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清明节见闻作文

清明节见闻作文

清明节见闻作文

清明节见闻作文范文第1篇

今天天公作美,阳光明媚,我们早早的起了床,立马到烈士陵墓那儿去。一路上,金黄色的油菜花撒在黑黑的土地上;桃花像一个个害羞的小姑娘,脸蛋红红的,更加惹人喜爱。梨花也开满了树梢,花瓣随风飘落,花蕊却是红色的,真是一片春机盎然的景致啊!

不一会儿,我们就到了烈士陵墓门口,台阶一级一级的,一步一步地爬上去,便是一片属于烈士们的宝地。这里可真壮美啊!图案上,有雄鹰在展翅飞翔,有猛虎在林间咆哮,还有白鲸在海中穿梭。这些王中王,不正是这些烈士们的化身吗?都说现在的人最喜欢破坏公物,可我却没有看到人为的迹象,这不正说明我们热爱祖国,崇敬烈士吗?如果没有这些烈士们的牺牲,哪能得到今天这安稳的日子?哪能守卫得住我们的国土?在这儿,我看到了不少老人在这儿凝视,拔草擦去眼中的泪花。是啊,他们毕竟是经历过流浪不平的日子,毕竟对烈士,对祖国的感情,丝毫不亚于在温室里长大的我们……

六十多年过去了,祖国早已走向安定、繁荣,中国已惊人的速度走向富强。

清明节见闻作文范文第2篇

节目评析活动,使局属媒体从业人员对自办节目的现状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在节目评析会上,大家从新形势下如何提升广播电视新闻宣传质量的高度出发,针对节目评析中发现的自办节目普遍存在的问题,如时政报道多、领导活动多,经济报道少;节目形态单一,表现形式不活;时政消息多,解读报道少;新闻特写、评论分量少;现场报道、连线报道不多,特别是现场采访报道的处理手段和技巧有待于加强等进行评析。通过节目评析,使与会人员了解和掌握了各频率、频道自办节目的实际情况,在比较中看清楚了自己的“短腿”,明确了新闻宣传在改革创新方面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进一步增强了责任感和紧迫感,从而有利于创新创优新闻宣传,使之更好地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要求,

节目评析活动,为广播电视宣传管理人员进一步优化宣传管理、建立和完善宣传管理机制提供了新的感悟。节目评析会上,与会人员共同讨论自办节目中的创新与不足,并针对不足提出改进意见。通过评析,新闻从业人员充分认识到在宣传改革上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要坚持“三贴近”原则,不断探索广大受众喜闻乐见的表现形态,不断创新宣传内容。要通过建立和完善宣传管理机制提升从业人员的创优意识和精品意识,使“创新创优栏目节目,多出精品力作”成为从业人员的职业自觉,从而不断增强广播电视宣传的公信力和节目的可听性、可视性,进而提升广播电视宣传的舆论引导水平。

节目评析活动,有效地提升了广播电视自办节目的质量。自办节目评析活动,每次集中评析一个频率或者频道,让从业人员比较不同媒体的不同表现形态,如电视新闻从业人员应学习广播的播音以及文稿的写作;广播新闻从业人员应学习电视的现场感、镜头感和潜台词的运用等等。通过各频率、频道广播电视从业人员之间的学习交流,沟通合作,取长补短,从而有效地提升了自办节目的质量。如在对市电台新闻广播频率的《阳光热线》节目的评析中,对该节目的表现形态和媒体的社会责任感给予了充分肯定,同时也指出了该节目中存在的诸如背景音乐节奏感过于强劲,容易使人产生紧张感;听众咨询、投诉的热线时间太长,主持人在回复热线时对相关政策的解读不够,互动性和主持人节奏把握有待加强等一些不足,并提出了改进意见和建议。参评人员还就该节目的策划、节目预告的形式、话题设置等等提出了十分中肯的建议,使节目组人员深受启发。再如在赣州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改版后的《赣州新闻联播》《630播报》《今日聚集》等自办栏目的评析会上,大家评析认为,该台新闻综合频道改版的整体定位准确,较好地体现在“喉舌功能、大台风范、民生情趣、大众视野、清新气息、明快节奏”等六个方面。同时对《赣州新闻联播》和《630播报》两档栏目的风格差异和主持人的个性凸显以及体裁的分类等方面提出了改进意见和建议。为使评析成果得以共享,会后,有关部门将上述评析情况以简报形式下发至各媒体及相关人员,供大家学习借鉴。

