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范文第1篇

不同民族、不同品种、不同地域的茶艺,有着不同的演绎程式,需要适应特定的环境,辅以特定的音乐背景,比如,茶艺表演中的恭请上座、焚香静气、活火煮泉、雅乐怡情、佳叶共赏等环节,就展现了茶艺表演的魅力。其中背景音乐的选择和创作尤为重要,它不仅能直接影响品茶人的心境,而且对茶品的体味也能产生强烈的影响。

表演形式及品茶环境

当代茶艺表演,有着丰富多样、斑斓多姿的艺术形式,不论是什么类型的茶艺表演,同样要求与之相称的不同风格的背景音乐来烘托,这样不仅可以陶冶品茶者的情操,激发表演者的灵感,增强艺术感染力,也能将茶中无法言喻的深味细腻地表现出来,更好地展现品茶艺术的魅力。由此可见,背景音乐的选择要十分考究,不能想当然地使用一些意义和内涵与茶貌合神离的音乐来作为茶艺配乐,这样的结果会大大降低品茶活动的文化属性。如果是一名拥有丰富的生活阅历和较高艺术修养的茶艺表演者,其拥有的形体艺术和音乐情感就会成为一种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如果是一名不懂得形体艺术和音乐重要性的茶艺表演者,她(他)完全可能随随便便选定音乐,去“配”她(他)自己生硬的表演,结果就会导致表演时你唱你的,我演我的,踩点、合拍、顺曲、和音、高潮、起落等等杂乱无章。这样,茶的清雅和淡然就会被一阵快刀斩乱麻式的吼声给吼得无踪影,品茶的心情也将被破坏,反而会让人产生烦躁的负面感觉,如有些地方在表演茶艺时,将《男儿当自强》、《真心英雄》、《精忠报国》等音乐生硬地配进自己的茶艺表演中来。由此可见,选择不同的音乐背景或形体艺术创作茶艺表演艺术,通常会体现着不同的文化观和审美观,其艺术影响力也大大不同。要使茶艺表演更好地实现创作的多元化,一定要根据茶品本身所要承载的历史背景、人物形式、艺术主体、社会原理、观众情感等元素来选择音乐,例如,长嘴壶茶艺表演时,动作幅度较大,便可配上广东音乐《雨打芭蕉》、《步步高》、《喜洋洋》等节奏欢快明畅的曲目;如果动作比较舒缓时,可配上丝竹乐《春江花月夜》、《渔舟唱晚》、《高山流水》等节奏平和的曲目。就目前而言,选择一些古代筝曲和当代轻乐曲作为配乐,是比较符合雅致的艺术风格的。根据了解,现在茶艺表演中的背景音乐播放频率最高的,大致有《高山流水》、《渔舟唱晚》、《春江花月夜》之类的传统曲目。古朴的茶几、雅致的环境、古老的音乐,虽然确实适合茶艺表演时的音乐使用,但也不难发现,目前茶艺表演时所运用的背景音乐,基本上还是流传已久的传统曲目,专门的茶艺表演音乐,或是专门为某种茶艺表演程式而创作的背景音乐是很少见的。偶尔在市场上发现类似的光牒,兴奋的买来欣赏,却也发现是大同小异――即在整体上基本吻合饮茶的心境情绪,但是又总觉得缺少些什么,尤其是在表演运用时,就觉得基本踩不上点。还有一种现象,无论是铁观音茶艺表演、普洱茶茶艺表演、碧螺春茶艺表演,还是古丈毛尖茶艺表演等等,大家用的音乐基本都是雷同的,没有自己的特色,就好像,无论是个高还是个矮,一律都定制大码的裤子一样,无所谓合身与否,只要能够套在身上,遮住肌肤即可。但是茶艺表演是一门艺术,是一门美的艺术,是一门我们自己民族的艺术,只要有可能,都应该尽力让它更加的完美。因此在创作上,多创作一些优美的音乐配合不同的表演形式,突破原来的固有的几首歌曲进行创新,是茶艺表演发展的需要。

