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认识自己

认识自己

认识自己范文第1篇

就这样,我一直自以为无足轻重的活着.直到有一天,我看到了这样一句话:“没有我地球照样转,但有我不一样。”突然觉得这句话是如此的可笑,大千世界,到处充满着竞争的火药味,你的存在也只是空气中的尘埃而已。于是,将这句话抛之脑后。渐渐的,发现这句话是如此的美妙它让我明白了自我存在得意义,也让我珍惜每个自我存在的权利,更让我开始重新认识自己!

我,很平凡,没有横溢的才华,没有非凡的本领,没有惊人得力量,没有超众的智慧,没有显赫的地位,没有巨额的财富,没有传奇的经历,没有丰富的经验……,但我明白,我始终都在走一条路,一条属于自己的路,我始终都在营造一处风景,一道涂抹着个性色彩的风景。

我,很平凡,平凡如海里的一粒沙,但又有谁不是沧海一粟呢?我不是世界的惟一,然而每个人在世界上又是惟一的。

我,很平凡,在平淡的日子里过着平淡生活,但又有谁能体会的到平淡生活中的安逸。

认识自己范文第2篇

发现你自己

应该说,吉塔是幸运的,因为一次偶然的闯祸,被父亲发现了她的潜质――天生的摔跤运动员,血液里充满着摔跤运动员的因子。但这样的发现是来自外部的,所以在电影的前段,两个女主角非常对抗,以致出现了“反暴虐统治”。

从中我们可以窥探到教育的一个规律――如果有外在的高压,就一定会引发内在的反抗,而且逐渐升级到焦灼状态。但是,父亲的发现却有着非凡的意义,因为他开始时对女儿的种种行为,都是在孕育种子,然后等待“关键性事件”让这粒种子“自主生长”。不久,关键性事件果然发生了,这就是命运的美妙之处,当你为一件事情不断准备与孕育时,一定会遭遇到一件关键性事件,只是时间有早晚的不同而已。有的人大器晚成,有的人少年得志。但是,没有最初的孕育,关键性事件即使已经发生,也不会成为真正的“关键性事件”。

因此,身为教师或家长,我们能做得就是“发现”与“孕育”,然后静待关键性事件的来临。无论父母还是教师,我们都需有一双发现的眼睛,而具有一双“发现”的眼睛的人,往往也是对自身有“发现”的人。如电影中的父亲,一直深深地确信“我是优秀的摔跤运动员”,只是缺少机会和资金,所以他要倾尽所有帮助女儿达成目标。这就是真正的“孕育”。

用己所长

天生我才必有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也有自己的短处。电影中吉塔尝试放弃自己擅长的“进攻”,而采用“防守”战术,结果失败了。因为那时的她不是在做自己,而是在尝试做他人(教练)口中的自己。这里有一个心理学中重要的现象――“挑战父亲”。青春期的孩子,总是要“挑战父亲”。这是“好事”,也是“不好”的事。好,是可以借此重建与父亲之间的关系,电影后段就深刻地揭示了这种现象;不好,是可能带来一场关系的灾难――当然,这不是本文要讨论的重点。这部电影让我们感悟更深的是,教育一定要让孩子知道用己所长!用己所长,其关键仍然是“认识自己”,对自己错误或者狭隘的评估――“我是学校里最优秀的摔跤手”,就会阻碍自己变得更好、更强,甚至忘记了之前的种种“力量来源”――五点起床、剪短头发、控制饮食、扎实训练……这个时候的典型特征是――寻找技巧。电影强烈地展现了这样的结果。

所以,当一个人不关注当下,不关注自身,而去艳羡一些“四两拨千斤”的技巧并盲目模仿时,羁绊就会再次降临。如果没有感受到羁绊,只能说明自己是个“取巧”之人。

逃避与退行

在漫长的人生之旅中,人总会经历起伏,经受荣辱。进入体育学院后的吉塔,看上去是多么的荣耀,即使那些强壮的男摔跤手也不是她的对手,更别说那些女摔跤手了。于是,那一项项竞赛的奖牌与奖杯成了吉塔志得意满的人生注脚――在顺境中,我们最易“忘记自己”,吉塔就是在这样的内在自满和外在的诱惑下,忘却了“初心”,忘记了自己为何而来。这可能是多数正经历青春期的孩子最容易犯的错,或者说也可能是必须犯的错。

