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导师制课程设计总结

导师制课程设计总结

导师制课程设计总结

导师制课程设计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新课程学习;灯具设计;实例探究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14-0043-03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技术应用型的高级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这类人才主要不是从事科研,而是从事生产、营销、管理、服务类的工作,他们在整个科研、设计、生产链条中占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位置。这类人才需要的不是科研能力,而是知识应用的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和本专业中的高级专业技能,主要由职业技术院校负责培养。职业教育有着不同于普通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教学模式必须适应职业教育的发展。职业教育必须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突出能力培养,以项目为载体、用任务训练岗位职业能力,形成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

一、课程整体设计思路

《灯具设计》是高职院校新课程灯具设计与工艺专业的必修课,也是本专业的核心能力课程。在新课程内容的选择上以学生未来的职业活动为导向,课程的主线不是讲解一套系统知识,而是带领学生完成一件未来职业岗位上的工作。课程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有兴趣、有动力,能力才能有明显的提高。

新课程的项目设计要突出能力目标。首先对新课程进行职业岗位能力需求分析,以具体、可检验的语言准确描述新课程实际能达到的能力目标,根据职业岗位能力需求设计训练项目。项目设计由易到难,有单项实训和综合实训,逐步训练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传统的《灯具设计》属于知识传授型课程,教、学、做分离,理论与实践分离。项目式教学要做到教、学、做一体化,以练为主,讲练结合。

二、课程职业岗位能力目标分析

本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学生能够根据客户的要求,设计出符合要求的台灯。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学生能够运用设计调查的知识进行台灯设计的前期调研,掌握创意设计的方法,并能选择合适的材料工艺与恰当的结构,运用相关设计软件制作灯具设计效果图和CAD结构图。最后,还要能通过与客户的有效沟通进行项目提案。通过项目的实施,学生初步掌握灯具设计的程序与方法。

通过职业岗位能力分析,需要达到的能力目标为:①能针对企业、产品、市场、用户、环境进行灯具设计的前期调查分析;②能撰写灯具调研分析报告;③能进行前期创意设计,绘制创意草图;④能按照灯具生产的安全规范与环保要求进行灯具材料与工艺的选择;⑤能进行灯具结构的设计;⑥能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绘制出灯具材料工艺结构图;⑦能运用三维软件制作灯具设计效果图;⑧能陈列展示灯具设计作品。

需要达到的知识目标为:①掌握灯具设计调查方法;②掌握灯具创意设计方法;③掌握灯具设计材料与工艺的选择方法;④掌握灯具设计结构特点;⑤掌握灯具设计安全规范及行业标准;⑥解灯具设计作品展示陈列方法。

需要达到的素质目标为:①团结协作能力:互相帮助,共同学习,与人交往、具备奉献精神;②自我学习能力:利用图书馆和网络帮助解决学习过程中的疑难问题;③自我展示能力:良好的表达、应变、沟通;④信息处理能力:查阅资料收集信息;⑤通过与客户的沟通,培养良好的表达、应变、沟通能力。

三、能力训练项目设计

以一个台灯设计的大项目为主线贯穿整个新课程,让学生全流程链地实践了真实的设计过程。项目包含四个子任务,通过不同阶段的子任务训练,培养了学生的设计能力和技巧。随着项目的逐步深入,复杂度和综合性逐渐加强。

1.子任务一:台灯创新设计调研。

(1)竞争对手调查。能力目标:①能收集充分的竞争对手资料;②能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定性与定量的分析。知识目标:①了解常用的资料收集渠道;②调查资料统计分析方法。训练方式及步骤:①教师展示案例;②学生观摩、同步练习;③师生讨论总结。

(2)技术调查。能力目标:①能用一些简单的检索工具收集资料;②能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定性与定量的分析。知识目标:①一些简单的检索工具使用方法;②调查资料统计分析方法。训练方式及步骤:①教师展示案例;②学生观摩、同步练习;③师生讨论总结。

(3)用户使用分析。能力目标:①能用观察访谈法进行用户使用分析;②能用情境分析法进行用户使用分析。知识目标:①了解观察访谈法;②了解情境分析法。训练方式及步骤:①教师展示案例;②学生观摩、同步练习;③师生讨论总结。

(4)发展潮流趋势分析。能力目标:①能收集充分的与潮流趋势相关资料;②能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定性与定量的分析。知识目标:①了解常用的资料收集渠道;②调查资料统计分析方法。训练方式及步骤:①教师展示案例;②学生观摩、同步练习;③师生讨论总结。

(5)撰写灯具设计调研报告。能力目标:①能对调研分析结果进行归纳总结;②能将调研分析结果制作成PPT格式文件。知识目标:①掌握系统分析方法;②PPT软件应用知识。训练方式及步骤:学生撰写灯具设计调研报告,教师巡回指导。

(6)阐述调研报告。能力目标:①讲演的能力;②阐述个人见解的能力。知识目标:讲演的技巧要领。训练方式及步骤:①学生逐一上台讲演;②教师适当点评。

2.子任务二:台灯创意设计方法。

(1)用仿生法进行设计创意。能力目标:能分析仿生的方法并进行创意设计。知识目标:掌握仿生设计法。训练方式及步骤:①教师展示案例;②成立创意小组;③进行创意设计;④教师讲解指导;⑤讨论互动。

