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长方体的认识

长方体的认识

长方体的认识范文第1篇

使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能够辨认这些图形.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直观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知道图形的名称.

难点:辨认这些图形.能够区别长方形与长方体,正方形与正方体.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下图中有多少个长方形?多少个正方形?多少个三角形?多少个圆?(投影片)

(二)学习新课

1.初步认识长方体.

(1)出示长方体实物(装墨水瓶的纸盒、火柴盒)

师:同学们看这个纸盒和火柴盒,谁知道它们是什么

形状?学生能回答可由学生回答,不能回答老师告诉学

生,并板书:长方体.

(2)看一看、摸一摸.

让学生拿出一个长方体实物,看一看它的形状,摸一摸每个面.

师:长方体有几个面?怎样正确地数出?(长方体有上、下两个面,前、后两个面,左、右两个面,一共有六个面)

师:长方体每个面是什么形状的?相对的面一样吗?(长方体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相对的面完全一样)

教师再出示一个长方体实物.(其中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

师:这也是一个长方体.它有几个面?每个面是什么形?相对的面一样吗?(这个长方体有六个面,有四个面是长方形,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一样)

(3)举例.

日常生活中,你还见到过哪些东西的形状是长方体?

(4)小结.

师: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我们知道长方体有6个面,相对着的两个面的形状相同,有的长方体的6个面都是长方形的,有的长方体有两个面是正方形,其余4个面是长方形.

板书:6个面长方形(也可能有两个面是正方形)

教师出示长方体实物,变换摆放方向,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认识长方体.如下图:

2.初步认识正方体.

(1)出示正方体实物(魔方玩具、方积木块)

师:谁知道它们是什么形状的?边说边在黑板上板书:正方体.

师:正方体有几个面?每个面都是什么形?

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正方体数一数有几个面,再拿一个正方形的纸放在正方体的每个面上比一比.师生共同得出正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正方形.

板书:6个面正方形

3.认识长方体图和正方体图.

师:现在我把长方体和正方体画成图,你们认识吗?

教师出示已画好的长方体图和正方体图,让学生说出它们各自的名称,并贴在板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左面.

4.辨认长方体和正方体.

(1)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一想:长方体是什么样子的?正方体是什么样子的?

(2)选图形(投影片)

(三)巩固反馈

1.教科书p.23做一做.

先让学生说一说中间一行的每一个图形的名称,再让学生把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实物和它所对应的几何图形用线连起来.然后集体订正.

2.在长方体下面画√.

3.在正方体下面画√.

4.数一数.

长方体有()个正方体有()个

长方形有()个正方形有()个

5.动手摆.

教科书练习七第2,3题.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这节课的教学任务是使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一些感性认识,知道它们的名称,能够辨认就可以了.由于是初步认识,因此不要对学生提更高的要求.

首先通过实物对长方体有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通过看一看、摸一摸,知道长方体有几个面?各是什么形?继而概括出长方体的特征.然后教师通过变换长方体的摆放方向,从直观上加深对长方体的认识.最后教师再出出示长方体图,让学生抽象的认识长方体.体现了对学生思维深刻性的培养.

长方体的认识范文第2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

《长方体的认识》是一节数学概念课,它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通过本节课教学,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和自主、合作、探究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观察实物和演示,使学生掌握长方体的特征。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分析的综合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并用于实际生活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情感目标:通过建立立体图形的表象过程,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探究意识。

教学重点:掌握长方体特征;

教学难点:建立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自制多媒体教学课件;长方体实物模型;长方体的铁丝框架;学生每人准备一个长方体物体。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1.铺垫孕伏

1.1 由平面图形引入立体图形。

课件展示:

教师:同学们认识这些图形吗?(引导学生说出各图的名称)

教师:这些图形都是平面图形。(屏幕展示:平面图形)

1.2 认识什么是立体图形。

我们再来看一组图形。

(课件演示:在商店中摆放的物体,墨水瓶盒、牙膏盒、肥皂盒、奶粉筒、魔方玩具等)

教师:这些图形和前面的图形有什么区别?

