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新年短息语

新年短息语

新年短息语

新年短息语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手机短信的出现,是人类文化史上的一次革命。手机短信以“第五媒介”手机为载体,迅速介入人们的生活,影响到了人们社会生活和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本文从手机短信的流行现象入手,探析其流行原因、其在文化介质层面上的特点,对手机短信的文化特征与功能进行分析,说明手机短信的流行不单单是指一种文化现象的流行,它昭示的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的兴起。

纵观人类文化史的发展进程,新技术革命下诞生的每一种新媒介都会对人类社会和文化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媒介即是讯息”,马歇尔·麦克卢汉这一著名论断便是对传播媒介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高度概括。在20世纪末出现的手机,目前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介入人们的生活,作为一种新兴的媒介文化影响到了社会生活和文化的方方面面。

一、手机短信流行现象

1992年,当世界上第一条短信在英国沃尔丰的gsm网络上通过pc向移动电话发送成功的时候,谁也不会想到,当初这项由电信运营商为解决手机话费过高而推出的低廉文本信息的服务,这个看似非常小孩玩意的一个通讯交流的东西,竟会在多年后对人们的经济、社会、文化生活,甚至对政治都产生了如此大的影响。

中国的移动通信网络早在1994年就具备了短信功能,随着手机的日益普及,从1998年开始,中国移动、联通先后大范围拓展短信业务:2000年,中国手机短信息量突破10亿条;2001年,达到189亿条;2004年,数字飞涨到900亿条。2005年全国手机短信发送量达3,046.5亿条,比上年增长39.9%。2006年全年短信发送量达到4,296.7亿条,比前一年增长了41.0%,而仅在2007年3月,就发送了1,826亿条,比2006年12月增长了38.1%,这还不是在年节月份。2007年,移动短信业务量达到5,921.0亿条,同比增长37.8%。短信文化在中国的兴起是近几年的事,但中国却是短信使用量增长最快的国家。随着手机短信由纯文本形式到融声音、图片、文字于一体的多媒体彩信的进化,我国手机短信用户在2007年底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在拥有手机的5.47亿人口中使用短信业务的占到69.37%,中国的手机短信用户已经超过了美国的全部人口。在2007年的春节除夕到初六7天的时间里,中国人就发出了152亿条节日短信。北京市的短信统计数为7亿条,以常住人口1300万人计算,相当于每人发送50多条。从1998年至今,十年的时间里,不管你愿意与否,短信,作为一种新的沟通方式,已经深深嵌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并成为有可能引起社会生活方式巨大变革的流行文化。

互联网在40年前掀起了一场生活方式的变革,而今天日益普及的短信文化则似乎在悄然昭示着一场新的生活方式的开始。据北京勺海营销研究集团2006年底对北京、上海、广州三地居民手机短信消费行为的调查显示,63.1%的被访者曾经使用手机向他人发送过短信,其中年轻人发送短信的比例高达89.0%。善于追逐时尚的青年“手机一族”已经成为手机短信这样一种新的文化方式的普遍接受者。这注定了手机短信这场“全民文化运动”绝非昙花一现,而是具有极强生命力的年轻人的文化运动。

二、手机短信流行的原因

著名文化传播学者麦克卢汉指出:“任何新媒介都是一个进化的过程,一个生物裂变的过程。它为人类打开了通向感知和新型活动领域的大门。”从消息树到尺素书简,从报纸杂志到广播电视,从电话传真到bp机,从电脑网络到移动手机,人类需求的多样化与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一次次推动了信息传播工具的革命,从而推动了人际交往方式的变革。从这样的背景来看,手机短信作为一种新的传播手段,有着深刻的时代意义和文化意义,正给人类的沟通带来一场新的革命。究竟是什么原因,让现代人灵巧而热情地在70个字的空间里享受到信息传播的乐趣。

(一)技术方面

手机短信更加便捷,无需任何其他的附加设备,也不受相应地理和时间等条件的限制,只要你有一部手机在电信信号的覆盖区域内就可以随心所欲接发短信了。

(二)经济方面的原因也是短信迅速流行膨胀的根本因素

短信突破了目前中国的消费价格壁垒,无论是手机自身的价格还是发送信息的费用,在一般意义上说都是最普通的消费者可以接受的。调查显示,大部分短信用户使用手机短信是因为短信更为便宜。短信一般为0.1元/条,而手机话费市内一般为0.2元/分钟。对那些尚未具备经济能力的青少年群体,他们最为现实的选择就是:要联系,发短信,手机不接电话。这样,短信的使用就远远高于其他沟通方式了。

(三)手机短信具有独特的传播优势

1、手机短信是无声传播,比电话更好地排除了第三者的干扰,同时也避免了对第三者的干扰,因此短信具有更强的私密性,使意外的信息扩散被控制在最低范围内。

2、这种新的传播方式建构了新的人际交往关系,并使得短信文化成为连接个体与交往圈的媒介。中国移动目前推出的手机“飞信”业务(点对众)更加凸显了短信文化对人际交往圈的影响,加入了“飞信”业务,使用者就可以利用pc端对加入的所有手机用户进行实时短信群发,短信成为连接个体与交往圈的媒介,如果没有加入短信沟通则意味着孤立于交往圈之外。

3、短信沟通实现了到达的无限制性。打对方手机,对方可能会关机,可能会不接电话,也可能手机没电。这样,沟通都无法进行。但短信沟通是没有限制的,除非出现网络故障,短信总是会到达对方的。因此,从信息传递的有效性来看,短信沟通的效率也要高于手机联系,这也是短信文化更为流行的原因。

4、手机短信是一种典型的间接传播方式。受儒学影响的东方文化模式,尤其是作为儒学发源地的中国,比起西方族群更多地也更乐于采纳间接传播的人际传播模式。“儒学关于考虑别人、考虑合适的人际关系的传统使那些能给彼此留面子的传播方式得到了发展。间接传播有助于避免遭对方拒绝或彼此有分歧的尴尬场面,而使相互关系和双方的面子都保全下来。”

(四)从手机用户的年龄抽样调查统计

追捧青睐短信的消费者更多的是青少年一族——“拇指一族”。从手机短信使用者的心理因素上来看,短信文化已经成为一种时尚,是一种以手代口、无声胜有声的时尚,是一种全新的、具有特殊情趣的生活方式。随着大众媒介的传播,这种时尚成为主流的生活节拍,引起越来越多人的仿效,同时,这种时尚也造成一种从众压力,当短信文化被公认为时尚时,不短信就是不时尚,如此,谁敢不短信,谁愿不时尚?

