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当下的力量读后感

当下的力量读后感

当下的力量读后感

当下的力量读后感范文第1篇

当下的力量作者是德国埃克哈特托利,他用一种简单明了的语言传达了古代心灵导师的简单而深刻的信息;我们可以摆脱痛苦并进入内心的平和世界。

你可以利用一个简单的标准来判断自已是否活在当下,问自已:我现在正在做的事情当中有喜悦,自在和轻松吗?

一、思维

书中提到,我们人类受苦的根源是来自于我们大脑的思维。思维其实也不是问题,问题出在我们无法控制我们的思维,因而成为思维的奴隶,成为自已“强迫性思维”的受害者。作者在演讲中曾经举过一个很形象的例子:现在是半夜三点,你在温暖的被窝中,可是你气得睡不着。引发你的怒气的人早已安然入梦,那件事情其实也已经过去了。但是你的思维却不放过你,一再地用它旧有的看事情的模式来解释那个人多对不起你,那件事会让你多危险、多丢脸、多麻烦、多……想不完的!这就是病态的思维,制止不住的大脑思考,是让我们受苦的主要原因。

当下所产生的痛苦都是对现状的抗拒,从思维的层面来说,这种抗拒以批判的形式存在;从情绪层面来说,它以负面情绪的形式显现。之所以思维抗拒当下,是因为在没有时间(过去和未来)的情况下,它无法发挥自已的作用并对你进行控制,所以它视永恒的当下时刻为威胁。永远对当下说“是的”,有什么比对已经存在的东西进行内在的抗拒更徒劳,更疯狂的吗?向“是“臣服,对生活说”是的“,去看看生活是如何为你服务而不是与你为敌的。

二、情绪

所有的消极心态都是积累了心理时间以及对当下时刻的拒绝所引起的。你之所以痛苦,愧疚,悲伤,怨恨,是因为过于关注过去,之所以恐惧,烦脑,压力,不安,紧张,焦虑,是因为过于关注未来,过去发生的一些事情没按照你的意愿来发生而感到痛苦,未来的不确定和不可控因素而感到恐惧。原来,时间是造成痛苦和问题的原因。时间是一种幻象,过去已经过去,不会再回来,但是有多少人还是活在过去之中不肯放下?未来还没有来临,你也根本不可能去掌握它。你所拥有的,只有当下。

三、我是谁?

我是谁?某某单位,某某经理,拥有地位和财富——以上都是一种身份认同而已罢了。

我们的大脑,创造了一个虚假的自我--小我,来让自已有“真实感”。正因小我的不真实,所以它不停地在外在的世界寻求认同,追求物质世界的满足来壮大声势。可惜我们越听从小我,就越感到空虚和孤立。挥之不去的远离感也油然而生,因为我们远离,失落了真实的自已。

四、如何活在当下

觉察:有意识地观察“大脑在想什么”,情绪是怎样的,身体是怎样的?只是观察,不批判,不分析,只是看看会发生什么

呼吸:把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上,呼吸时感受腹部轻微的扩张和收缩。

寂静:是否有过在晴朗的夜晚凝视夜空,惊叹于它绝对寂静?是否倾听过寂静树林间的鸟儿歌唱?当你的思维是寂静的,你才会关注到当下。

空间:房子的本质是什么?家具,地板,图画等,但它们不是这个房间,而是空间(房间的范围),离开了空间就不会有房子,所以说那里没有的东西比那里有的东西更为重要。请去意识那些围绕你的空间,别去思考它,感觉它就可以了。空间里的物体好比“思维”,空间好比使你思维“物体”存在的意识,就象空间使得万物存在一样。如果你能将注意力从思维移开,就会意识到无思维的空间。发现思维只是空间的一小部分,感叹空间的广阔和寂静。

臣服:臣服并不意味着失败,放弃,退缩等,而是一种顺随生命流动,而非逆流而上的智慧。是一种对事实的内心的接受,此刻我们谈论的是你的生命,而不是谈论你的生活条件或生活环境。接受现实,或只是允许现实的存在,不批判,不分析,全然经历着。

用大脑去生活,限制自已也限制了别人,用心去生活,善待自已也善待了别人。当下从来都是寂静的,用心感受!

