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清明古诗一首

清明古诗一首

清明古诗一首

清明古诗一首范文第1篇

古诗词又回到了语文课堂上,语文老师会说:“这首诗必考,你们没有好好看《诗词大会》?不要求你们像武才女一样,但是要考的一定要背下来。”

古诗词在教材中

孔子独自站在屋里发呆,他的儿子孔鲤小心翼翼从走廊路过,孔子叫住他,问:“学诗了吗?”孔鲤怯声回答:“还没有。”“不学诗就不会表达。”孔鲤赶紧跑回去学诗,以提高自己说和写的能力。孔子所说的“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指出诗所承载的教育、教化功能。

现在社会中,诗的作用被语文教育替代了。作为语文教育重要载体的教材,在教育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语文学科建设和学生的语言能力培养至关重要。古诗词作为语文教育的重要部分,在语文教材的编写过程中呈现了阶梯状的发展,从无到有、从简到繁、从单一到多样。1949年到1956年,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材中,古诗词一直未被选中,直到1956年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才有《悯农二首》《桑妇》《田家》等古诗的纳入。初中教材中《唐诗十首》、《词和曲六首》、《木兰诗》等古诗词的编入,才标志着古诗词在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材中正式出现。其中,《悯农二首》的作者李绅未必人尽皆知,但是“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可谓脍炙人口、妇孺皆知。小时候,家长带着孩子到田间地头,指着太阳说:“告诉你,什么叫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什么叫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回家后,每次吃饭都会想起剩下的几句。

到2000年之后,《小学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对古诗词教学的要求也发生了诸多变化,每个阶段对古诗词的背诵都有明确的规定,并在附录里列出了80篇古诗~背诵篇目。初中教学大纲中明确要求诵读古代诗词,在附录里列出了50首背诵篇目。根据最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小学阶段要求背诵古诗词70篇,初中阶段背诵古诗词50篇。

《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都非常重视古诗词的教学及古典文化的传承,从最初的语文教材没有古诗词选编,到现在明确规定篇目,语文教育中的古诗词比重在不断增加。然而,相比于其他的文学体裁,古诗词并不是学生最感兴趣的体裁,很多学生仅仅是对古诗词的故事背景和影音资料感兴趣。同其他文科类课程一样,古诗词教育受困于考试的要求。毕竟,古诗词在语文考试中占不了多少分。

古诗词在考试中

“谚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请以是篇验之。”这是《唐诗三百首蘅塘退士原序》中的话,常被当作劝学名句。现代语文古诗词考察中,可以认为是“背熟古诗词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考。不信试之。”

现代语文教育对古诗词的考察可以认为是以背诵为主、赏析为辅,和古代有很大的不同。从唐代开始的科举考试打破了传统的社会阶层固化的壁垒,其中进士科的地位尤为尊贵。进士考试最初是以六朝时期流行的骈文为主,这种体裁辞藻华丽、内容空洞。考生们于是就搜集历年考试题目,汇编成册,类似我们的《五年高考三年模拟》,将它们一一背诵下来,考试的时候只需“搜诀略尽,临时剽窃,窜易首尾”。考生们死记硬背,考试流于形式。到了唐玄宗天宝年间,诗赋的考察成为了进士录取的主要标准,这也为唐代诗歌的繁盛提供了一个特殊的契机。

在现代语文教育中,古诗词的存在方式是阅读,考试的要求是识记,就是根据《课程标准》中推荐背诵的篇目,直接进行名句默写。其次还有理解和综合分析,通过古诗词阅读,积累一定的古代文化常识,古诗词也就成了现代人了解古代人生活状态的载体。毕竟,现代的主流文学体裁是白话文,古诗词早已潜移默化的进入了各种文学体裁中,它本身就成了一个精美的艺术品,供人赏析。

备受恩宠与冷落的诗人们

唐代“以诗取士”,以至于唐代“三百年中能诗者,不啻千余家”。陈寅恪先生曾经说过:“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由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编纂的《全宋诗》共收录9225家,3785卷,27万多首诗,4千余万字。在唐宋古诗词的基础上,元、明、清三代虽然文学体裁各有侧重,但也是名家辈出、精彩纷呈。

