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爸爸在哪儿

爸爸在哪儿

爸爸在哪儿范文第1篇

从舞台秀走向真人秀,《爸爸去哪儿》以近乎“零差评”的口碑实现了电视娱乐节目的成功转型。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当今无论是在繁华都市还是旷野乡村,我们的孩子都很大程度上生活在孤寂的自我世界。老人们在独处,大人们在劳碌,年轻人在奔波,而这一切似乎都没有耽搁娃儿们每时每刻都在拼命发芽,可吹绿他们的春风还和煦吗?照耀他们的阳光还灿烂吗?

教育的本质是促进儿童健康地公平地成长。每一个儿童包括留守儿童都有快乐生活的梦想,成就他们的梦想是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然而,爱在流失、教育在溃退,多少留守儿童在我们的漠视中“野生”“疯长”。

深 度评 论

《爸爸去哪儿》,在一个不起眼儿的时段,冷不丁地火了。因为无论内容真与假,水平高与低,至少它能唤起的思考是有意义的。毕竟,一档亲子节目引起全社会讨论,无疑折射出了一部分社会现象。

明星在演戏、唱歌时,离老百姓的距离自然会远,而当大明星同样会被熊孩子气得束手无策、同样因为不会给孩子冲奶粉而焦头烂额时,他们在观众心里的形象才亲近、立体起来。也许不该夸大这个节目的效果,但我们能通过这个节目看到新时期孩子健康成长的良好形象。每个家庭都在关注孩子的成长,但究竟应该怎样培养孩子,《爸爸去哪儿》无疑正反映出国人对亲子教育的困惑,对事业与家庭平衡的诉求。

多 维 运 用

发散思维一:爱与成长

爱是一扇门,推开它,满是阳光和鲜花,它能给人带来自信、快乐。生命的成长,离不开健全的爱。缺少父爱,孩子会缺“钙”;教之而不爱,虽强告之无益。在成长的过程中,爸爸对于生活细节的有效参与、有效干预是一种必需,也是一种责任,潜移默化,润物无声。

发散思维二: 忧患与责任

教育是人类文明得以延续的重要方式。然而,在全国人民都“我为儿狂”的背景下,教育却日益成为悬在国人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父爱缺失、教育错位……家人没有了与孩子相处的时间,孩子与父母也如同陌路;焦虑、孤独、任性,孩子的行为缺陷冷酷地拷问着国人。教育有梦,国人有责。不论是留守儿童,抑或是萌萝正太,他们都渴望被关注和呵护。沉淀游走的灵魂,拂去一路喧嚣,多一点冷静,多一点责任,好“爸爸”会在生活的打磨中、在生命的思考中用踏实的行动为自己代言。

发散思维三: 梦想与执着

梦想是人生的渴望、动力的源泉,从来没有什么能够阻挡梦想的飞翔。在成长的旅途中会遇到很多难题,但无论怎样,给留守儿童以希望,给萌萝正太以方向,他们会记住心里的梦,并小心地呵护,一步步走近它。坚守希望,不辍努力,岁月终不会辜负为梦执着的人。

爸爸在哪儿范文第2篇

关键词:爸爸去哪儿;本土化;改进

中国版《爸爸去哪儿》在节目内容上,节目嘉宾的选择上以及节目经典环节的设置上都保留了原版节目中的优秀部分,在节目具体制作手法上根据中国具体国情以及中国受众观看影视作品的习惯和喜好做出了本土化的调整。塑造了更为立体的人物形象以及更为丰富的人物关系。并且寓教于乐,将节目内容升华,提升节目深度,明确节目教育意义。在剪辑节奏以及制作和播出方式上也都做出了本土化的具体调整,融入中国特色的风土人情。

一、节目内容上的本土化改进和拓展

(一)寓教于乐

韩国原版节目更加注重节目的观赏性以及娱乐性。为符合中国的国情以及观众的喜好,中国版的《爸爸去哪儿》做出节目内容上的本土化拓展,将重心放在“寓教于乐”四个字上,节目通过对爸爸们的内心采访,或通过孩子们自己的提问反思,以及编者旁白等多种方式,将节目的教育意义和深刻内涵准确深入地传达给观众,祈望受众在愉快地观看节目的同时,也能够多多接受节目的正面教育,理解节目的人文关怀。

(二)共同成长

韩国版《爸爸!我们去哪儿?》更多地是强调爸爸和孩子在共同的旅程中拉近关系,不再有遮她,不再有距离,不再有惧怕。中国版《爸爸去哪儿》则把重点放在强调父子的共同成长上,小朋友在节目进行的过程中一直在成长,一直在自我反思,从不适应到适应,从哭闹不停到积极参与节目,看到几个不到十岁的小朋友适应力如此之强,也让观众不由地感叹。中国版的节目更多地加入了教育和启示意义。所以在表达孩子的成长以及大人的改变上着重施墨,在不失娱乐性的同时更为节目增加了深度。

