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黄河的发源地

黄河的发源地

黄河的发源地

黄河的发源地范文第1篇

【关键词】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生态系统;水量

黄河三角洲是我国三大河口三角洲之一,同时也是世界上成土最快的河口三角洲, "发展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连续列入国家"十五"和"十一五"计划中,同时还是山东省加工制造业基地和国际绿色产业示范区,作为我国最后一个待开发的大河三角洲,黄河三角洲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部署。但由于黄河三角洲开发历史相对较短,对黄河三角洲州生态系统特点及其演变规律的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本篇旨在从黄河三角洲生态系统类型及分布规律,简要分析黄河供水对三角洲生态系统的影响。

1.黄河三角洲地区自然资源概况及生态系统分布

1.1黄河三角洲生态概况

黄河三角洲根据其成陆时间可以分为古代黄河三角洲、近代黄河三角洲和现代黄河三角洲。本文研究中的黄河三角洲主要是指近代黄河三角洲,即1855年以来黄河尾闾不断摆动形成的陆地区域,地处渤海湾,东经118度07分至119度10分,北纬37度20分至38度12分。属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全区总面积8100平方公里,全年平均气温12.3摄氏度,极端最高气温达41.9摄氏度,极端最低温度-23.3摄氏度,平均无霜期210天,年均降水量542.3842mm,多集中在夏季,占63.9%,年蒸降比3.6:1。区内人少地多,土地广袤,土壤以滨海盐土和滨海潮土为主,土壤盐渍化严重,主要是氯化物盐土和氯化物潮化盐土,土壤组成以泥沙为主,养分含量低。地下水埋深一般2~3米,距海近者仅0.5~1.5m,受海水盐分和挥发浓缩影响,土壤极易反盐退化。区内野生动物资源比较丰富,但是植物种类贫乏,野生植被以盐生植被为主,群落种类组成简单。

1.2黄河三角洲资源和灾害

区内蕴藏着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天然气资源,已探明地下石油地质储量38亿吨,水沙资源和海洋资源丰富,还有野生动植物1917余种。同时,黄河三角洲地区自然灾害类型多、发生频繁,常常对区域生态和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在众多自然灾害中,对区域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建设影响最大的是土壤盐渍化、风暴潮、干旱、洪涝以及黄河断流。

1.3黄河三角洲生态系统的分布情况

近代黄河三角洲是1855年以来黄河尾闾不断摆动形成的,每次黄河改道均形成一个小三角洲,12个舌壮小三角洲相互套叠组成了近代黄河三角洲。近代黄河三角洲是以宁海为顶点,多条黄河故道自三角洲顶点掌状向外辐射分布于三角洲平原,形成掌状高地,河道高低之间分布着低洼平地,河道高地和低洼平地两种地貌类交错分布,构成了三角洲平原的起伏形态。自三角洲顶点向海,随着离海距离的不同,地面高程、成土年龄、土壤盐渍化程度、地下水埋深以及植被类型均呈现明显的区域差异,自海向陆一次分布着滩涂湿地、盐碱荒地和农耕地三个主要生态系统。

2.黄河供水在黄河三角洲地区的重要作用

2.1黄河三角洲水资源的现状

黄河三角洲地区的自然灾害主要有土壤盐渍化、风暴潮、干旱和黄河断流,其中黄河断流或黄河水资源供应不足给三角洲地区的生态平衡维持和经济社会发展影响最大。

但是随着黄河来水减少以及流域内工农业用水增加,黄河水资源供需矛盾越来越尖锐。从1972年到1998年的27年里,有21个年份黄河下游出现断流。1997年,黄河下游利津水文站断流时间长达226天,断流河段上延至河南开封附近,长度达704公里。黄河断流不仅引发了河道萎缩、水生物减少、湿地减少等问题,还直接导致黄河造陆功能衰退,海岸线蚀退加快。据统计,1976年至2000年,整个黄河三角洲蚀退面积近284平方公里。

2.2三角洲地区黄河供水的历史和现状

黄河供水是黄河流域及其穿越行政区域的重要淡水来源。截至2006年,山东全省建成引黄涵闸63座,设计引水流量2423立方米每秒。累计引用黄河水2500亿立方米,历史上最大引水量是1989年引水123亿立方米。目前,全省有11个地级市的68个县(市区)引用黄河淡水资源。引黄灌区58处,引黄灌溉面积达3000多万亩。引黄水量和灌溉面积都接近全省总用水量和总灌溉面积的50%。

随着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化,工农业用水需求的不断增加,黄河水资源也越来越紧张。生态用水的供给量也面临严峻的考验。三角洲地区的脆弱的生态系统要有良性的演替进化,必须对整个黄河供水体制作更为科学化合理化的改革创新。

2.3经济、社会发展中用水和生态用水的矛盾

黄河三角洲是黄河泥沙淤积填海而成,其成土过程也就是土壤脱盐和地面不断抬高的过程,因此,自海向陆,成土年龄不断增加。近年来,这一区域降水减少,黄河水资源也十分紧张,在黄河供水统一调度之前经常断流,导致该区域淡水补给减少。

然而,由于人为的强烈干扰,其中上游中游黄河过量取水,造成三角洲地区生态淡水供应不足,近而造成湿地系统破坏,大面积的土地因次生盐碱化而向重盐碱荒地和光板地生态系统方向演替,是生态系统演化进程减速或退化。

3.黄河三角洲生态系统的维持是以黄河流域生态系统的稳定为保障的

3.1黄河三角洲地区资源丰富、生态系统脆弱,这对其生态系统的保护更是一种挑战

自1972年首次发生断流现象后,至1999年共有22个年份出现断流情况。2000年至今未再发生断流现象。2001~2004年利津站流量小于10立方米/秒的天数只出现2001年8月16日1天。

3.2完善黄河取水制度建设

2006年8月1日正式实施的《黄河水量调度条例》的颁布,为实现黄河水资源的持续利用,促进黄河流域以及相关领域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建设,都有积极的作用。该条例是国务院颁布的首部流域取水管理条例。协调好上下游、左右岸之间的用水关系,黄河三角洲地区,将是最大的受益者。

随着对黄河三角洲经济开发的不断深入,三角洲地区大中型工业项目的引入,以及胜利油田的发展,会使淡水需求量不断增加,黄河供水因素对黄河三角洲生产生活以及生态系统演替的影响作用将越来越明显。三角洲地区也要结合当地实际,积极拓展经济发展模式,工业用水不断提高节水工艺,实施各种节水措施,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在农耕地生态系统中优化种植结构,更新灌溉技术,细化耕作,节约用水,研究发展新型高效的订单农业。在滩涂湿地生态系统中发展渔业养殖,采取淡水洗盐、排水冲盐等措施,改良一些重盐碱荒地生态环境。推广重盐碱地造林技术,更新重盐碱地的土壤结构,充分利用好有限的淡水资源,使重盐碱荒地生态系统加速演替步伐。为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工农业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 [科]

【参考文献】

[1]姚志刚,谷奉天.黄河三角洲的形成、垦殖和持续利用.生态学杂志,1996,15(1):7274.

