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杜牧

杜牧

杜牧范文第1篇

没有杜牧,江南,该是何等的寂寞?就如淋沥的细雨中,没有油纸伞的古朴,从而缺乏一种古诗的典雅;就如长长的小巷里,没有一架紫藤萝,从而缺乏一种绿意荡漾的清新;就如断桥边,没有如烟的细柳,从而缺乏一种吴侬软语的娇媚。

江南,是幸运的,在长久的沉寂之后,迎来了青衣飘飘的杜牧。

江南女儿,也是幸运的,在长久的冷寂之后,又重现了青春的颜色。

那时的江南,一定是寂寞得很久了,寂寞得连西湖的水也泛不起一点涟漪。那时的江南,已经没有了丝毫的浪漫,江南采莲的曲子,已经凋谢在寒冷的池塘里;吴越争霸的战鼓,已半入江风半入云,渺茫难寻了。至于西施浣衣的样子,已经在传说中流向岁月的天尽头,白云的深影里。当然,包括当年的丝竹,当年的歌舞,当年的风流潇洒,都已经如周郎的微笑,隐入历史的硝烟中。

江南,太寂寞了,寂寞成一池浮萍,连红叶也舞不起一点声音。

就在这时,杜牧来了,在清明时节前后,嫩草如诗的日子里,一匹马,一身长衫,外带一支笔,踢踢走过丝雨江南,走过杏花如雪的江南,走过四百八十寺的江南,举一举杏花村的佳酿,饮醉了清明时节,饮醉了自己,也饮醉了唐诗。

醉后不知故乡远,错把江南做故乡。

从此,江南,收容了一颗漂泊的诗魂,也收容下一片灵秀,一片浪漫。

在江南行走,杜牧一定是风神潇洒志气昂扬的,因为,他终于寻到了自己心中美的极致,诗的栖息地。在江南,杜牧一定是心情舒展眉宇青葱的,因为,长久的失落后,他找到了心灵的归宿和安慰。

二十四桥的夜晚,月光如昼,桂香如梦。秋来的江南,依然山温水软,草木含春。“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江南,就适意于洒脱地生活,诗意地游走。小杜,深得江南三味。

春风十里,柳丝飘飘,有哪一缕春风,美得过江南?有哪一处女儿,轻浅一笑,婉约过江南?

多少人啊,走过江南,但匆匆的脚步,踏过满地红尘,怎能领略“烟笼寒水月笼沙”的婉约?怎能体会到“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的繁华?怎能领略“村连三峡暮云起,潮送九江寒雨来”的神妙?只有杜牧,一身长衫,飘然地走过江南山水,把自己的欢笑,自己的歌吟,留给江南,留给江南的天空和湖面,还有山水楼台。同时,也把江南留给岁月。

在烟水渺茫的江岸,在细柳如眉的亭旁,总有风吹过,总有诗人的脚步走过,这些,江南记得,竖行的方块文字也记得。

当诗人漫步江南时,多少丝管,多少弦竹,在夜月下悠扬;多少忧伤,让一个沉沦历史的书生,怆然泪下。

不是爱风流,似被红尘误。

诗人并不想隐居入江南山水,诗人并不想在二十四桥的箫音中沉醉。“江南好烟月,门系钓鱼船”“霜叶红如二月花”,这些美妙,也不能让诗人沉醉。所有的音乐,所有的云烟风月,并没有遮住诗人的眼睛。

诗人站在高山上,站在红楼上,日日凝目而视,翘首企盼,在等待着一个时代的到来,等待着万民欢乐的和谐盛世到来,“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欲把一麾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陵。”诗人总是心有不甘,在晚唐的夕阳残照中,遥望着太宗所开创的盛世,万民同乐,百国来朝。可是,诗人失望了,心冷了。天边,夕阳西下,一片暗影茫然。

在一声长叹中,诗人走入江南。

所有的肮脏,所有的红尘,与江南山水,与江南女儿相比,是如此不堪,如此腌脏。

“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诗人轻轻叹息一声,定格在江南的烟雨中,静静地观看着,看“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的美丽;看“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的轻歌曼舞;看江南女儿在月夜里一把凉扇,笑扑流萤的娇憨情态;看扬州烟水,秦淮月光。

江南,安慰着诗人。

诗人,沉醉于江南。

(选自《渤海早报》)

散文包

杜牧范文第2篇

1、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2、青春留不住,白发自然生。

3、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4、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