清明节见闻作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电视新闻 改版 形式美学

电视新闻是现代社会大众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归属于视觉图形(图像、屏幕文字)化传播的电视新闻如何以“好看养眼”的视觉注意力愉悦观众,已成为当今电视新闻传播形式竞争的焦点。鉴于国内电视新闻长期存在“重内容、轻形式”,视觉形式冲击力欠缺的弊端,如何强化电视新闻的“图形”视觉元素,提高电视新闻视像的形式传播质量以吸引受众的有效注意,让观众在轻松愉悦的视觉形式享受中获取新闻信息的同时,使内容认知与形式审美达到有机统一,是当下电视新闻节目市场竞争的热点所在。

2009年8月央视新闻致力于视觉版面形式变革,以全新的视觉界面来提高电视新闻传播效果,在新闻形式传播上做足功夫,已成为其提升收视指数的制胜之道。央视新闻改版好评如潮,①自然也为学界提供了对电视新闻改版的形式美学思考。

实践证明,新闻节目更需要形式“优化”(即口语化的“包装”),此次央视改版的重点就是节目形式的变革,其直观形式优化的美学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屏幕文字灵活多样,注目性强

从形式美学的角度看,作为电视新闻画面的一部分,屏幕文字也是新闻画面中的“图形”,屏幕文字的字体、字号、颜色都会给受众带来强烈的视觉刺激。当今电视新闻,如若没有构思精巧、布局醒目的屏幕文字,就会被人们诟病为“粗糙、原始的传播”。

在电视新闻中,屏幕文字可以帮助观众缓解听觉压力、增强信息理解与记忆,为新闻信息的完整性传播提供保证。纽约大学心理教育学家詹里姆・布鲁诺通过研究发现,“人类的记忆10%来自听觉,30%来自阅读,60%来自视觉和实践获得②”,由此可见受众对电视新闻视觉信息的依赖和重视。电视新闻图像与屏幕字幕的结合,使观众通过字幕加深对新闻的体验和对信息的理解,有助于提高新闻传播信息的精确性,从而减少对画面信息的误读。这对新闻信息含义的确立起到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改版后的央视新闻在屏幕文字形式集中体现为“新闻标题大字化、文字色彩鲜明化、文字信息丰富化、文字形态多样化”这几个特点。

新闻标题大字化。标题是新闻的眼睛,无论报刊还是网络都是以其大于正文数倍的标题形式特征凸显新闻要点,引发受众对消息的关注。改版后的央视新闻最大的变化就是“新闻标题”文字的大字化显示。标题字号从恪守数十年一贯制的播音文本字幕的4号字跃变为1号(甚至“小初”)字,电视新闻标题从此在版面形式上名至实归。大字化标题的特点是字体较粗,清晰度强,大字化标题信息引导、提示、呼唤力剧增,有助于缩短受众解读新闻的时间。古战场烽火传信的实践早已表明“视觉接收信息快于听觉”,在新闻主播播报信息的同时,醒目的大字化新闻标题可以率先形成视觉阅读引导,给受众提供形象而清晰的信息符号,从而达到视听联袂的轻松传递效果。

实践表明,电视新闻传播“注意效果”的产生首先在于有效驾驭观众的“视觉注意”。“注意”是指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是对信息进行选择。大号标题的视觉冲击力具有强烈的视觉呼唤性,吸引受众的视觉选择,驱使受众阅读,同时也减小受众接收信息时的困难程度。改版后的央视新闻在屏幕文字尤其是新闻标题的字号上比原来大了几号。尤其是在主播播放新闻的同时,屏幕画面上出现新闻关键字,字号很大,非常醒目。让观众一眼就能了解到当前正在播放的新闻主题。

