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云字开头的成语

云字开头的成语

云字开头的成语

云字开头的成语范文第1篇

一.把握语境

词语的选择有两个层级的要求:一是选准词语,使语句稳妥;二是锤炼词语,使语句生辉。

语境包括主观语境和客观语境。创作个性常常是作家在创作实践中养成,并表现在他的作品中的性格特性。创作个性是形成独特语言风格的内在动因,特定的话语情境则是它的外在表现。以苏轼为代表的豪放派作品,笔力雄健,气势磅礴,意境宏阔,极富阳刚之美。《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是何等壮观之奇景呀!“穿”,形容山崖高耸入云,化静为动,“拍”不用“击打”,有面积有气势,“卷”不用“激”,表现的是一种形态美。寥寥数语,就把读者带入一个惊心动魄的奇险之界。婉约派词人柳永,其作品语言清丽、含蓄,极富阴柔之美。他的《八声甘州》中“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无语”二字乃“静静的,不声不响”之意,此句蕴含百感交集的复杂心理,柔肠寸断,痛彻心扉。

二.准确妥帖

唐·王之涣《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竺可桢先生经过研究,他认为这是将“黄沙”写成黄河之故,“沙”与“河”草写时的字形很相似,容易出错。凉州和玉门关一带没有黄河却有沙漠。诗的第一句写成“黄河远上白云间”大概以讹传讹,从写实来说,“黄沙远上白云间”描写的是沙漠中风卷黄沙直上云霄的自然景象,取“黄沙”是准确的。但我以为这首诗只是他的想象之作,虚与实是是艺术创作的重要方法。“黄河远上白云间”,是虚写,因为黄河不可能上至白云;就像写的“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也是的想象之作,极目远眺,遥想北国,这个“千里”“万里”“长城内外”都远非目力所及,都是虚指。那么放在语境中,“黄河远上白云间”虚实相生,美不胜收,远比“黄沙远上白云间”的实写美得多。正是由于超越了有限空间,诗才显得雄伟苍劲,气象万千。

三.生动形象

人们赞美一首诗写得好,常常用“有声有色”来形容。锤炼词语要生动形象,应“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清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作过如下评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

“闹”字它妙就妙在运用了“通感”。晓寒“轻”,这个“轻”是有重量的,它是可以掂出来的,是感觉的错位,暗示寒,但是轻微的,一种肢体的感觉,“轻”在语感上显得“静”、“淡”,它和“闹”形成一个对比。春景是可见的视觉范围的画面,而“闹”是听觉方面的感知,作者用一个“闹”字,化静为动,将无声的画面,变成了花开的喧闹之态,视觉中有了听觉的感受,甚至还使人联想到蜂蝶飞舞,群鸟竞唱。把一派春意盎然、生气蓬勃的景色,表现得淋漓尽致。于是,浓郁的春意就在这喧闹的“红杏枝头”活现了。

“红杏枝头春意闹”与朱自清的《春》有异曲同工之妙:“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与其说这是描绘中的点睛之笔,毋宁说是作家心中绽开的芬芳花朵。

云字开头的成语范文第2篇

谜语源自中国古代汉族民间,历经数千年的'演变和发展,它是古代汉族劳动人民集体智慧创造的文化产物,下面给大家分享关于最新中秋节幼儿猜灯谜及答案2021,欢迎阅读!

中秋节幼儿猜灯谜及答案谜题:中秋佳节结良缘 (打一城市名)

谜底:重庆

谜题:中秋鼓励消费 (打成语一)

谜底:月下花前

解析:月下花“钱”。

谜题:中秋望月 (打《红楼梦》诗曲一句)

谜底:时逢三五便团圆

谜题:中秋遥知兄弟赏光处 (打一唐诗目)

谜底:望月怀远

谜题:木兰迷恋中秋夜 (打一成语)

谜底:花好月圆

解析:“花”别解为“花木兰”

谜题:中秋渡蜜月 (打一成语)

谜底:喜出望外

谜题:中秋遥看众星小 (打一歌曲名)

谜底:十五的月亮

谜题:元宵、中元、中秋节。 (打一消费名词)

谜底:3.15(消费者权益日)

解析:“三”个节日都是月“十五”。

谜题:国庆中秋紧相连 (打郑板桥诗词一句)

谜底:一节复一节

谜题:春风吹来白花开,中秋过后葫芦来。外穿黄衫藏黑豆,润肺凉心好药材。 (打一水果)

谜底:梨

谜题:瓣儿弯弯像卷发,寒风冷雨它不怕,百花凋谢它开花,中秋时节到万家。 (打一花卉)

谜底:菊花

谜题:金灿灿,银闪闪,一到中秋香气散,用它酿酒请宾客,用它浸渍供美餐。 (打一植物)

谜底:桂花

谜题:高高个子身穿青,脸儿金黄笑盈盈。结果好像中秋月,圆月里面藏星星。 (打一水果)

谜底:枇杷

谜题:平日不思,中秋想你,有方有圆,甜甜蜜蜜。 (打一食品名)

谜底:月饼

谜题:三四五,像把弓,十五十六正威风,人人说我三十寿,便送终。 (打一自然物)

谜底:月亮

谜题:才过中秋,便交端阳。 (打一常用词)

谜底:脱节

谜题:中秋月色露生花 (打一文具名)

谜底:圆珠笔

谜题:中秋佳节大团圆 (打一电影名)

谜底:一个都不能少

谜题:月到中秋 (打一俗语五字)

谜底:行行出状元

谜题:云盖中秋月,雨淋元宵灯。 (打一成语)

谜底:下落不明

解析:“云盖中秋月,雨淋元宵灯。”这句谚语说的是如果在中秋之夜,月亮被云层盖住,那么来年元宵前后,必定春雨连绵,元宵灯都要被淋湿了。这里意为预测是否下雨。

谜题:外圆正割垂直线,积分开方斜角边。 (打一传统节日)

谜底:中秋

华夏共赏中秋月(打旅游用语一) 答案:集体观光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打山西地名一) 答案:大同

中秋赏菊(打成语一) 答案:花好月圆

中秋月饼(打电脑名词一) 答案:软盘

明月照我把家还(打流行歌曲一) 答案:月亮走我也走

中秋佳节结良缘(打我国城市名一) 答案:重庆

月儿圆圆喜开镰(打成语一) 答案:丰收在望

中秋月饼(打一电脑名词) 答案:软盘

中秋别后重团圆(打一影片名) 答案:第二次握手

中秋望月(打一《红楼梦》诗名) 答案:贾语村的,《对月寓怀》:时逢三五便团圆,满把晴光护玉栏.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

中秋过后又重阳(打一郑板桥诗句) 答案:一节复一节

春末夏初(打一字)。 旦

儿童中秋节灯谜及答案十五的月亮(打成语一) 答案:正大光明

华夏共赏中秋月(打旅游用语一) 答案:集体观光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打山西地名一) 答案:大同

