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加工贸易研究

加工贸易研究

加工贸易研究

加工贸易研究范文第1篇

[关键词]加工贸易;贸易平衡;出口转内销;弹性调节机制

正确认识和处理进出口贸易失衡,已经成为影响我国进出口贸易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在人民币升值及各国采取贸易保护政策与措施的多重因素影响下,我国加工贸易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加工贸易企业出口市场急剧萎缩,很多企业不敢接单或无单可接,为了缓解出口压力,一些加工贸易企业将目光转向国内市场。如何处理内销与外销的关系,本文提出笔者的思考。

一、加工贸易失衡的数据分析

一国长期的贸易顺差,必然会遭受他国的贸易报复。从一国进出口贸易发展来看,贸易平衡应该是长期发展的趋势,也是最好的选择。那么,我国目前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是什么?只有认清这个问题,才能尽量减少顺差,规避他国的报复行为,减少贸易摩擦,使我国进出口贸易趋于平衡、健康发展。

引起我国贸易顺差的原因很多,我们主要从贸易方式的角度出发,通过对2005--2009年的进出口贸易数据分析,找出其中的原因(见表-1)。

从表-1数据可知,2005—2009年,我国进出口贸易延续长期贸易顺差的态势,且贸易顺差的额度都较大。其中,一般贸易成为进出口贸易顺差的来源之一(2009年除外),但贸易顺差主要来源于加工贸易,且加工贸易的贸易顺差呈递增态势。

按照通常的理解,既然我国贸易顺差主要来源于加工贸易而非一般贸易,作为进出口贸易的主要贸易方式,加工贸易进出口总值应该大于一般贸易进出口总值。然而,事实却不是这样,从表-2数据可知,2005--2007年,加工贸易确实是我国进出口贸易的第一大贸易方式,但2008--2009年一般贸易成为我国进出口贸易的第一大贸易方式。2005--2009年,加工贸易在进出口贸易中的比重呈逐年递减的趋势,一般贸易在进出口贸易中的比重呈上升趋势。到2009年,一般贸易进出口总值在进出口贸易总值中占比为48.2%,加工贸易占比为41.2%。

从直接数据来看,这种进出口主要贸易方式的转变和贸易顺差的来源是相悖的。因为,一方面,贸易顺差一直主要来源于加工贸易,且呈递增态势;另一方面,加工贸易在进出口贸易中的比重确呈递减态势。这种相反的变动趋势告诉我们,虽然加工贸易在我国进出口贸易中的比重有所下降,但贸易顺差主要来源于加工贸易,为了减少贸易摩擦,促使贸易趋于平衡,我们需要重点调整的是加工贸易而不是一般贸易。因此,处理好加工贸易的进口与出口,适当地将加工贸易外销的部分份额转向国内市场,减少加工贸易顺差,是我国减少贸易顺差,实现长期贸易平衡的关键。否则,虽然人民币存在升值的预期,但我国进出口贸易顺差依旧,会招致更多的贸易摩擦。

二、加工贸易顺差的原因分析

既然加工贸易顺差是我国贸易顺差的最主要来源,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加工贸易的大量顺差,为什么一般贸易不是造成我国贸易顺差的最主要原因?只有认清造成加工贸易顺差的原因,才能从根本上减少贸易顺差,促进贸易平衡。

(一)从加工贸易内涵的角度

对加工贸易内涵的理解主要有两种:一是把加工贸易理解为国际生产分工的一种实现形式,主要反映的是全球生产分工协作关系;另一种理解为一种特殊的贸易方式,即国家对进口料件加工采取海关保税监管的贸易方式,是政府部门操作层面上的保税监管加工贸易。本文所称加工贸易为第二种解释,加工贸易俗称“两头在外”贸易,即原材料、零部件、元器件、包装材料、辅助材料等全部或部分从境外进口,在境内加工装配后,成品销往境外的贸易。

从海关监管层面上看,加工贸易主要表现为来料加工和进料加工,加工贸易又称为保税加工,加工贸易货物通常称为加工贸易保税货物。但加工贸易保税货物又不完全等同于加工贸易货物,加工贸易货物只有经过海关批准备案才能保税进口,经海关批准准予保税进口的加工贸易货物才是保税加工货物。也就是说,加工贸易合同项下所进口的货物不全是保税的,只有海关批准才给予保税待遇。由于海关给予暂时免纳关税的待遇,减轻了加工贸易企业的资金压力,加上我国劳动力成本的优势,导致大量外资涌入,加工贸易企业数量增多,加工贸易规模逐年增大,加工贸易呈现顺差。

(二)从加工贸易实质的角度

加工贸易顺差的直接表现:加工贸易出口总值大于进口总值。从表-3数据可知,2005--2009年间,每年加工贸易出口总值都大于加工贸易进口总值,且加工贸易出口总值增速明显快于加工贸易进口总值的增速。

我们可以从加工贸易的实质角度加以解释。传统加工贸易是一种典型的“两头在外”的贸易,加工贸易企业从境外进口料件,在境内保税加工后返销境外。由于在境内加工生产,加工生产过程必然凝聚了物化劳动,导致加工成品出口价格必然高于加工料件进口价格。另外,加工贸易进口料件递增,导致加工贸易进口总值增加,进口总值增加又必然造成加工贸易出口总值增加。于是,规模的扩大和成品价格高于料件价格导致加工贸易出口总值大于进口总值。

(三)从加工贸易政策调整的角度

近几年,我国政府出于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的思考,对加工贸易政策进行了相应调整,目的在于“限制”和“发展”。“限制”主要体现在提高加工贸易的门槛,通过加工贸易商品和企业分类管理来实现,限制“两高一资”产品、低附加值产品的加工生产:“发展”主要通过鼓励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引导加工贸易健康有序发展。

1 产业结构升级因素。加工贸易在我国的发展壮大之根源在于劳动力成本优势。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人工资水平不断提高,劳动力成本优势相对于周边发展中国家正在逐渐丧失,以工资来衡量的单位劳动力成本已经不具有比较优势。因此,那些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产业的生产成本不断升高,出口成本优势降低,在整个加工贸易中所占比重逐年下降,比如鞋业、玩具业等。从近几年国家对加工贸易政策的调整来看,政策倾向从以往的劳动密集型“两高一资”产业转向高附加、高科技含量的产业,鼓励加工贸易企业加强科技研发与创新,政府也出台了对于高新技术加工贸易的鼓励措施。在政策

调整的影响下,加工贸易进口的料件主要为资源性商品和初级产品,附加值低,出口的则主要表现为工业制成品和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加工贸易出口产品附加值高于加工贸易进口产品附加值,于是造成加工贸易顺差。

2 产业链条延伸因素。对于加工贸易“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比喻现在已不那么合适,传统的“两头在外”要么出口创汇少、生产工艺简单,要么对外贸易依存度高、缺乏核心竞争力,尤其是来料加工,在只赚取加工劳务费的同时,反而招致大量的贸易摩擦。虽然外商投资企业在我国加工贸易企业中占有绝对优势地位,本土企业参与较少,但加工贸易本土化程度在不断提高,本土加工贸易企业正逐步提高自身产品的竞争能力和产业的配套能力,加工贸易产业链条逐步延伸。一方面,改变了过去那种“大进”的方式,在国内采购料件的比重逐渐增大,延长了加工贸易产业链条,带动了上游产品的生产和出口;另一方面,改变了过去那种“大出”的方式,向深加工、精加工延伸,允许企业开展外发加工、深加工结转,在外发加工税收优惠上给予支持。通过这种“大进大出”的转变,带动了整个加工贸易产业链条,使整个产业逐步形成积聚效应。这些举措,增加了国产料件的加工投人,减少了进口料件的数量,降低了加工贸易进口总值,提高了加工贸易产品出口的附加值,增加了加工贸易出口总值。

