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非常伤心的句子

非常伤心的句子

非常伤心的句子

非常伤心的句子范文第1篇

关键词:建湖方言;几类词;句式

中图分类号:H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0)11-0064-01

一、几类词的比较

(一)人称代词?耷31、?耷31们、人

建湖方言的“?耷31”相当于普通话的“我”。例如:

?耷31该个要上街上去。我今天要到街上去。

建湖方言的“?耷31们”相当于普通话的“我们”。例如:

?耷31们家里不长这种花。我们家乡不种这种花。

建湖方言的“人”相当于普通话的“我”或第三人称“他”或“她”。例如:

人没i?蘅24吃呢。我/他/她还没有吃呢。

?耷31和人虽然都指我,但是用法不一样。?耷31几乎在所有的环镜下都能用,但是“人”通常的范围相对狭窄,(1)对别人的话题、提问、行为做出的反应。例如:

张三:“吃煞。吃啊”李四:“人不吃哪。我不吃呀”

张三:“吃啦还吃吗?”李四:“人吃的饱饱。我吃得很饱”

(小孩不听话)你个小霞子怎么不听人话你这个小孩怎么不听我话。

(小孩在吃东西)把人吃点个。给我吃一点。

通常不能出现在一般的陈述句中做人称代词,这样就指第三人称他或她了。例如:

人家里人来了。他/她家里人来了。

(2)“人”指我还可以出现在对照的句子里。例如:

你吃了,人还没i?蘅24吃呢。你吃了,我还没有吃呢。

你不吃,人不吃吗?你不吃,我还要吃呢。

(二) 语气词

{1}n31na31、n31n?坠u24

建湖方言用n31na31、n31n?坠u24来应声或用于回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是”,“是的”。n31na31一般用于是对别人的问句作肯定回答或祈使句中对别人的指示作肯定回应。例如:

张三:你吃过啦?你吃过了吗?李四:n31n?坠u24,(吃过了)。是的,(吃过了)。

张三:你马上家去。你马上回去。李四:n31n?坠u24。是的。

n31n?坠u24通常用于同意别人的观点。例如:

张三:那个晚妈妈坏呢。那个后妈很坏。李四:n31n?坠u24。是的。

{2}“呢啊”

建湖方言的语气词“呢”nl4和“啊”a41可以一起用,变成合音词a41,通常放在形容词后面用于陈述感叹句中,表示程度非常深。试比较以下两组句子:

(1).那个人懒呢。

(2).那个人懒呢啊!

在b1.中,指的是这个人是懒的,b2.指的是这个人极其懒,强调懒的程度要更加深,并增加了说者的感彩,使语气加强了。

好呢啊;像呢啊;犟呢啊;干呢啊;硬呢啊;皮呢啊;脏呢啊;凶呢啊形容人能干;骚呢啊;精呢啊;乖呢啊;高呢啊;

勤快呢啊;聪明呢啊;干净呢啊;老实呢啊;喇忽呢啊脏 喇杂呢啊脏而乱;喇瓜呢啊脏;热吵呢啊漂亮呢啊;

“呢啊”被大量使用在形容词后,更像是形容词后补语后所起的作用。相当于普通话的“形容词+死了”中的“死了”。

如用于是非疑问句中表语气作用,区别普通话用呢或啊,如:

你吃过呢啊?你吃过了吗?

小林子来看过你呢啊?小林子来看过你没有?

(三)副词

1.否定副词没i?蘅24、m口?揲

建湖方言的没i?蘅24相当于普通话的“没”、“没有”。例如:

他还没i?蘅24吃呢。他还没有吃呢。

我没i?蘅24去。我没去。

而m口?揲一般用于祈使句否定,相当于普通话的“不要”。例如:

你m口?揲瞎弄煞。你别瞎弄啊。

m口?揲吵煞。别吵啊。

2.程度副词“稀”?蘩l55、“狠”、“伤心”

建湖方言的程度副词“稀”?蘩l55只能修饰少数的形容词,一般用来修饰单音形容词,表示“很”、“非常”的意思。普通话的“很”可以作为形容词的补语,可“稀”?蘩l55不能,它作为状语只能修饰中性形容词词和贬义形容词。例如:

该个“稀”?蘩l55热的。今天很热。

那个人“稀”?蘩l55瘦的。那个人很瘦。

这块“稀”?蘩l55臭的。这儿很臭。

那个女t?揶ia?耷55“稀”?蘩l55懒的。那个女人很懒。

这个菜“稀”?蘩l55烂的。这个菜很烂。

“狠”一般只能做补语,前面要加“得”,表示程度极深。例如:

该个热得狠。今天非常热。

“伤心”也只能做补语,带极强的个人感情,表示程度极深。例如:

儿子不争气,他恨伤心了。儿子不争气,他非常恨。

几天没i?蘅24吃,他饿伤心了。几天没吃,他非常饿。

几天没i?蘅24吃,他饿得伤心呢。几天没吃,他非常饿。

他日子过得伤心呢。他日子过得非常艰难。

这种“伤心”做补语的情况可能是由“伤”做补语的动词、形容词发展而来,像“哭伤”、“骂伤”、“饿伤”、“恨伤”、“杠伤”。

3.“整”、“齐”、“寡”

“整”和“齐”用来表示范围,是“都”、“全”的意思。例如:

他们整来了。他们都来了。

他们齐来了。他们都来了。

“寡”用来表示“光”、“只”的意思。例如:

寡哭有什呢用啊?光哭有什么用?

寡看电视,你不学习啦?光看电视,你不学习啦?

二、句式

(一)是非问句

普通话正反问句是由谓语的肯定形式和否定形式并列构成的,粗分三种句式:(1)V不V(去不去),(2)V不(去不),省去后一谓词,(3)先把一句话说出,再后加“是不是、行不行、好不好”一类问话形式用疑问语调或兼用语气词“吗”“吧”等。建湖方言不用动词或形容词的重叠形式,而是把普通话那种形式中的后一个动词或形容词及“不”省略,而在前一个动词或形容词后加一个语气词“啊”/“啦”/“呢啊”,像“去啊/啦”、“对啊/啦”“香啊/啦”。例如:

这个人老实啊/啦?这个人老实不老实?

饭烧好呢啊?饭烧好了没有?

你吃过啊?你吃没吃过?

你吃过呢啊?你吃没吃饭?

你该个上班啊/啦?你今天上班不上班?

他想家去了,是啊?他是不是想回家去了?

她当过三十年中学老师,是啊?他是不是当过三十年中学老师?

那个小把戏皮呢,对啊?那个小孩皮不皮?

(二)被动句“把”、“要”

普通话的被动句用介词“被”、“让”、“叫”等。建湖方言的被动句用介词“把”和“要”。例如:

鱼把猫衔得了。鱼被猫叼走了。

鱼要猫衔得了。鱼被猫叼走了。

房子把他拆得了。房子被他拆掉了。

房子要他拆得了。房子被他拆掉了。

?耷31把他打一顿。我被他打一顿。

?耷31要他打一顿。我被他打一顿。

(三)“把”字用于主动句和被动句

普通话的“把”只能用于把字句中,而建湖方言的“把”还能用于被动句。例如:

猫把鱼衔得了。猫叼走了鱼。

他把房子拆得了。他拆掉了房子。

房子把他拆得了。房子被他拆掉了。

?耷31把他打一顿。我打他一顿。

非常伤心的句子范文第2篇

朋友小忆练得一手好“刀法”,尤其擅长“补刀神技”。比如,一年前的一天,我约她逛街,双方约定在她家见面。我进屋的时候,小忆正在给老公布置任务。她像下命令的将军一样,对老公说:“哎,你今儿把地拖了,晚上把冰箱里那瓶红酒拿出来,再整几个菜。”她老公乐呵呵地答应着,刚要说什么,小忆又补了一句:“反正你今天休息,闲着也是闲着!”她老公的脸色立刻晴转阴了,差点就要拧出水来。

小忆的“补刀”成功激起了老公的怒火,只是他当着我的面不好发作。据说,小忆当天晚上并没有吃到饭菜,老公约了几个朋友一起喝酒,美其名曰聚会。其实小忆清楚,老公这是逃避家务呢!就在小忆抱怨的那一刻,我终于明白了,正是这种看似不经心的“补刀”,无意间给爱人造成了心灵的伤害。

一年后,小忆离婚了,回忆起对她伤害最深的一句,竟然是在一次吵架的时候,小忆脱口而出:“当年你一穷二白的时候,我跟了你。现在你经济条件好了,竟然想甩了我。”她老公冷冷地回应:“当年你那姿色和水平,就是想嫁入豪门,也不配!”他活脱脱一副仇恨的嘴脸,这刀子补的,简直是捅小忆的心肝肺!小忆气得扑了上去抓他的脸,同时也始明白,当初给老公“补刀”的时候,究竟对方是什么感觉。之后,她每想起此事,就非常后悔。一段本来可以用美好来形容的感情,被双方的“补刀”弄得伤痕累累。

小忆的经历并非个案。俗话说得好:“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再美好的感情,也禁不起爱人间的恶语相向。有的时候,看似无心的一句话,可能会给心爱的人带来很深的伤害。

