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煤矿环保创新工作计划

煤矿环保创新工作计划

煤矿环保创新工作计划

煤矿环保创新工作计划范文第1篇

一、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依靠科技进步,走资源利用率高、安全有保障、经济效益好、环境污染少和可持续的煤炭工业发展道路。把煤矿安全生产始终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以建设大型煤炭基地、培育大型煤炭企业和企业集团为主线,按照统筹煤炭工业与相关产业协调发展,统筹煤炭开发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统筹矿山经济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要求,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型煤炭工业体系,实现煤炭工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可靠的能源保障。

(二)发展目标。从2005年起,用3—5年时间,建立规范的煤炭资源开发秩序,大型煤炭基地建设初见成效,形成若干个亿吨级生产能力的大型煤炭企业和企业集团,煤矿安全基础条件有较大改善,煤矿瓦斯得到有效治理,重特大事故多发的势头得到有效遏制,煤矿安全生产形势明显好转,矿区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初步得到控制,煤炭法规政策体系逐步完善。再用5年左右时间,形成以合理保护、强化节约为重点的资源开发监管体系,以大型煤炭基地和大型煤炭企业集团为主体的煤炭供给体系,以强化管理和投入为重点、先进技术为支撑的安全生产保障体系,以煤炭加工转化、资源综合利用和矿山环境治理为核心的循环经济体系,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炭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为基础的法规政策调控体系。

(三)基本原则。坚持发展先进生产能力和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加快现代化大型煤炭基地建设,培育大型煤炭企业和企业集团,促进中小型煤矿重组联合改造,另一方面继续依法关闭布局不合理、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浪费资源、破坏生态环境的小煤矿。坚持治标与治本相结合的原则,着力解决影响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的突出问题,同时抓紧完善法规政策调控体系,提高煤炭资源勘查、开发准入条件。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和综合治理的原则,促使煤矿安全文化、安全法制、安全责任、安全科技、安全投入等各项要素到位。坚持国家引导、扶持和企业自主发展相结合的原则,既要帮助企业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为企业发展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又要尊重企业的自主发展权。坚持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相结合的原则,推进煤炭企业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保障安全生产和促进健康发展的激励约束机制,提高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力。坚持煤炭开发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相结合的原则,合理开发利用煤炭资源,促进煤炭、电力、冶金、化工等相关产业的联合和煤炭就地转化,带动地方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

二、强化规划和管理,完善煤炭资源开发监管体系

(四)加强对煤炭资源的规划管理。煤炭资源是重要的战略资源,要改进管理方式,实现由粗放开发型管理向科学合理开发、保护节约型管理的转变。依法科学合理划定煤炭资源国家规划矿区和对国民经济具有重要价值的矿区,严格按国家规划有序开发。国家规划矿区、对国民经济具有重要价值矿区的划定,由国土资源部研究提出,会同发展改革委共同审定并公布。建立煤炭资源战略储备制度,对特殊和稀缺煤种实行保护性开发。

(五)完善煤炭资源管理与生产开发的管理制度。各级发展改革(煤炭行业)主管部门要综合运用煤炭发展规划、产业政策、法律法规等手段,加强对煤矿开发建设和煤炭生产的监督管理。各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和国务院行政法规,规范煤炭资源勘查、开采登记管理工作,纠正、制止一切越权审批和以招商引资为由越权配置煤炭资源的行为。煤炭开发规划和资源管理工作要相互衔接,紧密配合。发展改革(煤炭行业)主管部门编制煤炭生产开发规划、矿区总体规划时,必须征求同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的意见,并作为批准规划的重要依据。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在编制煤炭资源勘查规划、矿业权设置方案时,必须征求同级发展改革(煤炭行业)主管部门的意见,并作为批准煤炭资源勘查规划和矿业权设置方案的重要依据。产煤地区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落实煤炭行业管理职能部门,并充实和加强煤炭管理力量,健全和完善管理制度,强化煤炭资源和生产开发管理。

(六)加大煤炭资源勘探力度。加大煤炭资源勘探资金支持力度,研究建立煤炭地质勘探周转资金,增强煤炭资源保障能力。由国家投资完成煤炭资源的找煤、普查和必要的详查,统一管理煤炭资源一级探矿权市场,在此基础上编制矿区总体开发规划和矿业权设置方案;依据矿区总体开发规划和矿业权设置方案,实行煤炭资源二级探矿权和采矿权市场化转让,转让收入要按规定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并用于煤炭资源勘探投入,实现滚动发展。健全煤炭地质勘查市场准入制度,培育精干高效、装备精良的煤田地质勘探队伍。严格执行勘查技术规程,进一步完善储量评估制度,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地质勘探精度,保障地质勘查质量,为合理规划和开发煤炭资源奠定基础。

(七)合理有序开发煤炭资源。进一步完善矿业权有偿取得制度,规范煤炭矿业权价款评估办法,逐步形成矿业权价款市场发现机制,实现矿业权资产化管理。煤炭矿业权资产化要与科学的生产规划相结合,按照“统一规划、集中开发、一次置权、分期付款”的原则有序进行。严格矿业权审批,对国家规划矿区内的煤炭资源,凡未经国家批准开发规划和矿业权设置方案的,一律不得办理矿业权的设置。保障矿区井田的科学划分和合理开发,形成有利于保护和节约资源的煤炭开发秩序。加快修订煤矿设计规范,严格开采顺序、开采方法和开发强度管理,禁止越层越界和私挖乱采。鼓励采用先进技术,开采难采煤层和极薄煤层。煤矿新建和改扩建项目必须按照隶属关系,依法取得同级安全生产监管部门的审查批准,并认真执行安全生产设施“三同时”制度(同时设计、施工和投入使用)。

(八)保护节约和合理利用煤炭资源。修订煤炭生产矿井资源回采率标准和管理办法,凡设计回采率达不到国家规定标准的煤炭开发建设项目,一律不予核准,不予颁发采矿许可证。建立严格的煤炭资源利用监管制度,对煤炭资源回采率实行年度核查、动态监管,达不到回采率标准的煤矿,要责令限期整改;逾期仍达不到回采率标准的,依法予以处罚,直至吊销采矿许可证和煤炭生产许可证。加快完善煤炭资源税费计征办法,研究将煤炭资源税费以产量和销售收入为基数计征,改为以资源储量为基数计征的方案,并在条件成熟时实施;同时,要积极探索多种激励约束机制,促使煤炭生产企业节约煤炭资源。健全煤炭生产企业资源储量管理机构,落实储量管理责任,完善煤炭储量管理档案和制度,严格执行生产技术和管理规程。

三、加快结构调整,加强煤炭供应体系

(九)加快大型煤炭基地建设。按照煤炭发展规划和开局,选择资源条件好、具有发展潜力的矿区,以国有大型煤炭企业为依托,加快神东、陕北、晋中等13个大型煤炭基地建设,形成稳定可靠的商品煤供应基地、煤炭深加工基地和出口煤基地。国家继续从中央预算内基建投资(或国债资金)中安排资金,以资本金注入等方式,重点支持大型煤炭基地建设。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应积极改进金融服务,加大金融产品创新力度,切实支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准入条件的煤炭开发建设。支持有条件的煤炭企业上市融资,按照国家规定发行企业债券,筹集建设资金,加快建设和发展。

