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医共体学习经验总结

医共体学习经验总结

医共体学习经验总结

医共体学习经验总结范文第1篇

临床医学论文4000字(一):医教协同背景下高职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论文

[摘要]为进一步深化医学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突出专业特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众多高职院校临床医学专业开展了院校(医院与学校)合作机制建设。本文深入总结与分析了渭南职业技术学院临床医学专业在医教协同背景下进行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如通过院校合作平台进行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课程体系建设、革新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打造“双师型”教师团队,实现了基础—临床、理论—实践、课堂—工作环境的一体化教学,探讨了高职院校临床医学专业的院校深度合作机制,以期为深化与完善临床医学职业教育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医教协同高职临床医学人才培养院校合作改革

2014年,教育部、国家卫生计生委等六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指出医学人才培养改革应强化临床实践教学,构建标准化、规范化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建立医学院校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合作机制,使医学人才培养成为医教协同的系统工程[1]。医教协同作为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本策略对高职院校医学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本文主要对渭南职业技术学院在“医教协同,院校合作”背景下实行的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行总结与探索,以期为深化与完善临床医学职业教育发展提供参考。

高职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势在必行

1.现阶段,我国高职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存在的弊端

一方面,我国为满足城乡居民医疗保健需求正逐步完善初级卫生保健体系,鼓励农村基层订单式定向医学教育,这对高职医学职业教育的发展来说是极大的机遇[2];另一方面,如何培养“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的基层医疗工作者,成为高职临床医学专业教育的重要课题。目前,高职院校临床医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大多缺乏自身教育教学特点,类似压缩版的本科方案:教学设置上仅有课时与学制长短的区别;教学模式多沿用从基础到临床“2+1”的传统形式职业教育,即两年高职在校理论学习,一年临床实习;理论授课比例高,实践授课比例低,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足,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能力不匹配。

2.“1.5+0.5+1”的高职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为改变上述问题,我们实行“1.5+0.5+1”人才培养模式,减少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学生仅需1.5年的校内公共基础课与医学基础课学习;后续1学期进入医院,进行临床专业课学习;随后再有1年临床实习。校内教学环境还开展了床旁教学、案例分析教学,以便于学生实践能力、分析能力、临床思维方法及独立工作能力的培养[3]。临床学习为学生增加了临床实践的机会,使其更熟悉医院的工作流程,能深入了解医院机构设置、运行方式,缩短了临床工作适应期,实习效果显著提高。

医教协同背景下高职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1.医教协同背景下高职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概况

在调研高职临床医学专业适应岗位核心能力需求的基础上,学校整合了医学教育资源与三甲医院进行合作,以培养面向基层医疗卫生和社区卫生服务保健机构的实用型临床医学专业人才为目标,以开展基层医疗卫生工作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培养根本,以典型的临床工作任务为教学重点,以疾病诊断、治疗、预防内容为教学核心,注重学生的学习能力、社会能力、创新能力培养,使其成为具有良好人文素養、职业素养、团队协作精神,致力于医疗服务行业的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2.构建校企合作的高职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机制

学校与医院共建专业,共同开发课程,行业专家与专业教学骨干共同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建立规范的教学体系,实行临床专业课医院内授课与实践的模式;共同建立行之有效的管理机构,规范师生管理;共同制定教学管理制度与教学督导制度,以规范教学,保障教学质量,提高了专业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效果(见图1)。

3.构建适应岗位需求的课程体系

根据临床医学专业所涵盖的职业岗位群,对行业临床医学工作岗位所需的职业素质要求进行调研,由行业专家与教学骨干共同参与,研究临床医学专业岗位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按照工作任务中必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设置课程内容;以工作任务为驱动[4],以三年制医学高职教育特点为准则,严格遵守基础理论必需(适度)、够用,坚持专业课程针对性、实用性强的原则,构建以就业为导向,以任务驱动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临床医学职业岗位工作过程为主线的课程体系(见图2)。

(1)理论课程教学。理论课程采用“前期校内,后期院内”的方式授课,学生前三个学期在校完成公共基础课程与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第四学期进入医院,由临床经验丰富、执教能力强的医师与教师共同授课,完成临床专业课学习。院内教学的安排为早上理论课、下午实践课,实现了理论、技能学习与岗位需求零距离。

(2)实践课程教学与临床实习。实践教学及临床实习是理论联系实践的桥梁,是教学环节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实践教学由一线医师讲解,规范性、可操作性强,学生需掌握临床助理医师要求的常用技能操作,如心电图、胸腔穿刺、腹腔穿刺、腰椎穿刺、肝脾触诊等内容;典型病例分析、床旁教学为学生建立了立体化的临床思维,使其对疾病的认知更为全面。学生的临床实习不少于40周,包含内、外、妇、儿、急诊等科室,毕业时学生应具备开展融诊断、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管理服务为一体的医疗服务能力。

