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描写黄河的古诗

描写黄河的古诗

描写黄河的古诗

描写黄河的古诗范文第1篇

关键词:地理教学;古诗词;内容分析

一、巧用诗词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

“教育的艺术并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有时候一句优美的古诗就能使学生兴趣盎然。如在讲授《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时就引用了李白《将进酒》里著名诗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学生顿时兴致盎然,教师发问,诗句里的“天上”指的是哪里,为什么说来自天上?“奔流到海”又指什么?请大家对照黄河水系图寻找答案。就这样学生很快进入对黄河的探讨研究中去。

二、善用诗词内容分析所学知识,帮助理解记忆

中国诗词里面有许多都跟地理知识有关,如果能在教学中适时地引用,对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是非常有用的。如白居易的诗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因海拔的升高而导致气温的降低,再如李白的诗句有“欲渡黄河冰塞川”反映了我国河流因冬季南北温差大,北方河流会有结冰现象,此时可联想到长江,再结合黄河与长江共同流经青藏高原,后分开流淌在秦岭两侧,总结成新诗“一样俱从天上来,山南山北各不同。黄河已是冰塞川,长江依旧向东流。”枯燥的地理知识一下子活了起来,学生在轻松又高雅的气氛中即领略到我国复杂的地形气候特征,又激发了他们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三、利用古诗句描述的地理现象判断地理成因、规律,深化知识

描写黄河的古诗范文第2篇

关键词:金朝觐 清代 东北文学 山水诗歌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4-0390-01

金朝觐是清朝嘉庆、道光年间东北文学的重要诗人。他用诗歌描绘了东北的自然风貌、人文风俗。在四川任职时,他用诗歌记载了从东北到四川的路线和沿途的风光以及四川的山光水色,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状态。金朝觐用他的诗歌为东北文学做出了贡献。本文对金朝觐的山水诗歌做些基础性研究

金朝觐一生写了大量的山水诗,一方面因为他出生于东北边疆并在西南蜀地为官,有机会饱览祖国的大好河山,另一方面是因为他富有生活情趣,热爱大自然。金朝觐喜欢用白描的手法描摹景物,将壮美的山水景物收于笔端,并着重关注山水自身具有的生命活力,如《望海》、《昆明湖》、《阅江楼》等。他在锦州创作的《望海》就是代表:“海气凌晨炫远眸,洪波无际只平浮。天边渺渺难推步,地势茫茫有尽头。云雨蔚蒸宏润泽,江河归宿混源流。伊谁不为临崖返,便信蓬莱定可求。”①清晨诗人站在海边,看到大海波涛汹涌、一望无际,海浪拍打岩石,江河水滚滚注入大海,汇聚成茫茫的波涛涌向远方。此诗通过对大海的真实描写,展现出了大海壮大的气势,更让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金朝觐一生大部分时间在东北渡过,因此描写东北景物的作品颇多,如《渡辽河》:“莫莫轻寒道阻长,临流马意怯波凉。冰痕浮鱼鳞细.沙碛惊风羊角狂。

川路有情怜过隙,春秋无恙祝高堂。年来时缅趋庭训,履薄临深矢勿忘。”②辽河是中国东北南部的最大河流。初冬时诗人骑马西渡辽河回乡,寒风凛冽,北风卷着沙石打在诗人的身上,辽河水面微冻,河水寒冷刺骨,连马匹都不愿踏进河水。读来让人感到彻骨的寒意,让人领略到北国冬季气候的恶劣。

再如《乌拉草三首》,诗人用艺术的手法写出了乌拉草的外观、产地和用途,既可制鞋,又可放入鞋中吸汗保暖。在严寒的东北,脚底出汗容易导致双脚冻伤,这样的气候条件下乌拉草的功用显得尤为重要,有效地保护了人们的健康。东北大地,见证了诗人的成长,这里有诗人人生各个阶段的回忆,诗人热爱着东北家乡的一草一木,东北的景物是诗人笔下永远的主题。