5、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

6、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7、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8、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9、多情却是总无情,唯觉尊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10、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11、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1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销二乔。

13、多情却是总无情,唯觉尊前笑不成。

14、草色人情相与闲,是非名利有无间。

15、莫言名与利,名利是身仇。

16、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17、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8、借问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19、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20、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

杜牧范文第3篇

杜牧生在唐朝,这是他的幸运,盛唐繁华羡刹了无数后人。然而,杜牧也有他的不幸:他生在了腐朽败落的晚唐。藩镇割据、宦官弄权,这些都让宰相之子、高中进士的杜牧在仕途上步履维艰。于是,便有了“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便有了“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也便有了李商隐“刻意伤春复伤别,人间唯有杜司勋”的感慨。

两技仙桂一时芳

杜牧生在唐代都城长安,他的祖父杜佑是德、顺、宪的三朝宰相,所撰《通典》是我国第一部记载历代典章制度的巨著。关于当时的杜家,长安有句民谚说:“城南韦杜,去天尺五。”而最令杜牧念念不忘的就是“旧第开朱门,长安城中央。第中无一物,万卷书满堂。家集二百编,上下驰皇王”,可见其家世之显赫。高华的世族门第,深厚的家学涵溶,给予杜牧一生的价值趋向及政治追求以极大影响。

然而,命运就是这样变化无常,从十岁起,随着祖父、父亲的相继去世,杜家无可奈何地走向衰落。惨痛的生活变故,深深衬示出人生的荒诞与冷酷,它不仅给心高气傲的杜牧以强烈的人生挫折感,同时也化成了他力学求仕、重振家门的巨大动力。杜牧少年时便博览群书,特别致力于历史的“治乱兴亡之迹,财赋兵甲之事,地形之险易远近,古人之长短得失。”他不仅满腹经纶,而且又胸怀经邦济世的高远志向,充满了忧国忧民之心。因此,他把眼光投向历史,投向社会现实,指谪历史与现实的弊病,关注着民生疾苦和社会弊端。他曾写过《罪言》、《论战》等有关政治、军事的论文,曾注过《孙子》十三篇,还多次引古论今地给当政者写信议论政治、军事方略。在二十三岁就写下了著名的《阿房宫赋》,详尽而沉痛地论述了天下兴亡之道。

大和二年,杜牧26岁进士及第。皇榜之后,他给长安的朋友写了一封信,信中说:“东都放榜未花开,三十三人走马回。秦地少年多酿酒,却将春色入关来。”可见,杜牧当时心情舒畅,满面春风,好像春色也被他带进了长安。

这个春天确实是属于杜牧的,因为他在同年又登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以第四等及第,名振京邑。按照惯例,新科进士要到曲江游耍。这时的杜牧顾盼生辉,一举手,一投足,都才情万种。他们一行三五人来到曲江寺院,碰见一位打坐的僧人,攀谈起来。僧人便问杜牧姓名,杜牧得意地报上大名,心想“天下谁人不识我”,满以为僧人会大吃一惊,谁知这位僧人面色平静。同去游览的人夸赞杜牧考试连中,和尚看了看杜牧笑着说:“皆不知也。”杜牧因为和尚不知道他的姓名而感到惊讶和失望,就在寺院的墙壁上题了一首诗:《赠终南兰苦僧》“家在城南杜曲旁,两枝仙桂一时芳。禅师都未知名姓,始觉空门意味长。”这首诗表明了杜牧放浪不羁的性格特点,同时也表明了他的才学与哲思。

十年一觉扬州梦

晚唐政治腐败,现实黑暗,杜牧只因“性情耿介”,“刚直有奇节”,不愿媚事权贵,在李党之首李德裕的排挤下,不得升迁。杜牧本以为可飞黄腾达,青云直上,取得很高的政治地位,而等待着他的却是几乎终生的幕僚生涯与远守僻郡。他那“邪佞每思当面唾”的直率性格,以致于使他“清贫长欠一杯钱”,日子在柴米油盐的催逼中勉强为继。杜牧看不到自己的前途与希望,不能用积极的态度来把握自己的命运,而是以一种借酒消愁,纵情声色的消极态度来表达的自己的矛盾心理。

