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公司内部管理工作总结

公司内部管理工作总结

公司内部管理工作总结

公司内部管理工作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内部审计 公司治理机制 审计模式

内部审计因受托责任关系而产生,经历了从传统的财务导向型内部审计、经营导向型内部审计、管理导向型内部审计到以控制和风险为导向的内部审计的演变。实践证明,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重要。内部审计是确保受托经济责任有效履行的管理控制机制,是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合理设置和作用的发挥,能起到制衡利益相关者、提高公司经营管理效率等作用。

一、公司治理结构中内部审计的五种模式

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结构中的模式,即内部审计工作是对董事会或监事会负责(权力机构或监督机构),还是总经理或财务经理负责(管理机构),直接影响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结构中的地位,而内部审计地位高低,直接决定了内部审计独立性和权威性的强弱,保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又促进内部审计作用的发挥和职能的有效行使。因此如何选择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结构中的模式,影响内部审计职能的有效发挥。目前,公司治理结构中内部审计模式有以下五种:

1.财务经理领导下的内部审计

公司在财会部门下设内部审计机构,内部审计机构与财会部门下设的其他分部平行且相互独立,内部审计机构的领导人直接向财务经理汇报工作。财务经理是主管财务的负责人,可以有效的把内部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其他财务和会计部门,发现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的薄弱环节。这时的内部审计主要关注的是财务领域,对经营管理的其他领域少有涉及,内部审计的其他职能得不到有效的施展,内部审计的作用得不到全面的发挥,不能更好地为提高企业的经营绩效服务。而且,这种内部审计由于受财务经理的直接领导,在公司治理中的地位较低,致使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受到很大影响,审计结论有可能受到高层管理者的影响。

2.总经理领导下的内部审计

在公司总经理的领导下设置内部审计部门,内部审计工作对总经理负责,内审部门与公司的其他业务部门(包括财务部门)平行且彼此相互独立。可见,总经理领导下的内部审计在独立性和权威性方面与模式一相比上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公司总经理负责公司的各个业务部门的日常管理工作,需要了解各业务部门的经营绩效,而内部审计的执行可以为总经理掌握各部门的业务活动和经营成效提供参考,为管理层决策提供依据。从这个角度来讲,内部审计可以较好的发挥它的反馈作用和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绩效的作用。但是,内部审计部门在总经理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其独立性和权威性有限,不能对总经理经营管理的责任履行情况进行有效的监控,特别是在内部人控制的公司中,股东的利益不能通过内部审计作用的发挥来保证。

3.监事会领导下的内部审计

内部审计部门对监事会负责,对公司管理层进行监督。这种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符合公司治理机制中权力机构、管理机构、监督机构相互分离,相互制约的原则。这种内部审计模式在公司治理中的地位很高,有着很好的独立性与权威性,可以保证内部审计监督职能的有效发挥。监事会是股东大会领导下的公司常设的监察机构,其本身就具有对公司的董事会和管理层的监督权。内部审计在它的领导下能够进一步整合监督所需要的人、财、物等资源,与此同时监事会也可以进一步发挥它对董事会和公司高管的监控作用。监事会领导下的内部审计也有不足之处。监事会和内部审计机构的成员不参加公司的日常业务经营管理,没有经营管理权,而内部审计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内部审计活动的开展改进日常管理成效,提高经济效益。因此,监事会领导的内部审计模式虽然有利于对公司财务和资金运营的检查及对董事、经理职业活动及公司行为进行监督,但它不能直接地把监控的结果反馈给有关部门和人员,难以发挥其咨询功能。另外,如果监事会有职无权,则内部审计的监控作用的发挥得不到有效的保障。

4.审计委员会领导下的内部审计

在董事会下设由外部独立董事组成的审计委员会,内部审计工作对审计委员会负责。内部审计部门接受审计委员会的职能监督,其对内部审计的制度、预算、人事、工作计划和审计结果等进行指导和复核,以实现对公司经营中主要风险的监控。内审部门形成的内部审计意见可以直接提交董事会,内部审计师可以不受限制地与董事会进行接触交流,可以较好地保持与管理当局的独立。这种内部审计模式隶属于公司治理结构中的权利机构,其独立性和权威性较高,能够保证公司治理机制中内部审计作用的发挥,为内部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内部审计部门既可以对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受托责任进行监督,也可对管理层及下属部门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认定。内部审计除了能够发挥监督职能,还可以为公司经营管理服务,发挥评价、咨询等职能,实现内部审计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增加企业价值的目的。但如果公司董事会中股权比较集中,就会削弱内部审计部门的权威性,可能会导致内部审计控制监督不力,甚至导致董事会和高层经理人员滥用权利。

