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地球的宇宙环境

地球的宇宙环境

地球的宇宙环境

地球的宇宙环境范文第1篇

【关键词】宇宙大统一;基本力;宇宙诞生;宇宙粒子;物质与物体

1.引言

古时中国一位末路英雄曾以“力拔山兮气盖世……”感慨自己勇冠三军、气吞河山之势。但是对于力,这个主导宇宙幻变,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的东西,竟然还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人类至今仍不清楚力的本质是什么。爱因斯坦曾经认为宇宙是统一的,因此自然界4种基本力应该有一个统一的根源。而一般人认为,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引起物体运动加速或形变。但这样的描述并没有涉及力的终极根源问题。

2.宇宙粒子

先让我们关注一个普遍而不为人们深思的问题:为什么自然界的一切物体都是由微粒组成的,而不是由不能分割的一整块组成的?换言之,自然界物体为什么都可以分割成极小的微粒?这个问题看起来好像很简单,但其实并不容易回答。这背后显然深藏着玄机:原来宇宙是一个恒径速膨胀球面。自然界的所有物体都是这个球面的一部分。在宇宙球面以宇宙原速不断膨胀的过程中,自然界物体也在不断地被拆分。当这个球面——原速球面完全张开膨胀率趋于0逼近极限时,它们亦被彻底分析,成为构成球面的质点;也就是物质被分析至不可再分割的最小粒子(如果还能分割球面就不存在极限了)。

当然,原速球面负膨胀便是反宇宙。当反宇宙收敛,它的负膨胀率亦趋于0而逼近极限时,如果它是不可分割的一整块的话,那么这一整块实体的任何一个质点就会被无数多球面经过而成为无数多球面上的质点(见《科学时代》笔者《宇宙的形状及其运动原理》一文),而不同球面的状态都不一样,这就意味着任何一个质点都同时存在无数多种速度——这明显违背常理,因此不可能存在这样的实体。

由于圆构成球面,因此真正不可分割的实体应该是构成它的任何质点只能被一个圆经过。举个例子大家就会明白:一个普通的铁块,可以想象用机器将它切割成许多大小不等的圆球。你可以用无数多种方法进行切割:如从左到右,从上到下,或者将它分解成无数小块后再切割……这就意味着它的任何质点都有可能成为无数不同大小圆上的质点,亦即意味着它的任何微小空间都有可能被无数圆所分割。

这就是人类历史上从未关注过的圆的三个重要特性之一——分割原理:任何空间都可以被无数不同大小的圆交叉分解(角的拐点为0半径圆)。

推理:圆构成一切空间。

因此,铁块不是真正的实体。如果要使实体的任何质点只能被一个圆经过的话,这个实体只能是由一个圆构成,也就是单圆粒子——任何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圆粒子构成的实体,这些粒子就会由于分属于不同的圆,导致各自的状态不同而被自然分开。单圆粒子就是上面说到的逼近极限的宇宙球面质点。它是自然界的最小粒子,本文又称之为宇宙粒子。宇宙粒子是构成宇宙最顶层不可再分割的基本粒子。

3.关于宇宙的来源

我们知道,圆周与直径之比为圆周率,是一个无理数。但是为什么是个无理数呢?只要注意圆与直径的实质关系就会明白:一个圆和它的直径,实际上是两个圆相交,直径便是另一个圆经过这个圆的圆心且与圆周相交的一段——只不过另一个圆为极限状态。根据膨胀球面极限原理,证明圆膨胀极限其半径亦为0。它既是点又是直线,既是圆的膨胀运动循环经历点,又是终始合一点。一个圆和它直径比就相当于它和0半径的圆比,即相当于四则运算中0作除数,没有可比性,所以为无理数。正如昼夜变更,不存在静态00:00时一样,也不存在膨胀圆的静态极限,因而不存在静态的直线。这就意味着圆的直径只能动态存在;当然球面的直径也只能动态存在。

——从而引出圆的另外两个重要特性:

圆的特性二——循环原理:不断膨胀的圆是存在极限的。膨胀圆极限其半径为0——它既是直线又是点,是终始合一点。

推论:运动物体的任何经历点都是动态存在的。

这个推论需要举个例子来说明:用一把非常锋利的小刀将一个橡胶圈切断,显然切口处是没有橡胶的,也就是说切口处的橡胶为0。你也可以在橡胶圈的任何地方把它切断,岂不是说这个橡胶圈由0组成,没有橡胶?但橡胶圈又是实实在在存在的,说明橡胶圈上的任何点都是动态存在的,0现象只不过是时空面运动的轨迹。

圆的特性三——动态原理:圆只能动态存在,自然界没有静止的圆。

表面上自然界千姿百态,实际上点、直线、球面、平面都是圆的不同形态的表现。圆的分割原理说明圆构成了人类极尽想象中的一切,是构成包括宇宙在内任何环境唯一的“形”。因此,假如宇宙有来源的话,据此也可以得到很好的解析。宇宙是怎样形成的?它是从哪里来的?无非是说:宇宙是怎样从一个无穷大的“空间”中生出来的?但是,包括任何空间连所谓“形成宇宙的背景”也是由圆构成的,因此宇宙来源于“有形”,或者说宇宙形成于“有形”。换言之,宇宙无论来源于何种环境,连这个环境也是由圆构成的,也属于宇宙,根本不存在宇宙“以外”的东西。

或者这样说读者更容易理解:假如宇宙未诞生之前只有一个大的环境(如人们想象中的大空间),那么这个环境是由而且只能由无数圆构成。由于圆的动态性,所以这个环境也是动的。而动必然有载体,这个载体就是宇宙粒子,或者称为能量粒子。可见,环境与宇宙是不可分离的。环境本身就是宇宙。这也证明了一个真理:任何环境都是有东西的,不存在绝对真空的环境——宇宙没有绝对空间。

4.力的统一根源

什么叫做力?笔者认为:力是宇宙的动因。

宇宙是一个球面,而圆转过180o便是球面。说明宇宙本身是由无数圆构成的。根据圆的动态原理,它永远不可能静下来,只能在运动中存在。换言之,宇宙的动因就在于圆的天然动态性。由力的定义可知,这就是自然界力的统一根源。

我们知道:宇宙实际是循环存在的;现在的宇宙只不过是它千百万个循环周期中的一个。当反宇宙收敛逼近极限时,意味着反宇宙球面半径趋于0,即球面消失。反物质粒子类似于电子与原子核之间的驱动球面亦消失。所有反物质随之解体为最小粒子。由于宇宙不存在绝对空间,因此这些最小粒子就会紧靠在一起成为 “实体”。同理,与此同时正宇宙也膨胀至逼近极限,所有正物质也被拆分完毕而转化为最小粒子。这些最小粒子也紧靠在一起成为“实体”。由于正宇宙与反宇宙之间也不存在绝对空间,所以反宇宙“实体”和正宇宙“实体”亦紧靠在一起而成为同一“实体”。“实体”意味隐藏着无数多的圆,亦即隐藏着无数多球面。最小粒子就会出现无数多不同状态。任何一个最小粒子也同时会存在无数多种速度。这就违背了共存同速原理,按理应该湮灭才对,但它又是实实在在存在的。其根本原因在于“实体”的任何最小粒子都存在着对等关系,都有可能存在无数多种速度。而这当中总有一个让所有粒子都能接受并可达到的速度,使得“实体”因此不至于湮灭。这样,所有粒子便向着这个速度看齐。这个速度便是宇宙原速。看齐的过程就是速度均衡过程。它伴随着整个宇宙循环周期,是宇宙运动的本质。均衡运动初始便是前一轮宇宙经过极限的同时,新一轮宇宙的开始。

可见,正宇宙与反宇宙终始于同一“实体”,也就是说它们每一个运动周期的终点和始点都源自于同一“点”,因此,所谓正反宇宙,实际上就是同一宇宙的正反两面,两者为向背关系——宇宙运动的实质就是向背运动。