熟读史书,看透时局,杜牧无法力挽狂澜,只得无奈将一腔悲愤交于酒肆。对于杜牧而言,饮酒成了疗伤祛痛的乐事。在他的诗中描写饮酒的诗句也最多,有“幽人本多睡,更酌一樽空”的百无聊赖,有“生前酒伴闲,愁醉闲多少”的惆怅苦闷,有“细算人生事,彭殇共一筹”的难得糊涂,他在酒中找到了精神寄托和平衡。

杜牧不仅以饮酒来对这个腐败的社会进行消极抗争,同时也以一种不拘细行,放纵的生活行为来傲视人生,以纵情声色来掩饰自己孤寂的灵魂。这时的杜牧三十一岁,于当年年轻气盛,金榜题名的二十一岁相差了一个年龄段。但是,他忧国忧民的抱负却在扬州这一片歌舞升平的花红酒绿中淹没了。杜牧无法施展自己的才华,因此只能以一种消极的沉沦来抒发自己的痛苦心情。

杜牧当时所写的《遣怀》,反映了他以醇酒美人淡忘仕途多舛的失落心情,“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落魄江湖”,可以看出诗人是很不满于自己沉沦下僚,寄人篱下的境遇。但自己无力改变现实,只好流连青楼以忘忧。不知不觉,已是十年了。现在自己要离开了,回头看看,往日的沉湎酒色放浪形骸,如今就像做了一场梦似的。这既有痛苦的回忆,也有醒悟后的感伤。“赢得”二字,也许调侃之中含有不堪回首的辛酸、自嘲和悔恨。政治消磨了一个昂然的青年,十年,对胸怀大志的杜牧来说,是多么漫长而珍贵,他本可以为国家做出多少事。而今空怀壮心,无处施展,大好时光只能虚掷于青楼歌馆中,这是一种怎样的无奈与悲哀!

流水无情草自春

早期诗人有过及第后“春风得意马蹄疾”的豪情与宣州和扬州八年之久的踌躇满志的幕吏生活。大和九年,杜牧接受朝廷任命为幕监察御史,由扬州赴长安供职。杜牧是有政治抱负的,这一次进京,他希望在政治上有所作为。而此时正是震惊朝野的“甘露之变”发生的前夕。

朝廷内部激烈的斗争,使杜牧觉得政治上的远大抱负难以实现。因而因景抒情,赠友伤怀,写了许多好诗,如“秋山念君别,惆怅桂花时。”另外,杜牧这时还有另一层心境:自从进士及第,为官十多年,他经国治世的雄才大略却还未能充分施展,这种惆怅使他的诗作带着一些伤感消沉的情调。但杜牧个性旷达豪迈,这份悲愁心情的自我消解也体现在劲健写意以及豪迈沉雄的哲思中,从而体现了他力求高绝的文学主张,也奠定了他在文学史上的不容忽视的地位。

杜牧也在沉寂中渐渐发觉,自己已无力呐喊,已经在走着一条认命的路,妥协的路。他的想到贾谊,引贾生为千古知己,“聊书感怀韵,焚之遗贾生”,是在诉说着自己寂寞之上的寂寞。不久杜牧就以身体有病为借口,表示不能胜任,又回到了洛阳。这之后,杜牧似乎看破了红尘,又恢复了其风流“本性”。但他的心里却是充满苦涩的。他和朋友一起参观金谷园,朋友兴致勃勃,他却哀叹“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言语间甚是悲凉。

852年,杜牧病情恶化,他心知死之将至,便自撰墓志铭。据《新唐书》载,墓志铭写就之后,杜牧闭门在家,搜罗生前文章,对火焚之,仅吩咐留下十之二三。杜牧晚年评定自己说,“苦心为诗,本求高绝,不务奇丽,不涉习俗,不今不古,处于中间”,也算是道出了他给自己的一个明确的定位。的确,杜牧和同时代的李商隐合称“小李杜”,一起闻名后世,重要的原因是他能够“特创豪宕波峭一派,以力矫时弊”,自成一家。公元853年,杜牧逝世,享年50岁。

杜牧一生,得意一时,沉沦半世。作为晚唐诗坛的一朵奇葩,杜牧既是一个其人其文风流倜傥的才子,又是一个忧国忧民立志用世的能士,时而“雄姿英发”,时而又“一往情深”,这样不同的气质统一在一个矛盾体中,碰撞出璀璨的诗歌艺术。在花团锦簇、争娇竟艳的繁荣的唐代诗坛,杜牧以他俊爽的独特风格,炫耀奇彩于晚唐,被称为“晚唐翘楚”。

