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好看的长篇小说

好看的长篇小说

好看的长篇小说

好看的长篇小说范文第1篇

我的童年是在吉林白城地区一个叫西学堂地的村子里度过的。上小学时,我们几乎没有时间坐在简陋的教室里读书。因为青壮年男人都常年在外面参加各种建设。农田里的活儿,从春天播种到秋天收获,都是我们这些小孩子配合留守家中的妇女们完成的。

我的班主任吕洪权老师喜爱喝酒。每次参加生产队的劳动,吃午饭时他都要在队长陪同下小酌一番,然后午睡至下午。带领学生按时下地干活儿的任务,就落在了我这个班长的身上。为了鼓励我带好学生,吕老师借给我一本长篇小说《大刀记》,而且是第二本。《大刀记》分为“上中下”三本。这是一部描写抗战时期,八路军大刀队抗击日本鬼子的故事。第二本的故事非常热闹,我看完第二本就想看第一本。因为我想知道故事是怎样开始的。可是,吕老师偏偏给我拿来第三本,直到第三本看完才得到第一本。第一本的故事,绝对没有第二本和第三本好看,尤其开头环境和背景的描写有些枯燥,而且占了很长的篇幅。但此时,我已经“上瘾”了,觉得第一本书也蛮好看的。

从此,我对读故事书有了难以言表的迷恋,应该说已经是一个“小书迷”了。那时候,在我们那个地方,不用说买一部长篇小说,就是买七八分钱一册的“小人书”(连环画)也不是一件容易事。好在吕老师珍藏了四十多部长篇小说。在那个年代,在那种地方,一个人能够收藏四十多部长篇小说,应该是一个奇迹。而我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将吕老师的四十多部长篇小说全部读了一遍。

小伙伴们见我读了很多书,不管在学校上学,还是在田地里劳动,总是围着我,让我给他们讲书中的故事。那段时间我的人缘特别好,小伙伴想听故事就要对我好,听我的话,否则就要远远地走开。

可是,读完吕老师家的书以后,再也没有书可读了。这对一个书迷来说,简直是最悲惨的事情。我想到过重新读吕老师家的书,可惜,吕老9币调往别的学校了,连家也搬走了,根本无法找到他。那段时间,我的生活没有了生气,就像春天失去了雨露,花草失去了颜色,鸟儿失去了声音一样。我渴望读,我需要书籍,却无法得到。有时候,路上捡到一张纸片,只要上面有文字,我就要捡起来看看。哪怕是半张报纸上的一些枯燥的新闻,我也读得津津有味。

有一次,我在上学的路上捡到一本书,应该说是半本书。因为前面有一部分没有了,后面有一部分也没有了。我捡到的只是一本书的中间部分,而且只有不到六十页,是一本描写抗日战争的故事书。虽然是捡来的,没有头也没有尾,不知道书名,却是我自己的书,是我这一辈子拥有的第一本故事书。我用旧语文书皮做了这本书的封面,不知道读过多少遍了,我仍然小心翼翼地保存着。直到十年以后,我才知道这本书的名字是《烈火金刚》。

没有书读的那些日子,我也没有故事给小伙伴们讲了。可是,当小伙伴们围着我,央求我讲故事的时候,我又无法拒绝,于是“满嘴跑火车”,“胡编乱造”起故事来。现在已经记不起当时都“胡编乱造”了哪些故事。不过,小伙伴们也都听得津津有味……

偶尔回忆起这些往事,我会想:我的文学创作应该从这个时候就开始了。“胡编乱造”的故事,肯定存在着许多逻辑混乱、不合章法的问题。但是,小伙伴们能够听进去,而且愿意听,说明还是很有趣儿的。这不也是一种文学创作吗?

