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汶川地震十周年作文

汶川地震十周年作文

汶川地震十周年作文

汶川地震十周年作文范文第1篇

2.灾害学本科专业设置与教育模式刍议(一)——以考文垂大学灾害学本科专业设置为例任鲁川,秦琴,RenLuchuan,QinQin

3.地震液化引起地面侧向大变形研究评述蔡晓光,范丽远,CaiXiaoguang,FanLiyuan

4.以高架桥、隧道为枢纽的交通结构震害初探——以立体交通城市重庆为例王同军,陈雷,蒋璀,甘利涛,WangTongjun,ChenLei,JiangCui,GanLitao

5.衡阳丰乐五号西瓜空心畸形事件调查及气候影响分析陈玉梅,林金桥,陈涛,肖启龙,罗立新,李茶花,周益平,ChenYumei,LinJinqiao,ChenTao,XiaoQilong,LuoLixin,LiChahua,ZhouYiping

6.湖南2008年特大冰冻灾害分析及反思孙弘,黄晓晴,石喜民,居晶琳,SunHong,HuangXiaoqing,ShiXimin,JuJinglin

7.城市地震次生火灾分析及处置对策赵成帅,ZhaoChengshuai

8.尼玛5.6级地震房屋震害特征分析文升梁,陶晓莉,曹华文,单增卓玛,德吉,WenShengliang,TaoXiaoli,CaoHuawen,DanzengZhuoma,Deji

9.数字化记录地震分析中的一个技巧曾宪军,宋驰,张娟,于林民,汪继林,ZengXianjun,SongChi,ZhangJuan,YuLinmin,WangJilin

10.利用最大熵原理预测安徽及华东地区中小地震活动水平李罡风,刘世靖,王洋,LiGangfeng,LiuShijin,WangYang

11.CZB-2型竖直摆钻孔倾斜仪用于地震预报的检测能力分析——以淮南台为例韩育平,杨勋普,HanYuping,YangXunpu

12.地震信息上报的计算机快速处理方法阎楷,YanKai

13.煤炭坝煤矿ML3.1级地震成因讨论童迎世,童敏,TongYingshi,TongMin

14.汶川MS8.0地震前青海地区数字化水温(地温)异常变化分析邱鹏成,王永刚,杨广华,QiuPengcheng,WangYonggang,YangGuanghua

15.六安地震台TJ-2钻孔体应变资料初析防灾科技学院学报 赵楠,江沛春,张光华,李罡风,荆涛,ZhaoNan,JiangPeichun,ZhangGuanghua,LiGangfeng,JingTao

16.安徽肥东3.5级地震的预报与分析殷煤,韩育平,杨勋普,YinMei,HanYuping,YangXunpu

17.民初我国救灾的资金问题述评苏全有,王宏英,SuQuanyou,WangHongying

18.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大型储罐区灭火救援场景的构建韩冬,HanDong

19.目的地旅游危机后恢复管理系统模型构建研究李锋,LiFeng

20.城市防灾减灾综合能力的定量分析周彪,周军学,周晓猛,杨勇,ZhouBiao,ZhouJunxue,ZhouXiaomeng,YangYong

21.国民政府对1931年江淮水灾救治述论蔡勤禹,孙翰,CaiQinyu,SunHan

22.由汶川抗震诗歌大潮看中国古代地震诗歌侯英,HouYing

23.清代陇东地区旱灾时空特征分析于国珍,YuGuozhen

24.我国灾害信息传播的研究现状与展望刘晓岚,刘颖,迟晓明,LiuXiaolan,LiuYing,ChiXiaoming

25.甲型H1N1流感报道的阶段性特征与同质化倾向徐占品,易金丰,王爱敏,XuZhanpin,YiJinfeng,WangAimin

26.我国灾害类符号标准化的认知研究黄猛,张震,丰继林,李志强,李晓丽,HuangMeng,ZhangZhen,FengJilin,LiZhiqiang,LiXiaoli

