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低成本电影

低成本电影

低成本电影

低成本电影范文第1篇

VW100继承了“Sony”奢侈品系列QUALIA 004以及4K影院投影机SRX系列的血统使用三片0.61英寸SXRD面板分辨率达到1920×1080像素反应时间达2.5毫秒。VW100配备了400w的PuRE xenon LAMP(纯净的氙气灯泡),该灯泡为专业影剧院投影光源具有高亮度的红色肌肤颜色以及白色增强了影像的表现能力。SXRD面板的对比度为5000:1 配合动态光圈技术针对节目中不同的场景进行精细的调整来控制图像的明暗度从而实现高达15000:1的动态对比度。

VW100装备了HDMI、DVI、高清分量等输入接口,装载高画质DRC-MF电路完全对应超高清晰视频的投影。VW100可投影出40-300寸的画面由于镜头变焦范围达1.8倍,从3.1米到5.3米的距离上均可投射出100英寸的大画面加上可调节镜头移动功能选择安装地点时更具灵活性。VW100还具有先进的冷却系统噪音低至22分贝。

去年年底在国内上市的VW50配备的是200瓦UHP超高压水银灯泡2-HDM输入未配备DV输入接口。

KS-70R200A 1080P SXRD背投电视机

KS-70R200A是索尼目前在中国市场推出的屏幕最大的电视机,它采用SXRD背投技术屏幕分辨率为1920×1080,音频使用Virtua Dolby Surround ProLogic三维空间环绕声系统,2路HDMI输入接口均支持1080P,3组色差和视频输入,同时具备国内模拟电视接收能力,灯泡功率为180W,重量为71Kg。

索尼公司开发SXRD电视机的主要目标,是希望把具有影院气氛的“胶片”感引入电视机产品因为电影胶片本身的许多优点为高清数字方式无法匹敌尤其是色彩饱和度和画面质感都更强烈。电影导演贾樟柯试用过SXRD背投后认为SXRD可以很好地表现影片的临场感以及暗部细节对于剪辑很有帮助,比监视器更能接近影院临场播放的感觉。

在高清电影后期制作环境中使用VPL-VW100,需架设投影幕并尽量减弱环境亮度而选用KS-70R200A最大的好处就是不需要特别在意环境光线的影响即使开灯也可以得到较好的暗位细节和对比度。

满足数字影院需求的2K、4K放映机外形庞大、并且噪音也较大,当然价格也坚不可摧,并不适合数字电影制作间的需要,当然我们使用HDV等便携高清设备拍摄制作低成本高清电影时,也无缘采用这种放映机。对于低成本高清电影,选择Sony和JVC几万元的FullHD投影机可能是一种高性价比的选择,这两种投影机都采用LCoS器件,与3LCD和DLP相比能够更真实地还原出具有胶片感的画面。当然,使用投影机就必须减弱制作间的灯光。如果你不喜欢在黑暗中工作的话,使用这两家公司采用LCoS器件的70英寸大屏幕背投电视机可能是一种更合适的选择。当然,我们今天讨论的都是几万元人民币的低成本解决方案,如果不考虑成本的话,松下103英寸等离子电视机(88万元)、长虹103英寸等离子电视机(68万元)、JVC 110英寸的背投电视机(40多万元)都是不错的选择。

Sony的SXRD显示器件和JVC的D-ILA显示器件都是基于LCoS(Liquid Crystal on Silicon,硅基液晶)显示技术而开发的。LCoS技术的主要目标包括缩小像素之间的缝隙以形成更细腻的图像,以及更接近于胶片的色彩。

JVC DLA-RSl 1080P D-lkA投影机

2004年以来JVC先后向市场投放了DLA HDIIK/HDllKL/HD12K/HD12KL多款采用LCoS技术(JVC称之为D-ILA)的投影机。与这些“巨无霸”相比即将在国内上市的DLA-RS1外形要小巧得多,455×1 72.5×418.5mm的身量在专业投影机领域已属“Minl”。

