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商业会计

商业会计

商业会计

商业会计范文第1篇

1政府是会计审计标准的供给主体。任何国家的会计审计法律都是由国家制定的,因而都具有国家的性质。然而作为会计审计标准,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其供给主体却有很大的不同,国际上主要有政府供给、民间职业团体供给、由政府与民间职业团体共同供给三种模式。美国、英国等是民间职业团体供给模式的代表,法国等则是政府供给模式的代表。我国会计审计标准历来以政府为供给主体。考虑到会计审计标准涉及许多技术性问题,会计审计方法和会计审计质量关系到相关利益主体的经济利益,尽管在我国会计审计标准制定过程中成立了国内外咨询专家组,并在正式颁布之前广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见,但实质上我国会计审计标准的供给主体仍然是政府,即属于政府供给模式的典型代表。

我国坚持以政府为主体供给会计审计标准的原因主要有三:一是会计传统,通过立法来规范会计行为是中国会计的重要特征。二是政府作为会计审计标准的供给主体,既可以保证标准的权威性,又可以减少标准制定过程中的交易费用、缩短制定过程和实施推广过程,提高标准制定和实施的时效性。三是在大型企业尤其是银行业及上市公司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所具有的主体地位也是政府制定会计审计标准的重要原因。

2会计审计标准的实施具有强制性。根据我国经济学家林毅夫的研究成果,制度变迁有诱致性制度变迁和强制性制度变迁两种基本类型。前者是指一群(个)人在响应制度不均衡所引起的获利机会而自发倡导、组织和实行的制度创新;后者是指政府命令或法律的引入、实施而引起的现行制度的变迁或替代。由于我国会计审计标准制定方面的传统,加之我国快节奏的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尤其是资本市场的迅速发展,迫切要求会计审计标准以最短的时间和最快的速度变迁。强制性会计审计标准变迁的优点在于,能利用政府的强制力和“暴力潜能”等方面的优势降低制度变迁的成本。从实践来看,为保障商业银行会计审计标准的实施,政府专门设立有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税务总局等国家机关实施的强制性监管。

3制度的变迁具有渐进性。金融体制改革的进行,改变了中国银行业作为政府“大出纳”的历史使命,实现了向商业银行的转变,建立起了统一法人管理体制。在商业银行自身管理体制改革的同时,中国商业银行的外部经营环境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资本市场的迅速兴起和发展,使越来越多的社会资金转向股票等直接金融产品,银行的传统业务开始受到冲击;金融业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管理,传统的优势被打破;经济的发展推动着金融创新的步伐不断加快,新的银行业务品种和服务手段不断推出等。

与此相适应,银行会计审计标准也进行了相应的渐进式变迁,表现为“逐步推进、分步到位、先易后难”。从1985年的《会计法》到以后两次修改的《会计法》;从《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1992年5月)、《企业会计准则》(基本会计准则,1992年11月)到《企业会计制度》(2000年12月)和已颁布的13个具体会计准则;从《金融企业会计制度》(1993年3月)到《公开发行证券的商业银行有关业务会计处理补充规定》(2000年12月);从第一批《中国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准则》(1995年12月)到《商业银行会计报表审计》(独立审计实务公告第7号,2001年1月)和《银行间函证程序》(独立审计实务公告第8号,2001年1月)。从所有这些制度性内容的变化可以看出,我国商业银行会计审计改革的过程是在“边学边干”、“摸着石头过河”中进行的,是分步推进的,是在适应商业银行管理体制和外部经营环境的基础上渐进式推进的。

4不同商业银行的会计审计标准存在较大的差异。虽然1993年开始的会计改革打破了按行业分别管理的会计管理体制和制定会计制度办法,但在经济的转轨时期,银行系统内部在会计制度的设计与制定上还有许多不同之处:一是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根据不同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和经营对象的不同,制定了不同的会计制度与规范。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执行《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和《金融企业财务制度》;非上市股份制商业银行除存贷业务执行《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外,其他业务均执行《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现为《企业会计制度》);上市银行除存贷业务执行《公开发行证券的商业银行有关业务会计处理补充规定》,其他业务执行《企业会计制度》外,还必须执行中国证监会的公开发行证券公司信息披露编报规则第1号《商业银行招股说明书内容与格式特别规定》、第2号《商业银行财务报表附注特别规定》、第7号《商业银行年度报告内容与格式特别规定》;城市商业银行执行《城市合作银行会计制度》。二是同一银行业务在不同类型商业银行的会计政策差异大,主要表现在:(1)呆帐准备虽都采用备抵法核算,但非上市银行的呆帐准备只按年末贷款余额的1%差额计提;而上市银行除按年末贷款余额的1%差额计提一般呆帐准备,还需要根据信贷资产五级分类结果计提专项呆帐准备。(2)利息收入的确认,在2000年度,非上市银行的应收利息核算期间为180天,而上市银行只有90天。(3)坏帐准备的计提,非上市银行根据年末应收帐款余额的03%计提;而上市银行应当根据以往的经验、贷款对象或债务人的实际财务状况、经营管理和现金流量情况,以及其他相关信息,并按《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合理地估计计提,如深圳发展银行2000年年报坏帐准备计提比例高达52%.(4)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长期投资、短期投资等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非上市银行不计提;而上市银行必须根据资产的实际情况合理地计提。(5)贷款的核算,非上市银行只执行“一逾两呆”分类核算方法;而上市银行除执行“一逾两呆”分类核算方法外,还必须执行“五级”分类方法计算。

在审计方面,1995年1月,审计署发文明确了国有金融机构的审计管辖范围;1996年12月,又出台了《国有金融机构财务审计实施办法》,明确规定国家审计机关可依法对国有全资及国有控股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和损益进行审计监管;2001年1月,财政部通过中国注协公开了《商业银行会计报表审计》和《银行间函证程序》两个单独的商业银行审计标准。各商业银行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开始聘请注册会计师对其财务报告进行审计。从2000年起,根据中国证监会的规定,上市银行除接受监管当局的审计外,还“应聘请有商业银行审计经验的、具有执行证券期货相关业务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按中国独立审计准则对其依据中国会计和信息披露准则和制度编制的法定财务报告进行审计。此外,应增加审计内容,聘请获中国证监会和财政部特别许可的国际会计师事务所,按国际通行的审计准则,对其按国际通行的会计和信息披露准则编制的补充财务报告进行审计。”

二、中国上市银行的会计和审计问题研究

目前,中国大陆有深圳发展银行(1987年成立,1988年普通股在深圳经济特区证券公司首家挂牌公开上市)、浦东发展银行(1993年成立,1999年在上海交易所上市)、中国民生银行(1996年成立,2000年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三家上市银行。

1中国上市银行现有业务的会计标准已经与国际会计标准接轨。随着金融改革的深化和中国资本市场的迅速发展,建立有效的信息披露制度,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增强会计信息的透明度,为各有关方提供准确的会计信息,成为上市银行会计标准建设的重要内容;同时,这也对上市银行防范金融风险具有重要意义。经过多年的努力,就上市银行现有业务的会计标准本身而言,已经实现了与国际标准的接轨。具体表现在:

第一,注重资产质量。根据我国有关上市银行的会计标准,上市银行必须采用贷款“五级”分类法,并在期末披露“贷款的''''五级‘分类情况,各级贷款呆帐准备金的计提比例”;必须定期或者至少于每年年度终了,对各项资产进行全面检查,并根据谨慎性原则的要求,合理地预计各项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对可能发生的各项资产损失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必须将虚拟资产排除在资产负债表之外,对不能使银行受益的待摊费用,“应当将其摊余价值一次全部转入当期成本、费用,不得再留待以后期间摊销”,银行分支机构在筹建期间发生的开办费在开始经营的当月一次计入开始经营当月的损益;对于待处理财产损溢科目,不论是否经有关部门批准,均应冲减净资产并在年末计入当期损益。

