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杜牧的古诗

杜牧的古诗

杜牧的古诗

杜牧的古诗范文第1篇

关键词:杜牧 诗歌 数字入诗 艺术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也是一个数学大国,中国的诗歌和数字结合的现象是值得我们注意的一种现象。在中国的古代诗歌中,有很多诗歌都使用了数字,特别是在唐诗中,这种特征更为明显,唐代诗人偏爱数字,特别是近体诗成熟之后,许多杰出的诗人如李白、杜甫、刘禹锡等,都创作了较多的以数字入诗的诗作,但在唐代的诗坛中,在诗歌中娴熟运用数字,并且达到很高的艺术成就的诗人首推杜牧。

一、杜牧善将数字入诗

在杜牧的诗作中,数字可以说是俯拾即是,不仅很多诗歌中出现了数字,而且有很多诗歌都是在一首诗中好几处出现数字,如:“腾阁中春绮席开,拓枝蛮鼓殷晴雷。垂楼万幕青云合,破浪千帆阵马来。未掘双龙牛斗气,高悬一榻栋梁材。连巴控越知何有?珠翠沉檀处处堆。”(《怀钟陵旧游四首》之二)“十顷平湖堤柳合,岸秋兰芷绿纤纤,一声明月采莲女,四面朱楼卷画帘。白鹭烟分光的的,微涟风定翠。斜晖更落西山影,千步虹桥气象兼。”(《怀钟陵旧游四首》之三)

在这两首诗中,每首诗歌中都用了四个数字。

据岳麓书社集部经典丛刊《杜牧集》,得杜牧诗共计约四百五十余首,其中有数字的约有二百六十五首,超过了总数的一半,这在其他的诗人中是极少见的。《唐贤清雅集》评杜牧《题齐安城楼》云:“此诗须善会,若无渠气骨,更是算博士。”关于杜牧善以数字入诗这一特点,前人早有所注意,如何文焕在《历代诗话》中云:“旧称牧之好用数目,如二十四桥之类是也。”今人王淑均、朱碧莲在《杜牧诗文选注》前言中也称杜牧“善于将数字入诗”等等,这些资料都表明了杜牧在数字应用上的艺术技巧。

二、杜牧将数字入诗的原因

(一)中国早期诗歌中存在的以数字入诗的手法的影响。在诗歌中应用数字,这并不是杜牧的独创,在他以前的诗歌中就有以数字入诗的现象,这种以数字入诗的源头可以追溯到《诗经》,《诗经》中的诗歌就出现了大量的数字。此外,还有其他的很多作品同样也存在着以数字入诗的现象。

(二)中国古典哲学特别重视数对中国的古典诗歌创作的影响。中国古典哲学特别重视数,《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淮南子诠言训》曰:“一也者,万物之本也,无敌之道也。”从上面的论述可以看出,他们都认为“一”是数之始,又是万物之源。所以数在中国的古典哲学中,始终是它的基础,中国古典哲学思想体系中的象数之学,以数字、图象符号来解说宇宙中万物之变,必然会影响到中国的古典诗歌的创作,可以说中国古典诗歌从一开始就和数字结下了不解之缘。

(三)数字的表现功能的影响。数字在最早出现的时候,主要是为了计数,这就使得数字必须具备准确性、直观性的特点,唯其如此,才能真正发挥数字的功能。也正是因为这样,诗歌中的有些数字往往可以给读者以直观的感受。如:六年仁政讴歌去,柳远春堤处处闻。(《寄牛相公》)。诗人抓住了数字的准确性特点而加以应用的。

(四)杜牧对数字有着独特的敏感。杜牧作为一个大量在诗歌中运用数字的诗人,他对数字在诗歌中的作用有着独特的敏感。《韵语阳秋》卷四记载:“张祜诗云:‘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杜牧赏之,作诗云:‘可怜故国三千里,虚唱歌词满六宫。’故郑谷云:‘张生故国三千里,知者惟应杜紫微’。”由此可见杜牧对诗歌中的数字是有独特的敏感与体会的,所以一见张祜的诗歌便被其所吸引。