2010年4月14日清晨青海玉树发生7.省略 2006年6月15日报道,6月5日,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以新风格、新节目、新编排、新标识的全新形象与观众见面。这是央视推进频道品牌化战略的重大举措。央视新闻频道的改版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好评。特别是版面形式变革上引起媒介同行的关注:人民日报社高级记者评论员李长虹认为“改版后视野更大,形式更加新了……”;中国青年报记者吴晓东称:“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全面改版,除了与时俱进的新闻理念、创新的节目形态、崭新的频道形象以外……节目整体形态更趋时尚。”中国广播电视协会评奖办公室主任赵德全则认为:“包装的色彩效果好,整个屏幕感觉有冲击力,有种新鲜感。”

②保罗・M・莱斯特[美]:《视觉传播――形象载动信息》,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第447页。

③黄匡宇:《电视新闻语言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33页。

④唐磊:《央视新闻频道改版 扬帆能否出海》,news.省略/

清明节见闻作文范文第4篇

【关 键 词】新闻播音;重音;选择;处理。

【作者简介】杨云涵,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2011级硕士研究生,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国际在线记者,研究方向:播音主持艺术。

一、新闻消息播报中重音必要性和重要性

新闻播报是播音员主持人的基本功,也是要求标准最高的一项工作内容,新闻消息播报的质量影响着宣传效果。一般情况下,新闻稿件篇幅大多较短,客观性、逻辑性较强,新闻稿件中的书面语、结构较复杂的句子时常可见,对这些句子的处理,也会给播音员运用有声语言清楚地传达新闻事实带来困难。播音员是通过重音表达突出反映稿件播报目的,如果把稿件的重点比喻成内容的支撑框架,那重音就是框架组成的关节点,由此可见,重音是支撑文章表达重点的基础。

受众在收听、收看新闻的时候,大多边听边做其他的事情,这就要求新闻消息播报的主旨清晰、要点明确。为做到清楚,除了在发声上要做到吐字归音到位之外,在分析稿件、处理稿件时,应着重处理好重音,找准并正确表达重音是做到新闻消息播报清楚的必要条件。如果播音员总是把含糊不清的“一大片”内容扔给受众,那结果必然对播出内容一无所知。所以,从收听的角度讲,重音的清晰播报对主要内容的获取至关重要。

二、新闻消息播报中重音选择标准及原则

播音员应首先清楚手中的稿件的具体内容和表达重点,通过稿件文字还原新闻事实,在播报之前不仅做到“知其然”,还要做到知其“所以然”。这就需要认真做好备稿六步,了解了内容、需要强调的地方,自然也就出来了。

新闻消息播报中重音的选择与处理应注意两点:一是“精”,即重音不宜过多,处处是重音则处处无重音,真正的重音反而淹没在非重音之中,导致主次不分。重音愈精,语意愈清,目的愈明。二是“准”,也就是说重音要准确。重音的选择不能只凭语感来把握,而应该在通观全篇、透彻理解文稿内容的基础上做慎重确定。重音的错误不仅会影响播音员对篇章的理解、传达,而且也可能会导致受众对稿件目的、内容的理解出现偏差,甚至与原意相违背。

除了上述的标准之外,还要以能否突出语言目的为首要内容,综合考虑逻辑关系和感情表达的需要,有利则取,不利则舍。强调重音的方法尽管是多样的,但总的要求应该只有十六个字:加强对比、协调适当、讲究变化、切记呆板。选用方法时,要从三个方面去考虑:一要准确体现出语句目的;二要依据思想感情的运动;三要符合语流变化的需要。具体地讲也就是:要从全篇稿件的高度着眼,达到主次分明;又要从听和说的正常习惯考虑,不要显得很生硬;再有就是重音的确定要少而精。这也是运用强调重音的各种方法时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1]。