[2]杨业勤.中国的环境脆弱形势和危机区域.地理研究,1992,11(4):19.

黄河的发源地范文第2篇

关键词:黄河水资源;经济生态发展;黄河供水网

中国分类号:F127.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96(2006)03―0044―05

一、黄河水资源开发利用在河南区域经济 发展中的位置

(一)水是人民生活和经济社会的基础性战略资 源,是生态环境的控制要素。人类社会在不同的发展阶 段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对象明显不同,主要表现如下: (1)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资源利用的种类和数量不断增 加;(2)各个不同的历史阶段,重点开发利用的资源不 同;(3)同种资源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利用层次、程度、模 式不同(王青等,2004)。随着河南新型工业化发展阶 段步伐的不断加快,特别是农业结构的调整、城市的扩 张和生态环境建设标准的提高,对水资源的依存度将进 一步加大,河南沿黄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已与黄河水资 源密不可分。加快河南经济发展,一是要研究如何统筹 兼顾生态建设、农民生计和地方经济发展,研究建立生 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有效机制;二是要研究如何加强基 础设施建设的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保证各类建设项目 尽早发挥效益;三是要研究如何大力调整和优化产业结 构,推进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四是要研究如何进 一步改善投资软环境,不断扩大对内对外开放;五是要 根据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把经济发展和入口、资源、环 境问题结合起来考虑,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这五大问 题集中到一点,就是改善发展的硬环境和软环境,其中 水资源是其控制要素。

(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是今后相当长时期我 国经济发展的突出任务。如何把河南经济结构的调整 与黄河水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更好结合起来,是推动河 南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一个全新思路。雷社平等曾 利用相关分析理论和方法,系统地研究了产业结构调整 与水资源需求变化之间的关系。同时通过计算,指出产 业结构与用水量之间存在着高度相关关系,其相关系数 为0.8508,属于高度相关(雷社平等,2004)。经济结构 调整是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性任务,经济结构 调整必然带来用水结构的变化,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 在低收入国家中农业用水、其他产业用水和生活用水的 比例是87:8:12;中等收入国家是74:13:12;高收入国 家是30:59:11。由于不同行业用水效益不同,随着用 水结构的变化,水资源的配置效率提高,用水效益呈上 升趋势。我国单方工业用水的增加值约46.8元,农业 是4.3元,要实现河南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必须把各产 业用水与经济结构的调整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要满足 经济结构调整中不同行业变化的用水需求,另一方面要 把握经济结构演进的趋势,利用经济手段引导用水结构 调整来主动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把有限的水资源配置到 合适的区域和行业,既提高水资源的配置效率,又为经 济结构调整大局服务。河南省作为粮食大省和工业大 省,其进一步扩张将会对水资源提出更高的要求。

(三)黄河是河南省最大的过境水资源,是河南省 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资源。黄河是河南省最大的 过境水资源,其水资源量占全省入境水资源总量的近 90%。目前,全省水资源瓶颈非常明显,全省人均水资 源量为440立方米,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6,远远 低于国际公认的人均1000立方米水资源警戒线,沿黄 地区人均水资源占有量更低,只有275立方米,相当于 全国平均水平的1/10,特别是由于超采地下水,已形成 濮清南、温孟、商丘、许昌4个沉陷漏斗区,地下水资源 严重衰竭,地面沉降、泉水断流、湿地萎缩、土地沙化、地 下水资源贯通污染,已有3/4以上的地下水不符合饮用 水标准,1/5以上的地下水不符合灌溉用水标准。沿黄 地区作为河南省最重要的工农业生产基地,作为建设中 的中原城市群和经济隆起带,解决水资源瓶颈的唯一方 法就是合理开发、有效利用黄河水资源。目前,黄河水 资源已从单一农业灌溉扩展到公共用水、灌溉、土壤改 良以及水旅游、养殖等各个方面,具有同粮食、环境、能 源同等重要的地位。

(四)黄河水资源开发利用可有效节约经济成本, 提高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随着农业种植结构的 调整、城市及工业用水的增加,水资源将成为地区经济 竞争力的重要表现。与开采地下水、中线南水北调相 比,黄河用水具有明显的价格优势,目前,沿黄灌区的农 业水价在4分/立方米左右,而井灌综合成本在0.21~ 0.43元/立方米;黄河水经过泥沙处理后,用于城市、工 业及环境用水的综合成本为0.15元/立方米左右,中线 南水北调要达到o.5~0.7元/立方米,黄河用水经济效 益非常明显,而且,引黄水温适宜农作物生长,富含植物 生长所需要的各种有机物质,增产效果十分明显,且具 有改良土壤之功效。发展引黄灌溉还可以对地下水进 行有效补源,逐步恢复沉陷漏斗区域的水资源采补平 衡,改善地下水漏斗状况、增加地表植被、林草覆盖率, 遏制和消除土壤沙化,为逐步建成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农 业经济园区创造条件,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二、沿黄水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矛盾

黄河自山西潼关进入河南省,流经三门峡、洛阳、济 源、焦作、郑州、新乡、开封、濮阳8市24县区,自濮阳市 台前张庄流入山东,境内流域面积3.62万平方公里,河 道总长711公里。早在20世纪50年代,河南省已开始 较正规地发展引黄工程,灌溉面积达30万亩,其中因被 赞扬而闻名全国的人民胜利渠就是那时的杰作。 河南省黄河干支流现有115个地表、地下取水口,设计 引水量2058m3/秒,引黄灌区28处,设计灌溉面积 1478多万亩。目前,河南省引黄供水工程已初显规模 和成效。河南河务局成立供水局后建设的第一个城市

