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快乐一家人

快乐一家人

快乐一家人

快乐一家人范文第1篇

前几天我过生日,他问我想要什么,我说我看中一款钱夹,贵了一点,268元,这大概直逼他的心理防线,他想了一会儿说,其实那个20元的也不错,我没有吭声。到了生日那天,他给我的还真的就是那个20元的,我这个气啊,刚想摔他脸上,他说,打开看看。我一打开就笑了,里面有人民币500元,哈哈,这么有创意的礼物也就他想的出来呢!

他有一表姐从国外回来,给我带了一件风衣,可能因为我LG个子高(185cm)就以为我也不矮,其实我才160,衣服就长了点,我穿上他就说:以后你可以不用笤帚扫地了,穿着它可以走哪扫哪了……

LG还是准女婿的时候,第一次见我老爸,买礼物费了番脑筋,最后花580元买了一剃须刀。这么贵我老爸很高兴,也很过意不去地说:来就来呗,还买这么贵的东西。LG一脸谦虚:不贵不贵,这是商场里最便宜的剃须刀了。老爸半天无语,最后说了句:你还真诚实啊!

某晚LG不睡觉看一美国片,好像是说百幕大三角的事情,这家伙看得津津有味,我对外国片没有兴趣拒绝他的同看邀请。第二天还感叹:好看,真太长知识了,太好看了!我忍不住就说,那你也给我讲讲吧。LG沉吟片刻,有点不好意思地说:没看懂。我狂晕……

儿子很得LG风范,也时常冒出惊人之语。我和LG在哈尔滨是在一个单位上班,每天都一起上下班,儿子很是羡慕。一日很郑重地告诉我他想快点长大。我很是欣慰:儿子真的长大了。就问他:你长大干什么呀?他说:和媳妇一起上班。我真的无语了,看来真的是大了……

刚结婚不久,我们俩逛市场,看见卖毛豆的就想买点煮,问怎么卖啊?卖毛豆的是一老大爷,说一块钱两斤。我想得讲讲价啊,就说:你卖得贵了,两块钱三斤怎么样?那老大爷也没听出来,还说:我这质量多好,一块钱就两斤。这时我LG说了句:要不再便宜点儿,一块五二斤得了。旁边有个人终于听不下去了,说;被你们打败了,人家卖的是5毛一斤。我和LG最后连毛豆都没有好意思买。

快乐一家人范文第2篇

0~1岁初尝读书之乐

起先,我给昊昊找了些布书,每本只有五六页,每页只有一样东西,譬如一个水果、一个数字。他吃饱喝足心情大好时,我就把他抱在怀里,一页页翻看,随意说点相关的闲话。当他能抓能拿东西后,常常拿起书又啃又咬。我逗他“你读书破万卷呀”,他就朝你开心地笑,回头继续啃。

像别的父母一样,我们也买了三四种认知卡,如“小小孩系列”。这套卡片,我买了两种版本,大开本的,我把书撕开,贴在房间各个角落,宅在家时,就抱着昊昊随便看看;小的那种,让他自己翻看。也是这个时候,他好像表现出男孩子爱车的天性。一开始,他指着墙上车的贴画,反复让我们念,念得我口干舌燥,还不能表现出不耐烦,怕影响了他的求知望,有时还配上车子开动时的象声词。总共三四张汽车和摩托车的图,每个都要念上几十遍,直到他满足地嗯一声,小手一指门外,才准走人!

昊爸看儿子如此爱车,乐得心花怒放,赶紧大放父爱光芒,动手从杂志上剪下数十辆车,贴成了一个本子,抱着儿子给他讲。

1~2岁指指点点,一问一答

昊昊1岁左右,我开始关注纸板书,纸板书既不容易被小小孩撕坏,又适合他翻页。我们家第一本是《好饿好饿的毛毛虫》,昊昊当时还不能理解故事情节,但小手戳戳点点,玩得不亦乐乎。

后来我依据昊昊的状况,买了“幼幼成长系列”、“好奇的乔治”,还有英文的汽车类图书。昊昊最喜欢《出来,快出来》,这本书带有游戏性质,简单又有趣,他总是看得咯咯大笑,大一些后,还拿着书来反问我们大人。“乔治系列”,主角是只没有尾巴的小猴子,活脱脱就是个顽皮的孩子,和昊昊很接近,所以特别招他喜欢。

