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房屋实训总结

房屋实训总结范文精选

前言:在撰写房屋实训总结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房屋实训总结

房屋实训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中职建筑;教学方法;目标教学法

在传统的中职建筑教学课堂中,灌输式教学法占据了主要地位,即教师大多以知识的灌输为主,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与培养。显然,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然不能够适应当代的教育步伐,因此,要想培养出综合型的建筑人才,转变授课模式与创新授课内容已势在必行,那么,教师如何才能完成从传统教学课堂向现代化教学课堂的华丽转变呢?笔者认为目标教学法则不失为一种不错的选择,借助目标教学法,教师能够明确教学目标,从而有方法、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的建筑知识,进而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所谓目标教学,就是指教师围绕一个特定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点的教学活动,可见,在目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活动变得更加灵活,学生们也将拥有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以及充足的动手实践机会,教学质量的提升指日可待。以下是笔者总结的关于目标教学法在中职建筑专业中运用的一些策略。

一、目标教学法的运用之目标的制定

目标的制定是目标教学法的基础步骤,它将直接关系到目标教学实施的有效性。因此,在进行目标教学之前,教师必须要先制定一个切实有效的目标,从而让学生们在之后的学习中目标更为明确。那么,教师要如何制定明确的目标呢?首先,教师应当考虑到本班学生的学习能力,若学生的学习能力较弱而制定的目标过高的话则会加大目标完成的难度系数,若学生学习能力较强而教师制定的目标过低的话则难以锻炼到学生的能力,无法实现能力的最大限度提升,因此,教师指定的目标一定要与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符。其次,教师应当考虑目标的可行性,即目标的完成是否能够达到或者接近预期的效果。再者,教师应当考虑目标的可发展性,即目标是否具有现实意义,是否与建筑专业的教学大纲相符。例如,在讲解建筑的相关概念时,为了强化学生们对建筑概念的理解,笔者曾为学生们制定了这样一个学习目标:掌握与区分每一种建筑的特点并熟记每一种建筑类型的标志性建筑。可见,待学生们完成这一目标之时,学生们对建筑概念的理解必然更为透彻,并且对建筑的特点也将有一定的了解。这种明确的学习目标为学生们指明了一定的学习方向,同时又帮助学生巩固了基础知识。

二、目标教学法的运用之目标的实施

目标的实施是目标教学法的关键所在,尤其是对建筑这样一个对学生的动手能力要求极高的专业来说,目标实施更是目标教学法重中之重的步骤。再者,目标实施的主体是学生,换言之,在目标实施的过程中,学生们将依据教师制定的目标进行具体操作,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自身的综合能力,如基础知识的运用能力等,都将得到充分的发挥。此外,在目标实施阶段,学生们的实际动手能力也将得到充分的锻炼与提升。因此,在中职建筑专业教学中运用目标教学法进行教学时,教师切忌忽视目标实施这一过程,否则将无法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例如,笔者曾选择了一个建筑面积为600平方米的中型项目供学生进行实训,实训内容为房屋门窗的设计以及房屋的防水性设计。在实训之前,学生们必须依照自己所学的知识为特定的房屋设计门窗以及防水设施,然后在目标实施阶段,学生们要根据自己所做的设计进行实地操作,并根据实地结果对自己的设计进行完善。可见,目标实施这一过程考察的不仅仅是学生们在建筑基础知识方面的掌握程度,更是对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的一种考察。

三、目标教学法的运用之目标的检测

所谓目标检测是指教师针对学生的目标实施情况进行检测,并对其作以相关评价,可见,目标检测是目标教学法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一方面,目标检测可以辅助学生们发现并改正目标实施过程中的错误,进一步提升目标的可操作性;另一方面,目标检测能够让教师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以及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明确知识点讲解的漏洞所在,从而让日后的教学更具有针对性。故而,要想让目标教学法在中职建筑专业运用得当的话,目标检测也应当引起高度重视。例如,在上述案例中,笔者在观察学生们实施过程的同时记录下学生们错误之处,待学生们完成实训之后,笔者首先让学生们分组探讨自己在实训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以及自己的解决方法,并反思出现问题的原因,接着,笔者再将自己所记录下来的错误之处一一指与学生看,并询问他们是否有解决的方法,最后再提出自己的意见作为参考。当然,在日后的教学,笔者的知识点讲解也将有所侧重,以此强化学生的知识薄弱之处。总而言之,在中职建筑专业教学中,目标教学法的运用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它不仅能够明确学生的学习目标,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们的实际动手能力。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从目标制定、目标实施以及目标检测三个方面实现目标教学法在中职建筑专业教学中的应用,从而培养出更为优异的建筑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胡利明,董永刚.如何开展中职建筑专业实训课教学[J].时代教育.2014(08).

房屋实训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

职业教育的改革,推进了人才培养方案和教育教学模式的变革。国务院《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性文件的颁布,从政府层面直接促进了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也再次明确了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动企业深度参与协同育人,是办好职业教育的不二法门。砌筑工程施工课程是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核心专业课程之一,是研究工业与民用房屋建筑中砌体工程施工技术的学科。其研究内容是砌体工程各种材料的性质、各道工序的施工技术和施工方法。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砌体工程施工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掌握各种砌体施工方法及验收要求,具备独立分析和解决砌体施工技术问题的初步能力。因此,如何通过课程教学使学生真正掌握专业技能,具备应有岗位技能和素质变得尤为重要。

一、砌筑工程施工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作为专业核心课程,该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但实际上,该课程在课程设计、教学模式和方法等方面与行业需求还存在很大差距。教学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教师教学方面。教师虽然严格按照建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展开教学,但是大多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是采用传统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单一,仍然采用“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填鸭式教学,“满堂灌”色彩浓重。教学与工程实际和岗位技能需求脱节,无法做到专业课程教学与产业、职业岗位对接。二是学生学习方面。职业学校学生在初中毕业选择学校和专业时,本身年龄尚小,对专业、行业以及自己的兴趣、特长认知有限,很大程度上是在家长、老师的推荐下选择了建筑专业。加之建筑专业课程理论学习难度较大,学生学习能力普遍不高。因此,在传统授课和教学模式下,学生对本门课程学习兴趣不大,参与度不高,课堂师生互动不足,学习效果较差也就不足为怪了。三是教材方面。要加快职业教育改革和前进的步伐,就必须对课程体系等一系列问题进行深入探索。而在课程体系建设中,教材至关重要的基础性作用毋庸置疑,一本高质量的教材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保证。以本课程教材为例,高职建筑类教材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从整体上看,虽然版本众多,但教材脱离工程实际,缺乏行业支持,不能及时将新工艺、新技术、新规范反映到教材中来,教材配套信息化资源开发不足等问题依然存在。这也直接导致了教师授课困难、学生学习兴趣不大。

二、砌筑工程施工教学模式改革的措施与方法

(一)专兼职教师结合教学模式的构建

相对于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更强调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所需要的知识、技能的教育。以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为例,该专业培养从事建筑管理、监理、施工等一线的岗位群工作,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以砌筑工程施工课程为例,所开设的专业课程与工程实际结合度高、实践性强,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岗位技能,毕业后也难以满足企业的要求。这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将理论知识和工程实际结合,展开理实一体化教学。虽然职业学校的专业教师一般具有较强的专业理论功底和较为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但实际工程经验的缺乏导致他们对企业行业一线情况的了解相对欠缺。对此,学校经过多方调研,在产教融合的大背景和已有校企合作的基础上,聘请部分校企合作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企业工程师具备丰富的工程施工经验,同时具备施工现场知识和管理能力,因此学校专职教师主要负责理论知识的教学,企业兼职教师负责实操演练和专业技能的传授,专兼职教师共同完成专业课程的知识讲解,提高专业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二)专兼职教师结合教学模式的实施

