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接待发言稿

接待发言稿

接待发言稿

接待发言稿范文第1篇

要开好一场新闻会,必须熟悉举行新闻会的程序规范,比如了解新闻会与记者招待会的区别、注意发言人的仪容仪表仪态、简洁而规范地介绍人、正确点请记者、高质量地答记者问以及准备好背景材料和新闻通稿等。

一、 新闻会和记者招待会的区别

新闻会与记者招待会的区别目前还没有权威的界定,根据实际情况可以作粗略的区分。新闻会一般在专门的新闻厅内举行,主持人和发言人都在台上就座。先由主持人作开场白,然后发言人新闻,再回答记者提问;或者主持人就是人,自己信息并点记者提问。记者招待会是一种更正式的、更大范围的新闻方式。一般用于重大信息,除新闻发言人以主持人身份到场外,通常还会邀请有关领导、专家出席。在现场,由发言人先作开场白,简单介绍出席会的领导和专家的身份,然后请他们答记者问。记者招待会上一般不主动新闻,其特点是常常来自高层领导人的权威信息。

我们可以选取几个主要的视角来对比一下新闻会与记者招待会的主要区别:从信息的主动性来看,新闻会一般有信息要主动,发言人一般先新闻,再回答记者提问;而记者招待会主要由记者提问,开始后就直接进入记者提问。从主持人的作用来看,新闻会的主持人通常自己就是发言人,自己点请记者提问并独立回答提问;记者招待会上主持人常常只控制场面,由受邀而来的领导或专家回答记者提问。从持续时间长度来看,新闻会一般半小时至一小时;记者招待会一般一个多小时或更长。从记者提问的尖锐程度来看,新闻会上往往会出现很尖锐的问题;记者招待会常因发言人位尊权重,记者比较收敛。典型的新闻会如美国白宫新闻发言人主持的会,典型的记者招待会如我国总理出席的全国人大记者招待会。

二、准备新闻通稿和背景材料

新闻会之前应该准备的文稿包括新闻通稿、背景材料、发言提纲、开场白等,需要散发给记者的主要是新闻通稿和背景材料。新闻通稿原本是新闻通讯社使用的工具,通讯社在采访到一些重要新闻以后,会以一种统一的文本发给全国所有需要此稿件的媒体,这就叫做通稿。一个组织或团体在对外信息的时候,为了统一宣传口径,也会组织新闻通稿,以提供给需要的新闻媒体。背景材料应该包括与信息有关的更多的细节内容。发言人也是事先准备通稿和背景材料的“把关人”,每次会上向记者提供这些材料,可以方便记者在、提问和答问之外挖掘新闻事件,扩大报道范围。

新闻通稿最好提前发给记者,当记者一来签到时就能拿到它,这样就可以一边听一边翻看资料。白宫的新闻办公室除了向记者讲话、公告和包含有新闻会内容的文字材料之外,还向记者们分发新闻通稿、事实说明、背景资料、演讲要点、对未来新闻事件的预测、政策文献摘要、对公文重点内容的分析、赞同自己意见的专家的名单和联系方式、对自己有利的新闻的摘编、有关的图片图表光盘等资料,打包成媒体资料袋。把这些材料发放给记者,实际上就是事先对给媒体的信息进行把关,从而将于己不利和那些虚假的信息排除过滤掉,这种替媒体设置议程的做法就是引导舆论、驾驭媒体。美国报人理查•霍奇勒在《操控新闻》一文中说:“许多美国报纸的读者并不知道,他们所阅读的‘新闻’,很多其实并非出自新闻人员本身的勤奋发掘或谨慎思考,而是来自某份由政府机构所、上面印有‘请勿引述来源’的新闻资料。”