五、佳作分享:

我们喜欢心想事成,结果常常不随心愿,试问一下自已,你是否经常使用这样的语句,”是的——但是——“如:我是很想成为百万富翁,我努力着,但是我父母没地位,老板不给机会,运气不好,有人跟我竞争等等。你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不能成为百万富翁的理由上,又怎能将注意力集中在一件你现在就能做的事情上。又怎能心想事成!

当你在抱怨时,你就使自已变成了一个受害者。当你大声说出自已的感受,你就是在行使你的力量。所以如果有必要或者有可能的话,你可以通过采取行动或大声说出你的想法来改变这种情况;你要么就离开这种情境,要么就接纳它,其他一切的行为都是疯狂的。当你选择离开或是改变它时,请先放下消极心态,这样采取的行动才更为有效。

当下的力量读后感范文第2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 阅读教学 理念 再探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4)08-0007-02

作者简介:吴红梅(1976―),女,江苏南通人,本科学历,中学一级教师,江苏省如皋市滨江初级中学语文教师。研究方向:初中语文教学。

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什么是阅读?什么是阅读教学?《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由这些描述可以看出,阅读教学承载着技术层面的信息输入工作,承载着发展学生智力水平的工作,同时还承载着学生精神世界层面的情感体验工作。而阅读教学不只是阅读的教学,更是一种教师介于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起着桥梁与纽带作用的、引领学生与文本之间进行灵魂碰撞的工作。本文就尝试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关理念作更深一步的探究。

一、整体感知,由分析走向综合的教学取向

初中语文教师如果还记得自己当初接受的中学语文教育的话,会发现当时的语文学是从段落大意到中心思想的,这反映了当时语文教学包括阅读教学在内的一种价值取向。这种取向背后的含义是文本是其次的,学生个体的感受也是其次的,只有标准的、来自于他人思考的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才是文本价值的唯一储存仓库。课程改革以来,一个新的概念为一线教师所熟悉,那就是“整体感知”。事实上,整体感知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就已经被提出,但能够为诸多一线教师广泛接受还是因为课程改革的大环境影响。整体感知意味着什么呢?课程改革走到今天,这个概念还有哪些意义有待我们去发掘呢?

梳理整体感知出现的背景,会发现其实这是相对于传统语文教学中过于强调“分析”这一倾向而提出的,即传统语文教学对文本太强调解析了,结果原本具有整体意义的文本到了学生那里成了支离破碎的内容。在这种情况下,有识之士强调语文教学要注重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把握。而这一认识显然得到了广大一线教师的认同,于是课堂上大量的讲授没有了,大量的记录没有了,代之以学生面对文本时的感知与把握。但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不管学生基础,上课伊始就让学生面对文本进行感知的情形多了起来,而这种无基础、无情境的感知对于学生真正亲近语文而言基本上没有任何帮助,于是质疑声多了起来,整体感知成了普通一线语文教师手中的烫手山芋。怎么办?要解决这个问题,关键在于发掘整体感知的真实含义。

其一,从学习方式上来看,整体感知是学生的阅读方式之一,要义在于让学生在对文本的初步接触中获得对文本的整体的、初步的感觉。这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因为研究表明人对事物的认识更倾向于从整体到局部;这也是符合汉语的表达特点的,汉语言文学强调从整体构建到部分意义,而经过了小学阶段的学习,学生无形当中已经习惯了这一特点,因而阅读教学也应当顺着这一顺序。

其二,整体感知可以让学生以螺旋式的方式前进。众所周知,对文本进行了第一次整体阅读之后,其中熟悉的内容会与思维当中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而这些联结点可以在第二次阅读中发挥“触角”的作用,从而让一些原本陌生的问题迎刃而解。

二、阅读体验,由工具走向人文的教学取向

阅读不只是为了完成阅读的任务,阅读更应当是一种心灵的体验。这已经是课程改革背景下阅读教学的共识了,但在实际中做得不够,而做得不够的原因又在于理解不够。笔者试图从工具性与人文性两个角度来进行理解。

工具性视角下,阅读多是为了消除陌生字词,弄懂句篇意义,然后便于在练习与考试中面对某个文本时,能够准确而迅速地获得一个分数。作为应试体系中的教师,笔者不想否定这一努力的意义,但需要提醒的是这样的阅读教学是远远不够的,有时甚至是与学生的成长背道而驰的。阅读教学,更需要人文角度的营养培育。

