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白雪歌送武判官原文

白雪歌送武判官原文

白雪歌送武判官原文范文第1篇

试题考查的是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了这是近几年来济南市中考语文第二次考查长诗(第一次是2008年考查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体现了济南市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题灵活多变的命题风格。有的同学以为这些诗篇幅长不会在中考中出现,但是我们认为长诗也可以“短考”。同学们复习古诗词时,务求扎实全面,不要猜题押题。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唐诗中的一朵奇葩,鲜明地体现了岑参边塞诗作的风格,所以试题紧紧抓住这首诗写景抒情的特点命制。起首两联为诗的发端,尤其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清代诗人沈德潜曾称赞其“如高山坠石,不知其来,令人惊绝”,考查点当然要首选这一千古名句。但是各种教辅资料上对这句诗的考查早已是“千淘万漉”“千锤百炼”,许多考生早已将这些常规考题的答案背得滚瓜烂熟,如何命题才能客观公正地考查出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呢?经过反复品读,我们发现这句诗不仅比喻奇巧,而且情景交融,浑然天成,“忽如”一词更是内蕴丰富,极具表现力。于是第6题,我们果断避开描绘画面和鉴赏整句艺术手法的常规考法,而是让考生表达对“忽如”二字意蕴和妙处的理解。此题既考查出了学生真实的诗歌鉴赏能力,又引导学生学会在阅读古诗词时字斟句酌。这道题当然也可以设计成简答题,但考虑到要减少考生的书写量,为答题提供充足的时间。还要控制试题的难度,因此最终以填空题形式命制。

中国古典诗歌的魅力往往体现在“诗情画意”上,所以阅读时一定要深刻了解诗歌的意境。第7题乍一看和以往试题的命制角度相同,都是再现诗歌的画面,但是细看就会发现其鲜明的创新之处。

我们来看2011年山东济南市中考古诗词鉴赏题《竹里馆》第5题:

请描述“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展现的画面。

不少考生在回答这样的题目时,往往只是死板翻译,并没有理解命题者的初衷。更重要的是,如果对诗意的理解只停留在字面的通译上,那么诗歌就被读死了,就无法感受到作品的“气”与“神”。唯有培养联想想象能力,才能获得身临其境的审美体验,才能形成良好

的诗歌鉴赏能力。

2012年山东济南市中考古诗词鉴赏题《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结尾“雪上空留马行处”,诗人运用了留白的艺术手法,触发读者无限的遐思,因此我们就因文设题,要求对此句进行描述。在拟写题干的过程中,针对传统题型带来的弊端,我们做了两个改变:一是将描述“画面”改为描绘“情景”,要求考生不能只简单地翻译,而是要联想想象,展现诗歌意境。这就要求考生不仅要找全“物象”,更要生动描绘,体现出“物象”背后诗人的伤感、惆怅等情感。二是限定了字数,原诗句七个字,描绘情景要求“50字左右”,给了学生广阔的答题空间。

2012年的古诗词鉴赏题目与2011年的题目看似差异不大,实则凝聚了命题组老师的智慧与心血,既有效地考查了考生真实的语文能力与素养,又纠正了初三复习中“背诗歌鉴赏”的错误做法,减轻了学生负担,且有利于引导学生学会诗歌鉴赏的方法,提升语文素养,对语文教学起到了良好的导向作用。

从2012年两道试题的命制可见,山东济南市古诗词鉴赏题考查难度基本不变,致力于对学生的整体感受能力、语感及学习习惯的考查和引导。

附:2012年山东济南市中考古诗词鉴赏题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诗略)

白雪歌送武判官原文范文第2篇

2、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维《杂诗三首》

3、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高適《别董大二首》

4、头上红冠不用裁,满身雪白走将来。——唐寅《画鸡》

5、别有根芽,不是人间富贵花。——纳兰性德《采桑子·塞上咏雪花》

6、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7、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毛泽东《沁园春·雪》

