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汶川地震的感人事迹

汶川地震的感人事迹

汶川地震的感人事迹

汶川地震的感人事迹范文第1篇

小学生交通安全知识,我喜欢的风味食品,给老师的一封小汶川大地震背后的感人事迹星

星星已经淡下去了,东方天边上开始放白了,这时候天际变化得很快,渐渐白得晃眼,接着从地平线上开始一抹一抹地放射出红纹。汶川大地震背后的感人事迹星

最早出现的启明星,在这深蓝色的天幕上闪烁起来了。它是那么大,那么亮,整个广漠的天幕上只有它一个在那里放射着令人注目的光辉,像一盏悬挂在高空的明灯。青蛙碧绿的身体上布满了墨绿色的斑点,白白的大肚子像是充过了气,一鼓一鼓的。与薄希来薄煦来

秋雨洗刷过的天空,像大海一样湛蓝碧透。朵朵白云犹如扬帆起航的轻舟,在水面上慢悠悠地飘浮着。看他年纪不过二十来岁,脸色苍白,像没有睡好觉似的皮泡脸肿。他老是皱着眉头,不大说话。笑纹几乎在他的脸上是绝了迹似的。他穿着一个褪了色的蓝布大褂,好像永远是穿着这么一个一样。清瘦的下巴壳,亮耸的肩膀,显得很没生气。书,红领巾心向党,未来的机器

汶川地震的感人事迹范文第2篇

关键词:地震遗迹;可持续发展;研究

0引言

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众多的地震地质专家对地震的地表破裂程度、区域分布、展布规律、动力学机制及发展趋势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丰富的科研成果。同时,汶川地震所表现出独有的新、奇、特的地质特征以及人文资源也为我们研究震后汶川灾区乃至整个四川省的灾后重建工作提供新的思路。一方面,它不仅为科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课题。另一方面也是保证灾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关注民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发展灾区特色产业所急需考虑和解决的问题。

1基本情况

地震遗迹(EarthquakeTrace)是地质遗迹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研究类型,它是在地球演化的漫长地质历史时期,由于各种内外动力地质作用形成发展并遗留下来的珍贵的,不可再生的地质自然遗产,其是由破坏性的地震作用,以突然爆发的形式造成的具有旅游功能的自然遗迹景观,故又称为地震遗迹旅游资源(EarthquakeTraceAttractions)。20世纪90年代以来,地震灾害防御与地质及地震遗迹资源的保护及综合开发利用等日益受到重视,地震遗迹成为了多学科交叉研究的前沿领域之一。研究内容涉及古地震遗迹发现及识别、地震遗迹地学意义、类型划分及开发保护等方面。目前,对于龙门山地区地质遗迹资源的相关研究已相对成熟,李晓琴等(2002)曾对龙门山国家地质公园的建立及其意义、地学旅游资源优势、龙门山国家地质公园的开发保护现状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同时,2007年开始的《龙门山成都段旅游资源普查报告》更将四川盆地西部龙门山地区的地质遗迹以及相关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研究提升至新的高度。但是,在汶川地震发生之前,对于龙门山古地震遗迹资源的调研几乎为零,众多研究者并未意识到龙门山各种地质遗迹资源与地震事件的匹配过程。汶川地震发生后,人们逐渐开始对龙门山地区汶川地震遗留下来的地震遗迹资源展开了调研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了分类与评价以及开发与保护对策的研究(唐勇等,2010)。同时,对于汶川地震的特色地震遗迹资源的科学研究也进入一个迅速发展和提升的阶段。