DLA-RSl使用三片第二代0.7英寸D-ILA面板分辨率达到1920×1080像素反应时间为4毫秒。从数字上看DLA-RSI的D-ILA面板尺寸略大于Sony VW100采用的0.61英寸SXRD面板,但是二者真正的区别在于器件本身的对比度。据称第二代D-lLA面板本身的对比度就高达惊人的20000:1,整机对比度实现了业界最高的15000:1而VWl00整机15000:1的动态对比度是配合动态光圈实现的。

DLA-RSl提供两路HDMl输入一路高清分量输入等接口并采用专业半导体制造商Gennum公司的GF9351芯片进行图形处理包括四项称为VXP的技术Fine Edge降低视频噪点技术、True Motion HD逐行处理技术Fidelity Engine画面轮廓增强技术ReaIlty Expansion影像倍线升频技术。

DLA-RSl装备200W UHP超高压水银灯泡,亮度为800流明噪音低至25分贝。DLA-RS1推荐投影尺寸为60-200英寸,2倍变焦镜头可实现在3到8米内都能投射出100英寸画面还具备上下80%左右34%的镜头移动功能增强了安放位置的自由度。Film-IIke即“胶片感”是DLA RSl的卖点与之前已经在国内上市的同品牌DLAHDl相比,RS1据称在色彩控制上更胜筹这也许就是其命名为RS(REFERENCESERIES的缩写大意为“参考系列”或“监看系列”)的原因吧。

HD-Z70RF7 1080P D-ILA背投电视机

与Sony SXRD系列背投电视机在国内市场姗姗来迟不同JVC早在2005年就在国内市场推出了前代70英寸D-ILA背投电视机。去年年底又在国内推出了HD-Z70RF7新款70英寸机型。

低成本电影范文第2篇

一、国产中低成本电影的内涵与类型界定

从经济学上讲,“成本”(Cost)即是为了达到特定目的而发生或未发生的价值牺牲,它可用货币单位加以衡量①。对于低成本电影的一般界定,即指较大幅度低于主流商业电影的平均制作成本而完成的影片。②也就是指投资额度小的电影。所谓“中低成本电影”的提法,在电影理论界目前尚无明确定义,长期以来,被国内外电影界人士习惯根据制作经费的规模而约定采用,为便于本文在讨论中形成某种标准,从经济学角度对国产电影做出如下三种划分:

1.投资亿元以上、票房均过亿的国产合拍“大片”。在特征上与贾斯廷怀亚特提出的好莱坞的“高概念”电影基本相同:大制作、大投入的豪华创作班底,大牌明星、导演的演职员阵容。这一阵营的影片数量在每年电影整体产量中的份额不到5%,每部票房收入多在8000万元以上,合计约占去每年电影票房总收益的一半,同时,它们也是中国电影海外销售的主力军。

2.投资大约在1000万—1亿元范围间、票房收入在1000万-8000万且很不稳定的一批中等成本影片,在特征上跟上述第一种“大片”很相似,这些影片每年为数不多,约十来部左右。

3.投资在1000万以下、投资回收微薄的中低成本电影。按照我国电影市场的特点,这部分电影还可进一步就投资规模做出两类细分:(1)300万—1000万之间的中低成本电影,特征上主要表现为由少量明星加盟组成的一般制作班底,此类电影在整个电影市场中数量也很有限,仅比中等成本电影数目多出一点,进入院线后的票房收益大概在100万-3000万之间,除了少数影片票房收益不错外,大部分的票房产出都很微薄;(2)300万以下投资规模,几乎没有明星参加的小制作班底,这些影片除少数能进入院线发行渠道外,多数只能进入版权及音像市场发行渠道,甚至还有一批电影拍完后,没有经过任何发行渠道而被束之高阁。

