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材料作文审题

材料作文审题

材料作文审题

材料作文审题范文第1篇

【关键词】材料作文 审题立意 准确

近几年,高考作文材料作文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审题难度越来越大,因此,练就“百步穿杨”“一箭中的”的本领,是广大考生必须具备的。

就全国卷来看,从2006年到2009年都是材料作文。材料作文比话题作文增加了限制性,可以很好的防止学生套作和宿构文章。同时审题难度增加,每年高考中写跑题或偏离题意的作文也不在少数,笔者归纳了几种审题立意的方法,以帮助广大考生能“一招制敌”。

要准确地把握材料概念的内涵,避免脱离命题范围。总的来说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要注意:①抓对象――材料中有哪几个对象?②分主次――几个对象孰轻孰重,材料重点写哪个对象。③抓关键――关于这一重点对象,材料中有哪些关键语句?④辨是非――这些关键语句是对是错、是善是恶、是肯定还是否定。⑤查原因――造成材料中的这种现象的原因。审题切忌:(1)任意扩大材料和话题概念的外延,脱离材料的含意。(2)话题,然后取其局部,以偏概全。(3)仅朦胧地理解相关材料和话题的概念,没有明确地表达出来。(4)抛开材料,另起炉灶。

审题立意,关键就是审材料。我总结出四种方法,即:(1)从材料的关键句入手来审题。(2)从分析中心人、物或事件的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入手审题。(3)从材料里出现的人或动物对中心事件的看法入手审题。(4)从“主物公”自身入手审题。

方法一:从材料的关键句入手

先看2006年全国卷(乌鸦抓羊),此材料的关键句实际上是最后的一段,牧羊人和他的孩子对乌鸦的评价。牧羊人说:“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孩子摸着乌鸦的羽毛说:“它也很可爱啊!”父子二人观点截然不同,显然有两种审题角度,即从父亲的角度或从儿子的角度就有两种不同的立意。从父亲来看,说它忘记了自己叫什么,可立意为:盲目模仿,自不量力,不能正确认识自己。从儿子的角度来看,说它可爱,可爱在哪里?应是它有勇气,敢于挑战,敢于超越“前鸭”的精神。可立意为:“勇于尝试”“勇于挑战自我”“勇于拼搏”“勇于超越”等。

方法二:从分析中心人、物或事件的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入手

任何事物的产生、变化和发展,都有其内在或外在的原因。因此,阅读分析材料的因果联系,从原因切入立意,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此材料的中心动物,我称之为“主物公”(化用小说里的主人公),是乌鸦,中心事件是“抓羊”,事件结果是“失败”,我们就来分析:乌鸦为什么抓山羊会失败?

因为它不顾自身条件(身子太轻,爪子不如老鹰锋利),盲目模仿老鹰,哪有不失败之理?从原因入手分析,材料的涵义是:盲目模仿别人,就如东施效颦,难免遭致失败。可立意为:“盲目模仿必败”“人贵有自知之明”“一切从实际出发”“理想和现实”“既要勇于尝试,又要讲究实际”“自我认知”“认识自己与他人”“聪明的代价”“做力所能及的事情”等。

我们再看2009年全国卷(兔子学游泳),首先来确定本材料的中心动物,“主物公”显然就是兔子。其次,我们看在兔子身上发生了什么事情,即学游泳。最后,我们来看看这个事件的结果怎样,以失败而告终。那么,针对兔子学游泳有哪些看法都是立意的角度,或者你本人的看法也是立意的角度。

方法三:从材料里出现的人或动物对中心事件的看法入手

1.从教练野鸭来说

显然,不可否认,野鸭教练是一位相当称职的教练。他能把学习班的动物诸如小狗小龟都教会,而且他在兔子失败之后不乏鞭策和激励之语。他说:“我两条腿都能游泳,你们四条腿还不能游,成功的99%来自汗水。加油!呷呷!”野鸭教练虽然认识到了成功需要汗水,却不考虑兔子(受教育者)的自身条件,盲目模仿是不可能成功的。从这一角度可立意“因材施教”“发现特长”“从实际出发”“要区别个性差异,抓住特长进行训练”。题目可以用《因材施教绽放精彩》《一切要从实际出发》。如果认定野鸭的话是对的,写成“汗水铸就成功”,“付出就有收获”则就是跑题。