(十)促进煤炭与相关产业协调发展。大型煤炭基地建设要与煤炭外运和水资源等条件相衔接,与相关产业和地方经济发展相协调。要加大投资力度,改革铁路和港口投资体制,鼓励企业法人、非公有资本参股建设和管理,抓紧建设和改造山西、陕西、内蒙古西部出煤通道和北方煤炭下水港口,提高煤炭运输能力,从根本上缓解交通运输对煤炭供给的制约。按照政府引导和企业自愿的原则,鼓励煤电一体化发展,加快大型坑口电站建设,缓解煤炭运输压力。鼓励大型煤炭企业与冶金、化工、建材、交通运输企业联营。火力发电、煤焦化工、建材等产业发展布局,要优先安排依托煤炭矿区的项目,促进能源及相关产业布局的优化和煤炭产业与下游产业协调发展。

(十一)培育大型煤炭企业集团。打破地域、行业和所有制界限,加快培育和发展若干个亿吨级大型煤炭骨干企业和企业集团,使之成为优化煤炭工业结构、建设大型煤炭基地、平衡国内煤炭市场供需关系和“走出去”开发国外煤炭、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主体。煤炭企业要进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积极推进股份制改造,转换经营机制,提高管理水平。国家规划矿区、对国民经济具有重要价值矿区的资源开发由国有资本控股。鼓励发展煤炭、电力、铁路、港口等一体化经营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鼓励大型煤炭企业到境外投资办矿,带动煤炭机械产品出口和技术、劳物输出,提高我国煤炭工业的国际竞争力。

(十二)进一步改造整顿和规范小煤矿。各产煤地区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加快中小型煤矿的整顿、改造和提高,整合煤炭资源,实行集约化开发经营。鼓励大型煤炭企业兼并改造中小型煤矿,鼓励资源储量可靠的中小型煤矿,通过资产重组实行联合改造。积极推进中小型煤矿采煤工艺改革和技术改造,规模以上煤矿必须做到壁式正规化开采。继续淘汰布局不合理、不符合安全标准、不符合环保要求和浪费资源的小煤矿,坚决取缔违法经营的小煤矿。

(十三)加快提升煤炭生产和设备制造技术水平。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加快高产高效矿井建设,提高煤矿装备现代化、系统自动化、管理信息化水平,淘汰落后的技术装备与工艺,推动煤炭工业科技进步。大力推进中小型煤矿机械化,加快培育和发展面向小型煤矿的综合服务机构,形成完善的技术服务体系。通过关键技术引进、技贸结合、合作制造、市场换技术等多种方式,提高煤炭重大技术装备研发和制造能力,促进重大装备制造国产化。加强企业、科研机构和各类院校的联合,推进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十四)规范煤炭市场秩序。深化煤炭流通体制改革,改革电煤价格形成机制,运用经济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法规,合理调整煤炭企业与发电企业的利益关系。继续推进煤炭订货方式改革,鼓励供需双方自主衔接、签订长期供货合同。加快建立以全国煤炭交易中心为主体,以区域市场为补充,以网络技术为平台,有利于政府宏观调控、市场主体自由交易的现代化煤炭交易体系。严格煤炭经营企业资格审查,取缔无证非法经营活动,清理煤炭运销环节乱收费、乱罚款,依法打击掺杂使假和偷骗税款等不法行为。

四、坚持综合治理,强化煤矿安全生产保障体系

(十五)进一步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加强“国家监察、地方监管、企业负责”的煤矿安全工作体系建设,进一步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完善煤矿安全监察体制,提高监察的权威性和有效性,强化煤矿安全执法检查。落实地方人民政府煤矿安全监督管理职责,建立地方人民政府领导分工联系本地区煤矿安全生产工作制度。认真实行煤矿安全生产许可证制度,强化煤炭企业安全生产责任主体,落实企业法定代表人作为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的责任;精简企业管理机构,加强一线管理力量;坚持煤炭企业内部安全生产机构派驻制度,严格执行煤矿领导干部下井带班作业制度。严格外包工程队伍资质管理和现场管理。建立煤矿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制度。

(十六)加大煤矿安全投入。按照企业负责、政府支持的原则,完善中央、地方和企业共同增加煤矿安全投入的机制。各类煤矿要按有关规定提取生产安全费用。国家继续从预算内基建投资(国债资金)中安排资金支持煤矿安全技术改造。对国家支持的煤矿安全改造项目,地方财政要积极安排配套资金,专项列支,并与中央资金同时到位。各级财政、审计和煤炭行业管理、煤矿安全监察部门要加强监督,确保煤矿安全资金专款专用,安全改造项目顺利实施并发挥效用。

(十七)提高瓦斯防治技术水平。成立煤矿瓦斯防治部际协调领导小组,加强煤矿瓦斯防治工作的领导和协调。设立国家瓦斯治理和利用(煤层气)工程研究中心,加强瓦斯防治科技攻关,立足于推动煤矿安全生产科技进步,从根本上扭转瓦斯事故多发的现状,加快瓦斯灾害监测预警、应急救援、瓦斯煤尘防爆、瓦斯抽采利用技术的研究。抓紧制订和实施全国煤矿瓦斯治理总体方案,尽快使煤矿瓦斯治理取得明显成效。财政、税务部门要尽快制订实施办法,对瓦斯(煤层气)抽采和利用实行税收优惠。煤炭企业要严格高瓦斯和瓦斯突出矿井的管理,建立健全危险源辨识技术体系、瓦斯抽采和监测监控体系、灾害预警救援体系,切实防范重特大瓦斯事故的发生。

(十八)提高煤矿职工队伍素质。建立和完善企业职工培训制度,组织和引导企业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职工安全、技术培训和继续教育,全面提高煤矿职工队伍特别是采掘工人的素质和安全生产技能。对煤矿负责人和主要工种依法实行强制性安全培训,杜绝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反纪律等现象。实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对煤矿采煤等专业技术岗位人员和特殊工种人员实行职业准入,持证上岗,严格技术岗位人员配备标准。教育部门要加强与煤炭行业的合作,将煤炭行业有关专业纳入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计划;要与大型煤炭企业合作,尽快恢复或设立一批煤炭职业技术学校。要引导有关大专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按照煤炭行业市场需求培养懂安全、有技术、会管理的煤炭专业人才。要通过设立煤炭专业奖学金、减免学费等措施,鼓励学生报考煤炭专业。