三、手机短信的内容与功能

限于技术条件,目前多数手机短信的文本信息的信息量限制为160个英文字符,或者140个字节的二进制信息(即70个汉字),为了以最少的文字表现最大的信息量,追求传播效率的最大化,短小精练、言简意赅成为短信文本最显著的特征,这也刚好与现代社会快速、便捷的需要相适应。尽管短信文本篇幅短小,但其涉及的内容却丰富多彩,据北京勺海营销研究集团的调查显示,手机短信使用者发送最多的是问候语、闲聊、正经的事情和一般的笑话,比例分别占到被访者的66.5%、60.1%、59.6%和51.2%。另外,工作沟通、情感表达方面的内容选择比例也相对较多,而信息、股票信息等内容发送比例较少。根据短信内容的目的与用途,笔者将短信内容分为幽默风趣类、结朋会友类、节日祝福类、谈情说爱类、工作沟通类以及新闻、财经、气象等信息服务短信等几大类别。

短信文化的实质在于娱乐。虽然并没有多少实质的信息传播,但很多“短信一族”却依然不可救药地爱上了幽默短信。“这段日子以来,我一直想对你说三个字,但又怕说了连普通朋友也做不成,可我控制不住,还是想说:借点钱!”“老师:请同学们用‘况且’造句。某同学立刻举手站起来说:过年了,村里的戏班响起了‘况且、况且’的声音。”这样的作品让读者在欣赏的过程中经历心理的巨大变化,第一则由被人恋爱的惊喜到篇尾的陡然被嘲弄,一驰一张完成幽默美感的渗透。第二则运用孩子的童真和摹拟的谐音给人增添笑料,创作完全撷取身边素材,没有多少雕刻的痕迹。手机短信的共享性与其传递的便捷化,使幽默迅速在人们之间传播。短信正成为中国人娱乐色彩最浓的方式之一。

通过手机发送爱情短信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时尚的情爱方式。中国人是很讲究面子的,因此,很多事在公开场合,在口头上很难表达出来,譬如说一些情话,譬如说一些道歉的话。而短信则恰到好处地解决了这一问题。短信这种传输方式,改变了人类语言一定要通过嘴巴的传统方式,利用手机点对点的直接交流,使许多不易出口的话通过手表达了出来,达到了沟通的目的。问问现在热恋中的年轻人,哪个没在手机短信里给情人发送过绵绵情话呢?

除了幽默短信和爱情短信之外,节日祝福短信是广泛流传的另一种短信文本。我们常见的一则短信:“祝你在新年中,一帆风顺,人财两旺,三羊开泰,四季发财,五福临门,六六大顺,七星高照,八面威风,九九归一,十全十美。”简单的数字成语把东方人节庆的祝福表现得淋漓尽致。汉字比单词表达的意思更多,无需冠词和介词,没有单词的间隔,中文显得更为紧凑,这是非常符合短信短小精悍的特点的。中文文字上的简洁、画面中的意境都更符合短信时代的风韵。

工作短信是比较少的。正式的工作往来大多是通过正式的沟通方式来联系的,譬如公函、书信、电话。短信这种非正式的信息传递方式会削弱工作联系的正式性,亦显得过于随意,而不够严肃与郑重。友情短信以幽默短信为主,也有一般的笑话与节日祝福问候。其他内容的短信,如新闻服务、天气预报等商业性信息和公益性信息都只占了很少的一部分。

“随着短信通讯方式的渐趋成熟,短信息快速去粗取精,以前所未有的语言表达方式散发独特韵味,中国当代民间一种新兴休闲文化应运而生,”山西大学文学院教授李正民说,短信文化是继网络文化之后,又一种有别于传统文化的新兴文化。作为一种民间的语言,短信文本充分体现了民间的智慧,这都是在正式的新闻媒介上所看不到的。短信文化某种程度上代表了一种民俗文化,它将民间的、私下的、口头流传的文化以文字的形式传播开来,将文本传播的形式引领到一个与声像传播同等的平台参与了竞争,手机短信的出现,是人类文化史上的又一次革命。

通过对短信内容的分析,不难看出,手机短息具有如下功能:

(一)手机短信具有交流信息的功能

短信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语言平台,改变了传统的交流方式。传统的交流往往是要面对面的,是要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但短信却可以通过书写的形式进行表达。平时不好意思说出口的话都可以通过短信来实现。这也为那些生性木讷、不善言辞的人提供了一个情感出口,让他们可以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二)手机短信具有娱乐大众的功能

一些相关数据为此提供了佐证:从零点调查公司的用户接受的短信服务内容来看,短信聊天游戏以57.1%的使用者比例位居首位,其次是笑话、幽默等娱乐信息(44.6%),再次是新闻、财经等信息(25.3%)和手机图片铃声下载(19.8%),还有15.5%的人使用过答题游戏、情景游戏等其它短信服务产品无独有偶,通讯产业巨头西门子2006年3月对5300名来自8个国家的手机用户进行调查,询问他们什么样的应用将会促使他们升级现有的手机,结果发现,娱乐和电子邮件高居榜首。可见,娱乐精神在当代短信文化领域的突出体现具有超乎国界的普遍性。

