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唐诗赏析

唐诗赏析

唐诗赏析

唐诗赏析范文第1篇

关键词:唐诗鉴赏;诗人精神;思考

0 引言

唐朝属于我国发展的一个鼎盛时期,诗歌在此阶段也是一个鼎盛阶段。唐诗的发展不仅让我国文学熠熠生辉,同时这些诗歌还能够体现出生活的很多方面,人们在生活的过程中都能感受到唐诗的渗透。一般人们口语中的诗歌大部分来自于唐诗,与此同时,在人们对是非进行划线,执行价值标尺等方面,都与唐诗具有紧密的联系。古往今来有这么句话,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诗。从这就可以看出,背诵唐诗可以终身受用。从过去开始,诗教历来受到重点关注,通过诗教来培养高尚乐观的道德情操。现如今人们学习唐诗,就可以用诗人经验来培养自身的素养。

1 诗言志,诗者好怀精神

诗言志,其实就是作者通过诗歌抒写情怀,同时从诗歌的品质中可以看出作者的品质。因此,诗品如何,关键在于人品。现实主义作为诗歌的主体,浪漫主义是诗歌的羽翼。如,从杜甫的诗歌中可以看出其有一颗忧国忧民的心。杜甫通过国家兴盛的外表看出衰败的危机,从正义的举动看出叛徒的伎俩。杜甫辗转于颠沛之间,常常不顾自己的安危,在仕途不能获得发展的时候,杜甫希望王业得以中兴。杜甫的清醒,相较于其他的诗人的沉醉沉迷,显得更加可贵[1]。正是基于此,杜甫终生都遵循现实主义原则,虽死不辞,直至在诗中坦言"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悲恸。通过尖锐的诗歌语言直接将社会的本质暴露出来,这是我国诗歌史上第一回。而李白,从其个人生活历程来看,多多少少带有道家的浪漫主义,属于一血性男儿,称得上是旷世奇才。李白放浪不羁,侠义游行,从他的视觉藐视所有权贵与奸佞。在李白大多的诗中,都可以看出是以诗言志,气度非凡,进而展现中华民族的灵魂。这两位诗人都属于唐代的典型,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人生,为后世留下诸多似金似玉、胜刀胜剑的长歌短吟,进而促使我国诗歌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享誉。白居易也是一位时代敬慕的大诗人,在为君为臣为物为事而作,并不是为了诗歌而创造。白居易的诗歌有一个较为鲜明的特点,就是采用对比手法,将对立的矛盾双方展现出来。

2 动真情,表真意,诗人的求真精神

诗人在创造的过程中,大部分都是自己所关心的事物,进而通过事物来表达自己的命运和心理。王维是一位恬淡闲适、崇尚空灵的诗人,他擅长山、水、泉与林的鉴别和观察。这方面的特点可以从王维的《桃源行》中景、状物、抒情与咏事为一体,进而发展成其独到之处。人之常情的表达更具形象,远道怀人,客里思乡。同时孟浩然在创造的过程中有一首《夏日南亭怀辛大》的诗,其中各种语句的描述和情感的表达,都是诗人真情、真意的具体表达。通过诗歌来表达诗人的求真精擅。在众多诗人中,对于时代更替与人事沧桑的描写,岑参最为擅长。在其创造的过程中,留下广为传唱的"犹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诗句。诗人在创造的过程中,通过诗歌将真情、真意表达在诗中,进而可以让读者感受到诗人的求真精神。诗人求真精神是对当时所处社会环境的一种表达,同时也是自己感受社会活动的一种倾诉。通过诗歌中情与意的理解,就能够从中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而更好理解诗歌中的真实世界。唐诗中咏物言志的不少,而对于情感的真切,更是可以从唐诗中感受到。

3 个性鲜明,刻意求精、求新、求深的竞赛精神

唐代是诗歌发展的鼎盛时期,诗篇较多,无不斗奇争妍。即使在面对同样的事件、场面、人物、题材,唐代诗人都能够根据自己的特点进行描写,不会出现千人一面,千手一腔的情况。并且在感情、思想、情绪、意象等方面特别接近的时候,由于别具慧眼、匠心独运而表现得各具特色[2]。这可以通过李白的《将进酒》与李贺的《将进酒》方面看出。这两首诗都是对现实的不满,但是两者的文风并不相同,李白属于豪放、开朗;李贺则为险僻和冷峻,两者各有千秋,读者对李白的那句"天生我才必有用"尤为喜爱,在一定程度上该句诗能够树立信心和上进心。与此同时,唐代诗人对生活的观察非常细致,有时可以达到拍案叫绝的地步。另外,唐代诗人在写诗的时候并不会拘于一格,通过各种景象将其中的内容杂糅在一块,进而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从中国发展历程来看,唐诗深入人心,有很多成语与格言都来自于唐诗,如"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等都是经过千锤百炼,传颂至今。