五、加强综合利用与环境治理,构建煤炭循环经济体系

(十九)推进洁净煤技术产业化发展。发展改革委要制定规划,完善政策,组织建设示范工程,并给予一定资金支持,推动洁净煤技术和产业化发展。大力发展洗煤、配煤和型煤技术,提高煤炭洗选加工程度。积极开展液化、气化等用煤的资源评价,稳步实施煤炭液化、气化工程。加快低品位、难采矿的地下气化等示范工程建设,带动以煤炭为基础的新型能源化工产业发展。采用先进的燃煤和环保技术,提高煤炭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

(二十)推进资源综合利用。按照高效、清洁、充分利用的原则,开展煤矸石、煤泥、煤层气、矿井排放水以及与煤共伴生资源的综合开发与利用。鼓励瓦斯抽采利用,变害为利,促进煤层气产业化发展。按照就近利用的原则,发展与资源总量相匹配的低热值煤发电、建材等产品的生产。修改制定配套法规、标准和管理办法,落实和完善财税优惠政策,鼓励对废弃物进行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理。在煤炭生产开发规划和建设项目申报中,必须提出资源综合利用方案,并将其作为核准项目的条件之一。

(二十一)保护和治理矿区环境。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依法开展环境影响评价,环保设施与主体工程要严格实行建设项目“三同时”制度。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加强矿区生态环境和水资源保护、废弃物和采煤沉陷区治理。研究建立矿区生态环境恢复补偿机制,明确企业和政府的治理责任,加大生态环境治理投入,逐步使矿区环境治理步入良性循环。对原中央国有重点煤矿历史形成的采煤沉陷等环境治理欠账,要制订专项规划,继续实施综合治理,中央政府给予必要的资金和政策支持,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煤炭企业按规定安排配套资金。

(二十二)大力开展煤炭节约和有效利用。积极引导合理用煤、节约用煤和有效用煤,努力缓解当前煤炭供求紧张状况,解决煤炭产需长期矛盾。大力调整经济结构,切实转变增长方式,抓紧完善产业政策和产品能耗标准,限制高耗能工业的发展。优化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鼓励发展新能源,努力减少和替代煤炭使用。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推广先进的节煤设备、工艺和技术。强化科学管理,减少煤炭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的损失和浪费。制定有利于节约用煤的经济政策、技术标准和法规,利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实行全面、严格的节煤措施,在全社会形成节约用煤和合理用煤的良好环境。

六、制订和完善有关法律规章制度,健全煤炭工业法规政策调控体系

(二十三)加强煤炭法制建设。抓紧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炭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完善配套法规,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煤炭法规体系。尽快修订煤炭产业政策,完善办矿审核制度,严格准入标准。制订严格的煤炭资源消耗、污染物排放等标准,促进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应用,推动煤炭产业升级。加强煤炭执法队伍建设,依法规范煤炭市场秩序,为各类煤炭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煤炭企业要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关于资源、环境、安全生产等方面的技术政策和行业标准、规范,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技术管理规章制度,规范矿井设计、施工、技术改造、生产和加工利用等方面的行为,深入开展安全质量标准化活动。

(二十四)切实减轻煤炭企业负担。各地要根据国家关于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的有关政策,加快分离煤炭企业办社会职能。严格按照1998年国务院关于改革国有重点煤矿管理体制的规定,切实落实原中央财政对国有重点煤矿增值税定额返还和所得税返还政策。加快增值税改革步伐,落实对已公布取消的各类基金和收费项目的清理、整顿措施,减轻煤炭企业负担。

(二十五)促进煤炭企业接续发展。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炭法》有关规定,研究建立煤炭产业积累煤矿衰老期转产资金制度,筹集资金专项用于发展接续产业和替代产业。完善煤炭成本核算制度,保障煤炭企业增加接续资源,开展资源勘查,保护和治理环境,发展接续产业。重视煤炭合理开发与矿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在基础设施建设、财政转移支付等方面制定相关扶持政策,促进矿业城镇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支持资源枯竭矿区经济转型。

(二十六)提高矿工劳动保障水平。加强煤矿质量标准化基础工作,提高机械化、自动化水平,改善作业环境,减轻矿工劳动强度。改革煤矿工作制度,将矿工入井时间缩短到八小时以内,并尽快实行四班六小时工作制。加强煤矿劳动保护用品的研发,煤炭企业必须为井下工人发放必需的劳动保护用品,不断提高劳动保护水平。加强对煤矿作业场所职业危害的监督检查,做好煤矿尘肺病等职业病的防治工作,保护矿工身心健康。全面贯彻落实《工伤保险条例》,各地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要根据本地区煤炭企业的实际情况,制订煤炭企业参加工伤保险的具体办法。各类煤炭企业都应为矿工办理工伤保险,切实维护矿工的合法权益。

(二十七)提高矿工生活质量。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要根据井下矿工的劳动强度和风险、生产环境等情况,制订或提高煤矿工人艰苦岗位津贴标准。各类煤炭企业应根据效益情况,逐步提高矿工收入水平。继续采取国家、地方政府、企业和个人共同出资的办法,解决历史形成的矿区危房、棚户改造问题。

煤矿环保创新工作计划范文第2篇

关键词:采矿工程专业;培养模式;创新与创造性;国际竞争力;教学方法

一、引言

煤炭是我国的基础能源,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2002年至2012年,我国煤炭行业经历了辉煌的黄金十年,尤其是近几年,在特厚煤层开采、煤与瓦斯共采、灾害防治技术和装备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步,实现了煤炭平均每年以2亿吨产量逐年递增,全国煤炭产量已经接近世界煤炭产量的百分之五十。但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和现代工业发展的要求,传统的煤炭开发利用方式已经越来越不适用于我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需求。另外,随着全国乃至全球经济的疲软,煤炭行业的发展也正陷入低谷,尤其是2015年以来,全国煤炭经济经历了滑坡式下滑,大量煤矿工人工资难发放,毕业生招生和就业困难等。这就使我们不得不去思考,煤炭行业应该走一条什么样的路?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方向在哪里?

二、煤炭行业发展现状

从我国能源结构看,2014年我国石油和天然气对外依存度已分别达到59.5%和30.5%,必须有一种稳定、可靠、经济的能源资源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煤炭资源储量则相对丰富,截至2013年末,全国探明煤炭资源储量1.48万亿吨,占一次能源资源总量的94%。2014年,我国原煤产量38.7亿吨,消费量41.3亿吨,分别占一次能源产量和消费量的73.1%和66%。新中国成立以来(1949~2015.3),我国共生产煤炭超过700亿吨,煤炭企业法人单位1.9万个,从业人员610万人。煤炭是我国最丰富、最可靠、最经济的能源资源,仍然是支撑我国能源消费需求的主体,同时也解决了几百万人的吃饭问题。但是,自2012年5月份以来,全国煤炭市场连续40多个月的波动下行,产能过剩,需求不足,进口量提高,煤炭价格持续下跌,煤炭企业收益减少,经营越加困难。尤其是2015年后半年,煤炭总产量下降2.5%(约1亿吨),净进口下降10.7%(2.85亿吨),价格降幅超过40%,煤炭采选固定投资下降明显(约10%),规模以上煤炭企业利润下降超过50%,全国煤炭企业超过95%存在亏损现象。全国很多中小煤矿逐步关停,有些国有大矿进行了减产,并且强制工人放假,工资和奖金减少超过50%,甚至有些矿全年仅发2~3个月的工资,这种形式下,很多管理岗位和采煤一线人员进行了转岗或离岗。而煤炭高校招生,尤其是主体专业的招生、毕业都受到了较大的冲击。就中国矿业大学(北京)采矿工程专业来说,招生第一志愿率由原来的98%下降到了80%,研究生继续攻读本专业的不足四成,很多优秀学生都转学土木、力学、管理等专业。而采矿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从100%降低到95%;从学生的签约单位看,很大一部分学生去了比较偏远且效益不好的民营或私营企业,还有一部分干脆到非煤企业就业,比如地铁、隧道、铁路等企业。因此,从目前人才培养来看存在着明显的供需失衡,那么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应该做哪些调整?这是当前急需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三、人才培养模式

