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平面设计课程总结

平面设计课程总结

平面设计课程总结

平面设计课程总结范文第1篇

1.专业结构

目前,我国工程管理类专业主要分为工程管理专业、工程造价(管理)和自主设立的专业。1998年国家教育部颁布新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将原有的管理工程专业(部分),涉外建筑工程营造与管理、国际工程管理和房地产经营管理(部分)调整为工程管理专业。2003年4月,工程造价本科专业的设立得到教育部的批准,从而提升了该专业的学科地位,为工程造价专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另外,为了突出自己的办学特色,部分高校结合其办学过程中形成的优势领域,在《专业目录》外自主设立专业。在回复问卷的102所院校中,截至2004年,设立工程管理专业的本科院校已有91所,设立工程造价(管理)专业的本科院校已有24所,自主设立相关专业的院校有32所。

2.学校类型

为了了解设置工程管理类专业院校类型分布情况,我们对此进行了调查统计。调查显示,目前设置工程管理类专业的院校,在院校类型上(根据本课题实际我们进行了院校类型划分)主要分布在理工类院校、职业技术院校和综合类院校。设置工程管理类专业的各类院校的具体数量和百分比分布。

二、我国工程管理类专业本科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方案

我们将1998年7月教育部组织有关专家编制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介绍》及相关资料对工程管理专业业务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作了进一步完善,进一步扩大工程管理专业内涵,使其不再仅仅局限于土木建筑工程。工程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具有管理学、经济学和工程技术的基本知识,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能在国内外工程建设领域从事项目决策和全过程管理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也可描述为: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工程技术及与工程管理相关的管理、经济和法律等基本知识,获得工程师训练,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高级工程管理人才。业务培养要求是: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工程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工程技术知识;受到工程项目管理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从事工程项目管理的基本能力。工程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方案:本专业培养方案采用基础课程+平台课程+方向课程的结构体系。平台课程包括:技术平台课程、经济平台课程、管理平台课程、法律平台课程。方向课程包括:工程项目管理方向课程、房地产经营与管理方向课程、投资与造价管理课程、国际工程管理方向课程和物业管理方向课程以及其它相关方向课程。

三、调查情况

1.工程管理专业方向结构

工程管理专业的服务面较宽、涵盖内容广,许多学校在工程管理专业下设置专业方向。一方面是由于学生在校时间有限,在学完专业基础课程后专攻某一方向才可能学深学透;另一方面,专业方向的设置增强了专业的适应性,可满足社会对工程管理某一专业方向特殊人才的需要。为了解目前的工程管理专业重点方向和其反映的社会需求情况,我们对工程管理专业的设置方向进行了调查。工程管理专业是该工程管理类专业中的主体专业,在我们调查的102所学校中,有83所院校在工程管理专业下设立有专业方向。我国工程管理专业涉及方向较广,但主要方向有房地产方向、工程项目管理方向、工程造价管理方向、工程管理方向等,这些方向与工程建设领域密切相关,这是由于目前我国社会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对工程建设领域的需求无论是绝对量,还是与其它需求相比的相对量,都将呈现逐步增长的趋势。所以,对工程建设人才数量和质量都提出更高的要求,促进了相关方向的建设与发展。[3]

