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病理学课程

病理学课程

病理学课程

病理学课程范文第1篇

植物病理学实验课教学体会作为植物保护学专业的主干课,植物病理学是研究植物病害的病原、发生、发展以及防治的一门应用学科,也是一门具有较强理论性、实践操作性的学科,其实验课的开出率应占总课时的30%,这足以说明实验技能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为使学生能熟练掌握植物病理学实验课的基本操作技能,加强他们的动手能力,培养“实用型”的人才,笔者对植物病理学实验课的改革进行了一定的探索,也有一些体会。

近年来,随着我国农业结构的调整,作物病害的种类和数量随之变化,许多新病害层出不穷;与此同时多种先进、便捷、快速的植物病害研究方法也应运而生,传统的实验课教学不再适应“实用型”人才的要求。创新是每个人生来就有的潜质,开发这种潜质应当是教育本身必须担负的功能。因此在实验课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创新能力、动手能力的培养。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的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与学生共建课堂,一起学习,一起快乐,一起分享,培养“实用型”人才,适应于21世纪社会、科技、经济发展。在此,笔者曾针对耕作学试验指导书中的部分章节实验课的教学进行了探索性的尝试。

一、探索方法

我们选择了同年级的两个班为实验对象,以实验一植物病害症状的观察为实验内容。对照班级按传统方式组织教学,实验班级教学重点按以下程序进行。

1.课前预习在每次实验课的前一天,将实验内容布置给学生,让他们明确实验课的目标,提前预习从理论上掌握要领,初步熟悉切片制作的具体过程,做到心中有数,避免实验中的盲目性。

2.让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导和参与下自己准备实验,操作之前让学生按要求陈述实验方法及操作要领,然后让同学们进行必要的补充和纠正,同时也达到了了解学生预习情况,以便及时给予辅导,师生双方积极互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这样的形式使上台讲解的学生必须有充分的准备,其他学生听得认真,讲台上下距离拉近了,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达标教学以2~3人为一实验小组,采用多种形式开展实验。如同一实验题目用不同方法徒手切片制作临时玻片标本,然后进行比较;或两个实验小组为一单位,每一组使用一种条件进行切片制作,互找缺点,纠正错误,既加强了学生们互助合作精神,又加深了学生们的感性认识来达到技能目标。

4.完善考核利用抽样考核的方法检验达标情况,每一章实验完结,利用一次课进行抽样考核。根据实验操作的重点、难点和操作要领,拟定评分标准,将标准向全班学生公布,抽部分同学参加考核,其它同学进行评分,进一步强化了规范操作,达到技能目标。

二、结果

以考评分和抽查实验报告为依据,每章节的实验课完毕,每班抽4个实验小组参加考核,全班同学根据考核评分标准给他们评分,取其平均值;实验报告取全班平均值,将实验班和对照班加以比较。

三、体会

1.通过课前预习,让学生自己讲解实验方法及其要领,充分发挥了学生对学习的主观意识。同学们互教互学的形式,使他们在听讲的过程中必须分析、考虑对方讲得是否正确,这样增强了他们对事物的判断能力,扩大了知识面,培养独立工作的能力,促进学生形成自主学习、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精神,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知识的“探索者”。

2.在考核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对事物的观察、分析能力。同学们都说:“自己制作临时玻片标本时不觉得,看别人做时总有不正确的地方……”说明通过考核,使同学之间能以“照镜子”的形式观察别人看自己,强化了规范操作训练。同时实验班的同学们在考核中,不是以紧张的心情来参加考核,而是主动要操作,通过这样的形式增加了同学们的动手机会,让学生充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自己发现问题,归纳出解决问题方法、规律。

3.自主探索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探索是高等教育永恒的主题。在教学中,要多给学生从事探索活动的机会,力争使我们的学生具有适应新时代社会科技、经济发展所必备的品质。改变传统教学观念,增加实践性教学、师生互动教学,转变教师独讲为学生自主探究阶段,让学生充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自己发现问题,归纳出解决问题方法、规律。让学生运用自己找到的方法、规律加以应用而强化了知识的落实。在实验教学中,要逐步消除过去教学工作中的种种弊端,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体现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我们要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大胆改革创新,不断地进行深入实践、研究、探索,要在一堂实验课中让学生体验整个教学过程,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张王斌,但红侠,朱天生,等.《园艺植物病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塔里木大学学报,2010,22(1):118-120.