金朝觐赴蜀途中和在蜀地任职时创作的山水景物诗也很有特色。作为异乡人见到异地奇特瑰丽的风景,必然会带来异样的惊喜之情,金朝觐把这份惊喜将蜀地的名胜古迹、风土人情融入了他的诗中,如诗人赴蜀为官途经函谷关时写下的《函谷关》:“城小凭山固,雄师困仰攻。兴衰看启闭,疆界限西东。关尹占佳气,甘卿表宫。湍流飞瀑处,势与建瓴同。”③函谷关是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雄关要塞之一,不仅是战马嘶鸣的古战场,也是文人墨客凭吊的地方。全诗以长焦远景的角度来描写函谷关的雄壮,让读者感受这座依山傍水的关口的雄浑。金朝觐来到函谷关前,亲眼得见此关的险要与牢固,不禁慨叹攻打如此雄关不知要葬送多少生命,同时又被这里承载的文化气息所折服。相岭位于四川境,金朝觐创作的《相岭》对此岭进行了夸张铺陈的描写:“坤维盘错百千层”诗人夸张地描写相岭山峦有千百层之多;写山之高峻:“平铺云气尘寰远”;写山中气候之多变:“四月嵋看积雪”;写山上景物:“屈折山蹊古迹仍”。全诗夸张地渲染了相岭的古老神奇、美丽壮观,堪称佳作。金朝觐还将当地的风土人情写进诗中,如《严道篇》等,写出了严道当地出产铜,当地农业靠天吃饭的现实。蜀地异样景物和风土人情给了金朝觐异样的灵感,诗人以精彩的诗作回报这种异样的感触。

其次,金朝觐喜欢借山水的形态将自己的人生感悟表现出来,如《夏云》描写景物:“风拥轮絮拥团,晴空惝杳无端”,但全诗的落脚点却放在了议论上:“世间万变须臾事,只作浮云到眼看”由眼前变化莫测的云朵想到了人世间的错综复杂,他认为还是做冷静的旁观者最好,对世间的一切变化应欣然接受、坦然以对,此诗还体现了诗人开阔的思想境界。典型的《七盘关》,诗人因父丧去官回乡途经七盘关时写下此诗,金朝觐在诗中对此地的路况描写到:“南栈崎岖路不平,小心移步记分明。今朝已过西川境,从此宽怀放胆行。”

细读诗句感觉其中似乎还隐含着对宦海艰难的深刻体悟。诗人认为官场之上处处要小心谨慎、如履薄冰、认真思量,万不可鲁莽,就如同走在悬崖边上,一不留神等待自己的可能就是性命之忧。《渡黄河》借描写支流争相汇入黄河的情景“众流既奔汇,全势趋齐梁”形容广大学子争相参加科举近身仕途,但当自己置身官场才知道“往年忆北上,雨雪生寒凉。层冰蔽河下,悄然心悲伤。今我复南渡,洪波静不扬。含浊见本性,清流讵可常。”官场到处都是浑浊和冰冷的暗流,稍不小心就会陷入万丈深渊,怎能不让人心生凄凉,并且“一水限南北,时事何抢攘”与家人天各一方,常年不能团聚,更让人心生感伤。“安知有后世,忧乐独中藏。临风试慨想,倚帆见北邙”诗人感到还是隐居故乡的田园中才会感到心灵的平静,内心的安详。此诗表现出了诗人对官场的厌倦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也是以自身经历对追求功名的千百学子的忠告。《黄金台》、《红叶四首》等都是此类作品。诸如此类的诗作都是诗人借描写景物来抒发他个人心中的情怀和感悟。

金朝觐的山水诗歌既描写了东北和蜀地的美景,又蕴含了人生的感悟,不仅展现出诗人对美的关爱,也展现出诗人敏锐的思维,为清代东北文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注释:

①②③选自金毓黻.影印本辽海丛书[M].沈阳:辽沈书社,1985.

参考文献

[1](清)阿桂等(纂修).盛京通志[Z].沈阳:辽海出版社,1997.

[2](清)陈康祺.郎潜纪闻初笔二笔三笔[Z].北京:中华书局,1984.

[3]毕宝魁.东北古代文学概览[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2000.