2汶川地震地质遗迹资源开发意义

1)学习研究地震及次生灾害的区域。汶川地震是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断裂带上近千年内发生的一次特大型内陆地震,在龙门山地区及其周边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地质遗迹和地震遗址,所以研究意义巨大。汶川地震触发的次生地质灾害形式多样、类型丰富,集中展示了由于地震而直接引发的滑坡、崩塌、堰塞湖、地裂缝等多种样式的地质灾害类型。这些地质灾害因为汶川8.0级特大地震的直接作用,显示出了自身独特性、典型性与唯一性;因此对这些典型地震型地质灾害分布情况、成因机制、运动模式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地学意义及价值。2)保护地震地质遗迹的必然选择。汶川地震所形成的地震地质遗迹资源是不可再生、不可复制的,是汶川特大地震留给我们最宝贵的自然资源,也是人类的财富,是自然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地质资源,又是很好的地质旅游资源。因此,汶川地震地质旅游资源的开发应遵循“立足保护,在保护中开发”的原则,所以对汶川地震地质遗迹资源进行可持续的发展与保护是其有效合理利用的最佳选择。3)旅游观光与地质科普的最佳结合。现今的传统旅游项目已经不能满足广大旅游人群的旅游新奇感,而且目前的旅游形式大多限于名山大川、文物古迹的观光性旅游;对地质类及地质科普类的旅游大多数游客有着很浓的猎奇感。对汶川地震地质遗迹的开发与保护,一方面可以依托汶川地震震后地质遗迹景观的独特观赏价值,为游客提供一个最佳的地震地质灾害展示平台,形成新的旅游增长点。另一方面也可以在旅游观光的同时普及地学知识,提高旅游的新奇度和旅游的整体质量。4)提升四川省整体旅游品味,树立四川省汶川地震震后旅游形象。四川省的旅游业大多以生态观光和人文观赏型旅游为主,其旅游产品也以传统的旅游项目较多。汶川地震地质遗迹景观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不仅将带动四川省旅游业的整体发展,同时也能与周边旅游景区形成互补性联动,增强区域竞争优势;而且对四川省汶川地震地质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也将大大提升四川省整体旅游的品味,有助于树立四川省地震地质旅游品牌。

3汶川地震地质遗迹资源评价

1)高端品质的地震地质遗迹资源。由于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构造带特殊的地形地貌及地质构造特征,近30年来龙门山构造带一直是国际地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同时,龙门山构造带目前仍处活动状态,规模巨大、形成时间长、构造形式复杂、变形显著、露头极好、地貌和水系是青藏高原隆升过程的地质记录,已被誉为“天然地质博物馆”。在此地质背景下,汶川地震的发生无疑为国际地学领域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活样板,在今后的20~30年内,龙门山构造带将成为全球地质学家研究的焦点问题之一。2)种类丰富的地震地质遗迹资源。汶川地震所形成的地震地质遗迹旅游资源具有典型的独特性、新颖性和代表性。它是一次板块内部发生的典型的浅源灾害性特大地震,地震地质遗迹保存相对较为完整且类型丰富。尤其是以映秀、都江堰、北川、青川为代表的地表破裂、次生地质灾害、被地震破坏的建筑群、地震遗址、遗物、纪念物等更是特色鲜明。同时,这些类型多样的地震遗迹旅游资源各自代表了地震对不同区域、不同对象的影响强度和作用方式的差异性。比如:北川县城代表了对极震区城市的毁灭性破坏;映秀镇遗址代表了对极震区乡镇的毁灭性破坏;汉旺遗址代表了对位于强震区的工业区的毁灭性破坏。因此,汶川地震遗址所具有的独特性、新颖性和代表性特征将成为四川省特色旅游资源最有效的吸引力,可以形成高等级的部级地质公园,打造多条地震地质遗迹体验旅游线路,同时汶川地震地质遗迹也是世界级品质的地震地质遗迹资源。3)开发条件优越的地震地质遗迹资源。汶川地震发生后,其本身形成了数量众多、类型多样的地震地质遗迹景观。而灾后建设又广受全世界人民的瞩目,获得了较高的影响力和关注度。国家也相应颁布了大量鼓励灾后重建的政策和配套资金,为地震地质遗迹的保护与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条件。普通民众也积极参与到灾后重建的工程中,特别是许多专家、学者的加入,为汶川地震遗迹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

4汶川地震地质遗迹资源可持续发展战略

1)循环战略。生态脆弱地区的汶川地震地质遗迹资源的开发与发展必须将保护生态环境,维护自然本底,突出地域特色作为前提条件;也只有真正做到这点才能从根本上杜绝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开发进程,同时也只有如此才真正地实现良性循环与可持续发展。2)总体布局,分区发展战略。在四川省汶川地震地质遗迹资源的开发与发展中,应当同本地区主要城镇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及长期规划相衔接,既要从整个区域的生态、经济、人文等方面的发展全盘考虑,又要针对局部城镇实施特殊发展策略,总体规划龙门山地震带影响区域内的主要地震地质遗迹景观及受灾城镇。结合地震地质遗迹资源的区域差异性特征,合理安排开发序次,重点开发、优先发展主要区域,以点带面。3)近远期相结合战略。汶川地震地质遗迹资源的开发与发展是一个长期渐进的历史进程,因此政府职能在此时尤为重要,必须从实际情况出发,以培养自然本底,恢复自然生态系统的还原能力,构建地域特色的地震地质遗迹为基础。远期则采用自下而上、区域监控的方式,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基础上,以特色旅游资源为主导;加速经济、社会环境与地震地质遗迹资源的协调发展,从根本上寻求汶川地震地质遗迹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模式。4)项目带动,优化升级战略。强化地震地质遗迹景观旅游开发项目支撑及与该区域其它专项规划的有效对接。以地震地质遗迹景观旅游开发为抓手,以旅游生产力布局及旅游产业结构调整为中心,实现汶川地震地质遗迹旅游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5结语