(引导学生说出这些图形不是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立体的。)

教师:我们把这些图形叫做立体图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其中的一个立体图形——长方体

板书课题:长方体的认识

1.3 举例说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长方体实物。

[从研究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是学生空间形成发展中的一次飞跃。因此,在引入前,首先让学生对以前平面图形知识进行系统性回顾,为将来学习长方体表面积和体积打下坚实的基础。然后,再用课件出示立体图形,在学生头脑中建立立体图形表象,并得出立体图形概念,从而揭示出课题,接着让学生联系生活,举例说说生活中常见的长方体实物,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的理念,建立学生对长方体的初步感知。同时借助多媒体教学课件生动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2.新知探究

2.1 探究长方体的特征。

(1)初步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①面的认识:

师:请同学们观察,长方体是由什么围成的?(由面围成的)教师板书:面

(演示:将长方体实物模型展开引导学生观察。教师出示一个长方体,并用手摸长方体的面。)

这就是长方体的面,请你们拿起自己准备的长方体,摸一摸长方体的面,你有什么感觉?(光滑的或平平的)

②棱的认识: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并用手摸一摸长方体两个面相交处,有什么感觉?(割手的感觉)我们把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长方体的棱。(板书:棱)

③顶点的认识:

师:再继续摸一摸长方体三条棱相交的地方,我们把在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长方体的顶点。(板书:顶点)

[数学新课程标准倡导“教学过程应由单纯传授知识的过程转变为学生发现知识和学会学习的过程”。本环节以让学生摸、看、量等多种形式分别感知长方体,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的认识长方体“面、棱和顶点”的特征,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实践能力。]

(2)深入研究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①通过操作和演示探讨长方体面的特征。

教师谈话:要研究长方体的特征,我们要从它的面、棱、顶点这三个方面去研究,请同学们拿着长方体,仔细数一数长方体有几个面。(引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数)(6个)(板书:6个)

教师:每个面是什么形状?(讨论)

通过讨论、观察、交流得出两种情况:一种是6个面都是长方形;(板书:6个面都是长方形)另一各情况是有4个面是长方形,另外两个面是正方形;(板书:特殊情况有两个对面是正方形)

教师:刚才我们已经研究了长方体有6个面,这6个面在大小上有什么关系呢?

请看屏幕:(课件演示长方体面的特征:上下、左右、前后面重叠的动画)

教师:看了刚才的演示,你发现发什么?(相对的面相等)并板书。

②通过操作和演示探讨长方体棱的特征。

通过刚才的操作和观察演示我们知道了长方体的面的特征。下面我们来研究棱的特征,棱的特征要根据它的条数和长短去研究。

请同学们拿着长方体,仔细数一数长方体有多少条棱。(引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准确数出长方体有12条棱)(板书:12条)

教师:哪些棱的长度是相等的?

课件演示,让学生观察、发现、概括得出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

板书: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③通过操作和演示探讨长方体顶点的特征。

教师:研究顶点,要从个数进行研究。

通过课件演示或实物观察:得出长方体有8个顶点。(板书:8个)

④简要小结长方体的特征。

[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观察以及观看课件视频等活动,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2.2 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出示长方体的铁丝框架:

教师:谁能在这个长方体中指出长度相等的三组棱?(学生指长度相等的棱)

教师: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相等吗?(不相等)它们和这三组棱有什么关系?(它们各代表这三组棱中的其中一条棱)

请你们的自己的长方体上找出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学生找出后,教师告诉学生,这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观看视频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学生互指长、宽、高。

教师说明:摆放长方体的位置发生改变后,长方体的长、宽、高也要发生改变。相交于每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都可以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2.3 课堂小结(课件演示小结内容)

2.4 导入生活,活学活用。

举出生活中长方体实例,并指出相应长、宽、高及面、棱、点,以深化学生认识,培养学生的空间意识。如:、教室、玻璃、讲台……。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更应服务于生活。作为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将数学带到生活中和学生有数学的意识。]

3.巩固练习

课件出示练习题目:教材23页练习五的第2、3题。

4.课堂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通过学习你掌握了哪些知识?

长方体的认识范文第3篇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现代小学数学”五年制课本第十册第3~5页)

教学目的:1.使学生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理解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关系。

2.培养学生观察、操作能力及初步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能力。

3.渗透子集思想,并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长方体的特征及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让学生说出已经学过的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等),指出这些图形是平面图形。

2.出示长方体教具,讨论长方体和长方形的区别,揭示长方体是立体图形。

二、揭示课题:

平面图形是研究同一个平面内的多种数量和数量之间的关系;而立体图形研究的是在若干个面内的数量和数量之间的关系。今天我们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板书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评:从复习平面图形导入立体图形,开门见山的导入课题。】

三、讲授新课:

(一)长方体的特征

1.出示思考题

(1)长方体有几个面?它们各是什么形状?相对的两个面有什么特点?

(2)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数一数长方体有多少条棱。相对的棱长短怎样?