描写黄河的古诗范文第3篇

高考写景抒情散文内容丰富繁杂,考生做这类散文阅读题往往心存畏惧。而从高考阅卷实际来看,这类题的得分情况也往往不尽如人意。本文拟谈高考写景抒情散文的一种解读策略,以供教师复习备考时参考。

一、把握常规的写作思路

写景抒情散文看上去材料多而杂乱,阅读时似乎总在云里雾里,不知作者到底要表现什么。如果我们教会学生去理清此类作品的写作思路,学生读懂写景抒情散文就不是难事。

高考写景抒情散文的景物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文本的主要描写对象——作者情感或文本主旨的主要载体,这类景物我们称之为“主要景物”:另一类是与“主要景物”相关联的景物,这类景物叫作“次要景物”。判断文本中景物的主次,一看文章标题的写作对象,二看文章的主要内容,即文章主题主要寄附在哪个景物上。

“次要景物”的描写是为“主要景物”的描写服务的。两者在文本中孰先孰后,没有固定的程式。有一些写景抒情散文会先写“主要景物”,再写“次要景物”,如2014年高考福建卷《祖屋》,即先写“主要景物”祖屋(大门、正屋),再写“次要景物”燕子窝。有一些则相反,先写“次要景物”,再写“主要景物”,如2012年高考广东卷《荷叶》,就是先写“次要景物”宏村秋景.再写“主要景物”荷叶——残荷和新荷。还有一些则是二者描写交叉进行,如2008年高考全国I卷《阳关古道苍凉美》,先写“主要景物”阳关古道的古阳关遗址,再写“次要景物”——通往古阳关路上的沙漠、芨芨草、骆驼刺及林带,接着又转向“主要景物”阳关古城。

景物描写构成写景抒情散文的主要内容,但写景抒情散文如果只停留在写景的层面,文本的意蕴往往不够深厚丰富。而高考所选的写景抒情散文意蕴一般都比较丰富,这一方面是高考的权威性对文本的经典性有一定要求,另一方面是文本的选择还要便于高考命题。因此,高考写景抒情散文在内容上不会只是景物的大杂烩,文本在写景之外一般还会写到与景物相关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等。如2008年高考全国I卷《阳关古道苍凉美》,在“主要景物”和“次要景物”的交叉描写后,文本转向叙写哲学家、诗人、戍边将士对生活深刻而丰富的感触,给后人留下了哲思和诗情。

写景抒情散文内容上的这种安排,使作者的思想和情感有了依附,文中的景物也因此有了灵气,有了深度,有了厚重感。文本也因此而层次分明,内蕴丰富。

在写完了历史、文化、风土人情之后,写景抒情散文一般就进入了收尾部分。这一部分,作者一般都会或明或暗,或显或隐地表达情感,表现主题。

需要说明的是,写景抒情散文的主题不一定要在文本的结尾部分表现,在“主要景物”“次要景物”、历史文化及风土人情的描写中也会寄寓作者的情感、哲思或感悟。正因为此,写景抒情散文的思想意蕴和情感意蕴往往很丰富,文本主题常常呈现出多元性。

综上分析,写景抒情散文的常规写作思路可以图示如下:

把握了写景抒情散文的这个常规写作思路,学生解读此类文本就有了一把钥匙,对文本主题意蕴的把握就不会云里雾里,学生的畏难情绪消褪,阅读信心增强,接下来的解题自然会轻松许多。

二、以历史文化的视角观照景物描写

高考写景抒情散文除了景物描写外,一般还会写到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等,有些景物本身就是文化名胜或文化古迹,如2014年高考山东卷《浣花草堂》中的杜甫草堂。这就要求我们在解读文本时,要有历史文化意识。

首先,要挖掘景物蕴含的历史文化内涵。有些景物本身就是中华文化中的原型意象,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历史的厚重感,如2005年高考广东卷《壶口的黄河》。在国人的心目中,黄河已远非一般意义上的自然河流。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黄河逐步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黄河及其衍生出来的黄河文化代表了中华文化的主体。文本通过对壶口黄河惊人气势的形象描绘,让读者感受到壶口的黄河“才是中国的河”,从而赞美壶口的黄河所体现的中国历史和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而对这黄河历史文化内涵的理解恰好就是当年高考命题的重点。试题围绕这点出了两道题:

19.为什么说壶口的黄河“才是中国的河”?请联系全文作答。

20.文章结尾强调“该有人为黄河作传的,那应是中国人的自传”,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如果我们在备考复习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解读这类文本的历史文化意识,训练学生以历史文化的视角来观照景物描写,学生回答这两道题的方向就很明确。

