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二十三糖瓜粘

二十三糖瓜粘

二十三糖瓜粘范文第1篇

北方小年晚上习惯吃饺子,意为给灶王爷送行,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上供时,饺子要端端正正摆上供台。此外,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每逢新春佳节,饺子更成为一种应时不可缺少的美食。

2、米饼

农历腊月廿三,民间俗称“小年”,广西武宣、桂平等地民间有做米饼的习俗。米饼是用糯米粉作主料,花生、芝麻、白糖作配料,放入模具打制成圆形,再经高温蒸熟,吃起来别有风味,有“团团圆圆”的寓意。

3、吃糖瓜

糖瓜是古老的汉族传统名点,既是春节年节食品又是祭祀用品(祭灶神)。过去讲廿三那天要祭灶王,买些用麦芽糖做的祭灶糖如糖瓜、关东糖供着,既有在他升天到玉皇大帝那儿禀报时,请他多多美言之意,又有以糖粘上灶王爷的嘴不让他多说之心。北京有这么一句歇后语:“灶王爷升天---好话多讲”。

4、麻糖

晋西北有“二十三吃麻糖,吃不上麻糖啃指头”的俗话。据说,小年是灶神上天的日子,他上天要向天帝报告一年来人间的衣食用度及其它天帝想要了解的事。也就是灶神的述职日。吃麻糖就是想让这灶神的嘴巴被糖给粘住张不开,不能把人间的美味奢华的情景禀报给天帝,以免得爱吃喝的人们受到处罚——新年带来饥荒,期盼有一个平安的丰年到来。

5、火烧

祭灶这天火烧也是很有特色的节令食品。每到腊月二十三祭灶这天,城市中的烧饼摊点生意非常兴隆。

6、粘糕

在山东鲁西地区民间有“二十三、粘糕粘”的民谣。每年腊月廿三,是家家户户蒸粘糕吃粘糕的日子,意为粘住灶王的嘴,让其上天言好事,不说人间坏事。

7、年粽

南宁人有过小年吃“年粽”的习俗,年粽是新年吉祥的象征,俗话说:“年粽年粽,年年高中(粽)”。年粽跟端午节的凉粽不一样,它有馅,有大有小,有长有短,有圆有扁。剥去叶子后,皮是糯米,馅是绿豆和猪肉,也有人放自己喜欢的食品做馅料。

8、面食

二十三糖瓜粘范文第2篇

一年一度的春节就要到了,每年的春节是民间最热闹最受百姓重视的节日。除夕之夜,忙碌了一年的人们,满怀喜悦从四面八方奔进心里的温馨港湾———家。这时家里家外都已装饰一新,家人围坐在一起品尝着丰盛的年夜饭,聊着永远也说不完的家常,呈现出一派安乐喜庆祥和的节日气氛。

按老北京的风俗,在这繁花似锦的除夕夜到来之前,人们要经过一个非常繁忙的准备期。民间流传着一段谚语就反映了这个忙碌而有序的过程:“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去碾谷,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去宰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首,三十晚上扭一扭,大年初一拱拱手。”

过去,社会的物质供应很匮乏,人们的精神生活很单调,所以大人孩子都盼着过年好好地享受一番。

过年的筹备工作一般从农历腊月二十三就开始了,二十三当天算个小年。这一天,大人都会给孩子买糖吃,但不是平常的糖果,而是粘牙的关东糖和圆形的样子像南瓜的糖瓜。

二十四要打扫房间,特别是犄角旮旯儿平时清理不到的地方都要彻底清扫,同时还要拆洗被褥、床单、窗帘等。

二十五去碾谷,在农村,人们要把家中存放的稻谷脱皮,麦粒碾成面粉;城市的人们要买粮,也就是要为过年准备充足的粮食。

二十六去买肉,要多买一些回来,基本整个过年就够用了。而且买来以后,要把肉按不同用途分开放,有些食用方法比较复杂的,需要提前做的,这一天也开始着手准备了。那时没有冰箱,就把肉包好后放在院子里猫找不到的地方,靠着大自然的温度保存。

二十七去宰鸡,过去没有现在这样的大型养鸡场和屠宰加工厂,更没有清理干净的整鸡和分割鸡卖。所以,人们都是买活鸡现场宰杀,带回来自己清洗再做菜。

二十八把面发,发面就是为做主食准备的。那时没有现在用的方便快捷的发酵剂,要发的面又很多,所以要提前准备充足。过年的时候,家里人聚得很齐,还有很多亲戚朋友要来,人会很多。家里人都很忙碌,吃饭时一般只做菜,不做大量的主食了。