第二,全面体现了谨慎性会计原则。一是收入确认谨慎,按“双90天”确认利息收入。即“发放的贷款到期(含展期,下同)90天及以上尚未收回的,其应计利息停止计入当期利息收入,纳入表外核算;已计提的利息收入,在贷款到期90天后仍未收回的,或在应收利息逾期90天后仍未收到的,冲减原已计入损益的利息收入,转作表外核算。表外核算的应计利息,在实际收到时确认为收款期的利息收入。”二是上市银行必须根据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规定,对不实资产及时、足额计提呆坏账准备、短期投资跌价准备、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在建工程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等资产减值准备,以提供更加客观可靠的会计信息。

第三,实行国际通行的会计与税收相分离的做法。根据会计制度计算的财务成果是会计利润(利润总额),按税收制度计算调整后的利润是计税利润或应纳税所得额。在我国,上市银行要使会计制度得以很好地贯彻,并与国际会计惯例协调,必须遵循会计和税收相互分离的原则。在实际工作中,会计制度如有与税收制度不一致或不协调的,应按会计制度进行核算,纳税时再作调整。比如,上市银行提取的各项准备的规定,提取比例由银行根据自身资产状况自行确定,这就必然会出现会计制度规定与国家税收规定不一致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银行应当按照会计制度的规定进行核算,在计算应缴纳所得税时进行纳税调整。如果不实行会计与税收相分离,会计的“稳健”等若干会计原则将无法贯彻。

第四,对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规定明确。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长期以来形成了一套传统的财务会计管理模式,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均由国家财务制度规定,会计制度只是按照财务制度规定进行相关账务处理。虽然1993年进行了金融企业会计制度改革,但是,当时的行业会计制度并没有完全解决会计的确认、计量问题,仍然只规定了会计记录和报告,这种会计制度本质上是规范簿记的内容。市场经济发展至今,上市银行必须“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重大问题由股东大会、董事会决定,会计的角色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客观上要求恢复会计的本来面目,即对会计要素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全过程作出规定。因此,财政部2001年4月17日在答复大华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关于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审计中有关问题的函》中明确指出:“公开发行证券的商业银行有关财务会计处理问题,应按上述会计制度有关规定执行(”上述会计制度有关规定“系指上市银行的存贷款业务,执行《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和财政部财会[2000]20号文的规定;其他业务暂时执行《企业会计制度》,作者加注),不应再执行金融企业财务制度。”此次《企业会计制度》改革,借鉴了国际惯例中的财务会计概念,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2中国上市银行的审计。审计目标决定了审计行为的实施。从目前情况看,上市银行的审计分为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内部审计一般由专设的稽核部门实施;外部审计包括监管当局的审计和注册会计师的审计。

监管当局的审计,是指中央银行、证监会、国家审计机关、财税部门等监管当局为履行监管职能,通过现场检查与非现场检查方式,对上市银行经营管理与业务活动的合规合法性及任期经济绩效进行监督检查。

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是上市银行股东大会根据国家监管部门的要求,聘请注册会计师对上市银行的财务报告发表审计意见所进行的独立审计。如前所述,中国上市银行的财务报告审计,需要接受境内外会计师事务所的“双重审计”。境内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标准是《中国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准则》,境外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标准是《国际审计准则》。

3中国上市银行境内外审计差异分析。从已公布的2000年度审计报告来看,三家上市银行境内外审计差异较大,呈现出两个特征:一是差异的存在是全方位的,涉及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各个方面;二是差异表现为同向,不存在同类项目间相互中和或抵消的可能。具体情况见下表。

从理性上分析,会计信息的境内外差异无非是两个方面:一是会计标准本身的差异;二是运用会计标准时所产生的运行差异。由于中国上市银行的会计标准已经与国际会计标准接轨,所以,上市银行境内外审计差异主要表现为会计标准的运行差异,即会计职业判断的差异。可以说,会计标准与国际会计标准越接轨,会计审计职业判断越重要。因此,银行会计实务者和注册会计师都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职业判断水平。

三、中国商业银行会计的改革目标和发展趋势

1中国商业银行会计的改革目标

根据财政部会计司负责人刘玉廷博士的研究,中国金融会计改革的目标有三:一是通过金融企业会计改革,完善稳健的会计制度,为金融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和综合改革奠定基础。具体到商业银行,就是要推进和适应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清晰产权、分明权责、科学管理,建立法人治理结构,进行股份制改造。二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增强会计披露的透明度,防范金融风险。三是适应WTO的要求,实现银行会计标准的国际化,便于国外投资者更好地了解我国商业银行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和发展潜力,方便我国银行业在国际资本市场筹集资金。

2000年度上市银行境内外审计差异分析比较表单位:亿元

注:1上述三家上市银行的具体数据分别来源于各自的2000年年度审计报告;2绝对差异=境外审计数—境内审计数,相对差异=绝对差异/境内审计数

2我国商业银行会计的发展趋势

趋势一:会计标准国际化与银行业内部会计标准的统一

如前所述,中国商业银行所执行的会计标准是不一致的。这种不一致对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维护公平公正的金融竞争环境是不利的。因此,通过将国际通行的会计标准全面引入我国商业银行,银行业内部统一会计标准,摒弃现在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上市银行、非上市股份制商业银行之间会计标准的差异性,应是我国商业银行会计发展的基本趋势。

在会计标准国际化建设方面,应重点抓好以下方面:(1)注重资产质量。严格按照资产的定义,合理确认和计量商业银行的各类资产价值,确保资产价值真实可靠,提高资产质量。特别是商业银行应当根据贷款对象的财务和经营管理情况,以及贷款的逾期期限等因素,分析其风险程度和回收的可能性,借鉴国际通行的做法和巴塞尔协议的规定,及时、足额计提贷款呆账准备,科学计算资本充足率。(2)借鉴国际会计惯例,对发生或有损失可能性较大的或有事项,在表内确认和计量或有损失和预计负债;并充分披露各种担保业务、未决诉讼、贷款承诺、银行承兑汇票以及各种衍生金融工具等或有事项。(3)按照商业银行股份制要求和巴塞尔协议的规定,科学核算所有者权益,为商业银行研究资本充足程度、筹集与充实资本提供有效的会计信息。(4)按国际会计惯例和谨慎的会计原则,确认利息收入政策。即发放的贷款到期(含展期,下同)90天及以上尚未收回的,其应计利息停止计入当期利息收入,纳入表外核算;已计提的利息收入,在贷款到期90天后仍未收回的,或在应收利息逾期90天后仍未收到的,冲减原已计入损益的利息收入,转作表外核算。表外核算的应计利息,在实际收到时确认为收款期的利息收入。(5)全面引入“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核算,而不应当仅仅按照它们的法律形式作为会计核算的依据。(6)对国内尚未发生过而国际银行比较规范成型的银行业务,全面引入国际会计标准和国际惯例,以规范中国商业银行今后相同业务的核算与管理。

趋势二:会计大集中

适应统一法人管理体制的会计大集中是未来中国商业银行会计发展的重要趋势。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会计信息的传输与交换连接方式、速度等方面发生了质的变化。中国商业银行统一法人管理体制要求会计核算与会计监督、会计报表生成与会计档案管理能够同步在系统内的总、分支机构中得到迅速反映和管理,手工核算与纸介质记录将逐步为电子工具和电子信息取代,银行与银行、银行与客户之间的交易及其资金清算信息能通过电子信息方式即刻完成;银行不同分支机构之间的会计和支付信息通过网络传输,同一银行的不同分支机构被联为一体,建立在电子信息技术基础上的会计信息管理系统将成为银行最为重要的不可或缺的业务管理系统。这一会计信息系统能为银行投资者、债权人、管理部门和监管当局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因此,中国商业银行统一法人体制会计模式发展的必然结果就是要集中会计核算、集中事后监督、集中编制会计报表、集中会计档案保管,并按照“物理上集中摆放、逻辑上分期控制、资金上集中清算”的方式统一资金清算。