1.汶川地震的异常及地震预测问题车用太,鱼金子,刘成龙,CheYongtai,YuJinzi,LiuChenglong

2.汶川地震产生的应变场和位移场万永革,WanYongge

3.汶川地震孕震机理的研究及其对地震预报的启示朱守彪,ZhuShoubiao

4.汶川地震前周至深井观测数据的异常特征张世民,方炜,舒优良,李建章,彭玉柱

5.宝成铁路5·12地震次生地质灾害特点及工程防灾于贵,YuGui

6.汶川大地震灾后重建中存在的工程地震问题分析关云鹏,李巨文,GuanYunpeng,LiJuwen

7.四川汶川8.0级大地震现场考察和思考洪建双,朱栈,张丽霞,HongJianshuang,ZhuZhan,ZhangLixia

8.汶川MS8.0地震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诱发因素分析——以北川县为例姜纪沂,宋洋,谷洪彪,JiangJiyi,SongYang,GuHongbiao

9.北川县城地震震害科考调查的几点反思张建毅,蒋锋,郭晓云,许靓,ZhangJianyi,JiangFeng,GuoXiaoyun,XuLiang

10.汶川地震汉源县烈度异常区地质构造背景分析谷洪彪,姜纪沂,兰双双,GuHongbiao,JiangJiyi,LanShuangshuang

11.汶川地震映秀镇地质条件与地表破裂特征调查于晓辉,关会梅,YuXiaohui,GuanHuimei

12.汶川地震北川县城地表断层破裂特征黄静宜,关会梅,宋洋,HuangJingyi,GuanHuimei,SongYang

13.提高房屋抗震能力是有效减轻地震灾害的关键王梅德,于仁宝,马士振,贾炯,李玉枝,WangMeide,YuRenbao,MaShizhen,JiaJiong,LiYuzhi

14.通过汶川地震对我国应急救援工作的几点思考何宁,HeNing

15.陕西地震现场应急技术系统在汶川地震中的应用段锋,董星宏,袁志祥,DuanFeng,DongXinghong,YuanZhixiang

16.宝鸡市在汶川地震波及影响中的应急救援与组织管理孙保国,SunBaoguo

17.政府灾害应急管理体系的国际比较研究陈丹妮,ChenDanni

18.汶川地震统计评估方法的设计与应用梁瑞莲,王慧彦,黄敏,武守春,LiangRuilian,WangHuiyan,HuangMin,WuShouchun

19.蛋白质模式构建消防战勤保障体系的探讨王慧飞,赵耿良,WangHuifei,ZhaoGengliang

20.统计在企业地震灾害损失评估中的应用黄敏,王慧彦,梁瑞莲,武守春,HuangMin,WangHuiyan,LiangRuilian,WuShouchun

21.试论汶川抗震救灾新特点蔡勤禹,李娜,CaiQinyu,LiNa

22.广播媒介在灾害救助中的积极作用——基于汶川等十县市的调查结果郭子辉,徐占品,郗蒙浩,GuoZihui,XuZhanpin,XiMenghao

23.从5·12抗震救灾中看燕赵儿女的人文精神郝晏荣,王建军,HaoYanrong,WangJianjun

24.灾害事件网络舆论监督多重性分析迟晓明,李一行,常建军,ChiXiaoming,LiYihang,ChangJianjun

25.汶川地震后图书馆的恢复重建与职能发挥魏书娟,WeiShujuan

26.5·12大地震人类抗灾体适能的特点与规律的研究冯海成,刘彬,王倩,陈蒿,FengHaicheng,LiuBin,WangQian,ChenHao

27.构建我国综合防灾法律体系的探讨——源于汶川地震的思考初建宇,苏幼坡,ChuJianyu,SuYoupo

28.汶川地震对我国地震保险的启示唐彦东,于汐,TangYandong,YuXi

29."城市地震安全社区"建设方法研究——以昌平区"城市地震安全社区"建设为例张东亚,ZhangDongya

30.《防灾科技学院学报》征稿简则

31.龙门山地震带的大震系列——关于四川汶川8.0级大震的预报探讨蒋明先,JiangMingxian

1.中国自然灾害和减灾对策(之六)——提高减灾效益,用科学观念指导各领域的减灾工作马宗晋,MaZongjin

2.防治海水入侵的地下水人工调蓄研究——以辽宁六股河地段为例迟宝明,兰双双,谷洪彪,潘杰,ChiBaoming,LanShuangshuang,GuHongbiao,PanJie

3.2007年全球和中国十大自然灾害事件回顾与启示孙刚,曲国胜,宁宝坤,张鹤,SunGang,QuGuosheng,NingBaokun,ZhangHeHttP://