5.物质与物体

当宇宙的新一轮循环周期开始,“实体”粒子向着共存速度看齐的时候,共存速度粒子无疑形成一个原速球面。这个球面当然是从0半径开始的。它由上一瞬时球面S和即时球面增幅两部分组成,那么S+便是即时原速球面。而“实体”也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即时原速球面;另一部分为待加入该球面的“实体”粒子,称之为候补球面。值得注意的是:因为宇宙原速是个实质性的速度,原速球面是以它为径速逐渐膨胀增大的,所以候补球面也只能跟随其膨胀增幅逐渐加到原速球面上,从而被其牵制着运动。

所谓牵制,实际上就是体现在原速球面上的牵带和制约(束缚)作用。就像汽车引擎,一方面由固定档位拖带着车身行进,另一方面又限制着它下坡增速一样。当原速球面一出现,候补球面即刻就被其束缚住。粒子之间便形成一种相互阻碍运动的力,笔者称之为邻域阻力,这样整个候补球面就成为有质量的东西——它就是物质,这个力便是惯性力。

由于即时球面增幅与整个原速球面全方位有关,而构成它的那些宇宙粒子就来自候补球面。因此随着原速球面不断加速膨胀增大,作为物质的候补球面会被这些宇宙粒子连续不断地牵带着撕裂分解。这些被分解开来的物质块体当然不能“闲”在那里,它们也要遵守宇宙原速。于是彼此形成互绕运动,出现向心加速现象,以平衡原速球面牵带力;并且以宇宙射线的形式加速释出宇宙粒子,响应加速增大的即时球面增幅。

最有利于牵带且稳定性最好的形状当然是整体对称性最好的形状,也就是球形。这也是宇宙天体基本为球形的根本原因。对于宇宙粒子来说,由5个粒子组成的构体(如图2所示)显然是整体对称性最好的,因而成为自然界物质意义的最小粒子,称为基本构体。与一块被加热分裂的石子,不可能一下子都变成微粒,而是变成大小不一的块体类似。物质的分裂如果一下子都变成分立离散状态,原速球面就要一下子足够大,也即一下子迫近极限。

所有物质粒子都以基本构体单独运动方式,不需要时间就在原速球面上,那就不存在膨胀问题,宇宙也变为静态的了。这显然不符合现实,也违背逻辑。因为即便“一下子”,也是需要时间的。物质被撕裂的过程与原速球面即时增幅密不可分。随着原速球面加速膨胀,不断被撕裂开来的物体也不断地被细化形成新的互绕环节,与之前的环节形成梯级连动关系,从而构成庞大的宇宙连动系统。由是可见,从最初物质分解便开始形成微观连动系统和宏观连动系统,两者构成整个宇宙的连动系统,而宇宙连动系统的环节便是物体。

6.万有引力

万有引力为物体之间的相互吸引力,是自然界4基本力之一,1687年为英国牛顿所发现。但它究竟是怎样形成的,或者说它来源于什么地方,却一直未为人们所知。广义相对论认为,引力是时空不平坦这一事实所产生的后果。而量子力学的观点认为,引力由一种自旋为2的名为引力子的虚粒子携带。然而,从上面有关宇宙动力真相的分析来看,万有引力似乎并没有那么神秘,甚至显得有些简单。

图中黑色圆点Mx为宇宙天体,深灰色区域为原速球面局部环境,浅灰色圈子便是环绕于天体周围的应力带,反映出天体相对于原速球面由近及远应力的分布情况。很明显,应力带是由近而远逐渐减弱的。可是在天体间中心相对方向显示的是叠加情况:例如图中A区域,由于是天体M1和天体M2相对最近的方向,两者的浅灰色圈子叠加后就比其它方向多,最少的是A′方向,说明两者的中心连线形成比其它方向较大的应力。这种较其它方向大的应力便使得它们向着彼此的中心靠拢;同理,图B区域大于B′区域,C区域大于C′区域,所以天体M1分别和天体M3、M4之间也存在互相靠拢的趋势,这就是万有引力。由于原速球面的牵带效应,自然界任何物体的周围都会形成应力带,因此引力现象是自然界的普遍现象。