4 形式完美,诗人追求艺术精神

从唐诗的性质就可以看出,唐诗兼具艺术性,如绘画、鼓瑟、书法、文物遗等,同时还善于骑射,能舞蹈。这些都能够从唐诗的表达中看出。从诗中就可以了解到诗人不仅将自己的艺术性表露出来,同时还通过绘画、音乐、舞蹈等方式,写入诗人的命运,揭示出当时的社会问题。进而这些诗篇不仅仅具有艺术性,更是对生活的剖析,同时还给后人以警醒,通过了解诗歌,来进一步了解当代的社会。

5 结语

从现今的发展状况来看,唐诗仍然具有无穷的魅力。唐诗不仅朗朗上口,语言优美,同时还具有形式美的特点。唐诗内容非常丰富,情感浓郁,结合历史,就能够对古今文献有一定的了解,进而更好的了解当代诗人的风度、气质。

参考文献:

唐诗赏析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大众阅读 文学鉴赏辞典 工具书 多元出版 可读性

王明华先生在《辞书研究》2009年第6期发表了《理想的文学鉴赏辞典之初探》一文,以上海辞书出版社的《唐诗鉴赏辞典》为例探讨了文学鉴赏辞典的编写原则和方法,并提出了一些扩充与完善此类工具书功能的方法。这些方法对辞典的修订是有益的,但是如果作为编撰指导,有些建议恐怕考虑得不够周全。鉴于此,本文对《理想的文学鉴赏辞典之初探》中的建议提出一些不同的看法。

一、在正文的编写部分,王明华先生(2009)在文章中首先对唐诗篇目的选定用了统计分析的方法,这种定量分析的方法在古典文学研究中已采用多年,有统计意义,但文学意义不大。用既成的《唐诗鉴赏辞典》来分析选取数量的合理性,价值似乎不大。从现存的五万首唐诗中选取2%,是考虑到了唐诗反映社会生活的广度和深度,选取一千一百余首就是“很有代表性和可行性的”。不过王先生却忽略了,同样是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唐宋词鉴赏辞典》,居然选取一千五百余首词,分为上下两册,而全唐五代两宋词共计两万多阕不到三万阕,尤其是词这种体裁反映社会生活的能力本身就很有限,那么这个比例似乎就很不合适了。其实,选取多少主要根据出版方的预设规模和预期市场需求而定,宋词的精华之作不可与唐诗比肩,但宋词多以言情特别是抒写男女恋情为主,不同于唐诗的叙事、言志、抒情,这让宋词爱好者对其有更多更高的要求,因此《唐宋词鉴赏辞典》分为了唐五代北宋卷和南宋辽金卷,而《唐诗鉴赏辞典》却没有分成初、盛、中、晚唐四卷。在以后编撰此类文学鉴赏辞典时,选目也应该根据辞典的类型和目标读者群设计得更灵活一些。

二、文中“文字的勘定”和“体裁的交代”两部分存在着难以调和的矛盾。“文字的勘定”指出要强化版本意识,就要交代清楚诗歌的体裁,因为“广有读者的选本、工具书却几乎不讲版本源流”是不大妥当的。“体裁的交代”则指出今天的读者由于“难以从诗歌本身看出平仄、韵部了,因而也就难以确认很多诗歌的体裁”,所以可能会把杜甫的五古《望岳》误认为是五律。显然这两部分是针对不同读者群而言的,需要搞清楚版本源流的是专业研究人员,而普通读者只是在读一首诗,欣赏文学艺术的美。这就又回到了《唐诗鉴赏辞典》的定位问题,20世纪80年代,出版业的图书营销理念淡薄,对读者群的划分不是十分细致。《唐诗鉴赏辞典》是一部雅俗共赏的大众读物,专业人员和普通读者可从中各取所需。试想一个不懂平仄、声韵,分不清五古和五律的人,很难会对版本学产生兴趣。一个专业的古典文学研究人员,要了解某一首诗的异文,也很少会依赖鉴赏辞典。交代版本源流和异文等的结果只会增加很多无效内容,不但让书的成本加大,也会徒增普通读者的负担。