从某种意义上说,孩子正是因为遭遇了羁绊,才获得了成长的力量。但要获得这种力量,必须历经凤凰涅般的撕裂与痛苦。电影中,吉塔无论是与父亲决裂,还是屡次在国际赛事中首轮被淘汰,都是对当年那个顺境中不可一世的全国青少年摔跤冠军的“撕裂”。这个时候的吉塔仿佛被诅咒了一般,可谓处处不顺。对此,与其他大多数青少年一样,吉塔选择了逃避,逃进了少女心里,留长发、涂指甲、看电影……这其实就是以一种退行的方式宣告:我是一名少女,不需要那么彪悍,我现在的失败是正常的。

回到起点,重新出发

吉塔的幸运在于,她有一个妹妹,一个没有忘记初心的好妹妹;还有一个父亲,一直相信女儿能获得世界冠军,成为印度骄傲甚至改变印度女性处境的父亲。因此,在妹妹的劝慰下,身陷困境的吉塔终于拿起电话和父亲“重归于好”。这个举动的意义在于,它是一个绝佳的象征,象征她与初心(冠军梦)重新联结在一起。只有和初心重新联结,才能获得重新出发的力量。而随后父亲的到来,让吉塔重获新生。早晨五点起床、剪短头发、苦练基本功,这一系列“动作”,成为她凤凰涅的宣告――我要在55公斤级别里拿到冠军,我要破除所有人的预言和魔咒。此后的吉塔,可谓历经羁绊,却不再逃避,而选择了主动担当――她和父亲,再加上堂兄――那位忠心的陪练,在出租屋的楼顶上,重新回到起点。结果,不出意外地,她重新爆发出惊人的力量,成为印度女摔跤手的代表。吉塔用自己的重生,诠释了“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的真正内涵。

信念创造奇E

电影最后,吉塔的三轮比赛极具象征意义。第一轮,她“发挥优势,主动出击”赢得比赛;第二轮,她“以守为主,伺机而动”获胜。两轮胜局的关键都是基于对自我及对手的正确且精准的认知,也因此证明了之前所有的失败都源于对自我的认知偏差。而最精彩的无疑是第三轮,也就是最后的决赛。

此时,父亲因被“关押”,在赛场上“消失”,在策略指导上缺位,最后导致吉塔陷入恐慌。而影片的隐喻正在此――父亲不退位,女儿永远长不大。可见,在平常的教育中,无论家长多么想证明自己是对的,但过度干涉不啻于一种阻碍。

影片中,面对强大对手,吉塔询问父亲该用什么战略时,父亲深吸一口气说:“这次只有靠你自己。”随后他不忘告诉女儿这枚金牌的意义――不仅为了让人们记住她,更为了给全印度女性希望和力量。面对巨大困难,父亲选择了种植信念,正是这种信念, 让吉塔在决赛的最后5秒钟创造了奇迹。这告诉我们,强大的信念往往会在关键时刻发挥关键的作用,这对学生求学和应试无疑都是极具启发意义的。

认识自己范文第3篇

“我出生时,爸爸已经53岁了,妈妈是个精神病人,我们家很穷……”说起自己不幸的家庭,女生表现得很坦然,或许她已经不觉得这有什么“不幸”了。小时候,她一直没人管,在伙伴中常常受人欺负、被人瞧不起,童年的她便坚定了一个信念:不能让自己受人欺负!在个性上她逐渐表现出敏感、要强、自我的特征。在自我概念的形成中,她不断地用“我要变强大,我要做到好”来强化自己;然而,由于缺乏来自父母和同伴等外部世界的欣赏和肯定,她还是那个邋遢、不为人关注、常被别人瞧不起的小女孩,因此,骨子里她很自卑,尽管她常常装出一副骄傲的面孔来。对于她来说,“积极的自我认同”在童年阶段没能建立起来。