新闻通稿里应该包含除国家机密和个人隐私以外的全部已知的有新闻价值的事实,否则就有掩盖事实的嫌疑―――为什么不把已经发生的事实告诉媒体呢?一位资深的媒体人指责:“不知何时,新闻通稿开始流行。哪里发生了矿难,迎接记者的是当地政府的新闻通稿;大凡是丑闻,总会出现新闻通稿。我认为,某些新闻通稿和无视消费者合法权益的‘霸王条款’没有什么两样。首先这种‘统一口径’的新闻通稿剥夺了记者的采访权,再就是这样的新闻通稿往往是官方掩盖事实真相的护身符。”“用‘新闻通稿’来打压言路,带来的效应只会适得其反,不利于社会稳定。我们知道当地政府辖下的本地媒体往往噤若寒蝉,原因就是横亘在他们面前的‘新闻通稿’,媒体往往别无选择,照登不误。而外面的媒体记者因消息被封锁,难以涉足,真相也就难以披露。一个地方发生了突发事件,或者应急事件、重大案件等等,往往会看到‘新闻通稿”这个怪胎。而且,事实上,许多新闻通稿都是掩人耳目的,最后被民众所抛弃,其公信力也荡然无存。”(洪巧俊:《新闻通稿成了掩盖事实真相的护身符》,载《民主与法制时报》2006年7月31日)

三、形象设计

新闻人进入现场后,会的流程就算是真正开始了。而人亮相的一刹那,就给记者留下了第一印象。人在亮相时的神态和体语,往往是经过精心设计的,一般要仪容整洁、仪表脱俗、仪态端庄。在着装方面,宜着正装以示庄重,注意领带的颜色和的信息的社会性质吻合协调。

在言谈举止方面,新闻发言人在现场面对媒体记者时,一定要让记者看到信心十足的自己。姿态和表情应该稳重大方,适当运用手势,彬彬有礼却不咄咄逼人。你的精神和灵魂会通过你的目光、语音和神态向外放射。在外界有疑虑的消息或意见时,新闻发言人应以自信的表情表达自己坚定的立场,适当辅以加强语气的手势或动作,以加深提问者的印象。在外界激烈反对的消息或意见时,谨慎使用肢体语言,以免造成提问者的不满和对立情绪。发言人说话的时候,目光不必聚焦于对方脸上某个部位,而是用目光笼罩台下所有的人,观察记者的表情,调整自己的思路和声音,让记者始终跟着新闻发言人的神态和话语去思考。说话时,可以采用温和平缓的方式,将事情原委娓娓道来,表情放松、语气平和、眼神亲切、动作轻柔,尽量拉近与提问者的心理距离,争取其信任。如果新闻发言人讲话有活力,表情兴奋,会对他人的精神状态产生良好的影响,甚至记者的情绪也会随发言人的姿态和表情而发生变化。有时发言人音调放低,会更加表现出权威感。适当的停顿,则能在静默中为记者提供思考的时间和回味的空间。

四、介绍新闻人

介绍新闻人是指在有领导或专家出席新闻会或记者招待会时,主持人向记者介绍这些参加发言的领导和专家。在主持人介绍出席会的成员时,领导和专家都要迅速将自己的角色转换成发言人;我们用“介绍成员”这一说法而不用“介绍嘉宾”这种说法,是因为出席会的领导不是嘉宾,而是发言的主体。至于专家,在主持人邀请他加盟会发言人团队之前,他是主持人眼里的嘉宾,但是一旦专家们答应加盟,他必须事先同意和邀请他的组织保持口径一致,这时候双方起码订立了一种心理上的契约,这些专家也就成了主办新闻会一方的成员了。专家、领导、主持人或专职新闻发言人共同组成一个发言的团队,构成发言的主体。

在会上,领导、专家们的身份应该是发言团队的成员、更应该是发言人。坐在台下的不再是领导们的下属,而是领导要服务的对象。在新闻会上,真正的嘉宾是记者。当主持人依次介绍发言团队成员的时候,被介绍到的成员无须站起身鼓掌鞠躬,只需坐在座位上轻轻颔首、微笑示意即可。