(2)用特性列举法进行创意设计。能力目标:能运用特性列举法进行台灯创意设计。知识目标:掌握特性列举法。训练方式及步骤:①教师展示案例;②成立创意小组;③进行创意设计;④教师讲解指导;⑤讨论互动。

(3)用缺点列举法进行设计创意。能力目标:能运用缺点列举法进行台灯创意设计。知识目标:掌握缺点列举法。训练方式及步骤:①教师展示案例;

②成立创意小组;③进行创意设计;④教师讲解指导;⑤讨论互动。

(4)用形态分析法进行设计创意。能力目标:能运用形态分析法进行台灯创意设计。知识目标:掌握形态分析法。训练方式及步骤:①教师展示案例;

②成立创意小组;③进行创意设计;④教师讲解指导;⑤讨论互动。

(5)用头脑风暴法进行灯具设计创意。能力目标:能运用头脑风暴法进行台灯创意设计。知识目标:掌握头脑风暴法。训练方式及步骤:①教师展示案例;②成立创意小组;③进行创意设计;④教师讲解指导;⑤讨论互动法。

3.子任务三:台灯设计方案深化子任务。

(1)材料工艺选择。能力目标:根据设计效果选择恰当的材料工艺。知识目标:①了解不同种类金属、塑料的加工工艺和材料特性;②材料选择的适应性系统。训练方式及步骤:①小组讨论材料选择的适应性;②教师利用图片和实物结合的方法展示不同材料特性;③师生讨论互动。

(2)台灯结构设计。能力目标:①掌握灯具结构设计步骤、方法;②能根据产品的属性特点设计、设计出合理的灯具结构。知识目标:①了解灯具的结构形式与特点;②灯具结构设计步骤、方法。训练方式及步骤:①教师讲解,案例分析;②小组交流讨论,成员单独设计;③绘制灯具结构草图;④教师点评,辅导、总结。

(3)灯具行业标准与安全规范。能力目标:能设计出符合行业标准与安全规范的台灯。知识目标:了解灯具设计行业标准与安全规范。训练方式及步骤:①将学生的设计拿出来全体讨论;②教师归纳总结;③学生改进设计。

(4)灯具设计工程结构图的绘制。能力目标:能绘制出符合制图规范的CAD工程结构图。知识目标:①灯具制图规范知识;②CAD软件的操作知识。训练方式及步骤:①学生上机操作,教师巡回指导;②归纳总结。

(5)定案效果图制作。能力目标:①能运用相关设计软件制作灯具效果图。知识目标:①CoreIDRAW灯具效果图制作技法;②3DMax灯具效果图建模与渲染技法。训练方式及步骤:①教师示范、演示、讲解;②学生练习,教师辅导;③教师点评,总结。

4.子任务四:设计提案子任务。

(1)设计排版。能力目标:①会设计构图;②能编排设计出具有艺术美感且具有视觉冲击力的版式。知识目标:①掌握灯具设计构图技巧;②掌握编排设计的各种版式。训练方式及步骤:①设计构思,草图练习,教师辅导;②教师讲解,案例分析;③小组讨论,教师点评。

(2)撰写设计说明。能力目标:①能有针对性的将设计的创新点展示出来;②能清晰地阐述设计的理由。知识目标:了解创新设计理念。训练方式及步骤:①学生练习,教师辅导;②教师点评,总结。

(3)设计提案。能力目标:①能面对企业提案;②能根据企业的建议对原灯具设计作品作出修改。知识目标:①掌握灯具设计提案的方法;②了解面对企业的礼貌礼仪。训练方式及步骤:真实面对企业,采用情景教学方法。

四、课程考核方案设计

1.考核形式、内容。考核内容包括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其中形成性考核占40%,终结性考核占60%。

2.形成性考核包括考勤10%、学习态度5%、课堂提问和课堂讨论5%、平时作业完成情况20%;终结性考核内容为可展示的结果与课后作业。

3.考核成员:企业代表、任课教师、学习小组长。职业教育新课程内容必须以职业活动为导向。新课程的实例、实训和主要的课堂活动,都要紧紧围绕职业能力目标的实现,尽可能取材于职业岗位活动和实际工作流程,以此改造新课程的内容和顺序,从“以知识的逻辑线索为依据”转变成“以职业活动的工作过程为依据”。

《灯具设计》课程整体设计以一个综合项目贯穿整个课程,作为训练学生职业岗位综合能力的载体。项目的选择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具有实用性、典型性、覆盖性、综合性、挑战性。

导师制课程设计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学分制;本科生;选课满意度

1.前言

学分制是一种以学分为计量单位,以学生取得必要的最低学分为标准,衡量学生完成学业状况的教学管理制度。学分制起源于选课制,选课制是学分制的核心。随着我国高等院校招生规模的急剧扩大,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趋向于“大众教育”,高等教育领域也存在着争夺生源的问题。学生是接受教育的主体,通过对学生选课满意度的分析,可以找出教学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优势和不足,并为教育管理部门提供有效建议。

2.调查背景及样本构成

问卷调查时间为2010年,对象为东北财经大学在校本科生,调查内容主要涉及课程设置满意程度、课程内容分项构成的满意程度、授课教师的满意程度、教务管理制度的满意程度等,还包括学生对学分制制度的看法与改进建议。

