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跨越再跨越作文

跨越再跨越作文

跨越再跨越作文

跨越再跨越作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美术;创新;跨越;跨界;跨业

中图分类号:J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1-0165-01

创新是美术的生命与灵魂,然而美术创新本身,又是一项全方位、系列化、深层次的复杂系统工程,其中的重中之重,可以概括为“三跨”――跨越、跨界、跨业。为此,本文专门对美术创新的这“三跨”,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细致的研究与论述,力求对于美术的创新,提供理性思辨与艺术实践的双重参照系。

一、跨越

美术创新的第一跨是跨越,跨越就是超越,超越的本质特征也是创新、一切科学与文艺的创新,都离不开超越。彭吉象先生指出:“艺术的生命就在于创造和创新。没有创造,没有创新,就没有艺术。这就意味着艺术家必须不断地超越前人,超越同时代人,以及不断地超越自己。”[1]P250

美术上以跨越实现创新的成功范例,不胜枚举。例如西班牙画家毕加索,其绘画的一生就是不断超越自己的一生:早期作立方主义的绘画,创造抽象的形以表现科学的实,采用同时用不同角度表现物象的画法,还采用火柴盒、报纸等实物贴在画面上,以求奇异。后来又注重原始艺术,简化形象。再后来又注重超越现实主义绘画。又如我国现代冰雪山水画创始者于志学,就敢于超越传统、超越前人、创造出重叠法、滴白法、水痕线、揭纸法、雪皴法、泼白法、叠纸法等全新的画法,实现了长足的大跨越。再如英国现代雕塑家亨利・摩尔,主张把超越现实主义的自由想象与画家个人对美术的强烈的人道主义心理感受紧密结合,在他的雕塑作品系列化的“卧像”中,“以表现人和生命力为主要目标,深刻地揭示出自然对象内在的生命力,从而大大拓展了人们的想象空间和思维能力。”[2]P349

由此可见,跨越是美术创新的第一步,也是美术创新的基础。

二、跨界

美术创新的第二跨是跨界,跨界就是综合、穿越,就是跨过艺术与科学的界限,跨过美术中各个门类的界限,实践新的整合。

其一是“大跨界”,即跨过艺术与科学的界限,把二者合而为一,融科学于美术之中。这方面的范例,首推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美术大师达・芬奇。他本人就集自然科学家、工程师、画家于一身,他把医学中的解剖学、光学中的明暗、几何学中的图形,以及物理学中的透视等多门科学学科巧妙地综合运用于绘画之中,创作出《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等惊世名作,创造出人类绘画史中的一座高峰。

其二是“小跨界”,即跨过美术中各个门类的界限,创造出新的艺术品类与艺术风格。例如我国著名画家徐悲鸿,力主中西绘画结合:“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绘画可采入者融之。”[3]P968把西方油画与中国国画的优长融为一体,自成面貌,他的许多名作都驰誉中外。而国画大师齐白石,早年为木工,后习绘画,集绘画、篆刻、书法于一身,并融传统写意画与民间绘画的技法为一炉,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由此可见,跨界也是美术创新的要素之一。

三、跨业

美术创新的第三跨是跨业,即实现艺术与多种行业(如工业、商业等)的重组,创造出全新的艺术行业或艺术产业。

法国当代艺术评论家斯坦尼指出:“在欧洲同在美国一样,我们正在自然里寻找新的方向。所谓当代的自然,就是机械的、工业的和广告的洪流……日常生活的现实,如今已经变成了工厂和城市。在标准化和高效率这两个孪生的标记之下,所产生的外向性是这个新世界的规律。”[4]P350在我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与大环境中,美术的创新同样要实现全方位跨业。

在这方面,同样有许多成功的范例。例如美国现代“活动雕塑家”考尔德。就创造出用钢丝把红黑白等各种颜色的金属片连接起来的新技法,运用空气的对流使作品产生柔美的空间变化与动感,其代表作《你好,姑娘们》《螺旋》等,都有这种审美效果。又如建筑设计与建筑行业的结合、园林设计与园林行业的结合、产品(家具、餐具、服装、汽车、飞机等)设计与产品生产行业的结合、广告设计与商业营销行业的结合……都是跨业之举。

跨业的实质,是功效与审美、功能与形式、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由此可见,跨业也是美术创新的不可或缺的要素。

参考文献:

[1]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跨越再跨越作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张力放线;带电跨越施工;应用

Abstract: In order to ensure the safety of construction and the safety of power supply, crossing power line must use power off the line or power erection construction method across the shelf, but due to conflicts of interest, power to exist everywhere, and the process of tension stringing is quite strong, long construction period, the user is difficult to bear, in order to solve the power problems, only wait, stop, brought great losses to the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and excluding the column and the loss of project budget, the construction enterprise's economic benefit to guarantee. If the use of tension line charged crossing construction, not only can ensure the construction plan, and can make the economic benefits of construction enterprises to ensure.

