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村官试用期总结

村官试用期总结

村官试用期总结

村官试用期总结范文第1篇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引导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这是党中央着眼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而作出的一项战略决策。在实行大学生村官政策以来,赣州市会昌县大学生村官为加快当地农民增收致富,推动农村的建设和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从而增强了农村基层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但在笔者的调查和接触中,村官们在生活和工作中反映出来的许多问题也值得我们深思。

一、调查目的

摸清大学生村官的生活工作状况,并由此提出如何加强大学生村官教育培养和管理的对策建议,建设一支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的大学生村官队伍,更好地发挥他们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生力军的作用。

二、调查对象

赣州市会昌县53名大学生村官。

三、调查方法

通过个别谈话、实地走访、发放问卷三种形式进行调查。

四、调查数据分析

此次设计的问卷共有10小题,通过电子邮件发放问卷53份,回收50份,回收率为94.3%。

(一)基本情况

赣州市会昌县从2008年开始选聘大学生到村任职,截至目前,共有53名大学生村官,其中2008年选聘7名,2009年选聘7名,2010年选聘16名,2011年选聘23名。53名大学生村官基本结构如下。

1.性别结构

从近年来选聘的村官性别看,女大学生村官23名,占村官总数的43.4%,男大学生村官30名,占村官总数的56.6%。

2.学历结构

从近年来选聘的村官学历结构看,大学专科学历3人,占村官总数的5.7%,大学本科学历50人,占村官总数的94.3%,没有硕士及以上学历选聘人员。

3.地域结构

从近年来选聘的村官地域结构看,本地大学生村官14名,占村官总数的26.4%,外地大学生村官39名,占村官总数的73.6%。

任职期满14名大学生村官中,考录公务员9名,占村官总数的64.29%,企事业单位5名,占村官总数的35.71%。

(二)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1.大学生选择村官的原因

大学生选择村官原因具有多样性。通过调查,有10%的村官的待遇在农村不错,希望回到家乡工作,回报家乡。14%的村官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去考试,然后被录用。26%社会就业压力很大,鉴于政策的优惠而应聘村官。50%想积累工作实践的经验,把村官当成以后考公务员的跳板。当然也存在由于待遇低和对未来的出路不明朗而选择了考公务员。

2.大学生村官的主要工作

许多大学生村官在上任后不久,自己感觉到发挥不到应起的作用。有22%的大学生村官被借调到乡(镇)政府,帮助乡(镇)政府做一些杂事;46%大学生村官选择了帮助村里做一些档案、文字资料,这可能是村两委鉴于大学生村干部的年龄、阅历等因素,在考虑分工时,侧重于让大学生从基础工作做起,。18%的大学生村官和村干部一起下村收费、跑计划生育;只有1名大学生村官会参与村里的具体事务,从事创业项目,大学生村官郭玲投资1万余元在本村先试种3亩迷你型冬瓜种植,全面参与了本村产业发展、计划生育、村貌整治等工作,不仅自身得到锻炼提高,而且逐步成为村级工作骨干;还有6%的大学生村官选择了其他。

3.大学生村官受村民欢迎程度

村官的到来给农村工作注入了活力,有了新的变化。18%的大学生村官认为很受欢迎,58%大学生村官认为比较欢迎。调查中发现,大学生村官在日常工作中,努力与群众打成一片,树立了大学生村官的良好形象。如大学生村官廖劼动员留守妇女组建了一个舞蹈队,村民慢慢地改变了农闲时串门、酗酒、打牌、等习俗,丰富了村民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当然也存在一些村里干部和群众担忧大学生的知识能否用得上,村民对大学生带领全村致富的能力提出疑问。

4.大学生村官的自我价值感受

大学生“村官”进入农村社会,只有6%大学生村官认为自己在现在的岗位上发挥了自己的才能,有效开展工作。94%大学生村官认为自己在现在的岗位上没有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调查发现中,大学生村官们认为工作之初都存在感到专业不对口、所学东西用不上、生活不习惯导致工作无从下手,觉得自己的才能没有完全发挥出来。

5.大学生村官工作中的主要问题

大学生“村官”到农村基层工作以后,充分利用自己的所学和特长,积极为建设农村、服务农民、发展农业作出贡献,同时自身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骨干力量。但是也存在一些原因导致没有能充分发挥大学生村官的应有的作用:44%大学生村官认为资金短缺,难以发展项目,没能带领村民创业致富;8%认为农村工作琐碎、敏感、环环相扣,作为新来者,大学生“村官”很难在短期内开展工作;14%和12%大学生村官认为难以找到门路和缺乏实用技术难以引进项目;10%大学生村官认为领导同事不支持,难以得到群众认可;12%大学生村官认为自身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一些大学生村官做群众工作的能力、团结班子一起干的能力、与群众沟通的能力、自己创业作示范的能力比较欠缺,得不到群众认可,还有的理论与实际难以对接,呈现出“有理论用不上、有知识道不出”的尴尬,大多数村官有的甚至根本没有农村生活的经历。