趋势三:管理会计的应用

长期以来,中国商业银行重信贷指标、轻内部管理、重数量增长、轻质量增长,信息系统基础落后,成本资料和分析手段欠缺,成本费用观念淡漠,忽视成本、效益的恰当配比。在面向市场、走向市场的背景下,全面引进和运用旨在解析过去、控制现在和规划未来的管理会计成为未来中国商业银行会计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具体包括:(1)通过计算机技术等信息科学技术,实现业务流程再造;(2)推行责任会计制度,完善“一级法人、分级管理”体制下的激励约束机制;(2)严格实行全面预算和预算控制,进一步完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制度;(3)建立存贷款品种成本效益分析系统和费用管理系统,强化利率等产品定价机制;(4)严格项目投资评价,施行系统化管理制度。

趋势四:会计核算和管理手段现代化

未来中国商业银行会计核算和管理手段的现代化,主要表现在:一是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如数据库技术在会计信息的采集、处理、储存和会计内控的运用,网络技术在支付结算、网络银行、手机银行中的运用,计算机通讯技术在会计信息的传输、电话银行的运用,计算机控制技术在ATM、自助银行、手机银行的运用,多媒体技术在电子回单箱、各种自银行业务的运用。二是人工智能技术在会计内控中的全面运用。三是业务摘要显示、打印“汉字化”。四是缩微胶片、光盘缩微等缩微技术在会计档案中的运用。五是会计档案电子介质化趋势,随着新技术的广泛应用,CD盘、MO盘、磁带和磁盘等无纸化介质将成为主要的有效的会计档案。

四、中国商业银行审计的发展趋势

1商业银行审计标准国际化。随着中国加入WTO,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要加快改制和转变经营机制步伐,按国际通行的规范公司制即现代企业制度运作。因此,中国商业银行审计未来发展的主题趋势就是审计标准的国际化。

2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工作呈现出大稽核的趋势。在组织管理架构上,实行垂直领导的内部稽核体制,对总行统一法人负责,审计机构与人员独立;在审计内容上,将会计信息审计与整个经营管理活动紧密联系,合规合法性与提高盈利能力和防范风险结合起来;在审计方式上,将事后的审计监督向事前和事中审计转变,并运用电子信息技术加大非现场稽核比重,使风险控制重心前移。总之,通过加大稽核力度,创新稽核手段,树立稽核权威,建立起由业务常规稽核及后续稽核、调岗离任稽核、专项稽核、内部控制制度稽核、非现场稽核和电脑稽核等组成的大稽核体系。

3监管审计社会化、专业化。中央银行、证监会、财税部门、国家审计机关等监管当局对商业银行的监管审计,将由现时的直接检查,逐步转向委托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进行监管专门审计,使监管审计呈现出社会化、专业化趋势。受委托的会计师事务所有义务直接向监管当局报告任何有损银行正常运营、违反法规和不利于银行稳健运行的事项。此外,监管当局可随时要求审计师对银行的特别业务或领域进行专题调查,并向监管机构报告。审计师、银行和监管当局定期举行各种会议,讨论审计师在审计过程中所发现的任何问题。

商业会计范文第2篇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商业体制改革步子迈得比较大,取得了很大进展。多种经济形式、多种经营方式,多种流通渠道和商品经营环节少的商品流通格局已经初步形成。各种形式的经济联合体也有一定的发展。,一对企业内部管理体制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在大中型企业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小型企业试行“改、转、租”。据有关部门统计到一九八七年底,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的面已达百分之六十以上。并取得了明显时效果。特别是在深入贯彻企业法和《全民所有制土业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暂行条例》(明确规定商业企业参照执行)以后,必将进“步促进商业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转变企业经营机制,增强企业活力,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责、权、利相结合的经济实体,以充分调动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搞活商品流通,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此,深化商业体制改革,完善承包经营责任制,一必须建立经理负责制和任期目标责任制,‘以适应市场变化形势,把握有利时机,保证在激烈竞争中立子不败之地。在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条件下,经济责任关系贯穿于社会再生产各个环节,涉及多种所有制形式,多种经营方式,要实现企业承包经营指标,必须保证财产的安全完整,增加企业后劲,及时掌握正确的信息资料,使企业各部门工作协调有效地运转,达到理想的经济效益,必须不断增强企业活力、动力和自我约束力,强化各种管理和监督手段、一这样就对商业会计土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反映经济情况,提供经济信息

要使企业经理和各级管理人员心中有数,及时作出正确经营决策,必须及时掌握市场信息、经营信息、生产信‘息,一资金信息等资料。记录和反映经济业务活动是会计一项传统的职能,过去记帐、算帐、报帐提供的报告资料,虽然也反映企业经营情况和财务状况,主要是按上级主管部门统一会计制度规定报制报送的。在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条件下,应充分运用市场机制,按价值规律组织商品流通,会计不仅要定期通过会计报表提供信息资料,平时还要通过其他手段向企业管理和各级管理人员提供信息资料,使他似感到算而有用,能够及时解决存在问题,把握有利时机,搞活商品流通、

(二)控制经济过程,保证正常运转少

我国商业会计过去主要通过核算反映经济业务活动,定期通过会计报表反映经营情况和财务状况。对于系统、全面地控制经营过程,保证商品购、销、调、存业务活动,按照经营规律正常运转,则重视不够,‘这种情况既和过去把商业会计视为记帐、算帐、报帐的工具有一定关系,也和供给制的经营方式密切相关。在有计划商品经济条件下,企业作为一个坤幸的商品经营者,要实现其理想的经营目标,达到理想的经济效益,必须使商品从进到销各个环节,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协调有效的运转。所以。要求会计按照全面经济核算的要求,有效地控制商品购、销,调、存各个环节的全过程,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促使它们协调有效的运转,_全面实现经茸目标、达姐捍的经济效攀。

(三)监督经济活动,保护财产的安全

商业企业的财产物资是从事商品经营的物质基础。要使企业有所发展,不仅要保护已有财产的安全,还要使它们不断增殖,以增强企业的后劲。因此,商业会计必须对商品购销业务和财务收支活动发挥监督作用。以达到财产物资和资金使•用、.的合理性、合法性、安全性和有效性。财会部门应对企业财产的安全完整负责,积极监督经济活动,保护企业财产的安全完整,目前,有些商业、供销介业财产不实、管理不善,漏洞很多。甚至出现企业是先进单位,财会是先进集体,实际上却是扮个亏损严重,.业不抵债的单位;_另外衬由于贪污盗窃,-投机倒把、经济诈骗、行贿受贿等违法犯罪活动,使企业财产蒙受严重的损失,这些都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四)考核经济效果,‘为奖惩提供数据

核算企业经营成果,反映财务状况是会计一项传统的任务。但是,_过去多是以企业为单位进行综合考核经济效果和财务成果的、在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多件下,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以后,要求企业在执行方针政策,遵守国家计划的前提下,….以最少的劳动占用和劳动耗费,.组织好商品流通,为社会提供质量高,品种乳物美价廉的商品,或优质的服务。在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经理任期目标责译制,分级承包责任制收条件下,要求会计不仅要从整个企业,经营商品的类别或品种考核经济效益,还要求按照科室,柜组,.以至个人考核经济效果、为评价经济责任,检查承包经营合同,实行奖惩提供数据。’在现代商业企业,会计不重视效益,就不是一个好会计。

(五)‘预测经济前景,参与管理决策

商业会计是商业经济管理的,种熏要系统,通过俘算与监督发挥其职能作用。不仅票反映过去,以利评价经济责任,总结经验教训,还要控制现在,及时揭露商业购销和储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还要预测经济前景,明确或调整经营方向,提出正确的经营措施。因此,要求加强会计分析,一进行基本利分衍,揭示有利因素或不利因素,扬长避短,争取最佳效益。如前两年有些商店因错误估计市场形势,育目大批购进电子计算器、某些家用电器,或西服,造成大量积压,给企业带来很大损失,而有些商店却通过分析,摸清市场变化规律,保持冷静头脑,适当控制进货,就没有出现上述情况。

