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描写风景名胜的成语

描写风景名胜的成语

描写风景名胜的成语

描写风景名胜的成语范文第1篇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一切情语皆景语。”情景交融是中国文学追求的境界。诗是主情的,作为抒情的常用载体——景物描写,在古诗中,被中国古代文人运用得出神入化。本文以《登高》为例,探究其写景的技法,教给学生一把打开中国古代诗歌大门的钥匙,让他们能够顺利进入古代诗歌的精神殿堂。

清代诗人杨伦称赞杜甫的《登高》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杜甫镜铨》),明代胡应麟在《诗薮》中更是赞此诗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诗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情景交融,堪称此类诗歌典范。

一、景物状态变换写景法

描写景物时,通过对景物的形态变化,即动态和静态交替的描写,达到刻画景物神态之目的。诗歌首联由一对对偶句入手,其中高远的天空、清澈的江水、洁白的沙子属静态之物,而劲急的秋风、悲哀的猿啸、盘旋于空中的水鸟则为动态之景,一联中动静结合。如果将首联宏观地视为静态之景,那么颔联两句中萧萧的落木、滚滚的长江则纯为动态,动静结合,描绘了一幅格调高亢的秋景图。

二、视角方位变换写景法

描写景物时,从不同的视角、位置去描写,方能全面表现景物的神韵,远景近景变换,高处低处结合,俯视仰视更替是常见方式。首联中上句“风急天高猿啸哀”既为远观之景,亦是仰视之物,而下句“渚清沙白鸟飞回”,则为近看之物,俯视之景。与此同时首联两句相对颔联两句则为局部之景,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滚滚来”则为作者登上高处,远眺全面之景,如此变换写景,描写二幅气势恢弘,境界阔大之景。

三、感官形象变换写景法

感官形象即人的不同器官所获得的外界景物形象,即视觉听觉嗅觉等感官在景物描写中的表现。

诗中意象:高远的天空,清澈的溪流,洁白的沙子,盘旋飞舞的水鸟,奔流的江水,皆为眼睛所见之视觉形象;劲急的秋风声,悲哀的猿猴声,飘坠的落叶声则为听觉形象,诗人不仅视通万里,而且凝神谛听,在广阔的时空中去感受秋天的气息。

四、景物色调写景法

景物色调即冷暖色彩两种类型,暖色调景物一般对应着喜悦明丽之景;而冷色调则常用来描写忧愁灰暗之物。诗中首联下句“渚清”对“沙白”,色彩如画,通过暖色调之景,描绘出一幅明丽清爽的峡江图来。由此想到杜甫诗中其它诗句,如《绝句四首》(其三)中“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运用“黄、翠、白、青”四种,明丽的色彩,绘出诗人舒展开阔的心境。

五、点面结合写景法

点面结合法即在景物选取时变换角度写景,通常有局部与整体,个体与群体的变化形式。诗中首联所选意象:风、天、渚可以说是一种整体形象,而猿啸声、沙、鸟则为一个局部之物的个体特征。与此同时首联中景物:风、天、猿啸、沙、鸟,相对于颔联中“无边落木”和“不尽长江”而言则又是局部与整体之变化。杜甫借助这些景物将夔州之地的景物特征如同电影镜头般,由局部特写到整体表现写得淋漓尽致。

六、意象叠加写景法

意象叠加法,顾名思义,即将一个意象叠加在另一个意象之上,全用实体性的名词意象拼接浓缩,省去诸名词之间的关联词语,语不接而意接,它实质上是一种隐喻。首联中六组意象:天、风、沙、渚、猿啸、鸟飞、天造地设,自然成对,描绘了一幅精美的画图。将此法用到极致的是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用九组名词意象: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来描写荒凉暗淡的景物,幽僻闲致的环境,秋风萧瑟的凄凉旅途,表达漂泊天涯的羁旅之人的孤独而悲怆的心绪。

七、季节地域特征写景法

特定的季节、地域形成特定的景物,特定的景物意象传达特有的情感。夔州向以猿多著称,峡口更以风大闻名,由此形成此诗特有景色:风急,猿哀,萧萧落木,滚滚长江,形成夔州的秋天景物,烘托出凄凉萧杀的氛围,传达诗人悲秋之感。

诗歌中写景技法不仅仅以上所列七种,通常运用的技法还有修辞描写法、虚实结合法等,但本诗中尚未涉及在此不再赘述。但杜甫不愧是创作情景交融诗的高手,短短二十八字将无尽的写景技法娴熟运用,为传达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情感渲染了浓烈氛围。难怪我国古代评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情以物迁,辞以情发,一叶且或迎意,虫声有足引心。”

参考文献:

[1]语文必修三·教师教学用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语文必修三·鼎尖教案[M].延吉:延边教育出版社,2009.