[2]司淑梅.应用型本科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

[3]齐绍武,刘逊,屠乃美.构建农学专业实践教学新体系[J].高等农业教育,2001,118(4):56-58.

病理学课程范文第2篇

[关键词]病理学;双语教学;改革;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6-0034-03

“双语教学”是指能使用第二语言或外语进行学科教学或课程学习的教学。这几年,来我校学习的国外留学生日益增多,这些留学生大部分来自泰国、印度、越南、巴基斯坦等一些邻近国家,近两年非洲地区一些国家的留学生数量也大大增加,所以语言的交流日趋重要,而英语则是能互相沟通的共同语言。在这种形势下,非常有必要在我校开展双语教学以促进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相交流。为了提高学生的交流能力和学习能力,我们在护理学本科2012―2013级班的学生之间开展了病理学双语教学课程,以期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病理学课程双语教学改革的意义

病理学是一门基础医学学科,其主要是通过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形态结构、功能和代谢等方面的改变,揭示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规律。病理学对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被称作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学科”。

在国内,很多学校的病理学课本都是根据国外的病理学课本进行改编的,因此更新也会相对慢一些。通过推进病理学课程双语教学,让学生掌握一些病理学的专业词汇,将有利于他们阅读国外的文献资料,以获取更新的病理学知识,让他们开阔眼界,也为他们以后在病理学方面进行研究探索奠定坚实的基础。除此之外,随着国家之间的合作日益密切,各方面的交流也会增多,其中当然包括医学的交流。而作为世界通用语言的英语起了非常大的作用,如果没有很好地推进病理学双语教学,将会影响国家与国家之间医学知识的沟通交流。

现在国内很多医学高校都开设国际方向的专业,病理学作为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学科”,在进行医学交流中起的作用是不可代替的,特别针对出国留学的高校学生,对其进行病理学双语教学是很有必要的。原因在于医学高校病理学学科的主要内容涉及基础病理学和系统病理学,而这些病理知识可以解释一些很常见的疾病,如炎症的发生机制及临床表现,高血压的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肺炎的病理变化和临床表现等。在进行医学交流的过程中必然会涉及这些基础病理知识,倘若在和国外的学生、教师进行交流时,你连最基本的pneumonia是什么都不懂,这样的医学交流很显然没有太大的必要性。

总而言之,开展病理学课程双语教学是一种势在必行的趋势。“英汉两种语言无论是在词汇、发音、语法结构上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无疑会成为双语教学过程中的障碍,跨越这障碍十分重要的一个步骤就是帮助中国学生努力形成英语思维模式和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1]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无论是医学生、医护人员或是医学导师都要接受国外医学知识的“侵略”,更要去“侵略”国外先进的医学知识。这不仅是为了自身的发展,完成自己的使命,更是为了促进我国医学的发展,甚至是促进全球医学的发展,为全人类的健康做出自己仅有的贡献。病理学课程双语教学的推进顺应了信息时代的发展,可以说是信息时代的产物。作为医学基础学科、“桥梁学科”的病理学,推进其双语教学所谓是为医学者“侵略”国外先进医学知识打开了一扇门,是一种不可抵挡的趋势。

二、病理学课程双语教学实践

由于医学专业的英语词汇具有专业性,而且繁多复杂,对于从未接受过医学课程双语教学的医学生来说,确实会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进行双语教学的过程中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运用切实有效的教学手段才能取得成效。下面,仅结合我们教研室在学校开展病理学课程双语教学近两年的实践经验,谈谈该课程的双语教学实施方案。