三、杜牧诗歌中对数字处理的方式及效果

数字最大的特点是准确性、实指性,因而在现代的一些文体中应用数字最多的大多是一些应用性的文体,而诗歌作为一种以抒情为主的文体,在诗歌中大量运用数字往往会使诗歌变得平板、枯燥,缺乏诗歌应有的美感。但杜牧的诗歌却相反,达到了良好的艺术效果,这与他在诗歌中处理数字的艺术技巧是分不开的。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这些看来简简单单的数字,在诗人的笔下,充满了魅力,构成了一首首美妙的诗作,令人回味不已。

通过对杜牧诗歌的分析,其诗在数字的处理上,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一是句间并置式。这种方式是杜牧诗中用得最多的一种,在杜牧的以数字入诗的诗歌中,采用这种方式的占了百分之九十以上。如:“娉娉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赠别二首》之一)

二是句中并置式。即在一句诗句中并置几个数字,在这些诗句中,诗人依靠数字间的内在联系,将几个数字直接组合起来,中间省去了任何的修饰、连接、交代等一切语言。如:“一日五诸侯,奔亡如鸟往。”“七十里百里,彼亦何尝争。”(《感怀诗一首》)“四海一家无一事,将军携镜泣霜毛。”(《长安杂题长句六首》之一)。诗人在诗句中将这些数字并置在一起,在情感的表现和渲染上就形成了一个巨大的聚合场,具有强烈的表现力。

三是和典故结合式。这种方式数字中本身就蕴涵了典故。如“君为珠履三千客,我是青衿七十徒。”(《送王侍御赴夏口座主幕》)“三千客”用“春申君客三千余人,其上客皆蹑珠履”的典故。“江碧柳深人尽醉,一瓢颜巷日空高。”(《长安杂题长句六首》之三)“一瓢颜巷”用的是《论语・雍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的典故。

四是诗人在诗歌中将所要描写的对象用数字加以放大,强化诗人的感情,以引起读者的注意。“一世一万朝,朝朝醉中去。”(《雨中作》)人的一世“一万朝”,当然是一个概数,但是却从数字上放大了一个人的一世,在这漫长的人世中,作者“朝朝醉中去”,万朝如一日,因而我们也就可以从诗歌的数字上读到作者郁郁不得志只有借酒浇愁的无奈。

杜牧的古诗范文第2篇

各位游客:

大家好!非常欢迎你们到杏花村古井文化园参观游览,我是景点导游×××。

池州杏花村以杜牧的《清明》诗而闻名,古有杏花村十二景,复建杏花村是池州几代人的梦想,这座牌坊就是杏花村复建的一个重要标志,牌坊上的“杏花村”三个字是我国现代著名诗人艾青题写的。

大门两边有一幅对联:“旭日照池州出墙红杏引春风四时飘绿雨,晓钟惊世界耀眼琼花香碧宇千里醉丹霞”,寓意改革开放的春风和池州优美的生态环境引来无数外商来池州投资兴业,也才有了杏花村复建的开始,我们今天看到的这个古井文化园就是旅欧华侨詹晓荣先生投资兴建的,下面就请大家随我进园参观,一起探寻杜牧笔下的杏花村。

我们正前方这座山,上面刻有杜牧的《清明》诗,是大书法家启功的手迹,让我们走近看看。不知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这首诗的书写不是按照正常的四句诗进行排列的,其实古时候人写字很多都是这样的。传说古时候有个书法家用此诗为人题写纸扇,持扇者不知扇上为杜牧之诗,便把它读成:“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样一读便成了一首绝妙的好词,不知道是巧合还是艺术家的共同灵感,我们启功老先生写这首诗也是这样的。有关《清明》诗的有趣话题很多,相传清代大文人纪晓岚,就是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中的纪晓岚,觉得该诗不够精炼,便每句删去两字,成了五绝:“清明雨纷纷,行人欲断魂。酒家何处有?遥指杏花村。”后来也有不少人改过此诗,但真正流传到现在的还是杜牧的这首《清明》诗。(关于《清明》诗的传说还有很多故事,大家有兴趣可以买一本我们公司编的《旅游指南》看看。)