我还要特别介绍“宝宝启蒙故事问答系列”。这套书是我们国内的作家和画家创作的,看起来挺简陋,但文字念起来特别舒服,有韵律感,句型反复,画面干净清爽,适合进入语言爆发期的小小孩。起先是我念,后来慢慢和昊昊一问一答。随着他语言能力、观察力的发展和对书的熟悉程度增加,他回答的内容也越来越多。

儿歌也是这个年龄段必不可少的,杂七杂八随口念了不少,比如《拍花萝》。看着图,配合着动作,嘴里念着儿歌,一家三口常常笑成一团,而且提上句,昊昊就会笑呵呵地接下句。

2~3岁跳跃性发展,挑书是重点

2岁之后,昊昊好像突然有了跳跃性的成长,可以看的书一下子多了起来,于是为他挑合适的书成为比较关键的问题。我遵循最简原则为他挑书。

1.贴近他的日常生活:“小熊宝宝”系列、《小鸡逛超市》、《小蓝和小黄》、《爱吃水果的牛》等都属于这类。

2.根据他当日活动、当下的兴趣爱好挑。比如有几天他特别喜欢吃草莓,我就把大科学中的《好吃的草莓》拿给他看;白天去了科技馆看蜘蛛展,回家就找出《蜘蛛先生要搬家》,一问一答,蜘蛛一下子变得亲近起来。

3.注意难易程度的搭配。这个年龄段已经可以吸收情节有点复杂的故事了,不过稍微简单点的也有益,可以提高他的自信心。记得昊昊2岁2个月时,我把《小金鱼逃走了》给他看。他听完后自顾自地翻一页讲一句,把整本书讲了一遍。

快乐一家人范文第3篇

家是每个人生活的港湾,家庭的温暖和亲情关系会影响到幼儿对人和社会的态度。大班幼儿对于家庭有了初步认识,为了进一步培养幼儿的爱心,帮助幼儿将以自我为中心转到关注家人,关注幼儿园进而关注祖国,从而设计本次主题活动“快乐一家人”。

二、主题教育目标的预设

情感、态度目标:引导幼儿进一步体验与家人的亲密情感,感受家庭生活的乐趣,乐意与老师和小朋友交往,初步了解祖国的名胜,让幼儿学会感激、学会报答、关心与爱。体验与大家相处的快乐,萌发幼儿爱祖国的情感。

知识、能力目标: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引导幼儿根据故事情节线索进行大胆仿编,培养幼儿自主表达的能力;引导幼儿积极创编动作,尝试替换歌词,培养幼儿创造能力。

技能目标:引导幼儿剪贴、制作新疆帽等民族服饰,拼摆长城等,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幼儿的小肌肉群。

创新能力培养目标:通过制作家中趣事连环画、民族联欢活动等,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通过故事、歌曲、律动等活动,引导幼儿大胆仿编故事情节、积极创编动作并尝试替换歌词,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

三、主题活动网络的预设

四、主题探究计划的预设

五、可利用的教育资源

(一)幼儿园资源

1.环境创设。

以“快乐一家人”为主题的图片、挂图、作品展示区,内有全家福照片、家中趣事、家庭调查表、我爱妈妈、亲情树、班级树、祖国妈妈、民族大家庭等。

2.区域活动。

语言区:

投放幼儿自制连环画、亲情小故事、祖国风光图书,供幼儿自由阅读讲述。

表演区:

提供少数民族的服饰、磁带、打击乐器等,表演“民族屋”的游戏。

结构区:

长城积木、天安门积木等。

美工区:

投放彩纸、皱纹纸、毛线等,让幼儿制作插花、民族服饰等。

3.布置“全家福”、“快乐一家人”、“祖国妈妈”、“我爱妈妈”等一系列主题墙饰。

(二)家庭资源

请家长收集家庭照片、外出旅游照片、祖国各地风光图片、及相关资料。搜集到的图片、挂图有200多张,文字资料80余种,相关图书百余册,录像、光盘20余份。

(三)社区资源

带领幼儿到老年大学和爷爷奶奶一起过重阳节。

(四)社会资源

带领幼儿到黄河、凤凰广场旅游,亲自感受家乡的美好。

(五)媒体资源

利用先进的科技手段为主题服务。

六、精选主题活动方案

活动一:说说我的一家人

形式:分组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调查的兴趣,通过调查增进对家人的了解和爱。

2.引导幼儿用自己的方式记录调查结果,并能有条理地讲述。

活动准备:

1.提前和幼儿讨论调查的内容,如家人生日、喜好(爱吃的食物、喜欢穿的衣服样式、颜色、业余爱好……)、职业等。

2.请幼儿带一张家庭成员较全的全家福照片。

3.提供幼儿摆放照片的板面。

活动过程:

1.认识家人:小组展示、交流全家福照片。

2.介绍家人:

(1)请部分幼儿展示调查表,介绍自己的调查结果。

(2)请幼儿说明自己的记录方式,教师引导,幼儿观察、讨论。

如:生日可直接用数字表示,也可画上蛋糕或蜡烛,再注明时间表示;喜欢的食物、衣服的样式等可直接画出来,喜欢的颜色用彩笔直接涂出来等。

3.制作家庭小档案:

(1)请幼儿通过绘画,补充自己对其他家人的调查结果。

(2)首页画出自己的全家福,与补充后的调查结果装订起来。

延伸活动:

1.将全家福照片布置在墙面上,供幼儿自由欣赏、介绍和交流。

2.家庭小档案可根据幼儿需要随时添画内容。

活动二:家人眼中的我

形式:集体、分组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体验感受浓浓的亲情。

2.引导幼儿正确认识自己,鼓励幼儿积极为同伴提建议。

3.让幼儿了解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初步感知遗传现象。

活动准备:

1.建议家长以书信、录音、录像等不同形式,用温馨的语言表达自己对孩子成长的爱和希望。

2.录音机、投影仪、电视机、录像机等。

活动过程:

1.说说自己的相貌与家人相似的地方。

2.讨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引导幼儿初步感知这是遗传现象的一种表现。使幼儿了解与家人之间的关系,体会亲情。

3.请幼儿倾听家长对孩子的寄语。(教师读、听录音、看录像)

4.分组讨论:怎样做得更好?鼓励幼儿互相出主意,提建议。教导幼儿认识到“我是个好孩子,大家都很喜欢我,我如果再……”避免幼儿产生自卑心理。

5.请幼儿用绘画和文字相结合的方式给父母写一封信,表达自己心情。

延伸活动:

1.请家长收到信后及时和孩子进行交流。

2.幼儿如对遗传现象感兴趣,教师可相应生成“我从哪里来”“幼儿的生长过程”“找找爸爸、妈妈遗传的特征”等活动。也可结合上学期有关动物的主题以及饲养宠物的经验等,回忆小动物家庭成员中的遗传现象。

活动三:家庭总动员

快乐一家人范文第4篇

日前的《中国国家竞争力报告》显示:近20年来,中国整体国家竞争力实现跨越式提升,但是科教人才等核心竞争力却成为结构性短板。

该报告指出,1990年,中国的国家竞争力在100个国家中仅列第73位,到了2008年,排名上升到第17位。然而,抛开增长和规模两个光环,产业结构落后的问题实际上越来越严重,原因则是我国科教人才的巨大短板。

报告指出,中国的人力资本构成指数连续5年排在第18位,指数值仅为美国的1/12,日本的1/10,差距非常大。中国的高等教育指数一直排在第4位,仅次于欧盟、美国和日本,但指数值却不及欧盟的1/10,只有美国的1/3。中国高校数量众多,但整体水平并不高,尤其是缺乏一批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大学。另外,中国在科技上的短板也显而易见,比如,美国著名科研机构数量多达329个,中国只有61个;美国拥有超级计算机290台,中国只有15台。

(《中国青年报》)

中国饱受汽车尾气污染之苦

环保部日前首次的《中国机动车污染防治年报(2010年度)》称,2009年我国首次成为世界汽车产销第一大国,汽车尾气排放已成为我国大中城市空气污染的主要源头。其中,全国113个环保重点城市中1/3的城市空气质量不达标。

环保部有关负责人说,我国一些地区酸雨、灰霾和光化学烟雾等区域性大气污染问题频繁发生,部分地区甚至出现了每年200多天的灰霾天气,这些问题的产生都与机动车排放的氮氧化物、细颗粒物等污染物直接相关。