综上所述,本文对于国产中低成本电影的界定,正是基于对以上概念的厘清而提出,简言之,本文认为:国产中低成本电影主要指投资规模在1000万元以下、拍摄周期较短、关照当下生活的现实题材影片,在类型上主要划分为主旋律、商业片和艺术片三种类型。在创作阶段,相比从器材到人员的全方位精良配置的大片,设备器材的落后简陋、拍摄周期的受限、明星演员的缺少、制作团队力量的薄弱、资金的捉襟见肘是中低成本电影在制作上经常遭遇到的挑战。因此,资金、技术和人力等制作资源的不足,便成为影响国产中低成本影片创作水准的关键因素。但昆汀塔伦蒂诺曾这样说过:“用100万拍的片子就像用800万拍的,用800万拍的就像用2500万拍的”,这句话也从反面另辟蹊径,巧妙地引出了可供广大国产中低成本电影制作者借鉴的一条思路,就是创作者可以通过自身的创造力和敏锐超前的商业意识,将更注重创意的制作观念贯穿于电影的运作始终,利用有限的创作资源拍摄出超水平的影片,以智慧的思考找到一个更符合市场化操作规律的电影创作方式。

从影片题材与类型上看,活跃在当下的国产中低成本电影主要有如下几类:以《生死牛玉儒》《爱在路上》《任长霞》《公仆》等为代表的国产中低成本主旋律电影,这类电影依托政府主导投资支持,多采用政府红头文件组织团体观看、主攻二级市场和数字院线的体制内营销策略;以《我们俩》《可可西里》《青红》《三峡好人》《图雅的婚事》《左右》等为代表的国产中低成本艺术电影,这类电影凭借固有的导演品牌优势,普遍采用主攻国内外各大电影节奖项的国际营销策略,一般通过国外版权预售即收回影片投资;以《疯狂的石头》《李米的猜想》《十全九美》《人在囧途》等为代表的针对本土市场量身定做的国产中低成本商业电影,这类影片扎根本土市场,通过商业化的运作,积极开拓国产中低成本电影进入主流院线盈利的营销策略,为国产中低成本电影的类型化创作和市场化运营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宝贵经验。

二、国产中低成本电影的市场困境

目前,在国内,如果以投资规模界定中低成本电影,排除为数极少的几部高额投资国产(合拍)大片和中等影片外,那么中国电影基本上是中低成本制作的天下。但从进入市场的规模来考证,相当一部分中小投资、制作精良的国产影片由于银幕数有限而无法得到足够的放映空间③,真正被投放市场并能实现大规模放映的影片为数极少,超过电影年产量80%的国产中低成本电影,绝大多数都于上市不久,即遭遇各路商业大片挤占主流院线放映空间的尴尬,相当一大批国产中低成本电影难以挺进主流院线,偶尔突围进入主流市场的几部小制作,也因档期、场次和放映空间被大片挤占而在主流市场稍纵即逝。由此,国产中低成本电影在发行中所面临的上述困境,也成为当下中国电影市场亟待解决的一个难题。

从每年的院线票房收益及排名来考证,国内电影市场依旧难改大片(包括国产大片和进口大片)当道、一枝独秀的局面。以2010年为例,年初,以《阿凡达》《盗梦空间》等为代表的好莱坞大片风靡全球,稳居票房榜首;暑期,以《唐山大地震》为代表的国产大片冲出重围,以6.73亿元的超高票房记录,实现了“既叫好,又叫座”的市场收获;年终,以《赵氏孤儿》《非诚勿扰2》《山楂树之恋》为代表的贺岁大片进一步获得了票房过亿的市场认可。盘点2010年的国产电影:全年拍摄的影片数量高达526部,较2008年的406部增幅接近30%,全国城市影院总票房达到101.72亿元,票房过亿的影片达17部、过千万元的影片达59部。但是,不能忽略的一个事实是:在票房过亿的17部电影排行榜上几乎难觅国产中低成本电影的踪影④。

