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杜牧的诗山行

杜牧的诗山行

杜牧的诗山行范文第1篇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衬。

晚唐著名诗人杜牧的七绝《清明》是一首情景交融,意境优美,千百年来传诵不衰的诗。然而,正是这千古名句,引起了数百年来的一场公案——诗中的杏花村究竟在何处?粗略数来,现今全国共有大大小小“杏花村”20多处,遍布大江南北杜牧诗中牧童“遥指”的“杏花村”到底在哪里?比较集中的说法有以下几个。

酒香四溢花开满村

如今提到“杏花村”,除了杜牧的那首七言绝句,山西酒都汾阳杏花村酒厂的杏花村酒也为世人所熟知。不仅杏花村汾酒酿造工艺在2007年已被列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且“杏花村”这个品牌的价值已经达到了近50亿元。

杏花村的酿酒历史始于北魏,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关于杏花村酿酒,还有这样一个传说:有位仙翁老道,衣着褴褛,三次在杏花村的“醉仙居”酒店饮酒,巧吐芳香,清水成酒,变古井为神井。不管传说是真是假,这里的井水确是味如醴,甘馨清洌,取水酿酒,馥郁芬芳。到了盛唐,“杏花村里酒如泉”、“处处街头揭翠帘”,这里成为酒文化的古都,一直延续至今。

更为巧合的是,这里的杏花恰在清明时节绽放。据记载,这里的杏花平均开放日期为4月6日。众所周知,杏花开放的时间与气温、降水有着直接的关系。虽然在公元11世纪左右,中国的气候经历了一次快速变冷的过程,但数据显示,晚唐的平均气温高于现在的平均气温。由此推断,晚唐时杏花开放的时间应比现在提前几日。而在南方,“二月杏花八月桂”,杏花开放时间与清明时节相距较远。

有酒有花,这里似乎和杜牧诗中的“杏花村”完全吻合。不仅如此,虽然现在的杏花村地处黄土高原,降水较少,但在唐宋时期,这里气候湿润,森林茂密,降水丰沛。“清明时节”大有“雨纷纷”的可能性。因此,在很多人的心中,山西的杏花村就是“牧童遥指”的那个。

迹以名传饮誉天下

“郡楼高出秀山门,古迹今时不可论。杜牧当年有名句,独唱城外杏花村。”记载在清朝《杏花村志》中的杏花村位于安徽池州(古称贵池)秀山门外。

“诗因景而灵秀,景因诗而名重”。贵池的杏花村原本不过是几间“沦为荒烟野草之中”的酒肆,毫无名气可言。据传唐朝会昌年间,杜牧被委任为池州剌史,春游府城西杏花村,写下了这首富有江南风情特色的艺术杰作。而正是杜牧的千古绝唱才让池州名播青史,饮誉天下。之后,“十里烟村一色红,村酒村花两共幽”的池州杏花村经过不断修建,村内茅屋酒帘,亭台楼榭,十里杏花灿若红霞,成为历代仕宦文人赏花沽酒之地。至清代整个杏花村已形成一片方圆10余里古色古香、风景如画的名胜古迹区,有闻名遐迩的古“杏花村十二景”,即:平天春涨、铁佛禅林、白浦荷风、黄公酒垆、三台夕照、桑拓丹枫、栖云松月、西湘烟雨、昭明书院、茶田麦浪、杜坞渔歌和梅州晓雪。

很多人都认为此杏花村即彼杏花村,其中很大的原因在于有大量史书的记载。据《广舆记》载:“池州古迹日‘杏花村’,在府城秀山门外。杜牧诗‘遥指杏花村’即此。”《江南通志》载:“杏花村在(池州)府秀山门外里许,因唐杜牧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得名。”不仅如此,在我国,为村立志的可谓凤毛麟角,而《杏花村志》却被收入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丛书——《四库全书》,可见其文学和历史价值。

踏访池州杏花村之风光,只见竹篱不假,桥也仍在,河上帆船缓缓行驶,向北航行,即可进入长江。黄公古井,刻有“黄公广润玉泉”六字,坐落在郁郁葱葱的树林里,似烟非烟的纷纷细雨,红杏枝头挑出迎风招展的酒旗,花香混合着酒香,真是景不醉人酒醉人,酒不醉人人自醉啊!