[3]萧涤非,程千帆等主编.唐诗鉴赏辞典[Z].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

[4]蒋星煜主编.元曲鉴赏辞典[Z].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

[5]刘勰.文心雕龙·物色[M].中华书局,1988.

描写风景名胜的成语范文第2篇

所谓有文采,即指语言精彩有特色,例如善用比喻、诙谐幽默、大气磅礴、委婉细腻、清新淡远都属于有文采。俗话说:“三分姿质,七分打扮。”如何扮靓语言的面庞呢?笔者就教学实际粗谈几点浅见:

1. 形象描写 例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将无形的愁思化为不尽的江水,多形象而感人啊!再如朱自清的《春》中调动感官将无形的春风写得可触可感,作文教学中就要指导学生做到这一点,从仿写入手,未尝不是一种好的思路。 还要注意运用人物描写的各种方法,如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等,避免概括叙述;还可以恰当使用环境描写、场景描写、景物描写、细节描写、正侧面描写等,或渲染气氛或烘托人物心情,在文中都可以为文章增色。

2. 引用名句 古今中外大量的名言警句,如果在文章中恰到好处地引用,能使文章平添文采。例如: 我爱那“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庐山瀑布; 我爱那“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的泰山极顶; 我爱那“奔流到海不复回”的黄河九曲; 我爱那“两岸猿声啼不住”的长江三峡; 我爱那“秦时明月汉时关”的古朴塞北; 我爱那“日出江花红胜火”的秀丽江南。 这段话直接引用诗词名句,列举祖国的名山大川,远远胜过这样一句枯燥的叙述:“我喜欢祖国的大好河山,比如黄河长江,还有泰山庐山等等”。

3. 妙用修辞 修辞包括比喻、拟人、对偶、排比、夸张等,恰当地使用修辞方法,会使山上的石头唱歌,山下的流水动情,会使花草倾诉心中的秘密,枯枝落叶讲诉生命的真谛 ,它可以百川汇海,激情澎湃;它可以清风抚琴,嘤嘤成韵。一言以蔽之,化腐朽为神奇。修辞就像衣服上的装饰,点缀得体,使人增色。作文教学中可以以此为一条标准,指导学生的作文,要在文章中下意识地使用修辞,用得准确到位,实现有文采的目的。

4. 巧变句式 例如:“每个夜幕深垂的晚上,山下亮起灿烂的万家灯火,山上的灯把黑暗照淡了,淡如烟,淡如雾,山也虚无,树也缥缈。小屋迷失在楼台的情景中,它不再是清晰的小屋,而是烟雾之中,星光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这一段话,于匀称之中见错落,呈现出一种参差之美,堪称景象美妙,意境深远。也许我们的学生达不到这样的高度,但我们可以教会他们使用诗歌一样凝练有节奏的语言,可以教会他们变长句为短句,可以教给他们为中心词加上一系列繁复定语等方法,实现句式的多变,避免结构的单一。

描写风景名胜的成语范文第3篇

老师交流时常提及的问题”字、词积累枯燥乏味,难以坚持!”“缺乏带领户外观察,当场习作指导!”“身边缺乏风景名胜景区,名山大川,江河湖海,没条件”等等,其实随着现代电教设备推广普及,”攻克小学写景作文”比以前要容易操作了。下面我谈几点心得:

一、循序渐进

写景作文需要字词积累,观察身边景物,多练习,书写体现时间、空间感。决不是一朝一夕能达到的。一定要循序渐进,结合课本字词学习,渗透扩充写景字词的认知使用。例如:学竹、花、草、树、字时认识常用描写词葱翠、俊秀、修长、苍翠欲滴、直插云霄;含苞待放、新枝吐蕾、花骨朵、色彩斑斓、花繁叶茂;欣欣向荣、绿油油、生气勃勃;参天、巍然、高大、繁茂、倒垂、盘曲、合抱、林海、遮天蔽日等等。结合多媒体展示丰富了这个字的内涵。类似的山、水、石、虫、鱼、鸟、风、雨、雪、小溪、江、河、湖、海等字时,有图形、声音的认识。激发学生多种感观,激发写作兴趣,让学生有写作欲望,想要把它们美描写下来,随着学习深入,积累的词句多了,就会产生写作冲动,这时引导练习写作片段就容易多了。