二、人物上的改进和拓展

(一)参演人员的本土化选择

中国版《爸爸去哪儿》在选择嘉宾上面既保留了与韩国原版节目相似的嘉宾构成特点,又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电视环境要求和中国观众的喜好,塑造了节目中诸多各具特色的人物形象。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版的《爸爸去哪儿》和韩国原版的《爸爸!我们去哪儿?》有着很多的微妙的相同点和巧妙的不同点。首先最大的不同在于中国版的《爸爸去哪儿》中增加了一名主持人李锐,这是节目的拓展和创新之处。在孩子的选择上,节目组也很用心,韩国原版的《爸爸!我们去哪儿?》节目中孩子的平均年龄是7岁,而中国版的《爸爸去哪儿》中孩子的平均年龄则是5.2岁年龄更小的孩子,制造出更多不可控制的状况,暴露出更多爸爸的窘态,更多的不可预见性和孩子不受控性,为节目制造出了更多的笑点和笑料。

(二)极具趣味的人物角色设置

韩国原版节目《爸爸!我们去哪儿?》中对于孩子角色的塑造非常成功,其中爱吃的尹厚的形象以及爱读书的成俊的形象极受观众喜爱。中国版的节目在塑造人物特点这一项拓展上做得淋滴尽致,节目把塑造人物形象这一方面做了更近一步的发展,除了每一个孩子的特色甚至包括每一个爸爸的特色都刻画了出来,展现了嘉宾不同的性格,包括“捧场王”张悦轩,“吐槽王”郭子睿,“小公主”王诗龄,“风一样的女汉子”田雨橙,“黑米哥哥”KIMI。

三、制播方式上的改进和拓展

(一)剪辑节奏本土化

韩国版的《爸爸!我们去哪儿?》基本行程是两天一夜,每周日的傍晚在韩国MBC电视台进行播放。中国版的《爸爸去哪儿》拍摄时长则增加到三天两夜,同样也是通过剪辑播出两周,每周五的晚间播放,拍摄时间更长,播放时间则不变。《爸爸去哪儿》在剪辑节奏上会更快,笑点更多以适应年轻人的口味,晚间播出的中国版《爸爸去哪儿》的受众相比下午播出的韩国版《爸爸!我们去哪儿?》的受众则要更年轻化。

(二)拓展镜头语言

中国版《爸爸去哪儿》中有关于节目中的转场镜头的使用较韩国原版节目的转场镜头丰富,除了保留韩国原版节目中在处理镜头间关系时经常会使用的技巧,还将各种转场镜头的技巧运用其中,用更长的拍摄时长剪辑出更多的节目笑点和更加明朗,利落的段落,所以为了打造节目的快节奏、多笑点,中国版《爸爸去哪儿》相比较韩国原版节目将长镜头大幅度地减少,尽量多地使用剪辑技巧使得节目更加丰富和适合中国观众兴趣喜好,这也是中国版《爸爸去哪儿》在本土化上的一大举措。

(三)善用纪录片制作方式

中国版《爸爸去哪儿》中比较韩国原版节目,则较多使用了纪录片中一些常见手法,韩国原版节目通常只在节目的开始使用一点场景介绍和旁白解说。如果说这是纪录片中的画面加解说式的话,那么在韩国原版节目中便没有再使用其他纪录片的拍摄技巧,而中国版《爸爸去哪儿》则在节目中较多地应用了制作纪录片的一些常见手法,比如说有访谈加解说式以及其他更多的纪录片常用的拍摄手法。

四、展现中国特色的南北方文化差异

相比韩国版《爸爸!我们去哪儿?》,中国版的《爸爸去哪儿》因地制宜,在地大物博的中国土地上,对于每次旅行的目的地,选择性就更加宽广,在韩国版的节目中,江原道的品杰里村就去了两次,中国版的节目从北方的北京农村到南方的美丽水乡,将中国各地农村的美丽特色都带给了观众,美丽的画面,自然的风景,安逸的农村,中国版的《爸爸去哪儿》将祖国的乡村文化展现给观众,也进行了一次中国传统文化以及风俗的普及。

五、结语

《爸爸去哪儿》根据中国观众喜好对节目进行本土化的改造和拓展,保留了节目中很多经典环节以及众多获得成功的关键要素,并且在本土化的过程中为更好地迎合中国观众口味进行拓展和创新性改造,让观众感受到了不一样的观影体验,也为以后中国电视节目的发展方向和改进方面起到了启示的作用,在引进众多优秀原版节目的同时激励中国电视圈的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梁玲.《爸爸去哪儿》走红引发热议做优秀爸爸没那么简单[J].科学新生活,2013(39)

