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范文第1篇

姓名:

一、填空。

1.长方形的长是7米,宽是3米,周长是(

)米。

2.一个正方形的边长是6厘米,它的周长是(

)米。

3.一个长方形,长9厘米,宽比长短2厘米,宽是(

)厘米,

它的周长是(

)厘米。

4.一个正方形的周长是4分米,它的边长是(

)分米,也是(

)厘米。

5.一个长方形,宽3厘米,长是宽的2倍,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

6.一条绳子长8米,正好绕正方形桌面一周,这张桌子的周长是(

7.把一个长为9厘米,宽7厘米的长方形分成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和一个长方形,小长方形的长是(

)厘米,宽(

)厘米,周长是(

)厘米。大正方形的周长是(

)。

二、应用题。

1.一块正方形的菜地长40米,宽15米,如果一条边靠墙,其它三边围上篱笆,篱笆长多少米?

2.一根铁丝长20米,如果用它围成一个正方形,可以围成一个边长是几米的正方形?如果用它围成一个宽4米的长方形,围成的长方形的长是多少米?

3.

用4个边长是2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大正方形,这个大正方形的周长是多少?

三、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1.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2.四条边都相等的四边形一定是正方形。

3.周长相等的两个长方形,形状、大小也一定相同。

4.一个正方形的周长是8米,则它的边长是2分米。

)5.四个角都是直角的四边形,不是长方形,就是正方形。

6.正方形的边长扩大3倍,周长也扩大3倍。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范文第2篇

本课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初步学习并理解周长含义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引导学生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几何初步知识的兴趣,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基于三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教学时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通过摸一摸、量一量、议一议、算一算等活动,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探究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发展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探究合作、学习生活中数学的思想。

学情分析:

在此之前学生认识了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等图形,并知道了什么是这些图形的周长,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知识基础。本节课结合生活中具体事物探究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计算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方法,并能准确计算。通过量一量、算一算、议一议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比较能力、创新能力。

2.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由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法。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张扬学生的个性,体验探索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

探究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五角星,圆形,正方形,长方形,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请同学们和小组同学一起指出大家准备图形或物品的周长,注意指明图形或物体的起点和终点。(出示五角星,圆形,正方形,长方形,三角板等)

2.总结什么是图形的周长。

生:从起点起沿着物品会图形边缘绕一周的长度,就是这个物品或图形的周长。

二、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探究长方形周长

师:同学们,咱班班级走廊的墙报设计的特别漂亮。特别是好多同学的照片都上了光荣榜,你们真棒!(课件出示:周围贴有彩条的照片)同学们的照片四周都粘上了美丽的彩条。你们想知道贴每张照片用多长彩条吗?这就是我们本节课要探究的问题――长方形的周长。(板书课题)

师:看课件想一想,要知道长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哪些条件?

生:长方形的长和宽。

师:请同学们说说这张长方形照片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厘米?

生:长13厘米,宽9厘米(板书)

师:我们已经知道了这个长方形照片的长和宽,请同学们独立在练习本上试着计算出这个长方形的周长。师巡视,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必要时给以帮助和指导。

师:请做完的同学和小组同学交流自己想法,思考其他同学的方法是否可行。

2.学生可能出现如下情况:

板书:

13+13+9+9=44厘米

13×2+9×2=44厘米

(13+9)×2=44厘米

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引导学生说出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板书):

长+长+宽+宽=长方形周长

长×2+宽×2=长方形周长

(长+宽)×2=长方形周长

师:同学们,比较一下,你们喜欢哪种做法?并说出理由。(学生喜欢哪种就用哪种方法)

3.巩固练习,应用新知:

(1)师:每天课桌陪伴着我们学习,你能和同桌合作计算出课桌面的周长吗?

①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想要计算课桌的周长要先知道什么,再怎么做?