三、至于“释文的撰写”中提出的避免硬伤,那是毋庸置疑的“真理”,只是作者举出的例子不是很有说服力,现姑置不论。但王先生另外提出的“避免知识留白”就未免有点“强人所难”了。赏析性的文字是带有一定随意性的,由于每个人的艺术感受不同,在写作过程中的联想和生发也不同,不可能让赏析者为自己写出的赏析文字源源不绝地加上注脚,闻一多称颂《春江花月夜》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这话没有任何难以理解之处,因为是加了引号用了别人的话,就一定要把这句话的出处注出来,那是没有必要的,因为这种寻根探源的工作是诗文集笺注者的工作,不是鉴赏者的职能。说到“形式上也要更新”,文中提出的方式可再斟酌,释文与原诗分别加序号对应、分节,以便于查对的方法,如果是极长的诗也许可以偶一为之,如果只有短短的几句诗,那这样的形式更新大可不必。对比一下20世纪80年代出的这类鉴赏辞典就会发现,其写作方式呈高度一致化倾向。诗词作品之下分段落层次析字解句,引用一些古典文学专家们学识渊博的名句,文章有规矩,章法也严谨,叙述方式为清一色的专业语调,如同大学教师在给汉语言文学本科生上课时的赏析一般。如果确定这类书的读者是“70后”往上的人群,可能还会有一部分接受者,如果从“80后”再往下,这类规规矩矩的写作方式恐很难受到欢迎。在这方面,新的鉴赏辞典的确应该在形式的出新上多下功夫。

在附录和索引的编写中,王明华先生试图在1983年版的《唐诗鉴赏辞典》基础上做进一步完善,使其学术性更浓厚一些。比如书目的问题,既要“详古略今”,又要广收博取中外相关研究成果,更要补充近二十年来的新作。对此,我们认为适当增加一二则可,广搜博采则不必。而“全唐诗名句索引”则显然是要把五万多首唐诗中的名句都摘出来,也许对没有列入选目的诗歌是一次挽救,只是按照王明华先生的要求,又得为这些名句再加上注解,如此循环往复,一部鉴赏辞典最后可能要编成唐诗百科全书了。

因此,今天我们看《唐诗鉴赏辞典》,既要肯定它取得的成功,但也要认清它成功的背景。在眼下大众日益被新媒体阅读吸引,图书市场竞争激烈,目标受众更趋细化的情况下,如果不考虑市场和营销策略,出版机构的生存都会成问题的时候,还要试图将过去的一部雅俗共赏的大众读物向着高端学术书的方向推进,只怕学术上的贡献要在市场上遭遇无人领情的冷场。

笔者认为,新环境下文学鉴赏辞典的编撰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重树权威人物形象,使“理想的文学鉴赏辞典”有成为现实的可能性。考察文学类鉴赏辞典最初的出版环境,大约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在90年代进入如火如荼的繁荣阶段,主要读者群是出生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人们。上海辞书出版社领风气之先,先后出版了汉魏六朝诗、唐诗、宋词、元曲等一系列鉴赏辞典,促进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同时也由于该系列辞典既满足了当时人们的阅读需求,又具有较强的文化传承惯性和影响力,因此几十年来畅销不衰,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然而这种效益显然得益于特定的时代环境。那时文学及文学研究者都有着较高的社会地位,人们对文学的推崇使古典文学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同时,一大批古典文学老专家领军带队,进行这项文化普及兼有学术鉴赏意义的工作,自然会产生特殊时期的特殊效应。所以,才会有“1983年版《唐诗鉴赏辞典》迄今已印刷30余次,印数达200余万册”的辉煌成绩。然而今天,随着文化环境的改变,在多元化的文化观念背景下,文学鉴赏辞典的编撰将难以用一种统一的模式将其界定为理想或者不理想。文学特别是经典文学作品已经成为大众的远距离读物,过去稍有文学常识的人在看到《唐诗鉴赏辞典》的编写者萧涤非、程千帆、马茂元、周汝昌、周振甫、霍松林等老先生的名字后,景仰之心都会油然而起,但今天这些名重一时的人名已与当今年轻人渐行渐远,虽然现在也不乏成就卓越的古典文学研究专家,但由于文学本身的边缘化,即使在学术界极有名望的重磅人物,由于并不频繁出现在大众视野中,也很难得到读者的共鸣。事实上,领军人物的号召力和影响力还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它往往会成为辞典在市场上畅销的同义词。在这种情况下,极有必要通过报纸、广播、网络、电视等大众媒体的宣传配合,使辞典编撰者的权威性得到认可,再加上权威出版机构的品牌,使文学辞典在潜在受众心目中进入“理想地带”。