(四)从人民币汇率波动的角度

从2005年7月1日人民币汇改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呈升值态势,这种趋势将持续。在人民币持续升值的情况下,以美元计价的进口初级产品成本降低,导致进口数量增加。而这些初级产品以料件的形式用于加工生产,转化为成品出口,人民币汇率升值不会过多影响成品出口,因为进口的料件作为贸易性投人品投入加工生产,人民币升值已经自动反映在成品的生产成本上。但是,投入生产的国产原料由于人民币升值,以美元表示的成品出口成本增加,价格上升。因此,人民币升值使加工贸易出口总值大于进口总值。

人民币升值还有利于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商品结构的优化,扩大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贸易性产品的出口,也导致加工贸易出口总值大于进口总值。

三、利用加工贸易政策调整促进贸易平衡

通过对加工贸易顺差原因的分析,我们进一步明确,

在其他影响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只有通过加工贸易政策调整,适当增加加工贸易进口,减少加工贸易出口,才能有助于减少加工贸易顺差,实现贸易平衡发展。由于加工贸易进口总值长期大规模小于加工贸易出口总值,因此,我们把加工贸易政策调整的研究重点放在减少加工贸易出口总值上。

(一)适时调整加工贸易禁止类、限制类商品目录

通过加工贸易禁止类、限制类商品目录的调整,一方面,将以往部分允许类商品纳入限制类商品目录管理,将以往部分限制类商品纳入禁止类商品目录管理。通过该目录的调整,将那些大量出口,在加工贸易顺差中占有重要比重,但又属于国家禁止、限制发展的产业纳入该目录之中,从而减少加工贸易出口总值,优化加工贸易产业结构。另一方面,通过目录调整,鼓励加工贸易企业开展高科技含量的加工贸易产业发展,将附加值较高的产业作为重点发展的对象。这样,通过增加加工贸易进口总值的方式,减少加工贸易顺差。

(二)进一步调整出口退税率

出口退税制度是为鼓励出口创汇、增强企业出口竞争力而产生的,在加工贸易顺差的情况下,对加工出口产品从国内采购的料件给予退税,会影响出口产品的价格。因此,应适时调整出口退税率,调整出口退税的商品范围和退税比例。

(三)调整加工贸易银行保证金台账管理

通过台账的“实转”、“半实转”、“空转”、“不转”,结合区域差别待遇、企业类别差别待遇,对加工贸易银行保证金台账制度的调整,可以灵活地控制加工贸易企业交纳的税款保证金,增加或减轻加工贸易企业的资金压力,从而调整加工贸易的进口和出口。

(四)调整部分加工贸易优惠政策

现行加工贸易政策是建立在“超国民”待遇原则的基础之上的,是改革开放增加外汇储备的产物,优惠政策导致加工贸易的迅速扩张,导致加工贸易顺差的规模逐渐增大。在加工贸易长期顺差的情况下,应适时调整部分加工贸易优惠措施,真正体现“国民”待遇,减少加工贸易顺差。

(五)建立健全加工贸易产业退出机制

国际贸易理论中的阶段保护论告诉我们,当一国产业处于发展初期且具有发展潜力时,政府应当予以保护,当该产业发展壮大并在国际市场上具有产业竞争力或达到一定保护期限时,政府就应当减少或放弃对该产业的保护。借用阶段保护论的观点,我国应该将加工贸易作为一种阶段性的贸易形式,在当前加工贸易长期顺差的情况下,出于减少加工贸易顺差的目的,对那些已经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应该结束或减少对其让利幅度;对那些依然需要政策呵护发展的加工贸易产业继续实施保护,以提高加工贸易的核心竞争力,促进加工贸易向贸易平衡的方向发展。具体而言,就是应当逐步建立健全加工贸易的产业退出机制,将加工贸易转为一般贸易,从而在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同时,促进加工贸易趋于平衡。

加工贸易产业退出机制的实质是基于一定时期我国进出口贸易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结合加工贸易产业的不同特点和发展的不同阶段,有区别地采取不同优惠政策,直至取消优惠,引导加丁贸易的转型升级,适时将加工贸易转为一般贸易的行为机制。

1 建立加工贸易政策调整实施机制。现行国家的政策虽然作了相应的规定,将加工贸易产业(商品)进行分类管理,结合商品的税目进行细分,适时动态调整相关目录,明确哪些是鼓励发展的产业,哪些是限制发展的产业,哪些是禁止发展的产业。但相关政策调整后,企业往往不能第一时间知道该政策,有时对相关政策理解也存在着偏差,这就要求政策调整应配套相应的调整实施机制,明确谁通知、谁解释、谁服务,让企业能第一时间掌握政策发展方向,调整企业生产。

2 建立加工贸易产业评价体系。除了对加工贸易产业进行细分评价外,还要对加工贸易企业的加工贸易能力与水平进行评价,对我国外贸政策和外贸环境进行评价。运用该评价体系进行综合评价后,找出该加工贸易产业退出的“临界点”,当达到并超过该“临界点”时,表示该产业已经具备足够的国际竞争力,可以转为一般贸易。

3 参照国际惯例,可以给予加工贸易产业一定的“过渡期”。当该产业达到“临界点”后,给相应企业预留一定的时间,让企业考虑如何将该产业与企业自身发展、国家产业政策调整相结合,给企业技术创新或产业转型提供足够的时间,顺利实现产业退出。在建立加工贸易产业退出机制基础上,我们还 要考虑,加工贸易产业退出机制的建立与减少加工贸易顺差之间的关系,通过实证分析,建立相关模型,以期对相关加工贸易产业的退出提供实践经验。

(六)加工贸易出口转内销政策的调整

为了缓解加工贸易企业的出口压力,将部分出口转向国内市场。应出台相关政策,鼓励企业积极开拓国内市场,将造成加工贸易顺差的原部分出口商品转为内销,并给予税收优惠,调低加工贸易货物内销缓税利息率,鼓励企业逐步建立国内营销和物流体系,创立自己的品牌,从而达到减少加工贸易出口总值的目的,在加工贸易进口总值不变或正常波动的情况下,减少贸易顺差。

具体而言,政府要将加工贸易出口转内销作为政策大力宣传,改变企业长期固有的“外销”思维;建立多部门协作机制,简化内销手续,商务主管部门、海关、税务、出入境检验检疫等部门积极探索,提供高效便捷服务;建立加工贸易企业扩大内销奖励机制,对创立内销品牌按规定给予奖励;建立健全政策法规体系,完善加工贸易企业内销收款保障机制,建立健全加工贸易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帮助加工贸易企业利用现有资源,研究国内消费市场的特点,打造企业内销的核心竞争力。

四、加工贸易平衡的调节器:内外销弹性调节机制

通过出口转内销,将外销的一部分转到国内市场,满足国内需求,是一种最直接的减少加工贸易顺差的方法。因此,我们认为,应将加工贸易外销和内销都作为加工贸易政策的导向。为应对加工贸易失衡,可以建立一种弹性调节机制,在加工贸易顺差时,在政策上适当倾斜于内销,适当增大内销优惠,增加内销数量和比例;当加工贸易逆差时,在政策上适当倾向于外销,减少内销优惠政策和比例。通过这种内外销政策的弹性调整,使加工贸易内外销协调发展,加工贸易趋于平衡。

需要注意的是,将加工贸易内销作为一种政策导向,需要针对不同产业、不同产品、不同市场特点、不同消费群体,有区别地加以对待。内销与外销的产品结构存在一定差异,外销产品内销要考虑产品结构、国内营销渠道、自主品牌建设、售后服务和研发,这些对于长期关注国外市场的加工贸易企业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参考文献]

[1]何力,用海关监管的转型升级适应和促进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j]商务周刊,2006,(13):68

