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杜牧简介

杜牧简介

杜牧简介

杜牧简介范文第1篇

1、小李杜指的是李商隐和杜牧。

2、李商隐简介:李商隐(约812年或813年1—约858年),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晚唐诗人。原籍河内怀州(今河南沁阳),祖辈迁荥阳(今河南郑州)。诗作文学价值很高,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都在家族里排行16,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在《唐诗三百首》中,李商隐的诗作有22首被收录,数量位列第4。

3、杜牧简介:杜牧(803年-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士族。晚唐著名诗人和散文家。擅长长篇五言古诗和七律。曾任中书舍人(中书省别名紫微省),人称杜紫微。其诗英发俊爽,为文尤纵横奥衍,多切经世之务,在晚唐成就颇高,时人称其为「小杜,以别於杜甫;又与李商隐齐名,人称「小李杜,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

(来源:文章屋网 )

杜牧简介范文第2篇

论文关键词:杜牧,诗,解读

 

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他读书注意“治乱兴亡之迹,财赋兵甲之事,地形之险易远近,古人之长短得失”[2](P89)。

杜牧的诗歌内容丰富,反映面广。他的诗“风华流美而又神韵疏朗,气势豪宕又精致婉约”。【3】(P45)从其诸多诗文里透露出的不只是杜牧少有的才气,更有他拳拳爱国忧民之情,下面我们就通过作品来品读一下杜牧。

第一类作品,关心世事,爱国忧民。杜牧的出身是值得骄傲的。曾祖杜希望为玄宗时边塞名将,爱好文学。祖父杜佑,是中唐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曾任宰相。父亲杜从郁官至驾部员外郎。良好的家庭教育,再加上从小聪颖好学,年轻时杜牧就创作出以《感怀诗》为代表的饱满报国之志的诗作,诗中写道“韬舌辱壮心,叫阍无助声。聊生感怀韵,焚之遗贾生”。通篇夹叙夹议笔力雄健。慨叹安史之乱给人民造成的灾难,歌颂太宗顺应民心,以文德治天下的业绩,肯定宪宗李纯武力削藩平叛的功勋,同时抒发了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诗中“韩彭不再生,英卫皆为鬼”“夷狄日开张,黎元愈憔悴”等诗句,质朴简洁,感情真挚。又如《河湟》一诗:

元载相公曾借箸,宪宗皇帝亦留神。旋见衣冠就东市,忽遗弓箭不西巡。牧羊驱马虽戎服,自发丹心尽汉臣。唯有凉州歌舞曲,流传天下乐闲人。

诗人通过河湟无力收复这一事件,对朝政的混乱和国势的衰微,表示无限的忧愤。这个时候连元载这样曾经想收复河湟的人也没有了人文历史论文,尽管河湟的人民还戎服下面怀着系念祖国的丹心,但是举国上下却以麻木不仁、醉生梦死的态度来欣赏从河湟凉州传来的歌舞。诗人心头似压千斤重石。读到这里,我们仿佛看到了诗人在哭泣、流泪,甚至看到诗人心头在滴血。

《郡斋独酌》一诗更是直截了当地 表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岂为妻子计,未去山林藏?平生五色线,愿补舜衣裳。”《早雁》一诗则用比兴手法,以雁象征边地人民,惊飞四散的哀鸿则象征回纥侵略蹂躏之下逃回祖国的边地人民。回纥南侵,驱虐人口,杜牧忧念北方人民凄婉逃难,借雁以寄慨。“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一联,用笔爽健,如飞鸟之出山林,而以“仙掌”“长门”“孤影”“数声”的凄凉可悯,犹为警策。诗中既表现了对难民的体贴同情,也暗示统治者对百姓的漠不关心。这一类作品是杜牧爱国忧民之心的最直接表现。

第二类作品是品评历史,借古讽今之作。此类作品是杜牧诗中较引人注目的诗什。杜牧很注意研究国家治乱的经验教训和经济、军事问题,且往往有新颖独到的简介。如《题乌江亭》一诗:

胜败乃兵甲常事,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大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开篇直接点出胜败乃兵家常事这一常识,暗示关键在于如何对待、然后对那位气可盖世的西楚霸王大有批判之意,接下来的议论不落俗套,让人想象一个“江东子弟”“卷土重来”的情状,在惋惜、批判、讽刺之余,又表明了“败不妥”的道理,颇有积极意义。再如《赤壁》一诗: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作者通过赤壁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不仅引起了“怀古之忧情”。诗中的议论把赤壁之战胜利归于东风,看似难以想象,恐怕还意在于他自负知兵,借史事以吐其胸中抑郁不平之气罢了。

此外,诗人还借古讽今,针对晚唐朝廷的黑暗政治和腐败没落的社会现实,借历史上盛衰兴亡的事实,讽劝当朝引以为戒,《过勤政楼》一诗:

千秋佳节名空在,承露丝囊世已无。唯有紫苔偏称意 ,年年因雨上金铺。

勤政楼是唐玄宗用来处理朝政,举行国家重大典礼的地方。这首诗是诗人极度感伤下写成的,全诗却不着一个“悲”字。从诗的整体看,诗人主要采用明赋暗比的方法。前两句写道是今日之衰,实际上使人缅怀的是当年之盛;后两句写的是今日紫苔之盛,实际上诗人愈加感到“勤政楼”今日之衰。一衰一盛,一衰一盛,对比鲜明,文气跌宕有致,读来回味无穷。

第三类诗,关注下层,大多为女性而歌。《杜秋娘》是杜牧早年的一首名作,太和七年春间,杜牧奉沈传师之命赴扬州聘问淮南节度使牛僧儒路过润州,听到杜秋娘的故事深有感兴写下了这首诗。杜秋娘曾得宠于宪宗,穆宗时,放还故乡,杜牧“感其穷且老,为之赋诗”(《杜秋娘诗序》)。这首诗用叹唱的笔调,对照的手法,默写杜秋娘一生遭遇的变化,篇终才发议论。诗中写杜秋娘入宫得宠一段,词采极为华丽:

联裾鉴于天子,盼眄独依依。椒壁悬锦幕,景奁蟠蛟螭。低鬟认新宠,窈袅复融怡。月上白壁门,桂影凉参差。

下面写她被放后的凄凉情况人文历史论文,与上文形成鲜明的对比:

归来邻人改,茂苑草菲菲。清血洒不尽,仰天知问谁?寒衣一匹素,夜借邻人机。

诗的末段就人生升沉难定命运无常发了一大段议论,并举出许多古人事例作证,说明人不鞥掌握自己的命运,归结说“己身不自晓,此外何思惟”。此诗在张祜、李商隐赠杜牧是诗中都曾提到。

《张好好诗》也是属于这一类作品。大约在太和九年(835)八月中,杜牧在洛阳东城遇到歌女张好好。张好好在宣州时嫁给沈述师为妾,与杜牧熟识,后来又被遗弃,流落在洛阳,当垆卖酒。杜牧与张好好谈起别后的情况,一直谈到天晚。他一方面同情张好好的身世遭遇,一方面怀念故交,尤其是沈传师的逝世,于是“感旧伤怀”,作了首描写旧时妇女悲惨命运的长篇五古《张好好诗》。此诗以舒徐委婉,韵致馨逸见长,篇中写张好好在江西幕中能歌善舞的一段,词采华艳,结处变为疏淡,抚今感旧,情韵绵邈,有不尽之味:

尔来未几岁,散尽高阳徒。洛城重相见,卓卓为酒垆。怪我苦何事,少年垂白须。朋游今在否,落拓更能无?门馆恸哭后,水云秋景初。斜阳挂衰柳,凉风生座隅。洒尽满矜泪,短歌聊一书。

读罢这些语句,可以感受到诗人的那种忧国忧民的伤感情怀。此外,杜牧的其他类诗作中也还有表现出对国家前途的关注,对百姓疾苦的同情的范例,此处不一一赘述。

参考文献;