4.防灾科技学院学报 李秉衡与清末兵灾赈济苏全有,郑运成,SuQuanyou,ZhengYuncheng

5.昆仑山8.1级地震后效应探讨与地震异常分析杨成元,李哲,吕强,查楠,YangChengyuan,LiZhe,LvQiang,ZhaNan

6.FBS-3观测系统与仿真地方震震级偏差分析曾献军,陈俊,张娟,ZengXianjun,ChenJun,ZhangJuan

7.高密度电法在安徽工程场地探测中的应用梁久亮,李光,孟凡月,纪海峰,LiangYongliang,LiGuang,MengFanyue,JiHaifeng

8.用ScS波震相测定远震震源深度的研究马莉,刘冰冰,包秀敏,董艳涛,MaLi,LiuBingbing,BaoXiumin,DongYantao

9.SD-3A型自动测氡仪检查标定中应注意的问题夏仕安,金艳,胡奇,朱方保,XiaShi'an,JinYan,HuQi,ZhuFangbao

10.G856质子旋进磁力仪性能测试杨婕,许仪西,YangJie,XuYixi

11.活动断层若干问题研究回顾盛俭,薄景山,佴磊,张羽,ShengJian,BoJingshan,NaiLei,ZhangYu

12.安徽省测震台网系统构成张佑龙,夏仕安,汪贵章,戚浩,ZhangYoulong,XiaShi'an,WangGuizhang,QiHao

13.苏北农房易损性分析研究陈健,刘江斌,李松华,仇中阳,ChenJian,LiuJiangbin,LiSonghua,QiuZhongyang

14.曼家寨排土场泥石流灾害及其防治对策伊丽娟,魏正友,李万宁,赵洪,YiLijuan,WeiZhengyou,LiWanning,ZhaoHong

15.云南省江川县地震应急工作探讨郑忠党,李绍华,ZhengZhongdang,LiShaohua

16.试析城市民族性突发事件诱因与政府危机管理边修蕊,温志强,BianXiurui,WenZhiqiang

17.关于灾害管理学的几点想法郗蒙浩,石峰,李志伟,XiMenghao,ShiFeng,LiZhiwei

18.论抗震防震一体化和地震部门职能转型的必要性贺联山,贺慧明,汤江峰,HeLianshan,HeHuiming,TangJiangfeng

19.浅析电子政务信息的定位及实践陆炳情,LuBingqing

20."矿井通风与安全"课程教学实践与探讨秦波涛,QinBotao

21.χ2分布、t分布和F分布的近似计算王福昌,曹慧荣,ZhangYanfang,HuangQun

22.基于Bootstrap方法的样本相等性检验张艳芳,黄群,ZhangYanfang,HuangQun

23.构建能力本位考核评价体系的实践与探索杨静,李广云,刘晓岚,YangJing,LiuXiaolan,LiGuangyun

24.论中原历史文化在大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翟志宏,高陈良,ZhaiZhihong,GaoChenliang

25.激情教学法在《中国近代史纲要》教学中的运用刘利民,刘斌,LiuLimin,LiuBin

26.现代化手段运用于税法课程建设的研究李冲,何晓波,朱平安,LiChong,HeXiaobo,ZhuPing'an

27.关于二外日语教学的几点思考王媛,赵娟,WangYuan,ZhaoJuan

28.《审计学》案例教学研究殷文玲,YinWenling

29."合作学习法"在排球教学中的研究宋海燕,张金钢,刘彬,SongHaiyan,ZhangJingang,LiuBin

30.创造富有活力的大学英语课堂赵娟,刘琳,ZhaoJuan,LiuLin

31.平安文明校园建设之我见郭继华,李艳平,李丹丹,GuoJihua,LiYanping,LiDandan

32.柔性管理理念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运用唐圣华,TangShenghua

33.论防灾科技学院成人教育的创新与发展王娜,Wang_Na

34.高校足球教学中学生兴趣的培养刘彬,王倩,乔佳,LiuBin,WangQian,QiaoJia

35.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金秀舫,JinXiufang

1.中国自然灾害和减灾对策(之三)——我国的地震灾害及其应对马宗晋,马智

2.2006年全球巨灾事件回顾与启示徐勇,吕瑞瑞,曲国胜,张鹤,刘晶晶,XuYong,LvRuirui,QuGuosheng,ZhangHe,LiuJingjing

3.坚决贯彻六中全会精神努力创建和谐校园防灾科技学院学报 齐福荣,QiFurong

4.科学扩大基层民主努力构建和谐社会钟南才,ZhongNancai

5.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及培养规格的创新研究邢邦圣,XingBangsheng