[2]金龙布,加工贸易本土化策略[j]大众科技,2009,(1):198-200

[3]金志刚,论加工贸易的“产业毕业制度”[j]对外经贸实务,2009,(6):23-25

加工贸易研究范文第2篇

1.研究背景及意义

所谓的加工贸易是指,一个国家利用进口的原料、零件等,在本国利用生产力和技术进行产品加工,当产品加工完成后,再出口到其他国家,从中获得相应的附加价值。对于加工贸易,其方式十分多样,但是不管哪种形式,都能表明加工贸易是一种附加值低的贸易,如果大力开展加工贸易,就会对本国的技术创新造成一定影响。在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加工贸易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在1981年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额为24.8亿美元,在2010年,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额达到11577.6亿美元,可以说加工贸易已经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主要方式之一。在我国经济体系中,加工贸易虽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由于其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定问题,如附加价值低、地区发展不平衡等,从而对我国加工贸易的升级带来一定局限。此外,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越来越多的跨过企业景高技术、高价值的加工制造对外转移,这就对我国加工贸易带来很大的挑战,同时金融危机也给我国加工贸易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对中国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进行深入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国内外研究现状

在国外,Balassa最先对产业内贸易现象进行研究,随后Lloyd、Grubel等分别对工业化国家产业内同种产品贸易进行了研究。对于加工贸易的研究,在国外并没有专门的文献,因为国外的加工贸易都是在相应的加工出口区进行的,因此,国外一般都是对加工出口区进行研究,并没有对加工贸易进行研究。在国外经济发展中,赵利济(1996)提出,韩国在经济发展初期,外汇量的短缺,使得其将出口当做国家的发展途径,从而极大的促进加工贸易发展。傅政罗认为,台湾通过设立出口加工区,扶持重点产业,从而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巴拉萨对韩国、新加坡、台湾的对外贸易发展情况进行研究提出,出口和进口相比较,更容易促进国家走向工业化道路。

在我国,对加工贸易的研究主要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对于加工贸易,我国学者呈现两种观点,一是对加工贸易进行肯定,认为加工贸易是国际贸易发展的主要趋势,因此,我国应该大力发展加工贸易,并促进加工贸易的转型。郑卫峰(2001)认为,我国的出口产品,特别是机电产品,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优势,应该将这种竞争优势保持下去。二是认为不应该将加工贸易看做是我国对外贸易的重点,虽然我国加工贸易有一定的优势,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其他贸易的优势也逐渐体现出来,如果只是片面的发展加工贸易,容易引起我国产业结构的不平衡,这对我国经济发展有一定的弊端。马春晖(2005)提出,加工贸易在发展过程中,我国的低成本劳动力、水电气能源、土地资源都成了制约因素,需要加强一般贸易的发展。刘仁伍(2006)提出,增加一般贸易的发展,是我国调整对外贸易结构的重要手段。

3.研究方法

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第一,文献分析法。主要根据相关的书籍和网络上的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信息、文献资料等进行分析,通过对文献资料的分析研究,然后进行归纳和总结,是本文写作的基础。第二,系统分析法,本文以系统的科学思想,对加工贸易的相关概述进行了阐述,并结合国内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现状与江苏省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的具体情况,分析了江苏省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中的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江苏省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的策略,从而构建江苏省特色的加工贸易系统。第三,实证研究法,结合江苏省加工贸易企业,追踪其发展情况,通过实证研究、完善,从而提高本文的科学性与实用性。

二、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相关概述

1.加工贸易的内涵

加工贸易主要是指在进行产品加工时,从国外进口部分材料或者全部材料,本国的加工贸易企业将材料加工成产品后,出口到国外,从中获得附加价值。对于加工贸易主要有四种形式:一是进料加工,这种加工形式是国内加工贸易企业在国外购买原材料进行加工,然后将产品销售到国外;二是来料加工,这种加工形式是本国的加工贸易企业和国外的企业签订合作合同,根据合同规定,本国的加工贸易企业将国外企业提供的材料加工成产品,然后将产品交给国外企业;三是装配业务,这种加工形式是本国企业将国外企业提供的技术、元件、设备零件等装成成品,然后将其交给国外企业;四是协作生产,这种加工形式是国外的企业提供主要配件、部分配件,然后本国企业将自身的配件和国外企业提供的主要配件组配成成品,出口到国外。

2.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内涵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加工贸易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多,越来越多的声音呼吁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而关于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也出现了多种理解。关于我国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有的学者认为可以分为五个转型、四个升级,其中五个转型是指外资企业的经营主体转向内资企业的经营主体、沿海地区的加工地区转向中西部地区的加工地区、高能耗高污染加工方式转向低碳生产加工方式、受托加工方式转向自主创新加工方式、国外销售市场转向国内外销售市场;四个升级是指产品结构升级、发展过程升级、增值能力升级、集聚配套升级。还有的学者认为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可以分为两个转型和四个升级,两个转型分别是加工贸易转向一般贸易、境内加工转向境外加工;四个升级是产业升级、产品升级、价值链升级、企业升级。对于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无论是实现产业升级,还是实现产品升级,都是在产业链环节中实现,因此,在笔者看来,对于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可以重点对产业链进行分析。

3.加工贸易的理论基础

在国际社会中,加工贸易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关于加工贸易的理论研究有很多:第一,比较优势论。亚当?斯密提出,贸易的产生和国际分工在于各个国家的生产成本、劳动生产率存在一定的差别,对于一个国家,会集中生产进口国不具备优势的产品。比较优势理论的关键在于贸易产生的原因是劳动生产率的差异,一个国家的产品具有一定优势时,就可以在保证投入要素不变的情况下,在国际上进行分工生产,从而获得经济利益。第二,生产分割理论,所谓的生产分割是指,在进行产品生产时,将产品研发、生产、销售等活动分成多个独立的活动,并且这些独立的活动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区进行,在生产分割中,产品制造企业有很多,并且在生产过程中,工序十分专业。一般情况下,用生产分割理论对制造业产品加工进行解释,更加具有说服力。在加工贸易中,生产分割理论发挥着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第三,产品生命周期说,美国学者Raymand Vermon最先提出该学说,他认为产品会经过创新、成熟、标准三个生命周期,对于不同的国家,其产品生命周期存在一定差异,由于各个国家的生产技术不同,从而使得产品在不同国家呈现不同的表现形式,这样就为国际贸易、投资提供了可能。

三、中国加工贸易现状及转型升级的制约因素――以江苏省为例

1.中国加工贸易的产生、发展

在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在这种经济体制下,企业将管理、外贸经营融为一体,政企部分,很难实现加工贸易。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的沿海地区和内地经济水平有巨大的差异,从而造成了严重的产业结构趋同,加上财产包干体制的影响,我国经济分工一直不合理,这就导致沿海地区的加工市场受到很大的冲击。另外,随着社会的转型,城乡矛盾逐渐突出,城市工业化发展速度越来越快,这就对发展资金的需求越来越多,面对如此紧迫的形势,我国加工贸易应运而生。在我国加工贸易发展有很多便利条件,首先是我国的国土面积比较大,为加工贸易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土地和原材料,其次,我国劳动力成本比较低,工业部门基础比较好,加上我国的海岸线比较长,从而为加工贸易提供了便利的地理环境。在各种客观因素的影响下,政府部门积极的制定了各种扶持加工贸易政策,从而使得我国加工贸易快速成长起来。

对于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萌芽阶段,主要在1979年至1988年,在这一时期,来料加工在法律上有支持,因此,发展十分迅速。在1980年,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值为16.6亿美元,在1988年加工贸易进出口值已经达到287亿美元,其中来料加工贸易达到77亿美元。第二阶段是积累阶段,主要是在1988年至2003年,在这一阶段,进料加工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在1989年,进料加工贸易出口首次超过来料加工贸易,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快速转变,加工贸易发展越来越快,与此同时,加工贸易的一些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因此国家部门开始针对加工贸易进行规范化管理,这就促进了加工贸易的规范化发展,加工贸易的进出口额也不断提高。第三个阶段是提高阶段,也就是2004年至今,随着加工贸易的快速发展,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越来越快,同时,加工贸易也带来一些问题,如东西地区发展不平衡、低附加值、环境问题等,这就对加工贸易的发展造成一定制约,在这种情况下,国家政府提出了加快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要求,国家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对加工贸易产品结构、区域分布进行优化,以此促进加工贸易的持续发展。