(3)3条陵相交的点叫做顶点。数一数长方体有几个顶点。

【评:学生带着思考题去实践操作,目标明确,任务具体,便于操作。】

2.学生利用各自准备的长方体物体,通过看、摸、数,回答思考题的问题,讨论长方体的特征。

(1)师提问①:长方体有几个面?你是怎样数的?老师注意比较学生的不同数法,有意识引导学生按顺序数面的个数,使学生清楚知道长方体的面是由前、后、上、下、左、右6个面组成。

【评:教者表扬了按顺序又对又快地数出长方体有6个面的同学,很快地原来漏数或重复的同学,也能正确地数出面的个数。可见,教学生学会学习方法的重要性。】

师提问②:这些面各是什么形状?让学生充分发表看法,认识长方体的6个面是长方形或者其中有两个面是正方形。

师提问③:相对的两个面有什么特点?要求学生通过度量相对的两个面的长、宽,真正认识相对的两个面的面积相等。通过师生对话,板书长方体面6个都是长方形或其中有两个是正方形相对的面面积相等

(2)老师通过对相对两个面和相交两个面的比较,指出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并让学生说出哪两个面相交得到棱(如前、右两个面相交有一条棱。……)提问①数一数长方体有多少条棱?你是怎样数的?引导学生数棱时可以按顺序分三组数或者按相对的棱分三组数,长方体有12条棱。

【评:教者再次提醒学生“是怎样数的”,可以看出,教者善于把握一切机会教学生学会学习方法。】

提问②相对的棱长短怎样?为什么?引导学生通过由长方体的6个面是长方形,长方形对边相等的道理,说明长方体相对的棱长度相等,并板书:棱12条相对棱长相等

(3)老师通过对相对的棱和相交的棱的比较,指出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并提问:长方体有几个顶点?学生回答,老师板书:顶点8个

【评:学生通过手摸、眼看,手眼并用地应用多种感觉器官,对平摆、竖摆的长方体进行观察、触摸、按顺序地数获得长方体面、棱、顶点的特点;并且师生共同小结了长方体的特征及其学习的方法。在此过程中,教者创造情景恰到好处地演示了实体和框架长方体模型,指导学生有的放矢的使用长方体学具。】

(二)画长方体立体图让学生观察长方体教具,知道不管在哪一个位置上观察长方体,最多只能看到3个面,从而揭示长方体的画法

。【评:从美术课静物写生入手,导出长方体的画法,提高学生看立体图形的能力。】

(三)长方体的长、宽、高

(1)让学生观察知道相交于一个顶点一定有3条棱。

(2)三条棱中任两条一定是同一个面的长和宽,指出这两条棱也是长方体的长和宽,另一条称为长方体的高。并在图上标出长、宽、高。

(四)正方体的认识和正方体的特征

(1)利用长方体框架(或幻灯片),变动长方体正面的长,使之与宽的长度相等,再变换长方体的高,使之与长、宽的长度相等,从而揭示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叫做正方体,并出示正方体的实物图及画出立体图,指出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评:教者吸取电脑软件的长处,动态地在幻灯屏幕上把一个长方体变为正方体,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映入每一位同学的眼帘,其结论便水到渠成。】

(2)正方体的特征启发学生通过观察面(包括:个数、形状、面积大小)、棱(包括:条数、长短)、顶点(个数),归纳这三个方面的特征,总结正方体的特征。学生归纳特征后,老师小结并板书其特征。板书:正方体面6个都是正方形面积都相等棱12条长度都相等顶点8个

【评:学生把学习长方体的特点的学习方法迁移到学习正方体的特点上来,他们手拿正方体学具,边看边摸边数边讲,又对又快地达到学习目标。】

(五)长方体、正方体的关系通过小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使学生知道,正方体具有长方体所有的特征,而正方体具有的特征并不是每个长方体都具有。如果把长方体看成一个整体,那么正方体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

【评:利用子集思想揭示正方体与长方体之间的关系,并进行辩证关系启蒙教育,自然不生硬,易被接受。】

四、巩固练习

1.判断下面图形是不是长方体。

2.判断。

(1)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的物体不是长方体就是正方体。

(2)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3)正方体棱长总和是60厘米,它的每条棱长是5厘米。

3.说出下面各图形的长、宽、高(课本练一练第4题)

4.下面是一个由棱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体搭成的长方体的部分图,说出长、宽、高各是多少厘米。并试说哪个面的面积是12平方厘米。

【评:练习内容丰富,多样,既加强了基础知识的训练,又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五、小结及布置作业

老师通过补充板书:学生通过小结本节课学习内容及结合板书,说出本节课的“课题”、“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标在了这个长方体哪个位置。从而加深对本节课主要内容的认识。

【评:总结的板书设计新颖,把本节的重点内容以图文表结合的形式生动形象直观地展现在眼前,给人铭刻记忆,久久难忘。】

【总评】:

1.注重把三位一体有机结合进行教学,即教学数学知识(特征及其相互关系)、数学思想(子集思想)、数学方法(按顺序地观察、摸、数物体的方法)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既学数学知识,又学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