(一)课本的选择

开展双语教学的目的之一是让学生掌握常用的医学专业词汇,因此学生的学习成效与课本的选择有很大的关系。国外的教材虽然无论在语言表达还是内容上都比较全面和规范化,但是由于学生的英语水平有限,所以要结合实际情况来选择教材,这样才能取得成效。

我校的病理学课程双语教学教材是参照国外教材自编的,本着言简意赅、通俗易懂的原则,意在重点突出,便于学生理解。其内容主要包括基础病理学和系统病理学,即组织细胞的损伤修复和适应,血液系统紊乱病理、炎症、肿瘤、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疾病病理,肾脏及尿道疾病病理和传染性疾病病理。教材中包括病理学学科的主要专业英语词汇,其中配备了中文解译,百分比约为25%,并插入了大量相关图片以利于学生理解。此外,在使用双语教材的同时,学生还使用全中文的病理学教材来帮助理解和记忆知识,因为双语教学的目的不在于学英语,而在于掌握专业词汇并学到相关的医学知识。

(二)授课的手段和方式

病理学双语教学并不是简单的英语学习,教师在备课的时候不仅需要有一定的英语基础,而且在课堂上要考虑哪些要点必须用中英双语给学生解释清楚,便于学生理解所学的内容。[2]在进行双语教学的同时也要考虑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在进行双语教学的过程中,最重要的目的是要学生在理解掌握病理学知识的同时,还要能够提高简单运用一些常见的专业名词进行中英转换的能力。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学到专业知识,还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有利于他们用英语进行交流。课件的语言形式为中英结合,中英双语教学的语言比例为中文占60%,英文占40%,课件中的常用专业名词及重要的病理学知识都标注了英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用中文进行授课,重点突出,方便学生识记,每讲解完一个知识点都附上英文表达,用英文再讲解一遍,这样的授课方式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病理学英语专业词汇的兴趣。因为在掌握中文知识的基A上,学生也会渴望学习更多的知识。

此外,课后作业是必不可少的,学生通过写作业的形式可以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及记忆。作业的内容包括名词解释和简答题,名词解释为英文翻译成中文并进行解释,简答题大部分为英文,其中的常用专业名词则标注了中文。这样既降低了学生理解题目的难度,同时也提高了他们对专业词汇的印象,他们可以选择用英语回答也可以用中文直接答题。然而教学的重点还是在于让学生掌握重要的病理学知识以及常用专业词汇,并不要求学生能够用英文表述全部的病理学知识,毕竟他们还需要时间来学习其他学科,而且这也是有一定难度的。

(三)考核形式的选择

对学生进行考核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项目,通过考核可以让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和记忆所学的知识,对知识进行总结归纳。教师可以根据考核的结果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此外,教师也可以对自己的教学进行评价,从中找出优点、缺点,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对学生进行课程考核时,国内外几乎所有高校都采用结构化评分,国外高校平时成绩占总评分的比例较高,一般都在50%以上。[3]在病理学双语教学的课程考核中,我们结合学校考核制度的要求,采用了实习课成绩占40%(实习课主要是学生通过显微镜观察病理切片,一般在每堂课都会有实习目的和任务)、期末考试成绩占60%的考核方法。期末考试设有选择题、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以及病例分析题。其中选择题为中英文混合题,这是为了保证学生不受双语教学的影响而出现考分过低的现象;名词解释题的中英文比例各占50%,学生在答题过程中如果遇到英文的话,需要先翻译成中文再进行答题;如果遇到中文的名词解释,需要先翻译成英文再解释,这样可以加强学生的解题能力。简答题则为全英文题目,不需要翻译,直接答题即可,可以用中文回答,也可以用英文回答。对于附加题,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回答或者不回答,这类题的用意在于增加学生的平均成绩。考试所涉及的热80%为病理学重点知识,20%为中等偏难的题目,其中名词解释是病理学中的重点专业名词,而简答题更是学生重点需要掌握的内容,包括病理变化、病因及发病机制等。