5.总裁和董事会双重领导下的内部审计

这种内部审计模式是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积极倡导的内部审计组织模式,它是对审计委员会领导下的内部审计模式的进一步发展。这种内部审计模式施行双重报告制度,即在行政上接受总裁的领导,在职能上接受董事会下设的审计委员会的领导,确保内部审计人员的执业水平和监控力度。这种制度安排,既保证了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又能很好的发挥内部审计为公司经营管理服务的作用。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把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机制中的隶属关系归纳为三类:第一种和第二种模式隶属于管理机构,第三种模式隶属于监督机构,第四种和第五种模式隶属于公司的权力机构。随着公司治理机构的层次的提高,内部审计的地位越高,独立性和权威性越强,越能够发挥内部审计监督、控制、评价、咨询等职能。

二、影响内部审计模式选择的因素

企业要提高企业绩效、在市场竞争中取胜就要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保障公司治理机制的有效发挥,而内部审计制度的建设就是有效的手段之一。内部审计可以改善所有者和管理者的信息不对称,可以完善公司治理机制,使内部控制制度得到有效执行,能够改善经营管理状况,增加企业的价值。然而不同的内部审计模式各有利弊,那么我国企业该如何选择适合自身的内部审计模式呢?具体而言,影响我国公司内部审计模式选择的因素主要有:

1.治理结构

公司的治理结构大致可分为:外部控制模式、共同控制模式和家族控制模式。外部监控模式的特点是股权大多分散,没有控股股东可以对公司施加绝对性的影响,公司各方面的利益相关者可以相互制衡,公司的治理机制可以很好地发挥作用。这种治理结构可以采用董事会下设的审计委员会领导内部审计工作。由于公司治理机制本身运行良好,若公司聘用审计委员会独立董事的成本过高,也可以不设审计委员会,直接由董事会领导内部审计工作,或者采用总经理领导下的内部审计模式。总经理对全体股东负责,独立于公司董事会,也可以很好的领导内部审计工作。共同控制模式中银行有两种角色:股东和债权人,公司治理作用的发挥不及外部控制模式。这样,应在股东大会下设监事会,由监事会领导内部审计工作,监督内部审计的执行情况。这种公司治理结构在我国不太常见,日本和德国较多采用监事会领导下的内部审计。大股东侵占小股东的利益、一股独大在家族控制模式的公司中比较多见。因此,为了保护中小股东的利益,应采用董事会领导下的内部审计模式,审计委员会的成员由外部独立董事组成,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可以较好的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

2.公司性质

国有公司中国家股和法人股占较大比重,政府干预公司经营管理和内部人控制现象较为严重,中小股东的利益得不到保障,公司治理结构有时不能发挥其制衡利益相关者的作用。但国有公司往往是影响国民经济的重要行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掌握国民经济的命脉。国有公司的公司治理结构的水平和效益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发展水平,因此应建立总裁和董事会领导下的内部审计模式。这种双重领导下的内部审计模式可以最大限度的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同时还可以为经营管理提供服务。民营公司大多是家族内部对公司有着绝对的控制权。控制权的集中表现在总经理与家族控股成员的利益趋于一致,总经理成为家族利益的代言人,所以需要在董事中吸收外界独立董事,并由他们组成审计委员会负责内部审计工作。

3.公司规模

集团公司旗下有众多子公司,需要在集团总部董事会下设置审计委员会领导内部审计工作。如果各个子公司的业务跨度较大,也可以在各子公司董事会下设置审计委员会,负责本公司的内部审计工作。集团公司的审计委员会负责各子公司和集团本部内部审计人员的任免,各子公司内部审计工作情况要向集团公司审计委员会报告。若公司规模较小、业务单一,从成本效益原则考虑,公司的内部审计工作也可以由总经理或财务经理来领导。另外,根据企业的规模和经营管理的需要也可以考虑把内部审计进行部分或全部外包。

综上分析,企业可以根据公司的治理结构、公司性质和公司规模等因素,选择适合自身的内部审计模式。但不论选择怎样的内部审计模式,首要原则就是要保证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结构中的地位,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更好地为企业经营和管理服务。

参考文献:

[1]王光远 瞿 曲:公司治理中的内部审计[J].审计研究,2006,(2)

[2]王光远:现代内部审计十大理念[J].审计研究,2007,(2)