如何培养学生解读景物描写的历史文化意识?借用古诗词中的意象解读是一个重要方法。古诗词中的传统意象,如月、菊花、莲等,都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我们在平时古诗词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归纳整理一些意象(景物)的历史文化内涵,并通过一定的训练,教会学生将古诗词中的意象内涵迁移到写景抒情散文的景物解读上来,进而内化为学生的解读意识和解读方法。

其次,分析景物描写所关联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等所包含的丰富意蕴。写景抒情散文中的景物有些本身就是文化名胜或文化古迹,这些景物关联着不同寻常的历史人物、历史故事或神话传说,散发着浓郁的历史文化气息,有着一定的历史文化意蕴,如2006年高考山东卷《文赤壁》。

文赤壁是纪念苏轼的文化名胜,作者没有完全将笔墨停留在对文赤壁的景物描写上,而是将文本重心转向了文赤壁所关联的苏轼人生遭遇的叙写,表达了对苏东坡豁达人生态度的赞美。而苏东坡豁达的人生态度恰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所倡导并践行的一种文化精神,作者在赞美苏轼豁达人生态度的同时,也在启示读者要弘扬与坚守这样一种文化精神。高考试题第19题就围绕这一点出题:“联系本文,并结合学过的知识,谈谈你对苏东坡的认识与评价。100字左右。”这道题是典型的考查考生对苏轼这一不同寻常的历史人物的文化内涵的理解,如果学生具备一定的文本解读的历史文化意识,对苏轼的认识和评价就会站在一定高度,而不会停留在肤浅的层面。

有些景物并非文化名胜或文化古迹,但这些景物描写也会关联一定的历史文化内容。文本借对景物描写所关联的历史、文化等内容的描写,表达作者对历史文化的思考,对人类文明的反思与批判。如2013年高考四川卷《负重的河流》,作者在写完了“主要景物”塔里木河”、次要景物”胡杨林之后,转入描写历史上罗布泊人过着渔歌唱晚、渔樵互答的浪漫生活,而如今却又不得不亲历文明及文化的衰落。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一巨大的历史反差昵?作者用历史材料说明塔里木河的萎缩对人类文明产生了巨大影响,告诫人们要珍视与保护河流,否则人类最终将自食其果,表达了作者对河流与文化关系的思考,对人类现代文明的反思与批判。理解到这一点,学生对考题“塔里木河带给我们很多启示。请结合文章,就河流与文化的关系谈谈你的思考”的解题就轻松多了。

从高考命题来看,对景物描写所关联的历史、文化等内容的描写一般都会作为命题的重点,而命题的重心一般又侧重在理解这一历史文化的内涵和作用上。其作用一般有:1.从景物描写过渡到对历史文化的思考,或对风土人情的描写,文章有层次感,可读性增强;2.使景物描写具有历史文化意蕴;3.丰富文章内容;4.表现主题或深化(突出)主题;5.为下文的议论抒情做铺垫。

2014年成都青羊区高考模拟题《流水写意》,作者在写完“主要景物”流水、“次要景物”两岸的山谷、崖壁、花草树木、水乡民情之后,开始转入与流水关联的历史人物屈原的叙写。而对屈原这一历史人物叙写的作用,命题者就设置了一道题:“第⑤段主要描述了什么内容?这些内容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这要求我们在复习备考时,一定要强化学生对这类知识的梳理与积累。

三、关注景物描写之间的关系

要厘清“主要景物”和“次要景物”之间的关系,我们必须回到它们各自的作用上来。“主要景物”的描写主要是为了揭示文章的主旨,“次要景物”的描写是为“主要景物”的描写及深化文本主题服务:或对比衬托“主要景物”,深化主题,如2009年高考全国II卷《岳桦》,通过“次要景物”白桦来衬托岳桦,突出了岳桦顽强的生命力,表达对岳桦的赞美;或渲染气氛,烘托形象,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如2013年四川卷《负重的河流》,写“次要景物”胡杨林,刻画出胡杨林坚韧顽强的形象,增强文章的意蕴;或为“主要景物”的描写做铺垫,如2013年上海奉贤区二模卷《芦苇,激荡人心的大美》,开篇写“次要景物”河流,为下文写“主要景物”芦苇做铺垫。