接下来我们看山的另一侧,是公园的园记和杜牧的生平简介。下面我就把杜牧的生平作一下简单介绍:

杜牧,陕西人,靠近现在的西安市,是晚唐著名的诗人,后人为区别杜甫称其为“小杜”。公元844年开始杜牧在池州做了两年的州官,当时叫刺史,足迹遍布池州美丽的山水。留下诗歌40多首,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清明》诗。杜牧在池州为老百姓做了不少好事,如减轻赋税、抓社会治安、造计时器、修建一些颇有影响的建筑等等。但真正和旅游有关的还是保护九华山的寺庙,当时在845年的时候发生了一次大规模的“灭佛”活动,杜牧对九华山刚兴起的寺庙进行了有效的保护,为后来九华山旅游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不然我们今天看到的九华山可能就是两样的,所以池州老百姓永远地记着他,现在池州市的很多地名也和他有关,如杜湖、杜坞大桥等。我们在规划中准备在公园的东侧建一座杜公祠(杏花村过去就有杜公祠,是杜氏后人所建,清代知府李雷写《建杜公祠记》,现在遗址早废。)

现在我们向前走,顺着我手指的方向是一颗古老的树,大家知道这是什么树吗?是樟树,樟树是我们池州市的市树,那你们知道我们池州市的市花是什么花吗?是杏花(池州市树市花是2002年3月29日池州市第一届人大常委会第八项会议通过的)。

杜牧的古诗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杜牧 诗歌 女性观形成

人们一向认为诗歌到了晚唐,已经是“绿肥红瘦”的换季时节,不值得一顾了。但是,“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在晚唐文学史上,杜牧与其他一些诗人毕生努力奋斗,在全面继承的基础上,终于开辟了晚唐诗歌的创作胜景。在他的诗中,女性题材的诗占有一定的比例,有反映深宫哀怨的题材,也有反应生活的题材,更有普通人家的闺怨诗。这些诗不仅反映了杜牧的女性观,而且从一个侧面透视了晚唐社会的时代风貌,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杜牧反映女性的诗歌大致分为三个类型:反映深宫宫女哀怨情怀的宫怨诗,反映风月场所生活的诗歌,以及反映一般家庭妇女思念远方丈夫的思妇诗。这些女性形象有的是杜牧亲身经历的,有的是他从典故或历史中点化出来为己用的,都蕴涵着诗人独特的女性观。

(一)宫怨诗

宫怨诗是专写古代宫女,以及宫女失宠后所起怨情的诗歌。“选美”是历代帝王为满足其荒淫的生活必做的事情,被选入宫的女子,身居禁宫,成为最高统治者玩弄于股掌之间的对象,她们的青春在极度孤寂中日渐憔悴,她们的情感在极度失落中忍受煎熬。在我国封建社会中,她们是最为可悲的群体之一。在杜牧的诗歌中,宫怨诗占有很大的比例,他从不同角度与侧面描述了宫女悲凄苦楚的生活情景。如《秋夕》: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编选《唐诗三百首》的蘅唐退士孙洙说此诗:“层层布景,是一幅着色人物画。‘坐看’二字,逗出情思,便通身灵动。”诗中的宫女是个被冷落者,初秋夜晚,不得君王临幸,便以团扇扑捉萤火虫打发寂寥的时光,其内心的凄冷与悲凉可想而知。牛郎、织女虽无缘天天得以厮守,但他们能够风风火火地真爱一场,也不枉一生。然而作为宫女的她,就连这样的真爱也很难得到。不过,从另一个侧面我们也可理解为,诗中虽有哀伤,虽有失望,却也有憧憬,不是一味地唱唐宫哀怨哀伤凄恻的老调。