小学时代的我,能够即兴“胡编乱造”一些故事,肯定与我读的那些长篇小说有关。如果没有那些读的基础,肯定不会有当时的即兴“创作”。

我接触《水浒传》是在初中一年级。有一次,父亲去参加会议,带回一套《水浒传》,不久便归我所有。这是我拥有的第一套完整的书,至今仍然保存着。已经记不清读了多少遍,但在我的学生时代,书中一些优秀的篇章,比如《武松打虎》《鲁智深倒拔垂杨柳》等,我几乎都能一字不差地背诵下来。

后来,我转学到辽宁省昌图县,再后来转学到江苏省徐州市,“书瘾”都没有丝毫减弱,甚至还在加强。参加工作后,直到现在,我仍然坚持读。屈指算来已经半辈子了,一共读了多少书,已经无法统计。现在书房里收藏的四千余本书中,应该有四分之一完整读过,应该有四分之一浏览过,应该有四分之一因写作需要而翻过……

青少年时代的读,只因为书中有趣的故事,没有想过读的作用。但是,在读的过程中,那种潜移默化的作用已经深深植入我的身体、我的思想、我的灵魂深处了。

少年时代,经常听到老师和一些成年人说我“这孩子跟别的孩子不一样”。我知道“不一样”在什么地方:我比同龄人懂事得早,有主见,能够独立思考问题。我比同龄的孩子更能明白是非,能够思考和设计自己的未来。比如初中二年级时,我到辽宁省昌图县求学;高.中的时候,又到江苏省徐州求学。这些都是我自己决定的,根本没有同父母商量过。我想,这种胆量与魄力,应该来自于我所读的那些长篇小说中的英雄人物的影响。否则,同样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别人为什么做不到,而我为什么能做到!如果说,我有一个与小伙伴们不同的成长环境,又是这个环境培养了我、影响了我,那么这一切都得益于那些描写英雄人物的长篇小说。

人生的路没有一帆风顺的。

在走上职业写作道路之前,我的人生经历过多次失败。很多人说过这样的话:“如果是别人,早已一蹶不振,而你却能连续几次从摔倒的地方爬起来,创造出美丽的生活,你的这份自信和坚强从哪里来的?”我想,这样的勇气、信念和坚强,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来自于一种熏陶和影响。

或许可以这样说:我们在读书中的故事时,故事中的英雄人物在影响着我们,教育着我们,培养着我们。

如今,我能够在短短的十二年间,有一千多万字的文学作品发表在各种报刊,近百篇作品被收入多种文集,能够出版十余本书,且笔耕不辍,创作劲头正足,除了自己的努力之外,更多的是得益于青少年时代的读。

每每想到这些,总会想到小学时代的吕老师。

前几年,我专程回吉林故乡找到吕老师,询问当年为什么先让我读《大刀记》第二本,最后读第一本。老师对当年的事情仍有记忆,笑了笑说:“第一本环境描写太多。对你来说很枯燥很无味。你肯定看不下去。那就不会再看了。第二本热闹有意思,你肯定能看下去。等看完第三本你一定上瘾了,第一本也就能看下去了……”

原来,老师为了能放心喝酒,让我带着同学们好好劳动,特意为我设计了一个读“陷阱”,而这个“陷阱”却让我受益一生!

[作家登台]

冰夫,原名郭宏宇,1963年生。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会员,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铁岭市作家协会副主席。

好看的长篇小说范文第2篇

【关键词】阅读教学 策略 有效性

PEP小学英语教材每个单元分A、B、C三个部分。三、四年级B部分最后阅读部分是句型或语段的阅读,而五、六年级更多的是语篇的阅读。一个语篇涉及一定量的生词、句型以及文化背景知识,内容较多,篇幅较长,很多教师觉得难教。有些教师在阅读课上有一套自己的模式,划划新单词,翻译语篇,讲讲语法知识,然后跟着录音一遍一遍的朗读,使阅读课成了枯燥的讲解课,课堂教学形式单一,完全没有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兴趣点,学生出现了上阅读课,无聊苦闷,情绪倦怠思想开小差的情况。

如何让英语阅读课“动”起来,打破枯燥无味的阅读课模式,以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不仅了解语篇的知识内容,并且能通过有效的阅读教学策略对学生进行阅读能力的培养,这是笔者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一、整合教材,灵活多变