2.1问卷设计

为保证问卷的可信度和有效度,主要从三方面设计问卷:(1)年级构成。考虑到每个年级选课量不同分别确定不同样本量,抽样人数按“大一∶大二∶大三=2∶3∶5”进行配额抽样。(2)性别构成。根据该类学校总体学生人数性别比例,院系内部按照“男:女=1∶2”进行配额抽样。(3)成绩构成。为保证样本的代表性,将学生的学习成绩大体分为高、中、低三类,各成绩等级按1∶1∶1进行配额抽样。

2.2问卷实施情况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460份,回收452份,有效回收率9826%。其中男生为148人,女生为304人,男生数与女生数之比大约为1∶2。年级构成为大一同学为89人,大二同学为132人,大三同学为231人,三个年级的样本量比例大致为2∶3∶5。学习成绩较高的同学占352%,成绩中等的占372%,成绩较低的占277%,基本满足1∶1∶1的比例。问卷实施情况与问卷设计基本一致,具有良好的代表性。

3.调查结果满意度分析

3.1指标说明

此次调查采用李克特量表进行,满意率是指在一定数量的服务对象中表示满意的对象所占的百分比,是用来测评满意广度的一种方法。

满意度是通过评价分值的加权计算,按百分制计算,将各得分分别赋值为:非常满意对应100分、比较满意对应80分、一般对应60分、比较不满意对应30分、非常不满意对应0分。满意度的具体计算方法为:

B=n1×100+n2×80+n3×60+n4×30+n5×0n

3.2课程总体设计的满意度

在被调查的452名同学中,表示对学校课程设置比较满意和非常满意的同学占总体的6062%,表明大多数同学对学校选课制度比较满意。此外,有3581%持有一般态度,表明选课制度还没有做到非常完善,仍有改进之处。只有421%的同学持有比较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态度。

3.2.1课程设置各分项的满意度

(1)培养方案及课程分设置较为科学合理,同学普遍持满意态度

据调查在课程设置中,学生对培养方案所涵盖的课程种类的科学性、毕业前应修学分总数的合理性和选修课与必修课学分比例的科学性三项最满意,满意度均在70分以上。

(2)授课教师的可选择性较差,学生普遍持不满意的态度

学生对于必修课老师的可选择性满意度最低,只有5637分。分析表明,由于必修课的开课教师对教师的要求较高,高能力教师数量有限,使得学生对教师的可选择性降低。

3.3课程内容分项构成的满意度

除创业教育模块外,其他各课程内容的满意度均达到65分以上,总体满意度较高。其中专业必修课、人文素质模块课、校际交流课的课程内容满意度均超过75分以上,表明该校本科生对总体课程内容安排较为满意。

(1)专业课满意度高于基础课,必修课满意度高于选修课

该校专业课和必修课的设置必须经过仔细研究和规划,课程内容设置较科学,且授课教师传授能力和专业知识基础都很强,所以满意度较高。

(2)模块课整体满意度较高,唯创业教育模块课满意度严重偏低

创业教育模块课满意度最低,满意度为6040分。分析表明,该校创业教育模块课是从2009年开设,尚未形成体系,且学生众多导致授课质量不高。

(3)校际交流课满意度较高,辅修、双学位课程内容设定满意度较低

校际交流课通常都是非财经类的课程,如心理学、生物进化与遗传等,学生可以在这些课程中学到更多自己感兴趣的知识,所以满意度较高。

3.4教师总体满意程度

分析结果表明,该校本科生对授课教师的总体满意度指数为7801分,说明大多数学生对授课教师评价较高。在被调查的452位在校本科生中,只有5人认为非常不满意或比较不满意,只占总人数的1%,其他人均认为满意(包括非常满意、比较满意和一般)。

3.41授课教师各个分项的满意度

除课堂气氛、课外辅导、与实践相结合三项在60分上下外,该校教师其余各项满意度都在70以上,其中人品师德满意度最高,另外对教师的专业知识满意度也很高。分析表明,大学期间安排的课程难度较大,通常以授课老师讲述为主。与实践相结合是对广大教师提出的新要求,学生渴望能在课堂上也能了解或掌握实用的技术。

4.结论与建议

本文主要研究财经类大学本科生对选课制的满意情况,得出以下几点结论:(1)课程设置普遍满意度较高,授课教师的可选择性有待加强。(2)课程内容设置合理,创业模块课程继续完善,注重辅修双学位教师的授课质量。(3)授课教师素质较高,与实践相结合的授课内容应增多。对此提出以下建议:

4.1加强与高校间的合作,增大选修课的广度。针对选修课老师可选择性较少,选修课广度不够问题,可以尝试与当地其他高校合作。如果能加强文科强与理科强高校间合作交流,两校教师资源优势互补,双方的选修课质量必然大大提高。

4.2完善创业模块课程体系,引导学生明确定位。课程总体内容的满意度较高,但创业模块满意度较低。创业模块设置也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定位,以快速适应社会要求,学校应当努力为学生做好引导工作。

4.3尽量增开有实践机会的课程。现代教育对理论联系实践要求进一步增加,学生渴望有实践机会。授课老师可以讲述一些与本专业相关的案例,为学生提供有关的实践信息,鼓励学生多参与社会实践。

4.4建议实行导师制,强化对学生的指导与管理。导师制的推行是一种很好的尝试,可以缩短新生对学分制的适应期,保证学生选课和学习的质量。导师制的实施可以更大限度的发挥学生潜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东北财经大学;辽宁;大连;116023)

参考文献:

[1] 石军霞.高校学生满意度调查研究―以苏州大学本科生为例[D].苏州大学硕士生学位论文,2008.