中秋佳节大团圆(打电影名一) 答案:喜相逢

佳节团圆笑哈哈(打花名一) 答案:合欢

中秋赏菊(打成语一) 答案:花好月圆

中秋月饼(打电脑名词一) 答案:软盘

明月照我把家还(打流行歌曲一) 答案:月亮走我也走

中秋佳节结良缘(打我国城市名一) 答案:重庆

月儿圆圆喜开镰(打成语一) 答案:丰收在望

十五月亮照海滩(打成语一) 答案:一盘散沙

望星空(打成语一) 答案:高瞻远瞩

中秋旅游度蜜月(打成语一) 答案:喜出望外

一轮明月照窗前(打礼貌用语一) 答案:光临舍下

举杯邀明月(打礼貌用语一) 答案:请光临

抬头望明月(打外国首都名一) 答案:仰光

皓月当空(打广东市名一) 答案:高明

月光普照(打五字俗语一) 答案:大白于天下

吴刚捧出桂花酒(打歌曲名一) 答案:迎宾曲

中秋赏月晚会(气象用语一) 答案:明天夜里多云

中秋归来(打一词牌名) 答案:八归

一轮明月挂中天(打一四字股市术语) 答案:日涨盈亏

清风拂面中秋夜(打一四字常用语 答案:明月清风

中秋度蜜月(打一成语) 答案:花好月圆

华夏共赏中秋月(打一旅游用语) 答案:观光

寂寞嫦娥舒广袖(打一舞蹈术语) 答案:单人舞

举杯邀明月(打一礼貌用语) 答案:赏光

明月照我还(打一明代人名) 答案:归有光

中秋菊开(打一成语) 答案:花好月圆

嫦娥下凡(打一花名) 答案:月季

白蛇过江头顶一轮红日,青龙挂壁身披万点金星(上下联各打一常用物件) 答案:油灯秤

鲁肃遣子问路,阳明笑启东窗(上下联各打一四字词语) 答案:敬请指导欢迎光临

日落香残,免去凡心一点,炉熄火尽,务把意马牢栓(上下联各打一字) 答案:秃驴

明月一钩云脚下,残花两瓣马蹄前(打一字) 答案:熊

又是一年中秋月(打一历史名词) 答案:八一五光复

中秋过后又重阳(打一郑板桥诗句) 答案:一节复一节

中秋别后重团圆(打一影片名) 答案:第二次握手

中秋月饼(打一电脑名词) 答案:软盘

举头望明月(打一中药名) 答案:当归

中秋清辉照百家(三字新词) 答案:爱民月

经典中秋节幼儿猜灯谜1、十五的月亮(打成语)——正大光明

2、举头望明月(打电影演员)——高圆圆

3、敢上九天揽月(打汽车)——凌志

4、得月楼前先得月(打一字)——棚

5、云破眉月倚西楼(打一字)——私

6、明月松间照(打摄影名词)——黑白显影

7、月落日出雁阵业(打一字)——胭

8、九月初三月似弓(打饮料)——珍珠露

9、节日晚会露一手(打一字)——挽关于中秋节的谜语

10、新婚度蜜月,中秋游异邦(成语一)——喜出望外

11、清风拂面中秋夜(四字常用语一)——发扬光大

12、中秋别后重团圆(影目一)——火种

13、中秋朗月,宾主共赏(成语二)——正大光明

14、时逢中秋产于沪(五言唐诗句一)——海上生明月

15、中秋月饼(电脑名词一)——节点

16、八月望洞庭,千帆过眼帘(宋诗目三)——中秋湖上泛舟

17、外圆正割垂直线,积分开方斜角边(节日一)——中秋

18、十里空山外,千行雁阵南(节日一)——中秋

19、八月十五共清辉(五代诗目一)——中秋月

20、一轮明月挂中天(打一四字股市术语)——日涨盈亏

21、举头望明月(打一中药名)——当归

22、中秋月饼(打一电脑名词)——软盘关于中秋节的谜语

23、中秋别后重团圆(打一影片名)——第二次握手

24、中秋望月(打一《红楼梦》诗名)——贾语村的,《对月寓怀》:时逢三五便团圆,满把晴光护玉栏。

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

25、中秋过后又重阳(打一郑板桥诗句)——一节复一节

26、又是一年中秋月(打一历史名词)——八一五光复

27、明天日全食(打一字)——月

28、长安一片月(打《水浒》人物名)——秦明

29、月是故乡明(打一农业名词)——光照

云字开头的成语范文第3篇

关键词:《通俗编》;黄侃评语;训诂

中图分类号:H1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101(2014)05007306

清代翟灏《通俗编》是明清俗语辞书中较有代表性的著作。《通俗编》共38卷,采集方言俗语5 456条,分38类,即:天文、地理、时序、伦常、仕进、政治、文学、武功、仪节、祝诵、品目、行事、交际、境遇、性情、身体、言笑、称谓、神鬼、释道、艺术、妇女、货财、居处、服饰、器用、饮食、兽畜、禽鱼、草木、俳优、数目、语辞、状貌、声音、杂字、故事、识馀。每一类下面分别收录相关词目,每一词目下,均引用书证以明词义与来源,或有按语[1]。

《通俗编》一书,古今中外学者评价都很高,相关研究成果已有不少,但历来关于《通俗编》的研究似未曾注意到黄侃先生对《通俗编》所作的评语。黄侃精通语言文字之学,尤精小学,曾在《通俗编》书眉施评语二百多条。其评语《〈通俗编〉笺识》收录于《量守庐群书笺识》[2]。黄侃的《通俗编》评语虽只有两百多条,但牵涉到训诂、文字、音韵、方言以及民俗文化等多个方面的阐释,贯穿了黄侃个人的学术见解。评语中内容最多的是有关训诂方面的。本文拟对《通俗编》黄侃评语的训诂特点与成绩作一述评,以揭示其学术价值。所引《通俗编》据乾隆无不宜斋雕本,所引黄侃评语据《〈通俗编〉笺识》,引文后标明《〈通俗编〉笺识》在《量守庐群书笺识》中的页码。少数文字因需要而保留繁体形式。限于篇幅,每类仅举二或三例。

一、与词源研究相结合:以转语揭示同源词

黄侃注重词源研究,他倡导语言文字研究要究其根本,“一切学问皆必求其根本,小学亦何独不然?《释名》之作,体本《尔雅》,而其解说,正在推求语根。以《释名》之法驾驭《说文》、《尔雅》即为推求语根之法。”[3]59“名物须求训诂,训诂须求其根。”[3]197在《通俗编》评语中,黄侃特别注重汉语词源的探讨,他经常说到“转语”、“某乃某之转”这样的话,实际就是揭示同源词。同时,他还注意揭示明清俗语词的同源词,这在已有的只注重上古汉语同源词的研究中是不多见的。例如:

(1)《通俗编》卷二“崎”条:“《朱子语录》:伏羲只是理会网罟等事,不曾有许多崎。按:毛苌《正月》诗传有‘崎岖’之语。此节用之,与言‘跷欹’者别。”黄侃于词目“崎”后评曰:“此与‘跷欹’皆‘奇巧’之转语。”[2]418

按,“崎”,《汉语大词典》释义:“同‘崎’。奇特;古怪。”举《朱子语类》二例。按释义欠妥,《朱子语类》中有“跷欹”、“跷”、“跷蹊”和“崎”,是一组异形词,表示“奇怪、可疑、诡谲”之义[4]179-180。“奇巧”,《汉语大词典》义项一:“奇异机巧;奇诡狡诈。”首例是《管子・治国》:“是以先王知众民、强兵、广地、富国之必生于粟也,故禁末作、止奇巧而利农事。”后二例是《庄子・人间世》与宋无名氏 《道山清话》。语义上是一致的。语音方面,“”,疑母宵部。“跷”,溪母宵部。“巧”,溪母幽部。三字声近韵近。宵部,黄侃称豪部;幽部,黄侃在萧部。“崎”,溪母歌部。“欹”,同“”,溪母歌部。“奇”,群母歌部。三字声近韵同。声母方面,黄侃将“群”并入“溪”;韵部方面,歌部,黄侃称歌戈部。所以,三词是音近义同的关系,故黄侃视之为转语。

(2)《通俗编》卷八“操剌”条:“《五代史・汉纪》:‘耶律德光指刘知远曰:“此都军甚操刺。”按:剌,音辣,世俗以勇猛为‘操剌’也。”黄侃于词目“操剌”后评曰:“‘操剌’犹‘躁戾’。”[2]421