8、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毛泽东《沁园春·雪》

9、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王冕《白梅》

10、梅落繁枝千万片,犹自多情,学雪随风转。——冯延巳《鹊踏枝·梅落繁枝千万片》

11、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祖咏《终南望馀雪》

12、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苏轼《赠刘景文》

13、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4、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苏轼《赠刘景文》

15、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毛泽东《沁园春·雪》

16、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韩愈《春雪》

17、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陈毅《青松》

18、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毛泽东《沁园春·雪》

19、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白居易《夜雪》

20、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杜甫《野望》

21、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纳兰性德《蝶恋花·辛苦最怜天上月》

22、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温庭筠《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

23、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陆游《卜算子·咏梅》

24、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王安石《梅》

25、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毛泽东《卜算子·咏梅》

26、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其一》

27、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

28、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黄蘖禅师《上堂开示颂》

29、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谢灵运《岁暮》

30、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

31、最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杨万里《最爱东山晴后雪》

32、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毛泽东《沁园春·雪》

33、雪洗虏尘静,风约楚云留。——张孝祥《水调歌头·和庞佑父》

34、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毛泽东《卜算子·咏梅》

35、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陈毅《青松》

36、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王冕《白梅》

37、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王维《观猎》

38、天将暮,雪乱舞,半梅花半飘柳絮。——马致远《寿阳曲·江天暮雪》

39、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40、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陆游《卜算子·咏梅》

41、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杜甫《阁夜》

42、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43、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杜甫《小至》

44、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45、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46、蛾儿雪柳黄金缕。——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47、朔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崔道融《梅花》

48、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张九龄《感遇·江南有丹橘》

49、香中别有韵,清极不知寒。——崔道融《梅花》

50、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51、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

52、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53、不知庭霰今朝落,疑是林花昨夜开。——宋之问《苑中遇雪应制》

54、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陈羽《从军行》

55、相思一夜梅花发。——房舜卿《忆秦娥·与君别》

56、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57、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58、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毛泽东《卜算子·咏梅》

59、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

60、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柳宗元《江雪》

61、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

62、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陆游《梅花绝句》

63、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64、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张谓《早梅》

65、白雪却嫌春*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春雪》

66、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李煜《清平乐·别来春半》

67、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王冕《墨梅》

68、雪里已知春信至。——李清照《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

69、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张谓《早梅》

70、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五首·其一》

71、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卓文君《白头吟》

72、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陆游《卜算子·咏梅》

73、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杜耒《寒夜》

74、万树寒无色,南枝独有花。——道源《早梅》

75、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

76、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77、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78、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王冕《墨梅》

79、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白居易《梦微之》

80、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81、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82、城雪初消荠菜生,角门深巷少人行。——杨载《到京师》

83、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宋之问《渡汉江》

84、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祖咏《终南望馀雪》

85、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杨炯《从军行》

86、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毛泽东《沁园春·雪》

87、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齐己《早梅》

88、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卢梅坡《雪梅·其一》

89、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卢纶《和张仆射塞下曲·其三》

90、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纳兰性德《长相思·山一程》

91、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毛泽东《卜算子·咏梅》

92、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93、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卢梅坡《雪梅·其二》

94、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卢梅坡《雪梅·其一》

95、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高骈《对雪》

96、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

97、一晌凭栏人不见,鲛绡掩泪思量遍。——冯延巳《鹊踏枝·梅落繁枝千万片》

98、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陆游《梅花绝句》

99、寒梅最堪恨,常作去年花。——李商隐《忆梅》

100、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01、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102、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韦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

103、江南几度梅花发,人在天涯鬓已斑。——刘著《鹧鸪天·雪照山城玉指寒》

104、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林逋《山园小梅·其一》

105、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毛泽东《卜算子·咏梅》

白雪歌送武判官原文范文第3篇

正是具备了这种海纳百川的雍容气度、自由昂扬的精神风貌,唐诗才能够如此五彩缤纷、百芳绽放。不仅绽放于江南水乡,也回响在长城内外:尤其令人惊喜的是其旺盛的生命力,它在神州边塞疆域的传唱,绽放出一朵硕大的诗苑奇葩――边塞诗。盛唐边塞诗歌创作的繁荣无疑诠释着“盛唐气象”,而连接二者的纽带之中有一条甚为醒目,即丝绸之路。丝绸之路这一交通动脉经过汉代以来的不断拓展,时至盛唐呈现出了空前繁荣的景观。由洛阳、长安经西域通往中亚、西亚、南亚乃至欧洲、北非的这条道路,使得“盛唐气象”在空间上获得了绝佳的诠释。