[2] 王俊生.高校学分制实施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2008(10)

[3] 孙玉环.学分制下本科生满意度状况调查及分析――以东北财经大学为例[J].统计教育,2008(7)

导师制课程设计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土木工程专业;结构概念;创新设计;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6-0199-02

一直以来,我国土木工程专业本科培养的学生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但应用实际工程的能力较差,独立和创新的工程意识较低。原因是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单纯地讲授理论知识,学生实践能力训练不足,缺乏理论与实际工程相结合的锻炼,教学与实践无法有效衔接。目前,土木行业越来越多的地方用到了概念设计,这种理念在很多实际的建筑方案中得以应用,对土木工程影响巨大[1]。因此,概念设计在土木建筑工程专业教学环节中应当加以体现、反映。针对这样的现状,土木工程专业进行《结构概念与创新设计》课程教学研究就十分有意义。这对改革工程教育的教学模式有利,又能检验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掌握,并且锻炼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其建立工程意识和培养创新能力[2]。

一、《结构概念与创新设计》课程教学内涵和意义

土木工程结构概念设计是工程当中结构设计的灵魂,是利用设计概念并以自身为主线贯穿全部设计过程的一种设计方法。概念设计是完整和全面的设计过程,它将设计者繁复的感性和瞬间思维上升到统一的理性思维从而完成整个设计[3]。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建筑结构设计也有了一个更高的要求。如何打破土木工程结构设计过于墨守成规,能将结构工程师的创新能力充分发挥出来,对于现代社会是迫切需要的。因为他们才是结构设计革命的推动者和执行者[4]。

《结构概念与创新设计》课程是在原《结构创新设计》课、《结构概念与体系》课及《事故分析与结构原理》等土木工程专业课程基础之上,发展整合及改造后新设立的课程。该课主要是以学生创新性设计制作实验为主线,训练学生工程意识、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它体现了工程教育的特色,以结构设计制作实验项目为载体,探索在干中学、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教学模式。把工程培养所必要的基础知识、工程设计思想和方法、自学和终身自学的能力和兴趣的培养等内容放在第一位。《结构概念与创新设计》课提出建筑结构概念设计的概念和原则,并结合学生的创新性设计制作实验案例进行点评分析。概念与体系部分介绍结构概念设计的背景、思路、基本做法、设计过程中经常用到的结构概念。

该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在于探索通过该课程的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研究,适应新的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掌握善于主动学习的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和工作习惯。

二、我校的教学改革研究的基础和环境

1.专业建设基础好。河北工程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以开设创新性结构设计大赛10年。完成了校教研项目《土木工程专业创新性结构实验探索研究》和《结构创新设计等系列课程的教学研究》两项。学院已开设《结构创新设计》、《结构概念与体系》、《事故分析与结构原理》、《混凝土结构设计》、《结构抗震设计》等课程。

2.师资力量强。上述这些课程由多位建筑工程系的老师担任,职称结构合理,形成了相对稳定的老中青队伍结构。因此,对于结构概念与创新设计教学改革研究的可持续性提供了保证。

3.实验室基地条件良好。本专业下设的结构实验室是河北省结构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学生建立模型实验提供了科学的、可靠的硬件条件。

三、《结构概念与创新设计》课程教学方案设计

1.教学目标。初步形成《结构概念与创新设计》课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思想,完成《结构概念与创新设计》课的教学大纲制定,确定教学内容,初步形成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为指导其他工程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索经验。

2.教学内容。《结构概念与创新设计》课程教学内容包括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研究。

教学内容:创新性设计制作实验项目的设计,项目要包含若干个结构和力学的概念的运用,如拉、压、弯、剪、扭、稳定、倾覆等,使用材料应宜于制作,实验的方法要直观。项目的要求应是概括性的,应用较少的约束,以使学生开阔思路。给出的条件应尽量少,要学生自己寻找所需的条件。布置结构设计制作实验项目,首先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讨论分析项目,提出问题。学生分析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自学、讨论、查阅相关资料等方法解决问题。学生应经过结构方案设计、一定的计算分析、绘制施工图、施工制作结构模型、进行结构实验、实验分析、总结等过程。

教学方法:本课程的教学手段主要以讲课、学生设计、模型制作和模型实验相结合的方式,从不同的角度和理念启发学生将所掌握的基本结构概念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在模型实验之前教师上课以引导为主,主要由学生自学、讨论和分析计算设计制作出结构模型。教师引导学生将自己的设计与所学内容联系起来,甚至产生出学生还未学到的问题,让学生自己思考分析。

教师的教学主要以指导为主,如结构概念设计的原则、路线、方法,基本思路、基本做法以及设计中常用到的结构概念等,并结合学生的创新性设计制作实验案例进行点评分析。

基本教学过程:布置题目――学生以小组讨论学习――提出问题――教师指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重点要起到启发、督促、指导、控制进度的作用)――学生形成方案――教师根据方案指导学生改进方案――学生制作模型――学生实验――教师点评总结(重点是设计思路和设计方法及学生学习方法的总结)――学生总结(学习过程总结)