杜牧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杜牧;兵学思想;孙子兵法

中图分类号: B24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7387(2012)04-097-05

杜牧(803—853),是晚唐时期著名的诗人和政论家。面对晚唐危机四伏的社会形势,杜牧站在维护唐王朝的立场上,研究时局和军政方略,总结历史经验,企图寻求一条摆脱危机的道路。他在曹操注《孙子兵法》的基础上,结合历代用兵的形势虚实,重新注释《孙子兵法》十三篇。其所作《罪言》、《原十六卫》、《战论》、《守论》、《上李司徒相公论用兵书》、《上李太尉论北边事启》等军事专论,对唐代屡经离乱,藩镇纷起,戎夷内侵的局面进行了详细的论证和谏言,其中“既有宏观的战略指导原则,亦有具体的一方、一事的对策,均不乏精到之见”[1]。本文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杜牧的兵学思想进行初步探讨。

一、重战知兵 选帅教战

在对待战争的态度上,杜牧继承了孙子的重战思想,他说:“《传》曰:‘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国之存亡,人之死生,皆由于兵,故须审察也。”[2]他认为,进行战争的目的就如同用刑律惩处罪人一样,“俱期于除去恶民,安活善人”[3],因此,知兵、制兵乃是治国安邦的基本手段。杜牧从藩镇拥兵自重、四夷侵扰不断、诸州叛乱时起的严峻形势出发,强调以军事力量维护国家统一,主张统治者必须高度重视军事。他说:“伏以大儒在位而未有不知兵者,未有不能制兵而能止暴乱者,未有暴乱不止而能活生人、定国家者。”[4]杜牧不仅提倡儒者要知兵,自己还亲行实践。他说:“某平生好读书,为文亦不由人。曹公曰:‘吾读兵书战策多矣,孙武深矣。’因注其书十三篇,乃曰:‘上穷天时,下极人事,无以加也。后当有知之者。’”[5]“某所注《孙武》十三篇,虽不能上穷天时,下极人事,然上至周、秦,下至长庆、宝历之兵,形势虚实,随句解析,离为三编,辄敢献上,以备阅览。少希鉴悉苦心,即为至幸,伏增惶惕之至。”[6]他通过注释《孙子兵法》,以求上穷天时,下极人事,料敌制胜,以备国用。

杜牧深知,将帅是掌握民众的性命与国家安危的重要职务,所以必须严肃择任将帅。他说:“民之性命,国之安危,皆由于将也。”[7]他认为,选任将帅应当以孙子“智、信、仁、勇、严”的“五德”为标准。他说:“先王之道,以仁为首;兵家者流,用智为先。盖智者,能机权、识变通也;信者,使人不惑于刑赏也;仁者,爱人悯物,知勤劳也;勇者,决胜乘势,不逡巡也;严者,以威刑肃三军也。……夫战,智为始,仁次之,勇次之。不智,则不能知民之极,无以速度天下之众寡;不仁,则不能与三军共饥劳之殃;不勇,则不能断疑以发大计也。”[8]“将孰有能者,上所谓智、信、仁、勇、严也。”[9]杜牧还从反面指出了唐朝选拔将帅之不当,御边政策之失误。他说:“自长庆已还,益轻边事,选拔将帅,多非贤良,豪夺种落蹄角之畜,割削士卒衣食之赐。见利则往,见弱则欺,罔酬恩荣,不顾廉耻,积帛藏镪,邱累陵聚。是以战士离落,兵甲钝弊,积三十年,掷之不问。近者伐叛,益知其由,屡下诏书,诰诫深切,岂知顽昧,不可镌琢。”[10]自长庆以来的三十余年,由于所选拔的将帅,多非贤良,他们不治军,不练兵,不顾战士死活,只顾自己享受,致使“战士离落,兵甲钝弊,积三十年,掷之不问”。这些无能贪财、不知廉耻的人,虽经多次告诫,仍不知悔改。唐德宗时,竟然发展到用宦官来掌管禁军。“除中央禁军由宦官直接控制外,在方镇军中,在将帅出征的军中,也都有宦官做监军。在中央控制的方镇军中,监军有时权力反出藩帅之上,将帅出征,监军又常以己见指挥军事,使军令不能统一,统将不得专进退,这就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11]因此,唐武宗在讨伐泽潞以及平定回鹘的战役中,为了加强将帅的指挥权,排除宦官干扰军政,就明令监军不能怙权干政、瞎指挥,前方战事只能由中书门下上达皇帝。由于指挥统一,从而保证了平藩与反回鹘战争的胜利。