到2020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48亿吨标准煤,煤炭消费量控制在42亿吨左右,煤炭消费比重控制在62%以内。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生产消费结构不仅是我国能源的基本特征,也是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因此,作为人才培养的高等学校,对于煤炭开采、加工、利用方面的人才培养不应该受到煤炭经济形式的过度影响,但是应该结合煤炭开发新的要求和变革进行培养模式的探索,更好地服务于煤炭开发和国家经济建设。

1.适当调整招生规模和培养计划

高校的主要任务就是人才的培养,有些研究型和综合型大学还兼顾科研的任务。人才培养需要按照国家的政策、市场需求等来适当调整招生规模和培养计划,当然也不能完全按照市场进行调整,因为人才培养要求有持续性;另外,市场的波动对人才的需要往往还表现为不同步,即招生、就业多滞后于报考意向和市场的需求。因此,要综合考虑国家政策与经济环境、行业形式与市场需求等方面,适当的调整招生规模和培养计划。就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的来说,自1998年回复本科招生以来,采矿工程专业招生规模一直是1~3个自然班(30~100人),即使在煤炭形式最好的黄金十年(2002~2012年),也一直控制招生的人数,这一方面考虑到煤炭市场和行业发展波动引起的就业困难的问题。另一方面,采矿工程专业作为国家重要的煤炭资源开采的人才保障专业,要有一个很好的持续性,认为人才培养的速度要小于需求的波动。然而,有些煤炭院校在煤炭形式好的时候大批扩招,有的甚至十几个班或者更多;一旦煤炭形式不好,有明显缩减甚至取消采矿工程专业,这从人才培养和行业发展考虑都是不科学的。从培养计划方面考虑,更应该有一个持续性;从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设置、实习与实践内容等方面,要综合考虑人才培养的效果。就是说人才培养的效果和能力,不应该随国家政策和行业需要的变化而降低,但是可以有侧重的进行调整,比如加强实践环节,提升毕业生创造能力等。

2.加强基础课程设置

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基础宽、能力强、素质高,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能在固体矿床开采特别是煤矿开采和岩土工程领域从事生产、施工、管理、设计及科学研究等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采矿工程专业的毕业生,不仅是到生产一线能够操作设备、管理生产,还应该具有良好的创造性和创新能力。而创造和创新的基础是坚实和宽广的基础知识,比如数学、力学、英语、甚至哲学等,只有掌握这些基础知识,才能更好地解释和揭示一些实际问题的现场和内在规律,才能把现象上升到科学的层面加以推广和应用。采矿工程人才培养的视野还应该瞄准世界采矿科学技术和采矿教育的最新发展动态,结合我国能源行业生产、技术和专业教育现状,建立具有国际化、突出“绿色、安全及高效自动化采矿”特色的课程体系,着力构建与研究型本科教育和开放式研究生教育教学理念相适应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形成厚基础、重特色、宽口径、强实践、深研究的现代煤炭行业人才培养模式,这无疑也是需要一直进行思考的科学问题。

3.注重实践环节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发展的动力,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也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教与学的目的就是传授和获取知识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和学生都要多实践多思考,这样才可以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并加以应用。就采矿工程专业来说,比较容易实现实践环节。首先,可以通过课程设计、实习环节、专题设计、毕业设计,实验课和实训课,实践基地建设,大学生实践作品大赛等加强实践环节和实践的效果;其次,我校矿业工程系设有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部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以及北京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有矿山压力实验室、采矿新技术实验室、采矿数字化仿真实验室、采矿方法与工艺实验室、井巷工程实验室、采动损害实验室、数字矿山实验室、充填采矿实验室等本科实验室,拥有多台自主研发和购置的先进实验仪器。这些都可以为采矿工程专业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实习、实践条件,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4.加强创新能力培养

采矿工程专业不仅要培养动手和实践能力强的人才,更要培养创新力和创造力强的人才。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作为一所研究型大学,研究生比例高达50%以上,采矿工程专业更是如此。一些本科生毕业直接参加工作,工作中需要要创新,还有一大部分要进入研究生阶段进行学习,研究生阶段对学生的创新和创造能力要求高。采矿工程专业教师承担了很多部级、省部级以及校企联合的横向纵向科研课题,科研的过程就是一个创新和创造的过程,这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重要保障。近几年,矿业工程系教师还承担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以及煤炭联合基金等重点科研项目和横向课题数百项,研究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7项,省部级科技奖励100余项,相关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发表了一大批SCI和EI检索的国际高水平学术论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数十项。这些科研过程高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尤其是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效果更加显著。

5.国际化的人才培养

随着我国在国际社会影响力的不断提升,国外投资量不断加大,人才交流更加频繁,形式更加多样。采矿也应该注重国际化人才的培养,这不仅是外语的学习,还要培养具有国际化意识、胸怀以及国际一流的知识结构,视野和能力达到国际化水准,在全球化竞争中善于把握机遇和主动进取的高层次人才。通过拓宽国际化视野和强化创新意识,熟悉掌握本专业的国际化前言理论,掌握国际惯例和跨文化沟通能力,扩宽独立的国际活动能力、较强的运用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同时必须具备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能够经受多元文化的冲击,这样才能称为真正的国际化人才。矿业工程系十分注重国际交流,近年来开展了广泛的国际科技活动,与美国、俄罗斯、南非、加拿大、波兰、澳大利亚、巴西等国家的大学和科研机构保持着长期的合作与交流。不仅将优秀的学生进行联合培养,还将教师送出国外进修;也会定期举办国际会议、“矿业之声”专家讲座等,使得学生和教师开阔了视野,提升了交流能力。在煤炭形式不好的今天,更注重了国际化人才的培养。

四、结束语

采矿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是煤炭行业人才积累的重要保障,受国家经济和煤炭形式影响,本科和研究生招生和就业都逐渐暴露出新的问题。在这种形势下,更应该注重人才培养的质量,例如通过加强基础课程设置,优化专业课结构,注重实践和创新环节,加强国际化交流等,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实践和竞争能力,拓宽就业渠道,提升国际化水平。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的通知.[2014]31号.