(三)手机短信具有维系情感的功能

从文化意义上来说,短信沟通也是一种礼仪,是增进人们相互间的情感,维系人际关系的一种礼节。比如,久未谋面的朋友,一条情真意切的短信能让彼此感受到一份牵挂,从而拉近双方的距离。如“朋友,不一定合情合理,但一定知心知意;不一定形影不离,但一定心心相惜;不一定锦上添花,但一定雪中送炭;不一定常常联系,但总放在心上!”短信文化的情感功能具有一种独特的属性,它或许不及电话交谈来得亲切,但它排除了音调、语气有可能给沟通造成的负面效应,以一派纯净、简洁、清晰的文字语言,构成了想象的意境,给人以美的感受。这种情感功能是声音所不可替代的,因为声音表达了某种情感,音调、语气都会影响沟通的双方,而短信则没有声音,呈现的是一种干净、清晰的文字语言,构成了想象的意境。无论是爱情短信、友情短信,还是祝福短信都是一种情感的表达,具有加强情感的功能。

(四)手机短信具有教育的功能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短信对受众潜移默化的影响力是不言而喻的。2006年4月北大哲学系推出“手机国学”国学爱好者可以通过“国学短信”的方式学习。国学短信不仅包括经史子集中的精髓语句,还有国学大师的剖析解释。这条信息的标志着教育界已经开始自觉地利用手机短信这个谁都不能忽视的新兴信息传播载体,短信文化的教育功能正在被一些有识之士开发运用。

另外,短信还有一些其他应用功能。如铃声下载、图片传情,手机qq,通过手机短信,仍可以时刻在线与qq上的好友聊天。

结语

手机短信作为一种文化介质,承载着越来越多的文化功能,短信文化逐渐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短信对于社会的影响是巨大的,作为一个文化媒介,它的出现宣告了一个新的媒体时代的到来。手机短信为人们开拓了一个秘密的人际交流空间,溶入到亿万人的生活方式中,成为一种新兴的社会文化现象。

参考文献

[1]丁妍,沈汝发.手机短信流行的原因[j].中国青年研究.2007,(3).

[2][美]拉里a.萨默瓦,理查德e.波特.文化模式与传播方式——跨文

化交流文集[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

[3]刘海玲.手机短信中的修辞学及其文化分析[j].应用写作.2008,

(10).

新年短息语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手机短信作为现代交际的一种新的手段和方式,随着现代通信方式的飞速发展已经成为一种具有时代特色的交际形式,本文试图运用格赖斯会话含义理论的核心---合作原则来分析手机短息文本。根据手机短信文本自身的特点,来研究它在交际中的作用。

手机短信话语文本主要是以手机为载体来传递信息、表达情感而创造出来的书面言语作品。这种书面言语文本呈现出了富有特色的语言运用特征体系和行文规范。手机短信话语文本的形成是表达主体即发短信息者出于某种语用目的而创拟的,所以在语言运用方面有自己的独创性。手机短信是在有限的字数内利用现代传播技术传递信息的一种新型语言文化现象。它存在字数的严格限制, 但是汉语的生动灵活和凝练文字、丰富内涵的各种修辞手法, 使得它绝境求生, 脱颖而出。它独特的强劲优势和广阔的涵盖范围, 给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在当前的社会流行语中, 它的一支独秀被人冠以“第五媒体”的美称。而且它融合了人机传播和大众传播的优势, 并以其特有的时尚号召力, 成为维系亲情、友情、爱情的重要纽带。

手机短信的特点是其一其语言的生动性,短信文本的造句生动形象,独具我们民族特有的睿智与幽默。短信文本大量使用了谐音、夸张、比喻、拟人、对偶、借代等修辞手法。在运用方面它呈现出了极大的自由性,既有对传统文学样式的借鉴、移植,又有别出心裁的独创,修辞技巧十分丰富,灵活多变。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可以说,手机短信的语言,丰富了现代汉语的词汇宝库,使人际交流的语言花样翻新。手机短信的特点二是手机短信文体篇章短小精巧,它的语篇长度特征就是“短”。一般的手机设定中, 对短信的接收都有长度的限制, 从50字到150字不等。而根据内容, 短信息只要能传达一个信息, 使接收方明白就可以, 所以不要求句子的完整性和语言的优美,一般来说短信的平均话轮长度为8个字( 包括标点符号, 印刷符号, 一个英文单词或英文缩写算作一个字, 一个情感符号也算作一个字)。其三,手机短信还融合了各种文体的特点,呈现出兼容并包的语篇特征,它将诗歌体、散文体、戏剧对话、对联式文体渗透进来。表现出了相当鲜活丰富的语言运用特色,短信文学带来了文学的传播方式和阅读习惯的改变,也改变了文学的文体形式。比如篇幅精短、句式短促、排列形态特别,同时也改变了人类之间的交际方式,本文用话语分析的方法来研究手机短信,也是从一个新的角度来研究短信文学,研究这种随着手机通讯的出现而飞速发展的短信交际形式。

话语分析形成于60年代末、70年代初,是一门涉及哲学、社会学、心理学、认知科学和人工智能等学科的语言学分支学科。在 1967 年社会哲学家格赖斯提出了一种全新的观点,他认为人类在进行话语交谈时都认同并遵循一种原则,并将其命名为合作原则,合作原则是格赖斯会话含义理论的核心。他对合作原则作了如下界定:“在谈话过程的当前阶段,你作为参加交谈的一方在你的话轮中说出的话语应该是符合谈话双方共同认可的目标或方向的。”其具体内容表现为四条准则:1)量准则— 所说的话既包含又不超过交谈所需的信息。2)质准则— 不要说虚假或是证据不足的话。3)关系准则— 话语要相互关联、切中主题。4)方式准则— 话语要言简意赅、避免歧义。显然这四个准则应该是合作原则总则的展开,是总则的具体内容。准则里所蕴含的“合作”概念与总则中的“合作”概念应该是一致的。在我国,有关合作原则较为系统而全面的介绍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以程雨民《格赖斯的“会话含义”与有关的讨论》一文为主要标志。此后的20年间,特别是90年代,围绕合作原则展开的研究与讨论尤其活跃。