网上曾经流行关于天气降温的一个段子:恋爱期间,男人会对女人说,天冷了,注意保暖,贴心的还会给心上人买御寒衣物;热恋期间,男人会对女人张开怀抱,说我这里最温暖,你过来吧;而结婚后的夫妻,男人会对女人说,你就不知道多穿点儿吗?看冻不死你!这虽然只是个笑话,确实也反映了两个人的心态。有的老夫老妻了,似乎觉得再说甜言蜜语就是多余,出于各种原因,很多原本温柔体贴的话,说出口就变成了伤人的“补刀”。

“补刀”的话,往往是无心之语,就如古语中所说的,风起于青萍之末。用现在的话来说,可能是蝴蝶扇动了一下翅膀,却掀起了一场暴风。举个例子,比如你在拖地,他在看电视,洗衣机里还有一堆衣服没洗。你要是说一句:“亲爱的,麻烦你把衣服洗了吧。”可能他会乐颠颠地跑去洗衣服了,但是如果你补上一句:“整天就知道看电视,啥活儿也不干!”估计先前的命令执行起来就会打折扣,严重的时候对方会反唇相讥:“我怎么不干了?上周三的晚饭还是我做的呢!”于是,勺子就这样碰到了锅沿,双方轻则吵一架,重则大动干戈。这么一闹,再好的感情,也会硬生生地弄出破洞。

非常伤心的句子范文第3篇

从古到今,历时性地考察和梳理各种关于“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的解释,我认为还是汉代毛亨、郑玄的解说——采桑女“感春而思嫁”说比较接近诗意,这句诗因此也可谓是古代“伤春”词章之祖。

【关键词】 《七月》 女心伤悲 采桑 歧义

《 豳风·七月 》是《 诗经 》农事诗的杰作,对于其中颇具情韵的“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历来却见仁见智,莫衷一是。从汉代到清代已有种种不同的解释。近现代学者在前人基础上又有了更多的申发,并加进了时代特点,以致歧义纷呈。在新世纪之初,有必要对此问题作一番回顾和探讨,以方便广大读者,也从一个侧面展示《 诗经 》研究的动态发展。我认为还是离《 诗经 》时代最近的汉代学者的解释最为素朴、贴切。

一、古代几种典型的解说

最早对这句话作出解释的,是汉代的毛亨和郑玄。《 毛传 》曰:“伤悲,感事苦也。春女悲,秋士悲,感其物化也。殆,始。及,与也。豳公子躬率其民,同时出同时归也。”毛氏把“女悲”和“同归”看作不相关的两回事,这样的解释似不大确切。《 郑笺 》申明《 毛传 》并加以发挥道:“春,女感阳气而思男;秋,士感阴气而思女,是其物化,所以悲也。悲则始有与公子同归之志,欲嫁焉。”郑玄的解释可称为“感春而思嫁”说。清王先谦在《 诗三家义集疏 》中分析了以上两种解释后说:“公子嫁不愆期,故冀幸庶几与公子同时得嫁也。传言豳公之子躬率其民同出同归,男女不谋,情事未合,不若笺义为长也。”

宋代兴起疑经废序思潮,对于《 诗经 》的理解多从探求本义出发,因而新意迭出。朱熹《 诗集传 》说:“公子,豳公子也。盖是时公子犹娶于国中,而贵家大族联姻公室者,亦无不力于蚕桑之事。故其许嫁之女,预以将及公子同归,而远其父母为悲也。其风俗之原,而上下之情交相忠爱如此。”王贵民《中国礼俗》说:“古代嫁女之家思相离,宋代有的地方始与哭嫁。”可见朱熹是以时俗解诗。台湾的马持盈赞同朱熹的说法,他在《诗经今注今译 》中说:“女心为什么悲伤呢?因为要嫁于公子,远离家人父母,故一时心酸耳。”

清代以姚际恒和方玉润为代表的独立思考派,常能发前人所未发。姚际恒《 诗经通论 》认为:“公子,豳公之子,乃女公子也。此采桑之女在豳公之宫,将随女公子嫁为媵,故治蚕以备衣装之用。而于采桑时忽然伤悲,以其将与公子同于归也,如此则诗之情境宛合。从来不得其解,且写小儿女无端哀怨,最为神肖。或以为春女思男,何其媟慢!或以为悲远离父母,又何其板腐哉!”姚否定了郑玄和朱熹的说法,认为他们太淫秽或太陈腐,引用孔颖达《 毛诗正义 》的“是诸侯之女称公子也”,从而提出了“媵嫁说”。方玉润《 诗经原始 》与姚际恒针锋相对,他说:“‘采蘩祁祁’,女子众多,焉知其谁为许嫁,而谁非许嫁人耶?……岂举国采桑诸女尽为媵妾哉?曰‘公子’者,诗人不过代拟一女心中之公子其人也。曰‘殆及’者,或然而未必然之词也……此少女人人心中所有事,并不为亵,亦非为僭。王政不外人情,非如后儒之拘滞而不通也……又何必沾沾辨其为男为女公子耶!”方说本之人情,毫不拘泥于字眼,一一驳倒了姚说,可谓通达、平实。