Key words: tension line; charged crossing construction; application;

中图分类号:U2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用电负荷日益增大,各种电压等级的电网趋于密集,新建输电线路跨越电力线路更加频繁,已成为输电线路施工的突出问题。

本文分析了张力带电跨越架线可能出现的异常情况,并从理论角度对张力带电跨越架线安全施工工艺设计进行了探讨,对进一步深入研究张力带电跨越架线具有较强的启迪作用。

1 张力放线施工工艺

1. 1 张力放线工艺特点

(1) 导线在架线施工过程中,始终保持一定张力,并处于架空状态,且张力是可以控制的。

(2) 施工中放线区段依据现场施工条件具有可选择性,且不受设计耐张段限制。

(3) 放线系统是从无张力到有张力,有一个形成过程。

1. 2 张力架线中危及安全的因素及原因分析

张力架线中危及安全的故障主要是系统张力的突然骤落,引起导引绳,牵引绳及导线对被跨电力线路的危害,危害的因素及原因分析见表1 。

表1 张力架线中危及安全的因素及原因分析

1. 3 张力放线带电越线架应具备的能力及影响因素

依据张力放线的特点,要实现带电跨越施工,必须对带电线路进行保护。

(1) 顶面和侧面都必须保护,防止系统解体引起放电及接地。影响因素是被跨电力线的宽度、电压等级及被跨带电线路与新建线路的交角。

(2) 有一定的抗压能力,当导线回落时对带电越线架产生压力。影响因素是张力放线的系统状态、张力大小、跨越架的宽、高度及跨越架所处的位置、跨越架距两侧杆塔的距离、两端杆塔的高度等。

(3) 具有一定的抗拉能力。影响因素是系统故障状态,解置,跨越架的高度等。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要排除各种故障的发生是不现实的。要实现带电跨越放线,带电越线架不可能有固定的格式,只能根据具体的施工环境具体分析。

2 张力带电跨越架线施工工艺

2. 1 跨越架以外因素变化对带电跨越档影响的分析

进行张力放线施工技术设计时,工程的平面图,断面图都已具备,对已经选定的牵、张场和放线区段及放线区段的平均档距(或代表档距) 、交叉跨越物位置均已知。

对一个选定的放线区段找一个控制档做为该放线区段的控制点。控制点的弛度按下式计算。

f x = H - c - hx

式中: f x 为控制点的弛度; H 为悬挂点连线上任一点到地面的距离; h x 为孤垂点到被跨越物的距离; c 为被跨越物的高度。

由放线《导则》可知控制档弛度f 0 与放线时跨越档的驰度f cp 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 f 0 为跨越档的弛度; f cp 为代表档距的弛度; lcp为代表档距。

依据图1 中任意点弛度与距离的关系可以算出张力放线时,导线对跨越物的控制弛度。

由可以看出,如果l0 ≤lcp ,则无论f cp 变化多大, f cp 对f 0 的影响均比较小。

根据以上观点可以将电力线保护跨越架变为小档距。这样跨越架具有很好的承受系统张力骤落所造成的跨越档弧垂波动能力。

图1 架空线任一点弛度与距离关系图

2. 2 跨越档附近发生变化时的影响分析

张力放线中,无论放线张力大小,都可以依据放线区段的具体情况确定一个牵引力,而且该牵引力不能超过牵引机的正常允许使用值,为了确保安全施工。再依据结果最大值加一定值做为牵引机的最大整定值,使用最大整定值的目的是防止意外事故发生。

假设放线方向是由A 到B ,分析在跨越架两侧及跨越范围内解体的危害性,可知走板过跨越架是最具有危害性的,走板过跨越架的情况分析见图2 。

图2 走板过跨越架示意图

(1) 走板过A 点以前发生系统解体,在跨越侧无集中荷载,牵引力瞬间消失,牵引绳对A 点的冲击比较小,不会对带电跨越架产生大的危害。

(2) 当走板过A 点时发生牵挂,牵引机的最大牵引力不会超过最大整定值,跨越架强度验算时必须满足最大牵引力确定的整定值进行验算,这样就可以使A 架距带电体近一点,能满足施工安装即可。