万有引力实际上是连系宇宙连动系统各个环节的纽带,是各物体应力带相互作用的结果。不难理解,应力带实际上又反映出物体被原速球面牵带而被矫正的失速情况(所谓失速是指物体不遵守宇宙原速的趋势,表现为物体被原速球面牵带所矫正的失速量,即一种补偿速度,与该物体的引力加速度相等)。

7.电磁起源

基本构体可谓绝妙之至,它不但是组成宇宙一切物质的最小构体,而且是形成磁场和电场的源头。围绕原子核运行的核外电子就是这样的构体。现在让我们看看它是怎样形成磁场和电场的。首先看磁极是如何产生的:如果构体内粒子受邻域阻力影响导致失速,那么物体就会湮灭。因此原速球面牵带着它们产生自旋运动,于是构成宇宙连动系统的基本环节,从而使这些粒子遵守宇宙原速。然而,像图2这种构体只绕着实轴旋转显然是不行的,因为这样,A组蓝色两个粒子就相当于停在那里不动,失去了自旋的意义,因此必须“摇转”才行。所谓“摇转”,就是像地球进动和章动一样,如图4所示,绕着虚轴摇摆着转动,让两个蓝色粒子也动起来,使其跟3个红色粒子速度一致。

这样,在其周围便形成相应的应力带。正如一辆行进中的汽车,你站在左右两侧看到轮毂的转动是互为相反的一样。细心的读者很快就会发现:虽然基本构体自旋方向不变,但是只要你分别站在蓝色两端,看到构体的旋转方向是互为相反的(一端顺时针,另一端反时针),说明原速球面对基本构体两端形成的应力带是相反的。基本构体两端的应力带与产生万有引力的原理相同,而表现出来的是磁性——这就象人类称打圈的河水为漩涡一样,它与河水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因此磁性与万有引力也没有本质的区别。但由于两端形成应力带的情形相反,故基本构体呈现出南北两磁极来(同理,地球也形成南北磁极)。这就是磁性起源原理。

关键问题在于:南北两磁极为什么同性相斥,异性相吸呢?这种令人费解的现象确实难倒了许多大智大慧者。但只要细想并不神秘:当应力带相同的两极靠近时,应力带的大小和方向完全一致。换言之,矫正它们失速的量值完全相等,两应力带叠加后,矫正失速值就会增加一倍。根据现有的电子运行数据显示,电子的速度本来就已经接近光速,如果再增加一倍补偿量显然超出了光速,也就是超出了宇宙原速。这种超速现象也是失速。就像物体失速受到原速球面牵带一样,超速也要被它的束缚力挡住,否则也会湮灭,因此出现弹开的情况。这与转向相同的两个齿轮靠近相仿。反之,当应力带不同的两极靠近时,情况恰好相反。由于矫正它们失速的应力情况相反,与万有引力原理一样,应力带相互叠加后,彼此形成互补关系,从而出现相互吸引的现象。这又与转向相反的两个齿轮靠近相仿。以上就是磁性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原始机理。

电场又是什么回事呢?道理很简单:基本构体自旋时中间3个红色粒子周围应力带表现出来的引力便是电场。它与相对应的质子(由一千多个电子构成)自旋反映出来的应力情况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因此形成互补关系。与磁场同理,电场也是同性相斥异性相吸。人们把电子定为带负电粒子,质子定为带正电粒子。

8.粒子自旋为半奇数原理

什么叫做自旋为半奇数粒子?自旋为半奇数的粒子称为费米子,电子就是这样的例子。有关资料的解析如下:自旋是微观粒子的一种性质。自旋为0的粒子从各个方向看都一样,就像一个点。自旋为1的粒子在旋转1圈後看起来一样。自旋为1/2的粒子必须旋转2圈才一样。自旋为1/2的粒子构成宇宙一切物质。