[3]尹维:《现代企业内部审计精要》[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7

公司内部管理工作总结范文第2篇

本文以天津天保基建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内部控制建设作为案例,研究如何切实做好内控建设工作,有效防范风险。

一、开展内控建设的意义

企业内控体系建设是一项持续性的长效工作。在此过程中,企业内控需求与外部监管形成的合力能够促进工作更快更好的发展。开展内控建设的意义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优化管控流程,提升公司内部管理能力。此次内控建设公司从梳理内部管理流程着手,过程中通过完善现有管理制度对关键业务加以监管,同时进一步明确了部门职责,尤其是进一步细分了接口部门的职责,通过上述工作的开展,优化了管控流程,提升了公司内部管理能力。

第二,健全内控体系,提升公司治理水平。公司通过积极开展内控建设工作,已经建立起一套比较完整且运行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从公司治理层面到各业务流程层面均建立了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及必要的内部监督机制,为公司经营管理的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信息的真实完整、经营效率和效果的提高提供了合理保障,提升了公司的治理水平。

第三,更好地满足外部监管的要求。建立健全内控体系,是公司合规经营的保障,也是为满足外部监管要求所必须的。公司作为国有控股的上市公司面临多重监督,出资人和不同的资本市场均有严格的监管规定。

第四,更好地理解公司面对的风险,适应环境的变化。环境的变化使公司自身不进则退,有效的内控使公司能更好地理解自身面对的风险,尽可能的防范风险。同时有效的内控还能保证业务规范有序地进行,有效的内控还能激发管理人员和员工的创新性,促进企业适应环境变化。

二、开展内控建设的思路

本着全体成员才是内控建设的主角。公司采取董事会、监事会和管理层带队,以发动全员开展内控建设为主,以专家指导为辅的内控工作方法。同时内控体系建设坚持围绕主线、加强认识、立足实际、注重效果、积极推进的建设思路。

第一,加强认识。公司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对公司内部管理、风险防范有较高的要求,内控建设对提升管理水平,防范风险有重要作用,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要有常抓不懈的思想准备,加强认识,统一思想,把公司内控建设抓好、抓实。

第二,立足实际。要从公司的实际情况出发,把实现公司战略目标、提高公司运营效率和效益作为长远目标,有针对性地探索建立符合公司发展特点的内控管理体系。针对当前工作重点及经营管理中的薄弱环节有的放矢地建立内控体系。

第三,明确方法。内控建设初期公司就明确了内控建设工作方法,即从梳理内部管理流程着手,明确流程中的各业务关键控制点,通过新增、完善管理制度对业务关键控制点加以监管,同时进一步明确部门分工,细化接口部门的职责,编制各部门主要业务流程图。

第四,注重效果。内控体系的建设要着重在完善制度体系、强化制度衔接和监督控制等方面做工作,使现有制度体系得到优化、提高、改善,为具体操作执行提供科学严谨的保障,切实提高公司各层面的执行力,同时要注重效率与规范的统一,创新与控制风险的结合,提升公司整体管理水平。

第五,积极推进。按照内部控制的规范要求,扎实做好内控体系建设工作,按照公司建设实施方案的要求和时间进度,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成立内控工作组,明确具体的工作机构和工作人员,落实工作任务和责任人,确保内控体系建设的进度和质量。

三、公司内控建设的特点

公司于2011年3月开展内控建设工作。内控建设主要特点如下:

第一,领导带队,贯彻落实。公司董事会、监事会、管理层均对内控建设工作高度重视。公司自开展内控建设工作的伊始,便组建了领导班子带队,重点员工作为成员的内控规范实施工作小组。领导班子带队,增强了内控实施的执行力,也达到了内控建设要求贯彻落实的良好效果。

第二,制定计划,认真执行。公司于2011年3月底制定完成《内部控制规范实施工作方案》,方案确定了内控实施过程中的工作小组成员、实施试点、实施工作计划等重要内容,同时按房地产开发重要环节梳理了主要业务流程,明确了内控文件体系。后期内控规范实施工作小组按照公司制定的内控实施方案,认真执行,不断推动内控工作的开展。

第三,发动群众,全员参与。内控工作小组在工作开展过程中多次组织专题会,对内控实施具体问题进行讨论,根据内控指引总结形成《指引对应的重大风险点表》,下发各部门作为内控建设的参考。