2.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可以体现专业培养目标、学生的知识结构,是工程管理专业培养兼具“工程”和“管理”特色的保证。(1)各方向课程设置我们根据收回的48份教学计划对工程管理专业主要方向的课程设置进行统计,结果如下:房地产经营与管理方向的课程体系在回复48份教学计划的学校中,开设房地产经营与管理方向的共16所,平均总学分要求115。房地产方向的课程体系中学科基础必修课平均学分要求为41,占该方向总学分平均要求的36%;专业必修平均学分要求为27,占该方向总学分平均要求的23%;专业选修课平均学分要求为17,占该方向总学分平均要求的15%;实践课平均学分要求为30,占该方向总学分平均要求的26%,主要开设课程及开设学校比例如表3-1所示(表中的百分比指此方向中开设某课程的学校占设置该方向学校的百分比)。在回复48份教学计划的学校中,设置工程项目管理方向的共15所,平均总学分要求108。工程项目管理方向的课程体系中,学科基础必修课平均学分要求为37,占该方向总学分平均要求的34%;专业必修课平均学分要求为24,占该方向总学分平均要求的22%;专业选修课平均学分要求为17,占该方向总学分平均要求的16%;实践课平均学分要求为30,占该方向总学分平均要求的28%,主要开设课程及开设学校。在回复48份教学计划的学校中,设置投资与造价管理方向的共8所,平均总学分要求115。投资与造价管理方向的课程体系中,学科基础必修课平均学分要求为42,占该方向总学分平均要求的36.5%;专业必修课平均学分要求为19,占该方向总学分平均要求的16.5%;专业选修课平均学分要求为23,占该方向总学分平均要求的20%;实践课平均学分要求为31,占该方向总学分平均要求的27%,主要开设课程及开设学校比例如表3-3所示。工程造价方向的课程体系在回复48份教学计划的学校中,设置工程造价方向的共6所,平均总学分要求114。工程造价方向的课程体系中,学科基础必修课平均学分要求为28,占该方向总学分平均要求的25%:专业必修课平均学分要求为28,占该方向总学分平均要求的25%;专业选修课平均学分要求为18,占该方向总学分平均要求的16%;实践课平均学分要求为40,占该方向总学分平均要求的35%,主要开设课程及开设学校比例如表3-5所示。工程管理方向课程体系在回复48份教学计划的学校中,设置工程管理方向的共6所,平均总学分要求109。工程管理方向的课程体系中,学科基础必修课平均学分要求为37,占该方向总学分平均要求的34%:专业必修课平均学分要求为27,占该方向总学分平均要求的25%;专业选修课平均学分要求为18,占该方向总学分平均要求的16%;实践课平均学分要求为27,占该方向总学分平均要求的25%,主要开设课程及开设学校。(2)各方向学分设置另将各方向平均学分要求及各类课程平均学分占总平均学分的比例整理。

四、课程设置的结构分析

在基础必修课中,开设管理学原理课程的学校最多,有28所,占样本的58.33%,其他依次为:开设经济学原理的学校26所,占样本的54.17%,开设会计学的学校24所,占样本的50%,开设运筹学的学校22所,占样本的45.83%。学科基础必修课主要涉及经济、技术、管理基础知识,这部分的学分比重几乎最大,平均学分要求在40左右,所占比重基本在35%左右,说明各学校对该方向学科基础较重视。在专业选修课中,开设房地产开发与经营和物业管理的学校最多,有18所,占样本的37.5%;开设工程造价管理信息系统的学校15所,占样本的33.33%;开设专业英语的学校14所,占样本的29.17%。各方向对专业选修课程的学分要求基本保持在15-20,占各方向总学分平均要求的15%左右。开设主要方向相关课程,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这部分由于学校及方向不同往往差异较大,一些学校选修课程比例小,学生对课程选择余地不大,不利于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在专业必修课中,开设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的学校最多,有21所,占样本的43.75%,其他依次为:开设房地产开发经营管理的学校16所,占样本的33.33%;开设工程估价的学校15所,占样本的31.25%;开设工程经济学的学校11所,占样本的22.92%。各方向对专业必修课程的学分要求基本在20-30,占各方向平均总学分的20%左右,该部分基本上反映了各方向的特色。投资与造价管理方向专业必修课程平均学分仅占该方向平均总学分的16.5%,必修课程设置特点不明显,建议增开部分专业必修课程。在实践课中,设有毕业论文(设计)实践课的学校最多,有37所,占样本的77.08%,其他依次为:开设军训的学校31所,占样本的64.58%,开设毕业实习的学校25所,占样本的52.08%,开设认识实习的学校24所,占样本的50%。实践部分的学分要求基本在30左右,占各方向总学分平均要求的25%左右,但在工程造价方向的课程体系中,实践课平均学分要求为40,占该方向总学分平均要求的35%,表明该方向比较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课程建构时,应把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放在重要位置,要使实践贯穿于学生整个学习过程,有效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五、结论

(1)专业课程体系设计既受学校类型和办学定位的影响,又受办学单位实力制约。方向名称根据各学校实际情况和特点各有不同,比如,工程项目管理方向、工程管理方向虽然名称不同,但开设课程及学分结构基本一致。

(2)目前,工程管理专业主体仍主要依附建筑业,技术平台课程趋同。随着电信网络工程、水利工程管理的产生,技术平台课程差异将越来越大。工程管理类专业课程设置往往因该专业依附的产业不同,其技术平台课程与方向课程有较大差别。