往事千年如烟如梦

杨柳依依,小桥流水,樵歌牧唱,分外诱人。北宋苏轼贬谪黄州路经此处,意外地见到了隐居于此的友人陈季常。此后,他曾三次来杏花村饮酒赋诗,尤其是他撰写的《方山子传》,将此处记入其中,脍炙人口,流传千古。明清诗人也多有诗赋。清乾隆皇帝曾御赐巨匾“杏花古刹”于村庙。这受到文豪和皇帝眷顾的地方便是处于洛阳至黄州的要道上的歧亭。

其实,让这里远近闻名的另有其人。“弯弓片战作男儿,梦里曾强与画眉。几度思归还把酒,指云堆上祝明妃。”杜牧的《题木兰庙》为他任黄州刺史时登木兰山为木兰庙所题。而从黄州到木兰山,必经过歧亭的杏花村。赶路遇雨,又值清明,心生郁闷,欲借酒消愁,从而作诗一首……这一切是那么的合情合理。

那么,歧亭的杏花村有“酒”吗?这里流传着这样的话“三里桃花店,四里杏花村,村头有美酒,店里有美人。”这里的酒被称为“黄酒”,因其颜色发黄而得名。有记载曰:“纯以糯米酿者,其曲内无血肉品,故酒味最醇。漉净余滓,入瓷瓮固封贮之,经年色黄,味尤美。”

“杏花村里酒旗风,烟重重,水溶溶,野渡舟横,杨柳阴浓……”更值得一提的是,宋朝诗人谢无逸路过此地杏花村之时写下的诗句与杜牧的《清明》是何等的相似!往事越千年,曾经的陈髓杏林隐逸,苏子四访五咏……如烟如梦。那些风干了的翰墨,依旧幽香缕缕。牧童骑黄牛杜牧诗汾阳

除了山西汾阳、安徽池州、湖北歧亭外,较著名的杏花村还有南京的“金陵杏花村”、《水浒传》中梁山脚下的杏花村,徐州丰县曾有99家酒罏的杏花村等等,但大多没有前三者有名气。

三个杏花村,与诗中相似之处甚多,也都有其他诗词、文献佐证,到底哪个才是真正的牧童所指?其难度堪比《西游记》中的“真假猴王”。但我们仔细分析《清明》一诗,不难发现其中的蛛丝马迹。

诗的前两句大多没有异议,诗的后两句才是通往杏花村的“钥匙”。

杜牧的诗山行范文第2篇

凡举杜牧文集,其为兵事章文尤为剀切精当,纵横奥衍者,莫过于其论谏之文。杜牧于文中对于其时唐代屡经离乱,藩镇纷起,戎夷内侵的局面进行了详细的论证和谏言,并以所注文和所序之兵家要旨,于当时北方及中原局势进行切实的考察和论证,提出合理的意见和平乱措施,以干谒重臣,谋求经纶之要旨。其中《罪言》、《原十六卫》、《守论》皆为传世之文,而精论时局,为后人所叹服。