五、点请记者

新闻会开始时往往有个开场白,由主要人简介主题及有关情况,应该简化开场白以尽快进入答记者问环节;在记者提问环节,应该公平对待记者、适当照顾境外媒体。当主持人或发言人在致完开场白后宣布进入记者提问环节时,记者席上常常会有很多只手同时举起来,这时候一般由主持人或发言人来邀请某一位记者提问。点记者提问要秉持公平的原则。2003年抗击“非典”新闻会上,发言人按照座位的顺序点请记者,每排点一位记者,体现了公平的原则。在点记者提问时,一般是伸出手臂,手掌展开,手指并拢,指向邀请对象,不宜用一个手指来点记者。在点请记者时可以适当向境外记者倾斜。朱基就曾要求主持人照顾一下香港的记者,这不仅因为香港是“一国两制”的示范,而且当时香港正面临着国际金融大鳄蓄谋发动的另一波金融战的危险,朱基需要有一名香港记者通过提问来使他有机会表达对香港的全力支持态度。在2003年3月18日十届人大一次会议记者招待会上,回答了14个记者的问题,大陆记者提问4人,港台记者3人,外国记者7人。以后历年都差不多是这个比例。2007年3月16日,十届人大四次会议记者招待会上,共回答了11个记者的提问,其中3个是大陆记者,2个是港台记者,外国记者为6人。

记者在提问之前一般会自报家门,发言人可以针对不同的媒体准备不同的信息。爱泼斯坦说,聪明的记者应该问只有被问者本人才能回答的问题。记者不该问那些在已经刊登的言论中可以找到现成答案的问题。聪明的记者问的问题必然是具体的,如果是笼统的问题就可以被发言人用笼统的原则来对付。聪明的记者还会用激将法来刺激发言人的情绪,造成发言人情绪的亢奋或失衡,激励他主动爆料。尖锐而有深度的问题是对发言人的一种激励。赵启正说:“我喜欢有挑战性的问题,因为挑战性的问题往往是外国最关心的问题,你回答后容易得到传播,效果好。”吴建民表示,“问题越尖锐,越能碰撞出有意思的回答,表达出自己的立场”,因此他在当外交部发言人的时候从不责备记者提刁钻问题。沈国放也认为,记者所提的问题越具有挑战性,他往往回答得越好。

六、答记者问

每个记者都希望获得提问的机会,因此记者都希望发言人的回答能言简意赅,人们都在期待着下一个问题是什么。2003年,美国白宫时间最长的一次新闻会为35分钟,回答了82个问题,时间最短的一次为12分钟,回答了20个问题。另据统计,美国国务院新闻发言人回答每个问题的平均时间长度是38秒,这就要求发言人不要绕圈子,不能像接受记者专访那样娓娓道来,也不能像平时会议训话那样“穿衣戴帽”、有板有眼。要节省时间让尽可能多的记者得到提问机会。在国外有些国家,所有的官员都要进行新闻培训,其中有一个“6秒原则”,即记者在采访你时,不管记者问什么问题,你必须在6秒以内迅速回答。如果不能,就是不合格的。

答记者问时,人应该掌握一定的策略技巧。从聆听记者自报家门,到辨别记者提问中有无圈套陷阱,我们总结设计出一套答记者问操作程序和规范:

1.弄清记者来路。对境内记者确认其所属媒体的言论独立程度,对境外记者确认其所属媒体的对华倾向;

2.倾听记者提问。倾听记者陈述的前提和结论,清晰地把握记者提出的观点和问题;

3.辨别问题归口。辨别问题是否在自己获得授权的范围以内,对自己回答权限以外的问题提醒记者转问他人;

4.确定回答人选。主持人将问题转交给应邀发言的嘉宾,发言人兼任主持人时由发言人独立答问;

5.对照押题题库。确认押题时是否猜中记者的问题,确认押题时有无准备相近的问题;