其次,阅读方式的改变使文学鉴赏辞典编撰有必要走多元化出版的道路。如果说,在上海辞书出版社等专业辞书出版社出了系列文学鉴赏辞典之后,很多出版机构也跟风出了同类型的辞典,这还只是行业竞争,无论有序或无序,其竞争是有限度的。但是,现在阅读方式不只是纸质媒介,电子阅读器的普及让电脑、手机、MP4、电子书等先后成为文字或文学的载体,文学作品以及文学鉴赏作品也成为电子读物。目前鉴赏辞典的主体是纸质本,在权威性、阅读的舒适性及大多数读者的个人阅读习惯方面,都有着超越新媒体的优势。但不可否认的是,电子书正以不可阻挡的势头冲击着纸质图书的市场。虽然出版社还没有将图书出版的重心转移出去,但新生代的中年、青年和少年群体已经深深地被新的阅读方式所吸引。文学鉴赏辞典是附有文学作品的赏析文字集合,它通过达到一定数量的作品汇总而显示出工具书的性质,但在本质上与释词解义的词典还是有着较大差别的。至少,不论何人写成的赏析文字都是极具个性色彩的感性产品,它不具备严格意义上的准确性。那么编撰这类图书时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首先得判断,还有多少读者会把这样的辞典请回家中细细阅读。如果读者数量达不到一定的目标,那么有必要开辟新的途径,让人们接触到它。就当前的出版方式看,除了纸质的鉴赏辞典文本外,还可以有条件地尝试全媒体出版,以满足互联网、阅读器、手机阅读等各种新媒介读者的需求。一方面,网络版或电子版可以形成互联网上的搜索主题,有利于增加潜在受众,扩大辞典的影响力。另一方面,网络版和电子版有强大的检索功能,方便读者对辞典进行选择性阅读。当然,像《唐诗鉴赏辞典》这样体制规模既具的图书,可以进行修订再版,或重写个别篇目,甚至还可以化整为零,分割为分门别类的小词典出版。

第三,古典文学鉴赏辞典的受众在日益缩小,增强可读性是其必不可少的编撰要素。《唐诗鉴赏辞典》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可以成为家家必备的文学鉴赏类藏书,因为唐诗本身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而且是以显文化的身份登场,它的传播是唐诗的普及,也是对唐诗的艺术鉴赏。虽然不同层次的人们有不同的需求,但都可以从这样一部辞典中找到自己所需的内容,因此它的适用范围极广,从广大的大、中、小学生到普通的识文断字的劳动者,只要有兴趣,都可能成为这部辞典的受众。今天,大众特别是喧嚣的都市社会中的大众,静心赏读古典的人已不多,因为它的意义更多地体现于精神和心灵上,无论是讲求实用还是讲求消遣的人,恐怕都不易成为鉴赏辞典的预期受众。当图书成为文化产业的一部分后,工业时代文化产品惊人的制造速度使读者更加习惯于浅尝辄止。鉴赏辞典究竟以什么样的面目呈现在大众面前才能获得他们的认可,这应该是辞典出版机构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文学专家编撰辞典不应随心所欲地发挥,而需要依据编辑的市场调研,按照特定读者群的需要来加工制造。法国的罗贝尔・埃斯卡皮在《文学社会学》一书中指出,一部文学作品只有在阅读量达到一定程度,传播达到一定广度,作品内容有一定深度的前提下,写作者才有可能被称为“作家”,其作品才有可能冠以文学之名。如此一来,对文学作品进行鉴赏解读,本质上应该是对文学作品的再创造。汇集了诸多鉴赏文字的辞典,既肩负着工具书的责任,同时也是一种文学作品的再创造。这些文学作品构成鉴赏辞典,它的撰写方式也要体现出新时代的文学特质,适应新的阅读风尚。

由此可见,《唐诗鉴赏辞典》的成功,不仅仅是王明华先生所分析的如何编写正文、附录和索引所取得的,它是时代文化的产物,它的成功也是时代造就的。新的时代下,此类辞典的编撰依然有着积极的意义,只是从撰写方式到营销方式都有必要做出改变,唯有如此,才能让辞典更好地服务于读者。

唐诗赏析范文第3篇

命题角度一:理解、赏析关键字词。

[解题指导]

古代诗歌的语言是最凝炼的,往往一词一句就能生动地描摹出事物的特征,深刻地反映思想内容。鉴赏时应联系全诗的主旨。从遣词、造句、修辞等不同方面仔细揣摩、推敲,来理解作者炼字炼意的技巧。其次。要学会根据语境推断词性、词义的方法,并特别注意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等情况。另外,古人评诗有“诗眼”一说,所谓诗眼就是指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词。抓住了诗眼分析,我们就能看清这首诗的情感世界。如何判断诗眼之所在呢?一般说来,诗眼都是在全诗的前两句,因为诗人通常都是先写景后抒情,什么样的景就含有什么样的情。另外,诗眼以表现力强的动词和形容词居多。

【典型例题】(2009年山东卷)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寄远

杜牧

南陵水面慢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

正是客心孤迥处。谁家红袖凭江楼?