二、现代学者的三种代表性说法

首先,建国后盛行“阶级分析法”,很多学者受此影响而认为当时为阶级对立非常鲜明的奴隶社会,女子伤悲是因为受到奴隶主的压迫和欺凌。游国恩《中国文学史》认为《七月》“反映了当时奴隶充满血泪的生活……使人想象到当时的劳动妇女,不仅以自己紧张的劳动为奴隶主创造了大量的财富,而且连身体也为奴隶主所占有,任凭他们践踏和糟蹋”。朱东润《 历代文学作品选 》解释为“采桑女心里伤悲,害怕自己被公子们掳去”。著名的《 诗经 》译注专家余冠英、高亨、陈子展、周振甫大体持同样的观点。高亨还把“殆”直接解释为“压迫”,并说“此句言农奴的女儿被奴隶主强行带走”。陈子展《 诗经直解 》说得更为具体:“女子自知得为公子所占有,恐为公子强暴侵凌而伤悲耳。在奴隶制度下,生产关系的基础为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生产工作者,此生产工作者即奴隶主所当作牲畜买卖屠杀的奴隶。”

由“阶级对立”说衍生出“抢婚说”。程俊英《诗经选译》译为:“姑娘心里暗悲伤,只怕公子看上抢。”邹德文在《〈诗经·七月〉中“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平议 》①一文结合周代习俗和文字的含义理解为“抢婚”。台湾的裴普贤、糜文开合著的《 诗经欣赏与研究 》以为“其意盖恐贵族公子强与之俱归也”,翻译为:“大姑娘心里正忧郁,怕被公子哥儿带回去。”

其次,媵嫁说也比较风行。此说最早为清代的姚际恒所提出,余冠英《 诗经选 》:“一说怕被女公子带去陪嫁。”张钧、贺丽杰《 “殆及公子同归”新释 》②赞同余冠英的说法。王魁伟在《 女心为何而悲 》③中认为“媵婚”为奴隶制时代的一种婚俗,他说“通过阳春时节采桑女奴既向往出嫁,又怕同贵族女一起出嫁而做陪房的复杂的心理刻画,反映了当时残酷的社会现实”。王益强在《〈诗经·七月〉“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新解 》④中认为当时生产力低下,人人不脱离劳动,蚕桑之事如夫人也应为之。据《 毛诗序 》为陈事功,故不该为抢婚,公子为女,意译为:“少女在忧虑、悲痛,快要陪伴公子出嫁了。”翟相君《 诗经新解 》认为女儿将陪国君女公子出嫁,为远离父母而悲。显然,所谓“新解”只不过是综合了孔颖达和朱熹等的看法。

还有的学者从更深层的文化学角度进行挖掘,指出这句诗与桑林社祭或高禖祭祀有关。赵雨《〈诗经〉与夏商周村社文化 》⑤以为“少女对即将到来的桑林社祭的不安,且伤悲的词义还不完全和今天相同……此句所喻与周历四月仲春祭报之礼有关。桑林社祭日是集献祭歌舞和性活动于一体的宗教节日。这种性活动原是一种企图刺激土地繁殖的生殖巫术,交会后女子就被纳入贵族宫中”。而程保生《 也说“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 》⑥认同赵雨的观点,认为“女心伤悲”有两层意思:一是远离父母亲人之悲,二是对新家的惆怅、不安。夏德靠《〈豳风·七月〉“采蘩”考辨 》⑦通过考证得出“采蘩”与高禖之祭有关,意为“祭高禖后,后妃悲伤地同豳公一同回去”。

三、综合地分析,汉代毛、郑之说最接近诗意

要弄明白这句诗的含义,首先要斟酌关键字词,对于“公子”一词,黄焯《 毛诗郑笺平议 》分析了传、笺、疏后说:“至所称公子当指豳之男公子言。若如《 正义 》申笺之说,为指女公子,则于下‘为公子裳’、‘为公子裘’有碍矣。《 传 》以‘秋士’挟‘春女’言,只类‘及’之辞,于经义无当也。”黄说为是,从《 七月 》一诗上下文来看,把“公子”理解为女公子,难以贯通全诗,而且《 诗经 》305篇也无相应的用法。“殆”为将要之意,王引之《 经义述闻 》曰:“殆,近也,幾也,将然之词也。”《 尔雅 》:“及,与也。”“殆及”如方玉润所解“将然而未必然之词也”。“归”字在古代特指女子出嫁,通常与“于”连用,如《 周南·桃夭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齐风·南山 》:“鲁道有荡,齐子由归”,《 郑笺 》:“妇人谓嫁曰归。”而此句前面已有“公子”二字,故为“同归”,“同归”即为“归”,这里的“同”只是为音韵上的错落有致,不必生搬硬套。《 小雅·四牡 》:“王事靡盬,我心伤悲。”《 采薇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这两首诗中的“伤悲”与《 七月 》基本相同,表现的是内心的惆怅和不安,它的内涵比较宽泛,与我们今天所说的“伤悲”意义不尽相同。扬之水在《 诗经名物新证 》说:“《 七月 》此章(第二章)旨在写春天里的物态人情,故‘女心伤悲’云云,不过是小儿女即将走出梦想的时候,生出的一缕无名的惆怅。它是清刚明亮的喧沸中一声幽幽的轻叹,它是翠色轻摇的春日里一抹沉着的艳媚。”