在现代古诗词教育中,语文教材作为其重要载体,语文课堂作为其重要的场所,在浩如烟海的古诗词中进行诗词选编,难免会有“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的问题。古代那些才华横溢的诗人,有些受到语文课的恩宠,有些则遭遇冷遇。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古诗词分布就朝代而言,集中分布在先秦、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清几个时期,不涉及两汉和明代。其中唐朝收录35首,占总量的一半以上,宋朝次之,共收录19首。其余朝代古诗词选编数量较少,而以元曲著名的元代古诗词仅有一首选入。这样的选编似乎印证了“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的刻板印象,给学生以一种诗词只有唐、宋的错觉。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古诗词收录数量最多的依然是唐、宋两代,共收录68首,占总量的79%,五代诗词最少,仅收录1首。在众多入选语文教材的古代诗词作家中,李白、杜甫和苏轼无疑是最受课堂宠爱的。在义务教育阶段,这三位名家共有32篇作品入选,其中李白最多,有13篇。在小学一年级就开始学白那首《静夜思》。

清明古诗一首范文第2篇

2020年12月24日,教研组组织我们学习了空中课堂实录课,上海市闵行区莘松中学张一凡老师执教的《古诗三首》一课,这篇课文是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的课文,共三首古诗,这堂课讲了第二首《寒食》和第三首《十五夜望月》。

课堂伊始,张老师从诗意,诗情两个方面指导大家回顾复习了课文第一首古诗《迢迢牵牛星》,接下来的教学,她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环节①品读《寒食》;②品读《十五夜望月》;③课堂小结;④积累拓展;⑤布置作业。轻轻松松完成了两首古诗的教学工作。

近24分钟的教学时间,张老师把两首古诗解析得清清楚楚,教学设计简洁明了,重难点突出。古诗品读部分设计大致相同,先指导学生了解文化常识,然后借助古诗注释完成学习任务,逐句品读感悟,理解古诗蕴含的思想感情。小结内容后,积累部分布置了同是描写中华传统节日的《生查子.元夕》、《元日》两首古诗的学习积累,既是复习巩固,也是学习新知识。

清明古诗一首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高启是元末明初的杰出诗人,其悲诊结局,其诗歌兼备众体,融汇百家,显现出古稚、雄健、逸古今罕有,他的诗歌富有时代气忽,风格鲜明,影响一代诗风,可谓明代诗歌的先驭者。清新俊逸的风格特色,为明诗发展开启先声。

在元末明初的诗坛上,高启以诗名世,“诸体井工,天才绝特,允为明三百年诗人之首,不止冠绝一时也”。《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尧藻集五卷》说他:“诗才富健,工于摹古,为一代巨孽。”赵翼《区瓦北诗话》则说:“青丘才气超迈,音节响亮,宗法唐人,而自运胸臆。一出笔即有博大昌明气象,亦关有明一代文运,论者推为明初诗人第一,信不虚也。”他的诗歌富有时代气息,风格鲜明,影响一代诗风,可谓明代诗歌的先驱者。通过梳理及对其诗歌的精读深思,笔者认为:高启学无定师,采撷多家精华,形成了自己古雅、雄健、请新俊逸为主导的风格。

1古雅一一“声不违节,言必止义”诗歌主张的体现

“古雅”最早由王昌龄提出。作为一种审美境界,“古雅”要求文辞富有讽谏含义,意旨超远,语言雅正、古朴,以表达对政局的忧虑和对国君的谏劝。在表达上委婉含蓄、温柔敦厚、怨而不怒。在内容上应体现儒家的关怀世事的精神,这是与儒家的提倡“凤雅”传统密切相关的。高启的许多诗歌很好的体现了对“风雅”传统的继承。顾起纶在《国雅品》也称:“高侍郎始变元季之体,首倡明初之音,发端沉郁,人趣幽远,得风人激刺微旨,足以嗣响盛唐”。“得风人激刺微旨”即是对《诗经》的张扬和光大。