1.杜牧集论述文中的清藩思想:《罪言》

杜牧集《罪言》之所述,是针对中唐敬宗、宣宗之时河湟叛而复离,边将擅制的局面所提出的归复河山之道,具有挽救时局,赞画方略的性质。wWW.133229.Com而杜牧毕生沉论于下僚,胸中志略虽抒之于简册,始终未能脱略于文人立身的思想观念,故而在其开篇即言道:“国家大事,牧不当言,言之实有罪,故作《罪言》”。尽管胸中才略无法悉数发挥,但杜牧还是为国家之事而呐喊疾呼,并贡献出自己的才华和心力。在《罪言》中他就当时的政局和乱离写道:“呜呼!运遭孝武,擀衣一肉,不败不乐,自冗中拔取将相,凡十三年,乃能尽得河南,山西也,洗削更革,罔不顺适,唯山东不复,亦再攻之,皆不利以退,岂天使生人未至于帖泰耶?岂其人薄未至耶?何其艰哉!何其艰哉!”这不仅是对于国事的忧愤与不平,也是诗人内心深处爱国情感的自然流露和反映。杜牧在文中提出了所谓“悉使生人无事”的上中下三策,上策之道备述教明政治,内修法令以实现自强,修仓禀、实甲兵、选贤任才,使其各安于其所,“如果不自治,是助虏为虐,环土三千里,植根七十余年,复有天下阴为之助,则安可以取”,是靖内以修明,徐图缓进的长远之计、深思之策。而中策之所成,则是以急进勇攻为主,提出“取魏”,魏即魏博,系河北三镇中粲骜不驯而积骠悍之心数十年者,节度使反而降顺者数之。杜牧之《罪言》所论策,即以削平河北三镇为要务,然而杜牧并不急于对魏博三镇邃动刀兵,而是主张先重后轻,各个逐灭。他根据当时的地理形势分析道:“中策莫如取魏。魏于山东最重,于河南亦最重。何者?魏在山东,以其能遮赵也,既不可越魏以取赵,同不可越赵以取燕,是燕、赵常取重于魏,魏常操燕,赵之性命也,故魏在山东最重。魏博传五世,至田弘正入朝,十年复乱,更四姓,传十世,有州七。”

杜牧针对日弊积久,势重难返的局势,提出了“先取魏,后图河北”的方略,而河湟之平定,略如牧言,杜牧之所言下策为“浪战”,即《孙子》所极力否定的“不计地势,不审攻守”,任意地采取军事行动和虚托民力。这对于收复河湟显然是极为不利的:“山东之人叛且三、五世矣,今之后生所见,言语举止,无非叛也,以为事理正当如此,沈酣骨髓无以为非者”。由于长期的割据和叛乱,其悖风已习以为俗,故不可邃复,而又不可一战而定,故忌浪战。杜牧之为非言,实屈苦心孤诣,欲为国家划谋而不可得,故投制干谒而表奏宰辅以冀得用,又不敢直抒胸臆,惟以曲意微言以进,用心良可嘉也。故《新唐书》本传云:“牧追咎长庆以来朝廷指置之术,复失山东,巨封剧镇,所以系天下轻重,不得承袭轻授,皆国家大事,不当位而言,实有罪,故作《罪言》。”这是对于杜牧投效制策之心的真实写照,由此可见出杜牧爱国之忱和报国之拳拳心眷。

2.杜牧集论诗文中的制策思想:《原十六卫》

唐制承隋,自高文肇立,即以隋制律典章为依据而立唐家规制。后由于兵乱纷割,托逐下移,藩将秉财赋节度军戎之权,遂不来朝,裂土以抗。杜牧针对唐室虽然立志恢复,却不能从根本上取消藩镇之制的政治局面,奋而提笔写下了《原十六卫》,以太宗旧制规谏唐帝序次文武,掌制机枢,以实现统一局面。文中广引开国之典,以为论据,冀能可复。

杜牧的诗山行范文第3篇

杜牧,字牧之,京兆万年人(今陕西西安)生于803年,死于853年,二十六岁中进士,先在江西、淮南等节度使手下为幕僚,十年后内迁为京官,又受人排挤,出为黄州、池州等地刺史,后又一度内调,官终中书舍人。

杜牧原有恩济苍生的大志,他的政治理想是恢复盛唐洽世,他希望国家能安定统一,他反对藩镇拥兵作乱,反对吐番、回纥入侵,反对统治阶级的苟且偷安,为此他读书注意“治乱兴亡之迹,财赋兵甲之事,地形之险易远近,古人之长短得失”。他的《阿房宫赋》用赋体形式对秦亡的历史教训做了深刻总结,并提醒人们要牢牢吸取这一前车之鉴,“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这显然是对当时摇摇欲坠的唐王朝提出当头棒喝。同时杜牧尤喜论兵,有《战论》、《守论》等篇,并为《孙子》作注。但是,政治理想不能实现又给他带来深沉的苦闷,他晚年离别长安赴池州任刺史时曾说“欲把一麾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陵”,深刻地揭示了他将要到遥远的地方去任职之前登上乐游原,凭吊唐太宗陵墓时,向往贞观之治而又无法实现时的苦闷心情。又因为他出身于世家大族,久经宦海浮沉,所以也有借酒浇愁放浪形骇,纵情声色的一面,“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悻名,”是说自己一事无成,只在歌妓生活的青楼之中留下一个薄情负心的名声,这话虽为自我解嘲,但也不难看出这正是他放纵沉沦的写照。