4.开展基于培养岗位职业能力的教学

学校以满足基层医疗岗位需求为目的,以院内授课为契机,将教学计划和教学活动向临床实践操作方面进行调整,开展了真实医疗案例结合PBL教学法的专业核心课教学。

5.培养“双师型”教学队伍

师资队伍建设是临床教学改革和推进的重要基础和保障。学校以专业教研室为核心,跨专业、跨院系、跨单位整合校内外师资力量,基于医教协同,学校和医院共同实施教师成长计划。院内授课教师由三甲医院临床经验丰富的主治医师以上职称的医师担任,医师可通过校内的示范课、公开课等活动不断提升自身教学能力;校内专职教师也要进入教学医院顶岗实习,以保障教学紧跟专业发展不脱节,进一步提升教师实践能力[5-7];学校与医院共同指导学生临床技能比赛,密切进行医教合作,规范专业教学与实践,为今后合作开发课程奠定基础。学校不断提高教师教学能力、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努力打造一支理念新、能力强,以专业带头人、课程负责人为引领,以教学骨干为主体,专兼结合、梯队合理的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8]。

6.对教学过程实施全程质量监控

学校成立了以医学院分管教学院长为组长的教学质量监控小组,在学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项目的框架下,建立符合临床专业实际的教学质量监控办法,从制度入手,论证适用于临床专业建设的实施细则,严格把握质量标准和工作规范,对专业建设和教学工作实施全过程质量监控。教务处质量科制定了专业建设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和课程建设质量评估体系,行业专家与教学骨干组成教学督导评估小组会同教务处对专业建设和课程教学的质量进行评估,以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

高职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意义

1.立足行业需求,构建“医教协同,医教一体化”教学体系

高职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构建了“医教协同,医教一體化”的教学体系,实现了基础—临床整合、疾病—系统整合、案例—病历整合,使教学效果最大化。临床课教师将工作中用到的新方法、新药品、新技能渗透于教学过程;专职教师将医学的新发现、新理论、新机制融入临床实践中,不断优化课程设置,调整课程结构,革新课程内容。

2.改革高职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专业发展内涵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要“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促使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高职医学“工学结合”的理念,即院校合作[9],利用医院和学校两种不同的教学环境与教学资源,实现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无缝对接[10]。高职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基层医疗及社区保健工作岗位需求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医教协同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形成了工学结合、院校合作、顶岗实习的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

3.构建“双元育人,过程共管”的院校合作机制

学校应依托院校合作平台,积极构建双元育人机制,创新医教协同合作方式,探索医教一体化教学体系,致力于培养有质量、有奉献精神的复合型人才。院校合作使专业建设和临床服务共生发展、螺旋提升;打造了双重身份的教学团队,将“双师”素质落到实处,形成了医教协同育人的核心竞争力[11]。在现有基础上,学校与教学医院共同探索“院中校”,双方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培养优秀医学人才。

结语

医学人才的培养是一项长久、复杂的工程,医学生的职业能力与职业道德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乃至生命安全,提升医学人才质量,使医学人才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服务,对推动医疗卫生事业稳定可持续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12]。“医教协同,院校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教育教学改革对学校、医院两种教学环境与教学资源进行整合,有助于学生积累理论知识并兼顾职业能力培养,对学生建立完善的临床素养大有裨益,在今后的教育教学改革中院校合作仍需不断完善与深化。

临床医学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高职高专院校临床医学专业形态学实验考核探讨论文

摘要:文章探讨了医学高职高专院校临床医学专业医学形态学课程考核方法改革,力图从多个角度提高学生基本能力。

关键词:高职高专临床医学形态学实验考核

医学形态学实验包括解剖學、组胚学、病理学实验等,为医学生进一步学习疾病状态下人体组织器官功能代谢变化、临床表现打下坚实基础。对学生的识别能力、表述能力培养也有重要作用。目前国内高职院校医学形态学实验考核多是简单的识别,不利于学生能力培养。本课题将原组胚学、病理学实验融合为一门课程-形态学实验,采用平时考核、期末考核等多种方式进行形态学实验考核,力图从多个角度提高学生基本能力。

一、考核方法

(一)平时成绩

平时成绩分为平时考勤、平时实验报告成绩、平时考试成绩,分别占总成绩的5%、10%、20%左右。平时考试成绩主要为每单元或章节学习结束后,学生通过显微数码互动系统、虚拟切片系统对正常人体组织结构或病理变化进行识别,识别对象主要为计算机辅助教学图像或虚拟图像。