[1]洪亮吉.北江诗话【M】.北京:人们文学出版社,1983

[2]杜牧.上李中承书【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3]胡应麟.诗薮【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杜牧简介范文第3篇

人物简介:

杜甫,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乾元二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

(来源:文章屋网 )

杜牧简介范文第4篇

为充分发挥传统节日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载体作用,引导党员干部在慎终追远、缅怀先辈的情怀中认知传统、尊重传统、弘扬传统、增进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人社局党支部决定开展“我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缅怀先烈 传承文明 弘扬爱国精神”清明节祭扫烈士陵园踏青志愿活动,引导广大干部职工向烈士们学习顽强拼搏、艰苦奋斗的精神。现将有关活动事项通知如下:

一、活动时间

4月4日早晨9点10分。

二、活动参与人员

人社局工作人员、人力资源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值班人员、窗口值班人员除外)

三、活动行程

(一)集合地点为独库公路始发地(假山)西面。

(二)清点人数,带队领导介绍活动内容及安全注意事项。

(三)统一安排车辆,每车坐5人,由于路况不太好,安排驾龄长,开车稳的男士开车,9点半准时出发(行程约20公里)。

四、活动内容安排

(一)由假山集合出发,王勇师傅开车做引导,姜国忠师傅开车在车队末尾,其余车辆注意安全,在引导下安全有序开往活动地点。

(二)在距离烈士陵园1公里处,在王勇师傅的引导下将车靠路边停放,徒步至活动地点,徒步过程中开展志愿捡拾垃圾活动。

(三)到达烈士陵园后,在陵园大门前的陵园简介牌前列队站好。

1.由青年委员赵汝新介绍独山子巴音沟烈士陵园修建历史及姚风雨烈士事迹简介。

2.由人社局党支部书记!!带领全体党员重温入党誓词。

3.行至陵园内为烈士献花,参加人员默哀1分钟。

(四)集中徒步返回停车地点,由王勇师傅开车做引导,姜国忠师傅开车在车队末尾,其余车辆注意安全,在引导下安全有序离开。

(五)到达柳园社区(国营牧场)开展社保宣传小分队活动,发放宣传资料,准备“社会保险宣传小分队”旗子,全体人员与牧民留影纪念,阿米娜负责与牧民沟通。

五、活动准备及分工

(一)成立活动领导小组

组长: !!

副组长:!!、!!、!!

主要负责活动前期、活动现场的整体协调,负责车辆安排,活动现场发生紧急情况时担任应急工作总指挥。

(二)安全联络组

组长:王江昆

局机关安全联络员:毛泽伟  13299196783

社保局安全联络员:高昊  19990277314

人力资源服务中心联络员:刘钊15209926176

负责安排车辆,做好安全提示,遇突发状况及时向领导报告,保持手机畅通。

(二)物资保障组

组长: 陈萍

组员:叶敏、曹晓磊、杜彪、张璐、孙虎、崔光明

主要负责准备鲜花、独山子巴音沟烈士陵园修建历史及姚风雨烈士事迹简介材料、入党誓词、党旗、团旗、社会保险宣传小分队队旗、志愿者服务队旗、居民两险及社保卡宣传资料、捡拾垃圾袋子(少许)。

(三)宣传材料组

组长:谷玉环

组员:杜彪、李晓婷、孙玉龙、阿米娜

负责活动当天照片拍摄、撰写活动信息、签到。

七、活动要求

1. 参加人员需着装庄重严肃,穿运动鞋。

2. 参加人员需做好防晒准备。

杜牧简介范文第5篇

关键词:顾彬;杜牧;历史观;自然观;情与景;折中主义者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4-0119-04

德国著名的汉学家顾彬教授研究中国文学长达40年之久,在他编写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中他曾经说过:“四十年来,我把自己全部的爱奉献给了中国文学。”他的研究领域涉及中国古典文学、现代文学、宗教等,但他一直钟爱的还是中国的诗歌,并在2007年获得了首届“中坤国际诗歌奖”。谈到他对中国古典诗歌的早期研究就不得不提及他在1973年完成的博士论文《论杜牧的抒情诗:一种解释的尝试》(Das lyrische Werk des Tu Mu (803-852):Versuch einer Deutung)。虽然是他的最初尝试,但我们足以从中发现他一贯的独到的切入角度、结合宗教、哲学、社会的跨学科研究方法、深邃的思想和有言必发的文人个性。