二十九这天主要是制作这些主食,前一天已经把面发好了,直接做就可以了。主食的品种主要是馒头,除此以外,再蒸些花卷、豆包。有些巧手的主妇还会做出些新花样,比如,长着红眼睛的小兔子、可爱的小刺猬、憨态可掬的小熊等等,从主食的种类上可以看出主妇的聪慧和勤劳。

三十晚上扭一扭,这天就是人们盼望已久的除夕了。到了晚上,人们穿上节日的盛装,品尝美酒佳肴,用自己认为最快乐的方式庆贺新一年的到来。这里用“扭一扭”来形容人们高兴的样子。

二十三糖瓜粘范文第3篇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过年了,一切都更新了。

过年时有什么风俗,你知道吗?你想知道吗?就让我来告诉你吧!告诉那些不知风俗的小糊涂吧!

北京过年有段谚语,不知大家听过没有。“(农历十二月,即腊月)廿三(日)糖瓜儿粘;廿四(日)扫房日;廿五(日)糊窗户;廿六(日)炖大肉;廿七(日)杀公鸡;廿八(日)把面发;廿九(日)蒸馒头;三十(日)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是说:今天开始过年了:二十三糖瓜儿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你在做什么?从农历来讲,今天是腊月二十四,开始过年了。你家在做什么呢?做香肠?做肴肉?打酱油?二十三糖瓜儿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糊窗户;二十六炖大肉;二十七杀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儿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接下来,跟大家分享一下一个关于“年”的故事。

“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长的青面獠牙、尖角利爪,凶恶无比。年长年深居山中,每到除夕才下山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家家户户人们都离家躲避年兽的伤害,把这个称为“过年”。

某年除夕,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人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收拾行装,到处一片匆忙恐慌景象,没有人关心这乞讨的老人,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妇包了饺子请老人吃,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为了报答老妇的好心,老人告诉她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要她穿红衣,在门上张贴红纸、点上红烛,在院内燃烧竹子发出炸响。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发现村中灯火通明,它的双眼被刺眼的红得睁不开,又听到有人家传来响亮的爆竹声,于是浑身战栗的逃走了。从此人们知道了赶走年的方法,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恭贺对方渡过了年兽的肆虐。

后来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二十三糖瓜粘范文第4篇

农历十二月初八(农历十二月被称为腊月),是我国传统的腊八节,老百姓在这一天做腊八粥、喝腊八粥也是最传统的习俗。俗话说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向来有辞旧迎新的意思。这里给大家介绍甜、咸两种口味的腊八粥做法。

甜腊八粥的做法

甜腊八粥主要食材是五谷杂粮和干果蜜饯,尽量丰富,煮出的粥口感才会层次多样、香甜可口。

【做法一】

材料:圆糯米150克,绿豆25克,红豆25克,腰果25克,花生25克,桂圆25克,红枣25克,陈皮1小片,冰糖75克。

做法:先将所有材料用水泡软,洗净,粥锅内注入水,加入所有材料煮开后,转中火煮约三十分钟,放入冰糖调味即可食用。

【做法二】

材料:大米、小米、江米、核桃仁、杏仁、栗子、红枣、青丝、红丝、红糖、白糖、花生仁、瓜子仁、桂花等。

做法:先将大米、小米、江米泡好,以清水淘洗干净,放入锅中(最好选用砂锅或者铜锅,其次用铝锅,忌铁锅),要按米谷不易烂、易烂的顺序先后分别下锅,否则生熟不一致。加水后置于旺火上,然后要随熬随搅,防止锅底粘糊。熬时可稍放一点儿食用碱,熬至米欲伸腰、略开花时,再改用文火慢慢熬制,待粥汁稠浓时即成。

【做法三】

材料:大米50克,黄小米50克,粘黄米50克,糯米50克,秫米(粘高粱米)50克,红小豆100克,莲子100克,桂圆100克,花生米100克,栗子100克,小红枣100克,白糖适量。

做法:先将莲子去衣去心放入碗中加水浸没,再放入蒸笼,用旺火蒸约1小时,蒸熟取出备用。将桂圆去掉皮、核,只要肉;将栗子剥掉壳及衣。锅内放入适量的水,然后把秫米、红小豆、花生米、小红枣洗干净倒入锅内煮,待煮成半熟时,再将大米、黄小米、粘黄米、糯米洗干净倒入锅内一起煮,待锅开后,再用微火煮。将粥煮熬到七八成熟时,把蒸熟的莲子倒入粥内搅拌均匀,开锅后再煮一会移下火来,盛入清洁消毒的锅内,撒上白糖。