丝绸之路的繁荣不仅体现出大唐帝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强盛,同时还呼唤了唐代知识分子的激情、热情与希望。可以推测,唐代行走于丝路的诗人当有不少,挥毫于丝路的诗作亦当可观,但不幸的是诗人已不能一一考索,诗作也无法篇篇流传。然而万幸的是,有一位边塞诗人的诗名、诗作流传了下来。他不止一次的西域行旅所留下的串串脚印早已被大漠风沙掩盖,但其创作的诗篇却像一个个音符,伴随着瀚海驼铃,顺着丝路般的五线谱而响彻至今,他的丝路之作足以唱响“盛唐气象”中的边塞之歌。他,就是边塞诗人――岑参。边塞诗篇的壮丽谱写,无疑成就了岑参作为盛唐著名诗人的诗名:然而两次出塞深入西北边陲的经历,更成为岑参一生中最有意义的壮举。

岑参(715―770),出生于江陵(今湖北荆州。他的曾祖父岑文本、伯祖父岑长倩、堂伯父岑羲在唐朝都曾官至宰相,他的父亲岑植也仕至刺史。尽管岑参《感旧赋》曾不无自豪地说:“参,相门子……国家六叶,吾门三相矣!”但这些于他而言都是昔日的美谈。岑参幼年丧父,家道中落,凭借自己的刻苦努力,于唐玄宗天宝三载登进士第,被授予右内率府兵曹参军一职。他与高适等盛唐的大多数文人一样,都热衷于进取功名,具有热切的入世精神

建立赫赫功业、博取富贵功名是盛唐士人的普遍心理,而入幕边疆塞垣也正是当日文人选取的途径之一

与岑参齐名的边塞诗人高适就由入幕边庭而位至候爵,但文士入幕且仕途畅达如高适者却数不出几人来

然而,理想总是要有的,岑参同样怀揣着如此理想,策马西行岑参一生共有两次西域行旅经历,首次为唐玄宗天宝八载至天宝十载夏的安西之行,第二次为唐玄宗天宝十三载夏到唐肃宗至德二载夏的北庭之行,后一次西行时间相对较长

在岑参现存的400余首诗歌中,两次西域之行的丝路之作约78首第一次34首,第二次44首约占其全部诗作的20%,也正是这20%的诗篇成就了他的边塞诗名

相较于第二次西行,岑参的首次行旅及相关创作似并未引起时人多少注意,且诗歌创作数量、创新水平都不及第二次,但是仅根据这34首诗,我们足以清晰还原其西旅轨迹

唐玄宗天宝八载,岑参由右内率府兵曹参右威卫录事参军,赴安西都护府高仙芝幕掌书记,开始了其人生首次的西域之行

安西都护府始置于唐太宗贞观十四年,旧址在今吐鲁番以西的交河古城

高宗显庆三年五月移安西府于龟兹国,以旧安西府为西州,龟兹即今新疆库车

严耕望先生《唐代交通图考》中说:“安西都护府(今库车)则唐代前期中央政府控制西域之总部其间晾州至安西都护府相去5000里,有通道达,为唐代西通西域中亚之交通孔道,亦唐代前期控制西域中亚之工具也故此道允为当时国际交通之第一重要路线,全程皆置驿……其间(长安至安西都护府)行程7000里,急行一月可达”长安到安西包括丝绸之路东、中段,岑参首次丝路之行就是这一路线

诗人经咸阳一路向西,“一驿复一驿,驿骑如星流平明发成阳,暮到陇山头”(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朝发咸阳,暮至陇山,驿站数量之多、驿骑速度之快,可以想象盛唐交通的发达