杜牧既有政治才干,又懂兵法,只是因为晚唐主昏政乱,致使他徒具“相才”(《唐诗谈丛》)而未能大用,只能把满怀抱负和一腔愁绪倾注于文学作品之中。他在文学创作中是个多面手,“有唐一代,诗文兼擅者,唯韩、柳、小杜三家。”(《北江诗话》卷二)他与韩愈、柳宗元一样,既善赋诗,又工为文。不仅如此,杜牧还精于绘画书法,曾临摩过顾恺之的维摩像,米芾称赞其画“精彩照人”;其《张好好诗》行书真迹流传至今,后人认为“深得六朝人气韵”(《渔洋诗话》引董其昌语)。

杜牧是晚唐著名的诗人,他用毕生的精力写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篇,其中绝句不但占有相当数量,而且艺术成就最高,也最为后人所欣赏。清人吴乔说:“杜牧诗,惟绝句最多风调,余不能。”(《围炉诗话》)杜牧的五七言古风和七律多叙事述怀之作,有较强的现实性和艺术性。如《感怀》长诗,谴责朝廷对藩镇的姑息政策,同情人民所受的苦难,自抒报国胸怀,有深刻的思想意义。但是,杜牧的七言绝句最为人所称道,他的绝句反映面较广,有表现人民疾苦的如《题村舍》;有抒写怀才不遇的如《赠渔父》;有讽刺帝王淫奢生活的如《宫人塚》;有向往自由和爱情的如《秋夕》等。

杜牧的绝句,无论是借景写情,还是吊古抒怀,其风格都可用“清新俊逸”来概括。写景和咏史这两类绝句,诗人都写得十分出色,工巧精致,风格俊爽,文笔流转,词彩清新,蕴藉有味;在语言运用上尤见工力,清新流畅,自然凝练,有很多脍炙人口的佳句。这些诗表现了他才气的俊逸,思致的活泼。当然,诗人也有消极颓废之作,反映他郁闷失意,流连酒色的生活情调。

一、抒情写景诗。

他不但能写出眼前的优美景色,往往还能即景生情、流露出对时事的忧伤。诗人的写景绝句,大都画面鲜活,情意浓深。有如技术高超的摄影能手,以鲜明的形象表现出大自然的蓬勃生机,给人以美的启迪和享受。

如《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丰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山行》这首诗写山行所见之景。首句说:“远上寒山石径斜”。“远上”见出山路的高远。“寒山”暗点秋光,为下文枫叶红作铺垫。“石径”是人工铺治的栈道,为下文的“人家”伏笔。次句说:“白云生处有人家”。白云生处正是山之深处,几户人家便生活在那云遮雾掩的僻静地方。这对一个在官场中不甚得意的人来说,自然有很大的吸引力。诗以“斜径”、“人家”作为淡淡出现的背景,使得整个画面错落有致,远近配合,浓淡相间。然而更为迷人的还在后面。第二句的“生”字特别传神,仿佛让人看到白云在冉冉升起浮动。有的本子又作“深”字,把动词换成形容词,顿使全诗黯然失色,因为“深”字只不过写出了白云的浓密幽深,却难以描绘出白云的动态,更不能唤起人们的遐想。“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秋日枫林,红叶覆山,又恰在晚霞辉映之下,更增一层红润的光泽,所以赛过二月鲜艳的“红花”,引得诗人停车驻足把玩。诗人所写的秋景与春色具有同样的魅力,把经霜枫叶与二月春花巧妙地连在一起,唤起了人们对春光的丰富联想。这首诗写秋景不仅没有衰飒之气,而且是一片红火热烈景象,这也正体现着杜牧诗风的“俊朗”、清快流转。“坐”是因为的意思,因爱枫林晚景而停车。一说“坐”为坐赏,“晚”指观赏之久而至晚暮。这首诗虽然只是即景写景,没有什么更深的寄托,但它写出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情趣,这是对秋光的一种赞美,通过赞美深秋红叶,表现了诗人高洁兀傲,不同凡俗的情怀。