因为是博士论文,所以在形式上遵循了当时常见的先分析后翻译再评论的模式。顾彬教授先从杜牧生活的年代背景及杜牧生平入手进行介绍,让读者对9世纪的中国和杜牧个人家庭有了初步了解。接着论述了杜牧在唐代诗坛的地位及后世对其评价,其中提出了他自己的观点。顾彬教授认为后世对杜牧的评价主要集中在两个观点上:一是西方汉学界对杜牧的风流韵事及他作品中香艳成分的过度渲染,①二是本土研究者对杜牧诗中政治意义的过分强调。②他认为这两种观点都有偏颇之处,有失公允。③

顾彬强调无论是在风格上还是思想内涵上,杜牧都是一个折中主义者。他一直受儒、道、佛三派思想的影响,所以想要对他有一个统一的解读是非常困难的。在阐释折中主义的原因时顾彬教授引用了James Liu(刘若愚)提出的一个概念:intellektuelle Unsicherheit,知性的迷茫。④9世纪的中国不同于其他历史阶段,没有一种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作为儒、道、佛合成体的新宋理学还没有出现,知识分子都处在彷徨当中。这种迷茫也可以在其他诗人如李商隐的诗里发现。当时的知识分子要面对儒家的清教主义、佛教的唯美主义和道教的享乐主义。一方面是儒教倡导的服务国家,实现个人价值;另一方面是道教、佛教宣扬的脱离现实,无为隐居,三元思想的交互影响明显体现在杜牧身上。顾彬教授指出应该从精神层面着手,不要过早的下定论。分析要系统、深入,应把受道教、禅学影响的杜牧对悟道、参禅、冥想的理解及这种理解对杜牧创作的影响作为重要元素来研究。研究时要注意文学和文学产生的社会背景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因为诗歌语篇层面的解读离不开对语篇产生的政治社会背景的反思。

对杜牧作品及其文学价值顾彬教授从4个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杜牧的政治观、历史观、自然观及抒情诗中情与景之间的关系。

一、杜牧的政治观

研究杜牧时,会发现他对政治、尤其是军事给与了极大关注,这与他幼年所受的儒家教育和他青少年时代经历的藩镇割据、蛮族入侵的动荡局势是分不开的,而且他也深受酷爱研究军事的祖父的影响,对《孙子兵法》进行过注释。总结一下杜牧的政治诗和政论文的主要观点,可以归纳出以下几点:1.杜牧希望以史为鉴,改革王朝,希望唐朝回到太宗时国泰民安的鼎盛状态。2.改革的具体措施是首先对国家官吏和军队进行改革,其次是镇压起义的军官将领和在边疆滋扰的外族人。即统一国家,加强中央集权,维持边疆安定,先以武力创造秩序,再用改革巩固新王朝,将唐朝推向下一个盛世。3.如果想去除社会的一切矛盾,要把儒家推崇的仁、义作为治国宗旨。

除了军事题材,杜牧政治诗的内容还涉及劳动人民困苦的生活、宦官当权、官吏结党营私等。由于担心引火烧身,丢掉性命,杜牧很少直接表明自己的态度,也从未在诗中提及某个官宦的名字,只是点到为止。最直接地、毫不隐晦地抨击时弊的作品要数《阿房宫赋》和《华清宫》,杜牧借秦始皇为建阿房宫不惜滥用民力以满足自己的奢侈享受来批判唐穆宗不理朝政,骄奢淫逸。同样他也对唐玄宗沉迷于女色提出了批评。杜牧是想以史为鉴警告统治阶级,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顾彬教授指出在杜牧的政治诗中,杜牧拒绝脱离现实,并充分认识到了政治体制中的弊端,但在他的政治观里也存在几个问题,一是将社会的弊端局限在军事问题上,因此忽略了真正的社会矛盾。二是错误的把历史当做现实的唯一指导,认为只要统治者施仁政就可以消除社会矛盾,就可以保留现存政治体制。这些想法显然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是保守的,狭隘的。