手机短信作为一种特殊的交际平台,也是要遵循交际的基本原则,但是手机短信因其交际途径和使用语境的影响具有自身的特点。手机短信由于收到手机通讯条件的原因,每条都会有数量的限制。因此手机短信严格遵守在尽量短小的范围内表达更多的信息,有些象电报,不过没有电报字数限制的那么严格。手机短信话语文本也是以准确传递语意信息为基本语用目的的,其行文受手机屏幕空间限制,一般允许打出70个左右的汉字,再加上发短信息时手机自身时间的设定等原因,这些客观上的条件不允许表达主体像一般的写作那样面面俱到。另外,发短信息的行为一般是发生在朋友、同学、同事等关系较好的言语交际对象之间,所以也就不太注重形式问题,只要把要说的事情说清楚就可以了,这也是短信息话语文本中构成要素省略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手机短息在信息交际的过程中遵守合作原则中的量准则,这种原则的实现是受到现代化的物质载体的制约。

例如:我们下午在哪里见面?

     

学校门口

     

星期三的课在哪个教师上?

     

主楼203

这种交际方式符合量准侧所要求的内容,它包含需要的信息而且说的话不超出需要的信息。在交际中简洁明了,没有多余的信息和成分。行文时该省则省,能简就简。

手机短信文本运用大量的修辞手法来达到一种幽默诙谐的目的。在短信文本中运用语音、词汇的相关性营造出一种语境而产生歧义。发送者在编写时故意把关键的部分暂时保留一下,使接受者产生歧义或疑义,然后把关键部分说出来,进而收到幽默、曲折、引人入胜的效果。手机短信中运用这种手法的方式是,往往先作肯定,给接受者一个心理预期,结果却与前面的心理预期意思相离或相悖,从而让接收者的期望与发送者的意图发生偏离,对比之下,形成反差,产生幽默。

例如:我和我妈说了:我喜欢你!经过和你这么长时间的相处,我感觉已经离不开你了,我想让你上我家来,能天天陪伴我!可我妈不同意,她说:家里不准养小狗!

这则短信暂时保留了关键性的话语“小狗”,使得听话者所得信息出现中断,从而产生语义联想和心理期待———一般容易理解为感情表白。待到表达者最后给出关键性词语,才让信息传递得以继续,并纠正了前面的歧义联想和期待,同时也达到了一种幽默诙谐的效果。这就是手机短信歧义。这种现象在手机短信中经常出现,它违背了合作原则中的方式准则,方式准则要求说话要清楚明白,特别是避免表达晦涩,避免歧义,要简洁要有条理。合作原则的要求是通过你正交谈的目的方向,在交谈的现阶段,使你说的话符合需要。但是在分析短信文本时我们不难发现人们的交际中无法完全符合四条准则,尤其是在手机短信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歧义。

歧义是语言的创造性与节约性相互作用的产物,短信文本利用汉语语音的双关性产生的双关歧义是短信文本歧义的一个突出的类型。双关歧义的形成通常是作者为达到某种艺术效果,故意使话语含混不清,从而违背合作原则中相关准则的结果。作为接受者在准确推断原语的话语含义和成功再现原语的双关歧义的过程中,都必须努力遵循合作原则。双关歧义就是说话者或发送者违反方式或量等准则而形成的一种积极的歧义现象。

例如:《暗思竹》暗思竹,暗思透非竹。末温花,枝绘池。暗在竹眷株,好池诱澜座。

这条短信表面语义写的是竹子,深层语义却是写猪。编写者通过谐音的方式将其所要表达的“俺是猪”悄悄地隐藏在“暗思竹”中,接受者一开始不明其意,等明白后已经掉进了编写者的陷阱。全文的深层语义是:俺是猪,俺是头肥猪。没文化,只会吃。俺在猪圈住,好吃又懒做。格莱斯认为,人们在交际活动中是遵守“合作原则”的。说话人的话语应当是相关的,真实的,信息量适度的,简明的。这样,当说话人的话语明显违背合作原则时,就会引起听话人的注意,并促使他通过逻辑推理“寻找”出说话人的真正含义来。正是由于听话者遵循这个方式才可能构造出双关歧义,这种歧义是指用一个词语、一个句子或一个语言片段同时关顾两个事物、表达双重意思,一个是表面的,另一个是隐含的,好像“一箭双雕”、“一举两得”,不过在双重意思中往往还是以没有说出来的那个意思为主。因此,在大多数情况下,正好违背了合作原则中的方式准则,因为它似乎总是给读者提供一个模棱两可的含义。它是作者有意显露、读者努力猜测的一种歧义。而交际双方都要按照合作原则从事才能造成和领会其中的奥妙。所以这种谐音双关歧义是它利用音同或音近的条件构成表里两层意思,从而产生表意婉曲、情趣幽默、隐含讽喻的修辞效果。

手机短信充分利用现代的传播方式, 对象不分年龄, 不受地域限制, 方便、快捷、廉价、私密性好。它减少了因距离和时间等因素所造成的麻烦和障碍,从而改变了过去传统的交际方式,塑造了全新的人际交往模式。伴随着这种方式出现的手机短信在语篇结构和词语运用方面体现出一定的模式和特色。本文通过对手机短信文本的话语分析发现人们在利用手机短信进行交际的特点。它根据使用环境的不同有时遵守合作原则,有时违反合作原则。随着手机普及, 通过手机短信进行交际逐渐成为了人们进行沟通的一种新的方式, 使用的频率越来越高。相信对手机短信的研究会有助于这种通信方式更好的为人类交际服务。

参考文献

1.刘亚军.《短信:穿越社会阶层的文化现象》,文汇读书周报,2003-06-04.