第四,加强学习,注重培训。为了提高内控规范实施的工作效率,公司经过多方寻找、考察和筛选,聘请了具有丰富的内控实践经验、教学经验和房地产行业经验的讲师对全体员工进行了《房地产企业内部控制专题培训》,公司全体高管、部门经理、高级专业经理、下属公司总经理、下属公司副总经理、各部门员工均参加了培训。同时针对内控工作开展情况组织了多次内控专项培训。

第五,群力群策,注重总结。内控建设过程中,公司非常注意调动每一位员工的积极性,细心听取各部门的意见和建议。

四、公司内控建设经验总结

公司在一年多的内控建设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实际问题,也总结了不少实践经验,具体如下:

第一,建立畅通的沟通机制。为了便于内控工作的顺利开展,内控工作小组经常组织会议研究探讨内控建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在公司各部门及试点公司均设立了内控对接人,内控工作小组与公司各部门内控对接人每周召开内控建设工作进度会议,汇报内控工作进展情况、解决内控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内控工作经验交流,确保按计划、有效率开展内控工作,为内控工作的开展提供全过程的保障。

第二,组织专业培训,增强全员内控意识。内控建设初期,为了增强全员内控意识,公司聘请了具有丰富的内控实践经验、教学经验和房地产行业经验的讲师对全体员工进行了《房地产企业内部控制专题培训》,公司全体高管、部门经理、高级专业经理、下属公司总经理、下属公司副总经理、各部门员工均参加了培训。培训不仅增强了全员内控意识,还为与会人员创造了一个交流如何更好地开展内控工作的平台。

公司内部管理工作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公司治理结构;内部控制;有效性

一、公司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关系

公司治理结构与内部控制有效性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包含关系。一方面,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与完善需要与公司治理结构的模式与特征相适应;另一方面,公司治理结构所期望达到的目标必须以适应内部控制作为支撑和保证。内部控制包含了公司治理结构和经营控制、日常财务控制等;认为风险管理框架是一个由企业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人员实施的用于制定战略的程序,贯穿于企业内部的所有层级和单位,识别风险并对风险进行管理,将其限制在风险偏好之内,为达到企业目标提供合理保证。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结构互相依赖,具有内在结构上的对应与一致性。

二、公司治理结构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

(一)治理层的构成和参与程度

1.治理层相对于管理层的独立性

公司制起源于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需要,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正是由于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才需要董事会这样的机构,对总经理的经营活动进行监控。事长兼任总经理使得权利过于集中,公司的制衡机制无法发挥作用,这将导致错误与舞弊的发生,特别是在经营失误的时候,舞弊动机更加明显,对法律法规的遵守程度和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大大降低。

综合并权衡以上三个方面的影响,本文认为,董事长兼任总经理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产生不利的影响,即:治理层相对于管理层的独立性越强,内部控制越有效。

2.董事会的构成及其规模

董事会是由董事组成的、掌管公司事务的经营决策机构,负责公司业务经营活动的指挥和管理。

由于独立董事和非执行董事在人格、产生程序、经济利益及行权方面的独立性,无论是对公司财务报告的可靠性、法律法规的遵守情况还是经营的效果都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但是,这并不表示董事会的规模越大越好。在现实中,许多董事,包括非执行董事和独立董事,常常身兼数职,每年只有很少的时间花在公司身上,因此无法在全面了解公司的基础上提出有价值的建议。

本文认为,董事会的构成中存在一定数量的非执行董事和独立董事对公司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产生积极的影响;董事会的实际规模与公司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不相关。

3.年度股东大会出席情况

股东大会是公司的最高权力机关,对公司重大事项进行决策,对公司的经营管理拥有广泛的决定权。年度股东大会的出席情况越好,公司的内部控制越有效。

4.治理层所获得的信息

治理层所获得的信息是指获得关于公司日常经营活动方面的信息,不仅包括量化的信息还包括各种消息。

治理层所获得的信息越是全面真实,越能够了解公司的真实情况,越能有效的实施监督管理,越能作出正确的战略决策,越有利于公司的内部控制。

(二)监督机构的存在与否及监督力度

1.监事会的必要性

监事会是由监事组成,在股东大会的领导下,与董事会并列设置,对公司的经营活动等事务进行监督的机构。是股份公司必备的监督机构,代表股东大会独立地对董事会和总经理行使监督的内部组织。

可见,监事会的存在是必要的,其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也是不言而喻的。

2.审计委员会的必要性

审计委员会是董事会在本公司内部设置的的一个专门工作机构,是专门对本公司经营管理部门实施活动的职能部门,对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起着重要作用。审计委员会的目标是:

(1)监督内部控制。

(2)检查财务信息和经营信息。

(3)评价经营活动。

(4)评价遵守法律法规的情况。

(5)风险管理。

(6)评估公司为实现既定目标而建立的治理过程。

(三)管理层的素质和能力

管理层是指对公司经营活动的执行负有管理责任的人员。除了总经理外,管理层还包括副总经理,以及相当于副总经理职位的财务总监、总会计师等其他高级管理人员。

1.管理层的诚信和道德价值观念

诚信和道德价值观念是控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到重要业务流程的设计和运行。内部控制的有效性直接依赖于负责创建、管理和监控内部控制的人员的诚信和道德价值观念。因此,管理层是否具备良好的诚信和道德价值观念,直接影响到公司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2.管理层的胜任能力。

管理层的胜任能力是指管理层具备实行其职能所应有的知识和能力。管理层负责企业的运作以及经营策略和程序的制定、执行与监督。

管理层的胜任能力越强,公司治理结构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越大。

(四)各职能部门及其员工的执行情况

在总经理及高级管理人员之下,还有各个职能部门及部门员工。管理层制定的各项规定、制度、内部控制程序,最终都要落实到各职能部门及其员工的行动上。

1.员工的素质。

员工的素质是影响公司健康发展的诸因素中很重要的一个。员工素质包括很多方面,比如对法律法规、公司章程的遵守,责任心,对工作的热爱,诚信等等。一个员工的素质关系到他是否能严格遵守各项规定,是否能认真执行任务,素质越高,内部控制措施越能落到实处,内部控制也越有效。

2.员工的积极性。

员工对工作的积极性直接影响到工作的效率和效果。显然,一个公司的员工在工作中的积极性越高,公司主动积极的氛围就越高涨,越能促使员工积极主动地完成任务,使内部控制程序得到有效执行,公司内部控制越有效。

三、结合现状对内部控制有效性提出建议

(一)加强信息披露,提高信息透明度

目前,许多公司的年度报告对信息的披露很不充分,关于内部控制的信息披露只注重形式,信息严重不对称,使得广大中小投资者及相关利益主体无法真实了解公司情况,其利益无法得到有效保障。对此,公司应该通过加强监事的知情权,及时向监事会提供信息,加强与监事会的沟通,以便监事会行使其监督权,能够有效地对公司内部控制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评价。

(二)完善监督机制

首先,董事会缺乏独立性。董事会对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然而现实中许多公司的董事会受到大股东的控制或是董事长与总经理合二为一。为了提高董事会的独立性,应适当扩大外部独立董事比例,完善董事选举、评价和激励制度。将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分离,严格划分董事会与总经理职责。

其次,监事会能力不足。我国虽然法律赋予监事会监督董事及经理层的权利,但在实际中,监事会并没有达到与董事会平行的地位,并没有平行地行使权力,而往往受到董事会的限制或左右。为弥补这一缺陷,监事会应该在股东大会的授权下与董事会平行设立,完善监事的选举制度,引入外部监事,保持监事的独立性。明确监事会的权利和义务,直接对股东大会负责,保护股东及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再次,审计委员会形同虚设。审计委员会常常作为总经理的下属机构或是财务系统的一个职能部门,这严重限制了审计委员会对内部控制的监督。作为内部控制的审计部门,应该作为董事会的下属机构与总经理平行设立,直接受董事会领导,独立于总经理,这样才能客观、独立地发挥职能。

最后,应加强董事会、监事会、总经理之间的制衡,发挥审计委员会的监督作用。

(三)完善管理层激励机制

基于受托责任观建立起来的公司结构,使得管理层和治理层的目标不一致。管理层常常更在意公司的短期获利能力以及自身的利益,这使得一些管理层忽视公司长远规划,只重视眼前利益。

针对这一情况,应改革公司管理层激励机制,改革业绩评价指标,不能仅仅以经营利润作为升迁和加薪的指标;授予或加大管理层的股权,改变零持股或低持股的现状,促使管理层注重公司长远利益,防止短期行为。

(四)提高员工的素质和积极性

许多公司的员工积极性严重缺乏,一些员工的专业素质、能力不高。这使得企业死气沉沉、员工缺乏上进心。

公司可以定期举办讲座、对员工进行培训,使其掌握更多的技能。公司不仅要改革管理层激励机制,还要完善公司职工的激励和升迁制度,对表现优秀、业绩突出的员工进行嘉奖,激发其对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

四、结论

公司治理结构从治理层的构成和参与程度、监督机构的存在与否及监督力度、管理层的素质和能力和各职能部门及其员工的执行情况四个方面对内部控制有效性产生影响。

参考文献:

[1]蔡碧红,宋亨娱.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互动基础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9),2005

[2]程晓陵,王怀明.公司治理结构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J].审计研究,2008,4:54~61

[3]李建英,钟纾纾.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J].国际经贸探索,2010年2月,第26卷第2期:80~84

公司内部管理工作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组织结构;运营管理;变革

某医药物流公司(以下简称A公司)是某大型医药上市公司(以下简称B公司)的分公司,2009年12月注册成立。成立之初,A公司以为B公司内部各生产经营单位提供主要原材料为主营业务,肩负着B公司约70%的物料采购和仓储管理,年采购额达20多亿元,承担着上千种、几十万吨的原、辅材料和包装材料的采购供应和物料的储运、发放等工作,负责对B公司约30个子、分公司的原材料采购进行集中管控。

1 初期组织结构(0~6个月)

A公司成立之初的主营业务利润依赖集采的规模优势,大量低价采购,辅之以少量的费采率(销售价除以采购价),其组织结构采用职能制。

A公司脱胎于B公司的供应处,起初只是负责若干B公司下属公司的采购供应,其没有营业性指标,更没有利润的概念,只是一个成本中心。在正式成立后,A公司需要由原来的成本中心转变为利润中心。总经理下属两位副总并直接管理综合科(人事、质量认证、办公内勤、安全、设备、消防等);一名副总经理管理信息科(合同、信息技术、价格预测)和采购科(化工、包材、原料药采购)以及超市科(办公用品、劳保品、杂品、辅料采购);另一名副总经理负责物流科(物流规划)和运输组(运输)以及仓库(生产性仓库和周转仓库)。从以上组织结构来看,其虽然有了信息科(市场部的雏形),但仍旧没能脱离供应处的思维。A公司成立之初并未出现财务科,其原因有二:一是刚刚脱胎于B公司的供应处,财务仍由B公司统一控制;二是领导尚没有浓烈的财务意识,未意识到财务工作对公司运营的重要性。随着时间的推移,在A公司成立三个月后,组织结构中出现财务科(部)并由总经理直接管辖。各科室也相应的由计划经济时代常用的“科”改为现代市场经济普遍使用的“部”。

2 中期组织结构(6~12个月)

A公司中期组织结构逐渐趋向直线职能制,总经理下属的两位副总转变成两名总经理助理和一名物流主管。其中一名总经理助理负责财务部,并聘请了专业人士主抓财务工作。另一名总经理助理负责公司的主营业务部分,原来的超市部转变为物资超市,其业务拓展以福利用品、办公用品、生产设备配件、维修设备工具为主。物流主管主抓物流部和储运部(由周转仓库和运输部整合而成)。综合部和市场部(来源于信息部)由总经理主抓。

中期组织结构的亮点在于增加了财务工作的重要性,独立运营的公司,CFO是一个必设的职位。其次是减少了部门,运输部和周转仓库(生产性仓库剥离给B公司其他生产单位)整合为储运部,储运不分家,但物流部的职能(物流规划)并未凸显出来,A公司成立之初有搬迁计划,随着生产性仓库的剥离,周转仓库库容不足,搬迁日程再次提上议程。A公司成立了市场部(收集市场信息作出价格预测;合同管理;信息系统维护等),希望借此为业务部门提供可靠的市场信息,但是市场部和采购部、物资超市分属不同的主管领导,其信息传递及绩效考核必然出现问题。

3 中后期组织结构(一年之后)

随着时间的推移,B公司对A公司的任务指派越发增多,B公司下达了对内销售不得高于当期采购价的指令。A公司作出了如图1所示的调整,由直线职能制转变为矩阵制组织结构。

此次调整,取消了总经理助理和物流主管;合并原物流部及储运部为物流部;取消综合部和市场部;增设人力资源部;增设公共支持部负责信息系统维护、合同管理、内勤业务、后勤服务等;将原有的采购部、物资超市、市场部分解为常规采销部(负责对B公司内部销售)和采销项目组1、采销项目组2、采销项目组3。

本次A公司组织结构设置的优点在于组织的扁平化构架,任何一个部门或项目组都由总经理直属,减少中间环节信息传递的损失,能够提高管理效率,减少管理失误,降低管理费用,扩大了管理幅度。防止被副总级人物架空,减少了部门之间的心理不平衡性。