6.大学生村官工作中的顾虑

大学生村官任期有两年的时间,任期结束之后,村官就要面临二次就业的问题。大学生村官对未来的设想也是多种多样,42%的村官认为自己心里最主要的忧虑是村官期满后的去处,这其中大部分人想将这里当跳板,将来考公务员,也有村官看作是一个过渡,将来自己在这里创业。还有人想继续在基层工作,担任领导职位。12%大学生村官在最主要的顾虑问题上表示,自己参加考试,主要期盼两年后县里的有关承诺能否予以兑现,即表现优秀的,可按照程序优先推荐录用为国家工作人员,国家公务员录用时重点推荐加分,县直一般事业单位缺编时优先考虑补编;表现特别突出的,经组织考察,可提拔担任乡镇领导干部。8%大学生村官认为自己存在任期满后回到城市工作会不适应的顾虑;14%大学生村官认为自己还没有考虑清楚,处于模棱两可,随遇而安的状态。

五、结论及建议

以上数据基本反映了大学生村官的生活工作状况,从中也凸显出一些问题。

一是个别村支部书记不能正确对待大学生村官。有的把大学生村官看做是外面来的“飞鸽”,是上级派下来的挂职锻炼干部,“早晚得走”;有的存有私心,担心大学生村官将来抢了自己的“位子”;有的则不让大学生村官承担重要工作,导致部分大学生村官处于被“边缘化”的境地。

二是个别村工作基础比较薄弱,影响了大学生村官作用发挥。有的村集体经济比较薄弱,大学生村官想干事面临诸多困难;有的村班子战斗力不强,帮带培养大学生村官方面缺少有效措施,在大学生村官心目中也造成不良影响;个别村“两委”成员之间交流沟通少,有时闹不团结,大学生村官处境比较尴尬,很难发挥应有作用。

三是缺乏有效活动载体。大学生村官思路活、热情高,只有搭建最有效发挥大学生村官聪明才智的活动载体,才能将大学生村官最大潜能激发出来。从目前情况看,大学生村官大多从事远程教育、团的工作等,直接干“硬活”的少,制约了他们独挡一面能力的提高。

选聘优秀大学毕业生到农村任职,发挥他们的所学和特长,参与新农村建设,既有利于促进农村的改革发展,改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结构,为新农村建设培养带头人,为党政部门培养有基层工作经验、对人民群众有深厚感情的高素质后备人才,也有利于真诚参加这一计划的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因此,进一步调动他们参与农村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更好地发挥作用,我们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加强思想教育。通过举办专题培训班、召开座谈会、个别谈心等措施,教育引导大学生村官充分认识基层,增长本领、磨炼意志、汲取力量,根据阅历和知识积累去施展才华、开拓创业的广阔天地,自觉摒弃浮躁不安心态,扎根农村基层,发挥聪明才智,努力建功立业。

二是落实培养责任。采取制定发展规划、定期双向谈话、跟踪督导等措施,要求村支部书记切实履行传帮带责任,放心、放胆、放手,给大学生村官早压担子、多压担子、真压担子,让他们实实在在参与村级重大事项决策,提高实际工作能力。

三是搭建活动平台。制定大学生村官“创业计划”,开展“扎根农村、青春创业”活动,镇、村在技术培训、创业资金、政策咨询、指导服务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以乡镇为单位,成立“大学生村官志愿服务团”,发挥所学专业特长,经常到各村免费提供法律咨询、文化宣传、技术指导等服务。

四是严格管理考核。制定出台管理办法,实行日常积分制管理,对突破性、创新性工作给予加分。建立健全考勤、定期交流、述职评议、轮岗锻炼、考核奖惩等管理制度,加大落实力度,保证大学生村官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

五是发挥典型作用。及时发现和培养各类典型,充分运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加以宣传,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在全社会营造关心支持大学生村官成长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李文波,韩新宝.大学生村官流失的原因及对策分析[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2,(3).

[2]唐海霞,彭斌,等.重庆市大学生“村官”现状调查[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12,(2).

[3]靳冬玲.大学生村官制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1,(15).

[4]蔡杨.“大学生村官”制度的改革与创新——基于北京市百位“大学生村官”的调查[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4).

村官试用期总结范文第2篇

实现“村村有大学生”目标

20*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认真研究贯彻落实措施,提出以选聘高校毕业生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村委会主任助理为主要形式,确保3年之内实现“村村有大学生”、力争一村两名大学生的目标。

为保证选聘大学生“村官”的工作顺利开展,市委组织部、市教育工委、市农村工委、市人事局等九部门联合制定《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就业创业实现村村有大学生目标的实施方案》,在全市建立了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就业工作联席会制度,并在市人事局设立联席会办公室,专门负责选聘大学生“村官”的具体工作。

20*年2月,*市选择平谷、延庆两个区县进行选聘大学生“村官”工作的试点。经过4个月的实践,试点工作取得初步成效,选聘的60名大学生全部签署留任合同。

在试点取得经验的基础上,*市随即全面启动20*年选聘大学生“村官”的工作,13600多人报名应聘,经过笔试、面试、体检,层层选拔,择优录取,最终2016人入选,奔赴京郊11个区县,投身新农村建设。今年,*市再选聘3000名大学生“村官”,招聘地域扩大为13个区县。这批大学生“村官”到任后,京郊3978个行政村基本实现“村村有大学生”的目标。明年,*市计划再选聘3000名大学生“村官”,届时大学生“村官”的总数将达到8000人左右,基本实现一村两名大学生的目标。