教材只是我们教学中的辅助工具,教师仅仅教教材是远远不够的,高年级段的阅读教学多以语篇形式呈现,而这些语篇往往内容比较多,而且配套图片比较少,这样会让学生一看到大篇幅的语篇就失去了兴趣,这时我们要帮助学生从多个方面去收集资料,整合资料,可以把利用前面Let’s learn,Let’s talk等等中的图片加以整合,创编教材,使语篇和图片结合;也可以把长长的语篇中的重要词组,句型,段落做成绘本,利用绘本材料很好的解决语篇的重点,难点知识,使学生轻松掌握语篇知识;我们作为老师应该想方设法的为学生提供感兴趣的语篇材料。

二、巧妙导入,知识渗透

小学高段的语篇虽让学生会感觉篇幅比较长,但这些语篇设计的话题和语言都比较符合该阶段的学生,教材一般都是围绕一个话题展开,配上精美的图片,通过前期教师对教材的整合,以灵活多样的小短文,小故事形式呈现。从学生已有的英语知识出发,通过问答,看图说话多种形式趣味导入。教师也可通过围绕语篇的主题及难点词句展开,既可以激活学生原有的语言知识及背景知识的存储,又可以帮助学生解决语言理解上的困难。

学生学习语篇,不只是对语篇内容的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对阅读方法的学习。所以作为教师不仅要在导入部分去吸引学生,在阅读语篇时,对学生要有方法上的指导。比如,在学生阅读语篇前,教师布置适当的任务,则可以促使学生更为积极地阅读;又如,在阅读时指导学生要从简到精对语篇多次阅读,体会内容意思。

三、层层深入,情感挖掘

古人也曾经说过:“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就强调了教给掌握知识的方法比掌握知识本身对人的发展更为重要。笔者在语篇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阅读的能力,探索阅读的技巧,寻找符合学生的阅读策略。阅读语篇前,通过布置任务,让学生有目的地泛读,对语篇大意有所了解,做到有备而学;阅读中,教师针对所读语篇的重要的词、句和图片引导学生精读,通过精读获取语篇的具体信息,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语篇意义。笔者针对不同的语篇设计不同的练习,如情景表演,看图讲故事等。在学生充分理解语篇的基础上,通过表演,讲故事等展示活动,使学生自己体会语篇的情感目标,更深的了解语篇的内涵。

四、掌握方法,学以致用

好看的长篇小说范文第3篇

但事实上,长篇现代文在教材中占的比例实在是不小,而且随着年段的提高,课文内容的难度也在加深,最明显的就体现在选文思想内容的复杂程度与深刻程度上。因此教师只有在教学方法、教材处理等方面多下工夫,才能提高长篇现代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在探索如何有效进行长篇现代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我最大的感触即找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最佳切入口”,这口子找准了,就能化长为短,化深为浅,就可以使文章思路、学生学路、教师教路达到和谐统一,师生一起在阅读文本中享受预设的精彩和生成的美丽,从而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

一、以“文中鲜明的人物形象”为切入口

在篇幅长、意蕴深刻的现代文中较多的是小说,小说之所以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是由于它塑造了具体感人的典型人物形象。“抓住一个典型的人物形象”,可以简化教学头绪,使教学思路更为明晰,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孙犁的《芦花荡》以独特的视角和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给读者以全新的抗战感受,用美丽的心灵描写美丽的芦花荡,给读者一个美丽的心灵体验。一老二小是本文的主要人物,也是作者选材的特定人物。抓住这些人物,带动与人物相关的情节,如“月夜行船”让学生感受到的是老头子在一桨一桨地向读者传递热爱生活的喜悦心情;"嬉水谈笑"让读者体会到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下女孩的天真和老人的悠闲;“剥蓬斗敌”展现了老人的镇定自信和大智大勇……由此铺垫,学生就能看到战争中的中国人是多么勇敢乐观。所以教师可以抓一个或几个主要人物,以点带面,完成此类文章的教学。

二、以“学生初步的阅读体验”为切入口

人类心理中最基本的特征是在意识经验中显现的整体性,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规律,选择教学策略”,从学生的直觉思维出发,从整体把握人手。在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往往先让学生读课文,而后谈谈自己对整篇文章的初步阅读体验。学生的体验经常是多种多样的,有从文章的情感出发,也有从文中的人物形象人手,还有对文章的语言风格的感悟。这种初步的感悟往往可以成为教师进行阅读教学的"切入口",牵一发而带动全篇,达到长文短教的目的。