【做法四】

材料:糯米、桂圆、糖。莲子、银耳、红枣、百合、山药、绿豆、红豆(其他如胡桃仁、松子仁、芡实都可以依自己的喜好添加)。

做法:糯米50克先泡10分钟,加6杯水,大火煮开,改中小火煮20分钟,加桂圆、糖再煮10分钟,最后加入煮好的配料,再煮沸就可以了。

咸腊八粥的做法

咸鲜味的腊八粥除了一般用大米、豆类、果仁作原料,大都还添加蔬菜、瓜果、肉类、海鲜等,相比甜味的腊八粥热量更低,更受高血糖和减肥人士的青睐。

【做法一】

材料:小米、玉米、黄豆、绿豆、红豆各2汤匙。碎猪肉约100克,莲子、栗子数粒,盐少许。

做法:先把各种豆类在冷水里浸30分钟,滤干;莲子去心,栗子去皮;水烧滚,先将豆类放入煮约15分钟,再放入其他材料,水再滚后用慢火煮,约45分钟即成。

【做法二】

材料:大米、香菇、荸荠、黑木耳、黄豆、毛芋头、栗子、花生、青菜、料酒、盐、胡椒粉。

二十三糖瓜粘范文第5篇

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餐,

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

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做豆腐。

二十六,炖白肉。

二十七,杀年鸡。

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

三十晚上熬一宿,

大年初一扭一扭。

你还记得这首旧时的童谣吗?过去,我们总能在忙碌又热闹的活动中享受浓浓的年味,如今却很难找回这种感受。是时候回归传统了,让我们勿孩子一起,从年前开始,一路不停,尽享原味中国年!

中国农历年的第一天称为春节,过去叫做元旦,是中国人民最隆重的传统节日。相传在公元前2000多年前的某一天,黄帝的八重孙――舜登基为王,带领着众部下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新年的开始,并有了庆祝的习惯。

不过,中国历代元旦的日期并不一致。到了汉朝,汉武帝刘彻命大臣造“太阳历”,规定以农历正月为一年之首,正月初一为一年的第一天。1913年,当时的北京政府确定将正月初一作为过年之日,称之为“春节”,并且例行放假。

早在周代,不管是做官的还是平民百姓,每逢年底都会举行一次盛大隆重的祭祀,祭拜祖先和诸神,这种活动叫做“腊”。因此农历十二月也叫做“腊月”,是迎接春节的前奏。

俗话说“腊七、腊八,冻掉下巴”,岁末寒冬,人们结束了一年的劳作,开始热热闹闹地准备过年。等腊月初八喝完腊八粥,过年的准备活动就正式开始了。

进入腊月后的集市变得分外繁荣,到处都是买卖年货的人,这也是一年中规模最大、参与人数最多的一次赶集。年货的品种有香蜡、鞭炮、年画、红纸、烟茶、糖果、佐料等。针对不同时段的活动,集市上盛行的货物也不同。比如“腊八”前多卖腊肉和粥果,祭灶前多卖糖瓜、糖饼等。北京的年货种类最多,价格也比平时涨了不少,故有“腊月水土贵三分”的谚语。

如今的商场、超市一年四季货品齐全,基本上没有买不到的东西。不过每到春节,精明的商家都会开辟年货专区,把具有传统年味的干果、腌腊、酒水饮料等食品摆放在一起,再用红色、金色的装饰物把卖场布置得红红火火,喜气洋洋。在这种氛围下购物,就好像回到了过去热闹的集市一样。

家长采办年货时,可以和宝宝一起去。让逛惯了玩具、零食柜台的宝宝领略一下柴米油盐酱醋茶的魅力。告诉宝宝每件商品的名字,能做什么菜,在过年时分别有着哪些特殊的含义,让年味深深渗入宝宝的记忆。

新年里家长总会带着宝宝到处作客,也会接待不少客人。亲朋好友见面时,大人们会相互赠送礼物,那宝宝该怎样表达新年祝福呢?家长可以让宝宝自己制作新年礼物,比如画一张贺卡,做一件手工等,让宝宝也有准备过年的感觉。到时候让宝宝亲手送出礼物,用最纯粹的方式教会他什么是真诚和感恩。

本周传统之

祭灶:中国的春节一般从腊月二十三的祭灶开始,这一天被称为“小年”。过去的人们有供奉灶神的习惯。灶神不但掌管各家的饮食,赐予生活上的便利,还受玉皇大帝的派遣考察人们的善恶。腊月二十三那天,灶神离开人间,向玉皇大帝禀报自己所观察到的事情。所以家家户户都要在这一天祭拜灶神,请他在玉帝面前替自己多说些好话。