这样的考核设计不仅可以让学生在学到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掌握病理学的一些重要英文词汇,还能保证学生不会因为成绩过差而苦恼,从而达到双语教学的目的。

(四)教学效果评价

我们把护理学英语本科班2012―2013级的学生作为实验对象(实验组),简称护英本(共3个班),把同年级的护理学本科抽取的3个班作为对照组,简称护本。实行双语教学的实验组病理学课程平均成绩为81.79分,对照组班级病理学平均成绩是69.83分,统计结果显示实施双语教学的班级比采用普通教学的班级平均成绩具有显著性(P

从教学效果来看,相对普通护理本科班,实施双语教学的护理英语本科班级的教师由于在课上采用了更多的提问式、讨论式教学方法,学生有一种新鲜感、自由感,在课上更积极主动,能动性更强,课堂气氛更活跃。大部分学生不仅掌握了病理学的知识,还学到了一些医学专业英语名词。通过向学生了解,他们基本知道炎症、肺炎、伤寒、肺结核、血栓、溃疡、肿瘤等一些基本的医学专业名词。

而且在这些学生当中有六人将要赴泰国实习,课后交流时,她们谈到病理学双语教学帮助她们更快地适应了学习环境,因为她们知道在国外医院的实习过程中,交流时只能选择英语。虽然她们对医学专业英语词汇还未完全熟悉,但是病理学课程双语教学让她们有了更高的起点。

三、教学实践体会与思考

我校的病理学课程双语教学开展得不错,而且这两年来,到我校学习的留学生人数逐年递增,这更体现了语言交流的重要性,在这段时间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总结了几点体会。

(1)在双语教材改革方面,其中中文翻译的百分比为25%,这个比例我们认为比较合适,因为如果中文占的百分比太高,那么双语教学也就没必要了。但是据学生反映,他们希望中文翻译占的比例能再高些,这样在学习的时候就不用花太多的时间去查一些陌生的词汇,毕竟医学生需要学习的课程还有很多。对于这一点,编者表示能够理解,因此在重新编写教材的时候已经改进。

(2)在教学方法与手段方面,建议教师采取多媒体授课的同时,还要将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相结合,像现在比较流行的PBL、TBL、提问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等,可以都适当采用一些,这样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以及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和兴趣,效果比传统教学要好。

(3)教学考核上也可以创新,这是病理学课程双语教学比较成功的一点,特别是成绩的分配与试卷结构的安排,充分显示出双语教学目的,而且也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能力,进行国际交流,我们认为,试题中的英文比例应该更高些,这样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此外,作业的量和难度也应该有所加大,因为作业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记忆所学的知识,提高教学的质量。有文献指出,可以通过进行国际交流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派遣学生出国留学等,当然不能不承认这是一个有效的方法。[4]总的来说,本次双语教学实践是比较成功的,我们计划在留学生班级中也要开展双语教学,在以后的病理学教学实践中还要不断进行总结和改进,争取培养出更优秀的医学人才。

四、结语

双语教学作为现代高校不可抵挡的发展趋势,在信息时代与全球交流合作的今天更显重要。虽然现在病理学课程双语教学已经在进行中,但是与国外相比,还是有很大差距的。据赴泰国实习的六名学生反映,泰国护理专业的学生大部分英语口语并非很好,但是对于医学的专业英语词汇她们可以随口说出来,甚至能准确无误地拼写,如Troponin?鄄t,Senility Dementia, Thalassemia。这些都是一些不太常见的专业词汇,常见的词汇当然更是不在话下了。由此可见,国内高校的双语教学还要加强。这一现象不仅充分表明了推进双语教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还给国内高校推进双语教学带来了一股无形的动力。

[ 参 考 文 献 ]

[1] 杨雪,贺智,王静,等.救援医学双语教学的探讨与实践[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3(8):269-271.

[2] F.M.Noor,H.Harun. Phenomenological Study: Bilingual Teaching Classroom of Malaysian Community Colleges[J].Procedia Soc Behav Sci,2015(204):114 -118.