平面设计课程总结范文第2篇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汽车工业的飞速发展以及汽车技术的不断进步,应用在汽车上的新结构、新材料、新工艺等层出不穷,这对车辆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并与之相匹配的培养方案以及课程知识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汽车构造》是工科院校中车辆工程、热能与动力工程、汽车服务工程等专业的主干核心课程,是学习其他专业课程的重要基础,在整个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汽车类型、汽车总体构造、汽车主要技术参数;掌握汽车各大系统、总成和零部件的结构和工作原理,了解新技术在汽车上的应用以及新能源汽车的基本知识。具体在学习过程中首先应具备《机械制图》、《大学物理》、《机械原理》以及力学与电子类等先修课程的基础,如果本门课程掌握不好,对于后续所有专业课程的学习如《汽车理论》、《汽车设计》等都会产生非常大的影响。

二、教学现状分析

1.现行课程的理论知识体系。现行教学体系中将专业课程进行了条理化划分,分为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两大类,其中专业选修课程又分为专业课组限选课程(车身工程课组、测试试验课组、汽车新能源与电子技术课组、底盘工程课组)和专业任选课程。《汽车构造》课程属于专业核心课程中的第一门专业课程,使用的教材是吉林大学陈家瑞教授编写的经典教材《汽车构造》第五版以及史文库教授编写的《汽车构造》第六版,授课主要采取基于大纲内容与教材的教学课件。由于汽车技术对应结构总成的不断更新,导致现有理论知识体系单一且不系统、匹配的教案与课件的实时性不强、实践的软硬件条件不足、教学理念落后、教学手段与组织方式陈旧等问题,使得《汽车构造》的教学质量与效果不能显著提高,不利于学生后续开展其他专业课程的深入学习。

2.现行课程的实践教学体系。与本课程相匹配的实践教学内容主要有发动机、底盘电器与电子设备、新能源汽车结构与认知实验等,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学生认识整车、系统、总成的基本结构与原理,为后续进一步专业实践奠定较好的基础。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现有实践体系与内容陈旧、实践的形式单一、现有实践资源的利用率不高,基于实践的设计或创新少甚至没有。

3.教学方法、课程考核及效果。现行《汽车构造》教学方法主要仍以“教师讲授,学生被动学习”为主要模式,尽管教师讲授过程中已经引入了多媒体教学方法,辅助了部分图片、动画、视频等教学资料,但是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参与度方面仍然不足,从而导致学生虽然在一定程度掌握了汽车的基本原理与结构、认识了汽车有关新结构,但仍然存在“原理――结构――设计”间系统性认识不足的问题。现行《汽车构造》课程仍采用“考试为主,平时为辅”的考核方法,即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80%,平时成绩(含出勤+作业)占总成绩20%。现行考核结果虽然可以反映出学生对课程理论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和记忆程度,但是缺乏对课程理论知识应用能力的反映,这与更新的人才培养目标是相悖的。现有考核模式偏重理论知识的记忆,对学生理论知识的工程应用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重视不够。同时,现行《汽车构造》课程仍以“大班教学”为主,教师对课堂的管控不到位、学生上课容易开小差,从而导致课程总体教学效果不理想。

三、从“实”出发的课程教学改革计划

为了达到未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要求,需要对课程教学进行深入的改革,即对传统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模式和方法等的改革。从实际课程“任务工单”出发,再到实际按德国的行动导向原则进行相应实践活动。使课堂教学从灌输变为对话,从封闭式教学变为开放式教学,从知识教学变为能力教学,从句号教学变为问号教学。

1.课程理论知识体系及相关教学材料的改革计划。课程教学体系紧跟现代汽车设计技术的发展趋势,拟以“汽车构造―理论―设计―技术―方法”的现代汽车设计理念为导向进行改革,按照从“实际结构入手、追溯实际原理、引出实际设计”的原则、以“实际的整车―系统―总成―部件”为切入点对原有知识体系进行一定的重构,其中要逐渐加强电器与电控、新能源汽车知识的教授,做到既注重基本汽车结构的掌握,又适当贴近迎合对现代与未来汽车相关知识的把握和了解,从而修订并完善相应的教学大纲。按上述重构的知识体系进行双语PPT课件的开发与教案的更新;收集、整理、翻译、吸收国外先进的理论或实践类教学资料作为教师和学生的教辅支撑;编写更适用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教材并出版。