按照课程标准和授课内容的要求,砌筑工程施工的课时量为6节/周。由于企业兼职教师本身要承担企业本职工作,加之本课程实际教学和授课需求,每节课的授课都由专兼职教师结合教学没必要也不现实。因此,专兼职教师通过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的研讨,根据授课计划选取适当的时间节点和教学内容,展开理实一体化教学。基于以上思路,我们在学校1∶1建筑实体模型内组织了由专兼职教师结合教学的“砌体结构抗震构造及质量验收”专题实训教学。本次实训教学前,专职教师已经完成了砌体结构基础知识及施工理论知识讲授。教学内容主要是通过构造、施工等措施,确保砌体结构房屋整体稳定性和抗震性能,确保建筑物安全。但由于相关知识点较为松散,且本专业理论与工程实际结合度要求较高,学生从整体上理解、掌握相关知识较为困难,因此结合学校1∶1建筑实体模型,借助信息化手段,由企业兼职教师和学校专职教师共同备课、授课,完成此次实训教学。第一,专兼职教师共同备课,课程前置,创设教学情境。借助蓝墨云班课App,根据企业兼职教师提供的工程案例、施工照片、视频等一线资料,学生课前熟悉、回顾前述相关知识点;并自主学习建筑抗震专题视频及地震相关专业知识,做好课前准备工作。第二,学生分组协作,任务驱动,自主学习。借助1∶1建筑实体模型,利用网络平台、工程实体构造节点二维码及语音导读器等信息化学习手段,专兼职教师分工协作,共同完成授课。根据本次教学授课内容,选取建筑模型内三个主要施工节点,基本涵盖本次教学知识点。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工作任务单,借助卷尺、混凝土回弹仪等工具,借助信息化手段查阅相关专业知识及规范,在1∶1建筑实体模型施工现场内协作完成任务。在整个过程中,专兼职教师巡视并及时引导学生完成任务单,并答疑解惑。第三,小组汇合,理实一体,教师施工现场讲解。小组集中后,学校专职教师根据任务清单的完成情况,进行相应点评、讲解。针对“如何确定墙体内拉结筋末端有无弯钩”“如何确保已隐蔽工程内拉结筋留设施工质量”等工程实际问题,由一线施工经验丰富的企业兼职教师结合建筑实体模型内实际施工节点来详细讲解工程施工中如何进行检查、验收,确保工程质量。最终引导、启发学生在建筑实体模型的施工现场,将专业理论知识和工程实际有机结合起来,掌握施工工序、方法及质量验收标准。第四,教师总结引申,专业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结合1∶1建筑实体模型内砌体结构实体建筑,总结砌体结构圈梁、构造柱、马牙槎、拉结筋等抗震构造措施及施工工艺标准流程及质量验收标准。让学生从砌体结构的总体概念到细部构造,从课本知识到具体施工、质量验收细节,能够将专业理论和工程实际结合起来,真正学到实际专业技能,具备未来工作岗位要求素质。最后教师提出实际建筑装修问题,供大家思考并引导解答,实现专业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的目的。

三、小结

深化校企合作,育训结合,推动企业深度参与协同育人,校企全面加强深度合作,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是办好新时代职业教育的不二之选。职业学校应当根据自身情况和人才培养的需要,积极主动的与具备条件的企业展开一系列合作。针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特点,我校建设了校内实训基地以满足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的需求。根据专业课程授课计划和内容,选取适当时间节点,借助信息化教学手段和建筑实体模型,学校专职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结合,展开理实一体化教学,从实践层面具体实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背景下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

参考文献

房屋实训总结范文第3篇

一、坚持素质教育理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不断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实施《*中小学德育工作“*”规划》,努力提升德育实效。加大育人者队伍的培训力度,在培训内容、培训管理、培训组织上加以落实,全面提高育人者队伍的综合素质。开展各项主题活动,提高德育的力度;以德育导师制为抓手,提高德育的深度;创建德育工作特色学校,努力造就一批学校德育工作典型,提高德育的信度。做好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预警机制的建设;整合区域教育资源,贯彻《*市青少年学生第二课堂行动计划》,积极开展第二课堂研究工作;在中小学普及法制教育、环境教育,继续开展“绿色学校”创建活动;不断深化阳光心语、父母茶座、公益小书房等德育品牌工作。

立足课堂,轻负高质,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负担。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绩效与问题调研为抓手,关注课堂,着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将课改带向精致化,在实践中得到提升。关注后三分之一学生发展,研究全面监控教育教学质量的机制,帮助和促进学习有困难学生健康成长。加强命题研究、试卷质量评价工作,在课程评价及考试制度改革上迈出新步伐。全面有效地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开发与共享区域性综合实践活动特色资源。努力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培育轻负高质典型,推广“轻负高质”教师的经验。

以人为本,健康第一,努力提升学生的幸福指数。全面贯彻落实《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有效推进学生体育、卫生、艺术、心理健康教育等工作。以实施大课间活动和开展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监测为抓手,推广优秀的大课间游戏项目,确保学生每天一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以“健康促进学校发展”为抓手,探索“健康学校”标准,促进学校全面实施“学校阳光体育”工程,增强青少年学生体质。组织好*市中小学生艺术节活动,推进校外艺术活动的健康开展。重视学生心理辅导,提高学校心理辅导站的科学性与规范性,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二、坚持德才兼备标准,促进教师优质发展

以体验感悟提炼教师精神。在杨绫子学校建立“*教育局爱心体验基地”,弘扬无私奉献、爱岗敬业的教师精神。开展以“关爱每一个生命,提升教育品质”为主题的暑期师德培训,丰富培训内容,弘扬静心教书、潜心育人、开拓创新的教师精神。结合教师成长的五个阶段,完成新苗奖、风华奖、红烛奖等评比活动,激励全区各层面教师更好更快地成长。

以系统培训修炼专业技能。依据本区实际及教师成长的规律,围绕教师的职业精神和专业能力两个方面,制定教师专业发展的五个阶段培训规划,继续实施基于实践的内涵提升与外延拓展的分层分岗培训。建立并实施每月教师专业发展需求调研制,重视教师研训需求信息的收集与分析工作。通过校际合作、下乡支教等多种形式,举办丰富多彩的教学交流活动,为教师专业成长搭建各种区域交流、城乡合作研教平台。开展各学科专题式教研活动,充分发挥学会等民间学术团体的作用,举办研讨评比活动,历练课堂,展示风采。重视培训资源的开发,建设区域性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利用上城教师研修网,建立在线、在场培训“立交桥”,架设教师成长快车道。

以整合实践磨练名师名校长。采用点面结合的方式,继续办好20*中国*名师名校长论坛,为我区名师名校长搭建交流与展示的平台。举办*特级教师展示周活动,为上城名师的成长搭建平台。加大初中各学科名师打造,设立初中骨干教师专项培养经费。发掘、引进名师资源,建立省内外知名教师的“名师工作室”,建立基层学校名师培养工作基地。做好第四批后备人才选拔和建库工作,丰富人才资源。在中学首先实行校长聘任制。设立2个名校长工作坊,采取总结提炼与管理诊断相结合的方式,追求教学相长,促进干部专业成长。不断整合功能,完善校长网络化学习平台,为全区中小学干部的自主学习提供支持和帮助。

以制度建设锤炼教师队伍。开展区内对口支援、互访交流活动,进一步完善教师全员聘用、校际支教、跨校交流等工作的管理办法,使教师从理念到行为上实现由“学校人”向“系统人”的转变。进一步探究人事制度改革机制,完善教师聘任制度,做好教师聘用工作,优化教师队伍。扎实做好工资分配制度改革,努力增加教师收入。充分发挥区师资服务中心的作用,继续探索富余教师脱产培训的途径,促进教师的有序流动。