二、杜牧的历史观

要想了解杜牧写景抒情诗的历史观就必须首先弄清历史与自然及历史与现实的关系。顾彬教授结合几首诗对此进行了详实的阐述:第一首《登乐游原》:“长空澹澹孤鸟没,万古消沉在此中。看取汉家何似业?五陵无树起秋风。”第一句里的长空、孤鸟分别象征历史、自然。长空,取之不尽、静寂、广袤;鸟是具体的、孤零零的、狭隘的,它的存在是受局限的、短暂的。天空以它的永不枯竭的能量和它一成不变的状态把这只运动中的、鲜活的鸟包容其中。运动着的早晚会逝去;而恒定不变的却会延续下去。顾彬教授认为,能包容一切的天空不是简单的自然界的天,而是象征一种法则,万物都要遵循的法则,即道教中的“道”。在第二句里,诗人没有停留在所见的层面上,而是把所见上升成所想,使观察和思考、现实与过去合二为一。第二、三句是有感而发,诗句的内容得到了外延,超出了表面的景象描写。所谓“万古”,就像第三、四句里描写的,是人在过去创造的一切,区别于自然界里的事物。第四句可以说是情景交融:墓碑与第一句中的长空、孤鸟共同组成了这首诗的景的框架。秋风是动态的,与五陵的静谧形成对比,进一步渲染了墓碑的孤独并加重了对稍纵即逝的感叹。这里诗人对历史进行了本质的思考:汉朝统治者建立的王朝已属于过往,诗人在现实中所能见到的只是象征着先朝及其统治者曾经存在过的墓碑和一片凄凉的景象。

另一首《洛中送冀处士东》:“……四百年炎汉,三十代宗周。二三里遗堵,八九所高丘。嵩山高万尺,洛水流千秋。往事不可问,天地空悠悠。”顾彬教授指出,同样在这首诗里,自然作为永恒能量和万物之源的化身与世间万物的短暂对立出现。人们在回忆周朝及两汉统治者时想到的不是历史遗留下来的,而是在历史中毁灭了的。先朝的统治者创造的一切,留下的只是残垣断壁;而他们的死却以墓碑的形式一直保留到诗人生活的年代。高丘不会消亡,而且会作为永久的记忆把他们生前的生活和所作所为局限起来。顾彬教授认为“往事不可问”是指往事对于现实没有意义,往事影响不了现实;“天地空悠悠”有两重含义:一是在天地间人们没留下可见的痕迹;二是指人们摆脱一切束缚,达到了自由境界,不必用有形的东西留下痕迹。“空”表现的是自我放逐,外界无法渗透和改变的一种状态。

总结杜牧抒情诗的历史观,顾彬教授得出这样的结论:历史不是连贯的、有意义的发展过程,它始终伴随着起起落落,朝代兴衰。历史事件之间没有关联,它们唯一的共同点就是:最终必定走向消亡。唯一能够创造历史与现实之间联系的就是语言及语言带给我们的回忆,但是两者又不能赋予历史进程更高的意义。所以历史对杜牧而言是对无意义之物的揭示,因而必定会导致一切存在失去意义,使万物均一。

杜牧的历史观的形成很大程度受了佛教思想的影响。佛教在六朝和唐代盛行一时。佛教的基本教义就是一切存在都是无意义的,没有任何东西是一成不变的,万物处于不断的变化中,不停地在生与死中循环往复。一切的存在都如闪电般短暂,在我们感受到它的那一刻,就消失了,只有那一刻是真实的。整个宇宙不过是所有这些瞬间的不间断反复。杜牧深受佛学影响并很推崇佛教,不仅因为他的许多诗都是在寺庙里完成的,而且他经常参禅,曾有过入庙为僧的想法。他从冥想中悟出的人生哲理的确影响了他中晚年的创作。顾彬指出,杜牧对这种人生哲学的认同感是显而易见的,但这种认同不是绝对的,与佛教相比,杜牧找到了可以延续长久的东西,即:自然――“道”的化身。这不是杜牧的发明,而是受到道教和禅学的影响,两者都认为自然是永恒的。杜牧以此将佛学万物皆空的思想进行了扩展。