6.辨别圈套陷阱。分辨记者提问有无圈套陷阱,针对圈套陷阱确定相应的应对策略;

7.搜索备用口径。已经准备口径的问题根据既定口径回答,没有准备口径的问题根据政策法律回答;

8.主动设置议程。尽可能正面回应记者提出的问题,尽可能顺带自己准备的信息;

9.运用策略技巧。熟练使用应对记者的各种策略技巧,避免违反政策法规,冒犯记者;

10.控制场面时间。主持人或发言人要会适时终止记者的纠缠追问;发言人要会适时终止回答,主持人也要会适时提醒发言人终止回答;主持人或发言人都要会适时终止记者提问,结束会。

接待发言稿范文第2篇

政务信息在写作上总的要求是:长稿写短,反映的侧重点不可过多;大稿写小,侧重写某一个侧面、集中写一点;散稿写精、虚稿写实,不妄加结论性、评论性的语言;重点写好,关键部位要用提神的语言来表达。

语言要求准确、朴实、洗练、明快、提神,坚决避免套话和空话。信息撰写人员应站在第三者的角度来反映本单位开展的工作,信息中一般不出现“我们、我局、我区”等文字。

(一)决策反馈性信息

1. 贯彻落实上级重要会议精神的全盘部署。要领:一是开头交待清楚是贯彻落实什么会议精神。二是针对会议要求解决的主要问题把本部门的安排部署逐一交待清楚。

2. 对上级重大改革举措出台后的反映。要领:一是马上收集情况做到快速反应。二是在开头简要交待对什么改革的反映和所反映情况的来源。三是把正面或负面的反映涉及的政策条款和产生这种反映的主要原因交待清楚。四是尽可能提出具体建议。对于反映执行中所出现的问题,一是指出上级什么政策不符合本地实际;二是通过算帐、摆事实说明本地情况;三是分析如此执行政策对本地的不利影响及对大局的不利影响;四是提出具体的政策建议。

3. 对重大部署执行结果的反馈。要领:一是适时反馈,不要太晚。二是力求反馈全面的阶段性成果。三是扼要介绍主要作法或经验。四是如果还存在问题或困难,须择其要者予以反映,并说明主要原因提出建议。

(二)问题性信息

1. 对上级正着手重点整治的问题。这种信息采用率较高。要领:把相关问题来龙去脉交待清楚,找出问题的根源和实质,尤其要点明造成问题的原因,并说明请求上级解决什么问题。

2. 对上级正在酝酿的决策有一定参考价值的问题性信息。要领:一是指出问题,二是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三是对发展的趋势作出预测,四是提出具体建议。这是按逻辑顺序排列的。

3.反映重大社情民意性信息。这类信息如集体上访、民生等问题。

(三) 建议性信息

建议性信息是为领导服务最直接的一类信息,很受领导欢迎。开发和写作这类信息是我们工作的又一个重点和难点。它一般应包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个部分。提出的问题不宜大,应当是比较具体的问题;分析问题要力求条理清楚,理由充足,切中要害,为提出建议作好铺垫;解决问题要提出具体可操作的建议,力戒原则笼统,力戒对

现行政策措施的重复。

(四)经验性信息

1. 已经取得显著成效的经验。要领:一是简单交待背景和目的,二是具体介绍主要作法 ,三是介绍成果。

2. 暂无显著成效的作法。要领:一是选择确有创新意义的能给人一定启示的作法来写,二是简单交待背景和目的,三是具体介绍作法 。

接待发言稿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文学副刊 创新 《平原》

对于报纸而言,新闻为攻,副刊为守。此言可谓切中报纸副刊的“命脉”。然而,进入全媒体时代,与当代纸质媒体的新闻版面强势扩张相比,传统副刊版面开始逐渐被挤压,出现了一些困境。但副刊不副,是阅读的延伸和补充。报纸的魂之所系——也就是副刊,只有在内容和形式上与时俱进,嫁接新媒体,融入新时代,才能在新的变化中立于不败之地。