据河南省水利部门的水资源规划统计,未来河南 水资源缺口达四分之三,沿黄许多大中型城市在步人 高速工业化发展轨道的同时,不得不面对水资源缺乏 的难题。一方面由于河南沿黄区域多年平均降雨量为 650毫米,而且多集中在汛期。因恐积涝成灾,各地都 是千方百计地将汛期径流排泄出境,很少被利用,因而 经常出现春旱、夏涝、旱涝交替的怪圈。与此同时,这 些区域的水面年蒸发量区在1300至2000毫米之间,约 供水工程――长垣城区引黄供水工程不仅改善了城区 居民生活条件、为长垣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解除了后顾之 忧,而且“长垣供水模式”已经引发了连锁供水效应,借 鉴这一模式,温县引黄补源一期供水工程于2005年10 月24日进行了试通水,洛阳石化总厂吉利白坡黄河取 水工程也已经通水,武陟引黄补源工程正在建设,濮阳 供水工程洽谈取得突破性进展,引黄供水正在成为推动 地方经济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然而,目前河南省黄 河水资源开发利用还不够充分,还存在着一些突出的矛 盾和问题。

(一)配颇有限与配额没有充分利用的矛盾。据统 计,黄河流域人均、耕地亩均水资源量分配分别为 593m3和324m3,仅为全国人均、亩均水资源量的25% 和17%,到2000年,按沿黄各省(区)要求,黄河供水量 达700多亿m3,超过国务院批准的黄河分配量约1倍 (刘金友,蒋义奎,1998)。20世纪50年代,整个河南的 引黄工程规划设计规模超过子山东省的60%,如今实 际灌溉面积不足山东的25%,年均引水量只有山东的 三分之一。河南省从黄河年平均取水不足20亿m’,最 多年份也不过35m3,而与河南省相邻、面积人口相近的 黄河下游的山东省,这些年来平均一年的引黄水量一般 都在50亿至60亿m3。1987年,国务院下发的《关于黄 河可供水量分配方案报告》,根据黄河最大可能的供水 量,调整并提出了在南水北调生效前黄河可供水量的分 配方案(见下表),从分配给两省的水量份额与实际引 水量的比例上看,同样显示了这种差距,山东往往是百 分之百用足每年给该省的引黄水量,而河南只用到不足 份额的50%。从表面上看,似乎河南不缺水,不需要引 用太多黄河水,但根据各方面的实地调查表明,事实恰 恰相反,河南省确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缺水省份,原因在 于分给河南省的配额有限,然而河南省还没有充分利用 这部分配额,在资源不断实行优化配置和调整的压力 下,特别是在沿黄各省强烈要求增加黄河水资源配额的 呼声下,如何充分利用现有有限的水资源,进一步实现 境内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是河南作为一个经济大省需要 统筹规划的一个重要课题。

为降雨量的2~3倍,造成地表水资源匮乏,黄河以外 的各条支流常年处于干涸状态;另一方面,有限的水资 源遭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也妨碍了直接饮用。

(二)沿黄水资源短缺与水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的矛 盾。我国农业用水的有效利用率是比较低的,渠道灌 溉只有30%~40%,井灌区也只有60%。如果我们能 把水的有效利用率提高10%,每年即可节水400多亿 m3(闻致中,2001)。照常理讲,水资源极度短缺我们就 应该充分利用,然而,日前河南省水资源的利用率极 低。河南省引黄灌区始建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发展 于70年代,由于灌区发展迅速,投资不足,灌区是因陋 就简而形成的,工程配套面积不足控制面积的50%,田 间工程不配套,标准比较低,骨干工程较少,“跑、冒、 滴、漏”现象严重,使得引黄沿途渗漏量很大,水资源有 效利用率偏低,目前引黄水资源有效利用率平均为o.4 左右,部分灌区不足o.35,同时,大部分农田仍采用传 统的灌溉方式,耗水定额较高,节水灌溉所占比重较 少;工业用水也存在浪费问题,一些城市万元产值耗水 量比先进国家高出3―4倍,重复利用率低;城市生活 用水浪费现象也非常严重。

(三)高度重型化的工业结构与水资源承载力的 矛盾。由于煤炭、石油、天然气、水能、铁矿及多种有色 金属矿产资源富集,沿黄地带能源、原材料工业得到了 超前发展,支柱产业多为单一的资源型企业,而轻工业 和加工工业发展严重不足。河南省的霍夫曼系数(即 轻工业产值与重工业产值之比)与全国的偏差为负值。 这种高度重型化、初级化的工业结构,一方面导致资源 配置效率低下,另一方面耗水量大,排污量也大,加剧 了水资源短缺的矛盾(卫海英等,2003)。

三、充分利用黄河水资源优势,实现中原 崛起

(一)黄河水资源为河南省率先实现中原崛起提 供比较优势。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先后实施的东部沿 海地区率先开放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振兴东北的发 展战略,使中部成为政策边缘化地区,在“四面夹击 呈现“塌陷”之势,如何避免“中部塌陷”实现“中部崛 起”成为热门话题。在我们谈论中部崛起的国家意义 时,有4点同水资源密切相关:典型的季风气候和多样 化的土壤使本区成为国家农业区的重点;丰富的水资 源使本区成为国内重要的水电基地;居中的地理位置 使中部成为交通和通讯的枢纽地带;遍布本区的自然 和人文景观使中部成为旅游胜地。在“中部崛起”话题 里面,河南全省上下非常关注中部崛起和中原崛起的 关系以及如何实现中原崛起,中原崛起的关键在于中 原城市群和经济隆起带的建设。我国改革开放以来, 已经形成了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以广 州、深圳为中心的珠扛三角洲城市群和以北京、天津为 中心的京津唐城市群,这些城市群迅速带动了东部乃 至全国的经济发展。与此同时,在中原地区,一个以郑 州为中心,包括洛阳、开封、新乡和焦作等城中的“中原 城市群”,以强劲的发展势头,正在慢慢崛起。在我们 宣扬中部崛起的河南优势时,一般涉及到以下五方面 优势,即经济实力较强;区位优势明显;矿产和农业资 源丰富;各具特色的多种产业基础;厚重的文化底蕴。 但人们往往忽略了中原崛起的一个最大优势,黄河水 资源。在中部崛起的核心争论中,武汉是以长江水域 作为其最大的优势而展开对中部崛起的实际意义论 述,中原崛起的一个核心工程――中原城市群的建设, 从空间形状上看,它是以郑州都市圈为中心,以洛阳为 次中心,开封、新乡、焦作、许昌、平顶山、漯河、济源等 中心城市为结点构成的紧密联系圈,这个核心圈,实际 上是以黄河为主轴而展开的。