6.高校学生组织发展工作的一条路子赵洪发,ZhaoHongfa

7.1941~1947年豫东黄泛区的蝗灾李艳红,LiYanhong

8.数字地震台网脉冲标定自动检测软件栗连弟,王建国,马淑琴,李刚,LiLiandi,WangJianguo,MaShuqin,LiGang

9.安徽省地下水观测及群测群防管理信息系统金紫薇,胡诚,杨秀生,刘涌梅,张来平,JinZiwei,HuCheng,YangXiusheng,LiuYonghai,ZhangLaiping

10.2004年12月26日苏门答腊-安达曼M9.0级地震前后的b值变化李卫平,王瑀,LiWeiping,WangYu

11.利用红山单台研究邢台震区尾波(Qc)衰减特征张小涛,吕坚,韩丽萍,刘立申,王利兵,ZhangXiaotao,LvJian,HanLiping,LiuLishen,WangLibing

12.福建地磁总强观测资料综合处理与讨论李培丽,LiPeili

13.云南省峨山县高精度地温观测值与地震前兆异常杨涛,张晓刚,普莉军,YangTao,ZhangXiaogang,PuLijun

14.云南盐津5.1级地震的地震活动前兆异常特征分析研究,陶煜盛,王会萍,ZhouYongkang,TaoYusheng,WangHuiping

15.支持向量回归方法在震级预测中的应用于波,YuBo

16.分形及其在地震研究中的应用张华,胡祥云,李强,ZhangHua,HuXiangyun,LiQiang

17.赣南数字地震台网近震分析与震情速报赖智华,LaiZhihua

18.文安5.1级地震前十三陵台电磁辐射观测的异常特征吴利军,王浩,周立明,李秀梅,WuLijun,WangHao,ZhouLiming,LiXiumei

19.地震灾害对农村地区的影响及其防御对策张艳凤,ZhangYanfeng

20.小型矿山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探讨陈一洲,唐立梅,ChenYizhou,TangLimei

21.土壤蒸发研究及对旱灾防治的意义孟春雷,石建辉,MengChunlei,ShiJianhui

22.数字化地震前兆台站的防雷措施李建梁,杨雅琼,LiJianliang,YangYaqiong

23.浅析MDCB电磁波仪器在临震预测中的应用宋锦,孙旻,宋峰,SongJin,SunMin,SongFeng

24.我校建立灾害经济学学科的重要性王耘华,林伟平,黄敏,WangYunhua,LinWeiping,HuangMing

25.防灾科技学院学报 高职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的研究与实践李巨文,LiJuwen

26.高职电子电工多元化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王新刚,陈霞,WangXingang,ChenXia

汶川地震十周年作文范文第2篇

在这三年之后的重逢里,我们又能看到什么呢?

媒体的宠儿,北川中学的学生郑海洋,全国知名人物,在灾难后成为了汶川精神的代名词。坚强、执着、阳光……对这个因地震而失去双腿的男孩,媒体毫不吝惜溢美之辞。他成为震后重建过程中树立的无数典型中最突出的一个。但当人问起他对今后的计划时,他回答:“上某某体育学院”,再问为什么,他干脆地回答:“因为学校的某某书记对我最好了,老来看我,她答应让我上她们大学。”从他说话的语气和表情来看,好像这一切都是天经地义的。现在,郑海洋也许正忙着出席各省市的好心人、慈善家和爱心团体组织的慰问演出,忙着向镜头展现他最阳光的笑容。那时候电视机前的人们可以热泪盈眶:真好啊,你看,汶川的人还有重建生活的勇气和希望,这样我们就放心了。

正是这些好心人们,三年前在博大的同情心的驱使下,踏上了汶川的土地。也正是这些好心人们,三年后在博大的同情心和强烈的好奇心的驱使下,又一次踏上了汶川的土地。仅以北川中学为例,作为一所震后不久就复课的中学,现在平均一周就要接待一到两批远方的来客。这不禁使人怀疑:北川中学是震后不久就复课的,还是直至今日都没有正式复课?从郑海洋的身上我们已经看到北川中学——不能说所有人,但至少是一批人——的精神状态。这是一种消极避退的精神状态,而这种精神状态恰恰就来源于好心人们过于泛滥的无私的帮助,这些持续三年并且愈演愈烈的的帮助为他们的逃避现实提供了理由。这就表明,汶川的精神状态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这种变化仍只是一个趋势。但在北川中学这个微缩的窗口中,我们已经可以看到这个变化已经在某些人身上凸显。