2.从评论家青蛙来谈

青蛙说:“兔子擅长的是奔跑!为什么只是针对弱点进行训练,而不发展特长?”显然这话是对的。青蛙强调扬长避短,针对特长训练。他看到了受教育者自身的特点,是兔子就让他奔跑是,是鸭子就让他游泳。可立意为:扬长避短,充分发挥优势;张扬个性。可写的题目有《让兔子自由奔跑吧》《让特长绽放光彩》《扬长避短》《扬“长”而去》等。如写成“正视自己的不足”“扬长补短”,就有点偏离题意。

3.从思想家仙鹤来审

仙鹤说:“生存的本领不止一种呀!兔子学不了游泳就学打洞,松鼠学不了游泳就学爬树吗?”仙鹤到底是思想家,看问题深刻而全面。他能看到兔子(受教育者)既有自身的长处善于奔跑,又受先天的制约不善游泳这一特性,强调不要盲目模仿。但仙鹤并没有回避主观努力,重在强调多掌握一些适合自己的生存本领。俗话说“条条大路通罗马”,通往成功的道路不止一条,此路不通,绕道而行改走他道,同样可以登上成功之巅。不要“一条道走到黑”,不要“在一棵树上吊死”。以此可立意为:既要看到长处,也要看到不足,关键在于找准自己的位置;适合自己,才能成功,别人的成功不可复制。可写的题目:《条条大路通罗马》《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适合的就是最好的》《让汗水洒对地方》《生存的技能不止一种》等。如写“全面发展”就偏离了题意。

4.从动物管理局(的做法)来立意

首先明确,动物管理局此做法虽然出于好心,但不符合实际。打着为了“全面发展”的旗号,却在扼杀动物的天性,不从动物实际出发,违背动物自身规律,违背人才培养规律。可引申到现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培养出的人才“样样通,样样不精”,不符合社会对专才的需要。目前社会分工更细,更需以培养专才为主。从此,可立意为:全面发展真好吗?不要求“全”责“备”,“门门通不如一门精”“一招鲜,吃遍天”。如写成“关爱与成长”则偏离题意。

方法四:从“主物公”自身入手审题,即从兔子自身的角度或你对兔子学游泳失败怎么看的角度来立意

从此角度来引申,你认为兔子应该怎么做?或者假定你就是兔子,你应该怎么做?可立意为:认识自己的长处,认清自我,勇敢做自己。可写的题目有《请给我一双自由飞翔的翅膀》,可谈在自己的一片天空里翱翔;可写《穿合脚的鞋子上路》,巧用比喻,显得语言优美,表达上可以加分。但此类题目一定要把其比喻内容揭示出来,自由飞翔的翅膀就是自己最擅长的领域,是雄鹰就要翱翔苍穹,是蛟龙就要遨游大海。“合脚的鞋子”就是适合自己,只有发挥专长才能成功。如写成“让我做一只奔跑的兔子吧”,既形象生动又紧扣材料,这就是好的命题。也有同学写成书信体,以兔子的名义给教练野鸭写信,写成“给野鸭教练的一封信”,信中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倒出自己的苦恼,亮出自己的特长,表达出自己的意愿:只愿做一只奔跑的兔子。这种写法也是不错的选择。如写成“相信自己,永不言弃”就是跑题了。

材料作文审题范文第2篇

关键句常常是命题者反复提及的词句或材料中人物的评议性语句。关键性语句常有暗示材料中心的作用,可以作为选择立意角度的突破口。

【文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要求略)

丹麦人奥斯特发现导线上通电流会使附近的磁针偏转,法拉第由此想到磁铁也能使通电导线移动,于是他发明了电动机。后来法拉第又想到,电能生磁,反过来呢?他立刻做实验,最后终于发现磁也能生电,这一发现导致了发电机的诞生。