高启深受儒家思想熏染,时刻以一种悲天悯人的心态关注世事民生,这种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构成了高启诗歌中“古雅”的内在意韵。其《过奉口战场》就以沉痛的笔触描写了乱世中苍生的苦难,通过对战场的描写,揭露了战争的残酷和罪恶。作者感伤时世,感叹自己无力挽救苍生,自责“愧无拯乱术,伫立空伤魂”。这些蕴涵忧民伤时的诗篇,尽得乐府诗歌的批判现实之意,是“古雅”风格代表之作。

再次,高启诗歌具有“古雅”的“诗情”,极少偎红倚翠之作。其情志不涉淫逸,尽力恢复“诗言志”的传统,其诗歌情感、语言层面和意境也相应雅化。以其诗歌《短歌行》为例:

置酒高台,乐极哀来,人生处世,能几何哉。日东月西,百龄易终。可磋伸尼,不见周公。鼓丝扮石,以永今日。欢以别亏,忧因会释。燕鸿载鸣,兰无故荣。子如不乐,白发其盈,执子之手,以酌我酒,式咏短歌,爱祝长寿。

此诗气韵悲健,具有建安风骨。以日月推移、“燕鸿载鸣”、花开花谢等比兴手法抒发时移世易、光阴如箭的感,情思明净,自高台置酒饮乐写起,渐至酒酣而“乐极哀来”,思索人生世事,追思孔子,.周公,思接千载,情韵悠长;语言凝练,古拙质朴,给人以古色古香的感觉。

2雄健—高启狂放不羁个性的真情流露

雄健是高启诗歌的另一显著特点。赵璞函曰:“青丘七古,变化超妙贝宗太白,排募沈雄则法杜、韩,伉健如幽、并少年,俊迈如王、谢子弟,询属神品。”高启为诗多干发端即有一种开阔宏大的气势:或以宏阔的视野俯瞰山水形胜,产生尺寸千里的声势;或思接千古,以超迈的胸襟评古论今,营造瞬息千载的艺术美感。例如五言排律《月夜游太湖》:欲寻林屋隐,还过洞庭游。远水初涵夜,长天尽作秋。湖如青草阔,月似白莲浮。万壑风传笛,三更斗挂舟。叶应随鸟散,山欲趁波流。浩荡吾何适?鸥夷不可求!

诗作发端紧扣“太湖”二字,点明太湖毗邻道家知名圣地林屋洞。其下分别描绘远水、长天、万壑,视野开阔,宛若观大河山川、万里碧空于指掌之间,气势不凡。诗人月夜伫立洞庭山上,远眺太湖,一切皆如草芥般渺小,正如诗中所绘的“湖如青草阔,月似白莲浮’,诗人心灵虚静,世间事、眼前景皆不萦干怀。既有一望无垠的远景,又有对声响描绘;既有大笔的动态,又有细微的感触,并巧妙地照应着“月夜游太湖”的诗题,衬托着诗人潇洒的胸怀。

高启的雄健风格亦有部分源自对新朝兴盛、天下太平的欢欣鼓舞之情。明洪武二年,高启以荐修《元史》赴南京,感受新朝气象,内心充满喜悦和期待,以这种心境发言为诗,则有一股大气磅礴的气概充盈其间。如七律《晚登望都邑宫二首》其一:落日登高望帝歌,龙蟠山下见龙飞。云霄双阔开黄道,烟村三宫接翠微。沙苑马闲秋猎罢,天街车斗晚朝归。明朝欲献升平颂,还逐仙班人琐闹。

诗歌描绘帝散的磅礴气势,自“望”字着笔。首联用“龙飞”一词写帝散奇丽壮美,起势矫健。颁联从云霄写开,铺展烟村、三官与翠微群山交连的画卷,京都美景尽收眼底。颈联写城中升平景象,特写“晚朝归”,以见当政者的励精图治,天下万民安居乐业当可想而知,从而绘出新朝欣欣向荣的气象。尾联抒写情志,欲高歌于庙堂之上,欣喜之情溢于言表。全诗摹山绘景,眼界开阔,气韵流转略无凝滞。