病理学课程范文第3篇

1教学改革的主要思路

1.1注重培养目标的职业性

本课程原为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改革前的培养目标主要定位在让学生掌握《动物病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理论基础。鉴于本门课程的应用性强,通过教学改革坚持以理论为基础,突出应用技能,加强技能训练,强化对畜禽常发病、多发病的病理检验与病理诊断能力培养,为行业系统畜禽疫病“病理诊断”一线职业岗位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1.2突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属于一种应用型人才,其课程教学内容的确定要以能力为本位,以应用为主旨;必须坚持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突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本课程教学原以基础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主要以阐述动物疾病的发生原因、发病机理、疾病经过与转归,以及疾病过程中患畜机体所呈现的形态结构和机能代谢变化为主,旨在让学生明了畜禽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其转归的基本规律,为认识疾病和疾病的诊断与防治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通过本次教学改革加强技术技能方面的教学,重点加强对畜禽常发病、多发病的病理检验与病理诊断等实用技术内容的学习和掌握,培养学生运用尸体剖检与病理检验等病理诊断技术、参与畜禽疫病的病理诊断的实际能力。

1.3凸显教学方法的实践性

要突出高等职业教育对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这一重点,就必须加强实践教学,强化技能训练,凸显教学方法的实践性,强化和落实“教、学、做”合一的高职教育教学理念,着力较强学生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本课程教学原以理论讲授为主,配以少量的课堂验证实验,实践教学环节极为薄弱。本次教学改革通过增加课程教学的实践环节、扩展实践教学的时间和空间,不断加大实践教学方法改革的力度,强化学生职业技能训练,突出教学方法的职业性和实践性,借以全面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行业生产中实际技术问题的方法能力。

2教学改革的实施方法

2.1优化课程教学内容,创建以应用为主旨的课程教学内容体系

传统动物医学类专科《动物病理》课程的教学内容多以基础理论为主,应用性不强,与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不相适应。本课程通过对课程教学内容体系的优化整合,将原有的基础病理、器官病理、疫病病理三个模块整合为病理基础和病理诊断技术两大模块。改革原有基础理论为主的教学模式,创建了基础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突出应用知识和能力培养为主的教学内容体系。

2.2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强化实际能力培养

传统动物医学类专科《动物病理》教学多为“理论讲授+验证实验”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校内外实践教学环节比较薄弱。本课程组结合专业教学改革,在原有“理论讲授+验证实验”基础上,通过增设校内综合实训和校内外门诊病理诊断实习,创建了“1+3”课程教学环节(理论讲授+验证实验、综合实训、门诊实习),借以拓宽实践教学环节及其教学实施的时间和空间,强化能力培养,全面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3充分利用行业资源优势,创建工学结合的课程教学模式

通过加大校内实验实训室建设和校内外兽医门诊等实训基地建设,充分利用行业人才、技术、设施、设备等资源优势,优化课程教学资源配置,完善实验、实训、实习等实践教学条件;充分利用校内外动物门诊病例诊断项目与工作任务,营造真实的动物病理诊断工作情境,创建以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工学结合的课程教学模式;促使学生边工作、边学习,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系统强化病理诊断职业岗位的技能训练,全面培养学生对动物疫病病理诊断职业岗位的职业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

3教学改革的应用效果

3.1教学改革实施班级

本教学改革实施的班级为我校动物医学、动物防疫与检疫、兽药生产与营销等3个专业,2006、2007两个年级12个教学班级,共计420名学生,与实施改革前进行分析和比较,其实施效果明显改善。

3.2教学改革的效果分析(见附表)

附表主要教改环节的实施效果分析

病理学课程范文第4篇

近几年来延边大学医学院病理学课题组利用多媒体技术讲授理论课与实习课,教学效果有了提高.课件需要不断更新改进,在改进的过程中通过集体备课把各教师课件中的精彩的内容互相分享,互相介绍多媒体课件的制作经验,取长补短,即省时省力,又能提高病理学教学的整体多媒体课件的水平.

