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房屋设计

房屋设计

房屋设计

房屋设计范文第1篇

关键词:房屋渗漏; 渗漏部件; 渗漏原因;措施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我国经济的突飞猛进,在城市建设日益发展的情况下,近年来,房屋建筑的渗漏问题及其危害性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虽然施工技术日益成熟,但仍有许多建筑企业在房屋渗漏的预防上,采取措施不当,相关渗漏的事件屡见不鲜。房屋的渗漏, 不但会恶化工作和生活环境,而且还会缩短建筑物的使用寿命,渗漏的原因则贯穿于设计、施工、监督、验收和回访的全过程,我们只有找出造成房屋渗漏的本质性因素,才能通过科学设计、合理选料、严格施工等措施对裂缝的产生进行预防。

1房屋渗漏原因的分析

通常导致房屋渗漏的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在设计之初,设计单位忽略了防渗环节,表现为没有根据当地的地理环境和气象资料进行针对性设计,而采用通用的屋面设计方法和施工方法,同时材料单一,即做不到因地制宜;保温屋面未设计排气孔,保温层水分蒸发破坏了防水层而失去防水功能等几个方面。

1.2防水材料方面的原因。屋面在工程上最常用沥青生产的油毡做防水材料,但由于沥青质量变化较大,特别是含蜡高的沥青,受温度的影响就很明显,这就大大降低了防水层的效果;现代工业民用建筑大多都是采用框架结构,墙体均由砌块砌筑,防水性较差,一旦抹灰时所用防水密封材料不合格,就很容易会导致渗漏。

1.3施工方面的原因。施工质量参差不齐也最容易产生渗漏现象,如施工时未按设计方案及相关技术标准施工,使结构层产生微小裂缝;在做防水处理时,卷材之间的搭接、收头等不符合要求而造成的渗漏;墙柱与砌体墙拉结筋不牢或未设拉结筋,以及抹灰时未按设计配比等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渗漏。

2 容易发生渗水部位及这些部位常见的渗水原因

2.1屋面。屋面混凝土结构楼板存在问题,如用于屋面板施工的砼的配合比与试验室试配要求可能不一致,施工前施工单位可能没有进行现场坍落度检查,造成浇筑后混凝土早期和后期强度不足,砼自身松散、不密实,从而不能达到结构自防水的设计要求;防水找平层存在质量问题,找平层的厚度、平整度可能没有达到标准规定要求,存在麻面、透底和开裂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后期防水层的施工效果和质量;防水层施工存在问题,如涂膜防水或者卷材防水材料本身存在质量缺陷,或者是材料商以次充好,材料进场后,施工单位没有认真的履行质量自检关,监理单位也可能没有按要求进行检查及抽查复试,造成进场使用的防水材料不合格,

2.2卫生间。 卫生间的渗水主要是施工与材料质量问题或者卫生器具排水口与排水管连接不牢固所造成的,例如:便器、地漏下水管、上水开关、水龙头等排水立管未预埋防水套管;“ 毛坯”卫生间在装修时钻洞损坏暗埋管;使用的塑料或铝塑复合管质量差等等。

2.3外墙。现在的工程多为框架结构,而外墙的围护结构基本使用非承重空心砖,空心砖由于壁薄,中间多为大孔洞,空心率大(最大可达 48%),在运输与施工过程中容易产生破损,缺棱掉角等,或由于设备管暗装的需要对已砌外墙砌体进行凿打,人为的造成外墙砖砌体破损,若在外墙施工中用了上述破损砖,则较易在外墙形成渗水处,且一旦有水渗入外墙砌体,空心砖内孔洞就成为积水槽或水的通道,让人们无法正确判断渗水处,整改起来就极其不易。

3 房屋渗水的防范措施

3.1屋面是房屋的最上部结构,起承重、防水和保温隔热的作用,如果施工不当的话,就会造成渗漏,那么在具体实施中该如何开展工作呢?首先是具体施工方案要落实,施工单位编制详细的防水施工方案,监理单位要对防水施工方案的编制内容进行认真审查,要从材料性能、使用环境、工艺可行性及可操行、节点细部处理、成品保护措施等方面重点进行把关;其次要严把材料质量关,要在施工图设计中选择好的防水材料和施工工艺,施工过程严格控制防水材料的质量,在进行外观检查的同时,必须现场取样进行复试检查,严禁不合格的防水材料使用在工程上。再次要重视结构自防水,屋面结构楼板属于临界板,是直接受到雨雪等外界环境条件侵蚀和影响的护结构,在施工图设计时,最好采用高于楼板砼强度一个级别的抗渗型混凝土进行浇筑施工。屋面板结构混凝土施工中,要注意施工工艺顺序,要尽量少留甚至不留施工缝,要缩短前后浇筑的时间间隔,振捣过程要到位,要保证混凝土的密实度;最后要加强防水层施工的细部处理,屋面阴阳角、出屋面管根部、檐沟等处必须处理好,防水层厚度、搭接长度、封边质量必须满足规定要求。防水层施工完成后一定按规定时间进行蓄水或淋水试验,在保证无任何渗漏的情况下才能进行防水保护层隐蔽施工。

