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清明古诗

清明古诗

清明古诗

清明古诗范文第1篇

清明,希望大家怀着尊敬缅怀的心情对待这个重大特殊的节日。收藏起来吧!

清明古诗10首,诵读正当时!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途中寒食 唐·宋之问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

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

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寒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闾门即事 唐·张继

耕夫召募爱楼船,春草青青万项田;

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

清明即事 唐·孟浩然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

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

空堂坐相忆,酌茗聊代醉。

清明日忆诸弟 唐·韦应物

冷食方多病,开襟一忻然。

终令思故郡,烟火满晴川。

杏粥犹堪食,榆羹已稍煎。

唯恨乖亲燕,坐度此芳年。

清明日狸渡道中 南宋·范大成

洒洒沾巾雨,披披侧帽风。

花燃山色里,柳卧水声中。

石马当道立,纸鸢鸣半空。

墦间人散後,乌鸟正西东。

苏堤清明即事 宋·吴惟信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郊行即事 宋·程颢

芳草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周;

兴逐乱红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矶;

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红;

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清明 宋·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候。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清明古诗你知道多少首?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译文:

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

借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遥指杏花山村。

注释:

⑴纷纷:形容多。

⑵欲断魂:形容伤感极深,好像灵魂要与身体分开一样。断魂:神情凄迷,烦闷不乐。这两句是说,清明时候,阴雨连绵,飘飘洒洒下个不停;如此天气,如此节日,路上行人情绪低落,神魂散乱。

⑶借问:请问。

⑷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今在安徽贵池秀山门外。受此影响,后人多用“杏花村”作酒店名。

《清明》

(宋)王禹俏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译文:

我是在无花可观赏,无酒可饮的情况下过这个清明节的,这样寂寞清苦的生活,就像荒山野庙的和尚,一切对于我来说都显得很萧条寂寞。

昨天从邻家讨来新燃的火种,在清明节的一大早,就在窗前点灯,坐下来潜心读书。

注释:

⑴兴味:兴趣、趣味。

⑵萧然:清净冷落。

⑶新火:唐宋习俗,清明前一日禁火寒食,到清明节再起火,称为“新火”。

《清明夜》

(唐)白居易

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

独绕回廊行复歇,遥听弦管暗看花。

译文:

清明节夜晚时,清风习习,月夜朦胧,用碧玉做成的栏杆和用红色的砖砌成的墙是刺史的府宅。独自步行在回旋的走廊中唱歌,远远的听到弦声,默默的欣赏花。

注释:

⑴砌(qì):台阶。

⑵独:独自。

⑶回廊:回旋的走廊。

⑷遥:遥远,远远。

⑸看花:赏花。

《清明日》

(唐)温庭筠

清娥画扇中,春树郁金红。

出犯繁花露,归穿弱柳风。

马骄偏避幰,鸡骇乍开笼。

柘弹何人发,黄鹂隔故宫。

译文:

清明日的清晨,清蛾飞舞,色彩斑斓,犹如在画扇中一样。桃树满园,桃花和郁金花竞相开放,红遍了田野。人们兴冲冲结伴踏青,出发时看到露水在各色花瓣上颤颤欲滴,归来时领略到微风穿过柳丝拂面而来。骄傲的马匹在帐帏旁昂首嘶鸣,鸡群从刚打开的笼子里争先恐后地窜出来,“咯咯咯”地叫着,四处觅食。不知是谁瞄准鸟儿在发射飞弹?黄鹂赶紧飞入隔墙的庭院,在房顶上宛啭鸣叫,仿佛说:人们啊,请不要伤害我们,不要破坏大自然的和谐吧!

注释:

⑴清娥:一作“清蛾”。清,不仅写娥美,而且点出了日期是清明,时间是清晨。

⑵春树:指桃树。

⑶出犯:出,外出;犯,踏青。

⑷幰(xiǎn):帐帏。

⑸柘弹:用弹弓发射的飞弹。

⑹隔:庭院隔墙。

⑺宫:庭院里的房子。在秦始皇之前,比较豪华的房子皆可称宫,一般人亦可称朕。后来“宫”成为皇宫的专用词,“朕”成为皇帝的专用词。现在“宫”的含义有所扩大,如少年宫、青年宫等。

《苏堤清明即事》

(宋)吴惟信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译文:

春光明媚、和风徐徐的西子湖畔,游人如织。

到了傍晚,踏青游湖人们已散,笙歌已歇,但西湖却万树流莺,鸣声婉转,春*依旧。

把佳节清明的西湖,描绘得确如人间天堂,美不胜收。

注释:

⑴苏堤,元佑间苏轼官杭州刺束时建于西湖。

⑵梨花风,古代认为从小寒至Ⅱ谷雨有二十四番应花期而来的风。梨花风为第十七番花信风。梨花风后不久即是清明。

⑶笙歌,乐声、歌声。

⑷即事,歌咏眼前景物

《折桂令·客窗清明》

(元)乔吉

风风雨雨梨花,窄索帘栊,巧小窗纱。甚情绪灯前,客怀枕畔,心事天涯。三千丈清愁鬓发,五十年春梦繁华。蓦见人家,杨柳分烟,扶上檐牙。

译文:

紧窄的窗户,小巧的窗纱,拓露出一方视野的空间。窗外飘打过多少阵风雨,而梨花还是那样的耀眼。不须说客灯前黯然的心绪,孤枕畔旅居的伤感,我的思念总是飞向很远很远。太多的清愁催出了三千丈的白发垂肩,再久的繁华不过是春梦一现。忽然间,我发现居民家飘出一缕缕轻烟,从杨柳树两边升起,渐渐爬上了高耸的屋檐。

注释:

⑴窄索:紧窄。

⑵甚:甚是,正是。

⑶檐牙:檐角上翘起的部位。

《清明日园林寄友人》

(唐)贾岛

今日清明节,园林胜事偏。

晴风吹柳絮,新火起厨烟。

杜草开三径,文章忆二贤。

几时能命驾,对酒落花前。

译文:

今天是清明节,和几个好友在园林中小聚。天气晴朗,春风和煦吹动着柳絮飞扬,清明乞新火后,人们的厨房里冉冉升起了生火做饭的轻烟。杜若开出了很长,文章想起了两位贤人。什么时候能够命驾,在落花前饮着酒。

注释:

⑴胜:优美的

⑵杜草:即杜若

《临安春雨初霁》

(宋)陆游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译文:

近年来做官的兴味淡淡的像一层薄纱,谁又让我乘马来到京都作客沾染繁华?

住在小楼听尽了一夜的春雨淅沥滴答,清早会听到小巷深处在一声声叫卖杏花。

铺开小纸从容地斜写行行草草,字字有章法,晴日窗前细细地煮水、沏茶、撇沫,试着品名茶。

不要叹息那京都的尘土会弄脏洁白的衣衫,清明时节还来得及回到镜湖边的山阴故家。

注释:

⑴霁(jì):雨后或雪后转晴。

⑵世味:人世滋味;社会人情。

⑶客:客居。

⑷京华:京城之美称。因京城是文物、人才汇集之地,故称。

⑸深巷:很长的巷道。

⑹明朝(zhāo):明日早晨。

⑺矮纸:短纸、小纸。

⑻斜行:倾斜的行列。

⑼草:指草书。

⑽晴窗:明亮的窗户。

⑾细乳:彻茶时水面呈白色的小泡沫。

⑿分茶:宋元时煎茶之法。注汤后用箸搅茶乳,使汤水波纹幻变成种种形状。

⒀素衣:原指白色的衣服,这里用作代称。是人对自己的谦称(类似于“素士”)。

⒁风尘叹:因风尘而叹息。暗指不必担心京城的不良风气会污染自己的品质。

《郊行即事》

(宋)程颢

芳原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围。

兴逐乱红穿柳巷,困临流水坐苔矶。

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飞。

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译文:

我在长满芳草花卉的原野尽情地游玩,目睹春*已到远山,四周一片碧绿。乘着兴致追逐随风飘飞的红色花瓣,穿过柳丝飘摇的小巷;感到困倦时,对着溪边流水,坐在长满青苔的石头上休息。休要推辞这杯酒,辜负十分诚挚劝酒的心意,只是怕风吹花落,一片片飞散了。况且今日是清明佳节,又遇着晴朗的好天气,极宜游乐,但不可乐而忘返。

注释:

①恣行:尽情游赏。

② 遥山:远山。

③ 兴:乘兴,随兴。

④ 乱红:指落花。

⑤游衍:是游玩溢出范围的意思。

《郊行即事》

(元)张可久

黄莺乱啼门外柳,雨细清明后。能消几日春,又是相思瘦。梨花小窗人病酒。

译文:

黄莺在门外柳树梢啼唱,清明过后细雨纷纷飘零。还能再有多少天呢,春天就要过去了,春日里害相思,人儿憔悴消瘦。梨花小窗里,佳人正借酒消愁。

注释:

⑴门外柳:暗寓见柳伤别。古人每每以折柳指代友人或情人送别。

⑵能消:能禁受。

⑶又是相思瘦:意指相思之苦让人憔悴消瘦。

《长安清明》

(唐)韦庄

蚤是伤春梦雨天,可堪芳草更芊芊。

内官初赐清明火,上相闲分白打钱。

紫陌乱嘶红叱拨,绿杨高映画秋千。

游人记得承平事,暗喜风光似昔年。

译文:

忽然之间,已经是细雨飘飞的春天了。蚤通早。梦雨,春天如丝的细雨。

怎堪芳草青青。可堪,意思就是不可堪,不能忍受,常修饰比较强烈的感情或者其它事物。这句实际是说芳草非常美。

宫中把新火赐给大臣。古代风俗,寒食禁火,把冬季保留下来的火种熄灭了。到了清明,又要重新钻木取火。唐代的皇帝于此日要举行隆重的“清明赐火”典礼,把新的火种赐给群臣,以表示对臣民的宠爱。

大臣们无事,以蹴鞠为戏。上相,泛指大臣。白打钱,玩蹴鞠游戏,优胜者受赐金钱,称“白打钱”。一说白打钱指斗鸡。个人以为前一说准确。

路上骏马乱叫。红叱拨:唐天宝中西域进汗血马六匹分别以红、紫、青、黄、丁香、桃花叱拨为名。泛指骏马。

绿杨丛里,秋千上下飞舞。画秋千:装饰美丽的秋千。

游人还记得以前太平时候的盛事。韦庄是晚唐时人,当时社会动荡。

这和昔年相似的风光,引起心头的隐隐快乐。

注释:

⑴蚤:蚤[zǎo]通早。

⑵梦雨:春天如丝的细雨。

⑶可堪:不可堪,不能忍受,常修饰比较强烈的感情或者其它事物。这句实际是说芳草非常美。

⑷赐清明火:清明赐火的习俗。一种古代风俗。

上相:泛指大臣。

⑸白搭钱:玩蹴鞠游戏,优胜者受赐金钱,称“白打钱”。一说白打钱指斗鸡。个人以为前一说准确。

⑹红叱拨:唐天宝中西域进汗血马六匹分别以红、紫、青、黄、丁香、桃花叱拨为名。泛指骏马。

⑺画秋千:装饰美丽的秋千。

《寒食》

(唐)王建

田舍清明日,家家出火迟。白衫眠古巷,红索搭高枝。

纱带生难结,铜钗重欲垂。斩新衣踏尽,还似去年时。

注释:

田舍:泛指农家或农村。

出火:生火。

白衫:唐宋时便服。亦作丧服用。

《寒食书》

(宋)赵元镇

寂寞柴门村落里,也教插柳记年华。

禁烟不到粤人国,上冢亦携庞老家。

汉寝唐陵无麦饭,山溪野径有梨花。

一樽径籍青苔卧,莫管城头奏暮笳。

译文:

即使冷冷清清开着几扇柴门的村落里,也还是要插几根杨柳枝条,标志出每年的节令。寒食的传统虽然没有传到遥远的广东,但清明上坟奠祭祖先的礼仪还是和中原一样。时至今日,汉唐两代的王陵巨冢,已经没有人前去祭祀;而山边溪间的小路上仍生长着许多梨花。世代更替,非人力所能左右,不如喝上他一杯醉卧在青苔上,莫管关城门的号角声是否响起来。

注释:

⑴寒食:节令名,清明前一天(一说清明前两天)。相传起于晋文公悼念介之推事,以介之推抱木焚死,就定于是日禁火寒食。

⑵庞老家:指庞德公一家。庞德公,东汉襄阳人,隐居在岘山种田。荆州刺史刘表几次邀他出来做官,他拒绝了,带领全家到鹿门山中采药。后来另一个隐士司马徽来看他,正碰上他上坟扫墓归来。此泛指一般平民百姓全家上坟事。

《清明》

(宋)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译文:

清明时节, 春雨绵绵,使大地上一片芳草萋萋,桃李盛开。 野田荒芜之处,是埋葬着死者的墓地,死去的人们长眠地下,使活着的人心里感到难过。 人由清明的美景想到死者,从死想到了生,想到人生的意义。