鲁迅的《故乡》篇幅长,内涵丰富。倘若“切入口”没找好,那么势必讲解起来费时又费力。我校郑老师在执教这篇文章时,就选择在学生反复阅读文章后,让学生谈谈阅读体验。有学生谈到“读出闰土的变化”,有学生说“读出了‘我’和闰土之问的隔膜”,还有学生说出了大白话“闰土的生活真穷啊”,也有学生在基于参考资料的基础上说“读出了作者对封建制度的批判”。教师就利用那一句大白话做文章,抓住一个“穷”字,请学生在文中找出着墨故乡贫穷的语句。进而解决“为什么贫穷?”由此引向“我”的思考,从而理解文章的主旨。环环相扣,我们不禁为郑老师敏锐的判断力而拍手称好。可见把“学生初步的阅读体验”作为阅读的切入口,能够引领学生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做到驭繁于简,深文浅教。

三、以“学生的质疑”为切入口

新课改也明确提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一理念体现在教学中,就是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把阅读看做是学生独立探索、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智慧发现和解决问题。布鲁巴克说得好:“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学生的疑问往往可以成为教师进行阅读教学的突破口,抓住这一突破口,可以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好看的长篇小说范文第4篇

令人高兴的是,海飞的写作,开始自觉地建立起自己的面貌。他有自己精神扎根的地方――江南的村庄或小镇,也有自己的叙事风格――絮叨而节制,散漫而细密。读他的小说,你会觉得有一束眼光,总是在一个貌似混乱实则秩序井然的世界里游移,每一个人物,都被一种难以撼动的规则推动着,这个规则背后,洋溢着令人窒息的腐朽和阴冷――人的所有悲剧性,正源于此。他的短篇小说《我是村长》,写的是一个村庄的政治和人心,那个叫洪飞的短命村长,置身其中,如同中的一条小舟,随波逐流,他所有的生活变化,都因着“村长”这个称号而来,也随着“村长”这个头衔的失去而失去。一个村庄,隐射的是一个坚硬的社会,它的背后,活跃着一整套权力社会遗留下来的潜规则,即便进入到了现代社会,对权力的迷信所养成的生存惯性,也还在决定人们的生活,这就是当下的现实一种。《谁是凶手》则从另一个角度,重述了这种现实的无处不在――试图挣脱这种现实,往往需要付出死亡的代价。两篇小说都有一个“洪叔”,因为他手中掌握着权力和金钱,而享受着村民们的膜拜和敬畏,他是一个村庄的中心,而像“我”这样的小人物,却只能在生存的边缘和缝隙中找寻幸福和欢乐――海飞小说最动人的,就在于写出了小人物这种渺小而真实的心理情境。

这些,其实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还是,海飞为自己的写作找到了一种叙事语气和语言节奏。如果说长篇小说的核心是人物的命运,中篇小说的核心是故事情节,那么,短篇小说的核心则是语言和叙事本身。没有好的叙事感觉,短篇小说很难写得让人眼前一亮,这也是今天的作家越来越少写短篇小说的缘故。

作家的叙事能力正在衰退,维持小说往前走的,往往是经验的新奇感和故事的吸引力。很多小说家都成了故事的奴隶,仿佛他们写作的所有意义就是为了向读者讲述一个好看的故事,至于故事后面是否有作家的心灵跋涉,是否能够给读者带来沉思、带来自我追问,他们并不关心。为此,我看到很多小说,总是急匆匆地往前赶,叙事者根本没有耐心停下来看一眼周围的景色,或者注意一下人物的穿着。小说越来越陷入一种和新闻争宠的尴尬境地。