2.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计划。在最新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建立分层级的实践教学平台如下:课程教学实?平台、学生兴趣小组平台、汽车竞赛平台以及教师科研平台,将“汽车构造―理论―设计―技术―方法”的现代汽车设计理念贯穿于整个平台建设与实施过程中。其中在课程教学实验平台、学生兴趣小组平台中拟开展围绕汽车结构与原理的可视化动画、仿真教具、半实物或实物教具的设计开发。另按课程不同知识点设置不同的任务工单,使学生在完成工单过程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完美统一。

3.课程教学方法、手段以及课程考核的改革计划。①课程教学方法分为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两个方面,其中的课堂教学方法是:引入实际工作中的项目任务与情境并按德国双元制的行动导向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另外的实践教学方法是:施行小班分组,学生“站点”式循环学习,教师从旁辅导。②教学手段与措施。a.教师设计主要章节知识点的任务工单;b.通过改造、购买引进或自制教具的方式实现课堂教具的常态化;c.鼓励学生加入前面提到的实践教学平台如“课程教学实验”、“学生兴趣小组”等平台,使学生在汽车构造的课中学习与课后学习过程中,有实实在在的整车概念,并能与高年级同学一起进行实车开发。③更新考核方式。在原有考核办法的基础上,以汽车关键系统或总成为主线,增加能对结构原理进行合理描述的创新能力与作业、工单完成情况的测试,构建新的课程考核内容如下:a.理论考试:学生对课堂理论知识掌握程度的考试,占分70%;b.平时成绩:包含考勤、课堂提问等形式,占分10%;c.作业与工单:按章节完成大作业、按任务工单完成任务,占分10%;d.创新设计:制定能描述结构或系统基本原理的设计方案,占分10%;e.附加成绩:能开发出基于结构及原理的可视化动画、仿真或实物教具。

平面设计课程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建筑施工图识读实训;开展;内容;方法

一、课程开展思路

课程内容结合某住宅楼图纸和图集11G101-1、2、3,使用信息化软件及现场进行实际讲解,以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运用工程语言与学生进行有关工程方面的沟通、交流,将传统的课堂模式改为机房和实际现场教学,通过任务推动真实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全面的人格。本课程需要安排在第三学期末进行。

二、课程内容的选取

(一)建筑施工图识读

施工图首页一般包括:图纸目录、建筑设计说明、工程做法表、门窗表等。

(1)图纸目录:图纸的目录是查阅图纸的主要依据,包括图纸的类别、编号、图名以及备注等栏目。整套图纸的目录,应有:建筑施工图目录、结构施工图目录、给水排水施工图目录、采暖通风施工图目录和建筑电器施工图目录。(2)设计说明。建筑设计说明是施工图样的必要补充,主要是对图样中未能表达清楚的内容加以详细的说明,通常包括:工程概况、建筑设计的依据、构造要求、节能设计以及对施工单位的要求。(3)工程做法表。工程做法表主要是对建筑各部位构造做法用表格的形式加以详细说明。在表中对各施工部位的名称、做法等详细地表达清楚。(4)总平面图。1)总平面图的作用:主要是表示新建房屋的位置、朝向、与原有建筑物的关系,以及周围道路、绿化和给水、排水、供电条件等方面的情况,作为新建房屋施工定位、土方施工、设备管网平面布置以及安排在施工时进入现场的材料和构配件堆放场地、构件预制场地、运输道路的依据。2)建筑总平面图的图示方法:总平面图是用正投影的原理绘制的,图形主要是以图例的形式表示,总平面图的图例采用《总图制图标准》(GB/T50103-2001)规定的图例,画图时应严格执行该图例符号,如图中采用的图例不是标准的图例,应在总平面图下面说明。3)建筑总平面图的图示内容:① 图名、比例;② 新建建筑所处的地形;③ 新建建筑的具置,在总平面图中应详细地表达出新建建筑的定位方式;④ 注明新建房屋底层室内地面和室外整平地面的绝对标高;⑤ 相邻有关建筑、拆除建筑的大小、位置或范围;⑥ 附近的地形、地物等;⑦ 指北针或风向频率玫瑰图;⑧ 绿化规划和给排水、采暖管道和电线布置。(5)建筑总平面图识读:①了解图名、比例;②了解工程性质、用地范围、地形地貌和周围环境情况;③了解建筑的朝向和风向;④了解新建建筑的平面形状和准确位置;⑤了解新建房屋四周的道路、绿化;⑥了解建筑物周围的给水、排水、供暖和供电的位置,管线布置走向。