[2]张东升,屠世浩,万志军,等.采矿工程特色专业建设规划与进展[J].中国电力教育,2010(27):28-30.

[3]郭惟嘉,陈静.采矿工程专业“多目标、立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1(22):30-32.

[4]李学华,万志军,朱清.国际性采矿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煤炭高度教育,2009(7):67-69.

[5]张勇,杨胜利,秦凤华.适应“科学采矿”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建设[J].中国校外教育,2012(6):115-116.

煤矿环保创新工作计划范文第3篇

关键词:煤矿技术管理 高度危险性事故 安全生产

中图分类号:TD82-9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煤矿事故,特别是重大恶性事故的发生,大多是煤矿生产中某个环节或某些人员的失误或疏忽造成的,而煤矿技术管理上出现的漏洞,往往是造成煤矿事故的一个主要因素。众所周知,煤矿技术管理具有超前性、规划性和指导性,是煤矿安全生产的基础和保证。因此,加强煤矿技术管理工作,提高买煤矿技术管理水平,改善煤矿安全技术面貌,对煤矿安全生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煤矿技术管理是煤矿安全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它贯穿于煤矿生产活动的全过程。

煤矿安全管理时刻存在于煤矿生产管理工作之中,它涉及到煤矿生产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而煤矿生产的过程十分复杂,环节众多,要做到安全生产,就必须综合地运用多种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因此,我们必须把技术管理看成是煤矿安全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融入到煤矿生产管理全过程中去,指导煤矿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使煤矿生产的各个环节相互配合,相互适应,避免因某一环节发生故障而打乱正常的生产秩序,甚至酿成重大事故。

第二、煤矿技术管理是制定合理的开拓开采设计方案和完善的《作业规程》的核心。

矿井开拓开采设计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着煤矿的安全生产。矿井的开拓和开采设计是对巷道布置、采区划分、生产工艺流程、设备选型以及安全技术措施等的总体规划和安排,为满足矿井开拓开采部署合理化的需要,在设计时就必须对地质勘探、先进技术和装备的发展和使用、先进工艺流程的发展水平作广泛的了解。设计应贯彻集中化、机械化和技术经济合理化原则,巷道布置力求简单,各系统的设计和设备能力的选型要经济实用,全矿性的防治事故措施要有力,这些都必须有技术的支持,必须进行充分的技术论证、技术分析和技术方案对比,最终制定出最佳方案。一座矿井的开拓设计,甚至一个采区的开采设计,关系到整个矿井的寿命和效益,是煤矿的基础,所以技术管理在制定开拓开采设计时的作用就显得尤其重要。

第三、煤矿技术管理是排查治理煤矿事故隐患的有效手段。

在地下开采的煤矿中,客观上存在着水、火、瓦斯、粉尘、顶板等危害因素,在生产过程中采、掘、机、运、通等工序和环节配合不当就会酿成故障或事故,严重危及职工的安全。不论何种条件的煤矿,均存在着不安全的因素,只是程度的不同而已。只有通过不断排查事故隐患,全面认识本单位存在的问题及其严重程度,明确安全上的工作要点,有针对性地采取治理措施,安排治理隐患工程,才能为预防事故奠定基础。

第四、突出抓好“一通三防”技术管理工作是煤矿安全生产的重中之重。

搞好“一通三防”技术管理工作应从以下两点着手:

(1) 建立健全各级领导及各业务部门的“一通三防”管理工作责任制,实行齐抓共管,协同作战。明确正职是“一通三防”工作的第一责任者,总工程师(技术负责人)全面负责“一通三防”技术管理工作,并重点把好5关:即设计关、生产布局关、措施审查关、隐患处理关和“一通三防”安措资金使用关。

(2) 高度重视矿井通风技术管理工作。它是矿井防治瓦斯、粉尘和防灭火工作的基础,在具体工作中,要加强矿井通风系统的管理,调整改造不合理的通风系统,管好用好通风设施,建立完善的矿井通风管理制度,合理供给和分配风量,确保矿井通风系统合理、稳定、可靠,供风充足。

第五、依靠科技进步来加强技术管理是实现煤矿安全生产的最大动力。

煤矿安全状况不佳,除了受制于地质和开采的特殊条件以外,还与装备和工艺落后,安全技术管理人员素质和煤矿职工的综合素质等有很大关系。要实现煤矿安全的根本好转,必须依靠科技进步,改进采煤方法,大力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提高煤矿职工的综合素质,尽量降低劳动强度,努力改善井下工作环境,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的发生,使煤矿取得最佳经济效益。

第六、建立和完善技术管理体系,充分调动和发挥工程技术人员的积极性是煤矿安全生产的有力保障

煤矿安全生产的大量事实已经说明,加强对生产技术的领导,明确职责分工,建立以总工程师(技术负责人)为首的技术责任制的技术管理体系是十分必要的。没有一套有效的技术管理机制,没有一个完善的技术管理机构,技术管理就必然带有随意性、盲目性,也必然给煤矿安全生产带来隐患。为了适应安全生产的需要,必须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从组织上充实技术管理人员,调动工程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当前,部分煤矿经济效益较差,甚至不能按时发放工资,影响了职工的生产积极性,造成一些工程技术人员离开煤矿向行业外流动。其次,技术工作责任较大,而得到的待遇偏低,也影响了一部分工程技术人员的积极性,致使有些工程技术人员产生“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思想,不能主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三是技术创新机制和激励机制尚不完善,甚至存在干好干差一个样情形,因而使广大职工包括工程技术人员缺乏技术创新的热情。这些问题若能得到较好的解决,使广大煤矿职工热爱矿山,在工作中积极主动,千方百计开展技术创新活动,不断改进生产技术和安全技术,则肯定会对安全生产作出较大贡献。

总之,在煤矿安全管理体制和安全监察体制改革的新形势下,要实现煤矿安全生产的根本好转,稳定煤矿安全生产的良好局面,必须大力加强安全技术管理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促进煤矿安全生产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煤矿环保创新工作计划范文第4篇

1.课程设置不够合理

近年来,由于生产技术、采煤工艺与设备的不断更新,采矿工程专业学生不仅要具有煤炭及矿床开采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还要掌握通风安全、机电、掘进、运输和管理等方面的知识。然而,旧有的课程设置知识结构单一,与现代化计算机技术、机电技术、环境工程和经济管理等的结合不够。课堂教学内容落后,知识面较窄,没有反映当前科学技术成果的新进展,缺乏同步性,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下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