陇头分水岭上有“分水驿”,岑参有感伤行役之作《经陇头分水》,借眼前之陇水写羁旅之愁肠

过陇水,经渭州而目睹“渭水东流去”(西过渭州见渭水思秦川),一路西向的他又一次萌生思乡之情《题金城临河驿楼》作于金城,即今甘肃兰州,乃丝路重镇之一由金城西北进入河西走廊,“燕支山西酒泉道”(《过燕支寄杜位),“燕支山”即焉支山,在今张掖山丹县过了此山则西为酒泉,再向西就是敦煌,岑参有《敦煌太守歌》出敦煌,诗人有《日没贺延碛作》等诗作,“贺延碛”指莫贺延碛,是伊州境内的大漠,延袤2000里,水草不生,所以有“平沙万里绝人烟”(《碛中作)的描绘经过大漠后,“火山今始见,突兀蒲昌东” (《经火山),“蒲昌”为今新疆鄯善,唐时为西州所辖,火山高耸蒲昌之东经火山向西,岑参有《银山碛西馆》、《题铁门关楼》、《宿铁关西馆》、《安西馆中思长安》等诗作,可见继银山碛、铁门关后,岑参终于抵达安西

“家在日出处,朝来起东风”(《安西馆中思长安》),由“东风”推测岑参到达安西时,已是天宝九载的春天之后,诗人又有焉耆之行(≤早发焉耆怀终南别业)、阳关之行“二年领公事,两度过阳关”(《寄宇文判官》)、玉门关之行“玉关西望堪肠断,况复明朝是岁除”(《玉关寄长安李主簿》),由“二年”、“岁除”推测岑参以上诗作当系于天宝九载岁末“苜蓿峰边逢立春,胡芦河上泪沾巾”(《题苜蓿峰寄家人》),根据岑参行迹,“立春”上接“岁除”,时间应该到了天宝十载,春的东归途中

暮春返程至武威作有《武威春暮闻宇文判官西使还已到晋昌》、《河西春暮忆秦中》、《登凉州尹台寺》等诗岑参留武威时间较长,由《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行军》中“五月”可见其滞留到当年夏季,六月到达临洮时有《临洮龙兴寺玄上人院同咏青木香丛》 《临洮客舍留别祁四》等诗至此,岑参人生中的首次西域行旅宣告结束,但是其丝路之作的深远影响才刚露端倪在流传至今的唐代2000余诗人的近5万首诗歌中,唯有在岑参笔下将丝路之行完整再现,这是岑参之幸,也是唐诗之幸!

“三年绝乡信” 《临洮客舍留别祁四》,岑参初使西域为幕僚前后近三年时间,其丝路之作反映出的行经之处与严耕望先生《唐代交通图考》中所叙述的唐代长安通往西域的大道完全相符,即“岑参由长安逾陇坂、大震关、分水驿,经渭州、临州、兰州,至凉州,又经肃州、玉门关,渡莫贺延碛至西州,亦曾到沙州;西州又西经银山、焉耆、铁门关,至安西”。这正是唐代丝绸之路中道的东段。

安西之行,一路陪伴岑参的唯有日月。“月”在诗人笔下共出现八次,这一自然意象不仅记录着诗人的丝路行迹,也是其心路历程的符号与象征,如陇山“山口月”、敦煌“城头月”、凉州“城头月”、武威“边城月”、轮台月、关西月、故园月,无一不折射出岑参的思乡情怀。不仅是月,“日”亦被赋予这一含义。尤其是岑参初赴西域时,他笔下的“日”往往与长安故乡联系在一起,“长安遥在日光边” 《燕支寄杜位》,“家在日出处,朝来起东风”(《安西馆中思长安》),“长安不可见,喜见长安日” 《忆长安曲二章寄庞》,长安即故乡所在,由情及物,物也被赋予人情。