②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③学生同桌合作,进行测量桌面的长和宽,独立计算出课桌面的周长。

④学生反馈交流,长方形课桌面的计算情况。

师小结:同学们都能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真了不起。

(2)课件出示长方形剪纸。

老师要把蓝色剪纸装饰上美丽的花边,能帮老师计算一下到底需要多长的花边吗?(出示课件:剪纸长:25厘米宽:20厘米)

(3)同学们都已经掌握了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请同学们口算出这个长方形的周长。长:8厘米。宽:5厘米。

三、探究正方形周长

1.探究正方形周长

师:请仔细观察这个长方形的变化,并计算出他的周长(出示课件)。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所以请根据长方形周长探究出正方形周长(出示课题)。

本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在观察活动中体验长方形与正方形的联系和共性。让学生感受到当长方形的长和宽一样长时就转变成了正方形,把计算长方形周长的方法迁移到计算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中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学生自主学习:

师:请做完的同学和小组同学交流自己想法,思考其他同学的方法是否可行,谁的方法更简便?

学生可能出现如下情况:

板书:

5+5+5+5=20厘米

(5+5)×2=20厘米

5×4=20厘米

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引导学生说出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板书):

边长+边长+边长+边长=正方形周长

(边长+边长)×2=正方形周长

边长×4=正方形周长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那种方法?并说出理由。

(学生在探究长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很容易得出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因此这个环节直接放手给学生。通过比较哪种计算方法更简便,培养学生的优化意识。)

2.解决问题,应用新知:

(1)我们学校要给正方形旗杆底座围一个边长是2米的栏杆,你能计算出这个正方形栏杆的长度吗?(出示课件)

(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数学知识,处理实际问题是小学生的数学素养之一。学用结合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体会到数学的价值。)

四、拼一拼、摆一摆

1.两个边长为1分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请计算出长方形周长。

2.两个相同长方形,长和宽分别是10厘米和5厘米。请计算拼出图形的周长。

练习的设计注重学生动手能力,体现层次性、灵活性、有效性,通过量一量、拼一拼、算一算等形式多样的练习,让学生多种方式、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素养。针对学生素质的差异进行分层训练,既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

五、教学小结,畅谈收获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评价你和同学在这节课上的表现如何?

板书设计:

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

(1)长方形:

长:13厘米 宽:9厘米

13+13+9+9=44厘米

长+长+宽+宽=长方形周长

13×2+9×2=44厘米

长×2+宽×2=长方形周长

(13+9)×2=44厘米

(长+宽)×2=长方形周长

(2)正方形:

边长:5厘米

5+5+5+5=20厘米

边长+边长+边长+边长=正方形周长

(5+5)×2=20厘米

(边长+边长)×2=正方形周长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范文第3篇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45-0047-02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导下的数学课堂教学改革,越来越关注数学教学的价值,注重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感悟数学思想和方法,这些数学思想和方法是学生今后解决问题、创新发展的核心素养。人教版三上《用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解决问题》一课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增加的新内容,要上好这节课,需要先明确并挖掘这一教学内容所承载的教学价值,设计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教学活动。这节课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价值:

1.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思考。

教材以刚学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为载体,呈现“用16个边长为1分米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大长方形或正方形,怎样拼才能使拼成的图形周长最短”这么一个学生以前从来没有碰到过的新问题,它不能通过简单的列式解答得以解决,需要罗列多种方案(排成1排、2排……),再进行比较和分析,最后得出结论。其中,罗列各种拼组情况的思考方法对三年级学生来说是个全新的挑战,却是他们今后深入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常用的思考方法。因此,感悟和经历这种数学思考方法,让学生逐步学会思考,无疑是这节课的一个重要教学价值。

2.概括和归纳结论――合情推理。

教材展示了三个学生的不同拼组方案,试图让学生通过计算和比较,得出拼成正方形周长最短。要真正形成数学结论,需要提供更加丰富且有层次的学习材料,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并进行概括归纳与合情推理,进而得出数学结论。让学生充分经历这一数学学习过程,用数学的方式得出数学结论才能有效提升他们的数学素养。

3.追根溯源――演绎推理。

要对得出的结论进行解释和说明,就需要学生运用已经学过的数学知识进行严密的数学推理,演绎推理能力也是新课标倡导的核心素养之一。学生通过合情推理得出猜想:拼成正方形周长最短。此时教师应该抓住时机提出新问题:为什么拼成正方形周长最短呢?一方面,把研究推向深入,使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另一方面,利用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培养学生的演绎推理能力。