杜牧不仅强调要重战知兵,严格选帅任将,还非常注重教人习武练战。他说:“不教人之战,是谓弃之,则谋人之国,不能料敌,不曰弃国可乎。”[12]杜牧认为,平时练兵,教兵习战,到战争之时,就可以做到“以教士练卒击殴众白徒”,“以众击寡,以理击乱,以富击贫,以能击不能”[13]。杜牧认为,唐军之所以经常战败,就在于“五败”,即“不蒐练、不责实料食、赏厚、轻罚、不专任责成”,而不练兵乃“五败”之首。他说:“夫天下无事之时,殿阁大臣,偷处荣逸,为家治具,战士离落,甲兵钝弊,车马刓弱,而未尝为之简帖整饬,天下杂然盗发,则疾驱疾战。此宿败之师也,何为而不北乎!是不蒐练之过者,其败一也。”[14]不练兵,不教战,令人去战,仓促应敌,必然败北,是谓弃之。据此,杜牧强调教兵练兵,积极备战,常备不懈。他说:“对垒相持,不论虚实,常须为备。此言居常无事,邻封接境,敌若修政治实,上下相爱,赏罚明信,士卒精练,即须备之,不待交兵然后为备也。”[15] 李德裕平定南诏就体现了杜牧这一练兵备战思想,据《新唐书·李德裕传》载,唐文宗太和四年(830)十月,李德裕接替郭钊出任西川节度使。他到任后,立即遣散老弱蜀兵4000余人,保留精干,又从州兵中抽调精兵充实边军,还留下郑滑、陈许援蜀的部分军队,将他们整编为11军,严加训练,成为一支精兵,最终迫使南诏遣还了所俘蜀人4000余口,唐与南诏的正常关系维持了近30年。[16]

二、经事校计 趋利避害

孙子认为,知彼知己是取得战争胜利的重要前提条件,而要想实现它,就必须事先对战争的胜负情状作出正确的估量。为此,孙子首先提出了从战略上估量胜负的方法,这就是“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17]。杜牧继承了孙子的这一用兵指导思想,他说:“经者,经度也;五者,即下所谓五事也;校者,校量也;计者,即篇首计算也;索者,搜索也;情者,彼我之情也。此言先须经度五事之优劣,次复校量计算之得失,然后始可搜索彼我胜负之情状。”“将欲闻知,校量计算彼我之优劣,然后搜索其情状,乃能必胜,不尔则败。”[18]他以淝水之战为例说:“恃我之强,不知敌不可伐者,—胜一负。王猛将终,谏苻坚曰:‘晋氏虽在江表,而正朔所禀,谢安、桓冲,江表伟人,不可伐也。’及坚南伐,曰:‘吾士马百万,投鞭可济。’遂有淝水之败也。”[19]淝水之战,苻坚不知谢安、桓冲的用兵之略,不知敌之不可伐,而恃秦百万兵马尽至,即可破晋,结果却招致淝水之败。

战争的目的是要消灭敌人,保存自己。所以战争的决策者、指挥者,必须兼顾利害、计算利害、趋利避害。杜牧对此,亦有着明确的认识。他说:“计算利害,是军事根本。”[20]“害之者劳人费财,利之者吞敌拓境。苟不顾已之患,则舟中之人,尽为敌国,安能取利于敌人哉?”[21]只有知道用兵利害之所在,才可以取利而去害。“我欲取利于敌人,不可但见取敌人之利,先须以敌人害我之事,参杂而计量之,然后我所务之利,乃可申行也。”“我欲解敌人之患,不可但见敌能害我之事,亦须先以我能取敌人之利,参杂而计量之,然后有患乃可解释也。”[22]