再如脍炙人口的《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对此诗的评价历来不一。大致分为两派,一派持批评态度,认为杜牧乃轻薄之人。清人沈德潜以为:“牧之绝句,远韵远神,然如《赤壁》诗‘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近轻薄少年语。而诗家盛称之,何也?”另一派则以作诗法为之辩护,认为以二乔命意,可以增加诗的情趣。方岳说:“本朝诸公,喜为议论,往往不深谕唐人主于性情,使隽永有味,然后为胜。东风借便于春深数个字,含蓄深窈。”而实质上,杜牧把自己的心理状态和对社会的思考融入了宫女的悲惨生活中。总之,在那样的社会里,妇女总是不幸的。

(二)生活诗

杜牧反映生活的诗篇也在他的诗中占有重要地位。古时犯罪的妇女或犯人的妻女被收入官府,充当官妓,供统治者取乐,名隶乐籍,户称乐户。官妓,是古代官场的一个怪胎。杜牧《春末题池州弄水亭》云:“嘉宾能啸咏,宫妓巧妆梳。”这个“宫妓”就是“官妓”。杜牧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就是纵情酒色游宴,他有不少风月轶闻,也写有一些反映其贪杯恋艳的诗篇。如《遣怀》:

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全唐诗话》说,吴武陵看了杜牧这首诗,即以他的《阿房宫赋》向崔郾推荐,杜牧于是登第。这首诗其实带有诗人的自嘲意味。后人对这首诗颇有微词,因为他直接表现了杜牧的携妓生活,也为杜牧赢得了“青楼薄幸”的名号。殊不知这正是杜牧的痛快之处。他从不遮遮掩掩,总是那么坦率。这首诗固然反映了诗人不谨慎的一面,但更多地表现了诗人对这种生活的悔恨和否定,同时,也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悲伤心情和满腔的愤懑,是诗人不幸生活的曲折反映。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些诗同时反映了杜牧对生活所给予的深切同情。唐代官吏携妓宿娼的风气盛行,杜牧身在江南,对这种生活非常了解,他在写过的诗篇中对这种现象给予了深切的批判。在《杜秋娘诗》、《张好好诗》中,感情突出,并且联系了杜牧对自身的怀才不遇的感慨。“地尽有何物,天外复何之。指何为而捉,足何为而驰。耳何为而听,目何为而窥。己身不自晓,此外何思惟。因倾一樽酒,题作杜秋诗。”同时,由杜秋的不幸遭遇实因藩镇起落、宦官谋政所造成看,诗人实际上是以杜秋为士人普遍遭遇之缩影,并表现出对官妓不幸遭遇的同情和对腐败政治的深刻揭露与强烈批判。

(三)思妇诗

在晚唐以思妇为题材的诗篇在杜牧的诗作中也占有一定数量。晚唐,唐帝国江河日下,战乱纷争日益增多,民间家中的男人都随着征兵的队伍远去了,只留下苦苦思念丈夫的妻子,在家中翘首企盼。杜牧在民间的体验较为深刻,从而也为他写作闺怨诗奠定了基础。同时,通过闺怨诗,他又将自己怀才不遇的隐愤融进了诗中,借思妇的不幸遭遇来暗比自身,抒发对政治的强烈不满。这样一来,每一首诗都更加有了历史的厚重感,情感蕴涵丰富。如一首《送人》:

鸳鸯帐里暖芙蓉,低泣关山几万重。明镜半边钗一股,此生何处不相逢?