由于B公司对A公司的指令,A公司对内销售已不能创造效益支撑本公司的生存,更谈不上发展。在深入研究后,A公司决定将采购业务分解为对内销售(常规采销部)和对外销售(采销项目组1、2、3)。依靠各采销项目组对外的销售赢利支撑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相应的绩效考核偏重于销售利润和销售收入,工资收入在所有部门里是最高的。而其他部门每月工资基本固定,其绩效考核指标之一就是对各采销项目组的支持。各采销项目组组长在人力资源部的支持下负责筹建本部门,各项目组实行横向加纵向考核,横向与其他项目组相比,连续三季度末位淘汰项目组长;纵向项目组内部人员业绩考核,连续三个月末位淘汰最后一名;空缺后的职位在A公司范围内公开选拔招聘,这样既对各项目组形成压力,又使公司范围内人员得以合理流动(要么安安稳稳少挣点,要么战战兢兢多挣些)。

4 后期组织结构(两到三年之后)

在图1所示的组织结构中,采销项目组的成立及绩效考核的偏重,在于B公司对A公司的重新定位,A公司必须迅速拓宽营业渠道,在没有任何外销经验的前提下,需要集中尽可能多的人力物力快速发展。当两到三年之后,外销业务逐渐稳定、商业渠道不断拓宽且趋于平稳增长、A公司内部人员流动趋向明朗之后,过多的将人力、财力、物力集中到采销项目组,会使其他部门逐渐归于平庸态势,使得公司缺乏新的利润增长点,公司整体运营效率下降,采销项目组权力过大,威胁到总经理的权威,不便管控,此时需要有新的组织结构来应对上述问题。

图2所示矩阵制逐渐趋向模拟分权制。撤销采销项目组,改为外销部;增设总经理助理一名(从原采销项目组中选取一人晋级):一是为改变撤销项目组“特权”减少阻力;二是便于推进战略采购部及物流拓展部的发展;三是逐渐推进接班人计划。战略采购部负责利用期货操作或类似期货操作稳定采购价格,创造采购时间效益。物流拓展部重点运作仓储外包及运输外包业务,建立运输渠道及布局仓储节点,为公司下一步向第四方物流企业转型做准备。

5 结 论

A公司通过组织结构的改变,不仅保证了B公司内部产销活动的正常运行,降低了下属各生产单位的成本,更成为了B公司新的利润增长点,目前已经从企业物流成功转型为当地极具实力的物流企业。A公司的每一次变革都是围绕运营管理进行的,是为明确新方向、拓展新业务做准备的,由此可见,组织结构由公司运营管理决定,反过来又影响公司运营的发展,二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

参考文献

[1]张泽欣,赵玉恒.制造业公司治理结构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基于我国A股市场的经验数据[J].企业导报,2010(12):79-80.

公司内部管理工作总结范文第5篇

1.1 引言

以省委、省政府对河南煤业化工集团实现“六统一”的要求为目标,对原永煤公司、焦煤公司、鹤煤公司本部的销售组织机构进行整合形成新的体制,并建立与之相配套的全新煤炭营销体系。整合前的煤炭销售、市场开发都是原三个煤业公司的运销处独立完成的,各自营销理念与销售模式自成体系且存在差异。成立销售总公司后,为规范业务流程提高财务管理水平,把原有的模式进行有机融合,取长补短,优中取优,构建销售总公司的会计控制管理体系。

2.1构建会计内部控制管理体系思路

为保证制度权威性和保障其执行力到位,根据企业的经营理念和管理目标,针对公司经营政策和业务性质,从专业性、技术性和实用性出发,首先分析当前会计工作存在问题多、漏洞大的环节,找到关键环节,针对性地设计流程和制度,做到防患于未然。会计控制的重点是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环节。

2.2体系构建的具体步骤与内容

2.2.1整章立制 规范运作

自销售成立以来,按照公司经营管理体制的要求,制定了《销售总公司财务管理制度》、《销售总公司费用报销办法》、《销售总公司资金预算编制办法》、《煤炭货款结算办法》、《销售公司银行承兑汇票管理办法》、《销售公司公务用品管理办法》等一系列制度,为销售公司财务工作的顺利开展,在制度上提供了保障。设立岗位职责,并绘制流程图,根据岗位分工明确各岗位的岗位职责;对各岗位工作标准进行详细描述,使之尽可能量化。