二、初中:成长没有烦恼

初中的她在学习上显示出非凡的实力,令人瞩目的成绩让她从没考过第二的经历,一直稳坐第一的宝座,因而她也在初中毕业后开创了本乡多年来终于有人考进重点高中的新纪元。

在一个乡里的初中,学习成绩的优越足以掩盖一切,老师、同学都对她特别好。尤其是在同伴交往上,从来都是别人主动靠近她,甚至讨好她;以至于对她来说,讲话、做事根本无需去考虑别人的感受,“即使这样,别人照样与我交朋友,比如,老师要求活动时间分组,我根本不要动,自然会有不少人向我走来的。”这一切使得在这个本应发展自己的交往能力、学会正确与人交往的特殊阶段,她缺乏了应有的成长体验,不知道合理的人际交往是什么样的,也没有发展起必要的人际交往能力,就这样懵懵懂懂又充满期待地跨入重点高中。

三、高中:重新认识“我”自己

走进咨询室的她大大咧咧地往沙发上一躺,两腿一叉,让人感觉很愿意开放自己,这本身是个反常的信号,在首次会面中还是存在正常的拘谨反应的。与她的会谈让我发现,她所谓的“大方和随意”的表现都是“掩饰”而已。

“对于自己能考入重点中学,父母觉得很有面子,乡里人也觉得这样家庭的孩子能考进重点高中简直就是奇迹……高中的生活改变了我很多,高一还不觉得什么,高二文理分科后进入文科班,开始觉得自己其实和别人很不一样,在很多地方我是没法和别人比的,我没素质、没修养……现在的我与父母几乎无话可说,我意识到其实是我不愿说,或许是现在我眼界宽了,我觉得他们根本不能理解我。我与同学一般处处还行,但没有和谁特别近,尤其在宿舍里无法和别人建立比较亲密的关系,很难受……”

她的主诉表明,她虽然可以很好地与他人建立初步关系,就像刚进咨询室的大方和随意一样,但无法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因此,倍感孤独。进一步的会谈中发现,她的症结在于:高中生活让她回到了童年的自卑,但此时的她已经变得敏感和要强了,因此,她不愿向他人展示怯弱自卑的自己,不愿让他人走进自己的心灵,自然也无法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孤独一直伴随左右。尽管已经是一个高二的学生了,她在人际交往上显示出的无能令人惊诧,比如,一个跟她相处还可以的同学问她:“谁算是你一般的朋友?”她脱口而出说:“你就是啊!”把满含期待的对方伤害了,可她自己却浑然不知并十分不解对方日后的冷落。内心深处有关家庭和成长环境的自卑感让她觉得自己什么都不如别人,个性要强的她只能寻找到“我的成绩还不错”、“我很善良”、“我很爱父母”这几个支点,以此获得自身价值的肯定。时间久了,自己也觉得内心冲突不断,这样建立起来的价值大厦岌岌可危,需要来自外界的积极认同。

人的一生都在认识自己,而青少年时期尤其重要,再没有哪个年龄阶段的人比青少年更关注自己的存在了。然而,由于青少年阶段自我意识的迅速发展,在“主我”与“客我”分化的过程中,往往容易发生一些“自我”的混乱,造成自我不同一,引发心理冲突。对于本案例中的当事人,尽管她显现出来的是人际交往问题,实质上是深层次的自我认识问题,环境的变化对“自我”的冲击引发了她的人际障碍。她的自我意识不够稳定,因而比较敏感,一旦遇到问题就会片面比较、灰心自卑。人际上她不主动与人交往,处在要求交往而又害怕交往的矛盾之中,引发的是更加强烈的孤独感和焦虑感。对于当事人,咨询者给出的建议是发展广泛的兴趣爱好,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努力让自己强大,以实现自我的

统合。

青少年时期又被称为“发现自我的时期”,青少年实现了自我的同一,就能在自己的意识中形成一个没有内在矛盾的、不再动摇的完整而稳定的自我,做出“我就是这样一个人!”或“这就是我自己!”的肯定答案。只有当青少年实现了自我同一,才能如实承认自己、接受自己和表现自己,才能发挥出自己的能力和长处,正常且顺利的成长;只有当青少年实现了自我同一,才能体验到自我稳定感、充实感和幸福感,才能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认识自己范文第4篇