3清新俊逸—高启超尘脱俗本性的外化

清新俊逸也是高启诗歌的一个重要特点。王伟在《击鸣集序》用“隽逸而清丽’来概括高启诗歌特点,并进一步说到其“不假雕饰,倏然尘外,有君子之风”。

清新俊逸一词来源干杜甫《春日忆李白》诗:“清新庚开府,俊逸鲍参军。”意为清美新颖,不落俗套。在高启作品中当以《梅花九首》最能体现此类风格特色。高启高洁,飘然而有仙人之风,故干咏物诗中最好咏梅。《梅花九首》多以白描手法,虽为咏物实则寄寓作者心声。以最爱的《梅花九首》其一为例:琼姿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处处栽?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自去何郎无好咏,东风愁寂几回开。

清明古诗一首范文第4篇

关键词:古诗;复习;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3-0238-01

古诗文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因此对它的复习教学也就很有必要进行一番研究。根据近年来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经验来看,对于小学古诗的复习教学,我觉得应该抓好如下几点:

一、要了解作者

学习了一首古诗,首先应对其作者有所起码的了解。要知道该作者的生存年代、朝代、字(学名)、号或别名、籍贯,还有其主要文学成就等。

比如,在学习了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九册《马诗》后,就要让学生熟知作者李贺(790——816年),属晚唐诗人,其号长吉、鬼才、诗鬼等,尤以诗鬼最为著名。属福昌(今河南宜阳)人。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因其一生体弱多病,27岁就去世。他作诗认真严谨,力求创新,形成了想象奇特、辞采奇丽的独特风格。

二、会背诵、默写古诗

诵读是读诗的基础。人皆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古诗讲究押韵和节奏,音韵和谐,节奏鲜明,所以读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声声悦耳。因此,学习一首古诗,一定要将其内容熟读成诵,并且做到字音正确、节奏分明,然后能一字不漏、不错地默写下来。对于篇幅较长的古诗,虽然有些学生全部背诵和默写起来有一定的困难,但也要挑选重点或自己喜欢的句段进行背诵和默写。在组织学生进行默写练习时,教师要反复强调难写易混字的正确书写。只有这样,学生在考试中解答按原文内容填空和默写古诗时才不会轻易失分。

三、理解诗句

学习了一首古诗,一定要让学生会讲诗歌中每句话的意思,还要会对其中关键字词进行正确而恰当的解释。比如在复习《马诗》这一首古诗时,就要将其中四句话的意思一一理解如下:“大漠沙如雪”,茫茫大漠上的沙石就像白雪一样。这是一个比喻句,句中的“如”字是一个关键词,属比喻词,意思是“像”。“燕山月似钩”,挂在燕山头上的一弯新月就像一把金钩。此句表达方式完全同上句。以上两句可合并活解为: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铺上了一层白皑皑的霜雪。“何当金络脑”,什么时候才能够套上镶金的笼头。此句中的“何”“当”“金”“络脑”四个词学生理解起来都有一定的难度,“何”应解释为什么时候;“当”要作能够套上理解;“金”不能当金子或金色理解,应作镶金的理解;“络脑”学生更难理解,其实就是马头上套的笼头。“金络脑”指的就是贵重的鞍具,象征马受重用。“快走踏清秋”,任意驰骋在秋高气爽而辽阔的原野上。这是最后一句,其中的“走”“清秋”两词学生不好理解,“走”在古代汉语中常当跑讲,而“清秋”则要理解为秋高气爽的辽阔原野,而不是清冷的秋天。后两句也可合起来活译为:什么时候才能披上威武的鞍具,在秋高气爽的疆场上驰骋,建立功勋呢?做到了这一点,学生在考试中解答古诗释词释句题时才能够得心应手。