就是以分镜断钗的方式作为日后“相逢”的凭信。还有些诗篇描述了情人分别的情景。再如《送别》一首,以女性的口吻写成,紧扣“送别”写景抒怀,真切感人,以极望、盼返写“别离”,突出了“愁远”。

中国文人善于用女性来比喻君臣关系和友情。杜牧诗的一大特点就是经常在诗中描写女性或以女性自比,将军士或友人看做所倾心的男子,或以女性的特征为衬托,制造诗歌题材。这就影响了杜牧的咏史诗。他在诗中模仿女子口吻,在《赠李处士长句四韵》诗中:“三山朝去应非旧,姹女当窗绣锦袍。”这里是用女子来做调侃。《郡斋独酌》是杜牧著名的咏怀长诗中感慨国事、抒怀言志的诗歌。其中有诗句描写李侍御:“我爱李侍御,七尺强。白羽八札弓,髀压绿檀枪。风前略横阵,紫髯分两旁。淮西万虎士,怒目不敢当。功成赐宴麟德殿,猿超鹘掠广球场。三千宫女侧头看,相排踏碎双明。”诗中写武将,所用颜色“白”、“绿”、“紫”,以颇有女性化的意味,表明了女性的视角对于杜牧诗歌创作的影响,增加了诗歌的情趣。这种方法与《赤壁》、《题桃花夫人》是一样的。

杜牧诗歌的另一大特色是善于翻历史陈案,这个特点反映在他具有女性关照特点的诗歌上就表现为他能为女性申诉,或者说他能将女性的生活从另一个不同与常人的视角表现出来,《余东诗话》中评:“《赤壁》诗说天幸不可幸,《乌江》说人事犹可为同意思。”在这首诗的字里行间,他特别强调了指挥者的位置,洋溢着指点江山、品评历史的勃勃才气。他讥笑周瑜以偶然的机会在赤壁取胜,如不是天赐与便,则国破家亡,妻妾不保。在这里他又联想到,在那深宫中还有如花似月的二乔,这些宫中女子不管有多么美艳,多么让人留恋,但终究不能逃出动荡社会的伤害。这也体现了杜牧的女性观。

杜牧诗歌的第三个特点是总能在诗中感受到悲凉的色彩。“究竟杜牧悲凉的是什么?诗中除了一个‘难逢开口笑’之外什么也没有说,也许是时事艰难,也许是独行无友难觅知音,也许什么也不是,只是一种朦朦胧胧的难以名状的感觉,让人难以‘开口笑’,比起李白、杜甫、王维的诗来,它似乎缺乏明确的所指,但是这种无名的悲凉却超越了背井离乡的愁苦成为人人意中都可能有的一种普遍的情绪。读者可以将任何个人的体验投入诗句一同品味,并将这种融化了的感受与诗句一同读出来;于是,这诗中便似乎有了全人类的感情,使人一读之下不由自主地从貌似旷放的句子中品尝出难言的苦涩来,心中顿时充满了悲凉”。而这种悲凉色彩在杜牧的女性诗中体现得更加鲜明,并且带有女性柔弱纤细的特点。但是这些诗歌又总是哀而不伤,有着一股倔强在诗人的内心。

杜牧女性观的形成和当时的社会背景是分不开的。在中晚唐,由六朝志怪小说发展演变而来的唐传奇已具备了相当完整的短篇小说形式,被认为是中国小说发展日趋成熟的重要标志。因为传奇不为禄利所用,也就无须登大雅之堂,所以,作者的思想可以不必拘守于封建礼教的框框之内,于是,描写女性感情与生活的作品渐趋繁荣。“安史之乱”以后,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日益加深,封建的伦理道德日趋动摇,各种社会问题越来越多,许多问题都与女性相关,文坛上出现了许多以反映女性为中心的传奇作品。这些文化背景大都是在杜牧之前出现的,为杜牧的女性观的形成奠定了一个文化氛围。

杜牧出身于世家大族。他的祖父杜佑做过朝廷宰相,也是著名史学家。杜牧从年少时开始广泛阅读家中藏书,胸怀远大志向,意在研究“治乱兴亡之迹,财赋兵甲之事,地形险易远近,古人长短得失”(《上李中丞书》)。不幸的是,他在仕途遇上旷日持久的牛李党争。牛李两派都赏识他的才干,但他“刚直有奇节”(《新唐书》本传),不愿趋炎附势,因此两派都不肯重用他。杜牧自认有治国大才,却长期夹在党争之间做些不起眼官吏,一生郁郁不得志,未能施展抱负。