4.合理推广与提升――类比推理。

通过研究得出16个小正方形拼成正方形周长最短后,教师应当及时抓住时机,提出:如果有12个小正方形,怎么拼周长最短呢?学生可以通过类比继续研究,得出:不能拼成正方形时,拼成的长方形越接近正方形,周长越短。学生研究完正方形的拼组后,还可以继续推广:如果是两个长方形拼组,什么情况下周长比较短呢?这一连串问题促使学生进行类比推理,很自然地提升了他们对问题本质的认识。

基于以上对这节课教学价值的认识,我们作了如下教学设计:

一、复习铺垫,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1个边长为1分米的小正方形,算算它的周长。

课件出示4个边长为1分米的小正方形,如果把它们拼组成一个图形,你还会计算它的周长吗?课件依次将它们拼成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生计算)

原来用4个小正方形拼成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是不同的啊,真有意思!

从复习周长引入,用计算4个小正方形拼成的图形的周长过渡,既让学生感悟到用同样多的正方形拼成不同的图形周长不一样,为引出例题做好铺垫,又为后续深入研究周长为什么不同打下伏笔。

二、操作实践,解决问题

1.课件出示题目:用16个边长为1分米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大长方形或正方形,怎样拼才能使拼成的图形周长最短?

请你试着在练习纸上画一画、算一算,再比一比,独立完成研究。有困难的话可以找学具帮忙。

2.生独立完成如下表格:

我的发现: 周长最短。

3.反馈交流:

(1)拼:

生反馈:摆1排,摆2排,摆4排。

小正方形的个数这么多,你们是怎么在短时间内想到这3种方案的?(利用乘法)

原来利用乘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快地找到各种不同的方案,好方法!

(2)算:

那么,它们的周长各是多少?

长:16,宽:1;周长:(16+1)×2=34(分米)

长:8,宽:2;周长:(8+2)×2=20(分米)

边长:4;周长:4×4=16(分米)

(3)比:

只有这3种拼法吗?为什么?(生自由回答)

我们用有序思考的方法解决问题,可以保证不重复、不遗漏。

比一比,你们的结论是――(拼成正方形周长最短)

在这个研究过程中,学生一直都是学习的主人。材料是学生提供的,计算和比较都是由学生来完成的,很好地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

三、对比分析,深入理解

刚才,我们通过拼、算、比解决了这个问题。想一想,如果有12个小正方形,怎么拼周长最短?

生:每排3个,拼4排。

请通过画图、计算、对比来验证你的想法。

谁来验证?(生回答另外两种方案,计算周长)

怎么不拼成正方形?(12个小正方形不能拼成正方形)

看来,的确是这样拼周长最短。你们太了不起了!像这样,先提出猜想,然后通过计算、对比验证猜想,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法。

不过,用一些小正方形拼组图形时,到底怎么拼周长最短呢?(同桌讨论,然后自由回答)

小结:用一些小正方形拼组图形,拼成的图形是正方形或接近正方形时,周长最短。

放手让学生对拼组12个小正方形进行独立研究,使学生有机会运用刚学的分类罗列的研究方法,丰富了研究素材,为归纳结论提供了结构性的材料。

小正方形的个数相同,为什么它们拼成图形的周长有长有短呢?请你以4个小正方形为例,加以说明。四人小组试着说一说。

在合情推理的基础上,化繁为简,让学生借助于研究4个小正方形的拼组情况,明晰小正方形个数相同拼成图形的周长不同的原因,并在小组内表达交流,使学生的思维更有条理性。

四、联系生活,练习巩固

1.最近,学校准备进行优秀作业展评,共展出18本作业,这是小红的设计方案(每排9本,摆2排),还有更节省空间的方案吗?

生1:每排6本,摆3排。

生2:拼成正方形或接近正方形时,周长最短。

看来,我们今天的研究还是很有价值的,快来计算验证下吧。

2.我们在拼正方形的过程中,发现了很多奥秘,如果是两幅长方形的美术作品呢?

方案一: 方案二:

出示问题:给两幅画装上边框,哪种方案比较节省材料?为什么?