二、善于观察、勤于动手

写景片段在教学中起到重要的过渡作用,它是不断积累字词的动力源泉,又是积累的

词转化为优美文章的切入点。同时多练写景片段还能养成善于观察、勤于动手的习惯。解决了写作时 “眼高手低”、”无话可说”这些毛病。许多老师对写景片段不重视,不能结合平时教学进行充分的练习。尤其是学生在积累字词,运用字词上取得的成绩没有给予及时肯定、鼓励,让学生失去继续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写景片段练习场景可先写身边熟悉的,如校园美景,住处边上的广场,公园,小溪,湖泊等。写景素材很多,不一定非要写风景名胜,名山大川。只要带有情感去观察,去描写就是好文章就能打动人。就算需要,我们也很方便借助网络、多媒体找图片,视频,音频资料效果也很好。而且写景片段练习随时随地都可进行,还可体会四季变换,春、夏、秋、冬风景;天气变化,阴、晴、雨、雪等,体会通过写景反映作者心情。常练写景片段能提高学生的观察力;锻炼描写的准确性和生动性;促进优美字词积累;写作中逐步反映时间感,空间感。

三、多看范文,扩展视野

到了中高年级我们的写作就要有取舍,抓住重点景物进行描写,体会写作中的时间感、空间感。课文中有许多范文学习像《秋天的雨》、《富饶的西沙群岛》、《美丽的小兴安岭》等。也可从作文书中找一些学习,掌握技巧如方位顺序,时间顺序;体会美景带给我们的视觉、听觉、味觉、触觉等不一样的享受。

描写风景名胜的成语范文第4篇

一、结合情景教学,引导写作模仿训练

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思路引导唤起学生生活中遇到与文章相似的场景,然后让学生进行体悟,并鼓励学生效仿学习教材文章的写作和叙述手法,以苏教版八年级上册教材文章《枣核》为例,全文以“枣核”为线索,对作者朋友让作者带枣核、朋友家中后花园的布局以及作者朋友吐出的思乡之情进行叙述,充分体现文章中浓厚的乡情,这是一种借物抒情的手法,将自己的感情通过一件普通的物品表现出来,具有深刻的感染力。而教师在学生阅读后可以提出一些将读写相结合的问题,例如:你们的童年有什么独特的东西,它给你带来了怎样的记忆等等。而学生被激起感情和记忆,写作过程也不知不觉模仿了教材文章的写作手法;而文章《巍巍中山陵》的亮点是对建筑物的位置采用了连串的方位词,而学生在阅读后,会对中山陵的大致样子和设施在脑海中进行构画,而阅读完成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画出中山陵在自己想象中的大致布局,最后通过多媒体图片播放进行对比,让学生深刻感悟这种描述手法的匠心独运,而在课余,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当地一些名胜建筑,感受那些名胜建筑的特点,并写下观后感,而学生在写观后感的过程中也会效仿起教材的写作手法,从而达到模仿并锻炼写作手法的教学目的。

二、文章好句留白,引导学生想象填词

学生写作是一个想象的过程,而教师教学过程中可以提前将好的句子描写和手法运用中的形容词进行留白,让学生试着通过想象去填写,然后通过与原文对比,学习行文作者的用词特点,例如:在《童年的朋友》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文章留白的方式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即“外祖母说话好似在?摇?摇?摇?摇,字字句句都像?摇?摇?摇?摇,一下子就牢牢地打进我的记忆里。她微笑的时候,那?摇?摇?摇?摇的眼珠儿睁得圆圆的,闪出一种难以形容的愉快光芒,在笑容里,快活地露出?摇?摇?摇?摇,虽然黑黑的,两颊有许多皱纹,但整个面孔仍然显得年轻,明朗。但这面孔却被松软的鼻子、胀大了的鼻孔和红鼻尖儿给弄坏了。她从一个镶银的黑色鼻烟壶里嗅烟草。她的衣服全是黑的,但通过她的眼睛,从她内心却射出一种?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光芒。”空白的地方需要学生填写形容词,而学生此刻也陷入思考,首先“轻松愉快”是外祖母这个老人表现的特点,那么根据具体情况描写出老人的形象,通常老人说话应该是苍老的表现方式,但是学生可以感觉出这个老人应该是很慈祥欢快的一个人,那说话应该是像唱歌或者打趣?唱歌时字字句句应该是悦耳动听的;打趣字字句句应该是个性化或者有趣的。“眼珠睁得圆圆的”那么眼睛应该缺乏颜色的描述了,此刻学生可以加入形容词,即“黑亮的”或者“如同黑珍珠一般明亮的”,后文是对牙齿的描写对比,学生不难得出牙齿的特点,即“洁白而整齐的”,最后是内心射出的光芒,学生会思考光芒的特点,明亮、柔和还是温暖?通过对那些华美精致的形容词进行运用,以保证写作时刻画人物以及抒发感情能更加生动形象。