再如《齐安郡后池绝句》:“菱透浮萍绿锦池,夏莺千啭弄蔷薇。尽日无人看微雨,鸳鸯相对浴红衣。”

画面上有“菱”和“浮萍”编织成的“绿锦”,又有鸳鸯身披的“红衣”,色彩是多么绚烂;菱叶“透”浮萍,夏莺“弄”蔷薇,鸳鸯“浴”红衣,动作是多么鲜明;“尽日无人”,环境又是多么清幽。诗人赞赏夏日生趣图的形象油然而生。

杜牧的写景绝句中更多的是寓有感慨,蕴藉有思致,耐人寻味。

如著名的《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此诗以清新秀丽的笔调,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江南春景图:树茂花美,娇莺长啼,水村山城,酒旗斜矗、庙宇楼台、烟雨凄蒙,这都是典型的江南春色。而在莺啼之前冠以“千里”更写出春色无边的气势。明人杨慎认为“千里”不合情理,妄改为“十里”,实在是不懂艺术真实的荒唐之论,而在寺前冠以“四百八十”,字样,更突出了江南寺庙之多。这种描写还有一种暗示作用,南朝的寺庙虽然留下来了,但是南朝政权不是早已化为乌有了么,它灭亡的原因是什么呢?也许正是它太崇奉佛,建的寺庙太多了的缘故吧。细玩结尾一句,从“多少”二字还是能体会到诗人的感慨的,意思是当年建造寺院者是何等显赫,而今又在何处?诗人面对江南的春光,自然会有今昔盛衰之感。诗人另有《杭州新造南亭子记》一文,对那些巧取豪夺者为了“买福卖罪”而大兴寺院奉佛表示愤慨,对武宗朝禁佛毁寺之举表示赞赏,对南朝梁武帝“舍身为僧奴,至国灭饿死不闻悟”的愚昧表示谴责。把诗与文联系起来看,诗人感慨兴亡的微意便不难体味了。所以这首绝句表面写景,但暗喻咏史,借暗写南朝诸政权因为崇佛而纷纷灭亡的事,来暗喻唐王朝当今崇尚佛老的弊政,使这首诗情画意的绝句更富有弦外之音。

如果说这首写景绝句命意十分隐蔽,那么《泊秦淮》这首写景绝句的命意就十分明显了。“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全诗只有第一句是着意写景,寒水和岸沙被烟雾和月光笼罩着,这不但是秦淮河景色的真实写照,而且还透露出作者的惆怅心情,而“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虽也是眼前之景,但作者将它放在诗中,显然为了抒发自己忧国伤时的情怀,听到这些歌女仍在麻木不仁地吟唱陈后主所作的亡国之曲“玉树后庭花”不禁感慨万分,他的矛头显然是指向那些醉生梦死,贪欢买唱不顾国家命运的当权者,借景抒情的倾向十分明显的。

再如《齐安郡中偶题》:“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诗写黄州秋天傍晚所见之景。一二两句描绘黄昏落日时分的特有景象:在溪桥上所见落日只有“两竿”高,将要贴近地面了。人们习惯说“日上三竿”,这里却移用来形容落日,化为“两竿落日”,出语脱俗惊人。再看在轻烟似的雾气中溪岸的柳树,模糊隐约,成为“柳影”。人说“一缕轻烟”,诗人偏说“半缕轻烟”,越发形容那水雾的轻袅若浮,若断若续。这两句对偶极工,用语极巧。就在这迷茫朦胧的秋天傍晚,蓦地吹来一阵西风,那在水中早已感受到了秋寒威胁的绿荷只得以背相对了。诗人赋予绿荷以人的感情,所写既有姿态,又有爱憎。“相倚恨”状荷叶之茂密,用互相倚偎来抵抗秋天带来的寒意,表现出它们对秋风的憎恨。而当西风肆虐,一阵又一阵地袭击绿荷时,它们便“回首背西风”,这是风翻绿荷之状,又表现了绿荷不畏强暴的姿态。写的是绿荷,我们却分明看到了诗人的形象。诗人曾自诉“吊庆参请,亦多废阙”,“俯仰进趋,随意所在,希时徇势,不能逐人”,“自顾自念,守道不病,独处思省,亦不自悔”(《上李中丞书》),诗人不肯趋炎附势的自白也就是背对西风的绿荷的最好注脚。这类写景抒情寓慨融为一炉的绝句含而不露,意境绵邈,有着强烈的艺术表现力。