按,“操剌”一词,始于《旧五代史》,《汉语大词典》举此例及清恽敬《广西按察使朱公神道碑铭》。又清乾隆五十三年奉撰《钦定平定台湾纪略卷首二・御制赞》称“头等侍卫和隆武巴图鲁额尔登保”:“中林绩,健捷过人,星驰飞镞,操剌罕伦。”黄侃说:“‘操剌’犹‘躁戾’”,“躁戾”,《汉语大词典》释为“浮躁暴戾”,举二例:明唐顺之《郑氏三子字说》:“鸾鸟之声和,故乐家象之以协于律吕,君子载之在舆而听焉。以消其非僻躁戾之心,是和气之应也。”清王夫之《夕堂永日绪论外编》:“不使不仁加身者,是何宁静严密功夫,而堪此躁戾恶语也?”“躁戾”在史籍中最早见于《魏书》卷十九:“第二子世,颇有干用而无行……世轻薄,好去就,诏送晋阳。兴和中,薨。赠侍中、都督冀定瀛殷四州诸军事、骠骑大将军、太傅、定州刺史, 尚书令、开国公如故,谥曰躁戾。”乃是贬义之词。唐柳宗元《祭崔使君神柩归上都文》:“嘻乎!崔公楚之南,其鬼不可与友,躁戾佻险,败苟,脞贱暗,轻嚣妄走。”明张介宾《类经图翼》卷一:“躁戾者阳中之恶,狡险者阴中之乖。”从语义上看,“操剌”与“躁戾”大致相同,都是指凭意气做事情,仅有褒贬之不同。从语音上看,“操”,清母宵部(黄侃称豪部);“躁”,精母宵部,二字声近韵同。“剌”、 “戾”均为来母月部(黄侃称曷末部)。因此黄侃所说的“‘操剌’犹‘躁戾’”可以理解为二者为同源词。

(3)《通俗编》卷十三“掇”条:“《康熙字典》:‘俗谓诱人为非曰掇。’朱子《答陈同甫书》:‘告老兄且莫相掇。’《元典章》:‘禁宰杀文书到呵,掇各路分榜文行者。’史弥宁《杜鹃》诗:‘春归怪见难留住,掇元来都是他。’”黄侃于词目“掇”下评曰:“此‘催督’之转。‘督’转‘掇’,犹‘’转‘至’、‘’转‘轾’也。”[2]423

按,“催”、“”古音均为清母。“督”,端母觉部(王力拟音[uk],王力“觉”、“幽”黄侃合为萧部,为阴声韵,则为[u]);“掇”,端母月部(王力拟音[at],黄侃称曷末部)。“”,端母宵部([],黄侃称豪部);“至”,章母(黄侃“照三归端”,“章”归于“端”)质部([et],黄侃称屑部)。“”,章母(黄侃归“端”)幽部([u],黄侃归萧部);“轾”,端母质部([et],黄侃称屑部)。故“‘督’转‘掇’,犹‘’转‘至’、‘’转‘轾’”均为阴声韵转入声韵,黄侃所说“掇”为“催督”之转为阴入对转。从语义来看,“掇”有“怂恿”义,亦有“催督”义。《汉语大词典》“掇”义项一:“怂恿。”义项二:“催逼;催促。

”“怂恿”他人所做之事是不好的,故为贬义;“催督”他人所做之事是中性的。《通俗编》所举朱子书、《元典章》及史弥宁诗中的“掇”实际上都是中性的“催督”义,与《康熙字典》“俗谓诱人为非曰掇”是不同的。

二、与词汇研究相结合:揭示音义相同而书写形式不同的异形词

黄侃注重词的音义关系研究,尤重以声音通训诂,他认为:“古无韵书,训诂即韵书也;古无训诂书,声音即训诂也。故古代经典文字多同音相借,训诂多声近相授。详考吾国文字,多以声音相训,其不以声音相训者,百不及五六。故凡以声音相训者,为真正之训诂。反是,即非真正之训诂。”[3]200词汇研究的范围很广,黄侃《通俗编》评语中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特别注意从音义关系角度探讨异形词。所谓古汉语异形词即是指古汉语阶段中同时或先后产生的同音(包括方言音变和历史音变)、同义(一个或多个义位相同)而书写形式不同的词语[5]。例如:

(1)《通俗编》卷一“霍闪”条:“顾云诗:‘金蛇飞状霍闪过,白日倒挂金绳长。’按:《文选・海赋》:‘无度。’注引《说文》:‘,大视也;,暂视也。’俗状电光之疾,本无定字,用‘霍闪’似不若‘’古雅。”黄侃于全条之末评曰:“‘霍’如‘霍然病已’之‘霍’,‘闪’如‘罔两闪尸’之‘闪’,作‘霍闪’自可。”[2]417

按,汉枚乘《七发》:“然汗出,霍然病已。”“霍”为迅疾义。“闪”,《文选・木华〈海赋〉》:“天吴乍见而,像暂晓而闪尸。”李善注:“闪尸,暂见之貌。”吕向注:“暂晓谓暂见即没也。闪尸,疾见。”唐任华《怀素上人草书歌》:“千魑魅兮万魍魉,欲出不可何闪尸。”“闪”是突然闪现之义。故“霍闪”自有其成词理据。故黄侃认为“作‘霍闪’自可”。“”,《说文・目部》:“大视也。”徐锴系传:“惊视也。”“”,《说文・目部》:“暂视也。”闪电因其只能暂视故又可引申指闪烁。北周卫元嵩《元包经・仲阳》:“电,其光也。”故“”亦有其成词理据。“霍闪”、“”,二词音义相同,可视作异形词。黄侃认为“作‘霍闪’自可”,也并未否认“”的写法。他在《论学杂著・蕲春语》中说:“今吾乡电曰,谓云中出电曰掣。”作“”。因此“霍闪”与“”当视作异形词。

(2)《通俗编》卷三“登时”条:“《魏志・管辂传》注:‘注《易》之急,急于水火。水火之难,登时之验。《易》之清浊,延于万代。’《北史・祖传》:‘夜忽鼓噪喧天,贼众大惊,登时散走。’《旧唐书・张柬之传》:‘姚崇言柬之沉厚有谋,能断大事,则天登时召见。’《王子年拾遗记》:‘使者令猛兽发声,帝登时颠蹶,掩耳震动。’《抱朴子・自序篇》:‘或赍酒肴候洪者,虽非俦匹不拒,后有以答之,亦不登时也。’按:《盐铁论》‘登得前利,不念后咎’、《焦仲卿妻诗》‘登即相许和’,所云‘登’者,盖即登时之谓。”黄侃于词目“登时”后评曰:“‘登’即‘当’之转。”[2]418

按,黄侃“‘登’即‘当’之转”之说有利于我们考察二者音义关系。明陈士元《俚言解》卷一“登时”条:“登时犹言实时、当时也。当读去声。《唐书》田弘正笑刘悟曰:‘闻除改,登即行矣。’胡三省《通鉴》注:‘登即行,言登时行也。’《律条》:‘凡夜无故入人家,主家登时杀死,勿论。’按韵书‘登’注‘升也,进也,又成也,熟也。’无实时、当时之义。‘登时’盖方言耳。”[2]7-8陈士元所引见《资治通鉴・宋纪十六》“帝登帅卫士”胡三省注:“登,登时也。登时,犹言实时也。”《助字辨略》卷二“《吴志・钟离牧传》注‘牧遣使慰譬,登即首服’”刘淇按:“登,即登时,省文也。”按,“当”,古音端母阳部(黄侃称唐部);“登”,端母蒸部(黄侃称登部)。“‘登’即‘当’之转”之说是有道理的。“登时”即“当时”,也相当于现代汉语所说的“顿时”[6]。较早例子如《三国志・魏志・管辂传》:“辂以为注《易》之急,急于水火。水火之难,登时之验。”晋葛洪《抱朴子・释滞》:“又中恶急疾,但吞三九之,亦登时差也。”“当时”表“登时,顿时”义《汉语大词典》首引《海内十洲记》,此书旧题汉东方朔撰,《四库全书总目》以为当在六朝时,可见其基本上与“当时”同时。“顿时”则迟至清代出现。“登时”、“当时”、“顿时”是一组音转异形词。