不同品种茶的茶艺表演需要

每个地域生产出来的茶,受到地域、季节、气候、日照等环境因素的影响,味道也是不一样的,且各具特色,像凤凰茶,具有特殊的花香,蜜韵,滋味比较浓,醇厚耐冲泡,初饮不习惯会觉得苦;铁观音,具有明显的白玉兰香,茶汤清爽回甘;普洱茶(熟普),滋味醇厚回甜,汤色红浓;生普滋味醇和略涩,回甘持久;茉莉花茶,顾名思义,就是绿茶加茉莉花窖制而成,具有明显的茉莉花香。茶艺表演中背景音乐的选择和创作,也应该依据每种茶的习性,以及茶本身带给人的感受进行选择,例如:茶艺表演――《安溪茶艺》的背景音乐,就是选用泉州当地古老的南音,随着圆润的洞萧,人们仿佛看到清溪、园绿、茶香升腾之景观。在乌龙茶的茶艺表演中,常用的背景音乐有高山流水、春江花月夜、出水莲等,以及专用的茶艺配曲,来表达于会心之处,不著一言的茶艺之美,使听者在聆听音乐之际,能神游茶乡的美丽风光,享受在茶乡品茶的独特风味,犹似情闲心宁,忘却凡尘。又如“禅茶”,“禅茶”茶艺表演是将中国传统的茶艺文化,与禅文化通过茶艺表演者的艺术演示巧妙地融为一体,让观赏者在品茶的同时,真正体味“禅茶一味”之意境。茶与佛门结缘2000余年,禅茶表现了禅宗的心灵感悟。在禅家的公案中,有各种各样的动作和手势,称为手印,有静态的造型,也有动态的表演。茶艺师伴随着佛教音乐默默变换着手上的姿势,表现着禅意体验的经验。中国的茶品种是丰富多样的,不同的茶根植于不同的地域,承载着不同的自然、人文、历史、环境等信息,都拥有着自己特殊的韵味。而每个地域、每个民族,又都有自己独特的音乐线条和民族乐器,在茶艺表演背景音乐的创作上,我们应该做到像创作别的舞曲、声乐曲、电视剧主题曲、标题交响曲那样,为每一个品种的茶的茶艺表演量身订做自己的音乐,如安溪铁观音茶艺表演时,融入的泉州特色音乐南音那样,让人即使只用耳朵,也能猜出一二。至少要像禅茶表演那样,光听那圣洁的佛经和木鱼声,就能够将你我置身于寺院长廊之中。当音乐想起,伴随着优美的茶艺表演,闻到沁人心脾的茶香变可判断出是什么品种的茶,让茶艺表演与背景音乐融为一个体系。

各民族不同的茶艺表演习俗

创作背景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小学班主任 工作创新 策略

随着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一种有关小学教育的新型的教学观、学生观和评价观正在逐步形成。新的课程变革倡导课程功能的多元化,倡导课程内容的综合化,倡导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及教与学方式的转变,倡导评价的发展等。新课程的顺利实施在各个方面都离不开班主任工作的支持,小学班主任承担着儿童的组织、管理、教育的重担,工作任务十分繁重。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搞好小学班主任的工作以适应新课程理念的需要已成为学校全面改革所必须研究的重大课题。本文就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班主任工作创新的策略进行了探讨。

一、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班主任在教育理念上的创新策略

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观是教育者最基本的教育教学观,是开展教育活动的根本出发点。关注每个学生个体的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主要宗旨,这就要求教育者树立崭新的,基于每个个体全面、健康发展科学的学生观,从而使教育活动有“据”可依。

首先,在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班主任作为对学生发展全面负责的人,应该积极摒弃陈旧的、不符合时代要求的学生观,树立以尊重每个学生为基础、注重每个学生发展的科学的学生观,并以此为开展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建立新型和谐的师生关系,努力实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要尊重学生人格,倾注爱心。爱心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情感基础,对后进生,班主任既不能歧视,也不要当众讥讽嘲笑,而要主动亲近,热情关怀帮助他们,要经常与他们交流,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共同探讨发展的突破口。同时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不吝啬自己的赞赏与表扬,要用百分之一的闪光点激活百分之九十九的向善潜能,使其有所表现,树立信心。