在这个信息快速发展的年代,网络上不断涌现新的教育教学资料,如国内外知名教授、专家的教学视频、各种病理图片、病理过程的动画等等,其他途径得到的资料也可借鉴,这是资源共享的理念,也是集体备课的目的所在.如今,在这医学信息爆炸性地增长的时代,在医学教育中可广泛采用互联网上的学习资源让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方式.通过集体备课,把好的互联网上的学习资源在教师间共享,上课时把相关网站及资料介绍给所有学生,这是信息化时代教学改革的趋势.年轻教师在应用互联网搜集各种资源、巧妙应用等方面有所优势,通过集体备课进行教学相关技术的更新方面的交流是有必要的.

集体备课的形式及其改进

1集体备课的定位

参加集体备课的人员主要是任课教师及研究生.集体备课的形式不是单一固定的,它的效果不在于它的时间地点是否固定、内容记录是否详实,而在于它的研讨氛围浓厚与否,教师是否共同商榷、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和完善,甚至互相争论.实际上往往争论越热烈,观点碰撞越激烈,教师得到的提升就越大,集体备课效果就越好[4].

2集体备课的形式

1)把集体备课制度化,每周1次,固定时间及地点,实行签到制度,教学秘书记录备课过程.2)先由授课的教师把上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来,每位老师各抒己见,一起讨论,并拿出最佳解决方案,同时把好的经验及解决方法提练出来,整理成文档.3)由教研室主任根据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及专业把下周教学内容中需要掌握的内容、熟悉的内容、了解的内容划分出来,并把学生自学的内容范围划分出来.4)由1名年轻教师把教学内容中的病理变化及机制等重点、难点内容拿出来预讲一遍,由其他教师提出指导意见及不足之处.5)各位教师把自己的课件拿出来互相分享,由1名教师负责放映课件,并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解释,放映完后互相取长补短,有不足之处及时改正.6)年轻教师及研究生搜集网上的相关学习材料及资源,把搜集到的相关学习资源,如动画、讲课视频、教学论文等提供给教师们,共同研究价值,把有价值的资源直接用在多媒体课件或提供给学生,供学生自学.7)切片的阅读是青年教师的弱项,老教师们应给予年轻教师详细的阅片指导.8)由教学秘书把每次集体备课的内容整理成电子文档,发给每位教师及研究生,并整理成册,存档.

3集体备课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对策

1)实施过程中,经常出现集体备课时间与学校其他日程安排或个人的日程安排相冲突的情况出现.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是改变集体备课的形式,即试着进行了网上集体备课.网上集体备课就是由教学秘书把需要交流的问题与信息进行汇总,分发给每位教师.网上集体备课仅缺少预讲及讨论的部分,其余所有的内容都可在网上完成,避免了因日程安排的差异,集体备课出现中断的情况.利用其他时间浏览集体备课的文档及附加文件,并把意见发给其他教师.2)以往的集体备课是以一个年轻教师预讲一节课为主,其他教师听完之后对其预讲进行讨论,指出优缺点,这种形式难以激发教师们对集体备课的积极性及主动性.现在的集体备课在保留预讲形式的基础上将重点放在信息的交流,包括各种专业教学内容的调整信息、各种网络上搜索到的新教学资源的信息、优质多媒体课件的共享交流等.这种改进不仅增强了集体备课的实用性,而且有效发挥了集体备课优势互补的作用.