(3)《通俗编》卷八“琅汤”条:“《管子・宙合篇》:‘以琅汤凌铄人,人之败也常自此。’按:今以不敛摄为琅汤。”黄侃于词目“琅汤”后评曰:“‘琅汤’即‘浪荡’。”

[2]421

按,《汉语大词典》“琅2汤”:“浪荡,放纵。”举《管子・宙合》:“以琅汤凌轹人,人之败也常自此。” 郭沫若等集校引丁士涵曰:“琅,读为浪;浪;犹放也。汤,读为荡;荡,《说文》作,云放也。”“琅,读为浪”表明“琅”是借字。“”,《说文・心部》:“,放也。”沈涛古本考:“《华严经音义上》引‘,放恣也。’”是此“放”即放恣、放荡义。朱骏声通训定声:“经传皆以‘荡’为之。”然“荡”亦有“放”义。《广雅・释诂四上》:“荡、逸、放、恣,置也。”王念孙疏证:“荡、逸、放、恣同义。”《荀子》有“荡悍者常危害”之语。二字古音均为定母阳部(黄侃称唐部)。是“琅汤”是“浪荡”之借字,“浪荡”之“荡”与“”为同源词。黄侃所说“‘琅汤’即‘浪荡’”,揭示出二者是异形词的关系。

三、与文字研究研究相结合:注重形义关系,表明文字正俗

黄侃的训诂,注重形、音、义的结合。“盖小学即字学,字学所括,不外形、声、义三者。《说文》之中,可分为文字、说解及所以说解三端。文字者,从一至亥九千余是也。徒阅文字,犹难知其所言,徒阅说解,而犹不能尽其指意,于是必究其所以说解。……而后知形、声、义三者,形以义明,义由声出,比而合之,以求一贯,而剖解始精密矣。”[3]8在《通俗编》评语中,他的训诂也注意从文字研究的角度进行。例如:

(1)《通俗编》卷二“苏州”条:“高德基《平江记事》:吴人自相呼为‘子’,又谓之‘苏州’,范成大《答同参》诗‘我是苏州监本’。郑思肖《懒道人凝云小隐记》:‘懒道人,苏人也,既矣,又懒焉,苏人中真苏人也。’按:今苏、杭人相嘲,苏谓杭曰‘阿’,杭谓苏曰‘空头’。据诸说,则旧言‘’者,苏人也;据田汝成说,则旧言‘空’者,杭人也,不知何时互易。赵光《说文长笺》云:‘浙省方言曰阿带,谓愚戆。阿入声,带平声,一曰阿。’赵氏,苏人也,苏人之嫁于浙,其自是时起欤?”黄侃于词目“苏州”后评曰:“,正作‘’。”[2]418

按,“”,《说文・女部》:“,迟钝也。亦如之。”段玉裁注:“《集韵》:‘,当来切。’即此字也。今人谓痴如是。”“”、“”是宋代产生的后起字。“”,《广韵・韵》:“,,失志。”“”,《广韵・韵》:“,痴,象犬小时未有分别。”按明郎瑛《七修类稿》卷二三:“苏杭呼痴人为子,累见人又或书‘’、‘’二字。虽知书如杭徐伯龄,亦以‘’字为是。予考《玉篇》众书无‘’、‘’二字。独‘’字《说文》云‘马行仡仡’,而《韵会》云‘病也,痴也’。凡痴字,皆作‘’,独《海篇》载‘’、‘’二字,亦曰义同‘’字,是知‘’、‘’皆俗字也。”“”,《玄应音义》卷六引《苍颉篇》:“,无知之也。”《广雅・释诂三》:“,痴也。”《汉书・息夫躬传》“内实不晓政事”颜师古注:“,愚也。”“”,古音定母之部,“”,疑母之部。之部,黄侃称部。二字音近义同,可以认为是异形词。

由此可知“”、“”是较早产生的表示迟钝、痴之义的字,“”、“”则为其俗字,“”后来又写作“呆”。从词的角度来说,“”、“”、“”、“呆”则为异形词。黄侃所说的“,正作‘’”揭示了字体正俗之关系。

(2)《通俗编》卷十六“头”条:“《元史・武宗纪》:‘徽政使头等言:“别不花以私钱建寺,为国祝。”’按:音如哇,不正也。元俗质朴,即其形以为名。海宁有元祭酒荣头墓,谈迁《海昌外志》俗作‘歪头’,非。”黄侃于“音如哇”下评曰:“正作‘’。”[2]425

按,“”,《广韵》苦瓜切,是“”的异体,《集韵・佳韵》:“,不正也。或作。”贾公彦疏:“者,两头宽,中狭。邪者,谓一头宽一头狭。”《周礼・夏官・形方氏》:“形方氏掌制邦国之地域而正其封疆,无有华离之地。”郑玄注:“杜子春云:离当为杂书,亦或为杂。玄谓华读谓哨之,正之使不邪离绝。”即歪斜不方正之义。《通俗编》较简,《直语补证》“邪”条增加了新材料:“,苦哇反。即今歪斜字。《周礼・夏官・形方氏》注:‘邪离绝。’疏:‘者,两头宽中狭,邪者,一头宽一头狭。’《广韵》作‘’,火娲切。物不正口偏曰。若白诗所谓‘天斜’,其音义相似耳,非正训也。”[2]883《直语补证》对“”、“斜”、“”词义的细微不同之处作了辨析:“”是“两头宽中狭”,“”是“物不正口偏”。诸词在实际使用中均可泛指歪斜。“”与“歪”,《说文・立部》:“,不正也。”段注:“俗字作歪。”故“”是正字,“歪”是俗字。黄侃所说的“正作‘’”是就《通俗编》中的人名“头”说的,“头”是“物不正”,故当用“”。“”是“两头宽中狭”,“歪”是俗字,所以“头”的正字应当用“”。故黄侃此处的评语是从文字的本义与正俗角度来说的。

(3)《通俗编》卷十八“阿姆”条:“《诗・采》笺[《仪礼・士昏礼》注]:“姆者,妇人五十无子,出不复嫁,以妇道教人,若今乳母也。”《通典》晋袁准曰:“保母者,当为保姆,春秋宋伯姬侍姆是也,非母之名也。”按:姆,即‘母’音之转,汉呼乳母曰‘阿母’,见《后汉书・杨震传》,今通谓之‘阿姆’,《北史》宇文母与护书曰:‘元宝、菩提及汝姑儿贺兰盛洛,并唤吾作阿摩敦。’阿摩,疑亦‘阿姆’之转。”黄侃于词目“阿姆”下评曰:“‘姆’正作‘’。”[2]427

按,《通俗编》以为“姆”即“母”音之转,因其实即古之乳母、今之阿姆,并疑《北史》“阿摩”亦“阿姆”之转。“阿摩敦”为古鲜卑语,是阿尔泰语的一支。阿汉之间有一定的亲属关系。又,因为“汉呼乳母曰‘阿母’……今通谓之‘阿姆’”,故以为“姆”即“母”音之转。实则二者同音,是同源词。黄侃说“‘姆’正作‘’”,“姆”,《玉篇・女部》:“姆,女师。”“”,《说文・女部》:“,女师也。从女,每声。读若母。”段玉裁注:“许作‘’,《字林》及《礼记音义》作‘姆’也。”《玉篇・女部》:“”,同“姆”。“”与“姆”应该是异体字的关系,从词的角度来说则是异形词,“”见于《说文》,“姆”则不见于《说文》,故黄侃说“‘姆’正作‘’”,是以“”为正字。