人文性视角下,阅读教学的过程,成为教师引领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的过程。这种对话不仅是工具性意义上的陌生与熟悉之间的对话,更指文本能够引领学生进入一个精神世界,与一种新的精神进行对话,而对话的结果则是拓宽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精神。值得强调的是,当下许多语文教学的流派其实在阅读教学中对此均有所体现,只是名称不同罢了。比如说在着重情境的教学中,教师会创设一个情境,以让学生在整体感知中、在细节揣摩中能够更迅速地与文本所蕴含的精神进行对话。

以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学会读书”教学为例(之所以选择这一教学内容,是因为这部分内容本身就与阅读相关,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其内容为《散文家谈散文》,其又以晓雪的《关于散文〈白鹭〉》为例,如何引导学生阅读这样的文本呢?在笔者看来,这是一个有着循环嵌套意味的挑战,学生既需要感受散文,又要感受散文家眼中的散文。而学生在感受散文时,必须能对散文家所举的散文例子有所感受;学生在感受散文家眼中的散文时,又要以散文写作的有关眼光去读本文。因此,本文的阅读首先有工具性的意味,要让学生初步感知散文;而后就应当是人文性观照,要让学生最终知道散文妙在何处,知道何为随意性与多样性,知道什么是自由自在。当然必须提醒的是,工具性与人文性并不矛盾,切不可将两者截然分开。我们强调走工具性向人文性的阅读体验之路,是想给学生的阅读带来更有价值的体验过程,以便让阅读最终成为一种享受。

三、以生为本,由理念走向实践的教学态度

新课程着重强调以生为本的理念,这是一种教学理念的概括性描述,对初中语文教学而言,需要更精细地理解其含义,需要将其贯串到具体的教学细节中去理解其含义。比如说阅读教学,怎样才算是以生为本呢?

当下的力量读后感范文第3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 活力课堂 诵读 积累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7.015

语感是人们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形成的对语言文字直感敏锐的能力,是学生语文素养显现出来的一个核心指标。语感的培养与长期的阅读积累有关,长期的阅读积累可以让学生形成对于语言情感敏感、领悟快速的能力。语感能力强的学生不仅能够在阅读时能够快速准确的明白文章真意,还能在自己表述或者是写文时准确的表达出自己的思想或者情感。因此,语文教学中以培养学生的语感为主要任务,培养学生的语感,需要老师创造出具有活力的课堂,让学生养成多读的学习习惯。以下几点是我在教学工作中对于培养学生语感总结出来的教学方法:

一、创造活力课堂

语感是由于文字语言活动引发出人们复杂的内心活动以认知情感的过程,一个有活力的课堂在培养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活力的课堂可以创造出有活力的思想,一个“死气沉沉”的课堂,学生不仅学习提不起劲,更觉得语文学习乏味无趣,文章内容沉闷无聊,便也培养不起好的语感。教师在讲课时语言要简短、精炼,讲解时要善于运用语言引起学生与文章两者之间的共鸣。比如在讲到朱自清的《春》一课时,作者用了大量的拟人手法将春天来临时所见到的小草、太阳、野花、春雨等景象描写得活灵活现,那么老师就要运用自己的语言将这些仿佛“活”的春天景色形象生动的展现在学生的脑海之中,让他们与文章描述的活泼场景形成共鸣,让学生自己感受到自己仿佛就是置身于作者描述的这样的春天的景色之中。那么学生对于作者描写出春天的感受便会喷发而出,从而达到学生对语言情感的文字运用的训练目的。让学生发挥他们自己的想象力和联想能力,让自己体会到的意象更加丰满灵动,感受到语言文字运用那无法言说的魅力。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感受到作者笔下的春天景象是多么的灵动,还要让学生体会到作者描写出来的生动的春天景象是要表达什么含义,体会作者寄托到文章更深处的情感表达。不仅仅是讲解文字表面表达的东西,更是要让学生学会联系文章背景去揣摩作者的更深层次的情感。比如《春》这篇文章,当时作者正处于事业婚姻双丰收的时期,可以说春风得意,但是当时中国依旧处于旧社会之中,所以该文章的主题思想就是作者对自由的向往。虽然作者处于旧中国之中,但是他的内心依旧保持着一片纯净,依旧热凵活,对未来心生美好的向往,作者把这些美好的感情用他的文字寄托到了他的文章之中,为我们描述了一片由于春天到来而欣欣向荣的美好景象。所以教师在讲解时要有意的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体会到个中深意。当老师讲解完课文之后,可以让学生自己来描述自己体会到的春天。最终,这样不仅仅锻炼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感,也对学生运用文字的表达能力进行了锤炼。这样的讲解具有思维灵活性,使得学生从中受益良多,学习质量也大大的提高了。