建立选聘大学生“村官”良性机制

*市努力建立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就业的良性机制。从政策制定到方案实施,从试点先行到分步推进,从岗前培训到后续管理,进行了周密设计,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政策引导,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就业。*市明确规定:被聘任为村党支部书记助理、村委会主任助理的高校本科毕业生,其薪酬第一年平均每人每月2000元,第二年平均每人每月2500元,第三年平均每人每月3000元,并按照国家和*市有关政策,为其缴纳各类社会保险;非*生源的*高校毕业生,聘用后连续两年考核合格者,经有关部门批准,可转为*市户口;在校期间已通过*市国家公务员公共科目笔试的,笔试合格证书有效期可延长至3年合同期满后的6个月,合同到期如用人单位需要,经面试合格,可优先录用为*市国家公务员;被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录用聘用的,在“村官”岗位上工作的年限记入工龄;工作满两年经考核合格报考研究生的,入学考试总分加10分,并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3年合同期满并作出突出贡献的,可推荐免试入学,等等。这些规定,充分体现了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就业的政策导向,极大调动了*高校毕业生以及京外院校*生源毕业生报名投身京郊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

四条通道,拓宽大学生“村官”未来之路。面对各地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就业的热潮,有人担忧:几年后,当这些在农村基层就业的大学生合同期满,他们新的就业问题如何解决?如果出现大规模的“返城潮”怎么办?对此,*市在制度安排上已经有了明确的对策,提前设计了4条通道:可根据工作需要和本人意愿续签合同;可进入人才市场自主择业;可报考研究生给予加分奖励;可应聘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按照有关规定确定相应职务,享受相应待遇,或按同类人员的标准确定工资待遇,表现优秀的,可列为副处级后备干部。

预期调控,保证大学生“村官”常量不变。我们预测,2009年后,随着大学生“村官”合同陆续到期,将会有人离开“村官”的岗位,寻求新的发展,这是正常现象。应如何妥善应对这种现象?*市的基本思路是:2009年后,每年减多少,就补多少,使大学生“村官”总量大体不变,使每村两名大学生的目标在实现后保持动态性稳定。作为*市引导和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示范工程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人才支持工程,*市将把选聘大学生“村官”的工作坚持不懈地抓下去,抓到底,务求实效。

注重培养,建立“四位一体”运行机制。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就业,“引得来”是前提,“留得住”是基础,“用得好”是关键。*市在选聘大学生“村官”工作中,除在政策上增强“引得来”的吸引力外,特别注意在“留得住”上动脑子,在“用得好”上下功夫。我们印发了全市统一的《聘用高校毕业生担任京郊村党支部书记助理、村委会主任助理劳动合同书(示范文本)》,用合同形式明确规定了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出台了《*市到京郊农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村委会主任助理的高校毕业生工资发放和社会保险缴纳管理办法》,保证大学生“村官”工资待遇和参加社会保险得到切实落实。与此同时,涉及选聘大学生“村官”工作的各有关区县及一些乡镇,也分别制定了岗前培训、岗位职责、管理办法、考核细则等相关制度,激励大学生“村官”在本职岗位上有所作为,争做贡献。多数村和乡镇买电脑、装电话、配自行车,为大学生“村官”尽可能创造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许多乡镇实行“一带一”制度,为每个大学生“村官”指定一名干部负责专门指导,促使他们更好更快地成长。我们计划制订和全市统一的大学生“村官”岗位责任制,规定大学生“村官”能干什么,需干什么,该干什么,进一步规范大学生“村官”的职务行为。目前,*市选聘大学生“村官”的工作整体上发展健康,运行良好。我们设想,通过建立培养、选拔、使用、管理“四位一体”的人才资源开发机制,促进大学生“村官”成长,使他们在新农村建设中建功立业,在本职岗位上得到锻炼,为今后的事业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选聘大学生“村官”意义深远

选聘大学生“村官”是推进京郊新农村建设的重大举措,同时也是实现首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需要,是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善之区建设的需要。

为新农村建设输送生力军。目前活跃在京郊的2000余名大学生“村官”,发挥自身的特长和优势,努力工作,被村民形象地称之为政策宣传员、决策咨询员、科技普及员、信息调研员、档案管理员、村务协管员、文化小教员、活动组织员。他们有的运用所学理论知识,为村里制定发展规划;有的利用自身特长,帮助村里推销产品;有的结合所学专业,在种植、养殖、果树栽培等方面进行试验和探索,帮助村民致富。毕业于法律系的大学生“村官”,还在村里举办普法培训班,创建法律工作室,为村民提供法律服务,担任诉讼人,协助村集体通过司法途径解决土地承包等合同纠纷。大学生“村官”已成为京郊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