“主要景物”和“次要景物”之间的关系往往也是高考写景抒情散文命题的着眼点,设题角度多半围绕“次要景物”的作用展开。如2013年高考四川卷《负重的河流》第16题:“文中第⑥段写胡杨林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当然,“次要景物”的描写也可以揭示文章的主旨。作者通过对“次要景物”的描写来抒情,表达作者对自然宇宙的哲思,对人生、生活的感悟,而这也常常是命题点。如2014年高考福建卷《祖屋》,“次要景物”燕子窝表达了对祖屋的依恋,对祖屋及其中人、事、物的怀念,对祖屋始终如一的挚爱。命题者就这一点出题:“文中借‘燕子窝’表达了‘我’的什么情感?请简要说明。”正因为“次要景物”的描写也可以揭示文章主旨,再加上“主要景物”和景物描写所关联的历史、文化的描写也要表现主旨,一些写景抒情类散文的意蕴显得特别的丰富,主题呈现出多元化特点。

描写黄河的古诗范文第4篇

关键词:近代水患诗;灾难;人伦

近代水灾诗歌在描写灾情与民瘼时可谓是不遗余力。1843年即鸦片战争后的第三年,黄河大水,披灾严重。“黄河在第三年漫决。本年决口处在河南中牟县下汛九堡。该省夏秋间大雨频仍,沁黄盛涨,…本年发生水灾省份尚有:直隶(35个州县)、山西(9个州县)、陕西(7个州县)、湖北(13个州县)、湖南(5个州县)”①,受灾区域尚未列举完毕,诗人何在《河决中牟纪事・癸卯六月》写道“白眼视河无一筹”“生灵百万其鱼矣”②。灾前毫无防灾准备,灾后又未能积极救赈,百姓惨状可想而知。广东诗人邓泰的《粤东水患》描写水势之高,“堤基陡溃三百丈,转瞬高岸成陂池。水及胫倏灭顶,高逾竟丈封门楣。”③如此大水,在现代社会也是一大灾难,何况发生在1833年的晚晴。又如1842年的皖苏洪涝,黄河突于江苏桃源县(今属泗阳)北崔镇决口一百九十余丈。当时鸦片战争进入关键时期,朝廷不能全身心抗灾,百姓自然又一次为灾难买单。朱琦《河决行》写道“水面浮尸如乱麻,人家屋上啄老鸦。老鸦飞去烟尘昏,沿岸奔皆难民。”④类似这种惨象在其他水灾诗歌中不胜枚举。在近代中国,水灾成了一种常态,大的水灾有鸦片战争爆发后的连续三年的黄河大决口,1855年黄河铜瓦厢决口,“丁戊奇荒”前后的全国范围内的水灾,1915年的珠江流域大洪水。这些灾难不仅仅是对百姓肉体的一种残害,对国家物质的吞噬;更是对百姓精神的损害,对民族文化心里的扭曲。

中国素来有礼仪之邦的美称,讲究人伦有序。管子说过“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孔子提出过“孝悌之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些伦常法则为古代社会正常运行提供了思想文化的保障。而当灾害到来,人们无法存活下去的时候,人必须在生命与伦常之间做出选择,简言之就是怎样活下去?以1915年的珠江流域大洪水为例,“佛山全镇数十万难民露宿岗顶,绝食待毙”⑤,“鹤山县难民遍山野”,“高明县洪水直灌县城,溺死灾民无数”⑥,类似灾情对灾民的生命是一个沉重的考验。黄燮清的《灾民叹》写道“谁家妇,长跪管道边。手指所生儿,愿随耶执鞭。割爱讵不痛,良九泉。呼儿坐辕上,瑟缩吁可怜。阿母顾儿喜,谓免沟壑填。”⑦释敬安的《江北水灾》写到一母亲为了缓解腹中饥饿,卖儿卖女的情形,“不如卖儿去,疗此须臾饥!男儿三斗谷,女儿五干赀”⑧。更有甚者,鲁一同的《荒年谣・卖耕牛》⑨提到“不见前村人食人”,《荒年谣・拾遗骸》中“今日残魂身上布,明日谁家衣上絮”,《荒年谣・缚孤儿》提到“阿母垂泪:已经三日不得食,安用以子殉母为!”这类诗歌描写了受灾后人们为了活命或者为了让亲人活命,只好摒弃人伦法则,干出种种“善意的恶行”。水灾让百姓在夹缝中生存,这种生存方式是非人道的,而诗歌正是把百姓之苦与非人的存活方式记录下来,展示了灾难如何剥掉社会伦常的外壳。当一个社会的支柱开始动摇了,那么这个社会就危险了。