这里让人费解的问题在于:在我们平时遇到的所有物体几乎都是旋转一圈(360o)就回复到原来的样子,而费米子例如电子为什么要旋转两圈(720o)才回复到原来的样子呢?目前虽然有无数多解释,但就像雾里看花,莫衷一是。实际上奥秘就在电子自旋的方式上:基本构体是自然界物质意义上的最小粒子,它意味着在物质范畴里不可再分割。因此它不像宏观物体那样在运动速度不均衡的情况下用微观粒子速度予以调节。根据共存同速原理,图4中基本构体5个宇宙粒子的运动速度必须相等。如果以其中粒子调节速度,构体就会解体,那么就失去了物质意义,因此只能在自旋方式上予以调节。从图4中可以看到:如果单是实轴转动,蓝色粒子相当于不动,只有红色粒子在绕动,前者的速度小于后者;如果实轴不转动,只让其绕虚轴作圆周摆动,那么蓝色粒子在绕动而红色粒子只有起伏波动,显然前者速度就大于后者。因此,基本构体自旋,必须实轴转动与绕虚轴摇动同时进行,才能使蓝红粒子速度达成一致。但这样的话摇转一圈的行程显然是不够的,因此必须摇转两圈(720o)时刚好实轴转动一圈(360o)回复到原来的状态,才能达到蓝红粒子同步。这就是粒子自旋为半奇数原理。

9.结语

可见,真相可以让分析问题的过程趋向于简单,而假象则使这样的过程愈加复杂。至此读者不难理解:自然界4基本力中万有引力和电磁力都是原速球面对物体形成牵带运动所产生的一种应力现象。所谓弱相互作用是这种现象的另一种体现:它是在这种应力作用下使物质释出宇宙粒子构成即时球面增幅的现象;而所谓强相互作用,譬如核力,很明显它就是原速球面束缚力——原速球面径速严格遵守宇宙原速,不允许物质无序解体和重组。爱恩斯坦当然是对的:宇宙是统一的。但他不知道统一的根源在于圆——人类穷尽想象的任何环境都无法避开——它不仅是力的根源,而且是宇宙的根源。由于直径只能动态存在,导致圆的动态性,因此衍生出自然界的一切。

参考文献:

[1]《现代宇宙学》MODERN COSMOLOGY作者:都德尔逊 (Scott Dodelson).

[2]《理解宇宙》:从夸克到宇宙学Understanding the Universe:From Quarks to the Cosmos 作者:林肯Don Lincoln.

[3]《星系动力学》:Galactic Dynamics 作者:詹姆斯·宾尼 斯科特·特里梅因 James Binney and Scott Tremaine.

[4]《维基百科》(Wikipedia):吉米·威尔士,拉里.桑格.

[5]《平行宇宙》:Parallel Worlds 作者:加来道雄(Michio Kaku).

[6]《引力》:GRAVITY (AN INTRODUCTION TO EINSTEIN'S GENERAL RELATIVITY)作者:哈蒂James B.Hartle.

地球的宇宙环境范文第2篇

宇宙中还有地球上不存在的元素吗?

从门捷列夫发明化学元素周期表以来,不断有新的元素被人们发现。目前寻找新元素的工作,主要从人工合成和在自然界里寻找两个方面进行。人工合成新元素是主要的,它主要是利用高能中子长期照射,核爆炸和重离子加速器等现代实验手段来实现的。另外,也可从宇宙射线,从陨石和月岩中,以及从自然矿物中寻找新元素。如今,人们已经能够在实验室中通过核碰撞创造出新的元素。例如2004年日本利用“RILAC”直接加速器将锌粒子加速,撞击一片铋箔,从而创造出第113号元素“Unt”。然而这些人造元素的寿命极其短暂,113号元素只存在了万分之三秒,就立刻衰变成其他元素。2006年,科学家用一种人造元素锎去撞击钙制造出一种新的原子,这种原子核中有118个质子。这种新元素仅仅存在了1毫秒,但这却是人类迄今为止制造的最重的元素。创造新型元素的这一过程在宇宙中也会出现,通常发生在一些年轻的星体上。然而,直到目前为止,在宇宙中并没有找到和地球上不同的元素。从理论上来说,任何元素都有一定的特性并遵循一定的形成规律,因此宇宙中的元素在地球上也是存在的。

宇宙中还有多少人类没有发现的元素?