实践集体备课的体会

病理学课程范文第5篇

[关键词]热带植物病理学 教学实习 改革 海南大学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6-0148-02

实践教学是高校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其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高水平、高质量人才的培养。[1] [2]课程教学实习是“热带植物病理学”系列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巩固理论知识,掌握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能全面培养学生的专业热情、综合素质、研究能力和创新思维。“热带植物病理学”系列课程之间既相对独立又关系密切:独立体现在作物种类间各不相同,关系密切体现在各种植物之间病害诊断和防控措施具有一定的共性,所以实习期间势必出现实习内容、路线、地点、方案等部分重叠现象,使学生逐渐失去参与实习的新鲜感和积极性,从而影响实习效果。笔者就海南大学植物保护专业近几年来实习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以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达到实习的既定目标,真正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植保人才,以顺应新形势下现代农业对新型植保人才的要求。[3]

一、“热带植物病理学”系列课程教学实习存在的问题

海南大学是由原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和原海南大学在2007年8月合并组建而成的海南省属综合性重点大学,植物保护专业由于办学需要于2011年8月全部完成从儋州校区到海甸校区的搬迁,但海甸校区因为土地资源有限,植保、农学、园艺三个农科专业教学实践基地占地面积仅100亩,无法满足农科专业实践教学的需求,所以近几年来每个学期均安排农科学生到儋州校区完成相应的课程实习。但由于缺乏整体规划,各门课程之间存在实习内容、地点、路线等部分重复现象。比如在每年的12月底,热带作物橡胶树白粉病和热带果树白粉病在症状识别和诊断上就存在内容相似等重复现象;又如不同实习指导教师带队都去植保学院实习基地,虽然观察的对象和学习的内容不同,但存在实习地点重复去的客观现实,势必导致学生在开展实习过程中逐渐丧失新鲜感,缺乏耐心和动力。为了高效利用实习时间,优化整合实习资源,突出热带特色,节省不必要的经费开支,减少资源浪费,应对“热带植物病理学”系列课程教学实习所存在的问题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革。

二、“热带植物病理学”系列课程教学实习的改革措施

(一)开展系列课程联合教学实习

实践教学的整合与优化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对高等学校的要求,同时也是规范农科人才培养方案的需要。[4]“热带植物病理学”的主干课程:普病、农病、热病和果病一般被分设在两个连续的学期,可以结合专业必修、选修课程如标本采集与制作综合实习、热带花卉病理学等,利用每个学期期末统一时间,整合各门课程的实习时间,统一安排学生到儋州校区开展实习,按班级配备相应的专业指导教师,统一讲解单季不同作物间相同的病害,既能减少实习路线的重复次数,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避免实习内容的重叠,同时也减少学生往返海口儋州两地的经费开支。

(二)增强实习内容的丰富性和系统性

为了避免教学实习出现走过场、应付了事、流于形式等现象,在实习内容设置上要确实体现专业特色,增强内容的丰富性和系统性,培养扎实的专业技能。传统的教学实习形式比较单一,多以“走马观花式”跟随指导教师走一趟为主,且由于实习场地有限、学生人数过多,师生均容易出现应付了事的心理,不免使实习流于形式。为了培养学生参与教学实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建议在原有病害诊断的基础上扩充实习内容:1.标本的采集与诊断:通过田间采集病害标本、手眼直接感受病害特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病情调查与统计分析:指定某一成片规模生产的作物,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病情调查与统计分析,了解病害流行规律,进一步理解掌握专业理论知识;3.防治方案的拟订与论证实施:经过病情调查和统计分析,拟定综合治理措施并开展辩论环节,锻炼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这样,从基础入手,提高要求,可以使学生能真正独立完成植物病害的诊断到防控,系统掌握植保专业技能,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达到融会贯通使用专业知识的能力。

(三)推行冬、夏两季教学实习模式

由于海南地处热带,多数植物病害的病原物不需要进行越冬或越夏,作物和病原物均存在世代重叠的现象。在海南,冬季温暖阴湿的气候有利于白粉病、霜霉病、锈病、白锈病、黑腐病等的发生流行;夏季高温高湿或高温干旱的气候有利于炭疽病、疫病、青枯病、溃疡病、软腐病、病毒病等的发生流行。所以,对于植保专业高年级的学生至少要安排两次儋州实习,冬季、夏季各一次,使学生在海南两个不同的生产季,看到不同的作物种类,了解不同的耕种模式,采集和认识不同的病害种类,学习系统的植物病害诊断和防控技能。对于毕业前的综合实习,建议取消第3次前往儋州校区实习的计划,整合社会资源,组织学生参观各种科研院所、农资企业、生产基地等,不仅为学生学习兴趣保鲜,更关键的是使学生了解专业前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为就业、踏入社会做准备。