试题:(1)首句中“悠悠”在诗中有何作用?

解析:“悠悠”,写出了水面的平和、水流的悠长、也透露出江上的清寂。这景象既显出舟行者的心情比较平静从容。也暗透出他一丝羁旅的孤独,为第三句的“客心孤迥”作了准备,打下了铺垫,

命题角度二:分析、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解题指导】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时要尽量使用规范的、专业的名词术语。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主要指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抒情方式主要指:寓情于景、借景抒情、借事抒情、托物言志等。表现手法有: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动静结合等。修辞手法常用的有:比喻、拟人(这两种修辞手法为诗人常用,考生应当最先予以考虑)、借代、对比、衬托、反问等。当然鉴赏表达技巧绝不是仅仅列出一两个名词。最关键的还是考生要能够结合诗歌的情感将创作技巧的表达效果分析出来。

[典型例题](2009重庆卷)

阅读下面的曲词,回答问题。

【折桂令】问秦淮

孔尚任

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湖。日断魂消。当年粉黛,何处笙萧?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无聊。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堞飞,新红叶无个人瞧。

试题:(1)“当年粉黛,何处笙箫?”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解析:“粉黛”借指歌伎,“笙箫”代指箫声,均属借代;“何处笙萧?”自然是反问。

命题角度三:就某一句诗再现画面内容。

【解题指导】

用自己的语言形象地描述诗句,再现诗歌的意境是诗歌鉴赏中的常规要求。那么如何才能将原诗句描述得形象生动,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呢?就是要“身临其境”。要将自己置身于诗中所描述的环境,置身于历史大背景。要抓住包含作者情感的词语,去感受此时、此景中此人的此情。达到与诗人融通的境界。最后力求用最有表现力、最到位的词语再现原诗的画面。语言组织要上层次,要有美感,要像高三学生的水平。

【典型例题】(2009天津卷)

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

严郑公宅同咏竹

(唐)杜甫

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

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

雨洗涓涓净,风吹细细香。

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注:严郑公,即严武。杜甫好友,受封郑公。箨,笋壳。帙,包书的布套。

试题:(2)请赏析“色侵书帙晚”一句。

解析:“色侵书帙晚”一句描绘竹子的形象,注意描写的是竹影。翠竹的影子投映在书上,使人感到光线暗了下来。“侵”写出了竹影移动扩大的渐进过程。“晚”字则写出了竹影给人带来的时间错觉。要注意鉴赏具有刻画效果的词语,即要锤炼“侵”的动态效果和“晚”字的衬托效果。

命题角度四:理解、分析整首诗的内容或情感。

【解题指导】

情感是诗歌的本质,诗歌创作的目的就是为了抒发作者情感。诗歌鉴赏的基点。也是对情感的领会和把握。因此,诗歌鉴赏题较多地涉及对作者情感的分析评价。对整首诗的分析,一要重视注释与标题,因为这里大都含有很重要的信息。第二,评价思想内容,必须明确诗歌的表层意思与深刻意义,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思想倾向,三要看清题目要求,灵活作答。如果考题直接提出了鉴赏角度的要求,那么考生在答题时就应直奔主题,明确回答。而如果考题没有明确地指出鉴赏的方向,考生在自选鉴赏角度时则应注意两种情况。1、当读懂这首诗的大概意思。并对作者的风格有所了解时,可选择此诗的思想情感作为鉴赏的对象。因为思想情感是属于“大而话之”的东西,难有精确的答案。靠上一点就能拿分。2、当不能理解诗的大概意思时,就选择一两个精练生动的字词鉴赏。抓住一点,详加阐发。

【典型例题】(2009广东卷)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杜甫

万里瞿唐月:春来六上弦。

时时开暗室。故故满青天。

爽合风襟静。高当泪脸悬。

南飞有鸟鹊,夜久落江边。

注:①瞿唐:瞿塘峡,位于长江三峡奉节至巫山段。安史之战后,杜甫曾闲居于此。②上弦:上弦月。农历每月初七、初八的弓形月亮。③故故:常常;频频。

试题:(1)作者通过咏月主要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景和情的关系。“月”是本诗的主要意象,抓住作者所描写的月的特点,再结合诗人的遭遇和国家的局势作答。全诗以明月兴思情,同一轮明月寄予着两地彼此的相思,思情的悠远绵长与月夜的孤独寂寞相织相融,形成一种清丽深婉、寂寥苦思的凄清氛围,抒发了自己因国难而颠沛流离、生活动荡不定的凄凉伤感之情。

【命题走向中的4个应知要素】

纵观2009年18份高考语文试卷中的古诗鉴赏题,我们不难发现以下规律:

1 名家名篇不再一枝独秀。随着单独命题省份的增多。各省为了避免重复。在名家中选诗将会越来越少,或者说。即使选自名家也不会选名篇。

2 以唐宋诗词为主的局面不会改观。综观18省市试卷选用的19首诗词,只有重庆卷和浙江卷不在唐宋之列。诗歌出处为什么侧重于唐宋时期呢?因为唐宋时期是中国诗歌发展的顶峰,诗词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表现手法、艺术特色,都有很高的欣赏价值,对读者文化底蕴的积淀和文学素养、欣赏水平的提高都有很大的帮助,所以高考卷中的古诗词鉴赏不管以哪种形式考查学生的鉴赏能力,都会侧重于选择唐诗或宋诗。

3 “写景抒情”诗依然将独领。诗是抒情的艺术,任何一首优秀的感人的诗,总是诗人

内心深处涌出的歌唱。巧于诗者或“景中情”。或“情中景”;神于诗者则情不虚情,景非致景,妙合无垠。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也说过“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充分说明了诗歌的这一特征。

4 设题方向是点面结合,以点带面。即古诗鉴赏一般出两道题目。一题考查角度小。在字词句或修辞上做文章,一题考查角度泛,在思想情感上做文章。

【解题技巧总体指导】

古代诗歌鉴赏题考查的是学生理解、鉴赏、语言表达诸方面的综合能力。能力的提升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在大量题目训练的过程中逐步完成。根据近5年高考所选唐宋诗词“借景抒情”的特点,考生在平时训练时应有针对性地精选题,模拟答题。应特别关注李白、杜甫、王维等名家的“写景叙事”诗以及表达技巧上与高考题类似的唐宋诗词。另外,平常做题组织答案时要多用积累的专业术语、多参照高考答案的文字表述模式――这首诗采用了某某技法(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写出了(某某意象)的(某某)特点,表达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情感,起到了(某某)作用。每鉴赏完一首诗后,务必要将该题的参考答案在纸上再写一遍,然后再次核对。此举对提高考生组织语言的能力很有好处。

【活学活用――巩固练习】

1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落日怅望

马戴

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

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

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

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

(1)第三联两句中的“下”与“人”二字历来为人称道,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2)“情景分写”是此诗谋篇布局上的一个特点,请分析这种写法的艺术效果。

2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听筝

柳中庸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

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1)这首诗题目是“听筝”,颔联主要运用哪些艺术手法来描写音乐?试结合诗句分析其表达效果。

(2)有人说颈联中“独”与“空”堪称诗人炼字的典范,请对这两个字作简要赏析。

3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浪淘沙

(南宋)邓剡

疏雨洗天清,枕簟凉生,井桐一叶做秋声。谁忿客身轻似叶。千里飘零?

梦断古台城,月淡潮平,便须携酒访新亭。不见当时王谢宅。烟草青青。

注:邓剡被元兵俘虏,和文天祥一同被押解北上。途经台城(南京),作了此词。

(1)请说说“井桐一叶做秋声”一句中“一叶”的妙处。

(2)全词以“不见当时王谢宅,烟草青青”作结,传达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4,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霜天晓角,仪真江上夜泊

黄机

寒江夜宿,长啸江之曲。水底鱼龙惊动,风卷地,浪翻屋。诗情吟未足。酒兴断还续。草草兴亡休问,功名泪,欲盈掬。

注:①仪真:今江苏仪征市,处长江北岸,是南宋御金的前线。②黄机:南宋爱国词人。

(1)上片描述了一幅怎样的景象?这样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2)请说说下片的“泪”中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感情?

参考答案

1 (1)“下”字写出夕阳西下余晖返照之景,不但加重了诗人的乡愁,而且更深一层地触发了诗人内心深处感时伤逝的情绪。“入”字写出夕照的逐渐暗淡,也表明了诗人伫望之久,忆念之殷。前面写情之后,景物描写不但切合诗人眼前的情境,而且动静结合,由近到远。层次分明。(2)两句景两句情相间写来,诗情就被分成两步递进:先是落日前云去鸟飞的景象勾起乡“念”,继而是夕阳下山回光返照的情景唤起迟暮之“惊”,显示出情绪的发展、深化。两句景彼此独立而又互相映衬。两句情层层递进、曲达其意。表现了“落日怅望”之情。

2 (1)这一联主要运用了通感、比喻、拟人手法。通过对“柳态“和“啼鸟”的描摹。以视觉写听觉。化无形为有形。更加形象可感地写出了分别的伤感。(2)“独”突出了孑然枯坐、愁对孤灯的形象。“空”表现离人远行、无所依从的情景;这两个字渲染了一种孤寂、凄清的气氛,抒写了人物内心的忧郁和思念。(能将两个字结合诗歌准确分析即可得分。)