[注释]

①李文海等著.中国近代十大灾荒[M].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第303页

②钱仲联.清诗纪事[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第一二八八页

③钱仲联.清诗纪事[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第一七七四页

④钱仲联.清诗纪事[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第九八三五至九八三六页

⑤李文海等著.中国近代十大灾荒[M].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第123页

⑥李文海等著.中国近代十大灾荒[M].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第124页

⑦钱仲联.清诗纪事[M].南京: 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第九九五二至九九五三页

⑧释敬安撰,梅季点校.八指头陀诗文集[M].长沙: 岳麓书社出版社,2007.第283页

描写黄河的古诗范文第5篇

1.复习学过的古诗、体会赏析古诗。懂得赏析古诗的方法。

2.培养朗读古诗、吟唱古诗、表演古诗、品评古诗、据诗画图以及语言表达的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及对大自然、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二、活动准备:

1.收集诵读、赏析学过的古诗。

2.多媒体课件制作。

三、活动过程:

(一)导入:(多媒体按序出示:“品、评、诵、演、唱、画、赏诗会”)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好多首古诗。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开展一次品古诗、评古诗、演古诗、诵古诗、唱古诗、画古诗的赏诗会。

过渡:古代诗人为后人写出了许许多多、脍炙人口的名言佳句,请看——

(二)品古诗:

1.媒体出示《登雀颧楼》诗图及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引导学生谈谈对诗句的理解、体会。

(1)师:谁能说说诗句的意思?

生:想要领略到更远、更美的景色,就要再登上一层楼。

(2)师:诗句不仅仅告诉我们登高望远的道理,大家从诗句中还想到些什么或领悟到了什么?

生a:我想到诗人登上鹳雀楼,面对辽阔的景色,觉得自己看得还不够远,还想看千里、万里之外看到视力所能达到的尽头,而达到这目的的唯一办法是站到更高的地方去。

生b:我从“欲穷千里目”想到句中包含着诗人许许多多的希望、许许多多的向往,诗人想要达到最高境界;从诗句“更上一层楼”领略到诗人自强不息、奋进不止的精神。

3.小结:在人生的道路上要不断努力攀登。

4.诵读:(范读——齐读)

(三)评古诗:

1.媒体出示:磅礴的瀑布声,直泻而下的庐山瀑布图

(1)师:还没看见瀑布,就先闻其声,此声此景,此时此刻,你想用哪一诗句来形容?

(2)生:“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3)师:媒体出示:“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4)学生上台操作电脑据图评析:

诗句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诗人李白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夸张的语言,赞美了庐山瀑布从青翠的山壁中间跌落下来。形容水流用“飞”(媒体加点)来表现出庐山的瀑布凌空而出;用“直”(媒体加点)可见山势很陡。“三千尺”(媒体划出)更是体现了庐山瀑布的高而长。可是这样写诗人还是觉得没有把庐山瀑布的雄伟写够。于是又进一步发挥想象,怀疑是银河从九天云里落下来的。这里不用“真”(媒体出示)而是用“疑”(媒体加点),给人以恍恍惚惚的感觉,使人觉得好像是真的,又好像是假的,进一步写出庐山瀑布的雄伟与奇丽。

(5)教师小结:讲得太精彩了,庐山瀑布雄伟、壮丽,大家一起来赞颂一番。

(6)诵读:(范读——齐读)

2.媒体出示:黄鹂鸣叫、白鹭上青天的《绝句》图

(1)师:从这幅生动的画面中,你想到哪位诗人写的哪一首诗?

(2)根据学生回答媒体出示:《绝句》一诗诗句内容。

(3)学生上台操作电脑据图评析:

我觉得这首诗描写的景色非常美。诗中描绘了四个画面: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有山有水色彩丰富、艳丽(媒体出示:b有近有远、视野开阔)画面静中有动、形象活泼(媒体出示:静中有动、形象活泼):黄鹂欢歌、白鹭直上青天,真是一幅风光秀丽的山水画。『 1

(4)诵读:

过渡:为了开展这次赏诗会,我班同学编排了一些节目。瞧,大诗人李白、杜甫也来参加我们的赏诗会啦,大家欢迎。

(四)诗人相会:

甲学生扮演杜甫、乙学生扮演李白相互品评古诗《静夜思》、《江畔独步寻花》

乙:李兄,你也来参加赏诗会?