其次,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不再以课程知识的唯一拥有者和权威自居,教师应当以平等之人格、除伪之语言同步实行与学生的人际交往与心灵交流。其内容除了曾被视为人类力量之表征的课程知识外,还应该包括激活知识、导向创新的态度、情感、意义和价值生成。其形式也不应该是含有强加性意味的“灌输”,而应该是充分尊重学生自主地位的共享型“对话”。因此,班主任要从人的一生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在教育的每个环节中都体现出以生为本、全面发展的课程理想。

二、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班主任工作内容上的创新策略

首先,注重学生的个体发展,新课程要求班主任必须将学生看成是有个性的学习者,要摒弃那种整齐划一的教育模式。班主任一方面要承认差异、尊重差异,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学生,另一方面要善待差异,从研究学生的差异入手,正视学生的独立性、可变性,为他们创设适当的教育环境,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选择教育的内容应依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班主任要善于挖掘蕴藏在特定的教育情境中及每一个活生生的学生身上的教育资源,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出发,主动建构与社会、世界、日常生活的广泛联系,对已有的教育资源进行重新组合,对新的教育资源敢于开发和利用,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其次,在新课程理念下班主任要由学生成绩的评判者转变成为学生自主性学习的促进者。传统评价观内涵窄浅、标准单一,重终结性评价轻形成性评价,重表面课程分数轻内在主体性人格发育,教师其实只是扮演着最终的课程分数的评判者,致使学生总是处于被测试、被区分、被选拔的评价客体地位。而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在其纲要中就明确提出“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这一价值目标,将教师评价角色推向学生自主性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要求班主任对学生评价时应遵循发展性、多样性和情感性等诸原则。如此,班主任就不再是用评价的筛子去淘汰学生,使之气馁,而是激发其建立在自主性基础上的可持续发展的强劲动力。

三、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上的创新策略

班级管理是体现小学班主任工作艺术的重要途径,结合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小学班主任应该重点从以下两个方面加强小学班级管理的创新:

首先,在新课程背景下班主任要根据学生实际和一定时期内的教育重点,在广泛征求学生意见的基础上,制定出符合教育规律、适合本班情况的班级规章制度,以规范约束学生的行为。新课程改革倡导教育适应学生的需求、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班主任要改革班级管理制度,建立适应学生全面发展的班级管理机制,实行自主化班级管理方式,积极创造条件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发挥个性潜能、展示特长。如实行“班干部竞选”、“科代表竞选”、“班干部轮换”等制度,变革原有的干部设置,尝试建立班级事务委员会,并引导学生自我选择、自主管理班级事务,努力为每个学生提供管理和服务的机会,同时学会从其他同学提供的服务中汲取经验,培养锻炼学生的自我教育和适应未来社会生活的能力,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为学生的发展营造宽松肥沃的土壤。

其次,班主任要给班级营造良好氛围,做到环境育人,要有计划地开展德育活动,构建德育载体,要想方设法在班级内部开展丰富多采、内容充实、喜闻乐见的活动,让学生在动手、动口、动脑的过程中,思想产生碰撞,心灵得到洗礼,灵魂为之震撼,实现“由他律走向自律”的目的。班主任要给学生构建一个充满爱心、团结协作、自由快乐、积极向上的家园;要重视班级文化建设与管理,积极创设班级的精神氛围、文化环境来培育和熏陶学生的人格。

参考文献:

[1]商韬.论新课程背景下的班主任培训[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8,(01).

创作背景范文第3篇

关键词:莫言小说;人物;创作背景;故土;时代

莫言作品创作风格受高密东北乡种族、环境以及时代等多样化因素的影响,正因如此,在莫言小说中人物意志是坚韧不拔、性格是开朗爽快的,这是莫言小说持久发展的内驱动力。故土情怀是莫言小说人物的人格魅力。此外,其人物创作挣脱了时代的局限性,借用伤感的情怀彰显了人类的共性。本文依从原型、故土以及时代对其人物塑造的特征进行探析,能够协助读者对莫言小说人物创作路线有一个基础性认识。