其次,还须把这句话放回到《 豳风·七月 》中,起码应该联系第二章来看——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春日迟迟,采蘩祁祁。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煦暖的阳光使万物萌动、复苏,黄鹂鸟在枝头婉转地歌唱,妙龄女手拎竹筐,沿着小径去采柔桑。春天的天好长啊,采蘩的女子你来我往,熙熙攘攘。这里两次出现“春日”字样,强调自然环境的温馨美好。在生机盎然的大自然的怀抱中,采桑女沐浴着阳光,感受着春的气息,陶醉在美的遐思中。不知不觉中女子的春心被唤醒,想到自己将要出嫁的情景,不禁百感交集。如方玉润说:“女当春阳,闲情无限。又值采桑,倍惹春愁,无端而念及终身,无端而感动目前……且著此句于田野朴质之中,愈见丰神摇曳,可以化旧为新,而无陈腐气。亦文章中之设色生姿法耳。”面对美好的春光,女子联想到流逝的青春,涌动着丝丝缕缕的感伤,于是感物而忧伤不已。如《摽有梅》所歌咏的那样:“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这些诗句有节奏的排列,使天地间的人与物充满了律动,丰满的本能欲望和葱茏的自然生机融合为一,显示出浓郁的春意,也折射出无限的伤感。对诗中的“伤悲”不能死抠字眼,应理解为徐志摩所说的“蜜甜的忧愁”。“邂逅相遇,适我愿兮”固然美妙,但也可能“遇人不淑,慨其叹矣”,想到自己的终身大事,女子不禁陷入了莫名的忧伤之中。我们要善于体察情境,深入到女子的内心,才能揣摩到她的所思所想。如《 孟子·万章上 》曰:“故说《 诗 》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赵岐注曰:“人情不远,以己之意逆诗人之志,是为得其实矣。”

在《 诗经 》中采物往往引发相思之情,《 白虎通 》说:“嫁取以春何也?春,天地交通,万物始生,阴阳交接也。”更何况桑树是神树、生命之树,与女性生殖有密切的关系。《 墨子·明鬼篇 》云:“燕之有祖,当齐之社稷,宋之有桑林,楚之有云梦也,此男女之所属而观也。”桑林和社稷、云梦一样,都是男女幽会祭祀高禖的圣地,而且男女欢会也是当时的礼俗所允许的,《 周礼·地官·媒氏 》说:“中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

任红敏的《 采桑主题与采桑女形象的演变 》⑧认为《 诗经 》时代确立了采桑主题,其时的采桑女具有艳情色彩:“有美丽的自然环境,又有‘奔者不禁’的人间礼俗,在礼教与伦理道德相对宽松的社会环境,采桑女便具有了独特的人文内容和审美确定,她们令人充满遐思与向往。这便构成了上古采桑主题的要素:时间是象征着生机、生命希望的特定文化内涵的春天;地点是充满人生激情男女欢会的桑林;氛围是厚朴与率真、单纯与狂放的社会风俗;人物是有着青春与活力的采桑女子。”这种说法高度概括了此句诗产生的桑林文化背景,可谓中肯而深刻。

进一步考察《 诗经 》中采桑题材的作品,可见《 诗经 》中与桑有关的诗篇均写男女情爱。如《 鄘风·桑中 》“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为男女青年幽期密约的情歌;《 魏风·汾沮洳 》以及《 十亩之间 》都是在欢快的劳动中表达了采桑女对美男的思慕之情:“彼汾一方,言采其桑。彼其之子,美如英”“,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行与子还兮”。《 卫风·氓 》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和“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比喻女子的处境及婚姻状态;《 小雅·白华 》和《 隰桑 》及《 秦风·车邻 》表现了未见君子时的烦恼和既见之后的欢乐:“樵彼桑薪,卬烘于煁。维彼硕人,实劳我心”、“隰桑有阿,其叶有沃。既见君子,云何不乐”、“阪有桑,隰有杨;既见君子,并坐鼓簧”张强说:“此句可谓是伤春情歌之发端,物候感人,情动于衷,伤心之处是怕与‘公子同归’。如果把‘女心伤悲’放在西周中春之月令会男女、奔者不禁的大背景下,放到桑—社树—生殖崇拜的文化符号的氛围之中,怀春的采桑女子的感伤则会更加动人,青春的压抑与生命原欲的冲动在消长起伏不定中释放出不可名状的悲情。”⑨