三、新闻消息播报中重音处理方法

在新闻消息播报中,很多重音都隐藏在语言环境之中,要联系上下文,才能判断那些是重点,需要重音予以突出表达,所以语言环境决定重音的选择。张颂教授在《中国播音学》一书中提到,重音按位置有十种。这十种重音并不是每种都会经常在新闻消息播报中用到,掌握好这些重音的选择运用方法,会对播音表达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在新闻消息播报中,通过联系对比更能让我们清晰的处理重音。

1.轻、重加强目的。所谓“重音”,我们很容易从字面上理解是加重的读音,有了重的自然相对就要有轻的,轻重音一对比,从听的角度上来讲就有了对内容理解的区别;从发音技巧来说,重音音强较强,非重音音强较弱;从唇舌的力度来说,重音词语的唇舌力度较大,非重音词语的唇舌力度较小。这种轻重对比处理方法的使用较为常见,但重音的轻与重之间应过渡自然、衔接恰当。例如:“大家好,这里是中央电视台新闻直播室。”

新闻播报中的重音轻重处理,直接体现的是语句的目的。通过内容分析,我们了解,这里想强调的是播报地点,中央电视台有很多不同的演播室,而今天、此时,我们在新闻直播室为大家播报新闻、传递消息,所以“新闻”是这句话我们希望强调的中,按照前面所述的发音技巧,加强音强、唇舌力度,突出“新闻”这一重音,让听者清晰的听到内容,避免产生不必要的歧义现象。

2.快、慢调整节奏。在新闻消息播报中,广播的语速平均每分钟200多字,电视播送消息的语速则平均为每分钟250-300多字是较规范的。新闻消息播报的语速较快,因此吐字也就相应的比较短促,在需要强调、突出的地方若放慢语速、拉长音节字符则会收到意想不到的表达效果。例如:“美国国家气象局预测,包括华盛顿、巴尔的摩、费城和纽约在内的东海岸中部地区积雪将达50厘米。”

而重音表达的第二个重要技巧就是快与慢的区分,通过快慢的节奏变化最直观的给人以听觉的感受是语句播报中的加长与缩短,生活中我们常常有体会,说的慢的内容相对较容易理解,重音处理中也一样。对于此类内容较长的句型,我们把重音需要突出的地方放慢语速,不需要强调的内容一带而过,通过语句的长短处理,体现出节奏的变化,想突出的内容就会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内容简述了地点和事件,我们在听一则新闻时,希望毫不费力的听到新闻事件最主要的信息,这也是播音员、主持人播报工作的目的。所以,此则新闻中美国发生积雪的地点是受众希望最先了解的,“东海岸中部地区”“50厘米”是主要重音,需予以强调,而“华盛顿、巴尔的摩、费城和纽约”作为次要重音供受众进一步了解新闻事件。

3.抑、扬丰盈语气。优秀的新闻消息播报展现声音的流动美。新闻消息播报虽然也要求融入播音员的情感,但和文学作品的朗诵相比要淡得多,播音员始终要站在较客观的立场上把真实的新闻事件、任务、背景资料等说给大家听,若声音启承转台的幅度过太,则易给人不真实的感觉,例如:“在从重庆酉阳开往福建泉州的公路上,一辆载着20多名留守儿童的大巴车正在匀速行驶,孩子们将行程2000多公里去和自己的父母一起过年。我们的记者在中途搭上了这辆大巴车,用镜头全程记录下了他们的探亲之旅。”

“20多名”“2000多公里”这些数字在内容中表述,让受众对事件有了更为直观的感受和了解,新年将至,载着留守儿童“匀速”探亲过年的一则新闻,需要播音员加深理解,抑扬有致的把事件的内容交待得清楚且富于变化。新闻播报中准确、适当的抑扬变化可以是语言表达更加丰满,内容表述更为贴切易懂。