西旅所经不仅仅是山川河流,越向西,更多的展现在眼前的是戈壁大漠。岑参首次西行第一首诗便开始了对大漠的描写,“十日过沙碛”《初过陇山途中呈字文判官》,可见其广袤,尤其当诗人出敦煌亲历莫贺延碛时,无垠的大漠令人绝望,乃至发出“悔向万里来”《日没贺延碛作》的感叹。作为万里沙碛的标志性植被,“白草”在岑参丝路之作中多次出现,然而诗中“白草”并非只作为沙碛大漠的代名词,“北风吹沙卷白草”《过燕支寄杜位》,“白草胡沙寒飒飒”《田使君美人舞如莲花北蜒歌》:白草在诗人笔下还巧妙地表现出另一重含义,即沙碛的广袤:“白草磨天涯”《武威送刘单判官赴安西行营便呈高开府》。正是在岑参笔下,“白草”成为边塞诗特有的意象。“白草”、“白雪”似乎为西域染上一层神秘的色彩,然而岑参笔下的“梨花”又为这神秘增添了几分生机。“梨花”在诗人笔下共出现三次,前两次均为实写:“边城细草出,客馆梨花飞” 《河西春暮忆秦中》,“胡地三月半,梨花今始开”《澄凉州尹台寺》,这两首诗皆作于第一次西行途中:第三次写“梨花”为虚写,“忽然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以梨花的繁喻雪花的盛,设喻奇妙历来为后人所称许。第二次丝路之作所体现出的奇丽风格经“梨花”的妙用得以升华,然而,若没有首次西行的“梨花”印象,没有亲历边塞的体验,如此奇景奇语是不可能出现在岑参笔下的。边地气候温差极大,岑参不仅写严寒也写酷热,这主要通过“火山”的描写而表现。岑参首次见到火山即第一次西行时,“火山今始见,突兀蒲昌东”《经火山》,当时正是严冬,然而眼前却是“赤焰烧虏云,炎氛蒸塞空”,以至“人马尽汗流”,对天地造化之功的奇伟、异域自然风光的奇丽描绘尽显笔端。

边地虽有征战却并非处处苦寒,丝路之上不乏安定、富庶之地,只是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出了别样的异域文化。由岑参首次西旅对敦煌的描写可见:“黄砂碛里人种田” 《敦煌太守歌》,边地小郡虽不比中原,但“郡中无事”,百姓安居。边地民族多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军旅生涯中“马”更为主力。岑参笔下“马”这一物象使用频率极高,而他诗中的“马”并非只作为战争意象出现,诗人借“马”抒建功立业之怀:“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写羁旅年月之久:“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磕中作》、“弥年但走马,终日随飘蓬” 《安西馆中思长安》。此外,状边地苦寒以衬托羁旅辛苦也借助“马”这一物象,“双双愁泪沾马毛,飒飒胡沙进人面”《银山碛西馆》,“马汗踏成泥”《宿铁关西馆》“秋冰鸣马蹄”《早发焉耆怀终南别业》,通过对马毛、马汗、马蹄的描写,细处着眼却营造出极强的艺术效果。军中生涯不仅是“角声一动胡天晓”《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行军》之后的“终日见征战,连年闻鼓鼙”《早发焉耆怀终南别业》,军乐之外的宴飨之乐实为沙场之外的主旋律:“美人舞如莲花旋”、“回裾转袖若飞雪”、“琵琶横笛和未匝”《田使君美人舞如莲花北铤歌》,胡歌、胡乐、胡姬、胡舞交相辉映的纷繁场景、宴饮气氛,为边疆的戎旅生涯增添了无限生趣。

往来于塞外边地,岑参交往最多的是下层幕僚,相近的身份与境遇使他们心灵的沟通有了更多默契。往返奔走于丝路上的这一文人群体,赠答中的寄托与勉励成为丝路上的又一主题。《玉关寄长安李主簿》、《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行军》、《送韦侍御先归京》、《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等,不同的酬赠对象却抒写着相同的送别主题。“与子且携手,不愁前路修”《彻过陇山途中呈字文判官》,但是豁达的勉励并不能完全掩盖羁旅的相思愁苦与仕途的坎坷辛酸,终究是“相忆不可见,别来头已斑” 《寄字文判官》。其实后者也正是由来已久的边塞诗歌主题之一,岑参的成功之处不限于继承这一主题,更在于对这一主题的升华。“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逢入京使》,苦境之中犹能发旷达之语,悲壮之余更见慷慨。