近年来,伴随电影政策的进一步放宽,各种资本的注入也对中国电影产量保持快速稳定增长提供了坚实的保证。每年电影总产量保持稳步增长的同时,中国电影摆脱了数量与进口分账大片票房抗衡的瓶颈。国产(合拍)大片闯入国人的视野已经九年有余。九年间,“大片”经过本土化改造,从当年孤身奋战的开山之作《英雄》,到近年来张艺谋、陈凯歌、冯小刚逢“大片”必上演的“三足鼎立”,再到现如今的集大成之作《建党伟业》,伴随一个国产(合拍)大片时代的降临,一个初具品牌效应的影片类型且日臻成熟的大片概念已经深深植根国人的心里。国产(合拍)大片借助高密度大范围的宣传,完全抢占了大部分的市场资源和观众的注意力,但同质化严重、急功近利的创作诉求仍然不可避免地使观众产生了审美疲劳。相比之下,宣传费用有限、营销相对缺位的国产中低成本电影,却由于投资规模小,宣传力度不足和发行经费匮乏,多数很难进入影院与观众见面,从而选择低价流入电影频道和国内DVD音像市场的发行策略,导致很多影片很难收回当初一再压低的投资成本。由此,我们也不能忽视市场的另一个长期存在的现实:就是占据国产电影主体、总量持续超过80%份额的中低成本电影,屡屡遭遇市场“滑铁卢”的尴尬处境,甚至还有很多影片拍摄完成后无处发行就直接流失⑤,而变成了压放于制片商箱底的“失踪电影”。

当前,国内电影行业处在十分关键的转型期,业内充斥着一批不按市场规律运作的电影公司,很多中小城市电影市场和私营电影公司,早已是名存实亡甚至名亦不存,部分老牌省级电影制片厂公司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市级影院,亦逐渐退出电影主业的经营队伍。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电影企业在规模经营上出现了两极分化问题,除了为数有限的几家国字头电影集团和若干屈指可数的龙头民营电影公司,整个国内电影市场充斥着大量不成规模的作坊式影视公司,没有形成以有实力的电影公司为主导的行业格局。基于如此混乱困顿的市场生存环境,由于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大多数国产中低成本电影从筹拍到进入市场运作,一直处在散若游兵的无组织状态,始终没能在业界形成一个标准化、品牌化的运作规模。

三、国产中低成本电影的营销模式及市场展望

电影营销的概念发展至今已有八十余年历史,最早起源于美国,即整合市场调研、广告策略、公关活动,宣传炒作、推广促销等营销学手段,向观众市场介绍和推广电影及其衍生产品,通过观众对电影及其衍生商品的消费,获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⑥。相比起大片成熟的营销运作,现将当前三种主流国产中低成本电影类型的营销模式总结如下:

1.以传统革命历史和战争题材等为背景的国产中低成本主旋律电影,一般由各级政府或者国有机构资助或补助制作,资金回收主要通过三条渠道:国内的“华表奖”、“五个一工程奖”等政府奖项获得政府奖金支持;主攻二级市场,通过体制内军队、机关、学校、国有企事业单位和群众团体等市场获得票房回报;出售版权给电影频道及电视台回收投资。目前,国内的大部分国产中低成本主旋律电影从制作到发行都走的体制内营销模式,尽管有着政府的资金投入、政策的强硬支持,但国产中低成本主旋律电影面临的市场压力仍然存在,更加积极主动地融入市场化竞争,将成为国产中低成本主旋律电影营销的发展趋势。

2.近两年,随着电影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国产中低成本商业电影开始立足大众市场,积极顺应市场需求,在营销策略上大胆借鉴大片在口碑营销、网络营销、档期营销积累的成功经验,并结合自身成本低、市场风险小的优势,通过传统院线上映渠道回收投资并盈利。但是,这些主要靠喜剧、爱情类型支撑的商业片,在投资回报很大程度上仍然依赖于票房的收入,在营销运作上并无实质性的突破。与好莱坞电影投资回报市场的“二八定律”⑦相比,这种固守银幕的营销模式,给电影制片人和投资商带来了一些无法避免的投资风险,不利于中低成本商业片在经营上形成规模。因此,国产中低成本商业电影应在图书、玩具、服装、游戏、主题公园等电影后产品开发等领域进一步拓宽渠道,充分利用电影营销学中著名的“火车头理论”,即通过电影票房的创收带动电影的后产品开发营销模式,实现国产中低成本商业电影的利润最大化。