宇宙中肯定有我们没有发现的元素,但是很可能不像各位想象的那么多,而且它们绝大部分肯定极其不稳定。我们的地球总的来说是宇宙中的一个很普通的角落,我们所处的环境与宇宙中的绝大部分地方没有什么不同。要知道,通过光谱研究,我们现在能够发现几亿光年之外的微量元素,我们的观测范围已经很庞大了。因此,在我们可以观测到的范围里,应该具备宇宙中最普遍的环境,在这种环境中应该产生宇宙中最普遍的物质。当然,宇宙中肯定还存在一些特殊的环境和物质,但是这种环境一定不是普遍的,一定是非常稀有的。因为如果这样的环境不稀有,那么在地球的附近就一定能够观察到在这种环境下产生的特殊物质。而且,在这些特殊环境中产生的特殊物质,一定是不稳定的,存在时间极短或者存在条件极其苛刻。因为如果这样的物质是稳定的,在100多亿年的宇宙历史中,它们一定会在整个宇宙中弥散开,从而被我们观测到。

宇宙中的元素是为何是有限的?

元素是由原子核中的质子和中子数目决定的,这两种粒子要聚拢在一起形成原子核,就必须有力量将它们“捆绑”在一起。不过,都带正电的质子彼此之间存在有斥力。值得庆幸的是,质子和中子(最强)、中子和中子、质子和质子间存在强力,这种力就将质子和中子粘在了一起。但是,强力的有效作用距离非常有限,同时,质子之间斥力的“电磁力”有效作用距离则很长。这样就造成,好不容易被身边中子粘起来的质子,受到远处质子的排斥,反而被踢出了原子核。随着原子序数上升,质子之间的斥力也上升,这也就是高原子序数元素不稳定的原因。原子序数越高越不稳定,高原子序数的元素即使生成,也会在很短的时间内衰变殆尽。所以,在地球上92号(铀)以上的元素几乎不存在,新发现的高原子序数的元素(超铀元素)都是人工合成的。目前发现序数最高的118号元素寿命只有1毫秒,序数再高寿命可能会更短,从这个意义上说,宇宙中的元素种类应该是有限的。

为什么宇宙中最多的元素是氢?

现代意义上的化学元素中,最古老、最轻的元素当属氢,它是由英国化学家波义尔于1671年在铁与硫酸的化学反应中发现的。宇宙含量最多的元素为氢元素。根据大爆炸理论,首先产生的是元素中最简单的元素,而最简单的元素便是氢了。所以宇宙中氢是首先产生的,而且其含量非常多。有了氢以后,这个氢逐渐在通过原子核的聚变过程不断生成其他元素。

宇宙的最早期只包含一些运动速度接近光速的基本粒子,如电子、夸克、中微子及其反粒子。在大爆炸之后几微秒的时间之内,夸克结合成质子和中子,但它们却无法形成稳定的原子核,原因在于此时质子和中子不断地受到中微子和反中微子的骚扰。只有当宇宙的年龄接近1秒钟,温度下降到大约100亿摄氏度,使得中微子和反中微子不再与核子发生相互作用,大爆炸核合成才真正开始。氢原子核是最简单的元素,只含有一个质子。当宇宙的年龄接近两、三分钟时,氢的同位素、氦元素以及氦的同位素才会出现。但是元素周期表中那些比锂原子核重的元素却并非来自大爆炸核合成。它们主要诞生于恒星内部的核合成过程,因此远远没有氢和氦元素那样长的历史。

为什么地球上会有这么多种元素?