甲:对、对、对,今天真是幸会啊!

乙:幸会,幸会。

甲:杜老弟,刚才同学们都在夸你写的诗呢!你看——(手指向媒体《绝句》一诗)

乙:哪里,哪里,还是李兄的诗令人赞不绝口呀,同学们,你们还记得《静夜思》这首诗吗?

全班同学:齐声背诵《静夜思》

乙:诗句写得多好啊,寂静的夜晚,月光照射到床前,一片银白色,还以为是秋霜降落到床前,抬起头来,向天空中望去,看到碧空中一轮明月,不知不觉低下头来思念故乡。这首诗勾起了多少身在他乡的游子对家乡的思念呀!

甲:惭愧,惭愧,比起杜老弟的《江畔独步寻花》那就逊色罗!同学们,你们会背吗?

全班同学:齐声背诵《江畔独步寻花》

甲:诗句描绘的意境是多么优美啊!黄四娘家繁花盛开、戏蝶飞舞、黄莺高歌、有静有动、有声有色,令人赏心悦目、留连忘返,真是妙笔生辉、栩栩如生啊!

乙:过奖了,过奖了,咱们还是下去吧,别耽误了同学们开赏诗会。

甲:好,好。

过渡:古代诗人斟字酌句,创作的诗篇独具匠心,古诗太美了,真不愧为我国历史悠久的灿烂文化,真想诵读一番。我班---------同学为大家带来了一首古诗《舟夜书所见》,大家欢迎。

(五)诵古诗:

1.配乐朗诵《舟夜书所见》

a.----------同学独诵

b.----------同学解释古诗(喜爱这首诗的原因)

这首诗描绘了这样一个优美的意境:在一个漆黑的夜晚,静悄悄的,一盏渔灯在河面上闪现。那盏渔灯的光亮像萤火虫似的静静地映在河面上。一阵微风吹来,河面上漾起了层层细浪,原来像萤火虫那样的一点光亮散开了,变成无数颗星星在河面上闪现。美极了!

c.齐声诵读

过渡:老师也为大家带来了两首诗(媒体出示:《游园不值》、《草》诗图及诗句)

2.配乐朗诵《游园不值》、《草》

过渡:古诗能诵,也能演。我班四位同学自编自演了古诗小品剧: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请看——

(六)古诗小品剧:

1.古诗小品剧:“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学生甲(解说):一天中午,姐弟俩正在家里吃午饭,小弟弟大口大口地吃着。

学生乙(弟弟):(动作:大口大口吃,胡乱地搅)呸!真难吃!

学生丙(姐姐):弟弟,你看,桌上、桌下、你的衣服上全是米饭。

乙:不用你管!(动作:用力横抹桌面、拍衣服、抖衣角)

甲:这时,爸爸走了过来。

学生丁(爸爸):孩子,这样吃饭太浪费粮食了,粮食是农民辛辛苦苦种出来的,俗话说“一粒粮食一滴汗。”要爱惜呀!

丙:爸爸,你说的对,我学过一首诗叫《锄禾》,让我讲给弟弟听一听。(操作电脑媒体出示:《锄禾》诗图及诗句)

丁:好。

丙:朗诵诗句。

乙:(动作:点头)

丁:你讲得真好。

乙:爸爸,我错了。

全班同学:齐唱《锄禾》

2.表演唱《锄禾》,学生伴奏。

过渡:同学们深深地被小品剧感染,情不自禁唱起了歌。下面我们一起唱一下上学期所教的古诗《宿建德江》(媒体出示:《宿建德江》歌曲)[2]

(七)唱古诗

1.古诗合唱《宿建德江》。

2.配唱《静夜思》。(媒体出示:《静夜思》歌词)

3.延伸:课外练唱《春晓》。

过渡:同学们,领悟诗的意境,唱得有腔有调,很有韵味,古诗确实太美了,老师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美妙的画面,真所谓“诗中有画”呀。下面,大家根据自己喜爱的古诗,画古诗简笔画。

(八)画古诗:(播放音乐)

1.小组自由绘画自己喜爱的诗歌。

2.学生板演

3.学生作品实物投影,学生自评自析,他评他析。

(九)小结:(学生谈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