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家族名称

家族名称

家族名称范文第1篇

关键词:黔东南中学名称 地域性 民族性 羡余性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位于贵州省东南部,下辖16个县市,分别为凯里、麻江、丹寨、黄平、施秉、镇远、岑巩、三穗、天柱、锦屏、黎平、从江、榕江、雷山、台江、剑河,有110个乡(其中17个民族乡)。黔东南境内居住着苗、侗、汉、布依、水、瑶、壮、土家等33个民族。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历来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说。黔东南中学名称富有特色,本文从语法结构、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等方面加以分析,以求得对黔东南中学名称的进一步认识。

一、黔东南中学名称的语法结构分析

黄伯荣、廖序东(2013:112)指出,从结构上来看,短语包含很多类型,有主谓短语、动宾短语、偏正短语、中补短语、联合短语、同位短语、量词短语、方位短语、的字短语、连谓短语、兼语短语和介词短语。我们注意到,黔东南中学所有的名称全部都是偏正结构,但即使是偏正结构也有不同的类型,下面分而述之。

(一)地名+中学名称

“地名+中学名称”这类格式的中学较为常见,如“凯里三中”“旧州中学”“镇远中学”“黎平一中”等。如“旧州中学”中的“旧州”是地名,“一中”表示第一中学,表示学校的性质。

(二)地名+地名+中学名称

“地名+地名+中学名称”这类格式的中学较为常见,如“麻江县谷硐中学”“麻江县宣威中学”“麻江县龙山中学”“黄平县上塘中学”。值得注意的是,前一个地名所表示的范围往往比后一个地名所表示的范围更大,如“麻江县宣威中学”,其中的“麻江”比“宣威”所表示的范围要大得多,“麻江”是一个县的名称,而“宣威”只是麻江县一个镇的名称。又如“黄平县上塘中学”,其中的“黄平”比“上塘”所表示的范围要大得多,“黄平”是一个县的名称,而“上塘”只是黄平县一个镇的名称。

(三)地名+区别词+中学名称

“地名+区别词+中学名称”这类格式的中学较为常见,如“凯里开发区初级中学”“且兰高级中学”“天马镇初级中学”“凯本镇初级中学”“平庄镇初级中学”“注溪镇初级中学”“龙田镇初级中学”“客楼镇初级中学”。以“且兰高级中学”为例,“且兰”是一个县名,“高级”是区别词,与“初级”相对,“中学”表示这所学校的性质。又如“龙田镇初级中学”,“龙田”是一个镇的名称,“初级”是区别词,与“高级”区别开来,“中学”表示这所学校的性质。

我们注意到,“地名+区别词+中学名称”这类格式的中学中,地名有两类,一类表示镇的名称,一类表示乡的名称。表示镇名称的中学如“天马镇初级中学”“凯本镇初级中学”“平庄镇初级中学”“注溪镇初级中学”“龙田镇初级中学”和“客楼镇初中学”。表示乡的名称如“报京乡初级中学”“天星乡初级中学”。这两类学校中,以表示镇名称的学校更为常见,而表示乡名称的学校则少一些。

有时,地名也可以表现为省略形式,如“开发区高级中学”,如果单独看它,我们不知道这是哪里的学校,它实则是“凯里经济开发区高级中学”的省略。“下司中学”的全称应该是“下司镇中学”。

(四)地名+名词(非地名)+中学名称

“地名+名词(非地名)+中学名称”这类格式的中学较为常见,如“黄平民族中学”“施秉县民族中学”“三穗民族高级中学”“天柱县民族中学”。以“黄平民族中学”为例,“黄平”是一个县的名称,“民族”表示学生的性质,“中学”表明此学校的性质。

另外,还有的中学名称是“地名+名词(非地名)+区别词+中学名称”,如“黔东南州民族高级中学”和“凯里振华民族中学”。

在黔东南州之所以有如此多的民族中学,是因为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境内居住着苗、侗、汉、布依、水、瑶、壮、土家等33个民族,其中苗族和侗族人就占到了百分之八十以上。