四、新闻消息播报中重音的理解误区

目前,一些播音员在播报消息时找不到重音,内容连成一片,这主要是对重音的概念搞不清,导致错误的选择重音[2]。

1.词语的轻重格式不等于重音:在语言表达中,由于词义、词性的不同以及情感表达的需要,词语的表达中几个音节会产生轻重的差异,这是我们所说的“轻重格式”。换句话说,词和词语的轻重格式是音节与音节的音强比较,由于约定俗成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而重音是以句子为基本单位,我们更多在选择重音的时候要纵览全篇内容,根据消息表达的内容来判断语句在全篇中的地位,进而考虑该句的表达重点来选择重音。而词或词组的轻重格式要以重音为核心,服从重音、服务重音,很多播音员主持人在新闻消息播报中不对内容加以分析判断,盲目根据自己的习惯性表达判断重音,就容易使表达内容产生歧义。

2.重点不等于重音:在新闻播报中有一种误区,就是盲目的强调重点,造成信息量大,使听者听过后往往不知所云,一头雾水。解决方法之一是理解好消息的导语,因为导语中包含新闻几个“W”的要素,能够快速帮助我们理解新闻内容。例如:“今天上午,中国记协在北京召开“我为实现中国梦——传递正能量”的主题讨论会,并同中央主要新闻单位和部分重点新闻网站、首都新闻单位等二十五家媒体共同发出“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为实现中国梦传递正能量”的倡议”。

这条导语介绍了新闻事件的时间、地点、参与对象以及事件内容。我们通过这条导语可以了解事情的重点内容,如果把重点错误的理解为重音,那这条消息的每一个字都需要予以重音处理,全是重音我们反倒不知道哪里是“重点”了。重音是重点内容的“重中之重”,找到这些“精华”我们才能轻而易举的理解消息内容,如果不加以分析,重音突出错误,就会使听者费解了。

3.重音不等于重读:“重读”就是加重声音朗读。它只是加重声音这一种表达方法。而重音是有主有次的,主要重音用加重声音来处理,次要重音也用加重声音来处理,就没有主次之分了。我们之前通过重音的轻重、快慢、抑扬等变化分析重音的不同表达方法,根据全篇和语句内容综合处理表达才是选择和处理新闻重音的正确方法。播音员主持人要从传播目的、愿望的高度,明确具体语句在全篇稿件或节目整体中所处的位置和分量,然后再确定语句重音。

以上的新闻消息播报中常见的重音处理方法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在表达过程中也很少单独使用,经常是根据稿件内容、情感需要、表达效果等综合因素相互结合使用,且常常在以上基本处理方法的基础上衍生出许多自由组台形式,而这些方法、技巧需要在实践中反复推敲、用心体味方能运用自如。总之,所谓强调重音、突出重音,都是在对比之中实现的。注意以上所述事项,那么也就解决好了新闻消息播报中的重音处理问题。

注释:

清明节见闻作文范文第5篇

一、细节生动诠释真理

“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这是新闻从业者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但事实上,并不是所有今天的新闻都可以成为明天的历史,能真正成为历史的,必是经过时间的积淀,经得起筛选、检验的新闻;而能留存下来,并启示后人的新闻,往往以细节取胜、以细节打动人心。文字如此,摄影也是如此。

2008年10月2日,新民晚报“目击”版上的“上海?我们的故事”栏目,刊登了一幅图文并茂的作品《灰飞烟灭》(见右图),它摄于1985年,距今已有24年,画面上凸现的一只只排列整齐的煤饼和那个汗流浃背的辛劳背影,给了读者强烈的视觉感染。这些煤饼和这个背影,令人清晰地记起上海无数家庭都曾有过的每天清晨生炉子的经历,因而又想到今天家家户户清洁而明亮的燃气化厨房。这就是细节的力量、细节的冲击。透过这样的细节,勾起人们今昔对比,感受到中国改革开放30年带来的变化,对“发展是硬道理”做出了最生动的、来自民间底层的诠释。