按照以上的分析,抢婚说无论如何不能成立。一则抢婚在《 周易 》中有“屯如般如,泣血涟如,匪寇婚媾”的记载,而在《 诗经 》中却无明确记载。另则它与美好的自然环境和全诗的主旨是如此的格格不入,纯属后人臆测。我们也不应该过分强调“阶级对立”,《 七月 》一诗是以“赋”的手法,直接再现农民一年四季的劳动生活,其基调是豳人对其劳动生活和劳动本身的赞美,是那么天然素朴,带着浓郁的乡土气息。虽然有“无衣无褐”、“为公子裘”等诗句,但也不能断章取义地把整个诗篇理解为表现奴隶主对奴隶的剥削和压迫。徐北文在《 七月——西周农家乐 》中说“《 七月 》是周初豳地之诗,则作为举行礼仪乐章的《 七月 》当然不会是暴露讽刺之作。按全诗内容来看,其主旨则是表现了随季节之变化而进行劳动生产的公社农民的团结与和谐的生活”。也就是说《 七月 》不是诉苦诗,也非悲愤诗,它更多地表现了当时公社农民的生产劳动和日用饮食,虽平淡却也热闹,虽简单但也繁华,在粗放的劳作中有细腻情感的流露,在男子耕种打猎的阳刚之气中,又渗透着不绝如缕的阴柔之情。整首诗的基调是清澈明朗的,而非凄苦哀怨的,故阶级对立说同样说不通。

因此,我们不应对这两句诗作太多的引申,所谓“远离父母为悲”乃至于“哭嫁”说虽有一定道理,但显得有些迂曲,是后人根据时俗推测出来的。“媵婚”说大概是后人受到《 大雅·韩奕 》“诸娣从之,祁祁如云”的影响,因《 七月 》诗中也有“采蘩祁祁”字样。结合任红敏、张强等学者对这句诗的解读,我认为还是毛、郑的说法最为接近诗意。毛亨、郑玄作为汉代学者,毕竟去古未远,而且他们的注释严谨求实,对字词的解释基本可信。毛亨虽对后半句的理解一般不为人们所认同,但其“物感”说直接启发了郑玄。郑玄“物化说”乃感物而兴情,并把前后两句解释为因果关系,这是顺理成章的,所谓“物色之动,心亦摇焉”、“感物吟志,莫非自然”是也。郑玄的采桑女“感春而思嫁”说自然贴切,耐人寻味。钱钟书先生说:“苟从毛、郑之解,则吾国咏‘伤春’之词章者,莫古于斯。《 野有死麕 》虽曰‘有女怀春’,而有情无景,不似此章之有暄日、柔桑、仓庚鸣等作衬缀……女子求桑采蘩,而感春伤怀,颇征上古质厚之风。”⑩由此,我们可以说“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为中国“伤春”词章之祖。

姚际恒还对此诗的做法进行了分析,他说:“二章从春日鸟鸣,写女之采桑,自‘执懿筐’起,以至忽地心伤,描摹此女尽态极妍。后世咏采桑女,作闺情诗,无以复加,使读者竟忘其为言‘衣食为王业之本’正意也。”又说:“大抵古人为文,正笔处少,闲笔处多。盖以正笔不易讨好,讨好全在闲笔。”姚的解说也颇为中肯,特别是发现了古人对“闲笔”的妙用,可谓独具慧眼。扬之水对《 七月 》第二章作了精彩的点评:“这是美丽的《 七月 》中最美丽的一小段,虽以蚕事为主线,却是在春景中随处点逗,勤苦中,便生出多少情致温婉。”聂石樵先生主编、雒三桂、李山注释的《 诗经新注 》已从《 郑笺 》之说为注,这为后人理解诗意提供了最原始的材料,也对纠正以前各家译文和注解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① 《 佳木斯师专学报 》,1994年4期。