(五)人名+中学名称

“人名+中学名称”这类格式的中学较为罕见,如“田家炳中学”“逸夫中学”。这两所中学分别由香港著名企业家、慈善家田家炳先生和香港邵氏兄弟电影公司的创办人之一、著名慈善家邵逸夫先生捐建,故名。其实,“田家炳中学”“逸夫中学”这两所中学的名称还存在细微差别,“田家炳中学”中的人名是有姓也有名,而“逸夫中学”中的人名仅有名,无姓。

(六)动词性词语+中学名称

“动词性词语+中学名称”这类格式的中学也较为罕见,黔东南州仅有两所这样的中学,即“振华中学”“致远中学”。“振华”是动词性词语,即“振兴中华”之义,这能令我们想到总理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可知,“振华中学”立意雄浑,有激励学生向上、建设好伟大祖国的美好寓意。“致远”也是动词性词语,是“宁静以致远”的省略,语出诸葛亮《戒子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致远中学”中的“致远”可以进一步引申为使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有着人生或者事业上的巨大抱负与追求卓越等,立意高远,语出不凡。

二、黔东南中学名称的特点分析

黔东南中学名称有着自己的特点,从特征上来看,黔东南中学名称有地域性、序列性、民族性和级别性之分。

家族名称范文第2篇

关键词:云南蒙古族;卡卓语;亲属称谓禁忌

Abstract:The Xingmeng Mongolia is the single ethnic communities of Mongolian in Yunnan province. The Xingmeng Mongolia commonly known as Katso. Katso language is a kind of nonverbal language owned by the Katso. On the basis of survey of the author did in the filed ,the author a sescription of the Katso taboo from two representative aspects:taboo of kinterms and deadth taboo. We find the Katso taboo words of the Xingmeng Mongolia are their life experience. The Specific performance are:keeping distance from others except the spouse, using their children ‘s name to remind the spouse’s identity. expressing their feelings to the the dead by lengthening tone.

Key words:Yunnan Mongolia; Katso language ; Kinship term taboo; the death taboo

一、前言

兴蒙蒙古族是云南省唯一的蒙古族聚居乡,位于云南中南部盆地的通海县杞麓湖西面,隶属玉溪市通海县。“卡卓”是兴蒙蒙古族的俗称,卡卓语是兴蒙蒙古族独有的语言,它是一种无文字语言,下文的“卡卓人”即兴蒙蒙古族。①在日常交流中,兴蒙人使用卡卓语。兴蒙蒙古族总人口数有5000多人,虽然人数不多,却能在文化快速涵化的今天继续保持和使用卡卓语。[2]

二、“禁忌”与“禁忌语”

禁忌是民众日常交流和生产生活中息息相关的,而禁忌语其意义价值不仅体现在言语交谈中个人的谈吐,在禁忌语背后起作用的是民族的价值取向和特质。禁忌语(Tabuword)是由于宗教、政治、性的原因避免使用的表达方式,通常以委婉语的方式代替。[5]本文探讨的禁忌语是广义上的禁忌语,包含在言语交际中不宜、不可、不愿直接说出的言语,下面将对田调收集的卡卓语的禁忌语语料进行描述。

三、语料整理与分析

亲属称谓通过血缘和姻缘两种关系组成,20世纪70年代,表现主义人类学家把亲属关系看做是价值取向和社会规范的表现,这具有社会范畴的意义。[6]人类学家利奇(Leach)就主张,亲属称谓是个体从社会里用以分别自己社会关系里各种人群的范畴。

田野中收集的亲属称谓是家庭生活中称呼,收集已有资料发现:兴蒙蒙古族在家里不仅对老人等长辈是存在称呼规矩,夫妻之间也常用“从子女称”,而不直呼对方的名字;小叔子、小姨子等称呼上特别注重保持距离,以标示对方及自己的身份。可从转称和直称两个角度来看,语料呈现如下:

表1 卡卓语“亲属称谓”语料

卡卓语汉译注释

小孩名字+ma31jo35小孩名字+他妈直称自己的老婆

小孩名字+je33tie31小孩名字+他爹在家人面前称自己的老公

小孩名字+lau33ti33小孩名字+爷爷称呼公公或父亲

小孩名字+ nε33nε3小孩名字+奶奶称呼婆婆或母亲

ja35γ31(或媳妇名字)+mei31ts31媳妇的妹妹小姨子的称呼

ja35γ31(或媳妇名字)+ tsi31媳妇的姐姐大姨子的称呼

丈夫的名字+ niε2 jo35(弟弟)小弟没生小孩时做媳妇的称呼小叔子

丈夫的名字+γγ24mε33(大哥)大哥没生小孩时做媳妇的称呼大伯哥

to35to35叔叔妻子可以跟自己子女一样称呼丈夫的兄弟

ku33mo33娘娘妻子可以跟自己子女一样称呼丈夫的姐妹

ji33se31ma31ts31我家那个对外人称自己的老公

31ma31ts31我家那个对外人称自己的老婆

a33γu31tsh31ma33 za31我家儿子的媳妇公婆对外人称自家儿媳妇

夫妻之间不能直呼其名。从田野了解到“夫妻结婚了么,两个的魂就是连在一起,直接喊媳妇(老公)的名字就是喊自己的名字,要是一些不好鬼神听到,就会运气不好。”卡卓人夫妇称名是“从子女称”,小孩出生后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用“ma31jo35/ je33tie31+小孩名字”(娃娃他爹/妈)这种“从子女称”,偶尔在家里用“nε33(你)”指代对方。特别在向别人提到自己的配偶时,一般都是用“ma31jo35/ je33tie31+小孩名字”。

不许直呼小叔子、小姨子的名字。通过称名的方式来保持距离:一般情况下,身为丈夫是用“ja35γ31mei31ts31/ tsi31tsi31(媳妇的妹子、大姐)”来称呼媳妇的姐妹;身为媳妇是用“丈夫的名字+niε2 jo35(弟弟)/ γγ24mε33(大哥)”来称呼丈夫的兄弟。

在家里,晚辈称呼长辈,不能直呼其名,这是对老人的尊重。外人称呼一家的老人都是用这位老人的子孙或者儿子来指称,也不是直呼其名,对外人称呼家人,一般是先说“31 se31(我家)”,然后再加要介绍的与自己其他亲属的关系。爷爷奶奶辈分的直呼称儿子及儿子媳妇很少,只出现在儿子没有生小孩期间。一般情况是用孙子或者孙女的名字称呼自己的儿子及儿子媳妇,这就是从子孙称。官丽燕老人说她孙女叫旃娟,她称呼她儿子媳妇一般叫“旃娟她妈”或者“a33γu31tsh31ma33 za31(我家儿子的媳妇)”。

在利奇的观点基础上结合语料和访谈,亲属称谓有关的禁忌背后体现的是卡卓人“求稳”的家庭生活观念,在通过日常称呼与家庭中异性保持距离,用从子女称提醒身份,维持家庭稳当。

从田野调查的资料分析看,卡卓语中的禁忌语其实是兴蒙蒙古族的生活经验的积累。在亲属称谓田野调查分析基础上,初步认为卡卓人通过日常称呼与家庭中异性保持距离,用从子女称互相提醒配偶的身份,背后源自“求稳”的家庭生活观念。(作者单位:铜仁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文科综合部)

基金项目:“贵州松桃苗族自治县禁忌语调查研究”,青年课题编号:tryz2014C07。

注解:

① “卡卓”又写作“喀卓”,国际音标记音为“kha55tso31”。

参考文献:

[1] 杜玉亭.云南蒙古族简史[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79.