《熄火的老虎灶》(见封二图1)是另一个生动的例证。它刊登于2008年9月9日新民晚报第8版,同为“上海?我们的故事”栏目。照片摄于上世纪90年代初,截取的是一个悠久而即将消失的行业镜头,放大的是市井生活的一个细节画面。曾经,到老虎灶泡开水是许多居民每日生活的第一件事情,因家中煤炉能力有限,管烧三顿饭已经不易,用水就只好借助于老虎灶。如今,老虎灶的使命已经完成,上海几乎没有一个家庭再为一壶开水伤脑筋。照片抓住的是“开门七件事”当中的又一个细节。正是通过这一细节,折射出百姓日常生活的改善。

所谓细节,就是组成事物的细微片段。细节可以将抽象变为具体,将粗略变为详尽,将表面变为本质,将理性变为直观,将疏远变为亲近。细节具有的渗透力,恰如一句唐诗所说的那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一幅新闻摄影作品,如果有了令人难忘的细节,就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就能把或许不太好理解的真理,阐释得更加生动具体、通俗易懂。

二、细节点燃读者情感

新闻摄影作品,是一种基于事实的视觉艺术。而视觉艺术中的细节,可谓点燃人类情感的导火索。生动的细节,可以感染人心、产生共鸣、引起联想。一张有着上佳细节的新闻摄影作品,对于读者的冲击可以通过眼睛直达心灵。

一双龟裂、粗糙的手,捧着一朵初放的红玫瑰。这是被评为“影响2006-CCTV年度十大新闻图片”的作品《在那玫瑰盛开的地方》(见封二图2)。那是一双劳动者的手,一道道黑黑的口子布满手掌;那是一朵无比娇艳的红玫瑰,温馨美丽。两相对比,让读者产生了很多联想。这是谁的手?红玫瑰与那双手有着怎样的关系?作者在图片说明中这样写到:“红玫瑰如此娇艳动人,然而种了7年玫瑰的花农向中飞的双手却被玫瑰刺扎得面目全非……对于消费者来说,玫瑰代表爱情,而对花农来说,玫瑰花更多的是代表着一家老小的生计。”这幅作品,牵动读者神经的正是花农的那双手,引起读者联想的也正是这双手。为了玫瑰的艳丽,为了一家子的生计,花农付出的艰辛是常人难以想象和忍受的。这双手,带给了读者强烈的视觉冲击,这种冲击引起的心灵震撼不是瞬间的,而是长久的。

另一幅被评为“影响2006-CCTV年度十大新闻图片”的《向农民工鞠躬道歉》(见封二图3)也是一幅由细节加剧感染力,从而打动读者的作品。画面上,8位穿着不同工作服的农民工一字排开,一位衣着整洁的男子正把腰弯成90度,向这8位农民工鞠躬。原来,2006年1月11日,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张榕明到西安一工地慰问,向农民工送上慰问金。不料,张榕明走后,慰问金竟被包工头搜走。张榕明知道此事后,非常气愤,当即责成有关部门严肃处理。照片拍摄的,正是劳务公司的一位经理,向农民工鞠躬道歉的镜头。

画面上,农民工默默地注视着道歉者,其中一位年长者,举手似乎想阻止经理鞠躬,正是这一在画面中不占主要地位的细节,却让我们感受到了那些农民工的善良与朴实。处于劣势地位的他们,尽管遭受了诸多不公,但当有人向他们表示歉意时,他们竟有些受宠若惊,同时他们的宽容和无奈也让读者动容。作者抓住的细节,也许是无意所得,但却给人印象深刻。如果没有这样的细节,这幅作品只是一般的事实记录,而有了这样的细节,就能引发更多的思考,带来更多的感动。

细节之所以能点燃读者的情感,是因为它具体生动;对于新闻摄影作品来说,又因为它可视可感。细节是一种催化剂,它能加速人的情感产生“化学反应”,提高人们情感的温度,从而达到吸引读者、感染读者、增强新闻传播效果的目的。