好看的长篇小说范文第5篇

我从小在农村长大。我赶过鸭,赶过鹅,喂过猪,喂过鸡,养过兔,养过猫,放过牛,放过羊,割过草,割过小麦,挖过红薯,挖过泥土,挑过粪,抬过石头,吃过高粱粑和包谷粑……不,这些在农村不仅干过,而且是常有的事。不过临近小学毕业,我就开始惶惑:我未来会做什么?难道我一辈子就挑粪桶挖泥巴赶鸭子么?我无法想象。所以到初中就倍加努力,以至于几乎所有大小考总成绩占据了第一名,顺利升上县里最好的高中之一。但是直到高中毕业,我仍然不明晰我究竟想要过怎样的生活。我只知道努力,我只想脱离那个山旮旯,穷山村。

我曾经痴痴地以为,大学毕业还要分配工作,分配房子;结果,工作倒是好找,房子却是难为。我到了一所中学教书,不到一年,学校领导告诉我们新人说:“年轻人,学校现在最后一批集资建房,你们每个人先掏三万多块钱作首付就可以了。抓住机会哦,这是最后一批了,否则今后只有去买商品房了。”我想,我哪里去拿这三万多块钱,我大学总共才用一万多块钱,甚至大学都差一点因缺钱而读不成、念不完,而且即使大学念完也欠了一些钱。现在刚开始工作,基本工资五百,加上课时费不到一千,请问这三万多块钱到哪里去拿?向亲戚借,向朋友借?亲戚没钱,何况数目不小,谁来借给你?谁愿意借给你?

思来想去,想到一个办法:去找相关学校领导。我和一个新人到了领导那里,恭敬地问道:“X校长,我们刚毕业没有钱,买不起集资建房,数额不小也没有人愿意借,怎么办呢?”

“怎么办?”X副校长回答,“自己去想办法。学校给你们提供这么好的机会,不把握住,倒来问我怎么办?”

“真的拿不出钱,借不到钱啊,读大学还欠了一屁股债呢!”

“如果你们实在没有办法,那学校就不给你们分配名额了。”

“校长,可不可以,”我们弱弱地、低声地说,“我们知道工资是国家给的,是固定的,那课时费什么的可以加点么?”

“年轻人啊,“X副校长登时板起严肃的脸孔,教训我们说,“要知足,你们现在每个月已经有七八百块钱了。你们想想我在你们这个年龄时多少钱?几十块啊!几十块是什么概念?你们知道吗?”

见X副校长如此,我们不敢再问什么,急急告辞走了。

“现在的年轻人啊!”身后传来X副校长的叹息和责骂声。

我们走在操场上,记起了三个数字:时间2003年;当时房价两三千一平;房价与工资之比3倍有余。不知道X副校长年轻时的房价是多少?或者他是否知道房子还有需要买的概念?

因为拿不出三万多块钱及感情原因,我离开了那个学校。后来学校领导几次三番打电话催我回去,我想想也算了。实在没有什么值得留恋和期冀。

那时,也只有从那时开始,我才明白:离开农村容易,在城市扎根难!而实现的途径只有一个:钱!同时似乎一下子也明白了:读书很重要,但钱更重要;读书未必能产生很多金钱,金钱未必从读书产生!这,就是当时现实教给我的真理;只是这个“真理”会不会是永恒的,会持续多久?我当时不知道,也不去想。

二、房子与金钱

的确,钱才是最重要的。因为钱,几乎所有社会现象就都可以解释了。房价上涨,房租上升;汶川大地震的捐款却不知去向——原来“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邓国胜的团队曾有统计,汶川地震760亿元的捐款中,80%左右流入了政府财政,最终成了政府的‘额外税收’“(《中国青年报》文章揭汶川地震捐款被曝80%左右流入政府财政。文章原题《政府后退一小步慈善前进一大步》);“善行被看做是例外,如果不贪腐便会被视为异类,而一切不谋利,不求名的行为,都需要自证无罪,这难道是这个社会的新常识?”( 中国网评论兰考“爱心妈妈”袁厉害);“明天开始降低生活标准,1天8元。终于知道,生活不易”(到西安打工的25岁农民工小田,因讨薪未果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他生前在日记中这样写道);预婚合租“男方月收入要达到5万”(一位名为“伪茫”的北漂男子历经艰辛和女友修成“正果”,女方同意男子“合租”请求,但却扔出一张《预婚合租条约》);《小时代》公然炫富;很多大学生没有成为企业家而是去政府当了官员因为政府官员有稳定金钱收入;欧美的工人阶级最恨中国,因为他们说:“你们连工人的工资都可以不发,我们怎么竞争得过你们?”(社会学家资中筠);“好的土壤用来建设房屋,补贴给农民的是另一块偏远山地,种不了庄稼”(一位人大代表爆料珠三角一些好的土地被富人占去为小圈子服务);“北大清华的自主招生只会面对大城市的孩子”(因卖猪肉闻名的北京大学毕业生陆步轩说);恋爱开始有了起步价,深圳、北京和上海的女性要求男方的恋爱起步价是月收入分别高达8437元、8149元和9964元;近70%中国人认为越有钱越幸福;内地富豪多从事房地产;中国进入炫富初级阶段……