新年短息语范文第3篇

一、短信在大学校园中的表现形式及其语言特征

1.表现形式

走进大学校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形:一个学生低着头,拇指不断地在小键盘中运行,不时地流露出高兴或悲伤的表情。这是对大学生校园生活的真实写照,他们通过短信的形式向对方传达信息。那么这些大学生到底在发送怎样的短信呢?笔者通过收集短信息,并对短信进行了归纳,其大致表现为:

(1)调侃类信息。这类短信通常与语言环境和个性特征密切相关,常用于活跃生活、调节情感。此类信息融笑话、整蛊、俏皮话、节日纪念日祝福等内容于一体,以最炫、最时尚、最精彩和充满情趣的语言为媒介,通过巧妙的编辑,往往能取得让人捧腹大笑或忍俊不禁的效果,因而乐此不疲者比比皆是。如,“做家具的是木材,懂诗词的是秀才,众人想的是发财,被培养的是人才,女人要的是身材,发消息的是天才,正看短信的是蠢材!”虽然看短信的人挨了“骂”,可谁也不会为此生气,因为它的意义就是博得人们一笑。

(2)联络类信息。这类短信具有明确的对象,主要是与父母亲人的亲情短信、与朋友的友情短信、与恋人的爱情短信和校内的工作短信,具有极大的互动作用。通过本类短信双方维系联络,及时沟通交流,保持情感温度。如“妈,近来身体好吗”“哥,工作找到没”等。但蜻蜓点水式的交流使得各种感情越来越流于形式,短信发送量与情感浓度不成正比,容易加剧情感危机。

(3)评论类信息。这类短信主要针对社会现实和动态,以参与社会评论、阐述自己观点为主要内容。集思想性、哲理性、深刻性、新颖性、通俗性于一体。有自己的语言特色,表达个人的思想见解,具有较强的情境性。在阐述哲理或发表评论时,语言言简意赅或文采斐然。如:“我个人认为《超级女声》《湖南卫视》是成功的,它的市场运作很成功,节目制作也很新颖,更重要的是它给很多人实现梦想的机会……”可见,评论类信息是大学生对当前具有普遍意义的事件、问题或社会现象表示的意见和态度。

(4)诈骗类信息。是诈骗类案件近期出现的新作案方式。此类短信,有的谎称收到信息的人“中奖”了;有的谎称自己手头有“海关罚没车”,要低价出售;有的谎称“将此短信转发若干条即可获赠手机话费若干”等。利用人们中奖后易放松警惕的心理和发送短信较隐蔽的特点,用手机短信的方式,大肆发送中奖、办理各种假证件、假文凭,出售走私轿车、假票据、假钞、窃听器、药品等短信息,实施诈骗活动,给公众带来难以估计的财产损失,尤其是象牙塔内的莘莘学子,涉世未深,受骗几率更大,更应谨防此类温柔“陷阱”!

除以上列举的四类信息外,还有如色情短信、诅咒短信等等,其来源有自编原创短信,有别人发给的短信进行转发,网上下载短信,花样繁多、形式各异。

2. 语言特点

(1)简练性。手机短信息一般设置70个汉字,为了以最少的文字表达完整的信息,提高传播的速度,防对话的延迟脱节,在编辑短信时语言往往短小精炼、言简意赅,这与大学生的个性特征一致,他们不喜欢拖沓,很洒脱。从短信的内容来看一般以排比句、诗句等为主,读起来朗朗上口。

(2)形象性。用符号代替词表达意义是短信的一大特色。符号代词的方法大体有三种,一是“谐音代码式”,如在男女朋友之间用520表示“我爱你”,345是“相思苦”,7456是“气死我了”。二是“形象联想式”,这就是用中文文字、英文文字、数字、指示性符号、图形各中符号杂糅使用,形成交相辉映、文符交叉、相应成趣的表情符号,如表示“高兴,笑脸,开开玩笑”的“:)”, “@@@@@@@@@”代表“九朵玫瑰”等等。三是减缩式。这是将要说的话用几个汉语字母或英语字母来表达。如“我爱我爱”是“WAWA”,跟我来(follow me)是“FM”。随着手机功能的增加,许多同学还使用图片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大学生喜欢使用这些轻松休闲的表情符号来表达自己的心声。

(3)原创性。从手机短信的内容来看,大多是大学生学习、生活、校园新闻以及自身的思想观念、态度的表露。由于大学生在价值观方面的多元化和实用性,在思维方面的开放性和行为方面的参与性,性格鲜明,生活丰富多样,注重实际等特点,充分表现出学生对现实生活的关注。

(4)庸俗性。这是由于短信环境具有虚拟性的特点所造成的。在良莠不齐的短信息中,大学生们经常可收到许多不健康的信息,明里暗里玩弄语言游戏的双关语,其语言粗俗,内容污秽,兼具性、双关性、直白性和粗鄙性等特征。而大学生在短信上也会表现出如下特点:蛮不讲理、自我宣泄、黄色下流等。并主要通过发送诈骗短信、谣言短信、色情短信、诅咒短信来满足个人欲望。

从短信语言背后折射出的大学生思想动态

1.思想活跃、富有创造性,但是非辨别能力较差

首先,大学生是社会变化的“晴雨表”,接受着最新、最时尚的事物。他们思想活跃,能够用不同的形式表达内心思想、情感需要和自己的审美观点。丰富的短信语言和形式多样的短信内容,充分表现了大学生思想活跃的一面。其次,他们感觉敏锐,时常留心身边事物,关心政治动态,关注社会发展,加上一定的文化基础,使大学生的思维空间急剧扩大又富于变化性,具有很强的创新能力。短信为大学生创造了一个张扬个性、表达自我的机会。短信语言没有规定格式,每个人都能阐述自己的想法,主宰自己的语言风格。再次,大学生处于特殊的年龄阶段以及特定的校园环境,心理处于不断的变化中,他们的价值观念不够成熟,人生观、世界观还没有真正形成,常常处于一种迷惘、波动和抉择中,因此情绪变化大。再加上狭隘的校园生活环境使他们不能很好地把握事物的实质,易受周围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在短信这个自由的环境上,不管对错,好坏,是非,真假,只要有见解就可以发挥,有想法就可以表达,主观上缺乏对短信语言进行善恶辨别,往往被其语言迷惑,使之受骗上当。