3.目前,国内没有太多适合艺术电影有效回收投资的渠道,很多国产中低成本艺术电影(包括早期很多游离于体制外拍摄的地下电影)在营销思维上的定位,都是参加国外电影节的海外营销策略:依靠电影节本身的强势宣传平台,获得电视、报纸、杂志、网络、电台、影评人和观众的关注,达到传播影片知名度、提升影片和导演国际影响力的效果;借助电影节广阔的交易平台,将影片的海外发行版权预售给国外发行商,提前收回投资。自从第五代导演张艺谋、陈凯歌等通过早期的艺术电影创作,登上了国际电影节的领奖台,为国内电影打开了一条通向国际舞台之路后,这种营销电影的模式由于成本较低、艺术荣誉回报见效快、投资回收有保障,而成为大多国产中低成本艺术电影的首选营销模式。但是,不容忽视的是,虽然这些作品在艺术水准上获得了国际电影节的认同,在投资回收上也获得了相应的保障,但是却难以通过奖项的魅力推动影片的发行和放映。其中的少数电影借助国外获奖的口碑挺进主流院线后,也因为低票房导致的零收益甚至负收益,给投资方增加了不少压力,造成国产中低成本艺术电影在盈利产业链上的严重脱节。由此,国产中低成本艺术电影的艺术价值,应充分借助电影节营销产生的品牌效应,尽快于本土主流市场转化成对等的商业价值,实现艺术电影的商业化回报。

低成本电影范文第3篇

俗话说人到中年万事休,这对于热爱电影的中年观众来说尤其是如此。面对60乃至80元一张的电影门票,本能的反应除了眼晕,就只能望洋兴叹。或许他们还清楚地记得几毛钱乃至5分钱看一场电影的情形,电影院绝对是他们惟一的天堂。历史的看,当时把电影定位于“团结人民、教育人们,打击敌人、消灭敌人”,人们看电影更多的是受教育而不是娱乐,所以政府在电影票价的制订上取消了很多税收,采取了一种特殊的福利化政策。尽管这种福利化政策扭曲了电影作为商品的本性,但与当时的计划经济以及长期实行的低工资政策还是相适应的。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计划经济模式被不断突破,电影作为商品、看电影作为文化消费的本性也不断凸现出来。但到了1989年,我国电影票价普遍还是两角五分钱左右。显然,这种福利化的低票价政策不利于中国电影生产力的发展,并成为了阻碍中国电影发展的主要矛盾。于是,提高电影票价成为了全社会的主流呼声,几乎没有人反对提高电影票价。1993年,随着电影行业机制改革的展开,电影票价也随之放开。让电影市场本身的供求关系决定电影票价,这本来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惟一选项。然而,随着“分帐发行”进口大片登陆我国,这种市场化的自然进程在一定程度上被人为地扭曲了。事实上,电影票价的大幅度飚升起源于海外分账大片的引进。特别是1997年的《泰坦尼克号》,由于电影行业众多利益集团把海外分帐大片作为中国电影市场的救命稻草,使得《泰坦尼克号》在中国创造了3亿多元票房佳绩的同时,也顺带创造了史无前例的百元高票价。这个高价连美国人也目瞪口呆,因为到目前为止,美国本土也从来没有过这么高的票价。中国人善于创造奇迹,电影高票价无疑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电影高票价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进口片商单方面所决定的,损害的不仅仅是电影观众的利益,同时也损害了国产片的根本利益。某些电影高票价的辩护者有意无意掩盖这一历史事实,说穿了只不过是一种狭隘的利益驱动而已。但他们也应该看到,如今之所以有那么多的国产片进入不了院线,很大程度上是由进口片商单方面所决定的高票价造成的。