汶川地震地质遗迹的保护及旅游恢复重建是地震灾难发生后的一项重要事务,其影响和作用远远大于单纯的抗震救灾。通过汶川地震地质遗迹的可持续发展,首先可以预防次生灾害的发生,实现生态修复和地质遗迹资源的保护性开发,促进灾区灾后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共赢。同时,地震地质遗迹的可持续发展既是全社会的责任,也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相关部门尽早通过编制专项规划,明确发展的目标和方向,组织有关力量对资源进行评估和保护性开发,这样才能促进灾后重建工程的有效建设,促使灾后生态、经济、社会循环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同德.地质公园规划概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

[2]崔鹏,韦方强,何思明,等.5•12汶川地震诱发的山地灾害及减灾措施[J].山地学报,2008,6(3):280-282.

[3]李勇,周荣军,DensmoreAL,等.龙门山地震带的活动构造与汶川地震地表破裂及其研究进展[J].中国力学文摘,2009,22(4):1-12.

[4]许强.汶川大地震诱发地质灾害主要类型与特征研究[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09,20(2):86-93.

[5]唐勇,覃建雄,李艳红,等.汶川地震遗迹旅游资源分类及特色评价[J].地球学报,2010,31(4):575-584.

[6]阚兴龙,李辉,周永章.汶川地震旅游资源开发研究[J].热带地理,2008,28(5):478-482.

汶川地震的感人事迹范文第3篇

时光飞逝,从新中国建立到现在,已经历时六十年了。在这六十年里,有晴空也有雨季,经过那么多的风雨,多少感人瞬间……谱写成了一首爱的圆舞曲。

2008年5月12日,午后的汶川格外宁静,但是,一场令人措手不及的山崩地裂打破了它的寂静。房屋倒塌,公路断裂,景色优美的汶川垮塌的房屋比比皆是,美丽的汶川顿时变成了一片死气沉沉的废墟。劫后余生的人们呆呆地站着,似乎不相信这是真的。不少幸存者已经家破人亡,天人永隔了。昔日充满生机和朝气的学校已变成了带给人们绝望的地方。所有中国人都为他们哭泣。此次地震中,有一位老师用她的天使般的翅膀搭建了一座美丽的爱城。她就是映秀小学的一位28岁的女老师——连蓉。连蓉老师在地震发生时,用尽全力救出了14个小孩,挽回了14条鲜活的生命,就在她抱着两位小同学准备冲出教室的那一瞬间,教室的一面墙倒塌了,那沉甸甸的钢筋水泥板重重地压在了她那娇小的身躯。连蓉老师用自己的双臂紧紧搂住两名学生,但只有一名获救了。她用自己天使一般的翅膀搭建了一座美丽的爱城,为学生遮风挡雨,在自己生命的最后一刻,让学生获得生的希望,而自己的青春却定格在28岁。因为有了生命,便有了爱;因为有了爱,才赋予了生命、创造了生命。狂狮的一声怒吼,打破了整个中国的宁静,在那一刹那,多少人成了无家可归的孤儿,多少家庭支离破碎。望着这催人泪下的一幕幕,所有中国人湿润了双眼。

一年过去了,社会各方的关爱让汶川创造了许多奇迹。汶川身后是强大的祖国,十三亿兄弟姐妹精诚团结,大灾带来了大难,我们却不曾低头。每一次灾难,总留下许多感动。解放军、医生护士、公安干警,哪里有需要那里就有他们的身影;哪里有危险,他们总是冲在最前面。谭千秋、连蓉、荆利杰、袁文婷、陈大桂、王刚、蒋敏,还有太多英雄的名字,也有许多我们不知道名字的英雄。让我们记住这些牺牲或活着的英雄,也记住那些牺牲或活着的无名英雄。任何灾害,在十三亿中国人面前,在伟大的祖国面前都将被化解。这个特别的日子,让我们点燃烛光和默默的静立,为地震中逝去的亲人和英雄们祈祷。希望他们在天的另一边好好安息,也为在地震中幸存的人祝福,愿他们走出悲伤幸福快乐的生活,也让我们一起牵手,把爱传递让爱不老。