3.存在的问题。(1)如何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学和终身学习的能力等”教学理念落实到教学实践中,是本教学课程首要解决的关键问题。(2)研究创新性设计制作实验题目。研究题目的内涵、题目的难易程度、题目的适用性、题目的趣味性、题目对学生学习的引导性等。(3)研究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形成即稳定又灵活的教学内容和方法。稳定是要教学理念要坚持不懈,总结提高,教学模式要稳定形成套路和程序,便于教师掌握和控制教学进度。灵活是具体的教学内容,比如涉及的结构概念很多不可能在课堂上全讲,需教师具有灵活性和启发性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学习。(4)初步形成课程所需的教学文件。如教学大纲、教学设计、教学教案、教学讲义、题目库、教学录像等内容。

四、《结构概念与创新设计》课程的实施

我校土木工程专业开设《创新性结构设计》等一系列课程以来,我们在不断探究和改进教学方法,对于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项目教学法均有了一定程度的研究,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我们已经完成了《土木工程专业创新性结构实验探索研究》和《结构创新设计等系列课程的教学研究》两项校级的研究,并开设了相应的课程。相关教师在工程教育方面有长期的思考和教学实践探索,并且已成功组织土木工程结构大赛10年。已开设《结构创新设计》、《结构概念与体系》、《事故分析与结构原理》、《混凝土结构设计》、《结构抗震设计》等课程,相关教师教学水平高,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具体实施如下:

1.修订《结构概念与创新设计》课程教学大纲,包括课程目标、内容安排及学时安排。

2.选择土木工程专业和工程力学专业大学三年级学生的第二学期开始该课程教学。

3.自土木工程专业和工程力学专业大学三年级学生的第一学期期末,研究确定题目及相应的教学安排。

4.将大学三年级专业学生按班级分给不同的教师,教师则分头实施教学,定期讨论交流改进教学。在教学实践中,将教师授课、学生设计、模型制作和模型实验相结合,启发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工程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工程概念设计与创新能力、自学能力。

5.在大学三年级专业学生的第二学期期末,教师对课程实践进行总结,提出改进措施和方法。

五、总结和探讨

本文方案结合新的科研成果开设出新的课程以及课程标准化建设。探索建立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本方案突出土木工程专业特色,加强了实践教学环节的创新研究与实践。将工程项目、创新能力培养融入课程体系建设中,进行课程计划和实践内容的一体化设计,培养学生的工程创新意识。本方案突出启发式教学和指导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善问求知和动手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海峰,乔安宇.论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概念设计及其措施[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12):36-39.

[2]刘彦艳.浅谈建筑结构概念设计[J].科技风,2009,(13):52-55.

导师制课程设计总结范文第4篇

1.浙江省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会实验室工作研究重点项目(Z201215)

2.2011年度省教育技术研究规划课题重点项目(JA005)

3.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2014SCG212)

摘要:为提高信电类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自动控制理论教学效果,依托虚实结合实践教学平台,结合浙江大学城市学院信电分院学科特点和学生情况,大力改革自动控制理论内容体系和课程体系,基于知识应用,借助计算机虚拟仿真工具和实验平台,构建了层次型的虚实结合体系构架,并在实践中进行课程的相关建设和课程教学改革,提升了学生参与度,提升了课程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虚实结合;自动控制理论;课程体系;层次型

【中国分类法】:TP13

自动控制理论课程是电气信息类自动化专业学生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是自动控制系统、过程控制、智能控制等专业课程的先修课程。该课程理论性、系统性和综合性都很强,涉及到多学科的交叉。通过理论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设计控制系统的能力。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浙江大学城市学院的学生理论基础薄弱,对理论课程的学习有畏难情绪,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忽视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教学教过欠佳,影响后续课程的学习。这门课的教学模式有必要进行改革,本课程组老师将贯彻“基于应用知识应用”的教学理念,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基于信息与电气学院虚实结合的实验平台在自动控制理论教学中开展虚实结合的课程教学模式,并紧密结合实际应用,希望能够通过模式的探索和实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能力,大力推动和促进自动控制理论课程的教学质量的提高,并影响和辐射其他课程的教学改革。

一.削枝强干,构架内容体系

课程的教学重点在于如果引导学生对树立控制系统的系统概念、掌握三种数学模型的建立及其相互转换关系、掌握时域、复域、频率的三种分析方法、进行实际系统的性能分析和校正设计。难点在于系统分析和综合设计。以前系统都是介绍理论知识为主,比较注重知识的理论推导和证明,数学推导复杂,手工绘图比较繁琐;从历届学生学习状况看,学生比较被动、课程学习枯燥、兴趣不高。针对以上情况,课程组根据课程特点和自动控制理论体系的特点,梳理了课程的知识体系。

整合与前续课程“电路原理”、“电子技术”、“电机拖动”和后续课程“交直流调速”、“计算机控制”、“智能控制”、“控制系统设计”等课程的内容,遵循与前续课程内容不重复、对后续课程所用的知识点不遗漏的原则;同时根据自动控制理论自身的内在体系,“加强基础、削枝强干”,以系统建模-系统分析-系统综合为总线索,在每章中再以“时域”、“复域”、“频域”等方法为子线索,以“三性(稳定性、稳态特性、动态特性)”为基本框架组织教学内容、实现模块化教学,加强基础、突出主线。