四、与音韵、方言研究相结合:发掘语音的演变与词义变迁

黄侃强调形、音、义三者的密切关系。“小学必形、声、义三者同时相依,不可分离,举其一必有其二。”[3]48上古音方面,他的古音十九纽、二十八部是评语的音韵体系,例如上文所引黄侃“掇”为“催督”之转为阴入对转。中古音则依从《广韵》。《通俗编》评语中也颇多音韵与方言研究的材料,须联系在一起进行考察。例如:

(1)《通俗编》卷十七“喝”条:“邵伯温《闻见后录》:‘欧阳公曰:“蝇可憎矣,尤不堪蚊子,自远喝来咬人也。”’”黄侃于词目“喝”下评曰:“今作‘吆喝’,语出于礼经之‘噫兴’。”[2]426

按,“喝”,《汉语大词典》释义:“犹吆喝。”举宋邵博《闻见后录》卷三十与《金瓶梅词话》第七九回例。“吆喝”,《汉语大词典》列四个义项:1.大声喊叫。2.犹呼唤。3.呵斥;喝令。4.大声驱赶;大声驱逐。“喝”首见于宋代,“吆喝”则要晚一些才出现。因多用“吆喝”,故辞书归纳其义项亦较“喝”多。又“”,《广韵》於霄切,影母宵部;“吆”,《集韵》伊尧切,影母萧部。二者音近义同,实为异形词。黄侃说“语出于礼经之‘噫兴’”,按《仪礼・既夕礼》“声三,启三”汉郑玄注:“声三,三有声存神也。启三,三言启告神也。旧说以为声噫兴也。”一说“噫兴”即“噫嘻”,叹词。清钱大昕《声类》卷一:“‘噫歆’、‘噫兴’即‘噫嘻’之转,亦即‘呜呼’之转也。”黄侃所说“语出于礼经之‘噫兴’”,此处“噫兴”当理解为后一说:叹词。则“喝”、“吆喝”与“噫兴”均有大声出声之义。从语音上看,“噫”,《广韵》有二读,作为“叹声”是於其切,影母之部。“兴”,《广韵》亦有二读,此当为平声即虚陵切,晓母蒸部。又“”、“吆”是影母,“吆喝”之“喝”在《广韵》中是许葛切,晓母曷部。“喝”(吆喝)与“噫兴”声母均相同,亦可视作是“噫兴”在近代汉语中的音转。

(2)《通俗编》卷十八“我侬”条:“《隋书》:‘炀帝宫中喜效吴音,多有侬语。’乐府《子夜》等歌,用‘侬’字特多,若‘郎来就侬嬉’、‘郎唤侬底为’之类。《湘山野录》载吴越王歌:‘你辈见侬底欢喜,永在我侬心子里。’程倚《悼贾岛》诗:‘驰誉超前辈,居官下我侬。’宋《江上歌》:‘我侬一日还到驿,你侬何日到邕州。’按;吴俗自称‘我侬’,指他人亦曰‘渠侬’。古《读曲歌》‘冥就他侬宿’,《孟珠曲》‘莫持艳他侬’,隋炀帝诗‘个侬无赖是横波’。‘他侬’、‘个侬’,犹之云‘渠侬’也,元好问有‘大是渠侬被眼谩’句。”黄侃于词目“我侬”下评曰:“今变为‘你老’、‘他老’,或云‘你囊’、‘他囊’。‘我老’之称则仅廑施于戏谑。”[2]428

按,“侬”作代词,可表示第一、第二和第三人称,其中第三人称有用法或说为“人”声之转。《六书故・人一》:“侬,吴人谓人侬。按:此即人声之转。”“侬”在《广韵》中是泥母冬韵,黄侃所说“今变为‘你老’、‘他老’,或云‘你囊’、‘他囊’。‘我老’之称则仅廑施于戏谑”,如实记录了当时的语言,“老”、“囊”是“侬”的音转。“老”,《广韵》来母皓韵;“囊”,泥母唐韵。“老”之与“侬”,犹今之l、n不分。当然,“你老”、“他老”在语义上有表示尊敬的意味,故“‘我老’之称则仅廑施于戏谑”。

(3)《通俗编》卷二十四“礓子”条:“《武林旧事》诸小经纪有卖‘礓子’。《字汇补》;‘,音擦。姜石,出《大内规制记》。’按:此当是阶磴之称,而杭俗惟以呼楼梯之简小者。”黄侃于词目“礓子”下评曰:“吾乡谓石阶长短皆曰‘礓’,寻其正字,当作‘阶砌’。”[2]431

按,《武林旧事》“礓”、《字汇补》“姜”,黄侃考定其正字为“阶砌”。“礓”、“姜”,《广韵》见母阳韵,阶,见母皆韵。“”,《字汇补》;‘,音擦。“擦”在《字汇》中音初戛切。“砌”,《广韵》清母霁韵。“礓”、“姜”与“阶砌”音近,无可疑也;词义上也一致(“杭俗惟以呼楼梯之简小者”只是方言意义缩小而已)。黄侃证以方言词,所探本字凿然可信。

五、与文献考证相结合:考察训诂的文献材料

训诂就是对古代文献语言的解释,黄侃评语中注重训诂与文献考证相结合,以求正确的结论。例如:

(1)《通俗编》卷四“公子王孙”条:“《战国策》:‘公子王孙,左挟弹,右摄丸。’此四字连见故籍者。《史记・货殖传》:‘宛孔氏有游公子之名。’师古曰:‘公子者,五侯贵人之子,言其举动性行有似之,若今言诸郎矣。’《汉书・韩信传》:‘哀王孙而进食。’苏林曰:‘王孙,言如公子也。’《文海披沙》:‘秦汉人相呼,率有此美称,如蔡中郎谓王粲为王孙,隽不疑谓暴胜之为公子,盖亦口头虚语耳。’”黄侃于全条之末评曰:“‘王孙’乃‘王公孙’之误,‘公子’则暴胜之字也。”[2]419

按,此条为文献校勘内容。查明谢肇八卷本《文海披沙》(上海古籍出版社《续修四库全书》1130册影印明万历刊本),卷六“王子公孙”条云:“秦汉人相呼,率有美称,如漂母谓韩信为王孙,蔡中郎谓王粲亦为王孙,隽不疑谓暴胜之为公子,此亦口头虚语耳。注者百方解释,至谓公子为胜之字,此痴人前不得说梦也。”引全文知《通俗编》仅引《文海披沙》材料而未引其观点。考《三国志・魏志・王粲传》:“(蔡邕)闻粲在门,倒屣迎之,粲至,年既幼弱,容状短小,一坐尽惊。邕曰:‘此王公孙也,有异才,吾不如也,吾家书籍文章尽当与之。’”《汉书・百官公卿表下》有“暴胜之公子”:太始三年,“三月,光禄大夫河东暴胜之公子为御史大夫,三年下狱自杀。”师古曰:“公子,亦胜之字也。后皆类此。”“公子”有美称泛指用法,但暴胜之字公子史书有明证。黄侃“‘王孙’乃‘王公孙’之误,‘公子’则暴胜之字也”之说是。

(2)《通俗编》卷十一“木人”条:“《史记・灌夫传》正义:‘今俗云人不辨事曰杌杌若木人也。’按:《论语》云‘木讷’,《汉书・地理志》云‘天水、陇西数郡,民俗质木’,皆谓其性之朴,而此直以木偶喻之。今流俗所诋为木者,大率本此。”黄侃于《史记》正义“杌杌若木人也”之后评曰:“‘杌’即干令升《晋纪・总论》之‘萧杌’。”[2]422