汶川地震的感人事迹范文第4篇

2008年5月12日,一个黑色的日子!四川汶川地区一场突如其来的地震灾难降临,天摇地动打破了夏日的宁静,湛蓝的天空被污染,明媚的阳光被乌云遮挡。年前的那场雪灾酿成的伤痛逐渐被春风吹散,暖阳蒸融的今日,不过仅仅几个月的时间,汶川这场惊天动地的地震又一次排山倒海般地刺激摧毁着人脆弱的生命和神经。地震震垮了那里的家园、校园,夺去了几万人的生命……灾难的噩耗如晴天霹雳震撼着每一个人的心。四川成了举国上下关注的焦点。短暂的瞬间,却成了历史性的时刻。无数人在关注灾区,心系灾区。

手拿遥控器,坐在电视屏幕前,几乎所有的频道都在诉说着一个事实。透过电视画面,我看到了大片大片的瓦砾废墟,看到了号哭抽搐的人群,灾难已经发生,时光不再逆转,一切再不能挽回。抗震救灾在总指挥张温家宝总书记的指挥下,有条不紊地展开。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被一次次拯救出来,一个个灿烂的笑脸一次次绽放,微笑在哪一刻显得是那样弥足珍贵。

生命是脆弱的,但同时生命又是顽强的,记不清在经过几个小时的抢救之后,郎真终于在官兵战士的努力下救出。在与死神搏斗后获得新生的、躺在担架上的郎真,用感激的心撑起那只布满伤痕的手,向那些救助他的官兵战士们敬了一个很不正规军礼。这军礼是用爱与感激撑起来的,代表了平行线上的爱的结晶。

清清是汶川蓥华镇中学一名美丽好学的初一女孩,在这次汶川地震中,她被埋在了教学楼的废墟下,幸运的是她被救了出来,令人感动的是这个女孩被救出时,还在废墟里面打着手电筒看书。她说:“下面一片漆黑,我怕。我又冷又饿,只能靠看书缓解心中的害怕!”她的诚实如同她的坚强一样,让听者无不动容。

四川绵竹市遵道镇欢欢幼儿园的瞿万容老师“用后背牢牢地挡住了垮塌的水泥板,怀里还紧紧抱着一名小孩……

德阳市东汽中学遇难教师谭千秋“双臂张开着趴在课桌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活了……

在北川县城的一处废墟里,倒塌的墙壁实实地压在两个死去的大人身上,身下则是他们3岁的女儿宋欣宜。小欣宜得救了,断墙下整整40多个小时与死神的抗争,是父母用他们的全部生命,紧紧护卫着孩子的生命之弦……

风吹,雨淋,13号的都江堰城沉浸在一片悲痛中。离地震发生时间已过去20多小时,旅馆老板刘光强苦守在垮塌的楼房前,一次又一次呼唤被埋旅客的姓名,竟然找到了旅客,在相互的安慰声中他们等到了救援……

汶川地震的感人事迹范文第5篇

其间,武汉晨报人组织了汶川大地震报道策划,群策群力,倾情而为,既有统帅部掌控全局的运筹帷幄,也有各团队联动作战的谋划纵深,还有尖刀班单点突破的分解运作,如今作一些回顾与思考,仍有一定启示价值――

一是重大突发事件,辐射广,影响大,事件进程多变,信息含量巨大,新闻价值突出。

二是动态跟进策划,时间长,边际宽,报道内容充分,表达功能齐全,传播效果良好。

因此,这一策划几乎囊括了“突发性报道策划”的全部特点,是一次即时、连续、集束、综合、总结等多种类型报道交织的立体性策划,为汶川大地震留下了较完整的历史写照。

把握报道走向,构造信息格局

关键词:核心事实

一个重大事件突然发生,如何着手策划?