诗人指出,人生各不相同。 古代的某个齐人天天到墓地偷吃别人祭奠亲人的饭菜,吃得油嘴腻脸。回到家里,还要对妻子和小妾撒谎吹嘘,他是在某个当大官的朋友家里吃喝,主人如何盛情招待他。 这种人的人生萎琐卑下,毫无人格尊严。 而另有一些高士,如春秋战国时代的介子推,他帮助晋文公建国以后,不要高官厚禄,宁可隐居山中。 晋文公想让他出来做官,下令放火烧山,但是,介子推其志不可动摇,意抱树焚死在绵山中。

诗人由清明的百花盛开想到荒原的逝者,想到人生的价值。他感叹地说,虽然无论智愚高低, 最后都是篷蒿一丘,但是人生的意义却大不相同。

注释:

⑴桃李笑:用拟人手法形容盛开的桃、李花。

⑵“雷惊”句:意思是清明早已过了惊蛰的节气,万物正欣欣向荣。

⑶蛰:动物冬眠。

⑷“人乞”一句:《孟子》中有一则寓言。说齐国有一人每天出外向扫墓者乞讨祭祀后留下的酒饭。回家后却向妻妾夸耀是刖人请自己吃饭。这是一个贪鄙愚蠢的形象。

⑸“士甘”句:用春秋时介子推宁愿被烧死也不愿再出仕的典故。

⑹蓬蒿(hao):杂草。

⑺丘:指坟墓。

《清明日对酒》

(宋)高翥(音同“著”)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

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译文:

清明这一天,南山北山到处都是忙于上坟祭扫的人群。焚烧的纸灰像白色的蝴蝶到处飞舞,凄惨地哭泣,如同杜鹃鸟哀啼时要吐出血来一般。黄昏时,静寂的坟场一片荒凉,独有狐狸躺在坟上睡觉,夜晚,上坟归来的儿女们在灯前欢声笑语。因此,人活着时有酒就应当饮,有福就应该享。人死之后,儿女们到坟前祭祀的酒哪有一滴流到过阴间呢?

注释:

清明古诗范文第2篇

2、内官初赐清明火,上相闲分白打钱。——韦庄《长安清明》

3、清明时节雨声哗。潮拥渡头沙。——张炎《朝中措·清明时节》

4、今日清明节,园林胜事偏。——贾岛《清明日园林寄友人》

清明古诗范文第3篇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2、《闾门即事》

唐·张继

耕夫召募爱楼船,春草青青万项田。

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

3、《清明》

宋·陆游

气候江吴异,清明乃尔寒!

老增丘墓感,贫苦道途难。

燕子家家入,梨花树树残。

一春回首尽,怀抱若为宽?

4、《清明》

宋·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

清明古诗范文第4篇

关键词: 薛所蕴 中州诗坛 影响

薛所蕴(1600--1667),字子展,又字行屋,号桴庵,室名澹友轩,河南孟县人。明崇祯元年(1628年)进士,任山西襄陵知县,因政绩卓异,授翰林院检讨,累官至国子监司业。福王时,以曾降李自成,定入从贼案。清顺治元年降清,授原官,后官至礼部左侍郎,十四年(1657)乞休。著有《桴庵诗》五卷、《澹友轩文集》十六卷等。钱谦益称:“其诗浑涵汪茫,千汇万状,兼古今而有之,今日之杜少陵也”②,方拱乾言其“为中州诗坛冠”③。

一、薛所蕴在中州诗坛的地位

中州,自古便为“中国之枢,四方之都会”④,清时为河南行省一带的中原地区。有一个需要说明的问题就是“中州三家”与“京师三大家”的成员构成。袁行云《清人诗集叙录》卷一载:“所蕴与同里王铎以学杜标榜,复与刘正宗唱和,称‘中州三家’。”⑤而清人彭志古《桴庵诗跋》:“长安以诗名者为王先生觉斯、刘先生宪石,暨吾行屋薛夫子,所谓三大家者也。”⑥我们来看,首先,刘正宗为山东安丘人,其二“长安”唐以后常用作都城的通称,所以从地理区域而言,刘正宗不能列为“中州三家”。这点白一瑾《清初贰臣士人心态与文学研究》也曾论及⑦。“中州三家”的另一支当为张缙彦,河南新乡人。王士G《读坦翁先生燕笺,短歌纪之》载:“新乡司马真人龙,挥毫落纸如飘风。……孟津学士人伦宗(觉斯先生),今日杜陵推薛公(行屋先生)。”⑧更有丁耀亢言“天中鼎足三公,觉斯尚书,行屋侍郎,坦公方伯,此其一也。”⑨这都可从一个方面印证“中州三家”应当为薛所蕴、王铎、张缙彦三人。