当满心感到寂寞,满腹雄才大略无法舒展的杜牧于大和七年(833)到扬州牛增儒幕下任职后,这个三十刚出头的诗人就不免拿出放荡不羁、风流倜傥的贵公子派头,在扬州享受一番了。一般来说幕僚的生活很刻板,可是,杜牧却常常在公务之余到歌楼酒馆去饮酒,过他的风流生活,虽然现在已经无从考证,但从他的《扬州三首》、《题扬州禅智寺》等写于此时的作品中也还能看出一点痕迹来。他去过扬州城郊的隋炀帝墓,去过隋代末年行宫的放萤苑,也曾在城里名楼大阁间闲逛,又到过禅寺题诗。在游览中虽也想到过隋末皇帝荒淫奢华误国之类严肃的问题,但更多的是沉湎于扬州富庶奢华的生活和秀丽迷人的风光,像“谁家唱《水调》,明月满扬州”,“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等,都不由自主地流露出一种沉醉与满足的心情来。所以,他也常常与扬州的发生恋情,《赠别》二首就是写给他熟识的的。

娉娉袅袅十三馀,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尊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这两首在内容上相辅相成,前诗写歌妓的美丽,是后诗写惜别之情的基础,后诗所表现出的依依惜别之情,是前诗歌妓美艳的注脚。由此读者不难看出,诗人对女子用情,与逢场作戏的纨绔子弟是有根本区别的。

扬州是唐代一个十分繁华的城市,加上杜牧性格的另一面是风流潇洒、倜傥不羁,便难免在诗中透露出女性的情怀。但是杜牧具有畅快、倜傥、疏爽、豪放的性格,本质上是豪放刚直的,所以即使在描写一些青楼红粉、舞榭歌台的宴请时也始终时时露出一种豪气。《一瓢诗话》中讲:“畅快人诗必潇洒,敦厚人诗必庄重,倜傥人诗必飘逸,疏爽人诗必流丽,寒涩人诗必枯瘠,丰腴人诗必华赡,拂郁人诗必凄怨,磊落人诗必雄壮,豪迈人诗必不羁。”基本道出了一个诗人的个性与艺术风格的关系。如《遣怀》,正是杜牧的痛快之处,但也更多地表现了人对这种生活的悔恨。据王景霓在《杜牧及其作品》一书中记载:“杜牧随牛增孺在扬州任幕府书记时,确实颇好宴游作乐,经常出没酒肆歌楼,生活比较放浪。牛增孺为了他的安全,曾嘱人暗中加以保护。后来杜牧被召入京,临行前饯别的时候,牛增孺语重心长地劝告他说:你以后任重道远,要在生活方面多多节制检点,保重身体至为重要。并命家僮取出一个竹箱,将几年来收存起来的有关杜牧的行踪的平安密报,共几百份,都展现在他的眼前。他看到后既感激又惭愧,因而终生不忘此事。《遣怀》就是十年以后,回顾这段放荡生活时写的。”姚莹《论诗绝句》云:“十里扬州落魄时,春风豆蔻写相思。谁从绛蜡银筝底,别识谈兵杜牧之。”这可以说是透过杜牧的外表看到了杜牧性格的本质。

杜牧的一生就是伴随着当时统治阶级内部纠缠不清的党争,并且身不由己地成为冲突的受累者的。透过他的诗歌探究他的女性观,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杜牧的创作动机和诗歌的内涵,对透视当时的时代特征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景霓.杜牧及其作品[M].时代文艺出版社,1985.

[2]葛兆光,戴燕.晚唐风韵[M].江苏古籍出版社、中华书局(香港)有限公司合作出版,1991.

[3]何文焕.历代诗话[M].北京:中华书局,1981.

[4]唐诗别裁集(卷二).北京:中华书局,1975.