一、原型的写照

莫言出生在山东省高密市,高密市得名于战国时期,其历史文化渊源,民风醇厚质朴、神话在民间久久萦绕,这些均是莫言创作的素材,再加上富足的生活阅历,更使莫言小说长期焕发光鲜与活力。尽管后期莫言远离故乡,但是他的作品里很多都是对故乡人物原型的写照,这是其对20多年故乡生活经历的追忆,多年的乡村生活经历使民间神话原型故事在莫言笔下荡然回肠,无愧于“寻根作家”这一美誉。莫言笔下的人物和事件几乎与是对现实生活的写照,与人物相关的故事情节又融合了人类古老神话原型意愿。

例如《蛙》中陈耳、陈眉、王脚、王肝、王胆、肖上唇等多数人物名称是对“当地的习俗”的崇尚,又意义新颖。特别是陈眉这一人物,其是“无性代孕”女性的代表,可以被称之为现代东方生神话中的圣母玛利亚,貌美无双。还有《檀香刑》小说的眉娘在性格上是极为自由奔放的,其具有强烈的生命价值观念,这正是人类百折不饶原始精神的塑造,同时呈现了爱情伟大力量,以及其对理智的支撑与限制作用,这也正是个体最初个性特征的流露形式,例如在该小说在描写眉娘恋爱过程中,主人公眉娘的食不昧、夜不眠的萎靡精神状态,小说人物憔悴的面容,是对现实形态的写照,可见莫言对人物创作的过程中遵照了“生之本能”这一原则。

二、与故土情怀一脉相承

莫言的大部分作品。是对人性、种族的深度思考,在创作人物之时善于应用传统文化与民间资源,从而使小说中的故事情景带有虚幻与喜剧色彩,彰显出轻盈飘逸之美。其融合自体长期的农村生活经验,构建出“高密东北乡”这一带有象征意义的乡土境界。例如《红高梁》以抗日战争及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高密东北乡的民间生活为背景,故事整合了多种混乱的异质,最终通过一种强烈的刺激来塑造时代背景,从民间的角度给读者再现了抗日战争的年代,展现的是一种为生存而奋起反抗的暴力欲。该作品中的戴凤莲这一封建婚姻的受害者,莫言在对其接手绍酒作坊的时候的动作与神态描写,强化了其和传统行为举动之间的一致性。而于占鳌是一个血性男子的代表。尽管有时侯性格勇莽、粗犷,但其不失真挚与朴素,代表着农村辽阔原野上顽强的生命力。

莫言依照自己20多年的农村生活经验,对外来的故事实施同化举措,具体是借助自体想象能力,将其演变成似乎是自己经历的、发生与身边的故事,而不是直述一件事的起因、经过与结果。让读者有莫言经历该故事的感觉。总之,莫言在对小说人物创作之时,基于故乡原型的同时,又理性的跨越了故乡的界限,从而强化了小说人物个性的丰满性,此时莫言作品中的人物体现出普遍性与脱俗性的独特魅力,这也正是莫言作品涫芄愦笄嗄甓琳呷戎缘脑因之一。

三、维护个性的同时迎合时展形式

对莫言作品人物身上特征进行深度剖析,读者能够体会到一个个不甘平庸的普通人生活过程中的悲欢离合与喜怒哀乐,也赞叹莫言对顽强生命力讴歌的诗意性,莫言小说的人物创作以故乡实际生活为基点,又巧妙的借助小说叙事途径,对人物原型进行深度描写,彰显蓬勃的生命力。莫言笔下的人物有血有肉,这是其最大的特征,在人物情怀塑造上,或自由、或浪漫、或神秘、或虚幻,可见人物形象是极为富足的,艺术魅力和思想价值已经上升至一定高度。