【审题分析】

“反过来”在材料中出现了多次,显然是关键词。它指不拘泥常规思维,能多向思维、逆向思维。这样原本“山重水复疑无路”就“柳暗花明又一村”了。

可以立意为:换个角度天地新;打破思维定式;创新。

【提纲】

打破思维定式

开头:从一个生活现象说起,谈什么是思维定式。

其次,分析思维定式的害处。

再次,探究思维定式的成因。

接着,谈成功的人恰恰敢于打破思维定式,与众不同,独树一帜。

最后,谈如何打破思维定式。

由果溯因法

世间事物往往都是互相联系的。审新材料作文题时如果能由材料中列举的现象或结果推究出造成所列现象或结果的本质原因,往往就能找到最佳的立意。

【文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要求略)

一位根雕艺术大师在退休前告诉自己最得意的两个徒弟:谁能最先找来奇形怪状与众不同的树根,他就把根雕绝活传给谁。听完师傅的话,师弟马上就动身到木料场里去挑拣,又带上铁锹去地里挖,他费了很大力气,挖出的根也没能让师傅满意。师兄则把出远门的各种物资都准备好了才出发。他不辞辛苦地到各种环境恶劣的偏僻山区、林区,在石缝中、沟壑间、悬崖峭壁上去寻找,果然找到了让师傅满意的好根。他虽然比师弟晚找来树根,却得到了师傅的真传。后来师弟问师兄为什么能找到好根,师兄说:“只有在最险恶最艰苦的环境中生长出的根才是根雕人需要的,因为这样的条件会迫使它们变化出各种形态去适应,所谓环境造根就是这个道理。”

【审题分析】

从师兄的角度看,他找到好根的真正原因是他懂得并利用了好根的生长规律,可立意为:顺应规律;成事先要有充分的准备。从师弟的角度可立意为:做事不能急功近利;要选准奋斗方向;方向错误必然事倍功半。

【提纲】

顺应规律

开头:分析原材料,探究师兄胜于师弟的原因――顺应规律。

过渡:自然界如此,人生亦如此。

分论点1:顺应人的学习规律,培养其兴趣特长,也有助于他走向成功。

分论点2:顺应国家的发展规律,才能促使它健康发展,令国家繁荣昌盛。

分论点3:顺应人与自然的相处之道,可保人类安居乐业。

结尾:引用诗句,揭示中心论点。

突破生活表象,挖掘材料寓意

有寓意的新材料或叙述“物”的材料,可采用“由物及人”的横向联想法进行立意,即由材料中的物联想到人,进而联想到与材料内容相类似的人生哲理、社会现象等,从而提炼出写作的观点。

【文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要求略)

一个缺了一角的圆很不快乐,他动身去找失落的一角。他一路滚动一路唱着歌,因为缺了一角,不能滚得很快,所以有时候会停下来跟小虫说说话,或者闻闻花香,有时候超越甲虫,有时候甲虫也超越他。他穿过沼泽和丛林,他上山、下山……他找到过太大的、太小的、太方的、太尖的,就当他快要绝望的时候,突然找到了那个最适合自己的一角。他很高兴,开始向前滚动,因为不再缺少什么,他越滚越快,快得停不下来……

【审题分析】

这则寓言故事,可采用“由物及人”的横向联想法进行立意,从而提炼出写作的观点。“缺了一角的圆”可看作有缺陷的人,把圆寻找一角的过程看作人们奋斗的^程,由此联想到与此类似的人生、现象等。可以立意为:过程与结果;勇敢面对缺陷;人生的意义在于过程;珍惜不完美的人生。

【提纲】

不完美的完美

开头:缺了一角的圆的遭遇,让我想到人生。

分论点1:凡事要忌讳完美。

分论点2:错误让人生厚重。

分论点3:改变能丰富人生。

结尾:总括全文,强化论点:不完美才是真正的人生。

甄别情感态度,明确褒贬法

有些新材料作文,材料中的语句常常蕴含着命题者的褒贬情感,审题时必须充分捕捉这些语言信息,仔细体会命题者的感彩,才能确立准确的立意角度。

【文题呈现】

高考过后,国内某著名高校的官方网站突然瘫痪,不是因为黑客攻击,而是因为网站首页上的一张照片――一位回眸一笑的学士服美女。网友评论,这是该校使出的招生“撒手锏”。不少名校闻风而动,有的首页上的美女长发飘飘,有的端庄美丽。不仅有晒美女的,还有不少名校争相晒大楼、晒美景之类的。