汶川变散了。这就像一个久病的人,刚开始时积极配合治疗,遵医嘱要吃很多药,勤加锻炼,争取快速恢复机体的功能。但坚持一段时间之后,病有了起色,医生却仍不减药量,人就慢慢松懈了,对药物的依赖增强,也不经常锻炼了。久而久之,急性病变成慢性病,虽不危及生命,却给生活带来不便。这时有经验的医生往往会直接断药,人无药可依赖,刺激自身的免疫系统,往往反而好得快。

汶川变散了。在刚震后形势严峻时汶川人众志成城,巨大的悲痛和求生的意念汇成一股强大的内驱力,鞭策着人们去救援伤者、建设家园。当好心人们、慈善家们和爱心团体们反应过来,积极捐款捐物的时候,这股强大的外力的的确确推动了汶川建设的发展。但现在,三年后,我们看到汶川的一切都将步入正轨的时候,这股外力仍没有消失,而是由推力变成了阻力,它强烈地干扰了汶川人建设家园的内驱力。从郑海洋身上我们就能看到,这个外力使得汶川人把希望寄托在外人身上,自强不息的精神就多少遭到了削弱。众志成城地朝一个方向使劲的汶川不见了,出现了一个不屈不挠的精神文明典型汶川,出现了一个研究灾后心理阴影的心理学家们的实验室汶川,出现了一个好心人们展现自己博爱精神的舞台汶川,出现了一个带着阳光般的微笑接待慈善家和爱心团体的招待所汶川。这里成了一个倾倒爱心的垃圾场。一些人千里迢迢走到这来,做忧虑状、做沉痛状、做饱含热泪同情状,于是捐款捐物慰问演出,当然看到“汶川很好”,做感动状、做放心状、做长舒一口气状,点着头,微微笑着,背着手踱着步子,回家去了,感到又对祖国和人民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我认为这样的人,不是被言论的潮流所裹挟,被所谓的“爱心”蒙蔽了双眼,就是以救灾为噱头,其实别有用心。

汶川地震十周年作文范文第3篇

大约300秒,这是地震波从汶川传到千里之外的北京、把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陈学忠震晕所需要的时间。让陈学忠心情最复杂的是,在2002年的《国际地震动态》和2007年的《地震》上,他都发表过论文,通过计算预测了这次地震的到来。

从汶川到北京

大约6秒,从汶川出发的强大地震波传到离震中最近的成都地震台;大约180秒后,位于北京的中国地球物理研究所大楼里的地震台也接收到了波动。不久,清醒过来的陈学忠下楼到北京台网中心了解这次地震的情况。对这次地震测定的初步结果是:地点在四川汶川,震级为7.6级。15点整,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把这个从地震局得来的消息通过电视信号传到全国各地。

6天后,中国地震局消息,把地震级别修订为8.0级,并解释说:这是综合了全球的地震台网数据重新计算出来的结果。陈学忠说,“我们现在的震级测定误差大概在0.2级上下,8.0也算是在误差范围内。当时我们测出来的是7.6级,在江苏、福建测出来的是8点多。”

在首都圈地区,这样的地震台有107个。中国地震局把全国划分成西南、华北、东南沿海和西北等4个地震预报研究区域。地球物理研究所与其他在北京的研究机构一样,主要负责华北地区的地震研究与预测。

在汶川地震以地震波的形式到达北京之前,这次地震的预测信息已经传播了至少6年,文字信息甚至通过学术的渠道传达到北。

每年1月和6月的地震趋势判定会,陈学忠所在的研究所都会给地震局提供一个趋势判定研究报告。陈学忠确认,他对于四川地区的地震预测曾经写入研究所2004年地震趋势研究报告中。陈学忠先后两次在正规的学术刊物上成文的预测是,2002年的论文预测四川地区将有7级以上地震,2007年的论文预测中国大陆将在2008年有7级以上地震。

比陈学忠的论文在互联网上流传得更早、被删得更多的是陕西师范大学龙小霞等人2006年在《灾害学》上发表的论文,预测2008年左右川滇地区将发生6.7级以上的地震。

这些预测可信吗?谣言与预测的区别在什么地方?