提名理由

巴基斯坦时间2012年7月31日上午10:00,北京探路者户外用品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著名女登山探险家王静(网名:飞雪静静),成功登顶世界第十二高峰—海拔8051米的布洛阿特峰,这也是中国人首次站在布洛阿特峰的山顶上。这次布洛阿特峰的攀登,一共历经了四次冲顶,相当于23天内攀登了一座6000米、两座7000米和一座8000米雪山,这样的攀登频率在国际上也是罕见的。这是王静在五年内成功登顶的第七座8000米山峰,她同时也在2012年内两次刷新了由她所创造并保持的登顶8000米级雪山最多的中国女性纪录。

提名:孙雪 第一位无后援穿越罗布泊的女摩托车手

提名理由

摩托车驾龄自1995年至今18年有余。2001年曾支持北京申奥,用时31天西部七省万里行;也曾驾车翻越巴朗山,安全攀顶海拔5355米大姑娘山;2002年安全攀顶喜马拉雅山脉南麓海拔6187米的帕乔玛峰,获颁尼泊尔王国首张摩托车登山证,创世界范围摩托车登山最高纪录。2012年骑车穿越罗布泊,自新疆迪坎尔出发,至米兰结束,实现两人两车无后援安全穿越罗布泊无人区,成为第一位穿越罗布泊的女摩托车手。

有人喜欢美食美酒,有人喜欢登山攀岩,还有人喜欢艺术收藏或是投资理财,身边的人们或动或静,都按既定的轨迹行走在宿命的边缘,想要改变需要勇气。据说我家祖上有土匪的血统,因此一切离经叛道之举都变得容易解读—作为出生在祖国心脏的北京人,特别是知识分子家庭教育下长大的人,本来应该和大家一样循规蹈矩地求学、就业、成家、生子,可是偏偏很不淑女地爱上了摩托车,没能像长辈希望的那样选条大家认为你该走的路走。如果别的摩友血管里流淌的是汽油,那么我血管里流淌的可能就是沙子和雪水,不然无法解释为什么非往西部跑,那边似乎有什么在勾着魂。

1990年第一次骑摩托车,1995年拥有第一辆自己的摩托车—金城90,从此和摩托车结下不解之缘。车越骑越大,路越跑越远,从京郊到周边几个省,继而延伸到中国西部。

2000年的春节用建设125越野车第一次尝试单骑川藏线,途中遇到乡间的小孩子们放鞭炮,躲闪不及摔成重伤,休整后仍然无法继续骑车,不得已之下只好返程,初次的川藏行虽然就这样折戟,但是见到事故停车跳下来,把我从摩托车底下拖出来的大车司机却为那次记忆留下一份温情。

2001年为了支持北京申奥踏上了西部七省万里行之路,那次长途跋涉得到了宗申集团的鼎力支持。6月9日骑上摩托车从重庆冒雨出发,跨渝川陕宁青新藏,途中翻越秦岭、祁连山,穿越塔克拉玛干大沙漠、阿尔金山无人区,过三江源头、唐古拉山口,于7月11日安全抵达拉萨。31天行程逾万公里,沿途宣传北京申奥。在穿越阿尔金山的时候摔成了重伤,在号称青藏线鬼门关的青海五道梁熬过了雨雪冰霜,眼泪、汗水、河床、沙尘暴、盐湖、高原的月光……这是一段难忘的经历,每一公里用车轮丈量过来,至今令人深感荣耀,据说这次骑行创了女子摩托车手首穿塔克拉玛干和阿尔金山的纪录。

有了骑车翻山的经验之后,我开始爱上了摩托车极限运动,从重庆出发向西进四川,翻过雄鹰翱翔的巴朗山之后抵达了阿坝藏族自治州的四姑娘山区,安全实现首次驾驶摩托车攀顶海拔5355米的大姑娘山。