杜牧的古诗范文第4篇

“杜郎俊赏”“豆蔻词工”“青楼梦好”是南宋词人姜夔在《杨州慢》中写杜牧的词句,词人借此展示未遭兵燹时扬州的魅力,使扬州在繁华中多了浪漫情怀,人因城而有名,城因人而扬名,在南宋词人姜夔的眼中杜牧就是一位风流才子。

杜牧爱怜香惜玉,读其诗想见其为人。《金谷园》有句“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杜牧过金谷园,即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咏春吊古之作。日暮、东风、啼鸟,本是春天的一般景象,着一“怨”字,就蒙上了一层凄凉感伤的色彩。此时此刻,一片片惹人感伤的落花又映入诗人的眼帘。诗人把特定地点(金谷园)落花飘然下坠的形象,与曾在此处发生过的绿珠坠楼而死联想到一起,寄寓了无限情思。一个“犹”字渗透着诗人多少追念、怜惜之情!绿珠,作为权贵们的,她为石崇而死是毫无价值的,但她的不能自主的命运不是同落花一样令人可怜么?杜牧对古人尚且这样,更何况对今人呢。

如杜牧的《赠别两首(其一)》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此诗是诗人赠别一位相好的歌妓的,从诗文可以看出彼此感情相当深挚。后来称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为豆蔻年华。“豆蔻”产于南方,其花成穗时,嫩叶卷之而生,穗头深红,叶渐展开,花渐放出,颜色较淡。南方人摘其含苞待放者,美其名日“含胎花”,常用来比喻处女。在此诗中诗人别情人不用一个“你(君、卿)”字;赞美人不用一个“女”字;甚至没有一个“花”字、“美”字,“不着一字”而能“尽得风流。诗人也很自信,他相信自己的眼光,所以就很肯定的说“十里扬州路”无数风花雪月的场所,不论是哪儿的“卷上珠帘总不如”,

杜牧风流多情。诗人的风流如果在《赠别两首(其一)》中是“犹抱琵琶”,那么在《赠别两首(其二)》诗中就不加掩饰了。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尊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多情却似总无情”,明明多情,却偏从“无情”落笔,著一“总”字,又增加了语气,带有浓郁的感彩。诗人爱的太深,太多情,以至于使他觉得,无论用怎样的方法都不足于表现出内心的多情,内心的多情更不知从何说起。齐、梁之间的江淹曾经把离别的感情概括为“黯然销魂”四字。但杜牧此诗却不用“悲”、“愁”等字,而是用清爽俊逸的语言,表达了悱恻缠绵的情思,风流蕴藉,余韵不尽。也许是人不风流枉少年吧,难怪李商隐在《杜司勋》中说:“刻意伤春复伤别,人间唯有杜司勋。”

两千多年前,至圣先师孔子坦然吟道:“食色性也”(后来有人说是告子说的),圣贤们谈起并没有半遮半掩,也没有故作清高。随着时光的流逝,我们失去了古人的这种胸怀和宽容,用道德的枷锁禁锢住人性的真实。杜牧有这种情怀也算是一种人性的回归吧。杜牧的《南陵道中》有句“正是客心孤迥处,谁家红袖凭江楼”正当旅人触物兴感、感物若悲、心境孤迥的时候,意绪索寞无聊流目江上,忽见有红袖女子凭栏遥望,诗人看到这一幅美丽的图景,眼前一亮精神为之一爽羁旅的孤寂在一时之间似乎冲淡了不少。《日出东南隅行》有句“鲜肤一何润,秀色若可餐”,句义在杜牧这儿得到了很好的注解。

杜牧追求浪漫的情感生活,在他的诗文中总能探寻到他的这种情怀,如《寄扬州韩绰判官》: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韩绰是诗人在扬州生活时的好友,这是一首寄赠诗,“玉人”这里是指韩绰,诗人本来是想探问朋友的近况,却故意用玩笑的口吻调侃对方,“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此时的诗人在遥想:扬州美好的地方那么多,韩绰在此秋尽之时,每夜都在哪里教歌妓吹箫呢。观其言想见其为人,诗人曾在扬州寄居多年,这首诗中虽然是寄赠朋友,然而亦可从此诗中想见诗人当年的扬州生活。