唐诗赏析范文第4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有的侧重于实际运用,有的着眼于鉴赏陶冶,有的旨在引导探索研究”。因此,必修课是选修课的基础,选修课是必修课的拓展和深入,必修课侧重于知识与能力的普及,而选修课则侧重于帮助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依据学生自身的兴趣和需要,进一步地深入学习。

苏教版选修教材《唐诗宋词选读》共有“风声初振”的初唐诗、声律风骨皆备的盛唐诗、豪放飘逸的李白诗、沉郁顿挫的杜甫诗、创新求变的中唐诗、诗国余晖中的晚唐诗、展苞初放的唐五代词、“格高韵远”的北宋词等十二个专题。唐诗分别归入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分编词作选编时不拘泥于宋,从唐五代至北宋、南宋,充分体现唐诗宋词的发展历程。

以常规的教学方式,教师往往是按照这本教材体现的时间顺序来安排教学任务。这固然可以使文学史的发展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较为清晰的印象,但过于传统的教学方式无法体现选修课的特点,难以唤起学生学习诗歌的激情,不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的推广运用。因此,我们有必要改一改这种教学方式。

比较鉴赏是把两篇或两篇以上彼此有某种联系的作品放在一起,对其内容、题材、情感、表达技巧和语言风格等方面进行比较,或求同、或探异,从而品鉴诗歌。比较鉴赏是学习唐诗宋词过程中一种重要的、鉴赏诗词的方法,比较鉴赏关键所在就是要找准比较点。比如,同一作者在不同阶段创作的不同作品进行比较。由于生活环境不断变化,作者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经历,那么,诗词中表达的思想情感也会随之变化,因而,创作的作品也就有所不同。如杜甫的《客至》和《旅夜书怀》《咏怀古迹五首(其三)》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就可以让学生理解杜甫在成都草堂居住时的轻松愉快和晚年漂泊时的孤寂、悲愤。将同一流派的不同作者比较,如同为边塞诗人的高逋和岑参,同为爱国诗人的岳飞、陆游和辛弃疾等。

相同背景、题材、风格、作者、手法的诗词可以比较,背景、题材、风格、语言、技巧、手法等各不相同的诗词也可以比较,同中见异或异中求同,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对作家的认识更全面,对作品的理解更深入。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挖掘,从个性化兴趣的角度寻找新的比较点。笔者曾将同旨同趣但异代异性两位词人进行过比较。如李煜、李清照显然没有前后影响继承的痕迹,然而我们稍加比较,就不难发现,他们词中的“愁”表现为一种异代同抒、异曲同工的高度相似。李煜、李清照词中的“愁”,如出一辙,同一机抒,都是以伤春悲秋、伤别怀人、国破家亡之痛作为“愁”的主旋律。

《唐诗宋词选读》中李煜的《浪淘沙・帘外雨潺潺》是突出的代表,“愁”情继续向纵深发展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余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响贪欢。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此词是李煜入宋后所作,它寓故国之思于春寒愁感之中,把家国恨情与伤春感怀融为一体。上片由“春雨”而“春寒”到“”,逐层推出意旨:下片由“凭栏”引出“江山”,由“江山”感到“别易见难”,最后总概两句,时则“流水落花春去也”,境则“天上人间”,此二句将水流尽矣,花落尽矣,春归去矣,人将亡矣,四层含意合并一起作结,语语沉痛,字字泪珠,肝肠欲断,遗恨千古。

李清照也是一样,《唐诗宋词选读》中的《如梦令》,乍看是惜花,实则惜春,词人借惜花惜春,流露出了感伤时序的推移、无奈挽留岁月的轻恨浅愁。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更是充满了愁痛。刘大杰先生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中说:“她抒的情,写的恨,表面上看来是个人的,实际上是有一定的时代色彩和社会基础的。”全词通过残秋之景的衬托,倾诉了词人孤居寂寞的感怀。

唐诗赏析范文第5篇

1、通过课本内容,熟悉常见的诗歌体裁。

我们所学课本大多选取了诗词两类,,但在古诗鉴赏中,偶尔也会涉及到元曲,所以有必要全面介绍。从体裁上讲,古代诗歌主要包括诗、词、曲。诗又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主要是指唐代以前的不太注重格律的诗,近体诗则是南北朝以后出现的讲究格律的诗歌,包括律诗和绝句,特别要注意的是唐代以后诗歌也有模仿乐府的拟乐府,一般把它归为古体诗。词主要是宋词,按字数分为小令、中调、长调,按感情表达方式一般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曲主要是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又包括小令和套曲。学生了解了以上常识,只要分析一下诗歌产生的时间,注意诗歌的字数和题目,诗歌的体裁就不难识别了。