[2]李翔.《爸爸去哪儿》的体验式创意与价值[J].传媒观察,2014(01)

[3]梓.亲子类节目如何在借鉴中发展――基于《爸爸去哪儿》的叙事分析[J].视听,2013(12)

爸爸在哪儿范文第3篇

关键词:爸爸去哪儿 成功的原因 内容为王 包装精美 整

合营销传播

湖南卫视亲子真人秀节目《爸爸去哪儿》一经播出之后反响巨大,不仅收视率全线飘红,在社交网络上的口碑热度也很高,几个明星爸爸和星二代都成为网络讨论话题的热点:拍摄地点从何搜寻?帅爸萌娃的任务是如何完成的?爸爸与孩子的温情枕边话又是如何捕捉到的?亲子元素、强大的明星阵容、与众不同的户外探险经历,结合三者的综艺节目《爸爸去哪儿》汇集了大量的人气。

1 《爸爸去哪儿》节目介绍

湖南卫视近期推出的综艺亲子节目《爸爸去哪儿》是

中国湖南卫视从韩国MBC电视台引进的亲子户外真人秀节目,概念参考自韩国MBC电视台节目《爸爸 你去哪儿》,节目为季播类型,2013年10月11日,第一季节目开始在湖南卫视首播,五位明星爸爸林志颖、郭涛、田亮、王岳伦、张亮化身超级奶爸,单独带着孩子来到陌生的地方,开始72小时的郊野生活[1]。节目中有近40个机位全程24小时跟踪拍摄,最大程度地不错过明星爸爸和宝贝们的每一个细节。

这档节目充分演绎了现代版的“我们怎样做父亲”,在父母无暇照顾孩子的当下,这档奶爸带萌娃的“人在途”,引发了很多人的情感共鸣。

2 《爸爸去哪儿》成功的原因

公共关系策划的核心在于策划,它是一种独特的管理职能,它是当代营销整合的核心[2]。《爸爸去哪儿》成功的背后,其实隐藏了诸多的成功因素,从公关策划的角度分析《爸爸去哪儿》走红背后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2.1 内容为王

跟喧嚣、嘈杂的选秀节目相比,《爸爸去哪儿》的推广绝对低调。没有炒作,没有绯闻,没有微博的话题推荐,完全靠节目内容口碑自然聚合和传播。《爸爸去哪儿》的成功说明,节目要想具有真正的影响力,节目内容一定要强。

2.1.1 内容真实自然:真人秀体验式节目,真实自然不作秀,明星+亲子的全新模式,原始真实地记录展示出孩子和明星在日常生活中的真性情,给人带来新鲜的形式包装。节目尽可能地抛开作秀和表演成分,充分展示现实生活中的父子关系,拍摄场景拉入野外,进行体验式生存大挑战,嘉宾随时可能面临任何情况任何突发事情,造成一个又一个的悬念,吸引受众往下看。24小时全天候无死角的拍摄,使得内容不存在“作假”可能。

观众需要消费明星,如果能够顺便满足窥私欲就更具吸引力了。《爸爸去哪儿》第一期开场“摄制组突袭明星家”环节,展示了明星嘉宾家里的一部分,曝光他们的住所、睡相,以及起床时的蓬头垢面,甚至是狼狈的模样,让观众大呼过瘾;在和孩子的体验式旅行中,他们会自然地放下偶像包袱,显露本真。节目放弃了“秀”,保留了“真”,更像一部富有娱乐风格的纪录片,本真地记录了父亲和孩子之间真实细腻的情感互动。

2.1.2 内容故事性:《爸爸去哪儿》因为亲子关系、儿童成长、父亲责任的天下普适性关注点而根系发达,很接地气,又因为真人秀的形式,星爸萌娃常人化的表现,沙漠等奇观式景观等因素而枝繁叶茂。例如,增加“吃苦”情节,简陋的厕所,带有蜘蛛的床,玉米和地瓜这种简单的食品等等,环节设计故事性十足。

2.1.3 趣味性:节目笑点多,通过社交制造营销爆点,《爸爸去哪儿》就像一部亲子励志电影,短短的三天两夜,将成为平日里很少有机会在一起的父子(女)拉近距离的难忘时光。节目里,父亲体验了一把没有孩子妈在身旁、又当爹又当妈的生活场景,体会到了妻子在家带孩子的辛苦,以后会更加爱护自己的妻子,增强做一个好父亲的决心,同时让一些人有了想当爸爸的冲动。除了温馨,第一次独立带孩子出游的爸爸们也表现出了“”的一面,孩子们也有很多让人忍俊不禁的举动。节目在内容设置上极具有挑战性,加入比赛的竞争色彩。不同档次的房子,不同的待遇,制造了各种不平衡。玩游戏输了,你会没饭吃;玩游戏输了,你要睡帐篷。