2.2.2制定业务控制流程图

描述各项业务范围与业务流程,并绘制流程图,以及根据分工明确各岗位的岗位职责;最后对各岗位工作标准进行详细描述,使之尽可能量化。

2.2.3体系构建实施内容

2.2.3.1货款结算管控模式

销售总公司办理各煤业公司国铁外运销售用户及地销洗精煤大用户的煤款结算业务,设立专门负责结算人员进行结算,并将结算清单传至各分公司财务科,通知对用户开具发票。结算价格依据是价格文件、优先发运加价、竞价完成明细表、买卖合同、化验单、银行承兑汇票加价文件,并均设专岗保管,在不同岗位之间价格文件是不透明的,做到价格保密。

2.2.3.2银行承兑汇票管理

销售总公司收取各煤业公司本部煤炭国铁外运用户及地销精煤大用户的银行承兑汇票,财务结算部指定专人审验承兑汇票,严格审验承兑汇票的真实性和各项要素的合规完整性。对于银行承兑汇票必须通过网上银行票据系统查询,并跟踪查询结果。承兑汇票每日定时上存集团公司财务公司。财务结算部编制银行承兑汇票明细表与财务公司交接,交接表必须有两人联签。为了防范财务风险,所有票据流通环节均有经办人签字。

2.2.3.3建立授权批准机制

首先进行合理分工及职责划分,坚持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确保不相容岗位之间权责明确,相互制约,相互监督,不能一人同时兼有两项相关联的职务或岗位,各管理层面在授权范围内办理业务,相互制约,相互监督。所有付款业务全部通过资金管理平台操作。根据不同岗位,设置定录入岗、复核岗和审批岗,保证每笔资金收支必须经多人完成,相互制约,防止出现差错。

2.2.3.4建立健全会计控制制度体系

会计控制制度是有效实施会计控制的核心内容,制定管理制度对各环节实施有效控制,从资金的筹集、管理、使用以及费用标准、固定资产、会议接待、车辆管理等明确规定,涵盖了会计核算、银行票据、银行账户、稽核等财务管理各个方面,基本形成全面的配套制度体系,使公司财务会计管理的各项工作有章可询,业务流程相对清晰,完整可控。

《销售总公司财务管理制度》明确销售总公司及各分公司财务管理体制,明确内部财务运作程序及体制,规范公司财务行为。实行财务统一管理,防范财务风险堵塞漏洞。

2.2.3.5费用报销管理控制

财务结算部统一制定了销售总公司费用报销办法。总公司授权各运销处负责人对本部门发生的单笔一定金额下、一定科目范围内的销售费用进行审批,并对审批结果负全面责任。各运销处财务负责人对授权范围内审批业务的账务处理负全面责任按财务会计规范要求对本部门处理费用项目的真实性、单据的合法性和完整性负责。

2.2.3.6建立资产内部控制制度

为保护资产安全完整,资产纪录和保管不得由一人承担,如出纳不得兼管收入、费用、债权债务账目登记工作;银行的签发印鉴,必须由两人以上兼管;工作调动离开原职位必须由领导制定专人代管或接替,监督办理交接手续;现金收存和支出必须复核,通过制定一系列防错防弊措施,能够实现管理功效,达到管理目标。

2.2.3.7建立财产清查盘点制度

制定财产清查制度,做好财产清查准备工作,单位保管员对每项物资进行收付后,定期进行局部清查和全面财产大清查,以保证帐卡物相符或及时处理发生的差错,保护财产安全完整。

2.2.3.8资金预算与管理

按照集团公司要求认真做好资金预算工作,坚持收支两条线。每月按时上报月度资金预算及预算执行情况,能够严格按照预算数额向各分公司拨付费用,保证每一笔资金在计划范围内列支。预算批复后,再根据批复结果根据预算上报情况进行资金分配,提高公司资金管理效率。

2.2.4建立考核评价机制

促使会计控制工作落实到实处收到实效。检查和评价是内部会计控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制度建立和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和考核,不断总结经验。在此基础上,对存在的缺陷和问题提出改进建议。对控制有效的机构给予表彰,督促大家学习好的经验,改进自身不足之处并能够不折不扣认真执行内部会计控制规范。

3. 实施效果及推广应用

3.1实施效果

财务结算部通过构建制度管理体系的研究及实践,以较短时间规范了销售总公司财务工作流程,强化过程监控职能,各项工作迅速正规、有序、精确、高效运行,不仅维持了集团公司利益,充分发挥了集中优势,提高服务质量与服务水平。

业务流程及岗位职责的有效建立提高了执行力,为使各项工作迅速步入正规。为各项业务的开展打下良好基础,并促进了总公司与分公司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学习,为财务部各项工作有序、高效、精确运行创造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