二.构建计算机辅助教学构建“1+1”理论课程体系

基于计算机仿真辅助教学的“1+1”理论课程体系,1门核心理论知识教学课程(自动控制理论课程68学时)配套一门1门计算机仿真工具辅助教学(系统建模与仿真32学时)。随着计算机技术、课程组老师与时俱进,不断地更新陈旧的教育思想和理念,赋予新的内容和创新,近年来,有别于研究型大学,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为了辅助该课程的学习,形成一个核心“自动控制理论”、一个辅助工具“系统建模与仿真”的控制理论教学体系。辅助工具也可供学生课外自学,两个模块的知识模块相对应,一个是抽象的理论知识,一个是可视化的MATLAB仿真分析,两者相配套。有效改变传统的单一自动控制理论抽象教学。

三.基于应用的虚实结合的层次型“4+1+3”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实验实践是加深学生感性认识、验证所学理论、培养动手能力的重要环节,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的特点,课程组精心设计了层次型的立体实践教学。纵深方向实时层次递进性的实验实践教学,在时间上,实施,课内与课外结合的方式。

层次型的“4+1+3”课内实验实践教学体系,形成“基础验证实验”――“综合设计实验”――“工程应用实验”――“创新提升应用”4个层次,同时借助1个“虚拟仿真技术”、3个技术手段“计算机控制、单片机控制、PLC控制”技术,实现4个层次的虚拟仿真、虚实结合的实验实践教学特点。

“自动控制理论实验”定位于基础验证实验,课程组织形式为“虚实结合”,教师指导和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的形式。教师指导方采用各实验项目过思考题的形式,启发学生的思考和提问,在指导中采用虚实对比的方法。“自动控制课程设计”定位于综合设计,课程组织形式为学生自主设计,采用课内外结合的方式,进行仿真设计及实物调试两种形式进行实践。教师指导方式为教师讲授相关的资料和方法,学生综合应用,并自行完成相关综合性设计,过程中采用研讨式和问题式的方法。“控制系统设计”定位于工程应用,课程组织形式采用实物制作的模式,教师进行方法指导,学生自主设计实现,教师指导方式为工程设计过程由教师引导,具体各环节学生自主实施。“系统建模与仿真实验”定位于计算机辅助工具,课程组织形式采用“教师指导”和“学生自学”结合,“学生自学”和“教师点拨”结合的形式,教师指导方式采用“学生上课式“和”老师总结式“的形式,学生以团队形式自行准备实验内容,完成相关实验内容,教师进行总结、评定和考核。

四.总结

根据学院虚实结合的实验平台,对“自动控制理论”课程的内容体系、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课程体系进行梳理,基于知识应用,借助计算机虚拟仿真工具和实验平台,形成了层次型的虚实结合体系构架,并在实践中进行课程的相关建设和课程教学改革,提升了学生参与度,同时感受到知识应用的乐趣。课程组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将会在此体系构建的基础上深入开展各项教学改革,深入贯彻虚实结合的应用理念。

导师制课程设计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车辆工程;汽车设计;模块化教学;教学组织;教学评价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10-0032-04 

《中国制造2025》强调了信息技术和制造技术的深度融合是新一轮产业竞争的制高点,而智能制造则是抢占这一制高点的主攻方向[1],汽车设计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节能、环保、安全和智能上[2];而我国汽车的发展,经历了逆向工程到正向工程的转变,采用了基于NVH的设计流程、基于安全的设计流程。[3]汽车行业急需培养具有设计能力和综合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 

我校车辆工程专业的目标是培养适应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需要,富有科学和创新精神,掌握扎实工学基础理论、车辆工程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具有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工程实践能力,在汽车测试与检测技术、特种及专用车设计、新能源汽车等方面综合能力突出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应用型车辆工程技术人才。 

在专业能力设计方面,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数学、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基础;具有车辆工程领域必须的机械、力学、电工与电子技术、信息及网络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系统地掌握车辆工程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所需的专业知识,初步具备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车辆工程中遇到的研究、设计制造、实验以及运用等问题的能力。 

在综合素质培养方面,要求学生具有不少于一门的外语综合应用能力,具备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环境下的交流、竞争与合作的初步能力;具备良好的团队精神,善于技术分工和协作,共同完成目标,具备良好的社会活动的能力。 

为了实现如上的设计目标,学院对本专业的汽车设计课程提出了教学要求。作为车辆工程专业必修的专业主干课程,汽车设计课程要使学生学会分析和评价汽车及其各总成的结构与性能,合理选择方案及有关参数,并学到一些汽车主要零部件的设计方法,为以后进行毕业设计及毕业后从事汽车设计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课程提出的能力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具备合理匹配汽车零部件方案的能力;使学生掌握根据设计要求,设计选择零部件的能力;使学生掌握汽车设计所需的基础知识和技術。 

一、汽车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和基本方案 

根据课程教学要求、能力矩阵设计要求,按照模块化原则[4][5],项目组将课程理论教学与课程设计紧密结合,设计了模块化的教学过程并组织实施。 

(一)模块化教学组织的基本原则 

模块化教学组织是贯彻模块化课程体系的重要保障,为此设计模块化教学组织的基本原则如下: 