2.江苏省加工贸易的现状

(1)在全球价值链中处于低端环节

所谓的价值链是指,企业在进行进行产品设计、生产、销售等过程中的各种活动集合体,企业的价值链是在一系列活动中形成的,在分析加工贸易产业链中的各个环节时,可以利用“微笑曲线”进行,通过微笑曲线能将价值链中的各个环节附加值形象的展现出来,具体如下图所示。对当前江苏省加工贸易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加工贸易主要是将劳动力当做比较优势参与到价值链环节中,在价值链的上下游,都是国外企业控制的,其收益是本土企业劳动力的几十倍。由此可以看出,在全球价值链中,江苏省加工贸易还处于低端环节,加工贸易虽然在增长发展,但是加工贸易的增值收益并没有增加。加工贸易对江苏省经济法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但是由于江苏省加工贸易本身的不足,从而使得其在全球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

(2)外资在该省加工贸易中占主导地位

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江苏省加工贸易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在20世纪中期,在我国进出口中一般贸易占主导地位,但是改革开放的深入,使得我国投资环境不断良好,国际投资越来越多。在近十几年里,江苏省加工贸易发展呈现平稳的增长趋势,在1995年江苏省加工贸易进出口额为72亿美元,在2009年江苏省加工贸易进出口额达到1933.4意美元,年平均增长率达到25%,下表为江苏省1995年至2009年加工贸易进出口额示意图。

江苏省在发展加工贸易时,外商投资企业起着主导作用,在我国加工贸易中,“三资企业”占绝对主导地位是十分显著的一个特点,外商投资企业的加工贸易虽然对我国经济发展有良好的带动效果,但是外商投资企业的加工贸易进出口额远远超过国内企业的加工贸易进出口额。

(3)地区发展不平衡

江苏省加工贸易在快速发展过程中,存在地区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在改革开放以后,江苏的苏州、常熟、无锡等苏南地区凭借劳动力资源丰富、工业设施全、加工能力强等优势,首先获得外商企业的青睐,加工贸易快速发展起来。和苏男地区相比较,苏北地区的初始发展水平比较低,初始产品发展较慢,从而影响到其产业升级速度。江苏省政府虽然制定了“江海联动,跨江发展”的政策,引导加工贸易向苏北地区转移,但是由于苏北地区地理位置比较差,产业配套能力不强,从而对加工贸易产品进出口管理带来很大影响,进而影响到苏北地区的加工贸易发展。

3.制约江苏省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的因素

(1)政府层面

第一,体制层次。从江苏省加工贸易发展情况看,国有企业的体制问题仍然是制约加工贸易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在现代社会中,国有企业的制度并不是很完善,这就导致国有企业在进行加工贸易发展时,没有掌握时机,成为加工贸易主体,从而让外商企业成为江苏加工贸易的主体,这就导致加工贸易中的关键技术、经验停留在国外,在国内仅仅有廉价的劳动力和土地资源。通过分析新加坡、台湾、韩国等的加工贸易发展历程,可以发现,内资企业的快速崛起,使得加工贸易主导权掌握在内资企业中,进而促进了加工贸易技术创新,为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是对于江苏省加工贸易发展,由于国有企业体制缺失,从而丢失了加工贸易的主导权,对于民营企业,由于其实力不足,加上政策体系支持不足,也难以掌握加工贸易的主导权,这就使得加工贸易的主导权落在外商企业中。

第二,政策层次。相关政策不健全、执行力度不足是影响江苏省加工贸易转型的另一个重要因素,现有的相关税收政策,对国内加工贸易企业的国内材料购买有一定的制约,可以说是变相的鼓励企业从国外购买材料,这就制约了加工贸易企业向上游产业的转型。对于江苏省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深加工结转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是在新环境下,江苏省并没有对深加工结转的相关流程进行规范,从而影响到江苏省加工贸易的发展。

(2)企业层面

第一,劳动力。对江苏省加工贸易发展历程进行回顾可以发现,廉价而充足的劳动力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各国的贸易保护意识越来越强,贸易堡垒越来越多,同时民工短缺现象也逐渐增多,这就意味着劳动力成本逐渐上升。从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看,江苏省加工贸易将会朝着技术水平高、附加价值高的方向发展,对于这些产业生产,必须由高素质的劳动力完成,但是对当前江苏省加工贸易劳动力进行分析,可以发现,现有劳动力的素质很难满足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需求,这就对江苏省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带来极大的影响。

第二,技术水平。技术水平是影响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关键因素。目前,江苏省加工贸易技术水平普遍比较低,对江苏省加工贸易发展历程进行回顾可以发现,在产品设计、零件生产等环节中,都是依靠国外企业的技术,在技术研究、开发方面,江苏省和国外企业还有很大的差距。调查显示,江苏省大中型企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制造业仅有10.6%,高级技术人才仅有3.56%,产业技术水平的落后,直接造成了江苏省加工贸易中间产品供应能力增长缓慢。

第三,跨国公司的价值链。对于跨国公司,经常会对价值链的某个关键环节进行控制,从而来对价值链中的利益进行主导、分配,在全球价值链中,跨国公司可以通过控制核心技术、核心开发环节、最终产品营销、品牌等来实现对价值链的控制,对于加工贸易其本质是跨国公司为了减少生产成本的一种经营方式,加工贸易的升级转型必然会受到跨国公司对整个价值链控制的影响。因此,江苏省的加工贸易企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必须对跨国公司的价值链控制进行分析考虑。

四、中国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的对策

1.政府层面

(1)政府完善相关政策

要想全面促进加工贸易企业的转型升级,就需要加强本土企业的发展,不断提高本土企业的国际分工能力。对此,政府层面应该制定一些可行的政策,提高加工贸易企业的国内采购率,让更多的加工贸易企业采购国产材料,从而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对此政府部门应该制定相应的出口退税政策,对于进料深加工结转所需的国有材料,也应该实施免税、退税的呢过政策,并且政府部门应该提高退税审批效率,以此提高加工贸易企业升级转型的资金流动效率。目前,在我国的加工贸易出口税收监管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合理的现象,如一些复杂的货物,其加工过程中的原料来自国内保税料件,但这些料件需要根据相关规定进行缴税,对此,政府部门应该加强监督力度,防止税款的流失。

(2)鼓励加工贸易企业创新

在21世纪,创新已经成为时代的主题,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必须从过去的成绩中清醒过来,不能沉迷于过去,否则就会被时代所淘汰。特别是对于加工贸易企业,我国的加工贸易虽然取得了良好的发展成绩,但是和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较,还处于落后阶段,因此,加工贸易企业必须加强创新。对于创新,并不一定就能获得成功,还有可能造成企业衰退,可以说创新是一个风险与机遇并存的现象,对此,政府部门就需要制定有效地政策,鼓励、扶持加工贸易企业进行创新。首先是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知识产权是一个企业生存发展的根本,如果企业的研究专利被其他企业窃取,那么企业的生存就会面临极大的的挑战,同时其他企业的创新热情也会受到打击,因此,政府应该制定严格的知识产权法律法规保护策略。其次,对于创新风险,政府部门应该给予企业适当的扶持,提高企业的抗风险能力。

(3)加强对技术贸易人才的培养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工业发展所需要的技术越来越高,这就造成了技术工人严重缺乏的现象。据统计,我国当前具有职业资格证书,并且具有一定水平的技能劳动者在城镇人口中仅有32%,其中技师、高级技师、高级技能人才在技能劳动者的比例仅有20%,而在发达国家,这两项数据比值分别是60%、35%。高级技术人才的缺失,严重的影响到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与此同时,我国高级技能人才还呈现老龄化的趋势,高级技能人才青黄不接,从而制约了加工贸易企业的转型升级。对此,我国政府应该进一步加强培养加工贸易高等人才的力度。需要注意的时,在新环境下,社会发展不是需要只懂理论的人才,更是需要那些实践能力强的人才。因此,政府部门应该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扶持力度,鼓励职业教育机构培养出更多的应用型、综合型人才,从而促进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