(3) 走板进入A、B 两支点后,在没有通过B 架时,距B 架附近发生系统解体是比较危险的,由于走板相对于导线是一个集中荷载,故B 架距带电体的距离必须校核。

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设走板质量为m ;B 架到跨越架顶竖直距离为H;B 架到跨越架最远侧距离为B1 ;走板解体前牵线速度为V 0 ; 牵引力为T 。走板下落高度所产生的位移为:

位移计算中仅考虑走板解体瞬间所受的作用力计算结果,实际走板受的是一个更加速运动过程,理论上讲按上式计算偏小。如果S > B1 则走板不会直接对带电体产生冲击。

(4) 走板过B 架后发生系统解体,则走板在B 点可能产生比较大的冲击,但这种冲击如引起事故对带电线路危害比较大。

如果我们在确定B 架位置时,能将B 架距带电线路的最近点控制在B1 > HB + K , 式中: HB 为B 过渡塔的高度; K 为带电线路电压等级所确定的安全距离则即使发生事故, 过渡塔也不会直接伤及带电线路,但需要再有一层保护架。

从以上分析可知,当S > B1 , 且B1 > HB + K 同时成立,即为放线施工中带电跨越架安全区,由过渡塔和带电跨越架共同完成张力放线带电跨越施工。

3 保证张力架线带电跨越安全措施

(1) 设计耐张杆塔时应避开35kV 以上带电线路。

(2) 在不妨碍杆塔组立条件下直线杆塔尽可能有一侧距35 kV 以上带电线路近一点,减少施工难度。

(3) 在不影响张力放线的工艺原则下,调整放线区长度及控制点,减少放线张力及牵引力,提高系统的安全系数,减少断线、断绳及拉脱现象发生频率。

(4) 施工作业前对导引绳、牵引绳、抗弯联接器、旋转器等进行认真检查和试验,不合格者不得使用,抗弯联接器网套联接器必须有人监护, 、检查,线轴刹车机构也应进行认真检查。

(5) 对跨越档瓷瓶及滑车安装,应进行监督检查,并对滑车强度验证,加固保护网绳套。

(6) 尽量将带电跨越档调整到放线区段的中部;布线时尽可能控制走板到跨越档前一档换盘。

4 结论

张力放线带电跨越施工解决了带电跨越架线施工的问题,只要在施工设计中作过细的工作,实施中责任明确,控制严格,张力架线带电跨越就能保证安全施工。

参考文献:

[1]GBJ233-99,110~500kV 架空电力线路施工及验收规范[S].

跨越再跨越作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线路跨越;高压线路;技术改进;资金减少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35-0127-02

关于跨越高压线路的施工,需要具体把握路径区域内的高低压电力线路的难度进行切实有效的改进处理,这种跨越线路的施工技术方案结合一定的经济成本维护的技巧和施工手段的改进,进行系统的安排与核定,保证内部难题的一一解决,实现总体施工质量的合格标准,保证必要的成本和时间节省目标得以完全落实。

1 跨越高压线路的施工特点

运用搭设跨越架进行电力线路的跨越高压、通信线路施工的系统分析和安排,避免在进行停电审批和必要的协调活动造成对整体工期的延误,保证整体施工效率的全面改进,实现一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搭设跨越架进行线路的架设可以结合通信线路的系统施工进行协同处理,避免停电后的用户经济损失,保证整体施工的成本的合理控制,提高整体施工的效率和质量。这种施工手法主要是利用电力线路间或者通信线路间的绝缘距离进行一定的标准规范,在不同位置的跨越线路的接点进行跨越架的垂直搭建,使得新型的线路架设在跨越线路内部结构正常供电的情况下进行总体架设工程的施工,在相对严密的技术设备的合理控制下,必要的施工方法实现了一定程度的效益

改善。

2 施工工艺节约资金、时间的方法

2.1 施工工艺

针对设计图纸进行科学系统的分析,对于细节程度要求较高的线路路径要跨越的线路性质和实际电压等级、负荷水平以及管理产权等信息进行全面的观察与提炼,同时结合先进的测量工具进行不同环境的地形、土质信息的测量与观察,确保整体施工工艺在不同环境下的适应程度以及具体施工步骤的精准程度,确保必要的供电功能得以实现;对于相关数据的测量线路的划分,主要是应用杆位标高、挡距和跨越线路的具体导线的高度进行科学的分析,统计安排。