(《法制日报》)

一代画魂潘玉良

生于1895年的潘玉良,又名张玉良,江苏扬州人,是我国第一位女西画家。这位命运多舛的女画家幼年父母双亡,14岁被舅舅卖入青楼。后来,她被潘赞化赎身并纳为小妾,改名潘玉良,才“把脂粉化成油彩,重新涂抹了自己的生命”。

在丈夫的鼓励下,潘玉良报考上海美专。据说考试成绩相当好,榜单上却没有她的名字。爱才心切的校长刘海粟顶着社会压力,提笔在榜上添上她的名字。就这样,潘玉良成为上海美专的第一个女学生。

在潘玉良习画的那个年代,政府是不允许人们画的,甚至明令禁止用模特儿教学。潘玉良苦于在人体写生上找不着感觉。有一天,她去浴室洗澡,突然眼前一亮,一大群光着身子的女人就这样成了她眼中的艺术素材。她躲在角落里,偷偷地画着。忽然传来一声尖叫,一个肥胖的女人发现了她。胖女人冲上去就要打,幸好有人在旁劝解:“这是上海美专的学生。”趁乱,潘玉良落荒而逃。从那以后,她只好在家对着镜子画自己的身体。

快毕业的时候,潘玉良展出了她的所有习作,其中就有她在浴室里画的人体素描和自画像。画展招来非议,一名女同学甚至要求退学:“誓不与同校!”校长刘海粟建议潘玉良去欧洲留学。他清醒地意识到,在中国当时的道德环境里,潘玉良的绘画才能会被无情地扼杀。

在丈夫的支持下,潘玉良踏上了追寻艺术的苦旅。她与徐悲鸿一道,师从法国著名画家达仰・布佛莱。1926年,她的作品在罗马国际艺术展览会上荣获金奖,打破了历史上没有中国人获得该奖的纪录。徐悲鸿对这位师妹评价甚高:“夫穷奇履险,以探询造物之至美,乃三百年来作画之士大夫所决不能者也……士大夫无得,而得于巾帼英雄潘玉良夫人。”有研究者指出,正是由于与众不同的经历和性格,以及不曾接受传统艺术启蒙,才使得潘玉良成为中国20世纪前期最为突兀,也最具代表性的女艺术家。

受刘海粟之聘,1929年潘玉良回到上海美专任教,之后又被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聘为教授,后来还举办了“中国第一个女西画家画展”。其中最著名的一幅《人力壮士》,描绘的是一个肌肉发达的男子正努力地搬开一块巨岩,岩石下脆弱的小花才得以绽露笑脸。其时,日本人已经入侵东三省,这幅极具象征意味,表达中国人抗日决心的画作,被当时的一位政府官员以1000块大洋的天价订购。

不料在收展时,有人蓄意破坏了潘玉良的所有作品,《人力壮士》那幅画也被写上“对嫖客的颂歌”。潘玉良所面对的不仅是世俗的偏见,在上海美专,守旧的文人也当面嘲讽:“凤凰死光光,野鸡称霸王。”潘玉良一句话没有说,一记耳光就打了上去……自此便跟这个不能容纳她的社会彻底决裂了。

潘玉良再一次求学法国。随着后来中国国内的政治风云变幻和潘赞化的去世,她再也没有回过国。她自称“三不女人”:不谈恋爱,不加入外国籍,不依附画廊拍卖作品。潘玉良客居海外40年,终日在卧室作画,靠友人接济度日。临终前,潘玉良委托友人将两件遗物送回国内,那是结婚时潘赞化送她的项链和怀表。

潘玉良从、小妾到大学生,从大学教授到世界知名艺术家的传奇经历,给后来的影视剧作家以诸多灵感,扮演过这位“一代画魂”形象的,前有巩俐,后有李嘉欣。然而熟识潘玉良的人说:“真实的潘玉良是一个又矮又胖、长着一个狮子鼻,并且嘴唇很厚的丑女人。”潘玉良不但长相不符合通常所谓的“女性美”,做事、说话直来直去,她的嗓音也像男人,擅长唱京剧老生。(《中国青年报》)