(二)结构施工图识读

(1)结构施工图的作用:1)结构施工图的概念。结构施工图是根据建筑的要求,经过结构选型和构件布置以及力学计算,确定建筑各承重构件的形状、材料、大小和内部构造等,把这些构件的位置、形状、大小和连接方式绘制成图样,指导施工,这种图样称为结构施工图。2)结构施工图的作用。结构施工图是施工定位、放线、基槽开挖、支模板、绑扎钢筋、设置预埋件、浇筑混凝土、安装梁、板、柱及编制预算和施工进度计划的重要依据。(2)结构施工图的组成:1)结构设计说明;2)结构平面布置图。结构平面布置图表达建筑结构构件的平面布置,包括基础平面图、楼层结构平面图和屋顶结构平面布置图;3)结构构件详图。结构构件详图表达结构构件的形状、大小、材料和具体做法,包括梁、板、柱构件详图、基础详图、屋架详图、楼梯详图和其它详图;4)常用结构构件代号。结构构件的代号用汉语拼音的第一个大写字母表示。《建筑结构制图标准》GB/T50105-2001规定结构构件的代号;5)钢筋在施工图中的图示方法和标注方法。在结构施工图中,为了突出钢筋的位置、形状和数量,钢筋一般用粗实线绘制。

三、实施方法

一是师资要求。(1)从事本课程教学的专任教师应具备的资质。1)熟悉图纸、规范; 2)熟悉掌握软件、仪器的使用;3)表达能力良好。(2)从事本课程教学的兼职教师应具备的素质。1)熟悉规范;2)熟悉现场;3)表达能力良好。

二是教学硬件设施。(1)具备多媒体教室、绘图教室;(2)具有图纸、现行规范、标准。

三是教材及参考资料。

四是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

平面设计课程总结范文第4篇

自主学习网络课程柔性设计一、引言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和网络的普及,基于Internet的数字化网络教学已经成为高等院校人才教育与培养的一种趋势。网络教学作为一种高效的现代化教育手段,可以减少授课时空限制,拓展教学空间,丰富教学资源,加强交流互动,弥补传统课堂教学的不足。但同时它作为一种教与学时空相对分离的松散式教学,其最终的学习效果在很大程度上由学生的自主学习效率、网络课程的针对性设计与教师对教学过程的控制所决定。而课程内容作为网络课程设计的基础与重要内容,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一个好的网络课程内容设计,不仅可以充分发挥网络教学优势,为学生创造一个自由、方便、高效的学习环境,也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地自主学习,提高网络教学的效率与质量。

二、面向网络自学的柔性目标

现阶段,从传统课堂教学到网络教学的转变中,简单照搬传统教学内容,将课堂教学课件或讲课视频进行网络重现的方式,已无法满足网络化教学与自主学习的要求。因此在面向网络自学的课程内容设计上,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教学的弹性和灵活性,注重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的激发和自主学习意识、能力的培养――即柔性的概念,并从顶层设计上制定柔性目标与方向,从而引导具体的课程内容设计,奠定网络课程建设的基础,实现对网络教学与自主学习的支持。

1.支持不同知识水平与学习能力的学生学习

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的知识基础与学习能力不尽相同,对知识的接受程度与速度也不尽相同;因此在课程内容的设计上需要针对不同层级的学生建立层级化的内容框架与知识体系,提供不同难度的教学内容与实践练习,使学生可以循序渐进,逐渐深入。

2.支持不同学习目的与学习动机的学生学习

网络课程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因此它面对的不只是单一专业的学生,有可能有相近专业的学生通过网络学习来掌握他所需要的特定的知识(非系统性的学习完整知识体系);因此网络课程内容设计上不能简单地以单一专业学生作为对象,需要为具有不同学习目的的学生提供多种学习途径。

3.支持不同学习方法与认知策略的学生学习

学生的学习方法和认知策略有巨大的差异,有些是基于问题的探索式学习,有些是基于提纲的渐进式学习,有些是基于案例的应用式学习,这些都需要网络课程内容在设计上充分考虑各种不同的学习方法,以不同的知识呈现形式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三、针对课程内容的柔性设计

面向网络自学的课程内容设计不仅需要顶层目标的指引与导向,更重要的是在具体的设计中,进一步梳理与整合教学知识点,建立全新的知识结构与内容框架,挖掘相关的学习资源,突出网络课程学习内容的开放性。因此,本文基于顶层设计的指导,结合实际的教学经验,总结归纳“单元化、平面化、环状化、案例化、可持续化”的具体设计方法,从具体的设计实践入手,实现面向网络自学的课程内容设计。