二、培养学生语感的敏感性

要培养学生语感的敏感性,那么就要让学生多多诵读。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要让学生多读,充分的读,读出感情,读出韵律。只有让学生多读,在读时感知整体,在读的时候培养语感。会读,既是学习语文的基础,也是训练学生语感的基础方式,更能通过读更好的感受语言,受到文章蕴含的情感的熏陶。读,不仅仅是让学生一字一句的简单的读,认识文章或者句子里面的每一个字,准确的断句、停顿,更重要的是要读得富有感情,读得自然,让学生将自己的情感与文章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如此的读法才能取得好的效果,“读”的好学生的语感自然会好。比如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一文,文中描述了济南冬天时的场景,也描写出了济南的冬天在作者心中的印象,其中蕴含了作者许多情感在里边。学生在读时,首先老师要要求第一遍“预读”,让学生将文中的句子读顺、读通,在预读之后进行通读,在通读的过程中带着问题去读,去思考作者对济南的冬天到底是什么印象,是喜欢?还是讨厌?然后再细读,将通读时体会到的情感代入其中,通过语言的抑扬顿挫,富有感情的去读。读能够以声传情,当学生多读之后,对文章表达的情感理解起来也会更加容易。读时能够与作者同悲同喜,产生共鸣,学生就会对文章产生强烈的兴趣,让那一个个字符组成的文章在学生的心中“活”起来,那么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表达也会更加敏感。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优秀的讲解能力是必不可少的,但是课堂的主体是学生,故而要想培养出学生良好的语感,要让学生自己学会多多理解、体会。

三、积累阅读量

当下的力量读后感范文第4篇

一、课外阅读兴趣的重要性

课外阅读兴趣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语文能力的强弱。阅读理解能力在各个学习阶段都是基础能力。

首先,良好的自学习惯。在长期的阅读过程中,学生会养成两种习惯:第一,静身习惯。青春期的学生,决定了他们在心理上充满好奇,在行为上表现为好动,要想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首先要培养他们的静身习惯,即让他们能够根据自己的年龄与身心规律去坐着学习的习惯,阅读首先需要学生们能够坐下来,而且能按照一定的时间长度坐下来,这样才能把阅读进行下去,慢慢地在静下来的氛围去享受阅读带来的快乐。第二,修心习惯。如前所述,学生们由于个性特征以及社会环境影响,多动浮躁的现代文明,使得他们难以真正沉静自己。阅读的过程就是一种身心修炼的过程,能让学生们静下好动浮躁的心,让他们在所阅读的知识中自觉地提升个人的内在素质。

其次,良好的积累习惯。在阅读中学习知识,学生们的阅读量越来越大,也就会学习到越来越多的知识。第一,积累感兴趣的知识。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先导,尽管学生都会有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但只有在教师正确引导且得到持续成长的知识基础上,才会真正得到全面发展,并成为他们今后人生成长的动力、特长或爱好等。第二,积累疑难的知识。无论是课堂教育教学过程中,还是在阅读过程中,人们都会遇到各种疑难知识,学生都会遇到各种疑难知识,这些知识处理的结果影响着学生学习进度与兴趣等,一些学生会因此受挫而丧失信心,大部分学生都会继续努力积极探究寻求解决方案。例如,在阅读科普类书籍时,很多科学知识是学生们难以理解与掌握的知识。尽管他们会留有很多的疑问,但却会在朦胧的掌握中积累那些琐碎的知识。

再次,提升其阅读理解能力与分析解决问题能力。阅读与理解难以分开,但没有阅读就没有信息接收,也谈不上理解。阅读中产生的各种疑问、质疑与好奇,会激活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在深入思考中锻炼两种能力:一是分析能力。此能力是广大学生们的基础能力之一,通过阅读的积累会让他们把自己学习到的知识尽量地运用起来,加强自己对所学知识、社会现象等进行观察、思考,进而发现其中存在的各种内在联系,在规律性的思考中创造自己的学习方法,并推动自己的学习。二是解决问题能力。这种能力是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即学生把知识运用到其他方面的学习与生活中,为以后的每次学习做好积累,为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难题,实现个人创新和优化组合。例如,学生在阅读中遇到问题,会唤醒自己的知识积累记忆,并靠自己解决相关的各种疑问。随着这种能力的积累提升,会使学生在阅读量的增加中实现能力的累积提高。