顾彬教授认为,杜牧政治诗中和非政诗中的历史观既有相同点,也有矛盾之处。政治诗中他主张以史为鉴,因为现实是人创造的,而且是人行为的一种后果,所以历史是诠释现实的一种手段。而在非政诗中历史是无意义的,空洞的。这两种观点看似互不相容,但却有一个共同点,即:从朝代兴衰看历史和现实。只有从历史的错误中学到东西时历史才有意义,历史本身没有意义。

三、自然作为理想化现实

杜牧许多诗歌的精神背景里突出两个问题,一是在现实社会中实现自我价值的巨大难度,二是杜牧深刻意识到幸福的短暂。当时的现实阻碍了人的个性发展和自我价值的实现,社会无法给人提供机会、保障人的权利、也无法使人的愿望和能力得以实现,因为社会的发展不是有计划的,而是充满了任意性和无休止的痛苦。正如他在《九日齐山登高》中的感叹:“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顾斌教授指出,杜牧把自然看成理想化的现实,并将其象征功能分成两类,一是表现永恒,对自我本质的保留:比如天空,山,河流。二是表现从产生、消亡到重生的循环往复,对自身不间断的再现和重组:比如花、草、春天。由此自然是保持自我的象征,不被外界所左右。作为本质与非本质的统一体,自然一直贯穿在杜牧的非政治诗歌里。在他的作品中,自然是他渴望之所在,是真实的人生活的地方,是使人长生不老的仙丹生长的地方,是人们无拘无束生活和享受的地方。除此之外,社会不能提供给个体的,个体可以在自然中获得,这时候自然就成为了消除对立,以原始形态接纳和包容所有受伤心灵的地方。

自然和社会的对立反映在《许七侍御弃官东归潇洒江南颇闻自适高秋企望题诗寄赠十韵》的两句诗中:“尘意迷今古,云情识卷舒”。这两句在句法上对仗,在内容上却反映了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世界观。“尘意”说的是个人对社会的依附,即对名利的追求,服务国家成为了束缚自我的别称。“云情”则指的是远离尘世,像云一样自由自在的状态。另外,在杜牧《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一诗中“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中的“云”和《将赴吴兴登乐游原》:“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的“云”都通过“闲”加以修饰。顾斌教授指出,“闲”在中国诗歌里是个非常重要的词,它表达的是自由的状态,远离尘嚣的感觉,是一种清闲和静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杜牧的政治诗里的自然观就不同了。自然虽是他渴望的地方,但不是远离尘世的地方。如《途中一绝》:“镜中丝发悲来惯,衣上尘痕拂渐难。惆怅江湖钓竿手,却遮西日向长安。”在这首诗里,自然不是实现自我放逐的一种途径,诗人远离长安,感觉生活无趣。渔翁的生活虽然一直是杜牧所向往的,但在这首诗里杜牧却借惆怅二字表达了对命运虚无和被迫放弃仕途的无奈的感叹。

顾彬教授认为杜牧之所以对自然持两种不同的观点,如果单纯从9世纪“知性的迷茫”中找答案是不正确的,实际上答案很复杂:一方面是文人对于现实的责任感,另一方面是他们那种无力全面地持久地消除社会弊端的无助感。从无助,到对政治现状的不满,最后到拒绝社会,拒绝是对社会状况的一种回答。其次,杜牧试图在自然当中实现与社会的脱离,却又无法完全摆脱社会的束缚。正因为无力解决社会问题,而且无力寻求自我实现,使杜牧陷入绝望,所以他选择放弃并寻求在精神上得到解脱。这是他人生中遇到的一个危机,也使得对他的诗歌作一个统一的解读变得困难。顾彬教授认为,为了避免观点偏颇,我们在解读杜牧作品时应该把他想冲破个体对国家的责任意识对他思想的束缚和他对社会的拒绝作为重点,既不能单纯从政治角度,也不能单纯从道教和佛教对他的影响的角度来解读杜牧。