在全国文学副刊萎缩、副刊作者数量减少、文学副刊总体发展式微的大背景下,阜阳日报文艺副刊《平原》栏目荣获安徽省副刊好作品专栏2011年度一等奖,这项殊荣实属来之不易。

阜阳日报《平原》栏目诞生于1958年1月,称得上是一个老栏目了。创办以来,该栏目始终定位为综合性文艺副刊,主要编发散文、诗歌、随笔、杂谈、篆刻等。创办之初,编发了许多革命故事、散文,还有农民版画、快板书、打油诗、顺口溜等,以民间文学的形式反映了那个时代革命和建设的火热生活。50多年过去了,虽然目前阜阳日报的文艺副刊版面已经增加到十几个,但《平原》作为重点栏目始终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个如此高龄的文学副刊栏目是如何形成经久不衰的品牌,并且能够与时俱进,焕发青春的呢?现介绍阜阳日报专副刊中心打造《平原》这个品牌的主要做法。

定位和风格适当调整

《平原》是一个综合性文学副刊。这个刊发散文、随笔、诗歌、小说、杂文的板块,一直受到文学爱好者的喜爱。但在新的情况下,我们针对网络时代的特点和人们阅读习惯以及口味的变化,做了微调。

经过分析,我们发现现在党报读者对文艺副刊的期待,不再单纯是“培养作家的摇篮”、文学家的“沙龙”、文艺家的“乐园”。他们期待从副刊中,获取更多的营养和知识,获取更多的趣味和快乐,副刊已不仅仅是“休闲”的版面。正因为以上原因,许多都市报的副刊已经抛弃了“纯文学路线”,走向平民化,内容以读者的身边人、身边事为主,作者群不再局限于知名作家。党报副刊要不要这样做呢?显然,在传统操作手法逐渐落伍的情形下,党报副刊也需要转型。经过研究,最终确定《平原》副刊的风格,既要保持文学性,也要淡化文学味,增加现实性、贴近性、平民化。

与许多党报的副刊不同,《平原》抛弃了那种自娱自乐的文人办报、精英办报的思路,让广大普通老百姓走到报纸版面上来,讲述他们的“身边人、身边事”。注重题材的现实性,引导作者关注时代、关注变化,写出读者身边事、身边人的新面貌。以本地作者为主,引导他们写本土风情民俗、本地人物故事。写作形式上力求摒弃辞藻华丽、无病的纯文学做派,作者构成上也不以名家稿约为主,而是以草根作者为主,突出平民化写作风格。

重视本地作者库建设

在副刊全面本地化的大势驱动下,文学栏目的作者群也相应发生着变化。

编辑对目前的本地作者队伍做了分析:目前阜阳日报副刊的本地作者群主要由教师、公务员、大学生、企事业单位人员构成,其中教师,尤其是乡镇教师占据了半壁江山。他们分布在全市的基层乡村,视野相对较窄,写作风格也比较单一,纯文学的写景、记事往往是他们创作的主要风格。

在全民写博客、织微博的大背景下,很多网民已经成长为一支新的创作队伍,他们可能对外并不宣称热爱文学,但他们始终坚持写自己、表达自己的个性和声音。在这种情况下,过去那种纯文学、曲高和寡的套路显然不适应目前的现实发展,所以,我们把发稿门槛降低,使得《平原》副刊不单只是文学青年的阵地,而是所有读者手写我心、表达见解、发出声音的园地。

在副刊作者流失较严重的背景下,如何拓展新的创作队伍是个大问题。我们在发稿的同时要求作者附上个人简介和创作经历,积极建立本地作者库。目前这项工作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本地作者库的作者已经达到近200人。这里的本地作者既包括所有土生土长的阜阳人,也包含了在阜阳工作、学习过的人,或是曾经到访过阜阳的人。