图1

对于跨越架搭设方面,需要进行架设结构的材料选择,保证具体直径高于150mm,长度不小于6m的规格,竖直杆之间的实际距离和水平杆之间的距离最好在0.5m以上,0.8m以下;而下部的竖直杆的具体埋深要高于1m,跨越架杆之间相接位置需要超出接头的实际距离为200mm;而延伸到跨越架下中部的杆间搭接处则主要运用铁线进行绑扎,上部杆间搭接处最好使用强度相对较高的绝缘绳进行紧贴处理,在相互连接的作用过程中形成搭接作用下的塔形脚手架的结构施工;跨越架的宽度要高于杆塔横担的长度,防止掉线事故,而顶部的竹竿要保持高于150mm直径进行垂直地面位置进行跨越架四角的固定工序,要保持高出位置在1m以上,结合垂直悬挂滑轮将导线悬挂,防止在放线环节中造成导线的滑出;整体跨越架顶部的实际跨度要高于架设线路挡距两边的最短横担的宽度,加强掉线防护措施,拉线在四角方向进行固定,确保整体结构的稳定性。在进行导线架设过程中,在10kV下需要保持安全距离1.5m;而35kV就需要保持2.5m的距离。

比如,宁西二线电气化铁路供电工程―丹凤牵11kV供电工程施工建设,尤其是展放架空光缆过程中,杆塔上的作业人员应当将双轮滑车上轮挂在承力绳之上,将事先连接好的牵引绳,带有防回挡板的地线头穿入下滑轮,关好滑门;同时,将连接好的滑车组牵引绳与水平固定绳之间有机地连接在一起,待检查无误后方可开始牵引操作,两个牵引绳同时并进。跨越渡线过程光缆头不能超出第一组滑车太远(不大于2m),但也不能松回通过滑车组,当第一组滑车前进一个水平间距时,停止牵引加装第二组滑车和前后水平固定绳,再继续牵引,直到加装完带有绝缘尾绳的最后一组滑车为止。为了防止跨越渡线过程中滑车同光缆小尺度过大,要给地线加一控制张力。当滑车到达规定保护范围后,用牵引绳和尾绳把滑车组固定起来,再继续拉光缆牵引绳,把光缆穿过带电线路。实践证明,在无跨越架不停电跨越架线路架设过程中,利用滑车这种施工方式,可以有效地节约资金、节省人员。

2.2 节约资金和时间的有效方法

图2

首先,通过加装铁帽的方法,可有效节约资金。为有效减少线路跳闸发生概率、减少施工建设时间,确保系统的安全可靠性,笔者建议在原有输电线路混凝土电杆杆顶上再加装适量的铁帽,这样既可有效解决线路对地的安全距离问题,同时对于节省资金效果非常的显著。铁帽加装效果图如图2所示。

较之于其他的线路跨越高压线路施工方案而言,就某一工程项目调查显示,在原杆位基础上更换加高了杆塔所,需费用大约28万元/基(其中不包含拆迁民房费);改线路走径大约需要100多万元/公里;如果采用加装铁帽方案,则总费用只有7900元/基,因此每基可节省资金大约24万元,由此可见该种方法在节约资金方面的效果非常的

显著。

其次,采取电力线路交叉跨越施工法,可有效减少施工建设时间。采用交叉跨越施工方法,应当注意跨越架中下部杆搭接位置的绑扎,应当利用铁线进行施工操作,同时上部杆搭接位置,要使用高强度、绝缘绳绑扎,通过相互连接,使其成为塔型的脚手架。实践中可以看到,采用该种方法进行施工操作,可以有效地节约施工时间,大幅度缩短施工建设周期。

3 结语

跨域高压架线工程的整体范围比较广阔,具体的施工技术也有了一定的支持,同时在改进传统架线工序的停电处理上有着明显的优势,保证必要的技术设施在整个施工环节中的机械灵活作用,具体数据的准确测量,可以保证整个施工环节系统有序地进行。

参考文献

[1] 文俊.特高压输电线路潜供电流影响因素的研究[J].

现代电力,2010,12(1).

[2] 肖湘宁.串补线路次同步谐振分析及SVC抑制方法研

究[J].现代电力,2010,13(1).