三、坚持名校集团化战略,促进教育均衡优质发展

名校集团化战略全面推进。制定区域名校集团化战略,继续探索具有上城特色的名校集团化办学模式。组建教育集团,探索区域内学校对口支持机制,优化集团内部的运作结构,加强集团文化建设,探索集团的资源共享机制,加强对集团学校的监督与考核,对富有实效的教育集团给予表彰和宣传,促进基础教育均衡、优质发展。

学前教育跨越式提升。创建*市学前教育强区,开展争创学前教育先进(达标)街道活动,深入实施名园集团化推进工程、街道创先达标工程、经费落实保障工程、人才素质建设工程、规划布局实施工程、幼儿园上等级创示范工程等“六大工程”。以名园集团化和队伍优质化为工作重点和主线,以网片协作化为工作平台,使我区学前教育集团化覆盖率达到60%,优质学前教育资源覆盖率达到90%,位居全省前列,全面解决人民群众“入好园”的问题,推进我区学前教育跨越式提升。

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高水平普及义务教育,强化政府对义务教育的保障责任,保持义务教育生均公用经费在全市的领先地位,实现高水平的均衡发展。以教育内涵发展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初中建设,继续召开初中教育论坛,加强对中小学衔接特别是预科班的研究,重点关注中预班课程整合、教师考核机制和校本培训机制的研究等。依法保障各类学龄儿童的受教育权利,落实外来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工作。

高中教育、职业教育良性发展。鼓励普通高中以特色学科、项目、教师和环境建设为突破口,努力办出学校特色,实现自主发展和内涵发展。贯彻落实浙江省职业教育“六项行动计划”和*市《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若干意见》(杭政〔20*〕4号)文件,大力推进发展职业教育,为服装职高创特色、强品牌提供服务和帮助。加大省级实训基地建设力度,努力落实实训基地建设相关工作。

特殊教育品牌发展。注重内涵发展,以提高智障学生自我适应、家庭适应、生活适应和社会适应能力为重点,关注每一个特殊学生的健康成长。继续推进并完善涵盖学前教育——九年义务教育----职业教育的“教育·康复·就业”系列化的智障教育模式,建设语言障碍康复训练门诊部。继续做好资源教室建设工作,扩大资源教室试点,做好资源教师培训工作和智障学生量表的研制工作。

社区教育协调发展。以“三大品牌”工程为载体,坚持以人为本,继续做好“市民终身教育券八大工程”、全力打造“市民终身教育节”,努力创建“学习型城区”。以建好“课程资源库”、“人力资源库”和“物力资源库”等“三库”资源为基础,实施课程、人力、物力三大资源共享机制,务实、高效地开展终身教育活动。以开展成人教育培训为重点,拓宽培训渠道,以在职人员的岗位培训、下岗失业人员和外来民工的技能培训为主要内容,整合资源,积极申报*市就业再就业定点培训机构,举办以劳动技能考证为主的培训班,全面提升全区市民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素养。

四、坚持统筹兼顾方法,促进教育可持续发展

学校建设现代化。科学制定全区中小学、幼儿园建设规划布局方案,积极推进“万校标准化”建设,通过迁建、扩建、撤并、新建及调整办学规模等手段,使更多学校通过标准化学校验收。安排基建维修专项经费,确保完成区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教育局重点工程和“万校标准化”学校建设以及校舍维修项目。规范校舍维修项目审批程序,科学合理地完成校舍维修项目的审批,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

教育装备均衡化。根据《*中小学幼儿园现代教育技术装备配置标准》和《*教育局关于采购装备工作的实施意见》精神,以新课程绩效调研支持教育装备工作,全面提升全区中小学、幼儿园的教育装备水平,规范教育装备项目审批、实施、验收等工作流程,加强设备使用与管理的日常监控。安排教育装备专项经费,不断提高音、体、美、劳、多媒体等设备的配备率;加强图书添置,实施“书香校园”工程;完成中等职业学校省级实训基地设备配备。树立服务意识,严格规范教育装备项目审批、实施等工作流程,提高自身工作效率。

国资管理高效化。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管理制度,规范国有资产处置审批程序,构建国有资产营运机制,积极推进国有资产营运工作,借助上城教育城域网建立国有资产管理系统,提高管理效率。深入贯彻《*教育局经营性房屋出租管理暂行办法》和《*教育局经营性房屋出租管理暂行操作办法》,加强监管,规范操作,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行政管理法制化。.坚持依法治教、依法治校和规范管理。进一步转变政府管理教育的职能与模式,规范公共教育行政管理行为。加强教育法制建设,切实落实教育行政执法责任制,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规范行政许可等行政审批,不断提高依法行政的自觉性。加强对依法治校工作的指导与监督,在进一步深化学校章程建设的基础上,引导学校健全和完善各项内部管理制度,引领学校落实总结章程运行机制。通过开展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专项督导等活动,提高依法治教的能力。教育局机关开展制度建设年活动,切实做好政务公开工作,提高服务意识,提升服务能力,逐步形成高效的服务型教育行政机制。建立规范公正行使职权的运行机制,完善“上城教育信息港”政务公开栏目,主动推进政务信息的公开和宣传,接受社会舆论的监督和批评。

教育管理信息化。继续深化电子政务建设,完善OA(办公)系统,全面提升*教育政务管理信息化水平。推进城域网安全、优化建设,完善有效的安全管理模式和机制,进一步提升网络安全性。

房屋实训总结范文第4篇

我国民办高校过去较长时间内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及其品牌建设方面自觉或不自觉地做了一些工作,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办学理念与办学宗旨定位品牌建设。不少民办高校基本能认识到一所民办高校要培养出合格的高水平、强能力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必须根据民办高等教育的规律和社会的需要以及自身的状况,进行办学观念和办学宗旨的准确定位,这是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品牌建设的基础和前提。现实情况表明,凡是这方面做得较好的学校人才培养工作成绩就比较显著,学校的发展也比较快、比较健康。其中以江西最为典型,万人民办高校的蓝天职业技术学院、渝洲电子科技职业学院、财经理工专修学院、航天科技职业学院、大宇专修学院等江西民办高校的龙头,[2]都是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比较准确的品牌高校。这些学校的办学理念主要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就业为中心,民办高校就是面向平民的大众教育和就业教育。”同江西一样,我国其他地区民办高校把人才培养的方向和目标直接对准就业市场,打造适应就业市场需要的技能应用型人才,形成人才品牌特色,毕业生就业形势也很好,就业率也很高。不过,就全国来讲,还有不少民办高校办学理念和办学宗旨定位不准确,因而致使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也不准确,进而影响人才品牌建设的有效进行,这种情况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2.师资队伍教学目标定位品牌建设。师资队伍教学目标定位品牌建设是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品牌建设的主导因素。现阶段我国民办高校的师资队伍有兼职和专职两种,由于大多数是从事学科、学术性教育的公办高校聘请的,或吸收此类学校的毕业生做老师,这些人不太适合培养技能应用型人才的要求,所以存在一个教师教学目标定位转向的问题。在这方面有的学校做了一些初步的探讨和实施工作,取得了一定的实效。