(四)野外实习实行分组小班制

由于近几年扩增招生,海南大学植保专业由原来的2个自然班60人左右增加到现在的6个自然班近180人,整个年级一起外出不仅存在一系列的安全隐患,更为关键的是学生普遍反映“队伍过长,后面学生根本听不清指导教师在前面讲什么”的问题难以解决,有时限于实习环境的客观原因,大队人马无法同时进入农民狭小的生产自留地,以致大部分学生不能紧跟指导教师的步伐参与病害标本的采集、诊断,失去了深入了解生产模式、病害诊断和防控方法的机会。这样,实习就变成了一部分人参与、一部分人看热闹的“游玩”活动,根本达不到教学实习的设置初衷。因此建议按自然班分组,增设相应的实习指导教师带队,协调教学实习内容、地点和路线,并通过小组指导教师的轮换得以实现全面覆盖但又不重复,保证每位学生拥有均等的学习机会。

(五)完善教学实习评价机制

1.教评学。教评学要客观反映学生的实习效果,体现公平、公正的评分标准,要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要有利于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独立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因此,要把评分点放在整个实习过程中。[5]教评学评分标准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①考勤,占10%。外出实习和实验室出勤纳入实,采用随机点名的方式或自然班班长汇报出勤率,强调集体活动的纪律性和调动学生的实习积极性。②标本采集、诊断数量及电子标本图片的质量,占40%。每位学生除了以组为单位完成标本采集和诊断外,还要进行单独的实物标本口试,回答指导教师随机指定的5份病害标本相关问题,并完成病原物的临时玻片制备、镜检及绘图。③病害调查统计分析、诊断防控方案论证互评,占50%。以实习小组为单位完成某一病害调查后,撰写病害调查分析报告并拟定相应的防控方案,然后开展年级汇报会,通过小组间的提问与辩论、修改并完善防控方案,以达到相互学习和监督评分标准的目的。

2.学评教。学评教主要通过学生对教师的指导过程及结果进行评价和提出建议的方式实施。鼓励学生以组为单位在实习报告中大胆对教师的指导态度、答疑解惑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综合管理和协调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并针对相应的不足之处提出合理建议。这种学评教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指导教师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更新实习理念和方法,掌握学科发展前沿,从而提升指导教师的整体业务水平。

三、结语

通过“热带植物病理学”系列课程联合教学实习的运行,不仅能整合办学资源,节约经费支出,而且能使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构架,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融会贯通,调动学生参与教学实习的兴趣和热情,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意识,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客观完善的评价机制体现教学相长的优势,不仅调动学生的实习积极性,更促进指导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海南大学植物保护专业“热带植物病理学”系列课程教学实习改革方法中,仍有很多问题值得探讨,今后将在教学实习中不断总结和提高,以期能更好的培养新形势下现代农业高素质植保人才。

[ 注 释 ]

[1] 孔俊英,卜国辉,卢国中.加强农科实践教学 确保人才培养质量[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3(1):11-13.

[2] 郑小波.构建广适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的实践与思考――新世纪植物生产类宽口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农业教育,2003(1):1-3.

[3] 青玲,孙现超.浅谈新形势下植物病理学专业素质教育的困境及应对策略[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10(2):238-241.

[4] 姚永生,冯宏祖,王兰,等. 《农业昆虫学》和《农业植物病理学》联合教学实习模式的探索[J].塔里木大学学报,2009(1):93-97.

[5] 孙江,黄风立,胡红生.大学生工程能力培养之实践教学改革及探索――以嘉兴学院机电工程学院为例[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12):42-44.

[收稿时间]2014-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