(二)期末考试

期末考试分为标本识别、标本特点描述及临床应用分析,占总成绩的65%,其中标本识别、标本特点描述为笔试,临床应用分析为笔试加面试。

参照执业助理医师资格实践技能考试,形态学实验期末考试分三站进行。

第一站,标本识别。识别对象为10个病理大体标本、5张组织学切片、5张病理学切片,标签全部覆盖或撕毁;病理标本为装入透明标本瓶的实物标本,切片放在显微镜下,教师调好观察视野,学生考试时可调粗细螺旋但不得调换视野。每组20名学生,考试开始前分别坐于20个考试标本前,考试开始后考生将标本名称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每个标本识别时间为1分钟,1分钟后由监考老师统一组织学生按一定方向轮转对下一个标本进行识别,每组考试时间为20分钟,考试结束后学生携带答题卡进入第二站。

第二站,标本描述。考生自行挑选在上一站识别的标本(答案考生已写在答题卡上)3~5个,对其组织或病变特点进行描述,考试时间限时10分钟,考生答毕上交答题卡后进入第三站。要求学生挑选描述对象时必须同时挑选大体标本及组织切片,且组织切片中须同时包含正常组织切片及病理切片。

第三站,临床应用分析。考生抽取试题,按要求面向3位监考老师口述答案,每位考生考试时间5分钟。试题主要为某一形态组织结构在临床中的应用,如组织学结构在临床中的应用、病理变化引起的临床表现等。

考生进行第二站、第三站考试时,采用半开卷考试。考前1~2周时间,允许学生将其本人认为重要的内容总结、抄写于一张A4纸上并带入考场,A4纸上明确标记班级、姓名与学号等考生信息。学生进入第二站时,学生可以参考且仅能参考自己总结抄写的A4纸内容。

二、讨论

本课题将原有组织学与胚胎学、病理学实验内容整合成形态学实验。学生学习时将正常组织结构与疾病时组织结构病理变化相结合,将大体病变现镜下改变相结合,有利于学生系统性思维训练。课程考核时,考评对象要包括正常组织结构,还要包括病理变化,体现课程内容的融合,提升学生临床系统思维训练效果。

考核形式多种多样,既要平时考勤、平时作业,还要进行期末考核,线上线下相结合,而且试题形式也是多种多样,这可以从多种方面提升学生培养水平。注重平时考勤与平时考核,也就是注重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工作纪律的培养;线上与线下考核相结合,注重引导教师、学生在教学、学习过程中合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同时也不能摒弃传统的教学手段,如显微镜的使用,病理大体标本的观察等;考核过程中,试题库不断更新,考核内容需不停更换,甚至监考过程都需要教师不断进行判断,与传统的单一标本识别相比,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多种考核方式相结合,更有利于教学相长。

形态学实验三站式考试,模拟执业助理实践技能考试模式,使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从一年级就开始熟悉、适应资格考试;其次,三站式考试,既有笔试又有面试,既可锻炼学生书面表达能力,又能锻炼其口语表达能力,还能锻炼其临场应变能力;第三,既有基础性的标本识别,又有标本特点描述及临床应用分析,使学生尽早将基础与临床关联,提升其学习兴趣及学习效率。

医共体学习经验总结范文第2篇

1.1传统和文献研究结合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的比较

将经济管理学院2010级公共管理、物流专业共56名学生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两组均同步采用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方法。试验组在传统教学进行同时实施文献教学法,在文献教学法实施之前,向学生开设文献研究方法讲座,学生根据自我兴趣选择与中医基础理论相关文献进行网上检索,收集文献并整理,之后撰写论文。完成传统教学法内容和文献研究结合教学法内容后,对试验组和对照组进行理论考试。两组实行统一命题、统一考试、统一阅卷。试验组最后成绩以理论考试成绩与论文成绩作为评价指标,理论考试和论文成绩各按照70%和30%计入总成绩。两组成绩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试验组的平均成绩是86.54,对照组的成绩是77.26,统计结果表明,试验组的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P<0.叭)。

1.2传统和自主授课结合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的比较

将经济管理学院2010级信息、英语专业共54名学生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两组均采用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授课方法,试验组在传统教学的同时,实施学生自主授课方法。学生自主授课方法主要在传统教学进度的前1/3后进行,此时教师限定一定课时数,由试验组学生自主选择讲授内容,自主选择授课方式,每位试验组学生都要参与授课,进度和时间由教师全程控制,教师在学生自主授课结束后,总结和梳理知识体系,并对授课的学生进行点评和打分。试验组最后成绩以理论考试成绩和自主授课打分作为评价指标,理论考试和自主授课成绩各按照70%和30%计入总成绩。两组成绩进行统计学处理,统计结果证明,试验组的平均成绩是88.23,对照组的成绩是75.31,试验组的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P<O.01),有明显差异。