2.企业层面

(1)加强国企、民企合作

对于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是需要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共同努力实现的,从当前的情况看,部分民营企业虽然和国有企业在各个领域有深入的合作,但是在合作过程中,两者并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之间还存在很大的距离,因此,在新环境下,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应该加强合作,以此全面提高自身的竞争水平。国有企业拥有良好的技术力量和充足的资本,同时在人才方面也比较充裕,而民营企业的的机制十分灵活,善于创新,敢于承担创新风险,因此,国有企业应该加强和民营企业的合作,两者共同发展,共同创新,从而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2)提高企业竞争优势

对于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首先要不断提高自身产品的质量,并提高产品质量的稳定性,这样才能为企业的生存提供保障。其次,企业要注重自身技术的创新,从而提高自身产品的附加价值。从微笑曲线可以看出,处于微笑曲线两端的产品才有更高的价值,但是微笑曲线两端对技术有很高的要求,对于现有的加工贸易企业,其发展受到制约的很大一部分因素在于技术落后,因此,加工贸易企业必须在新环境下提高自身的技术研发能力,加强自主品牌的发展。对于创新,并不是闭门造车,而应该走出去,加工贸易企业应该积极的借鉴国外企业的成熟技术,将其引进自身生产中,并根据自身发展情况,创建出符合自身发展的技术。此外,企业还应该加强经营管理,企业需要立足于市场,从实际出发,做好长期发展规划,这样才能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在我国,有很多加工贸易企业虽然能做起来,但是并没有做大,其关键就在于这些企业没有做好规划,加工贸易企业的销售市场大多是进口国,因此,拓展其发展渠道显得更加重要。

加工贸易研究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加工贸易;金融危机;转型升级;途径

中图分类号:F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1000302

1 引言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不利影响开始得到进一步释放,11月份出现2000年以来进出口各项指标首次同时负增长的状况。进入2009年,外贸形势继续严峻,2月份出口达到最大降幅25.73%,虽然受出口退税等扶持政策的影响,出口快速下降的势头在3月份得到明显减缓降幅为17.1%,但4、5月份又扩大到22.6%、26.4%,单月进出口各项指标已连续7个月出现负增长。目前,受世界经济增长前景仍不明朗、世界贸易形势依然严峻以及近期世界各国采取防范甲型H1N1流感措施将会导致全球贸易进一步萎缩等影响,预计在接下来的几个月中,我国外贸将难改下降趋势,进出口可能继续呈负增长。

受此影响,2008年1-12月份,我国来料加工装配贸易出口额为1105.2亿美元,同比下降4.8%,比2007年回落27.6个百分点,进料加工贸易出口额为5646.6亿美元,同比增长12.6%,比2007年回落8个百分点。我国加工贸易企业附加值低、缺乏核心技术、自有品牌缺失,容易受国际市场波动影响,另外加上人民币升值,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增加,我国加工贸易企业面临巨大的压力。此次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我国加工贸易自身存在的问题更加突出,众多出口加工企业在这次危机面前泥足深陷。因而,我国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势在必行。

2 影响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制约因素

2.1 产业技术水平落后

目前我国加工贸易企业技术水平普遍不高,近1/4的企业技术水平属于国内一般水平。在企业类型上,内资加工贸易企业的技术水平落后于外资企业,国有企业是我国内资企业中技术整体实力最强的群体,国有企业的技术实力没有显现,是加工贸易发展中的一大不足。

与国外同行业企业相比,我国加工贸易企业的竞争优势依次排列为:满足客户需要提供生产和服务能力强,劳动力成本低,质量一流,技术先进。其中,劳动力成本优势位于第二位,表明劳动力价格低廉仍是我国加工贸易的强项。技术要素在四项选择中居末位,并且比重远远低于其他三项选择。这表明我国加工贸易出口总体来看并不具备技术优势,劳动力优势仍是竞争取胜的决定因素。

这些现象表明:我国加工贸易产业的技术水平仍然很落后。在加工贸易中,通常情况下跨国公司技术水平等同于或略高于东道国国内先进技术水平,从而使我国加工贸易的中间产品供应能力增长缓慢。并且跨国公司将我国的加工贸易置于技术含量较低的链条,从技术上阻碍了加工贸易配套产业的发展,妨碍了我国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

2.2 国内产品缺乏竞争力

首先,我国国内产品质量参差不齐,技术含量低。有许多国内企业目前仍然存在着管理水平、生产技术落后的状况,大部分企业没有自己的研发机构、缺乏创新能力,从而导致产品质量的不稳定,无法达到加工贸易企业的要求。其次,我国并没有一套完善的信息引导机制,很多企业并不了解国际标准,所生产的产品与进口品在质量上、技术含量以及价格上仍存在差异,不能完全替代。再次,我国大多数企业的国际市场营销渠道不畅,使我国许多产品的国际知名度很低。而我国加工贸易企业的研发、设计等环节大多在海外进行,外资加工贸易企业更倾向采用国外生产的原材料和零部件。同时,许多国内产品存在着价格偏高、交货延误、运输缺乏保障等缺陷,因而削弱了其竞争能力。

2.3 劳动力素质低且数目庞大

劳动力优势是我国在国际竞争中最大的比较优势,劳动密集型的加工贸易在我国仍然将有较长的生命周期。但是根据加工贸易“微笑曲线”原理,那些人力资本(体现为知识技能的丰富而非人员数量的多少)比较丰裕的国家可以在产业链中做增值率的高端部分,由于我国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普及率并不高,人力资本供给不足,能够大量供给的主要是未接受过良好教育的简单熟练劳动力(人力资源),因此我国的加工贸易只能做产业链中增长率较低的低端部分,缺乏处于国际分工产业链高端和中端领域里的比较优势和竞争力。即使在低端部分的中间加工制造环节,我国的劳动生产率也仅为日本的4.1%,美国的4.4%。

“微笑曲线”理论是我国台湾省著名的电脑专家、宏基集团的创始人施振荣先生根据他从事电脑信息技术行业的多年经验,在波特模型的基础上率先提出的,如图1所示。其基本含义是:某一产业的微笑曲线由上、中、下游部分不同附加值而产生,在中游的生产制造部分,其附加价值最低、利润空间也最小,在上游的研究开发与设计或下游的营销与售后服务,则附加值较高,利润空间也较大。

2.4 相关政策不健全

首先,我国的贸易政策与产业政策存在一定程度的背离:我国的产业政策鼓励“进口替代”,促进资本密集型的产业发展;而贸易政策则提倡“出口导向”,刺激技术密集型加工出口的增长。而我国加工贸易中,资本、技术密集度较高的大型跨国公司投资的加工贸易企业,一方面,享受着贸易保护和产业倾斜政策,另一方面,却由于我国处于加工贸易低技术环节,技术的外溢效应不明显,对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不强,导致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能力不高,“进口替代”在低水平上不断重复。其次,我国知识产权保护法规体系不健全以及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方面存在着缺陷对加工贸易的发展存在很大的制约。此外,对境外投资较为严格的外汇管理既造成了企业开展境外加工贸易缺乏充足的外汇资金,又降低了境外加工贸易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以上这些因素制约着我国加工贸易的顺利转型升级,要扫清这些障碍,就必须对症下药找出转型升级的有效途径。

3 促进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途径

3.1 提升我国在全球生产价值链中的地位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产品的价值环节在全球范围内开展,总体而言,发达国家占据了研发、技术与资本密集的零部件生产以及品牌、分销等高附加价值的产业环节,而发展中国家主要从事成品组装、简单的零部件加工等低附加价值的产业活动。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多数行业的技术密集度有所提高,纺织、服装和家电等消费品行业在国际市场中占有了一席之地。但总体来看,中国产业的技术水平仍与发达国家存在着较大的悬殊,我国在全球价值链上的地位仍然处于低端产业层次。要使我国的加工贸易从全球价值链上不断升级。就要从“简单的组装―复杂的组装―零部件制造―零部件研发―最终产品研发―自有品牌产品的研发、设计和生产”等逐步做起。