三、细节提升审美价值

尽管新闻的审美,是一种受制于事实的审美,但并不是说事实面前人就完全无能为力。因为“实现新闻的审美传播很重要的一点取决于传播主体(记者、编辑)的认知能力和审美素质……”①一个审美素质高的记者,一定会让自己的作品具有出色的细节,他懂得细节可以提升审美价值。

今晚报记者刘筝拍摄的《滑轮钻杆见功夫》(见封二图4)就是一幅通过细节见精神的作品。这幅作品的画面是一男子在做轮滑表演,他要完成的动作是双手双脚呈一字贴地钻过横杆,这是一个高难动作。在现场,也许很多观众会关注于他的手脚。但是,刘筝却在他的作品中,把表演者的眼神放在视觉的中心位置。正是这高度紧张的眼神,折射出了动作的难度。这眼神提升了这幅作品的审美价值,也体现了作者的审美素养。

郑州晚报的记者张翼飞,在2009年春节前夕,曾拍摄过一幅名为《春运大雪中的父与子》(见封二图5)。这是一幅感人至深的作品:大雪纷飞,漫漫春运路上,匆忙赶着回家过年的人群中,一位父亲抱着年幼的儿子,正用一只手艰难地把围巾缠到儿子头上。虽然他自己已满头雪花,但他的注意力全在儿子身上。那条橙色的围巾在画面中是如此突出、如此温暖,它成为作品的视觉中心,让人想起农民工远离家乡在外讨生活的不易:居无定所、颠沛流离是他们的生活常态;到了春节,终于可以返乡与亲人团聚时,却是路途艰难。《春运大雪中的父与子》带给人们太多的联想,而记者恰恰是在春运大潮中捕捉到了这对父子舐犊情深的画面,以一条橙色的、温暖的围巾,来反映农民工的生活。作品的画面触摸到了读者的心灵深处,其审美的意义和价值,尽在不言中。

虽然“审美价值是客观的,这既因为它含有现实现象的、不取决于人而存在的自然性质,也因为它客观地、不取决于人的意识和意志而存在着这些现象同人和社会的相互关系,存在着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相互关系。”②但是,记者仍然可以通过对于精彩细节的捕捉和定格,让自己作品的审美价值得到提升。在捕捉细节的过程中,记者的自身素养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四、细节捕捉与记者素养

细节,可以生动阐释真理,可以点燃读者情感,可以提升审美价值。精彩的细节,是一种力量,是一种感动,也是一种深刻。但是,细节的捕捉并非易事,它与记者的自身素养密不可分。

同样一个场景,一件新闻事实,不同的记者拍摄出的作品,会有不同的效果。有的只是简单的现场记录,有的却令人深思。这不仅仅是技术问题,而是涉及个人素养。作为一名摄影记者,大部分人对于摄影器材的掌控早已驾轻就熟,但为什么使用同样的器材会有不同的结果呢?这是因为作者观察事物的角度不同,对事物的理解不同。

新民晚报的雍和,是一位能文能摄、新闻素养很高的优秀记者,他的作品往往出人意料、发人深思。2007年8月1日,正逢高温酷暑,上海那日的最高温度是39摄氏度,一个建设工程结构封顶,领导前往慰问工人。这本是一个喜庆的场面,想象中,记者拍摄的场景应该是:领导向工人送上毛巾、饮料等消暑用品,与工人热烈握手……但是,雍和拍回的照片却是这样的:工人们排着队,站在烈日下,有的眯着眼,有的擦着汗;队伍前则放着一个纸板箱,箱子上贴着“慰问品”三个字。雍和为这副照片起的名字很点题且意味深长:《等待慰问》(见封二图6)。这样一幅照片,与人们原先想象的“领导慰问工人”的画面大相径庭,它不是简单的现场记录,而是融进了记者的观察和思考。雍和在图片说明中解释说,工人们在39摄氏度高温下站了半个小时,并不是前来慰问的领导迟到,而是安排这次慰问的中层干部出了差错――没接上头。雍和连着发问:“假如工作再细致一点,早点对上号;假如工人晚点排队,不到火候不揭锅,两面不耽误;假如少一点形式,多一点实在,那么这烈日下苦晒等候‘清凉’的事就不会出现。”