② 《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0年1期。

③ 《 学术研究 》,1985年4期。

④ 《 厦门大学学报 》,1983年2期。

⑤ 《 商丘师专学报 》,1999年5期。

⑥ 《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2年3期。

⑦ 《 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年1期。

⑧ 《 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 》,2006年10期。

非常伤心的句子范文第4篇

关键词:杜甫;水灾诗;风灾诗

杜甫的诗是现实的反映是古代文学界早已达成的共识,他生活的朝代不仅在政治上由盛转衰,而且天灾不断。杜甫有心为国为民效力,却始终得不到君主的信任。期待着能够为唐朝君主所重用,却无奈仕途坎坷。直言进谏敌不过朝中权贵,一片诚心战不败世态炎凉。这一切,都使杜甫的诗形成了悲伤的感情基调,他的悲伤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对于唐朝浓郁的爱国情感,因为爱国却无法效力而悲伤;因为爱民却无法保护而悲伤。这种悲伤在他的灾害诗中体现的淋漓尽致。如杜甫的《临邑舍弟书至苦雨黄河泛溢堤防之患簿领所忧因寄此诗用宽其意》1这首诗就记录了大雨引致黄河泛滥之后,灾民遍野嗷嗷待哺的情况。在这首诗中,杜甫用“二仪积风雨,百谷漏波涛。闻道洪河坼,遥连沧海高。”这四句话来形容灾祸的惨烈。其中,杜甫选用了“积”这个字来表示大雨的程度就仿佛天地为了下这场雨积蓄了很久一样,用一个字浅显易懂地描绘出大雨倾盆时那让人震撼的样子;用了“漏”这个字来表示大雨给百姓造成的灾难。“百谷”,出自《书・舜典》中“帝曰:弃,黎民阻饥,汝后稷,播时百谷”一句,是对天下所有粮食作物的统称。所谓“漏”,是形容人们在抓起一把谷物粮食的时候,从手中滴落的竟然已经不是粒粒粮食,而是颗颗水滴。短短两句话,区区十个字。杜甫从一个平民百姓的角度描绘了这百年难遇的特大暴雨灾害给人们群众的生活带来的巨大伤害。在这巨大的自然灾害面前,衙门官员和地方政府已经无能为力了,他们只知道每天忧心忡忡地度日,到处倾诉灾害的惨烈,却没有办法帮助灾民们从灾难中恢复。但是杜甫并没有被这样惨重的灾难吓倒,诗尾处“吾衰同泛梗,利涉想蟠桃。却倚天涯钓,犹能掣巨鳌。”这两句就实实在在地表达了杜甫苦中作乐战胜灾难的情怀。尽管只能和普通百姓一样在大水中泛舟而行,但是杜甫心里面幻想着自己是到了仙境,能在偶然之间摘到大大的蟠桃,钓到水里兴风作浪的巨怪,帮助贫苦百姓战胜水灾。还有杜甫的《九日寄岑参》“出门复入门,雨脚但仍旧。所向泥活活,思君令人瘦。”[1]这首诗是写由于被连日大雨阻碍,诗人不能和好朋友岑参一起结伴在重阳节共同饮酒赏菊,十分的遗憾。诗中表达出对人民遭受天灾的同情,表现了杜甫时刻关心人民疾苦的高尚情怀,在思念友人时都会发出对苍生百姓的关心。《秋雨叹》三首,记述了唐玄宗天宝十三年,天降大雨,持续了六十多天,百姓田中的庄家都被大雨淹没,连居住的房屋墙舍也都倒塌,人民深受其苦。其二:“阑风伏雨秋纷纷,四海八荒同一云。去马来牛不复辩,浊泾清渭何当分?禾头生耳黍[黑,农夫田父无消息。城中斗米换衾绸,相许宁论两相值。”第二首写了连绵不断的秋雨摧伤农作物,人民遭受了巨大的苦难,但是当时的宰相杨国忠却不顾人民的死活,只想讨好唐玄宗来邀功,就专门把完好的庄稼献给唐玄宗谎报说大雨并没有损害农作物。玄宗信以为真,于是灾情日益严重却没有人敢如实上报,因此杜甫感叹“无消息”,表达了对农民的同情并且流露出了对上层统治者昏庸统治的不满。其三:“长安布衣谁比数,反锁衡门守环堵。老夫不出长蓬蒿,稚子无忧走风雨。雨声飕飕催早寒,胡雁翅湿高飞难。秋来未曾见白日,泥垢后土何时干。”第三首是在感伤自己因穷困潦倒而不能帮助百姓的痛苦,并同时感叹人民所遭受的灾害在很长一段时间不能缓解。这三首诗用了赋的写作手法,寓意深切。诗中详细的叙述了当时的情景,表现了诗人强烈的忧患意识。