加强编写往来

一是采取回复的方法接近读者、沟通读者。很多副刊的投稿邮箱往往没有回复,或者即使有回复,也是邮箱的自动回复。而《平原》副刊的编辑,尽量回复每一位作者的来信、来稿,虽然这项工作的工作量很大。但为了争取作者,一旦有新的读者投稿,只要编辑觉得对方的文笔还可以,都会第一时间给他回复,把《用稿要求》和栏目设置同时发给他,让他对阜阳日报的副刊产生一个好印象,从而继续投稿。

有的报社副刊用稿后往往不通知对方,用了就用了,不重视与作者的及时沟通,不利于建立一个长效的编写互动机制。而《平原》副刊的编辑,采取发送《拟用稿通知》和《用稿通知》的办法,有效地弥补了这个缺失。《拟用稿通知》除了通知对方该稿件拟采用,如果该文章已经在他处发表过请他通知编辑,还提示他耐心等待,不要再把此稿投往他处,这样就避免了一稿多投的情况。很多读者来信说:这封《拟用稿通知》犹如给作者一个定心丸,接下来的事情就是静候刊发的佳音了。《用稿通知》信则是在用稿之后,把具体见报时间及电子报链接发送给作者,同时邀请他继续投稿和支持。

二是建立阜阳日报业余作者群。除了公布《平原》副刊的电子邮箱(专用投稿邮箱)外,《平原》的编辑还开通了工作QQ号, 2011年《平原》建立了《阜阳日报》文学作者QQ群。目前已经吸纳了近百人入群。该群的入群条件既宽松而又严格,主要吸收有写作热情、写作功底较好的本地作者。该群严格执行实名制,维持群内言论的纯洁性,保持群的健康发展。QQ群里,编辑会及时公布用稿信息,第一时间约稿信息,征文启事、近期写作选题和注意事项等。作者有何建议也可以在里面提出,并且为广大文友之间提供了一个互相交流的良好平台,对编写互动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三是做到以心换心,和作者真诚地交朋友。只有善于交朋友,真诚地对待作者的报纸编辑,才能收获一份友谊,也才能收获广泛的稿源。经常给通讯员发信息、打电话,向他们约稿,这是十分重要的。在人们的印象里,以前的党报副刊编辑常常是成年坐在办公室,等待作者投稿,但现在的全媒体时代如果编辑不能主动出击,所编版面可能是死水一潭,缺乏生机,也没有充足的好稿源。编副刊的过程就是交朋友的过程,只有全力投入,和作者建立起朋友关系,才能有主动投稿的作者。

当今副刊,丰富了广大读者的生活,既是报纸联系广大作家的纽带,也是报纸吸引广大读者的窗口。长期以来,在《阜阳日报》副刊上,大量的名人、名家在这里发表过自己的得意作品。也有许多人从这里起航,很多初出茅庐的青年作家都在这儿发表过他们认为很有影响的作品。所以,《平原》副刊一直是《阜阳日报》的名牌栏目之一。

《平原》栏目的三个坚持

一是坚持导向正确、不庸俗不媚俗。眼下许多副刊都走上了浅阅读的路线,堪称快餐副刊。我们的副刊编辑始终秉持选稿的高标准,立足本地,坚持乡土风情,力争每期都给予人们一种美的享受,这种美,来自文字本身,更来自文章中蕴含的深情和哲理。

二是坚持本地化,拒绝千人一面的职业。我们要求原创首投,坚持首发,坚持本地特色。

三是坚持扶植草根作者,不断推出新人。每周一期的副刊力求推出一到二个新面孔。通过努力,这片园地走出了张晓玲、谢登峰、洛水、李红军、蔡明菊、金涛这样的本土作家和乡土诗人。

《平原》还坚持向一些有影响力的本土作家约稿,比如邢思洁、时春晨、崔波、苗秀侠等,但是不设专栏,原则上不会因为对方的名气而降低对发稿字数的要求,作品原则上不超过2500字。