2对中医药学概论教学法改革的认识

2.1培养成就意识促进知识掌握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在一定情境中进行的,情境的创新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通过对中医药学概论课程的教学法改革,培养了学生的成就意识,激发了学生学习中医学的兴趣,2010级公共管理、物流专业的学生教学法的改革试验充分证明,传统教学和文献研究结合教学可以促使学生提高对中医学基础内容的认识,勤加思考,激发学生探索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的求知欲望,同时促进学生利用学校网卜图书馆资源拓展知识广度和深度,通过学生查阅文献资料,尝试撰写论文,最终获得中医基础知识的深入理解,享受成功的喜悦。中医药学概论教学法的改革可以逐步培养学生的成就意识,从而激发学生学习中医的兴趣,达到学生主动要求学习中医知识,主动探求中医知1识的目的。

医共体学习经验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医学生;探究性学习;创新能力;调查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8-0058-02

所谓探究,就其本意来说,是探讨和研究。探究能力是指个体根据自己的认识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以问题为载体,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通过独立或合作探究而获取知识的一种能力[1]。在现今知识信息爆炸的时代,更要求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人才来适应社会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健全学生的人格,是探究学习的一个总目标。[2]因此,“探究性学习”对高校创新性人才包括医学人才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那么,医学教育在探究性学习方面做出哪些努力?医学生的探究素养究竟又如何呢?为此,本文开展了相关调查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优化策略。

一、问卷调查

1.调查目的。医学生探究学习情况调查与分析,旨在搜集医学生探究的知识、意识与态度、探究行为方面的第一手数据,掌握高等医学教育中探究性学习的有效信息,为高校医学生创造性能力教育提供参考依据。

2.调查对象。本研究采取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了苏州大学医学部预防医学、放射医学、医学影像、口腔医学业、临床医学、医学检验、法医学、药学、中药学9个专业的本科生487名医学本科生进行了调查。调查样本覆盖所有专业的医学生,具有较广的代表性。

3.调查工具。依据本研究的内容和目的,自编了“医学生探究学习情况调查问卷”。内容涉及学生在探究学习的认知(知识)、意识与态度、行为3个纬度共19个条目,采用了四级量表进行度量,正向叙述题分别为:“很符合”、“较符合”、“稍符合”、“不符合”,分别计4分、3分、2分、1分,反向叙述题中回答“很符合”、“较符合”、“稍符合”、“不符合”,分别计1分、2分、3分、4分,即赋分反转。单题分数以2.5分为中间分。问卷在试测的基础上做了两次修改。请2名教学论的同行确认问卷的内容能恰当地反映问卷主题和目的,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本调查共发放问卷571份,回收512份,回收率为89.7%,剔除无效问卷25份,实际获得有效问卷487份(包含纸质问卷和电子问卷),有效率为85.3%。数据运用SPSS19.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探究性学习认知调查结果。

由表1可知:第4、5、6问题的正确率均很低,第1和3题也偏低,表明医学生对探究性学习的概念、特性、目的、理论基础知之甚少,而此维度的总均正确率仅仅60.39%,显示医学生总体的探究性学习认知水平较低,探究性学习的理论知识薄弱,难以有效地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实践。

2.探究性学习的意识结果。

由表2可知:医学生对待探究性学习的态度是积极的、对探究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认识是清楚的,总均分为3.2分,高于均分2.5分,总体上,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意识是强烈的。

3.探究性学习的行为结果。

由表3可知:医学生现实的探究性学习的行为总均分为2.31分,低于均分2.5分,总体上,在探究性学习的各步骤中表现是消极的,这对探究能力的培养会产生不良的影响。

三、医学生探究素养提升的路径

1.加强探究认知学习,为探究实践夯实基础。高等医学院校可以依据自身的特点,加强探究认知的全方位学习,如可开设独立的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课程,以校级通识课程或新生研讨课或专业选修课形式呈现,亦可以各种讲座的形式开展,加强对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理论知识的教育。医学院校的教师亦可利用探究性学习的各种途径,如实验探究、资料查阅、调查研究、开放实验、大学生创新项目训练、课外科研训练等机遇给予大学生探究性学习理论方面的熏陶,让医学生充分了解什么是探究学习,探究学习的步骤有哪些环节,以致可以有的放矢地进行探究教学学习。