1.单元化知识结构

作为一门具有系统知识内容与教学体系的课程,需要针对不同的学习深度、目的与方法提出相应的学习目标与能力要求,并以此为依据结合具体教学情况,对课程的知识内容进行有针对性地单元化、层级化的细分、归纳和总结,形成多个相对独立的知识单元。这种单元化的知识结构使得学生在学习时更具自主性,能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与学习方法,设计不同的知识学习组合形式,并为不同层级的学生提供不同起点的学习路径,提升自主学习的效率与质量。

2.平面化层级框架

在单元化知识结构的基础上,需要建立基于这些知识点的“知识地图”,使学生在掌握具体知识内容的同时也能理解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层级关系。同时在具体“知识地图”的框架设计上,尽量形成浅而宽的平面化、层级化的形式,这样不仅方便学生快速了解知识之间的关系,选择自己学习的起点,同时也为不同学习目标的学生提供了一个快速检索与学习的途径,减轻了对网络课程本身的学习成本,提升了网络课程的可用性。

3.环状化问题核心

单元化的知识结构与以理论结构为基础的知识地图虽提供了多种学习途径,但难以支持学生对知识加以进一步的整理、消化与应用。因此需要针对能力培养目标,将单元化的知识点进一步排列成为以知识应用问题为核心的环状结构,建立知识点相互之间以应用为指向的联系,使得学生在自主学习时对知识点的应用指向与方法有更加直观的认识与了解,从而将新学知识整合到已有的知识框架中,实现深层学习。

4.案例化资源呈现

案例作为一种直观地、范例化的知识表现与传达方式,其解决问题式的表现形式很好地串联起了知识单元的实践导向,与环状化的问题核心具有相辅相成的功效。因此在网络课程内容的设计上,需要利用多种案例形式,使其成为联系理论知识与应用实践之间的桥梁,形成“理论-案例-实践”三位一体教学方式,实现学生对课程知识学习“记忆-理解-运用”的层级递进。同时在具体的案例设计上,采用引导式方法,将案例作为一个起始点,让学生去分析和理解其所涉及的知识点和应用方式,并形成总结。

5.可持续化循环发展

信息时代知识的更新换代在不断加速,网络课程内容设计上不仅需要与时俱进,也需要让学生参与到课程内容的建设中,突出他们的主体地位,提升他们的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因此需要通过理论分析、案例研究、创新设计等方式将学生学习实践与课程内容的建设紧密相连,使实践成果反哺教学,成为课程资源建设的一个重要来源,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互动以及课程教学内容的可持续发展。

四、总结

网络课程内容设计作为网络课程建设的基础与重点,对进一步优化网络教学优势,推广数字化网络教学;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针对面向网络自学的课程内容设计,引入柔性概念,从顶层设计目标与具体设计方法两个方面进行了具体阐述,为高校教师明确网络课程内容建设思路,为加强网络课程建设,提升网络教学效果提供了有效的理论参考与实践依据。

参考文献:

[1]杨国荣.网络课程教学平台的探讨与研究[J].信息技术,2011,(6):213-216.

[2]李鲁平.实施柔性教育强化能力培养[J].职业教育研究,2007,(3):54-55.

平面设计课程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 Moodle平台 网络课程设计 计算机教学

[作者简介]熊小梅(1978- ),女,江西南昌人,江西科技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信息化教学。(江西 南昌 330029)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1年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省级重点资助课题“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与应用”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JXJG-11-19-1)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2-0172-02

一、引言

信息化新时代,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日益加强。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成长起来的大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自主学习,十分必要且具有现实意义。新的教学平台和网络教学模式必须要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Moodle平台作为当今比较流行的学习管理平台,教师可以在Moodle上设计开发网络课程,学生可以个性化学习自己的网络课程。本文将Moodle网络平台引入计算机基础课教学中进行教学设计与应用,形成Moodle平台下计算机基础课教学的新方式,促进任课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加强教师对网络课程的设计与思考,引导大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大学生信息素养和计算机应用能力。