杜牧通过分析对比两汉以来讨伐胡虏的利害得失,认为唐军在防御吐蕃、回鹘扰边方面,应该避实击虚,选择良好的战机,出其不意地发起进攻。他说:“自两汉伐虏,皆是秋冬,不过百日,驱中国之人,入苦寒之地。此时匈奴劲弓折胶,童马免乳,畜肥草壮,力全气盛,与之相校,胜少败多。故匈奴云:汉实大国也,但其人不能辛苦尔。此所谓避虚而击实,逃短而攻长。……以某所见,今若以幽、并突阵之骑,酒泉教射之兵,整饬诫誓,仲夏潜发,计阴山与涿邪之远近,十不一二,校蠕蠕回鹘之强弱,犹如虎鼠。五月节气,在中夏则热,到阴山尚寒,中国之兵足以施展。行军于枕席之上,玩寇于掌股之间,軏轠悬瓶,汤沃晛雪,一举无疑,必然之策。今冰合防秋,冰销解戍,行之已久,虏为长然,出其意外,实为上策。”[23]唐军在秋冬时节,深入苦寒之地,这等于是避虚击实、以短攻长,所以胜少败多。如果能在五月时节潜进至阴山,一者该时节非常适于唐军作战,二者此时胡虏没有丝毫戒备,如此,则唐军必胜无疑。杜牧的这一趋利避害、避实击虚、扬长避短之策,深得太尉李德裕的称赞,并采纳之。据《旧唐书·本传》载:“牧尝自负经纬才略。武宗朝,诛昆夷鲜卑,牧上宰相书,论兵事。言胡戎入寇,在秋冬之间,盛夏无备,宜五、六月中击胡为便,李德裕称之。”[24]

三、全胜伐谋 兵不厌诈

战争是为实现某种政治目的所取用的暴力手段,它会给作战双方都造成损失。因此,能够以最低、最小的代价去换取最高、最大的战略目标——不战而屈人之兵,就成为古今战争活动的一条最根本的原则,这也就是孙子所宣扬和追求的“全胜”思想。他说:“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根据“全胜”的原则,孙子把获取战争胜利的途径,大体分为四种:“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25]这就是说,赢得战争的最佳途径,是依靠谋略战胜敌人。

杜牧继承并发挥了孙子的全胜伐谋思想。他说:“吐饭饱之,解衣暖之,威驱恩收,礼训法束。一年人畏,二年人爱,三年化成,裁成一邦,俗同三辅。当此之时,迟回之间,有勇力者一唱而起,征兵数十万,大小且百战,然后傅其垒,钩其垣,得其罪人,天下固已困矣。而天下议者必曰:‘某名将也,某善用兵也,虽疏爵上公,裂土千里,其酬尚薄。’此必然之说也。故曰: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战胜而天下曰善,非善者也;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能不战而屈人之兵,乃善之善者也。”[26]“天下人皆称战胜者,故破军杀将者也。我之善者,阴谋潜运,攻必伐谋,胜敌之日,曾不血刃。”[27]杜牧认为,与敌交战,如果能够通过威德感化等政治手段使敌人归服,从而兵不血刃,不费一兵一卒而胜敌,方为善用兵者。杜牧还以历史上的成功战例,来说明全胜伐谋的道理。他说:“周亚夫敌七国,引兵东北壁昌邑,以梁委吴,使轻兵绝吴饷道。吴、梁相弊而食竭,吴遁去,因追击,大破之。蜀将姜维使将勾安、李韶守麹城,魏将陈泰围之,姜维来救,出自牛头山,与泰相对。泰曰:‘兵法贵在不战而屈人,今绝牛头,维无返道,则我之擒也。诸军各守勿战,绝其还路。’维惧,遁走,安等遂降。”[28]周亚夫、陈泰运用巧妙的战略、计策,对付敌人,使敌人不战自退,从而屈敌之兵。

杜牧认为,对敌作战,就要采取各种方法、手段,令敌为我所算,战而胜之。为此,他主张做到以下两点:一是通过示敌以假形,使敌人误判我的真实作战意图,我则伺机而动,取得胜利。“欲近袭敌,必示以远去之形;欲远袭敌,必示以近进之形。”[29]“欲伪为乱形以诱敌人,先须至治,然后能为伪乱也。欲伪为怯形以伺敌人,先须至勇,然后能为伪怯也。欲伪为弱形以骄敌人,先须至强,然后能为伪弱也。”[30]兵以诡诈为道,两军对垒,战与不战,远近交战,治与乱,勇与怯,强与弱,都要以假形示之,以利诱之。唐宪宗平定淮西吴元济之战中,李愬雪夜奇袭蔡州之所以取得成功,就是由于李愬事前成功地采取了麻痹敌人的方略,他利用自己名望不高的条件,以自守不战的假象示敌,使敌手对唐州方向不以为备,而他则利用天下大雪、叛军松懈麻痹之机,出兵远袭,出其不意地出现在敌人面前,一举拿下蔡州。二是通过藏形,使敌不知我的作战意图、会战之地、进攻之时,从而无所应备。“诡诈藏形。夫形也者,不可使见于敌;敌人见形,必有应。《传》曰:‘鸷鸟将击,必藏其形。’”“自整军事,长有待故之备;闭迹藏形,使敌人不能测度。因伺敌人有可乘之便,然后出而攻之。”[31]“敌人所爱利便之处,为期将欲谋夺之,故潜往赴期,不令敌人知也。”[32]要深藏不露,使敌无所知,然后先发制人,夺其所爱。“所战之地,不可令敌人知之。我形不泄,则左右、前后、远近、险易,敌人不知,亦不知何处来攻,何地会战,故分兵彻卫,处处防备,形藏者众,分多者寡,故众者必胜也,寡者必败也。”[33]敌人处处防备,分散兵力,我则集中优势兵力,有力地打击敌人,取得战争胜利。