四、了解诗文大意,感悟体味意境,明确作者所抒发的思想感情或道理

诗是语言的精华,其含蓄往往移情于景、情景交融,“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学古诗必须培养小学生对古诗中的意境感悟能力。因此,在复习一首古诗时,一定要让学生掌握古诗所描述的大意,感悟体味诗的意境,明确作者所抒发的思想感情或要说明的道理。就拿《马诗》来说吧,诗人以丰富的想象,描绘了能让马驰骋的“沙如雪”“月似钩”的边疆战场景色,并通过咏马抒发了诗人报效国家的强烈渴望和怀才不遇的愤慨。

五、会改写、扩写和续写古诗

诗的灿烂滋润着已步入古诗世界的小学生,也丰富着师生的文化底蕴。古诗中存在许多“空白”之处,为学生留下了想象的余地,如能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合理的想象,于空白处求精彩,把跳跃过的情节补充出来,把浓缩概括的语言具体化,就是很好的练笔。所以把古诗作为学生写作题材,在学习古诗之余,对古诗进行续写、扩写、改写,也可算是古诗文复习教学中的最后一大环节。实际上,各种形式的写也是对古诗教学的深化、拓展和延伸。

在学生理解诗意,感悟意境的基础上,以诗歌作为参照物写出自己的独特体验和感受,或改写或续写或扩写,写出诗中景和事,抒写诗中情,这样读写结合,效果更为理想。

1.大胆尝试,鼓励改写

这是一种较为简单的写作训练,就是让学生根据所学古诗的大意,将其内容用白话文的形式表达出来。当然,这不仅需要理解每句诗的意思,还要进行必要的补白,从而做到既文通句顺,又明晰表达原诗的意思。

2.根据需要,扩写片断

扩写片断是在能改写古诗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原诗内容进行大胆而丰富的想象,对原诗内容进行扩充描写,从而达到深入理解诗歌、提高写作能力的目的。如:《江畔独步寻花》要求学生根据诗作,描绘出一幅鲜花盛开、彩蝶翩翩、莺歌燕舞的春日江边美景,对学生写景进行片断训练。古诗中可以作为片断训练的诗作也有很多,像《宿新市徐公店》、《小池》等。

清明古诗一首范文第5篇

关键词: 陈子昂 唐代 明代 地位

陈子昂开一代之风气,他在《与东方左使虬修竹篇序》中提倡“汉魏风骨”和“正始之音”,一扫齐梁间诗的迤逦之风。因此他在唐代备受推崇。不仅张九龄有对其《感遇》诗的模仿,即使李白、白居易也以组诗《古风》和讽喻诗继承发扬了其所推崇的汉魏风骨,各类诗人、诗话中对他的评价亦颇高。可以说,在唐代,陈子昂绝对稳居大家之位。可是到了明代,无论是从各类诗话对陈的评价,还是从其作品的接受方面看,陈子昂在明代人眼中已经算不得大家。导致这样变化的原因正是本文所要重点说明的。

一、唐代陈子昂大家地位的确立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部恢宏的篇章,文士武将都欲在这个开疆拓土的朝代里大展身手。这样强盛的时代需要与其相匹配的文化承载,显然,在陈子昂之前的文学风气太过萎靡,即使“四杰”也没有振兴起担得时代大任的诗风。这时陈子昂听到了时代的呼声,率先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高举复古大旗,他在《与东方左史虫修竹篇序》中说:“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汉魏风骨,晋宋莫传……仆尝暇时观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每以永叹。思古人常恐遗迩颓靡,风雅不作,以耿耿也。一昨于解三处见明公《咏孤桐篇》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①他将汉魏风骨与风雅兴寄联系起来,反对没有风骨、兴寄的作品,对之前的浮靡文风来了一次大清扫。这集中体现在以《感遇》为代表的五言古诗上。