3.2 调整加工贸易产业结构,促进加工贸易向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首先,我国在加工贸易领域突出的问题是缺乏核心技术的研究、开发和生产能力,在国际高新技术产业中没有形成水平分工的格局。对此,我国需设立具有标志性的部级研究开发中心,制定高新技术产业加工贸易的扶持性政策。同时强化产业政策对加工贸易的引导,实行加工贸易产业评估制度,向高端产业环节升级,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材料和环保型高新技术产业,着力吸引跨国公司把更高技术水平、更大增值含量的加工制造环节和研发机构转移到我国,以促进加工贸易的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升级。

其次,为加工贸易科研开发成果商业化生产创造基础,是提高我国加工贸易产业结构升级换代能力和高新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一个重要环节。

3.3 延长加工贸易在国内的产业链条

3.3.1 向产业链上游发展,提高技术开发和产品设计能力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劳动力成本优势逐渐弱化,而资金、技术等优势将不断加强。因此,我国应向具有研发、设计功能以及营销等高附加值环节迈进。要加强本地的知识产权保护,鼓励加工贸易企业在我国设立研发、设计中心,加强与本地大学和科技中心合作,提高自主开发能力和创新能力;鼓励加工贸易企业加快对国外先进生产的技术消化吸收和二次自主创新,提升企业从事OEM(委托制造)配套能力,努力向ODM(委托设计制造)和OBM(自主品牌加工制造)发展,逐步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具有广泛知名度的自有品牌。

3.3.2 向产业链下游延伸,积极发展国际物流和配送业务

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过程中,我国加工企业不仅要提升加工制造、装配、检测、包装等非核心价值环节的能力,还需具备应用性研发、工艺、外观设计、物流、供应链管理以及附加服务等更加系统化的功能。加工贸易价值链向下游产业延伸是今后我国加工贸易发展的重要方向,这有利于提高加工贸易的附加价值,也有利于提高我国加工贸易出口竞争力。

3.4 鼓励本土企业积极开展加工贸易,调整加工贸易的主体结构

据前所述,目前我国加工贸易中国有企业及民营企业所占比重小,且处于国际分工与产品价值链的低端,我国加工贸易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的主动权被外资企业所掌握,其发展规划受到外资企业战略目标的影响。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加强国有企业及民营企业在加工贸易中的主导权。为此,要加大国有企业体制改革的力度,提高其适应市场的能力,鼓励民营企业积极参与加工贸易;要赋予内资企业平等的竞争机会,营造有利于内资企业发展的政策环境,为内资企业提供有关技术服务、市场开发、信息咨询、人员培训等方面的支持与服务;逐步取消对外资企业的“超国民待遇”,特别是纠正一些地方政府长期以来奉行的“外资优于内资”的观念,避免“内资给外资让道”的现象;鼓励和支持科技型、自主知识产权型民营企业进入跨国公司的产业链,提高同国外企业的产业配套能力,促进我国内资企业生产能力和自主开发能力的提高。

3.5 发挥政府部门管理效能,着力引导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制定长期发展战略

加工贸易管理涉及到贸易政策、产业政策、财税政策的综合平衡,涉及到区域经济发展以及利用外资、增加就业等。要做好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及其监管工作,有赖于国务院各部门的协调配合,有赖于商会、行业协会、报关行、会计师事务所等社会中介机构的积极参与。必须积极、有效、充分、合理地发挥综合协调的整体效能,实现制度创新和手段创新,形成促进与监管的整体合力,使加工贸易与国内工业体系融为一体,着力引导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真正把我国发展成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世界制造业基地。

参考文献

[1]王怀民.产业转移、产业升级与内地贸易中心的建立[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6,(3).

[2]邬关荣.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研究以服装产业为例[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3]王怀民.市场分割、比较优势与加工贸易[J].世界经济研究,2005,(1).

[4]李少华.产品内分工视角下我国加工贸易升级探论[J].经济前沿,2009,(1).

加工贸易研究范文第4篇

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贸易,对农业综合效益提高、农民收入的增长有着重要影响力[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下称新疆)农产品加工贸易产值占新疆省加工贸易总额百分比也在不断增长,逐渐成为新疆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2]。笔者将通过对新疆农产品加工贸易近况的SWOT分析,阐述新疆地区目前发展农产品加工贸易所具备的优劣势以及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分析出其应当采取的战略。在进行理论分析的同时,结合现实角度,更进一步探讨在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发展新疆农产品加工贸易所面临的现实性、全局性、普遍性问题,进而提出建议。

1研究背景

中国农业现代化研究会副理事长、研究员戴小枫在谈及如何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时表示,要把农产品加工业放在首位。农产品加工业已成为我国战略性替代产业和现代农业主体,是我国现代农业的根本出路。与此同时,党的十报告也着重提出了要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促进沿海内陆沿边开放优势互补、坚持出口和进口并重、提高利用外资综合优势和总体效益、加快“走出去”步伐等。基于对宏观环境的分析,这是中央政府工作报告中对农产品加工业与贸易相结合所提出的创新性的明确指导性意见,也是政府对“优化产业结构、加快产业升级、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及促进产业转型”的重要工作指示。“十二五”规划对外经贸发展规划,要把新疆建成我国向西开放的桥头堡和向西进出口商品集散地、加工基地。当前,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新疆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区域再次被予以重任。然而,如何依靠各种优势,将此产业在新疆地区转化为真正的效益,无疑是农产品加工贸易正面临的转折点。

2发展新疆农产品加工贸易的SWOT分析

2.1新疆农产品加工贸易的优势分析

发展新疆农产品加工贸易的优势有三点:一是政策优势。作为西部最大省份,新疆地区享有中央政府关于西部开发的支持性政策,党的十报告也着重提出了要加速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促进沿海内地沿边开放优势互补、坚持出口和进口并重、提高利用外资综合优势及总体效益、加快“走出去”步伐等。“十二五”规划也提出,要把新疆建成我国向西开放的桥头堡和向西进出口商品集散地、加工基地。二是区位优势。新疆地处亚欧大陆要塞,是一个周边与八国接壤的边界省区,经由多年建设,也已形成沿边开放大口岸格局,拥有17个国家一类口岸和12个二类口岸。有效发挥了“东联西出,西来东去”的作用。而被称为西北最大的霍尔果斯口岸是中国西部重要的门户,是与独联体中亚五国及欧洲经济文化交流、扩大对外经贸合作的窗口。因而可知,结合农产品优势,也将促进新疆的口岸经济正从通道贸易向商贸加工综合贸易中心转变。由此可见,新疆地区作为古丝绸之路重要通道,现在又成为第二座“亚欧大陆桥”必经之地,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其次,新疆作为国家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它具有一种强烈的归属感,对国内地市场而言,农产品加工贸易也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三是资源优势。新疆优越的自然条件,适宜大田类和瓜果类作物的生长繁育。这使得新疆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近年来,广阔的投资前景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也初具规模[3]。

2.2新疆农产品加工贸易的劣势分析

新疆地区在发展农产品加工贸易中具有各方面优势,但在新兴的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这个产业仍不够成熟,仍需要不断成长和完善,其主要劣势有三点:一是基础设施条件落后,主体市场距离较远,成本高;二是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技术创新薄弱,大多数加工出口产品为初级加工产品,缺少精深加工,农产品加工贸易发展升级所需原料基地和配套基础设施建立不够完善,原料生产的分散、加工贸易规模化和标准化程度低[4];三是新疆地区对内融资机制不健全,对外招商引资策略不够完善。据统计,新疆除乌鲁木齐市外,各地还未设有诸如城市商业银行、民资银行、中小科技企业发展基金会等此类的地方金融机构,致使新疆地区仅有为数不多的一些龙头企业作为发展农产品加工贸易产业的支撑,建设对外企业投资的民营加工厂和出口贸易公司,总体竞争力不高。