如江西南昌理工学院、蓝天职业学院、北京城市学院、广东培正学院等民办高校在总结历史与现实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从三个方面进行了疏导和建设工作:一是招聘专、兼职教师和学科、学术带头人以及专业教学管理人员时,在考察了解应聘者专业知识基础、教学经验等方面的同时择重考察其实践教学经历与指导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并且把聘用教师的渠道由单一从公办普通高校聘请拓展到向公办高职院校聘请,还拓展到从公司、企业聘请有专业技能操作特长和具有工程师、经济师、设计师等职称的人员进校做实验员和教师;二是对现已聘用的从事学科、学术性教育公办高校的教师提出按高职需要进行教学的要求,并通过严格的评教评学进行检查评议,促进提高其自身实践教学和动手的能力;三是组织专职教师中优秀的中青年骨干利用寒暑假、其他时间到与专业相关的公司、企业和机关进行实际业务的培训、实习和顶岗工作,培养双教型教师。通过这三方面的工作,使专兼职教师开始由偏离高职教学要求较远向较近转化,为完全到达高职教学要求奠定了较好的基础。除上述讲到的学校之外,还有其他一些民办高校,也采取各种措施做了师资队伍教学目标定位及其品牌建设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我国民办高校在师资队伍教学目标定位品牌建设方面,仍然存在的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在教师总体数量不足的情况下,符合高职教育要求的教师数量更少,特别是双教型教师数量严重不足,质量也欠高。所以千方百计引进和培养适应高职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的专兼职教师是一项重要的紧迫任务。

3.教育硬件设施定位品牌建设。教育硬件设施定位品牌建设是民办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品牌建设的物质基础和保证,建设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人才培养基本阵地和场所的建设,即教学楼、实验楼、宿舍和校内道路、体育场地和设施、绿色环境等方面的建设;二是供实习实验用的教学仪器设备和现代化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教学、语音教学等硬件设施)建设。这是我国民办高校培养技能应用型高职专门人才并进行品牌建设最薄弱的环节,也是最大的困难之所在。但是也有一些有战略眼光的民办高校千方百计地筹集资金,采取措施进行了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特别是在校园校舍建设方面,投入巨额资金,建设成果和成效甚至超过了有的公办高校,可称之为品牌。

如北京吉利大学在自己购买的近2000亩土地上建成总面积40多万平方米的教学大楼、实验大楼、食堂和几十幢学生公寓。北京科技职业学院在自购的近3000亩土地上建成了两个达到了国际现代化水准的校区,总建筑面积70多万平方米,近百栋现代化的教学楼群、学术报告厅楼群、宿舍楼群、图书馆楼群、食堂与餐厅楼群,坐落有致,交相辉映,威武壮观。上述两所学校的校园校舍等方面的建设不仅规模大,而且档次高,在北京以及全国民办高校中都可以堪称一流。两校所有上述硬件设施为培养高职人才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是非常重要的。它为广泛吸引生源和在激烈竞争中取胜创造了条件,也是两校在校生分别达到20000多人和40000多人的一个重要因素,他为学校争取长治久安和可持续发展夯实了客观物质基础。我国民办高校在实验训练条件———实验室、实验仪器等设备、现代化教学手段建设方面也做了不少工作,有的学校做得相当好。如江西的南昌理工学院和兰天职业学院,两校都按高职本、专科培养技能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要求,投资巨额资金进行了实验大楼、实验室和实验实训设备的建设,使几乎所有需要动手操作的专业都有实验室和相应的设备。除这两所学校外,北京的汇佳职业学院,西安的翻译学院、外事学院,广东的白云职业技术学院、肇庆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等,在这些方面也做了特别突出的工作,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这些工作做得是很有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的。

在肯定我国民办高校硬件设施建设取得成效的同时,认真反思,也还存在严重的问题和不足,突出地表现为在硬件建设目标定位方面有失偏颇。有的规模较大,实力较强的学校,在规划和实施学校硬件建设中不恰当地采取了一手硬一手软的举措,没有坚持两手都要硬的指导方针。主要表现为在校舍校园方面的建设抓得很紧很有成效,而在校内外实验实训条件建设等方面投入缓慢,而且投入严重不足,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有的学校大楼林立,可是大楼里学生是满的,而实验室设备是空的,有的虽然有一些,也是寥寥无几。除此之外,还有的规模不大、实力较差的学校,出于安身立命的需要,也是在租、建校舍方面抓得比较过硬,投入相对较多,而对实习实训条件建设则顾及不到或很少顾及。因此,大多数民办高校缺少学生直接动手操作的场所和条件,主要教学方式仍然是教师在课堂上对书本知识口讲笔写的传统方式。大多数学生因为不能接受职业背景再现式的训练而缺少一技之长或一专多能的本事,相当一部分人就业比较困难,从而严重影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定位目标的实现,进而影响人才品牌和品牌人才的建设,从长远看,还会影响到学校的生存与发展。所以从总的情况来看,我国民办高校在培养高职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方面存在的最大薄弱环节是实验实训条件太差,离实际需要距离太大,几乎所有接受水平评估的学校在预评中,专家所指出的一个突出的共性问题就是实验实训条件问题,值得引起各校反思、深思和警觉,在这方面都要在解决观念、认识的基础上解决实际问题,否则,学校的发展将难以为继。

4.专业与课程定位品牌建设。这是我国民办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品牌建设的主体内容,人才品牌建设主要是或者直接是通过专业、课程及其体系建设来进行和体现的,这就是说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品牌建设是专业、课程及其体系定位品牌建设的依据和标准,而专业、课程及其体系定位品牌建设是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品牌建设的主要实施内容和渠道。我国不少民办高校按照这一基本思路,围绕培养技能应用型高职专门人才的定位目标及其品牌建设的要求,在专业、课程及其体系定位品牌建设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和工作。我国民办高校主要有两大类学校,一类是有行业、产业背景和企业做支撑的学校;另一类是没有行业、产业背景和企业做支撑的学校,其中多数是后一类学校。以行业、产业作背景和企业做支撑的学校,根据学校的特点,把专业和课程及其体系建设以行业、产业、企业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为依据进行定位,然后在定位基础上实施专业与课程及其体系的品牌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如北京吉利大学是以浙江吉利汽车集团为支撑的一所大型民办高校,其专业设置以汽车设计、汽车工程技术、汽车商务、营销、企业管理等近20个系列专业为骨干,并设置相应的课程体系,具有突出的汽车行业、产业特色。同时在这类专业带动下,拓展到社会需求的多种领域总共设置90多个专业,并且设置了相应的课程体系,扩大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品牌建设的范围和渠道,使学校取得了规模效益,并在一定程度上收到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品牌建设的效果。北京工商管理研修学院以具有50多年历史的大型企业———北京建工集团为支撑,该集团集设计、科研、房屋建筑、市政建设工程施工、建筑与机电设备安装、物流管理为一体,学校根据集团公司和社会上同类行业、产业对人才的需要,设置了房屋建筑工程、机电一体化工程、房地产经营与评估、质量与安全管理、物业管理、物流管理、家政服务管理、视觉传达设计、服装设计、室内设计等行业、产业特色鲜明的专业,并设置了一系列具有行业、产业特性的课程体系。在这些骨干专业的带动下,向行业、产业相关的领域和社会需求的其他领域拓展,使专业总数达到37个,专业方向达到67个,为该校完成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品牌建设任务提供了专业建设和课程教学方面的保障。

二、总结

房屋实训总结范文第5篇

1开展“实习就业一体化”对于建筑学专业的意

1.1增强建筑学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和职业素质

1.1.1产学研合作是高等教育的最大特点。高校毕业生需要提升自身专业技能,技术实践能力,才能增加就业竞争力。经常开展各种技术技能竞争活动,促进建筑学专业学生动脑动手能力的培养,以提高学生对建筑专业技术技能的兴趣,职业资格证书是这些能力的见证,而实习实训则是培养能力的关键环节,通过所学专业的相关职业资格认证考试,促进高校毕业生能顺利获得“双证”即,学历证和职业资格证,提高企业对高校毕业生的认可度。

1.1.2拓宽就业渠道,加强就业服务。毕业生就业推荐是整个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点,在企业建立实习基地或订单式培养人才,加速推荐毕业生就业市场,大量搜集就业信息,开展毕业生供需见面会。发挥校友作用,利用校友资源,在促进就业机遇的时刻搭建起良好的渠道。