十几公里的距离

地震就是地球动了一下,地球在每年要动大概500万下。某些动物可以感知到地震前的次声波,或者感知到地下水热量的增加,与历史数据分析相比,似乎更能接近十多公里之下的信息源。但复杂的自然环境使热量等数据的变化让人说不清楚。“地球是活的,是有生命的。我们需要用一种生命观来看待地球。”预测到地震的陈学忠严肃地说,“我做了这个多年,没有找到一个让我觉得可靠的预测方法。”

在陈学忠看来,“震源的地方还是监测不到。气象地温监测大概能到地下3米左右。要是在地温方面能再往深一点,那怕是一公里,也会好得多”。在这些测不准的情况下,与震源离得最远的历史数据分析变成了最科学的预测。

真信息假信息

2002年的论文是陈学忠的常规性研究。每次回老家,“同学都问四川的地震形势怎么样,四川历史上确实有很多地震。”陈学忠发现,四川7级以上地震最长的间隔时间是34年。从1976年到2002年已经是26年,接近最大时间间隔,处于非常缺失强震的状态。刚好不久前昆仑山发生了8级地震,陈学忠把两个因素联系起来,“四川发生地震前,周围都有一个大地震。时间周期和动力条件两条因素加起来就更让我坚信四川地区地震的临近。”

汶川地震十周年作文范文第4篇

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8.0级地震,震动了整个中国。三十年来未有之惊世浩劫,我们需要重建,重建心灵,重建家园。在考虑到一系列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之后,笔者提议规划建设一个小区,小区有绿化带、住宅区和纪念馆。希望以此来祭念这场灾难,更希望所有活着的人能肩负责任,在这条路上一直走下去。

关键词

汶川地震房地产自然因素社会因素祭念馆

引言

汶川地震以其惊人的破坏力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于天于地于人心。当总理写下多难兴邦时,整个中国为之动容。面对世界,我们依然屹立。我们不能让这场灾难就这样随时间流逝而过去,悲痛也好,坚韧也罢,在这个时刻我们更需要用一种方式永远祭奠。祭奠死去的人们,我们幸存不是因为我们比他们强在什么地方,而是因为我们被赋予了更大的责任,改变这个国家的责任。那么,改变就从我们开始,从汶川开始。

正文

2008年5月12日,对中国来说,恐怕永远无法从历史里抹去,对中国人来说,恐怕也永远无法在记忆里淡忘。汶川地震,8.0级,三十年来未有之惊世浩劫,房屋在顷刻间倒塌,数万鲜活的生命从此沉默。举国悲恸,世界动容。然而,我们不能一直沉浸在痛苦中,生活在继续,未来的日子里,我们更需要坚强的站起来,从阴影里走出去,人的心灵要重建,房屋也要重建,这便是我关注房地产在汶川重建的原因。

一、考虑因素

(一)自然因素

1.地形

汶川县位于四川盆地西部边缘、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东南部。扼成都平原与川西北高原的交通要道,素有阿坝州南大门之称。南低北高,沿岷江河谷,呈东北西南向,河谷山岭相对高差悬殊,地形复杂,属典型的高山峡谷地形。界于北纬30°45′~31°43′与东经102°51′~103°44′之间,海拔1326米。

2.水文

岷江由县北部入境,贯穿东部,长达88公里。杂谷脑河、草坡河、寿江为县境岷江四大支流,由西向东,分别在北部、东部、南部注入岷江。沿岷江及各大支流河谷、半山地带为全县主要经济活动区。

3.气候

汶川县气候南湿(漩口镇、映秀镇)北旱(威州镇、棉虒镇)趋势明显,光、热、水分布不均,利于发展农业的多种经营生产,为州内重要农区县之一。在海拔2000米以下的地区,年均气温13.5摄氏度(北部)、14.1摄氏度(南部),无霜期247~269天,雨量528.7~1332.2毫米,日照1693.9~1042.2小时,适宜各类动植物生长。

由此可见,汶川地形地貌水文气候特征及复杂。地震摧毁了汶川的几乎全部建筑,但地基仍在,所以想要全部重新规划重建不太现实,必须在现有的基础上恢复建设。其气候条件良好,适宜农业发展,因此不必担心农业难以恢复生产从而无法保障人民生活。