2.崇尚自由、快乐,但又无法释放

语言是人内心的真实感情的流露,语言表达方式的变化是大学生价值观变化的体现。大学生是社会中最活跃的分子,他们崇尚自由,追求快乐,尽情享受生活,但是压抑的生活和学习无形当中制约了这种自由和快乐的发挥。现实生活不能释放他们的情感,这些心理压力就从客观上促使他们去寻找一条自我发泄的途径。由于短信具有超时空性和便捷性,这就给大学生们提供了一个宽松、快捷的交流平台。他们可以随时随地的交流,采用简练、形象的语言来展现自我。文字的交流减轻了面对面的紧张和拘束,赞扬或批判都可以在短信里尽情宣泄,这一方面为沉默寡言、不善于交际的学生提供了一种交流方式,另一方面在现实空间里不能追求的自由和快乐可以在短信里暂时获得小小的满足。

3.追求个性,渴望展现自我,但又缺乏理性

个人的意识是自由的,个人的发展是多元化的,尤其是当代的大学生。他们每个人都希望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发展自己的个性,实现自己的个性,渴望能有一个舞台表现自我,获得社会的肯定和自我价值的实现。但现实生活并不像他们想象的那样完美和单纯。人的个性发展和自我展现都会或多或少受到个人所处的社会环境的制约。大学生由于阅历不深,思想往往比较简单,甚至钻牛角尖,在问题的处理上容易走极端,一意孤行。短信中反映出来的一味崇拜或一味批判,很容易在起哄中达成共识,考虑问题、处理事情缺乏理性的思考。短信具有群发功能,可以将那些具有迷惑性的短信语言进行群发或转发,达到散布与个性相符的意识的目的。前些年发生的“抵制日货”事件就是一些极端分子利用手机短信群发来散布信息,唆使部分大学生参与其中。

短信语言现象与大学校园文化建设

1.活跃校园活动,发挥学生的创造力

从短信语言上,我们看到了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他们善于运用新颖的形式、别致的话语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意,这是值得肯定和鼓励的。处于青年期的大学生,思想活跃,精力充沛,兴趣广泛,人际交往的需要极为强烈。他们力图通过人际交往去认识世界,获得友谊,满足自己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各种需要。因此,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应该站在发挥大学生创造力的基础之上。如开展优秀健康短信的征集活动,以此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用健康向上,充满青春活力的语言词句展示当代大学生的内心世界,发挥他们的创造力,丰富校园文化活动。

2.规范短信语言,促进大学生短信语言运用正规化

短信语言作为继网络语言的又一种新兴语言,一方面,短信语言和网络语言一样,大大丰富了汉语词汇和词义,增添了汉语的时代活力,促进了汉语的发展。另一方面,短信语言的不规范性,也对汉语文字表达提出了挑战。一旦大学生养成使用短信语言的习惯,其正规语言的运用能力势必下降,不利于大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因此,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时应注意:一要肯定大学生在短信语言中表现出来的新动态、新形式,并对这一新文化现象加以利用。二要规范短信语言。对短信语言的规范应从教学和宣传两方面着手,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将短信语言作为例子,进行实证性研讨,阐述短信语言运用的利弊;同时也应加大合理利用语言的宣传,规范大学生语言运用走正规化道路。

3.加强短信文明教育力度,引导短信语言健康发展

手机短信带给我们的直观好处显而易见,然而,在信息时代手机短信这把“双刃剑”所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及信息安全问题同样不容忽视。有人对短信的负面作用总结了“七宗罪”:中奖、推销、吹嘘、侮辱、无聊、黄段子、反政治等,它在改变着大学生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在污染着他们的心灵世界。如果任由不良短信泛滥,任由短信语言恶俗化,一味沉溺于低级趣味,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将受到严重毒害。如何加强短信文明教育也日益成为高校学生工作的难题。然而加强短信文明教育必须先从规范短信语言入手,对手机短信语言污染进行多层面、多角度的综合治理。在国家尚未出台相关法律之前,高校可以开展对短信语言的规范教育,系统的短信媒介教育,增强大学生对媒介信息的筛选能力,提升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对不良信息的传播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并辅助必要的强制措施,对被称作“文字垃圾”的短信语言进行监督和管理,真正引导手机短信语言朝健康方向发展。

4.把握时代特点,培养学生“三信”

在强化短信文明教育的同时,还应培养学生的“三信”,即信心、信用、信仰的塑造和培养。新形势下,加强青年学生的“三信”教育,有助于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实现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任务。具体来讲有以下几点:

(1)信心的培养。当今的大学生面对商品经济的大潮,思想趋于复杂,人生的追求五花八门,透过短信语言,可以看出大学生的思想层次良莠不齐,自信心和道德水准高低各异,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也摇摆不定。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时,应创设一种适合大学生需要的文化环境,重塑大学生的信心。

新年短息语范文第4篇

 

1.听力测试的新要求

 

2015年12月,四六级考委消息称为了适应新形势下社会对大学生英语听力能力需求的变化,将从2016年6月起对四六级考试听力试题作出部分调整,从调整情况来看,将进一步加强对听力的考查。这次调整必将对大学英语教学内容及方式产生重要影响。新的听力考查题型更注重语言学习的实用性,侧重考查考生在工作学习中获取信息的能力,体现出对学术英语能力的注重,进一步向影响广泛的国外英语考试(雅思、托福)靠拢。近年来,四六级考试题型一直处于改革变动之中。翻译、阅读已作出过重大调整,取消完形填空、快速阅读、单句翻译,增加词语填空、长篇阅读(段落匹配)、短文翻译。听力题型一直较为稳定,上次调整只是将听写部分的词语及句子听写统一改为词语听写,此次变化是对听力题型变动较大的一次。根据四六级考委官网的消息,2016年6月的四六级考试中,四六级听力将分别作出以下调整:

 