描写风景名胜的成语范文第5篇

目前,很多的初中学生学习古诗词,课堂上主要是听老师讲解,课后下功夫背诵,大都是以记忆为主,学一首掌握一首,根本不能举一反三在考试时,很多学生赏析古诗词,不知道该如何着手,更不用说深刻领会诗词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了。《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初中毕业学业考试说明》中关于古诗词的考查要求是“能筛选并提取文中的信息,分析概括评价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领悟内涵并品味语言”。近几年的中考试题中不乏古诗词赏析类的考题,而且有扩大的趋势。下面本人就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略提几个见解。

一、多角度把握诗词的内容。

1、关注题目。古诗词中有的题目集中而又含蓄概括文章的内容、主旨。认真地分析题目,有时能很快地把握住所写的内容。如王建的《十五夜望月》,交代了写作的时间,其实也暗示了作者在团圆之夜,却不得不忍受离别之苦,通过题目能了解到很多诗文的深意。对理解该古诗文有很重要的意义。

2、关注背景资料。背景资料包括时代状况、人文地理、作者思想、生活经历等,它是为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来服务的。作为教师对这些背景资料都必须有所了解,在全面了解的基础上根据学情以及教学的要求做适当的选择,以便于合理地运用于教学之中,使其发挥辅助教学的作用。

3、品味关键词。古诗词中的关键词最能体现古诗词丰富的内涵,慢慢品味,诗词的韵味顿生。如刘禹锡的《秋词》,“我言秋日胜春朝”的“胜”,一个字便否定了古来的悲秋观念,表现了一种激越向上的思想感情。

4、抓住古诗词中的景色描写。古诗词的写作都有一定的写作顺序。可写景,可抒情,可议论,可叙事。可以肯定的是,每一首诗词中都有景色的描写。通过对特定景色的描写,反映作者的心情,抒发表达的感情。如《西江月》一次中,著名爱国词人辛弃疾就把夏夜也有的几个具体景物有序的排列,写出了特有的夏夜美景。那种大雨将至,突见茅店的欣喜之情通过景物表现的淋漓尽致。

5.领悟深层含义。古诗词以含蓄委婉吸引读者,必须通过字面意思去深刻领会诗词的内容,意境。如《赤壁》一诗中,作者通过对一件古物,折戟,回想起三国时那场以少胜多的战役,采用以小见大的手法,以两个美女的命运象征国家的命运。

二、了解古诗词常用的表现手法。

1.直接抒情:作者在诗词中把内心强烈的感情不加掩饰地直接叙述出来,让强烈的感情激流直接倾泻而出。如苏轼《水调歌头古》中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作者直接抒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直接表达了希望人人年年平安的美好愿望。

2.借景抒情:通过对实景的描写来抒发作者的感情。

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后两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人巧妙地将依依惜别的深情借助于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真正做到了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

3.托物言志:通对事物的描写和叙述,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意愿。如的《沁园春雪》,“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诗人通过多北国的雪景的描写,抒发了对无产阶级革命者的赞美之情。

4.用典:它是指援引历史故事或古书中的词语来说明白己观点的一种修辞方式。如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怀旧空吟闻笛赋”,“闻笛赋”,指向秀的《思旧赋》。作者借这个典故寄托了他对因参与政治改革而被害致死的老友的怀念。“到乡翻似烂柯人”中的“烂柯人”的典故见《述异记》,作者借这个典故比喻自己长期贬谪在外,乍回家乡,仿佛有隔世之感。

三、归纳古诗词的题材和作者作品的风格特点。

古诗词的题材不同,表达的思想感情也就不同,而且在表现手法、抒情方式上,也会有所不同。初中阶段常见的古诗词题材及作者的写作风格有:

1.送别诗:主要抒写离情别恨,或用以激励劝勉,或用以表达深情厚谊,或用以抒发别离之愁。特别注意的是,李白的送别诗给人以回肠荡气的美感享受,丝毫没有送别诗所惯有的感伤与悲凉。

2.边塞诗:这是以描写边塞风光,反映边疆将士生活为基本内容的诗歌。大多是反映边塞的苦寒,寂寞生活和思念家乡亲人,渴望国家安宁和报效祖国、为国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怀。如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更多地表现出报国无门的愤懑压抑以及归家无望的哀伤。

3.爱国诗:表达强烈的爱国之情;或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对统治者的担忧、不满。如陆游、杜甫(沉郁顿挫)、文天祥(慷慨激昂视死如归)

4.哲理诗:是一种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述、议论,来寄寓或阐发某种哲理的诗歌。如苏轼的《题西林壁》,朱熹的《观书有感》等。

5.咏物诗。这是借吟咏自然或社会事物,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诗歌。常用的手法有托物言志,象征,比拟。如杜甫的《归雁》、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于谦的《石灰吟》等,都是借自然之物,抒自己心志的名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