地球的宇宙环境范文第3篇

由于人们常年无限制地破坏环境,人们生活的地球逐渐变成了一个大垃圾球。联合国秘书长为此非常烦恼。

终于,中国政府决定花巨资制造宇宙飞船,去探索太空中是否存在适合人们生活的星球。全球各国也纷纷内捐款,并派来技术人员来帮助中国。因为人们在这里实在生活不下去了,空气中到处弥漫着刺鼻的臭味,清澈见底的小河被严重污染,就连人们的饮食也受到了严重威胁… …

很快,小型宇宙飞船就造好了,在发射台上,“轰”的一声巨响,宇宙飞船以每秒8万亿千米的速度向宇宙冲去。当中国侦探小组绕过一个又一个无生命的星球时,突然一个队员大喊:快看,一个绿色星球!”组长当机立断,立刻下令:登陆!”于是,飞船停在了绿色星球上,.大家刚一下船,就被这美丽的景色所吸引。清澈见底的小溪,一望无垠的小草,葱葱郁郁的树木,森林里还有许多小动物在欢快地做游戏。组长立刻把这一切报告给了联合国秘书长,联合国秘书长听后欣喜若狂,并下令让他们立刻返回地球。联合国秘书长隆重接待了中国侦探小组,并把这一好消息告诉了全球人民。人们顿时沸腾了,人们欢呼着,雀跃着… …全球各国人们立刻制造大型宇宙飞船。几个月后,几十艘硕大无比的宇宙飞船造好了,人们带着地球上所有的生命出发了。就在宇宙飞船腾空而起的那一刻,地球发生了总地震,地球毁灭了… …

人们开始在绿色星球上生活,他们有了一次惨痛的教训。于是他们发誓,一定要好好保护环境,保护他们美丽的家园。

地球的宇宙环境范文第4篇

本节课内容为必修一第一节。就此笔者认为应从地理研究内容讲起。什么是地理?地理到底是研究什么的?

当学生弄清了地理是专门研究人地关系的科学时,便自然引出,要弄清人地关系就必须弄清各种地理现象的实质及发展规律,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更深刻地认识地球,要认识地球,就首先得从地球所处的地理环境说起,从而引出宇宙的概念。

宇宙:宇是空间,宙是时间,宇宙是时间、空间和万事万物的总称。

宇宙有两个最重要的特性:

一、物质性:即存在性

宇宙是由不同形态的物质组成的,我们把这些物质统称为天体。

天体:即就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

天体具有多样性的特点:

按照天体的体积、质量、温度、成分、形态等物理和化学性质分为: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和星际物质以及人造天体等。其中星云和恒星是宇宙中的基本天体,是构成宇宙的主要物质形态。

强调:1.星际空间的气体、尘埃也是天体。(学生只觉得天体是大块的东西,而天体的实质就是凡是宇宙间的物质都属于天体。)

2.天体上的物体不是天体,只属于天体的一部分。

如:地球是属于天体,而地球上的物体不是天体,属于地球的一部分。如:待发的宇宙飞船、陨石、空中飞行的直升机等。

练习:下列属于天体的是( )。

A.飘动的白云 B.绕月球飞行的航天飞机

C.已着陆的神七返回舱 D.地球上的陨石

(地球上物体要成为天体的条件:①要超越大气层 ②要克服地球引力到宇宙空间)

3.强调:流星不是天体只是一种现象而流星体属于天体。

二、运动性

宇宙间的特质都是在运动着的。这些物质的运动不是杂乱无章的,是按一定的层次和规律运动着的,从而引出天体系统的概念。

宇宙中的天体都在不停地高速运动着,邻近的天体彼此相互吸引,相互绕转从而形成各种天体系统。

地球的宇宙环境范文第5篇

眺望星空,只见繁星璀灿,划过的流星从未留下过往的痕迹。光阴似箭在追逐漫漫天际,日月如梭在默默到编织着人类历史。多少年来,人们一直在困惑中苦苦思索,这一代又一代延续着自己生命的人类最初究竟从哪里来?最终又要去往哪里?