杜甫描写大风的诗,多是借景抒情,来表达自己心中的壮志未酬,悲凉郁闷的感情。比如在《久雨期王将军不至》这首诗中,杜甫没有直接写风灾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巨大伤害和破坏,而是从自己对于和王将军之间难得一见的会面被大风耽误得不得不无限期推迟的事情出发,描述了风灾给人们的自然灾害带来的巨大影响。在诗中有“数看黄雾乱玄云,时听严风折乔木”一句[2]。这句话本身是对杜甫行为的一中描述,讲述的是他在焦急的等待中不止一次地观看天气变化,等待着与朋友会面时刻到来时焦虑的心情。但是这种心情,是寓情于景在字里行间渗透出来的,而被寄予浓厚感情的恰恰就是当时巨大的风灾。“数看”表明杜甫为了早一点见到朋友多次观看天气变化的频率高,可是多次观看竟然都是“雾”乱“云”的天气状态,说明当时风沙之大已经遮天蔽日,让人看不到空中的白云。而“时听”则准确地表现出杜甫耳边频繁不绝地传来树枝被大风吹断的声音。“风”折“木”,这原本就是非常罕见的,在大风天气才能见到的自然现象,可如今耳边却时不时地传来树枝被风吹断的声音,更是生动地艺术地再现了风灾天气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而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中,杜甫描述了自己在成都时居住的茅屋被大风破坏的情景。“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I长林梢,下者飘转沈塘坳。”从诗中描述的词句来看,杜甫的茅屋是一座“三重茅”的宅子。相比起贫民百姓只有两层茅草搭建的房屋来说,已经属于“加厚加固型”了。可是“高风怒号”直接将茅屋“卷”走,足见加厚加固的茅屋在如此大风的面前也非常脆弱不堪一击。杜甫的感叹看似是对自己房屋被破坏的无奈,但是词句之中流露出更多的是对平民百姓生活的担忧。他这加厚加固的茅屋都能被风直接卷走,何况那些房屋质量不如自己的普通百姓呢。只是简单的一句话却将杜甫的忧国忧民之心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来。这就是杜甫诗句中独有的神韵。“虎倒龙颠委榛棘,泪痕血点垂胸臆。我有新诗何处吟,草堂自此无颜色。”[3]这首诗出自《楠树为风雨所拔叹》,杜甫喜欢的楠树在狂风暴雨中倒下使他无限落寞,把自己的命运与楠树的命运相连有一种英雄末路的感慨。而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最后,他“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感叹写出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理想,更展现出诗人任博大的胸怀。这两首诗没有正面描写风灾,却将风灾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自己忧国忧民的思想体现的酣畅淋漓。

杜甫的灾害诗作给我们当代的灾害文学作了一个很好的示范,灾害文学的核心应该是在灾害中反映的人的感情,正如诗人杜甫诗作中展现出的恻隐之心一样。物微限通塞,恻隐仁者心。杜甫的灾害诗作作为灾害文学这个大的体系中的一部分,还有很多其他的课题,值得我们相关专业学习者学习与探究。(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

参考文献:

[1] 萧涤非主编,张忠纲统稿,廖仲安,郑庆笃,焦裕银,李华副主编.杜甫全集校注[M].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12.

非常伤心的句子范文第5篇

夏夏,夏夏是一个很好很好的女孩,写的作文非常棒,而且对人也非常真诚,大家认为的好妹妹,好姐姐.夏夏经常帮助别人,在我有困难的时候,就有她在身边,伸出帮助之手,努力地帮助我,她给我的太多太多了,但我给她的却很少很少,一直以来我叫她妹妹,她叫我姐姐,但她好像是我的亲姐姐一样,从来不骂我,而是教育我,我却从来没有教育过她,很惭愧,妹妹,我非常感谢你一直以来我对姐姐的关心!但是我却经常在你面前说CST.天使梦幻是多么多么地好,没有考虑你的感受,伤害你了,我想你一定很伤心,对不起.但是妹妹,你对姐姐真是太好了,你对姐姐的关心,姐姐不会不知道的,妹妹,以后姐姐一定会对你好的,相信我好吗?还有,我知道你对姐姐是真心的,还有妹妹,你永远都是最棒的,我非常喜欢你.

夏夏,请你原谅姐姐,你以前在网上写给我的信,我还保存着,.那段快乐的日子永远都在我的心中,永远不会忘记.还记得妹妹曾经和姐姐说的那句话,"姐妹一条心"真是很感动.我也在为那句话而努力.希望这句话能够保持下去.

夏夏妹妹永远都是独一无二的.她非常了解每一个人,但我是否也非常理解夏夏呢,我要努力地了解她.不能再伤害她了.因为她也是一个脆弱的女孩.不能让她不开心.如果错过她,去那里找这么好的妹妹呢?那时候再哭也没用.所以我要继续努力再努力.好好珍惜她.

请妹妹原谅姐姐,也希望妹妹以后对姐姐有什么意见,可以说出来吗.我会改正过来的.

相关期刊更多

非常规油气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空运商务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民用航空局

科学世界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