2.1.4 教育性。随着《爸爸去哪儿》的热播,五位星爸的口头禅在网络迅速蹿红,被不少家长奉为与孩子沟通的神句。比如,每当Kimi在节目中有精彩表现时,林志颖总会说“好酷对不对”加以赞扬;田亮每次濒临发火时,制作组就打出字幕“我要做个慈祥的父亲”;跟星爸学育儿,还有网友比较欣赏郭涛放养的教育方式。节目里,明星奶爸对待孩子的不同教育方式,引发了观众对育儿话题的大讨论,对中国“女主内、男主外”家庭教育模式中存在的“父亲角色缺位” 现象开始重新审视。观众对其折射出的诸多教育问题所引发的共鸣,是节目火爆的原因之一。

2.1.5 产品个性化和差异化

只有做到产品差异化,才能满足隐藏消费者独特需求,抢占消费者的独特心智。《爸爸去哪儿》升级为野外综艺,突出节目的记录性和纪实性,父子或父女真实而温馨的小清新风格,唤起了观众内心最温柔的情感回归,满足了观众的差异化需求,形成了节目独有的特点。

2.1.6 社会广泛性:社会教化引导功能

所有人都有爸爸,约一半的人有机会成为爸爸,仅凭此,《爸爸去哪儿》就会火。虽然父母子女在短短72小时的冒险内,惊喜地发现了彼此,获得了短暂的心灵靠近,但这种发现恰恰证明了,现代父母与子女之间或许已经在时空与心灵上隔阂了太远。在生活中父亲教育缺位的传统困境下,年轻父母没时间或不愿意陪伴孩子,正在成为一种现实[3]。

通过这档节目,成年人找到了自己童年的影子,重新发现了父爱;为人父母者,开始重新审视自身的责任,重视自己未曾完全了解的孩子,让父母子女之间感觉到了心灵的靠近。

2.1.7 萌娃。《爸爸去哪儿》巧妙地引入了小孩这个充满了不确定因素的个体,使得原本非常困难的搞笑以及真实验证一下子变得简单了许多。《爸爸去哪儿》中星二代的表现自然,一气呵成,释放天性,五个萌娃展现出来的“萌”劲儿完全抢了明星的风头,而观众口中提及最多,节目的最大看点,也是五个萌娃的“萌”。

2.2 包装精美

2.2.1 节目精美:一期90分钟的节目是在近1000个小时的素材里剪出来的,编剧会设计一些大环节,然后再从这些素材中根据故事线和感情线找出最亮点的镜头,每节的剪辑要花10天时间,这决定了野外综艺超高门槛的标准:大量的摄影、收音器材,大量的工作人员,以及充足的后勤设备。《爸爸去哪儿》整体视觉包装青春可爱,字体、画面调色基本没问题,制作水准很高,主要源于节目制作和剪辑能力,以及多年积累的本土化创新能力。

2.2.2 成熟品类引进。将国外成熟期的品类复制到中国市场,冲击市场,激发市场需求,可以降低市场教育成本,便于打开消费者市场,也有更多营销策划的成功经验进行借鉴,可以规避掉一些市场开拓期的风险。

《爸爸去哪儿》节目模式购自韩国MBC电视台的《爸爸 你去哪儿》,此节目在韩国一经推出,收视便一路飘红,稳坐该时段收视率冠军宝座。从受众人群的角度分析,中韩文化差异性相对较小,明星爸爸与可爱宝宝的组合卖点十足,有足够的受众基础;从节目制作的角度,引进韩国团队的制作经验,可以扫除节目制作的硬件问题。无论从外在需求角度,还是从内在硬件实力,湖南卫视都能够驾驭自如,奠定了《爸爸去哪儿》火爆的基础。

2.2.3 本土化包装和创新:更接地气的户外真人秀

中国的观众有自己的特点,在目前浮躁、快节奏的社会环境下,观众喜欢简单直接的刺激感受。韩国版内容拖沓,而湖南卫视的《爸爸去哪儿》,更加注重“爸爸”和“孩子”之间的互动和交流,节目组编排的成分更大一点,使用接地气的快节奏剪辑,节奏紧凑,更加符合中国人的收视习惯。正所谓“入乡随俗”,无论产品还是综艺节目,本土化都是赢得消费者与受众的重要手段。

2.2.4 文字和音效的适时加入:室外综艺节目的画面充满了意外性,观众不知道下一秒会有什么突况发生,活泼适当的字幕和音效则让观众更直观地了解画面里发生的事情,不让观众错过任何一个有趣的细节,中国版很好地继承了韩国版这方面的精髓。