(六)参与管理决策,促进改善经营管理

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和经理负责制以后,经理对实现企业经营目标,负有重要责任。但是,它要及时了解企业经营管理情况,以及财务状况,必须依靠会计人员及时提供信息资料‘由于财会部门经营看钱财和帐目,一切经营收支都要通过财会部门办理结算,所以,能够系统全面地掌握各种信息资料,经过加工整理之后,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或建议,参与管理决策,主动当好企业领导和各部门负责人的参谋,促进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工商企业,经理都把会计当作参谋助手,会计人员在企业中居于重要地位,这是商.晶经济发达的必然结果。在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条件下,商业会计人员也要主动充当经理的参谋助手,为促进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服务。

二、深化商业会计改革的几项重要内容

最近几年为了适应商业体9.l改革发展的需要,对商业会计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在总结建国三十多年来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制定颁发了会计制度,根据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出现的新问题,作出了许多新规定。对推动商业会计工作发展,促进商品流通,提高经济效益,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也还存在一些向题,需要进一步深化商业会计改革来解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按照‘“三论”的要求,建立会计管理系统

会计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现代化企业管理系统中一个重要的分支。它是由会计理论、.会计组织、会计人员、会计规范、‘会计任务、会计方法、会计手段、会计对象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它是企业管理多种形式中的一种形式。在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条件下,商业企业作为一个独立的商品经营者,为了实现其经营目标,‘在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必须具有活力、动力和自我约束力。建立窦整的内部控制系统,所谓内部控制系统,就是企业在执行国家方针政策的前提下,.保证其经营目标的实现,保证财产的安全完整和增殖,保证信息资料的正确乡保证各项工作协调有效的运转,而建立的自我调控系统。在这个调控系统中,包括各种分支系统。在西方审计学中,把它分为内部管理控制和内部会计控制两大类。笔者认为,若从建立内部控制的目的,.及各项控制的方式来说,.应当包括责任控制,程序控制、财产控制、会计控制、内部牵制以及内部审计。会计控制既是一种独立的控制,又和其他各种控制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共同形成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有机整体。商业会计的职能总括地讲就是核算与监督。具体地讲就是反映经济情况,监督经济活动、控制经济过程,考核经济效果,预测经济前景,参与管理决策,、它与财务、物价、劳动等各种管理控制系统有重要区别。会计基础工作是通过核算取得信息资料,在取得会计信息资料过程中发挥控制作用。基于上述情况,把商业会计看作是一种信息和控制系统比较符合实际情况。深化商业会计改革,就是根据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要求,把它看成是企业内部控制系统中一个分支系统,来建立完整的会计管理体系。为解决好它与其他各种管理体系的分工与合作关系,考虑内部牵制和内部审计对会计工作的要求,应.突破现有商业会计制度的内容,从理论上,制度上和工作上都有一个大发展。

(二)建立全方位的信息系统,适应现代化管理的需要

传统的商业会计信息系统,主要通过日常核算,定期为企业领导和上级主管部门及有关单位提供会计报告资料。所以,在现行商业企业、供销社企业会计部门中,对会计科目、会计报表、会计帐簿、会计凭证作了一具体规定。z而其中大量工作是为上级服务的。长期实践证明,这些规定中绝大部分是正确和必要的。一但是,•在大力发展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条件下,市场情况瞬息万变,经营风险因素不断增多。企业内部管理,需要会计及时提供各种信息,定期报表远远不能满足需要。这就有必要建立企业内部会计信息系统,根据业务经营和管理的需要结合企业业务性质和特点,制定报表的具体内容,•不仅要包括业务经营情况、财产管理情况、资金占用情况、责任履行情况。当然内部报表应力求简化,每次报告的内容也可有所不同,应当灵活多样,以满足企业经理和‘各级管理人员的需要,在发展商品经济中,发挥积极作用。为了保证各项信息资料的及时性和有效性,‘应当迅速把会计电算化系统建立起来,以满足全方位的需要。在这方面最近几年进展比较缓慢,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加速进行。

(三)建立经济责任会计系统,适应承包经营责任制的要求

目前承包经营责任制已经成为大中型商业企业经营管理制度一种主要形式。承包经营多是以投标、招标形式,选聘企业领导人,根据各方面核定的承包经营指标,签定承包经营合同,’一经法律公证,具有法律效力。经理承包以后,为了保证承包经营指标的实现,又实行任期目标责任制,并在企业内部实行逐级承包,把企业承包经营指标,逐级分解落实到利一室、柜组,以至个人。因此,按照企业承包经营指标及内部分层经营指标组织核算,建立经济责任会计系统,是深化商业改革,_完善承包经营责任制的客观需要。几这就要求由过去按商品流转计划、财务计划主要指标,核算企业经营成果和财务成果,按商品大类和主要商品核算经营损益,发展为按照各部门、单位、以至个人承担的经济责任,建立核算的指标体系,商品经济搞活化了,经济责任制深化了,会计核算工作也应越作越细。、我们强调建立责任会计系统,不是把上述核算内容取消,而是应当把两者有效地结合起来。在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以后,有些企业在总结过去科组核算、柜组核算的基础上,按照经济责任制的要求,按科室柜组核算商品购进、.商品销售、商品库存、经营品种、‘费用、利润、损失差错率等指标,既要反映发生额、占用额及其经济效益和效率。对提供评价和考核经济责任数据,为实行奖惩制度提供了科学的数据。因此,建立责任会计系统也是深化商业会计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由子多渠道进货价格变动较多,采用加权平均法计算商品进价成本工作量较大,商品帐务处理电算化已成当务之急。

(四)建立会计控制系统,发挥会计监督作用

会计控制系统作为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一个分支,也应以前述内部控制系统的四项目的为目标‘会计控制包括对企业违反财月经法规的纠正与调节,也包括促进企业各项经营活动,‘按照宏观经济规律,协调有效地运转,保护财产的安全。过去在会计制度中只对会计科目、报表、帐簿、会计凭证、会计工作规则作出尸些具体规定犷对各项业务上规定会计处理办法,基本上是分录举例。今后在建立企业会计制度时,应当结合企业经营业务性,质和特点,以及规模的大小,按照经济责任制和内部牵制制度的要求,对商品购进、商品销售、商品储存、费用开支、款项结算,现金出纳以及实有财产的收付建立各种核算手续制度,由会计人员严格执行各种控制要求,充分发挥会计监督作用,达到保护财产安全,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五)实行总会计师制度,健全企业会计控制系统

总会计师是我国建立时间较久的一项会计制度,在会计法中也有具体规定。在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许多已经建立了总会计肺制度。总会计师的主要职责是:‘领导财务会计工作妥组织经济核算,实施经济责任制;参与拟定经营决策,负责组织编制财务计划、协调各项经济计划、业务计划,•经营和投资方案的经济效益;审大的开支项目;贯彻执行国育的财经政策屯法令、制度、纪律。对于企业因违反财经纪律,经营决策失误,财务会计工作混乱,:致使国家遭受经济损失时,总会计师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总会计师是大中型企业的经济负责人,,相当子商业企业的副经理,一些试行总会计师制度的商业企业,都加强了会计工作,收到了一定效果衬如将这项制度推行,对加强会计工作,~提高会计工作质量,发挥监督作用。另外,现行的会计法规有些是在深化改革以前制定的,与企业法的规定和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的要求很不适应,需要进行适当修改和补充,,根据新情况还须要拟定一些新的制度办法,建立包括国家统一会计制度、部门一(行亚)会计制度以及企业会计制度在内多层次的会计制度体系。研究提出若干社会主义会计原则也是深化会计改革的重要课题。.此外,最近两年,在商业企亚试行的量本利分析,商品库存分类管理,试行会计工作电算化也是深化商业会计改革的重要内容,也都收到了一定的效果,取得了一些经验,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会计体系,作出的贡献。

三、深化商业会计改革,一应当解决的几个问题

(一)深化商业会计改革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商业会计是由商业会计理论、会计组织、会计人员、会计工作规范、会计工作人员、会计工作方法、会计技术手段、会计土作任务和会计对象各种因素有机结合形成的经济管理系统。建立社会主义商业会计体系必须进行综合改革,才能保证商业会计体系的协调性和会计行为的有效性。目前商业会计理论研究落后于商业会计工作实践,这也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当前,,重视商业会计制度改革多,’而对其中有些方面重视不足口只有充分认识深化商业会计改革任务的艰巨性,授入一定的力量,才能保证它的胜利实现。