四、能攻善守 任势贵速

杜牧认为,要想在作战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以我为主,掌握攻与守的主动权,做到攻守适宜。他说:“敌人有可胜之形,则当出而攻之。”“先见敌人已败之形,然后攻之,故能致必胜之功,不差贰也。”[34]如果敌人有可败之形,我攻之必胜,则坚决攻之。如果敌人有可被战胜之形,则要加强守备,待机而攻之。“未见敌人有可胜之形,己则藏形,为不可胜之备,以自守也。”“守者,韬声灭迹,幽比鬼神,在于地下,不可得而见之。攻者,势迅声烈,疾若雷电,如来天上,不可得而备也。”[35]守要隐蔽形迹,藏于地下,敌不可见,静微无声;攻要迅速快捷,疾如雷电,如神兵天降,敌无准备。“静者守,动者攻,敌之死生,悉悬于我,故如天之司命。”[36]攻与守,其主动权在我,我掌握敌人的生死命运,敌人只能任由我来摆布,听从我的指挥,如同天之司命。如此,则可隐蔽我的作战意图,分散敌人的兵力,做到以众击寡,以全击分。“我深堑高垒,灭迹韬声,出入无形,攻取莫测。或以轻兵健马,冲其空虚;或以强弩长弓,夺其要害。触左履右,突后惊前。昼日误之以旌旗,暮夜惑之以火鼓。故敌人畏慑,分兵防虞。譬如登山瞰城,垂簾视外,敌人分张之势,我则尽知,我之攻守之方,敌则不测。故我能专一,敌则分离。专一者力全,分离者力寡。以全击寡,故能必胜也。”[37]在唐武宗出兵平叛昭义镇刘稹前,时任黄州刺史的杜牧上书宰相李德裕,提出了他的攻守方略,他说:“若使河阳万人为垒,窒天井之口,高壁深堑,勿与之战。只以忠武、武宁两军,帖以青州五千精甲,宣、润二千弩手,径捣上党,不过数月,必覆其巢穴矣。”[38]其方略被李德裕所采纳,史称“时德裕制置泽潞,亦颇采牧言”[39]。

杜牧认为,要想取得作战的胜利,除了能攻善守以外,还要善于创造和利用有利的“势”。他说:“势者,自高注下,得险疾之势,故能漂石也。节者,节量远近则搏之,故能毁折物也。”“转石于千仞之山,不可止遏者,在山不在石也。战人有百胜之勇,强弱一贯者,在势不在人也。”[40]“势”是克敌制胜的机权,它存在于敌我双方的利害之中,因敌之害,见我之利;因敌之利,见我之害,于敌我彼此的利害之中,方可见“势”。所谓“夫势者,不可先见。或因敌之害,见我之利;或因敌之利,见我之害。然后始可制机权,而取胜也”[41]。见敌有可乘之势,要不失时机,以摧枯拉朽之势出击敌人,所谓“因敌有可来之势,不失其机,如摧枯朽”[42]。另外,兵无常势,能够做到因敌变化之势而取胜,才是用兵如神,即所谓“兵之势,因敌乃见;势不在我,故无常势。如水之形,因地乃有;形不在水,故无常形。水因地之下,则可漂石;兵因敌之应,则可变化如神者也”[43]。