2.3 整合营销传播

2.3.1 社交网络的助推功能:《爸爸去哪儿》节目播出

后观众的“好评”,在社交网络上快速发酵,把话题讨论量一次次推向高峰。通过社交网络传播,《爸爸去哪儿》节目一夜爆红,让原本不是父母的观众,也开始关注“亲子”节目。社交网络的助推器功能,可以让“小众热点”变成大众狂欢,在放大节目影响力的同时,也会放大商业价值。

2.3.2 名人效应:通过明星制造产品尖叫点,可以发挥二级传播的作用。《爸爸去哪儿》的核心是对明星的消费,嘉宾是明星爸爸和星二代,节目满足了观众的窥探心理,节目选择的五个小孩性格互补,从而使一档家庭亲子节目具备了娱乐性,变成一档可以全家人一起观看的节目。明星产品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是带动企业的引擎。明星产品的成功不仅能产生巨大的市场效益及经济效益,通过有效的产品组合还能带动其他产品的发展。

2.3.3 多元化营销模式组合和开发:节目的顺利开展,离不开赞助商和广告商雄厚的资金支持。赞助商英菲尼迪通过《爸爸去哪儿》,借助情感营销与消费者进行沟通,在受众群中形成了强烈的情感共鸣,引发了各大企业对情感营销和体验式营销的重新回归。综艺节目网络多平台的立体式报道格局正在浮现。包括门户娱乐频道的专题深度报道、社交微博、微信话题的多维互动,以及视频网站的多平台的联动运营,将围绕节目生产出更多优质内容,从而进一步增强综艺节目的生命力。

《爸爸去哪儿》冠名费水涨船高,受到众多企业追捧,第一季广告收入已经达到数亿元,由此预计,第二季冠名费可能要超过两亿,社会化营销和传播,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

2.3.4 准确的受众定位:《爸爸去哪儿》首期核心受众

群定位在青年高知女性。节目播出后,节目卖点很多,受众看点丰富,可以迎合不同受众的不同趣味,不同类型的观众可以找到各自的兴奋点。明星豪宅的装修风格,明星奶爸的育儿方式,“星二代”们的穿着打扮,甚至是主办方选取的旅游地点,都会瞬间受到观众的追捧。

2.3.5 经验丰富的专业制作团队:湖南卫视有一个专

门负责研发节目模式的团队,并且注意到了韩国电视台的这档节目。

在消费者用脚说话的时代,无论是综艺节目还是一个产品,都需要为受众或消费者带来无可替代的物质体验与精神体验,《爸爸去哪儿》的成功是偶然中的必然,它将带领中国综艺节目进入野外综艺时代。总之,公共关系策划是公共关系竞争的法宝,哪个企业公共关系策划工作搞得好,哪个企业就会赢得信任,并形成一种美好的形象[4]。

参考文献:

[1]http:///link?url=RALW2zoSooZ9BG5jDBV9E

EZZAf3XMdTZ-VBYyhpH-Fx6s0KpaAAdCWpo2YJoATBZJgRf14v

HmQZ60uhetYWNCXurejkLuCY_s6vSd9jaCcm[OL].百度:爸爸去哪儿,2014年1月10日.

[2]翟丹.公共关系原理与实务[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2:105.

[3]http:///edu/2013-11/04/c_125644213.

爸爸在哪儿范文第4篇

一、 《爸爸去哪儿》官方微博营销

《爸爸去哪儿》系列真人亲子类户外真人秀节目,包括《爸爸去哪儿》第一季、《爸爸去哪儿》第二季。迄今为止,两季分别于2013年8月开始录制、10月11日播出,2014年5月开始录制、6月20日播出。《爸爸去哪儿》新浪官方微博于2013年9月6号正式开通,截至2015年3月26日19:26,共微博5153条,粉丝数量6227944位。①

在研究《爸爸去哪儿》官方微博时,第一季着重选取了2013年9月6日至2013年10月11日进行微博内容分析,也就是官方微博建立之日到节目首映之日这一时段。

通过《爸爸去哪儿》官方微博检索,共237条,微博类型中含转发的111条、纯文字10条、含图片226条、含视频52条,含音乐1条。第二季《爸爸去哪儿》,选取2014年5月1日至6月20日播出这一时段。检索官方微博可知,共249条,微博类型中含转发的76条、纯文字3条、含图片249条、含视频56条,含音乐0条。②