2.3新疆农产品加工贸易的机遇分析

新疆农产品加工贸易所面临机遇:一是从宏观因素分析,国家给予充分优越的政策条件。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提出,更稳固了新疆这个桥头堡的地位,从基础设施的建设,到财政、税收、各产业优惠政策等对口援疆工作的开展,国家对西部开发的力度大增,在优惠政策的前提下,进行资金投入的同时扶持产业,实现新疆地区经济稳固发展。二是主要出口市场经济形势转好,对加工农产品成品需求量急速增长。近年来,像美国、俄罗斯、欧盟等作为农产品出口的主要对外市场,在经济逐渐复苏的情况下,对于农产品需求量也逐步增加,而与新疆长久保持贸易往来的中亚五国,由于人口数量的增加,农产品无法自给自足,更多是依靠进口粮食及其他食品解决。三是自治区政府对农产品加工产业的扶持力度加大,口岸经济辐射作用显著。2010年9月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出台《关于促进新疆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有关财税政策的通知》,包括对农产品加工企业免征5年房产税和土地使用税、通过信贷贴息鼓励兴办民营加工企业、实行“两免三减半”等;喀什与霍尔果斯经济特区与周边国家强有力的贸易互补性与成效显著的对外开放工作将最大程度地推动农产品加工贸易的发展;四是绿色消费的新型理念的推动。新疆气温适宜、气候佳,作物少病害、无污染的特点使得新疆地区农副产品的绿色品牌驰名中外。

2.4新疆农产品加工贸易所面临的威胁分析

一是科技创新力度较为薄弱,有待加强自主研发品牌的能力。二是生产标准化程度较低,质量安全体系有待于完善。新疆多为时令季节生鲜产品,采摘后加工率较低。据统计,新疆农产品经过清洗、打蜡、分级及包装加工后商品化处理加工率上市不足20%,多数农产品停留在初加工及深加工层面,缺少精深加工,而在质量认证体系方面,ISO、HACCP、GMP等国际质量安全体系认证率较低,大大影响农产品对外贸易的发展。三是人才流失严重,科技人才储备力不足。

3新疆农产品加工贸易的SWOT分析结论

在分析了新疆农产品加工贸易的优势(S)、劣势(W)、机会(O)以及威胁(T)后,需要将优势充分利用,紧抓机遇,警惕威胁,避免并转化劣势发展趋势[5]。具体应对方法见图1。

4新疆农产品加工贸易发展战略

4.1“农贸一体”延伸现代农业产业链,促进农产品转型升级

首先,自治区各级相关部门制订并实施农产品加工产业升级的发展规划,地区政府要全面分析到本地的优劣之处,因地制宜,针对各不同产业进行原料基地的建设以提供更为优质的可加工农产品,发展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其次,积极培育新型农产品加工业,在扶持龙头企业产销一体化的基础上,加大对中小型企业自主创业的基金投资,努力创建“生产+加工+流通+服务有机融合的现代农贸体系”。企业在增强自身技术研发创新的基础上需进一步强化农产品品牌意识,自主创建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自有品牌,严把质量安全关,完善一系列的农产品加工业标准化建设体系,将企业与政府管理模式有机结合,创建由生产到加工再到销售的“售前、售中及售后”环节的全方位服务模式。

4.2“东联西出”营造优越的外贸环境,积极开拓绿色农业贸易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调整贸易结构,积极开展“以内促外,以外带内”的循环贸易经济,如转移以廉价劳动力为主的低附加值加工模式,倡导企业不仅局限于简单的来料与进料加工及OEM(代工生产)模式,要积极在自有资源的基础上发展自有加工业并自主掌握营销模式,通过开展商务部倡导的外贸质量提升年活动,扶持生产出口型企业发展,加大出口基地和外贸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力度,大力推行电子商务运用,利用出口信用保险等金融服务工具促进贸易发展。其次,贸易壁垒作为一把双刃剑,是限制贸易出口的主要屏障,而应对国际绿色贸易壁垒是一个长期的互动过程,所以中央政府需加强对新疆地区农产品加工贸易的财政支持,中央所拨新疆的外贸发展基金要倾向于农产品对外贸易出口,提升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建立健全技术法规体系,如反技术壁垒体系,加强与农产品进口国的谈判力度等,全方位营造优越的外贸环境,开拓绿色农产品贸易[6]。

参考文献:

[1]田子义,饶毅,白琳.发展加工产业促进德宏对外贸易[J].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19(2):56-60.

[2]许.湖南农产品加工贸易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特区经济,2011(2):192-193.

[3]付国婧,布娲鹣•阿布拉.农产品加工贸易的模式研究:以新疆喀什特殊经济开发区为例[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3(2):54-57.

[4]付国婧.基于新疆特殊经济开发区农产品加工贸易模式的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农业大学,2013.

[5]杨茜.基于SWOT分析的微信OTO模式的战略研究[J].中国商贸,2014(28):99-100.

加工贸易研究范文第5篇

关键词:河南省;加工贸易;产业结构

河南省地处中原,是全国人口第一大省。目前,河南省加工贸易发展迅猛,已经成为拉动河南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成为河南省实现中原崛起的必要途径。但是,河南省的对外贸易发展水平较全国其他地区还存在一段差距。因此,本文结合河南省的省情对加工贸易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针对具体问题提出对策建议,以期能够促进河南省加工贸易的健康、快速发展。

一、河南省加工贸易发展现状

2004—2013年,河南省加工贸易的发展呈现出平稳较快增长态势(如表1),但加工贸易在河南省外贸总额中所占比重呈下降趋势(如图1):2005年占比为30.47%,而2008年其占比降至14.7%,随后在15%左右徘徊。但2011年至今,加工贸易在河南省外贸总额中所占比重大幅上升至近40%,而2013年增长到98.6%,增速达到了360%,2014年进出口总额首次跻身于全国十强行列。在全省进出口增长15.9%中,有15.7个百分点是加工贸易拉动的。而这一大幅增长时间与富士康等一批企业入驻河南省时间恰好吻合:2011年,富士康入驻河南半年之后,其进出口合计94.7亿美元,占全省进出口总值的29.0%。经测算,2011年全省进出口增幅中有52.6个百分点由富士康集团拉动。2012年,富士康集团下辖河南省境内企业进出口293.9亿美元,占河南省进出口的56.8%,其中进口136.1亿美元,占全省进口的61.7%,出口157.8亿美元,占全省出口的53.2%,对全省外贸的贡献率为104.2%。2013年,富士康集团在河南省所属企业进出口354.9亿美元,增长20.7%,占全省进出口的59.2%,富士康进出口贸易对全省外贸的贡献率为74.2%,全省外贸进出口增长15.9%中有11.8个百分点由富士康拉动[1]。随着富士康集团入驻河南省,郑州已成为全球最大的苹果智能手机生产基地,同时带动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据郑州海关统计,2014年1—8月期间,河南省外贸月度进出口长期在300亿元以下徘徊,表现较为低迷。随着iPhone6系列手机的销售,9—12月河南省外贸进出口显著强势增长,月度进出口均在400亿元以上,11—12月连续两个月接近500亿元,全省外贸在2014年后4个月明显企稳回暖。2014年,河南省累计出口手机7343万部,增加7.1%,手机出口增加带动了全省外贸增加。12月份当月,河南省进出口495.2亿元,同比增长10%,环比增长0.4%,是河南省外贸月度进出口规模上仅低于2013年11月份的历史第二高点[2]。同时,2014年河南省以加工贸易方式进出口2592.2亿元,同比增长8.9%,占全省外贸进出口总值的64.9%。而一般贸易进出口1273亿元,增长8.3%,仅占全省外贸的31.9%[2]。由以上分析可知,河南省加工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加工贸易占河南省进出口总额比例不断上升,但规模和比例都存在下降的趋势。富士康对河南省对外贸易的贡献率高达74.2%,并且加工贸易增幅中超过50%由富士康拉动,贸易结构严重失衡[2]。

二、河南省加工贸易发展存在的问题

河南省进出口贸易总额不断扩大,加工贸易所占比重偏小的趋势得到明显改变,发展势头良好,但是,其存在的一些问题,仍不能忽视。

1.外贸商品结构过度集中,失衡凸显

随着富士康规模不断扩大,河南省在加工贸易中,过度依赖富士康的出口贸易,形成“富士康一个喷嚏,河南省出口贸易感冒”的局面,存在很大隐患。基于上述原因,河南省机电产品进出口占比迅速提高。2013年,河南省机电产品进出口总值达416亿美元,同比增长18.8%,同期,全省钢铁业、农产品、石化产业和纺织服装业等传统产业进出口值,合计仅占全省外贸进出口值的16%[3]。河南省外贸越来越倚重于机电产品,出口贸易中的商品结构过于单一和低端,商品结构明显失衡。外贸商品处于产业价值链的低端,一旦劳动力成本上升,产业将会转移到劳动力和资源更加廉价的地区,河南省加工贸易发展将会面临不确定性,缺乏发展的强有力后劲。