薛所蕴“喜言诗,盛暑严寒弗辍”⑩,诗歌内容多样,“善陈时事,转变不测”{11},诸体兼备,王铎评曰:“律体修洁,七古有度,即以七古论,窥其雄步亮节,时挟风霆之气,又似水石砰訇,风沙翳肆,金刀铁马,出没荒榛断崖之间。”{12}薛入清为官之后,涉历广泛,感慨寄寓遥深,诗作尤显浑厚老成,“殆VV驾两子(何景明、李梦阳)上而为中州诗坛冠矣”⑤。张永祺也说:“先生(指薛)学贯天人……朝端之所仪型,乡国之所则效,莫不以为河津宗风今在怀孟矣……盖海内称文章大家者,觉斯先生与先生,河南北相望。”{13}这都说明薛所蕴在当时中州诗坛确有主盟坛坫之声望。

二、薛所蕴的诗学思想

薛所蕴有一整套较为系统的诗学理论,在清初诗学对晚明诗坛的反思与重塑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现将其诗歌创作中的诗学思想梳理归纳,得出“以学杜为标榜”、“强调气格与性情”,并以此倡导诗歌革新,试图重构清初中州诗坛。

(一)以“学杜”为标榜

薛所蕴对明清之际诗坛的流变有着清醒的认识与见解,曾言“近代以来,自北地、信阳、吴门、历下诸公,力变宋元衰习,而远之古学者,宗之其敝也,流而为袭。竟陵以清脱矫之,其细已甚,失则薄。云间诸贤乃欲以藻丽胜,失则艳,薄者格律卑弱,晚唐人之余涎,艳亦齐梁之后尘也”{14},对明朝中后期的以竟陵派、云间派为代表的文学思潮进行批判与反思。

清代学术思潮“以复古为其职志”{15}从清初已显露端倪,文人借助复古这一手段,试图对晚明诗坛的弊端进行纠正、变革,薛所蕴身处其中,于诗文一道探索创辟,找寻自己的诗学门径――“学杜”。他诗歌以承“七子”与宗杜写实为主,继承杜甫“诗史”精神,表现出强烈的现实性,在广度和深度上反映人民苦不堪言的生存状况,关心民瘼,如《垦荒词》:

亭午炎R背如炙,无牛拖犁躬自拽。两日才耕一亩田,汗滴焦土浑血色。

黄昏归家睡模糊,里胥扣门急索租。熟田旧税完上仓,道是新垦荒田粮。

荒田布种未秀实,官家租税从何出?{16}

这首诗深刻揭露了清廷繁重的赋税制度,并对人民的疾苦与艰难处境寄寓了深切的同情。又作为一位具有写实主义倾向的诗人,他的诗作生动地记录了战乱时期人民的颠沛流离,如《避寇途中作》:

(三)

行行前路黑如漆,攘攘兵戈乱似麻。

才向南村又窜北,故乡烽火隔天涯。

以自己中遭变革,亲历艰难险阻,饱尝世乱得失写出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也反映出整个社会的动荡不安,真有“《彭衙》、《桔柏》之崎岖”{17}。这些“善陈时事”{18}之作正有杜甫之风,邓汉仪称之为“诗史”{19}。

(二)强调“气格”与“性情”

薛所蕴在诗学杜甫,秉承“七子”复古诗学观的同时也进行积极的反思与探索,更试图以自己的“真诗”来构筑新的诗学观,强调“气格”与“性情”,注重“法度”的作用,即对性情的抒发有所制约和规范,这在中州诗坛乃至清初诗坛都堪称为诗坛巨擘{20}。

“气格”为薛氏使诗歌回归风雅的一剂良药,“古体非汉魏晋宋不取材,近体则断自开元、大历以还,气必于浑,格必于高”{21},更将“气格”作为衡量他人诗作的准绳,甚至对晚明竟陵派“枯淡”诗风与公安派“浮艳”诗风的纠正“非以气格矫之不能返之正而归于风雅”{22}。同时薛氏认为“飧瘛钡淖罡呔辰缥“高浑”,即期法于李唐,远追三百篇遗响都不失为评价诗文的典范标准。