按,《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帝宁能为石人邪”唐张守节正义:“颜师古云:‘言徒有人形耳,不知好恶。’按,今俗云人不辨事,骂云杌杌若木人也。”“杌杌”,无知、痴呆貌。《文选・干令升〈晋纪・总论〉》:“进仕者以苟得为贵,而鄙居正;当官者以望空为高,而笑勤恪。是以目三公以萧杌之称,标上议以虚谈之名。”李善注:“干宝《晋纪》云言君上之议虚谈也。萧杌,未详。”刘良注:“言时名目三公,皆萧然自放,杌尔无为,名称标著上议以正朝廷者,则蒙虚谈之名。”“萧杌”一词,李善未注,刘良注为“萧然”、“杌尔”,亦嫌过略。黄侃以干令升《晋纪・总论》之“萧杌”注《史记》正义“杌杌若木人也”之“杌”,则明“萧杌”亦“杌”义。“萧然”有空虚之义,“杌”有浑然无知义,则“萧杌”为同义复用,空虚无知之貌也。

以上我们对《通俗编》黄侃评语中的训诂内容作了述评。黄侃倡导语言文字研究要形、声、义相结合,要究其根本,“(形、声、义)三者之中,又以声为最先,义次之,形为最后。凡声之起,非以表情感,即为写物音。由是而义傅焉。声义具而造形以表之,然后文字萌生。”[7]反映在《通俗编》评语中,就是他的训诂工作与词源研究、词汇研究、文字研究、音韵方言研究及文献考证深入结合。《通俗编》黄侃评语具有很大的学术价值,值得我们系统总结。参考文献:

[1] 翟灏.通俗编[M].清乾隆无不宜斋雕本.

[2] 黄侃笺识,黄焯编次.《通俗编》笺识[A].量守庐群书笺识[C].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85.

[3] 黄侃述,黄焯编.文字声韵训诂笔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4] 徐时仪.朱子语类词汇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5] 曾昭聪.古汉语异形词与词语释义[J].中国语文,2013(3):282-286.

云字开头的成语范文第4篇

【关键词】昆明方言 变音 日语母音无声化 共性

【中图分类号】H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8-0010-04

方言是在特定区域、特定环境中形成的文化,它承载和记录着本土的历史和居民的情感,充分体现了民间语言的独特魅力。相对而言,方言里有比普通话丰富、生动的生活、情感用语,在动作的细微区分、事物的性状描述等方面会更具体、更形象。

口语交际中的语音常常会发生一些形式上的变化,日语中的“母音无声化”为语言学名词,是日语发音的独特现象。简言之,就是将原本应由声带振动发音的某些假名(如母音的[i]和[u]发音结尾的假名),夹在无声子音(如音的[k]、[s]、[t]、[n]、[h]等)之间时发生无声化,也就是发音时声带不振动,只发气音。而在昆明方言发音中省略中文汉语拼音中的某一个声母或韵母,但并不影响表达的完整性,同样能进行正常的语言交流。

昆明方言中的“略音”与日语“母音无声化”,正是通过这种发音方式,说话者不用将每个发音都机械地一个一个说出来,既省力、又能使语言表达圆润通畅。

一 昆明方言的产生

昆明方言与北方方言同出一源。云南的各种方言,一般是以人口占多数的地区移民的方言为主体,吸收其他地区移民的方言及当地世居居民(少数民族)的语言中和而成的。此外,还受到地理环境、历史沿革、行政区划等因素的影响。

昆明的汉族移民所占比例很大,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方言地区,加上各民族的大融合,使昆明方言具有一定的形式和特征。

* 基金项目:云南科技信息职业学院院级科研项目(编号:KXB31201)

云南汉族方言的形成与云南汉族的移民史相联系。昆明地区的滇中一带是人类发源地之一。3万多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居住。公元3世纪初,庄蹻入滇建立滇王国。到汉代,许多官吏、郡兵及仆人入滇统治;为了牟利和办事,一些往来的商旅在此长期定居;为了解决边郡官兵的给养问题,北方、南方边疆推行屯田实边政策。元明时期一些历年散兵、发配到此的罪犯及难民从北方不断进入云南。形成云南汉语方言的另一重要因素是明初的汉族移民,据《明史》记载,民屯的移民数约300万人,主要来自于江南、江西一带。

云南自古是西南土著各族生息繁衍的地方,汉族人民来自内地,与当地土著在耕作及生活上互相融合、相互影响。

明代云南汉族移民大增、汉语地位开始上升,汉语官话于明中叶开始演变为云南方言。云南方言是以南京话为代表的江淮官话为基础形成的。清代以后,湖广、四川等地的西南官话对云南方言产生了很大影响。

以昆明为首的云南方言属于汉语西南官话,云南民间至今还保留着不少元明时期中原的汉语语汇。云南方言用以结尾的字几乎全是入声,蜀黔虽也大部分类似,但远不及滇方言普遍。通观三地方言,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究其原因,与云南的地理位置和文化交流有关。云南移民史的阶段性非常明显,都是大规模移民,再加之交通不便,使方言相对稳定。再者,云南地处边疆,长期独立于中央王朝,随后与内地方言交互沟通融合,最终形成了今天独具江淮官话特征的滇方言。

从云南后来发现的一些碑刻来看,如东汉《孟孝琚碑》、晋代《二爨碑》、唐代《王仁求碑》、《南诏德化碑》,可以肯定从东汉到唐代,在云南,至少在一些重要城镇的上层人士中已开始使用汉语、汉文字了。

元代是云南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在元代,云南第一次设立了从属于中央的行省。赛典赤·瞻思丁入滇时,带来了不少蒙古人、色目人、北方旱人、伊斯兰教徒。如此众多的外来民族与云南当地人进行交流,必须有一种通用语言,这就是汉语。至今保存在昆明筇竹寺中的元代《白话圣旨碑》,即用汉语和蒙语刻成。同时。昆明的一些文人用汉语写作的作品也取得了一定成就,如昆明白族文人王升的《滇池赋》。

明初,大批内地汉族军民到云南屯垦开发,使得汉族人口比例第一次超过了云南当地的土著居民,汉语成为了昆明地区的初始通用语言。

昆明方言的成型即在明朝时期。明朝以后从内地来到云南的汉族移民的原住地,大部分是江西、安徽、湖广、南京、陕西、山西、河北一带。到了清代和近代,华北、四川的移民也大量进入云南。

由此,可给昆明方言下这样的定义:昆明方言是在明朝初期,以江淮方言为基础,同时吸收了华北方言以及其他一些江南省份方言特点的汉语方言。至今还可从一些戏剧或典藏中依稀找到古汉语保留在昆明方言中的说法。例如:(1)包弹(“弹”读作摊):(古)指责,批评。来源:元代杂剧,见《董西厢》。(2)血胡淋拉:(古)血迹斑斑。来源:元代杂剧,见《勘头巾》。(3)鏖糟(aozao):(古)原指人身上汗垢,后形容肮脏。来源:元代杂剧。(4)蒙淞(音):(古)小雨。来源:东汉《说文解字》。(5)神:(古)形容人精神不正常,今多用“神头神脑”。来源:东汉《说文解字》。(6)相干:(古)有关联,或作“不相干”。例:与你有哪样相干?来源:《汉书》。