其次,从时间上划分为两部分:宣传前期、制作期和上映期。第一季宣传前期时间段为:2013年9月6日至2013年10月11日,共发微博237条,占总数的14.72%。第一季上映期时间段为:2013年10月11日至2013年12月27日,共发微博1374条,占总数的85.2%。第二季宣传前期时间段为:2014年5月1日至2014年6月20日,共发微博249条,占总数的8.40%。第二季上映期时间段为:2014年6月20日至2014年10月3日,共发微博2714条,占总数的91.59%。③可见,在第二季中《爸爸去哪儿》官方微博尝到了微博营销的甜头,继而加大了微博宣传力度。

二、《爸爸去哪儿》明星嘉宾微博

《爸爸去哪儿》节目亮点是采用五组明星与亲子互动,阵容空前,星光绚烂。整档节目在体验过程中,五对父子(父女)需以组队或个人的形式,完成一系列节目组设计的生活体验任务。[1]

根据第一季《爸爸去哪儿》2013年10月 11日至2013年 12月27日,第二季2014年6月20至2014年10月3日两个时间段,对该节目明星嘉宾在其微博上的节目相关微博进行了梳理。根据表 2-1 所示,参与两季度《爸爸去哪儿》微博营销的明星嘉宾共有 10人,其中 10 人的微博粉丝数合计接近17521(万)。可见,《爸爸去哪儿》节目中的明星全部都为“一线”当红明星,社会影响力大,新浪粉丝众多,有良好的社会舆论引导价值的群体,这也成为节目借力微博营销的新亮点。

三、《爸爸去哪儿》微活动

通过互联网的平台,粉丝们开始积极参与活动,与传统的离线活动相比,在线活动不仅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节省了人力、物质资源,能够与电视节目参与人员一起即时互动。官方微博还可以通过增加官方微博的粉丝,加强微博与粉丝之间的良性互动,促进同期电视节目的宣传,形成一条新的营销之路。

通过图1可以看出,第一季节目在2013年12月10日前后产生微博转发或检索的高峰,有关关键词《爸爸去哪儿》检索量1399444次,其中与《爸爸去哪儿》相关微活动达559638次。《爸爸去哪儿》第一季节目播出完毕后也就是2013年12月28日,出现第二个高峰。有关《爸爸去哪儿》转发及检索共计1056012次,与其相关微活动达138717次。

通过图2可以看出,第二季节目播出后,在2014年6月27日产生微博微活动第一次高峰,有关关键词《爸爸去哪儿》检索量128048次,其中与《爸爸去哪儿》相关微活动达914681次。《爸爸去哪儿》第二季节目播出后,在2014年7月25日出现第二个关键词检索高峰。有关《爸爸去哪儿》转发及检索共计1469643次,与其相关微活动达3915次。第三次微博检索高峰出现在节目最后一期,也就是2014年10月3日,《爸爸去哪儿》微博检索关键词达:1225668次,其中微活动达1158次。

综合以上可以看出,第一季的社会影响和媒体宣传明显高于第二季,虽然只有两次检索和互动的高峰,但是所有指数曲线均在很高的波段,两集都达到了对于节目正向的影响和宣传,也证明《爸爸去哪儿》具有良好的社会反响。

四、 节目营销存在问题及启示

爸爸在哪儿范文第5篇

【摘 要】2013年10月,湖南卫视的《爸爸去哪儿》开播,创下了电视节目的收视新高,亲子真人秀以其崭新的节目形态和叙事风格走进观众的视野,令人眼前一亮。本文在剖析《爸爸去哪儿》成功之道的基础上,分析当前亲子真人秀节目的现状,并就节目的未来发展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 亲子真人秀 《爸爸去哪儿》 同质化 创新

一、《爸爸去哪儿》节目的成功之道

《爸爸去哪儿》的收视佳绩和好口碑,是我国电视娱乐节目进步的标志。据央视—索福瑞媒介研究有限公司(CSM)统计,该节目一经播出便夺得全国网收视率1.1,份额7.67;29城收视率1.46,份额6.45以及46城收视率1.42, 份额6.74的收视佳绩。

题材新颖,抢占收视市场。当前国内以儿童为中心的电视节目不胜枚举,有儿童才艺展示类,如辽宁卫视《非常童声》;儿童益智类,如央视少儿频道《智慧树》;儿童脱口秀类,如湖北卫视《欢乐喜洋洋》等。但这些节目无一例外有一个共同点,即以儿童为视角来展现成人世界的面貌,我们看到的是孩子们“童年的消逝”。湖南卫视的《爸爸去哪儿》之所以能引发收视狂潮,“明星亲子真人秀”这一节目形态填补了儿童类电视节目的空白。