1.课堂教学内容以模块产品设计为目标,在总体设计的要求下独立存在,强调理论与实践设计的有机结合,模块设计内容和思想与企业目前的产品生产模式相一致。 

2.发挥每个教师的专业和科研特长,将教学内容与教师的特长研究方向紧密结合,实现教学相长,科研促进教学。 

3.模块总成的结构设计与理论学习相结合,在设计中综合运用所学理论和知识。每个模块的工程设计案例和经验,与教师的理论教学相得益彰,相互补充。 

4.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成效,在课堂每个环节引入企业工程师任教,教授实际设计方法和案例,让学生树立工程设计思想,并落实到专业设计中。 

(二)模块化教学的师资条件 

由于模块化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难以由一个或两个教师完成,必须通过各方面有综合能力的教师团队担任,为此,课程采用总成分组、模块化设计的形式完成,任课教师由两部分人员组成,即高校教师和外聘企业技术骨干教师。学校根据课程内容和结构,配置主讲教师8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4人;参加授课的企业教师一般每年有3~6人,参加主要模块的授课,主要来自整车和汽车零部件企业的技术骨干,如一汽解放青岛汽车有限公司、北汽福田奥铃汽车厂、青特集团有限公司、山东省农业机械研究院、黄海离合器有限公司等。 

(三)课程学习方法 

要将课堂集中授课、分散设计、分组讨论、集中指导等环节紧密结合,通过设计答辩展示小组设计成果。 

授课教师与企业工程师联合集中授课,讲解总成设计理论、设计方法和设计过程,明确设计任务和设计要求,围绕产品设计开展学习和分组研讨;两位教师的教学内容形成互补,校内教师把握设计理论和设计方法,校外教师掌握现行设计方法和设计标准,将理论与实用相结合,提高学生培养效果。 

分组设计是让多名学生联合完成指定的设计内容和设计环节,通过设计掌握设计理论、方法和标准。学生要分头完成资料查阅、资料分析、设计方法研讨、任务分工、过程协调,并最终完成一项设计任务。分组设计在课内外进行,设计模式灵活、工作效率高。 

通过此项组织和学习训练,培养学生根据实际任务,查阅资料、分组讨论、完成设计成果并汇报设计成果等环节,提高学生团队协作能力、资料查阅及使用能力、汇报交流等综合能力。 

(四)总体教学安排方案 

每个模块内容安排至少两个讲授环节,包括主讲教师讲授和专家讲座。第一次课程重点讲授本模块的主要内容、主要设计流程、主要设计方法,介绍设计标准、参考资料,包括网络资源和资料,分配设计任务,确定任务的时间要求,确定绘图完成的内容。后续课程主要针对设计内容和设计任务进行专项布置、讲解或指导。 设计任务,由学生分组在课外完成。完成的任务应包括设计计算报告、部分关键总成及零件的图纸,必须小组合作完成,制作PPT文件并进行答辩。组内每人必须至少答辩陈述1次,当众陈述。 

所有总成及零部件结构的图样设计,参照教师提供的统一设计规范进行,可以在完成全部设计要求内容的基础上,完成其他设计图样,如3D设计图。 

每章课程的设计过程中安排至少1次方案讨论、1次集中设计讨论、多次现场指导、1次汇报交流和答辩。 

最后完成所有材料的系统整理,完成整车的系统设计、计算和資料整理,撰写设计报告,整理设计图纸。课堂教学前后,学生可以按照要求,登录学校课程中心的网站学习、复习,熟悉掌握有关结构的拆装。 

分组及任务,一般将5~6人分为1个设计小组,按照学号或宿舍或自由组合确定。确定完小组后,每组成员自己推选组长。组长负责本组设计任务的组织、分工、考核等任务。 

完成的任务应包括设计计算报告、部分关键总成及零件的图纸,必须小组合作完成。所有总成及零部件结构的图样设计,参照教师提供的统一设计规范进行。在整个课程进行中,组内每人必须至少进行大会报告1次,汇报小组的设计成果,包括设计组织等过程所做的工作和方法。 

二、教学效果评价指标的设计及分析 

为了测试汽车设计模块化教学及教学改革的效果,除了教师要随时了解信息、及时调整课程教学方法、划分内容外,课程组在课程结束后,还进行了有针对性的问卷调查,问卷结果具有较好的客观性,能够较好地反映出与教学有关的状态信息。 

(一)客观评价及分析 

根据模块化教学的基本安排,课程目标与专业培养目标间的关系,以及教学组织情况,项目组设计了如下两套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和表3所示,对各指标分别设计了非常满意、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无法评价五档,并分别赋予5、4、3、1、0的分数。 

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统计数据来源为参加授课的47位学生,每个人独立给出对每一个指标的评价分数,并给出主观的评价。每个项目的得分值为所有人员对该项目评价分值的算术平均值。 