胡应麟的《诗薮》曰:“子昂《感遇》,尽削浮靡,一振古雅,唐初自是杰出。”②183陈子昂的《感遇》诗题材广泛,多为“忧生之嗟”,如《感遇》其二、其七、其十、其十二等篇。亦有对朝政的分析和建议。如《感遇・三十五》,此诗是与子昂上谏书同时作的,反应穷兵黩武对士兵和百姓带来的伤害,痛斥当政者的失策。同类题材的还有其三、其三十七。再有一类是对社会侧面的反应。如其《感遇・三十五》:“本为贵公子,平生实爱才。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西驰丁零塞,北上单于台。登山见千里,怀古心悠哉。谁言未亡祸,磨灭成尘埃。”此诗是子昂从军边塞,对匈奴未灭、中国未可安卧的感慨。卢藏用在《陈伯玉文集序》中曰:“宋、齐以来,盖憔悴透选,陵颓流靡。至于徐、庚,天之将丧斯文也。后进之士,若上官仪者,继踵而生,于是风雅之道,扫地尽矣……道丧五百岁而得陈君……崛起江汉,虎视函夏,卓立千古,横制颓波,天下翕然,质文一变。”卢藏用给了陈子昂最高的评价,后来皎然在《诗式》中反驳卢藏用曰:“司马子长自序云: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孔子卒五百岁而有司马公。迩来年代既遥,作者无限。若论笔语,则东汉有班、张、崔、蔡;若但论诗,则魏有陶(案:应作曹。)、刘、三傅,晋有潘岳、陆机、阮籍、卢湛,宋有谢康乐,陶渊明、鲍明远,齐有谢吏部,梁有柳文畅、吴叔岸,作者纷纭,继在青史,如何五百岁之数独归于陈君乎?卢藏用欲为子昂张一尺之罗,盖弥天之宇,上掩曹、刘,下遗康乐,安可得耶?”③皎然论诗重形式,轻内容,所以他对陈子昂菲薄齐梁,推崇汉魏,从精神实质上端正唐诗的重大意义认识不足,但这仅为他的一家之说。唐代的其他文人对陈子昂多为赞美之词。如柳宗元《杨评事文集后序》曰:“文有二道:辞令寨贬,本乎著述者也;导扬讽喻,本乎比兴者也……唐兴以来,陈抬遗。”白居易的《与元九书》云:“唐兴二百年,其间诗人不可胜数。所可举者,陈子昂有《感遇诗》二十首,鲍防有《感兴》诗十五首。”刘d的《旧唐书・陈子昂传》载:“文辞宏丽,甚为当时所重。”④虽然刘d对陈子昂其人品有“偏躁”之讥,但是他肯定了陈子昂的文采。

唐代对陈子昂《感遇》的模拟之作很多。看一个诗人是否被当时诗坛所接受,重要的一点就是看其作品的接受程度。陈子昂的《感遇》三十八首在唐代的模拟作先后有张九龄的《感遇》十二首,李白的组诗《古风》、鲍防的《感遇》十八首及柳宗元、权德舆以《感遇》之作抒发自己不遇的悲愤。这其中鲍防《感遇》十八首虽已不可见,但从《鲍防碑》记“公赋《感遇》十七章,以古之正(一作名)法,刺讥时病。丽而有则,属诗者宗而诵之”可以窥测其诗必是取陈诗针砭时弊的特点。

张九龄的《感遇》其一:“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全诗有种恬淡从容超脱的襟怀,以草木之心自喻。周敬评价此诗曰:“曲江公诗雅正沉郁,言多造道,体含,五古直追汉魏深厚处。”张九龄《感遇》其四:“孤鸿海上来,池潢不敢顾。侧见双翠鸟,巢在三珠树。矫矫珍木巅,得无金丸惧?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恶。今我游冥冥,弋者何所慕?”此诗既有对政敌的讥讽,亦有超脱逍遥之意。《唐诗训解》评曰:“君子恬退,自与处者异。”杨慎曰:“佳处与子昂敌。”再看陈子昂的《感遇》其二:“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⑤诗中以兰若自比,托物感怀,寄意深远。以上感遇诗,无论是在用词还是立意上都不难看出张诗对陈诗的模拟。