(二)利用黄河水资源优势积极调整工农业结构, 促进中原崛起。在对“中原崛起”问题进行了多次讨论 后,现已明确了其发展途径为“以工业化为主导,以城 镇化为支撑,以推进农业现代化为基础”,其发展布局 为“建设大郑州”,培育“中原城市群经济隆起带”,“形 成若干个带动力强的省内区域性中心城市和新的经济 增长极”。在实现中原崛起的过程中,针对河南省沿黄 各地区工业结构特点,其结构的调整是以建设生态型 工业体系为目标,优先发展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轻 工业,强化深加工和精加工,提高工业结构层次。基于 资源特点和国家整体工业化的需要,河南省沿黄部分 地市在新一轮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过程中,仍将是重 要的能源和原材料供给地。因此,在近期内依靠限制 重化工业来缓解水资源紧张状况是不现实的。工业用 水要求保证程度高,需要连续均衡性供水,而河南省的 黄河水资源无疑为着重发展新型工业提供了保证。河 南省工业新的发展目标是积极开发和引进高新技术, 以追求工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带动工亚结构的高加工度 化为目标,大力发展低开采、低排放、高利用为特征的 生态型工业,在深加工、精加工和延伸产业链上下功 大,通过资源的深加工最大限度转化资源价值,增强产 业竞争力。河南是―个农业大省,如果农业不实现现 代化,就没有河南的中原崛起,农业是基础性产业,农 业灌溉用水量极大,发展引黄灌溉综合成本低,从而可 以缓解目前农村存在的农业“增产不增收”的局面,提 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另外农业自身积累慢,加之历 史上对农业的剥夺,致使农业现代化不能完全靠农民 自我实现,必须加大工业反哺和政府扶持力度。对于 河南省部分社会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沿黄地区,工业 比重还较低,主要应借助于当地的农业资源优势,大力 发展绿色食品和具有地区特色的农牧产品加工业。

(三)依托黄河水资源优势发展河南省旅游文化 产业,加速中原崛起:2005年10月13日召开的全省 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也明确提出,要把旅游产业培育成 河南省的重要支柱产业。而黄河水资源给河南省的旅 游业发展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契机。旅游业是投资少、 见效快、无污染的绿色产业,而且产业关联功能显著。 通过旅游业的发展,不仅可以促进服务业、交通业、金 融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而且可以拓展与海内外多层 次的交往与联系,促进地区的开发、开放:河南省沿黄 各地市在结构调整中应把旅游业作为发展第三产业、 提高第三产业结构水平的龙头产业,大力开发黄河文 化风情的特色旅游资源,在把旅游业建成竞争力强、充 满活力的优势产业的同时,充分利用黄河水资源,加强 旅游区水资源系统规划,减轻环境压力,以实现环境与 经济“双赢”。

河南省的黄河景区不同于传统的旅游胜地,或拥 有大自然的赏赐而以奇山秀水见长,或以拥有高庙古 墓为特点,它是一座给人以科学文化知识的新型浏览 区,它的建设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和时代精神。历经 30余年的开发建设,已形成了大河风光游、祭祖寻根 游、民俗风情游、休闲娱乐游、康体健身游、地质科普 游、寻觅历史游、传统教育游、饮水思源游等为一体的 大型风景名胜区,成为国内不可多得的旅游胜地,是 “中华民族之魂”――黄河之旅的龙头景区,也是国家 旅游局推出的14条黄金旅游线路上的重要景区之一。 充分开发利用黄河水资源景区旅游,是发展河南地方 旅游特色的一个重要环节。

四、构建河南黄河供水网,解决河南经济 科学发展的水资源瓶颈

(一)明确黄河水资源开发利用目标,全面服务于 河南地方经济发展

1.明确发展思路,把黄河供水全面服务于地力・经 济作为搞好黄河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根本指导思想。在 全面实现黄河水量的科学调度、优化配置、合理利用、 有效保护、全面节约的前提下,把精心实施黄河水量调 度和搞好引黄灌区供水、工业用水和城市生活用水服 务有机结合起来,坚持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的治黄新理 念,坚持科学发展观,以创新统领全局,全面推进黄河 可持续发展供水。

2.确立发展目标,实现水资源和水环境价值综合 利用。

在把黄河供水全面服务于河南地方经济发展作为 根本指导思想条件下,河南黄河供水的发展目标,应综 合考虑经济开发利用与用水平衡、生态环境建设、水资 源保护、黄河水资源配置和信息化目标。

在经济开发利用与用水平衡方面,要及时抓住当 前黄河水情较好的有力时机,积极协调黄河河务部门, 合理调配有限的黄河水资源。本着“科学调度、先急后 缓、由远及近、分期供水”的指导思想,注重保障灌区下 游偏远乡镇的牛产生活供水,确保沿黄地区用水平衡。 水资源供需方面,实现从单纯扩大供水能力以满足用 水需求,到开源与节流并举;从依靠工程措施的外延型 扩大供水规模为主,进化到依靠管理措施,提高用水效 率的内涵性挖潜为主。农业灌溉实现从单纯扩大灌溉 面积满足粮食需求,到提高满足效率并相应调整农林 供水结构的转变,实现从大水漫灌的传统方式,到雨 水、地表水、地下水补偿利用的设施化现代节水农业的 转变;城市与工业供水,要实现从单纯扩大供水规模, 到调整产业结构和进行水资源需求管理的转变;实现 从以利用一次性水源为主,向提高水循环利用率方向 努力,并积极开发替代性和再生性水源转变。

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要实现从单纯注重为经济 发展供水,到经济发展用水与生态环境用水兼顾的转 变;要为维持地下水适宜水位、维持河道生态基流、维 持湖泊洼淀适宜水面面积、保持河道泥沙冲淤平衡、维 持城市水环境景观等生态环境需求提供不同程度的保 障,并为生态建设重点工程直接供水。在水资源保护 方面,要实现从单纯管理水量到水质水量统一管理,饮 用水水源地和一般水体分别保护的转变;实现从单纯 注重开发利用,到水源地涵养、供水排水、污水处理、再 生回用的全过程管理,进行地表水、地下水的统一保护 的转变。