作为岑参生平首次西域行旅的目的地,对于安西一龟兹之地的正面描写虽然不多,多数笔墨泼向了长安一安西之间的瀚海。然而,这并非是什么憾事,正因为有这样一个目的地存在于丝路那端,有这样一个坐标伫立于风沙大漠,诗人的诗笔才有了方向,诗人的诗方才得以生发。

岑参有幸,西行得大漠之助!

白雪歌送武判官原文范文第4篇

原文:

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

如今好上高楼望,盖尽人间恶路歧。

译文:

雪花飘舞着飞入了窗户,我坐在窗前,看着青青的竹子变成白玉般洁白。

此时正好登上高楼去远望,那人世间一切险恶的岔路都被大雪覆盖了。

2、唐代韩愈《春雪》

原文: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译文:

新年都已来到,但还看不到芬芳的鲜花,到二月,才惊喜地发现有小草冒出了新芽。

白雪也嫌春*来得太晚了,所以有意化作花儿在庭院树间穿飞。

3、唐代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原文: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白雪歌送武判官原文范文第5篇

讲解古诗不能像讲解古文那样逐字逐句分析,而要抓住关键,用心咀嚼,以点带面,总体把握诗歌的内容及情感。

1.抓住诗眼巧引导

诗眼,也就是诗歌中集中流露和具体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字词或语句,是理解诗歌的关键所在。抓住了诗眼,也就抓住了关键,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妙。抓诗眼有很多技巧,如教学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易难)时,可请一名学生朗读,读后请大家评一评:“大家觉得他读得怎样呢?好在哪里?”若学生答好在读出了感情,老师就可以顺水推舟问:“你觉得他读出了哪种感情?是否可用原文的一个词概括呢?”明确是“别”字后,教师就可用“别”字来继续引导:“作者通过哪些‘别时景’来表现‘别时人’之‘别时情’?让我们一起来细品。”

2.抓住妙语悟诗情

诗歌中的妙语包括诗句中精美的词语、富有表现力的字以及诗中的名句。有些诗歌没有诗眼,此时就应抓住诗中的妙语,对这些妙语仔细品味,一样能很好地把握整首诗的情感。如杜甫《春望》中的“花溅泪”“鸟惊心”,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中的“悦鸟性”“空人心”,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子规啼”“愁心”等。这些词语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意蕴,教学中可启发学生深入体会。

二、旁征博引,巧妙开拓

就诗论诗,往往还不够。这时就需要旁征博引,推及其他。

1.联类比照,以诗教诗

联类比照就是把相同类的作品放在一起,用彼辅助此来讲,达到以诗教诗的目的。如讲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时,就可以把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和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联系起来讲。三首诗的基调都是思念伤别,但因人不同,所表达出来的情也不同。王勃用一个“意”把千言万语都包容在内,用一个“同”寓意一切尽在不言中,深切地表达了思友之情;李白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是诗人用想象的笔调浪漫地表达出了思友之情;岑参是把送别的情融在写边地之景中。这样讲,不仅使学生对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理解更透彻,而且还开阔了他们的视野。

2.渗透生活,定向延伸

古代诗歌中有不少名句内涵丰富,含义深邃,是作者彼时彼地对实际生活感悟的概括,具有很强的哲理性和启迪性。教师在教学时要善于抓住与现实生活有密切联系的知识定向延伸,将现实生活的信息注入名句中,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去探究这些句子,从而灵活掌握和运用这些名句,达到古为今用、拓宽视野的目的。

相关期刊更多

百姓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国家农业部

长白学刊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共吉林省委党校(吉林省行政学院)

李白学刊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李白研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