3.2外墙使用的砌体砖都建议使用三排孔、多孔或其它轻质实体砌块,当使用空心砖或多孔砖砌筑外墙时,为了提高砌体防水能力,砖之朝外面应选择棱角齐全的砖,当墙的长度与砖模数不符时,不足模数部分应由实心砖或素砼调整;外墙砌体砌筑完毕应该尽量避免凿打,如有预埋暗管,砌筑砌体时可事先在安装管道位置两侧留通缝,缝间竖向每隔 600毫米留拉结钢筋,拉结筋伸入两侧墙内各250毫米,砌后浇 C20 细石混凝土;在抹灰前要仔细检查墙体孔洞,如脚手架眼、缆绳孔等,对这些孔洞都要进行封堵,不平整处用 1:3 的水泥砂浆找平,如果遇到太厚处应分层找平或挂钢筋网。

3.3卫生间渗漏的防治,首先要把好设备关,即在施工中加强检查样品。其次为防止地漏管道和大便器渗漏水,下水管穿过楼板的封堵这一操作应作为一道工序检查签证,合格后才允许进行地面施工,而对于蹲式下卧安装的便器,除了要检查下水管封堵外,还需通过试水检查结构是否漏水, 一定要在结构和封管处不出现渗漏水的情况下, 才安装蹲式便器,这样即使便器破碎或接口处渗水,也不至于渗入楼下。

3.4地下室渗漏的防范:地下室渗漏包括缝的变形产生渗漏、混凝土渗透产生渗漏、连接缝产生的渗漏等。治理方法主要是选取符合规格的止水带,在安装前检查墙体无缺陷,安装后注意密封,同时灌注混凝土时需确保止水带不被挤压;在侵蚀性环境下,一旦水泥标号选取不当就会产生渗漏,因此混凝土的抗渗漏等级应控制在P8以上,主体厚度250mm以上的;在墙面及地面硬化时,则必须保证混凝土表面干燥,同时垫铺一层与混凝土一样的水泥砂浆;而在浇筑地板时,应在墙体设连接缝,且连接缝高度在地面300mm以上,浇筑完成后必须要保证有14天以上的养护时间。

4 防止房屋渗漏的综合治理办法

4.1要对工人进行技术交底。技术人员将施工的各项指标随时向工人交待清楚,在施工时应不定时抽查工人的操作,对不按要求施工的人员应进行严肃处理,确保不是人为故意而出现的质量问题。

4.2要加强对工人的培训。房屋渗漏在很多情况下是人为原因造成的,其主要是因为故意投机取巧,不按工艺步骤操作或者是自身技术和能力有限,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而这主要是工人的个人素质不高造成的,所以为了提高工人的素质,应加强培训工作,对其培训的内容则应注重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修养两方面,同时还应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从物质与精神两个层次激发工人的积极向上、拼搏进取的精神。

4.3要加强施工设计。在外墙设计中要坚持遵循现有建筑防水技术规范的原则,不论是地下工程还是屋面工程,均应在满足结构承载力强度要求外,还应满足限制建筑物各种变形或产生裂缝的要求;对于监理工程师及施工项目技术负责人方面则应严格对设计图纸进行会审,若设计中存在未提出或不当之处,相关部门和施工单位应及时向设计单位提出修改或增补意见,不得延误。

5 结语

综上所述,房屋渗漏是防治难度很大的顽症,但并非不可避免,只要在设计时足够重视,在施工时严格按照质量标准和工艺步骤操作,每一个细节都要检查到位,就可以使渗漏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只要对各种渗漏原因等认真研究探讨,抓好设计、施工、管理中的各个环节,加强工人培训,积极寻求新技术和新材料就能从根本上减少这种情况的发生,从而提高整个建筑工程质量。

参考文献

房屋设计范文第2篇

关键词:房屋,设计,节能

一、房屋规划阶段的节能设计

在房屋的设计环节应当采取节能的控制措施,房屋的设计布局要综合考虑建筑方位、朝向、布局、体型、间距等因素。下面以房屋朝向和布局为例试作分析。

(一)房屋朝向

房屋外热环境和自然通风环境是房屋节能设计中两个重要的因素,良好的室外环境,使房屋内的温度能满足人体的热舒适度,而不需要使用空调。从节能和热环境两方面考虑,建筑物应选择在向阳、避风的地段,避免东西向,以南北向或接近南北向为好,对争取日照有利。如果不能为南北向,将主要房间设在冬季朝阳和背风的方向,从而减少围护结构散热量。