在黄河水资源配置方面,区域发展层次上,要兼顾 除害与兴利、当前与长远、全局与局部,兼顾生态环境 保护目标和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力争使长期发展的社 会净福利达到最大;经济行为层次上,对黄河水资源需 求与供给同时进行调控,使社会经济发展与水资源环 境的承载能力相互适应。适应经济规律作用,依据边 际成本替代准则,进行生产力布局调整、产业结构调 整、水价格调整、分行业节水等措施,抑制需求过度增 长并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工程建设与调度管理层次 上,要运用各种手段,改善黄河水资源的时空分布和水 环境质量以满足河南经济发展需求,管理行为的重点 在于通过对黄河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总量控制,使开 发利用过程中的各种不经济性内部化。

3.确定发展原则.实现水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的 相互协调,保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按照以供定需、总 量控制原则,确定用水总量控制和微观定额指标,实行 计划用水和定额用水;合理开源,因地制宜开发地下水 和其他水源,实行地表水和地下水联合调配;从宏观上 提高水资源配置效率,从微观上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 率。

4.突出重点,切实解决黄河供水和河南经济可持 续发展矛盾。首先,沿黄区域的社会经济的全面健康 发展需要有充足的水资源作保障,解决沿黄区域水资 源短缺就要加强合理的开源――扩大引黄。其次,要 加强基础工程建设,节约用水,提高水的利用率。目 前,河南供水局墓本实现了“两水两费、以价供水”,“优 费优水、先费先水、无费停水”的水资源经营目标,对维 护引黄工程做出了贡献。同时,也可以借助市场机制, 通过多方筹资,修建和完善取水工程,防止“跑、冒、滴、 漏”现象发生,提高水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另外,农业 可以通过节水灌溉措施,工业可以通过调整产业结构 减少用水量和提高重复利用率达到减少取水量的目 的,城市生活用水可以通过采用节水型洁具、分功能分 类供水,也同样可以通过一水多用达到节约用水的目 的。第三,加强黄河水资源统一管理和调度,针对黄河 水配额有限与配额没有充分利用的矛盾,建议各级地 方政府政府,采取切实有效的行政和市场手段,确保水 资源配额的充分有效利用,使黄河有限的水资源配额 切实发挥其促进河南经济发展的战略功能。

(二)构建河南黄河供水网,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的 水资源瓶颈制约

为了更好地开发利用黄河水资源,构建高品质、高 效益的黄河供水网,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把引黄供水、构建黄河水网放在更加重要的战 略位置。迄今为止,黄河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主要是为 了满足沿黄地区的农业灌溉和工业用水,部分用于城 市生活用水,而黄河水资源的供给却远远大于沿黄地 区的用水需求。因此,从实际利用情况看,黄河水资源 的重要性还远远没有凸显出来。鉴于目前河南省水资 源已经构成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和黄河水资源还没有 充分利用的现实,应该更加充分地认识到黄河水资源 对于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把构建黄河水网 放在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

2.进一步提升现有黄河水网的质量。虽然现在的 黄河水网已初具规模,雏形显现,但从满足全省用水需 求和集约型发展来看,还存在基础设施陈旧、部分干支 流分布不合理、网络覆盖面过窄,以及粗放型经营、经 营项目单一等突出问题。这些问题直接造成了黄河水 网运营质量低于,效益难以提高。因此,今后应注重改 造引黄基础设施,合理规划干支流布局,发展多种经 营,变粗放型经营为集约型经营,逐步扩大灌区面积, 实现黄河水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提高黄河水网的应 运质量。

3.拓宽黄河水资源利用空间,形成全省范围内的 黄河水资源网。目前黄河引水供水还局限于沿黄地 区,没有把黄河引水供水放在全省范围内来考虑。这 种思路实际上限制了黄河开发利用的发展空间,因此, 建议省政府组织有关部门研究制定河南省黄河水资源 开发利用规划,统一部署,统筹安排,把构建黄河水网 放在全省范围内来考虑,做到两个有机结合,既把黄河 水网与其他水资源有机结合起来,把沿黄地区水网与 河南省其他地区水网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全省范围内 的“以黄河水资源为主,其他水资源为辅;以沿黄水网 为基础,辐射其他地区”的全省供水网络,支持全省经 济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青,姚寿福,张宇,周后珍.产业结构演进与山区自然 资源贡献度排序[J].山地学报,2004,(5).

[2]雷社平,解建仓,阮本清.产业结构与水资源相关分析理 论及其实证[J].运筹与管理,2004,(1).

[3]刘金友,蒋义奎.关于建立黄河供水产业的认识与思考 [J].人民黄河,1998,(3).

[4]国家计委,水利电力部,关于黄河可供水量分配方案报 告[R].1987.8.29.

[5]王海英,等.黄河沿岸地带水资源约束下的产业结构优 化与调整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3,(2).

[6]致中.抓住缺水商机,发展水资源产业[J].水利经济, 2001,(4).

黄河的发源地范文第3篇

从精神层面讲,黄河不啻为一条融入华夏儿女血脉的情感之河,它的奔腾畅流,象征着根的繁衍生生不息,感召着民族精神旗帜高扬。

而从生产力角度来看,现今黄河水的多寡,已成为一个关乎工农业发展和黄河自身生命维系的求解话题。

来自黄河水利委员会的数据显示,近一二十年,黄河水沙情势发生了很大变化。黄河多年平均河川天然径流量已从原来的580亿立方米减少到535亿立方米。

而总供水量,却从1980年的446亿立方米增加到2009年的503亿立方米。其中流域内供水量从1980年的343亿立方米增加到2009年的401亿立方米。

这两组数字的变化,直观显示的是黄河水资源供求矛盾进一步尖锐,而背后隐藏着河流自身生命生态用水被挤占的危险在加剧。

20世纪90年代,黄河发生的频繁断流以及由此造成的危害和影响,让人们警醒。这些年来,黄委对于水资源问题一直在说两句话:千方百计以黄河水资源支撑流域及相关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流域及相关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必须以维持黄河健康生命为前提,守住水资源“红线”。

关键词解读:索取――大范围攀升的用水需求

从原来的宁、蒙、汾、渭到沿黄九省(区),从流域九省(区)到长距离跨流域的引黄济青(青岛)、引黄济冀(河北)、引黄济津(天津)、引黄济淄(淄博),黄河主要灌溉、供水范围一直在不断地扩大,灌溉面积也由1950年的1200万亩增加到2006年的1.15亿亩。这还不包括一些规划中将要上马的引黄入晋、引黄河水到石羊河等工程。黄河水一直在源源不断地接济海河、淮河流域以及相关内陆河地区。