杜牧的这些七绝清新,别致,不落俗套,有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他的诗句,绚丽多彩,但又十分流畅,十分自然,如水到渠成,没有故意雕饰的痕迹。更重要的是他的七绝,总是以生动而含蓄的形象,优美而深远的意境取胜的。这些特色也体现在杜牧那些“咏怀古迹”的“史论诗”中。

二、咏史诗。

他的咏史诗,一般都有较强的思想内容,和他的《阿房宫赋》一样是为了让人们从中吸取历史教训,因而都能抓住最富有典型意义的事件来加以生发,有的还能结合议论,点明主旨,具有较强的史论色彩。他的咏史绝句不仅数量多,而且涉及面广,他往往撷取史实的一两个典型情景,评论其得失,表示今昔之慨。诗人的爱憎有时直接道出,有时则通过形象自然地流露出来,总之,他能根据不同的人和事采用不同的写法,绝不雷同。

如著名的《过华清宫绝句》第一首:“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这是一首讽刺唐玄宗奢侈腐化的咏史诗。玄宗和杨贵妃在骊山建立了华清宫,杨贵妃爱吃鲜荔枝,玄宗为了讨她的欢心,就命令从四川等地乘快马日夜兼程为她送荔枝,很多人与马跑死在路上。这首咏史讽刺诗抓住了这一典型事例,又描绘了这样一个典型画面,人们远远望去,只见骊山顶上花团锦簇般的宫殿一道道大门突然依次地打开了,人们那里知晓发生了什么大事呢,只有贵妃在山顶上望着山下一匹卷起红尘的飞马破颜一笑,因为她知道,这是她喜欢吃的鲜荔枝送来了。这首诗以小见大,通过送鲜荔枝这一小事,深刻地揭露了唐玄宗和杨贵妃不恤民情,只图一己享乐的腐败政治与靡烂生活,这正是导致安史之乱的内在原因。在艺术手法上,此诗又极为含蓄,它并未加任何评论,也没对转运者疲于道路,死尸枕藉的悲惨场面做任何描写,他单单拈出“一骑红尘妃子笑”这一特写镜头来,让人们在滚滚尘烟和破颜一笑这含蓄的对比中,生发广泛而深刻地联想。该诗不着一字议论,就把他穷奢极侈滥用民力的昏庸荒淫揭露无余,这“妃子笑”的后面含有多少人民的血与泪!又如《汴河怀古》,诗人途经汴河,想起曾经在此动用几万艘以锦为缆的大船游幸扬州,以及更早的西汉大造宫室的梁孝王,他们当年不可一时,如今岂不是烟消云散了吗?

见微知著,杜牧通过一件小事却反映了历史上一个重大的事件,一滴水映现出大千世界,融写景、怀古、论政为一炉,给读者以极深刻的印象。

诗人也借咏史以寄托他对清明政治的向往。

《题魏文贞》曰:“蟪蛄宁与雪霜期?贤哲难教俗士知。可怜贞观太平后,天且不留封德彝。”

唐太宗采纳魏征的意见减轻赋税,达到“天下大治”,因而感叹说:“此征劝我行仁义”,“惜不令封德彝见之”(《新唐书.魏征传》)。杜牧就此事写诗,以生在夏天的蟪蛄(蝉类)哪知冬天的霜雪为喻,说明贤哲不被俗士所知,可惜当时反对魏征的封德彝死得太早,不曾见到贞观年间的太平景象。诗人赞美贞观之治,显然是对现实政治的不满。