CET-4取消短对话和短文听写,增加3篇短篇新闻,其余听力部分不变。CET-6取消短对话和短文听写,听力篇章减少到2篇,增加讲座和访谈,其余听力部分不变。

 

2007版《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对听力教学的要求分为以下三个层次:

 

一般要求:能听懂英语授课,能听懂日常英语谈话和一般性题材的讲座,能听懂语速较慢(每分钟130-150词)的英语广播和电视节目,能掌握其中心大意,抓住要点,能运用基本的听力技巧。

 

较高要求:能听懂英语谈话和讲座,能基本听懂题材熟悉、篇幅较长的英语广播和电视节目,语速为每分钟150-180词,能掌握其中心大意,抓住要点和相关细节,能基本听懂用英语讲授的专业课程。

 

更高要求:能基本听懂英语国家的广播电视节目,掌握其中心大意,抓住要点。能听懂英语国家人士正常语速的谈话,能听懂用英语讲授的专业课程和英语讲座。

 

此次调整可以说是对2007版《课程要求》的进一步落实。

 

2.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现状

 

然而,在目前通行的大学英语(视)听说教材中并没有新闻、讲座、访谈等的专门训练,听力内容和学生专业学习无直接联系。教材内容偏向于生活性话题,与中学英语教材雷同,没有很强的针对性,教学目标不明确。学生对于此类内容兴趣不高,教材上纯应试的练习题型设计并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一些主流教材将练习题型设置为和四六级考试同样的短对话、长对话、篇章、短文听写题型,形式单调,缺乏有效的听力策略的指导。

 

自2003年以来,随着新课标的实施,中学生的英语水平不断提高。对人才的培养应该一体化,减少大学英语与中学教学内容的重复。大学应该根据实际需求对英语教学目标和内容作出调整,以便和中学英语更好地衔接,使课程内容对提高学生英语水平和利用英语进行沟通交流的能力有实质性帮助。

 

3.听力内容调整的反拨作用

 

测试的反拨作用是指测试对教学产生的效果,分为正面效果和负面效果两种。要想发挥正面反拨作用,需要遵循下列原则:测试想要提高的语言能力,不但要测试某种语言能力,而且与其他能力相比较,该项能力应给予相应的权重。

 

四六级作为时间较久、实施成熟的考试,其作用是检验学生是否达到大学英语教学一般要求。各高校均以四六级考试成绩、过关率衡量英语教学水平及学生英语掌握程度。

 

四六级对于听力测试内容的调整,可以引导各高校重视学生英语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使课程设置更倾向于ESP/EAP,突出对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能力的培养,引导大学英语教学定位的转移。

 

大学英语教学应更紧密结合专业学习,朝着有利于促进专业学习的方向发展。随着对外交流的深入,高校为本科生开设的双语课程及全英文课程的增加,对本科生的英语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新的形势,大学英语教学应积极做出改变。四六级听力考试的调整可有效地促进高校设计新的教学大纲、推动新的听说教材的出版、实行新的听说课程内容及模式。

 

蔡基刚指出:“大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不是为了给老外指路,不是为了出国旅游购物,而主要是为了在专业学习和未来的工作中能汲取专业知识和传递专业信息。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大学生需要的不仅是能用于一般社会交往的听说能力。

 

学生需要听英语讲座、参加国际会议、宣读论文并和外国专家讨论……”大学英语作为公共基础课程,其定位应该为专业发展提供支持,有利于学生汲取信息,培养科学素质。因此,专业学习挂钩的ESP/EAP是培养、提高学生科学素质的重要保障,是不可或缺的必备环节。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促进其获取信息能力的提高,使其英语实际应用能力得到有效发展。

 

为了在今后的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有效地用英语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语言的真实性很有必要。Nunan对教材真实性的定义是“不是为了教学语言而编写”。要培养学生学习技能的独立性,就要让他们接触真实的文本,培养阅读长篇、复杂、未简化文本的能力(Phillips & Shettleswoth,1978,转引自蔡基刚,2012)。短对话信息量较小,现实中并不存在此类一问一答的短小会话,这严重影响了他们用英语交流信息和汲取信息的能力。

 

实际学习、工作、生活中需要对大量信息的处理,如师生、同事间就某个问题进行的讨论、对某些重要人士的访谈、某些学科前沿的讲座等都包含了大量信息。需要培养学生处理密集信息的能力,去掉冗余抓住精华。新题型引导课堂教学内容及教学模式的变化,教师会更多地考虑到学生的实际需求,从切实提高语言运用能力的角度出发,增强听力训练的真实性、有效性,使之更贴近实际。

 

4.结语

 

Hughes指出,教学和测试存在“伙伴关系”。教学合理但测试结果不好,这属于测试产生的消极反拨作用。如果教学不合理,但测试能对其产生正面影响,就属于测试的积极反拨作用。

 

李绍山认为应该有意识地发挥测试的积极导向作用,使教学朝希望的方向发展。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大学英语教学摆脱不了四六级考试的制约,四六级考试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测试推动教学,发挥大学英语教学“指挥棒”的作用,有助于大学英语教学的顺利转向。当前大学英语站在重要转向的十字路口,四六级考试听力题型变化必将进一步促进大学英语向ESP/EAP转变。

新年短息语范文第5篇

微博作为一种新的媒体,由于字数限制等因素,其阅读方式除具有新媒体的浅阅读特征外,还具有自己的特征——碎片性,笔者称为瞥阅读。瞥字,《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短时间大略看看。①笔者认为,在微博语境下,瞥阅读就是人们借助微博从其符号中快速获取某种信息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微博瞥阅读方式的产生不仅与微博自身的特征有关,而且与现代生活节奏加快,人们追求内容简短化的阅读心理以及社会、时空的碎片性等因素有关。