目前,在辽阔的中国北方大地上,有着近2万座蓄水工程、1.2万余座引水工程和2.2万多座提水工程,直接或间接附着在黄河母亲的肌体上、日夜汲取着滋养。

黄河现状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已高达86%,消耗率达71%,黄河供水量远远超过自身水资源承载能力。

对河川径流的过度开发,导致黄河干流和部分支流的生态环境用水被大量挤占。据有关统计资料,20世纪90年代,黄河下游被挤占的生态用水量达61亿立方米。河道内生态水量特别是输沙水量的严重不足,导致了河道淤积萎缩、水环境恶化等一系列问题。

因地表水不足而引发的大规模开采地下水,也造成了部分地区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形成大范围地下水降落漏斗,产生一系列地质灾害威胁。

而对黄河自身来讲,由于其水少、沙多、水沙关系不协调的特点,必须保持一定的生态输沙用水。而生态用水的被挤占,必然造成水沙关系恶化,严重威胁河流健康。

同时,由于当前入黄废污水排放量从上世纪80年代的20亿立方米增加到现在的42亿立方米,水污染使得改善水生态环境、维系河流健康与保障供水安全、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难度进一步加大。

这就是黄河,以占全国2%的河川径流量养育着全国12%的人口,灌溉着全国15%的耕地,支撑着全国约14%的国内生产总值。但长期以来,黄河水的资源功能、环境功能和生态功能却难以统筹兼顾,“以水定需、量水而行、因水制宜”的发展理念亟待破题。

关键词解读:矛盾――工农业“结构性”争水

黄河流经的内蒙古、宁夏历来享有用水之便,也是用水大户。如今的宁夏平原、内蒙古河套平原,仍然延续着黄河“唯富一套”的历史,灌溉便利,农业丰茂。两千多年前修筑的秦渠、汉渠还在沿用古老的名字,与之“相匹配”的是粗放的灌溉传统,大水大田,深浇漫灌。

水利部门的一份调研材料称,宁夏引黄灌区和内蒙古黄河南岸灌区亩均毛用水高达1000多立方米,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4倍。另因渠系老化,土壤砂质,这些地区的水利用系数仅为0.4左右,就是说有60%的水在输送过程中渗漏了。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杭锦旗南岸灌区总干渠有一渗漏严重段,平均每天渗漏水22万立方米。按放水180天计算,仅这一段1年就渗漏水3960万立方米。

另一组数据显示,农业灌溉消耗了宁夏、内蒙古两地所有黄河水量的90%~96%,而其创造的产值却很低。在这里,大水并没有创造高效益!

近年,宁蒙地区发现了储量丰富的能源、矿产资源。宁夏宁东地区煤炭探明储量310亿吨,居全国第六位。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煤炭资源探明储量1496亿吨,占全国的1/6。国家经济战略宏观布局已确定这里是我国西部能源重化工基地,宁东、鄂尔多斯成了“西电东送”的重要能源中心。但是,让资源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的媒介是水。没有水,工业项目就无法落地;没有水,再好的规划也只能画饼充饥。

看看黄河水当今的“大盘子”。国务院1987年就将370亿立方米可供水量分配给了黄河流域各省(自治区)以及天津、河北等地,也就是说,黄河水370亿立方米已各有其主。其中宁夏拿到了40亿立方米,内蒙古拿到了58.6亿立方米。但宁夏、内蒙古这些年用水量早已超出了分配指标。按照国务院《取水许可制度实施办法》规定以及流域管理部门黄河水利委员会2002年印发的《黄河取水许可总量控制管理办法(试行)》,在无余留水量指标或超指标用水的地区不得再审批新增取水项目。

黄河取用水呈现这样一种状况:一边是工业需水“嗷嗷待哺”,一边却是农业用水的粗放操作和严重浪费。毫无疑问,水资源短缺成为制约宁蒙等省(自治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曾有政府官员到黄河水利委员会“要水”,热切恳求说:“如果不批给用水指标,我们的招商引资就会泡汤,工业项目无法上马,我们就完了!”

黄委颇为无奈地回应:“如果给你们新批了用水指标,我们就完了。”因为,作为流域管理部门,其职责是为河流代言,以捍卫黄河健康生命为己任。

在这种水资源情势下,“用水者难”,“管水者也难”,难就难在黄河水资源不仅总量有限,还存在着这种工农业之间的“结构性缺水”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近年来黄河水资源管理部门与当地共同研究探索,尝试按照水权、水市场理论推行水权转换,就是由工业企业出资衬砌农业灌溉渠道,从而实现农业灌溉节水,而将输水过程中节约下来的水用于工业项目,也就是“工业反哺农业,农业支持工业”。

2003年,黄委批复的第一个水权转换试点是内蒙古鄂尔多斯达拉特电厂四期扩建项目。这是当时正在建设的国家“西电东送”重点工程。按照批复,电厂须投资8000万元用于黄河南岸灌区总干渠55公里的渠道衬砌改造,相应地他们将获得每年2000万立方米的黄河水指标。对此“巨资”买来的水,电厂负责人认为很值得:“每年2000万立方米的水供我们25年,按这个总水量算下来,平均每吨水的价格是3角多,比从市场拿钱买水便宜。”

类似的做法在宁夏、内蒙古实施了几十个。在黄河水资源管理部门看来,水权转换在满足工农业用水需求的同时,未新增黄河用水指标,控制了资源型缺水的黄河流域需水增长,有利于维持黄河健康生命,有利于保障黄河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一位评估专家曾说:“水权转换,保工促农未伤河。”

黄河水权转换严格遵循国务院批准的《黄河可供水量分配方案》,控制各省(自治区)不新增引黄用水指标。凡无余留黄河水量指标的省(自治区),新增引黄用水项目必须通过水权转换方式在分配给本省(自治区)水量指标内获得黄河取水权,避免出现引黄规模失控的局面。同时,水权转换还要服从黄河水量统一调度大局,确保省际断面下泄流量和水量符合水量统一调度要求。另外,在水权转换项目的审查时,严格把握可持续利用原则,受让水权的建设项目必须符合国家产业政策,采用先进的节水措施和工艺,确保黄河水权转换有利于黄河水资源的合理配置、高效利用、有效保护和节水型社会建设。

一位见证黄河水权转换的水利专家说:“黄河水权转换试点的成功,关键在于抓住了制度的创新和构建,这等于准确把握了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实质和核心。”水资源管理的理论和实践证明,建设节水型社会是解决我国水资源短缺问题最根本、最有效的战略举措,也是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手段和基本途径。

关键词解读:希望――南水北调“西线”还有多远?