糖瓜是一种用黄米和麦芽熬制成的粘性很大的糖。人们在祭灶时,把糖瓜糊在灶神像的嘴上,一来让他“甜甜嘴”,只能说好话;二来粘住他的嘴,让他想说坏话也张不开口。祭拜结束后,孩子们就会抢着吃剩下的糖瓜,整个形式热闹又风趣,因此也有了“二十三,糖瓜粘”的歌谣。鲁迅先生在《送灶日漫笔》中也描绘了人们祭灶时吃糖瓜的情景。

举行过祭灶后,人们便正式开始准备迎接过年。首先要做的是扫尘,也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称“掸尘”。中国从尧舜时代起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家家户户都会洒扫房间庭院,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根据民间的说法,“尘”和“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迎新”的含义,寄托着人们辞旧迎新的愿望。

根据扫尘的传统,家长可以制定一个大扫除计划。告诉宝宝:“我们即将告别旧年,迎来新年。一切都要是干净、崭新的,就像宝宝新年要穿新衣服一样。”然后郑重地向宝宝宣布,这次的打扫行动宝宝也要参与,甚至可以让他担任总司令,指挥爸爸妈妈,相信一定能够增加宝宝劳动的兴趣。

家长最好给宝宝安排一些简单、轻松、没有危险的工作,比如看看哪些玩具是不再需要的,然后把剩下的玩具分类,放在固定的地方,约定每次玩好就放回去,这样就不会找不着了。又比如把脏衣服放到专门的篮子里,帮妈妈叠洗干净的毛巾、袜子等等,这些都能锻炼宝宝的动手能力,还能让他感觉自己是家里的小主人。

传统民俗中,人们要在腊月二十七、二十八两天集中洗澡,还有句老话叫做“有钱没钱,剃头过年”,都是为了抛开一年中不愉快的事,迎接新的一年。如今的人们不再刻意把这两件事放到年前进行,但清爽、漂亮地过年,心情也会好起来。所以家长可以在这段时间给宝宝洗个澡、理个发,告诉宝宝新年要有新气象。富有仪式感的行为能加深宝宝对过年的理解。

今日传统之

守岁 “守岁”是指在除夕那天熬夜迎接新年的到来,也叫“熬年”。相传在远古有一种叫“年”的凶恶怪兽,每到大年三十就从海里爬出来,伤害人畜,毁坏田园。人们为了躲避年兽,只能早早关紧大门,坐等天亮。等到大年初一年兽不再出来时,人们才走出房门,相互道喜,庆幸没被年兽吃掉。

有一次,年兽窜到江南一个村子里,正要闯进一户人家。院子里有几个孩子点着了一堆竹子玩耍,竹子燃烧后“啪啪”爆响,火光通红,年兽看到后吓得掉头逃窜。人们知道年兽怕红光、怕响声后,每年除夕都会贴上红对联,燃放爆竹,烛火通明直到天亮。

守岁一般从吃年夜饭开始,通常会持续很长时间,有的人家会一直吃到深夜。然后全家围坐在一起,等待辞旧迎新的时刻。这一习俗既有对逝去岁月的惜别留念之情,又有对来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传说古时候有一个叫作“祟”的小妖怪,喜欢在大年三十晚上去摸睡熟孩子的头,孩子被摸头后就会变成傻子。有一对夫妇怕“祟”伤害自己的孩子,就在年三十的晚上拿出八枚铜钱逗孩子玩。孩子睡着后,夫妇俩用红纸包着铜钱放在他枕头下边。半夜,

“祟”闯进了屋子,正要去摸孩子的头,却被红纸包发出的亮光吓跑了。

于是,家长们纷纷把包着铜板的红纸包压在孩子的枕头下,以保佑不受“祟”的伤害。因为“祟”和“岁”谐音,这一习俗就逐渐演变为了“压岁钱”。压岁钱包合了长辈对晚辈的关爱,以及希望晚辈健康成长的祝愿。

年夜饭无疑是中国人一年中最重要的一顿饭,也是最能体现团圆传统的过年活动。或许宝宝还没法理解其中的深刻含义,所以让宝宝更多地参与年夜饭的全过程,能让他切身感受到欢乐的气氛。