首先要高屋建瓴,把握准报道走向,构造好信息格局,迅速确定传播主脉和报道框架。

报道走向(时间演进、事件变量)和信息格局(空间布局、资源配置)又必须抓住“牛鼻子”――核心事实,贴着核心事实走,围着核心价值转。

时间为经,报道走向重在“全程”,其中又要突出关键节点,否则就会失偏,信马由缰。

空间为纬,信息格局重在“全方位”,其中又要突出主打产品,否则就会失重,一地鸡毛。

一个时空交错的有机整体,才能构成“汶川大地震”的立体图景。

1.报道走向(头版表现)

5月13日“重灾”――《汶川大地震7.8级》

标题短促直接,大图废墟特写,一下扣住事件的性质及烈度。一旁的导读突出三大要素:高层动态、灾情影响、晨报行动。

――“作重要指示,赴灾区指挥(配图及语录)。

――已知遇难人数(7651人),已知波及范围(16个省市区及东南区均有震感),已知湖北人情况(目前无死亡报告)

――“晨报联合市慈善总会倡议捐助汶川灾区”。

完整的核心事实链:灾情――影响――反应,显著性、关注度、地方化全有。

5月14日“驰援”――《汶川,子弟兵来了》

奔向灾区,举国所系。

当日起开设“公告栏”,两行数据报告人员遇难、被埋情况,核心事实,第一时间,简洁直观,持续10天到最后统计公布为止。

5月15日“救援”――《总理为抢救生命让路》

典型事例,国家领导人行为,抢救生命至高无上。

5月16日“遇难”――《四川震灾遇难人数估计超5万》

权威信息,同时导读告知“10万子弟兵废墟中抢救出6万人”。

5月17日“奇迹”――《:当务之急仍是救人》、《102小时的生命奇迹》

时间紧迫,生命奇迹,党中央最高领导人声音。

5月18日“突变”――《北川大撤离》

突发事件多变,次生灾害,堰塞体,水库险情。

5月19日“哀悼”――《举国哀悼》

黑白版,两幅震灾前后对比小照片,报头缩小处理。

央视新闻频道当日选用,连续滚动播出。

5月20日“国殇”――《国殇》

黑白连通版,天安门广场降半旗哀悼的代表性场景,报头继续缩小处理,调至版位下端。

5月21日“新生”――《新生》

恢复彩版。新生婴儿特写镜头,寓意“灾区重建新生”。

5月22日“重建”――《700亿,国家建灾后重建基金》

最后一次公布伤亡情况,“被埋”改为“失踪”。

共计10天,始终盯住核心事实,注重变动,跟进及时,重点突出,脉络清晰,成为全程纪录。

此后转入全国支援“灾后重建”,以湖北、武汉“对口援建”为主,进入新一轮策划。

可见,策划如果离开了核心事实,不仅会造成畸轻畸重,更会导致偏差,如方舟子质疑“打工皇帝”唐骏哈佛学历事件,核心事实是哈佛学历的有与无、真与假,公众等待真相,但有的媒体重点报道唐骏的成功史,显然偏离了核心事实。

2.信息格局(版面结构)

版面结构是外在表现,实质反映内容构造,要根据突发事件的分量和影响面,安排信息格局,由此梳理信息路径,配置相关资源,运用多种手段,伴随着全程跟踪,对其作全方位鸟瞰。

因此,拿出报纸A叠24版全部版面,除国际、国内特别重要的新闻外,集中采编力量、版面资源报道“汶川大地震”,形成一定规模强势。

总版头(报眉)前3日为“汶川大地震”,第4日起为“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第7日起3天穿插为“哀悼日”,主题切换,标示明确,引导公众阅读。

(1)力求信息全面覆盖

策划信息结构,一定要从信源出发,以核心事实为依据,整合各种信息,从多侧面分类报道,较完整反映事件全貌。

以第一日为例,3版“震情”,4―6版“救灾”,7版“释疑”,8―16版“现场”,17版“影响”,18―22版“震感”,24版“自救”,信息相当全面,在第一时间满足读者震惊之中急于了解详情的需求。

第二日起,基本信息格局按“灾情”、“救灾”、“赈灾”三大板块推进,其中穿插“目击”、“亲历”等增强现场感。同时,设“总书记足迹”、“总理足迹”反映党中央、国务院关怀和指挥抗震救灾的情况。