(二)建筑布局

节能建筑的形态要求体形系数小,以尽量减少建筑物的外表面积为最佳。在房屋布局时应建立气候防护单元,形成优化微气候的良好界面。同时,建筑物平面形式应平整、简洁,在外形上则选用长条型,避免使用凹凸面过多、体型复杂的塔式建筑。

在房屋节能设计规划中,要合理地设计房屋的面积、结构和距离,保证最大限度地利用太阳能,并充分发挥阳光的天然效果,如加热、气流、湿度等。从而形成一个良好的节能环保生活环境。

二、房屋节能设计中材料的选用

建筑保温材料的保温性能以及材料的稳定性、使用寿命、技术工艺可靠性等都是建筑保温系统的可考虑因素,对于保温材料和保温系统影响生态环保和人体健康的方方面面,切实遵循优势互补、扬长避短原则,在房屋设计中针对不同材料的性能,对其进行恰当合理地运用。如新型保温材料、防水材料在墙体屋顶中的应用,达到了更好的保温防潮效果;新型透光隔热玻璃(如 Low-E玻璃等)在门窗中的应用,起到了更好的透光隔热效果;采用可调节的铝材遮阳板,达到遮阳的目的。由此可见,在房屋节能设计中要依据实际情况,选用节能材料。进而构建一个稳定、高效、长远、生态环保的建筑保温节能系统。

三、房屋构造的节能设计

房屋建筑的热耗量主要与房屋的体型、墙面的传热、窗户的面积和朝向等因素有关。房屋的最佳节能外形的系数和房屋的平面长宽及房屋热能特性与建房地区的气候息息相关,若要达到良好的节能效果,必须对房屋平面进行精巧布局。根据未来房屋节能的需要,应控制好窗与墙的比例。如下所述:

1、外墙保温节能设计

对于我国现有房屋建筑而言,护结构的热损耗较大,护结构中墙体又占了很大份额。所以,护墙体保温隔热性能的好坏是影响建筑节能的关键所在,发展外墙保温技术及使用保温隔热性能好的墙体材料则是房屋建筑节能的主要实现方式。其中,外墙保温可分为:外墙自保温、外墙内保温、外墙外保温三种。

(1)外墙内保温

外墙内保温技术相对比较成熟,其具有施工简便,易于操作,受气候影响小的优点,尤其是外墙面的自由度大。目前,外墙内保温技术运用较为广泛,但外墙内保温的保温层构造位置使得建筑物外墙与内墙分别处于两个不同的温度环境。

(2)外墙自保温

外墙自保温系统是墙体自身的材料具有节能阻热的功能,当前使用较多的是加气混凝土砌块,尤其是砂加气混凝土砌块,这些砌块里面有许多封闭小孔,保温性能良好,其中较为典型的是伊通自保温系统。它利用伊通块或伊通板直接作为建筑物的外墙、内墙、屋面,从而达到保温节能效果。其优点是将围护和保温合二为一,不需要另外附加保温隔热材料,既满足了建筑要求又满足了保温节能的要求。

(3)外墙外保温

外墙外保温系统具有良好的保温节能效果,具有保护主体结构,不占室内使用空间的优点,其综合经济效益高。就理论而言,外墙外保温十分合理,但实际操作却存在一定的问题,有待解决。

一般而言,在建筑基本形式不改变的情况下,采用外墙外保温技术的建筑节能改造模式较为实际,在改造时尽可能多地考虑节能保温涂料与轻型保温板材等技术的复合运用。目前,较为推广的是高效建筑绝热材料的使用和复合墙体的做法,其中,性能最好的还是聚氨酯保温材料及其施工技术。众多施工实践表明,粘贴聚苯板外墙外保温体系和浇筑聚苯板外墙外保温体系相比,聚氨酯硬质泡沫的保温性能更优越、更接近于节能65%的要求。对于某些较为重视建筑视觉形象的特殊工程而言,外墙外保温技术和外墙内保温技术相结合是节能设计可以选择的节能改造模式之一。在改造过程中,因其支撑结构相对独立,各种技术运用的空间较大,可考虑以原有墙体作保温加固处理后再进行外包,宜采用各类型节能保温板材辅以保温辅料,并配合节能保温门窗等共同使用。