例如莫言经典小说《蛙》作为一类写实主义作品,通过简述乡村医生“姑姑”万心的生命历程,阐述了那一时期计划生育国策在山东高密东北乡推行过程的艰辛,其是生命与政治之间的制衡,这也是莫言行文的主要线索,王仁美、耿秀莲这类性格傲娇的人物是农村超生队伍的范例,她们生命力的短暂正是计划生育时代最具代表性的产物,而“姑姑”这一核心人物的性格是极为复杂化的,其个性刚烈,在生活磨难的鞭策下其推行计划生育的意念从未削减,以强行的手段对无数孕妇进行引产,使数条生命从此销声匿迹。小说《蛙》以特定时代为创作背景,创作出多样化的人物个性特征。“姑姑”年迈之时性格的唯唯诺诺、整日忏悔与自责与青年时期引产之时的顽固格成为了鲜明的对照。对这类作品的阅读,足以震撼读者内心最软弱的地方,让人深思。诺尼诺国际文学奖:“莫言的作品植根于古老深厚的文明,具有无限丰富而又科学严密的想象空间,其写作思维新颖独特,以激烈澎湃和柔情似水的语言,展现了中国这一广阔的文化熔炉在近现代史上经历的悲剧、战争,反映了一个时代充满爱、痛和团结的生活。”

创作背景范文第4篇

【关 键 词】实践论 矛盾论 创作背景 理论来源

《实践论》、《矛盾论》(以下简称“两论”)是哲学论著中两部重要的代表作,是哲学思想的核心,也是思想的理论基础。“两论”是经典的理论哲学作品,标志着从一名普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者一跃成为一名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它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合理的扬弃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是中国现代社会革命经验的哲学概括。本文从创作背景和理论来源的角度分析“两论”,以便全面研究“两论”的理论贡献和现实意义。

一、“两论”的创作背景

“两论”是1937年4月至7月在延安抗日军事政治大学讲授哲学时所用《辩证法唯物论(讲授提纲)》的部分章节。《实践论》是讲授提纲的第二章第十一节,是7月份讲授的;《矛盾论》则是第三章的第一节,是8月份讲授的。“两论”在抗大讲完之后,由八路军总政治部将整个讲课提纲进行了整理,经同意,以《辩证法唯物论讲授提纲》形式印发。目前保存最早的是1937年9月的油印本。“两论”部分结构内容较为完整,基本上形成独立论文,因而又以单行本形式油印出版,在1949年全国解放前就已经广泛流传。

“两论”产生于上世纪30年代并非偶然,其产生有深刻的历史背景。中国共产党是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成立起来的,成立伊始既投入了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军阀统治的民族民主主义革命运动,在艰苦的革命斗争环境下表现出来了卓绝的英勇奋斗精神和大无畏的牺牲精神。但是,由于中国共产党处于幼年时期,既无充分的理论准备,又无革命斗争的实践经验,对中国革命的许多基本问题缺乏正确的认识,而且对于革命斗争中敌我友诸多方面错综复杂的关系及扑朔迷离的变化势态也缺乏正确的策略和应变能力。特别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后期出现的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投降主义和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出现的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给中国革命带来了惨重的损失。

为了挽救我党、挽救中国革命,中国共产党在1935年1月的遵义会议确立了同志在党中央及红军中的领导地位,但是左右倾的错误路线还没有及时地批判,其不良影响还严重存在着。当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中国革命又处于由国内战争向抗日战争转变的复杂势态中,国内外各种矛盾相继产生,各种政治力量尖锐斗争。面对这种情况,以为代表的党中央不能不着手批判过去的错误路线,用正确的思想理论来教育全党、统一全党的认识,迎接新的革命形势。

首先从政治上和军事上批判左右倾主义的错误,系统地阐述了中国革命和革命战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原则问题。如1935年12月在瓦窑堡会议上做的报告——《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1936年12月在红军大学作的讲演——《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等等。但是,一定的政治路线和军事路线是要以一定的思想路线为基础,只批判错误的政治路线和军事路线,不能从根本上消除左右倾主义的不良影响,必须要从思想上进行彻底的清算。“两论”便是要完成这个历史任务,从哲学理论的高度批判错误路线的世界观,批判教条主义、主观主义的思想方法,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辩证法的基本观点教育党员,提高全党的理论认识及运用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指导中国革命实际的工作水平。发表“两论”时的题解明确指出“的《实践论》,是为着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观点去揭露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这些主观主义的错误而写的”,《矛盾论》是“为了同一的目的,即为了克服存在于中国共产党内的严重的教条主义思想而写的”。