第三日,又设3个版的“挺进汶川”,集中报道各路部队赶赴震区的进程。这一点当时令全国人民关切乃至焦虑,急需信息“解渴”。

第四日起,当部队已进入震区之后,又分设“汶川”、“北川”、“青川”、“什邡”、“武平”、“绵竹”、“茂县”等区域板块,一版报道一地,信息划分清晰,方便“对号入座”。

此后,相应增设“英雄”、“奇迹”、“海外反应”、“武汉力量”等板块,跟进事态变化,不断丰富信息结构。

(2)力求报道特色展现

如果说,信息全面覆盖旨在“共性”不缺;那么,报道特色展现强调“个性”突出,表达媒体自身的态度、视角、风格及品质。

“总书记足迹”、“总理足迹”,打破常规俗套,集中版面,反映党和国家领导人在灾区的行踪,反映高层对抗震救灾的有力指挥及亲民精神。

“灾情速览”采用灾区地图来标示,运用箭头与数据,言简意赅,一目了然。

“牵挂”追踪失踪人员,传递寻亲信息。

“自救”在第一日底版用彩版刊出,以“晨报提醒这样自救”手绘图示逃生要点,提供服务,当日为一些中小学运用。

“释疑”及时回应公众对地震预报、震因、震感、核设施及三峡大坝安全、次生灾害的关切,澄清误传。

“科技救灾”报道航遥飞机、生命探测仪、液压钳等先进手段的运用,增添信心。

“武汉力量”和其后衍生的“湖北力量”,特别表现武汉、湖北救援队、医疗队在灾区的作用和风貌。

“熊猫”聚焦震区特定“国宝”的命运,一报平安。

这些重点策划,有的增加传播分量,有的延伸报道内容,有的体现本土色彩,有的增强服务功能,在总体信息结构中别具一格。

(3)力求表现手段多样

“汶川大地震”爆点高、持续时间长、跨度大,新闻信息海量,这也为策划提供了很大空间,需要调动一切采编手段进行复合运作。

新闻品种方面:现场新闻、体验新闻、解释新闻、调查新闻、追踪新闻、人物新闻、动物新闻、摄影新闻、数字新闻等各显其能。

新闻体裁方面:消息、评述、特写、通讯、评论、小言论、编后、短信、日记、语录、家书、图片等综合运用。

报道形式方面:连续报道、系列报道、主题报道、专刊及诗歌、漫画、图示、表格等,还有与之联动的社会活动交相辉映。如“哀悼日”当天,所有版面下端抽出8行高压黑做成竖行稿纸,选用当时铺天盖地的诗歌,既增加了阅读元素,又增添庄重气氛,传递感人的民间力量。

对信息结构进行策划,实际上是在筛选和确立报道内容,在组合和优化报道形式,统一内容与形式,有的“众星捧月”,有的“绿叶扶花”,有的“画龙点睛”,有的“交响重奏”,给予最佳的新闻呈现。

经营主题板块,彰显独家特色

关键词:核心价值

无创意不策划,无特色不策划,无独家不策划。

换言之,策划是创造性组织新闻生产,彰显媒体特色,追求新闻的独家发现或独家表现,最好是二者的高度融合。

面对“汶川大地震”的公共信息,一样的信息资源,不一样的报道策划,才能催生不一样的新闻传播,于“天涯共此时”中追求“风景这边独好”,使其蕴含的核心价值,放射出更多的光华。

如果说,“汶川大地震”的核心事实是“百年大震,举国救援”;那么,“汶川大地震”的核心价值是“生命至上,大爱无疆”。武汉晨报在常规运作的同时,围绕核心价值,通过策划主题报道,对新闻资源进行进一步开掘、延伸、重组,重点经营了四大主题组合和三大主题专刊,亮出了自己的拳头产品。

1.四大主题组合

大地震后大救援,突出“时间就是生命”,依次推出集束式主题报道,产生强烈的聚合效应,形成一轮一轮新闻冲击波。

以时间为节点,以“永恒瞬间”为主题,依次递进推出:

5月17日《100小时的永恒瞬间》

――有一种牵挂叫揪心(20版)

――有一股暖流叫爱心(21版)

――有一种欣慰叫幸存(22版)

――有一种义举叫救援(2版)

5月18日《120小时的永恒瞬间》

――有一种至亲叫震中士兵(13版)

――有一种韧劲叫震中搜寻(14版)

――有一种至爱叫震中宝贝(15版)

5月19日《150小时的永恒瞬间》

――有一种坚强叫微笑(18版)

――有一种力量叫爱情(19版)