1.1.3促进就业。学校把企业请进来,优化课程,是完善自身的需要,这需要通过指导学生专业发展规划予以实施。在学生的规划中邀请企业介入,这既是学生发展的需要,也是企业的需要。组织学生进入企业进行工学交替,通过实践使学生的职业规划更具体,目标更明确,并且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基本能力与素质是否符合企业的需求。

1.2引导建筑学专业学生树立职业意识,加强就业指导策略。培养正确的就业观念,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职业道德。引导学生正确评价自己,使学生了解要从事岗位的各项需求,结合自身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开展职业教育,指定职业生涯规划与设计,引导学生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择业观,着重培养他们得职业意识,是他们初步树立职业生涯理念和成才意识,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初步规划。

2建筑学“实习就业一体化”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

一般来说,建筑学专业的工作比较辛苦,要求的专业素养比较多,要学的知识和软件也很多,所以,大部分的建筑学毕业生刚刚进入这个行业不会很快上手,一般先是师父带领你去熟悉环境,熟悉工作。对于建筑学专业的毕业生来说。其就业应先在基本岗位,等熟悉了环境了职位再慢慢上升,所以说,建筑学专业的毕业生,刚开始工作时不能好高骛远,不然,高不成低不就,到最后工作就更难找了。

2.1开展建筑学“实习就业一体化”应该以就业为导向,从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改革到考核方式,均以市场需求为引导。对准需求设专业,对准岗位设置课程,根据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训、实习、就业是三个重要环节,探索课程与实训的一体化,推行订单式培养,定岗实习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高等教育要实行灵活的管理、教学组织,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设置专业,确定教学内容,并能根据市场的变化及时设置新专业新课程,加强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在实践性教学环节中对专业岗位的综合技能训练得到新的拓展和延

2.2顶岗实习是高开展建筑学“实习就业一体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行订单式培养可以有效解决“工作”问题,在校学生掌握了理论基础和实践操作能力,这样可以有效缩短上岗的适应期,通过顶岗实习,学生基本掌握了企业的生产过程、设计的全部工程流程和过硬的技术,学生可以由实习的角色向企业员工转换,学生由单一型专业技能人才转向综合性专业人才,使得和岗位零距离。对于建筑学的大学生来说,可以到施工现场先实习,然后再分配任务,从建筑岗位的最基本的做起。

2.3实习就业一体化模式是深入开展就业工作的又一次有益尝试,是落实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集中体现。把学生的校内理论学习和校外实习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学生踏入社会的实践过渡和今后的就业选择完整地统一起来,形成学生实现就业、学校实现育人目标、企业得到适用人才的“共赢”态势。

2.3.1产学研结合是高等教育由于自身的特点和优势,走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之路,以求与企业共同发展,不失为“双赢”战略。企业专家在现场教学或到校上课,有利于尽快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提高实践教学的实用性。校企合作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企业的人才需求。企业参与专业设置、课程教材建设、教学计划制定,根据自身发展需要提出意见和建议,按照双方论证的教学计划参与教育培养工作,学生毕业后由相关企业择优录用,能真正实现高等教育“产品”的适销对路。

2.3.2根据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就业市场的需求,建立一套基于“实训+实习+就业”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和模式,通过这种模式进行实训,不仅符合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也是就业市场向我们提出的要求,并且对高校开展就业具体重要的意义。

3结论

一直以来,建筑学在我国都不是十分火的专业,对于建筑学毕业的大学生来说,就业问题一直都不大让人满意,可以说“实习就业一体化”模式的推出,让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尤其是对于建筑学毕业的大学生来说,无疑是一项十分好的模式,它使大学生就业问题得到了保障,虽然,具体地说“,实习就业一体化”对于大学生的就业问题的解决的具体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的解答,但是其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一定是功不可没的。希望在未来,“实习就业一体化”会给建筑学的大学生带来更多好处,相信,在我国的努力下,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会得到进一步的解决。

作者:贾晓浒张一飞邹德志单位:内蒙古工业大学建筑学院

第二篇:房屋建筑学的课程教学

1调整教学内容,拓宽学生知识储

随着新材料、技术的出现,建筑功能发生了巨变,使得建筑设计与建筑构造在观念和内容上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而目前该课使用的主流教材有相当多构造设计知识很陈旧,因此,必须大胆地淘汰掉陈旧的已远远不能满足当前建筑功能要求的内容。对于比较落后的构造做法要敢于筛选,对一些当前应用较少的构造做法点到为止,如当今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盛行,传统的砖墙承重结构应用较少,在教学中砖墙承重结构只需简单讲述。此外,还要及时把最前沿的技术、最新的行业动态等新东西补充到课堂中,如在讲述案例时,把目前工程实践中应用广泛的点式玻璃幕墙的新内容增加进去。通过这些方式,不仅增加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而且拓展了学生的知识,确保了学生学有所用。

2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1利用启发式教学,引发学生思考

与其他课程相比,房屋建筑学解决问题的方式很多,如同同一部位的构造处理,不同材料其做法也千差万别。为了激励学生打开思维,在教学前就应设计好相关问题去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积极地投入到课堂中,如讲到楼梯概述时,列举学校所有建筑的楼梯,引发学生们思考它们分别是什么楼梯,常见的建筑楼梯到底有哪些等等。通过设置这类简单而有切合实际的趣味性问题,引发学生去思考,很自然地将学生引入到新的内容中,使他们的学习更具有目的性、实用性。

2.2组织研讨式教学,转换学生角色

对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知识点进行再次深入地理解或梳理时采用的教学方法,即提前将学生分好组并安排学生在课后各自选择不同的校园建筑物进行调查和分析,最后以ppt形式进行小组汇报和讨论。如讲授完变形缝之后,便组织学生进行校园建筑变形缝调研总结的课堂专题讨论,把学生分成6人/组去调研不同建筑的变形缝,小组将所拍的图片和调研分析的文字汇总制作成ppt,然后每组派一名代表到讲台上陈述小组的观点,其他各组对其讲述进行讨论,最终教师对调研总结进行点评。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变身为讲者,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强了学生的自我成就感,还培养了学生们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了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3穿插抢答式教学,加强师生互动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都能按时来上课、从不缺席,但是在课堂上表现的并不是很积极。针对此现状,在每一节课或每一章节内容结束后,都会在课堂上集中进行知识回顾总结,并激励学生抢答。例如楼梯小结时,以层高为2.8m,室内外高差为0.45m,240mm厚五层砖混结构住宅为例,首先让学生回顾一下楼梯设计的步骤,然后提出问题让学生抢答:当进深尺寸为4.8m时,n=16步或n=18步,b=260mm或280mm或300mm设计效果分别如何?在满足设计规范要求的前提下,哪个设计方案设计出楼梯使用起来是最舒适的。实践证明,通过一问一答的方式,确实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的注意力能迅速集中,课堂效果较好。

3更新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热情

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是近年来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方面,凭借PowerPoint制作多媒体课件,将文字和图像有机结合,使学生们在动画、图像、声音相结合的三维空间中轻松学到知识。例如在讲授框架结构承重特点时,给学生播放框架结构中主次梁传力顺序的视频,并展示知名的框架结构建筑的图片加强课堂知识的直观性。另一方面,课下利用网络资源、E-mail、QQ及微信等工具,加强师生交流,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此外,将媒体教学与传统板书相结合。亲自把教授内容的总体布局与课堂的重难点书写在黑板上,运用多媒体展示详细的教学内容,避免了上课如“看电影”的状况出现,便于学生梳理知识点。