长方体的认识范文第4篇

【关键词】小学几何;初步知识;重要性

在小学数学中,几何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空间与图形”,具体包括简单几何形体的认识、变换(包括平移、旋转和对称等)、位置、图形测量、简单图形的周长、面积与体积的计算、方向的认识以及平面坐标的初步体验等。知识结构相对比较简单,但它却是小学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学习小学几何知识,有利于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几何知识具有较严密的体系,具有高度的逻辑性,因此,我们就必须从知识体系的角度来研究知识。几何中最基本的图形就是体、面、线、点,它是构成一切几何图形的基础,所以我们称它们为几何图形的基本元素。点、线、面、体或者它们的集合,都叫做几何图形。贯穿在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几何图形,概括起来主要有五线:直线、射线、线段、垂线、平行线;五角:直角、锐角、钝角、平角、周角(选学内容);七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圆、扇形(选学内容);四体: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圆锥体;以及与此要联系的四点:端点、顶点、垂足、圆心。从教材的编排看,都是根据儿童的认识规律,先出现形体的概念,再教学“求积计算”。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应该先教学概念,在学生对概念大量感知,并形成正确表象,建立正确概念的基础上引出计算。

学生学习几何知识一般要通过直观教学或实际操作,才能理解和掌握图形的特征,再运用几何知识解决问题中包含这判断、推理的过程。例如:《长方体的认识》这一节,我们这样引导学生:①初步感知长方体。引导学生结合实物模型认识平面图形、立体图形,并告知学生,立体图形中最基本的形体是长方体。请大家谈谈日常生活中还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 ②提出问题。从准备好的学具模型中拿出一个长方体模型和一个非长方体模型,请学生指出哪个形状是长方体?根据什么说一个是长方体而另一个不是呢?长方体有什么特征呢? ③研讨交流。学生借助长方体模型和非长方体模型的比较,通过小组研讨,集体交流,逐步概括出长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进一步研讨,学生抓住了长方体的本质特征。

二、学习小学几何初步知识,可以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小学几何初步知识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教师在几何初步知识教学中就要加强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是要求学生听到某一图形的名称,就能在头脑中正确地再现出它的形象;能够独立地看懂所画出的已学过的平面及立体图形,正确掌握它们的名称;能够在各种图形或模型中,正确地找出自己所需要的图形,恰当地把它们分类。充分利用各种条件,让学生通过各种观察、实际操作等活动,获取和运用几何初步知识,并在运用过程中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我们在进行几何初步知识的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各种条件,运用各种手段,引导学生通过对物体、模型、图形的观察、测量、拼摆、画图、制作、实验等活动,让学生获取和运用几何初步知识,并在运用几何初步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通过观察、操作、演示等感知活动,使学生初步形成几何形体的表象。要认识几何形体,必须理解几何形体的本质属性,形成正确、清晰的几何概念。几何概念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生产实践中,通过对大量的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进行高度的抽象概括后得到的。所以我们要重视引导学生进行观察等感知活动,使学生形成几何形体的表象,得到正确清晰的几何概念。

长方体的认识范文第5篇

一、加强直观教学,把抽象的概念建立在生动的直观上,使学生对将要形成的概念获得初步的感性认识。我在讲《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先出示一些事物,如装墨水瓶的纸盒、酒盒、魔方等,让学生通过观察和触摸,积累一些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直观认识。然后向学生解释说明面、棱、顶点的含义,让学生学生数一数手中实物的面、棱、顶点的个数,并动手量一量各条棱的长度,算一算各个面的大小,比较上下、前后、左右的棱和面的联系,进一步加强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感性认识。

二、发挥表象作用,做好使学生思维从直观感知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准备。表象是人的大脑对感知过的事物形象的反映。在数学概念从具体到抽象的过渡中,表象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学生通过直观获得的感性认识是肤浅的,而且带有局限性。当学生对对概念进行直观感知之后,若能及时唤起概念在他们头脑中的表象,从而再利用表象去认识概念,便能够很好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当我们引导学生直观感知过长方体和正方体之后,可在从实例中抽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几何图形,让学生对照事物,观察图形,弄清楚不改变观察方向,最多可看到几个面、几条棱,用图该怎样表示,这样逐步引导学生看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几何图,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表象。

三、进行分析比较,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抽象概括出概念的本质特性,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完成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概念教学不能只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当学生头脑中有了丰富的表象之后,便可引导他们进行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促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正确的概念。如当学生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实物中抽象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几何图形后,要让学生将实物或几何模型跟图形对照,认识图形中长方体的长、宽、高,以此培养出学生从图形来想象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形状,即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并可以引导学生把长方体和正方体加以比较,找出它们的异同点,并概括出各自的本质特征,促使学生在比较分析中正确理解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