看了如此诸般现象,难道你不认为钱才是最重要的?难道还有什么可以比钱更吃香,更令人垂涎三尺,更令人肆无忌惮、无所顾忌?!

不说别的,单说房价。工资在涨,房价也在猛涨,但收入始终涨不过房价。这十来年的房价均价与平均收入之比,基本上都是三倍关系左右。我们来简单算一下一个大学生怎么买房子。首先排除借钱和啃老的情况和可能。以毕业后五年时间计算,这五年之内,一般要考虑租房子、吃饭交通交际应酬、置备一些家具、存一些钱、耍朋友、结婚、买房子、装修等。房价均价是平均月收入的三倍,你说,除了各种开销之外,每个月可以存多少钱来买房子?以上海房价均价二万五六和月工资六七千计,即使月工资存一半,也要半年左右才能买一平米。更为麻烦的是,你辛辛苦苦存了好几年,还只能付首付甚至首付都付不起;之后还有二三十年要你月供大半的工资。这样一来,所有人都看得明白,一辈子都在为一套房子奋斗!我们再回头看吧,即使借钱也总得还吧,啃老又算什么呢?何况能够啃老还只是少数!

可是,你别这么说,别人有老可以啃,或者拥有户籍红利、资产红利、出生红利者天生就站在一个高起点上。这就已经形成了天然的区别和鸿沟。财经评论家叶檀说:“房租上升,对没有背景的年轻人是沉重的打击。拥有户籍红利、资产红利、出生红利者在他们的未来之路上设置了无数的门槛,他们要面对高学费、高房价以及高成家费用。为稻粱谋不是错误,但以税收与资产决定了某些人一辈子活着就是为了糊口,是个莫大的悲剧。有资产者当然希望资产价格只涨不跌,但应该有公平的出路让有能力者成为有资产者,而不是让拥有资产者成为盘剥没有背景的年轻人的黄世仁,这样的社会是缺乏动力的资产世袭社会。”

买不起房是年轻人的错么?任志强任大炮说:“年轻人就应该买不起房。”他解释说,如果从发达国家来看,30岁以下的人没工作几年,就靠自己独立收入去买房的几乎为0,非常少。这似乎是事实,但外国的房价多半稳定,福利待遇好,而且一般来说月收入可以买一平米,一般五六年就可以搞定一套房,不像我们中国要用几十年一辈子去买一套房。所以,外国的年轻人可以趁年

轻时去实现自己的梦想,可以吟诗作对,可以结伴旅行,可以遨游世界,可以沉浸科学大搞发明。但在中国不行,没有房子,连谈了几年的女友也会像煮熟的鸭子飞走。所以还是先做了房奴为妙,哪怕形容销骨头立,哪怕憔悴损花儿谢。当然,如果有一个呼风唤雨的官员老爸,或富甲一方的商人老爹,就自然不用做房奴。但这并非普遍现象。普遍现象是普遍的大学毕业生的父母都是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或者普通职工,但高房价却迎合了非普遍的毕业生,而为难了普遍的毕业生。这就是矛盾,这就是悲剧,这就是问题所在。