2.改革医学教学培养方案,全面关注探究素养。探究性学了实验外,查阅资料、评判结论、解答问题、设计方案,甚至带着思考的听讲与阅读,都可称为探究性学习[3]。因此,首先,培养目标中明确创造能力的培养。除对学生“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的要求外,也应设置“创新能力和研发能力”等的培养目标,强调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其次,通识教育课程中增加实验学分。尤其在校选修课程中,实践类的课程比例应该增加,对于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有重要意义。最后,设置《医学文献检索》、《医学史》为必修课程。科学探究的步骤总是按照“提出问题、建立假设、收集资料、论证假设、总结”。[4]《医学文献检索》课程的设置其必要性就凸显出来。学生通过《医学史》学习历代名医创新精神及其创新成果,总结历代名医诊疗经验与验证用药特色等措施,能够培养创新意识及科研探索精神[5]。名医们的科学探究过程,更是往往能带给学生启示,指导他们的科学探究,促进学生探究思维的形成和探究能力的提高。

3.优化探究策略,提高探究能力。一是强化实验教学,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在医学实验教学中,可以开放实验室,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探究性和综合性实验。“即使在验证性实验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恰当时机设置教学‘留白’,也可以巧妙地将验证性实验探究化,以发掘学生的探究潜能。”[6]

二是倡导模型建构式探究,发展探究能力。模型建构式探究教学是基于模型的科学推理思想而提出的,“倡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建构、使用、评价、修订模型以解释自然现象,将学习科学知识、发展探究能力和增进科学本质理解融为一体”。[7]在医学教学中,使学生在探究中不断建构、使用、评价和修订模型解释人体的生理现象和内在机制。

三是优化评价结构。合理的探究评价体系对探究行为具有调节作用。科学探究能力的评价方法呈多样化的整合趋势,主流评价方法有观测、框架性引导工作单、无引导工作单、充分引导工作单和纸笔考试等。[8]这充分显示,医学教学中,不同的探究性任务应采取不同的评价方式。

参考文献:

[1]武瑞雪,黄安成.培养探究能力 树立创新意识[J].教育探索,2011,(1):60-62.

[2]吴子健.探究学习与教师行为改善[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21.

[3]陶铜筑.国外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情况[J].生物学教学,2003,28(5):37-39.

[4]张效云,袁霞.浅谈PBL教学模式[J].张家口医学院学报,2002,19(3):80-81.

[5]王琳.《中国医学史》对医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培养的教学体会[J].中国西部科技,2013,12(2):82-82.

[6]沈伟云.验证性实验也可挖掘探究性思维[J].中国教育学刊,2014,(11):106.

医共体学习经验总结范文第4篇

1.1实验预备阶段

按照课程要求开设的综合性实验有:肺部感染的实验诊断、肝脏疾病的实验诊断、肾脏疾病的实验诊断、代谢综合征的实验诊断、血液病的实验诊断、新生儿溶血病的实验室诊断等共6个,每个实验安排8学时。病案的准备是由教师结合医院检验科工作的特点,与临床相关科室联系,每个病案从医院收集6-8个有代表性、实用性、可学性的病例,根据病案结合大纲要求共同协商、反复讨论,有目的地设计一些问题,然后结合实验室现有设备,确定开设的实验项目,无能力开设的实验项目需要提供检查报告等资料。学生每6-8个为一组,民主选举出组长,组长协调本组全部的工作,每次实验均要在组内推选出不同的汇报人和评委,组织本组同学针对提前一周所给病案资料和问题查阅相关资料及参考书。此阶段既可使学生对以前所学的医学基础知识与临床知识内容有较清晰的了解,又能在查阅资料过程中学习如何获取相关知识、分析问题和分工协作。

1.2实验方案确定阶段

首先由每组的汇报人根据所准备的资料对病案每一个信息点进行分析讨论,如病人的年龄、姓别、临床症状、体征检查、拟检测的实验指标、初步诊断等,内容涉及临床医学、检验医学、基础医学等相关内容。分析讨论后由各组汇报人对本组讨论情况进行汇报,汇报结束后其他组的组员进行提问、交流,让学生形成比较完整的病案分析思路,进一步完善实验设计;各组评委对各组汇报情况进行点评、评分,评分的依据由参与态度、汇报情况、结合案例材料分析、团队精神、批判性思维及其他等部分组成。指导教师对本次实验课进行总结,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下次课要进行的实验内容,课后学生进行下次相关实验方案的准备,包括实验的原理、实验操作、注意事项、临床意义等。此阶段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讨论使同学们对病案有更加清晰的了解,并学习如何选择较佳的实验项目组合。

1.3实验进行阶段

医学检验综合实验与以前单科实验的不同处之一是实验中的操作老师事先并不讲解,全凭学生自己看试剂说明书或相关实验指导,而且组内每个同学所做的实验项目不同,实验结果组内共享。这既是对以前所学基础知识和实验技能的检验,也是对学生动脑和动手能力的挑战。指导教师在实验巡查过程中发现学生遇到操作等此类问题或困难时,一般并不直接告诉他们具体方法,而是指导他们查阅有关参考书、试剂说明书等资料,帮助引导学生如何解决问题。这样既可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锻炼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能促进大家相互取长补短,启发思维,培养他们的相互协作、相互帮助的团队精神,使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得到提高。