[2] 通海县兴蒙蒙古族自治乡统计站编.通海县兴蒙蒙古族2006年统计年鉴[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7.

[3] 纳日碧力戈.语言人类学[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

[4] [英]玛丽.道格拉斯.洁净与危险[M].黄剑波等,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

[5] [美]哈杜默得・布斯曼.语言学词典[M].陈惠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家族名称范文第3篇

景颇族称“姓”为“波桑”,含有类、种、姓的意义。也就是说景颇族历史上同种、同类之人,也即同姓之人,均有血缘关系,不得通婚。至今仍严格遵守这种“同姓不婚”的制度。

在历史上,景颇族实行“普那路亚式”的族外婚制度,即甲族一群女子与乙族一群男子互为夫妻的族外群婚,现今景颇族实行的单向姑舅表婚姻,即是这一族外婚的遗迹。姓氏在景颇族中起着“姓别婚姻”的功能。因而景颇族姓氏与家族历史密切相关。

景颇族姓氏中有大姓与小姓之分。大姓共26个,均为氏族社会部族或家族标志。其中木日(彭、李)、恩昆(岳),勒托(童、徐)、木然(尚、杨)、勒排(排)五大姓,是世袭山官的子孙,称为5大官姓。

由26个大姓衍生出300多个小姓。景颇族称小姓为“亭郭明”,即户名。由户名再发展为姓氏(即小家族的名字)。大姓和小姓常常连用,小姓在前,大姓在后,由同一大姓分出的两个小姓可以通婚。

景颇族的姓氏,丰要来源于七个方面:

1、来源于官位、职业;

2、来源出生或居住的地名;

3、来源于动物名称;

4、来源于植物名称;

5、来源于生活用具和建筑材料;

6、来源于食物或事物名称;

7、来源于某种动物行为。

家族名称范文第4篇

参加2018湖北恩施专升本报名考生可点击进入《湖北恩施专升本报名网站: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教育局》进行湖北恩施专升本报名。

报名方式:

2018年湖北恩施专升本考试由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教育局组织报考,各地方考试科目、时间、招生人数都不同。

2018年湖北恩施专升本网上报名时考生直接通过互联网登录《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教育局》网站,湖北恩施专升本考试报名平台(jyj.enshi.gov.cn/)进行报名。

报考条件

普通专升本考试由各省教育厅组织,报考条件如下:

考生必须具有国民教育系列的专科学历,在读和专科毕业的考生才可以参加专升本考试报名及考试,考试分数通过并录取后方可进入本科段继续学习。

考生完成规定的教学计划,修满学分即可毕业并获得相应的毕业证书,符合条件者将获得相应的学士学位证。

具体各地报考条件不同(仅供参考)。

两大类型

第一类是普通高等教育专升本(普通高校全日制统招专升本),选拔各省当年应届普通高校全日制(统招入学)的专科毕业生。

第二类是成人教育大类专升本。四种途径,包括自考专升本、成人高考专升本(业余,函授)、远程教育(网络教育)专升本、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专升本。

统招专升本,即在正规大学里面的全日制学习的专升本。全称为"选拔优秀高职高专毕业生进入本科学习统一考试",正式文件中一般称为普通高校专升本,简称普通专升本,也称"统招专升本","普高专升本","全日制专升本","3+2专升本",个别省份如湖北恩施省称之普通高校专接本,湖北恩施省称之普通高校专转本,湖北恩施省称之普通高校专插本,其余省份皆称之为普通高校专升本。

统招专升本是指在普通高等学校专科应届毕业生中选择优秀学生升入本科进行两年制的深造学习,修完所需学分,毕业时授予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学历证书和学位证书,派发本科就业报到证。统招专升本属于国家计划内统一招录(统招),列入当年普通高校招生计划,享受与普通四年制本科同等待遇。