杜牧在论述用兵任势的同时,还说明了久战不利、速决为上的道理。他说:“大抵言兵贵任势,以险迅疾速为本,故能用力少而得功多也。”[44]他指出,如果“师久不胜,财力俱困,诸侯乘之而起,虽有智能之士,亦不能于此之后,善为谋画也”。这就是说,持久之战,胜与不胜,都不为利,皆不可取,所以说兵贵神速。杜牧说:“攻取之间,虽拙于机智,然以神速为上;盖无老师、费财钝兵之患,则为巧矣。”[45]“敌人初时谓我无所能为,如处女之弱;我因急去攻之,险迅疾速,如兔之脱走,不可捍拒也。”[46]与敌交战,攻取之间,始如处女,令敌懈怠,攻如脱兔,敌人莫拒。孙子与杜牧的速决论虽有其合理性,但也存在局限性,他们只见战争持久对己之害,未见其对敌同样有害;而当对敌之害大于对己之害时,这种持久对己便是一种利。如春秋争霸时期,吴国面对比自己强大的楚国,采用了伍子胥疲楚误楚的策略,使楚军六年多来一直疲于奔命,而吴国则把握有利的决战时机,在柏举之战中一举歼灭了楚国的主力。中国革命战争时期,提出了战略上持久、战役战斗上速决的战略战术思想,将持久与速决辩证地统一起来。他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指出:“战略的持久战,战役和战斗的速决战,这是一件事的两方面,这是国内战争的两个同时并重的原则,也可以适用于反对帝国主义的战争。……在战役和战斗上面争取速决,古今中外都是相同的。在战争问题上,古今中外也都无不要求速决,旷日持久总是认为不利。惟中国的战争不能不以最大的忍耐性对待之,不能不以持久战对待之。”[47]运用这一战略方针,指导中国革命战争,并取得了最终的胜利。因此,对于孙子与杜牧的速决论,我们要用辩证的观点去分析。

总之,“作为诗人的杜牧,在军事上能形成他比较系统、完整的理论,是不可多得的。”[48]“他注意从现实出发,总结新的经验,对《孙子兵法》进行注解,多有发明。注中大量征引史例及其他典籍之言,以阐发《孙子兵法》本旨,弥补了曹注过于简略的不足。”[49]虽然,杜牧的兵学思想不可避免地带有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但是,其论政言兵,颇多卓见,并在平叛削藩与边防作战中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许多观点至今仍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谢祥皓:《中国兵学》(汉唐卷),山东人民版社1998年版,第458页。

[2][8][9][15][17][18][20][29][41]孙武撰、曹操等注:《十一家注孙子·计篇》,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2、11、14、22、2、13、17、20、17页。

[3]杜牧:《杜牧全集·注孙子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95页。

[4][6][12]杜牧:《杜牧全集·上周相公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113、114、114页。

[5]杜牧:《杜牧全集·自撰墓志铭》,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102页。

[7][21][45]孙武撰、曹操等注:《十一家注孙子·作战篇》,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49、37、35页。

[10]杜牧:《杜牧全集·朱叔明授右武卫大将军制》,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180页。

[11]汪篯:《汉唐史论稿》,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82页。

[13][27][31][34][35]孙武撰、曹操等注:《十一家注孙子·形篇》,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90、87、81、83、84页。

[14]杜牧:《杜牧全集·战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59页。

[16]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180《李德裕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5331-5332页。

[19][25][28][42]孙武撰、曹操等注:《十一家注孙子·谋攻篇》,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78-79、53、60、61页。

[22]孙武撰、曹操等注:《十一家注孙子·九变篇》,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206页。

[23]杜牧:《杜牧全集·上李太尉论北边事启》,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147-148页。

[24]刘昫:《旧唐书》卷147、列传第97,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3986页。

[26]杜牧:《杜牧全集·上门下崔相公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109页。

[30][40][44]孙武撰、曹操等注:《十一家注孙子·势篇》,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112、119、120页。

[32][46]孙武撰、曹操等注:《十一家注孙子·九地篇》,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314、315页。

[33][36][37][43]孙武撰、曹操等注:《十一家注孙子·虚实篇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141-142、133、140、153页。

[38][39]司马光:《资治通鉴》卷247《唐纪六十三》,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3064页。

[47]:《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33-234页。

杜牧范文第5篇

2、现代一般多指李杜为唐朝大诗人“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的并称。

3、也有称李白和杜甫为“大李杜”,李商隐和杜牧为“小李杜”。

4、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相关期刊更多

小学生作文辅导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现代语文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山东省教育厅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