1.4分析与讨论阶段

与传统的实验不同的是医学检验综合实验结束后,实验结果组内共享。组内同学结合所做的实验结果及老师提供的检查报告,对所给的病案进一步讨论,共同分析和讨论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找出产生问题的原因及所采取的措施,共同分析和讨论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同时对所给病案给出最后的诊断结论。这样可以帮助同学们总结实验成功的经验和实验失败的教训,使他们“做有所思”、“学有所获”,同时通过对病案资料的分析、讨论、检测指标的测定,培养和训练学生以病例为诊断中心的发散思维及综合判断能力。

1.5汇报阶段

经过充分的讨论后,各小组推选出自己的汇报人。汇报人对自己小组的讨论情况进行汇报,汇报内容包括诊断结论、实验结果、所得出的诊断疾病的定义、病因、发病机制、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标本采集、诊断、鉴别诊断、防治、其他等方面。汇报结束后各小组同学对汇报情况进行提问,评委对各组汇报情况进行简评,并根据参与态度、汇报人汇报时交流与表达、回答问题情况、结合案例材料分析、团队精神、批判性思维等情况进行评分。老师做最后的评价,对讨论汇报结果进行总结,布置下次实验课的任务。

1.6实验考核阶段

实验考核是实验教学中最容易被忽视的部分。传统的实验考核多以学生实验报告为主,导致学生抄袭实验报告现象屡见不鲜,学生对实验课重视不够,对实验操作敷衍了事,并且难以评价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科研素质。医学检验综合实验的考核方式贯穿整个实验进程中,每次实验课结束时进行小组互评、学生自评、组内互评、老师评价,最终本门课程结束后把各次评分按一定比例折算成最终成绩,不单独设立考试。由于最终的成绩在平时体现,学生一直都处于紧张的学习状态,而不是临时抱佛脚,期终考试时再突击复习。最终成绩评定时充分听取学生的自主评价,避免传统的教师主观评价方式,综合运用多种评价体系,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

2教学改革对人才培养的促进作用

针对以往教学中存在较为普遍的学生融会贯通能力差、难以将几个实验内容有机联系、数据处理分析能力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差等共性问题,我们提出了以病案基础的医学检验综合实验改革,对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实用复合型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

2.1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学会学习是当今社会对人们能力的基本要求。传统教学方式是“填鸭式”教学,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课堂气氛比较沉闷。医学检验综合性实验在实验中学生以讨论方式进行学习,上课时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在进行讨论甚至辩论中不断强化自身优势、克服自身弱点,提高了思考、分析、归纳、表达能力,增强了勇气、自信,并能培养自主参与意识,从而养成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并且教学所选用的病案为现有的已发生的典型病例,具有真实、可靠、客观的特点,易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激发求知欲,使其带着问题有目的地查找资料、翻阅书籍,通过独立或合作的方式作出分析和判断。这样经过多次实验后,就会激起浓厚的学习兴趣,获得自主学习的方法,增加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2培养综合应用多学科知识的工作能力

医学检验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掌握理论基础知识,更要求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不仅能供及时、准确、可靠的检验结果,而且对结果要有合理的解释及进一步检查提出合理的建议。综合实验内容涉及临床生物化学、临床免疫学、临床微生物学、血液学检验、临床检验基础、内科学、外科学、诊断学、病理生理学等多学科知识,涵盖了专业主要研究方向,汇集了多门课程和交叉学科的知识。以解决临床实际问题为主线设计综合实验,模拟临床真实案例进行相关实验,具有真实、生动、客观、针对性强等特点,将临床工作融入课堂教学中,通过对多学科知识的综合应用,保证了实验内容在综合性、实用性等方面的特点,培养了学生浓厚的专业兴趣,缩小了理论与临床之间的差距,提高了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及合作能力,提升了专业整体教学水平。

2.3培养学生的团队工作能力

以病案分析为基础的医学检验综合性实验具体的方案设计是一个独立运用多种专门知识的过程,方案实施和目标的实现是一个综合分析与团结协作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小组成员同心协力、分工合作解决众多富于挑战的难题和技术细节,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以病案分析为基础的综合实验是架设在教学与临床之间的桥梁。

2.4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的目的不单单是“授人以鱼”,而主要是“授人以渔”。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利于在以后的临床工作中游刃有余地处理问题。在病案分析讨论的整个环节中,学生自己分析病例、查找资料、相互讨论、确定实验项目、动手操作,结合已有的信息和操作结果,对病案作出判断的决策,避免了由老师代替学生归纳总结的弊端,锻炼了综合运用各种理论知识和经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3.1有利于教学队伍的建设