中国电影理论界经过十几年的努力,终于在大多数电影人的心中确立了电影是表现大众情感的大众艺术,包括众多青年导演在内的大部分中国电影人开始摆脱“个人”和“小众”而为大众拍摄和制作电影。但他们万万没有想到,他们为大众拍摄和制作的电影,却由于电影高票价政策使得他们的电影很难在电影院与大众见面,这不能不说是一个莫大的讽刺。如果说由于种种原因,过去有相当一部分电影人没有充分意识到电影是大众文化、大众艺术的话,那么今天的高票价却又扭曲和颠覆了电影作为大众文化、大众艺术的本性。电影创作如果成为了“个人的艺术、小众的艺术”,意味着电影作为大众艺术的死亡,同样,电影票价如果成为了高消费、贵族化消费,也意味着电影的死亡。

现在的关键问题是,电影确实成为了一种高消费乃至贵族化消费。2005年,电影票价已经普遍是50、60元左右,相当于当年的一百多倍!但与此形成鲜明反差的是,中国电影的票房收入却没有随之增长,而是从当年的27亿元人民币萎缩至15亿左右。50、60元一张的电影票,不仅已经远远超越了工薪收人家庭的消费能力,甚至令一部分所谓中产阶级也望而却步!看电影成为了一部分具有高消费能力者的“特权”,是中国电影创造的一项空前绝后的吉尼斯世界纪录。

当前人们的娱乐方式纷繁多样,电影只是其中一种。网吧、酒吧、KTV等娱乐场所拉走了为数不少的消费人群。别的娱乐方式,人们都能够自行灵活掌控消费支出,而看电影,人们却无法自行选择票价。所以,如果不是非看不可的影片,那么人们都会倾向于理性消费,不会仅仅因为大场面、大导演、大明星和轰轰烈烈的宣传攻势,就不考虑价格因素。另外,电影票价缺乏灵活度也直接遏制了观众的观看意愿,并使之发生转移。据统计,美国人平均每年看电影5次以上,韩国也在3次以上,而中国则是几年才看一次。电影高票价远离了电影观众的实际消费能力,其结果只能是观众远离电影。

其实,地球人都知道,当今的电影票价确实是虚高的、有泡沫成分的。但电影票价自分帐大片后,中国大部分大城市的电影院就把电影票价定在50、60元的档位,多年过去了,这个价格并没有太大的涨落。电影票价冲高却不回落,这不能不说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个奇迹。如今也没有人站出来公开反对降低票价,但票价就是居高不下。人们当然不禁要问,这究竟是为什么?

今天的电影票价的形成,是制片方、发行方、放映方各方利益博弈的一个结果。在这个过程中,电影观众成为了最大的受害者。因为在各方利益的博弈中,电影观众没有发言权,是地地道道的弱势群体。当前,电影市场缺乏的就是对观众实际消费能力的关注,票价居高不下,导致观众大量流失。电影票价的制定缺乏人性化使得大量的消费人群远离电影院转而寻求别的娱乐方式,令本应分享娱乐消费这块“蛋糕”的绝大部分的电影产业陷入冷清尴尬的境遇!

低成本电影范文第4篇

Abstract: This paper compares the effect of temperature on the performance of electric vehicles under common temperature and low temperature conditions to find suitable battery temperature control way of electric vehicles and reduce production costs.