再说,大家都知道“居者有其屋”“安居乐业”的道理。上面大可以把百分之八十的房子都搞成普遍民众可以接受可以买得起的价格,而那百分之二十的房价可以整得很高专门为那些富翁伺候;而不是相反。这样的好处很明显,就是富翁占据着整个社会少有的洋房别墅,显示着他们的尊崇地位和尊贵身份,他们自然愿意甚至得意;而大部分的民众也可以安居其内而乐得其所,因为多数人都是这样了,又何必去羡慕少数人呢?当然这样一来也有个显而易见的坏处,就是GDP不容易搞上去了,至少房价所占的GDP不容易搞上去了。

但是,我们再深入想一想,土地应该拿来买卖么?其他东西可以而且应该拿来买卖,甚至拿来奇货可居,拿来低价买进高价出售,但土地可以么,应该么?应该拿土地来赚取老百姓的血汗钱么?

还有,难道什么可以赚钱就去干什么吗?炒房子赚钱,但都去炒房子,不要文化了么,不要教育了么?

三、教育与金钱

我曾经做过中学教师,后来也做过民办大专院校的老师,那是在四川五月花专修学院授教《中国文学》《古代汉语》《大专语文》等课程。当时我没想到会做班主任(辅导员),后来是一个文秘班的许多女生把希望我当班主任的纸条交到宣传部和广播站后,学校才委以我班主任重任的。这样,我每天既要教几节课,又要带一个班,任务繁重,事无巨细,但我都好生应付和处理下来了,深得同学们和校领导的好评。后来教师节,同学们向老师表达心意。其中,我记得最深的是,班上一个学生和他远程而来的父亲一道要请我吃饭。他们的家在偏远山区,家境贫困;学生很简朴,很拘谨;父亲很寒碜,满面皱纹,憨厚异常。看见他们我有种很心酸想掉泪的感觉。我怎么能让他们请我吃饭?于是,我决定请他们父子俩吃饭。

我说:“家长,您千里迢迢来到学校,非常不容易,我请你们吃饭吧。”

“这怎么行?”家长有些难为情地说,“我没有什么东西给您,只有家乡的几个柚子送给您。再就是简单地请您吃一顿饭,表达我做家长的心意。”

“您的心意我心领了,”我说,“您送的柚子我也会收下。不过我应该请您吃一顿饭。”

几番推让,最终我请他们父子俩吃饭。他们都说最喜欢吃回锅肉,于是我请他们吃回锅肉。可是吃罢饭结账时,饭馆老板说,这个孩子已给了。我意识到,我和家长说话时,学生已背着我把钱付了。

这下轮到我很难为情地说:“家长,这,怎么行呢?”

家长憨憨地笑说:“这有什么不行呢。这是应该的。”

于是,这顿饭给我落下了终生的遗憾。因为,之后我再也没能请这对父子吃饭了。学生很快毕业,我也离开了这所学校。再没有联系。

后来我想,教师节是给教师过的节日,每个学生可以给一个教师庆祝节日,可是一个教师有多少心思和精力去顾及每一个孩子?教师是神圣的,因为他面对的不是一堆堆没有生命的物件,而是几十个活生生的有思想的灵魂。可是,一个老师只有一颗心灵,要用一颗心去驾驭和培育几十个灵魂,行吗?

我感到困惑,并最终因为这些困惑离开了教师行业。我意识到,我再一次离开教师行业,不再是因为钱。这一点我为自己充满自信地感到自豪和骄傲。

我觉得我可以从事更有价值更对得起良心的事业——文化(含教育文化)。我深感文化单位更有人性,更有人道主义精神。文化人,即使你没有钱,你也可以和他打交道,但科长、局长、

学校校长、学校政教主任等,是绝对不行的。你没有足够的金钱或地位作后盾,这些人会嗤之以鼻,至少也是斜眼看人,带着藐视色彩的。

但是,教育常常与金钱挂上钩。教育产业化,教育应该产业化么?教育的成败应该以金钱来衡量么?教育者应该以金钱多少来衡量自己或他人的身份或地位么?现在一些学校校长等领导动不动就奸污女学生的现象屡见报端,这说明什么?除了说明他们有钱有权能为非作歹、肆意横行之外,还能说明什么?!