关于他的风流韵事还有一个小故事,据《唐阙史・卷上》记载:杜牧在宣州幕下任书记时,听说湖州美女如云,便到湖州游玩。湖州刺史崔君素知杜牧诗名,盛情款待。他把本州所有名妓唤来,供杜挑选。又专门为其举行一次赛船水戏,引得全城仕女都出来观看。杜牧却没有相中一名美女。后来,他遇到一老妪带的十来岁的小姑娘,认为将来必成绝色佳人。于是,给老妪一些财帛定聘,约定十年之内他必来当湖州刺史,再行迎娶。如十年不来,姑娘自可另嫁。后来,杜牧果然当了湖州刺史,但时已过了14年。杜牧到任就寻找那姑娘,才知她三年前已嫁人,有了两个小孩。自己失约,徒叹奈何。于是作《叹花》:诗云:

自是寻春去校迟,不须惆怅怨芳时。

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阴子满枝。

这首诗的文字一作:

自恨寻芳到已迟,往年曾见未开时。

如今风摆花狼藉,绿叶成荫子满枝。

全诗围绕“叹”字着笔,却不见一个“叹”字;立意新颖而别致。头两句写了往年曾见花未开时的样子,可是现在自己寻芳去的太迟了。字句中流露出无奈和惋惜的心情。后两句写大风把树上盛开的花朵吹的凋零而满地狼藉,只剩下已经形成绿荫的树叶和累累的果实。表面上是写花的变化,实际上是在写人。用花开花谢、果实满枝来比喻少女的妙龄已过、结婚生子。并借花的变化暗示人与人之间的缘份,包括夫妻缘,都是天注定的,半点不由人。

这个传说不一定可靠,但此诗以叹花来寄托男女之情是可以肯定的,他表现了诗人在浪漫生活不如意时的一种惆怅懊丧之情。诗人也不是天生的情种,也有过反省,如他的《遣怀》

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这首诗除了诗人繁华梦醒,忏悔艳游之意之外,大有前尘恍惚如梦,不堪回首之意。对自己的往事与多年的生活方式有了重新的认识,不再是浮于表象的浅薄公子,而变得成熟深沉,思想感情上发生了人生观的转变。

杜牧这人少年即有逸才,又是高门之后,诗文兼擅,名重一时,但徒有经邦济世之志,却始终未能得以施展抱负,如果他仕途得意,他还怎会有闲情逸致流连舞榭歌台,诗的国度恐怕也就会少了一位风流才子。奇山秀水是大自然的杰作,杰出人才也是社会、历史与生活的杰作。杜牧也算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于是唐朝诗人中便多了一位风流才子,诗国天空的星辰也更加美丽。

参考文献

[1]《唐阙史.卷上》

[2]《全唐诗.诗人小传杜牧》

[3]《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苏教版

杜牧的古诗范文第5篇

1、小李杜指的是李商隐和杜牧。

2、李商隐简介:李商隐(约812年或813年1—约858年),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晚唐诗人。原籍河内怀州(今河南沁阳),祖辈迁荥阳(今河南郑州)。诗作文学价值很高,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都在家族里排行16,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在《唐诗三百首》中,李商隐的诗作有22首被收录,数量位列第4。

3、杜牧简介:杜牧(803年-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士族。晚唐著名诗人和散文家。擅长长篇五言古诗和七律。曾任中书舍人(中书省别名紫微省),人称杜紫微。其诗英发俊爽,为文尤纵横奥衍,多切经世之务,在晚唐成就颇高,时人称其为「小杜,以别於杜甫;又与李商隐齐名,人称「小李杜,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

(来源:文章屋网 )

相关期刊更多

小学生作文辅导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现代语文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山东省教育厅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