全部采用图片,表达生命的永恒、大爱的永恒,让这些庄严的瞬间定格为历史。同时,在其他版面集中报道不断被救获生的“生命奇迹”,突出生命的至高无上。

此外,5月19日、5月20日分别推出“第七日”、“哀悼日”,展示救援进程和举国悲恸,如5月20日《哀悼日》:

――时间,在这一刻沉寂(4版)

――眼泪,在这一刻潮涌(5版)

――心灵,在这一刻涤荡(6版)

――力量,在这一刻凝聚(7版)

5月22日《抗震十日――感动中国》

第10日,主题在“永恒瞬间”的基础上升华,精心策划,以“十个一”为载体,高度概括,回放这一重大事件中的动人篇章。

――国旗“庄严一降”(3版)

――总书记“深情一吻”(4版)

――总理“肃然一让”(5版)

――将军“坚定一吼”(6版)

――伞兵“奋勇一跳”(7版)

――老师“拼死一护”(8版)

――女生“机智一跃”(9版)

――战士“震惊一跪”(10版)

――少年“温情一背”(11版)

――婴儿“嘹亮一啼”(12版)

“十个感动”堪称经典图景,浓缩了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与品格,一定能激荡起久远的历史回声。

2009年5月,在“汶川大地震”一周年之际,又派出记者赴震区,重点寻访48小时后生还的同胞,推出《川越》专刊,表现废墟上人的精神超越。

2.三大主题专刊

抗震救灾波澜壮阔,许多场景和事迹感人至深,我们把眼光投向三大特殊群体――母亲、护士、志愿者,在密集的动态即时报道中,交叉推出三大主题专刊。

5月20日《真的爱你――献给汶川地震中的母亲》

8个版规模。封面(25版)通版大照片,母亲的脸依偎婴儿熟睡的脸。卷首语――《母爱,时刻准备着》。

――感动:手机短信留下生死遗言(26版)

――震撼:含着母亲的活下去(27版)

――勇敢:跋涉千里入灾区目睹儿子获救(28版)

――毅力:滴水未进哺育48小时后母女平安(29版)

――大爱:强忍丧女之痛坚守前线(30版)

――大义:警察妈妈哺乳灾区婴儿(31版)

――希望:摇晃中母亲产下“地震宝宝”(32版)

5月21日《天使在废墟之上――献给抗震救灾中的医护人员》

8个版规模,全景展示医护人员危难时刻“救死扶伤”的场景。封面大图没有聚焦手术台,聚焦的是女护士在废墟中用手拉着断壁残垣下幸存者的手。卷首语没有用言论,而是一首诗――《黑暗中的天使》。

这两个专刊分别与“母亲节”、“护士节”契合,正当其时,别有蕴意。

5月25日《我来了,我志愿――献给抗震救灾中的志愿者》

7个版规模,为千千万万冒着死神见义勇为的志愿者唱一支赞歌。封面大图为在红十字旗帜下庄严宣誓的一男一女两名年轻志愿者,庄严感油然而生。卷首语――《爱人如己》,表达媒体对志愿者的志愿者的理解与敬意。刊中用一个版报道了国际志愿者,颂扬“无疆界的爱心”。

这四大主题组合与三大主题专刊的策划,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信息高地”,经营出媒体的独家风姿,新浪、腾讯等多家网站转发或制作电子杂志,扩大了传播影响面。

介入社会动员,叠加媒体影响

关键词:新闻行动

媒体具有双重性:一方面,是社会冷静的观察者,客观报道信息,给公众提供社会镜像;另一方面,又是社会热情的参与者,主动介入社会进程,为社会提供发展动力。因此,在通过新闻报道影响社会的同时,从事物发展规律和新闻传播规律出发,媒体还要担当“社会动员”的角色,把新闻延伸为行动,让行动生发为新闻,相得益彰,互为促进,发挥好社会公器的有效作用。

1.组织慈善捐助活动

3月13日(“汶川大地震”报道第一日),立即联合武汉市慈善总会发出捐助倡议,率先公布热线电话,滚动报道推进,共获善款800余万元。为落到实处,派出记者在灾区寻访10个孤儿,专款专用,扶助他们到大学毕业。