微博的特征

跟其他新媒体相比,微博具有以下的特征:碎片性、即时性、多媒体融合性等特征。

1.碎片性

所谓碎片性,英文为Fragmentation,原意为完整的东西破碎成诸多零块。常见于20世纪80年代末“后现代主义”研究文献中。微博的碎片性,首先体现在字数上。微博信息受140字限制,常常是“三言两语”。其次是微博内容的碎片性。每条微博的内容之间大多数没有内在的联系。再次是微博信息和阅读的碎片性。现在,大部分人在工作和生活的碎片性时空里通过手机阅读和微博信息。

2.即时性

微博强化了即时传播性,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成熟和手机客户端业务的普及,微博用户可以通过互联网、手机、WAP、QQ等即时聊天工具随时随地和阅读信息。

3.多媒体融合性

微博的内容由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构成,相互之间可以切换,具有多媒体融合性。

微博语境下瞥阅读的解读

微博瞥阅读的产生有两大原因,一是技术因素,即微博自身特征和手机移动终端的发展;二是社会因素,即阅读心理的改变和社会、时空的碎片性。技术和社会因素相互影响,共同造成了微博独特的阅读方式——瞥阅读。

1.瞥阅读方式产生的技术因素

(1)微博自身特征。如上所述,微博具有碎片性、多媒体融合性等特征。微博简短的文字和碎片性的内容,使人们瞥一眼就能看完。同时,微博图像具有视觉冲击力和浅显性,人们也无需太长时间去阅读。

(2)手机移动终端的因素。由于手机容量有限性和输入字符不方便性,手机只适合像微博那样的简短内容,这就决定了微博阅读内容的简短性。同时由于手机移动终端具有弥合性、便携性和即时性,使微博用户利用碎片性的时空瞥一眼微博信息成为可能。

2.瞥阅读产生的社会因素

(1)心理因素。经济学家泰勒·考恩说过:“在能够轻易获得信息的情况下,我们通常喜欢简短、支离破碎而又令人愉快的内容。”②因此,现代人在多种工作和生活压力下,更喜欢阅读内容简短而又具视觉冲击的信息。微博的简短文字和具有视觉冲击力的图像,正好满足了人们追求速度和娱乐休闲的阅读心理。

(2)社会的碎片性。微博的瞥阅读适应了当前社会碎片性的需求。研究认为,当一个社会的人均收入在1000~3000美元时,便处于一个以社会的“碎片性”为基本特征,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的漫长转型期。传统的社会关系、市场结构及社会观念的整体性被瓦解,被一个一个利益族群和“文化部落”的差异化诉求及社会成分的碎片性分割。③随着草根和精英等阶层的出现,我国社会也出现了碎片性的特征。碎片性的社会不同阶层都想借助微博表达自己的声音,他们仅仅想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不需要多少文字,使瞥阅读成为可能。

(3)时空的碎片性。随着现代科技发展,人们生活和工作的时空出现碎片性的特征。由于时空的碎片性,微博用户没有完整的时间去阅读需要考虑语法、逻辑的长篇大作,他们更愿意利用碎片性的时空瞥阅读,即快速阅读那些内容简洁,具有视觉冲击性的信息。

微博瞥阅读的特征

微博自身特征、阅读心理的变化以及社会、时空的碎片性,手机移动终端的普及,决定了在微博语境下,瞥阅读方式具有其他新媒体所没有的阅读特征,即快速性和碎片性。

1.快速性

微博内容由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构成。微博简短浅显的文字、具有视觉冲击力的图像,使人们只要瞥一眼就能阅读完其信息,这就决定了微博瞥阅读的快速性。

2.碎片性

微博语境下的瞥阅读除了快速性外,还有碎片性的特征。如分析上面微博的碎片性特征那样,微博的瞥阅读碎片性体现在阅读微博的文字、图像、时空的碎片性上。

微博语境下瞥阅读的优缺点和影响

由于微博语境下的瞥阅读具有快速性和碎片性等特征,瞥阅读具有不同于其他新媒体阅读的优缺点和影响。

1.微博语境下瞥阅读的优缺点

微博语境下的瞥阅读,优点在于其快速性,能够在短时间阅读大量的微博信息,适合突发事件发生后人们急欲了解新闻的需求。它满足了在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学习竞争激烈下人们追求快速、新奇、浅显和娱乐休闲的阅读心态。但微博瞥阅读获取的信息存在不完整性、碎片性、浅显性等不足,其海量的具有娱乐化表征的信息往往会“分散受众注意力、为受众提供消遣、减少受众的理性思考”。④它不适合思维逻辑的训练和较深的学术知识学习。同时,由于微博文字的简短和零碎,人们很难获得像传统深阅读那样的阅读审美情趣。

2.微博语境下瞥阅读的影响

首先,增加了人们阅读微博的兴趣。微博简短的文字和富有视觉冲击力的图像,加上可以利用碎片化时空阅读的便捷性,调动了人们阅读的积极性,促进了微博信息的即时传播。

其次,促进了微博叙述方式的变革。一方面,对大多数人来说,微博瞥阅读的内容大多是生活的日常琐事,不需要考虑语法和逻辑,所以微博叙述流于表面、较为肤浅,呈现出娱乐化的特征,甚至出现“口水化”、“涂鸦化”的趋势。另一方面,要想人们瞥一眼就能迅速了解乃至记住其内容,就要求微博的叙事语言精练、重点突出。同时要注意修辞的多样化,使其内容活泼生动,通俗易懂。为了吸引眼球,博主们创造很多新的修辞方式。

结 语

微博语境下的瞥阅读方式产生的原因在于微博自身的特征,人们追求快速的阅读心理,手机等移动终端普及以及社会、时空的碎片性对阅读方式新的要求。瞥阅读的特点在于快速性、碎片性、浅显性。它增加了人们的阅读兴趣,促进了微博信息的即时传播,同时,它对微博叙事方式的变革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注释: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商务印刷馆,2012年版,第996页

②【美】尼古拉斯·卡尔著,刘纯毅译:《浅薄——互联网如何毒害了我们的大脑》,中信出版社,2010年版,第8页

③喻国明:《解读新媒体的几个关键词》[J],《广告大观》(媒介版),2006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