黄宗江的快乐人生

2010年10月18日,著名编剧、演员、影视剧评论家黄宗江在北京逝世,享年89岁。“父亲一生从不追名逐利,对于生活追求的就是朴实。”女儿的总结,揭示了黄宗江快乐一生的实质。

黄宗江1921年生于北京,10岁时就写了一部寓言剧,在当时的《世界日报》上刊载。1938年,黄宗江考入燕京大学外文系。相比学业来说,演戏对他似乎更重要。黄宗江的初恋就发生在此时。这其实是一段暗恋,暗恋的对象是曾与他一起就读南开中学并一起考上燕京大学的同学。到燕京后,他们有缘一起排演话剧《雷雨》。他演周冲,她演四凤。但现实中,“四凤”却舍“周冲”而恋“周萍”。17岁的黄宗江竟然服药自杀,幸而未遂。稍后,黄宗江爱上了一个在他眼中模样酷似美国影星英格丽・褒曼的女同学,但依然是单恋,那女孩子正因为失恋要为别人自杀。与伤心相比,学业算什么?黄宗江一走了之。

1940年冬,19岁的黄宗江来到上海,考进上海剧艺社,不久又加盟上海职业剧团。1942年,他辗转到了重庆,参加了夏衍领导的中国艺术剧社。他出色的表演,很快就得到了观众与同行的认可。

就在黄宗江声誉日隆之际,他又一次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轨迹。如同第一次改变一样,这次依然是“情”之所至:恋爱再次无果,又一次选择离开。1943年冬天,22岁的黄宗江参加中国赴美参战海军,当了一名水兵。从此,他为自己的演员生涯画上了句号。他的名言是:“演戏比读书重要,恋爱比演戏重要。”

1945年,黄宗江回国。1946年秋天,他再次走入燕京大学,准备完成中断的学业。可是,一桩在他看来不幸福的婚姻,使他再一次选择出走上海,最终也未能拿到燕京大学的毕业证书。

黄宗江开始剧本创作。1948年,他创作的剧本《大团圆》在上海公演,大获成功。

作为剧作家,黄宗江创作了《柳堡的故事》《海魂》《农奴》等作品。使他获得声誉的是《柳堡的故事》,那首传唱至今的《九九艳阳天》,就出自这部故事片。

《柳堡的故事》最初发表在南京一家刊物上。南京军管会文艺处的黄宗江读到后,认为是一个拍电影的好本子,便找到作者石言,商量将它改成剧本。

因为与当年的“革命化”主旋律有距离,黄宗江在剧本的创作过程中多次被人非议。有人说,在战斗生活中,军人与地方姑娘谈恋爱,违反军队纪律,应当予以批评,甚至有人提出,军事影片中不应当出现谈恋爱的镜头。后来,在时任主管文艺的副部长周扬的支持下,黄宗江才顺利完成了剧本改编。电影于1958年完成并公映。晚年的黄宗江,曾写过《柳堡二妹子的亲娘――多情的指导员胡实言》一文,称“我是这个剧本的干娘,或者奶娘,人家亲娘是胡实言(即石言)”,不掠功,不居美。

黄宗江是透明的,他一生实践着自己“我不能灰色地活着,不能黑色地活着,我得亮色地活着”的人生信条,因而一生快乐。

(《中国新闻周刊》)

“忙”的错觉

“忙”会给人一种错觉,误导人的生活甚至人生。

“忙”的人往往给人感觉他的重要性非同常人。在生活中,影响力大的人才会门庭若市。许多人都要找他,许多事都等着他来办,这样的人难道不重要吗?他自己这么想,别人也这么看。

而在人们的感觉中,重要的人往往就是成功人士,起码已接近成功。有一种说法是,忙碌已经成为中产阶级上层地位的重要标记。“中产”且“上层”,“忙碌”的含金量不可小觑。于是,忙成了成功的一种派头,一种符号。我们在捧人的时候,常以忙来恭维:“您可真是个大忙人!”不管忙不忙,这话总是让人受用。

正因为如此,很多人都爱摆一副“忙”态,爱作“忙碌秀”。好像有一年的春节晚会演过这么一个小品,说有人借了一部BP机,请邻居每天呼他几遍,以示自己忙得不可开交,显得自己的朋友多、人脉广、事业火。可见“忙”是可以令人刮目相看的。