(二)社会因素

1.国家政策

6月3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总指挥主持召开总指挥部第十六次会议,部署灾区恢复生产工作,讨论《国家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规划工作方案》。第一,抓好农业生产。第二,恢复工业生产。第三,加快基础设施恢复。第四,做好灾区商贸流通和服务业恢复工作。会议指出,灾后重建规划编制工作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优先安排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和公共服务设施;坚持尊重科学、尊重自然,充分考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坚持统筹兼顾,做到重建与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相结合;坚持地方为主,充分发挥灾区干部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在国家的支持下实现灾后重建和发展目标。灾后重建规划的编制要统一部署、分工负责,区分缓急、突出重点,相互衔接、上下协调,规范有序、依法推进。在深入论证、科学规划的同时,尽可能加快工作进度。

2.风俗习惯

藏、羌族有一些风俗禁忌,需要特别主意,如:藏族人绝对禁吃驴,马肉和狗肉,有些地区也不吃鱼肉。敬酒时,客人须先用无名指蘸一点酒弹向空中,连续三次,以示祭天,地和祖先,接着轻轻呷一口,主人会及时添满,再喝一口再添满,连喝三口,至第四次添满时,必须一饮而尽。吃饭时要食不满口,咬不出声,喝不出响。喝酥油茶时,主人倒茶,客人要待主人双手捧到面前时,才能接过来喝。禁忌在别人后背吐唾沫,拍手掌。行路遇到寺院,玛尼堆,佛塔等宗教设施,必须从左往右绕行。不得跨越法器,火盆。经筒、经轮不得逆转。忌讳别人用手触摸头顶。

3.灾民心理

经历了这样的灾难,心理的阴影必然久久挥之不去。国家已调遣大量心理干预人员,这将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作。有些人不愿意相信现实,处在自我逃避中,有些人则变成“木头人”,目光呆滞,不发一语,有些人不停讲述地震过程,不断做恶梦,有些人时哭时笑,情绪无法自控。在重建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灾民心理,既要正确对待此次灾难,又要不伤害他们的感情。不能一味安慰,让他们无法走出阴影,也不能逼迫他们马上接受现实。

由此,我想到了建设规划一个小区。小区俯视图如下所示。

绿色为绿地等绿化设施,黑色为住宅等建筑,红色为纪念馆,左侧为忘川馆,右侧为记川馆。

二、纪念馆设计

与其叫纪念馆,不如叫祭念馆,因为这场灾难准确的说并不能纪念,而只能祭念,祭和念。中国以右为敬,所以右侧为记川馆,希望大家不要忘记这次灾难。左侧的忘川馆是希望大家从悲痛中站起来,勇往直前。

(一)记川馆

记川馆的平面图如下所示。白色为道路,黑色为整个展馆的其它部分,展馆中可以摆放此次地震的图片物品以及航拍震后映秀的模型等祭念物品。在5和1中间作为日期符号的白色部分可以立碑,上面不需要多写,只用刻上此次死亡、失踪的触目惊心的数字。

(二)忘川馆

忘川馆的平面图如下所示。白色为道路,黑色为整个展馆的其他部分。将道路设计成弯弯曲曲没有岔道的寓意为,前进的道路虽然曲折,但是我们从不折返,我们会在这条路上坚持走下去,为了死去的人,活着的人被赋予了更多的责任。

三、结束语

记川,忘川,是我们心里的惦念,也是我们肩上的责任。汶川地震后的房地产重建前景首先要求我们实事求是,以汶川的实际自然条件,如地形水文气候等为基础,其次需要充分考虑国家政策,按要求办事,再次必须考虑到藏、羌族人民的风俗习惯,最后不能忘记的是灾民的心理。这样长期、复杂的工作需要多方面配合协调,笔者对祭念小区的规划是一个愿望,对两个祭念馆的规划是一个希望。请记住无法稀释在数字里的生命,曾经的意志、希望和冲动,曾经的欢乐、哀伤和茫然,曾经的热切、冷静和生动。我们为生命的奇迹动容,也为奇迹的稀缺叹惋。我们注目奇迹诞生的瞬间,更凝望瞬间之后的漫长。

传说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个地方流淌着两支川流,左边的叫忘川,右边的叫记川,这两支川流总是潺潺流动,无论旱洪,隔岸相邻,一如往昔。喝了忘川水会忘记前世今生,喝了记川水则记起一切。让我们忘记,让我们铭记……