[3] 杨小桐.输电线路运行事故与维护[J].中国新技术新

跨越再跨越作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跨界演唱” “文化跨界”

“跨界”一词来源于英文“crossover”,其含义指的是:跨越两种或多种事物之间的边界。“跨界演唱”,是指跨越多种唱法的演唱行为。近年来,关于“跨界演唱”的话题,在学术理论界引起了广泛的热议,有关“跨界演唱”的学术研究在大大小小的报端屡见不鲜。任何理论都是在文化现象的基础上展开的,纵观如今的歌坛,热衷于“跨界演唱”的歌手屡见不鲜,国外的莎拉·布莱曼、安德烈·波切利等歌手,以及国内的吴碧霞、廖昌永等知名歌唱家都不约而同的走上了“跨界演唱”的道路。虽然同属于“跨界演唱”的范畴,但是作为音乐欣赏的受众,我们可以清晰的感觉到每个人的演唱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造成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其自身的音乐学习履历、文化知识修为、音乐知识结构、兴趣倾向都大相径庭。这使得他们的演唱有些是真正跨越了唱法和文化的界限,而有些则只是对于“他文化”的借鉴和模仿,并没有将自身融入其中。因此,我们在对待“跨界演唱”的问题时,不能够将所有具有类似行为的演唱笼统的混为一谈,而是要以是否跨越了文化的界限作为界定“跨界演唱”的依据。

一、“跨界演唱”跨越文化的重要性

在国内的众多的“跨界演唱”实践者中,吴碧霞是当仁不让的佼佼者,她自幼学习戏曲,受到良好的声乐启蒙教育,在考入附中之后又受到了系统专业的民族声乐教育,研究生入学以后,她又转变风格,开始进修学习美声唱法。这样的人生履历使得吴碧霞在古典和民族的歌唱舞台上自由穿梭,畅通无阻。在她成名之后,经常举办不同风格和唱法的音乐会,以自身的实践和观众的高度认可诠释了“跨界演唱”的意义之所在,也成为了跨文化界限的成功实践者。

通常,我们对于“跨界演唱”的定义认为,它是指同一演唱者跨越了唱法的界限,更能够同时驾驭多种演唱形式和不同风格的作品。这一定义的表述主要是指其在唱法上的突破和控制能力,她的“跨界演唱”之所以与众不同、独树一帜,不仅仅在于其对于激发和演唱技巧上的精通和唱法转换上的纯熟,更在于其突破演唱风格的同时,还跨越了文化的界限,得到了不同文化群体的一致认可。

“将音乐的存在方式这本体论的问题作为音乐美学理论研究的前提,本身即意味着,它是在认识上以‘乐’本体去破‘音’本体,这是一方面;而另一方面,又因为在‘音’本体的前提下,势必逻辑地将音乐审美中的主客体关系导向‘音’‘心’关系,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忽视整体的音乐实践活动对音乐美的构成的作用,甚至导致在认识上将音乐的审美实践活动仅仅局限于‘听’的过程中。因此,在音乐美学理论的建设与发展中,方向是在音乐美学的本体论认识上,以‘乐’本体代替‘音’本体,另一方面是从人类音乐审美实践活动这一研究对象出发,在理论上确立音乐存在方式‘三要素’的基本框架。与此相关的另一个问题是,确立音乐存在方式的基本框架,也是为了建立以人类所有音乐实践活动(例如:在许多民族音乐生活中存在的‘自娱性’行为方式)作为思考对象时,音乐美学的理论建设才能因此而摆脱某种偏颇而具有宏大的眼光,并获得自己坚实的理论基础。而建立音乐存在方式‘三要素’的理论框架,不仅仅是为了探讨和认识人类音乐审美实践活动的现实基础,同时也是为了真正深入探讨音乐美的存在的现实基础,对音乐美的存在规律以科学的揭示。音乐存在‘三要素’,包括行为、形态、意识(观念)这三方面。这三个要素通过在时空展示的、伴随诸种人类文化行为的音乐审美、立美实践活动,形成个不断处于运动过程中、不断处于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制约中的完整的音乐存在。这样种存在,从本体论的角度,我们称之为‘结构本体’。对这样种存在的认识,显然不能从声音的物理存在去认识音乐的本体存在。就现在的学术发展来看,似乎己经没有必要为此再做争论。假若今天仍有人企图将人的存在排除在音乐的存在之外,那么,作为人的审美意识对象化的音乐实践活动,也就只剩下物理声学的实体存在这存在方式了,结果,最大的疑问则成了这类理论自身的存在价值问题。”(修海林.音乐存在方式“三要素”与音乐美学研究.人民音乐,1997年第5期,总第373期)