四、文化与金钱

在文化界,在文坛上,有个显而易见的现象就是,为了钱,大家都愿意去写灵异类穿越类恐怖类官场类等畅销小说,不愿意写散文读散文写杂文读杂文,更不愿意读诗歌写诗歌写评论读评论,甚至打心眼里瞧不起散文、杂文、诗歌和评论。还有个现象是,基本上所有的作家都去鼓捣长篇小说了,对短篇乏人问津,另眼相看,不屑一顾。因为说白了,短篇不好卖,短篇小说集像瘟神一样,不讨人喜欢,不赚钱。

而我则推崇既能写诗歌散文又能写小说的作家,既能写杂文评论也能写小说的作家以及既能写小说又能写评论散文的作家,比如托尔斯泰、雨果、歌德,比如鲁迅,比如金庸。金庸不是一面纵论时局,一面潜心写小说吗?鲁迅不是一面大写特写杂文,一面也可以把小说散文甚至诗歌写好么?当然,不是说一个人要全面发展,但你诗人散文家评论家就没有深入思考情节进而谋篇布局写小说的愿望么,但你小说家就没有为诗歌为散文为杂文所惊叹过所感染过从而有写几句诗歌散文的冲动么?何况有些最真实的情谊最热切的思想恐怕只有散文或杂文可以表达吧!在这方面, 70后著名评论家苏伟无疑是个代表和典型。

同时,我也推崇不仅写长篇小说也坚持写短篇小说的作家。因为短篇小说可以更好地锤炼作家的语言,更好地捶打作家的韧劲和品性,更好地锻炼作家谋篇布局和精心构思的能力。可以这样说,写不好短篇小说的作家必定写不出好的长篇小说,至少写不出一流的大师级的长篇小说。这是绝对毋庸置疑的定论。托尔斯泰、雨果、歌德、狄更斯等等,都是既能写好短篇也能写好长篇的大师。而如果只写长篇不写短篇则一定令人怀疑,从一开始不写短篇而能把长篇写出色的,这样的人至今未见其有;但只写短篇或短中篇的大师级人物却不在少数,如鲁迅、契诃夫、莫泊桑、欧亨利、芥川龙之介、卡尔维诺等等。当今莫怀戚、王安忆、徐则臣等少数作家老师在写好长篇小说的同时,还坚持写短篇小说,实在难能可贵。

写作当然需要钱。作家也需要吃饭。写作不需要钱是个伪命题。我当然希望自己很有钱,因为有了钱可以解决很多现实问题,消解很多尴尬和矛盾。但是,我想说,纵然做文化钱不多,我也会诚实工作努力工作坚定工作;尽管房价很高,我也不会昧着良心去赚昧心钱;尽管金钱很可爱,我也不会见钱眼开唯利是图;尽管豪车别墅很令人向往,我也不会巧取豪夺,不会羡慕嫉妒恨。我会安静地从事文化。我相信文化终有一日会产生效用,会获得应有的收入与回报。

但是,我们社会的文化公然公开炫富,“这是我们这个时代很奇怪的现象,就是资产阶级的物质欲和消费性格在之前任何时代的文学里面都是被鄙视的,包括狄更斯和托尔斯泰,包括贵族和平民,都是如此态度。过于物质化就是艺术的天敌。”谈到《小时代》,王安忆说,自己没有看过电影,只从文学角度解读,而书中对物质欲消费性格的推崇让她困惑。马云说:“我越来越觉得文化产业值得去做。中国现在的问题是有钱没脑子,文化太差,口袋满了脑袋空了,如果文化产业不起来,中国就是个暴发户国家,不能持久的。”可谓一语中的,一针见血。

文化应该炫富么?文化应该唯金钱是从么?文化应该唯金钱是图么?文化人应该以金钱还是以艺术为高?文化人应该以道德品性还是以金钱阔气为上?

相关期刊更多

阅读与写作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广西语言文学学会;广西大学中文系

37°女人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华夏传媒集团有限公司

恋爱婚姻家庭养生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安徽省妇女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