新中国成立以后,“两论”经本人亲自修改后重新发表。《实践论》发表在1950年12月29日的《人民日报》上,收于《选集》第一卷中;《矛盾论》发表在1952年4月1日的《人民日报》上,收于《选集》第二卷中。1991年《选集》再版时将《矛盾论》收于第一卷末篇。

同“两论”初创背景一样,“两论”在50年代初重新发表时所作修改的直接原因是为了编辑出版《选集》的需要,更深层次的原因主要是建国初期形势的需要。其一,它为在建国初期广泛开展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特别是哲学理论学习运动提供学习文献。其二,它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反对实际工作中依然存在的主观主义倾向,特别是教条主义倾向提供思想武器。其三,它为新中国的学术界,特别是哲学界的研究和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二、“两论”的理论来源

马列著作是“两论”理论的直接来源。一贯重视对马列著作的学习,自1920年第一次读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共产党宣言》起,就一直孜孜不倦地阅读和学习马列著作。在大革命时期,已经直接或间接阅读过列宁的《国家与革命》中部分章节的内容。在土地革命时期,能够读到马列著作很不容易,对得到的马列书籍很珍惜并反复阅读。据刘英与吴黎平的回忆,在长征途中一直携带并反复读过的马列著作有:《反杜林论》、《社会在民主革命中的两种策略》、《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甚至生病躺在担架上也在读这些书籍。红军长征到达延安后,收集了大量马列著作,其中有《资本论》、《列宁选集》、《国家与革命》、《理论与策略》等,他如饥似渴地阅读了这些马列著作并写下了数以万计的心得、札记和批注,其中许多就是写作“两论”的直接准备。

《实践论》中直接用了马列著作的九条引文,从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从列宁的《怎么办?》,从斯大林的《论列宁主义基础》中各引用了一条。从列宁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黑格尔一书摘要》中各引用了三条,这些引文主要是马克思、列宁、斯大林关于人的认识来源、发展过程、真理的两重性和检验真理标准的论述,既强调了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首要地位和重要作用,又强调了认识发展过程的辩证法。《矛盾论》中直接用了马列著作的十五条引文,从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从《黑格尔一书摘要》、《共产主义》、《黑格尔第一卷一书摘要》、《再论工会、时局及托洛茨基、布哈林之错误》、《怎么办?》、《对布哈林一书的评论》中各引用了一条,从恩格斯的《反杜林论》中引用了两条,从列宁的《谈谈辩证法问题》中引用了六条。这些引文主要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辩证唯物主义运动观、矛盾观、发展观、联系观的论述,在《矛盾论》中融合吸收了他们的观点,并将其充分地发挥。

中国传统哲学也是“两论”的思想来源。美国作家埃德加.斯诺在《西行漫记》中谈到,在小学时代就熟读“四书”、“五经”,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执著的追求。青年时代在长沙读书期间,阅读了《史记》、《汉书》、《唐书》等,的一生中,都保持着对中国历史、中国哲学及古典文学的浓厚兴趣。

《实践论》阐明了中国哲学史上长期争论不休的知行关系的问题。中国历代哲学家都使用知行范畴来讨论认识的问题,并形成了中国独特的认识论体系。孔子、孟子、朱熹等人先后主张知先行后的唯心论,孔子提出“生而知之者上也”,孟子提出“人之能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朱熹提出“论先后,知为先,行为后”,主张用直观、玄想以致知行理。与此相反,墨子、荀子、王夫之等人主张行先知后的朴素唯物主义经验论,墨子认为“是与天下之所以察之有与无之道者,必以众之耳目之实知有与亡为仪者也”,荀子认为“知之不若行之,学至於行之而止矣”,王夫之认为“行可以兼知,知不可以兼行”。在《矛盾论》中批判了“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的唯心主义思想,汲取了中国传统哲学家关于知行关系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科学地阐明了知和行的关系。正如本人所说:“关于从实践到感性(认识),再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的道理……中国古人也没有讲清楚。老子、庄子没有讲清楚。墨子讲了些认识方面的问题,也没有讲清楚。张载、李卓吾、王船山、谭嗣同都没有讲清楚。”中国传统哲学中认识论的问题,特别是知行关系的问题,只有到了《实践论》才讲清楚了。