二 昆明方言与普通话的对应比较

迁入云南的移民来自南北各地,带入的方言自然也会在云南各地产生一定影响。不过,明初的政治中心在南京,不久后又迁都北京,因此,官话作为共同语言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官话在云南也被广泛使用,省城昆明及其周围地区自不必说,离省城较远的地方也是如此。但是以南京话为代表的江淮官话既不分en/eng,也不分an/ang,由此推测,云南一部分地方之所以不分an/ang,很有可能是受了江淮官话的影响。例如,江淮方言的黄梅戏,把“街”念“该”、“吓”字念“赫”、“鞋子”念“孩子”,以及“鸡眨眼”等的说法都和云南话一模一样。

滇方言内部大致统一,不同子方言之间的交流不成问题,但仍存在细微差别,这与该地区受到民族语言的影响有很大关系,如西双版纳汉语方言,在语调上与傣族话非常相似。而丽江话,则依稀有纳西话的影子。大理的汉方言音调就很像白族话;整个云南方言总体与大西南官话在语调上的区别也是受了一些彝语的影响。可见这些汉族人后代显然已与土著相融合,中原汉族移民的语言由于受土著语言的影响已发生了变化,而形成了如今的方言。

昆明方言韵母上鼻尾韵系统简化。首先,-m尾韵消失,-m、-ng尾韵合并成两套;其次,-n和-ng尾韵也开始相混,如en/eng,in/ing普遍相混,an/ang也在一部分地方相混,zh、ch、sh与z、c、s相混,并且一些韵母的发音在云南方言中也发生了改变。如下所示:

方圆:读成“番严”(fang-fan,yuan-yan);

上来:读成“散咧”(咧2声shang-san,lai-lie);

旅游:读成“里由”(lü-li);

给你:读成“格你”(gei-ge);

雷锋:读成“lui fong”(lei-lui,feng-fong);

佛教:读成“福教”(fo-fu);

蒙自:读成“mong zi”(meng-mong);

红薯:读成“红储”(shu-chu)。

西南官话声调系统的显著特点是:古入声字,今读阳平。而具有此特点的昆明话也正是如此。用昆明话可考量某个汉字在古音中是不是一个入声字,方法如下:在普通话中不读阳平,在云南方言(昆明话适用)中读阳平的字,就是古入声字。

所谓入声,是指《广韵》等古代韵书中同属入声部的入声字所具有的声调。入声作为一个声调以及它所特有的入声韵尾,或多或少或完整的在现代汉语各大方言中被保留着。入声作为一个声调,它在现代汉语普通话里已经归并到其他声调中,消失了,连入声字特有的入声韵尾也脱落了。如数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中,一、七、八普通话读阴平,六读去声,昆明话都读阳平,那么一、六、七、八这四个字就是古入声字。

迄今为止,汉语拼音中的声调阴平55、阳平35、上声214、去声51,在以昆明为中心的云南方言中变成了阴平44、阳平31、上声53、去声212。

如《昆明歌谣》中的儿歌“扁担开花”。

各回各家,(guo31 hui31 guo31 jia44)

扁担开花,(bian53 dan212 kai44 hua44)

喏喏睡着,(no44 no44 shui212 zhuo31)

扁担结果。(bian53 dan212 jie31 guo53)

右图为汉语拼音的音调值(左竖线)与昆明话的音调值的对比(右竖线)。图中,中间箭头为音调。

三 昆明方言的“略音”与日语“母音无声化”

昆明方言在发展过程中,由于特殊的历史背景、地理条件以及民族杂居等原因,一方面继承并发展了许多古汉语中本质的因素;另一方面吸收了一些非汉语因素,从而构成它的方言特征。值得一提的是昆明方言的语流音变。所谓音变就是语音的变化,在此将探讨昆明方言中略音的音变。

日语中的“母音无声化”为语言学名词,是日语发音时的独特现象。简言之,就是将原本应由声带振动发音的某些假名(如母音的[i]和[u]发音结尾的假名),夹在无声子音(如音的[k]、[s]、[t]、[n]、[h]等)之间时发生无声化,也就是发音时声带不振动,只发气音。

1.昆明方言的“略音”

人们在说话时,不是孤立地发出一个个音节(字),而是把音节组成一连串自然的语流,在此将其称为“略音”。

第一,国际音标中的两个清辅音之间的[i]或[u]在音拍中弱化,即汉语拼音中的声母+[i]或[u]+韵母,将[i]或[u]的发音弱化。例如:

煳头咧嘴 fu2 jtou2 l?3 zui3 (fu31t’ou44l?53 tsuei53)

煳屁 fu2 pi4 (fu31 p’i212)

核核 fu2 fu1 (fu31 fu44)

第二,清辅音+[a]或[o]时在相邻的两个节拍中重复出现、且词首为非高元音音拍时,也有可能发生元音弱化。例如:

发火 fa2 ho3 (fA31xo53)

发梦冲 fa2 mong4 chong1 (fA31mo?212 t?‘o?44)

上供 shan4 gong4 (?A31ko?212)

第三,词尾的清辅音+[i]或[u]或时元音脱落,只剩下辅音。除此之外,清辅音+高元音[i]或[u]时,在停顿之前也会发生元音弱化。例如:

真是 zhen1 shi4 (t?‘?n44??212)

哪样事 na3 yan4 shi4 (nA53iA212s?212)

憨不噜刍 han1 bu4 lu1 chu1 (xA31pu212lu44 t?‘u44)

灰普普 hui1 pu3 pu3 (xuei44 p’u53 p’u53)

灰巴拉处 hui1 ba1 la1 chu1 (xuei44pa44lA44t?‘u44)

第四,除了上述各种造成元音弱化的典型语音环境以外,元音[a]、[i]、[u]、[e]、[o]在以下语音环境中也有发生音变的可能:

两个韵母之间的[y],包括两个韵母弱化。即韵母+y+韵母,略音成齐口呼[i]。例如:

没有 昆明方言一 bu4you3 略音后 biu53(mi?u53)

昆明方言二 mu4you3 略音后 miu53(pi?u53)

口格有 昆明方言 ge3you3 略音后 giu53(k i?u53)

口格愿 昆明方言 ge3yuan4 略音后 gian212(k i?53)

省略撮口呼[ü],或撮口呼[yü]变齐口呼[i]。例如:

冤枉 昆明方言 yüan1wan 略音后 (yan44wan53)

钓鱼 昆明方言 diao4yü2 略音后 (di212 i2)

2.日语的“母音无声化”

日语同汉语、意大利语一样,基本上属于开音节语言。即日语的章节一般以元音结尾。同时,还以元音的长短来区别意义。因此,从音系学上来说,日语属于典型的音拍语言,也称“莫拉”语言。

日语元音音位数量不多,只有5个单元音。辅音音位存在清浊音的对立。由于历史上与汉语的词汇交流不仅产生了假名文字,还在语音体系中增加了长音、拨音、促音等特殊音节。除了拨音、促音之外,日语基本上属于“辅音+元音”结构的开音节语言。

在标准日文发音中,“母音无声化”虽不是日语学习者的重点部分,但还是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或许不会造成意思上的误解,但还是会让听者、特别是初学日语的人感到有些奇怪。因为按五十音图的标准来衡量,发音就是错的。这是因为在日语的语流中,有时受前后语音环境的影响,一些元音只保留发音的嘴形声带却不振动;有时甚至元音完全脱落,只剩下辅音。最易发生弱化的元音是高元音[i]和[u]。在特定情况下,[o]、[e]、[a]也有弱化的可能。

“送气音”与“不送气音”是对立的概念,两者的区别在于发音时是否呼出气流以及呼出气流的强弱,具体来说,送气音在发音时呼出的气流较强,而不送气音在发音时不呼出气流或呼出的气流较弱。送气音与不送气音都属于清辅音。日语中的“か行”、“た行”和“ぱ行”假名所表示的音节中的清辅音也有送气和不送气之分。该辅音位于词头时读送气音,位于词中或词尾时通常读不送气音。不送气的清辅音有时听上去与浊辅音相似,但两者是有本质区别的:清辅音在发音时声带不震动,而浊辅音在发音时声带震动。

以送气音和不送气音来表达分析如下:

第一,有気音と无気音(送气音和不送气音)。

第二,か、た行的假名位于词头时读送气音,位于词中或词尾时读不送气音。

か行 送气 ka u ki nu ku ru ke ri ko ko

かう? きぬ? くる① けり① ここ?