专家评论道:秀一秀学子的美丽和校园的美景自然无可非议,但一座知识殿堂最值得骄傲和炫耀的,恐怕不是让人目力所及的美,而应是充盈的智慧和思想。

【审题分析】

这则材料讲的是高校招生时使用的“美人计”“美景计”等,这样的招生方式让庄严的学府瞬间变得温婉可人。但各大高校作为知识殿堂,秀的是漂亮“脸蛋”而不是智慧“大脑”,总让人觉得不合时宜,因为大学招生靠的应该是名师、学校的学术地位等。高校此举显然不合适。由此可以联想到社会上一些主要靠作秀吸引人,而不是靠真正的好产品吸引人的现象。作文应围绕“人应该注重内涵,而不能只靠外表”这一点进行立意。

【提纲】

要秀就秀内涵吧

开头:概括材料。陈述否定高校此举的理由。

理由1:自然界(桂花、河蚌)

材料作文审题范文第3篇

新材料作文又叫“命意作文”或“题意作文”。新材料不是材料新,而是命题者的意图新,命题的样式新。它给定材料,但不给定话题,要求不像材料作文那样严格,也不像话题作文那样宽松。提供的材料思维更为广阔,便于考生多角度思考,同时给考生更大的发挥空间。材料本身的功能主要是为考生规定范围,提示思维角度,增加了考生审视材料和拟定标题的环节。

关于审题立意的重要性

在笔者看来,新材料一是考审题能力,二是考生活积累,三是考文字的组织和表达能力。考试中,审题立意是关键,审题立意的方向对了,等于确定了思维的方向,作文也就成功了一半。

关于审题立意的几点建议

新材料作文的“材料”具有不同的样式,笔者结合近几年的经验,认为根据不同的样式可以有不同的审题立意方法。建议如下:

切记:分门别类法 、中心提炼法、化虚为实法。

切忌:一见钟情。

分门别类法

将材料中提到的对象进行分类,提取当中的某一个作为作文的写作对象。

如:阅读《小马过河》选一个角度作文。

有匹小马长大了,老马想让他自己出门锻炼锻炼。 老马对小马说:“宝贝,帮妈妈把这袋麦子送到奶奶那去吧!” 在途中,小马被一条小河挡住了去路,他不知道自己能不能趟过去。“孩子,水很浅,你能趟过去。”一只老牛说道。“小马别过河,水很深,你会淹死的!”一只小松鼠拦住他大叫。小马不知道怎么办才好,于是回家问妈妈。妈妈说:“孩子,你一定要自己开动脑筋,去试试才知道。”小马跑到河边,小心地趟到了对岸。 原来河水既不像老牛说的那样浅,也不像松鼠说的那样深。老牛腿长,所以说水浅;松鼠腿短,所以说水深。

审题立意及角度:

A老马:教育孩子,独立思考、勇于实践敢于探索

B小马:要听取别人的意见更要亲身体验

C老牛:推己及人

D松鼠:推己及人

C D的共同点:对同一事物的认知因为自身条件的不同会有不同的认识。

在这里,只需选择A、 B、 C、 D当中任何一个角度进行审题立意都是很正确的,同时减轻了作文的难度。

中心提炼法

即一个或几个材料需要通体把握,提炼出材料的中心,然后根据要求作文。

如: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有位旅客在一个小站下了火车。他向站长问道:“听说此地有两家旅馆,请问我住哪家旅馆好些?”“实话告诉你,”站长说,“不论你去哪家,你都会后悔没有去另外一家。”

站长的幽默,意在说明两家旅馆都很差。可无意中泄露了天机:选择,永远都是令人遗憾的。

审题立意分析:

人的一生必须面对选择,有选择就一定有遗憾。中心是怎样选择才能少留遗憾、怎样面对遗憾、怎样处理遗憾。如果偏离“遗憾”这一中心作文,无疑就会有偏题的嫌疑。

化虚为实法

善于将材料中“虚指”的词语化为“实指”的词语。这样才有话可说,有理可讲,有情可抒。如: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舒婷在诗歌《会唱歌的鸢尾花》中写道:“我的忧伤,因为有你的照耀,升起一圈淡淡的光轮。”

审题立意分析:

“忧伤”可指:成长的烦恼、遇到的挫折、学习的困难、生活的困难等。

“你”可指:朋友、老师、父母、同学等

“你的照耀”可指:亲情、友情、爱情、师生情、同学情、战友情等。

“淡淡的光轮”:可指受到帮助后心灵的某种慰藉、获得的幸福等。

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切忌点:一见钟情。

一见钟情

在审题中表现为不通读材料,不认真审视材料,不了解材料,看到某句话或某个词语比较吸引眼球,就进行立意。结果造成审题立意脱离或部分脱离原材料,造成事倍功半。

材料一: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文化为主体,儒家文化中又以伦理道德为主体。伦理道德与诗词歌赋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两条主线。伦理道德注重社会关系的协调,诗词歌赋注重于情感的宣泄,因此在中国文人的传统思维和性格中,自古重人文,重情感。

材料二:美国人以欧洲移民为主体,人数最多。因此美国文化是在欧洲文化的基础上发扬光大的现代欧美文化。欧洲人的重理性、重科学等特性在现代美国文化中有所继承。美国人协调人际关系用法律,而不是用人情;美国人热爱科学,相信实力,以发达的科学技术和雄厚的经济实力向世人说话。

材料作文审题范文第4篇

近年来备受关注的新材料作文,再一次把这个话题推到风口浪尖上。新材料作文与话题作文、命题作文比较起来,更能提供给学生自主确定角度、立意、文体的权利,更侧重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也凸显了对学生作文思维能力的要求。

首当其冲的是材料的审读问题。“新材料作文中,阅读(理解材料、把握材料,寻找写作切入点)是一道客观存在的‘门槛’”。[1 ]话题作文、命题作文淡化了“审题”,但因过于宽泛而容易套做;“新材料作文”强调“全面理解材料,不要脱离材料的含义”。“材料作文是一种资源型作文,试题中的‘材料’(含内容、思想、主题)就是给予写作者的第一份资源,是文章思维的起点,思想的火种。” [2 ]可见,正确审读材料,是立意的关键。据不完全统计,2011年高考福建语文作文约有18%的考生不及格,其中多数作文失败的原因之一是对材料审读不准确,偏离题意。

新材料作文之所以审题难度相对较大,原因在于:首先,材料多为叙事性,多没有明显的提示立意的词句;其次,材料所蕴涵的观点多呈现多向性;其三,中学生缺少作文思维训练,思维普遍呈现肤浅、单一和人云亦云状态,常常无法对材料做深入准确的分析,审题容易走偏。要解决这一问题,关键就是要进行有效的审题思维能力的训练。

下面,笔者尝试以具体的审题思维训练为例,来探讨新材料作文审题中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抓关键句,把握主旨

即准确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语句,正确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关键句常常有暗示材料中心的作用,可以作为选择立意角度的突破口。关键语句常常是议论性语句,或是命题者或材料中的人物的评议性语句,或是反复出现的语句,或是转折复句“但是”后面的分句。

示例一:(2006全国卷Ⅰ)一只鹰抓了一只羊,被一只乌鸦看到了,乌鸦很羡慕,于是开始模仿,想学鹰抓羊。有一天,它看到牧羊人带着小孩在放一群羊,它也像鹰那样飞下来抓羊。结果被牧羊人抓到了。牧羊人说: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小孩说:它也很可爱。