参考文献

1.《人物周刊》总期第121期

2.e56民族网--民族概况

汶川地震十周年作文范文第5篇

辞掉市长做商人

樊建川当过兵,转业后,成为宜宾市委政策研究室的一名办事员。他觉得,政策研究室是个中枢机关,可以了解宜宾全局的工作,可以继续去做自己擅长的调查研究。

在两三年里,樊建川跑遍了宜宾农村,他写的调查报告不断在部级学术刊物上发表,这位笔杆子很快得到了时任宜宾市市委书记孙文启的青睐。1992年,这位深受书记赏识的秘书成为宜宾市最年轻的常务副市长。不到一年,组织部门找樊建川谈话,准备提拔他当市长。对于步入仕途的樊建川来说,他的前程可谓一帆风顺。

可就在这次谈话之后,樊建川却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之中。此时,樊建川的收藏已经很可观,但他每月200多元的工资收入却难以支撑他的收藏嗜好。那时樊建川35岁,正年富力强,一个念头闪过脑海:辞职下海。

1992年2月,邓小平南方讲话的发表,给了樊建川很大的鼓舞和信心,他觉得人的一辈子很难遇到这么好的时代和机遇,他选择了不留后路的方式与体制告别――毅然决然地把辞职报告递送给了宜宾市领导班子的每一个人,之后,樊建川就从办公室消失了。樊建川的辞职,迅速成为当时宜宾市最震撼的新闻。

离开官场的樊建川带着2000块钱的全部积蓄,来到了成都。樊建川选择成都的原因很简单,成都是当时中国最大的收藏品集散城市之一,而且,樊建川在成都有很多搞收藏的朋友。

他租了一个30多平米的房子,一家三口一人一个塑料便携衣柜,全部的家当都装在里面。三天之后,樊建川找到了下海后的第一份工作:在一家港资房地产公司当办公室主任。樊建川的简历很吸引人,他懂经济,当过地方官员,有管理才能,还会开车,竞争优势明显。

打工第一个月的工资是3000元,这相当于樊建川在宜宾10个月的收入。一个月之后,他的工资涨到了8000元。在下海的第一年里,樊建川还做点小生意。到1993年年底,他已经积累起了十几万元的资本,他与几个朋友一起凑了100万元,注册成立了一家房地产公司,这就是今天建川集团的前身。

经过数年的成败起落,到2000年下半年,樊建川的公司已经跻身于四川省房地产公司十强。

5亿建立私人抗战博物馆

“为和平收藏战争”是樊建川的收藏理念。他想通过收集文物、拯救文物、展示文物,让历史真实地保留下来,并提醒世人永远不要忘记历史。

生意越做越大的同时,他却把钱大把大把地投向文物市场。他以前是自己东一件西一件地收藏,单枪匹马地干,现在他在全国建立起由480人组成的寻宝网络,一旦有值得收藏的消息,他总是在第一时间立即前往。

为了收集抗战文物,他把日本作为收集的重要市场,数渡东瀛,与日本的收藏家争夺。在日本也发展了几十个“线人”。他感觉,这是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日本藏家也在拼命收集侵华文物,他们往往资金雄厚,出手凶狠。

他在日本仅购买、翻拍的照片就达30万张之多,还购回了1000多本日本二战时出版的画报。这些照片大多为日本记者所拍摄,还有1000多张日本士兵的明信片,这些当年的战争宣传品披露了大量不为人知的历史真相。

2003年,樊建川有了一个疯狂的想法――要为自己收藏的诸多抗战文物找一个家。“我跑过北京、上海、重庆,就抗战遗址来说,都比成都好,但都没谈成。”

2004年,大股东樊建川力排众议,由集团公司投资两亿元,在大邑县安仁镇开建中国最大民间博物馆聚落――建川博物馆聚落。

博物馆记录时代

2008年5月12日,一场突如其来的8.0级特大地震袭击了四川汶川。一时间,全世界的目光都投向了四川。

樊建川是重灾区都江堰最大的房产开发商之一,令他感到欣慰的是,建川集团在都江堰开发的房子,经受住了地震的考验,没有一幢倒塌。在余震频仍的时候,樊建川就带领建川博物馆工作人员组成的两支队伍奔赴抗震第一线汶川县映秀镇和都江堰地区收集文物。

一个月后,“震・撼――5・12~6・12日记”展览在建川博物馆聚落中尚未完工的“红色年代镜鉴艺术馆”开展。樊建川决定,增资2500万元建设一个新的地震博物馆,在2009年地震发生一周年的时候对外正式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