关键词:低温环境;电池容量;电动汽车性能;电池加热方法

Key words: low temperature environment;battery capacity;the electric vehicles performance;battery heating method

中图分类号:U46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18-0150-02

0 引言

在夏季,电动汽车行驶,驾驶员的扭矩申请要求电动汽车电池都能满足,而不影响电池的寿命。但在中国东北三省以及西北部一些省份的冬季条件下,最低气温可能达到-20℃(更低温的环境,建议采用其它交通工具)。因此研究不进行保温控制下的锂离子电动汽车的性能差距,以及研究电池包加热成本对电动汽车生产是很重要的。

1 电动汽车和电池参数

为了进行对比,选定的电动汽车的汽车参数见表1,测试电动汽车的电池参数见表2。

2 数据采集途径的对比

电池容量计算途径。一种采集途径是电池生产厂家提供的所配容量电池的不同温度和不同容量下的最大允许放电电流,数据较粗糙。另一种采集途径是汽车制造厂委托电池性能测试机构通过不同低温和在试验室测定电池的放电情况,第二种情况更准确,因为这些试验更多考虑了汽车上的情况。

两种温度下的电池组充放电试验数据(见表3),可见在低温情况下充电容量和可放容量受到很大的影响,因此会严重影响汽车的动力性能。

3 常温和低温电动汽车性能仿真对比

低温环境对电动汽车性能的影响的公式获取途径是汽车的性能评价指标,这在本科教材汽车理论可以查得续航里程、爬坡度和0~50km/h的加速时间计算公式。公式中关于汽车本身的设计结构数据要代入ADVISOR仿真软件。进行仿真汽车性能计算,是否达到设计要求,特点是参数不可能绝对真实。实车在冬季测试汽车的里程、加速和爬坡三大性能,特点是结果真实,但无法为以后开发提供理论依据。经ADVISOR仿真后的汽车指标(见表4),可见低温对电动汽车性的影响很大。

因此对北方地区的电动汽车进行加热和保温控制是十分重要的,成本计算,增加成本包括保温型电池箱、加热源成本,以及初期的设计成本。这里初期设计成本可以不计,只考虑市场化生产的成本问题。同时也要增加电动汽车整车保温的效果,有利于减少冬季暖风加热的用电量。打开全部电热热器的功率为10kW(和车内空间有关)一个小时则消耗掉一度电,电能在电动汽车上是十分保贵的。三个半小时一般电动汽车电耗能在近35kWh。

4 不同加热电池方法的效果对比

若对电池采用了加热措施,就可以不考虑低温环境对电动汽车性能的影响,所以加热方法很重要,不同电池加热方法的温升效果数据对比(见表5)。

不做加热和保温的8米纯电动中巴车汽车成本在420000元,保温设计目标为10℃时,不同加热方法和保温成本见表6。综合表6的计算比较可知实际成本较低,切实可行的市场定位方式是加热套方式。

内部加热法加热速度非常快,但处在实验室阶段,在实际的电动汽车上还无法使用。

加热套的加热方式,可以缩短加热时间,使电池单体均匀受热,减少能量损耗,这种加热方式最可行,但也有夏季散热不良和开箱取加热套的不便。

加热板的方式对电池组进行加热,这种加热方式虽然结构简单,但是加热时间长,加热后会造成电池包内温度不均匀,而且能耗比较大。

5 结论

本研究通过某型纯电动中巴车汽车整车数据在低温和常温两种温度下的汽车性能对比得出北方冬季低温对电动汽车性能的影响。并通过加热成本计算比较了不同加热方法的成本,具体细节由于篇幅不能一一列出,希望对开始从事电动汽车的人员有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张恒嘉.基于实证的纯电动汽车性能评估方法和普及可能性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4.

低成本电影范文第5篇

关键词:电动汽车;电力系统;影响;应对措施

引言:目前,化石能源的需求量和消耗量日益增大,世界各国都面临着严峻的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的双重难题。以电能作为主要驱动力的电动汽车具有尾气“零排放”,能源来源多样化等优势,是解决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的有效措施,得到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是未来汽车工业的发展方向。但是,当电动汽车发展到一定规模的时候,会给电力系统带来不良的影响,威胁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因此,研究电动汽车充电对电力系统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电动汽车发展概述