四、情与景的关系

顾彬教授以王国维的“境界说”为指导,以“情”与“景”之间的关系为标准论述了杜牧作品里的三重境界。境界包含了生活的外部和内部所有因素。外部不单指自然、风景,还包括事件、行为,内部不仅指情感,还包括思想、回忆、感受和想象。换言之,境界在一首诗里是诗人对现实的反思,是一种充分自我意识的表现。

第一重境界中,诗人自我及其情感统领一切,景受情的制约,外界受内心的支配。景是情的手段,景为情服务。在这里顾彬教授举了杜牧的《金谷园》一诗为例:“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堕楼人。”诗人对外界的感知完全由内心世界所决定。诗以西晋富贾石崇及他的没落开始,由过去转向现实,由思想过渡到自然,第三句情寄于景,第四句思想与现实互相渗透,落花是现实,同时又指过去,因为落花诗人忆起了石崇的爱妾绿珠。

在第二重境界中,对景的客观描述统领一切,景中含情,情景同等重要,客观上景与情相容。这种境界体现在这首《过勤政楼》中:“千秋佳节明空在,承露丝囊世已无。唯有紫苔偏程意,年年因雨上金铺。”虽然这首诗和《金谷园》一样,都是表达对已逝的伤感,但如何阐释却有区别。在这首诗里我们应关注的是描述的客观性,诗人的哀伤、痛苦、遗憾不是重心,而是事物本身,它们不受诗人主观参与和解释的约束,诗人置身在他所见所述事物之外,诗人的所想所感,也好像在字句之外。与上一种境界相比,诗人的主观性没有强加于景物,景物就是它自己。虽然景物中蕴含了其他东西,却又不会因其而改变自身。

在第三重境界里情景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诗人的我融进了景物,我与景物同等,不分高低。内心与外界的界限消除了,景与诗人合二为一。这种受禅佛影响的对物我的认知有别于第二重境界就在于:诗人不再以我观物,而是把我置于物中,以物观物。与前两重境界相比,诗人处在一种无意识状态下,随着意识的消亡,所有的对立和矛盾都变得无关紧要,在瞬间得以升华,趋于平静。由于放弃自我个体意识,从而达到物我合一。比如《鹭鸶》一诗:“雪衣雪发青玉嘴,群捕鱼儿溪影中。惊飞远映碧山去,一树梨花落晚风。”这首诗中的主体就是物本身,它不指代任何东西。从前两句到后两句的过渡中,诗人从生命存在的狭隘中,向广和空延伸。不管它们飞向何方,山静止的矗立在那里,与鹭鸶的动形成对比。生命瞬间的运动和山的静永恒结合在一起。

物我合一还突出表现在《念昔游三首》中:“李白题诗水西寺,古木回岩楼阁风。半醒半醉游三日,红白花开山雨中。”尽管雨指代晚春,花开同时也暗指花落,但这首诗完全不受悲伤之情或主观经历的约束。雨中的自然,被笼罩在朦胧和不确定中; 诗人也处于轻盈超脱的状态中,并在这种状态中物我合一。就像处在绽放和凋谢过程中的花朵,诗人处在半醉半醒之间;花将要凋落,诗人将要酒醒重回现实。一切处于漂浮的中间状态,任何东西都不会打破平衡走向极端。

从第一境界到第三境界的过渡中,风景、现实及描写的物体,都经历了从“有我”到“做我”最终到“无我”的发展过程。同样,主体、情、思想也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即从“主观最大化”到“客观化”最终到“自我意识解体”。这种物我的自我回归,不是通过社会完成的,而是发生在精神层面的,因为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中,想达到自我解脱,物我平衡,回归平静几乎是不可能的。诗人只有将现实通过文学手段抽象化,才能达到物我合一。也就是说,将社会矛盾在精神层面超验化,使之趋于平静。顾彬教授认为,杜牧在第三重境界中从未对现实发表过自己的观点,他虽然直觉上冲破了扭曲的现实的束缚,却没有改变它,因为当时政局混乱,理想的现实是不存在的,人们只能在精神层面憧憬它。