毫无疑问,节约、保护中求发展当是缓解黄河水资源供需矛盾的最重要途径之一。

但有专家指出,依据《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成果,按照2030年水平估计,即使在实现节水76亿立方米目标的情况下,黄河流域多年平均缺水依然达到142亿立方米,其中黄河上中游地区缺水95亿立方米,为缺水最集中的地区。特枯年份,缺水将达191亿立方米,形势更为严峻。

在黄河自身资源有限、流域能源发展需求无限的牵制下,许多人将外流域调水进入黄河视为维护河流健康的一个重要寄托,其中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被委以重任。

有关方面人士指出,黄河资源性缺水的现实难以改变,依靠节水措施和加强管理依然难以完全满足日益增长的供水需求,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建设势在必行。

但开展前期研究已经半个多世纪的“西线”工程什么时候开工还是一个未知数。有关参与者说,当前进行的项目建议书阶段工作尚未完成,其后还有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招标设计等工作阶段。目前来看,“西线”工作滞缓,与国务院批复同意的《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安排时序进程已有较大差距。

无论调水工程分为三期还是二期,“西线”工程最大的优势是:入黄位置高,居高临下,控制黄河全局,供水可覆盖黄河上、中、下游的重要缺水区。

原黄委设计院副院长、原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设计总工程师谈英武说,西线调水入黄河河道,与黄河水融合,利用黄河贯穿我国西、中、东部的天然区位优势,形成全局的、系统的水沙体系。建成后,可以充分发挥黄河上游的龙羊峡、刘家峡以及规划的大柳树、碛口、古贤等大型水库工程对调入水量和河道泥沙的有效调控,协调水沙关系,实现河道减淤。从上游到下游,进行全局性的水资源统一配置,可满足不同河段、不同时段、不同功能的需水要求。

黄河的发源地范文第4篇

【摘要】美丽的黄河,在美丽着中国,也在美丽着世界,就这样默默地、无声无息地向巨人展示着悠悠黄河文化,孕育出了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关键词】黄河文化旅游郑州

“奋力实现中原崛起”是河南省二十一世纪的战略任务。中原崛起是区域综合实力的集中表现,必须靠河南经济力、政治力、文化力的合力。

人们多年来习惯于说“中国有五千年灿烂文化”、“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当我们在为“河南文化源远流长”“黄河流经上下五千年”而自豪不已的时候,我们应该想到要把昔日的灿烂变为今天的辉煌。

郑州作为中原崛起的城市之一,曾五次为都,八代为州,是商王朝的重要都邑,全国古都之一,“世界历史都市联盟”城市,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浓厚的文化底蕴。郑州黄河作为国内九个黄河地域之一,由于其地处中原,“郑州黄河”更具有吸引力,郑州黄河的“悬、浊、荡、阔”构成了独特的自然风光,大禹塑像、“哺育”、象苑、黄河民俗风情苑、黄河碑林以及以炎黄二帝巨塑为主题的“中华炎黄坛”工程,构成了展示黄河文化的系列内容。郑州黄河文化如此醇厚,那么怎样弘扬黄河文化,如何利用黄河文化凝聚华人的向心力,提高黄河旅游文化的内涵,在中原崛起中郑州如何起到龙头作用,树立郑州的良好形象,增强黄河文化的辐射力和影响力,这是一个值得大家深入探讨的问题。

一、挖掘黄河文化旅游内涵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景区是旅游的依托。离开文化谈旅游,只能走马观花;离开旅游谈文化,只能纸上谈兵。旅游与文化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旅游离开了文化,算不上真正的旅游;文化离开了旅游,只能是单调的文化。只有旅游依托文化,旅游才能如虎添翼、名扬遐迩。只有文化和旅游结合,文化才能进一步得到弘扬。有了景区,就有了旅游,但不一定就有了文化。因此,挖掘旅游的文化内涵成为所有景区要开发的重要工作和内容之一。以“河”为媒,以“游”为介,加大文化内涵,提升旅游品位,全方位展示黄河的迷人风采,是做强做大旅游产业,加快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

郑州市有以少林寺、中岳庙和嵩山国家森林公署为主的嵩山风景名胜区,以黄河风景名胜区、黄河大观和大河村原始村落遗址为主的黄河历史文化风景名胜区,有伏羲山、环翠峪、轩辕黄帝故里、商城遗址、裴李岗遗址、北宋皇陵、北魏石窟寺、杜甫故里等历史名胜和文化古迹1400余处,其中部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6处28项。丰富的地上旅游资源让郑州名扬全国,让河南闻名世界。这些都是以黄河为主的旅游资源,这些旅游资源都有着浓厚的历史内涵可以发掘。可以以黄河为主开发黄河文化内涵,在合理有效保护文化遗产的前提下,将黄河文化资源开发成富有吸引力、感染力的文化产品,富有商业价值的文化精品。特别要加大对炎黄文化、嵩山少林文化、商文化的开发力度,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旅游资源优势,提炼打造文化品牌、文化产业,丰富产业体系,让黄河文化成为郑州文化产业的主要组成部分,形成郑州的文化产业发展特色。

二、提升黄河文化旅游品位

现代考古学证明,华夏文明的起源是多源的历史过程,北起大兴安岭,南到珠江上下,无论是黄河两岸,还是长江南北,都留下了众多的我们先祖生活、生产的足迹,正是这些密若繁星的文明之火,汇成了中华文明的滔滔巨流,也就是目前学术界所普遍认同的中华文化“多源一体”的发展过程。就我国进入近代以前的历史而言,文化主体应是我们的先民们依托黄河所创造的文化,也就是人们所常说的黄河文化。

经过多年努力和开发,河南的黄河文化旅游向国内外游人掀开了神秘的面纱,如歌、如诗、如画的黄河风情,生态农业观光等旅游产品,迎合了游客求真、求奇、求知的消费需求,并在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历史文化资源是一块金字招牌。作为历史文化的黄河文化,应精心打造黄河旅游业的文化品牌和黄河历史人文资源品位,以迅速扩大在国内外市场的知名度和号召力。

黄河自古就有“中华民族的摇篮”之说,伟人也曾在黄河指点江山。那么游人来黄河看到的应该是什么呢?看到的应该是一种精神,一种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当代中国人为全世界谱写的文化历史。其实,黄河的内涵远不止此,伟人游览黄河,一直是国内外关注的话题,我们应该将这种文化内涵挖掘出来,让游人看到黄河就想起伟人,想起1952年主席登上郑州黄河南岸的小顶山视察黄河,并发出“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伟大号召。我们要将与之有关的文化内涵和精神提炼出来,让更多的中华儿女感受这种精神,感受黄河文化的真正内涵。

三、扩大黄河文化影响力

文化又为“软实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具有竞争力的文化,才能有效占领国际文化市场,赢得国际消费者的青睐,最终发挥其国际影响力。河南省地处黄河中下游流域的中原腹地,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发源地。黄河历来被称为中华文化的发源地,那么怎样才能把这种母文化发扬光大,怎样才能把黄河文化提升到生产力的高度呢?