村官试用期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新型城镇化;作用

一、大学生村官政策与现状

大学生村官一般指大学生村官(大学生在农村担任职务的称呼),是指到农村(含社区)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助理或其他村“两委”职务的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应届或往届大学毕业生,工作多为社区(村)事务。大学生村官一般通过考试向社会招聘,聘用后毕业生与乡镇政府或街道办事处签订《劳动合同》,任用期一般为二至三年,因此,大学生村官不是“官”,而是建立在《劳动合同法》上的劳动关系,具体工作是以书记助理或村长助理的职务对农村管理予以一定协助。如要真正成为“村官”,必须要按照《选举法》,在具备被选举资格的前提下,通过当地村民正式选举进入“两委”,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村官” 1。

根据《关于建立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长效机制的意见》,从工作职务上看,大学生村官初到行政村时,党员担任的是村党组织书记助理,非党员担任的是村主任助理。在实际工作中,大学生村官工作情况可以分为以下几种:1、身兼数职型。由于缺少人手加之大学生村官的高学历,一般情况下重点、难点工作都让大学生村官参与,甚至“挑大梁”,包括党务、计划生育、会计财务、农业生产等各方面工作都有涉及而成为“救火队员”,哪里需要就到哪里,这样一方面使大学生村官涉猎了各方面知识,能够快速熟悉农村工作,但另一方面也可能因事务性工作过多导致不能深入的做好一些系统工作。2、没事可做型。与身兼数职型相反,一些大学生村官抱着满腔热情进入农村,可变成了“打字员”、“送报员”,往往不安排给其工作,导致大学生村官无事可做,也有的村官充分利用时间学习考公务员或者考研究生知识,为服务期满后打下基础。3、专业和工作相匹配。有的村可能有与大学生村官所学专业相关的业务,充分利用人才,发挥其所学知识,将其安排到岗位上学习锻炼,也创新了该地区发展,往往取得了不错的效果。4、专业和工作不匹配。这其中突出问题是农村普遍需要学习农业专业的大学生,指导农业生产,然而大学生村官队伍中所学农业专业的比较少,部分大学生村官因对农务一窍不通,进而无事可做,或者从事其他事务性工作。

大学生村官制度其意义在于:其一,改变了农村人才单向流动的局面,打破了农村发展对有知识人才的需要,为农村带来了知识,促进了思想转变,与时期青年“上山下乡”不同,从“要我下”转变为“我要下”,大学生村官考试热度持续增加2;其二,优化了农村干部队伍,在农村干部普遍年龄大、知识低的情况下,大学生村官文化层次高、知识面广、思想活跃、接受事物快,为提高办事效率,成为农村工作的“新生牛犊”;其三,促进了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的大学生利用计算机和网络对当地农产品和农村文化进行宣传,促进了农产品销售和旅游等产业发展。

二、大学生村官面临的主要问题

在大学生村官政策推行的过程中,也存在一系列关于选拔、培养、管理等机制问题,2007年安徽凤阳曾辞退两名“大学生村官”,引发我们的思考。我们无可否认大学生村官制度的积极作用,但现实中执行情况仍与大学生制度之间存在偏差,具体为以下几点:

一是身份模糊,缺少法律地位。大学生村官身份模糊是其主要问题之一,大学生村官既不是村民,也不是干部或公务员,其要获得“村官”中“官”的身份必须参加选举。由于缺少明确的角色定位,导致工作职责不统一甚至不明确,其唯一“负责机制“既是考核合格与否,既是辞退也不会有其他连带责任,这些问题的产生主要是源于大学生村官政策相关配套措施跟不上造成的。

二是待遇较低,生活保障较少。大学生村官待遇低,经济落后地区可能会更低,全国各地标准不同。一般情况下,补贴资金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共同承担。以2012年辽宁省为例,“中央财政每人每年补贴5000元,省财政每人每年补贴1万元(不含大连市),不足部分由市、县(市、区)财政承担,贫困县原则上不承担。对选聘到村任职的高校毕业生,中央财政按人均2000元发放一次性安置费”。按此政策,大学生村官年薪为15000元,平均每月为1250元/月,还要扣除社保等费用,其可支配收入很少。加之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同,大学生村官的待遇也不一。这种缺少合理、公平的待遇标准,也会给大学生村官在心理上造成失落和不平。

村官试用期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河南省;大学生村官;显性流失;隐性流失;河南省新乡市;信阳市

中图分类号:F320.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1-0034-04

大学生村官是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的新兴事物,是时展的需求。选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是党中央近几年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1],它是引导和鼓励大学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对缓解当前严峻的就业压力,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同时也是改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结构,培养新农村建设骨干力量和党政干部后备人才,推进新形势下农村的改革与发展,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现实需要[1]。但是,大学生村官政策在具体的实施中也产生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是大学生村官到农村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甚至有些地方大学生村官流失出现了严重的问题。

本课题组以大学生村官的流失现象为切入点,以河南省为主要研究范围,通过对当前河南省大学生村官基本现状、存在问题和流失状况的深入调查和研究,探析其原因,为更好地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提供决策依据,同时也为“确保大学生村官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1]提供对策建议。