除此之外,还应加设外墙保温隔热层。可以采用的方法是优先使用KP-1砖、岩页砖、加气混凝土砖、自保温混凝土砌砖、陶粒砖块等保温材料,使外墙面升温快而加速向室外对流辐射来减少材料向内部传热。材料的选择应当为无毒、无污染、防火的无机保温材料,并要保证保温层的厚度不大于30mm。外墙外饰面优先使用涂料,其涂料应以浅色调为主,能吸收太阳光辐射,降低屋内的热量和外墙表面的温度为主。

2、窗户的节能设计

窗户是节能设计中的关键部位,在设计窗户时采光和通风的设计既要得以保证,同时又要突出遮阳隔热的性能。铝合金单层玻璃窗是当前房屋窗户采用较多的,可以在玻璃上贴隔热膜,用以遮挡太阳红外线、紫外线的辐射。贴膜的房间可有效隔绝一定的热量,使室内外的温差达到3-5℃。另外,窗型可以设计为节能型窗,采用传热系数小、遮阳系数小、气密性好的节能型窗替代传统的单层铝合金窗。例如采用LOW-E中空玻璃、隔热玻璃、镀膜玻璃、低辐射玻璃、玻璃窗内置百叶等方式。通过这些合理的设计可以使窗户得达到更佳的遮阳、隔热效果。

结语

综上所述,房屋节能设计要从规划阶段做起,注重房屋节能设计中材料的选用,并对房屋构造的节能设计进行详细了解和分析,从而实现良好的房屋设计和节能规划,最大限度的利用建筑能源,从而使得房屋节能建筑获得更快、更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海珍,浅谈建筑节能的设计方法[J],太原科技,2007

房屋设计范文第3篇

钢混结构是指钢筋与混凝土两种不同材质的原料相互作用,配有钢筋的混凝土制成的结构。钢混结构中,钢筋的作用是承受拉力,混凝土的作用是承受压力,以此加固建筑物使其稳定坚固。钢混结构在强度、坚固性以及柔韧度与延展性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并且由于其成本较低,防火性能好等特点,被广泛运用,但是,钢混结构的连接形式多样,构造方法会因连接构件、及受力性质其材质的变形能力有所不同,或掌控不好,在设计及施工中就会存在一些问题。由此,钢混结构在房屋设计中,应当抓住以下关键点:(1)安全实用性。钢混结构的本质就是整体受力,在实际的应用中,可规避钢筋和混凝土的各自的不足,将二者的优势完全发挥出来,在房屋设计中,应当完全体现这种优势,着重考虑结构构件的承载力,二者整体的安全性等。此外,由于钢混结构的成本较低,在设计时,本着安全的基础,控制好建筑成本,达到安全实用的标准;(2)稳定性。钢混结构的最基本的功能即加固建筑物,在对房屋设计中,稳定性是必须要满足的,这也是探究钢混结构在房屋设计中的问题的重要考察因素之一;(3)抗震性。近年来,由于气候问题,地震频发,是人民财产生命的重大威胁之一,因此房屋的抗震性研究必不可少。钢混结构的稳定及抗压抗拉性为房屋提高了一定的抗震性,但是,地震的难预测性,使得房屋的抗震标准进一步提高,所以,在对房屋设计中,钢混结构的抗震也是需要重要考虑的。

2钢混结构房屋设计中的问题

2.1地基与基础设计的问题

(1)裂缝与沉降。在房屋建筑中,一般都采用天然地基,必然会出现沉降问题,如果对建筑沉降导致的附加应力影响没有进行充分的估量与考虑,很容易会出现混凝土裂缝问题。(2)地基防水问题。在对房屋的设计中,建筑物的防水与降水功能不容忽视,尤其是柱下承台的形式,基槽地模的形状非常复杂,经常会出现阴阳坡与放坡的情况,这为地基的防水与降水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在地基与基础设计中,也要注意到这个问题。(3)配筋计算问题。配筋的计算往往会出现实际情况与结算结构不符的情况,这是由于在地下室底板与外墙配筋的计算中,假设条件与实际情况不符,而计算方式没有选择正确导致的。(4)基础坡面的设置。在天然地基的基础设计中,基础坡面往往会设置到1/3以上,为混凝土的捣实工作带来一定的障碍,必须要用人工拍打振捣来弥补,大大影响到钢筋混凝土强度的均匀性除此之外,在对地基及基础中的拉梁设计中,没有考虑到其他的因素,而与普通的拉梁行类似设计方法,也使得钢混结构下地基及基础的稳定性不能够得到保证。