《平原》副刊的创新做法

单篇文章的字数少,单版的文章篇数多。在意文章的长短,在意内容与生活的贴近程度,单篇字数一般控制在1000字以内。单篇篇幅小了,版面上的文章篇数就多了,这与大多数党报的一般做法不同。提高文章的易读性,并力求做到文章短、文句短、段落短,让语言浅显易懂,便于读者阅读、利于读者理解,符合读者的兴趣和需求。

文章题材种类多,合理搭配栏目。《平原副刊》除传统栏目“文峰漫笔”、“小小说”之外,又开设“颍水之滨”、“诗路花语”等新栏目。不单用摄影图片,还采用篆刻、剪纸、书法等多种形式点缀版面,同时使用栏花、刊头设计等元素使版面语言错落有致、富有变化。

重视策划,重视和读者的互动交流。一是不定期推出征文活动,比如每年的一些节日如母亲节、父亲节、国庆节等,都会组织征文,或者根据当前社会、生活的热点不定期推出一些主题征文,如近期开展的“中国梦我的梦”征文等。每次征文,读者都十分踊跃。二是积极组织编者和读者的联谊活动,如每年的通讯员联谊会邀请35名优秀作者参加,会上表彰一批热心作者,大家进行交流和采风。三是经常举行优秀征文评选活动,对作者进行物质奖励。四是定期给各位作者寄送阜阳报业的内刊,让他们了解阜阳日报的工作动态和宣传重点。这些活动都鼓励和保护了广大作者的投稿积极性,促进了和作者的互动。

面对丰富多彩的现代生活,面对快速更新的现代资讯,党报副刊需要在保持文化品位和求新求变之间找到新的平衡。《平原》栏目在创新中获得了源源不断的活力,这些年,不变的是它的品位,对高标准的坚持;变的可能是它多了些时尚,多了些平民化,多了些写实性。

接待发言稿范文第4篇

演讲是一种面对面的宣传、教导、鼓动和交换的好情势,直接产生社会效应,作用很大。“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演讲目标是说服听众,但在特定的时间和场合还要对听众产生沾染力。而作为演讲底稿和根据的演讲稿,其作用一是理清思路,断定内容,还可以安定和调剂情感;二是仔细斟酌,表达完善。有了演讲稿就有充分的时间来修正;三是控制时间,调剂速度。一般广播是每分钟280个字。演讲速度要慢一些,大约200-250个字。演讲一般请求是10分钟,也有15分钟的,xx-3000字。注意:竞争上岗演讲稿还有10分钟左右的答辩。

(一)议论性

在文体上,演讲稿属于议论文。因而,演讲稿具有议论的本质特点。首先,演讲稿的目标和内容是说理。发言者要讲出自己的道理,也就是自己对公务新鲜、深入的认识及最为稳妥有效的工作意向。这样,演讲稿对于未来的工作又具有领导性和打算性。其次,这种认识的论述过程从主体上也可以就是一个逻辑论证过程,要有中心论点即主题,还要有

分论点即层义以及段义,更要有事实(自身情况、组织情况以及国内外环境情况)和理论两种重要材料。演讲稿要进行分析、归纳和演绎等科学论证。再次,在议论性的基础上,建立了演讲稿的说服性和鼓动性。演讲能够直接产生社会效应,是一种基础的人际传播,目标是说服听众,让听众一道办理在共同认识主导下的公务。要总结出一个集中议论的句子即主题句——口号、标语、广告语,深入人心,作为标题并贯穿全文,符合记忆规律(7个字左右),最好让听众口耳相传。