2.实践教学存在问题

采矿专业实践性很强,需要很快地适应矿山生产技术和管理工作,所以在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必须具备很强的实践能力。因此,实践教学对本专业显得尤为重要,而原有培养体系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实验课时不足实验室是实践性教学的重要基础平台,不仅巩固和延伸了学生的理论知识,而且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与创新创造能力。但是,矿大(北京)的采矿工程专业原培养方案中,实验课时量仅占总课堂教学的10%,其中演示类和操作类的比例约为4:6,学生的实践学习环节比较薄弱。实践方式与工程应用脱节原有实践教学方式单一,仅包括实验、课程设计、实习等环节,不能全面了解实际工作所需的知识,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结合不紧密,与工程应用脱节,无法满足实践性、目标型人才的培养,以至于很多毕业生就业后在短时间内无法适应现场工作。实习质量难以保证由于很多煤矿单位考虑人身安全和煤炭生产的因素,未能让学生体会到真正的课外实习,导致实习限于井下参观、企业介绍、图纸讲解等象征性的形式,下井次数少,鲜有跟班劳动,无法保证实习质量。

3.毕业设计有待优化

毕业设计是采矿工程专业最重要的一个实践性教学环节,体现了学生知识与技能相结合的综合素质。然而,由于该专业本身的特点和人为的因素,导致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下降。如我校采矿工程专业毕业设计包括设计和专题两个部分,设计部分是按实习矿井的地质条件,完成该矿井的初步设计,包括矿井基本经济指标和配套图纸;专题部分是针对生产实际中某个具体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因此,毕业设计任务重、工作量大、内容重复,部分学生照搬他人的模式,限制了学生主观能动力的发挥;加之学生对毕业设计思想上不重视、指导老师水平与精力有限,严重影响了设计质量。

二、新形势下精英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1.改革课程体系,提高教学质量

针对当前煤炭工业的发展新形势,要及时调整、更新教学大纲,密切结合国内外新技术、新成果,大幅消减陈旧的教学内容,精选教学计划中主干课程的教材。完善教师职称评定制度,使任课教师有足够的精力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制定采矿与计算机、采矿与机电或采矿与环境等交叉学科培养方案,拓宽采矿工程专业知识面。优化教学管理,有意识地增加学生的平时训练,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提升教学质量。

2.建设实践基地,参与创新计划

校内做到积极开放实验室,加快多功能型实验室的建设,改善实验室的教学环境,及时更新实验仪器,提高实验教学内容创新度,增加实验教学课时量等。校外要建立良好的校企、校校合作关系,开设第二课堂,建设稳固的实践基地。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如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国家重点实验室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各种学科竞赛等,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加强与国际名校的合作交流,同国际院校联合培养采矿工程专业学生,打造面向国际化的一流采矿人才。

3.加强基地建设,重视过程管理

与煤矿企业建立资源共享机制,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强化工程实践教学。利用闲置矿用装备建立模拟工作面进行模拟训练,这样就可以在不影响生产的情况下进行安全教学。同时,根据各实习单位的实际情况,共同制定实习计划,安排矿上具有丰富经验的技术人员跟班实习,和带队老师一起协作。学生亦可分成小组到不同的科室轮班上岗,了解矿上的工作制度,确保实习质量。

4.丰富毕业设计内容,优化教学方案

针对目前煤炭行业的发展趋势,适时改进毕业设计题目、丰富设计内容。强化中间过程的管理,提供完善的硬件设备,实时掌握学生的出勤情况、设计进度、出现的问题等。实行导师制,鼓励学生提前1~2学年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并深入煤矿生产实践,为毕业设计提前进行实践方面的准备工作。答辩时严格落实考核机制,实施设计成果奖惩制度,严格控制通过率。

三、结语

煤矿环保创新工作计划范文第5篇

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1.盈利:年计划5440万元,实际完成5613万元(元~11月),为年计划的103.18%。

2.安全:控制在计划目标之内。

3.原煤产量:年计划160万吨,实际完成169万吨,为年计划的105.6%。

4.掘进进尺:年计划6450m,实际完成6455m,为年计划的100%。

5.原煤成本:计划91.26元/吨,实际95.12元/吨。

6.综合售价:计划132.23元/吨,实际147.45元/吨。

7.煤炭销量:计划160万吨,实际完成167.8万吨,为年计划的104.8%。

8.原煤全员工效:计划每工7.647吨/工,实际每工7.652吨/工。

9.设备三率:计划91-3-0.8,实际91-3-0.8。

10.采区回采率:计划77%,实际77%。

11.黄土灌浆:计划30000m3,实际31600m3,完成年计划的105.3%

12.瓦斯抽放:计划1000万m3,实际完成1000.24m3。

13.打钻:计划62800m,实际完成81782m,为年计划的130.2%。

14.巷修:计划1500m,实际完成1670m,为年计划的111.3%。

15.注氮:计划260万m3,实际完成295万m3,为年计划的113.46%。

一年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八个方面的工作。

一、坚持安全第一原则,狠抓落实,进一步夯实了安全工作基础

一是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有关安全生产方针政策,落实公司安全工作会议精神,召开全矿班组长以上管理人员及工程技术人员参加的安全和质量标准化会议,对全矿安全工作做了安排部署。结合“百日安全”、“安全生产月”等活动,狠抓了职工对新颁《煤矿安全规程》及安全质量标准化相关标准的深入系统学习;并组织工程技术人员和有关管理人员认真听取有关专家教授的安全知识讲座;积极开展了“安康杯”安全知识竞赛、利用广播、电视、专栏宣传安全知识及法律法规,进一步提高了全矿职工对安全生产重要性和艰巨性的认识,为建设本质安全型矿井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是认真排查安全隐患,强化了安全监控。对东一采区穿断层、115回风顺槽、115瓦斯排放巷的掘进支护、及各掘面的顶板支护、工作面回撤安装等重点生产环节予以重点监控;安全小分队重点对后中班、夜班、双休日、节假日、交接班等薄弱时段加强了监督检查;,进一步加大了反“三违”和事故查处力度,切实做到了“四不放过”;严格执行了重点工程管理的“四个落实”和“六个必须”原则;进一步完善了有关制度,相继下发了《关于认真搞好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大水头矿安全生产奖罚细则》、《安全责任追究制度》、《工程质量本文来源于大秘书网保证金管理办法》、《安全风险抵押制度》;加强了对安检队伍纪律、作风和业务建设;加强了对周边小煤窑的监控和雨季“三防”、火工品、消防等工作的管理,完善了泄洪排水设施;加强了对危房的监控管理和交通安全的管理,进一步提高了职工的安全意识。

三是切实加强了防灭火和瓦斯治理基础工作。树立了“矿井安全、瓦斯为天”意识,将防灭火和瓦斯治理工作重心放到了现场管理,严格按照《规程》配备了各类监测传感器,实现了各采掘面和重点区域环境参数的实时监测,树立了“瓦斯超限就是事故”和“居安思危”观念,在充分利用各种手段和发挥先进装备优点的同时,将《规程》规定的瓦斯浓度1%和2.5%的断电值下调为0.8%和2.0%,制定了《局部风机管理制度》,局扇实现了双风机、双电源并自动切换;对无计划停风停电人员进行严肃处理;对采煤面和已封闭采空区分别采取了长期注氮和间歇性灌浆措施,确保了矿井安全生产。