2.本土企业参与度不高,外资占主导

河南省300余家从事加工贸易业务的企业中,以民营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为主,国有企业出口额占的比重最大。外资企业数量虽然不占多数,但其却是加工贸易的真正经营主体,以富士康为龙头的外资企业是生产网络和产业集群的主体,他们控制着核心的技术和销售渠道,而大多数本土企业不熟悉加工贸易的方式和国际市场运作,很难真正在国际分工中占据优势,与外商的合作尚处于较低层次[4]。

3.区域发展极度不均衡

2013年,郑州市进出口值427.5亿美元,占全省同期外贸进出口总值的71.3%,是其余17个省辖市进出口总额的2.5倍,是第2位焦作市的18.9倍,是第18位商丘市的169.5倍,全省外贸区域发展不均衡现象突出[5]。这一现象主要是由于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水平高低不同,造成对外贸易发展的不协调。郑州市作为省会城市,经济基础良好,交通便利,资源集中,发展加工贸易有着极大的优势。

4.物流成本过高

加工贸易场地一般选在临近国际市场的区域,这是由加工贸易“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特点所决定的。临近国际市场的区域可以有效降低运输成本,缩短交货时间和交易周期,并且极大地提高了生产的效率[6]。河南省地处中部并且远离东部及沿海市场,因此运输成本必然提高。与沿海地区相比,河南省加工贸易的运输费多于它们近百倍,因此厂商选址时是否接近市场与是否获得中间收入是影响最终选择的关键因素。与河南省处于同样地位的其他内地省市,因其交通不甚便捷,远离海外市场,其隐形损耗贸易利润也无形中阻碍了外商的进驻。

5.对加工贸易的监管有待完善

加工贸易通常是由工商、税务、海关、外汇、公安及质监等多个执法部门共同监管,因此必须各部门协调合作,但河南省的这些管理部门缺乏协调合作机制,对加工贸易管理协调严重不足,从而导致各部门政策不一致。由于缺乏有效的协调合作机制,不仅增加了企业运营成本,削弱了企业国际竞争力,而且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经营发展,同时,降低了监管部门的工作效率[7]。

三、促进河南省加工贸易发展的对策建议

1.积极承接东部加工贸易转移,实现区域优势互补

随着东部加工贸易的升级换代,产业升级和产业转移势在必行,低附加值、劳动密集型的加工贸易必然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我国东部地区发展加工贸易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主要表现在:一是劳动力成本的上升。近年来,东部地区企业一直存在着“招工难”“民工荒”的现象,使东部地区一些原本具有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难以为继。如果东部地区的工资水平进一步提高,较高的工资水平又将增加企业的成本,大大制约企业的利润空间和发展空间。二是土地成本的上升。东部地区土地价格随着房地产市场的升值不断上涨,部分以加工贸易为主导的外向型发展的企业进入发展瓶颈,随着对土地需求的日益增加,发展加工贸易的土地成本必然上升[8]。河南省承接加工贸易产业转移应以可持续发展和发挥比较优势为原则,以市场为导向,有序可行地贯彻实施。国际分工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及伴随的产业转移为河南省外贸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发达国家和我国东部地区产业转移有助于河南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并与国内外产业转移所输入的先进的技术、资本、管理经验等形成优势互补,推动加工贸易更快更好发展。

2.加大加工贸易本土采购率,推动配套产业的发展

发展河南省内配套产业,加大加工贸易的本土采购是加工贸易带动当地产业成长、实现产业结构升级换代的关键。河南省加工贸易的主体仍为外商投资企业,这不利于充分发挥加工贸易的产业升级作用。应大力培养加工贸易及其他微观主体,如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从政策上引导扶持其快速发展,逐步发展成为加工贸易的主导力量。只有提高省内企业的技术水平和对加工贸易的配套能力,提高中间品、原材料的技术标准,使国有资本、民间投资和外商投资处于相对平等的起跑线上,这样才能提高本土进料加工的竞争力。为此,企业应该加大技术改造、研发投入和对技术人才的培养。应改革和完善现行的制度和政策,使其更有利于配套产业的发展[9]162-184。首先,加大对配套企业的技术、资金和信息支持。充分发挥政府、科研单位等中介机构的作用,为配套企业提供咨询服务、人才培训服务以及信息服务,在贷款上给予优惠,推动内资企业的配套产业发展,形成新的产业集聚带,延长河南省在国际分工中的产业链条。其次,要对加工贸易的税收政策做出合理修订。降低制成品的关税,提高本土进料加工的退税比例或全额退税,对利用我国紧缺资源生产的料件实行部分退税。

3.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高加工贸易产品档次

全面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充分发挥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撑和带动作用,鼓励传统加工贸易企业不断提升创新能力,迅速发展成加工贸易高新技术企业。政府统筹各项经济发展资金,安排高新技术产业专项资金,用于促进技术和产品创新、产业升级、融资环境改善、产学研平台搭建、相关中介服务组织建设,系统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健康发展[10]。推进企业自主创新,鼓励加工贸易企业进行行业关键技术的研发,对自主创新研发项目给予支持,使它们尽快完成由技术引进到技术创新的转变,最终使得河南省该行业的比较优势得以提升。鼓励加工贸易企业培养相关知识、技术性人才,积极参与高新技术产业分工或高新技术加工环节的分工,提高加工贸易产品的档次,最终实现产业结构的提升。

4.提升对外开放意识

河南省加工贸易的发展与沿海地区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这种差距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思想认识上的差距。沿海地区最早接受海外思想,能够更快地接受新的思想,与时俱进;而河南省受传统思想影响较为严重,比如小农思想,企业与政府均缺乏开拓精神,对对外贸易的重视不够,缺乏积极承担全球化社会分工的胆识,忽视了国际市场的巨大潜力,这些思想严重阻碍了河南省加工贸易的发展。因此,河南省必须积极开展对外贸易,承接东部沿海产业转移,深刻认识到加工贸易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通过加工贸易来促进工业和农业的产业化,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生产效率,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提高河南省对外贸易的依存度。

5.完善加工贸易监管制度

为促进河南省加工贸易更好更快发展,必须完善加工贸易监管制度。首先要加强监管部门的有效协调与配合,形成合力,共同监管。其次,加工贸易涉及多个部门、多个行业、多个环节,因此在监管过程中要齐抓共管,综合治理。建立各部门分工明确又相互作用的协调合作机制,构建公共信息平台,资源共享,发挥公共服务功能,保证服务到位。

作者:方莹莹 单位:信阳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卢谦.2015年上半年河南外贸进出口破2000亿元[EB/OL].(2015-07-15)[2015-10-15].henan.si-na.com.cn/finance/cjnews/2015-07-15/0841162212.html.

[2]赵振杰.2014年河南省进出口总值近四千亿元航空经济占比超六成[EB/OL].(2015-01-16)[2015-10-15].henan.china.com.cn/finance/2015/0116/159139.shtml.

[3]郭骏.新形势下促进我国加工贸易发展的策略研究[J].当代经济,2011,(6):82-83.

[4]崔大沪.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的加工贸易[J].世界经济研究,2002,(6):9-14.

[5]杨建成.河南省发展加工贸易的SWOT分析[J].内江科技,2014,(11):28-29.

[6]袁庆禄.河南省产业结构及竞争力的时变分析———基于动态偏离份额方法[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5(1):74-78.

[7]刘慧娟.论新形势下河南省加工贸易发展的对策思考[J].改革与开放,2013,(12):22-23.

[8]张骥.大力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J].中国经贸,2011,(1):42-44.