“性情”也是薛所蕴对诗歌属性和功用方面的追求,作为“中州三家”的宗盟,他能够在宗唐学杜的诗学背景下师古且师心,在诗歌创作中有所新变和独创。“夫诗性情之文也。古人于身世君亲之际,有所感慨悲悼不能直告语于人,则托之乎诗。”{23}将诗歌作为抒发“性情”之载体,表达隐晦、难言之隐,尤其是像作者这样身世坎,身份尴尬的“两截人”,从这个意义上说,薛所蕴的性情论带有特定的时代特点和个人色彩。

薛所蕴诗歌在注重“气格”与“性情”的同时,也能够以“法度”适当地调节和制约。“法度”如“匠者之于规矩准绳,羿之于彀率,守之不变也,而变变化化生焉”{24},即作为诗歌的外在形式,是规范诗文的法规与尺度。“论诗必先格调,适之性情,期于近法李唐,以远追三百篇遗音,务使言有尽而意无穷。”{25}重视“法度”的作用,并与“气格”、“性情”相辅相成,一同增添诗歌的艺术特征。

“‘真诗’经常是反思明代诗学的起点”{26},薛氏诗歌中“真”和性情、气格、法度又密切相连,他在《刘蓼生诗序》云:

古人学问醇备,故人品为真人品,事功为真事功,文章为真文章,即徵为声歌,发乎情,止乎则,范我驱驰,不失尺寸,绝无诡遇幸名之意,故心声于诗,而诗亦为真诗。{27}

古人能作“真诗”,除了与学问、人品、事功有关之外,更由于能抒发自我真“性情”并以“法度”规范之,这真“性情”、真诗正是作者竭力呼吁的。

正是对明代诗学流变弊端的认识与总结,批评与反思,薛氏在此基础上才慢慢建构起自己的诗学思想,其倡导“真诗”的创作理念,强调“性情”与“法度”两端,并以“气格”矫之,将诗学内容引向更广阔更丰富的诗歌范畴,藉此引导中州诗坛乃至清初诗坛的风尚。

三、薛所蕴对中州诗坛的影响

首先,作为明亡清兴之际中州诗人的先驱对中州诗人群起到“导夫先路”的作用。薛所蕴位列“中州三家”之冠,“负海内重名”{28},“创辟似王建,蕴藉似张籍,豪纵似李白,悲壮似杜甫”{29}的诗歌成就,宗法前后七子,诗学杜甫的理论使他身边聚集一批中州诗人群,形成一个颇有文化影响力的诗人群体。《片石斋烬余草序》载:“谯明张先生(张文光)以绝代奇才,振兴大雅,《斗斋》一集海宇诵弦,尔时唱和诸公有王文安(王铎)、薛行坞(薛所蕴)、彭禹峰(彭而述)、赵锦帆(赵宾),皆中原麟凤,继趾联翩,一洗公安、竞陵陋习,而北地、信阳之本砻婺坑谘筛炊茫真快事也。近则绝响矣。”{30}可知以薛氏为中心的中州诗人群体对中州诗坛的引导作用。

其次,对中州诗坛诗学思想的架构,推进中州诗学思潮的演进。薛所蕴与“同里王铎以学杜标榜”{31},其“忧国轸民”的思想,坎坷的人生经历,追求“合风合雅”的诗风都使他与中州诗坛诗学思潮不谋而合。{32}值得注意的是薛氏学杜而不拘泥,在创作中以李白的豪放自然和韩愈的纵横恣肆作为诗学杜甫的补充。

“诗学杜陵,盖中州诗教,自王铎、王、薛所蕴皆如此。”{33}薛所蕴身历国破家亡的中原陆沉,他的“古近体诗,其善陈时事,转变不测”,表现为“浑涵汪茫,千汇万状,兼古今而有之,今日之杜少陵也”。{34}这些都反映了薛氏对杜甫本人和杜诗的敬佩和学习,这都不同程度地影响了中州诗坛。“明季中州诗坛绍承前七子宗杜家法,东有侯恪、侯方域,西有王铎、薛所蕴。流风至清康熙间,豫东文人以宋荦为首稍变其调,而豫西文人彭而述、赵宾等仍奉前七子学杜宗旨。”{35}可见薛氏“学杜”之风对中州诗坛的影响一直延续清初几十年。

“清初诗学是在清算明代诗学流弊的同时完成自身的理论建设,在批判中确立自己的诗歌观念和诗歌理论的。”{36}中州诗坛诗学思潮的演变是和当时诗坛保持一致的,薛所蕴对晚明诗坛的反思与批判,纠正与总结,以“真诗”,“性情”与“气格”矫之,兼容往圣先贤尤其是盛唐诸公的诗学成就,为清初中州诗坛开辟出一条较为可行的创作方法。

总体而言,薛所蕴对中州诗坛的影响可归为:取法七子,诗学杜甫并求新、求变,追踪六经,归于风雅。

注释:

①刘云.澹友轩文集序.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197册,济南:齐鲁书社,1997:11.