明星效应,吸引受众眼球。《爸爸去哪儿》第一季有五位明星老爸,来自不同的领域。被郭德纲笑言“你再不老我们就疯了”的林志颖,不老童颜,无论是演艺还是赛车都代表了一段记忆;北方爷们郭涛的硬汉形象深入人心,出演的一系列诸如《疯狂的石头》、《活着》等影视作品,精湛的演技令人倾心;“跳水王子”田亮,赢得冠军的同时,也赢得了受众的关注;“中国首席男模”张亮,第一个登上米兰时装周的T台,更是时尚界的宠儿;导演王岳伦,《十全九美》赢得不少人气,而且“李湘老公”本身也是一个看点。不得不承认,五位老爸的明星光环本身就是节目的亮点,一开始就为高点击率、高关注度奠定了基础,赚足受众眼球。

制作精良,打破传统视角。《爸爸去哪儿》吸收韩国原版的注释性漫画效果,同时还有画外音,温情音乐以及对五位老爸的单独采访,这些都是节目制作方面的进步,也是对原版成功的本土化改造。而且,孩子可以“放肆的”展现自己生活中的一面,“扮演”真实的自己。另外,强烈的冲突相比别的儿童节目也是一个亮点。例如,郭涛的严父形象表露无疑,镜头前对石头严厉的斥责毫无掩饰,打破了传统节目镜头前的“粉饰”。

媒体联动,消费群体记忆。一档成功的电视节目离不开造势,《爸爸去哪儿》也不例外。开播之前的宣传就吊足观众胃口,在每期播出的同时,还会发起话题讨论,电视台以滚动新闻的形式反馈观众的收视感受。而且,开通了同名微博,随时更新。截止2014年6月10日,微博粉丝量达到460万之多。另外,大年夜更是奉送了同名电影,票房收入不菲。第一季收官之后,“爸爸效应”持续发力,发展了衍生品经济。2013年12月6日,湖南卫视推出同名手游,2014年1月18日官方授权出版同名图书,这一切都是在消费观众的群体记忆。

二、亲子真人秀节目的发展困境

湖南卫视《爸爸去哪儿》的成功,引来其他电视台的“觊觎”,大家纷纷效仿,相继推出浙江卫视的《爸爸回来了》和《人生第一次》,还有网络自制的《爸爸在这儿》等亲子真人秀节目,造成这一节目题材的泛滥,使观众出现审美疲劳。

题材选取的同质化。在当下“亲子真人秀”节目市场中,各电视台只是看到《爸爸去哪儿》经济上的创收,所以就一味克隆。但“创新应当成为此类节目不懈追求的目标,如何能够让一档节目最大程度吸引观众眼球,好的创意永远都是核心所在”。①而《爸爸回来了》和《爸爸在这儿》几乎就是《爸爸去哪儿》的克隆,四位父亲带着自己的萌宝接受各种考验,体会没有妈妈的“自由”和窘迫,老套路考验着受众的忍耐力。《人生第一次》唯一的创新之处在于采用“双亲全家福”出游模式,除此之外,别无他物。总之,这三档节目在节目类型、制作方式、人员配置方面都和《爸爸去哪儿》有异曲同工之处。

受众都有“先入为主”的心理,当他们从《爸爸去哪儿》这一亲子真人秀中获得了想要的信息、达到了休闲娱乐的目的,此后的一系列同质节目在收视率上就很难有竞争优势了。

进入“拼嘉宾”的时代。《爸爸去哪儿》可以说是电视娱乐节目的一次成功转型,可之后一系列亲子真人秀的跟风就不那么被人赏识了。《爸爸去哪儿》的嘉宾阵容着实让观众过足了瘾,爸爸们够大牌够优秀,娃儿们够萌够可爱,这些“软件”都让节目增色不少。可毕竟优良的创意和制作才是成功的核心,之后的亲子真人秀似乎舍本逐末,节目内容没什么创新反而几乎把全部心思都花在人员配置上。《爸爸去哪儿》中的林志颖从台湾带来一个萌娃kimi,《人生第一次》中的王仁甫带来一双儿女,甚至还找来单身妈妈钟丽缇只身带着考拉置身别的幸福家庭其间,多次伤感流泪,这不过是给有窥私心理的受众一个谈资罢了。“拼嘉宾”这样简单复制的电视节目,其实是将亲子真人秀这种媒介文化产品物化了,过度商品化了,“高度物化的媒介文化必然带来意识的物化,大量复制品导致人们接受能力的下降,也导致人的创造力、想象力的下降”。②

陷入追求“真实”的怪圈。真人秀的“真”,指的是节目的具体进程和细节是真实的。为了能真实展示具体进程和细节,真人秀节目采用的拍摄手段多数是纪录片式的。③但在如今这样泛娱乐化的时代,电视媒体各出奇招,对亲子类节目也进行了大胆革新,为观众奉献了一场绝对真实的视觉宴,不过这次打的是妈妈们的主意。深圳卫视于5月9日重磅推出国内首档大型观察真人秀《来吧孩子》,64部摄像机全景式展现孕妇生产过程。不过第一期播出后,就没有下文了。