之所以说吴碧霞的演唱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唱法上的跨越,是因为吴碧霞的“跨界演唱”符合上述音乐美学“三要素”的基本观点,从形态、行为、意识三个方面都做到了跨越,这种跨越是一种超越文化界限的跨越。吴碧霞的“跨界演唱”中,对于各种歌曲的风格和唱法技巧都做到了恰到好处的处理,她对于各种音乐文化间的转换也做到了自由通畅、随心所欲,她演唱时的全情投入和对各种文化的深刻理解,准确生动的传递给了每一位观众,使不同文化群体的观众都深刻地感受到了吴碧霞对于文化的独特理解和超越。她的演唱没有机械性的将各种文化混为一谈,而是清晰地将其剥离开,设各种文化的独特魅力融入到歌曲的演唱中。

二、吴碧霞的“跨界演唱”,跨越了文化的界限

在吴碧霞的歌唱生涯中,先后学习了戏曲、民歌、美声等三大类的唱法,在很多人看来,这种跨域是属于声乐技巧上的精湛技艺和巧妙转换,其实这只是其表面现象的体现。在熟练掌握各种唱法的前提下,如果要使歌曲唱的传神,引起观众的共鸣,引起不同文化群体的充分认同,就必须要跨越文化的界限,不但要在演唱技巧上努力钻研和学习,使不同唱法之间的转换自然纯粹,没有互相干扰的现象;同时也要跨越文化的障碍,以文化精神的传递为核心,以受众群体的不同而变化定位。这样才是真正的跨界演唱,不仅跨越了唱法的界限,更是跨越了文化的界限。吴碧霞从小生长在一个戏曲家庭,耳濡目染湖南民间花鼓戏的音乐曲调,父亲也成为她人生中的第一位声乐老师,教她唱花鼓戏,在她考入音乐学院附中之前,都是在花鼓戏的音乐环境中长大的。在她考入附中之后到本科毕业的期间,都在努力学习民族唱法,受到专业的教育。而在研究生以后,她又转变学习的道路,开始学唱美声唱法,为了使其唱法纯熟,得到文化上的熏陶,她还远赴国外留学。这样颇具喜剧性的音乐经历,使吴碧霞受到了多种音乐文化的洗礼,她无论是演唱戏曲、民歌,还是美声唱法,都能够表现出不同文化的美感,表现出不同的文化特色,这一点得到了不同文化受众群体的充分认可。她的美声唱法多次在国际上获奖,并参加歌剧排演,受到国外观众的好评,而在民歌和戏曲的演唱上表现的恰到好处,得到国内观众的认同。这种对于不同文化界限的成功跨越,使吴碧霞不同于所有人的演唱,成为独树一帜的跨界歌唱家。

三、“文化跨越”的方式与未来发展趋势

吴碧霞“跨界演唱”中将中西文化的成功融合,使我们看到了一个“鱼与熊掌可以兼得”的典型特例,她的演唱中,自然的做到了中西合璧,兼具了不同文化的包容性和独特个性。她的成功告诉我们,不能将“跨界演唱”简单的归结于发声合唱法的范畴,而是应该全面的、深刻的来看待这一问题。其实对于歌唱的要求,除了对于气息、共鸣、发声方法、语言等方面的基本要求以外,还包括更生层次的注入情感表达,心理体验等层面的要求,唱歌不仅讲求唱好声音和讲求技术纯熟,更应当注重对于不同歌曲背后的不同国家、民族、地域。文化的透彻理解和尊重。在“跨界演唱”的领域中,之所以能够达到高深境界的人屈指可数,就是因为“跨界演唱”中有着“文化跨界”的层面。要超越文化的界限,达到不同音乐之间的根本性转变,是“跨界演唱”的精髓之所在。

如果我们将“跨界演唱”都提升到跨越文化界限这样的高度时,就需要演唱者除了具有相当的演唱功力以外,还要具有自由主动转换文化身份的能力。这就对演唱者提出了“行”、“为”、“神”三方面兼具的文化跨越能力,通过这样的跨越,使演唱者能够深刻的理解“他文化”的内涵,能够自由的在不同文化模式中转换。而衡量和考察这种转换能力成熟与否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受众的认同感,当“他文化”和“母语文化”的不同文化群体都能够充分认可演唱者的作品处理时,他们的审美心理会达到最大限度的满足。而这时,演唱者也就真正做到了“唱什么是什么”,并且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跨界演唱”。