(二)企业领导的重视是搞好商业会计改革的一个重要条件

商业会计是商业管理系统的一个重点组成部分。.在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和经理负责制的企业里,商业会计系统是受经理行政指挥系统的指导和制约,并为之服务的。从会计组织建立、会计人员的聘任,会计手段的更新,_会计规范的建立等等因素,都要由经理点头的。所以,只有经理具有市场观念,价值观念、‘’效益观念、信息观念、财产增殖观念,监督控制观念,以及法制观念,一句话要有现代化管理常识才能重视会计工作,并使它在商业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只有精明的经理才能选聘优秀的会计负责人和会计人员,才能重视会计方法和会计手段的现代化,才能依靠会计人员帮助其提高经济效益,坚持社会主义经营方向。而我们却有一些企业电算化搞不成,会计人员知识更新学习得不到支持,会计监督受到抵制或压制,不能行使其应有的职权,不就是由于经理不重视会计工作吗?要建立现代化会计系统必须先使经理知识更新。

(三)商业会计改革,应当与其他管理监督系统配套进行

根据系统诊和控制论原理,一不仅会计系统改革需要配套进行,否则不能协调有效地运转。同时,在各种调整系统之间也是相_辅相成和相互制约的,如要进行投资风险的核算、内部银行的核算,商品库存和资金的管理的核算等必须进行企业财务改革,要搞好内部控制也需要相应建立内部牵制制度、内部审计制度、强化责任制度、_严格奖惩制度。由此可见深化商业会计改革不能孤立进行,:应当进行综合治理。

商业会计范文第3篇

(一)有助于提升银行的成本核算,提高经营效益

当前我国金融体制正处于改革的重要时期,发挥管理会计在商业银行的重大作用,应用各种管理会计办法,做好银行的成本核算工作,提高银行的经营效益。

(二)提高商业银行绩效考评科学性

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我国商业银行则一定要寻求一套完善的业绩考核系统,在考核银行系统的经营业绩时要兼顾关键的财务与非财务因素,同时应用严格的奖惩机制。做到以上这些,才能发挥银行不同部门和全体工作人员的工作主动性,保证我国商业银行的健康发展。而管理会计系统中当前应用绩效考核机制较为完善和客观,因此需要进一步发挥管理会计的重大作用,有利于商业银行进行业绩考核工作。

(三)提高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水平

依据国外发达国家商业银行发展经验可以得到,管理会计体系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有利于管理层做出与自身发展核心业务相符的正确决策,提高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我国商业银行应用管理会计,不但可以有效控制银行日常管理中不同环节的业务绩效状况,而且可以依据银行的总发展目标不断调整自身发展;商业银行可以据此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有利于我国商业银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有利于银行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经营目标。

二、管理会计在商业银行中的应用策略

(一)实施责任会计制度,加强内部控制

管理会计的主要责任就是提供各种有效信息给企业管理人员。对于我国商业银行来说,可以推行责任会计制度,依据不同职能部门的职责,能够把商业银行的管理部门分为各种形式的责任中心。应用这种做法,不但可以有利实现银行内部控制目标,而且便于考核不同责任中心的经营效益,有利于调动银行工作人员积极主动工作,有利于银行系统内部形成有序竞争。

(二)实行全面成本管理,健全商业银行成本管理机制

成本核算管理在管理会计应用中具有重要地位,属于管理会计应用的重点内容。因此,进行全面成本管理是管理会计在商业银行中发挥重要作用的表现。在进行全面成本管理过程中,不但要求科学管理企业成本,而且要求全体工作人员都应在成本管理中发挥作用,才有利于实现经营管理层与基层部门的最低成本目标,才能保证银行的稳定运行。在成本核算管理过程中,全部产品和业务并不能应用一种相同的成本管理方法,应该根据不同金融产品的不同特点,科学确定不同的成本管理办法,才能使商业银行成本管理机制不断得以完善。

(三)应用量本利分析法

商业银行在管理会计中应用的一种最基本的方法就是量本利分析法,依据盈亏平衡点可以准确确定银行盈利情况。应用量本利分析法,可以在分析银行业务量、成本和利润关系、内在规律的基础上建立数学模型,从而确定盈亏平衡点的银行内部管理做法。商业银行贷款业务在进行预测自身的贷款、资金和利润、成本时全面应用量本利分析法,可以明确相关因素的变动情况,对实现盈亏平衡点的影响各个因素变动对盈亏平衡点的影响情况不同周定成本与盈亏平衡点成正向变动,如果固定成本越高,则营业部门需要达到的盈亏平衡点的存款量也会越高;也就是单位变动成本和盈亏平衡点的变化是正向的。综合收益率和盈亏平衡点的变动是反向的,如果拥有越高的综合收益率,那么营业部门要求达到盈亏平衡点的存款量就会越低。量本利分析法有利于商业银行做出科学决策,是一种应用较为广泛的做法,有利于银行正确处理资金存量和成本费用以及利润之间的关系,在设置储蓄网点、开发新产品、做出经营规划、进行决策和成本控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四)实施战略管理会计

战略管理会计依据传统管理会计,是将管理会计和战略管理结合在一起,是有效改革传统管理会计的一种做法。以长期性规划为重点,要求做好事前预测分析,依据长远目标和全局利益重视研究企业外部环境,以及竞争对手的状况,主要为了给银行确定长期可持续发展的竞争优势,有利于银行实现长远战略发展目标。战略管理会计将市场开发、新产品开发、新产品定位作为工作重点,利用分析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在考虑自身拥有的资源和能力的基础上,结合分析客户群体和竞争对手,从而将更加有效的信息提供给企业,确定不同压力。商业银行要求提高客户服务水平,对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所以要求打造新的金融产品和服务项目,以达到不同客户群体的需要。在研究价值链的前提下,确定不同客户群体的种类,明确战略定位,应用成本最小化办法。商业银行的客户包括上游客户和下游客户,每一个客户都是银行的价值链环节,准确确定价值链不同客户群体对银行现实损益和预期损益的情况,利用分析价值链,通过上下游价值链降低成本进一步加大存款范围,从而可以得到更多的上游客户存款,为其提供个性化服务,可以得到更多下游客户的贷款,战略成本管理依据战略角度进行分析成本的不同环节,从而确定成本降低的做法,利用事前预测、分析、控制职能有利于商业银行经营决策者做出正确决策,有利于实现企业的稳定发展,达到利益最大化目标,提高银行的核心竞争力。

(五)加快管理会计基础信息建设

管理会计要求具有充足的数据信息,但当前很多商业银行信息基础不能满足要求,很多传统会计信息系统,所拥有的会计信息只与财务会计信息有关,而没有重视管理会计的信息;再有,银行不同信息存在于不同的系统和不同的部门当中,因此业务信息不集中,口径不相同,不利于实现信息共享和集中管理。商业银行要致力于提高基础数据质量、推进管理会计应用,大力发展建设财务管理基础能力,使管理会计发展有效进行。

(六)不断提高管理会计人员素质

为了发挥管理会计的最大作用,商业银行的领导部门应该重视管理会计工作,重视提高管理会计人员素质。实行管理会计是一项长期任务,与商业银行建设成本管理系统、业务流程再造、调整管理模式、改革组织架构等多种过程有关,要求商业银行各级管理部门及时转变工作理念,同时要求商业银行各个职能部门积极参与。重视提高管理会计人员专业素养。由于管理会计工作难度较大,所以要求具备高素质的工作人员。只有重视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管理会计在商业银行中才能发挥重要作用。基层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要重视建设高质量的管理会计人才队伍,建立完善的人才培训体系,进行严格的管理会计人员培训。选择培训方式时,可以利用院校进修、以岗代训、岗位交流等做法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