第1题对教材第87页第4题进行了适当的改编,舍弃了与本节课无关的元素,指向更加明确。第2题旨在对本课的内容进行适当的提升和拓展,并利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价值。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教学反思 数学教学 课堂学习

教过正方形面积的数学老师一定都让学生判断过“边长4厘米的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相等”这句话的正确性。我是数学老师,正好要复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自然不会放过如此经典的题目。下面是我在复习时的教学片断:

出示:用四个边长2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大正方形,这个大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各是多少?(先画图再口答)

生:“周长是16厘米,面积是16平方厘米。”师:“你是怎样计算的?”生:“周长用4×4,面积也是用4×4。”师:“这个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都是用4×4来计算的(板书两道算式),那么这两个算式中的四个“4”都表示相同的内容吗?“生:“不相同,计算周长的算式中有一个4是指4条边,其余的三个4都是指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4厘米。”师:“它们结果都是16,那可不可以说这个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是相等的。”生:“不可以,因为周长是16厘米,而面积是16平方厘米。”生:“周长用‘边长×4’计算,而面积是用‘边长×边长’计算的。”师:“如果让你判断“边长4厘米的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相等”,你怎样判断?“生齐答:“错。”师:“周长和面积的意义不同,计算方法不同,单位也不相同,它们不能比较大小。”

碰巧这次期末测试中就有这道判断题,但结果却出乎我的意料,全班48个学生有30个给这道题打了勾,正确率仅为37.5%。得知这个结果我的第一反应是郁闷,要知道这是考试前倒数第二天复习的内容,为避免“练习—评讲—练习—评讲”这一单调的复习模式,自认为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上还是动了一番脑筋的,从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来看似乎不应该出现这么多的错误。

首先想到的是“百闻不如一见”。如果复习时将这道题直接出示,让学生读两遍再判断,判断后再读两遍,一定不会出现这么多的错误。但我们的教学是不是要把所有的题目都以文字形式呈现出来让学生见识一下呢?这显然是不可能的,即使是都让学生听一遍也是做不到的。“闻”和“见”是人类接受知识的两个重要途径,“见”固然比“闻”的印象更深刻,但“闻”也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有很多人类文明不就是通过口头传授一代一代继承下来的吗。因此教学的关键倒不在于“闻”还是“见”,而是“闻”什么和怎么“闻”。

“闻”什么?在前一个版本的苏教版教材中专门编排了一课时的内容用于比较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而现行的苏教版教材只是结合习题进行这样的比较,似乎比以前淡化了。但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周长和面积的理解不够深刻,将会对解决相关的问题产生障碍,因此教师在教学时仍然要通过比较加深对这一内容的理解。从学生解答情况来看,学生在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时对周长和面积的概念就比较模糊。复习时虽然教师试图让学生从周长和面积的意义上来理解问题,通过一个具体的例题并画图来对比周长和面积,但整个教学环节中教师较多地关注了计算方法的意义,只是从数字和文字上对周长和面积进行了比较,画的图也仅仅是帮助学生进行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并未对理解周长和面积的意义发挥作用,也就是说学生所“闻”的仅仅是形式,而不是本质。如果就此把题目以文字方式呈现给学生,那学生“见”的仍然是形式,获取的也只是答案而已。因此教学中不管是“见”还是“闻”,都要围绕周长和面积的意义展开,要让学生很清晰地知道周长和面积是平面图形不同方面的属性,是不可以来比较它们的大小的。

怎么“闻”?整个教学环节从表面上看,课堂气氛很活跃,学生学得轻松,教学效果也不错。但稍作分析就会发现,教学是在简单的一问一答中进行的,只有少数几个学生单独回答了问题,另有一个问题是全班齐答的,学生缺乏独立思考和辨析的时间和氛围。正是因为大多数学生没有真正参与,对问题缺乏认真思考,在齐答时只能“滥竽充数”,少数学生有自己的想法也没有机会表达出来,教师就无从了解全班学生的掌握情况。因此无论是“见”还是“闻”,要想有好的效果,必须让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其中,让他们带着问题去“见”、去“闻”,留给他们足够的思维空间,同时还要有必要的反馈。

下面是重新设计的教学过程:

①用铅笔画一个边长4厘米的正方形。

②不用尺沿顺时针方向一笔把这个正方形的周长描成红色,再用绿色涂出它的面积。

③在本子上计算出它的周长和面积。

④两道算式中共有四个“4”,这些“4”都表示相同的内容吗?借助画出的图和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纸片说一说正方形的面积为何用‘边长×边长’来计算。