二、学生课外阅读指导方法

阅读指导不仅需要与学校的图书存量结合,也需要和学生的家庭情况与个人情况结合,这其中不仅有时间的选择,也有学生的个人阅读能力问题,要根据他们的情况,循序渐进地培养。

首先,定向阅读指导。受学生的基础所限,学生的阅读会有一些问题,特别是选择读物不当,给学生的阅读造成困难,这显然会挫伤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因而,阅读能力需要慢慢培养。开展定向性阅读,是当前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基础步骤。

阅读能力定向。即把学生按照学段进行分类,对他们加强相关的阅读指导,让他们按照个人实际开展阅读。当然,针对当前在学习中学生可能遇到的各种情况,例如外语的学习就会涉及外文的阅读,古代文言的学习就有相关关于文言文的阅读等,其中,文言文中还有古典诗词等,其中有些虽然难以理解但却琅琅上口,学生学习的兴趣则不同,因此,教师要加强方向拓展与指导。阅读读物定向。根据学生的阅读能力差异,教师可以指定具有阶梯难度的读物,例如可以先让学生阅读那些较为浅显的故事性的读物,随着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可以逐步拓宽学生阅读读物的范围,在这种循序渐进的过程中,使得其各种能力得到提高。在学生的阅读实践中,教师要加强阅读类型的引导,避免他们过于专注于某一种类型导致的知识面狭窄等现象。一方面要注意保护学生阅读类兴趣,即不过于干涉或打扰他们阅读兴趣的发展;另一方面也要注意拓展指导,除了学生感兴趣的文学类外,还要加强科普、艺术、历史等类型书籍的阅读。

其次,定量阅读指导。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情况,在对学生进行分类的基础上,对学生实施处方式的阅读指导,通过量的提高来提升其阅读能力。其一,阅读的字数要求。即根据学生的身体成长基础,对其每天课外的定姿坐时间都加以限制。因而,要从学生阅读的速度上来测算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而根据其身心成长规律制定学生的阅读字数,不同的学段学生有着不同的要求。其二,知识种类数量。当然,在学生阅读能力达到一定程度后,也不可能单纯地局限在一类书籍上,例如只专注在文学阅读类,可以适当地根据学生能力和成长需要,在书籍的种类上适当地拓宽。其三,书籍本数。这与学生阅读的速度以及读物的难度有关,相对难度大的读物,在阅读时相对较慢,简单或感兴趣的读物则会很快地完成阅读。因此,教师要在学段规律下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学校书籍存量的情况、学校学生总数针对性规定学生阅读的量,按照每周、每月等来加强考核与指导。

当下的力量读后感范文第5篇

【关键词】阅读课堂 阅读能力 研究报告

广东省中山市民众中学是一所典型的农村初中。多年来英语教学质量一直徘徊不前,难以迈上新的台阶,在中山市初中教学质量评价中始终处于后进之列。适逢学校教导处推行“学习型课堂”教学改革实践,英语科组在学校教导处的支持和指导下,结合英语学科的实际情况,也开展了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突破点,以构建英语学习型课堂为目的的教学研究。

就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来看,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关键是要针对各种不同的课型,研究其影响因子,用控制变量法的思想,研究这些因子是如何作用的。然后根据研究结果,调整教学策略,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而各种课型中,笔者认为阅读教学是最难突破的课型之一。因此,笔者自告奋勇地承担了提高阅读课堂教学效率的研究任务。

一、现状分析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我校学生英语阅读习惯与水平以及阅读课堂教学的现状,笔者首先在学生中做了调查。调查的样本为100个,采取学生自行组织、不记名的方式,尽可能保证信度(如下表)。

分析调查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下列几个结论:

1.农村学生家庭条件一般,因此学习资源非常有限。百分之百的学生没有网络阅读和阅读电子书的习惯,百分之百的学生没有自己的电子书库,几乎没有学生登陆过中山教育网的电子图书馆。绝大多数学生没有快译通等工具,部分学生甚至词典都没有。学生的家人几乎无法为学生提供任何帮助,甚至连一个安静的环境都无法保证。只有极少数的学生订有英语学习报刊,或者买有英语阅读材料。这些客观因素严重地制约着学生英语阅读习惯的养成和学生阅读能力地提高。