在咏史诗中最具特色的是诗人敢于发前人所未发,独具慧眼,表现了独到的胆识。

如《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项羽兵败垓下而悲壮自刎,历来赢得人们的同情,可是杜牧却翻出新意,认为胜败为兵家常事,能在失败中崛起才称得上英雄好汉。

就艺术性而言,这类咏史诗虽有新意,富于启迪,毕竟过于直露,缺少余味。这里值得一提的是《赤壁》诗,其戏剧性的形象十分感人:“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诗人从沙滩上偶尔捡到折戟,磨洗一番,认出原来是经过六百余年风浪冲击剥蚀的赤壁大战的遗物。一二两句平平淡淡,似无深意,第三句却从反面设想,周瑜破曹是靠东风烧曹军而取胜的,假定没有东风之便,周瑜打了败仗将会有什么结局?真是问得出奇教人意外。第四句答得意味深长,出现在曹操住的铜雀台上的将是大乔和小乔,启人遐想——二乔不是普通美女,一个是孙策夫人,一个是主帅妻子,她们的命运与孙吴的存亡息息相关,胜则安享富贵,败则沦为奴婢。那二乔将被掳掠到铜雀台上供曹操享乐了。这首诗精彩之处不在前两句,恰在三四句的议论,不仅是论史,而且表现诗人自负不平之气。周瑜在赤壁打败曹操,是借东风之势用火攻。三四句强调了东风的作用,自然对巧用天时的周瑜有肯定之意。但这肯定是用假设一种相反的情况来表现的,意蕴就不是单一的肯定了。其中还含有“赤壁的腮利是适逢天缘,周瑜的才能不过如此而已”的意思。诗人反面落笔,含蓄有致,通过富于戏剧色彩的想象,把赤壁大战关系吴国命运的重要性表现了出来。如果不是作此衬托,而是正面叙述描绘,真不知还有什么诗的味道。杜牧好议政论兵,颇有抱负,但却无从施展,也流露出一些生不逢时的抑郁不平之气。这首《赤壁》堪称咏史诗的杰作。

杜牧的诗山行范文第4篇

深秋时节,杜牧看到弯弯曲曲的小路一直通向远方。在白云下面有人家,杜牧从村子口走过,小狗看到杜牧以为是坏蛋,就“汪汪汪”地叫起来。杜牧停下车来看到了枫叶飘下来,闻到了清新的空气,真是舒服极了。被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的红花还要红。火红火红的枫叶扑上了厚厚的霜。在这么美好的秋天里,杜牧真是不想走开啊!但是天色已经晚了,杜物必须要赶回家了。

看到这么美丽的秋天,杜牧提起笔来写下了《山行》这首诗。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杜牧的诗山行范文第5篇

在唐代,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到一个前所未有的辉煌灿烂的阶段。整个文坛出现了百花盛开、全面繁荣的局面,各种文学体裁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其中诗歌最盛,犹以盛唐为最,可谓“盛唐气象”。但随着唐王朝土地兼并的加剧,社会矛盾又趋于激化,加之玄宗日渐昏庸,沉湎声色,任人失当,终于在八年“安史之乱”中一蹶不振,落得个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倾轧,政局急转直下,面对唐王朝由盛而衰的残酷现实,诗人的浪漫豪情再也找不着了,他们带着理想前途的无法实现、人生失意的痛苦和对光明的执着追求不得不对现实社会作一个深沉的反思。

杜牧的诗歌声誉很高。前人评为“风格俊爽”(胡应麟《诗薮》)、“情致豪迈”(《新唐书·杜牧传》)、“雄姿英发”( 刘熙载《艺概》),这是诗人超逸的才华、洒脱的个性和热烈的情感相融洽的产物。但他成就最高的应属咏史诗,咏史诗历代都有,但中唐后期至晚唐大量出现,成为一种值得注意的创作倾向。从刘禹锡,李贺到杜牧,李商隐,胡曾等,都以咏史著名,他们或借古讽今,或咏史抒怀,大都情调悲凉。但杜牧是入世的,不是出世的,时刻昂扬着积极进取的时代精神,以国家之兴亡,为匹夫之已任。唱的是一首“哀民生之多艰,叹国运之衰微”的忧国忧民之歌,所以,他的咏史诗的思想内容主要体现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注时事,忧国忧民