2.2上部结构设计中的问题

上部结构设计中的问题,主要是框架-剪力墙的结构设计问题,如果剪力墙的布置不能均匀,或者存在较大刚度的单肢情况,就会影响到梁板等构件的设计,出现应力破坏及集中应力的问题,严重影响到建筑的稳定性。(1)强柱弱梁和强剪弱弯的问题。这是建筑抗震的结构设计,实现难度比较大,容易出现问题。如果在设计过程中,采取强梁弱柱或者弱剪强弯的结构设计原则,就会产生严重的破坏力,但在实践过程中,强柱弱梁和强剪弱梁又不太容易实现,一旦出现地震,出现柱梁倒塌,造成损失。(2)挑梁变形和墙体外闪的问题。挑梁变形和墙体外闪问题的出现,大多出现在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局部受力较大的情况,在房屋设计中,需要注意规避这类问题的出现。(3)其他问题。除了以上主要四类问题,在房屋设计中,钢混结构还存在着一些细节方面的问题,包括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保护层的厚度问题,框架梁端的受拉钢筋的配筋率取值等,都应当在设计中予以重视。

3有效措施

3.1针对地基及基础设计的问题

在地基和基础设计中所出现的问题,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有效防治:首先,针对地基设计中出现混凝土裂缝的情况,如果建筑房屋的沉降量不大,可采取在地下板和持力层之间铺设褥垫来缓和建筑附加应力的影响;其次,在房屋地基及基础的设计过程中,应当对不同季节地下建筑的水位进行勘测标注,计算出精确的包络图,以科学的数据作为设计的数值基础,以提高房屋的防水功能;第三,对于配筋的问题,应当统一地下室底板与墙外配筋的计算方式,一般受压构件最小配筋率为:全部纵向钢筋0.6%,一侧纵向钢筋0.2%,受拉钢筋0.2%。同时,确定底部固结和顶部铰接计算模型的应用范围,以此消除配筋问题为建筑带来的不良影响;第四,在基础坡面的设置问题中,由于常采用的是天然地基锥体独立基础设计方案,要解决这类问题,可以采取阶梯型基础设计,设置合理的坡面坡度,以保证混凝土均匀性受力。同时,在对地下独立基础之间的拉梁设计中,应当按照实际的建筑情况,对梁坡上扩散角内土的重量进行必要的估量,采取符合实际情况的拉梁设计,从而保证拉梁结构的稳定性。

3.2针对上部结构设计中的问题

在框架-剪力墙的设计中,首先要注意房屋的高度,按国家规定,当楼层高于50M时,框架-剪力墙结构应当采用现浇楼盖结构,并且加大混凝土的强度,应当在C20~C40范围内。其次,为了分散应力,应当保证墙肢数不少于4,此外,必须要遵循框架结构的多层设防原则,以增强剪力墙的防御能力,有效抵抗外来的破坏力。同时,对于剪力墙梁柱的设计,应当采取强柱弱梁和强剪弱弯结构形式,将大放小,以增强框架-剪力强结构的稳固性。

3.3抗震性的问题

抗震性是房屋设计的重要因素之一,要根据抗震等级对房屋进行合理设计。在这个过程中,结合我国地震具体情况,对抗震设计时行改良与完善,促使强柱弱梁及强剪弱弯的结构设计能够在实际操作中产生效用。3.4针对挑梁变形及墙体外闪的问题对于挑梁变形和墙体外闪,采取的有效措施为:在挑梁的端头设置构造柱,以连接每层的挑梁,这样的设计可以消除挑梁及墙体局部过大受力,对压力进行有效的分散与缓解,从而彻底规避此类问题。

3.5其他问题

在钢混结构的房屋设计中,一些细节上的问题必须要注意,比如钢混结构中钢筋混凝土的保护层厚度的设置,并不是越厚越能够起到保护作用,比如基础中的保护层厚度分为无垫层与有垫层,前者为40MM,后者为70MM;预应力钢筋保护层必须大于15MM,而受弯构件端头保护层应当不小于10MM……诸如此类,因此,一定要按照房屋设计的实际情况进行标配与取值。

4结束语

房屋设计范文第4篇

关键词:房屋建筑;保温设计

我国在不断加大外墙保温技术投入,外墙保温技术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房屋建筑的保温设计需要得到施工设计人员的高度重视,结合工程施工实际情况,采用科学有效的设计策略,引进先进的设计理念,保证保温工程质量。

贵州省位于副热带东亚大陆季风区,属于中国亚热带高原季风湿润气候,全省气候温和四季分明,为保证居民生活质量,建筑物需要保温设计。本文通过分析贵州省房屋建筑保温设计工程实例,为相关工程设计提供采参考。

1 房屋建筑保温设计综合处理原则

只有充分把握建筑物保温原则才能够保证建筑物能够达到理想的保温效果,掌握这些原则能够事半功倍的发挥效果。一般建筑物保温设计的原则如下:

(1)建筑物要有良好的朝向,建筑物之间需要拥有一定的间距。建筑物拥有良好的朝向能够保证太阳能的最大利用率,能够起到节能和杀菌的双重效果。同时建筑物的朝向设计要能够尽量保证建筑物在冬天能够有大面积外表面向阳,能够减少对流造成的热量损失。