一个目标的完成,必然会激励另一个新目标的树立。

2002年,在力帆集团的大力支持下,我和机械师由四川出发,经至加德满都,开始实施攀珠计划。由于珠峰南坡属尼泊尔国家森林公园保护区,虽然最后得到了官方和军方的特别批准,但为了尊重当地的法律和环境保护规定,我们将攀登珠峰的计划改为攀登与珠峰一脉相连的帕乔玛峰。从加德满都出来进了山,途经贝町、娜、塔西布卡等地,闯过乱石堆、冰碛层、没膝的雪地和冰谷地带,克服了强烈的高原反应和各种困难和风险,曾意外遇到雨季提前来临,受天气所困在半山腰扎营等待,直到5月31日老天爷才给出一张晴好的笑脸,经过一番奋力拼杀,终于驾驶摩托车安全攀顶了海拔6187米的帕乔玛峰,首次将人类现代工业文明—摩托车的足迹带上了喜马拉雅之巅。这次登山获颁尼泊尔王国首张摩托车登山证,创摩托车登山世界最高纪录,受到了中国登协主席颜金安和秘书长营道水老师、中国驻尼泊尔吴从勇大使和参赞的肯定,登山摩托车被中国驻尼泊尔大使馆收藏。

后来加入中美英三国车手组队的新疆至辽宁绿色长城万里行车队,沿途宣传倡议长城周边的环境保护,一路种下希望树,在接近终点站的山海关老龙头一段没有路的荒滩上赶路时意外摔伤,手术后伤退。遗憾的是没能陪队友们走到鸭绿江边。

这次摔伤较重,手术失败,半月板损坏,肌肉萎缩,膝关节僵死,单腿无法着力,复健花了近两年的时间,导致已经积极筹备的罗布泊穿越计划、非洲最高峰乞力马扎罗攀登计划全部被迫搁浅,始终无法释怀。紧接着父亲身体出状况,开始频繁手术住院,身边需要有人照顾。对家庭尽完责任的人才有资格谈自我,此前是需要做出牺牲的。

2012年,意外听说国家为把钾盐矿运送出来,斥巨资修建的哈罗铁路即将开通,这意味着原始风貌的罗布泊无人区今后将不复存在。这消息重新唤醒我沉睡已久的那根神经,如果不想给自己留下遗憾需要尽快“抢救性穿越”。于是请新疆摩友蒋秋林领路,全部装备给养自带,6月22日由迪坎尔乡出发,6月24日到米兰,安全实现两人两车无后援穿越罗布泊。

认识自己范文第5篇

■虫虫飞

因为近两年的工作调整,得到一段可以安静下来的时间,使我有机会陪伴幼小的女儿,更多地注视孩子的成长。现在想来,这真是我的幸运。那些为生计奔波的朋友们,忙忙碌碌之际,或许是在突然之间,发现孩子竟然就长大了,而那些错过的时光,再不可能倒流。所以我知道,并不是我这个爸爸做得有多好,仅仅是因为我恰好得到了这么一个天赐的机遇,让我有可能意识到孩子的存在,意识到与她共处的时光多么值得珍惜。而这种意识的确立,来自于龙应台在《孩子你慢慢来》这本书里,让我念念不忘的一句:“野花年年都有,孩子那么幼小,却只有一次。”

《孩子你慢慢来》是作为母亲的龙应台对两个幼小的孩子温柔的注视,文字处处散发着母性的光辉。当这些文字正在到处流传的时候,母爱还是母爱,可孩子们却不知不觉长大了。龙应台遇到了新的问题。她突然发现,“我走近他,他退后;我要跟他谈天,他说,谈什么?我企求地追问,他说,我不是你可爱的安安了,我是我”。

“十八岁的儿子,已经是一个我不认识的人”。这让母亲龙应台感到焦虑。她意识到:“我知道他爱我,但是,爱,不等于喜欢,不等于认识。爱,其实是很多不喜欢、不认识、不沟通的借口。因为爱,所以正常的沟通仿佛可以不必了。”

“不,我不要掉进这个陷阱。”龙应台决心,“我要认识这个十八岁的人。”于是,有了这本书,《亲爱的安德烈》。

这是龙应台和长子安德烈三年时间里,以通信、对话的方式所写的专栏文字的整理。在36封信里,母亲想通过谈话认识儿子,而儿子的态度经常是不以为然。在这本书里,我看到一位母亲为了接近儿子的内心所做的艰苦努力,她的屡战屡败和屡败屡战。龙应台不停地回想她十八岁时候的情景,并且有意识地“放空自己”,试图找出失败的原因。到最后,当龙应台兴致满怀地与两个儿子相聚上海,却再一次受到打击,无比失落的时候,终于确认:“我们之间的矛盾,安德烈,我想不仅只是两代之间的,更多的,可能是两种文化之间的。”