《矛盾论》指出“辩证法的宇宙观,不论在中国,在欧洲,在古代就产生了。”我国哲学家很早就提出了矛盾范畴,用矛盾范畴来表述客观事物的矛盾关系,并且还试图用矛盾的观点来研究和解决自然、社会和人生关系的问题。《易经》曾提出,“一阴一阳之谓道”,老子也曾提出:“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先后相随”,王安石、叶适等人还从时间、过程等方面进一步阐述了矛盾的普遍存在性。我国古代哲学家还朴素地提出了矛盾双方相互转化的道理:“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天下之势,循则极,极则反”,“势极于不可止,必大反而后能有所定”。我国古代哲学家对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之间的关系也作了一定的论述,“两不立则一可见,一不可见则两之用息”,“成而后有通,不有两,则无一”,“合二而一者,为分一为二所固有”。我国古代哲学家对矛盾普遍存在性、矛盾共性、个性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关系性、矛盾双方相互转化及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关系等问题都作了朴素的论述,其中有合理性思想,也有局限性或糟粕思想。继承了我国古代哲学关于矛盾普遍存在的合理思想,科学界定了矛盾的普遍性原理;继承了我国古代哲学关于矛盾双方主次有别的合理思想,批判了矛盾双方地位固定不变的错误思想,全面地阐释了矛盾特殊性原理;继承了我国古代哲学关于矛盾双方相互转化的合理思想,摒弃了忽视矛盾双方转化的条件行和对事物发展加以限制的错误思想,阐释了共性与个性,绝对与相对的矛盾精髓问题;继承了我国古代哲学关于矛盾斗争性的合理思想,摒弃了循环论的错误思想,揭示了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

尽管《实践论》、《矛盾论》产生于70多年前,产生的历史背景和针对的主要问题与我们今天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有很大不同,但这丝毫没有减弱和降低其科学价值,“两论”所蕴涵的哲学理论对当代中国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历史是不能割断的,如果不能正确把握“两论”的创作背景和理论来源,就不能真正理解其价值,就不能真正了解哲学思想的丰富内涵,也就不能对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有更深刻的认识,所以我们应该珍视这一科学理论成果。

参考文献:

[1]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82

[2]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99

[3]参见龚育之等.的读书生活[M].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2005:26

创作背景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媒介融合 新闻写作 创新

所谓媒介融合是不同媒介之间的整合与重组,交融与互动,是不同媒介形式在信息采集、制作、传播过程中的全方位合作。随着电子技术、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媒介融合已成为传媒的发展趋势。

一、媒介融合对新闻业的影响

媒介融合带来了传播观念的革命性变革,影响着新闻业务形态的全部过程,它的显着特征包括:新闻无处不在,在全球各地都可以得到信息,报道迅捷,互动性强,多媒体形式的内容和完全按受众的个性化需求提供内容服务。从很多方面来看,这可能是一种更好的新闻事业,因为它可以重新吸引越来越怀疑和疏远媒介的受众。但同时,它又是对新闻业最珍视的价值和原则的挑战。在任何一个拥有计算机和互联网络的人都可以成为面向全球的出版人的媒介环境中,内容的可靠性、准确性和真实性,是否核准过消息来源都值得怀疑,同时许多严重的问题也会侵害文明社会,比如对隐私权的巨大威胁,媒介所有权垄断的加剧,多样性声音的减少,新闻报道速度的不断加快和接触信息技术和数字新闻媒介的不平等性。

二、媒介融合对新闻写作的影响

在媒介融合趋势下,新闻写作能力已经不再是一种单一的文字写作能力,而是体现为与各种新闻传播方式相适应的、具有融合特性的能力。媒介融合的不断发展,新闻传播手段和方式的不断变化,对新闻写作也提出了多样化的更多、更新、更高需求,使得新闻写作获得更多写作自由的空间的同时难度也加大。适应传播方式的发展变化,是媒介融合趋势下新闻写作成功的前提。