医学检验综合实验不仅是一门专业必修课程,所开设的实验项目涵盖本专业的所有研究方向,涉及多个学科内容,既是对教学大纲主线的展开,又要按照不同教学能力和医学检验研究进展方向进行必要的更新。因此,为了解决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或疑问,必须加强实验教学队伍的建设和培养。我们在全专业进行选拔,选择具备扎实的相关学科知识和良好临床工作能力,并熟悉各种实验操作原理的骨干教师进行培养,提高教学队伍的整体素质,使其在实验过程中能够引导学生解答各种疑难问题,指导学生完成实验项目,确保实验项目的顺利进行。

3.2创新实验指导模式

医共体学习经验总结范文第5篇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7)06(c)-0140-04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peer education model in clinical practice of three-year medical students.Methods Twenty-seven students at grade 2013 and 31 clinical interns at grade 2012 were classified into experimenta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respectively.They were provided with peer education and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 accordingly.The experimental effect was compared and analyzed by scores of after-department examinations in 5-stop type including inquiry,physical examination,auxiliary examination,writing medical records,and oral test in students from majors of internal medicine,external medicine,gynecology,pediatrics,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and community,and satisfaction from both teachers and patients.Result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the total scores of all medical students from 6 majors in 5-stop type examinations were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The scores of satisfaction from both patients and teachers were higher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respectively,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Peer education;Clinical practice;Teaching quality;Satisfaction

同伴教育是指具有相同年?g、性别、文化、经历、生活环境和社会地位的人或者具有共同话题、共同语言的人在一起分享信息、观念或行为技能的教育形式。它具有文化适宜性,易沟通可接受性,花费少、效果好的经济性等优点[1]。与传统的教育模式相比,同伴教育具有可接受性和文化适宜性两方面的优势[2]。人们的许多行为能够通过示范来学习,当榜样与个人有年龄、背景、文化等较多相似性时,个人更容易受到榜样的正面影响[3]。临床实习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过程,是将医学生培养成合格临床医生的关键环节[4]。临床实习作为医学生的提升实践技能的重要阶段,是巩固和加强所学的理论知识,培养独立工作能力、临床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阶段,临床实习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医学生培养的质量。临床实习是一个不断实践的过程,医学生由于缺乏临床经验,常会有错误的诊疗操作,若不能及时发现并改正,可能会影响到患者的病情[5-8]。当前,由于部分医学生工作责任心和学习积极性不强,或是对临床实习恐惧心理,多出现迟到、早退、甚至逃班现象;随着生源的不断增加,带教师资力量和精力相对有限,难以有效兼顾学生带教和患者服务。如何有效提高医学生临床实习质量,培养高质量临床医学毕业生成为重要研究课题。北京市大兴区人民医院作为首都医科大学的教学医院,近年来,首都医科大学大兴教学医院将同伴教育的模式,应用于探索三年制专科医学生临床教学模式创新,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医院实习的2013级全体的27名临床医学实习生作为实验组,运用同伴教育法组织教学,以2012级全体的31名临床医学实习生为对照组,按传统方法进行教学。实验组年龄(22.2±0.84)岁;男10名(37.04%),女17名(62.96%)。对照组年龄(22.3±0.67)岁;男10名(32.26%),女21名(67.74%)。两组所学专业基础课程成绩、入学成绩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同伴教育模式 对照组学生实施传统的带教老师上课、临床入科实习的教学模式。实验组在实施传统教学模式的同时,实行同伴教育干预,遴选在本院实习已毕业的优秀毕业生、进入临床实习后表现突出的2013级学生作为同伴教育员,设置交流、讨论题目,如怎么写好入院记录、实习笔记,经典病例讨论,如何把握临床实习的黄金时光,合理备战专升本,积极迎接“3+2”以及互动性的德育课程等,每次安排5~7名学生,每2周开展一次主题交流讨论活动,共同交流分享学生实习经验、解决实习中的困惑和问题,促进学生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交流前,邀请相关科室的教学干事、带教老师对同伴教育员交流内容进行指导,纠正病历交流中可能存在的错误、对重要知识点进行讲解。交流后,通过学生投票的方式选出优秀的同伴教育员,给予物资奖励和精神奖励,以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2.2效果评价方法 通过实验组和对照组实习后内、外、妇、儿、中医、社区6个专业的五站式出科考试(问诊、查体、辅助检查、写病历、口试)考试成绩比较,了解同伴教育对实习学生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提升情况。通过对问卷调查,了解教师(临床带教老师、脱产教学干事、班主任)和患者对实习学生满意度情况评价,分析了解同伴教育对学生临床实习的影响。采取随机抽样方式,抽取实验组和对照组教师(临床带教老师、脱产教学干事、班主任)发放教师满意度调查问卷40份(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0份),回收有效问卷40份,有效率为100%;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方式,随机抽取实验组和对照组实习科室中服务的患者,发出患者满意度调查问卷400份(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00份),回收有效问卷396份(实验组199份,对照组197份),有效率为99%。满意度满分均为100分。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2结果