2009年课题组成员利用暑假和课余时间对河南省新乡市、周口市、驻马店市和信阳市等四地进行了实地调研,课题组成员一方面去当地政府和组织部门查阅收集相关资料,统计相关数据,了解当地大学生村官现状以及流失情况,并就其流失原因向政府部门做一些咨询。另一方面深入农村,以调查问卷、访谈和口头询问等方式对当地大学生村官、村民和部分村干部进行调查,了解当地大学生村官的现状和流失情况,掌握第一手信息,保证资料的真实性,以弥补政府和组织部门数据资料的不足。最后课题组以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信息和数据为依据,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形成本调查研究报告。

一、当前河南省大学生村官现状

(一)调查数据与现状分析

1.大学生村官调查部分。(1)大学生村官基本情况。在被调查的36个大学生村官中,男生22人,占61%;女生14人,占39%;其中本科17人,大中专19人,他们所学专业涵盖农学、法学、文史、理工、医学、教育学、计算机等。(2)大学生村官工作情况调查。大学生村官的职位多为村支书助理或村主任助理,在所调查的36名大学生村官中,这两项共30人,占到83%,担任普通村干部的共5人,占到14%,一般都是团支书兼任助理、出纳,或妇女主任等职务,多而杂。在所担任的职务中,有些大学生村官专业对口,但大多数都不对口。就其所从事的具体工作而言,60%以上的大学生村官主要在村里整理档案、传达文件、宣传政策,做村务文字工作,还有一部分大学生村官主要在村里从事计生、治安和科技推广等工作。(3)大学生村官对未来的打算。在对未来的打算方面,准备考公务员的所占比例最大,占到53%,其次为扎根农村以及向上发展。同时,还有近20%的村官表示近期暂未打算,待任期满了以后再作考虑。(4)大学生村官的工作时间及被调用情况。课题组在对大学生村官的调查过程中发现,有57.6%的大学生村官每周在其所任职村庄的时间达到3~4天,而有90%以上的大学生村官偶尔或者时常被其他部门借调。到目前为止,国家还没有明确颁布关于大学生村官的管理政策,各地都是根据不同的情况而采取不同的管理方法。在此次调研地新乡卫辉市,大学生村官基本上是由县一级政府选任分配到乡镇,然后再由乡镇统一管理,他们的编制不在村而在乡镇政府,因此很多大学生村官除了完成村里的工作外,经常被安排到站所帮忙;有的大学生村官甚至脱离了农村而成为站所的常任工作人员。(5)大学生村官待遇情况。在工资待遇上,河南省内各市有所差别,并且同一市内各县也有差别。但从总体上看,经济发展水平较好的农村的工资待遇高于贫困农村的待遇。以新乡市牧野区和卫辉市两地为例,同为本科学历,牧野区大学生村官的工资待遇在800元~900元之间,而卫辉市则在650元~750元之间。(6)大学生村官对所从事工作的满意度。根据课题组对大学生村官所从事工作满意度的调查,河南省内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如郑州、新乡等地,达70%左右,豫西豫南如信阳等地则仅为45%左右;然而就同一地区而言,经济较发达地区偏远贫困农村的情况却好于市郊区。因为在偏远贫困的农村,村干部的知识结构和文化程度非常低,他们渴望有文化的大学生村官能改变本村的落后面貌,所以相比较市郊区,在偏远贫困农村的大学生村官常常更受到重视。(7)大学生村官对国家优惠政策的满意度。在所调查的大学生村官中,有64%的大学生村官对国家的相关政策不太满意,其中有17%很不满意。主要反映在:国家对大学生村官的工资待遇偏低,生活保障性不强;激励性措施不够;后期保障和培养力度不强,对任期届满后未作出明确而具体的制度安排。(8)经济危机对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影响。在此次调查中,课题组特意结合当前世界经济危机的现实,了解大学生村官对经济危机的看法以及经济危机对其工作和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影响。近70%的大学生村官认为,由于受经济危机影响而导致的当前严重的就业压力,会促使更多的大学毕业生选择到基层工作,这也有助于大学生素质的提高。(9)对大学生村官政策的评价和预期。大学生村官普遍认为国家实施大学生村官政策能够促进基层干部素质提高,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基层民主建设和城镇化建设,同时对打破城乡二元制结构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67%的大学生村官认为该政策能够成为长期可行性的政策,但60%的大学生村官认为国家和地方政府出台的一些相关政策比较笼统概括,不够具体,且操作性不强,难以落实。28%的大学生村官认为,国家实施大学生村官政策主要是为了缓解当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是一项临时性的应急政策,不具可持续性。

2.村民调查部分。课题组对村民主要是通过采访或座谈的方式来了解他们对大学生村官政策以及大学生村官的看法和认识。通过对近100名村民的调查,90%以上的村民都知道村里有大学生村官,但是仅有30%的村民与大学生村官接触过,有的甚至不知道他们本村大学生村官的姓名;53%的村民知道大学生村官政策,并且对该政策是支持的。

村民希望国家的政策能够保持稳定,选拔那些真正具有农业科技知识以及懂得国家政策和法律法规等综合性知识的大学生村官;并且希望大学生村官能够改进工作方式,主动上门服务,多与他们交流沟通,加强联系。

也有一些村民希望大学生村官能够踏实肯干,积极地为所在农村作出贡献,发展村里的经济,切切实实给他们带来好处,带村民致富,不要走过场;也希望政府落实相关政策,让大学生安心在村里工作。