⑤这个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的数值虽然相同,但算式的意义是不一样的。结合你画的图和刚才的解答过程找一找周长和面积还有什么不同之处,如果有新的发现就和同桌交流一下。

⑥小明说“边长4厘米的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相等”,你同意他的说法吗?(用手势表示)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范文第5篇

一、“学数学”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兴趣油然而生

“学数学”从已有的生活背景素材中找出具有数学意义的关系和特征开展数学活动,使他们感到数学就在身边,兴趣油然而生。在教学第五册41~43页《图形的周长》的教学中,先出示一组学生熟悉的图形让学生观察,找哪些图形与其他图形不一样?生1说:有些图形是封闭图形,有些图形没有封闭,其他同学也议论纷纷,同意他的看法,看着学生们好奇的目光,问:你们想学什么是图形的周长吗?再让学生画自己熟悉的封闭图形,并让同伴来判断画得是否正确,加深对周长的感知,从而引出“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做图形的周长”这一概念,学生对这一概念是否真正理解呢?再出示41页的例1,让学生描一描生活中常见的“树叶”和“五角星”等图形的周长,用手来指一指桌面一周的长度,找一找黑板的周长,窗子的周长等来进行检验,使周长的概念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起来。

二、“做数学”,让学生在经历体验中构建知识

“做数学”是目前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观念,它强调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现实的体验、理解和反思的过程,强调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对学生理解数学的重要性,让学生在经历体验中构建知识。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把课本中的例题、讲解、结论等书面材料,转化为学生能够亲自实践的数学活动,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让学生经历有关活动,获得对知识的体验上。在《图形的周长》这节课设计了周长计算方法的体验性学习。先出示42页的例2,画一个长6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边画边思考长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师引:同学们经过画长方形后,你知道这个长方形的周长由哪几条边围成,能计算它的周长吗?自己完成后,小组互相交流。

生1:6+4+6+4=20(厘米) 生2:6+6+4+4=20(厘米)

生3:6×2+4×2=20(厘米) 生4:(6+4)×2=20(厘米)

教师将几种不同的解法板书出来,比较、择优、讨论,以上几种解法,你喜欢哪一种方法?为什么?在动手操作画长方形的过程中,使学生清楚地感知长方形的周长中有两条长和两条宽,通过借助直观图形,思考多种计算方法。根据教学反馈,学生中共有以下几种计算方法:长方形周长=长+宽+长+宽;长方形周长=长+长+宽+宽;长方形周长=长×2+宽×2;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每个学生的知识经验不同,认知结构不同,因此计算方法体现了多样性、多层次性,使学生通过操作、思考,从计算方法的多样性中得以体验周长的计算方法。再出示43页例3:你会计算正方形的周长吗?先画一个边长8厘米的正方形,再想正方形的周长又怎么计算呢?

生1:8+8+8+8=24(厘米)(生1说:正方形的周长也是四条边围成的,并且四条边的都是8厘米);生2:(8+8)×2=24(厘米)(生2说:我算了两个边,发现还有一半和前面的一样,就乘2);生3:8×4=24(厘米)(生3说:我学过正方形的四条边一样,我就直接用8乘4了)。学生们轻松自如地用不同的方法来计算,自己去探究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在经历体验中构建知识,这样获得的知识更深刻更牢固。

三、主动构建知识过程

小学数学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对学生来说,获得数学知识不是被动地吸收课本知识,而是学生亲自参与的、经历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在《图形的周长》最后的提高练习中让同学们思考:下图是一个楼梯的侧面,如果要铺上地毯,要多长会算吗?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相互交流,在同伴的启发下,学生大胆发表自己观点,并主动上来操作演示,说:我用红色和绿色的彩笔来画,梯子横着的部分和下边一样长,我都画成了红色。梯子竖着的部分和左边一样长,我把它画成绿色。这样我就知道要铺地毯的长度了。运用平移的思想和转化的思想,将复杂的图形变得简单,将不规则图形变成规则图形。学生不仅学得放松,而且从中拓展了视野,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成了真正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