锋利的龙应台,当她的心中只有儿子的时候,变得格外的柔软。这样的文字会让你的心里涌出什么样的滋味呢。

我不知道该不该和你说这些,更不知十九岁的你会怎么看待我说的话,但是我想念你‘孩子’在这个台北的清晨三点,我的窗外一片含情脉脉的灯火,在寒夜里细微地闪烁。然而母亲想念成长的孩子,总是单向的;充满青春活力的孩子奔向他人生的愿景,眼睛热切望着前方,母亲只能在后头张望他越来越小的背影,揣摩,那地平线有多远,有多长,怎么一下子,就看不见了。

母子之间所谈论的内容,随时可以给人以启发。比如认同,比如文化,比如生活方式、人生和快乐。这些已经让这本书值得一读再读。但是更让我关注的,是龙应台与儿子沟通的方式。我自己所处的这个阶段,同时面临两个方面的问题:对父母的爱,正“冻结在经年累月的沉默里”;而与女儿的交流,可以想见的困难也即将到来。与龙应台相比,在深度方面我们固然会极其缺乏,但即便是在主观的努力上,我们也差得太远。

我不由地想,等女儿长大了,我们之间能够像龙应台和安德烈一样沟通、讨论问题吗,我能做到吗,她会愿意吗?但是我很快意识到这个问题的虚伪――为人子女的我们,每天面对父母的时候,在抱怨之外,做了多少沟通的努力呢?对眼下的事情都缺少面对的勇气,怎么去奢谈将来。

好吧,从头来过。或许,我们在认识父母,认识孩子之前,要先认识自己。

芭比的新衣

■谭艺

女儿从小酷爱芭比,她的芭比一律长着纤长的身材,几乎一模一样的精美面孔。我分不出来有什么不同,可是女儿能分得出来,她给每个芭比都起了名字。暑假,女儿把大段大段的时间都用来给芭比做衣服,长的、短的、花的、素的,每个芭比都有好几件。

其实每个芭比都有几件配送的漂亮衣服。女儿小时候,是不停地给她的芭比换衣服,当所有衣服都交换着穿完之后,女儿就开始给芭比做衣服了。她先是做一些简单的改造,比如长裙裁成短裙,短裙接成长裙。每天我下班回到家,还没来得及换拖鞋,就会被女儿揪去看芭比的新装。

现成的衣服改造完之后,女儿就开始给芭比设计衣服了。她给芭比做的第一件衣服是一件单肩的短款晚礼服。白色的布,胸前点染着用彩笔画上去的花朵。她竟然能把我的针线都找出来,专注地一针一线地缝着,连我进家门都不知道。女儿缝的针脚虽然有些歪歪扭扭,可是,衣服穿在芭比的身上非常合体,让我不禁惊叹于孩子天生的创造力。女儿给一个芭比做了条长裙,上下颜色还不一样。这次我发现,女儿用的竟然是“立体裁剪法”,把布先裹在芭比的身上,用笔画出衣片的形状,再用针线缝上,难度极高。

然而欣喜之后,我突然觉得这裙子有点面熟,拉开衣柜一看,果然发现一个新的枕套少了一角,怒火不禁冒了出来。正要训斥女儿,她眼泪汪汪地说:“妈妈,我错了。可是我真的想要好多花布,给芭比做漂亮衣服。我家为什么没有花布头呢?”

是啊,现在家里都没有花布头了。想起我小时候,妈妈装满了各色花布头的线箩筐就是我的百宝箱,那五颜六色的布头像万花筒里的五彩碎片,带着棉布特有的阳光的香味,让我的童年充满了缤纷的色彩。那时都是妈妈给做新衣服,裁剪剩下的花布头舍不得扔掉,都会被收集起来,放进线箩筐。现在,女儿在孤独的生活中,为自己找到乐趣,并锻炼了动手能力,我怎么能责怪她呢?

为了满足女儿的愿望,我带着她在小巷里找到了一家裁缝店,要来了一些花布头。女儿欣喜地把这些花布头摊在木地板上,一块块地看。在她的眼睛里,我看到了和我小时候一样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