4加强实践训练,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4.1设置综合作业

为了让学生将所学理论灵活运用,及时理解和消化教材内容,特地组织学生对身边的各种建筑进行剖析并翻译成图纸,以做到学以致用。在《房屋建筑学》教学中,分别了设置了单元式住宅建筑设计、墙身设计和楼梯设计三个综合作业,对于墙身设计和楼梯设计要求学生以学校建筑为调研对象,根据建筑设计原理和调研得来的数据绘制出所调研建筑相关部位的详图,最终上交成果要求:绘制出构造节点详图,贴上调研的现状图片,附上少量的文字解说,做到图文并茂。通过精心设计的作业,既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又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效果很好。

4.2注重课程设计

《房屋建筑学》课程结束后,一般都有其课程设计实践教学环节。我院以前的《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一般安排在第二学期期末,时间为一周,但是由于临近期末考试,很多学生在如此短的时间里是很难全心投入到设计之中,导致设计出的方案也不是很好,绘制出的图纸也很差,严重影响了实践教学的效果。针对此情况,我们将《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的实践训练课时间调整为二周,在第一周时间里,要求学生拿出方案草图给教师看,确保教师能“面对面”辅导评改每一位学生的草图,第二周纯粹是学生作图时间,确保了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绘制出质量较高的设计方案图纸。经过课程设计的磨练,加深了学生对前期所学知识更深层次理解,同时提高了大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3坚持课外调研

始终把课外调研作为学生的“第二课堂”。每讲到新的章节或者新内容时,都会提前留下作业让学生去做好实地调研工作。讲解平面设计前,鼓励学生凭借自己的印象绘画所在宿舍或者家的平面,注重培养他们养成注意观察生活细节的习惯;再如讲到墙体时,要求学生课下去观察校园中建筑的墙体所用的材料有哪些,外墙材的尺寸多少等等,使学生先在感性上对这一问题有所了解。近距离地参观学习实际建筑物,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增强了学生间的相互交流和现场经验,教师也省时省力,达到“教学”与“学做”的双赢。

5变革考试方式,强调学生综合水平

首先,灵活设置考试内容。很多学生临到考前喜欢死记硬背,为了避免“高分低能”的出现,在设置考试内容时,少一些教材中的原理、名词解释等,多一些联系实际的题目,如校园建筑中的屋顶形式有哪些?分别是什么建筑?这样既能体现屋顶的知识点,又能测验出学生的真实水平。其次,巧妙变通考核方式。本课程实行对整门课程的整个学习过程的综合评定,最终成绩=课堂讨论、课堂考勤和平时作业占10%+综合作业(单元住宅建筑设计、墙身大样图和楼梯大样图)占20%+期末笔试成绩占70%。不难看出这种考核方式,既科学又合理,计算出来的最终成绩也是比较公平的。

6结语

通过以上探索实践,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随着社会的进步,新技术和新材料的不断涌现,房屋建筑学课程教学改革呈现出长期性、动态性过程。如何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还有待于不断地探索、创新和进取。我们将继续研究和实践,使本课程的改革更加深入、方案更加完善。

作者:夏晓敏朱兆阳王旭单位:中原工学院建筑工程学院济南市城市规划展览馆管理中心

第三篇:建筑学技能培养模式

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是民办独立院校,省内招生层次为2B分数段,学制4年。该分数段的学生特点为:创意创新能力不及重点院校学生,但与专科院校学生相比又有较强的动手能力、有一定的学习能力、踏实勤恳,这与市场所需的应用型人才标准相契合;在学制上,学习时间长度受限,不能照搬5年制院校的培养计划,而要合理利用时间、突出训练重点。于是,建筑学院培养目标定位为“建筑学技能过硬的应用型人才”即“培养建筑师的助手”。此为背景,以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院长赵红红教授、教研主任蔡伟明教授为核心的教学团队发起了一场以“基本功”训练为特色的建筑学技能培养计划。强化训练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了不同的训练安排。三年级基本功强化训练分4步走,强化训练思路为:从抄绘图纸到补充方案图纸所缺项再到将手绘草图转化为CAD方案图,由浅入深、由模仿到思考再到创造的过程,最后以制图考试作为检验。

首先,强化制图基本功。以一个小型建筑为例进行抄绘。该建筑是位于某大学校园内的高尔夫球场管理室,建筑虽小,但门、台阶、普通窗、高窗、梁、柱、雨棚、女儿墙等建筑中最主要的构件基本具备。开题讲座中展示了该建筑的实物照片,讲座中将照片上的建筑细节与所给图纸进行比对,这使学生对建筑图示语言所代表的含义有了深刻的形象化记忆。训练要求抄绘建筑的平面、各立面、总平面、重要的节点大样图。经过这一训练,对建筑语汇的掌握全部达到标准,能够准确读图、规范表达。第二步,提高读图能力、加强建筑三维思考的基本功。选择的案例是某居住小区内一栋18层居住建筑。给出的已知条件是高层住宅建筑的各层平面图、南立面,要求绘出建筑的西立面、剖到楼梯位置的剖面,未给出的信息可以根据所学知识与常见做法进行合理推断、设计。如立面上,墙、栏杆等可见部分的水平尺寸及前后关系需要表达精确,而竖向尺寸可以根据功能来判断、适当调整;剖面是对学生制图、构造知识的考察点,首层与顶层的跃层、装饰性坡屋顶也增加了制图的难度。这个基本功训练是在能够认识图纸的基础上强化三维空间思维能力,对建筑语汇表达要求提高。作业时限为1周。第三步,训练从设计构思向图纸转化的能力。为学生提供四套实际项目的建筑单体构思草图,内容有建筑的平面布局、房间功能、重要的立面,标注了必要的尺寸,细节尺寸未注明,其余信息不完整。四套图纸规模均是3000m2以下的小型公共建筑,2层~3层。1号建筑是高速公路服务站,卫生间大、功能少,为大量阵发性人流提供简单的服务;2号方案三亚培训中心,培训与休闲空间的结合使得设计流线较为复杂,对方案的理解并表达到位是难点;3号方案是办公、居住一体的小型办公楼,建筑在造型上采取体块错位叠加的方式,通过作图可以提高对外观、功能与细部三者关系的认知;4号方案是建筑设计工作室,建筑1,2,3层体块相互穿插咬合,这需要对建筑的空间有深刻理解,而后再处理建筑细部关系。

要求学生根据草图和大概尺寸、结合所学知识绘制出一套完整的建筑平面、四向立面图,对图中标注不明的,需要学生独立思考、做出合理判断,而立面风格的设计,设计师给了学生很大的自由度,在平面功能、层数不变的前提下可以另行设计建筑立面、有别于已给草图。电脑作图,限时1周。训练过程中可以与设计师本人进行适度的沟通,了解设计师对建筑的构想、细节的构造处理方式等。这需要学生在建筑规范、人体尺度、建筑构造等方面有扎实的基础、足够的知识量,协调能力强、逻辑思维清晰,能将建筑理解到位,将设计构思合理、有逻辑地转变为满足方案报建深度的图纸,目的是强化解决实际问题的动手能力基本功。第四步,对训练成果进行检验,即制图考试———在一套建筑方案图中找出制图错误并改正,同时工具作图绘制剖面图。制图考试历时2h。考察点主要设置在平立剖总平图的对位关系、符号的表示方法方面。考试内容简单,但需要学生本能性的快速反应,要达到这一点就必须基本功扎实,这又回到了训练的初衷———强化制图基本功。整个训练过程由读图能力到建筑的三维体系构建再到全面动手能力提升,最终以基本功的快速反应测试作为结束,从建筑的选择、难度梯度的把握到思维的发散性,遵循了循序渐进的原则,围绕的核心是建筑最重要的“基本功”。对作业的评判,建筑学院制定了“评分模式”,学生分为8组,每组由指导老师推荐出3份优秀作业、3份不满意作业,即推荐作业占总数约35%,全体教师对推荐上来的作业进行集体评议、平行比较,对每个分数段的作业评分标准进行统一;除此之外,还有加减分数“标准”,即把错误按严重程度分级,分级从1分到10分不等,可以根据错误的等级及数量对作业评分。