(二)策略性

这是要害和重点内容。提出自己的工作要点打算,要“承诺”。具体来讲,一是提出自己的计划计划,即目标措施。如6字方针:“(我提出的目标是)著名度(省内外和国际著名度)、翻两番(任期内事迹、单位总收入和职工收入)。”二是整体性。建立在对社会组织及其国内外环境深入认识基础上的对于社会组织发展的整体性、长期性(起码一个任期)的看法和安排。三是针对性。针对社会组织及任职范畴内的工作问题,进行分析,作出答案,提出安排。这个问题,是听众和考评员都非常关心的广泛问题,能够产生强烈共鸣。

(三)通俗性

演讲面对会议听众,要尽可能让个性不同、情况各

异的与会者全部听懂,这就决定了演讲稿必须具有通俗性。对于与会者来说,演讲稿的内容应当是通俗易懂的,是听众熟悉的讲演者及社会组织的情况。即使是专业性、学术性很强的内容,也要尽可能明晰正确,以与会者懂得为标准。演讲稿的情势更是通俗的。结构是格式化的,语言则是口语化的。演讲稿不同于一般的科学文章,更不同于一般的公文,最明显的一点是语言的口语化。一般的科学文章,重要诉诸人们的视觉,要让读者懂得,语言就要概括精炼,甚至讲究专业性。而一般公文尤其是行政公文,语言是规范的,有的格式用语甚至是特定的,最器重的是正确、明晰和简洁。相反,演讲稿的语言则由讲话的自身性质所决定,必须口语化。由于讲话是声入心通的、人和人之间的传播运动,需要更加适应人们的接收心理,拉近讲话者和听众的心理距离,这就特别讲究语言的大众化、口语化。

(四)艺术性

接待发言稿范文第5篇

教师法的诞生

方明不但为教师节的建立奔走,还为教师法的建立作出了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从酝酿、提出、调研、民进政协委员联名提案到颁布,方老告诉我们:“前前后后经历10个年头。”

80年代曾一度出现教师外流的情况,成为当时普教事业发展潜在的危机。1984年,全国教育工会、中国民主促进会和全国政协教育组联合对此进行调查。通过调研,一致认为,必须立法,依法治校,用法律保障教师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和合法权益,从根本上稳定教师队伍。

1986年3月,在全国政协六届四次会议上,方明和民进组的20位全国政协委员联名提出《尽早制定“教师法”案》。提案中写道:“建立一支稳定合格的教师队伍,关系到四化建设和国家兴衰,涉及到千家万户和子孙后代的大事。但长期以来,没有把教师队伍的建设问题放到应有的战略地位,没有充分认识到师资队伍建设是发展我国教育事业的关键。……为了更好地贯彻中央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和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法,以适应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迫切需要,我们认为应尽早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1986年初,方明收到广东石人嶂钨矿中学教师朱源星寄来的《教师法》设想稿,这是真正来自群众的第一个《教师法》文稿。在此基础上,全国教育工会草拟了《教师法》初稿,并将草案和有关资料分送给民进中央、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北师大教育科学研究所的负责同志。之后,全国教育工会和上述四家组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联合起草小组,方明任组长。

1986年4月,在调查研究,约请教育专家、优秀教师座谈的基础上,由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梅克执笔,写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草案(一稿)。通过全国教育工会和民进中央两个渠道,组织了约有一万人参加的讨论。广大教师对此事非常关心,纷纷献计献策,并寄予厚望。起草小组又写出草案的二稿、三稿、四稿。

1987年,中国教育工会在青岛召开《教师法》研讨会。同年,国家教委在南京召开《教师法》研讨会。联合小组均派人参加会议。

为使《教师法》尽快出台,1988年3月全国政协七届一次大会上,方明和民进副主席、全国政协葛志成联名作了“制定《教师法》提高教师地位和待遇”的发言。发言指出:“根据两年来就起草《教师法》与广大教师的接触和思考,我们深深感到,必须通过立法,把教师的权利、义务、资格、待遇、培养和进修、考核和奖惩等等肯定下来,才能真正提高教师的地位和待遇。建立一支合格的而稳定的教师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