二、Moodle平台课程设计理论基础

1.Moodle平台特点及功能。Moodle是Modular Object-oriented Dynamic learning Environment(模块化面向对象的动态学习环境)的缩写,是一个用来建设基于Internet的课程和网站的软件包,是澳大利亚教师Martin Dougiamas开发的。Moodle 平台的特点是平台的模块化理论比较先进,各种功能都能实现动态模块化管理,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自由地选择模式,极大地满足学生学习的个性化需要;其源代码是完全开源的,人们可以根据源代码自己进行开发和拓展,提高软件的适应性和个性化特征;交互功能强大,具有Wiki、聊天、专题讨论、讨论区、作业讨论等交互功能。

2.网络课程及其设计的重要性。网络课程是在课程论、学习论、教学论指导下通过网络实施的课程,是为实现某学科领域的课程目标而设计的网络学习环境中教学内容、学习资源、教与学活动的总和。网络课程包括教学内容、学习资源、教学策略、学习支持、学习评价和教与学活动6个要素。网络课程设计是根据网络课程的课程目标选择教学内容和学习资源、 确定课程结构、 计划课程实施的过程。网络课程设计包括课程设计和教学设计两个阶段,教学设计阶段是在课程设计阶段之后进行的。

大学教育的核心是课程的学习和教育。课程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主要基地,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一门各个专业必修的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显著:是一门受益面最广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一门计算机应用技能通识教育课程;是一门为其他各专业与计算机相关的课程打基础的课程。课程目标及其教学内容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侧重不同。如计算机基础性和通用性的概念、技术及应用相同,计算机硬件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以及数据库技术等内容根据专业不同要求不同。为培养学生具备计算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以及利用计算机解决不同专业领域中问题的能力,实现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目标,需要改革脱离社会实际的教育思想、教育模式和课程体系、内容,注重课程及教学内容的设计与应用至关重要。

三、Moodle平台上网络课程设计的一般流程

科学的网络课程设计是保证良好教学效果的前提。在Moodle环境下,设计者(教师)要有效地设计开发网络课程。参考、对比四个典型课程设计模式,即肯普模式、史密斯―雷根模式、乔纳森的学习环境模型、Karen在线课程设计模式。Moodle网络课程的教学流程分为五步:

1.前期教学分析。教学对象分析:在网络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对象的个性分析学习者的认知特征、起点水平、学习风格、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入校时计算机应用能力参差不齐。教师需根据学生的水平和不同专业实际,精心安排课程及教学内容,在Moodle平台上设计好分别呈现出来。教学目标分析:在Moodle的网络课程中,首先应制定某一些课程的总体教学目标,再细化为每一个任务的教学目标。根据任务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并将其贯穿于每个版块的学习活动中。

2.制定课程及教学目标。一是确定课程结构。分析、选择、确定科学合理的课程教学内容及整体结构,整体安排本课程的教学单元和各单元的教学内容。二是制定课程目标。以培养和提高大学生计算机知识水平与操作技能等综合素质为总目标。总目标又细分成三个层面的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它们相互渗透,有机联系。在Moodle平台中,教师新创建一门课程时,需要设置一个编辑课程设定的页面,详细列出这门课程的信息,如课程简介、课程目标等。三是细化教学目标。将课程目标细分到各单元的教学目标以及各知识节点的教学目标。课程目标呈现在网络课程的首页,让学生首先了解课程目标,单元教学目标呈现在单元学习内容之前,各知识点的教学目标在学生学习该知识点的过程中呈现,并让学生清楚课程目标的及知识所属层次。在Moodle平台中,教师按教学目标的要求,以目录结构分级别的方式呈现出来。

3.教学内容设计。计算机的操作技能是现代职业岗位的职业基本技能之一。为强化学生的计算机键盘操作训练、OFFICE训练和常用工具软件应用,将教学内容划定为必修部分和选修部分。必修部分:计算机操作系统、键盘录入、Word文档处理、Excel电子表格、病毒和网络安全以及常用工具软件应用五大部分。在Word文档处理、Excel电子表格的教学过程别添加了常用功能,如宏、邮件合并、数据透视表等。选修部分:多媒体技术应用、数据库基础、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硬件组装与维护等。