三、结语

商业会计范文第4篇

(一)利率风险

与西方成熟的利率市场相比,我国利率市场还处于初始建立阶段。2006年我国中央银行开始推动建立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即Shibor)基准体系,根据信用等级较高的银行自主报出的人民币同业拆出利率计算出算术平均利率。Shibor基准利率体系的建立,使我国利率市场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在利率市场化程度逐步深化的环境下,商业银行面临的利率风险也逐渐增强。如何管理好自身资产和负债利率风险,使风险与收益相匹配,是关系商业银行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汇率风险

商业银行面临的汇率风险与我国的汇率政策是紧密相关的。目前的汇率机制下,汇率波动性增强。作为国家指定的外汇经营机构,商业银行持有的外汇头寸必然面临较高的汇率风险。在汇率风险增加的情况下,其利用套期工具管理风险的动机也必然越来越强。

(三)信用风险

金融资产信用风险,是指商业银行业务活动中,由于交易对手违约或信用状况发生不利变化而带来的潜在风险。在金融产品品种纷繁复杂的环境下,某种金融产品一旦出现信用风险,很有可能出现骨牌效应,不仅会影响一家商业银行,更可能对整个金融体系带来严重冲击。这种情况下,商业银行运用各类衍生工具对金融产品信用风险进行管理的动机也越来越强。民生银行、兴业银行与中信银行在其年报中披露已开展了信用衍生金融工具交易,如信用违约掉期(CDS)交易等。

(四)境外经营净投资风险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不断发展,更多的国内企业走出国门,在境外大力拓展市场。为了给境外中资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积极参与全球金融市场交易,在全球金融市场中占领一席之地,国内商业银行今后将加大境外业务开展力度。目前国内上市商业银行大都在国外开办了分支机构。为保障境外经营净投资收益,避免由于汇率波动导致境外经营净投资受损,商业银行需采用各种手段对作为境外经营资本金的外汇投资头寸进行风险管理,产生了境外经营净投资套期的强烈需要。

从上述分析可看出,随着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商业银行面临的外部风险不断增强。为管理各类风险,将风险报酬水平控制在管理层确定的范围内,商业银行采用了多种有效的风险控制手段,包括额度控制、信用等级评估控制以及风险套期等。其中,套期作为一种有效的风险对冲手段,正越来越多地被商业银行所采用。

二、商业银行套期会计需求研究

会计,作为反映和监督经济主体活动的一项管理工作,必须真实、准确、及时地为企业决策者和利益相关者提供经济信息。商业银行在使用了套期工具对风险进行管理的情况下,自然会产生应用套期会计真实反映这种管理行为的需求。商业银行选择运用套期会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为经营管理决策提供真实经济信息的需求

在商业银行进行公允价值套期的情况下,是否采用套期会计虽然不会影响最终的净利润数额,但会对当期损益表结构产生影响;在进行现金流量套期和境外经营净投资套期时,是否采用套期会计,将会对商业银行最终的净利润数额产生影响。管理当局通常会根据这些财务数据作出经营管理决策,例如会根据当期净利润数额确定股利分配政策等。为了向管理层提供真实的经济信息,商业银行应使用套期会计,真实反映套期保值交易。

(二)监管部门规范金融市场主体行为的需要

为控制风险程度,防范金融市场风险集中暴露,监管部门往往对市场主体的经营行为提出严格的信息报送要求,近年来随着金融市场上各种金融创新的不断涌现,衍生金融工具风险已经成为各国政府关注的重点。从政府职能管理的角度看,将以风险防范为目的的套期保值行为以会计形式体现并辅之以要求的补充信息,有利于监管部门加强对市场主体的监督管理。

(三)投资人(股东)、债权人、社会公众等利益相关者的需求

企业的投资人、债权人及其他利益相关者了解企业的途径主要是其披露的包括财务报告在内的各种公开信息,财务信息披露的真实、准确、完整是保证投资者、债权人等了解企业真实情况的关键环节。以往的套期保值行为往往通过报表附注的形式出现,并不在企业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等主要报表中反映,从而不能将企业在报告期内的风险承受水平与当期损益建立直接的量化对照关系,不利于报表阅读者对企业所面临的风险水平作出合理的判断。而借助套期会计方法,将企业使用套期工具规避风险的行为反映在会计报表内,能够更加直观地反映企业经营利润中风险承担的能力,对于投资者理性判断投资行为十分必要。

(四)真实反映部门业绩的需求

随着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架构不断完善,套期保值业务指令发出部门与业务实际操作部门往往不统一。交易的实际操作一般由业务部门完成,但被套期项目风险的管理通常由其他资产对应的管理部门负责。如果不采用套期会计,衍生工具交易的损益属于交易操作部门的业绩,而对应被套期项目公允价值波动的损益则归属于对口管理部门,不能真实反映风险管理部门的真实业绩和管理决策。为了真实反映本部门的管理业绩,商业银行内部会产生套期会计使用的需求。

三、商业银行套期会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如前所述,从理论上分析,我国商业银行应具有较强的开展套期保值业务的动机及使用套期会计的需求。实践中,商业银行套期业务的开展及套期会计使用的现状又是怎样的呢?为了解这些情况,本文以A股上市商业银行及港股上市境外商业银行为样本,对其2006年年报中披露的套期保值业务相关信息进行了比较研究。

(一)A股上市商业银行套期保值业务及会计处理信息披露经验统计研究

截至2007年11月30日,我国共有14家A股上市商业银行,其中北京银行于2007年9月19日上市,未获取2006年年报。其他13家上市商业银行中,有10家银行开展了套期保值业务,占全样本的77%,说明商业银行套期保值业务的开展程度较高,但其中仅有深发展、交通银行、工商银行和建设银行披露采用了套期会计,套期会计的使用程度不高。

年报分析结果显示,伴随着衍生金融工具的发展,我国商业银行套期保值业务已具有一定的规模,套期工具种类相对较为丰富,被套期风险主要是汇率风险、利率风险和信用风险,套期种类一般是公允价值套期。

在套期会计的使用方面,采用了套期会计的银行仅在财务报表附注—重要会计政策中指出使用了套期会计,对套期会计方法进行了文字性描述。但对被套期项目和套期工具均未做具体披露,套期用途的衍生金融工具与交易用途的衍生金融工具合并在一起披露了年末公允价值。

其中,浦发银行在其2001-2005年年报中披露使用了套期会计,而2006年年报并未披露任何套期会计使用的相关信息;工商银行在2006年年报附注中披露了套期工具的公允价值变化和被套期项目因被套期风险形成的净损益,以反映套期活动在期间内的有效性;建设银行在年报附注会计政策部分披露了套期会计的会计政策;交通银行在年报附注中披露“为特定外币汇兑风险进行套期而签订的交易合同所产生的汇兑差额按套期会计方法处理”,但也未单独披露套期工具的公允价值及被套期项目的具体情况。

(二)香港上市境外商业银行套期会计应用现状

截至2007年11月30日,共有9家在香港联交所上市的境外商业银行,其中除东亚银行与创兴银行未开展套期保值业务外,剩余7家在年报中披露开展了套期交易,且使用了套期会计对其进行核算,可见套期会计使用程度较高,只要开展了套期保值业务,都使用了套期会计对其进行核算。

在上述7家商业银行财务报表附注中,一般披露了以下套期会计相关信息:

1.主要会计政策。在主要会计政策部分,上述公司披露了公允价值套期会计方法、现金流量套期会计方法、境外经营净投资套期会计方法、套期有效性评估方法以及不满足套期会计使用条件的衍生工具会计处理方法。

2.按照衍生金融工具的类别,披露了本期及上期用作套期的衍生金融工具名义金额与公允价值。

3.按衍生金融工具类别与套期类别,披露衍生金融工具名义金额。

4.公允价值套期具体交易内容,套期工具、被套期项目公允价值变动情况;现金流量套期具体交易内容,用于现金流量套期的衍生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被套期项目现金流量等信息。

5.境外经营净投资套期的具体内容。

6.现金流量套期储备的金额。

7.对利率风险、汇率风险进行套期的风险管理策略。

(三)境内商业银行套期会计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与境外商业银行的比较

比较境内外商业银行套期会计应用情况,可得出如下结论:

1.境外商业银行套期会计应用程度较高

可获得年报信息的13家A股上市商业银行中,有10家披露开展了套期保值业务,但仅4家披露使用了套期会计;9家样本境外商业银行中,有7家披露开展了套期保值业务,并且全部采用了套期会计。可见,境外商业银行套期会计应用程度要高于境内商业银行。

2.境外商业银行套期会计信息披露更为充分、规范

同样是依照国际会计准则披露财务报表信息,境外商业银行披露的信息要比境内商业银行披露的信息更为充分、规范。除根据国际会计准则的要求披露了套期会计政策外,境外商业银行还披露了套期交易的内容,分别公允价值套期和现金流量套期披露了衍生金融工具的合约价值和公允价值,套期工具与被套期项目当期公允价值变动额,现金流量变动额,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套期工具公允价值变动额等。根据这些信息,财务报告使用者可以较为清楚地了解商业银行开展的套期保值业务、套期有效性等。

进一步分析,境内商业银行套期会计使用程度较境外商业银行低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境内商业银行虽然产生了使用套期会计的需求,但由于套期保值业务开展较晚,需求并不十分强烈。A股上市银行,大多是近年来通过股份制改造实现公开上市的。商业化改革后,银行的风险管理意识和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由于受汇率、利率等风险波动的冲击相对有限,对采用包括套期保值在内的各种风险管理手段对冲利率、汇率风险等动机仍处于不断提升的阶段,同境外商业银行相比存在一定差距,使用套期会计的需求还不十分强烈。

(2)业务部门对套期会计缺乏足够的了解与认识。业务部门在开展套期保值业务时,更多考虑的是如何进行风险管理,没有考虑未来的会计处理与信息披露。甚至有些业务部门的人员并不了解套期会计准则的各种规定,加之会计部门参与不够,虽然业务管理有套期保值的需要,或者已开展了风险对冲交易,但未在交易开始时对套期关系进行指定,对套期有效性进行评估,从而导致后续无法采用套期会计。

(3)套期有效性没有满足准则要求。会计准则对套期会计的使用设定了严格的条件,对套期工具与被套期项目之间的对冲效果有严格要求。在实际开展业务时,被套期项目与套期工具之间往往并无严格的一一对应关系,因此无法对套期有效性进行准确评估,即使有些套期保值业务能够进行有效性评估,实际得出的结果也可能不满足准则的要求。

(4)缺乏信息技术系统的有效支撑。使用套期会计,需要精确计算套期工具和被套期项目的公允价值,计算频率也较高,需要完备的信息技术系统支持。我国企业目前尚缺乏相关应用系统,虽然不少企业已经或正着手开展相关系统的建设,但仍需一个逐步适应和成熟的过程。

(5)对套期会计准则还缺乏具有实践指导价值的研究。与常规会计方法相比,套期会计在国内尚属新生事物,会计处理过于复杂,对广大会计人员来说相对陌生。理解、应用套期会计准则,对会计人员的执业水平有着较高要求。目前,国内理论界对套期会计的研究主要侧重于介绍或比较国内外相关准则,实务应用方面的研究较少,缺乏通俗易懂的、为众多会计人员理解运用的套期会计账务处理规范,也没有大量的成熟案例可供借鉴,从而制约了套期会计的广泛应用。

四、推动商业银行套期会计应用的建议

(一)强化会计与业务的联动管理,从源头解除套期会计应用的障碍

业务开展与会计管理缺乏联动性,业务部门对套期会计缺乏足够的了解与认识,是制约套期会计使用的一项重要原因。为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强化会计与业务的联动管理,让业务部门了解套期会计准则的基本要求,在业务开展之初,就按照准则的要求,设计交易结构,提供准则要求的各类材料,满足准则对套期关系指定的基本要求。

(二)提高风险管理水平,为套期会计的应用提供基础数据

套期活动是商业银行对自身风险进行管理的一种行为,为按照准则规定对这种行为进行会计核算,需对各类风险(包括汇率风险、利率风险、信用风险、价格风险等)进行准确计量,计算套期工具与被套期项目各自公允价值或变动情况,提供会计核算所需的基础数据。这就需要商业银行提高风险管理水平,细化对各类资产的风险计量,对套期工具和被套期项目的风险进行一一对应的评估与计量,确保有足够的数据对套期关系有效性进行评估,为套期会计核算提供准确的数据。

(三)加大信息技术系统的开发力度,为套期会计的应用提供完备的技术支持

套期会计的使用,需要完备的信息技术系统,提供套期工具与被套期项目价值相关信息,包括产品定价、模型验证等,这是我国企业目前所普遍缺乏的。虽然不少企业已经或正在着手开展相关应用系统的建设,但仍需一个逐步适应和成熟的过程。为保障套期会计的应用,必须加大信息系统开发的力度,确保套期会计在实务中被广泛正确地应用。

(四)理论与实务界加强合作,深化对套期会计准则的研究

我国套期会计准则虽然全面规范了套期保值业务的会计确认、计量和披露,但准则的条文是原则性的,缺乏通俗易懂、可具体指导实务操作的应用指南。同时商业银行的业务有着不同于一般行业的特殊之处,例如,由于业务发展的要求,商业银行大多在海外设立了许多分行,其对海外分行拨付的营运资金面临着汇率波动风险。为规避外汇风险,商业银行通常会做一笔外汇远期或掉期交易。此项套期业务中,被套期项目是商业银行拨付的营运资金。商业银行的拨付行为虽然实质上形成了境外经营净投资,但却并未以长期股权投资的形式确认。那么对其进行的套期保值行为是按照境外经营净投资套期来进行会计处理,还是按照公允价值套期进行会计处理,需要结合具体情况进一步研究。因此,为正确顺利地应用套期会计准则,理论与实务界有必要联合,根据商业银行的特点,针对不同业务类型,对套期会计准则进行深入研究。准则制定部门在这一过程中应给予一定的理论和政策支持。

(五)结合商业银行套期业务,设计套期会计核算模式

对套期会计准则缺乏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研究,缺乏可资借鉴的成熟案例是制约套期会计广泛应用的另一主要问题。为此,我们结合商业银行的具体实务,设计了套期会计的核算模式。此处受文章篇幅限制,仅以商业银行典型的已确认资产现金流量套期为例,说明应如何进行套期会计核算。

例如,某商业银行吸收了一笔浮动利率存款,但没有对应的浮动利率资产,因此该银行将承受现金流量波动的风险。为规避现金流量波动风险,商业银行通常会参与一项利率互换安排,将浮动利率转变为固定利率。假定该套期关系满足不存在无效套期的假设,即套期完全有效。该银行可采用如下模式对套期业务进行会计处理:

首先,正确计量浮动利率每一重定价日利率互换合约的公允价值,根据公允价值变动数确认套期工具,同时确认递延套期储备(资本公积项目)。

其次,每一重定价日做如下会计分录:

根据每期应支付的浮动利息

借:利息费用

贷:应计利息(或现金);

根据利率互换合约中固定利率与浮动利率的点差

借:应收利率互换损益(或现金)

贷:利息费用

(或)借:利息费用

贷:应付利率互换损益(或现金)

根据利率互换合约公允价值变动数

借(或)贷:套期工具

贷(或)借:资本公积—递延套期储备

通过开展此项套期业务,该商业银行将每期实际支付的利息数确定成一项固定值,体现了套期目的,即通过互换合约将未来每期支付的现金流量固定在相同水平,避免了现金流波动带来的风险。套期工具各期公允价值变动计入所有者权益,整个期间内套期工具公允价值变动累计数为零。

(六)在不违背套期会计原则的前提下,适当简化准则规定,细化明确准则具体条文,促进套期会计的实务应用

理论与实务界一直有观点认为,套期会计核算规则过于繁琐,不便于企业操作。在我国,套期保值业务尚处起步阶段,交易设计比较简单,套期会计准则就相对显得更为复杂。此外,目前准则中的一些规定比较原则化,还需进一步明确,以便于实务应用。具体而言,本文对进一步完善套期会计准则有如下建议:

(1)简化确定承诺外汇风险套期的会计处理规定,直接规定按照现金流量套期会计方法进行会计处理;简化预期交易套期会计处理相关规定。当预期交易导致企业随后确认一项非金融资产或负债时,可直接规定采用基础调整的方法,将原计入所有者权益的相关利得或损失计入非金融资产或负债的初始确认金额。

(2)完善被套期项目核算规定,在将已确认资产或负债指定为被套期项目时,可不将资产从原科目中转出,被套期项目科目仅核算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资产或负债。或者可设置被套期资产科目、被套期负债科目,分别核算资产或负债,这样可避免将原已确认资产或负债轧抵确认。

商业会计范文第5篇

一、教学难点

1.课程具有特殊性,有关业务的会计处理容易与一般商业企业的会计处理混淆。基础会计学和财务会计学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工商企业会计方法和工商企业各项业务的会计处理。商业银行会计具有特殊性,即便是会计学基础很好的学生在学习商业银行会计时也会感到很困难。而且,在学习商业银行会计以前,学生们普遍已经学习了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等课程,工商企业的财务处理过程已先入为主,而商业银行的会计处理与一般工商企业的会计处理刚好相反,学生容易将其混淆。学生往往没有弄清楚会计主体是为商业银行记账的,最后都是站在一般的工商企业角度做账。再说工商企业记账方法采用复式记账法,而商业银行除了采用复式记账法,更多时候还要运用单式记账法,学生对于习惯的复式记账法能够理解,可对于单式记账法要不是难以理解就是忘记记录。

2.采用传统教学模式,教学效果难以提高。在商业银行会计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仍然以传统讲授为主,授课方式较为单一,教材内容就是教学的内容,而且授课教师一直处于主导地位,很少为学生提供自主思维的空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互动。教师在追求表述完整和解释到位的同时,没有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容易造成学生的厌倦甚至抗拒情绪。这样的教学模式很难提高教学效果。

3.业务特殊且复杂,学生感到抽象并难以理解。商业银行会计的核算内容既包括传统业务,如存贷款业务、结算业务等,又包括近年来发展迅猛的中间业务,如业务、理财业务等,核算内容繁多而且复杂。基于长期的商业银行会计教学过程,笔者总结学生认为的难点如下:①银行联行往来结算过程中,收报行使用的会计科目难以理解;②商业银行外汇业务中,国际结算方法众多,使用单据复杂;③同城票据交换的具体过程及交换差额扎清难以理解;④结算业务中使用的凭证联次较多,传递方向复杂,学生经常觉得无所适从。对于以上难点,如果没有教师有效地讲解,学生无法通过自己看书理解。对于有些问题,即使老师通过大篇幅的文字说明而不借助其他教学方法,学生仍然会感到枯燥且抽象、难以听懂。因为商业银行会计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采用传统教学方法无法使学生完全理解某些内容。

4.教材内容更新速度慢。伴随着我国会计改革的不断深入和与国际惯例的接轨,我国财政部于2006年颁布了新会计准则,《公司法》也进行了修订。另外,一些新版教材虽有变化但调整不大,新增的内容并不多,基本上只是在章节上做出调整,甚至一本教材由多人所著,使得前后不一致;还有些教材把新版会计科目一览表摆在教材中,而在后面的实务举例中仍然还是用旧的会计科目。对于目前商业银行引起社会普遍关注的一些业务如住房按揭等,大多数教材中只用一两页简单介绍甚至根本不作介绍。在此情况之下,学生所学知识难以得到充实和更新。

5.成绩考核方式不够科学。商业银行会计是一门实务性极强的学科,传统的考核习惯于一次性闭卷笔试,很少充分利用多种考核手段,这种考核方式存在理论考核多、技能操作和实践能力考核少的弊端,而且偶然性大,不能客观、全面地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目前普遍采用的成绩考核方式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组成,平时成绩由考勤情况、作业完成情况、课堂发言情况等决定;期末成绩以笔试为主。多数老师将期末考试作为成绩考核的主要方式,其成绩一般占80%,这种考核方式对于理论与实务性较强的商业银行会计课程而言是不够科学的。因为如果采用这种考核方式,学生只要在期末突击一下就能取得较好的成绩,平时根本不用下工夫,这不仅对教学起不到应有的积极作用,还会阻碍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改进建议

1.教学方法的改进。

(1)进行课堂小结。每次课堂教学结束时,老师应该和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知识点,并由老师加以引导和补充,以便加深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认识与掌握。在总结的同时,老师要抛给学生下堂课要讲授的主要问题,为下节课的学习作铺垫,并让学生带着与本节课和下节课内容相关的问题离开课堂。这样不仅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训练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让学生享受到学习的乐趣,产生求知欲。

(2)开展情境教学。在高校开展情境教学是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使师生间形成更和谐的教学关系的有效途径。教师通过创设行之有效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成为知识创建者。对于商业银行会计课程来说,学生普遍感到结算程序复杂,分不清楚凭证的传递方向与顺序。例如在银行汇票结算方式下,事先准备所需要的相关凭证,然后将学生每四人分成一组,分别扮演付款单位、出票行、收款单位和写作论文兑付行等不同的角色,由他们根据该票据的结算程序来了解票据的流程以及各单位的工作情况,在互动中体会每个工作岗位的不同工作内容,在互动中掌握银行汇票核算知识,加深学生的印象,也能让学生站在不同企业的角度进行会计处理,不至于将商业银行与一般商业企业的会计处理混淆。

(3)通过业务流程图直观表现业务流程。在《支付结算业务核算》和《外汇业务》章节中,关于国内贸易和国际贸易的结算方式的介绍多以文字叙述为主,然后再一一列出各个程序的会计分录,所占篇幅大且不容易理解。针对这个问题,在制作课件时可以流程图形式来叙述各个业务程序,把复杂的业务处理过程简单化。商业银行会计中涉及的票据和货币种类多,尽量找一些真实的票样和货币样本为学生展示,以加深学生的认识。对有些难以找到或不便向学生展示的银行重要凭证和报单,可以更多地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通过多媒体向学生介绍。

(4)将传统教学方法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商业银行会计作为一个特殊的行业会计,集理论与实务于一体,它即遵循会计学的基本原理,又采用特定方法对商业银行各项业务活动和财务收支进行核算与监督,对没有任何会计实践经验的学生而言,这门课程的内容较抽象难懂。因此,在教学中要“理论与实验教学并重”,通过传统教学方法让学生了解商业银行会计知识体系的结构及基本原理,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增强学生对商业银行会计整体的感性认识。实践教学主要通过设立商业银行业务模拟实验室,在学生了解某种业务所需凭证及核算过程后,采用实践模拟方式,通过亲自传递凭证、模拟操作商业银行会计核算的某阶段或全过程来加深对理论概念的理解,并能在头脑中形象地呈现出清晰的业务操作的全过程,从而达到加深对这一业务核算的理解的目的。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手工作业与电脑操作相结合,这样能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新晨

2.教学手段的改进。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大大充实了课堂的知识容量,使课堂教学不断生动,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提高了学习效率。针对商业银行会计课程的特殊性,我们可以借助于现场观摩、多媒体教学、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手段。例如,可以带学生到商业银行进行现场观摩,特别是对同城票据交换的流程和组织进行了解;同时,通过多媒体教学展现会计工作的真实环境和工作过程,直观形象化地组织教学,变抽象为具体,能对教学起到良好的辅助作用,也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更有利于提高其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增强学习效果。

3.考核方式的改进。课程考核是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也是检验教师教学效果以及评价学生业务水平和掌握知识、技能程度的重要手段。考核主要以学期末一次性考试为主,但这种考核方式已不再适应新形势下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要,从而适时灵活地改革高校课程的考试方式已势在必行。因此,科学的考核方法对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商业银行会计课程的考试内容应多元化,即多考查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少考查单纯记忆性的内容;适当调增平时作业、出勤率、课堂发言、案例分析、实务模拟操作等方面的成绩在总成绩中的比重,适当降低期末考试卷面成绩在总成绩中的比重。尽可能保持考核方式的合理性、成绩的公平性和真实性,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习过程体现一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