家族名称范文第5篇

关键词:英汉;亲属称谓;文化比较;差异

1.引言

称谓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称谓可泛指一切人与物;狭义称谓专用于指人,即所谓人际称谓。而亲属称谓是人际称谓系统下最重要的一类。根据田惠刚先生《中西人际称谓系统》一书的定义:“亲属称谓是指互相有直接或间接的血缘、婚姻、法律等关系的亲戚和亲属的名称。”

从亲属称谓可以看出一个民族的传统及其历史积淀,它有着意蕴丰富的文化内涵。英语和汉语属于两个泾渭分明的文化体系,因此二者也发展形成了各自独具特色的称谓体系。英汉两种语言亲属称谓的差异源于各自文化差异的方方面面,本文拟对英汉亲属称谓的差异进行系统比较,并简要探讨其根源。

2.英汉亲属称谓差异对比

2.1英汉亲属称谓概述

据统计,英语的亲属称谓只有二十几个,而汉语的亲属称谓却有百个之多。可以说,汉语的亲属称谓系统是现存语言中关系最复杂、最繁多的亲属称谓系统。相较之下,英语的亲属称谓系统就显得简单、宽泛、笼统得多了。

总体而言,汉语亲属称谓为每一血缘纽带上的所有亲属都设置了称呼语,而英语则用一个称呼把亲属分为某一类。有学者将汉语的亲属称谓系统称为描述制,顾名思义,即划分详尽,巨细无遗。将英语亲属称谓系统归为分类制,即带有高度的概括性,突出核心家庭成员,只分出父母、兄弟和姐妹,其他亲属则合并统称。

2.2英汉亲属称谓差异对比

英汉亲属称谓差异的具体体现可以简单概括为四类:一、对长幼有序的区分;二、对血亲、姻亲的区分;三、对宗族、外宗族的区分;四、对父系、母系的区分。这四类有些互有交叉,但基本涵盖了二者在亲属称谓上的差异。

2.2.1对长幼次序的区分

中国的传统家庭属于大家庭式(extended family),三世甚至四世同堂,各代成员聚居。在宗法制的影响下,家庭内必须严格遵守传统秩序,即所谓的“长幼有序、长尊幼卑”。首先,家庭内部每个成员之间的辈分有着十分严格的划分;其次,即使在同一辈人中,也要根据其年龄大小作出区分。如:在古汉语中,就有所谓“伯仲叔季”的排行区分。在同辈中,哥哥和弟弟、姐姐和妹妹要区分;当同一称谓的亲属不止一人时,还应前加序数词予以区分,如“大姐”、“二哥”等。长辈可以直呼晚辈姓名,但晚辈直呼长辈姓名则被视为“有违纲常”,是不被允许的,而只能称之以亲属称谓。

在英语国家,亲属称谓对长幼不作区分,所以称谓词单一得多。比如:“姐姐”和“妹妹”只对应一个词“sister”,“哥哥”和“弟弟”只对应一个词“brother”,从称呼无法判断长幼大小。此外,在英美国家,家庭内部成员也常常用名字或名字缩写为基础的昵称作为称呼。允许晚辈对长辈直呼其名。因为在他们的文化观念中,使用这样的称呼是彼此关系亲密无间、和谐友好的体现。

2.2.2对血亲关系、姻亲关系的区分

血亲,顾名思义,指那些与生俱来的、具有血缘关系的亲属;姻亲,则是指通过婚姻行为而确立的亲属关系,属于后天形成。历经了几千年封建社会的统治,汉民族的宗法观念极其强烈。而封建社会中,大家庭的典型结构是以家族内部的血缘关系作为基础的。自然血缘宗亲观念被奉为上则。对于中国人来说,伯(叔)父、舅父、姨母、姑母是与自己具备血缘关系的亲属,但与此对应的其配偶——伯(婶)母、舅母、姨父、姑父却是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亲属。总之,汉语文化对兄弟连襟、姐妹妯娌、伯叔姑婶有着严格的区分,十分复杂。