3.其他村干部和领导调查部分。课题组对其他村干部和领导的调查也主要通过采访和座谈的方式进行,村干部和领导对大学生村官政策是支持的,认为大学生在村里工作的适宜时间为二至三年,适合每村一名大学生村官,他们对现有大学生村官的表现也较为满意,认为大学生村官给他们带来了诸多影响,尤其是大学生村官的文化素质对他们的影响较大。

4.流失大学生村官调查部分。此次调查,课题组共联系到离职或跳槽的大学生村官13名,均通过电话与他们取得联系。他们大都去参加公务员考试、司法考试和招教考试,或参加研究生考试,有的则在外地打工。

关于他们离职或跳槽的原因,主要有:理想与现实差距太大,对在农村工作的发展前景感到迷茫;身份两难,难以融入村委领导班子,并且自己的一些意见和提议不被重视或采纳;办公条件较差,每天干琐事,施展不开手脚;与当地村民沟通困难;工资待遇低,生活保障性不强。

(二)当前河南省实施大学生村官政策初显成效

大学生村官政策给农村和社会带来的积极作用,以及近期的成效是显著的。通过对河南省上述四地区的调查研究,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1.大学生村官的专业分布,改善了农村干部队伍的知识结构,提高了村干部的整体素质和基层工作的民主性与科学性。在基层宣传上,无论是农业知识推广、民主管理、卫生管理,还是义务教育、计划生育、科学知识等的宣传,大学生村官合理的知识结构都为这些工作的有效开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2.大学生村官政策为大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平台,丰富了大学生的阅历,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前的就业压力[2]。通过调查发现,尽管一些大学生村官认为在农村没有太大作为,但在某一方面他们也承认,农村为他们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缓解了就业压力。例如,新乡卫辉市的太公镇贾庄村,大学生村官通过多方联系引进了名优石榴品种“突尼斯软籽石榴”,引导20多户村民组建了“科农林果种植专业合作社”,目前已种植石榴近百亩,果树近万棵,提高了村民的经济收入。

3.该政策开辟了选拔干部的新途径,培养锻炼了后备人才[3]。选拔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工作,不仅优化了农村干部队伍结构,加快了干部队伍的知识更新速度,巩固和加强了农村基层组织的建设,而且为国家招聘公务员和选拔干部提供了新的良好途径。

总之,国家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实施,效果是良好的,值得肯定,也值得我们继续坚持。但在具体的实施操作层面,也存在一些问题,值得警惕和深思[3]。

二、当前河南省大学生村官存在的困难以及流

失问题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大学生村官政策在具体的实施中也产生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是大学生村官到农村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甚至有些地方大学生村官流失现象严重的问题。

1.大学生村官流失严重。具体表现为隐性流失较多,显性流失较少。以信阳商城县为例,该县共计88名(2009年4月)大学生村官,其中隐性流失率高达63%,经常人不在村,他们或待在家里或从事其他兼职;显性流失为15人,占17%,其中8人已考取公务员,1人离职外出务工,剩下6人参加了招教考试和司法考试。

2.大学生村官专业知识、能力素质与农村实际脱节。“来的不需要,学的用不上”的矛盾在基层日渐突出,懂得农村实用技术的高校毕业生较少,相当一部分毕业生专业不对口,无法很好地施展专业特长[4]。

一方面,村民对于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知识的渴求,因此,他们对非农科专业的大学生村官并不很认可;在有些商业服务业或者工业发展较快的乡村,村民希望那些有经济头脑,能够引进项目的大学生村官到本村工作。另一方面,大学生村官认为自己只是在村里混日子,并不能够发挥特长,从而限制了自身的发展。

3.大学生村官角色定位不明确,身份两难。大学生村官属于新生的事物,虽然国家规定大学生村官为“村级组织特设岗位人员”[1],但是对于他们在新农村建设中应当“做什么”“怎样做”“扮演什么角色”等问题,政府对此仍然悬而未决[5]。大学生村官虽在农村,但不是村民的一分子;虽然听从上级机关的工作安排,但不是公务员更非领导干部,从而出现“非官非民”的尴尬局面。

大学生村官角色定位不明确,身份两难[2],一方面导致其职务不明确,徒有虚名;另一方面导致其工作内容不明确,职责不清晰。

4.大学生村官的工资待遇偏低,生活保障性不强,影响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在河南,大学生村官的工资待遇,即使经济条件相对较好地区也只有800元~900元,另有1 000元的一次性补助安置费[1],除工资之外既没有任何津贴,也没有任何的社会保障。这样的待遇显然难以保证大学生村官全身心地投入工作。

5.大学生村官出发点不正确,功利性很强。功利性因素对大学生选择村官这一职业有着很大的影响[6]。根据课题组对大学生村官的问卷调查,他们对“当初选择该职业的诱因和三年期满后工作去向”的回答,56%的大学生村官选择考研或考公务员,很明显多数大学生仅把村官作为跳板,到农村工作仅是应急之举,是未来走上更好工作岗位的过渡形式。这种心理动机极易导致他们工作不安心,不愿长期留在农村发展。