几乎在所有的国内声乐比赛中,都将歌手分为美声唱法、民族唱法、流行唱法三个层次进行比赛,其结果就是使得各种唱法内部越来越趋于雷同,演唱者的声音在各种教学的规范和束缚之下,声音音色和演唱技巧很难出现较大的差别。这种显现看似做到了统一的规范,而实则是消磨了声音的个性。目前,音乐学术界已经看到了三种唱法划分带来的弊端,并开始改变这种不科学的划分。“跨界演唱”的成功就是对打破三种唱法界限的有力回应,唱法和声音技巧的学习最终是为了准确的表达歌曲作品的含义,而不是用来划分演唱类型的标准。我们应该摆脱唱法分类的束缚,以作品的内涵为演唱的依据,调整自己的声音表达方式,以力求表达的精准深刻。

吴碧霞“跨界演唱”的成功为这一领域的开展做出了优秀的榜样,她的实践告诉所有意图涉及“跨界演唱”领域的歌手,跨界的根本是跨越文化的界限,是其文化身份的彻底转换,更是来源于对“他文化”和“母语文化”的深刻解读。

参考文献

[1]石惟正.《声乐教学法》.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 1996

[2] 彭丹雄.《从中西声乐对比看民族声乐的科学价值》.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6, (03)

[3] 胡莎莎.《“吴碧霞现象”声乐教学理念探究》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09

[4] 建明,邪丹,王南海.《“夜莺”吴碧霞的今天与昨天》.海内与海外,2007,(04)

跨越再跨越作文范文第5篇

1.1跨越网的搭设

1.1.1施工准备施工准备属于承力索带电同档跨越网的搭设环节中较为重要的一项工程,因此必须加强重视。根据跨越架的平面图去安设拉网地锚,再结合施工现场的跨越档实际距离,明确计算出两端的钢绞线以及承力索具体长度,进而选定承力索的具置。再结合施工现场条件,把跨越档左右新线路两边的滑车进行预偏处理,使之朝向于塔身内侧,而距离则设定为约2m,再以预偏绳作为主要器材进行固定。于两端新建的塔横担之上使用挂具分别将承力索专业滑车以及拉网滑车进行固定。把承力索以及绝缘网等连接起来,使之固定于两端杆塔的地方。

1.1.2对承力索进行展放操作塔应设置于跨越档的两端,并择优选取其中地势相对较好的一侧当作操作基地。在跨越档的操作塔外部安设承力索的线盘,再把承力索其中一端汇过该塔的承力索展放滑车。以专业的射绳器作为主要器材,承担着汇过细引渡绳的任务,将其汇过该塔的被跨线路。再以细引渡绳所带张力作为推动力,将粗引渡绳成功汇过该塔的被跨线路。接着,再以粗引渡绳作为主要器材,在其两端进行精密配合,以带张力对承力索进行引渡,使之能够成功跨越被跨线路。但在汇承力索实际操作环节中,必须提前做好预防工作,以防带电线路内部导线触碰到承力索之后将其灼伤。承力索成功跨越被跨线路以后,需对两端进行处理,以机动绞磨牵拉承力索,使之处于紧绷状态后,才能附着张力。

1.1.3对封顶的绝缘网进行安装以专业的小滑车连接承力索与封顶网,在操作塔的某一端进行上塔操作,其端侧面的护网则需最后进行上塔,并于这一端将对端的护网进行上塔。由专业施工人员置于塔上的每一根承力索尾端,由其配合另外一端的施工人员进行施工作业,以引渡绳把侧面护网以及封顶网拉至既定位置。接着,在操作塔的另外一端把本端的侧面护网拉至既定位置上去,使之与封顶网进行严密接头。而在对两侧面的护网进行安装操作时,还应将两端所置预紧绳携带上,直至成功安装上侧面护网及封顶网之后,在预紧绳的密切配合之下,再经机动绞磨对承力索实际弧垂进行合理调整,以预紧绳为主要控制工具将两侧面的护网紧固至预定预紧力标准。最后,当护网调整完成之后,其最下部实际施工操作应有0.5m,且需满足以下条件。

1.2跨越施工实践跨越施工作业环节,需要经历五个程序,具体如下:①对导引绳进行展放时,应提前以绝缘的尼龙绳汇过封顶网,且必须确保该尼龙绳的绝对干燥。接着把尼龙绳与导引绳进行连接,带有张力的两边则需配合起来对导引绳实施引渡,使之成功跨越封顶网。不但如此,任何一种绳索经过封顶网的时候,都必须要求其带有相应数值的张力。②在正式施工环节和对导引绳进行展放时,应给导引绳以及牵张场设置接地。③跨越施工实践过程当中,无论是导线、绳索或者是地线,都进行长时间停留于封顶网。④确保通信信号传递始终保持通畅的状态,并安排专业人员对跨越的封顶网整个系统进行监视,如若发现任何异常,需立即报告牵张场,并配合进行停车处理。跨越施工实践过程中,若现场出现大风,且等级超过四级以上,应停止放线施工作业,为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率,还需对导地线的所有临时锚加固。