三、新闻写作应如何应对媒介融合的趋势

1.新闻写作要针对不同传播方式的需求特点

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整个世界,地域、时间、文化、政治、民族、语言都已不再是人们沟通的障碍,人们只要坐在电脑前轻轻动一下鼠标就可以实现交流。新闻的传播从此不再是报纸、广播、电视的专权,任何人都可以通过互联网信息,这意味着新闻传播更加快捷和便利。网络传媒是以跨媒体的手段来传播新闻的,它要融合报纸、广播、电视传播技术,实现文字、图片、声音、镜头等报道手段的有机结合,其多功能一体化的发展态势要求新闻写作改变思维模式,以新的融合性思维和写作理念从事新闻写作。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闻工作者需要用独特的网络话语形式来传播新闻内容。网络新闻面对的是全球化的受众,因此新闻写作不能有狭隘的、地域的、民族的、意识形态的局限,要以更开放的眼光、全球的视角进行写作。网络传播比任何媒体都要快,需要新闻写作者以最快的速度采写第一手新闻,同时网络上信息鱼龙混杂,还需要有极强的鉴别能力。新媒介记者不仅仅应该具备新闻写作能力,还要能根据表达的需要,充分利用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的特点和优势,组合成具有立体感的,新颖、活泼、独特的新闻报道形式。

2.与受众的互动

网络传递快速便捷,给网上新闻传播带来了互动效应,它使新闻写作由传统媒体的单向输出变为与受众之间的双向传递。这种互动式的写作,加大了受众的参与性,实际上已经成为了一种与受众的对话,受众可以及时地就网上的新闻发表自己的看法,或者提供新闻事实,补充细节内容等。网络上的新闻写作必须要求心中有受众,要有强烈的新闻服务意识,了解受众的需要,选择好新闻话题,同时还要具备灵活的应变能力,在受众提出新问题时要及时给与回应。

3.在结构编排和文字运用上的创新

网络新闻的文字表达必须要考虑电脑屏幕的特点,因为受众是通过电子网页来接受新闻,阅读的思维和状态与读书读报大不相同。电脑屏幕容易使人眼睛疲劳,而网络上的图画、动画、视频、音频更具有诱惑力,所以受众对文字的兴趣会大大降低,经常是如蜻蜓点水式阅读,阅读范围广泛却不深入,这就要求新闻写作在内容选择、篇章结构、文字表达、版面排版上都与传统新闻写作有着本质的不同。

首先为了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使读者在众多诱惑状态下去读你的新闻文字,就必须要具备更大的魅力来吸引读者的眼球,要以最醒目、最突出、最新奇的文字标题来吸引网民,要让读者急切地盼望一读。但是标题好,并不代表读者会把全篇文字读完,大多只是读开头或前半部分,如果一开头没有吸引力,读者就会放弃阅读。

因此应该把最重要、最精彩的部分放在前头,采用倒金字塔的方式展开全篇内容是非常必要的。网络新闻的语言也不同于传统媒体的语言,网上浏览的特点决定了网络新闻的表述风格应该是醒目、鲜明、简洁。文字报道应多用简短的语言,用词要精,网络注重娱乐性和草根性,所以多用通俗的语言,同时网络语言使用频率很高,呈现一种口语化风格。

4.对于外语的运用

经济全球化和高新技术的飞速发展,新闻成了信息交流、文化互补的重要手段,各国媒体也由此展开了激烈的竞争,这种竞争对新闻写作者也有了更高的要求,要了解外国文化,能熟练运用一门或者几门外语,成了这个时代记者必备的素质。双语新闻写作,不单纯是语言表达问题,也是一种国际性的新闻交流,因此,要有全球的眼光、世界的意识。

在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闻写作告别以往陈旧的形式和思想,在原来的基础上推陈出新,为未来的新闻写作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氛围。这些都对新闻写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具备在新媒介新闻写作者的必备素质。相信经过广大新闻工作者的努力,新闻写作会在新媒介的传播实践中不断拓展新的空间,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蔡雯,试论媒介融合趋势下的新闻创新[J]今传媒,2008年第10期

[2]施小萍,媒介融合背景下的跨媒体写作[J]文学界(理论版),2012年03期

相关期刊更多

音乐创作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创作评谭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江西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创作与评论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湖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