(2)提高建筑物围护结构的保温性能,提高建筑物围护结构良好的热工性能,在进行设计时注意建筑物围护结构的总热阻不低于最小热阻,以便于控制内表面温度,同时还要有一定的热稳定性,防止潮湿和壁内冷凝。

(3)选择有效的建筑体形和平面形式,主要控制指标是建筑物的体形系数。体形系数是一栋建筑物和室外大气接触的外表面积和其包围的体积之比,建筑物体积系数收到地区和建筑层数的影响,具体参数参考下表:

2 外墙内保温基本情况

外墙内保温技术是墙体结构内部覆盖一层保温材料,通过粘接剂固定在墙体内侧,以保温材料外侧作为保护面和装饰面,目前内保温是以粉刷石膏作为粘接和抹面材料,通过保温材料达到保温效果。

目前外墙内保温技术和存在很多不足,主要体现在保温隔热效果不佳,外墙传热系数偏高,同时热桥保温处理困难,容易结露,外墙保温很占用室内使用面积,降低了建筑物内部空间的利用率。外墙内保温会给室内装修造成困难,重物钉挂困难,安装空调、电话和装饰物措施时会造成很多不便。

3 外墙保温技术

建筑外墙保温技术是针对建筑物的,通过各种处理方法把节能、保温和隔热效果显著的材料固定在建筑物墙体上,使建筑物能够和材料结合发挥出保温隔热等功能的技术。外墙保温技术分为外墙技术和外墙内技术,外墙外保温系统有外墙保温和外墙装饰两部分,外墙内保温系统主要通过外墙内部结构进行保温处理获得保温能力,目前的发展状况是外墙外保温技术逐渐代替了外墙内保温技术,这和本文第二部分分析的外墙内保温技术的弊端有着直接关系。

房屋建筑外墙保温设计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对建筑物保温隔热有着重要的影响。建筑物外墙保温设计基本消除了热桥,根据相关研究论证,房屋建筑底层房间的热桥负荷占到了建筑物整体结构热能总负荷的23.7%,顶层占24.3%中层站21.7%,这个数据比例说明热桥对于房屋建筑影响很大,房屋建筑外墙保温施工技术能够有效的避免热桥影响,同时还能够消除热桥带来的热损失,提高建筑结构物的保温性能。

房屋建筑外墙保温设计还能够保护主体结构,延长房屋的使用效率。保温层设计在整座建筑物的围护结构外侧,能够保护整座建筑物,保温层能够缓冲外部温度变化造成的结构变形应力,提高了建筑物的稳定性,还能够避免暴雨、降雪、霜冻、干旱等恶劣天气对建筑物结构造成的破坏。在施工中需要按照施工设计要求进行,选择保温材料合理的厚度,还要考虑经济效益,同时还要选择合理的墙体和隔热保温材料,保证能够消除顶层横墙容易出现的写裂缝和八字裂缝,从这种角度分析,外保温结构能够对建筑物起到整体性的物理保护,同时还能够提高建筑物的耐久度和稳定性。

4 建筑保温设计综合处理技术

结合综合处理原则,进行建筑保温设计时要充分利用有利因素,例如建筑物朝向等,有效利用太阳能。

向南大窗口在冬季白天能够使大量阳光进入建筑内部,在夜间则需要采用专门的保温窗帘或者保温挡板进行遮挡,室内地面需要采用蓄热能力大的材料,例如砖、混凝土等,使其在白天能够充分吸收太阳能储存热量,然后在夜晚向室内释放保持室内拥有一定温度。其他朝向的围护结构则需要加强保温,减少热量散失。

控制冷风。进行建筑物设计时要尽量避免建筑物在冬季有大面积外表面朝向冬季主导风向,受到条件限制不能够避开主导风向则需要充分利用自然条件进行挡风,同时向风面加强保温措施。

合理处理有阳光间和主体房间之间的关系。阳光间有着很大的窗体,而阳光间的地面也是良好的蓄热体,阳光通过玻璃照射在蓄热体上进行热量储存提高阳光间温度,主体房间则能够通过和阳光间相邻的窗口和墙体获得热量,在夜间需要用保温窗帘把阳光间和主体间隔开,在夏天为了防止阳光间温度过高需要采用排气孔和遮阳措施。

根据房间热特性确定房间的使用性能。全天使用的房间要求拥有较稳定的温度,防止室外温度下降或者间断供热时造成的室温波动过大,对于白天使用的房间则应该保证在开始供热之后房间能够快速的升温达到使用标准。