如果选择在家中吃年夜饭,家长可以让宝宝帮助做饭前准备工作。比如摆放碗碟,配上成对的筷子。如果在饭店吃年夜饭,可以任命宝宝做“引导员”,把亲戚朋友带

到他们的座位上去,培养宝宝的交际能力。

吃完年夜饭,大家就该坐下来收看春节联欢晚会了,这也是亲子交流的好时间。播放歌曲和舞蹈节目时,家长可以鼓励宝宝模仿电视中的表演唱唱跳跳。播放相声、小品时,宝宝可能不太能坐得住,可以让他表演节目,把自己当作小明星。

本月传统之

放鞭炮 农历一月份称为正月,是新一年的开始。民间也有将“正月初一”称为“大年初一”,意思是新的一年里热热闹闹、红红火火。

大年初一,人们习惯早起,新的一年里就不会萎靡不振。新年第一天,开门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民间有很多关于开门的规矩,比如开门要有特定的吉时,要先放“开门炮”再开门,开门时先开大门,再开小门等。很多习俗已经不再沿用,但是门放鞭炮的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正月里,家家户户洋溢着过节的气氛,平时不太走动的亲戚朋友们,都趁这个时间互相拜访,这就是拜年。拜年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自家人的拜年,比如小辈向长辈叩头恭贺新禧,说一些吉祥话让长辈开心;长辈们则将准备好的压岁钱送给小辈们,希望他们一年里顺顺利利。

另一种拜年是家族以外的邻居和朋友之间的拜年,平时比较要好的邻居和朋友之间互赠新年礼物,增进感情。但要注意,新年里,凡事都求一个吉利,因此很多忌讳的话不能说,有些忌讳的事情不能做。比如不能说“死、病、掉了”等词;不能打碎物品;不能扫地,否则会把家里扫穷的。但每个地方风俗禁忌各不相同,甚至有可能完全相反。

正月里拜新年

有了宝宝以后,拜年说吉祥话的任务就可以交给宝宝了。带着宝宝去给长辈和亲朋好友们拜年,教他双手作揖,学说“新年快乐、万事如意、恭喜发财”等吉祥话。乖巧的宝宝总是更能激起大人的怜爱,能够增加宝宝的胆量,学会跟他人相处,提升社交能力。

十二生肖大聚会

新年是宝宝跟同龄人娱乐的大好时机,与其让他们毫无章法地在家里大吵大闹,不如想几个有趣的游戏,让孩子们一起玩。平时玩惯的游戏太没有新意了,跟新年有关的游戏,才又好玩又有涵义。

比如孩子们可以玩十二生肖的游戏。十二生肖是中国的传统文化,用十二个动物来记年,依次为: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给孩子们讲讲关于十二生肖的故事,准备一些十二生肖的图片让孩子们认识动物。如果孩子人数多,还可以准备十二生肖的帽子或者头饰,让孩子们扮演十二生肖里的动物,学动物叫、模仿动物走路,并讲述一下关于这个动物的故事。不知不觉间,孩子们学会了关于十二生肖Aged识,增长了见识。

今日传统之

元宵 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又叫“上元节”,因为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为“宵”,而十五日又是月圆之夜,因此就称为元宵节。这一天,人们会吃元宵、赏花灯猜灯谜、逛庙会,欢庆元宵节。

吃元宵 元宵最早被称为“浮元子”,后来改叫元宵,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汤圆”。每个家庭都会自己做元宵:用糯米粉包成圆团,再加入各种食材为馅,有豆沙馅、芝麻馅、核桃馅、枣泥馅等等,口味繁多,寓意团团圆圆。

赏花灯 赏花灯也是元宵节的重要节目之一。各地都会举办大大小小的灯会,全城张灯结彩,挂满各式各样的灯笼。吃完晚饭,人们就会成群结队地一起去赏花灯、猜灯谜,一片热闹的场景。

除了吃元宵和赏花灯以外,各个地方还有一些不同的庆祝节目,比如耍狮子、舞巨龙、划旱船、扭秧歌等。中国人一般将元宵节当作过年最后一天,过完元宵节,新年就结束了,因此在这一天,人们会尽情欢乐,然后开始新一年的工作。

猜灯谜

带宝宝赏花灯的时候,可以和他一起猜猜灯谜。如果觉得灯谜太过复杂,那么可以找一些比较简单的谜语跟宝宝一起猜。还可以跟宝宝一起自编谜语,将一些日常用品编成谜语考考对方。每猜中一个谜语,就能得到一份小礼物,增加宝宝猜谜的兴趣。

五个兄弟,住在一起,名字不同,高矮不齐。(谜底:手指)

一个小姑娘,生在水中央,身穿粉红衫,坐在绿船上。(谜底:荷花)

白嫩小宝宝,洗澡吹泡泡,洗洗身体小,再洗不见了。(谜底:肥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