李白对陈子昂的感遇诗进行了模拟,且青出于蓝。李白的《古风》和陈子昂《感遇》所选题材相近。既有表达自己人生观、世界观和感叹自身之作,如其二(蟾蜍薄太清)、其四(凤飞九千仞),又有对当时时政及战争的描写。如其十四(胡关饶风沙),这首诗针对安史乱后,吐蕃上层统治集团不断发动侵扰战争,给边地人民造成“阳和变杀气”、“安得营农圃”的苦难而作的。其十七(西上莲花山),此诗亦是作于安史之乱后,诗人登高俯瞰,看遍地胡兵如豺狼肆虐,人民鲜血染红了野草。悲哉,李白的古风继承了陈诗之风骨,但是在艺术表现上又高于陈诗。下面选择几首题意相近的进行比较。陈子昂《感遇・其十五》:“贵人难得意,赏爱在须臾。莫以心如玉,探他明月珠。昔称夭桃子,今为舂市徒。鸱^悲东国,麋鹿泣姑苏。谁见鸱夷子,扁舟去五湖。”李白的《古风・其十八》:“天津三月时,千门桃与李。朝为断肠花,暮逐东流水。前水复后水,古今相续流。新人非旧人,年年桥上游。鸡鸣海色动,谒帝罗公侯。月落西上阳,余辉半城楼。衣冠照云日,朝下散皇州。鞍马如飞龙,黄金络马头。行人皆辟易,志气横嵩丘。入门上高堂,列鼎错珍馐。香风引赵舞,清管随齐讴。七十紫鸳鸯,双双戏庭幽。行乐争昼夜,自言度千秋。功成身不退,自古多愆尤。黄犬空叹息,绿珠成衅雠。何如鸱夷子,散发棹扁舟。”两首诗主旨相近,意在说圣心难测,功成身不退,可能就招致如李斯、石崇之祸。但李白的诗明显笔力深厚,以桃花、流水、新旧之人比兴,又描写王公贵族的奢侈生活,继而发出感慨:功成身不退,自古多愆尤。相较陈诗,李白此诗词警情逸,兴叹之意更为浓烈。再以两首诗作比较:陈子昂的《感遇・二十七》:“朝发宜都渚,浩然思故乡。故乡不可见,路隔巫山阳。巫山彩云没,高丘正微茫。伫立望已久,涕落沾衣裳。岂兹越乡感,忆昔楚襄王。朝云无处所,荆国亦沦亡。”李白的《古风・五十八》:“我行巫山渚,寻登古阳台。天空彩云灭,地远清风来。神女去已久,襄王安在哉!荒淫竟沦替,樵牧徒悲哀。”两首皆为怀古作品,但是前者既是怀古,又夹杂乡情,情感抒发显得较杂乱。后者单纯的怀古,题旨显豁,字句凝练,且有空寂之感。二者相较,后者更胜一筹。

唐代人既赞美陈子昂的文采,亦称颂其人品。陈子昂的人品一直是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唐代多是肯定陈子昂其人的。如李白的《赠僧行融》:“梁有汤惠休,常从鲍照游。峨眉史怀一,独映陈公出。卓绝二道人,结交风与麟。”卢藏用《陈氏别传》云,陈子昂与“道人史怀一”等为“岁寒之交”。这里的陈公即指陈子昂。李白对陈子昂的风骨是认同的。唐代很多文人以陈子昂和杜甫比肩,如白居易《初授拾遗》载:“杜甫陈子昂,才名括天地。”牛峤的《登陈拾遗书台览杜工部留题概然成咏》载:“二贤间世生,垂名空炬赫。”这里的“二贤”指杜甫、陈子昂。陆龟蒙:“……李、杜气不易,孟、陈节难移。信知君子言,可并神明着。”而杜甫的《陈拾遗故宅》曰:“位下易足伤,所贵者圣贤。有才继骚雅,哲匠不比肩。公生扬马后,名与日月悬。终古立忠义,《感遇》有遗篇。”杜甫眼中的陈子昂是贤圣。其亦曰:“于仁、于义、于忠,陈子昂均循儒家之轨仪,深得儒学之精髓”是为“千古立忠义”。