4.教学策略设计。本课程采用实例导入、课堂技能讨论、实践操作分析相结合的启发式教学策略及方法。实例导入:针对课程中比较抽象、深奥的基本知识与基本理论,采用案例导入的教学方法,通过实际例子,如Word中论文目录生成、Excel中各类型图表应用,将问题导入;然后循序渐进、深入浅出地引出有关知识和方法,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牢固掌握知识和方法。课堂技能讨论:课堂技能演示是让学生快速吸取教学内容中重点和难点知识的重要途径。教师根据事先安排的课程设计和进度把重点知识和难点进行直观多媒体演示并讨论答疑,让学生有个大概的技能操作印象,既能迅速理解知识技能,又能为本部分内容的实践上机模仿操作及练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实践操作分析:计算机基础课程是面向应用的,也是学生解决实际信息化工作问题的主要工具。对于每一部分实践内容,应首先在教师的演示指导下,根据基本方法、基本步骤进行实践操作分析,让学生看到该方法和步骤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然后再布置一个类似的实例,要求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分析、讨论和完成。通过亲自动手操作,学生不仅熟练掌握了基本操作,也学会了运用技能和方法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方法和流程,深刻体会到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好处。

5.教学模式设计。本课程采用理论教学、实验实践教学、项目驱动式大作业教学相结合的立体化教学模式。在Moodle平台中强调以活动开展实践教学,让学生体验活动、参与活动。如Wiki 活动,Moodle的Wiki有三种模式:小组模式、教师模式、学生模式。设计一个大型任务,并对任务进行分解,让学生进行任务分配,开展协作学习,最后完成任务。

6.学习资源设计。学习资源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一个重要来源,Moodle平台为设计者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形式。该平台支持显示任何电子文档、Word、Powerpoint、Flash、视频和声音等,如教学大纲、教案、课件、习题、实验指导、参考资料、教学录像等可以上传并在服务器上进行管理,学生可以随时上网学习和下载,并在课外自主学习,突破学生受时间和空间学习的限制,为学生深入研究学习创造条件。

7.教学评价设计。在Moodle课程中,每个主题、每个教学单元都有各种评价形式。教师可以利用互动评价、测验、作业、投票、心得报告等形式对课程本身以及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有效的评价、获得学生的反馈。

以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B》教材为例,下面主要列举Moodle 平台上辅助教学应用的五个一般操作的内容和步骤。一是建立Moodle账号。在使用Moodle之前,必须建立一个账号。默认情况下,Moodle使用邮件进行验证。实施课程前,首先对课程当中所有的参与者(教师和学生)分别建立账号,以备登录使用。二是设计Moodle的工作环境。在Moodle的工作环境(打开编辑功能后)中,版块的布局可以自由设置,版块是可以添加、删除和移动的。当“编辑功能”被打开时,版块就可以被编辑了。三是建立新课程。在Moodle课程设计和管理的重要模块中,主要用到添加新课程功能,对课程资源和内容进行设计和管理。当用户的权限为课程的建立者,就可以添加新课程,课程的格式主要有三种:星期格式(有开始和结束时间,有点像学校里的课时安排)、主题格式(没有开始和结束时间,可以随时学习)、社区格式(有点像论坛形式的)。另外,也可以编辑、设置课程等。如学习课程和章节模块中显示了当前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自主选择学习每个章节的内容。又如,利用信息模块,可以让通过注册的学生在该版面发言和一些个人的信息(如对自己的学习情况报告)。教师通过与学生交互,可以掌握课程教学的动态及效果,及时调整教学的内容、进度和方法。四是添加一个资源与活动。在Moodle的教学互动模块中,可以添加一个资源或活动,教师可以思考题,学生可以在此发起讨论的话题,教师和学生可以以各自的身份进行回复,实现师生及学生间的交流互动。如教师上传课程PPT和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软件视频教学材料,再上传一些网络上下载的相关的资源,供学生下载观看。又如,Wiki 活动。引出重点、难点或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教师参与并总结。通过课堂讨论与对话,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五是布置与批改作业。在Moodle的学生作业管理模块中,教师布置作业后,学生将完成的作业上传,教师可以在系统中进行批阅及管理,更好地掌握学生的真实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如Word作品、Powerpoint 制作的PPT等数字类作业适合在线批阅,教师可以方便地反馈并指导。

四、总结

经过对 Moodle 平台的搭建、调试及模块设计之后,要充分利用好各模块功能。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实践性强,针对课程的特点,精心进行网络课程设计,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立体化教学模式,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开展教学,以适应学科领域的快速发展。教师可以很好地组织网络课程教学,及时地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基于 Moodle 平台,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习资源等能得到有效呈现,学生可以在真实的网络化环境下自主学习、讨论、向教师发问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和计算机应用能力,有利于信息化校园的建设与实现。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