审题训练时,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思考这则材料有多少个角度。生可能回答:鹰、羊、乌鸦、牧羊人、小孩等五个角度。教师可再引导学生思考:谁是材料中的主角?哪些属于关键词?从而确定乌鸦是材料中的主角,找出关键词:羡慕、模仿、抓。然后,再找与乌鸦结局有关的评价。学生确定了牧羊人和小孩的对话。接着,思考:乌鸦为什么被牧羊人抓到了?最后,确定材料的主要内容是乌鸦不能清醒地认识自我,盲目模仿老鹰。作文立意:要正确评价自己,不要盲目模仿(属于最主要的角度和最稳妥的立意)。由此,可以归纳出快速审题“四字”要领:“抓”(主次方)、“圈”(关键词)、“划”(中心句)、“问”(为什么)。

从思维训练的角度而言,这个审题训练运用了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训练方法。“抽象”就是同志在《实践论》里所说的“将丰富的感觉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工夫。” [3 ]首先将材料通过找关键词句的方法,逐句分析,概括出中心意思;然后将具体含义通过全面考量,从同一类别的感性对象中抽取出它们的本质属性。2006年全国卷I所引用的材料虽是多元的,但很显然的,乌鸦是第一角度,也是最佳角度。“抓”、“圈”、“划”、“问”这四个审题步骤,可以分析并从中抽取乌鸦结局的本质是:不能清醒地认识自我。这样训练,一环接着一环,将思维一步一步地由具体引向抽象,拂去表层,深入本质,抓关键句、把握主旨,既切题又富有深度。这种方法可能使学生在处理比较感性的材料时更加有章可循。

二、由果溯因

世间万物之间关系复杂,其中有些事物是以因果关系的联系形式存在的。审题时可以由材料中列举的现象或结果推究出造成所列现象或结果的本质原因。

示例2:三国时,诸葛亮率蜀国大军北伐魏国,司马懿认定蜀军远道来袭,后援补给必定不足,故闭门休战。诸葛亮多次设计引诱,甚至派人送去一件女人衣裳侮辱逼战,司马懿依然按兵不动,强压怒火稳住军心。相持数月后,诸葛亮不幸病逝军中,蜀军群龙无首悄悄退兵,司马懿不战而胜。

审题训练时,教师可以设计以下问题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思考:1.这个故事的结局是什么?2.通过材料中对司马懿的描写语句,可以分析出其不战而胜的原因有哪些?3.从“司马懿认定蜀军远道来袭,后援补给必定不足,故闭门休战”可以提炼出什么观点?4.从“诸葛亮多次设计引诱,甚至派人送去一件女人衣裳侮辱逼战,司马懿依然按兵不动,强压怒火稳住军心”中又能提炼出什么观点?5.从“相持数月”中可以提炼出什么观点?

这是多因对一果的因果关系型材料,在审题思维训练上,除了要具有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外,还需有发散性思维。在分析中,遵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逻辑过程,从果溯因,因为深入把握成因是对事物有更全面的了解并从根本上加以解决的必经途径。

通过以上思考题的设计,就可以引导学生抓住结果,一步一步地分析,推究出结果的本质原因,进行多角度立意。比如:由第3题中,我们可以分析出他具有知己知彼的能力,可提炼出“要获得成功,须做到知己知彼”的观点;由第4题中,可以分析出他自控能力强,在关键时刻能控制情绪,由此可提炼出“要获得成功,须有自制力、能忍辱负重”的观点;由第5题中,可以分析出他能准确把握时机,由此可提炼出“要获得成功,须学会等待时机、善于把握时机”的观点。

三、求同存异

遇到多则材料,首先必须先将各则材料进行对照分析,或者求同综合,即把几则材料共同的论题或共同的观点提炼出来;或者求异比较,即看这几则材料有哪些不同点,由此说明什么问题,从而提炼出观点。

示例3:(2009年高考全国卷Ⅱ)英国科学家道尔顿送给妈妈一双袜子,妈妈说:“我这个年纪怎么能穿红袜子呢?”大家都说是红色而道尔顿看到的却是蓝色,他感到自己色觉有问题。他研究了两年,1794年《视觉之异常》,将这种疾病称为色盲症,填补了医学理论上的一项空白。