2带电跨越技术的应用管理

2.1建立健全现场安全与质量监控在施工项目初期,各个部门要依据ISO整体的要求,全方位、全过程、全员地对产品使用的质量与安全进行监控,不仅仅是在作业指导书中制定标准措施,还要在具体的实施中,派出专门的人员依据编制的安全质量检测表逐个进行检查,加强施工中的预控与检查力度,保证施工的质量与安全。

2.2建立合理的人员培训在建立健全标准化的项目规范后,对施工人员的培训与技能提升就十分的重要。施工人员必须获得有关的各项执业资格,并且经过定期的组织技能培训,结合理论,实现预期的目标。

2.3建立健全专业管理制定相关的业务流程,对于工程项目的运作特征,最大化的运用项目的成果,制定的业务流程如下:①在施工之前,由施工的负责人与业务骨干对现场进行勘察,做出线路的单线网,并对线路的关键跨越点进行数据整合;②对统计处的数据与其他因素,由总工程确定项目产品的运用条件以及选型;③由技术负责人组织骨干对现场进行更深的勘察,明确施工方案;④对确定条件之后的跨越物,由项目部的技术负责人与安全人员进行施工方案的编制与交底;⑤由跨越架的搭设负责人编制施工工程的跨越架搭设费用成本工作,提交项目计经专职,方便对项目的运用效益做出分析与评价。

2.4健全工程项目成本目标的反馈机制,做好效益分析产品的效果要经过不断的PDCA循环,才能有效的支撑新技术的不断更新与企业的发展。因此,建立健全好的产品反馈机制,不断把计划成本与实际成本做出比较,可以有效的对电力企业的经营成本与应用价值进行控制。经过对各个工程中跨越架运用的社会与经济效益统计,综合的对产品的应用推广价值做出分析。

2.5建立完备的技术管理文件运用带电跨越220kV及以下的电力线路施工辅助设施,能够保证在生产中的安全应用。以某地的实际工程为例:在施工中编制了《带电跨220kV及以下的电力线路施工技术的有关操作手册》,以实现工作行为的规范化。在手册中严格的指出了操作流程、技术要求、人员要求、运用范围、使用条件、安装设备与危险点源等的控制。在编制中,经过QC组的活动,运用“头脑风暴法”,用问答的形式,处理项目应用中牵涉到的具体问题。且对各种条件范围之下,所选择的材料组合方式、绝缘设备等级、角钢结构、组立方法分别进行列表整合,使其在运用中需要在明确跨越物的宽度、高度与重要性之后,即可以在第一时间里选用产品的结构与形式,以便于施工管理的使用。

3带电跨越技术在输电线路架线施工中的运用成果

以某地的一个220kV跨越线路为例,对毛竹架与角钢跨越架在施工中的运用做出比较,得出角钢跨越架在环保、经济与施工等多方面有着非常高的推广价值。施工方面,跨越架的安装与毛竹越线架的设置相比较而言,跨越架较为快捷与简单。因为跨越架自身就是角钢铁塔,线路的施工人员就比较容易的掌握,保证施工的可靠安全。以前的毛竹架搭设15个人至少需要3d完工,而运用跨越架的搭设中15个人1d就能完成。经济方面,依据现场的勘察与以前的施工经验,运用毛竹架进行搭设,总面积为2800m2的工程,按8元/m2计算,该越线架要花费22848元。然而运用角钢跨越架,除去其自身材料的加工费外,按每次折损费2000元进行计算,主要的花费仅仅是人工费的1000元,所以,与毛竹越线架相比,角钢跨越架的经济效益相对较高。环保方面,材料的重复使用率高,可以进行拆装,不会对污染进行环境。现代的很多城网改造种,许多小型铁塔都是可以回收加工使用的。其成本较低,适应现代的环保要求。此外,在用地面积上,跨越架与毛竹架相比较,其对农作物的毁坏减少了2/3以上。带电跨越电力线路施工技术的运用,在确保其安全的前提之下,在施工进度上比原先方法快了三倍多,施工的人员也减少了许多,植被的破坏也减少了。此外运用此先进的技术,可以顺路的完成架线的任务,保证了停电时间,受到了住户的高度评价,并且取得了较好的社会与经济效益。

4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