真实固然重要,但前提必须是考虑到受众的心理接受能力。2001年CNN在报道“9·11”事件的时候尚且考虑到避免过于血腥的画面刺激受众感官,更何况电视娱乐节目的初衷是休闲娱乐。《职业新闻工作者协会伦理规约》把“直接展现暴力、血腥、灾难、痛苦的照片或画面”列到伦理失范的行列,电视节目同样需要遵守这些伦理规范。

三、亲子真人秀节目的创新之路

当一连串的节目盲目效仿《爸爸去哪儿》时,亲子真人秀进入了“娱乐的周而复始”的阶段,而“好点子”关系到节目到底可以走多远,创新对国内亲子真人秀这种节目形态显得尤为重要。

内容为本,注重本土化改造。《爸爸去哪儿》也属于舶来品,但不是对《爸爸!我们去哪儿?》的照搬照抄,而是做了本土化的改造。动画式的片头和嘉宾父子(女)倾情献唱的主题曲,这两点是在原版基础上的创新。参演人员形象性格的优化——郭涛传统的严父形象、田亮阳光俊朗、王岳伦斯文内敛、张亮时尚高挑、林志颖童颜,这是节目成功的必备因素。一档成功的亲子真人秀,无论形式多么花哨,都只是内容的外化,内容制胜才是王道。“然而昂贵而漫长的电视节目研发过程确实风险很大,同质化某种程度上是传媒市场选择的结果。”④在我国综艺节目被迫依赖引进海外节目的当下,本土化改造就显得尤为重要。

世熙传媒是中国最大的国际节目模式引进、本土化模式节目研发及制作基地,有着9年模式引进经验,其董事长刘熙晨认为,“韩式综艺”教给中国人的是制作电视的技术和理念,但一档节目能否成功,要看中国团队能否进行良好的本土化改造。⑤所以,无论是原创的还是引进的电视节目,都要合理传递我们的文化内涵,沉淀的文化内核加上新潮的制作形态才是成熟的、能迎合受众的节目形式。

情感把握,迎合受众心理。在传统观念里,孩子都是由主内的妈妈带的,爸爸承担赚取经济来源的角色,这种做法就造成了爸爸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缺位,而“父亲”对孩子人格的塑造极为重要。正如节目中很多明星老爸提到的,希望借参加节目的机会增进与孩子的感情。明星走下舞台也是普通人,也在现实中扮演各种各样的角色,当明星+爸爸这样的角色出现在荧屏上时,无形中对承载父母这一角色的受众有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受众现实情感的一种具象,一种缩影。也许《爸爸去哪儿》的受众觉得自己对节目的关注完全是一种感性状态,是一种对星爸萌娃的偶像崇拜,可无形中却受到了偶像的情感引导。

立体营销,打造品牌。全媒体时代的营销计划应是内容制作(视频、文案等)+播出平台(电视台、网站、纸媒、网媒等)的整合营销框架。《爸爸去哪儿》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这样的营销模式。⑥

在当前的媒体环境中,传播者和受传者的关系已经由单向传播变成双向互动了。受传者不再满足简单的“被动接受”,而是希望参与到节目的制作和播出当中,在这一点上,传统媒体就略显乏力,网媒以及移动客户端的加入弥补了这一缺陷。《爸爸去哪儿》不仅每周五晚在湖南卫视播出,同名微博、图书以及手机App达到了四维立体的营销效果。其次就是品牌效应,芒果台本身就是一个实力不凡的娱乐品牌,《爸爸去哪儿》可谓是站在品牌的肩膀上。亲子真人秀这种题材本身是可以效仿的,但各电视台也需要利用自己原有的优势资源为电视节目宣传造势,立体包装,使其变成一种符号。

亲子真人秀的引进无疑是国内电视台的又一个淘金机会,但本土化的创新是这股淘金热的法宝,更是在当前鱼龙混杂的电视节目环境中脱俗的不二法门。

参考文献

①资媛,《电视亲子类真人秀节目的品牌建设探析——以〈爸爸去哪儿〉为例》[J].《今传媒》,2014(6)

②陈龙:《媒介文化通论》[M].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156

③庄序芃,《浅析亲子互动真人秀节目》[J].《东南传播》,2008(11)

④杨斌,《电视节目同质化现象的分析及其对策》[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4(11)

⑤jx.chinanews.com/

2014/0613/1364087.html

⑥周敏、梁淞,《从〈爸爸去哪儿〉看电视节目的创新》[J].《南方电视学刊》,2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