2.学生主动阅读的积极性低,学生习惯于在老师的引导下被动地进行学习。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生这种被动学习的状态与从小开始接触的教师的教学方式息息相关。但同时我们也应当理解学生在这个年龄阶段,在心理生理尚未成熟时,一定程度的被动是必然的存在的。

3.学生的阅读技巧有待提高。例如生词对学生的影响、主题句的处理、如何理解生词等等项目上,表现出学生在细节的处理上不懂技巧的现象比较普遍。一方面如前所说,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大多数情况下来源于教师的讲解,而教师在讲解课文时,常常注重于语法、文意的讲述,忽略了阅读技巧的传授与训练,无意中使学生不关注阅读技巧;另一方面这也跟学生的阅读量、阅读面有关。经验不足,技巧当然无从谈起。

4.应试压力对学生的影响比较大,学生的学业负担比较重,进一步影响了学生阅读习惯的形成和阅读能力的提高。例如:早读课做作业的学生比较多,这显然是作业负担太重所致。应试压力过大,会使学生的兴趣发生转移,从学生对课外阅读材料的处理来看就能明显看出来。另一个容易忽略的问题是,应试压力还会导致教师的关注点偏离正确方向,从而间接地改变学生的学习行为。

5.除了上述几个方面以外,我校硬件设施的缺乏也是导致学生阅读习惯难以养成、阅读能力无法提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经费短缺,我校到目前为止仍然没有完善好图书室、阅览室,更不要提电子阅览室了。室外的设施如凉亭、石凳、大树等适合读书的环境设施也没有,学生要看书就只能在教室里面看了。这对于学生的阅读是很不利的。

根据以上分析,笔者认为要解决问题,可以选择的途径主要有三条:一是积极向学校争取,把图书室的英语阅读资料借给学生。二是利用课堂教学训练学生的阅读技巧,形成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三是通过组织竞赛、课外活动等方式,展示学生的阅读技巧和能力,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第一和第三个途径在学校领导和科组老师的关怀和努力下已经解决,正在实施,笔者重点就向突破第二条途径,通过一年左右的反思与实践,研究如何通过课堂教学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研究思路与过程

回到课堂,首先应当解决的问题是,阅读课堂教学应当教会学生什么。笔者认为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能力比知识本身更重要,所以教学教学,就应当教学生“学”。因此,阅读课堂应当教学会学生阅读。教师不应当去逐句逐字分析文意和语法,而应当组织、引导学生自行阅读,并找出信息点。比方说我们可以反过来思考,能不能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出语法点、生词用法,或者为语法点找例证等,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目标驱动。

其次我们应当解决的问题是,课堂教学中影响学生阅读能力的因素有哪些。只要找到因子,才能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进行研究,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综合诸多专家的观点,并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笔者总结出其影响因素有下列五个:

1.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动力是首先要解决的。阅读材料不可能让每一位学生都感兴趣。对材料本身不敢兴趣的学生如何调动他的积极性来参与阅读?这是一个问题。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是否受到了关注、帮助,他的阅读技巧的改善和阅读能力的提升是否能够得到回报和体现,他的阅读成果是否能被展示、被关注,他能否在课堂上体验成功感、他是否能参与到评价之中来,都是课堂上必须引起注意的。另外,教师本身是否心情愉悦、是否能做到一视同仁、表达语言、处理突发事件的方式和情绪等等,都是非常重要而又容易被忽略的方面。这是几个因子中的核心因子。

2.阅读能力教学目标。这是在check point以外的关注点。教师应当根据学生和文本的具体情况,对每一节课有一个阅读技巧、习惯、能力方面的教学点,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学生也才能够有收获。需要注意的是,能力的提升是需要长期反复训练的,因此一个教学点很可能是持续贯穿在一个单元、甚至一个学期的教学过程中的。

3.课堂教学容量。阅读课堂不宜过大。一方面我们要训练阅读能力,另一方面我们还要关注学生是否能从阅读中形成知识、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单词、词组、语法、表达等等,这些并不仅仅是“副产品”,恰恰相反,它完全能够反映出学生的阅读态度和能力。因此,阅读量不宜太大,开始阶段宜少不宜多,随着阅读能力的提高,要适当增加容量。

4.教学方法。在笔者的实验中,这个“教学方法”更多的是“活动序列”,即教师如何组织课堂活动的问题,其中还包含了时间的安排和利用。这是在综合考虑前面3个因子的基础上进行设计的,是几个因子中的关键因子。考虑到初中学生的特点,笔者设置了较为丰富的课堂活动,包括课堂游戏、竞赛、角色扮演等,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