“忙”除了会给人带来轰轰烈烈的假象,也会给人带来思维上的错觉。例如,很少有人会把瞎忙当做碌碌无为,也很少有人会把浮躁、虚张声势看做对生命的浪费。也有许多人以为,这一辈子“忙”过了,就是努力了。不是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吗?努力不努力在人,成功不成功在天,于是,回首往事,从“忙”中得到安慰,因“忙”而无怨无悔。

“忙”会有一种充实感,但这种充实感也会欺骗你。这种充实感会让你忘掉烦恼,忘掉心中的不快,起到一种麻醉作用。有的人甚至说:“忙碌是一种幸福,让我们没时间体会痛苦。”忙碌虽可以缓解你的痛苦,但坏处是,它并没有解决你的实际问题,你其实是在逃避现实。逃避的结果是让你贻误了解决问题的时机,小的烦恼与痛苦过去了,可能带来大的烦恼与痛苦。这和听相声找乐一样,出了剧场,日子该怎么过还得怎么过。

说“忙”有这么多错觉,就是因为忙忙碌碌一辈子而未成功的人,大有人在。

梁实秋说:“人在有闲的时候,才最像是一个人。手脚相当闲,头脑才能相当地忙起来。”这话点到了头脑的作用。忙与闲哪一边一头沉都可能会出问题,两者必须要协调、平衡。连体育运动都是如此。比如说足球,教练总是想控制节奏。节奏一乱,场上就瞎忙了。你去看球,那个不成事的队总是在用脚踢球,而不是用脑踢球。

快乐一家人范文第5篇

世卫组织的数据显示,忧郁症将在2020年成为世界第二大病症。

全人类都需要知道:怎样才能快乐?

在英国,“撒玛利亚会”的一份调查显示,三分之一的英国人对过圣诞节有着消极看法,10%的受调查者甚至憎恨过圣诞节;在美国,哈佛大学“上座率最高课程”之一是沙哈尔的“积极心理学”,人们求得“秘诀”:接受自己、越简单越好;在中国,高速发展让越来越多的人符合“伯恩斯忧郁症清单”的最坏情况,只有芙蓉姐姐是最快乐的人――虽然有人嘲笑她,但无损她作为美女的爆棚自信。她才是中国式的乐活家。

乐活家清楚现实:“牙齿痛的人,想世界上有一种人最快乐,那就是牙齿不痛的人。”萧伯纳的讨厌之处在于揭露出了人类的阴暗面:不患寡而患不均。你3年没有、破产已经1个星期、手机又被人偷走,然后分别见到情侣接吻、李嘉诚自传和在路边用手机的小学生,你一定会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快乐的人。草根、中产、大狗都有关于名利的焦虑,社会压力和财富忧郁症携手前来――大部分人的不快乐,建立在很多人比你快乐的基础上。

乐活家别无选择:要么,在追求目标时享受成功;要么,面对现实,调整你的人生观。榜样一是《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在资源紧张的城市中,作为一个市井,张老师获得了最高的个人幸福指数;榜样二是《自娱自乐》,在和城市有大差距的乡村中,农村文化干事米继红带领村民,通过自拍武侠片,实现集体找乐的壮举――快乐在于你观看世界的角度,尽管这个世界,你似乎不那么满意。

乐活家掌握快乐的规则:你需要笑。在短信和网络聊天中,“:)”已成了一个现代标点。卡耐基有一条快乐规则:“每一天都做一件能使别人脸上带来快乐微笑的好事”。但乐活家认为,卡耐基能时常抱有这种心情,是因为他可以度假,可以在加拿大落基山路易斯湖畔钓鲑鱼。但在发展中国家的中国,“精神忧郁症”与“物质肥胖症”都刚刚开始,于是,傻乐、瞎乐、无缘无故地乐,成为快乐的表现形式:在火车餐车,列车员表演相声和舞蹈,是干一行爱一行;深夜下班,穿布鞋的酒楼打工妹在冷清的大街嬉闹追逐,是苦中作乐;和同居女友在沙发上将《大话西游》看14次,是平淡的快乐;成为“恶搞”的创作者和拥戴者,是草根的快乐;带参加8分钟约会,是邪恶的快乐――不用深究,不要理性;人总得干点什么,只为找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