二、明代陈子昂的大家地位的渐消

宋元时期继承了唐人对陈子昂的定位。陈子昂的地位到了明代大不如前。从高的《唐诗品汇》就可见一斑。高的《唐诗品汇》凡例云:“大略以初唐为正始,盛唐为正宗、大家、名家、羽翼,中唐为接武,晚唐为正变、余响。”⑥陈子昂身为初唐诗人,自然列为“正始”。其诗只有五古被列入“正宗”,其余均为“正始”。陈子昂的五律,《唐诗品汇》仅入选8首,排在第三十七位,已称不上大家。前后七子对陈子昂的评价更是趋于极端。何景明的《海叟集序》云:“盖诗虽盛称于唐,其好古者自陈子昂后,莫如李、杜二家,然二家歌行近体,诚有可法,而古作尚有离去者,犹未尽可法之也。故景明学歌行近体,有取于二家及唐初盛唐诸人,而古体必从汉魏求之。”认为陈子昂五古不值得师法。李攀龙的《唐诗选序》曰:“唐无五言古诗,而有其古诗。陈子昂以其古诗为古诗,弗取也。”李攀龙的说法尤为突出代表了复古派以汉魏古诗为正统、强调汉魏古诗与唐代五言古诗区别的辨体观念,明确否定了陈子昂五古的典范地位。而其《古今诗删》对陈子昂五律仅入选3首,与李峤、张九龄、祖咏、严维并列第十一。至此,陈子昂的唐诗大家地位消失殆尽。

到了明代后期,随着诗坛不断质疑七子派的极端论调,陈子昂的地位略有回升。如钟惺云:“《感遇》诗,正字气运蕴含,曲江精神秀出,正字深奇,曲江淹密,各有至处,皆出前人之上。盖五言古诗之本原,唐人先用全力付之,而诸体从此分焉,彼谓唐无五言古诗,而有其古诗,本之则无,不知更以何者而看唐人诸体也?”《唐诗归》卷二云:“唐至陈子昂,始觉诗中有一世界。无论一洗偏安之随,并开创草昧之意亦无之矣。以至沈、宋、燕公、曲江诸家,所至不同,皆有一片广大清明气象,真正风雅。”冯班的《钝吟杂录》云:“陈子昂上效阮公感兴之文,千古绝唱,格调不用沈宋新法,谓之古诗。唐人自此诗有古、律二体。”⑦二人均看到陈子昂的开创之功,肯定了其历史作用。但是较之唐代,陈子昂的地位还是呈下降之态。

三、结语

在唐代,陈子昂由于提倡“风骨”、“兴寄”,一度拥有崇高的声望,得韩愈、柳宗元、白居易青眼,成为复兴儒道的旗帜。朱熹对陈子昂的推崇正是这种思潮的延续,并促成陈子昂唐诗大家地位的确立。在明代,诗学的首要问题不是如何处理文道关系,而是通过对各个时期诗歌艺术风貌的辨析,为学诗者寻找可供效法的典范。随着高《唐诗品汇》的“四唐分期”的深入人心和唐诗各期风貌辨析愈加细密,陈子昂作为初唐人的客观事实不断凸显,宋人附丽在他身上的盛唐开启者的光环不断消退,这可能是陈子昂在唐代和明代地位迥异的原因。

注释:

①董诰.全唐文.北京:中华书局,1983:95.

②陈伯海.唐诗汇评.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183.

③皎然.诗式.北京:中华书局,1985:112.

④刘d.旧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1346.

⑤陈子昂.陈子昂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34.

⑥高.唐诗品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237.

⑦冯班.钝吟杂录.北京:中华书局,1985:125.

参考文献:

[1]董诰.全唐文[M].北京:中华书局,1983.

[2]陈伯海.唐诗汇评[M].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

[3]皎然.诗式[M].北京:中华书局,1985.

[4]刘d.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5]陈子昂.陈子昂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6]高.唐诗品汇[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