四是质量标准化工作稳步推进。年初,按照安全质量标准化的要求,制定出了年、季、月、旬质量标准化具体工作安排,对系统进行了重点部署,在每旬工程质量例检时,按照质量标准化标准细则拉尺上线,狠抓了落实。一年来,对1180主井通道、行人走廊、100米主要行人巷道进行了PVC装修,对1180主石门190米巷道铺设彩砖,在东一采区、卡轨车峒室、1180东大巷,共平底、捣制水沟、铺设水沟盖板1260米;对东运下山和东206工作面及中202工作面的所有供电、电气设备进行了标准化安装,对主要运输斜巷安装了跑车防护装置,安装了主井胶带任意位置拉线断电装置;进一步规范完善了各类机械电气设备的管理维护,对矿所有电气设备的煤安标志进行了补充更新;在各生产工作面均配置了一个垃圾箱;对井下物料码放规定了标准尺寸;职能部门在进行质量标准化考核评比时,日常动态考核占40%,本旬次占60%;坚持采掘面正规循环作业,各掘进面按照工序标准作业;坚持小班质量评估,力争在现场杜绝不合格工程;从而使矿井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达到年初目标。矿井达国家一级标准,其中:采煤、掘进、机电、运输、通灭、调度专业达国家一级。

五是发挥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安全生产优势,大力开展安全宣传教育活动。矿党政工团组织始终把实现安全生产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把加强对安全发展战略作为宣传安全生产方针政策的重点,全年播出各类稿件936篇,做安全电视节目33期,专题片2部,普及了职工法律法规知识;大力开展了“安康杯”竞赛活动和“十个一”活动,努力贯彻“愉悦上班,认真工作,平安回家,幸福生活”工作理念,把“安全第一,遵章守纪”、“三不伤害”等理念化为各级管理人员和员工的自觉行动,把安全文化渗透到职工的工作和生活之中,推进了安全文化建设。

二、坚持科学管理,求真务实,保持了矿井持续稳定发展

一是认真抓好采掘接续,加强技术管理。生产技术部门对采掘接续合理安排,统筹部署。通过聘请相关院校(所)教授、专家向广大管理人员和生产一线职工讲授掘进面支护等理论的学习,使矿掘进巷道锚网、锚索支护技术的普及率达到了100%,小孔径树脂锚固剂的使用率达到100%,掘进巷道全都采用螺纹钢锚杆支护;同时,结合快速掘进方案的实施,根据巷道的地质特征,进一步优化了锚杆布置方式,改进了支护参数;加强了综放工作面质量管理与顶板动态监测、掘进巷道顶板离层和巷道变形收敛的监测监控;优化了劳动力资源配置,提高了劳动效率;加强了对生产技术的跟踪管理,确保了全年采掘接续正常。二是切实抓好生产调度指挥、坚持每天的晨会和调度例会,以及时协调处理好随时出现的问题,确保安全生产各环节的到位,确保指挥灵敏、可靠、有力。三是强化现场管理,实施精细化管理。倡导“细节决定成败”、“管理的重心在现场”;采煤工作面坚持正规循环作业,细化工序管理,杜绝片帮抽冒;机电运输专业以实现安全运行为目标,进一步完善了机电、运输设备的安全保护,杜绝电气失爆,规范了职工的操作行为;年投入资金324.83万元(自筹188.83万元,公司补贴136.0万元),完成了巷道维修,底板固化、更换轨道等工程,夯实了运输提升安全基础。四是把安全工作重心放班组,依靠班组力量抓好每一个小班的安全生产。将班组安全管理纳入了相关制度,形成了个人保班组、班组保单位、单位保矿的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长效机制。五是在采煤工作面坚持正规循环的同时,合理调整放顶步距,正确处理煤质与回采率的问题,精采细放,提高了资源回收率。保证了全年生产任务的完成,六是完善细化了煤质管理考核办法,凡发生煤质事故一律追查处理;实行了根据煤质分堆分装分运、装车跟班、责任到人制度,严格监督检查每一批商品煤质量,严禁劣质煤外运;加大了除矸力度,重点做好综放工作面放顶煤技术与工艺管理,做到见矸关门,严禁回弹和运输污染。全年仅因煤质好提高售价一项,增收2500多万元,为矿井扩大经营成果、增强发展后劲奠定了基础。

三、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细化经营,进一步夯实经营管理基础

一是在经营考核上全矿范围内引入了全面预算这一管理理念,每旬材料预报实耗统计已成为各生产单位日常材料控制的主要手段。二是以矿生产经营计划为依据,认真做好资金统筹安排和平衡调度,严把资金收支关,坚决执行了财务“一支笔”审批制,合理调度资金,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安全生产的急需方面,有力地推动了生产经营工作的正常进行。三是严格执行了工效挂钩工资结算制度,补充和完善了计件工资和以技能、职责、工作量为依据评分的内部岗位绩效工资考核办法,规范了核算体系;对全矿的劳动定额进行了实际测算,合理拉开了各个工种的收入档次,使工资分配真正向苦、脏、累、险、技术含量高、管理责任重的岗位倾斜。四是狠抓了修旧利废工作,充分调动材料物资在矿内各单位的合理有序流动,对回收复用废旧物资重新估价出库,矿内物资流通渠道畅通。五是矿购物资继续认真执行《矿物资招标采购制度》,狠抓物资供应管理、物品质量管理。六是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有序进行。根据**煤公司跨越式发展的要求和我矿经营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我矿和深圳金蝶软件公司兰州分公司合作,实施安装了金蝶人力资源管理系统(HR),共采集人力资源信息2100余人次。七是积极开展全员培训工作。为全面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全年共举办继续教育、班组长以上管理人员培训、安全资格等培训班30期,参加人员2366人。为增强职工团队意识,转变职工工作作风,全年共进行军事化训练10期,参加军训人员1490人次。八是煤质管理制度逐步完善,将煤质管理与主管部门、职能部门管理人员工效挂钩,纳入单位成本核算,煤质管理形成长效机制。九是积极推广新工艺,引进新技术、新设备。为了给采掘工作面顶板管理提供可靠的决策依据,完善、更换了东103、中202综放面支架压力观测仪表,在掘进巷道中安设了2台DLG-3型顶板离层仪,10台KGE30围岩离层指示报警仪,井口增设了2台电脑虹膜考勤机,1副大型电子显示屏,矿领导及有关部室实现了安全信息和因特网资源共享。通过这些工作的开展,矿井经营管理工作基础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四、坚持“科技兴矿”和“人才强企”,为矿井发展提供了智力保障

一年来,我们认真落实科技兴矿和人才强企战略,以科技进步为先导,不断完善综采放顶煤技术,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制订了矿井产业优化升级规划。2005年,全矿采掘机械化达到100%,锚网支护率达到100%。充分利用了三维地震勘探和电磁波无线电坑透技术为安全生产服务,结合《大水头煤矿生产系统可靠性综合分析评价》研究项目的开展,为提高矿井通风管理的科学决策奠定了基础,积极学习掌握了《矿井安全生产调度系统》,矿井三维可视立体图初步建立,实现了导线资料计算电脑化。