电动汽车按照使用方式主要分为公共交通车、普通乘用车和微型乘用车[1]。当今电动汽车行业还处于发展阶段,对电动汽车的应用还不够成熟。电动汽车充电问题是限制电动汽车发展的瓶颈之一,充电基础设施不足以及充电效率低下都限制了电动汽车的普及。随着电动汽车的不断普及,大规模无序充电会给电力系统带来巨大冲击,严重威胁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严重限制了电动汽车的发展。

二、电动汽车充电对电力系统的影响

(一)充电负荷对电力系统的影响。当电动汽车数量达到一定规模时,对电力系统来说,电动汽车的充电行为相当于一个巨大的用电负荷,并且具有一定的间歇性和随机性,对电力系统的影响有:

(1) 对配电系统安全与可靠性的影响。在电力系统负荷高峰期充电,尤其是采用快充方式会引起变压器过载,并且显著增加配电系统的功率损耗和电压偏移。负荷高峰期是,大量电动汽车无序充电会给配电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带来巨大的威胁;(2)对配电系统投资成本的影响。研究表明,如果负荷高峰期时对电动汽车进行充电,会显著增加配电系统的建设成本,相比于没有电动汽车接入时增加约20%,在负荷密度高的地区投资更高。而考虑电动汽车在非高峰时段充电,配电系统增加的投资成本会显著减少。(3)对电能质量的影响。电动汽车接入电力系统增加的负荷不仅会导致变压器的温度升高,并且电动汽车上的电力电子装置会产生更多的谐波。研究结果表明在常规充电模式下,造成的谐波复燃和电压偏移相对较低;在快充模式下,将会使电压降及网损增加,在高峰时充电式将造成变压器过载。

(二)不同充电模式对电力系统的影响。(1)无序充电方式。随着电动汽车的保有量持续增加,电动汽车的无序充电负荷会越来越大。基于某省电力系统的研究表明,电动汽车无序充电会明显降低电力系统的负荷利用小时数,降低系统运行效率。大量电动汽车的随意充电会对配电网线路产生巨大的冲击,线路的负载率会增加70%~83%,极大减低配电线路的供电可靠性。(2)有序充电。大规模车载电池可以当做智能电网的移动存储单元,在电力系统低谷负荷时充电,在电力系统高峰负荷时放电,起到调峰填谷的作用。在可再生能源发电比重较高的微网系统中,电动汽车车载电池能够平衡电力系统负荷状态和可再生能源产生的发电波动性,帮助可再生能源更好的融入电力系统。

三、降低电动汽车对电力系统影响的应对措施

(1)加大对电动汽车充放电的研究。加大对电动汽车充放电策略、充电设施规划、电力系统智能控制等内容的研究投入,分析电动汽车充放电对电力系统的影响机理,提出最优的充放电策略,减少对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影响。(2)采用电池租赁的商业运营模式。电动公交等公共交通工具不仅能够实现集中管理,而且具有明显的运行规律,便于采用基于电池租赁的商业运营模式[2]。以更换电池的方式代替直接充电,不但能够有效提高公共交通的运行效率,而且在电网负荷低谷期集中充电,能够有效改善负荷曲线,提高电力系统的运行经济性,而且能够实现整体运行利益最大化。(3)建立分时充电电价。电动汽车个人用户主要根据自身需求采用无序充电的方式。为了降低自主式随意充电对电力系统的冲击影响,合理引导用户在低谷负荷时充电,躲避电网高峰负荷,可以建立分时充电电价。高峰负荷时电价较高,低谷负荷时电价较低,利用充电电价的差异引导用户,减少对电动汽车充电对系统的冲击影响。

四、结束语

电动汽车是解决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的有效措施。但是,各国对电动汽车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电池技术、整车技术等,砸电动汽车对电力系统的影响方面的研究还不是很多。本文对电动汽车充电对电力系统的影响机理进行了分析研究,并提出了若干措施减少充电行为对电力系统的影响。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更多

石油地质与工程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

低温工程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