统计评图意见,最后进行“结题讲座”,将普遍性问题、评图意见、训练成果及时反馈给学生。整个训练过程历时4周,可以称为“建筑基本功学习的扫盲行动”,经过一系列作业训练,常见错误率降到5%以下,并做到了“低级错误零出现”,不知道、不清楚、不理解、不会画的问题也都相应减少,有创意并能清晰到位的表达意图的作业显著增多。对约40%的学生进行采访,均表示在一定程度上感到基本功更扎实,认为所学知识不再空洞、能学以致用,对自己的能力有了更新的认识,对未来的工作充满信心。二年级的学生建筑设计体系尚不完整、理论课程知识接受较少,训练重点为:准确应用建筑制图的图示语言,强化工具作图基本功。训练内容包括小型公共建筑图纸抄绘、制图考试,即三年级训练的第一、四步,但是图纸量与难度会相应地降低。图纸抄绘训练中除了强调制图准确外,还强调了工具作图的基本功,例如仿宋字要整齐划一、标高符号的高度要恰当、墨线要均匀、图面要工整、线型对比要清晰。经过训练,图纸“脏、乱、差”现象基本杜绝。一年级学生强化训练内容为小建筑测绘和制图考试。所选测绘建筑仍然是某大学高尔夫球场管理室。学生通过测量,对建筑尺度有深刻认识,并且在团队作业中体会合作的重要性。学生测绘兴致高昂,最终成果制图工整规范,尺寸准确,合格率100%。此次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的教学模式实践,一直以“基本功训练”为核心,提出了“对低级错误零容忍”的要求,针对不同年级制定不同层次的基本功训练安排。经过训练,学生的制图能力、实践能力显著提高:学生能够熟练运用建筑语汇来表达设计理念,以建筑学院评分标准评分,图纸正确普遍率达到85%以上,低级错误重现率由20%降到5%以下,图纸98%合格(因个人原因不能达到100%),达到80分以上的优秀作业由35%上升到50%以上。这些教学成果证明这种基本功强化训练是一种易操作、联实际、见成效的教学模式。在全国200多所建筑院校里,这种教学模式尚属首例,学院会继续总结、实践、完善这种教学模式,以数据说话,以能力证明,以期培养更多的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为建筑学教育探索发展新思路。

作者:刘楠单位: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建筑学院

第四篇:房屋建筑学课程的教学转变

一、房屋建筑学在教学中的问题

1.教学方式的问题

本门课程实践性很强,它讲的不是抽象的理论、概念,而是具体的建筑及其构造方式。而很多建筑构造都属于隐蔽工程。如房屋梁柱的钢筋,钢筋工程是典型的隐蔽工程,混凝土浇筑完毕后根本看不到,那如何才能让学生理解钢筋绑扎的构造要求呢?课堂上老师只有按书上及黑板上画的平面图尽量去讲解,但这种平面图对没工程经验的学生来说是难以想象的,自然就难以理解、记忆;再比如,讲解建筑立面设计的时候,虽然学生在生活中看见过一些建筑,但在讲解建筑美学构图法分析建筑形体、立面造型、材料质感的时候,这种纯语言的描述是无法体现丰富的建筑外观的,学生自然会因为缺乏想象而觉得枯燥乏味。那么,针对本课程的特点,如何帮助学生理解,如何进一步提高学习能动性,就成为本课程教学方式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

2.教学内容的问题

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发展,新型建材的出现、施工技术的创新和建设功能的改变,直接影响到建筑构造和施工过程,但本课程所使用的教材,包括一些最新版本的教材,都普遍存在一个落伍的问题。比如:在讲解墙体构造时,基本上所有的教材都是以实心粘土砖墙为重点讲解内容,而实际上,在全国很多地方(包括江苏),这种砖因大量耗费土地资源而被明令禁止使用,提倡使用符合环保及经济要求的各类砌块砖,但教材上对这类砖墙构造讲得很少。这样的例子在教学实践中还有很多,学生主要通过教材习得知识,而教材本身传授过时陈旧的知识将会直接影响他们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是确保学生学有所用的关键所在。

3.教学实践的问题

通过对学院毕业生回访报告的分析,很多学生即使是学习优秀的学生,在工作后,都会普遍感觉学校里学的知识用不上,这是由于书本知识与实践脱节所造成的。例如,教材在介绍保温层、防水层的布置时,教材中一般推荐将保温层设置在结构层和防水层中间,这样既能防止保温层受潮进水影响保温效果,又能保证保温层不受外力破坏。但在实际工程中,学生会发现许多建筑的屋顶保温层是设在防水层上面的,有的墙体已开始采用自保温砌块砌筑,不专门设置保温层,这与课本介绍的内容都不尽相同。相比其他的课程,房屋建筑学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实践性,这不仅要求学生在掌握一般的原理知识的基础上,同时需要有一定的实践经验,这样学生才能对本课程有良好的认识和体会。故与其他课程相比较,本课程与实践的关系更为密切。

二、改进措施

1.改进教学手法,引入多媒体教学

教学方法的单一给学生的学习造成了很大的障碍。通过引进多媒体教学,向学生展示大量的建筑实例图片和结构模型,不仅方便老师的教学,更重要的是给了学生一个生动、立体的教学空间,使他们对建筑有了全面的感性接触,使原本枯燥、平面的教学变得生动、立体起来、无形中提高他们学习的热情和性趣。同时,随着现代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辅助教学CAI已逐渐步入课程教学之中。教师可以利用它来制作辅助教学软件,在计算机中利用动态仿真、智能模拟、问答测试等多方面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在图形图像的帮助下,模拟建筑空间的动态效果,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对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这也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需要熟悉如何使用这些工具,而且需要把这些元素通过自身的教学技巧传递给学生,使课堂教学富有生机,从而获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2.改革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

本门课程由于内容多课时少,课堂教学一般都是以老师满堂灌为主,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基本上没什么时间去思考、理解,这样也造成学生记得快也忘得快、印象不深刻的局面。根据本课程的特点,教师应留出更多的时间给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充分调动他们学习能动性,从被动接受学习变革为主动学习,从而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在教学过程中引入问题教学法,所问的问题要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锻炼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解门的平面布置特点时,首先提问我们在生活中看到过哪些门?门的大小和开启方式如何?然后让学生思考后回答。使用提问的方式作为课程的引入,可以很容易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另外,课堂教学也可以引入时下比较流行的研讨式教学法。研讨教学是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式,通过教师创设问题情境,组织学生积极思考,集中或分散的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的方法。它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勇于发表个人观点大有裨益,也有利于锻炼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在讲解墙体构造、楼梯、坡屋顶构造等知识点时,如果采用研讨式教学,便会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3.引入案例教学,提高教学成效

房屋建筑学课程,主要分为建筑设计和建筑构造两个部分。在讲解建筑设计内容时,由于非建筑学专业的同学专业基础相对薄弱,对于抽象的建筑美学和设计不太好理解,即使通过该课程的课堂讲授,依然很难真正把握住建筑设计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在课程后期进行《课程设计》中,很多学生感到无从下手,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我们可以在授课过程中采用了案例教学的方法。例如,在开展建筑平面设计教学时,我们可以把学生上课所在的教学楼作为案例来分析。对于教学楼内教室的开间进深尺寸,座位的排列,辅助房间的数量、大小、分布位置,交通联系设计等问题,首先由教师带领学生开展实地考察、查阅资料,然后组织学生进行方案设计,设计完成后进行方案课堂讨论,比较设计方案和实际建筑的不同和优劣,随后再让学生对方案进行修改完善,教师进行课堂总结。通过对案例系统的分析研究,让学生从实际工程中体验理论到实践,实践到理论的多次反复,加深学生对于建筑设计理论的理解。同时教师可以把部分质量较好的作品可以保留下来,便于今后学生进行参考。