5 建筑围护结构保温设计

采用最小热阻法进行设计。外墙是建筑物围护结构主要组成,对其保温能力的要求受限于房间使用性质以及经济技术条件,进行设计要保证外墙内表面不结露,建筑外墙内表面温度不能够低于室内空气露点温度。队伍居住建筑保证外墙内不结露的同时还要保持一定的热舒适条件,避免出现冷辐射,与此同时,房屋建筑外墙还要拥有一定稳定性。

房屋建筑外墙保温设计技术要点参考下表:

6 结束语

本文立足贵州,对建筑保温综合设计进行了讨论,认为通过综合设计,包括在建筑物设计阶段就要把保温问题考虑进去,选择冬季能够有大面积外表面像样的建筑位置,这种贯穿房屋建筑设计建设整个过程的保温设计能够减少后期保温设计工程资源的耗费,这种全生命周期的保温设计理念值得推广和学习。

参考文献

[1]朱冠军.对建筑外墙保温技术的探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1.

[2]高启亮.建筑外墙保温技术与节能材料的应用分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1(8).

[3]张俊娜,赵月贺.建筑保温设计及节能的技术措施[J].河南科技,2011,33(11):131~132.

[4]王崇杰,薛一冰,岳勇.建筑外墙外保温产品与技术[J].中外建筑,2011,31(8):78~79.

[5]Hamburger RO,Moehle J P. State of performancebased engineering in the UnitedState[A].TheSeeondU.53/Japan Ameriean Workshopon Perormaneebas edEarthquake Engineering Methodology for RCBuilding Struetures[C].Japan,PEER:2011.

[6]周定松,吕西林,蒋欢军.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基于性能的杭震设计方法[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2.

房屋设计范文第5篇

关键词:结构设计 方法 问题

一、结构设计中要遵循的基本原则

结构设计的目的是使建筑物安全并能够适应使用的要求,因此我们在结构设计中要保证和遵循这样四个基本原则:①抓大放小。②多道防线。③刚柔相济。④打通关节。打通关节保持平衡的目的其实就是使其永远处于原始的静态,当力量不能畅通时,构件与构件之间的静态平衡被破坏,结构就会发生变化。可见设计者是协调者,其任务是让所有互不相关的静态构件相聚之后依然处于静态(也就是使其保持常态),或者是处在相对的静态之中。

二、房屋建筑结构设计的基本方法

2.1 结构平面图在绘制结构平面布置图时,是否要输入结构软件进行建模呢?当建筑地处抗震设防烈度为6 度区时,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是可以不用进行截面抗震验算的,但必须符合有关的抗震措施要求。因此对于砌体结构来说可以不用在软件中建模,直接设计即可,但设计中需要注意受压和局部受压的问题。当然,如果时间允许的情况下还是输入建模较好,有一个便利就是可以利用软件来进行荷载导算,何乐而不为呢?需要注意的是,当建筑地处抗震设防烈度为7 度及以上时,是必须要输入软件建模计算的。

2.2 屋顶(面)结构图当建筑是坡屋面时,结构的处理方式有梁板式及折板式两种。梁板式适用于建筑平面不规整,板跨度较大,屋面坡度及屋脊线转折复杂的坡屋面。折板式适用于相反的条件。两种形式的板均为偏心受拉构件。板配筋时应有部分或全部的板负筋拉通以抵抗拉力。板厚基于构造需要一般不宜小于120 厚。此外梁板的折角处钢筋的布置应有大样示意图。至于坡屋面板的平面画法,通常使用剖面示意图加大样详图的表示方法,这样更便于施工人员正确理解图纸。正确绘图和设计的关键是设计人员真正的心知肚明,结构设计者必须要具备一定的空间概念,正确理解建筑图纸和意图。设计的图纸方能让施工人员明白。由于屋面的起坡会造成阁楼层的部分墙体超高,要结合门窗顶设置圈梁来降低墙的计算高度。

2.3 大样详图在建筑详图的准确无误的基础上,大样详图的绘制可在建筑详图的基础上直接绘制,也可在以前做过的详图的基础上来局部改进绘制。这阶段需要注意在保持建筑外形的前提下尽量的使结构受力合理和施工方便。在标高和外形尺寸上一定要和建筑专业协调一致。

2.4 楼梯楼梯梯板要注意挠度的控制,梯梁要注意的是梁下净高要满足建筑的要求,梯梁的位置尽量使上下楼层的位置统一。局部不合适处可以采用折板楼梯。折板楼梯钢筋在内折角处要断开分别锚固防止局部的应力集中。注意梁下的净空要求,并要注意梯板宽度的问题。首段梯板的基础应注意基础的沉降问题,必要时应设梯梁。