日本商人安藤百福看到拉面摊前常排着长队,已经破产的他感到这是一个创业的机会。他买了面粉和食油,在小屋里每天干20个小时,实验了一年,1958年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包方便面。这一新产品的开发带动了一个新产业。

法国年轻的家务杂工乔利,不小心将灯油滴在熨烫的衣服上,他只好白干一年来赔偿。后来他发现被煤油滴染的地方,不仅没脏反而把陈年污渍也清除了。这个发现,促使他研制出干洗剂,改革了传统的洗衣技术。

审题思维训练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审读材料:1.分别概括三则材料的主要内容。2.将三则材料进行对照分析,试着找出共同点。虽都没有明显表现主题的词句,内容也完全不同,但三个材料都有一个过程:由现象问题之因,引起思考、探索之行,最后得出努力之果;都有一个不好的开始和一个好的结果——道尔顿把红色看成蓝色到研究出色盲症理论,安藤百福破产到发明方便面,乔利弄脏了衣服到研制出干洗剂;每个问题的产生,都具有其偶然性,问题最终有好的结果,又是主人公留心生活、努力探索的必然。3.综合三则材料,就可以提炼出这样的主题——偶然的发现,若能够抓住不放,深入思考和探索,必将带来不一样的成功。当然,还可以多向思考。如:留心生活,抓住机遇,才能成功;发明创造,就在生活当中;勤于思考,是成功的保障;善于发现并努力思考探索,才容易成功;发明、成功,必须执著于事,努力付出;等等。

由于材料本身具有较强的思辨性和立意角度的多向选择性,选取这个材料进行思维训练,就能更好地引领学生感悟新材料作文立意的多元化,体会如何理清材料的指向性,找到思维的聚合点,从而更快速而准确地审题立意。这样既训练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又使学生思维在深刻性上有更深的认识。

学生要在分别读懂每则材料、把握内涵的基础上,进行综合性思考,才能提炼出具有共性的观点,绝不能仅凭其中一个材料中的只言片语就做出立意的选择。如:由“道尔顿给妈妈买袜子”,谈亲情、孝道;见到“安藤百福破产”的字样,就探讨起当今“失业和就业”的热门话题;从“乔利的油浸衣服,白干一年来赔偿”联想到社会待遇不公、奖惩制度等问题。

马克思十分重视思维的比较过程,他说:“极为相似的事情,在不同的历史环境中出现,就引起了完全不同的结果。如果把这些过程中的每一个部分都分别加以研究,然后再把它们加以比较,我们就会很容易找到理解这现象的钥匙。” [4 ]在进行思维的广阔性训练时,我们就要像马克思所说的这样将各个角度或各个方位全面地进行分析和比较,从而训练学生多角度、全方位辩证地观察、分析、联想,广开思路。多角度思维的作用是拓宽思路,其目的是通过分析比较后,找出问题的实质或要害,选择一个最佳角度,从而写出见解深邃、令人信服的文章。

由具体到抽象、由单一到广阔、由肤浅到深刻是新材料作文尤其是议论文写作思维训练的必由之路。清代黄宗羲说得好:“每一题,必有庸人思路共集之处缠绵笔端,剥去一层,方有至理名言。”新材料作文审题时,单则材料可运用“抓关键句、把握主旨”、“由果溯因”等方法,多则材料可运用“求同存异”等方法进行训练,引导学生不断将一般人的认识“剥去一层”,其思维就逐步广阔、逐步深刻了。

以上是笔者在新材料作文审题思维能力训练上所进行的一些摸索。正如王立根老师所说的:“作文也应重视思维训练,只要我们不时地坚持做思维体操,我们也一定会学会分析,把思维引向深入。” [5 ]如何有效、有序地进行作文思维训练对于中学教师而言,始终是一个不可小觑的课题。其路漫漫其修远兮,吾辈当上下求索,永不停息。

参考文献:

[1]余发亮:《关于议论文写作训练的思考》,福建省第二届“高中议论文教学”高级研修班专题讲座,福建省教育学院,2012年。

[2]余发亮:《关于议论文写作训练的思考》,福建省第二届“高中议论文教学”高级研修班专题讲座,福建省教育学院,2012年。

[3]:《实践论》,《全选》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

材料作文审题范文第5篇

下面首先简明地说说新材料作文的审题“原则”。

原则一:熟悉材料类型,明确要求。

原则二:通读材料,找准角度。

原则三:联系社会现实,寻找材料主旨和现实的契合点。

文字材料是指用文字叙述的材料,一般分为寓言性材料、评述性材料、事件性材料、文学性材料等。对文字材料审题的“妙招”是深挖材料,靠“抓手”,提炼观点。以下用文字材料作文为例子说说新材料作文准确审题的“四个妙招”。

妙招一――对寓言性材料的准确审题。

如全国卷的作文材料:

乌鸦因羡慕老鹰能从山上俯冲下来抓走小羊的本领,于是模仿老鹰的俯冲姿势拼命练习。一天,乌鸦觉得自己练得很棒了,便哇哇叫着从树上猛冲下来,想抓住山羊往上飞,可是它身子太轻,爪子又被羊毛缠住,无论怎样拍打也飞不起来,结果被牧羊人抓住了。当牧羊人的孩子问这是什么鸟时,牧羊人说:“这是一只忘了自己叫什么的鸟。”孩子摸着乌鸦的羽毛说:“它也很可爱呀!”

针对这则有故事性的寓言材料,除了要抓住主体形象的特征分析其寓意外,还要抓准隐藏寓意的句子,以此为“抓手”,提炼出自己的观点。

妙招二――对评述性材料的准确审题。

如宁夏高考作文试题材料:

法国化学博士别涅克做实验时,有一个烧瓶掉在地上裂而不碎。他很好奇,又一时找不到答案,就将烧瓶贴上了标签,注明问题,保存起来。一天,他偶然看见报道说,有两辆客车相撞,司机和乘客都被挡风玻璃碎片划伤。他立刻联想到那个烧瓶,经过化验,发现烧瓶曾盛过硝酸纤维素溶液,这种溶液蒸发后留下一层无色透明的薄膜,牢牢地黏附在瓶壁上起到保护作用。“如果将这种溶液用到汽车玻璃上,车里的人不是更安全吗?”因为这个意外地发现,别涅克博士获得20世纪法国科学界突出贡献奖。对此,有人评论说,创造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困难,那么崎岖,那么遥远,关键在于你要用心发现。

这就是一则典型的评述性材料,最后一句“创造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困难,那么崎岖,那么遥远,关键在于你要用心发现”的议论性句子即为“抓手”,抓住这一句,仔细推敲,认真品味,就不难提炼出观点:创新在于发现。

妙招三――如果面对的是事件性材料,怎么办呢?

请看下面材料:

一位心理学家做了一个实验:将饥饿的鳄鱼和一些小鱼放在水箱的两端,中间用透明的玻璃板隔开。刚开始,鳄鱼毫不犹豫地向小鱼发动进攻,它失败了,但毫不气馁,接着,它又向小鱼发动了更为猛烈地进攻,它又失败了,并且受了重伤……多次进攻无望后,它不再进攻了。这个时候,心理学家将挡板拿开,鳄鱼仍一动不动,它只是无望地看着那些小鱼在它的眼睛底下悠闲地游来游去,放弃了所有的努力,最终活活饿死。

材料里面揭示结果的语句是:鳄鱼放弃了所有的努力,最终活活饿死。揭示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的语句是:第一次进攻“它失败了”,第二次进攻,“它又失败了,并且受了重伤。”“多次进攻无望后,它不再进攻了。”通过分析,这“因”“果”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我们容易找准材料的主旨:在多次挫折与失败面前,我们不能半途而废,停止努力,而应冷静地分析,寻找到新的出口。

妙招四――文学性材料的准确审题。

一般来说,作为作文材料的文学性材料,都是十分简短而又蕴涵着丰富哲理的诗歌或散文片断。如卡之琳的小诗《断章》: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