4.合理选择教材,调整教学内容

由于建筑技术科学发展迅速,合理选用版本较新、内容更新较快的教材,才能符合时展的要求。同时,教师在备课的时候,不能死搬教材,应带着发展的眼光,不断充实更新教材内容。在平时的生活中教师也要关心新材料、新技术、新构造在工程中的应用,关注学科的发展动向,把最新的、更符合时代要求的知识传授给学生。

5.改革考试内容、实行考、教分离

考试是促进学生学习的一个必要手段,但由于本门课程的内容多而杂,造成学生记忆难,继而感到考试困难,而且考试往往流于形式,很难考察学生的真实水平。为了提高本课程的实用性,培养训练学生的应用技能,我们就必须改变原有的考试内容,降低理论知识的要求,侧重知识应用方面的考查,逐步建立试题库,最终实现考、教分离。四、结语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国家的发展需要建设行业发展的支持,而建筑业的发展则依赖于学校输送的应用型人才,这正是房屋建筑学专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条件,也正是我们探讨房屋建筑学课程改革的宗旨所在。

作者:朱浩旻单位:江苏省交通技师学院道路与桥梁工程系

第五篇:建筑学生态设计的发展

一、建筑学生态设计的概念与原则

建筑生态设计最终都是以平衡资源为原则,尽量用最少的投入得到最大的效果,旨在保护人们的生存环境。在生态设计的标准与规范,如安全、排放以及材料等方面,各国还未形成统一的标准,不同国家地区都有自己的设计规范。随着人们生态意识的逐渐增强,我国在建筑生态设计方面要求越来越高。但是在具体应用中,由于人文文化生态属于软性指标,在设计中往往难于把握。建筑生态设计在选址时应尽量顺应基址的自然条件,合理利用环境的原有景观。本着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构造生态之美。建筑生态设计的依据是可持续发展,因此在进行生态设计时,需要明确生态设计目标,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尽可能地节约设计材料的费用,延长建筑使用寿命,在设计中充分体现协调美。

二、我国建筑生态设计的特点与存在的问题

建筑生态设计属于创造性的活动,是生态建筑的具体表现,特点主要表现在行为、时间、技术以及空间方面。通常建筑设计需要依照确定纲领、规范要求以及设计方案三个步骤,建筑生态设计同样需要依照这三个步骤,只是在设计时需要符合可出续发展原则。建筑生态设计从时间维度上来讲,生态设计的时间维度方便于管理。在不同的实践阶段,需要完成不同的设计指标。依照实践的连续性,建筑生态设计可以分为信息吸收阶段、设计方案阶段以及实施和信息反馈阶段。建筑生态设计从空间维度方面来看,具有解题的特点。前文提到建筑设计属于一个涉及多学科的活动,因此问题的目标以及解题标准都不是非常的明确。由于建筑生态设计要符合可出续发展的需要,因此建筑生态设计除了一般建筑设计的解题特点,还是一个抽象的复杂的发展模式。建筑生态设计从技术维度上来讲,通常使用生态技术,可以分为硬性和软性两种技术类型,目的在于提高建筑的自身调节能力。目前,我国生态建筑方面主要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对建筑生态设计的理解方面有误;二是在农村生态建筑方面还未形成系统的研究;三在实践方面不是很重视,很少有建筑符合生态建筑目标。目前,各国对于建筑的生态设计还未形成统一的概念。但是普遍都是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运用建筑学、材料学等诸多学科在不同的建筑环境中来合理地安排各物质的分布,使建筑物与周围的环境形成一个适合人们生活的环境。目前,还有不少建设设计人员认为生态设计就是在建筑物周围增加绿化环境,或是在建筑物内部种植植被,又或者把建筑节能意识当成生态设计目标。因此,为达到建筑生态设计的目标,建筑设计人员应改善自身对于建筑生态设计的理解,把眼光不要局限在生态设计的表面现象。我国目前正在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城乡之间的生态建筑系统研究有着很大的差别。目前,在一些经济发展比较快如上海等城市的建筑生态设计研究比较集中,像是东北地区等的农村以及一小小型的城镇方面则没有很大的研究。另外,生态设计研究人员在研究时也多是从单一专业出发,在各专业的研究都比较丰富,但是在综合性方面就没有太多的研究投入。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人们对于建筑生态设计方面也逐渐的重视起来。在建筑行业,也有不少人发表了一些具有指导意义的文章。但是我国目前很多的建筑生态设计还仅仅处于研究阶段,在实践方面应用的不是太多,缺乏真正的建造设计实践,此外,在计算机模拟方面做的也不是很多。

三、建筑生态设计意识的应用

建筑生态设计在具体使用中应综合考虑到周围自然环境与建筑的相互协调影响作用,把生态设计观融入到建筑设计中,明确认识到环境与建筑的相互关系,寻找更加符合建筑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问题。另外,在设计时还需要考虑到建筑物所在地区的区域性特点以及民族的不同特点,符合当地的需要。尽量利用自然环境以及一些可持续发展资源,减少不必要的经济投入。在特定环境的基础上,处理好各物质的布局。如北方地区多天寒冷,在建筑时就需要考虑到保暖作用。建筑生态设计在使用中需要从周围自然环境获取灵感,达到环境与建筑和谐相处。建筑设计的生态化发展目的,就是为人们提供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工环境。因此,在建筑设计中应符合自然发展规律。本着可持续发展目标,建筑生态设计在选用材料时,应尽量使用成本低、无污染以及可持续生产的建筑材料。生态建筑在整个建设过程中应遵循生态化原则,节约能源,尽量使用能够在再生的建筑材料。玻璃是一种保温技术材料,随着科技的发展,吸热玻璃以及电敏感玻璃等都逐渐在各建筑物中被使用。建筑生态设计在选用玻璃时,就可以依照建筑的需要,选取符合生态建筑保温和采光需要的玻璃。太阳能是一种无污染、用之不尽的自然资源,也是今后会被大力开发的自然资源之一。因此,在建筑生态设计时,应充分利用太阳能来提供建筑的能源需要。建筑生态设计应本着以人为本的设计观念,在强调高效节能的同时,使人们的生活更加舒适健康。

四、建筑设计生态化的发展趋势

根据我国现有的科学技术水平以及建筑学的生态设计研究来看,我国建筑设计生态学的主要向着以下几方面发展。

(1)建筑设计所用资源生态化。在建筑中各种节能型的资源如太阳能、电能等被越来越多的使用,这是我国建筑行业的一个发展趋势,同样也是我国能源使用发展的一大目标,建筑生态设计的资源生态化也能极大地推进建筑行业生态化的发展。

(2)建筑生态设计结构的生态化。在现代化的建筑行业中,建筑结构被不断地开发使原有的建筑结构发生很大的变化,建筑结构的功能是建筑主体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因此,建筑结构的飞速变化,极大地促进了建筑设计的变化。建筑生态设计结构生态化发展对建筑使用的材料、设备都起到了很大的改善作用,如现代化建筑中使用的拉索结构等都是结构生态化发展的产物。另外,在施工过程中,设计结构生态化也能最大程度的保证建筑施工的资金投入。提高建筑物的物理性能,延长了使用寿命。

(3)建筑生态设计绿色生态化。为减少对自然资源的破坏,绿色生态化是生态建筑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能为人们尽最大可能地提供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

五、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