2.5 基础基础要注意混凝土的标号选择应符合结构耐久性的要求。(通常情况下可采用C25)基础的配筋应满足最小配筋率的要求(施工图审查中心重点审查部位)。条基交接部位的钢筋设置应有详图或选用标准图。条基交叉处的基底面积不可重复利用,应注意调整基础宽度。局部墙体中有局部的较大荷载时也要调整基础的宽度。基础图中的构造柱,当定位不明确时应给予准确定位。

2.6从结构计算和构造上进行合理设计①底框砌体结构验算时应注意:a.底部剪力法仅适用于刚度比较均匀的多层结构,对具有薄弱层的底层框架混合结构,应考虑塑性变形集中的影响。b.底层框架混合结构的剪力分配不能简单地按框架抗震墙的方法。因为底框架结构中只有底层框架抗震墙,应采用双保险的方法,抗震墙承担全部剪力,框架按刚度比例承担剪力。刚度计算时,框架不折减,抗震墙折减到弹性刚度的20%~30%。c.应考虑底层框架柱中地震作用产生倾覆力矩所引起的附加轴力。②避免楼板计算中不正确方法。a.连续板计算不能简单地用单向板计算方法代替。b.双向板查表计算时,不能忽略材料泊松比的影响,否则,由于跨中弯矩未进行调整,将使计算值偏小。③避免荷载计算的错误。诸如漏算或少算荷载、活荷载折减不当、建筑物用料与实际计算不符,基础底板上多算或少算土重。

三、当前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常见问题

3.1 桩间距过小桩间距过小,不满足规范对桩的最小中心距的规定。特别是试桩、锚桩之间的间距,往往被设计人员忽视,这直接影响了试桩结果的正确性。

3.2 桩身钢筋笼长度不足对挤土灌注桩,桩身钢筋笼长度没有穿越软弱土层的层底深度,不能满足桩基规范第4.1.1.2 条“对于沉管灌注桩,配筋长度不应小于软弱土层层底深度”的规定,这也是工程设计中常见的问题。

3.3 承重砖基础采用多孔砖砌筑根据多孔砖墙体结构构造,地面以下或室内防潮层以下的基础不得采用多孔砖砌筑。

3.4 房屋高度、高宽比超过现行规范、规程的限值现行的规范、规程给出了房屋的最大适用高度和高宽比限值。某些高层建筑房屋高度超过最大适用高度或高宽比超出规定限值,甚至个别建筑高度和高宽比均超出规定限值。在结构设计过程中,对于房屋高度、高宽比和体型复杂程度超过现行规范、规程的高层建筑,应按超限高层建筑进行设计。同时,另一点不容忽视的问题是,房屋适用高度除与结构体系类型及抗震设防烈度有关外,还与场地类别与结构是否规则等因素有关,当位于Ⅳ类场地或结构平面与竖向布置不规则时,其最大适用高度应适当降低(一般降低20%)。

3.5 结构布置不合理、不规则结构尽可能规则,结构的布置才能更趋于合理,这是结构设计中十分重要的环节,这里的“规则”包含了对建筑的平立面外形尺寸,抗侧力构件布置、质量分布,直至承载力分布等诸多因素的综合要求。由于引起结构不规则的因素太多,特别是对于复杂的建筑体型,很难一一用若干简化的定量指标来划分不规则程度并规定限制范围。由于缺乏规范依据及相应的设计规定,加之对结构抗震概念设计缺乏应有的了解,有些设计人员往往对结构规则性把握不准确,导致工程中出现了规则性较差、对结构抗震十分不利的建筑。

3.6 异形柱结构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近年来,在我国的住宅建设中,特别是高层或小高层住宅,有些采用了异形柱结构。目前在异形柱结构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很多,也比较突出,主要表现在异形柱结构房屋的高度超高、体型不规则、结构布置不合理、抗震构造措施不当等方面。应当说,目前国内对异形柱的受剪承载力、节点承载力和结构延性等方面的试验研究还不多,对异形柱结构抗震性能的认识还不够充分。在这种情况下,设计异形柱结构时,对房屋高度、结构规则性及抗震措施等方面宜从严掌握。

3.7 结构缝设置不合理,缝宽度不足对于超长建筑物,为减少温度变化对结构的不利影响,合理地设置伸缩缝是必要的。有些设计人员用后浇带代替伸缩缝,其实这种做法存在一定的问题。因为后浇带仅能减少混凝土材料干缩的影响,不能解决温度变化的影响。后浇带处的混凝土封闭后,若结构再受温度变化的影响,后浇带就不能再起任何作用了。对于不能或不便设置温度伸缩缝的超长结构,除留设施工后浇带外,还应采取其它构造加强措施,如加强顶层屋面的保温隔热措施,对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的部位适当配置直径较小、间距较密的温度筋,或采用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