6.部分地区的大学生村官政策缺乏长远规划,缺少对大学生村官的培训、使用和管理,具有“临时”性质[4]。部分地区的大学生村官政策,从根本上说具有“临时”性质。按照国家相关政策,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工作三年,三年之后既可自谋出路,也可以升学考研或报考公务员等,并给予一定政策优惠。但是,在三年时间即将结束时,不少大学生村官却发现,留给自己的只有自谋出路才是“可靠的出路”。未来,对于大学生村官来说是十分渺茫的。

“临时”性的大学生村官政策是对大学生和农村的双重损失。对于农村来说,人才不是太多,而是太少,这正是国家推出大学生村官政策的根本原因。政府部门究竟应该以怎样的态度对待大学生村官政策?农村怎样才能为大学生村官提供施展才干的广阔空间?高调推行、“进口”不断扩大的村官计划,但“出口”又在哪里?如果离开对大学生自身成长的关注,缺少对他们的培训、使用和管理,大学生村官政策将难以实现多赢,也难以持久。

7.国家相关政策不够健全和完善,在选拔、分配、考核机制方面存在较大的缺陷和漏洞[3]。在选拔上,考试成为主要形式。它侧重于考核大学生的理论功底,而非实践能力,因此选的大学生能否适应复杂的农村环境则打上了一个很大的问号,这可能造成优秀大学生因为一时发挥不好而“落榜”,影响众多大学生服务农村的积极性。

在分配上,随机性比较严重。由于选的大学生所学专业一应俱全,不可能根据各村发展的实际按需分配,从而出现了村民对大学生村官的期望与大学生实际能力较差之间的矛盾,以及大学生村官对农村工作满怀抱负的心理与工作状况较差之间的矛盾。村民和大学生村官在心理期望上形成的巨大落差,影响着大学生村官政策的有序开展。

在考核上,形式主义比较严重。城市郊区相对富裕的农村,由于大学生村官所从事的“闲杂“工作往往与村民无直接利害关系,因此村民和村干部大多对其报以无所谓的心态,一路绿灯通过[7];而部分偏远农村大学生村官的工作考核基本上由村干部或乡里的领导拍板决定,缺乏科学性和民主性。

三、对策与建议

经过深入研究和分析,课题组认为应该通过国家、地方政府、农村基层组织、大学生自身、高校以及社会舆论等多方的共同努力来支持和推进大学生村官政策的有序实施与有效开展。

1.国家应把大学生“村官”政策制度化、法律化[3],并使之不断完善。首先要加大在政策、资金等方面对大学生村官的支持力度,尤其应加大资金上的投入;其次应建立科学合理的培训和用人体系,将大学生村官政策置于中国公务员制度建设的大背景下,既为培养新农村建设骨干力量和党政干部后备力量提供坚强后盾,也能够解决大学生村官未来不确定性的后顾之忧。

2.对于地方政府来说,国家的一项重大制度安排出台后,必须制定相应的系列配套措施,完善管理机制,积极推进该政策的有效实施。如通过逐年递增的方式等,不断提高大学生村官的工资和福利待遇;积极鼓励大学生村官自主创业,优化大学生村官创业环境,并给自主创业者给予一定的物力、财力和政策支持;政府与高校以及培训机构联动,形成固定的长期合作机制,不断提高大学生村官自身素质和适应农村工作的能力等等[8]。

3.对于农村基层组织来说,基层领导必须切实转变观念,破除传统身份、城乡和地域等人才壁垒,善于立足本村实际为大学生村官提供发展的舞台。基层组织应当按照农村的实际需要,明确大学生村官的任务,让他们真正参与到基层的实际工作中,并提高解决农村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应经常组织大学生村官进行座谈,倾听他们的真实意见和想法,对于合理的意见和建议要及时采纳,增强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基层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

4.大学生村官自身要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强化对农村的奉献意识,努力提高服务农村的本领,要真正“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做好角色的转换:大学生村官要多与村民沟通交流,善于站在农民的的立场和角度看问题、办事情,只有这样才能得到村民的认同和支持。

摆正心态,真正融入农村:大学生村官到农村工作后,要树立一种村民意识,与群众打成一片,把自己作为农村的一员,真正融入农村生活;要踏实工作,不断提高自己的实践经验,真正乐于服务三农,不让村民失望。

转变择业观念,真心服务农民,带农民致富:大学生村官应具有敢于挑战世俗的观念和意识,增强自我认同感。大学生村官应发挥自身比较优势,通过互联网,远程教育等信息渠道,用自己独特的眼光,积极寻求致富门路,带领村民致富;同时应结合农村实际,大胆创新,立足本地优势,发展特色产业,用新的观念和思维指导农村经济工作。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才不会在农村中感到寂寞与无望,相反慢慢会在内心形成一种扎根农村的念头。

5.高校作为大学生村官的来源地,应该成为中国大学生村官政策推进中的重要一环。首先,高校应该开设与三农相关的专业,经常组织学生到农村进行社会实践,而不要仅仅局限于部分学生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目前,河南农业大学已开设了大学生村官专业,省内其他高校也可在这方面予以尝试和改进。其次,高校要大力加强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9]。通过理想信念教育,使当代大学生牢固树立工作无贵贱之分的理念,使他们明白无论是从事什么工作,都是为社会、为国家作贡献,使大学生村官真正树立扎根农村基层,为三农服务的信念。