②钱谦益.桴庵诗序.清代诗文集汇编,第643页.

③方拱乾.桴庵诗叙.清代诗文集汇编,第642页.

④[明]高叔嗣.《苏门集》卷五,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⑤袁行云.清人诗集叙录.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4:27.

⑥彭志古.桴庵诗跋.清代诗文集汇编第14册,第648页.

⑦见白一瑾《清初贰臣士人心态与文学研究》350页,天津人民出版社,2010.

⑧王士G.读坦翁先生燕笺,短歌纪之.清代诗文集汇编第12册,第627页.

⑨谢正光,佘汝丰编.清初人选清初诗汇考.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10.

⑩江庆柏主编.扬州:广陵书社.清代地方人物传记丛刊.中州先哲传・文苑一(卷二十三),2007:25.

{11}钱谦益.桴庵诗序.清代诗文集汇编第14册,第643页.

{12}王铎.桴庵诗叙.清代诗文集汇编第14册,第640页.

{13}张永棋.澹友轩文集序.清代诗文集汇编第15册,第7-8页.

{14}薛所蕴.沈绎堂钓台集序.清代诗文集汇编第15册,第47页.

{15}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3.

{16}丁力选注,乔斯补注.清诗选.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56.

{17}邓之诚.清诗纪事初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883.

{18}钱谦益:《桴庵诗序》,清代诗文集汇编第14册,第645页.

{19}邓汉仪:《诗观二集》卷三,四库焚毁书丛刊集部2册,第10页.

{20}韩诗《国门集初选》凡例:“近日辇下诸老,风雅翩翩,如芝麓、梅村而外,又有宪石、行坞、岩荦、犹龙诸先生,振藻扬芬,上嗣风雅,可为极盛矣.”见谢正光,佘汝丰《清初人选清初诗汇考》第45页.

{21}薛所蕴.刘宪石逋斋诗序.清代诗文集汇编第15册,第41页.

{22}同③.

{23}薛所蕴.《澹友轩文集》卷三《王敬哉诗序》,清代诗文集汇编第15册,第43页.

{24}薛所蕴.《澹友轩文集》卷三《刘宪石逋斋诗序》,清代诗文集汇编第15册,第41页.

{25}薛所蕴.《澹友轩文集》卷三《曹锡余诗序》,清代诗文集汇编第15册,第49页.

{26}蒋寅.《在传统的阐释与重构中展开――清初诗学基本观念的确立》,《中国社会科学》,2006(6):166.

{27}薛所蕴.刘蓼生诗序.清代诗文集汇编第15册,第45页.

{28}钱谦益.桴庵诗序.清代诗文集汇编第14册,第645页.

{29}彭志谷.桴庵诗跋.清代诗文集汇编第14册,第648页.

{30}王树林.中州文献总录.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2:965.

{31}袁行云.清人诗集叙录(卷一).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4:27.

{32}王铎.桴庵诗叙.清代诗文集汇编第14册,第640页.

{33}邓之诚.清诗纪事初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890.

{34}钱谦益.桴庵诗序.清代诗文集汇编第14册,第645页.

{35}王树林.中州文献总录.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2:980.

{36}蒋寅.在传统的阐释与重构中展开――清初诗学基本观念的确立.中国社会科学,2006(6).

参考文献:

[1][清]薛所蕴.《桴庵诗》五卷[M].清代诗文集汇编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2][清]薛所蕴.《澹友轩文集》十六卷[M].清代诗文集汇编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3]袁行云.清人诗集叙录[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4.