学生对课程模块化设计的总体是满意的,且满意度较高。考核指标8课程设计内容是否有助于掌握本课程的主要内容的评价最好,说明课程设计与课程理论学习的有机结合是非常重要的、有效的;考核指标7模块设计选取、分析与内容贴切程度的评价较好,说明该课程的模块化设计内容较为集中、模块分布较为合理;但考核指标5课程内容模块结构设计合理的评价最低,说明需要对有些模块的结构进行适当调整,尤其是设计内容、设计方案、设计方法等方面的总体结构设计,包括时间分配;考核指标10课程学习内容与目前流行技术的关联性评价次低,说明课程学习过程中教师提供的内容或采用的设计方法,没有较为全面地引入目前流行的内容、技术和方法,这可能与学习过程主要基于传统设计流程的过程学习有关,与实际设计还是有一定差距的。 

实际上,这组统计数据,与学生对主观评价的反映基本一致。 

为考核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团队和教学组织过程,课题组设计了评价指标体系,如表3所示。主要考核教师在教学中发挥作用的情况、课堂教学组织情况和目标达成度情况。 

考核指标1和5两项指标评价最好,表明每个模块的授课教师都能够很好地承担有关模块的课程,并且教师对教材或模块内容讲解得较清楚。这证明教师熟悉本模块核心内容,并在此方向有丰富设计经验、工程实践能力和教学经验的教师的配置方案是合理的。这种教师配置模式是值得推广采用的,它既发挥了专业教师在本专业领域的专业优势和科研优势,又提高了授课效率、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且能将专业教师与企业专业设计完美结合。 

但考核指标7关于课堂气氛积极性与学生参与度的评价最低,说明在课堂授课过程中,学生没有有效参与,缺少学生的提问、讨论环节,陈述多、研讨少,这与评价指标次低的第2项考核指标即教师能在课程中激发学生的兴趣是密切关联的。这两项低评价指标表明,教师通过课程教学组织,适当激发学生兴趣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学生自身非常期望得到的效果。 

(二)学生主观评价及建议说明 

主观评价主要针对两个方面提出,一是学生喜欢的方面,二是学生不太喜欢或不太满意的方面,以改进建议的形式给出问题。 

1.学生对“这个课程我所喜欢的方面”的主观评价 

学生对“这个课程我所喜欢的方面”的主观评价的主要结果是:针对课程内容及模块化组织,“能够在生产要求条件下选取合适的汽车设计内容,可以真正体会到与本专业有关的内容”;起到了“复习基础,回顾专业基础知识”的作用;肯定了“企业外聘的专家讲课”的影响和作用,尤其是对设计标准和实际工作流程的把握方面。通过“实际动手设计”,“可以自己设计、理论计算,掌握学习方式”,“对整车的各方面设计全面、系统地梳理所学专业知识内容”。 

在模块课程学习过程中,分组的设计实现了“团队合作”“与同学交流合作”“能锻炼团队协作,能让同学自己亲身去做设计、独立设计”;可以让“自己亲身参与到设计当中”;组内大家一起讨论,针对不同方面做观点阐述;可以“将学到的知识与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结合在一起”。 

“通过自己设计得出的结果,真正展现个人能力”,同时也能“提高能力,巩固知识”;学生能“从整体上把握汽车设计流程”,通过答辩汇报展示了学习成效。“提高了自己对汽车设计的了解和能力;运用了以前学的基础知识,提升了综合素质能力”。 

2.学生对本课程的课堂教学方法、课程设计组织等的建议 

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要让每个同学都能切实参与,而不是哪一个同学独立完成”。 

将“时间进行调整,分组形式进行改革,组别设置可以让全班同学更团结”;课堂教学方面“互动性希望更多”,“更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率”。“增加答辩考核汇报的同学数量可以增加,设计的车型可以彼此互换;对答辩环节要更严格一些,要活跃气氛,让大家参与,提高学生兴趣”; “可以考虑采用多种形式的授课方式,增加设计时间,加强老师及专业人士对同學的指导”。 

3.后续教学改革的重点和基本思路 

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项目组进行了梳理、分析,主要解决如下重点问题。 

(1)优化模块课程体系,完善内容,增加实际设计方法,将教师理论教学与企业实际设计结合得更加紧密。 

(2)灵活组织课堂,倡导问题引导式教学,引导围绕设计目标的课堂讨论、小组讨论和汇报讨论。 

(3)加强对教学环节的管理,调动学生参与设计的积极性,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设计方法、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提高设计成果表达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 

(4)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引入新知识、新理念和新的设计方法,不断改善教学组织方法。 

三、结论 

模块化授课方式是一种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改革,要改善教学效果,需要教师和学生付出更多的精力和努力,尤其是付出更多的课外时间。通过5年的教学改革和尝试,课题组教师不断完善教学内容和体系、改进教学方法,从学生的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的评价可以看出,教学效果得到了较高认可。 

学生通过本课程学习掌握了汽车技术设计的基本方法,提高了工程设计能力,具备了本专业的基本设计知识和能力。课程内容的设计、教学环节的组织、教学效果分析与评价应该有机结合,推动学生学习效果的改善。 

[ 参 考 文 献 ] 

[1] 朱焘,工业设计:中国制造的先导与灵魂[J].中国工业评论,2015(1):48-55. 

[2] 彭剑,项娇.整车产品开发流程浅析[J].上海汽车,2010(8):43-47,51. 

[3] 黄秀芳,李展新.汽车零部件及整车设计和开发流程的建立[J].装备制造技术,2012(9):106-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