不送气 akai aki oku ike kako

あかい② あき① おく? いけ② かこ①

た行 送气 ta tsu te ki to chi

たつ① てき? とち?

不送气 katai ichi atsui mashite soto

かたい② いち② あつい② まして① そと①

以辅音+元音形成母音弱化表达如下:

第一种,两个清辅音之间的「i和「u在非声调核的音拍中一般要弱化,即后面接无声子音时母音无声化。例如:

北(きた) [kita] 捨(す)てる [suteru]

切手(きって)[kitte] 近(ちか)い [chikai]

力(ちから) [chikara] 務(つと)める [tsutomeru]

草 (くさ) [kusa] 人(ひと) [hito]

進(すす)む [susumu] 太(ふと)い [futoi]

第二种,句尾的清辅音+[i]或[u]时元音脱落,只剩下辅音[s]。典型的例子就是句末的[-です]、[—ます]。除此之外,清辅音+高元音[i]或[u]时,在停顿之前也会发生元音弱化。例如:

スリープ [sri:pu] 書く(かく) [kaku]

ブレーキ [bure:ki] パーツ [pa:tsu]

第三种,清辅音+[a]或[o]时在相邻的两个节拍中重复出现、并且词首为非高元音音拍时,也有可能发生元音弱化。例如:

形(かたち) [katachi] 価格(かかく) [kakaku]

心(こころ) [kokoro] そこで [sokode]

第四种,除了上述各种造成元音弱化的典型语音环境外,元音[a]、[i]、[u]、[e]、[o]在以下语音环境中也有发生元音弱化的可能。例如:

掛ける(かける) [kakeru]

書き出す(かきだす) [kakidasu]

生きる(いきる) [ikiru]

移る(うつる) [utsuru]

消される(けされる) [kesareru]

時々(ときどき) [tokidoki]

早稲田(わせだ) [waseda]

前三种元音弱化现象在日语标准语中较为普遍。而第四种情况则因个体条件的不同而异,因为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情况下发音都有可能不同。

日语元音无声化并不是元音的脱落,而这种现象只是元音[u],[i]不发音,但一定要有这个口形(过程)。如果没了这部分,音拍就会少了一半,其音拍(モーラ)的节奏,就必然变短,破坏整体的和谐。

四 结束语

从以上两节中可以看出,昆明方言的音变具有轻声、连续变调、省略部分元、辅音(声母、韵母)的特点,而日语“母音无声化”即是将母音弱化,让原本的有声母音变为无声母音,使其读起来更流畅,音节之间又能保持一定的强度及韵律。换言之,日语以“拍”(莫拉)作为音节单位,即便是母音无声化后,都要能占有原本该有的一拍。

方言作为汉民族历史发展的产物,将长期伴随国家和民族走向未来。因此,人们对方言应予以敬重,学界亦应有所研究,切不可等闲视之。昆明方言独具云南地方特色,也同本地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一样,极其丰富多彩,堪称语言文化的宝库。通过将昆明方言的“略音”与日语“母音无声化”的共性进行对比,不仅可以培养日语学习者的兴趣,提高学习日语的积极性,也希望对教学者在日语发音和昆明方言的研究方面起到一定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华文、毛玉玲.昆明方言词典[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7

[2]文化时评《乡音 方言》[N].云南日报,2003.2.25

[3]卢开.昆明方言志[J].玉溪师专学报,1990(Z1):78

[4]张映庚.昆明方言的文化内涵[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7.3

[5]张华文.昆明方言词源断代考辩[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

[6]吴积才、颜晓云.云南方音辨正(云南方言研究)[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

[7]金五.云南方言昆明话[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11

[8]翟东娜、潘钧.日语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云字开头的成语范文第5篇

黑土:大家好!自从拍了上一期的《昨天,今天,明天》,我回去是左思右想,今日诗兴大发,为大家吟诗一首:改革春风吹满地,全国人民齐努力……

白云:得了吧,可别逗了,这不是你上回在这儿读的那首诗吗?

黑土:哎呀,忘了。(观众大笑)

白云:(缓缓站起,面带微笑)Ladies And Gentlemen,MY name is BaiYun。

崔永元:(惊讶状)几日不见,大妈英语水平大有提高啊!

白云:什么叫大有提高啊,那是相当有提高啊!

崔永元:好了,我们闲话少说,言归正传,大叔大妈,我们都知道随着社会迅速发展,不同的语言丰富了我们的生活,尤其是英语越来越贴近我们的生活了,更是学生们的必修课。大叔,您认为当今社会,我们的母语――汉语重要呢还是外国的英语重要?

黑土:(语塞)这一问题你怎能先问我呢?你得先问你大妈,按照家里的顺序,她老大,狗老二,我老三。(观众大笑)

崔永元:哦,大妈家法真严呀好,我问大妈。

白云:我觉得呢,英语是当今社会一种不可缺少的语言交流工具,这不2008年北京奥运会举办了嘛,连出租车司机都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我们再不学习英语,那不让外国人觉得我们不热情嘛!

崔永元:是呀!当今社会英语地位日益提升,可谓是出尽了风头,可是本国的母语――汉语却被打入了冷宫,大叔您同意大妈的说法吗?

黑土:我不同意,她连二十六个英文字母都不会还学英语呢!(观众大笑)

白云:(抢白)你说什么?(黑土恐惧状)

黑土:你看看现在这些90后的“暴走族”吧,在家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路上脚踏暴走鞋,腰挎诺基亚,耳听MP4,玩的是‘苹果机’,看的是‘小燕子’:吃的是‘肯德基’,喝的是可乐汁;占的是遥控器,念的是英语单词;学乔丹惟妙惟肖,拜何洁五体投地:讲名牌头头是道,作伪文登峰造极。他们出口“哇噻”,闭口“帅呆”,中国传统文化在他们身上严重缺失,我们母语的地位一落千丈,(观众大笑)我们应该在学好本国语言的同时可以吸取一些外国语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保护和重视自己的传统文化,才能生存而不被别的国家和民族所同化。

崔永元:是啊,中国的学生现在从小学就学习英语。考高中,考大学,考研究生,英语都是必考科目。汉语却不是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据一位多年从事高中语文教学的老师说,他的已读大学三年级的儿子,写一则百余字的申请书,竟有28个错别字,这是让人非常痛心的。

黑土:(抢白)是呀我也在一次新闻上看到在复旦大学举办的一次汉语比赛中,中国学生输给了外国留学生组成的队伍,这让我这个土生土长的中国人感到莫大的耻辱

白云:(抢白,焦急状)这么说,我还成了卖国贼了!(观众笑)

崔永元:大妈,话不能这样说,这些例子都充分说明了汉语的重视程度在逐渐被削弱,作为华夏子孙这不能不让我们担忧,好,现在请您二老各用一句话来总结自己的观点。谁先说?

黑土:还是按家里的惯例吧。

白云:(猛地一站,往前跨了一步,饱含激情地一挥手)说自己的母语让别人也说去!谢谢(观众大笑)

黑土:我也剩一句了?(双手合实)我……好……谢谢

(观众大笑,热烈鼓掌)

相关期刊更多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云南省教育厅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云南省教育厅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云南省教育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