1.用全局的观念充分认识黄河文化的联系性(海外华人提到黄河就想到了中国,国内人士提到黄河就想到了文明古国的历史)和持续性(海外华人众多,另外每年都有客家人到河南拜祖认宗,他们对中国的经济和政治都起到了不可估量的力量),并提高到新的高度去认识,要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去认识黄河文化,发挥黄河文化的影响力,增强黄河文化对全球华人的凝聚力,提高河南旅游文化的内涵。

2.黄河文化资源的开发,必须从战略的高度去认识、必须克服偶发性、个别性、低档性等弊端,而要成为社会性、持续性、规范性、系统性,并向高层次全方位发展。黄河文化资源的调查与挖掘是其开发的前提,没有这样的扎扎实实的基础性工作,开发后的产品就不能具有高档次,必须由各个方面的专家相互配合,密切协作,使开发工作扎扎实实,更具科学性。比如说以炎黄二帝巨塑为主体的“中华炎黄坛”开发建设就是黄河文化的典型。

3.黄河文化的优势,在以往人们关注的更多的是文化优势,河南应该在发展工业、农业、商业的同时,加大对黄河文化资源的开发力度,抓黄河文化资源的开发,也就是在抓经济,也就是在发展生产力,提到政治的高度去看待这个问题。四、提高黄河文化发展力

世界范围发展的实践表明,文化不仅具有意识形态属性,随着人类文明发展,又越来越表现出生产力的特征。作为黄河文化,他不仅具有历史性,更具有时代性,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那么,在全球化趋势日渐加快,市场经济日益发展的形势下,要解放和发展黄河文化的生产力,就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发展黄河文化须以“三个代表”为指导,立足中国国情,借鉴国际经验,坚持走中国特色的旅游业发展之路,坚持发改革开放统揽旅游业发展的全局,坚持将旅游业当作经济产业来办。

二是必须坚持政府主导型的发展战略。旅游业的关联带动作用特别明显,但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必须得到各有关方面的大力支持和配合。黄河文化作为河南的乃至全国的传统文化,其内涵和外延有着很大的容量,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只有政府大力倡导这种民族文化,以黄河文化为依托的各种产业才会更快发展。

三是必须坚持大产业、大市场、大旅游的发展方向。“大黄河之旅”得到了全省乃至全国的旅游爱好者的广泛关注,这说明了以黄河文化为依托的大黄河之旅切合市场规律,符合大产业、大市场、大旅游的发展方向。

四是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保护环境,保护生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当今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任务。在保护生态环境和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方面,旅游行业今后要更加自觉地走在前列,因为旅游业比任何行业都更信赖自然、人文环境的质量,保护好生态环境就是保护好旅游业自身。

五是必须坚持依法治旅的原则。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依法治旅也是管理和治理旅游业的基本方略,是促进我国旅游业健康发展的根本保障。

六是正确实施产业定位,搞好旅游创意策划、旅游形象与产业定位,是旅游业能否获得大发展的关键。在把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予以大力扶植培育的同时,根据我市旅游资源特点突出黄河文化特色浓郁这一优势,我们将“黄河文化”作为郑州旅游业的主要内涵,围绕“河、文、古”作大文章。河:即黄河,搞好黄河风景名胜区重点项目的规划、开发、建设、管理;文:开发民俗文化、市井文化、食文化和旅游纪念品;古:即发挥商王朝历史悠久优势。

七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旅游接待服务水平。虽然几年来各个景区的基础建设和接待水平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但和未来的发展还有很大的距离,特别是与我国发达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黄河的发源地范文第5篇

发挥黄河下游土地资源优势,有关单位多年来已经进行了有益尝试,并且从过去的计划开发向各单位自主进行土地经营方面发展。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经济的不断发展,旅游业已成为一项前景广阔的朝阳产业。黄河下游有充足的土地资源,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顺应人们的消费观念,营造自然景观,搞好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加快土地开发步伐。

二、要有原则性地开发利用黄河土地资源

基层河务局开发利用黄河下游土地资源应综合考虑全局利益,要有利于防洪工程的全面管理,使其保持良性循环运转;要有利于单位机构改革和人事管理,合理使用富裕人员,保证工作秩序安全稳定;要有利于提高集体经济效益,增加职工收入,稳定职工队伍。

三、充分利用黄河土地资源开发旅游业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自然风光、名胜古迹很多,但由于过去对发展黄河旅游业重视不够,几个已建成的黄河旅游景区因为规模小、景点少、设施落后,没有对游客产生大的吸引力,除了周末和节假日外,很少有游人光顾。特别是外地游客,随旅游团到黄河景区游览的很少,不能形成规模。近年来新兴的生态旅游为黄河旅游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前景,为发展黄河旅游业创造了新的契机。黄河下游拥有著名的郑州花园口、开封柳园口、东坝头百年险工等旅游景点,黄河大堤更是颇具特色的生态旅游资源,为发展黄河旅游业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因此,加大对黄河下游旅游景区的建设力度,充分利用标准化堤防新增的土地资源,营造适合人们生态旅游的优良环境,加大对黄河旅游景区的宣传力度,尽可能多地吸引外地游客,是发展黄河旅游业的当务之急。

四、开发黄河土地资源要综合经营,多元化发展

从我国种植、养殖业的发展趋势来看,任何一种种植、养殖业都不能按照恒定的增长方式去发展,因此开发黄河下游土地资源,除了认真收集、分析、研究市场产品供求信息外,必须坚持综合经营、多元化发展,走种、养、加工一条龙,农、工、贸一体化的道路,减少市场风险,使土地开发利用增收增值,实现良性循环。种植、养殖要想实现效益最大化,必须开展规模经营,形成产业化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