2.推出“牵挂”寻访亲人

5月14日(第二日),着眼于武汉地区四川经商者、打工者、大学生人数众多,立即与四川交通广播电台、天府早报联合推出“牵挂”专版,转达对家乡亲人的问候,建立两地“互报平安、爱心接力”的平台,抚慰焦躁的情绪。随后,又根据新闻报料,增加湖北人在震区安危的追踪寻访,报道80余名湖北游客失踪的线索,一直到78名游客安全回汉(2人不幸遇难)。

3.发起武汉首场赈灾义演

3月15日(第三日),策划动议“江城爱潮涌汶川”义演,于3月16日(周五)傍晚在西北湖广场举行,当红的“土苗兄妹”应邀担任“爱心大使”,肖慧芳等著名艺术家出演,当场募集40余万元,并在全市起到示范作用。

4.设立“欣宜助孤基金”

5月16日(第五日),在报道三岁小女孩欣宜在已逝父母身躯下获救、总理为之让开抢救通道的典型事例之后,马上放大“欣宜效应”,设立以“欣宜”命名的慈善基金,发起捐助“地震孤儿”特别行动,为这一蒙受不幸的特殊群体“撑起爱的天空”。共募集基金156万元,派出记者专程赴绵阳欣宜奶奶家慰问,并在武汉征集爱心礼物。这一特别行动广获关注,新华社社文专线发出消息,央视及各大网站突出报道。

5.推出为“什邡小子”寻亲人追踪报道

3月23日(第11日),“爱心列车”载震区264名首批伤员来汉治疗,从中发现一名来自什邡的少年,无名无姓、失语失忆又无亲属陪护,立即以《我是谁》为题刊发照片,委托《天府早报》为他寻找亲人。经连续报道,获知其家人信息,由一名副总编带队于26日飞抵什邡,拿出报道版面,其爷爷、奶奶、父亲一眼认出“姜牛”。27日,头版头条推出配大图报道《“什邡小子”的爸爸找到了》。28日,“什邡小子”与来汉父亲团聚。这一跟踪报道引起鄂川媒体和两地公众持续关注,不断激起爱潮。

6.倡议“为汶川人找个家”

5月24日,发现在汉四川人罗中明家一下来了18名亲友,一时居住成为问题,立即动议武汉人利用闲置房,安排投亲靠友、陪护救治的震区群众,得到广泛响应,当日便有102位市民表示提供住房,7位“汶川人”住进了新家。

7.倡议与灾区儿童“认亲”

5月25日,获悉陆续抵达的救治伤员中有大量儿童,又发起《爱心家庭请与灾区儿童认亲》,当日63个家庭争相“结亲”,随后募集了慰问品,组织灾区儿童“六一”联欢,社会反响很好。

这些“新闻行动”波澜迭起,既有新闻与行动的相互转化,也有媒体与媒体的联动(电视、网络的合作与二次传播),更有媒体与受众的互动,跨地区,跨媒体,彰显了社会的力量、爱心的力量,也彰显了媒体的力量、策划的力量。

结 语

通过“汶川大地震”新闻报道策划这一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媒体在记录历史、影响社会方面的独特作用,也可以看到新闻报道策划在优化报道品质、强化传播功能方面的独特功效。

新闻报道策划追求什么?

用一句业界流行的话说:不是热点在哪里,镜头就对准哪里;而是镜头对准哪里,热点就在哪里。在这个传播丰富而多样、信息过剩而芜杂的时代,策划有助于我们当好“社会守望者”和“新闻管家”,对信息作出必要的选择、整合和优化,从而设置议程、影响舆论、动员社会、造福公众。

简言之,新闻报道策划,就是对新闻事件以最好发现和最佳表现,使其蕴藏的价值最大化,给受众以完整、准确、鲜明、生动的认知,把媒体人的思考力转化为新闻的传播力(业务追求+人文追求)。

当然,事实永远是第一位的,策划不是万能的,但没有策划也是万万不能的。策划不能“点石成金”,但它一定能使石头蕴藏的价值得以呈现――它的质地和硬度,它的结晶和色泽,它的纹理与风采。

新闻报道策划,极具挑战性和创造性,风云际会,与时俱进,需要不断探索发展。因为,太阳每天是新的,社会和自然界的变动是永恒的。大江在前,源远流长,波涌涛迭,值得一生去“冲浪”,且其乐无穷。还要看到,新闻报道策划,是媒体竞争的产物,更是公众需求的产物。今天,策划应该为媒体和媒体人赢得职业声誉和经济利益,但更应该为社会和公众“善用媒体”提供优质传播产品,以推动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