一年来,大力开展了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和岗位练兵、技术比武活动,先后组织相关人员赴全国先进矿区学习调研快速掘进、质量标准化等,开阔了视野,增加了比、学、赶、超动力,今年,有2名员工被**煤公司评为技术能手,5名员工获技术标兵,2名员工获主办单位命名的甘肃省高级技师殊荣,有2名员工在**煤公司举办的辅助矿山救护队比武活动中荣获第2名和第5名,其中有2名员工参加了全国的岗位技术比武。有84名员工通过了技能鉴定,获得甘肃省劳动保障厅颁发的高级、中级资格证书。同时,广纳贤才,共接收本科生1名,大专生12人,中专生30人。

五、坚持实施自主经营,促进多种经营良性发展

今年,我们继续对建安公司、汽车队实行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对农场实行责任承包,自主经营、适当补贴。今年(1~11月),建安公司实现产值129万元,盈利0.88万元,汽车队实现产值114.5元,实现盈利5.8万元,农场因灌溉、耕地、器具等条件限制,只能维持简单的农作物生产,产值15.33万元,亏损9.1万元

六、坚持改善职工物质文化生活,以办实事、办好事促进小康矿区建设最好的原创免费公文站

一是在元旦、春节给单身职工免费供应节日餐,给一线职工给予了生日带薪休假待遇。二是给职工制作了质地优良的西服一套,配发了两套夏装,给下井职工配发了两套工作服,实现了工作服一班一洗。三是给包括退休人员在内的全矿2000多名职工进行了体检,免费发放了防暑及治感冒的药品。四是增建了井口餐厅,增加了井口餐厅的饭菜花样,通过竞争机制,提高了饭菜质量。扩建了洗衣房,增加了职工浴池吊篮,扩建了压风机房和制氮机房,新建了自行车棚。五是筹资180多万元,给东区平房130户住户安装了暖气,改造了上下水,新修22套职工住宅平房,新建两所水厕,硬化950m矿内公路,改造了6号单身楼,对1号公寓楼进行了装修。为考入大中专院校的37名职工子女给予物质奖励,奖励金额达2万多元。六是帮贫扶困送温暖活动常抓不懈。矿每逢节假日慰问离、退、病、困职工;积极与地方政府联系,解决了职工最低生活保障问题,积极与有关部门联系,解决20多名本矿大龄男青年就业。与有关部门接洽联系,矿向有条件购房的职工提供了住户贷款担保。七是积极搞好后勤服务,将人工湖水用来冲厕;延长了供水时间;挤筹资金给每位职工发放了购物卡、月饼、大米、面粉、粉皮、食用油,鱼、牛、羊肉等。八是加大了环境整治和植树绿化工作力度,全年共植常青树387棵,新增绿篱680米,新增绿地8800平方米,使矿区更加美丽、环境更加宜人。

七、坚持党政工团齐抓共管,为矿井改革发展稳定提供有力保障

一年来,针对矿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积极开展了“自我约束、自我规范、自主管理、尽职尽责”、“细节决定成败”、“现场管理是矿井发展根本”为主题的宣传教育。以开展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为契机,创建党员模范示范岗,在各种困难面前,学员干部率先垂范,现场跟班,保证了各项工作的稳步进行,为营造祥和气氛举办了春节灯展、社火表演,举办了篮球比赛、游泳、长跑等文体活动,举行了纪念建党84周年文艺晚会,成立了职工军乐队,开展了“爱心捐助”,“立足岗位、争创先锋”等活动,承办了甘肃省瓦斯现场会、甘肃省“情系陇原”文艺演唱会,甘肃省煤矿救护技能大赛。完善了群防协防体系。广大党员干部认真践行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强党性修养,学习知识、更新知识,先锋模范作用得到了更好发挥。

八、坚持统筹兼顾,各项工作稳步推进

在矿井安全生产、经营管理稳步发展的同时,我们也狠抓了其它各项工作。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坚持打防并举,使全矿生产生活秩序井然。工作围绕矿井改革发展稳定大局,耐心细致地疏通化解矛盾纠纷,全力维护了矿区稳定。计生、环保工作全面完成上级下达目标。社保、医保、工伤保险等工作切实为广大职工群众解除了后顾之忧,档案、统计工作也按年初安排有序进行。矿务公开、效能监察、离任审计等工作正常进行,职工培训完成了计划任务,医疗卫生基本满足了职工门诊就医需求。

回顾过去一年的工作,我们感到欢欣鼓舞。但我们必须要居安思危、冷静思考、清醒地认识到目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机电运输基础工作有待于进一步加强;二是安全质量标准化基础尚需进一步加强;三是员工的技术素质和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有待于提高;四是落实工作及责任不到位现象仍然存在。这些问题将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

最好的原创免费公文站

2006年工作简要安排

根据**煤公司发展战略规划,2006年我矿将完成由“一井两面”向“一井一面”集约化生产模式的调整,原煤产量计划在150万吨/年。2006年,我矿将在**煤公司的正确领导下,认真做到:

一、继续加强和夯实安全基础工作,严格实施安全质量标准化管理工作。对1180运输大巷继续改造,完成公司安全专项工程;完成主井筒轨道更换和混凝土捣制基础工作;完成北风井的改造,确保矿井安全生产。

二、切实加强“一通三防”管理,加快本质安全型矿井建设步伐

以矿井产业升级为契机,合理部署矿井通风系统,完成制氮机的改造,完善火灾预警知系统、预测预报技术和防灭火装备,突出解决全矿井停电和局扇无计划停电等重大隐患频发的问题;落实“先抽后采”方针,消除瓦斯积聚,发挥系统效能。加大瓦斯抽采量,确保瓦斯电站发电和供暖需求。

三、按照公司“一井一面”要求,优化生产系统。重点工程进行重点管理。主要抓好东103综放面的回撤和东115综放面的安装,中202综放面的回撤和中201综放面的安装,东二采区206轻放面的回撤和207轻放面的安装,进行西二采区的开拓,搞好岩巷掘进,狠抓现场管理。

四、积极推广新工艺、新技术,大力开展技术创新和科研攻关,抓好科技创新增效益的亮点。要继续实施《瓦斯抽放系统改造及利用》、《1180东巷复修》、《煤巷快速掘进技术研究》等科研项目,尽力掌握影响当前安全生产的关键技术,充分利用好矿井三维可视立体图,继续推广应用坑透仪、瑞利波等较为先进的勘探技术手段,鼓励各类小改小革和发明创造,推广和应用计算机信息化管理程序、规范业务处理,提高办公效率。

五、进一步强化职工培训工作。要创新培训机制、模式,将培训课放在现场,放在岗位上,以培养高素质高技术人才为目的,采取外培、自培相结合的方法;制定员工技能鉴定计划认真予以实施。要认真落实集中教学与现场观摩教学相结合的培训方式,全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职工队伍。最好的原创免费公文站

六、加强经营管理,着力提高经营与供应人员的业务素质,充分发挥职能部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