6.在社会舆论与宣传方面,应该建立社会联动机制,强化社会支持[10]。应当提高广大民众对大学生村官政策以及大学生村官的认知、理解与支持。社会舆论对大学生村官政策能否有序实施和有效开展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有些立志服务农村的大学生村官难以自我认同并得到家庭与社会理解与支持,与社会舆论不正确导向有很大的关系。对此,宣传部门和媒体应该加大对大学生村官的宣传力度,大力宣传大学生村官的奉献精神和先进事迹,让广大干部群众更加理解他们,为大学生村官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同时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开办一些访谈节目或是谈话节目,让社会多听一听大学生村官的心声,加强大学生村官与社会的沟通。

四、总结

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实施对于缓解当前大学生严峻的就业压力,对于改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结构,培养新农村建设骨干力量和党政干部后备人才,对于推进新形势下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具有很大的战略意义。在这一政策实施的过程中,尽管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和困难,但是,不仅我们已经取得了相应的成就,而且大学生村官政策整体上符合当前中国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我们所要做的是,从各个方面进一步完善大学生村官政策,真正发挥这一政策所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关于建立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长效机制的意见[R].中共中央组织部,2009,第20号.

[2]耿相魁.大学生村官实践中的问题及对策[J].人才开发,2008,(11):40-42.

[3]李包庚.“大学生村官”现状调查与思考[J].青年探索,2007,(6):11-15.

[4]安勇.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误区及其对策[J].农业经济,2007,(6):60-61.

[5]米恩广.对“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现状的思考[J].今日南国,2009,(6):5-6.

[6]米寸美.“大学生村官”现状调查与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09,(9):51.

[7]薛新生.选派“大学生村官”的做法和启示[J].领导科学,2006,(9):36-37.

[8]仇文利.也谈“大学生村官计划”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J].社科纵横,2008,(9):95-96.

村官试用期总结范文第5篇

近年来,__县__乡通过明职责、抓培养、强关怀、搭平台等措施,在“干”字上下功夫,扎实抓好大学生村官队伍建设,为促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推动村级事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明职责,确保大学生村官“有事干”。__乡明确将政策法规宣传、村情民意调查、富民强村促进、制度建设督导、矛盾纠纷调解、基层组织建设指导、农业实用技术推广、参与决策并做好相关事务工作、带头创业示范及完成上级部门和乡、村交办的其它工作任务作为大学生村官的十大基本职责,结合各个时期工作的重点,经常性地为大学生村官进行具体定位,交任务、压担子,引导他们创造性的开展各项基层党组织建设及其它工作,积极为各村发展出谋划策。采取按月考核、年度述职考评的方式,对大学生村官履行岗位职责、完成工作任务、联系服务群众、在岗任职情况进行科学考核,同时,将考核结果作为评先树优、推荐入党及推荐使用的重要依据。

抓培养,确保大学生村官“能干事”。加强对大学生村官的日常培训,不定期对大学生村官进行业务培训,根据各个时期工作的不同需求,采取开办培训班、一对一培训等形式,对大学生村官进行农业农村知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公文写作以及服务技能等方面的培训,不断提升大学生村官理论素养。截至目前,共举办5场次大学生村官业务知识培训班,通过培训,增强了大学生村官的责任心,为民服务能力显著提高。

强关怀,确保大学生村官“想干事”。工作中,我乡把大学生村官教育管理、发挥作用情况作为基层党建工作考核和村党总支部书记工作述职的重要内容,并在发展党员、选拔任用等方面对大学生村官适当倾斜,时刻让他们感受到党组织的关爱。切实落实大学生村官的各项待遇,最大限度地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思想上,由乡党政班子成员和村级主要领导结对帮带大学生村官,注重加强与大学生村官的思想交流,定期不定期与大学生村官谈心谈话,做好思想工作,帮助解决有关问题。关心他们的精神生活,引导他们从一点一滴做起,在工作中尊重农村、尊重群众,在与干部群众融洽相处中培养与群众的感情,增强大学生村官为民服务意识,安心于农村工作。通过定期开展组织生活、集体活动、集中学习等,及时掌握大学生村官的思想动态、交流工作经验;建立大学生村官qq群、微信群,为大学生村官成长交流搭建良好的学习沟通平台,有效激发了大学生村官干事创业的热情。

搭平台,确保大学生村官“干成事”。注重把表现优秀、党员群众认可的大学生村官,安排到更加重要的岗位上,将符合条件的3名大学生村官任命为村党总支部专职书记。在严格考核基础上,鼓励和推荐优秀大学生村官中报考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2008年至今该乡14名选聘大学生村官中,有1人进入乡党委班子、5人考录公务员队伍、2人成为乡镇事业编干部;在岗的4名大学生村官中3人进入2015年公务员面试。对于合同期满不再留任的大学生村官,通过推荐就业、自主择业等形式,积极引导大学生村官自主择业,有1名大学生村官通过自主创业走上了新的工作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