在英语国家,不区分所谓血亲和姻亲,称谓相对简单概括得多。伯(叔)父、舅父、姨父、姑父对应同一词语“uncle”,伯(婶)母、舅母、姨母、姑母对应同一词语“aunt”。也有一些场合非区分不可,但通常以后缀“in—law”附加在亲属称谓后,即便如此,“brother—in—law”也涵盖了汉语中“伯”、“叔”、“姐夫”、“妹夫”等称呼。

2.2.3对宗族、外宗族的区分

在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里,有许多关于“重宗族,轻外宗族”的情节记载。如《红楼梦》开篇林黛玉初进贾府时,王熙凤有一段说辞:“……我今日才算看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竟是嫡亲的孙女儿似的,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嘴里心里放不下……”。又如:贾母也曾表示要先给自家宝玉娶亲,然后才给林黛玉说媒,并且认为“再没有先是外人,后是自己的。”从这两段情节,可见林黛玉在贾家是被视作外宗族的亲戚,地位自然不如同本族人。“男尊女卑、男主女从”的思想历来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传统,人们认为儿子是自家的,女儿出嫁后就成别家人了。所以,汉语称谓有宗族与外宗族之分。

而英语国家是不区分所谓宗族、外宗族的。 “爷爷”和“外公”统一对应“grandfather”,“奶奶”和“外婆”统一对应“grandmother”。“nephew”既指侄子,又指外甥,“niece”既指侄女,也指外甥女。

2.2.4对父系、母系的区分

传统的中国是父权社会,历来讲求男尊女卑。汉语里对父系男性亲属的称谓词区别十分明确细致,却对母系亲属的称谓非常单一。以“伯伯、叔叔”区分父亲的兄弟,相应也以“伯母、婶母”区别其配偶,但父亲的姊妹却统称“姑姑”,母亲的兄弟统称“舅舅”,母亲姊妹统称“姨母”。这一点在同辈中表现更为明显,称呼父亲兄弟的后代有专用语素“堂”,但父亲姊妹的后代以及母亲兄弟姊妹的后代却被笼统归为一类—— 表兄(弟、姐、妹),“堂”在古语中是家庭的象征,“表”即“外”也,以“表”相称,如同客人一般。“堂”和“表”体现出内外有别的思想。

在英语国家中,家庭以夫妻关系为核心,所以亲属称谓不作父系和母系的区分。如: 以“uncle” 统称父母亲的兄弟,用“aunt”称呼姊妹或兄弟的配偶。同辈中,亦不区别所谓“堂”和“表”,一律以“cousin”相称,甚至连长幼、性别也不加以区分。

2.3泛化的亲属称谓

亲属称谓中有一类“泛化现象”——用亲属称谓词汇称呼一些既无血缘也无姻亲关系的陌生人。这类现象其实很常见。如:称呼陌生人为大妈、大爷、大哥、大姐、叔叔、阿姨等。中国人重礼节,重宗法,强调人际交往中感情的融洽。因而常常把“家庭本位观”往外延伸,用一些亲属称谓称呼陌生人,这种做法无疑拉近了彼此关系,使双方感到亲切、和睦,从而缩小距离感,使交往和谐融洽,顺利进行。

亲属称谓的泛化现象也存在于英语文化圈。如:英国中部的一些地区,一些传统家庭普遍将“uncle”和“aunt”用来称呼父母的朋友、邻居家的长辈等。也有一些年长者会用“son”及“sonny”来称呼年轻男孩,以示亲切。但这种泛化亲属称谓的现象远远没有汉语普遍。

3.余论

汉语和英语的亲属称谓有着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的背后折射的也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之间所形成巨大鸿沟。如何增加文化之间的相互了解、如何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了解不同文化的称呼语系统对于促进交流、增进友谊上有着重要的意义和启示。我们在平时的外语教学中也应该多多注意这方面的问题,把握英汉语言文化差异,对语言交际能力提高、跨文化交际研究都是十分重要的。(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