杜牧所处的晚唐,是个内忧外患日趋严重的时代,针对当时藩镇割据、国家不安的情况下,杜牧早就有了一个清醒的认识。他认为国家要统一,天下要太平,必须做好两件事:一是平定藩镇叛乱,拯救万民于水深火热之中,一是反击异族入侵,收复河湟失地,他在《感怀诗》中大声疾呼:“蟠联两河间,烬萌终不弭”。安史之乱虽然离去,但是它的余烬未灭,战火就象冬天的草根,春天一到,它又蓬蓬勃勃漫延起来。你看“号为精兵处,齐蔡燕赵魏。合为千里疆,争为一家事。逆子嫁虏孙,西邻聘东里,急热同手足,唱和如宫徵”(《感怀诗》)。那些拥兵自倨的藩镇节度使或父子兄弟相承,或部将擅立,财政上截留本地赋税,拒不上供,军事上蓄养重兵,或互相攻占,实行吞并。或互为声援对抗朝廷,早已不把皇帝放在心上了。他们已经“法制自作为,礼文争僭拟。石阶螭斗角,画屋龙交尾。署纸日替名,分财赏称赐。刳皇欷万寻,绵垣叠千雉”(同上)。这些地方官僚集团,已经各自为政,形如诸侯小国。自行立法,各种礼节凌驾皇帝之上,居室竟然也雕龙画凤,俨然皇宫气宇,城壕的挖掘,城墙的修建也超过了皇宫的规模。但是这一切那些“凶门爪牙辈”都“穰穰如儿戏”(同上)。

总而言之,杜牧作为诗人兼封建官僚时刻关注着时事的变化,面对这种狼烟四起,小人逐鹿,奸宦得道,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政治局面,对于位卑职小,既忧国又忧民的杜牧,只好掩卷长叹,长使英雄泪满巾了。

二、借古喻今,寄厚望于君主,同时表达了对报国无门的强烈不满

杜牧在关注时事的同时,还不断为这个乱世开出济世良药,借古喻今,希望引起统治阶层的重视。同时对自己理想无法实现,报国无门表示了极大的愤慨。

“细腰宫里露新桃,脉脉无言几度春。至竟息亡缘底事,可怜金谷堕楼人。”(《题桃花夫人庙》)

作者在这里拿两个女人两相对照,写得非常含蓄,不作褒贬,不置可否,读者如拿息夫人忍辱苟活,还居然为灭国祸首生了两个儿子和绿珠刚烈、敢于用生命与邪恶势力抗争一对比,真是其言未出,其意已明。作者是否在这里要告诉当今圣上“美人一笑倾人国”的历史教训就不得而知了。远的不说,当朝先祖就有过为讨美人欢心,不惜从岭南千里迢迢,日夜兼程运荔枝到京都,落得“红尘一骑妃子笑,渔阳鼙鼓动地来”吗?谁知道,统治阶级沉缅声色,不理朝政,大权旁落,而为了保住自己的君主地位,却去求神拜佛,标榜君权神授,竭力宣传唐宗室为老子后裔,并编造了一系列“老君子孙当治世”之类的谣言,掀起了崇道之风。靡费了大量的财力物力从事神仙方术,在全国范围内设立道观,还特设弘文馆,置博士学生,令习《道德经》,并以此作为考试的内容之一。杜牧对此事多有褒贬:“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江南春》绝句)。这首诗看上去好似写景抒情之作,实则借南朝之史实讥评时弊,对封建统治阶级极尽讽刺谩骂之能事,不信,南朝的昨天就是我们的明天。

三、大加挞伐封建统治者荒淫腐朽,无情地嘲弄那个朝代的必然灭亡

相关期刊更多

小学生作文辅导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现代语文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山东省教育厅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