2、透过所选诗词,整体上把握各个时代的不同特点。

《唐诗宋词选读》是按时间编排教材,目的就在于撷取每一个时代的星辉,引导学生了解每一个时代的精神风貌与写作特点。因此,我们有必要让学生了解每个时期的诗歌创作倾向,这样,他们再遇到同时期的诗歌时便有了方向感。以唐诗为例:初唐时期的诗歌受南北朝绮靡文风的影响,片面追求形式的华美而没有多少充实的内容;盛唐时期国运昌盛,达到了高峰,诗人们多倾向于积极的浪漫主义,昂扬雄浑,阔大恢宏,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中唐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以及日益尖锐的阶级矛盾,使社会陷于严重的无法摆脱的危机之中,严峻、冷酷的现实使诗人们不得不倾向冷静的观察与思考,诗歌转向了现实主义道路;晚唐的政治形势更为黑暗,人民生活更加贫困,所以现实主义诗歌在晚唐继续得到发展,淡泊情怀与艳情绮思的主题在晚唐诗坛便十分流行。了解了这些,再去读诸多唐诗,就会明白为什么有的昂扬,有的低沉,有的飘逸,有的沉郁……

3、将所学诗歌按作者归类,对诗歌的个人风格作宏观整体介绍。

在鉴赏诗歌中,我们发现,常常因为诗人不同,诗作描写的景物、作者表达的情感、诗人的语言风格等也不相同。这是因为他们有不同的艺术风格。艺术风格就是一个作家或者艺术家、诗人在创作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艺术特色和个性。这种特色和个性的形成,往往与个人的身世与人生际遇有关系。所以,不同的诗人因遭遇不同总会表现不同的感情、主旨。而同一个诗人的诸多诗篇又会体现出同一种风格。比如说李白,他是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盛唐诗歌的气、情、神在李白的诗歌中发挥得淋漓尽致。他的诗歌创作,大都充满了发兴无端的澎湃激情和神奇想象,极度的夸张、贴切的比喻和惊人的幻想的运用,使他的诗歌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这是处在中晚唐的诗人不可能做到的。所以了解了一个诗人的艺术风格,对于鉴赏他的作品会有很大的帮助。

我们比较熟悉的诗人的艺术风格有:陶渊明的朴素自然、杜甫的沉郁顿挫、白居易的通俗易懂、李白的豪迈飘逸、王昌龄的雄健高昂、杜牧的清健俊爽、李商隐的朦胧隐晦、王维的诗画一体、温庭筠的绮丽香艳、高适的悲壮苍凉、李清照的缠绵悱恻、陆游的悲壮爱国等,了解了这些内容,再去鉴赏他的诗作,便感觉有章可循有本可依,容易的多了。

4、诗歌鉴赏基本的答题方法和步骤:

古诗词鉴赏题,有一定的开放性,鼓励有创意地答题,能自圆其说,都可给分。但还是要根据试题的要求,问什么,相应答什么;要什么,相应给什么,讲究答题一定的规范性,才不易丢分。

“诗眼”型题的答题模式:①肯定“好”或肯定哪一个更好;②解释该字在句中的语表义和语里义;③展开联想和想像,把这个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句中描摹景象;④点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烘托了怎样的意境。

意境型题的答题模式:①找出诗中的物象、意象;②展开联想和想像,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③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能用两个双音节形容词概括出来,如:雄浑壮阔、恬静优美、孤寂冷清、萧瑟凄怆等;④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

句意型题的答题要点:①阐明语表义,有时要发掘它的深层意思;②指出诗句的描写作用,或表达了什么感情和旨趣。

语言特色型题的答题模式:①用一两点或一二句话,准确点明语言特色(简练传神、凝练沉郁、入木三分、炼字精巧、一字传神、对仗工稳、语近情遥、庄谐俱见……);②结合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③阐述诗中用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主旨型题的答题模式:①分析具体诗句写了什么;②抒发了什么情感,暗寓了什么。

技巧型题的答题模式:①准确地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抒情手法: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修辞手法:正反对比、巧用比喻、妙用比拟、夸张得体等。表现手法:衬托、对比、虚实、大小等);②结合诗句分析,何以见得是用了这种手法;③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旨意。

思乡怀人类答题模式:要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确定情感类别;抓住意象,构建图景;抓住关键词语,体味艺术特点。

相关期刊更多

唐史论丛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陕西师范大学唐史研究所;中国唐史学会

实用糖尿病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辽宁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糖尿病新世界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