[4]邓之诚.清诗纪事初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清明古诗范文第5篇

关键词:诗歌教学;诵读;意境

“诗歌是中国古代文学中最为绚丽多彩的瑰宝,而唐诗则是这一瑰宝之中不可替代的明珠。”(王立群《唐诗的魅力》)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王国,诗歌是中国文化殿堂中的璀璨瑰宝。语言优美、韵律和谐、朗朗上口、意境深远、节奏明快、诵读易记是诗歌的主要特点和优点。读诗,可以陶冶人的情操,给人以美的享受。因此,诗词鉴赏历来在语言教学和考试中显得非常重要,担负着学习和继承中国文学传统的任务和使命。多年来,不论是中考还是高考,都把古典诗词的记诵和鉴赏直接作为语文考试考查的必备内容和环节,而且比重也越来越大。基于以上原因,中学诗词鉴赏教学自然成为中考教学和复习的重点,而且必须不断加强。

学习古诗,如果不懂和不去体味意境,就如同囫囵吞枣而不知其味,难以真正领悟到古诗赏析的魅力之所在。而如何在课堂上教会学生读懂古诗意境,则又是古诗教学中最困难的一个环节。要将古诗意境恰如其分地传递给学生,使之能跨越历史文化的时空,感受古人千载以降的呼吸,体会古人的独特心境,除了在分析诗歌意境前,教师对诗歌的写作背景及作者经历作必要介绍和引导,以帮助学生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外,根据多年的诗歌教学,我认为教师重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入手和突破。

一、以读绘文,营造意境

利用课堂内外的时间,通过绘声绘色的朗读来勾勒诗歌意境。宋朝大文豪苏轼也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清代文学家和学者孙洙也有两句妇孺皆知的名言:“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现代文学家和语文教育名家叶圣陶也说:“美读得其法,不但要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

那么,怎样做才能达到理想的诵读效果,达到绘声绘色、声情并茂的“美读”境界?本人认为,在已深入了解作者和透彻理解诗歌内容的前提下,就必须掌握基本的朗读技巧。

一般而言,朗读有四种语言技巧:即重音、停顿、节奏、语气。重音是起强调作用的,它可以重读,也可以轻读,根据表达的内容而定。如诵读“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把划横线的字读成重音重读,就便突出强调了山间景色的清幽明净和溪水的空灵澄澈。停顿不仅影响语音的清晰,而且还关系到作者感情的变化。如“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就通过适当而确切的停顿,使诗歌所表达的内容更加明晰而透彻。节奏就是指朗读的快慢。慷慨激昂的诗歌朗读时,语速可以稍快一些,这样读起来显得铿锵有力。

二、以物译文,再现意境

找一幅画或放一幅幻灯片尽可能让诗歌的意境直观化、形象化、具体化。丰富的美感经验和体会一再提醒我们,人们在感受美的时候,往往首先感到的是它们的形式,诗人和画家以不同的形式创造美。而画家勾勒的美更直观、更形象。

因此,我们在诗歌教学中应当遵循人们的审美和认知规律:即由浅入深、由表及里。首先借助于诗歌或幻灯,使学生对诗歌表现的美产生感性认识。

三、以美释文,顺延意境

王国维曾说:“文学之事,其内是以摅已,而外是以感人者,意与境二者而已。”古诗往往用几十个字,通过鲜明、具体的艺术形象来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表现一种意境。当教师诠释诗歌意境时,必须遵循诗歌本身的特点,同样要用一种优美的诗化语言来展示古诗的意境。这就要求教师语言流畅、准确、形象、生动,能调动起学生的创造性想象,有听其言如现其形,临其境之感,从而使学生得到一种美的熏陶。

让我们以唐朝大诗人王维的五言律诗《山居秋暝》为例来展开简单分析。此诗的意境是随着诗歌画卷的铺开,情与景的交融,心境的物化而产生。读之令人有神清气爽、回肠荡气、潜心入腑、余味悠长、醇香回冽之感。我在课堂上分析《山居秋暝》的前三联“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时,就运用了这样的语言来描摹诗中展现的情境:一场新雨过后,傍晚空旷而寂静的深山中,一尘不染,空气清新宜人。皎洁的月光透过如盖的青松在山野洒下斑驳的黑影,一泓山泉从圆润的山石上淙淙流过,清澈、晶莹、闪亮;翠竹成林,忽然传出阵阵银铃般的欢歌笑语,原来是三五成群的洗衣姑娘踏着月色从河边归来;小河里,青莲玉立,忽见莲叶纷披抖动,原来是顺流而下满载而归的渔舟。教师用优美的语言来阐释古诗,并加以确切的判断和赏析,就更有助于学生加深对古诗意境的理解和辨析,也就更加有助于对古诗意境的延伸与升华。

总之,诗歌鉴赏是一种带有明显主观色彩的审美活动。有些诗歌作品的内涵相当丰富,其言外之意也可以有多种理解,教师应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和层面积极进行鉴赏和艺术的再创造,从中获得更丰富的审美享受,并拓展他们丰富而新颖的审美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