作方案,摸索适合我校校情的艺术特长生招生机制。

9、深入开展志愿服务工作。弘扬志愿精神,培育志愿文化。进一步健全基层志愿者组织,壮大注册志愿者队伍,指导志愿服务项目运作,拓展志愿服务基地建设,促进学校志愿服务活动全面活跃。

10、努力推进科技创新创业工作。通过备战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科技竞赛,探索学生科技创新创业活动保障体系。努力搭建本科生学术科技论坛服务平台,配合做好就业创业培训,帮助青年学生树立创业意识,提高就业创业技能。

11、健全实践育人工作方案。根据团省委《关于构建江苏省高校共青团实践育人工作体系的意见》制定、试行我校具体实施方案,从生存性实践、发展性实践和贡献性实践三方面引导大学生知行统一,同时探索建立我校共青团“大学生实践教育专项基金”。

三、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努力推进基层团组织建设和基层工作

12、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在全校共青团系统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和“双争先(争创先进集体,争当先进个人)”主题教育活动。学习贯彻李源潮同志在全国基层党建带团建暨共青团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座谈会上的讲话及中组部即将出台的《关于加强新形势下基层党建带团建工作的意见》精神,协同党委有关部门调研新形势下我校党建带团建工作,认真组织开展学院团组织工作年中述职,并在校党委指导下迎接一年一度的团省委高校共青团工作考核。

13、加强团委全委会、常委会作用发挥。坚持团委全委会讨论商议、常委会集体决策制度,认真组织召开校第十五届团委五次全体(扩大)会议。

14、加强共青团重点工作调查研究。围绕团省委《年度江苏省共青团和青少年工作研究课题指南》,结合我校共青团重点工作,突出共青团工作重要理论与实践问题的实证研究,积极组织团干部申报、开展专题调查研究。

15、加强团干部教育培训和作风养成。强化团干部学习制度的执行,每月开展集中学习调研,扎实推进学习型团组织和学习型团干部队伍建设,推荐选送优秀共青团干部到省委党校(省团校)主体班进修培训。做好到县级团委挂职的3位团干部的联络服务工作。依托团校(青年共产主义学校)对新任基层团支书(班长)进行轮训,继续举办“大学生青马工程”学生骨干培训班。

我的成长故事范文第5篇

一、围绕学校育人根本目标,不断加强学生思想引领工作

1、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引导青年。根据团中央《关于在全团开展分类引导青年工作的实施意见》及《思想引导大纲》,配合团省委“青春导航行动”,引导学生把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个人成就和社会责任紧密结合,不断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

2、推进“大学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实施《南京医科大学“大学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方案》,建立学校、院系级骨干培养人才库,组建培训师资队伍,举办学生骨干培训班,开展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培训课程和挂职锻炼,并认真积极选派优秀学生骨干参加全省和全国培训。

3、以重要纪念活动为载体,引领青年学生思想成长。围绕建党周年、辛亥革命100周年、92周年、国庆、“一二·九”等纪念日和端午、中秋等节日,持续推进“红色校园文化年”主题教育活动。

4、探索先进青年典型思想引领新平台。配合全省“我们身边的好青年”海选活动,开展第五届“南医大十佳青年(教职工)”评选,同时通过“青年学子之星”评选、“我的青春故事”大学生成长体验报告会等活动,用身边人、身边事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广泛宣传对青年有启发意义的青春创业故事、青春成长故事和青春奉献故事。

5、健全青年学生舆情网络体系。全面贯彻实施高校共青团“红网工程”,完善基层团组织信息员队伍建设。加强共青团“太阳花”网站和《工作简报》、《百艺》、《志愿者之家》等团属传媒的舆论引导。做好团省委、省学联《大学生社会观察导航》的发行工作。

二、健全实践育人工作体系,切实做好学生成长服务工作

6、围绕纪念建党周年广泛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以“追寻红色足迹,奏响青春之歌”为主题,抓住五四、七一、十一等重要时间节点,持续开展“红色校园文化年”活动,将红色文化融入第二十一届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校园集体舞大赛、“党在我心中”党团知识竞赛、“我们的节日”纪念活动、第九届“阳光杯”新生风采大赛、第十一届学生社团巡礼、团支部拉力赛、迎新晚会、新年音乐会等大型活动。

7、继续深入开展“三百工程”系列活动。通过文化活动进公寓、团支部拉力赛等形式推进“读百部好书,唱百首好歌,吟百首好诗(词)”的“三百工程”深入开展。

8、规范指导学生课外艺术实践活动。引入学生测评和考核淘汰机制,逐步完善学生艺术团体授课老师选聘制度,并尝试礼聘著名专家学者组成顾问团督导教学,不断提高学生艺术团体整体业务水平。召开省第三届大学生艺术展演参赛准备暨团委艺术中心工作座谈会,精心组织参加各项比赛,同时认真完成教育厅委托的5场“高雅艺术进校园”演出任务。配合做好艺术特长生招生工作,论证制定我校独立进行艺术特长生专业水平测试工作方案,摸索适合我校校情的艺术特长生招生机制。

9、深入开展志愿服务工作。弘扬志愿精神,培育志愿文化。进一步健全基层志愿者组织,壮大注册志愿者队伍,指导志愿服务项目运作,拓展志愿服务基地建设,促进学校志愿服务活动全面活跃。

10、努力推进科技创新创业工作。通过备战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科技竞赛,探索学生科技创新创业活动保障体系。努力搭建本科生学术科技论坛服务平台,配合做好就业创业培训,帮助青年学生树立创业意识,提高就业创业技能。

11、健全实践育人工作方案。根据团省委《关于构建江苏省高校共青团实践育人工作体系的意见》制定、试行我校具体实施方案,从生存性实践、发展性实践和贡献性实践三方面引导大学生知行统一,同时探索建立我校共青团“大学生实践教育专项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