笔者任教两个班,两个班的基础相差不大,统考成绩非常接近,对其进行的阅读习惯调查结果也非常相似。在学校领导和级组老师的支持下,笔者选择其中一个班作为实验班,另一个作为对照版班,开展阅读教学的研究。研究方法主要就是控制变量法、调查法。研究周期为一年。后来由于一个学期以后学生学业程度出现较大的差异,实验班的考试成绩明显比对照班高,笔者取消了对照班,两个班实施同样的策略。

三、实施策略

在对照班,笔者按照常规策略进行阅读教学,在实验班里则针对上述五个影响因子采取一系列的措施,试图解决前述的问题。这些策略有:

1.引导学生制定详细而科学的阅读计划,尤其是要适当地增加课外的阅读量。

2.与家长沟通,为学生购买学习工具和阅读材料。

3.教师要保持开朗乐观的精神面貌,要大胆而适当地表露自己的情感和情绪,在课堂上要随时与学生沟通。要用眼神、手势、语言、行动等,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教师的关注和关心。教学语言要以鼓励、表扬为主。

4.科学地设计和组织课堂活动,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把阅读材料提供的情景用一种生动别致的方式呈现给学生,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例如:小竞赛、小游戏、角色扮演、视频导入等等,都是可以采用的方式。例如:计时阅读就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

5.明确阅读目标,尤其是单词、词组、语法、表达等知识性的目标,这是最容易让学生体验到成功感的目标,是我们希望学生通过阅读掌握的知识点,也是学生展示阅读成果的最佳选择。

6.加强阅读技巧的指导,要始终贯穿在学生的阅读过程之中。这些阅读技巧要明确地向学生指出来,积少成多,逐渐形成习惯。指导、介入的程度应当从深到浅。刚开始的时候可以采取带着问题、提示进行阅读,甚至可以画出重点句子,然后逐渐放手。对不同的内容、阅读形式,指导的方式应当不同。

7.展示学生的阅读成果,组织学生交流心得。要让学生的学习热情得到保护和维持,就必须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成功感,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就是最好的方式之一,展示的面最好要尽可能大,展示以后必须要有评价。但是课堂容量毕竟有限,有些情况下可能无法全面展示和评价,笔者就在课后、在学校网站上组织学生进行展示。

8.适当地调整、增删教学内容,以达到课堂“量”和“度”的循序渐进。在初期阶段,学生阅读能力比较低的情况下,应适当的加强指导和干预,甚至修改课文或增加注释,在后阶段,学生阅读能力比较强的时候,要适当增加阅读量。

9.适当的时候要更大胆地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在实验班,有些课文笔者完全由学生自己组织学习,有些课文甚至不留课堂学习时间,由学生自行在课外学习,但是单元测试时却又是必考的内容。

10.科学地进行评价和考核。课堂评价仍然是最主要的评价,也是学生最看重的评价。笔者对学生在阅读中出现的困难、进步都及时进行关注,以表扬、鼓励、指出问题、小结经验为主。评价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这可以在设计学案的时候考虑进去。单元测试则采取更为灵活的方式,一方面笔者增加了一些课外知识(先指定,再由学生自学),另一方面笔者允许对考核结果不满意的学生选择重考。一个阶段结束后,笔者要求学生对自己的阅读能力进行自评、互评,并交流阅读心得,展示阅读技巧。

四、实施结果

经过一年的努力,学生的变化还是比较大的。上学期两个班的统考平均分相差达到7.3分之多,第二学期情况有所好转,但仍然相差5.53分。对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也出现了一些明显的变化。如下表所示(样本为50人):

五、反思

反思整个研究过程,笔者得出以下两点:

1.从结果来看,这个策略应当是有效的,应当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开头提出的问题。但是学校面临的困境不仅仅是学校能够解决的,有些方面如硬件设施的投入需要争取上级的支持。学生的家庭条件有些是无法改变的,如:家长的素质、经济条件等。但是从学科教师的角度出发,上述策略值得我们进行研究和推广。

2.研究过程中对控制变量法的运用不是很好,有些因子没有得到有效控制,使得研究结果存在一定的误差。另外,由于水平所限,所设计的调查表的部分条目不少很恰当,不能完全反映出学生阅读习惯和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