前往采访这个工地的记者不止雍和一个,只有雍和“特立独行”。他牢牢地抓住了能触动人们敏感神经的细节,使作品的内涵得到升华。这种捕捉细节的能力,并非一日之功。精彩的细节,永远属于有准备的人。

一个摄影记者不只是拍照匠,只注意构图、用光、色彩……同时他也应该是一个观察者、发现者和思考者。事实上,新闻摄影因受到当时当地现场环境的限制,很难在构图、用光、色彩上做到完美,有时候能够拍摄到某个画面就算胜利,无暇顾及艺术含量。但是,当一个记者具备了一定素养后,即使受到环境的制约,也能拍摄出成功的作品。这样的作品往往依靠思想和内涵取胜,是作者长期观察和思考生活的瞬间体现。

记者的素养从何而来?不论对新闻事业的热爱和追求,不论对真理的向往,也不论对人性中真善美的渴望……如果我们也从细节入手,相信以下几点对记者自身新闻素养的培育不无裨益。

1.培养敏感

新闻记者必须是敏感的,一个迟钝的人难以成为好记者。虽然有些人的敏感来自于自身性格,然而后天的努力也可以培养出敏感。一个记者要使自己的触觉敏锐起来,一要拓宽知识面,二要培养广泛的兴趣,三要有“专项本领”。这三项都是基本功,拓宽知识面和兴趣广泛毋庸赘言,所谓要有“专项本领”,就是要成为所跑条线的专家,至少也是半个专家,只有对自己的“辖区”熟悉到一定程度,才可能谈得上敏感,因为记者面对一个陌生的领域,是无法感受到其中奥妙的。

培养敏感,还有一条途径也很重要,那就是增加社会阅历。随着年龄增大,人的阅历自然会加深,但是我们何尝不可以在年轻的时候,有意识地多参与各种实践,多与各种人物交往,以此增加社会阅历呢?一个记者随着社会经验的丰富,对人对事的感知度和敏锐度必会增加。而一个敏感的记者,更善于在采访中发现他所需要的细节。

2.学会深究

新闻的价值有大有小,一般来说,新闻并不追求永恒,但事实上确有一些新闻历经时日成了历史,有了永恒的意味。作为新闻,虽然并不一定有特别的深意,但有深意的新闻一定是记者透过表面现象,深究所得。遇事遇人,多问为什么,往往会给记者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2007年冬至过后的一天,雍和路过一个农贸市场,看到羊腿、明虾等各种农产品十分丰富,但生意却冷清。与小贩聊了一番,才知因为暖冬,市民没了往年冬令进补的愿望,所以愁煞了小贩。雍和记录了这一场景,并以《冬天在哪里》为题,引出了气候变暖的一番议论。那样的场景,对许多人都是熟视无睹的,有几个人会想到它与保护地球、保护环境有关呢?这就是深究的结果。

一个记者学会深究,其实也就是找到了寻找细节的道路。

3.抛弃懒惰

勤奋,是做好所有工作的前提,尤其是记者。老新闻工作者,把新闻采访说成是“跑新闻”,就非常准确地表述了新闻记者的职业特点,新闻就是跑出来的。一个懒惰的、靠统发稿编新闻的记者,其稿件中不会有与众不同的、精彩的细节,自然也不会感染读者。对摄影记者来说,如果人在现场,只是做“到此一游”式的拍摄,那也不会寻觅到精彩的细节。唯有抛弃懒惰,多跑,多拍,才有可能获得成功。

细节在新闻摄影作品中的重要性毋庸置疑,细节通常不引人注目、甚至稍纵即逝,却往往是一幅作品成功的关键。只要抓住了社会的细节、民生的细节、画面的细节,才能生动阐释真理、感染读者心灵、产生历史价值和提升审美价值。细节的重要意义,就在于此。学习发现细节、捕捉细节、升华细节,是每个新闻记者的必修课。■

(作者单位:新民晚报)

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