顾彬从上述几个方面研究解读了杜牧的诗歌,他认为杜牧是一个折中主义者,受儒、道、佛三元思想影响很深。他得出的这一结论显然与我们惯常用的社会学和纯外在的思想方法得出的结论不甚相符。但是顾彬教授是一位德国汉学家,他必定受他本民族特有的精神气质和理性意趣的影响,这就导致了他用独特的德国文化视角审视中国古典诗歌,所以他对杜牧的评价同我们的观点有些出入是可以理解的,也是很自然的。作为另一文化的“他者”,顾彬教授的研究方法、切入点是我们自己很难发现的,是极有价值的。他认为杜牧的诗歌不仅具有文学价值和诗学意义,更含有丰富的文化价值和深刻的历史意义,通过解读杜牧诗歌可以深入到中国文化、历史的深层意蕴中去。

――――――――――

注 释:

①第一种观点源于杜牧《遣怀》一诗,诗中第三句中“扬州梦”3个字为后世文学作品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和素材。杜牧大多被描写成日日莺歌燕舞的风流才子,人们认为提到杜牧就不得不说他在扬州的风流韵事,而杜牧也一夜之间成了多情诗人的代名词。但这些侧重杜牧生活、私人情感的作品大多不是以事实为根据进行客观描述,而是采用了开放、夸张的描写方法塑造杜牧,比如乔吉的杂剧《杜牧――诗、酒和扬州梦》。收录在《唐诗三百首》中的杜牧的作品也大多是描写男欢女爱的香艳诗。这本极具影响力的诗集里收录的作品后来都成了家喻户晓的名篇,人们很自然地把集子里的诗当成某个诗人的代表作并以此做个总结给诗人打上一个标签,这就导致了后世对杜牧私人生活的过度好奇。甚至许多内行固执地将这些非客观的、对事实进行了夸大的描写和杜牧的创作联系在一起,并借此得出某些研究结论。

②本土的研究者则给予杜牧作品的政治意义很高的评价,他们认为杜牧是一位主张改变政治现状,致力于改善民生,减轻大众疾苦的一位诗人。虽然对杜牧放荡不羁的生活持批判的态度,但他们认为当时的政治环境使像杜牧这样的下层官吏空有鸿鹄大志却报国无门,只能放纵自己来逃避现实,所以是可以谅解的。

③顾彬认为,在研究杜牧时应该把这几首诗和杜牧的所有诗放在一起分析,不能以偏概全。而且更不应把杜牧放荡不羁的生活作为评价他作品的依据和标准,或者把他的作品定义为风流、浪漫。“浪漫”在欧洲对应的词是Romantisch,他认为随意将这个词和杜牧甚至唐诗联系在一起是不恰当的,其实欧洲的浪漫派和杜牧根本就没有共同点,因为两者拥有截然不同的空间、时间、历史范畴。持这种观点的人反复引用《感怀诗》《郡斋独酌》两首诗作为论据,顾彬认为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佐证了这种观点,但是评价过高,显得不够客观,而且对政治意义的绝对化会使研究变得片面,因为政治诗不能代表杜牧整个的创作风格,也不应该是我们研究杜牧的唯一着眼点。

④Liu,James, The art of Chinese poetry, Chicago, 1962, p. 96.

参考文献:

〔1〕Wolfgang Kubin, 1976,Das Lyrische Werk des Tu Mu (803-852), Versuch einer Deutung, Wiesbaden: Otto Harrassowitz Verlag.

〔2〕任文京.杜牧诗歌精选.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1996.

〔3〕Liu, James J. Y.,1962,The art of Chinese poetry, Chicago.

〔4〕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相关期刊更多

小学生作文辅导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现代语文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山东省教育厅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