虽然,岁月的轮回无情地撂下了历史,时空的间隔让我们无法回到远久的从前。但是,人类没有因茫然和无助而叹息,最终还是凭着自己智慧把地球生命的起源追溯到三十亿年前。认证了生命是在漫长的岁月中履历着一个不断完善的进化过程。然而让我们感到遗憾的是这还不是地球生命最初的来由。在广漠的大地与浩瀚的宇宙之间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秘密?仰望苍穹,我们苦思冥想,天地间为何要锻造这不可思议的精灵?在无数次迷茫和无奈的徘徊中,蓦然间发现,也许我们无须如此沮丧,因为一直以来我们忽略了人类自身在宇宙中存在的特殊,透过人类历史以及所有生命的迹象,就不难发现人类在宇宙中出现联系着一个非常因果。

原始时期,我们的祖先在那种茹毛饮血,风餐露宿的生存环境,凭着刀耕火种把人类生命延续下来,在一代又一代的繁衍生息中不断地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并且还在经历无数的艰辛和挫折中努力地去构筑自己文明的圣殿。纵观人类走过的历史,会让我们感到生命在地球上的出现并非是发生在天地间的偶然。还有那条神奇的生物链,整个生物链不仅是在维护自身的生态平衡,是乎他更多的是在为人类营造生存的环境,其中的每一个物种几乎都与人类的生命息息相关,就象是在刻意制造人类的生存条件。原以为我们是为生活而发掘,其实是大自然在暗自为我们提供各种生活资源。这一切让我们在冥冥之中感到深邃的宇宙中可能隐藏着一个万能的上帝,是上帝创造了世间万物,是上帝在默默地安排着这一切。但是,让我们困惑的是,至今都没有人能够证明上帝的存在。难道这上帝仅仅只是油然于心中的神明,而不是人们对大自然解读的结果吗?那么,又是谁在筹划着整个宇宙?谁才是宇宙中万能的主?

茫茫宇宙,我们没有发现其他任何形式的生命,目前唯一发现的智慧生命只有人类自己,在无尽的寻找中,我们为何不回过头来看看人类自己,回顾人类经过的历程,历史的痕迹告诉我们,人类在不断的进化和完善过程中从未放弃过对未知领域的探索和对科学技术的追求,而且,随着人类的不懈努力,未来的发展趋势预示人类在宇宙中将拥有的地位。置身于这个庞大的星球之上,面对这里所发生的一切,我们是否感觉到了其中的蹊跷?那么,人类究竟要在地球上做什么?这一切又与地球生命的来由有着怎样的联系呢?地球终有一天会不再适应人类居住,这就注定了人类最后的归属和必然的去向,如果我们把人类发展的历史与人类必须面对的结果联系起来,就不难发现人类在地球上的出现有着不可思议的目的。穿越时空的迷茫,生命的迹象在告诉我们,人类在代代相传中逐渐凝聚起自己的力量,这种与日俱增的力量,让我们有理由相信若干万年后,人类将有能力去应付宇宙的变化,甚至有能力成为宇宙的主人,当地球不再适合人类居住时,未来人类不但有能力在一个新的宇宙空间里实现生命的延续,并且还会去考虑未来人类在新的宇宙空间里的生存和发展。这种可能发生的结果意味着宇宙中将会出现一种异常壮观的生命接替现象,这种生命的不断接力和地球上种种生命迹象告诉我们,地球不是人类的始点,也不是人类的终点。这就使我们相信地球上的生命也有可能是被宇宙中的某种智慧生命所创造,或者说:这个神秘的智慧生命就是先于地球人类的人类,他们也跟地球人类一样,最终也要面临他们的星球不能永久居住的问题,最后他们在距今数十亿年前,以一种地球人目前尚未掌握的技术,把他们的生命转移到了一个新的宇宙,也就是我们现在的地球上来,在这个新的星球上设置了生命的进化过程,蕴育了新的生命,同时也带来了维系和满足生命需求的生物链,也就是说地球人类是他们生命的延续和继承。而地球人类在经过数十亿年的进化和发展之后,又要去寻找一个新的栖身之地,DNA这一诠释生命的密码又将在一个新的宇宙空间里得到重新演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