2.1两组学生五站式出科考试平均成绩比较

实验组27名和对照组31名全部参加内、外、妇、儿、中医、社区6个专业的五站式出科考试(问诊、查体、辅助检查、写病历、口试),实验结果显示,内、外、妇、儿、中医、社区6个专业的五站式出科考试成绩,实验组均高于对照组,实验组总分高于对照组(表1)。

2.1教师与患者满意度

实验组患者及教师的满意度分值[(91.22±4.74)、(95.48±4.69)分]均高于照组[(85.45±6.14)、(90.24±5.36)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98、2.04,P=0.000、0.004)。

3讨论

3.1在临床医学生实习中开展同伴教育的必要性

医学大专生毕业后多进入社区或基层卫生医疗机构,作为基层全科医师的重要力量,将承担着社区卫生服务和基层卫生保健的重要职责、作用巨大,不可忽视[9]。全日制临床医学大专生来源于普通高中毕业生,高考录取分数较低,与本科临床医学生相比,存在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相对薄弱、学习主动性、自主学习能力差、自卑情绪较强等问题。因此,提高医学大专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其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巩固和强化其理论知识,提高临床实习质量,是提高我国基层卫生服务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

长期以来,我国医学教育实行的填鸭式、灌输式教育的传统教育模式,以课堂教授为主要教学方式,以传授知识为宗旨的教学模式,突出课堂、教师、书本三个中心,是一种被动的知识灌输式的教育方式,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也违背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10-11]。这种教育模式造成学习积极性不高,缺乏主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难以完成从学生到医师的转变。

与其他专业学生相比较,医学生的课程设置中占绝大多数比例的是专业课程,而人文社科课程所占比重较小,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和对外交流的时间亦相对较少,这对医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产生一定的影响[12-14]。进入临床实习阶段后,医学大专生要在1年的时间内轮转内、外、妇、儿、中医等科室,短时间内接触不同的带教老师和患者,使其面临较大压力。对于其在学业、思想、行为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教师和家长常常采用的是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方法,结果往往是收效甚微,甚至激起学生的逆反情绪。

大学时期,是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对其成长与发展至关重要。而有研究显示60.1%的大学生认为在大学里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人的是同学[15],可见,在学习、心理上,学生群体内部相互影响很大,因此学生教育必须高度关注到青年学生的之间的“圈子文化”生成。这种“圈子文化”,消除了大学生群体之间的隔阂,能够促进相互交流。同伴间的友谊关系是安全感的催化剂,同伴之间分享经验、兴趣、分??压力、肯定自身价值,能够缓解和释放心理压力,提高学习的兴趣和效率。因此,为他们提供同伴群体学习的机会,营造积极、健康的学习氛围,有助于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近年来我国也有一些关于同伴教育的研究,有的学者将其用于健康教育、医学生营养教育、残障儿童融合、人际交往的报道,以及在心理卫生、青少年体育运动等领域也均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16-18]。

3.2开展同伴教育对学生临床实习效果良好

同伴教育有助于医学实习生对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掌握和巩固,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中医、社区是医学生临床的重要内容,目前很多医院采用问诊、查体、辅助检查、写病历、口试等考试来检验学生对临床医学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掌握情况。本研究中,实验组的五站式出科成绩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可见开展同伴教育对提高医学实习生对理论知识和时间技能有一定效果。传统的临床教学与实习多是以老师为主体,往往形式、内容单一,学习的氛围不够活跃,入科实习的讲解因各种原因无法针对每个学生因材施教,学生参与度不够高,不能很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部分学生对实习缺乏兴趣,甚至迟到、早退、缺勤等情况出现。而同伴教育模式改变了传统的培训方法,它采用情景还原、小组讨论、交流的形式进行,充分发挥优秀同伴的带动引领作用,这种学习形式多以学生为主体,能很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能够发现解决自身实习中的问题,增强新鲜感及责任感,激发学习兴趣,增加感性认识。通过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回顾,不断巩固知识和技能,提高培训效果。同伴教育模式下,实习生理论知识、操作技能不断提高,带教老师对其学习效果和患者对其服务的满意度提高,本研究调查结果显示,实验组的教师和患者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相关期刊更多

公共艺术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有限公司

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

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